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力学》期末复习提要[共5篇]

时间:2019-05-13 18:13: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工程力学》期末复习提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工程力学》期末复习提要》。

第一篇:《工程力学》期末复习提要

《工程力学》期末复习提要

一 课程说明

《工程力学》是 工程类专业学生必修的技术基础课。它包含理论力学(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部分内容。它以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为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初步对工程问题的简化能力,一定的分析与计算能力,是学习有关后继课程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物体的受力分析、平衡条件及熟练掌握平衡方程的应用;掌握基本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的分析和计算;掌握物体运动的基本理论和运动状态分析方法。本课程的文字教材选用西南交通大学应用力学系编著的《工程力学教程》,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二、基本内容、要求及学习要点

第一部分静力学部分

要点:掌握力、力系、力矩和力偶的概念;熟悉刚体受力分析,并能画出受力物体的受力图,熟悉力系合成的基本方法,掌握受力物体(汇交力系、力偶系、一般力系)平衡的条件,熟悉运用平衡方程求解未知力。

(一)静力学基础及要求

1.基本概念:

(1)了解力学中物体的概念;

(2)了解力、力系、等效力系和合力的概念;

(3)掌握在力学中将物体抽象化为两种计算模型,以及刚体、理想变形固体的概念及其主要区别;

(4)掌握物体平衡的概念。

2.静力学公理:

掌握静力学公理及其应用

3.约束与约束反力

(1)了解自由体、非自由体的概念;

(2)掌握约束的概念、功能,约束反力的概念,以及约束反力的方向总是与它所限制的位移方向相反的概念;

(3)了解柔索的约束功能,柔索约束反力的方向;

(4)了解光滑面的约束功能,光滑面的约束反力的作用点及作用方向;

(5)掌握光滑圆柱铰链约束的构成、简化图形、约束功能及约束反力;

(6)掌握固定铰支座的概念、构成、简化图形、约束功能、约束反力及约束反力的指向;

(7)掌握链杆(二力杆)的概念、约束反力的作用点及其作用线,能够应用二力杆的概念分析结构的受力;1

(8)掌握固定端约束的概念、简化图形、约束功能及约束反力;

*除柔索与光滑面约束可确定约束方向外,其余只确定约束力作用线,方向可假设。

4.物体受力分析与受力图:

(1)了解物体系统的概念;

(2)熟练掌握物体受力分析的两个步骤:取分离体,画受力图;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

(3)掌握在受力分析时应注意的几点事项。

取分离体——把研究的物体(体系)分离出来,即撤除与周围(地、物体)的联系。

画受力图——画出分离体(物体、体系)所受全部力,包括荷载与对应的约束力。

①受力图上只画外力,不画内力;

②内力、外力因分离体不同而相互转化;

③内力与外力、作同力与反作同力的概念

(4)掌握荷载的概念;

(2)了解按荷载作用范围的分类及分布荷载、集中荷载的概念;

(二)力系简化的基础知识(ch.2, ch.3, ch.4)

1.平面汇交力系

(1)了解平面汇交力系的概念;

(2)熟练掌握二汇交力系合成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能够利用公式求解合力的大小及方向;

(3)熟练掌握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几何法——力多边形法;

(4)了解力在轴上的投影,掌握合力投影定理;

(5)掌握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解析法,能够应用力在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来计算合力的大小,确定合力的方向;

(6)熟练掌握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充分和必要条件,能够熟练地应用平衡方程解题;

2.平面力偶系

(1)掌握力对点的矩的定义、单位、正负规定,能够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掌握平面汇交力系的合力矩定理,能够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掌握力偶的概念,以及力偶的性质;

力偶性质—(不等效一个力,也不能与一个力平衡)

力偶性质二(力偶的转动效果由力偶矩确定,与矩心无关)

——力矩与力偶矩的区别:

力对点之矩一般与矩心位置有关,对不同的矩心转动效果不同;

力偶与矩心位置无关,对不同点的转动效果相同。

(3)掌握力偶矩的定义、单位、力偶矩三要素,以及由力偶的等效定理引出的两个推论;

(10)熟练掌握平面力偶系的合成方法与平衡条件,能够平衡方程求解未知量

3.平面一般力系

(1)了解平面一般力系的概念

(1)熟练掌握力的平移定理。

(2)掌握平面一般力系向一点简化,掌握平面一般力系的主矢和主矩的概念,能够将平面一般力系向任一点简化为主矢和主矩;

(3)熟练掌握平面一般力系的合成方法与平衡条件,能够灵活应用一矩式、二矩式(附加条件)、三矩式(附加条件)平衡方程求解未知量。

4.摩擦:

1.了解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力,动摩擦力,动摩擦系数,极限(临界)摩擦力,摩擦角等概念。

2.考虑摩擦时的平衡问题。

5.形心与重心

1.了解形心与重心的基本概念。

2.计算物体的形心与重心位置。

静力学部分宜对约束、约束反力等内容的直观认识,进而掌握受力分析;平衡方程的应用是本部分的重点与难点,应通过作一定数量的习题加以巩固。第二部分 材料力学

要点:掌握四种基本变形形式(拉压、剪切、扭转和弯曲)的变形特点,熟悉内力、应力、应变、变形和位移的概念;能熟练运用相应公式求解内力、应力、应变和位移,熟悉强度、刚度的概念,能熟练运用构件强度条件和刚度条件公式进行构件强度校核、截面尺寸计算和许用载荷计算。了解超静定的概念并能求解简单超静定问题。了解应力状态分析、强度理论和压杆稳定性的基本内容。

一.内力与内力图

1.了解什么是物体的内力;

2.杆件的内力及其求法

(1)熟练掌握分析横截面内力的方法——截面法:取分离体,画受力图,列平衡方程,内力正负号的规定;

(2)掌握应用截面法求指定截面的内力的规律;

(3)能够熟练地应用截面法求指定截面的内力。

3.内力图:轴力、扭矩、剪力、和弯矩图

(1)掌握轴力图的概念、具体作法,能够利用轴力图确定最大轴力的数值及其所在横截面的位置;

