第一篇: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华人论坛综述
福建“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华人”论坛综述
曾国新
2005年5月16—20日,由中国侨联、致公党中央委员会主办,福州市人民政府、泉州市人民政府、福建省侨联、致公党福建省委员会承办的“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华人”系列活动在福建举行。活动主题为“热爱和平、睦邻友好、合作发展”。主要活动内容包括:在长乐市举行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华人系列活动开幕式暨中国长乐郑和开洋节仪式;在福州市举办“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华人”论坛;参加福州市“第七届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参观郑和下西洋在福州、长乐、泉州等地的遗迹及福州船政文化、泉州“海丝”史迹等;在泉州市举行“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华人”系列活动闭幕式等。应邀参加活动的有来自美国、加拿大、菲律宾、泰国、印尼、越南等20多个国家的海外侨胞、国际友人和港澳台同胞、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及有关人士共700多位。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致公党中央主席罗豪才,全国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张克辉张克辉,中国侨联主席林兆枢以及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国务院侨办、全国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领导小组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活动。
5月18日在福州市举办的“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华人”论坛,共有300多位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及乡亲参加。这是国内首次把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华人联系起来的国际学术论坛,旨在宣传郑和下西洋对世界航海业和人类作出的伟大贡献,弘扬郑和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研讨郑和下西洋对华侨华人社会形成与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展示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就致力于同各国人民进行睦邻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广泛团结海外华侨华人,增进中国同世界各国的交流 1 与合作,加强中国与东盟等周边国家的友谊,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实现。
论坛共收到海内外专家学者100多篇高水平的论文,21位专家学者在论坛上作了演讲。大家围绕郑和与华侨华人主题各抒已见,有的阐明新观点,有的提出新问题,有的论述原有研究基础上的新成果,有的考辨史料发掘的新发现。现将论坛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郑和下西洋时期开创了中国与海外诸国睦邻友好关系的盛世。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教授李金明在《论郑和下西洋与睦邻友好政策》中阐述了明成祖的治国方针:对内以“休养安息”为经济政策的核心,迅速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对外以“怀柔”、“抚绥”为宗旨,争取与海外诸国和平共处。暨南大学廖小健教授《明初中国东南亚关系发展对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一文指出,明成祖继承和发展了父亲的外交政策,采取更加积极进取的和平安抚政策,启动耗资巨大郑和下西洋壮举,和西洋各国建立和平友好关系,从根本上扭转了前元朝政府与东南亚诸国官方往来偶然性的局面。中国侨联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陈永升博士在《郑和下西洋与明代的朝贡贸易体系》中指出:郑和下西洋的任务和目的,就是在中国已知范围内重建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贸易体系,从而创造一个以“礼”为核心的和平外交的国际政治和贸易秩序。
北京大学东方研究院梁立基教授和广西社科院东南亚研究所赵和曼研究员在各自论文中阐述了相同的观点:明朝与诸国的“宗蕃”(或称“蕃属”)关系,与后来西方殖民主义的“宗属”关系在性质上根本不同。前者关系是名义上的,象征性的,不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明朝政府完全尊重各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各国仍保持独立自主的地位而互不侵犯。中山大学余定邦教授举了一个具体例子:《明 2 实录》称旧港为“爪哇国旧港宣慰司”。尽管明朝在旧港置宣慰使司,但它一直认为旧港隶属于爪哇的满者百夷王朝,所以铸给爪哇国旧港宣慰使司印信。厦门华侨博物院的林翠茹在《郑和下西洋和朝贡体系下的东南亚华侨》中也列举了以下史实:尽管郑和下西洋期间明朝对私自出海的“流民”采取十分严历的禁止政策,但当时有许多国家以华人作为本国的使团成员前来中国通交时,明朝对这些华人“使者”仍然予以外交礼遇而未施加任何惩处。
不少学者谈到,郑和下西洋时期开创了中国—东南亚睦邻安邻关系的盛世,可惜这种盛世只是历史上的昙花一现。梁立基教授剖析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中国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水平还停留在封建社会的阶段,还没有出现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郑和下西洋只是被定格在“宣德化而柔远人”上,通过朝贡贸易体制建立一个和谐的国际宗蕃关系,而不是为了开拓世界市场,促进国内从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过渡。台湾学者谢台喜在《郑和下西洋动因之探讨》中指出:中国传统以农立国,对海洋的发展一向未予以重视。我国历代外患都来自西北游牧部族,而海疆数千年来一直相安无事。明成祖命郑和出使西洋为我国海防之先声,惜尔后国人未能重视海洋,以致鸦片战争打破了海疆门户,陷中国百年来遭列强之欺凌。
