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桑田全生态自然耕作养蚕实践报告
桑田全生态自然耕作养蚕实践报告
通过对广东郁南、乳源、翁源等地区桑田养蚕情况的观察得知,由于长期的化肥使用或短肥种植,造成桑叶营养缺乏,养殖的蚕茧偏小,蚕虫发病率彼大,且蚕丝质量品质不高,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实践,较理想的方法,也有可能是未来桑蚕业发展之道:桑田全生态自然耕作,就是利用生物酶酵素的新陈代谢功能,将农药化肥及过量毒素等,从桑树体,尤其是桑树头中排除,促发新的根系,增加叶绿素,光合更丰富的营养成份至桑叶,并彻底解决农药化肥污染,再用微生物技术配合生物肥料,即采用将蚕屎利用微生物发酵为生物肥施洒桑田。
一、生物肥料桑田的优势
一般农户养殖桑蚕种1-3两批,每月二批,可有蚕屎300百斤至1000斤,传统方法堆放到年底,做为普通肥料施到桑田,有些桑户无处堆放就丢掉或直接施入桑田,造成病菌传染,影响蚕虫生长。桑农对桑田在降枝后进行施肥,约每亩地一百斤化肥,有效肥力25%的化肥75元100斤,有效肥力48%(氮16-磷16-钾16)的化肥125元100斤,全年肥料成本需投入500-1000元,许多桑户能省则省,不愿施肥,更重要的是桑农发现长期施化肥对桑树头寿命和发枝叶有严重影响,蚕虫结茧也一年不如一年,现在的茧重量比十几年前普遍减轻40%,平均重量只有1.6克,能够达到2克的已是养蚕高手。
利用微生物技术对蚕屎进行发酵,使其成为生物肥料,桑户可节省养蚕成本,更重要的优点是生物肥没有化学污染,对蚕虫健康和正常生理生长有良好的推动。应用生物肥和生物酶酵素新陈代谢技术的桑田三个周期后,蚕茧可达3-4克,同时对桑树寿命及生长有极大的支持,生物肥料桑田的桑叶可提前十天产叶并达到增产50%的效果。< ~ 课 件 >由于生物肥料是桑农利用自家蚕屎生产,农户只需购买生物肥专用微生物菌种,每200斤生物肥料成本仅10元以下,较之任何化肥成本都低90%以上,更重要的是肥力更好,不污染土质。生物肥的氮磷钾添加也可与农户自有植物材料条件就地解决,比如柴草灰、农作物粕渣等都是良好的氮磷钾来源。
二、生物酶酵素新陈代谢技术使用与生物肥生产使用流程
1.降桑枝叶后施除草剂,待草萎枯后洒施自产生物肥每亩50市斤,并用生物酶酵素2号喷洒桑树头,促根系扩张,待桑枝新芽叶片约拇指大小时喷洒生物酶酵素1号,促新根及叶片生长。之后每7-10天向桑叶喷洒生物酶酵素1号一次,三至四次为一个周期。
2.降枝叶日始计,第二十五天后,可采摘第三四片叶饲养蚁蚕。可采摘第五六片叶饲养三四眠中蚕。
3.第四十天后,可剪枝叶饲养五龄蚕。
4.五龄蚕后降枝桑树进行新一轮生物肥料和生物酶酵素技术周期,如此周而复始。经过几轮周期,土地和桑树进入有机生物状态,蚕虫获得无毒侵害后生理健康,病情减少,茧丝量必然达到增幅。
5.蚕屎生物肥生产流程:桑蚕上朴吐丝后,将蚕屎收集,清除桑枝,将其与四眠前蚕屎一起堆积,根据重量计算混合适当比例的生物菌种,蚕屎湿度水分控制在20%-30%之间,经七天发酵,可以立即使用。
6.蚕屎生物肥的氮磷钾及微量元素份量,可通过植物农作物进行同时发酵调整。
7.桑田桑树所需的氮磷钾在蚕屎生物肥基本上中已经具备,如还需要,可根据土地、气候、季节及桑树长势等调节氮磷钾比例份量,尤其是钾元素蚕屎中较少,在发酵时加入5%-10%的柴草灰即可。氮的添加可用适量植物果粕,磷钙因养蚕各阶段使用石灰消毒,基本无需添加。
8.蚕屎生物肥也可以增加桑农收益。桑户养蚕量大,蚕屎生物肥使用有余,可出售给种植果树的果农使用,或出售给有机肥料厂为原料。
三、生物技术是天然彩色茧丝桑蚕的发展基础
全生态自然耕作对桑田桑树的运用,确保了养殖蚕虫不受化肥农药的污染,除了茧丝量增加之外,对杂交或基因改造的可吐彩色丝的桑蚕,在杂交性能和基因稳定方面起到巨大的支持。生物酶新陈代谢技术促进桑树光合,提高桑叶营养和产量,日前在广东郁南东坝镇龙塘村多个农户示范田取得高品质蚕茧增产40%的效益。
广东省致富委组织桑蚕高产技术示范小组,对广东云浮、英德、乳源、翁源等地实地调查,发现这些地区的桑农因桑田土壤、蚕种、养殖条件、技术、习惯的差异之外,桑蚕茧质量普遍处于低水平,茧重量平均只有1.6克以下,每两蚕种产茧量(吐丝三天出售的湿茧统计)在70-110市斤之间,且蚕虫体弱常造成桑农收不保本。部分地区的桑户十亩地才月二批养殖二两蚕种。
五月二十六日开始,省致富委桑蚕高产技术推广小组在东坝镇龙塘村及周边几个村选择不同桑田,养殖技术也有高低差异的十户进行全生态自然耕作的高产技术示范。为使桑农三十天内了解高产技术的魔力,采取喷洒桑树大叶,分别对蚁蚕到五龄蚕;三眠蚕到五龄蚕进行对比饲养,并对桑农准备放弃养殖的二眠体弱蚕抢救性喂食,均取得30%-44%的茧增产。
同批蚕种,没有喷施新陈代谢生物酶的桑树叶饲养的蚕结茧重量平均为1.6克,喷施新陈代谢生物酶的桑树经促进光合的桑叶饲养蚕结茧重量平均达到2.33克,且色泽较更亮白。
郁南东坝镇是广东的桑蚕养殖大镇,拥有一万多亩的桑田,仅龙塘村桑户达八百多户。一般每户桑田有七、八亩,每月二批养殖蚕种2-3两,售茧量(吐丝三天湿茧计)为150-280斤。高产技术实施第一个月的增产幅度就给桑蚕户带来180-350斤的变化。
根据示范户实践总结,桑树系更为发达,叶增产,光合作用强劲,叶的营养含量大幅增加,从而使饲养的桑蚕体质健康,成茧重量预计可达4克/个。桑农在相同劳动和成本投入中可获得三倍收益。
第二篇:生态文明实践报告
东营市龙居镇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调查报告
12生态 张丹丹
