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领略民俗精髓,感受民俗魅力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领略民俗精髓,感受民俗魅力
——“民俗文化”主题综合实践活动的思考、探索与收获
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孙亚珠
我们的思考——引导学生了解并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在各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中,民俗文化是其中的一个闪光亮点。我国优秀的民俗文化艺术传统,不仅塑造了华夏民族的伟大形象,并维系着中华民族走过了5000多年的历程。许多专家和文化官员认为,一个民族有一种文化,一个地方有一种传承的、独特的带有乡土气息的文化,这是新时代构筑国家、民族现代先进文化的基因。古往今来,民俗文化一直受到人们普遍的关注和重视。民间也有“入乡随俗”,以及“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等说法。可见民俗文化在人们的意识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人们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许多传统的优秀文化缺失,很多人选择西方的潮流,丢弃本民族的文化,在教育中也多少呈现这种趋势。孩子们知道西方的圣诞节,不知道中国的春节的意义;知道外国的情人节,不知道中国的“七夕”;传唱世界流行歌曲,不谙民族音乐。传统文化精华的缺失已引起许多有识之士的担忧。
近年来,国家对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视,各地兴起的民俗文化活动,很多民风民俗就存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这就为学校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教育资源,但民俗文化活动是社会的俗文化,更多在来自民间,是一种没有经过筛选的文化,良莠不齐的情况,甚至对学生成长有负影响的东西仍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这就启迪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更重视引导学生科学辨识,让我们的学生从小了解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继承优秀的民俗文化。
为此,我们依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选择从本地区民俗入手,挖掘传统文化精华,让学生通过体验、探究,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我们期盼通过研究,实现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视,并身体力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使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永葆青春,焕发生命的活力。让学生能在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我们的行动——在活动中力求发展
民俗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我校蓬勃开展起来,由此,知识之峰在主动跋涉中攀登,智慧之花在自主体验中盛开,思维之鸟在合作氛围中飞翔,探索之歌在研究实践中吟唱。
镜头一:梳篦留香
为了做好“梳篦留香”这项课题研究,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到网上搜索资料;去图书馆查寻文档;走访了篦箕巷,探寻了一家家老字号梳篦店,一睹了具有几百年历史的“老卜恒顺梳篦店”的风采;大家还前往常州梳篦厂,聆听了有关梳篦业现状的介绍,寻问了工厂的生产情况,采访了有关领导,还实地观看了梳篦的工艺制作流程;9月3日我们参观了常州梳篦厂,在这里大家了解了有关梳篦的神话传说、发展变迁、工艺制作等知识,一款款造型别致,精美绝伦的梳篦深深吸引了同学们的目光,激发了同学们探究的欲望。怀着激动的心情,在老师的指点下,同学们也着实过了把瘾。把以前学过的剪贴画、水粉画等各种本领运用到梳篦的装饰上。瞧,一件件精美的作品,可爱的卡通、五彩缤纷的鱼儿、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他们手中诞生了。看着大家自己的劳动的杰作,就是老师,心里面也是乐滋滋的,真有点爱不释手的感觉。
镜头二:中秋话月饼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家家户户吃团圆饭,赏月吃月饼,很热闹的一个节日。学生对于中秋,对于月饼有着浓厚的兴趣。开展“中秋话月饼”的综合实践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探究、参与的热情高,有利于提高各种能力,同时又能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为此,同学们分小组搜集资料,通过请教长辈、上街调查、网上查询等方式了解中秋节吃月饼的美丽传说,了解月饼的文化形式(月饼的起源,月饼的种类等);去蛋糕点学习制作月饼;在家里大人的指导下学做月饼或油酥饼,糍团饼等,准备参加做饼比赛。通过活动,同学们了解了中秋节吃月饼的来历和月饼的发展史。通过课前搜集资料,现场调查、讨论等实践性知道中秋节自古以来有赏月、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有象征团圆和吉祥的意义;了解了月饼的种类,提高了学生的搜集处理信息、交流合作等各种能力;通过研究月饼文化,更加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通过学习制作月饼,懂了得尊重普通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通过讲述自己喜欢吃的月饼,编写广告词,培养了表达能力、创新能力。
镜头三:我们来做糍团饼
九月份,我们学校开展了民俗文化“中秋节”这一全校性综合实践活动。今天,我们组织四至六年级学生开展做糍团饼的比赛。为了让老师能指导好学生开展活动,提前一天,老师已经在厨房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先体验了一下做饼的乐趣。而同学们呢,为了在比赛时赛出自己的水平,在星期天在家里已经跟着大人也尝试了一把。
各班的选手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走进了比赛场地——餐厅。一声令下,老师先活面,只见他们一手使劲摁,一手使劲揉,同学们在旁边喊加油!揉面真是个体力活,更是个技术活。面揉好后,老师把分好的小面团递给一旁的选手。一些有做饼经验的选手们把在家学到的做饼方法全拿了出来,他们把芝麻陷包进团子里,轻轻地捏着,做得像模像样。没有尝试过的选手,则是手忙脚乱。有些热心的观众(老师和学生)就忍不住对他进行了现场指导,甚至手把手地做了起来。
中秋节,动手做糍团饼,真是别有一番乐趣!