(2)掌握扭矩图的概念、具体作法,能够利用扭矩图确定最大扭矩的数值及其所在横截面的位置;能由轴的输出功率和转速求扭矩。

(3)掌握剪力图和弯矩图的概念,能够利用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作剪力图和弯矩图,注意在集中力和力偶的作用处剪力图和弯矩图的突变;

4.弯矩、剪力、分布荷载集度之间的关系

(1)掌握弯矩、剪力、分布荷载集度之间的关系,及其画内力图时常见的三种情况;

(2)熟练掌握利用弯矩、剪力、分布荷载集度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求某些指定截面的方法来绘制内力图,掌握用该方法绘制内力图的步骤。

5.用叠加法作剪力图和弯矩图

(1)掌握叠加法的概念;

(2)掌握用叠加法作剪力图和弯矩图。

6.静定平面桁架

(1)了解桁架的组成及其特点;

(2)了解结点法的概念,掌握用结点法计算简单桁架内力的方法及零杆的直接判断;

(3)了解截面法的概念,掌握用截面法求解指定杆件内力的方法;

二.轴向拉伸与压缩

1.轴向拉伸与轴向压缩的概念;

2.直杆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1)掌握应力、正应力的概念,平面假设的概念;

(2)熟练掌握正应力公式、单位及应力符号的规定。

3.许用应力、强度条件

(1)掌握极限应力、许用应力及安全系数、危险截面的概念;

(2)掌握杆件安全工作应满足的条件(强度条件),并能利用强度条件公式解决:校核杆的强度、选择杆的截面、确定杆的许用载荷。

4.轴向拉伸或压缩时的变形

(1)了解纵向变形、总伸长量、轴向线应变的概念及其公式;

(2)掌握虎克定律及弹性模量的概念,并能利用虎克定律求解杆的总变形量。

5.材料的力学性质

(1)了解力学性质的概念及材料的性能特征标志;

(2)掌握低碳钢整个拉伸过程的四个阶段: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强化阶段、颈缩阶段的特征值;

(3)掌握材料的塑性指标:材料的延伸率,截面收缩率;

(4)塑性材料及脆性材料的性能特点。

三.剪切和扭转

1.剪切的概念及实例

(1)了解剪应力、剪应变的概念;

(2)掌握剪切虎克定律及剪切弹性模量。

2.连接接头的确定计算

(1)剪切、挤压的实用计算;

3.扭转的概念及实例

(1)了解扭转变形、扭转角的概念;

(2)了解外扭矩的计算公式(由轴输出功率和转速求外扭矩)。

4.扭矩的计算、扭矩图

(1)了解扭矩的概念、常用单位、符号的一般规定;

(2)了解绘制扭矩图的方法。

5.圆轴扭转时的应力和变形

(1)了解圆轴扭转时的应力计算及应力分部特点;

(3)了解圆轴扭转时的变形计算及抗扭刚度的概念。

6.圆轴扭转时的强度条件和刚度条件

(1)了解圆轴扭转时的强度条件及抗扭截面模量的概念;

(2)了解圆轴扭转时的刚度条件及容许扭转角的概念。

四.弯曲

1.了解弯曲、平面弯曲的概念。

2.梁的正应力

(1)了解梁的纯弯曲与非纯弯曲的概念;

(2)了解梁在纯弯曲情况下的变形现象;

(3)掌握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计算公式及其应用条件。

3.常用截面的惯性矩、平行移轴公式

(1)掌握简单截面的惯性矩计算;

(2)了解组合截面的惯性矩计算。

5.梁的强度条件

(1)掌握梁的正应力强度条件及抗弯截面模量;

(2)能够利用强度条件公式解决三种不同类型的强度计算问题:强度校核,选择截面,确定容许荷载;

6.提高梁弯曲强度的主要途径

(1)掌握提高梁弯曲强度的三种途径:选择合理的截面形状,变截面梁,合理安排梁的受力。

7.梁弯曲变形

(1)梁的变形的特征,挠度和转角的概念,挠度曲线的概念;

(2)挠度曲线近似微分方程,能够用近似微分方程求转角方程和挠度曲线方程;

(3)了解叠加原理,能够用叠加原理计算梁特定截面的挠度和转角。

五.超静定结构

1.静定和超静定的概念

2.超静定问题的求解

(1)位移相容条件的概念,能由位移相容条件建立补充方程

(2)掌握拉压超静定问题的求解

(3)了解扭转和弯曲超静定问题的求解

**六.应力状态分析与强度理论、压杆稳定性

1.了解平面应力状态分析的基本概念;主应力概念,平面应力状态下的胡克定律;

2.了解强度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应用。

3.了解压杆稳定性的基本概念。

第二篇:中国通史期末复习提要

第二部分 试题类型及规范解答举例

(一)选择:

1.1856年,英国向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是:(C)

A.马神甫事件 B.马嘉理事件 C.亚罗号事件 D.曹州教案 2.1903月6月,在《苏报》上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的革命家是:(B)A.邹容 B.章炳麟

(二)简答题:

1.简述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1)戊戌维新运动推动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其失败原因主要是: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维新派脱离人民群众,依靠少数人的孤军奋战,不敢推翻清朝封建政权,不敢触动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等。

2.简述简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的主要内容。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大会根据毛泽东的主张,改变了“八大”一次会议作出的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的正确结论,肯定了中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从而给阶级斗争扩大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大会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对于已经开始的“大跃进”运动给于充分的肯定。

(三)论述题

1.试述《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1842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是:割让香港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为通商口岸;与英国协定关税;让英国享有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

(2)《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人民肩负着反对侵略势力和本国封建统治双重革命的任务。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秋谨 D.徐锡麟

(四)材料分析题: 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九一八事变到现在,国民党反日反帝的假面具,已经完全为铁的事实所粉碎,„„中国共产党号召福建的广大工农劳苦群众立刻自动的组织起来,„„联合革命的士兵群众同进攻福建的蒋介石部队与准备武装干涉福建的日本与任何帝国主义力量决战。

──摘自《中共中央为福建事变告全国民众书》(1933年12月5日)1.依据材料—:指出中国共产党对蒋对日采取的方针及其原因。方针:反蒋抗日。

原因:日本发动九—八事变.民族危机加深;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推行;中国共产党内“左”倾错误占据统治地位。