二、郑和下西洋推了动海外华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但也有截然相反的观点。
这是本届论坛争论最激烈的议题。许多学者认为,郑和下西洋推动了海外移民潮的形成,并对华侨华人生存与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南京国际关系学院王介南教授《郑和下西洋与东南亚华侨》一文认为:郑和下西洋造福于东南亚华侨,郑和开拓东南亚的成功开创了华侨开发东南亚的新时代。福建社科院华侨华人研究所李鸿阶所长 3 在《郑和下西洋对中国海外移民生存和发展的影响》中阐述:郑和下西洋密切了与东南亚国家关系,改善了华人移民的生存环境;宣示了国威,提高了华人移民的政治地位;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强了华人移民的发展能力;传承了中华文化,增强了华人移民的民族凝力;采取震慑、怀柔的双重政策,维护了华人移民的正当权益。郑和下西洋的成功,吸引愈来愈多的中国人移居海外,大量的聚居而成华人的村落或城镇。云南省社科院刘稚、福建省社科院张学惠、福建省文史研究馆廖楚强、厦门华侨博物院刘晓斌,福建师大詹冠群、王立芳等专家的文章,也都从另外角度或根据不同史料阐述了类似观点。
针对部分学者将生擒旧港陈祖义事件看成是针对海外华侨的行动的,中国侨联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陈永升博士指出:站在郑和船队维护朝贡贸易体系角度来看,这一行动是逼不得已的。况且,郑和对于同样是海外华侨的旧港头目施进卿就是温勉有加。可见,郑和的行动针对的并不是华侨,而是破坏朝贡贸易秩序者。
泰国中华总商会副主席刘锦庭认为,郑和七次下西洋曾经四次到过泰国,很受泰国皇室和人民尊崇。其后,粤闽先民成群结队沿着郑和走过的海上足迹漂流过海。到16世纪时,泰国华侨聚居之处被称为“奶街”,形成了“唐人街”的雏形。泰国在大城皇朝中叶,禁止泰人与外国人通婚,惟独不禁华人。这种特别待遇,使华泰通婚所生子女日益增多,16世纪中叶其人口可占泰大城市人口的1/4。如今泰国华人的准确数字已无法统计,华裔泰国人很难清楚界定。华侨带去先进工具和生产技术,与泰人一起,同甘共苦,逐步成为橡胶园、甘蔗业等的主人,落地生根。
非洲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叶北洋先生在论坛上介绍了在非洲发现“郑和村”的事实。北京大学李安山教授在《论郑和远航在中非关系史上的意义》中阐述:郑和远航将源远流长的中非关系推至一 4 个新的巅峰。
福建闽江学院林友华教授认为,郑和下西洋激励了大批华人出洋,当时的东南亚华人富有安全保障,郑和时代结束后华侨就成了不受祖国政府保护的海外游子。
福建作为郑和下西洋的驻泊基地和开洋起点,历史和现代著名的侨乡,对东南亚华侨社会形成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福建社科院黄英湖、福建省博物院邓华祥、福州市社科所肖忠生、福州市社科院叶钦地、福建师大谢重光、漳州市委党校王晓云、等专家就此分别进行了很有说服力的论述。
有学者认为,郑和下西洋对海外华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的促进作用,不是直接而是间接,不是即时而是滞后的。如福建社科院华侨华人研究所林心淦《郑和下西洋对中国近代海外移民潮形成原因的影响》认为:郑和下西洋激发了海外移民需求,一直作为海外移民的主体动力在发挥着作用,但由于当时海禁政策,人们只能通过偷渡方式来实现,因此规模较小。直到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打开国门,此时内在动力的出国移民行为才得以释放它的效应,形成移民潮。
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王付兵也认为:郑和下西洋时期,中国人移居东南亚的现象还是存在着的,但郑和下西洋并没有推动东南沿海人民大规模出国,这时期也并不是华侨开发东南亚的重要时代。华侨大规模移居东南亚,应是在明朝中叶以后随着欧洲殖民者东来带动的南洋开发、我国部分开放海禁等条件下所出现的。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陈显泗教授《郑和的国家观与华侨政策》阐述的论点更是针锋相对。文章指出,明成祖永乐年间对南洋侨民实行招诱与镇抚的两面政策。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期间对陈祖义集团的歼灭和对他本人的诛杀就是镇抚政策的贯彻。其结果,损害和打击了当地侨民。所以,无论郑和下西洋的活动如何功德彪炳,其对华侨先民的 5 打击则是难辞其咎!所谓“开创华侨开发南洋新时期“的说法无从谈起。
福建社科院华侨华人研究所林在明《郑和下西洋对海外华侨华人经济利益的影响》分析指出:郑和下西洋是封建王朝的一次开放,但严厉的海禁政策又成了这一开放的桎梏,这种自相矛盾的措施,最终导致海外移民政策走进死胡同。郑和下西洋的80年后,欧洲殖民者则在其政府力量的全力支持下开拓南洋,替代了以前中国人的地位。他们瓜分豆剖,南洋要埠很快就尽入其掌握之中,而海外华侨在南洋近千年的苦心经营,到头来反而寄人篱下,受尽欺侮迫害,中国政府却不能过问。这是郑和下西洋以后明清两代对海外华侨的敌视、打击是这一悲惨结局的重要原因。
许多学者学深有感触谈到郑和下西洋对中国保护海外利益的借鉴意义:中国要保护好海外华侨经济利益,首先是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其次是加强外交关系;再次是加强民间经济外交;第四,强大的军事力量;最后,要全面参与国际事务。
三、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东南亚国家华人社会宗教和文化的发展。不少学者论述中都提到,东南亚国家不仅有众多的郑和传说及传说中的郑和遗迹、神化郑和的寺庙等郑和祟拜现象,还有华人社会经久不衰的各种郑和纪念活动,这些都是东南亚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泉州华侨大学教授李天锡、中山大学教授张龙林、闽江学院林友华教授等学者认为,这是郑和下西洋、华侨华人开拓创业、中外人民世代友好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是华侨对郑和形象所蕴涵着的祖国象征、华人根脉、中华文化以及热爱和平、期盼安宁等情感的寄托,同时也表明华人社会正在为当地的文化旅游经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北京大学孔远志、杨康善两位教授分析东南亚华人社会纪念郑和 6 活动的特点:一是与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吸收定居国文化相结合;二是与宣扬祖籍国和定居国的友好相结合;三是与回顾华人创业相结合;四是与与尊重定居国主流社会宗教、习俗相结合;五是将与维护华族正当权益、促进族群和睦、繁荣当地经济相结合。由于郑和纪念活动推动了所在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因此才能够宛如一朵绚丽的奇葩,常开不败。