在举世瞩目的十八大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作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首次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作为一名生态学专业的大学生,为了深入学习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精神,真正学习和了解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我利用寒假时间去往山东省东营市龙居镇进行了社会实践调查,发现这几年来龙居在生态文明方面有切实的改进和发展。以下是我的调查结果。
在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过程中,东营市立足蓝黄两大战略,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努力构建秀美宜居、幸福富裕的生态文明城市。
绿化面积不断加大 农村景观不断美化
该区全面改善农业发展条件,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片、渠相连、路相通”的大格局。东营区先后投入8580余万元用于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还对重点村居统一供苗、连片绿化,共植树35.6万株,衬砌花池3200平方米,建成村庄小公园5处。
绿树成荫,让这里的空气更加清新
垃圾回收践行环保理念 还农村干净街道
曾经的垃圾路边扔
如今垃圾普遍分类回收
投资200万元,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全镇55个村庄全部配备保洁员,对“三
大堆”进行了彻底清理。
在农村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聘用保洁人员710多人,保洁率达100%。推行“户集、村(居)收、镇运、区中转处理”的生活垃圾“一条龙”处理模式,建成小型移动式垃圾转运站9座,垃圾收集池196个,农村环境卫生面貌焕然一新。
生态环保理念宣传 村民联手共建生态农村
领导高度重视龙居镇的生态文明建设
推行环保购物袋 增强民众环保意识
在调查中,龙居镇庄子村党支部书记李博兴有这样的感言:“俺做梦也没想到村子变化这么大!龙居生态林场建设把小村建成了‘天然氧吧’,村里修了路,完善了基础设施,村里有了环卫工,垃圾运输车每天一趟进村来„„”
第三篇:社会生态文明实践报告(本站推荐)
社会生态文明——环境污染新观察
孟毅110750125
1113203船舶三班
这个假期,响应班级的号召,参加了这次实践活动。实践报告如下。
一: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十七大标准表述)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环保产业。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坚定不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指针。
二:保护动植物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很多地区不顾生态的良性循环和超载能力,盲目地甚至是粗暴地进行采挖、捕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和强度,对许多动植物资源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野人参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现在我国的人参产地已经很难找到成片的野人参了。我国许多中草药,一旦被证实对某种疾病有治疗作用,原料植物就会很快被采挖一空。物种的进化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现在的物种不可能退化成过去的物种,物种一旦消失就不可再现据国际捕鲸协会报道,全世界每年大约有2.6万头鲸被杀(平均每小时3头),其中俄罗斯和日本的捕鲸数占总捕鲸数的95%。例如蓝鲸,是从古至今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它在半个世纪前还有30万头之多,今天只剩下了大约2000头;非洲的犀牛,是世界上极为珍稀的动物之一,由于犀牛角的价格大幅度上升,甚至比黄金还贵,捕杀犀牛的行为加剧,致使黑犀牛的数量已锐减了90%,处于灭绝的边缘。
据估计,目前世界平均每天有一个物种消失,到2000年,地球物种的15%-20%将会消失,人为因素造成的物种灭绝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近2000年来,已知有139种鸟类、110种哺乳动物绝灭了,其中近1/3的物种是在近几十年中消失的。现在还有600多种大型动物面临绝灭的危险。在我国,大约有398种脊椎动物濒危,占中国脊椎动物总数的7.7%左右。
加强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应当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大对《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开展群防群治工作;二是依法取缔对野生动植物的收购、加工、销售等;三是坚决禁止采挖捕杀,有关部门要加大专项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滥捕乱采的不法行为;四是推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责任制,对工作不力,致使本行政区内发生乱采滥捕现象的,要从严追究当地行政领导的责任。