附:平时形成性考核题目示例:

1.试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前提和历史意义。

(1)历史前提:①中国工人阶级成长壮大,在五四运动中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②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③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及其活动,为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2)历史意义:①中国共产党能够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给中国革命指明正确的方向。②它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能领导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 师范部

2012年12月

第三篇:《大学语文》期末复习提要(共)

大学语文(2)期末复习提要

秘书、行政管理、英语等专业

一、考试命题内容范围及题型

大学语文(2)期末试卷命题的内容和范围,与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和目的要求基本一致,即下编的31至57课,叙述、说明、议论三个单元中的内容,不包括知识短文。复习依据除教材外,还应重点参考《大学语文学习指导》(第二版)的“重点难点提示”。认真复习,加强练习。

二、试卷题型与比分

1.词语解释(16%);

2.古文翻译(14%);

3.论述和分析题(45%);

4.作文(25%)。

三、复习内容要点提示

1、词语解释请按各篇课文后的注释和指导书中的词语辨析复习。

2、古文翻译重点是在叙述单元,如苏轼的前后赤壁赋等。

3、论述与分析部分,要求着重掌握不同类型文章各自特点:

(1)巴金《秋夜》的内容和文章结构特点

(2)《论毅力》的论点论据及主要论证手法

(3)《左忠毅公逸事》主要内容、选材特点及结构特色

(4)《裘》一文的主要内容和文章的写作顺序

(5)《记张自忠将军》内容和文章的主要描写手法及特点

(6)了解说明文的结构方式和特点,并能分析具体的文章和段落

(7)熟悉议论文的表达方式和一般特点

4、作文部分,要求重点掌握议论和说明两种文体的写作。

2005、12

第四篇:“当代文学”期末复习提要

《中国当代文学》重难点

学习要求:了解中国当代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中国当代文学的两个主要传统;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与各时期的主要特点。

要点:中国当代文学开始的时间;开放性与整体性。两个传统:启蒙文化传统(“五四”新文学传统)和战争文化传统(解放区文学传统)。中国当代文学四个阶段的时间划分和主要依据、主要特点。

第一编 1949-1965年的中国文学

第1章

1949-1965年文学运动概述

学习要求:了解第一次文代会;1949-1965年间的文艺思想论争;“双百方针”和1962年的广州会议和大连会议;中共中央对文艺政策的调整。

要点:第一次文代会的全称和召开时间;被排除在大会外的主要作家。批判《红楼梦研究》和镇压“胡风反革命集团”的主要原因。“双百”方针的主要成果。“反右”运动的开始时间;对“双百”方针的曲解。“广州会议”和“大连会议”。

第2章

土地之歌

学习要求:了解以赵树理、柳青、李凖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的一般特点。要点:农村题材的主要作家作品。赵树理的《登记》与《小二黑结婚》;处于两难境地中的赵树理。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的主要成就与不足。李凖的《不能走那条路》。两大流派:启蒙主义和田园浪漫主义的影响。周立波笔下的人物与沈从文笔下人物的关系。

学习要求:掌握李凖的《李双双小传》的局限以及李凖创作的变化趋势。要点:李凖的《李双双小传》与电影《李双双》的对比。学习要求:重点掌握(1)赵树理的《“锻炼锻炼”》与“山药蛋派”的艺术特征。要点:赵树理“细节的现实主义”与《“锻炼锻炼”》的三次冲突及其意义;采用“锻炼锻炼”作标题的初衷;“小腿疼”、“吃不饱”和杨小四的形象。《李双双小传》与《“锻炼锻炼”》对待现实生活的不同态度。“山药蛋派”的主要作家。“山药蛋派”的生活、基础和文学基础。

第3章

战火中的诗情

学习要求:了解以杜鹏程、吴强、曲波等为代表的现代战争题材小说的一般要点;杜鹏程的《保卫延安》的开创意义;路翎的《洼地上的“战役”》与战争场面中的个人化视角。

要点:描写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等不同战争时期和地域特点的小说作品。战争小说的三种类型:整体视角、个人视角、民间视角。《保卫延

安》对“延安保卫战”各个战役的全景式描写及开创性意义。《洼地上的“战役”》的主要人物、主要特点和遭到批判的原因。《铁道游击队》与民间英雄。《百合花》与其他“不合时宜”的作品。

学习要求:掌握吴强的《红日》在战争观念、战争小说美学上的开拓以及人物塑造的成就;曲波的《林海雪原》在环境、人物、情节诸方面的浪漫传奇色彩;《百合花》与茹志鹃别具一格的小说风格。

要点:吴强的职业军人的眼光和他对“涟水战役”、“莱芜大捷”、“孟良崮残灭战”三次战役的描写;《红日》在战争观念上的突破。沈振新、刘胜和石东根的形象。《林海雪原》与《红日》的异同。“奇袭奶头山”和“智取威虎山”与《林海雪原》在情节上的浪漫传奇特点;《林海雪原》与“五虎将”模式、“英雄/美人”模式。茹志鹃小说的两大类型。《百合花》的女性视角和“我”的形象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小通讯员的性格特点和新媳妇的形象。

第4章

英雄的道路

学习要求:了解以杨沫的《青春之歌》、梁斌的《红旗谱》、欧阳山的《三家巷》等为代表的现代历史小说的创作特点;以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为代表的反映中共地下斗争的小说。

要点:现代历史小说的主要作家作品和三大特点。三大模式:《子夜》模式、《死水微澜》模式、《财主底儿女们》模式。反映中共地下斗争的主要作品。“乡土文学”和“普罗文学”对《小城春秋》在创作题材和手法上的影响。《红岩》的三条线索。狱中斗争的描写特点;人物塑造:英雄群像与反面人物;罗广斌、杨益言等为创作《红岩》所作的准备。

学习要求:掌握《红旗谱》与梁斌以民间文化的艺术视角所创造的民族风格和英雄形象;《三家巷》表现现代历史题材的独特个性;《青春之歌》对现代知识分子成长过程的描写与林道静形象的塑造。