厦门大学施雪琴教授剖析东南亚华侨社会的郑和祟拜:从根本上看是对郑和这种历史功德的缅怀和个人英雄行为的祟拜。从文化人类学视野来看,郑和作为一种信仰符号,同东南亚华侨社会其他民间信仰一样,具有整合移民族群、团体与社区以及延续与巩固华人文化认同的功能,成为凝聚华侨社会的粘合剂与强化华人族群文化意识的一种象征。
香港郑和研究会会长曾伟波《三宝垄考》指出:郑和下西洋在三宝垄的遗迹、遗物及其传说,虽然带有一定的神话色彩,但却真实反映了数百年来人们坚信不疑的一个历史事实,即广大华侨随着郑和下西洋而开始大量定居于三宝垄,并对开发三宝垄城市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王付兵教授也认为:郑和是否到过三宝垄和王景弘是否留在印尼的事,在中国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我们不能因为没有记载就完全否定它。因为历史上民间传说往往与历史事实不可分割。厦门大学曾玲教授通过历史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分析在中国和郑和下西洋所经过的东南亚地区所形成的两个郑和,即中国历史范畴的郑和与存在于东南亚历史记忆中的郑和。东南亚历史记忆中的郑和虽然不乏附会、荒诞和神化,却是一个历经六百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对东南亚来说郑和问题已从中国明朝的历史范畴演化成为具有本区域历史内涵的文化现象。今天我们对郑和的研究,既要注意明朝历史中的郑和以及他率领中国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的人类壮举,亦要注重东南亚历史 7 记忆中的郑和对东南亚区域历史进程的深刻影响。
孔远志、杨康善教授在谈到东南亚的宗教文化时,指出那里郑和寺庙往往是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教合一,体现了多种宗教和文化色彩。施雪琴教授认为,郑和祟拜产生的根源与郑和多元的宗教信仰有一定关系。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俞云平教授认为,郑和下西洋在东南亚根据外国学者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廖大珂教授在《郑和下西洋与东南亚华人穆斯林》一文中论述:东南亚伊斯兰教最早传自中国,郑和与华人穆斯林对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传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刘达材、罗海贤、李慕如等来自台湾的郑和研究专家分别探究郑和与海外妈祖信仰的关系,他们认为:郑和仰赖妈祖庇护平安下西洋,妈祖因为郑和远航飘洋过海,郑和与妈祖互为作用和影响。刘达材特别指出:郑和远航是延续海上丝路的成就,说明了我们是大陆国家,但是也是一个海洋国家。历史上的郑和下西洋,与今日海外全球各地“华人社会”,同属中华海洋文化。其对世界影响,正方兴未艾。每年大批的台湾渔船,不顾政府的限制,涌向福建湄洲湾妈祖的家乡。这种盛况亦是显示这是海峡两岸最有共识,最能认同的中华海洋文化。未来最能扮演两岸和平的使者,的确莫过于妈祖。
四、郑和下西洋并非劳民伤财的“弊端”
从明至今,许多史学家都认为郑和下西洋属于“厚往薄来”,是劳民伤财的“弊端”。厦门大学教授庄景辉认为,事实并非如此,郑和下西洋是明朝施行海禁政策下的官方贸易,获得了丰厚的经济効益。有明人的纪载可引以为证:“自永乐改元,遣使四出,招谕海番,贡献迭至,奇货重宝,前代所希,充溢府库,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富,而国用亦羡裕矣”。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王丽明硕士在《郑和下西洋的经济启示》中例举了大量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 郑和下西洋不仅因为带出去而 8 使需求剧增,而且拿进来的也不尽是奢侈品,实际上完全属于奢侈品的为数并不多。根据郑和从西洋各国带入物品所作的分析,可以发现其中布类最多,这和当时中国棉花产量少大为相关,其次是香类和药品,这些“夷中百货,皆中国不可或缺者”。宣德时最受西洋欢迎的青花瓷器,其青花原料是苏门答剌的“苏泥”和加里曼丹的“青花”。中国宣德炉的原料中,有来自暹罗的风磨石、天方的硵砂、三佛齐的紫石、渤泥国的胭脂石等。郑和下西洋是以已之长换已之短,与西洋各国进行了资源互补,使明朝的朝贡贸易,既张国威又足国用,可谓名利双收。
与历次研讨会一样,郑和宝船尺寸和船型仍然是学者们感兴趣的议题。来自台湾的郑和研究专家龙村倪在《太和殿、大宝船和足球场》一文中,以故宫“太和殿”为基准,“足球场”大小为比例,来说明郑和宝船根据史料所得的合理大小,以为论变多年的问题解套。他说:太和殿即皇帝听政的金銮殿,是中国,也是世界现存开间最多,进深最大,屋顶最高的一座古代木结构大建筑。正面总宽63.96米,进深37.20米,通高35.05米。大宝船长44丈4尺,阔18丈,折合现代公制单位按长138米、宽56米计算,不仅大大超过太和殿,而且也大过一个足球场。必须乘风破浪,漂洋过海,在狂涛怒水中浮沉前进的木结构动体,比在陆地上不动的静体还大4倍,实在令人惊讶,不敢置信。紫禁城宫殿营建费时十年,木材砍伐殆尽。同期间郑和下西洋连续大造大宝船,即使工艺可行,木材料源也是大问题。所以明史之言,自难采信。
福建师大傅朗教授和漳州市郑美清学者考析:福船自身的优良性能决定了福船成为郑和下西洋舟师用船的主要船型。审视历史现实,根据现有文献记载分析,福船也确实是郑和舟师中的主要船型。永乐二年命福建的五艘海船是专为即将受命出使西洋的郑和、王景弘等正 9 副使们建造的坐船,是下西洋舟师的旗舰和指挥船。宝船并不是郑和舟师用船的专称。凡奉皇帝之敕命出使海外之舟皆可称“宝船”。宝船与册封舟不过是一物二名而已。
