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进档案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研究报告
关于进一步推进干部人事档案工作 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的研究报告
胡锦涛同志指出:“档案事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借助档案,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过去、把握现在、预见未来。”干部档案工作是组织人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干部工作、人才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环节。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干部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不断深化对做好这项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推进干部人事档案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
一、干部档案工作现状
近几年来,干部档案工作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和组织工作中心任务,在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进程中,取得了明显成绩。
1.加强制度化建设,管理机制更加严密。在档案目标管理工作中始终把制度建设贯穿于档案管理工作全过程,建立了档案收集、鉴别归档、档案整理、安全保密、查阅借阅、档案转递、检查核对等八项制度,并在三室内分别装订上墙。建立了《查(借)阅干部档案登记薄》、《材料收集登记薄》、《档案转递登记薄》等8本台帐;实行了“五不查阅”(无《干
部档案查阅审批表》不准查、非正式党员不准查,本人不准查,未经批准不准查,涉及亲属不准查)和“三不转递”(个人带档不转、没有调函不转,接收单位不明不转)等制度,实现了制度管理标准化。
2、加强规范化建设,档案信息严肃、准确。全面收集、严审细甄、规范管理,促进档案管理规范化建设。不断完善档案分类、装订、整理措施。严格审核,仔细甄别。在材料的清理归档过程中,严格按照《干部人事档案鉴别归档制度》,坚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所有材料加以认真甄别筛选,逐人鉴别核准,对难以鉴别的材料采取实际调查、查阅资料、推理印证,有效防止了甄别材料失之于据,确保了档案材料的真实性;严格标准、规范整理。严格按照《档案整理工作细则》的标准和要求,收集材料“全”、材料分类“准”、档案装订“齐”;认真审核“三龄一历”,较好地解决了干部档案材料缺失、信息不准、整理不规范等问题,进一步提高了干部档案质量。
3、加强科学化建设,尝试信息化。以《干部信息管理系统》、《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系统》为应用平台,尝试对干部档案的日常工作进行计算机管理。
二、做好新形势下的档案工作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1、全市干部档案工作基础设施需要继续完善。我部档案工作设备已符合国家二级标准,但要申请国家一级标准以及
促进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还需完善相关硬件。同时,大部分基层管档单位由于行政经费紧张等诸多原因,干部人事档案管理设施陈旧,更新不快,库房面积不达标,致使档案目标管理未能达到相应级别,制约了档案目标管理升级。
2、档案材料收集困难、滞后。一些单位在档案材料形成过程中工作拖沓,迟迟不能形成材料;有的形成材料后,交档案部门意识不强;有的临到上级检查,突击补交。
3、一些基层管档单位对档案工作事业心不够,责任心不强。绝大部分管档单位都根据上级要求和本单位实际,修订完善了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各项制度,并把重点放在健全保障机制,保证制度贯彻执行上,但也有的管档单位制度虽制订上墙,执行起来却不够严格。
4、信息化建设滞后。
5、档案工作在科学化管理、运用中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比如,如何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干部档案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如何按照党管人才原则,探索建立社会化的人才档案公共服务系统;如何正确把握干部人事档案保密和开放之间的关系,区别不同情况,满足社会化利用需求等。
三、对当前工作建议
1、进一步加强领导。把干部档案工作作为组织人事工作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提出要求,具体指导。充分发挥
牵头抓总、组织协调、督促检查的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做好干部档案工作。
2、建立和完善干部档案材料收集工作的协调机制。做好干部档案工作,不仅仅是干部档案管理部门的任务,各有关部门都负有重要责任。加强干部档案管理部门与纪检、监察、政法、教育、审计等形成干部档案材料部门的协调配合,加强组织人事部门内部各工作机构在干部档案材料形成、收集上的沟通协调,建立工作联系制度和情况通报制度,保证干部档案材料形成规范、收集齐全、归档及时。进一步健全干部档案管理制度,抓住档案审核、转递、利用等关键环节,及时发现和纠正干部档案内容失真的问题,确保档案内容真实可靠,维护干部档案工作的严肃性。
3、努力建设全市高素质的干部档案工作队伍。进一步加强培训工作,提高管档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对从事干部档案工作的同志,严格要求和管理,注意为其提供参与中心工作、熟悉组工业务的机会,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进一步强化其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按照提高政治鉴别、政策运用、知人善任、组工业务能力要求,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坚决维护档案的真实性,认真履行职责。