要点:梁斌围绕着《红旗谱》的创作经过;创作理想与叙事逻辑错位的客观原因;为朱老忠设置的四场斗争:大闹柳树林”、“脯红鸟事件”、“反割头税运动”和“保定二师**”;朱老忠和春兰的形象。《一代风流》与《三家巷》;时代背景与典型环境:20年代的重大事件与周、陈、何三家人的代表性;周炳、区桃和陈文婷。《青春之歌》塑造的不同知识分子形象;三段式结构与林道静的“出走”、“觉醒”和“成长”;林道静、卢嘉川和余永泽的形象;对《青春之歌》的修改;杨沫的其他作品。

第5章

早春的气息

学习要求:了解以王蒙为代表的新一代作家对社会现实的态度。

要点:50年代中期出现的干预生活、表现人情美和人性美的主要作品。1979年《重放的鲜花》的出版。

学习要求:掌握《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与王蒙对当时生活的“干预”精神;流沙河《草木篇》的艺术个性;《红豆》对知识分子人生选择和内心矛盾的表现。

要点:《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与王蒙的干预精神和革命理想主义;林震与娜斯嘉、陆萍的形象;赵慧文和刘世吾的形象;王蒙50年代创作的其他作品。《星星》创刊号与《草木篇》;《草木篇》五首作品的主要内容与艺术个性。《红豆》与《我们夫妇之间》以及《在悬崖上》等“爱情小说”;江玫与林道静、周炳不同的成长道路;《红豆》的文人韵味;萧素和齐虹的形象。

第6章

诗人的心声

学习要求:了解五六十年代诗歌创作的基本特征;贺敬之诗歌的两种类型与一般特点;郭小川诗歌所表现的“唱出时代最强音”与政治背景下对复杂人性的探索;民族叙事诗的主要类型与作品;《阿诗玛》的艺术特点。

要点:胡风的长诗《时间开始了》与颂歌潮流。“抗美援朝”和经济建设中出现的主要诗人。“七月诗派”与《白色花》;“九叶诗派”与《九叶集》及穆旦归国后的创作。“颂歌”向“战歌”的转变。贺敬之的民歌体短诗与政治抒情长诗的异同及主要作品。郭小川诗歌创作的四个阶段及主要作品。我国民族叙事诗的三大类型;南方各民族的“创世史诗”;中国三大史诗和《阿诗玛》。

学习要求:掌握绿原、曾卓的抒情诗和唐湜十四行诗的艺术个性;《甘蔗林-青纱帐》与郭小川诗歌对当代诗歌形式的多种探索;闻捷的《天山牧歌》将爱情、劳动与民族风情结合在一起的特点。

要点:“七月诗派”与“九叶诗派”中仍坚持秘密写作的诗人;绿原与曾卓的经历;绿原的《又一个哥伦布》;曾卓的《有赠》、《悬崖边的树》;唐湜的两类诗歌:叙事诗(历史传说叙事诗和南方风土故事诗)、十四行诗。《望星空》的主要特点;郭小川对各种诗歌形式的学习和运用。闻捷的《复仇的火焰》;《天山牧歌》爱情、劳动与民族风情的融合。

第7章

古今一台戏

学习要求:了解五六十年代历史剧繁荣的原因和创作简况;老舍的《龙须沟》对现实的歌颂和同类创作水准的下滑;田汉的《关汉卿》中关汉卿形象的特点;老舍、陈翔鹤、姚雪垠的历史小说。

要点:五六十年代历史剧创作繁荣的主要原因。历史剧的三大类型及主要作家作品。《龙须沟》与《方珍珠》;程疯子与程娘子;老舍现实题材的主要话剧作品。夏衍的《考验》与曹禺的《明朗的天》;其他各种现实题材的的话剧作品。历史小说的三种类型及主要作家作品;《李自成》(第一卷)的主要内容;《陶渊明写〈挽歌〉》与《广陵散》的知识分子情怀;《正红旗下》的主要特点。

学习要求:掌握《关汉卿》的结构特色。

要点:关汉卿的形象与《关汉卿》的理想主义色彩;朱帘秀、王和卿、叶和甫等不同类型的人物;“戏中戏”结构及主要作用;《蝶双飞》。

学习要求:重点掌握(2)《茶馆》与“老舍式戏剧结构”。要点:《茶馆》表现的三个时代;《茶馆》与“老舍式戏剧结构”;王利发为改变自己命运所作的努力;大茶馆与小社会;王利发、常四爷和秦二爷的形象;老舍戏剧的语言特点。

第8章

纷繁的世界

学习要求:了解五六十年代散文创作的发展变化;《荔枝蜜》、《土地》、《长江三日》与杨朔、秦牧、刘白羽的散文模式;邓拓的《燕山夜话》对现实的针砭。

要点:秦似的歌颂性杂文;“马铁丁”与“思想杂谈”;《小品文的新危机》与杂文的论争。专注于塑造人物的报告文学作品。杨朔散文的主要作品;《荔枝蜜》与“诗化散文”模式。秦牧散文的代表作;《土地》与“小品散文”模式。刘白羽散文的主要作品;《长江三日》与“战歌散文”模式。邓拓的两重性格;《燕山夜话》与《三家村札记》。

学习要求:掌握巴金的《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故事》等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从文家书》和《傅雷家书》体现的“私人性”情感与文学意义。

要点:巴金在五六十年代的主要散文作品;《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故事》的主要特点。沈从文、傅雷、张中晓、无名氏“潜在写作”的作品;《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不同时空中的三个人物:丁玲、张兆和、翠翠;《傅雷家书》的主要内容和作家的内心苦闷。

第二编 1966-1976年的中国文学

第9章

1966-1976年文学运动概述

学习要求:了解《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公开创作;样板戏的沿革、主要作品及“三突出”理论;浩然的《金光大道》;文艺刊物《朝霞》和小说《虹南作战史》。

要点:《海瑞罢官》与“文革”开始的“导火索”。《纪要》的出台与中国文艺格局的新变动。八个“样板戏”与“三突出”原则。

第10章

墓地上的鲜花

学习要求:了解“文革”时期潜在写作的概况;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穆旦的《神的变形》的主要特点;青年一代的思考和写作;“白洋淀诗派”和食指的诗以及赵振开的《波动》等知青小说。