镜头四:重阳黄花分外香——“放飞重阳文化”
具体操作:
(1)每小组制作一份重阳小报,报上资料可原创,可摘抄,但需注明原创作者或摘自哪里,如可以做成全音乐报、全美术报,也可以文章、图片、书法等的组合;
(2)小组或个人围绕重阳文化这个主题,准备一个或多个“放飞重阳文化”的节目表演,如可以是唱歌、舞蹈、相声等等;
(3)全班编写一份关于重阳文化知识的竞赛题,用于晚会的现场竞答,注意题目形式的多样化;
(4)每人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记录本次探索活动的感想,可以是文章、绘画、书法、小品创作等等;
(5)每小组亲手制作重阳糕,可以在家人的指导下制作,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探索范围:
重阳节的来源、风情习俗、传说、活动、故事、灯谜、对联、祝福、音乐、舞蹈以及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等。
„„„„
镜头五:春风里的清明节
★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知道清明节的来历,它是我国众多民间众多节日中的一个,在上面的几个主题中选择一个或两个进行研究。初步掌握一些统计的知识,⑵培养学生调查、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会进行简单的资料分析,并对结果做出一定的解释。
⑶了解清明的习俗、节气现象和特有食谱、英雄先烈的故事,扩展学生学习方向,引导学生科学的看待传统节日所蕴涵的多层次、多角度文化。
2、情感态度: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他们主动探究,让学生关注身边的世界发现问题和其中的文化,培养学生尊敬他人、缅怀先烈的情感,激发爱国主意的思想。
3、价值取向: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沟通的能力,将先烈们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化作自己的认识,规范自己的行动与言行,以科学的态度看待民族节日,为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奠定基础,增进团队合作。
★活动的内容:
⑴提出问题,在“清明节的由来与传统习俗”、“清明祭扫的意义、节气的变化”、“清明节的习俗变化,关注现代人们的认识”、“树立文明过清明的观念”中选择合适的主题;
⑵论证研究问题的合理性;
⑶制订调查、研究、总结方案;
⑷查找资料:学生调查、研究、比较,搜集有关数据和信息;
⑸实践活动:资料搜集、社会调查、整理素材,发现分析问题;
⑹交流汇报:交流、讨论分析原因、完成活动总结;
⑺进一步实践:实际操作——制作小白花;
⑻活动延伸:总结完善报告单。
我们的收获——探究民俗文化,其乐无穷
1、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华五千年悠久的民俗文化,蕴涵极为丰富课程资源。我校教师依据现有教育资源,从中挖掘相关元素,进行以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为主题的研究学习,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促进学生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体验着探究性学习方式带来的乐趣。
学生在活动中去“做”,去“考察”,去“调查”,去“实验”,去“探究”,从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怎样去向他人请教,怎样去查找资料,怎样和小组中的同学合作,得到了不小的收获。
3、善于开发和利用民俗文化资源,拓宽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
实践告诉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与实施,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质疑、调查、探究等方式,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种课程的有效实施,使学生真正拥有自己的生活和实践空间,真正地融入现实生活,运用现代的资讯手段,去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广泛开展地方特色民俗文化的主题性探究活动。在老师有目的地指导下,认识本地区特有的民俗文化,譬如:节日民俗、锡剧学唱、民间腰鼓等,体验家乡的特色文化,从中受到有浓郁特色的优秀地方文化的熏陶,在积累文化的同时,增长实践能力,陶冶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操。