4、加大干部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利用现代化技术,管理方式,切实提高干部档案工作质量和效率。探索
档案数字化、电子化管理,对干部档案的日常工作进行计算机管理,建好用好干部档案管理系统和干部信息管理系统,加快建设电子档案,利用光盘介质对电子档案材料进行存储;实现自动生成干部任免审批表、干部花名册,对领导班子进行年龄、文化程度等多角度分析;实现干部档案自动编号、自动查找和表格套打等。
5、创新思想观念,加强调查研究,积极探索解决干部档案工作面临的新问题。从信息资源的角度看待干部档案,用信息管理的理念创新干部档案工作,加强对档案信息的综合分析研究和深度开发利用,实现干部档案工作从简单管理型服务向研究开发型服务的转变,把干部档案管理部门建设成为干部工作、人才工作的信息库和参谋部。积极征询档案教学科研单位和专家学者的意见,组织业务能手开展专题讨论,在实践中认真总结经验,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
第二篇: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研究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研究
张瑞枝
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加快干部制度改革步伐。目前,各地都在进行的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就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
虽然,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都仍处于试点阶段,但实践表明,它有利于把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充分走群众路线结合起来,有利于拓宽识人选人视野,在更大范围内择优选拔人才,有利于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激发广大干部的进取精神,有利于破除干部工作的神秘化,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加强群众监督,防止和克服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是新时期干部选拔任用方式的一项重要的成功的改革,应该坚持下去。
但是,由于这项改革仍处于试点阶段,还在“摸着石头过河”,所以,不可避免地存在在政策规定、考试考察、工作程序等方面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不够的问题。因此,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加紧认真总结研究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试点阶段的成功经验和不足,尽快制定一套符合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规律的政策、程序等,使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纳入整个干部任用体制中去,正常运作,是当前深化干部制度改革面临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工作。
一、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应纳入党的干部选拔任用体制中,以使之制度化
1、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应纳入党的干部任用体制。党管干部是我党的一贯原则。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党形成了一整套符合我国实际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主要有委任制(党委、人大、政府任命)、选任制(党代会、人代会选举任命)。方法和程序是:民主推荐、组织考察、择优任用。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方法和程序是:自荐报名、笔试面试、组织考察、择优任用。此种方式可称为“考任制”。委任制、选任制与考任制的共同点是,都要经组织考察,最后择优任用。不同点是,前者是经群众民主推荐决定组织考察对象,后者则是经自愿报告考试后决定组织考察对象。因此,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既体现了党管干部的一贯原则,又体现了我党一贯倡导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提高了干部工作的民主程度、公开程度和群众参与程度,所以,受到干部群众的极大欢迎,因而也得到广泛的应用。由此看来,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是我党干部制度一项成功的改革与创造,应予以完善定型,作为我党干部任用体制的一项制度,长期施行。换言之,考任制与委任制、选任制一样,纳入我党干部任用体制中,予以制度化。
2、开展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的时间选择应制度化。考虑到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时间长、投入大等特殊因素,此项工作不可能也不必要年年开展。可根据需公开选拔的领导职位的任用形式来确定开展此项工作的时间。(1)属于应由党委、人大、政府任命的,一般选择在届中或届末进行,以利于补充和调整领导班子,时间上一般2-3年进行一次为宜。(2)属于推荐提名由党代会、人代会选举任命的,可在换届前进行,为选举产生新的领导班子提供候选人。根据党章和法律关于党委、人大、政府换届选举时间的规定,乡镇级可3年进行一次,县级以上5年进行一次。