要点: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与“暂时脱离尘世的诗”。《神的变形》与穆旦诗歌的晚期创作。七月诗派、九叶诗派与“堂吉诃德”、“哈姆雷特”。黄翔与《野兽》;“白洋淀诗派”;《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幻觉描写的意义。潜在创作中的小说与赵振开的《波动》;《波动》的复调叙述;杨讯和萧凌的形象。

第三编 1977-1985年的中国文学

第11章

1977-1985年文学思潮概述

学习要求:了解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到改革文学在表现内容上的变化;从乡土小说、市井风俗小说到文化寻根小说在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方面的变化;当代作家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借鉴。

要点:“三只报春的燕子”:《曙光》、《班主任》、《哥德巴赫猜想》。“两为”方针与“两为”口号。两种启蒙传统:“启蒙的文学”与“文学的启蒙”;“审美的文学”的发展演变。

学习要求:掌握“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的区别。要点:“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的主要区别;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到“改革文学”的发展变化。

第12章

心灵的伤痕

学习要求:了解“伤痕文学”的历史背景及其政治社会批判特征;北岛的《履历》的时代内涵和艺术特点;陈村的《死》的艺术特征。

要点:北岛与民间文艺杂志《今天》;《回答》与《履历》;北岛诗歌的艺术特点。《死》的个人化特征:梦魇气息、梦呓般的文字、假想中的对话。

学习要求:掌握卢新华的《伤痕》的悲剧意味及其对文学传统模式的冲击。要点:“伤痕文学”的出现及其发展;《伤痕》与其他“伤痕文学”作品。

第13章

归来的歌

学习要求:了解作家重返文坛和“五四”新文学传统复归的简况;冰心、孙犁晚年的散文创作。

要点:重返文坛的种类作家。冰心散文创作三个阶段与《我的家在哪里》。孙犁晚年创作心态的变化。

学习要求:掌握巴金《随想录》在当代文学史上的成就;杨绛的《干校六记》的艺术特点;牛汉的《我是一颗早熟的枣子》反思历史的艺术特点;《鱼化石》、《光的赞歌》与艾青诗歌的发展变化。要点:《随想录》简况;“奴隶意识”与“觉新性格”。杨绛80年代以后的主要作品。《干校六记》的主要内容。《我是一颗早熟的枣子》与牛汉的人生体验。艾青重返诗坛后的第一首小诗:《红旗》。抒情长诗与《光的赞歌》;哲理小诗与《鱼化石》;艾青诗歌从30年代到70年代以后的发展变化。

第14章

历史的沉思

学习要求:了解“反思文学”及其创作的基本特征;方之的《内奸》等小说对历史的整体反思;公刘诗歌对历史的反思。

要点:“反思文学”的两种叙事方式及主要作品。80年代初的共生现象:“反思文学”与“中篇小说热”。《内奸》的独特视角;作家选取的两件传奇式事件。公刘等被打成“右派”的新中国第一代诗人;公刘追问“张志新事件”和怀古抒情的主要作品;《哎,大森林》的意象创造。

学习要求:掌握张贤亮的《邢老汉和狗的故事》对社会历史的人性反思;古花的《芙蓉镇》对社会和政治的历史反思;掌握王蒙的《杂色》等小说对革命历程的理性主义反思。要点:《大风歌》与《唯物主义者的启示录》;邢老汉形象的悲剧意义。《芙蓉镇》中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与政治风云;胡玉音和王秋赦的形象。王蒙70年代以后的主要作品;《布礼》与《杂色》;理性主义对王蒙创作的影响。

第15章

人的觉醒

学习要求:了解当代文学创作中人道主义思潮的兴起;戴厚英的《人啊,人》的人道主义思想与理性色彩;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对婚姻道德的质疑和《方舟》表现出的女性意识。

要点: 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兴起的原因及主要作品;《人啊,人》的情节主线与艺术结构上的理性特征。张洁表现现实生活与爱情伦理的主要作品;《爱,是不能忘记的》的女性意识与理想主义色彩;《方舟》表现的女性意识及其发展变化;三个知识女性的悲剧。

学习要求:掌握铁凝的《哦,香雪》的创作特点;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的人性意识与社会意识。

要点:台儿沟与香雪;山村少女们对现代文明的向往与作家提出的“悖论”。张弦描写女性爱情婚姻的主要作品;经济与传统观念在《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中的表现;菱花、存妮和荒妹的形象。

第16章

沉重的翅膀

学习要求:了解“改革文学”的文化背景、发展过程和基本特征;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的特点。

要点:“改革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及主要作品。

学习要求:掌握《陈奂生上城》与高晓声对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及农民命运的追踪式描写;谌容的《人到中年》对改革现实的忧虑和困惑;路遥的《人生》对于改革时代社会内涵的把握。

要点:“陈奂生系列”作品对农民命运变化的描写;《陈奂生上城》与陈奂生形象特点。谌容关注知识分子与剖析社会心理两类题材的主要作品;陆文婷和秦波形象的意义。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及其他作品;《人生》的“城乡交叉地带”的生活背景与高加林的两难抉择;《人生》的悲剧格调与路遥的悲剧意识。

第17章

喧嚣与骚动

学习要求: 了解80年代现代主义思潮在绘画、电影等艺术中的表现;现代主义戏剧的形式探索;“荒诞小说”发展的基本情况;张辛欣的《在同一地平线上》的存在主义意味;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的艺术特点;《绝对信号》与高行健的戏剧探索;沙叶新的《陈毅市长》和魏明伦的《潘金莲》的特点。

要点:美术界、音乐界和电影界的主要作家作品;现代派文学在80年代前后的两个阶段。“崛起的诗群”的代表人物;《在同一地平线上》中男女主人公最终分手的原因。宗璞的《我是谁》;“荒诞小说”的两个阶段及主要作家作品;《你别无选择》的音乐式结构。80年代戏剧形式的变化及主要作家作品;《绝对信号》与《车站》、《野人》。《陈毅市长》革命领袖的题材特点与散文化的结构手法;《潘金莲》对潘金莲形象的重新阐释。