三:保护森林
在整个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过程中,森林起着重要的枢纽和核心作用,它的分布最广、组成最复杂、结构最完整、生物生产力也最高。森林和环境经过长时期的相互作用和适应,不但推动了自身的生长、繁衍,同时也对周围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森林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增加湿度、净化空气、减弱噪音,与人类的生存发展、自然界生
态系统的稳态息息相关。
可是,人类在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思想的指引下,对森林进行收割式的采伐。据估计,原来地球上森林面积有76亿hm2,森林覆盖率为60%。目前世界上共有林地38.26亿hm2,占陆地总面积的28.5%。开发较晚的大陆如北荚,当第一批殖民地到达时,美国的大西洋沿岸至密西西比河之间约有17亿hm2森林,目前只剩下0.1亿hm2。南美的亚马逊原始森林,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木材蓄积量占世界总量的45%。然而,自60年代开始,这片森林就被大规模砍伐。仅1966年-1975年,就毁掉森林1100多万hm2。这片森林大部分处于巴西境内,大肆毁坏亚马逊林区的后果,使巴西全国的森林覆盖率从80%迅速减少至40%。如果大规模的毁林不加制止,在30年后,亚马逊地区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地带之一。
解决措施:
一、制止乱砍滥伐,禁伐天然林;加大退耕还林力度,坚决制止毁林开垦,大力加强商品林建设;
二、全面清理整顿木材经营加工企业;
三、合理配置护林点,充实加强护林员队伍;
四、完善森林防火措施,加强火灾扑救力量;
五、防治森林病虫害;
六、严格执行限额采伐制度,强化林政管理秩序;
七、增加投入,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的软硬件建设;
八、停止在保护区、森林公园和特殊护林带以及封山育林区一切有害生态保护的生产性开发。四:草原退化
我国是世界第二草原大国,天然草原约占国土总面积的40%。作为我国陆地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草原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时至今日,我国草原却呈快速消失之势。
在我国近4亿公顷的天然草原中,目前约有90%的可利用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并且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面积扩张。在过去的5年内,我国北方干旱地区草地减少5.49万平方公里,其中覆盖度在5%~20%的地区明显减少,草原退化、沙化、盐碱化形势堪忧。据内蒙古农牧业厅提供的资料,作为我国五大牧区之首的内蒙古自治区,目前草原沙化、退化面积已达5.8亿亩,并且以每年1000多万亩的速度扩展。
农业部遥感技术应用中心的监测和调查结果显示,上世纪80年代以来,北方主要草原分布区的产草量均呈下降趋势,平均降幅为17.6%,荒漠草原产草量降幅最大,在40%左右,典型草原的下降幅度也达20%。内蒙古、宁夏、新疆、青海和甘肃等传统牧区产草量下降幅度最大,牧草质量变劣,毒害草增多,不可食草和毒草逐渐取代优良牧草成为群落优势种。大面积的草地正失去利用价值,如云南、四川两省的一些草地近年来受不可食草紫荆泽兰的侵入,并逐步取代了原来的草地植被,使草地失去利用价值。
要遏制草原退化、沙化的势头,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首先,在发展人工饲草料基地的同时,应制订合理的休牧、放牧制度,保证牧草的返青和草原的休养生息;其次,在草原严重退化、环境极为恶劣的地区要有计划地实行生态移民,退牧还草恢复植被,突出天然草原的生态功能;再次,强化草原法制管理,完善建立奖惩机制,切实做到草原使用权利和生态环境维护义务同时落实。
五:保护河流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和母亲河,不仅传承着几千年的历史文明,而且也养育着祖国8.7%的人口(据2000年五普资料统计)。然而,目前黄河的生态危机正在日益加剧,并面临着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面积增大,水污染严重,断流加剧,生存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交织的严峻形势,给流域人民乃至整个国家都发出了严重的警示
近年来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黄河源区脆弱的生态环境退化趋势正在加重,生态问题十分突出。水土流失面积每年平均新增21万公顷,侵蚀程度日趋严重。目前,黄河源区的土壤侵蚀最为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750万公顷,占整个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17.5%。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超过数千万吨。