“已扬鞭越千重山,更乘风破万里浪。”我们深深知道综合实践的内涵是博大精深的,我校的实践也仅是初步。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继续执著地开拓前进,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朵奇葩一定会绽放更加灿烂的色彩,展现更加诱人的魅力。
第二篇:领略民俗精髓,感受民俗魅力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领略民俗精髓,感受民俗魅力
——“民俗文化”主题综合实践活动的思考、探索与收获
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孙亚珠
我们的思考——引导学生了解并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在各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中,民俗文化是其中的一个闪光亮点。我国优秀的民俗文化艺术传统,不仅塑造了华夏民族的伟大形象,并维系着中华民族走过了5000多年的历程。许多专家和文化官员认为,一个民族有一种文化,一个地方有一种传承的、独特的带有乡土气息的文化,这是新时代构筑国家、民族现代先进文化的基因。古往今来,民俗文化一直受到人们普遍的关注和重视。民间也有“入乡随俗”,以及“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等说法。可见民俗文化在人们的意识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人们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许多传统的优秀文化缺失,很多人选择西方的潮流,丢弃本民族的文化,在教育中也多少呈现这种趋势。孩子们知道西方的圣诞节,不知道中国的春节的意义;知道外国的情人节,不知道中国的“七夕”;传唱世界流行歌曲,不谙民族音乐。传统文化精华的缺失已引起许多有识之士的担忧。
近年来,国家对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视,各地兴起的民俗文化活动,很多民风民俗就存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这就为学校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教育资源,但民俗文化活动是社会的俗文化,更多在来自民间,是一种没有经过筛选的文化,良莠不齐的情况,甚至对学生成长有负影响的东西仍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这就启迪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更重视引导学生科学辨识,让我们的学生从小了解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继承优秀的民俗文化。
为此,我们依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选择从本地区民俗入手,挖掘传统文化精华,让学生通过体验、探究,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我们期盼通过研究,实现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视,并身体力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使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永葆青春,焕发生命的活力。让学生能在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我们的行动——在活动中力求发展
民俗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我校蓬勃开展起来,由此,知识之峰在主动跋涉中攀登,智慧之花在自主体验中盛开,思维之鸟在合作氛围中飞翔,探索之歌在研究实践中吟唱。
镜头一:梳篦留香