学习要求:掌握残雪的《山上的小屋》现代主义与现实战斗精神的结合。要点:《山上的小屋》与残雪小说的特点。

学习要求:重点掌握(3)舒婷、顾城的诗歌在内容选择和艺术形式上与传统诗歌的异同。

要点:“三个崛起”与“朦胧诗”之争;《呵,母亲》的可贵之处;舒婷诗歌的情感深化过程;《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的童话方式与顾城诗歌的风格特点。

第18章

市井与乡土 学习要求:了解市井小说与乡土小说的共同特点;戏剧创作中的文化热现象;林斤澜的《矮凳桥风情》通过风俗画面对历史风云变幻和现实变革的表现;《烟壶》与邓友梅市井小说的特点;昌耀的西部诗歌与周涛的西部散文。

要点:80年代“乡土文学”各种类型的系列作品。“文化戏剧”的主要作家作品。《矮凳桥风情》现的现实与历史。邓友梅小说的三种题材:战争历史、现实生活、老北京;《烟壶》双线交错的表结构;乌世保与聂小轩的形象。《蒲柳人家》的乡土气息。昌耀西部诗歌的分类:西部情结与生命感受。周涛与“新边塞诗”;周涛散文与西部的自然史和心灵史。

学习要求:掌握冯骥才的《神鞭》对民间文化的重视与表现;《蒲柳人家》与刘绍棠小说的乡土气息;《受戒》与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点;《井》与陆文夫小说的艺术特点。

要点:冯骥才民俗小说的两种倾向:文化恶俗、市井人物;《神鞭》与辫子的象征意义。汪曾祺小说的背景与高邮及牧歌式情调;《受戒》所表现的“世俗理想”;小英子与明子的形象。陆文夫与“小巷文学”。《井》与陆文夫小说“糖醋现实主义”特点:含蓄与幽默。

第19章

文化寻根

学习要求:了解“寻根文学”出现的原因;“寻根文学”的主要作品和主要特征;《棋王》与阿城从非社会角度对人生的观照;贾平凹的商州散文系列对传统文化和现实境遇的关注。

要点:“寻根文学”出现的原因。王蒙的《在伊犁》、韩少功的《文学的“根”》与寻根文学。寻根文学的小说和诗歌。《棋王》与其他知青生活题材的作品;《棋王》儒道合璧的特点与王一生。贾平凹的商州散文系列与作品体现出的商州文化。

学习要求:掌握韩少功的《爸爸爸》的文化批判意识;阿城的《孩子王》在文化寻根中对人的顽强意志的生命力的赞美;《残月》及张承志小说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要点:《爸爸爸》的文化批判意识 与时间处理;鸡头寨与丙崽。《孩子王》体现的文化力量与文化精神。《黑骏马》的诗化倾向与寻找主题。;白音宝力格的心路历程;《残月》的宗教情感与杨三老汉的生活态度。

第四编 1986-1996年的中国文学

第20章

1986-1996年文学现象概述

学习要求:了解90年代与80年代文学的异同;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对文学的影响和冲击;20世纪末中国文学的多元化特点。

要点:市场经济对文学生产的影响。90年代文学所含有的“无名”特征。

第21章

军人的视野

学习要求:了解军旅小说的特点和发展变化;《西线轶事》与徐怀中对军旅文学的挑战;黎汝清的《皖南事变》、乔良的《灵旗》等对战争历史的重新审视。

要点:“两代作家”:中年作家与青年作家(军门子弟、农家子弟);“三条战线”:当代战争题材、和平军营题材、历史战争题材。《西线轶事》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刘毛妹的形象。《皖南事变》与“皖南事变”;项英的形象与作家的悲剧观。《灵旗》的三种视角。

学习要求:掌握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对英雄主义传统的丰富和深化;《绝望中诞生》与朱苏进军营题材的创作特点。

要点:《高山下的花环》与当代军人的形象。朱苏进军营题材小说的独特之处;《绝望中诞生》对军人精神世界的探索;孟中天与他的地球运动理论。

第22章

今日先锋

学习要求:了解先锋小说产生的文化背景与文化意义;先锋小说的叙事革命、语言实验和生存探索;孙甘露的《我是少年酒坛子》在小说语言上的实验。

要点:先锋小说的主要作家作品;马原、莫言、残雪与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探索。格非、孙甘露、余华与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探索。《我是少年酒坛子》与孙甘露的语言实验和结构游戏。

学习要求:掌握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的“元叙事”手法;余华的《现实一种》对人的生存状况的表现。

要点:《风底斯的诱惑》与马原的“元叙事”手法。《现实一种》与余华的冷漠叙述态度;小说布局的对称性与图像模型。

第23章

人生写实

学习要求:了解90年代现实主义创作的变化;“新写实小说”的特点。要点:“新写实小说”与“先锋小说”的产生时间;《钟山》杂志与“新写实小说大联展”;新写实小说的主要作家作品;基本特点:取消情感。

学习要求:掌握《一地鸡毛》与刘震云小说对历史变革期不同心态的揭示;《狗日的粮食》与刘恒小说沉重的社会内容和独特的艺术。

要点: “一地鸡毛”的象征意义;《一地鸡毛》与《单位》;小林的生活琐事与精神轨迹。

学习要求:重点掌握(4)方方的《风景》对于人的生存意义的探索。要点:方方的《风景》与池莉的《烦恼人生》;“死者”的叙述视角及其意义;二哥与七哥的形象。

第24章

走向世俗

了解90年代“文学读物”兴盛的社会文化背景;政治经济的改革开放对于文化多元化的影响;崔健的摇派歌曲《一无所有》有反抗性以及它在与“流行音乐”的区别;王朔的《动物凶猛》对于“通俗读物”的超越;文学与电影的结合。

要点:90年代以后“读物型”的主要作家作品; 在社会转型期中,知识分子面临的主要困境。《一无所有》与中国摇滚;崔健的主要作品;摇滚乐与流行歌曲的区别。王朔的主要作品与媚俗倾向;《动物凶猛》的“个人性”特点;叙事动力与叙事冒险;“我”与米兰的形象。