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造成世界上海拔最高、江河湿地面积最大、生物多样性最为集中地区之一的黄河源区水源涵养功能退化、湿地萎缩、灾害频繁,生态系统极其脆弱。“中华水塔”本是对黄河源的一种美称,也是对青海省生态功能的形象描述,但是,目前这个大水塔却面临着枯竭的危险。近几年来黄河上游来水量较多年平均减少40%以上,湿地面积平均每年递减近59平方公里,青海湖水位如果以现在每年12.4厘米的速度下降,不出百年这个美丽的高原湖泊将不复存在。
保护河流的措施:
一、加强对河流生态状况的综合监测和动态评价,研究制定河流生态恢复的中长期规划;
二、植树造林,恢复流域生态,因地制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三、加强对于新建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开展中小型河流生态修复工程试点等;
四、加强对河源和河口湿地的生态保护,保护流域生物多样性;
五、主要领导亲自抓,要落实责任、分解指标、细化任务,提高地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对这一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六、加大财政倾斜力度,完善资金配套政策,解决治理资金紧张问题;
七、强化监督管理,通过明确责任义务和落实奖惩措施,形成了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长效机制。
六:治理荒漠化
近年来,每到春天,一场场铺天盖地的黄沙自甘肃河西走廊腾空而起,从西北到东南,几乎席卷大半个中国。这个历史上曾以“丝绸之路”闻名于世的“西部金腰带”,如今,正在风沙的危胁下渐渐褪色,处处可见废弃的村庄,撂荒的耕地,成片成片枯死的林木。成了沙逼人走,生态失衡的“难民区”。生态专家在考察河西走廊后认为,这里不仅是我国风沙东移南下的大通道,而且还是我国北方主要沙尘天气的策源地之一。
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接吐哈盆地,南依祁连山,北偎腾格里、巴丹吉林沙漠。东西长1000多公里,南北宽几十至上百公里。数千年来,河西走廊因它厚重的历史而闻名于世:不仅是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干线路段之一,中原王朝与民族政权相互争夺的重要战场,而且也是各民族往来、迁徙、交流、斗争、融合的见证。
然而,今天的河西走廊却因自然和人为的双重因素,成了中国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成了“沙尘暴”的罪魁祸首。北部的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正在加快向南侵移的步伐;南北祁连山水源涵养带也因干旱加剧了雪线升高;中部绿洲地带则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水资源越来越少,耕地大片大片的沙化,呈现出沙进人退的态势。昔日民勤、金塔、武威等走廊上的“明珠”,如今成了有风就起尘的主要策源地。
河西走廊荒漠化的原因首先是由于干旱、缺水、多风等自然原因形成的;其次是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加剧了生态的破坏。应当停止对自然 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植树造林,防止土地沙化进一步扩大,减少沙尘源地;实施以合理利用水资源、强化生态建设、科学规划和确定土地人口承载量、实现走廊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战略,开展大规模节水灌溉工程、风沙治理工程和生态环境工程建设,恢复和保护河西走廊的环境。
综合分析:当前中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是孤立的,它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是一个与人口、资源紧密相连的问题。自2005年1月,中国大陆人口已突破13亿。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天然无法居住的地带占1/3,水土流失的面积又超过1/3,现在能生存的土地仅占总量1/3。我们现在的耕地的人均占有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2,淡水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6。我国45种主要矿产,按现有储量和开采速度计算,15年后将只剩下6种。石油已经连续多年净进口,2010年以后几乎70%以上依赖进口。
与此同时,我国能源浪费消耗极大,这种“高耗低能”的增长方式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据统计,我国1/3的国土被酸雨侵蚀,七大江河水系中,劣五类水质占41%,沿海赤潮的年发生次数比20年前增加了3倍,1/4人口饮用不合格的水,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全球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中国占5个。