本次论坛还探讨了郑和学术研究方向、领域、方法等相关问题。香港郑和研究会秘书长龚肇康《从西方文物中看郑和下西洋》指出:中国的专业历史学者研究郑和下西洋,用中国古籍与其他出土古迹,没有涉足西方文物。孟先生写的是西方人研究西方文物,对郑和下西洋一事的研究结论。英国学者孟席斯先生在郑和研究事业里开辟了新方向、新领域。“中国发现了世界”所引起的争论在科学史上是司空见惯的。在世界科学史上许多重要的发现在最初发表时都是具争论性。有些争论后果很严重,发表者不容于当时社会,甚至有人身安全的后果。孔远志、杨康善也认为:孟席斯先生利用多种学科对郑和下西洋进行探讨,其观点和方法给了我们不少有益的启示。其著述引起很大的反响和争论,有利于郑和影响的扩大与郑和研究的深入。西澳大利亚海洋博物馆海洋考古学家马克••麦卡提博士说:有一天沉没在海底的遇难船可能会提供无可争辩的事实依据,那就是郑和曾经到过澳洲大陆。他的同事莎丽•梅热切希望,与中国海洋学家及海洋考古学家开展合作项目,共同研究中国人对澳洲海运历史与传统文化所作的贡献。
囿于本人水平和文章篇幅,不能把论坛的所有观点进行准确、全面的归纳总结,敬请论文作者和编者原谅。
(原载江苏省郑和研究会《郑和研究》2005第三期)
第二篇:《郑和下西洋和》教案
郑和下西洋和
戚继光抗倭
[课标内容] ①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②讲述戚继光抗倭的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条件、目的、概况、影响;开发南洋;倭寇;戚继光抗倭。
①引导学生识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① 通过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张骞出使西域,培养学生比较、理解问题的能力。③引导学生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使学生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使学生初步学会多角度、多方位、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
④采用课堂讨论、想象等方式,探究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及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②引导学生收集关于郑和、戚继光的资料,作为小故事的素材,提高学生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的语言表达能力。
③鼓励学生向地理教师请教,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及到达国家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等,以增强各学科知识的联系,拓宽知识面。
④要求学生讲述戚继光抗倭的故事,使之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人民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的精神。
②学习戚继光抗倭事迹,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③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时期,我国对外交往既有友好合作的一面,也有反侵略的一面,从而全面认识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特征。[重点和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
难点:如何全面地辩证地评价郑和下西洋 [教学方法] 采用故事法、讨论法、列表举例法 [教学过程] 要求学生预习,并收集郑和、戚继光的有关资料。
课 前引导:明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对内不断强国化皇权,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随着明朝政权的巩固以及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外交 上,也展开了一系列重大活动,这些活动既有友好交往的一面,也有反抗侵略的斗争。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事件。导入新课
一、郑和下西洋
1、条件和目的
2、概况
3、意义和影响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及其危害
2、戚继光抗倭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第三篇:郑和下西洋读后感(模版)
今天,我读了《郑和下西洋》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明朝第二个皇帝,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郑和下西洋加强了国家间的交往和相互了解,这是很重要的贡献。
通过这篇文章,我懂得了:国家和个人的关系,就像大河与小河,只要大河有水,小河才不会干涸。只有国家强大,个人才能施展才华;只有国家富足,个人才会有尊严。
正是由于明朝的富足强大,才有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所以国富民强是每个国家的基本目标。我们只有从小努力学习,长大才能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干把国家建设的美丽和富强。
第四篇:郑和下西洋研究综述范文
郑和下西洋有关问题的研究综述
社会学院092邵雅琴09161205
摘要:郑和的七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是空前绝后的。它的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绝无仅有的。郑和下西洋充分展现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强盛,同时也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从此,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关键词:身世动因目的意义江苏 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本文就郑和下西洋的有关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归纳。