3、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单位和职位应制度化。根据当前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形势和各
级领导班子建设的实际,有几条可以确定。首先,除少数党政要害部门对领导干部有特殊条件要求的以外,地方各级党政班子、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科研单位都可以作为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部门单位。其次,作为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部门单位的正副职位都可作为公开选拔职位。第三,领导班子配备未形成合理的年龄和专业结构,特别是年轻干部配备未达到要求的领导班子。第四,有领导职位空缺。第五,领导班子团结,主要领导强。
二、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报考条件、考试、考察必须科学化,以保证选拔干部的高质量
1、关于报考人员条件规定科学化问题。为保证选拔干部的质量,报考人员条件如何科学规定,显得尤为重要。除要求报考人员政治素质好,有胜任拟担任职务的必备的专业知识、工作经验、组织领导能力和宏观决策能力、身体健康等这些共同条件外,对于学历、年龄、任职时间、政治面目的要求,应科学规定。根据中央《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精神和中央关于大力推进干部队伍“四化”建设的要求,作如下规定较为合适。(1)学历。报考科级领导职位应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报考县处级领导职位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报考厅级领导职位应具有大学以上学历。(2)年龄。报考科级领导职位年龄在35周岁以下,报考县处级领导职位年龄在40周岁以下,报考厅级领导职位年龄在45周岁以下,少数有特殊要求的领导职位,年龄要求可适当放宽。(3)任职时间。由下一级正职报考上一级副职,应在下级正职岗位上工作3年以上;由同一级副职报考同一级正职,应在副职岗位上工作2年以上。
(4)政治面目。除中央规定要求配备非党干部、民主党派干部的部门和职位外,报考者一般为中共党员。报考各级党的领导职位的,还应当符合《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的党龄要求,即报考县级地方党的领导职位的,应有3年以上的党龄;报考厅级党的领导职位的,应有5年以上的党龄。
2、关于考试科学化问题。公开选拔方式能否体现出相对于党规的选人方式的优越性,保证公开选拔的高质量,关键取决于考试的高质量。而要达到考试的高质量又取决于以下几个环节的科学化。
第一、科学确定考试方式。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考试有别于升学等考试。通过考试,不仅要了解应试者现有的文化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应试者现有的整体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看其是否具有所报考领导职位所需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要达到以上目的,首先要科学确定考试方式。从各地实际情况看,以下三种考试方式是成功的,是值得普遍采用的。
(1)笔试。笔试是应试者用文字回答问题的考试方法。笔试主要是考察应试者各种知识的掌握程度。(2)面试(亦称口式)。面试是主考人与应试人面对面交流,由应试人回答主考人提出的问题和完成主考人设置的考试内容的考试方法。主要包括回答问题、论文答辩、阅读理解、即席演讲、案例分析等形式。面试主要是考察应试者的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实际工作能力的强弱程度。(3)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是应试者在主考人规定的环境和时间内,按照指定的范围和题目,经过实地调研,然后写出调查报告的考试方法。社会调查主要是考察应试者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强弱。社会调查这种考试方式,在目前各地开展的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考试中,采用的不多。应作为一种必需的考试方式予以采用。因为,搞社会调查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功,较强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领导干部胜任的基本条件。
第二、科学设定考试目标和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及其难易程度要以考试目标为依据。由于应试者均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由于考招职位有具体素质要求,因此,考试目标
应设定为:(1)应试者应具备所考职位必需的通用的主要基础知识,包括政治理论、政策法规、管理知识、科技知识、文化知识等。(2)应试者应具备所考职位必需的主要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专业理论、行业政策法规、专业技能等。(3)应试者应具备所考职位必需的领导组织工作能力。
根据以上设定的考试目标,考试内容一般设定为公共知识和专业知识。公共知识应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知识、现代科学技术基本知识、历史知识、时事政策知识、公文写作等。专业知识应包括职位及行业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党和国家的行业政策法规、职位和行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等。笔试、面试、社会调查三种考试方式都要充分体现公共知识和专业知识。