为了做好“梳篦留香”这项课题研究,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到网上搜索资料;去图书馆查寻文档;走访了篦箕巷,探寻了一家家老字号梳篦店,一睹了具有几百年历史的“老卜恒顺梳篦店”的风采;大家还前往常州梳篦厂,聆听了有关梳篦业现状的介绍,寻问了工厂的生产情况,采访了有关领导,还实地观看了梳篦的工艺制作流程;9月3日我们参观了常州梳篦厂,在这里大家了解了有关梳篦的神话传说、发展变迁、工艺制作等知识,一款款造型别致,精美绝伦的梳篦深深吸引了同学们的目光,激发了同学们探究的欲望。怀着激动的心情,在老师的指点下,同学们也着实过了把瘾。把以前学过的剪贴画、水粉画等各种本领运用到梳篦的装饰上。瞧,一件件精美的作品,可爱的卡通、五彩缤纷的鱼儿、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他们手中诞生了。看着大家自己的劳动的杰作,就是老师,心里面也是乐滋滋的,真有点爱不释手的感觉。
镜头二:中秋话月饼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家家户户吃团圆饭,赏月吃月饼,很热闹的一个节日。学生对于中秋,对于月饼有着浓厚的兴趣。开展“中秋话月饼”的综合实践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探究、参与的热情高,有利于提高各种能力,同时又能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为此,同学们分小组搜集资料,通过请教长辈、上街调查、网上查询等方式了解中秋节吃月饼的美丽传说,了解月饼的文化形式(月饼的起源,月饼的种类等);去蛋糕点学习制作月饼;在家里大人的指导下学做月饼或油酥饼,糍团饼等,准备参加做饼比赛。通过活动,同学们了解了中秋节吃月饼的来历和月饼的发展史。通过课前搜集资料,现场调查、讨论等实践性知道中秋节自古以来有赏月、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有象征团圆和吉祥的意义;了解了月饼的种类,提高了学生的搜集处理信息、交流合作等各种能力;通过研究月饼文化,更加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通过学习制作月饼,懂了得尊重普通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通过讲述自己喜欢吃的月饼,编写广告词,培养了表达能力、创新能力。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镜头三:我们来做糍团饼
九月份,我们学校开展了民俗文化“中秋节”这一全校性综合实践活动。今天,我们组织四至六年级学生开展做糍团饼的比赛。为了让老师能指导好学生开展活动,提前一天,老师已经在厨房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先体验了一下做饼的乐趣。而同学们呢,为了在比赛时赛出自己的水平,在星期天在家里已经跟着大人也尝试了一把。
各班的选手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走进了比赛场地——餐厅。一声令下,老师先活面,只见他们一手使劲摁,一手使劲揉,同学们在旁边喊加油!揉面真是个体力活,更是个技术活。面揉好后,老师把分好的小面团递给一旁的选手。一些有做饼经验的选手们把在家学到的做饼方法全拿了出来,他们把芝麻陷包进团子里,轻轻地捏着,做得像模像样。没有尝试过的选手,则是手忙脚乱。有些热心的观众(老师和学生)就忍不住对他进行了现场指导,甚至手把手地做了起来。
中秋节,动手做糍团饼,真是别有一番乐趣!镜头四:重阳黄花分外香——“放飞重阳文化”
具体操作:
(1)每小组制作一份重阳小报,报上资料可原创,可摘抄,但需注明原创作者或摘自哪里,如可以做成全音乐报、全美术报,也可以文章、图片、书法等的组合;
(2)小组或个人围绕重阳文化这个主题,准备一个或多个“放飞重阳文化”的节目表演,如可以是唱歌、舞蹈、相声等等;
(3)全班编写一份关于重阳文化知识的竞赛题,用于晚会的现场竞答,注意题目形式的多样化;
(4)每人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记录本次探索活动的感想,可以是文章、绘画、书法、小品创作等等;
(5)每小组亲手制作重阳糕,可以在家人的指导下制作,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探索范围:
重阳节的来源、风情习俗、传说、活动、故事、灯谜、对联、祝福、音乐、舞蹈以及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等。
„„„„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镜头五:春风里的清明节
★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知道清明节的来历,它是我国众多民间众多节日中的一个,在上面的几个主题中选择一个或两个进行研究。初步掌握一些统计的知识,⑵培养学生调查、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会进行简单的资料分析,并对结果做出一定的解释。