一、郑和的身世及思想文化
云南晋宁昆阳是郑和出生和少年时期成长地。云南民族大学谢本书教授认为,郑和特定的家世、自然环境和少年的活动,对他后来的航海事业有相当影响。云南大学朱惠荣教授认为,郑和多种优秀品格的形成与其与家庭和故乡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云南昆明地方志办马颖生从五个方面论证了郑和是赛典赤六世孙。南京郑自海先生以郑和后裔的独特身份和视角记述了云南、南京两地郑和家谱的流传、散落经过及重修《咸阳世家宗谱》主要内容。
云南民族大学王子华教授认为,郑和尊儒、信伊、奉佛、崇道和重海,其多元文化观是其创造出惊天动地伟绩的重要原因,儒家文化观是其多元文化观的核心。宁夏社会科学院薛正昌研究员认为,宗教文化是郑和下西洋的思想基础和航海业绩的文化内核。郑和七下西洋的过程中,灵活运用伊斯教、佛教、道教文化思想,体现了他的宗教文化思想的成熟。中央民族大学陈楠教授以藏汉材料为依据,探讨了郑和崇信佛教的基本史实及郑和崇信佛教与藏传佛教的关系。此外,南京静海寺博物馆杨波对郑和下西洋从海外带来的“水陆罗汉像”进行考证,阐述了水陆罗汉像的文化意义。福建莆田湄洲妈祖文化研究中心周金琰、蒋维琰探讨了郑和远航与妈祖文化的关系。
华东师范大学周茹燕教授对明杂剧《奉天命三保下西洋》一书的主要内容、版本及流传经过作了介绍。南通大学张祝平教授探讨了郑和下西洋与明代海洋文学的影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张燕波对明人小说《西洋记》写作的背景、郑和形象的塑造及校勘方面的价值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二、郑和下西洋的动因和目的文物出版社毛佩琦教授认为,郑和下西洋是明成祖雄才大略及其理想世界的一部分。朱棣希望成为一个儒家学说理想中的天下共主,他不仅要统治以北京为中心的大帝国,而且要以北京为中心在全天下推行“天朝礼制体系”,建立一个儒家理想的天下格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显清研究员认为,“踪迹建文”、“耀兵异域”说是对郑和远航历史动因的猜想和曲解。海军指挥学院张海松指出,郑和下西洋直接动因是“定西洋”,但到第四次下西洋时,明朝已经开始北征蒙古,西洋的局势已得到稳定,郑和下西洋动因开始转向以贡使贸易为主。第七次下西洋有着明显的中兴明朝的背景,郑和下西洋动因就变为以恢复明朝在西洋的政治影响为主要目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洲研究院的萧弘德先生认为,郑和远航的主要动机是寻求与帖木儿帝国改善关系或建立军事同盟,以摧毁活跃于中国北方蒙古残余势力。金陵图书馆的许廷长认为,朱棣“壬午之难”的负罪感,急于解 1
脱的心理,洗涮罪责的动机,转移国人视线的企盼,树立皇位正统继承人形象的主观需求等是他遣使下西洋的原动力和真正目的。贵州大学林振草、台湾中华郑和学会谢台喜、山西师大王承吉、四川达县师范高专潘良炽等都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动因及中断原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南京大学的潘群教授通过对《明史•郑和传》中“耀兵异域”应为“耀威异域”的考证,认为虽一字之差,但意义别样。
三、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南京大学范金民教授指出:“郑和率领的七下西洋壮举,拉开了15世纪世界大航海活动的序幕,为世界航海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郑和下西洋这一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既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海洋活动的巍巍丰碑,又是15 世纪世界大航海活动的肇始,也是中华民族对外睦邻友好的具体体现。”大连海事大学孙光圻教授认为: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中外航海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而且是一份珍贵的爱国主义精神遗产。但郑和下西洋违背了远洋航海活动内在应循的经济性发展规律,对明王朝综合国力的提升和经济的适时转型造成了负面影响,以致蓬勃发展的航海事业大好势头戛然而止,最终导致了中国海权的丧失。台湾新竹大华技术学院赖进义先生和台湾中华郑和学会的王桂岩先生从历史与战略等层面,探讨了郑和远航对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影响与贡献,并指出中华民族只有面向海洋才能走向世界。
与西方早期航海探险活动相比,郑和下西洋具有鲜明的和平性。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郑一钧研究员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中国人以自己传统的政治道德理念,尝试建立一种和平、和谐的世界秩序而进行的一次和平实践,这种实践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南京政治学院陈显泗教授认为,和谐与和平构成了郑和精神的精髓。华中师大杨昶教授则论述了传统“贵和”理念对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江苏郑和研究会的孔令仁先生从《布施锡兰山佛寺碑》探讨了郑和远航的和平、友好与宽容。中共黄山市委办公厅吴顺辉认为,郑和远航在世界范围内树立了中国崇尚和平、睦邻友好、互利发展的良好形象。江苏省郑和研究会的仲跻荣先生认为,郑和精神体现为忠于祖国、勇于献身、艰苦奋斗及“以和为贵”的思想,当代中国需要继承与发扬这种精神。江苏社会科学院刘振华女士认为,郑和远航以“共享太平之福”为宗旨,弘扬了中华民族的“和为贵”精神,展现了一个和平友好使者形象。
四、郑和与江苏
郑和七下西洋,今天的江苏、福建等地区发挥了重要作用。明代,江苏地区是大明帝国的政治中心地区,南京是大明帝国的京城所在,同时也是郑和远航决策地、郑和船队修缮及往返的集结地。南京博物馆华国荣先生大会所作的关于2003-2004年南京明代宝船厂遗址六作塘考古发掘的报告,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极大兴趣和关注,一致认为这次考古发掘资料极具学术价值。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的王亮功认为龙江船厂与宝船厂是两个厂,两者互不相统,各有厂址。