第三、科学编制试题。编制试题就是将考试目标和考试内容具体转化为试题。(1)编制试题的总原则:要考出应试者的通用领导水平和特定的专业才干;检验应试者宏观性的知识、实用性的知识、活的知识的掌握程度;考试应试者的文字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分析能力、实际工作能力等。(2)科学确定命题的文化程度标准。命题要体现不同职位层次不同的文化要求。按照前述报考人员文化条件规定的设想,那么,选拔科级领导职位的,按中专文化程度命题;选拔县处级领导职位的,按大专文化程度命题;选拔厅级领导职位的,按大学文化程度命题。(3)科学把握考试的难度系数。考卷总体水平一般把握在中等偏上程度,试题难度的大中小比例按3:4:3或2:4:4为宜。
3、关于考察科学化问题。对应试干部的考察,主要内容是干部的“德、能、勤、绩”。但要据此制定出具体的考察内容和标准。在考察的方法上,要坚持传统和大胆创新相结合,运用科学的能较好反映干部“德、能、勤、绩”的考察方法,如案卷查阅法、群众评议法、领导考评法、定量定性考核法、实绩考评法,等等。为使考察结果具有可比较性,对应考同一层次领导职位的人员的考察方法应在科学论证选择后统一规定运用若干种,不能因人而异,随心所欲。选择考察方法应坚持科学、实用、简便、易操作的原则,不能繁杂,更不能标新立异。
三、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工作程度和机构设置应规范化,以提高工作效率
总结各地工作经验,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工作程序和机构设置的规范化,可作以下考虑。
1、关于工作程序规范化
(1)制定方案。主要是确定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职位,制定报考人员应具备的资格条件,明确公开选拔的办法,规定报名、考试时间等,并据此制成简章,对外公布。
(2)推荐报名。主要是经过组织推荐、群众推荐、个人自荐等方式,经本人同意,向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办事机构报名。推荐报名这个环节很重要,是整个工作的基础。各级都应予以重视,动员和鼓励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积极报名,参与竞争。
(3)资格审查。就是根据所规定的报考人员应具备的条件,对报名者的条件进行核对,合格者发给准考证。
(4)统一笔试。笔试内容为公共知识和专业知识。通过笔试评分,以分数的形式确定应试者的知识素质。这是个关键环节。在设计好内容和编制好试题的前提下,实施考试要严谨周密,评卷要客观公正。
(5)选优面试。首先根据应选职位,确定一定比例(一般为1:6),按笔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选定参加面试人员。然后由有关领导和专家组成的面试组(或称面试评审委员会等),通过现场提问、阅读理解、即席演讲、案例分析等形式,测试应试者的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实际工作能力等,并给予评分。社会调查可在面试阶段进行,给予评分,所得分数与面试分数相加为面试总成绩。
(6)组织考察。在面试基础上,再按应选职位确定一定比例(一般为1:3),按面试成绩由高分到低分确定考察对象,由组织人事部门会同参与公开选拔的有关单位组成的考察组,按照中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规定的程序,对考察对象的“德、能、勤、绩”进行全面考察,并根据结果提出任用意见。
(7)择优任用。任用机关根据组织人事部门的考察结果和任用意见,进行审核审定,对优者予以任用。对任用者要实行试用制度,一般以一年为宜,试用期满后经群众评议和组织考核为胜任者,予以正式任命,不胜任者另行安排工作。
2、关于工作机构设置和工作机制规范化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地位一旦确定,随之就要求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规范化。
(1)设立日常工作机构。目前,各地为开展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而设立的“领导小组办公室”,都是临时机构。这显然不适应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正常开展的需要。因此,应设立日常工作机构。为规范起见,应在各级党委组织部内增设工作部门,称“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处、科、股”为宜。并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专司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常设机构工作职责按目前干部管理权限确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常设机构负责公开选拔厅级领导干部事宜,地市的常设机构负责公开选拔县处级领导干部事宜,县级的常设机构负责公开选拔科级领导干部事宜。
(2)建立试题编制工作机制。目前,在我国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都没有统一的命题机制,造成同为公开选拔一个层次的领导职位,各地考试内容不一,重点不一,难易程度不一,故考出的水平也不一。因此,从长远的观点看,全国应建立统一的编制试题工作机制。而在全国尚未建立之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先走一步。这有两项工作要做:
第一,建立编制试题工作中心。(1)为了保证编制试题的高质量和统一规范,拟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市两级设立编制试题工作中心,作为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常设工作机构的具体办事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省级工作中心负责本省公开选拔厅级、县处级领导干部的试题编制工作。(2)工作中心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外,还要相对固定聘请一批对需考学科有较深造诣的专家学者和有丰富领导工作经验、熟悉了解选拔岗位情况的有关部门的领导干部以及有较强的综合能力、了解应试干部情况的组织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作为试题编制工作中心的“命题官”,做好每次考试的试题编制工作。(3)在试题编制工作中心设立试题库,保证有一定数量的高质量的可供选择的试题储备。