⑶了解清明的习俗、节气现象和特有食谱、英雄先烈的故事,扩展学生学习方向,引导学生科学的看待传统节日所蕴涵的多层次、多角度文化。
2、情感态度: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他们主动探究,让学生关注身边的世界发现问题和其中的文化,培养学生尊敬他人、缅怀先烈的情感,激发爱国主意的思想。
3、价值取向: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沟通的能力,将先烈们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化作自己的认识,规范自己的行动与言行,以科学的态度看待民族节日,为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奠定基础,增进团队合作。
★活动的内容:
⑴提出问题,在“清明节的由来与传统习俗”、“清明祭扫的意义、节气的变化”、“清明节的习俗变化,关注现代人们的认识”、“树立文明过清明的观念”中选择合适的主题;
⑵论证研究问题的合理性; ⑶制订调查、研究、总结方案;
⑷查找资料:学生调查、研究、比较,搜集有关数据和信息; ⑸实践活动:资料搜集、社会调查、整理素材,发现分析问题; ⑹交流汇报:交流、讨论分析原因、完成活动总结; ⑺进一步实践:实际操作——制作小白花; ⑻活动延伸:总结完善报告单。
我们的收获——探究民俗文化,其乐无穷
1、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中华五千年悠久的民俗文化,蕴涵极为丰富课程资源。我校教师依据现有教育资源,从中挖掘相关元素,进行以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为主题的研究学习,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促进学生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体验着探究性学习方式带来的乐趣。
学生在活动中去“做”,去“考察”,去“调查”,去“实验”,去“探究”,从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怎样去向他人请教,怎样去查找资料,怎样和小组中的同学合作,得到了不小的收获。
3、善于开发和利用民俗文化资源,拓宽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实践告诉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与实施,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质疑、调查、探究等方式,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种课程的有效实施,使学生真正拥有自己的生活和实践空间,真正地融入现实生活,运用现代的资讯手段,去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广泛开展地方特色民俗文化的主题性探究活动。在老师有目的地指导下,认识本地区特有的民俗文化,譬如:节日民俗、锡剧学唱、民间腰鼓等,体验家乡的特色文化,从中受到有浓郁特色的优秀地方文化的熏陶,在积累文化的同时,增长实践能力,陶冶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操。
“已扬鞭越千重山,更乘风破万里浪。”我们深深知道综合实践的内涵是博大精深的,我校的实践也仅是初步。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继续执著地开拓前进,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朵奇葩一定会绽放更加灿烂的色彩,展现更加诱人的魅力。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第三篇:领略汉字魅力体味文化精髓
领略汉字魅力体味文化精髓
——广河一中参加临夏州“聆听华夏之声书写汉字之美”中学生汉字听写大赛 3月19日,由我校八年级1班马卓雅、马正,八年级2班马亚楠、马雪珍,八年级3班张圆圆,八年级4班马欣雨六位同学组成的参赛队,代表广河县参加了临夏州“聆听华夏之声,书写汉字之美”汉字听写大赛。经过八支参赛队激烈角逐,临夏市(临夏市一中)参赛队荣获团体第一名,广河县参赛队(广河一中)荣获团体第二名,永靖县参赛队荣获团体第三名。在获奖的前6名选手中,我校马亚楠、马卓雅两名同学分别获得个人第四名、第五名的好成绩,为县、校争得了荣誉,教导处副主任、八年级语文教师马宝军获得“最佳指导教师”奖。