膨胀的人口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空气、水、土地、生物等环境要素遭破坏,自然灾害频发,资源支撑能力下降。同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危机需要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中国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由之路。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第四篇:大学生生态文明实践报告
高校“生态文明”实践报告
2012年11月3号这天早上,我们按照原定计划进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实践活动。从食堂吃过早饭之后,我们便集体向我们的第一站目的地江西师范大学进发。由师大三桥进入了师大,我们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氛围。不同的校园有不同的文化,我们再次详细了我们的分工与任务,便开始了我们此次的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并不是想象中的顺利,也碰到些困难。也许一开始选取的地点不对,匆匆的路人并不是很乐意接受我们的调查,在几次的碰壁之后,我们决定换一个场所。正巧,我们正好碰到两个正在挂横幅的女生,也许他们会接受我们的调查。我们走上前去说明了来意之后,虽然在忙自己的事情,但她们还是愉快的接受了我们问卷,并认真详细的填写,而作为回报,我们帮助她们将横幅高高的挂起,一如我们的行程,总算有了一个美好的开端。
或是从两个女生的身上获取了经验。之后我们的调查进行的颇为顺利,路上很多的同学接受了我们的调查。收回发出的20分问卷,在小小的统计并合影留念之后。我们结束了我们第一站的路程。经过半个小时的路程,我们来到了我们的第二个目的地——江西科技学院。不同的地点,却是为了同一个目标。进入校园,引入眼帘的是一条林荫道,我们当即把这选为了我们实践的地点。我们又将20份的调查问卷发给了来往的同学,很顺利的玩成了我们的外校调查。
三食堂前便是我们此次活动的第三站,也是最后一站。由于食堂门口的人流量比较大,我们的40份问卷也很顺利的分发了出去,待同学们填完了问卷之后,我们此次的实践便算是告了一个小小的段落。已临近中午,但我们还有未完的任务,在三食堂的二楼,我们整理了此次活动的全部数据和一些影像资料,并进行了此次生态文明调查问卷总结。接下来便是ppt的制作和报告的书写。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分别在江西师大、江西科技、南工进行了共80份问卷调查,其中外校各20份,南工40份。这次的问卷调查一共11题,包括10道单选、1道多选。从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整体上大学生还是比较关注、保护生态环境的,但是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上还并不是那么注重了解。比如说问卷中有一题“我国当前森林覆盖率?”这题按2008年的数据来选应该选A.20.36%,而选其他的选项占了80%,也就是说真正知道这个数据的大学生只占20%不到。还有“生态文明是在那次会议上正式上升为我国国家战略的?”,数据表明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还是不知道其是在“十七大”上确立的。但是对于一些态度鲜明的题目,大家的意见还是十分统一而正确的,比如说“你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与大学生的关系?”,80份调查都选择了“十分密切”这一选项;再如“你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是谁的责任?”,也是80人都选择了“共同的责任”这一选项。而在对于绿色消费、使用一次性餐具、踩草坪这些具体的生态文明的事例时,也同样体现了出了我们大学生的一些缺憾,我想我们在对于踩草坪、一次性餐具这类事情应该有明确的观点,且能严格地自律,不要为了方便而破坏了违背了我们心中正确的观点。
总之,对于这次问卷调查,我们觉得还是比较满意的,从问卷中反应了普遍大学生对于生态文明的了解和看法。
大学生为何要培养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形成背景是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严重的生态失衡使众多生物的生存岌岌可危。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但人均资源占有水平低。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没有充分注意选择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大多采用低水平、低效率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忽视了生态效益,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引发了一系列生态问题,诸如,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严重、废弃物污染严重、空气污染、土地退化和荒漠化。