第二,建立考试评价鉴定工作机制。应根据笔试、面试、考察三个环节分别成立评价鉴定组。笔试成绩鉴定组以试题编制人员为主,适当增加人员。面试成绩鉴定组以参与面试的人员组成。面试成绩评定难度较大,因此,在组成参加面试人员时,除必要的专家学者外,党政领导干部要参加,组织人事部门的领导要参加,公开选拔领导职位的单位领导也要参加。考察鉴定组主要由组织人事部门参与考察工作的的人员组成。在成绩评定的方法上,应根据不同的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采用不同的评定方法。笔试、面试宜采用百分制,考察宜采用等级制。
第三篇:中学党委党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总结
奉节幸福中学党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不断提高党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一、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学校党委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加强党员干部思想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坚持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深入学习党章党规,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同时,围绕“立德树人”要求,组织德育工作专题研讨明确德育工作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
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今年三月,党委组织开展“两学一做”民主生活会,组织党委班子成员对照“四讲四有”标准,深入剖析思想、作风等方面问题,形成党委班子及班子成员问题清单,并分别列出整改清单,落实整改措施。
二、认真推进“两学一做”专题教育
积极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认真研究制定“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制度化常态化实施方案,制定党委和党员任务清单,认真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制度化常态化,增强党员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三、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学校党委严格落实党建工作主体责任,认真贯彻落实教育党工委加强基层党组织总体要求,统筹规划学校党建工作,认真研究新时代学校党建工作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健全党内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党建工作责任制的实施办法,明确班子成员党建工作职责,推进学校党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建设。
党委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教育制度,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认真开展“两学一做”民主生活会和专题组织生活会,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制度化常态化,较好地完成各项规定工作。
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今年做好预备党员转正工作,召开党内外座谈会,充分听取意见,并按期做好转正工作,同时积极做好入党申请人的培养和管理,并确定入党积极分子。
四、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
2017年10月18日,组织教职工通过电视、网络等途径观看十九大开幕会直播;制作展板3块、大型标语5幅宣传十九大成果;开展集中学习十九大精神主题党日活动,各支部联系实际展开讨论,畅谈学习十九大精神的体会。
五、加强文明校园建设
坚持“立德树人、崇文尚技”办学理念,建设健康、文明、和谐、进取的校园文化,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组织全体师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领会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容和基本要求,真正做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落细落小。
学校党委将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为抓手,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文化核心和能力核心作用,严格落实党建各项任务,不断丰富和拓展党建内涵,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第四篇:督查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思索与探讨