学习要求:掌握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的个人化的精神主题与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商业化倾向。

要点:颂莲的命运与视角;从小说《妻妾成群》到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改写:电影化过程与商业性外衣。

第25章

民间的历史

学习要求:了解“新历史小说”对历史的重新审视与叙述特征;莫言的《红高粱》的民间立场与新的历史叙述语言;王安忆的《长恨歌》所体现的文化精神和王琦瑶形象的意义。

要点:“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新历史小说创作的三种情况及主要作家作品;《红高粱》与《古船》。民间立场:故事情节(暴力与性爱)和人物塑造(余占鏊的双重性);叙述特点:时空顺序与情节逻辑的破坏。王安忆的主要作品;上海弄堂与王琦瑶;张爱玲与王安忆的简单比较;《长恨歌》与其他上海题材的作品。

学习要求:掌握张炜的《古船》对中国历史文化精神的开掘和叙事艺术的探索;陈忠实的《白鹿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态度和人物塑造。

要点:张炜小说创作的三个阶段及主要作品;家族矛盾与阶级斗争及人物结构;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两个主题(放逐与救赎)与两个人物(隋不召与隋抱朴);叙事艺术上的探索:多史同体构建、多时态交叉叙述;《古船》与《百年孤独》。仁义村与白鹿两个家族;家族史与中国近现代史;叙事结构与视角;小娥之死的悲剧意义;白嘉轩与黑娃的形象。

第五篇:儿童文学期末复习提要(新)(推荐)

儿童文学期末复习提要 第一讲 导论:什么是儿童文学

1.“儿童文学”概念的基本含义: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P3-4)如何理解?(专为儿童创作的;具有独特个性和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适合于儿童接受并为儿童所喜爱;具有审美、认识、娱乐、教育等多种功能和价值。)

3.周作人在《儿童的书》一文中提出了“儿童本位论”的儿童文学观:“儿童的文学只是儿童本位的,此外更没有什么标准”。4.魏寿镛、周侯予1923年出版的《儿童文学概论》是中国现代第一部系统的儿童文学理论著作。

5.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纯真、稚拙、欢愉、变幻、朴素。6.儿童文学的分类:按接受者不同可分为幼儿文学、童年文学和少年文学;按文体不同可分为儿歌、儿童诗、寓言、童话、故事、小说、科学文艺、图画文学、儿童戏剧和儿童影视等。

第二讲 儿童文学的历史发展

1.儿童文学历史发展的一般特征:从“自在”到“自觉”;.从民间文学到作家创作的文学;审美形态的发展。

2.1697年贝洛的《鹅妈妈故事集》是西方儿童文学自觉形态的开始。3.比较格林兄弟和安徒生童话创作的不同意义。(P27-28)4.民间文学分类研究普遍使用的是“阿尔奈-汤普森体系”。俄罗斯学者普罗普的《民间故事形态学》(1928)提出了31种共通的叙事功能单元。

5.儿童文学审美形态拓展的主要表现:体裁样式的分化;题材领域的拓展;艺术手法和风格的多样化。

第三讲 新媒介与儿童文学的发展

1.新媒介与儿童文学的发展:新媒介为儿童文学提供了新的创作空间(网络生活和开放文本);新媒介为儿童文学提供了新的传播载体(电子传播和媒介转换);新媒介加强了儿童参与儿童文学创作与接受的主动性(读者参与创作,交互文本)。(P38-44)

第四讲 儿童文学作家

1.儿童文学作家的特殊性:独特的精神气质;独特的感受力和生活经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想象力、幽默感、诗意、故事叙述)。2.儿童文学作家的类型:按创作动机,把儿童文学作家分成自觉(教育型、社会使命型、娱乐型)自发(童心型、儿童崇拜型、童年回忆型)两大类型六小型。(P49)

第五讲 儿童文学的文本特征

1.故事元或元故事,也称“故事核”,指叙事性作品的基本故事,是故事的基本结构模式和母体,故事发生的中心。

2.叙事性儿童文学作品故事的构成方式主要有“纵列式结构”和“横列式结构”两种,其它还有“三迭式”、“连环式”、“对立式”、“误会式”、“递进式”、“设伏式”等结构。

3.故事性在不同文体中的体现:儿歌、儿童诗用情节吸引读者注意力;童话、儿童小说用故事性加强人物形象塑造;寓言用故事性荷载思想。

4.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形象性;简洁性;音乐性;叙述性。5.插图的意义:培养儿童阅读兴趣,帮助儿童从完全读图进入到纯文学的阅读;形象化诠释文本;激发儿童读者的想象力,插图以夸张、变形或幽默感呈现出作品的形象,渲染神奇的气氛。6.插图的功能:插图在儿童读物中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助读。插图实质上是文字的说明和补充,是对文字的图解。

第六讲 儿歌和儿童诗

1.儿歌即儿童歌谣,是采用韵语形式、适合于低幼孩子聆听吟唱的简短的“歌谣体”诗歌。

2.儿歌的特征:音乐性,强调音韵和节奏;短小单纯,易懂易记;歌戏互补,富于情趣。

3.儿歌的类型:摇篮歌、问答歌、连锁调、颠倒歌、数数歌、绕口令、时序歌、对数谣、物象歌 4.儿歌和儿童诗的区别:

(1)读者对象:低幼儿童,学龄中后期

(2)语言:口头语言,适合念唱;书面语言,适合吟诵(3)音乐性:极强,外在韵律;较弱,内在逻辑(4)意象:直接、具体;内涵、深度

(5)意义:止于言表,集体性;意在言外,个别性

5.儿童诗的特征:高度凝练地表现儿童生活和内心世界;体现儿童特有的趣味与情调;塑造儿童视野中的诗歌形象。

6.儿童诗的类型:生活诗;自然诗;童话诗;科学诗;讽刺诗。

第七讲 童话和寓言

1.传统童话向现代童话过渡的标志性人物是安徒生。2.传统童话的文学特征:固定的叙事模式;鲜明的主题; 传统童话与现代童话的区别:传统童话的结构、内容具有模式化的特点,现代童话打破了传统童话僵硬的结构,呈现自由的多线索的结构形式;传统童话的人物是类型化的,现代童话中的主人公一般是孩子,且强调个性化;传统童话的叙述方式和语言是模式化的,现代童话的语言和风格更具个性和多样。