此外,还有海洋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与日俱增,产生生态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我国国民的生态道德意识薄弱,因此,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鄱阳湖就是我们身边的一个典型的例子,鄱阳湖作为全球重要湿地之一,也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但是由于随着区域内经济的迅速发展,局部水环境质量处于日渐下降的趋势,湿地面积和生物多样性逐渐减少,流域土地承载力不堪重负,水土流失,地力下降,所属五大江河淤塞严重,江湖调蓄能力大幅度降低,特别是近几年来枯水季节鄱阳湖水位急剧下降,季节性变化激烈,枯水期提前,给当地居民生产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同时对整个生态系统平衡的保持形成了巨大压力。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这是我们党在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发展趋势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决策。大学生肩负着国家的未来,生态文明建设是长久之计,必须从大学生抓起,而且,生态建设对我们大学生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关系着大学生的成长,而且对我们未来的生活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只有从自己做起,培养生态文明意识,提高道德水平,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才能保证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顺利进行,使国家更快地发展。
深刻认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意义, 作为人类文明形式之一的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要使人口环境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提高全民对于生态文明的认识,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有效的生态文明教育。
环境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础,更多地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而生态文明教育比环境教育更深入具体,内涵更丰富。生态文明教育是指在提高人们生态意识和文明素质的基础上,使之自觉遵守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原理,积极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代内间、代际间的关系,根据发展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活动,以促进受教育者自身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服务。从总体上看,生态文明教育主要涉及知识、技能、态度、意识等方面的素质培养。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党的十七大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充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文明形态,这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义。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取决于广大人民群众生态文明意识的真正觉醒和生态文明素质的普遍提高。大学生是具有较高觉悟和文化素质的公民群体,是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同时又是人类环境的保护者、创造者,因此,当代大学生是否掌握环境知识,具有生态文明意识,是否懂得如何保护环境和解决环境问题,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通过专业的环境、资源、生态知识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生态道德观、价值观,并使大学生掌握一定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能,在全社会普及生态文明的科学知识,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素质全面提升的内在要求。