对于南京郑和墓真假问题,一些学者对传统说提出了不同看法。浙江平湖市志蒋苍先生根据2002年浙江省平湖市发现的一卷明代金书《妙法莲华经》,对传统“郑和卒于1433年”的观点提出异议,认为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是活着回来的,宣德九年秋冬病故南京。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季士家、江苏郑和研究会马光汝等先生也从不同角度赞同这一观点,认为位于南京南郊的郑和不是衣冠冢,是郑和本人真实墓葬地。
江苏太仓是郑和下西洋的锚地和归舶港。郑和远航是以太仓为代表的江南经
济繁荣发展为依托的,同时影响了太仓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了太仓农业、手工业、商贸的发展及文化的繁荣。江苏太仓博物馆朱巍研究了郑和下西洋与江南经济的关系。太仓政协陆静波探讨了太仓民俗对郑和船队饮食的影响。
福建是郑和下西洋重要基地。福建省社会科学院的徐晓望通过明代工部尚书曹学文集一些与郑和有关的新史料,研究了福建卫所士兵在福建长乐太平港造船和郑和七次远航中所起了重要作用,郑和航海也对福建私人海上贸易产生重要影响。福建漳平党史办黄文光先生、福州艺术研究院池敬嘉则通过研究王景弘、姚广孝等人物论述了福建民众对郑和下西洋的贡献。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研究成果还很丰富,比如郑和的航海技术、郑和远航地的考证、郑和下西洋与中外文化交流等。
参考文献:
[1]时平、范金民:《纪念郑和下西洋59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学术月刊》,1996年第5期
[2]王子华:《郑和的多元文化观及其形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3]毛佩琪:《郑和下西洋六百年祭》,《百家讲坛》 [4]范金民:《郑和下西洋动因初探》,《郑和下西洋论文集》(第二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5]郑一钧:《论郑和下西洋》,海洋出版社,2005年版
[6]刘振华:《“郑和下西洋”现象的文化解读》,《学海》,2005年第3期
[7]王亮功:《<龙江船厂志>点校本出版回顾》,《郑和研究》,2002年第2期
第五篇:《郑和下西洋》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郑和下西洋》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郑和下西洋》读后感1
前不久我们学了《郑和下西洋》这一篇课文,文章讲的是:明朝时期的三保太监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因为他知识渊博,懂兵法,有谋略,英勇善战,具有军事指挥才能。而且他刻苦勤奋,精通航海造船,具有卓越的外交才能,所以深得皇上的赏识。被明朝皇帝派遣出使西洋。郑和率领船队第一次下西洋的时候,船队里有62艘大船足有几十层楼房那么高,仿佛是62座水上的小岛,十分的宏伟壮观,船上的仪器都是当时最先进的。古代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这是我国古代勤劳人民的智慧结晶。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还要早87年,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郑和每到一个国家都会把国书递交给国王,那是代表明朝皇帝想和各国友好交往。船队里还带了许多我国的土特产品,有:丝绸、茶叶、瓷器……用它们去换取外国的香料、珊瑚等。郑和的出使增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互相了解,促进了我国与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交流和有好往来。
在航行途中他们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危险。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风浪就像脱缰的野马,仿佛要把船只撞翻;凶恶的海盗也在虎视眈眈地盯着船队,一心要把船上的宝物全部抢光。可是有勇有谋、机智聪明的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他那百折不饶、不畏艰难险阻的伟大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郑和是航海事业上的一颗明珠。也是航事业上的一块里程碑,郑和更是一位懂得如何“阅读海洋的人”。
《郑和下西洋》读后感2今天,我读了《郑和下西洋》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明朝第二个皇帝,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郑和下西洋加强了国家间的交往和相互了解,这是很重要的贡献。
通过这篇文章,我懂得了:国家和个人的关系,就像大河与小河,只要大河有水,小河才不会干涸。只有国家强大,个人才能施展才华;只有国家富足,个人才会有尊严。
正是由于明朝的富足强大,才有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所以国富民强是每个国家的基本目标。我们只有从小努力学习,长大才能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干把国家建设的美丽和富强。
《郑和下西洋》读后感3今天早晨,我看了一本关于爱国方面的历史故事书--《郑和下西洋》。
书中写到:郑和是我国的和平大使,他七下西洋,为我国增加朋友,让我国与别的国家相处得更加亲近。郑和七下西洋,给外国人民送去了当时中国天工巧夺的瓷器和光洁绚丽的丝绸,得到了外国人民的喜爱与信任。许多国家还向我国回赠香料、烟草等物品,以表谢意哦!当然,郑和在下西洋的过程中也遇到许多危险,比如说:郑和在途中遇到了海盗的船只,可他镇定自若,料到海盗会在晚上偷偷侵入,于是,他事先让随从做好周密防范,当晚,海盗真的来了!他们便将入侵的海盗团团围住,使他们不能动弹……
看完这本书让我明白了:郑和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之所以被人们千古传颂,是因为他以顽强的毅力与以和为贵的信念为国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我们虽然不能像郑和一样为国家做大事,但是我们也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遇事沉着冷静、和同学友好相处、认真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将来为国家多做贡献!