本次活动由临夏州教育局和州语言文字委员会联合主办,是为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赛甘肃省选拔赛选拔选手,全州七县一市共八个代表队参加。我校于3月7日接到参赛通知,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参赛事宜,成立以分管校长为组长的辅导小组,拟定了周密的辅导计划。3月10日,辅导小组精心命题,依据参赛对象年龄要求,在八年级各班初选30名学生进行测试,最终,筛选出了马卓雅等6名参赛选手。辅导老师利用下午自习、周六、周日等课余时间加班加点,参照省教育厅“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赛题库设置”的要求,重点对《通用规范汉字表》中的二级字表、三级字表上共4605个汉字,按易读错字词、形近字、多音字、热点词、生僻字归类梳理,并结合中国六书造字法及用字法,对参赛选手进行强化训练,通过读、听、写、练等多种方式测练,使参赛选手在短期内掌握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造字用字原理,有效积累大量的字词,为本次大赛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中国汉字源远流长,经历了五千多年的演变,它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是我们民族祖先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最灿烂的瑰宝之一。汉字作为仍在使用着的历史最悠久的文字,记述着华夏文明的历史,承载着中华文化。汉字是中国人的存在之家,书写汉字更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表现出了良好的素质和精神风貌。
赛场上,我校参赛同学密切协作,从容自信,拼搏进取,一丝不苟,在一横一竖一撇一捺的书写过程中,充分显示了对传承千年文化的敬重和传承。
本次大赛所取得的优异成绩,是我校重视语言文字规范,大力提倡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有效成果,也是我校重视学生特长培养、坚持开展第二课堂、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见证。
第四篇:感受湘潭民俗(本站推荐)
做堂客,感受湘潭过节习俗
0 乐 乐
从江南嫁给湘潭人做堂客,老公说这第一年的春节得回老家看看,按照他们湘潭的风俗,一些礼节还是要走的。对我来说,还真的有点好奇和新鲜。于是,我们特意请了半个月的探亲假,从杭州乘飞机到长沙,再坐大巴大约走了一个小时左右,就到了湘潭。
到了湘潭的第二天,就是当地“送灶神”的日子。老公说,这是他们当地沿袭老辈们传下来的习俗,有在腊月二十三日送的,也有二十四日送的,曾经有“民
三、官四”之说。传说灶神又称“司命”,一男一女,因为他们从十二月二十三日晚上起身,要到天上玉帝那里汇报主人一年的好歹,到年三十日晚才能回来,怕他们上玉皇那里“打小报告”,所以家家户户到了这天都要忙碌一阵子,为的是能给灶神留个好印象。
这天一大早,家爷老子和家娘就急急地忙了起来,他们准备了不少的斋粑、甜酒和甜果子等,说是要给灶神饯行。家爷还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司命画像,让家娘去请相邻不远的“老庚”来写对联,我说不就是几个字么,干脆我来写好了,老公却在一边说这是他们这里的规矩,说灶神夫妻两人形象风流,故忌女人敬灶。平日他们的灶忌甚多,譬如女人烧火时不能正对灶门,更不能以脚采灶;牛肉、狗肉、蛇肉
不能放灶上烹煮;女裤不能放灶上烘烤等。只有在灶神离开期间,才可以免去对灶上的许多禁忌,主人则趁机打扫扬尘,搞厨房清洁卫生,拆灶修灶。我却在想,现在都啥年代了你们还有这么多的规矩,但也不好表白,只好等到家爷的“老庚”过来,先在灶神的左右写上“人间好事要多说,明年下界降吉祥”的对联,家爷高兴地贴了上去。腊月廿四为“过小年”,过年猪多在这一天宰杀。据说旧社会有请雇工的人家,如若明年辞退雇工,也要在这天请客,让雇工坐首席,俗云“二十四日坐上头,背起被褥回家走”。不过,现在请雇工的现象少了,村民们养的猪也都卖给当地的集镇。一大早,家爷推着车子去集市上割了不少肉,让厨师做了不少当地的菜肴,摆了几大桌子,请来左邻右舍等一大帮亲朋好友。家娘说尽管我们的婚礼在外边办了,可是这酒还是要请大家吃的。在一旁的三婶悄悄地给我说,幸亏我们在外地结了婚,要是在湘潭,还有不少讲究的。