督查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思索与探讨督查工作在办公厅(室)开展起来,最初的形式是开展查办,督查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思索与探讨。到1983年8月,当时的党中央几位负责人批示后,才开建立了专门的查办工作,并陆续建立了相应的机构,直到今天中央、省、市、区(县)督查四级网络的建立健全。但时代在发展,就会不断出现新的挑战,党的领导集体在变更,就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督查队伍在流动使用,就会不断出现新问题。要适应新时期、新思路、新情况,就必须要有新举措,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努力提高督查工作新水平。当前督查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建立健全是我们督查系统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科学认识规范的作用,是规范化建设的前提规范到底是什么?规范究竟为了什么?通常,我们是从“制约”和“束缚”的意义上去理解规范,认为规范主要体现为令行禁止、中规中矩,是对行为主体自由度的限制和约束。这无疑是基层督查人员对“规范”一词最直观的印象和体验,有其客观真实的一面,但远非规范实质意义的全部。事实上,规范化对于基层督查业务和队伍建设等日常工作而言,除上述类似于“紧箍咒”的功效之外,还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属性和价值:
(一)规范是“指挥棒”。体现为以静态文字的形式对各项工作方向和目标的动态引领,引导各级督查部门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从而确保每一个体的工作着力点符合本系统整体的既定目标。
(二)规范是“润滑剂”。合理、健全的规章制度,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顺畅的工作秩序,使原本凌乱无序的基层工作趋于合理,从而减少内耗,形成合力,提升效率。
(三)规范是“推进器”。在实践中,广大督查人员已经习惯于通过自己的行为与规范之间契合度的评价作为争先创优的重要标尺,从而使作为抽象化、固定化工作价值取向的制度规范具备了显著的激励功能。
(四)规范是“标识牌”。成熟、完善的制度规范往往是历经实践反复检验之后对某项工作规律性认识的固定和升华,是成功经验的外化形式,是合理工作机制和良好工作状态的显著标识,反映着单位的业务水平、管理状态以及督查干部的精神风貌。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规范化建设无一例外地成为了先进集体的一贯追求和必由之路。
二、健全制度是制度化管理的基础我们的督查工作,从创立到发展壮大,也有过一系列的制度来规范各项工作,但制度建立以后,还要通过实践的运作来不断地进行完善。督查内部的管理制度缺一不可,如果缺失那一方面的制度,就会造成管理制度上的空缺,就会形成日常工作的空缺。所谓健全制度是建立在制度建立的基础上。因此,我们通常讲要不断地建立健全制度,也就是这个道理。要健全制度主要是一方面要向制度的纵向深入,另一方面要向制度的横向拓展,管理制度《督查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思索与探讨》。纵向深入是指向制度的深度、广度、内涵上提升,横向拓展是指在制度与制度之间的制衡和关联性上展开。只有向两个方面建立健全制度,才能涵盖督查业务的方方面面,督查工作的日常运作才能游刃有余,督查工作的制度化管理才能有坚实的基础。
三、规范制度是制度化管理的核心
管理制度不是时尚,因此贯彻制度是规范制度的核心,也是制度保持权威性、强制性的根本保证。怎样规范制度:
1、在制定制度时要把握政策性和实效性,即使是阶段性的制度也要充分的体现这一点。同时在制定制度时要注重多一些标准,少一些概念;多一些定量,少一点定性。我市的“四个一套”制度,标准明确、定量合理,就是一套很好的规范制度。
2、建立制度关键在执行,这样的制度才有生命力。各级督查业务部门的领导层,要做执行制度的模范,要做到高层带头执行、中层不折不扣执行、基层自觉执行,同时要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按制度办事,个个按制度规范行为,要形成以制度治事、治人的良好氛围。
3、制度要在执行中规范,在实践中完善。无论制定那一项制度,一旦出台就要坚决执行,尽管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但只要制定了制度,就要保持制度的纲性,否则制度就失去了严肃性。
4、在制度的连续性上规范。督查工作的管理制度在没有修订创新之前,原有的制度仍要继续执行。在修改创新制度时,要注意保持制度的连续性,要避免全盘否定原先制度的现象,否则就会造成负面效应,容易形成制度上的复杂性和不连续性。
四、制度创新是制度化管理的活力
随着我们督查工作的不断深化,督查范围的不断扩大,督查工作的管理制度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只有这样,督查工作制度才能得到强化和完善,才能适应不断变化了的新形势,否则旧的制度只能阻滞事业的发展,难以起到促进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如何实现制度创新,就现阶段而言,首先各县(区)要在管理制度的细化和可操作性上创新。我市的“四个一套”规范化制度,是对全市范围内的党委督查工作的总体规范,各县(区)在实施过程中,有些制度还需要细化,有些制度还需要具体操作,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创新和发展这些制度。再次,要在适应现代化办公的需要上进行制度创新。面对新时期复杂万变的形势,各级领导对督查工作更高的要求,由于管理制度的繁杂,因而不能从速从快参与到领导决策之中,由于制度的原因,束缚了督查工作的发展,这样的制度就非要创新不可。总之,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只有不断推行制度创新,督查工作才能有活力。
五、督查人员的素质,是制度落实的保证