现代社会,对生态文明观念的认知和践行是青年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融入社会的基本要求。青年学生朝气蓬勃,自我发展意识强烈,但有些学生往往急于求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社会系统整体价值的认同,缺乏对自然的关爱和环境保护意识。生态文明教育在为高校教育注入新的内涵的同时,也为当代大学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提供了思想上的帮助与指导。因此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相关素质,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成长和全面发展。
通过此次实践调查报告反映了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重视专业环境教育,但却忽视环境普及教育,没有把环境素质作为21世纪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列入培养目标。广大学生的环境保护观念薄弱。同时,高校在进行环境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在校园内营造起注重环境保护、重视生态问题的良好氛围,各种环境保护活动、生态知识推广活动多以运动式、活动式为主,广度有余而深度不足,对于大学生的教育效果也难以达到持续和有效的程度。从现实的情况看,当代大学生在生态文明素质方面还存在较大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意识淡漠,环境知识欠缺,重大生态问题的冷漠意识和缺位,以及生态责任意识淡薄,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等。如何在高校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有效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同时,经过这次的生态文明实证调查研究,也让我们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保护环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更重要是,保护环境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就足够的,这就要求我们学好自己专业知识,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身边的人养成“绿色”行为习惯,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实践活动中提升生态文明素质
第五篇:城市生态暑期实践报告
唐山市生态暑期实践报告
前言:人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人类总是在不断地改造环境,美观的环境空间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精神上的愉悦。城市所意味的,不仅仅是建筑、街道、居民房等人工建构物的堆积,而蕴涵着在诸多功能性设施及硬质景观相伴下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和城市居民多姿多彩的生活。外在的视觉影像来看,城市是由其平面结构、天际轮廓、各色建筑、街市设施、区域地标、开放的空间、植栽园林及穿梭不定的交通工具所构成,然而这些都是城市人在选择和被选择的行为方式下形成的物质形态,其间蕴涵着深厚的自然法则、社会心理、人文情感及历史沧桑。
作为生态学的学习者,正是为了充分认识到城市环境与在建构城市环境的过程中人的作用,于是我们在2010年8月进行了一次关于唐山生态的暑期社会实践。
一、实习概况
我们从路北区唐山学院前出发,经过路北区大学道,建设路,大钊公园,大城山,小南湖、大南湖生态区结束实习。沿途就绿化、建筑等自然和人文景观做了一定的调查,获得了一定的资料,也得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结论。
二、实习内容及分析
经过大学道和建设路,宽敞的道路两旁除了整齐的人工草坪,路的两面是栽种得整齐得近乎过分的小树,中间夹杂着不少小花坛,有的路灯中间处变成了花坛,里面种着很多不同样式的花卉,给人以温馨,协调,幸福的感觉。这大概就涉及到了所谓的“视觉适应性”。好的生活环境,真的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
在道路两边的居民楼也在去年街道整改中换了新颜,并且居民小区都有小花园,绿化相当好,主要是草坪、花卉与灌木,少有乔木,中间有休息亭和公共锻炼设施。处处彰显人性
化,合理化,居民小区有较高的生活水平。
居民聚居处北有远洋城,南有唐山百货大楼,中银、工商、建设、农业银行都有分部;中国移动,联通、电信也有营业厅;唐山体育场;唐山百老汇、新华影院;唐山骨科医院、煤医附属医院等,另外坐落有唐山最大的电子城“瑞德电子城”。购物、交通方便,健身、娱乐、医疗设施齐全。建设路主干道规划合理,生态和谐。
值得关注的是煤医道自由市场,当夜幕降临时,人潮涌动,商贩众多,食品类不够卫生,并且产生了大量的垃圾,如食品袋,一次性筷子,剩下的食物等污染环境极不卫生,做食品产生的烟雾、废气、废油也基本原地处理,极大得破坏了周边的生态平衡。