《郑和下西洋》读后感4郑和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世界文明交流的先行者,一个世人皆知的名字,他的英名早已传遍了世界的千山万水。他以博大的气概和伟大的英勇精神,带领明朝庞大的船队,载着中国人民的友谊,历经千辛万苦七次出使西洋,共用了整整28年时间,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曾经到达过非洲的红海一带,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人数最多、行动范围最广的远洋航行活动。他沿途一路把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文明礼貌带到了落后的东南亚地区和非洲地区,它的影响深远,使明朝与海外各国广泛建交,发展了多种形式的海外贸易,是中国外交史上历史性的突破,那里至今还保留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印记,这也是世界上唯一一次没有侵略的远航,这可比哥伦布的远航强多了。
郑和这位海之骄子,奋斗在海上,成功在海上,最终也殉职在海上。他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骄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后人学习的榜样。每当我们面对着浩瀚的大海,每当我们发出深切的呼唤时,总能想起郑和那载着文明的金碧辉煌的大船,浩浩荡荡地行驶在大海上的壮观景象,他的一切丰功伟绩流传千古、他的百折不饶、不畏艰难险阻的伟大精神,永远激励着世人。“海强则国强,海静则国宁。”郑和让一个和平、强大、雍容大度的礼仪之邦—中国从海洋中崛起。也正是郑和开拓进取精神指引下,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了航海事业中,他是多么伟大啊!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应该向郑和学习,以他为榜样,学习他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勤奋努力,刻苦学习,掌握更多的、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做时代的先锋人。我还梦想着将来能做一名友好使者,把友谊、和平、文明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郑和下西洋》读后感5郑和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世界文明交流的先行者,一个世人皆知的名字,他的英名早已传遍了世界的千山万水。他以博大的胸怀和伟大的英勇精神,带领明朝庞大的船队,载着中国人民的友谊,历经千辛万苦七次出使西洋,共用了整整28年时间,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曾经到达过非洲的红海一带,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人数最多、行动范围最广的远洋航行活动。它沿途一路把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文明礼貌带到了落后的东南亚地区和非洲地区,它的影响深远,使明朝与海外各国广泛建交,发展了多种形式的海外贸易,是中国外交史上历史性的突破,那里至今还保留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印记,这也是世界上唯一一次没有侵略的远航,这可比哥伦布的远航强多了。
郑和这位海之骄子,奋斗在海上,成功在海上,最终也殉职在海上。他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骄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后人学习的榜样。每当我们面对着浩瀚的大海,每当我们发出深切的呼唤时,总能想起郑和那载着文明的金碧辉煌的大船,浩浩荡荡地行驶在大海上的壮观景象,他的一切丰功伟绩流传千古,他的百折不挠、不畏艰难险阻的伟大精神,永远激励着世人。“海强则国强,海静则国宁。”郑和让一个和平、强大、雍容大度的礼仪之邦——中国从海洋上崛起。也正是在郑和开拓进取精神的指引下,有越来越多的人投人到了航海事业中,他是多么伟大啊!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应该向郑和学习,以他为榜样,学习他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勤奋学习,刻苦学习,掌握更多的、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做时代的先锋。我还梦想着将来能做一名友好使者,把友谊、和平、文明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郑和下西洋》读后感6郑和下西洋这个星期,我读了《郑和下西洋》这本书。他讲述了在14XX年7月11日的中午,35岁的郑和率领了庞大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加深了中国和东南亚、东非之间的友好关系的故事。他一共远航了有7次之多,而这段旅行和探险,被人们称之为“三保太监下西洋”。郑和原名马和,出生在中国云南省昆阳县。他的爸爸从郑和懂事起,就给他讲述自己横渡西洋、访问西洋各国、去麦加朝觐的故事。每当郑和听完故事,都会在心里激动地说:“我长大后也要去西洋,去麦加朝觐!”虽然他嘴里不告诉任何人,但自己却在悄悄地做着准备:学习游泳、造船、航海知识…… 在郑和35岁的时候,终于有了这个机会。他立马调遣了沙船、马船、粮船、水船、坐船,还带了许多中国的名贵物品,如瓷器、丝绸、漆器、青铜器、玉器等。当中午来临时,27800余人和航船两百余艘,在郑和的率领下,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出发,开始了世界史无前例的七下西洋的壮举。这途中,给郑和沿海各国带去了友谊、特产和先进技术,还帮助明成祖朱棣扩大了贸易市场,恢复和发展了同许多国家的关系,稳定了沿海一带的局势,中国的国际威望进一步的得到了提高。读了这本书,在我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宝船队在辽阔的大海上行驶的情景;在我的耳中,仿佛响起了巨浪无休止的轰鸣……我也想坐船去西洋,一览沿海国家的风景、特产,了解当地习俗。我要向郑和学习,从小就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更是要努力学习,最终成就梦想!