作为一个部门、一个系统,事业发展的快与慢,工作得好与坏,关键在干部队伍素质,带队伍、强素质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关键,具体讲,当前广大督查工作者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提高自身的素质:第一,加强学习教育,促进素质提高。面对高新技术迅猛发展,新事物、新情况层出不穷,学习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不学习,就没有提高、没有进步,人们总结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都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不仅是个人行为,更是事业的要求,是一种责任,必须站在更高的层面上看待重视学习,切实树立终身学习和全方位学习的观念。第二、树立牢固的宗旨观念。时刻想着我们督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切都要用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来衡量督查工作,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得民之事。严格按照督查工作者“五不准”办事,坚决做到“四管住”。干民所盼,消民所怨,服从服务于大局,狠抓政策落实。第三、深入实际,联系群众,真督实查。要把对领导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端正对群众的态度,增进对群众的感情,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时刻保持反映民情民意的敏锐性,努力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满腔热情地帮助基层和群众排忧解难,并把基层改革发展稳定的成功经验和普遍规律总结归纳出来,贯彻落实过程中的“梗阻”反映出来,促进领导机关决策的民主科学。
第五篇:督查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思索与探讨
督查工作在办公厅(室)开展起来,最初的形式是开展查办。到1983年8月,当时的党中央几位负责人批示后,才开建立了专门的查办工作,并陆续建立了相应的机构,直到今天中央、省、市、区(县)督查四级网络的建立健全。但时代在发展,就会不断出现新的挑战,党的领导集体在变更,就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督查队伍在流动使用,就会不断出现新问题。要适应新时期、新思路、新情况,就必须要有新举措,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努力提高督查工作新水平。当前督查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建立健全是我们督查系统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科学认识规范的作用,是规范化建设的前提
规范到底是什么?规范究竟为了什么?通常,我们是从“制约”和“束缚”的意义上去理解规范,认为规范主要体现为令行禁止、中规中矩,是对行为主体自由度的限制和约束。这无疑是基层督查人员对“规范”一词最直观的印象和体验,有其客观真实的一面,但远非规范实质意义的全部。事实上,规范化对于基层督查业务和队伍建设等日常工作而言,除上述类似于“紧箍咒”的功效之外,还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属性和价值:
(一)规范是“指挥棒”。体现为以静态文字的形式对各项工作方向和目标的动态引领,引导各级督查部门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从而确保每一个体的工作着力点符合本系统整体的既定目标。
(二)规范是润滑剂。合理、健全的规章制度,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顺畅的工作秩序,使原本凌乱无序的基层工作趋于合理,从而减少内耗,形成合力,提升效率。
(三)规范是“推进器”。在实践中,广大督查人员已经习惯于通过自己的行为与规范之间契合度的评价作为争先创优的重要标尺,从而使作为抽象化、固定化工作价值取向的制度规范具备了显著的激励功能。
(四)规范是“标识牌”。成熟、完善的制度规范往往是历经实践反复检验之后对某项工作规律性认识的固定和升华,是成功经验的外化形式,是合理工作机制和良好工作状态的显著标识,反映着单位的业务水平、管理状态以及督查干部的精神风貌。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规范化建设无一例外地成为了先进集体的一贯追求和必由之路。
二、健全制度是制度化管理的基础
我们的督查工作,从创立到发展壮大,也有过一系列的制度来规范各项工作,但制度建立以后,还要通过实践的运作来不断地进行完善。督查内部的管理制度缺一不可,如果缺失那一方面的制度,就会造成管理制度上的空缺,就会形成日常工作的空缺。所谓健全制度是建立在制度建立的基础上。因此,我们通常讲要不断地建立健全制度,也就是这个道理。要健全制度主要是一方面要向制度的纵向深入,另一方面要向制度的横向拓展。纵向深入是指向制度的深度、广度、内涵上提升,横向拓展是指在制度与制度之间的制衡和关联性上展开。只有向两个方面建立健全制度,才能涵盖督查业务的方方面面,督查工作的日常运作才能游刃有余,督查工作的制度化管理才能有坚实的基础。
三、规范制度是制度化管理的核心
管理制度不是时尚,因此贯彻制度是规范制度的核心,也是制度保持权威性、强制性的根本保证。怎样规范制度:
1、在制定制度时要把握政策性和实效性,即使是阶段性的制度也要充分的体现这一点。同时在制定制度时要注重多一些标准,少一些概念;多一些定量,少一点定性。我市的“四个一套”制度,标准明确、定量合理,就是一套很好的规范制度。
2、建立制度关键在执行,这样的制度才有生命力。各级督查业务部门的领导层,要做执行制度的模范,要做到高层带头执行、中层不折不扣执行、基层自觉执行,同时要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按制度办事,个个按制度规范行为,要形成以制度治事、治人的良好氛围。
3、制度要在执行中规范,在实践中完善。无论制定那一项制度,一旦出台就要坚决执行,尽管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但只要制定了制度,就要保持制度的纲性,否则制度就失去了严肃性。
4、在制度的连续性上规范。督查工作的管理制度在没有修订创新之前,原有的制度仍要继续执行。在修改创新制度时,要注意保持制度的连续性,要避免全盘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