从三婶的话里才知道,湖南汉人婚俗,旧俗有说媒、相亲、换庚、定庚、过门、拜堂、闹房、回门等一成套的礼节。将儿女生辰八字写于红纸内,由伐柯人(即媒人)转交对方称“换庚”或“发红庚”,如合庚顺利,则互送信物,称“定庚”。男方送衣布,女方多送布鞋、袜底和鞋垫各一双。择吉迎亲谓之“过门”,互索彩礼和嫁奁。还有拜堂合卺,行礼为仪,进入洞房还有闹房等习俗。据说在湘西、湘南一带,还流行哭嫁之风。出嫁前一两天,甚至半个月,就开端唱“哭嫁歌”。三婶一下子还说出来什么安席歌、哭嫁歌、怨娘歌、骂媒歌、分别歌、送别歌、射歌、耍歌、牙婆苦歌等,还有载歌载舞的《伴嫁
舞》,什么把盏、香火、走马、划船、卖酒、推磨、娘喊女等舞,舞时所遇之物皆可作为舞具,真的丰盛多彩,有很多还坚持着原始古朴的特点。
想不到过去留下来的婚俗这么多,三婶说,这些都是约定俗成的规矩,在当地少数民族青年男女的择偶、订婚和婚礼中,有些礼节比汉族要多得多。她说湘西苗族还有跳月之风,男女双方于清风月夜,到林中山巅对歌舞蹈,志同道合者,虽不相识,亦可相约定亲。一些少数民族青年男女的定亲也别有风味。如瑶族订亲的信物是一把油纸伞,女家有意则将用各色花布和丝线扎好的12个三角形的丝线布坨,缠吊在纸伞的撑骨上。怀化侗族则是刺鸡定情,在月色皎洁的夜晚,青年男女均由搭档陪伴相会,男方将带来的至公鸡鸡冠刺破,把鸡血滴入酒中,双方喝酒盟誓,永结同心。还有不少的歌谣,有滋有味,不仅语言通俗优美,也反映了过去社会的情景,充满乡土文学味。说着说着,三婶就开始唱到:“大栗树,树叶多,哥哥嫌我姐妹多。哥莫骂,嫂莫嫌,在家只有三五年。堂屋里洗面哥也骂,灶屋里洗面嫂也嫌。打开爷仓吃爷饭,打开娘箱穿娘衣!呷你哥哥的作田饭,穿你嫂嫂的嫁奁衣”。
三婶说这叫《小姑歌》,还有《娘女歌》:红鸟哜,跳跳飞,家娘女,受孤凄。前娘杀鸡留鸡腿,后娘杀鸡留鸡肠。鸡肠挂在槐树上,抱着槐树哭亲娘。《洗茼蒿》:情姐下河洗茼蒿,洗起茼蒿满河漂。下河莫吃茼蒿水,上河莫吃水茼蒿。茼蒿水,水茼蒿,不成相思也成痨。《打铁歌》:张打铁,李打铁,张家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家
去打铁„„
其实,歌谣是传统民间文学的一个品牌,也是民间文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些歌谣的内容丰富,有的反映旧社会女性的悲哀和社会的不平,有的反映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和我国其它民族的民歌一样,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文化内涵。不仅朗朗上口,富有趣味性、灵活性,而且语言简洁朴实、通俗浅显、富有韵律,极具浓郁的乡土味和历史文化感。老公告诉我说,当地农民唱山歌,出工收工路上唱,劳动中唱,在家中则小唱,唱多了他们就能自编自唱,而且多为七言五句,短小精悍,有独唱、对唱、多人轮回唱、合唱等多种形式。对唱大多是即兴编歌,多属于盘歌。
看到我的迷惑,老公对我说,盘歌是人们最爱听的一种山歌艺术,如:甲问:“三根丝线两根白,打只盘歌给你盘一盘,你晓得什么过河抬头望,什么过河三个浪?什么过河伴泥擦?什么过河打哈哈?”乙答:“三根丝线两根青,你打盘歌我知音,水蛇子过河抬头望,游鱼子过河三个浪,蚌壳子过河伴泥擦,鸭婆子过河打哈哈”。啊!这不是电影《刘三姐》对唱的形式么?老公说,基本形式就是这样的。可见,乡土文学的艺术美和精神的内涵竟如此地丰富多彩,这具有乡土特色的歌谣,让人们既能享受这种艺术带来的美和情感的熏陶,又能在劳作之余,滋润心灵,体悟地域历史文化。
转眼就到了大年初一,家爷老子在天还蒙蒙亮的时候就起床,然后在大门内设香供天地,说这是“出天行”,主要是祈求来年好年成。家爷先把提前准备好的大鞭炮铺了一地,然后点燃,就听到鞭炮
声“噼里啪啦”地响了起来。家娘对我说这也是老辈留下来的习俗,谁家“响”的最早就愈吉利。其实,我们家的“千响”还没有开始放的时候,有比我们家更早的就开始响了起来。老公说“子时至,炮仗响”,大半夜的就有人开始放鞭炮了,都用鞭炮迎接新春,看谁家的响声大,响的时间长,都想争个头响呢!
“出天行”后是给祖宗拜年,然后晚辈给长辈拜年,叫“拜家堂”。早年,拜家堂主要是自己家的人团拜,大门紧闭一天,不接受外来人拜年,叫做“关财门”。拜年的老规矩是:“初一崽,初二郎(女婿),初三初四拜团坊”,若是“拜年拜到初七八”,便“洗嘎锅子浪嘎 ”,莫怪主人缺乏招待了。看来这拜年也一套套的,每日都有一个说法。因为我是第一次跟着老公回老家拜年,家爷还专门为我们选了吉日和方位,为的是“出门大吉”,叫作“出行”。老公还准备了一身新衣服,我们身着新装,先拜街邻四舍和亲朋好友,见人就打躬作揖,说声“新年好”或者“恭喜发财”等吉祥语言。
就这样的跟着老公走亲访友一直拜到正月初四。到了初五,家爷说这天要请年饭。因为这初五一过,节日就告一段落。过去如果有老板请伙计的,也要这天“请年饭”,称“店铺开张”。尽管现在好多家没有店铺经营,也没有了伙计,但是这样的风俗还是少不了的。这也叫初五日,祭五路财神,大拉关系,打打牙祭。“请年饭”的时候,村子里就开始进行“舞龙”、“耍狮”、摇旱船、踩高跷沿户流动,而且不分昼夜,叫“送红喜”,或称“团拜”。耍到哪家,哪家便鞭炮迎接,饭时管饭或送红包。尽管有的习俗已经发展到变相收费,但