大城山公园里有动物园,植物园,飞禽园和两栖馆,绿化做得很到位,灌木乔木都有搭配合理,动物园内有熊、虎、大象、长颈鹿等动物,但都人工饲养,考虑到城市中心的扩建以及周边的外在环境,包括噪音上空气质量等方面,并不适合动物的生活居住。
南湖生态区包括大、小南湖生态园。园区内,林地成片、生机盎然。乔木、灌木、草本自然分层,树木郁闭度高,趋于自然生境,这里生长的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达到了20余科40余种,各种动物、鱼类达30余种,保持了湿地系统的完整。经城市湿地保护专家鉴定,南部采沉区具有次生湿地特点,对于涵养城市水源、维持区域水平衡、调节区域气候、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城市湿地的研究有科学价值。因采煤采沉区南湖公园的建设,有效地改善了唐山市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活质量。是休闲、娱乐、学习的好地方。
在实习过程中接受采访的主要是60岁左右的老人,在这里居住时间都超过了35年。他们普遍认为,街道整改,有着积极的意义,从之前的车水马龙混沌不堪,到现在的鸟语花香绿意盎然,切身感觉身边的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有了质的飞跃。
三、专题分析与思考
1、关于绿化
每年的植树节,市委书记赵勇都会带头亲自挖土、种树、浇水,起到了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影响深远。唐山从5年前的亚沙化态,到现在绿化面积平均达60%以上,南湖生态城达85%以上。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坚持做好城建绿化工作,真到做到花园式企业,花园式城市。
2、关于城市环境的整治
而在实习当中,也发现了许多以前所忽略的东西,有让人愉快的,也有让人不那么愉快的,如煤医道市场。城市的环境,还有太多等待着改进,也有太多需要进一步的规划和治理。而保存与整治,又是一种两难的选择。如何在存留作让居民生活方便快捷的同时,将生态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则是需要引起很多思考的。而现在我能够做的,只有把它们写下来,在重新审视,在审视当中,获得进步。
3、关于城市环境艺术的思考
唐山是够工业重镇,工业化与科技革命为人类创造了大量财富,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人口、资源、环境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严重。面对嘈杂、拥挤、污染的城市,人们渴望重新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去呼吸大自然的新鲜空气,享受阳光的沐浴,为自己营造融入自然的新的生活环境。矗入云天的高层建筑,蛛网般的高速公路,川流不息的车辆,瑰丽闪烁的城市夜景以及光怪陆离的商品橱窗,给现代社会绘制了一幅变幻万千的现代生活图景。它启发人们深思这样一个问题:在工业社会的条件下,能不能建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解决日益紧张的土地资源,日益拥挤的交通,日益恶化的城市环境等新问题。如何维护城市的风景线,是城市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现代人工城市的环境空间,只有人工设计表现自然环境,寓自然于环境之中,才能使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处,才能建设人类美好的未来。环境艺术在创造人类现代生活的同时,也设计着人类未来的文明。城市环境中,有许多方便人们生活、娱
乐、交通而存在的硬质景观以及植物绿化及各种水体等形态构成的软质景观。它们作为城市社会中功能性设施和工具的同时,构成了城市环境景观的实体要素。此外,许多城市或城郊环境中存在着许多天然的景观资源,如若公共艺术的设置与这些人工的硬质景观、软质景观和非人工的自然景观相协调、相组构,就将使纯精神的公共艺术作品与其周遭环境因素(人工或非人工的)共同构成更大空间范围和心理效应的公共艺术景观,就可以使城市建筑性环境、公共设施环境及自然生态环境的整体组构在发挥其服务功能的同时,更好地体现其艺术和文化的审美价值和人性化原则。而南湖生态城的成功建设无疑为城市的未来发展点起了一盏明灯。
四、总结
一天的实习,虽然很累,但学到了很多的东西。第一次用全新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一草一木。忽然发现了很多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体现,一时间感到欣喜甚至不知所措。的确,城市生态学是一个十分需要从实践当中汲取营养的学科,只有不断实践、从实践中不断摸索、进步,才能够真正了解这门学科。同时总结出以下原则供今后参考:
1、加强绿化规模。
2、珍惜和合理使用土地及景观资源。
3、反省和避免艺术规划和创作活动中有碍于人类极其社会健康、幸福和可持续发展的行为状态。
4、明晰公共文化艺术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5、确立公共艺术推广与城市环境及景观规划间的协调与统合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