《郑和下西洋》读后感7郑和下西洋这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位航海家,他的名字叫郑和,他是云南人,住在晋宁县。为了扩大朝廷的名气,皇上就叫郑和开船下西洋,到很多国家交朋友。一路上郑和的船遭到了海盗的破坏,他用自己的智慧打败了海盗,克服了很多的困难。郑和一共下了七次西洋,完成了皇上交给他的任务,最后老死在下西洋的路上。
这篇故事告诉我,做事情要认真对待,要克服自己的毛病。
《郑和下西洋》读后感8 《伟大的航海家郑和》读了《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之后,我被这位世界航海的奠基人、世界文明交流的先行者的丰功伟绩所震撼。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了郑和的聪明与勇敢,机智与镇静。在危险面前他永远是最勇敢,最镇静。在困难面前他它永远是最聪明,最机智。而在海上他又永远是威风凛凛,这是多么令人敬佩啊!我几乎一口气读完了这本记载郑和所有航海经历的书,我不禁对他肃然起敬。如果不是他,我想我国与东南亚国家,印度洋沿岸国家,非洲国家的友谊也不会如此的深。在海上,郑和也有着一系列的功绩。当时,郑和前往旧港时遇到了海盗的袭击,但英明的郑和不仅没让自己的船员受伤,还消灭了海盗五千多人,烧毁贼船十多艘,连海盗的窝也被官兵捣毁,使“丝瓷之路”的安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之后,三下西洋时郑和又将锡兰山凶暴贪婪的国王亚烈苦奈儿智擒,使锡兰山问题和平解决,使海上“丝瓷之路”完全畅通。不过,谈起幼年时代的郑和,我也不得不为他叹息。记的,那是洪武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发动了统一云南的战争,在这残酷的战争中,郑和一家遭受了灭顶之灾。三十九岁的父亲在战乱中死去,而小郑和则被明朝军队俘获,惨遭阉刑,小郑和那年才十一岁啊!生龙活虎的小郑和一下失去了生活的方向。但是他并没有气馁,反之把握住了自己人生的道路,成为了燕王身边智勇双全的一个内侍。多么伟大的人啊!因为他我们成了海洋强国!真的,正如书中所说:“海强则国强,海静则国宁,让一个和平、强大、宽容大度的礼仪之帮、崛起的中国从海洋中走来。”也正是在郑和不屈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指引下,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了航海事业中,他的事迹将不断激励着我们,增添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郑和下西洋》读后感9郑和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世界文明交流的先行者,一个世人皆知的名字,他的英名早已传遍了世界的千山万水。
他以博大的气概和伟大的英精神,带领明朝庞大的船队,载着中国人民的友谊,历经千辛万苦七次出使西洋,共用了整整28年时间,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曾经到达过非洲的红海一带,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人数最多、行动范围最广的远洋航行活动。他沿途一路把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文明礼貌带到了落后的东南亚地区和非洲地区,它的影响深远,使明朝与海外各国广泛建交,发展了多种形式的海外贸易,是中国外交史上历史性的突破,那里至今还保留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印记,这也是世界上唯一一次没有侵略的远航,这可比哥伦布的远航强多了。
郑和这位海之骄子,奋斗在海上,成功在海上,最终也殉职在海上。他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骄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后人学习的榜样。每当我们面对着浩瀚的大海,每当我们发出深切的呼唤时,总能想起郑和那载着文明的金碧辉煌的大船,浩浩荡荡地行驶在大海上的壮观景象,他的一切丰功伟绩流传千古、他的百折不饶、不畏艰难险阻的伟大精神,永远激励着世人。“海强则国强,海静则国宁。”
郑和让一个和平、强大、雍容大度的礼仪之邦—中国从海洋中崛起。也正是郑和开拓进取精神指引下,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了航海事业中,他是多么伟大啊!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应该向郑和学习,以他为榜样,学习他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勤奋努力,刻苦学习,掌握更多的、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做时代的先锋人。我还梦想着将来能做一名友好使者,把友谊、和平、文明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郑和下西洋》读后感10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远洋航行。如今,几乎无人不知郑和这个名字。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在这伟大荣誉的背后是多么艰辛的道路,能走过这条道路的人当然能创造出万世奇功。
郑和幼时就成了太监,但他忍辱负重,时刻牢记自己的梦想,他辅佐燕王君临天下,接着七下西洋,在这期间,他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历尽常人无法忍受的磨难,最终实现了梦想,创造了奇迹。他以自己的行动向世人证明了没有过不去的路,只要你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就可实现抱负,走向成功。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可轻言放弃,霍金虽全身瘫痪,却仍然努力奋斗,思想走向了无穷的宇宙,神奇的黑洞。郑和也没有因自己是太监就丧失信心。因而,能否成功主要在于人的意志。
事业上取得一定成就后,如果骄傲自满,不思进取,也不能成就大业。郑和在五次下西洋获得了大量成果后,并没有好大喜功,而是看到了国家潜在的隐患,并继续披荆斩棘,努力奋斗。在他以后,中国的封建统治者满足于已有的辉煌,闭关锁国,以所谓天朝尽善尽美自欺,终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处处被动挨打,郑和的精神给我们以巨大鼓舞,同时又警示我们不能放松警惕,要在荣耀的背后看到威胁,不断努力奋斗,继往开来。
【《郑和下西洋》读后感】相关文章:
1.郑和下西洋历史故事
2.《郑和下西洋》读后感范文
3.《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和《郑和下西洋》读后感四篇
4.浅析郑和下西洋与长乐的关系论文
5.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一种文化象征
6.郑和下西洋中的小故事
7.郑和下西洋阅读原文
8.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测试题及答案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