是花几个小钱,却赚来不少开心,那场面也确实热闹。
很快就到了离别湘潭的日子,三婶带着左邻右舍的一帮朋友赶来送行,三婶还拉着我的手,恋恋不舍地对我说,如果等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这里会更热闹。她说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又叫“放夜”,往往通宵达旦,家家户户比灯,看谁家的灯笼有趣,比谁的灯多亮大,最后比谁燃的时间长。有的人甚至把整堆的柴火献出来烧,也不认为可惜。家娘也在一旁悄悄地对我说,让我“端午节”回来,这里有赛龙舟的传统习俗,届时居民云集,常常出现街空巷净,都到现场争相观看的局面。还说农历七月开始收割稻时,有“吃新”的习俗。八月十五中秋节,还有“月下偷南瓜”在桥下煮吃的习惯等。
想不到湘潭还有这么多的地方风俗,而且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作为老百姓传承祖先智慧结晶的传统民俗节日文化,有好多已经失传了,而且传承下来的也还带着一些旧文化的糟粕,但是还依旧的富有生命力。因为,这些传统的民俗节日,既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又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真实而贴切地反映了地方文化,表达出民众内心深处朴素而美好的思想情感。由此看来,弘扬其中的先进文化成分,坚持批判和创新精神,把继承传统和移风易俗结合起来,让传统民俗节日有效地延续下去,并获得长久的生命力,这也是一道值得人们关注的课题。但是,不管怎么说,这湘潭的过节习俗,已经在我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印象,明年说啥我都会再回来的。
第五篇:领略大家风采 感受科学魅力
领略大家风采 感受科学魅力
2014年7月16日 星期三 雷阵雨
今天是我参加夏令营的第三天,一改之前的高温,今天的北京天气凉爽,带着些许微风,我的心情甚好!
今天的活动内容主要是各个研究室代表向我们介绍每个研究室的特点、研究方向、发展目标等等,十几个杰出的老师尽心尽力的向我们介绍中科院这所科研的最高学府,认真耐心的解答我们提出的每个问题,师生之间积极的学术交流,让我身边笼罩着浓厚的学术气息,我也不知不觉的徜徉在科研、学术的知识海洋中!
在各个老师的介绍中,我对中科院大气所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个研究气象学科的最高学术机构,目前已发展成为涵盖大气科学领域各分支学科的大气科学综合研究机构。这里有着先进而完备的仪器设备,有着众多优秀的导师,有着汇集各方的优秀学子,有着浓厚的学术氛围,有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这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气象人才,为中国的气象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对我而言,以前的中科院大气所存在于学长学姐的谈论中,存在于冰冷的网页上,存在于自己的想象中,但今天的大气所在我眼中,在我心里,它是一个有血有肉、丰富多彩、极具吸引力的学术圣殿!
令人惊喜的是,今天我们很荣幸的见到了著名的气象学家——曾庆存!以往神一般的人物如今就站在我们眼前,还亲切的教导我们做人、做事、做科学,我甚是激动!还记得曾爷爷首先就教导我们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科学!他说:热爱祖国是我们做人的根本,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坚持世界大同的博爱主义精神永远是中国人的骄傲,我们必须坚持并传承下去!曾爷爷身上的浓重的爱国主义精神让我深有感触,也许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并不能完全体会老一辈科学家对祖国的热爱,但我真切的被曾爷爷感染,那一刻,我心中萌发了为祖国富强而奋斗,为气象事业而努力的念头!在最后,曾爷爷语重心长的跟我们说:同学们,好好学习啊!你们要用双肩扛起新一代的责任,带领祖国逐步富强,引领祖国的气象事业走向更高的阶梯!这句话是老一辈气象学家对我们寄予的厚望,也是气象事业代代延续的体现。听完曾爷爷的报告,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气象之路,立志为我国的气象事业奉献一份力量!
夏令营还将继续,我期待更精彩的行程,期待交到更多的朋友,期待学到更多的知识,期待所有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