3.现代童话的文学特征:日常生活进入幻想世界;个性化、多样化的趣味和风格;儿童与成人共享童年梦想。

4.童话中拟人手法的具体方式:动植物拟人;器物、无生命物拟人;抽象概念拟人。

5.童话象征的二种方式:(1)借动植物、无生命物或某种概念象征某种人的性格和特征,或某类人物或事物的某种特征;借童话情节象征深刻事理。6.童话的形象类型:超人体童话形象;拟人体童话形象;常人体童话形象。

7.“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天下篇》。1917年茅盾整理秦汉寓言编辑《中国寓言(初编)》,标志着中国寓言文体的正式确立。8.寓言的两个构成要素:故事和寓意。

9.世界寓言文学三大起源地: 古希腊、古印度、中国。10.西方三大寓言家:伊索、拉〃封丹和克雷洛夫。四大寓言家再加德国的莱辛。11.12.寓言的特征:寓意性;比喻性;讽刺性;概括性。寓言和童话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

(1)在艺术假定的运用上,都通过幻想创造虚拟的故事情景,有共同的虚构特征和虚构的故事情景。

(2)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相同,都要用拟人、夸张、象征表情达意,讲述故事。区别:

(1)主题设置重心不同(2)虚构、幻想的思维方式不同(3)文本构造不同

第八讲 儿童故事和儿童小说

1.故事的类型:按创作者分为民间故事、改编故事、创作故事;按题材内容分为生活故事、历史故事、神话故事、成语故事、科学故事、人物故事和动物故事。

2.民间故事的特点:时间地点的模糊性;人物的类型化;情节单纯而完整。

3.19世纪英国作家兰姆姐弟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是改编故事的代表。

4.改编故事的特点:保持原著的故事元、主题思想和主要人物;保留原作情节,并强化情节;变原著体裁为以叙述为主的故事体裁,突出故事性;变书面语言为文学口语,兼顾原著语言风格。5.儿童故事与儿童小说的区别:(1)接受对象:儿童故事更适合低段儿童,儿童小说则适合高段儿童;(2)接受方式:儿童故事可供阅读,但更适合讲述,语言有通俗性和口语化要求。儿童小说则主要供阅读,语言更追求书面性;(3)艺术表现:儿童故事着重于故事情节强调叙事技巧,其价值在故事本身;儿童小说则首重人物形象和主题,着重于典型人物的塑造,讲究人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与主题的深度;(4)叙述者:儿童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相对客观的旁观者,叙述一个相对客观的故事,较少作者情感的投入;儿童小说的叙述者往往将自己化身为作品中的一个人物,或将情感鲜明地融入故事叙述中。

6.小说创作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人物塑造是小说创作的中心环节。

7.小说按题材内容可分为生活小说、历史小说、惊险小说、动物小说、武侠小说。

第九讲 儿童影视文学

1.儿童影视文学的基本特征:视像性、趣味性、情节性、形象性、幻想性。

2.运动镜头有:推、拉、摇、移、跟、升、降、扫。3.镜头按视距远近可分为:远景、全景、近景、中景和特写。4.什么是蒙太奇?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引用到电影学中意为剪辑、组合,指在影片制作中,按创作构思,把不同的镜头(画面)有机地剪辑在一起,使它产生连贯、对比、联想、衬托、悬念及各种效果,从而组成一部完整的影片,这种镜头的组织、剪辑的手段就是蒙太奇。蒙太奇是电影艺术最基本的结构方法,也是影片构成形式和构成方法的总称。

5.美术片的审美特征:色彩鲜艳、造型夸张、机智有趣、节奏快动感强。

第十讲 图画书

1.什么是图画书?图画书也称“绘本”,是利用绘画和文学语言两种媒介进行相互补充,由图与文相结合而产生完整而有意味的故事的儿童文学门类。

2.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58年出版的《世界图解》被公认为第一本专为儿童编著的图画书。3.现代图画书之父是英国的插画家伦道夫〃凯迪克。

4.图画书的特征:形象直观性、图画连续性、画面趣味性、语言简洁性。

下载《工程力学》期末复习提要[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工程力学》期末复习提要[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书档案管理课程期末复习提要[范文]

    文书档案管理课程期末复习提要 一、复习及考核原则 文书档案管理课程是四川广播电视大学文秘专业专科的必修课程。 本课程平时的学习应以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方案和......

    《秘书资格证书专题》期末复习提要(精选5篇)

    《秘书资格证书专题》期末复习提要 一、本“复习提要”对象为开放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通专科、成人专科秘书等专业的学生。 二、考试采用闭卷形式,考试内容包括“秘书职业......

    期末上机考试复习提要2012-5

    2012年期末上机考试复习提要 学会在主函数中输入已知数据,调用子函数完成相应数据处理功能,在主函数中输出结果到指定文件中。 1、 杨辉三角 2、 求多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最大......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期末复习提要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期末复习提要 第一章 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1.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留下了哪些宝贵遗产。 孔子提倡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孟子主张专心有恒,由博而约;韩愈强......

    工程力学期末辅导

    一悬臂式吊车结构中AB为吊车大梁,BC为钢索,A、处为固定铰链支座,B处为铰链约束。已知起重电动电动机E与重物的总重力为FP(因为两滑轮之间的距离很小,FP可视为集中力作用在大梁上......

    14.7中级财务会计(一)期末复习提要

    中级财务会计(一)期末复习提要一、单项选择题(20分)二、多项选择题(15分)三、简答题(10分)1.银行存款的概念及企业银行存款账户的种类;备用金的概念及其会计管理;应收账款与应收票据的......

    自然辩证法_复习提要

    第2周: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STS的联系和区别?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下半叶创立的。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奠定了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该书对于19世纪......

    儿童文学复习提要

    儿童文学复习提要 【填空】 1、儿童文学的分类:从读者对象上看,儿童文学包括了幼儿文学、儿童文学、少年文学等组成部分;从体裁种类上看,它又拥有诗歌、童话、寓言、故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