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调研报告
百村共富结硕果,富而思进创新篇
----广州市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调研报告
为全面总结我市近三年来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的情况,探讨如何使这项活动在我市农村深入、持久、健康地开展下去,由市委政策研究室、市政府研究室、市委农村基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组成联合调查组,对“百村共富工程”活动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调查组历时三个多月,深入各区、县级市及部分镇村,全面调查了解活动情况,还组织召开了多种类型的座谈会、研讨会,分析“百村共富工程”活动面临的新情况、新任务,研究进一步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的新对策、新措施。现将有关情况及我们的建议报告如下:
一、“百村共富工程”活动成绩显著
1997年4月,市委、市政府决定从全市先富起来的地区挑选100个集体经济综合实力强,有向外发展的要求的村,与100个集体经济发展缓慢的村结成对子,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据初步统计,到1999年底,共有103个富裕村与102个欠发达村签订了帮扶协议书。在共富活动中,富裕村帮扶欠发达村共投入资金2586.47万元,其中无偿投入1480.43万元;为欠发达村兴办集体经济项目近百个,投入1545.29万元;兴办公益事业100多件,投入888.98万元。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近三年的实践,百村共富工程活动进展顺利,成绩喜人。
一是壮大了欠发达村集体经济的实力。被帮扶的欠发达村,由于自然条件差,市场发育程度低,人均年收入仅3000元左右,集体年纯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下,相当部分村只有3万元左右。为了帮助欠发达村尽快脱贫致富,参与“百村共富”活动的富村,都坚持把帮助结对村发展集体经济放在工作首位,千方百计帮助选项目,找路子,帮助建立符合自身条件和特点的经济效益比较好的经济项目,为发展集体经济打好基础。如天河区的10个村筹集130多万元资金在从化神岗、太平两镇购买铺位10间共410多平方米,使扶持的村每年各增收5000元以上,有的达到3.5万元。番禺市石基镇石岗东村,为结对的文边村引进了总投资2000万元人民币,占地100亩的企业福田化工厂,文边村以土地作价投入,每年收取土地管理费和租金100余万元,每5年递增20%,1999年文边村的集体纯收入近200万元,是结对子前10余万元的近20倍。“百村共富工程”活动的深入开展,有力地促进了欠发达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绝大多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初步改变了欠发达村的落后面貌。
二是改善了欠发达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欠发达村一般都地处山区,基础设施建设较差。在百村共富活动中,各富裕村普遍重视帮助搞好综合基础设施建设,资助建造村委办公楼,修桥建路,兴办各种公益事业。如:天河区结对村在从化兴建村办公房6幢共1900平方米,还资助一批办公用品;海珠区石溪村支持从化光联村2万元维修4公里村道;增城市东华村资助长岭村改善小学校舍;海珠区土华村资助3万元给结对村发展老人活动中心;沥滘村资助5.09万元给结对村改造自来水,解决村民吃水难问题等。富裕村做了许多好事实事,深受当地干部群众好评。
三是改变了欠发达村干部的思想观念。通过百村共富活动,使欠发达村干部受到了一次生动具体的艰苦创业教育。他们通过与富裕村艰苦创业精神对比,找到了贫困落后的根源,看到了希望,振奋了精神,增强了信心。并且从富裕村那里学到了管理、营销、洽谈、签约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开阔了视野,明白了要发展经济,必须了解市场,面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天河区共投入20多万元,无偿资助从化市太平镇、神岗镇10个结对村的优秀青年到华南农业大学大专班学习。一些富裕村也组织科技人员到结对村开设短期培训班,帮助欠发达村培养各类农业技术、管理专门人才。思想观念的转变,对欠发达村寻找发展路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是巩固了农村基层政权。集体经济薄弱,甚至滑坡,使部分欠发达村党支部、村委会软弱涣散,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难以发挥带领村民致富的模范作用。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不少欠发达村在富裕村的帮扶下,集体经济得到了明显的发展壮大,少数欠发达村每年增加收入10万以上,一般可增收几万元。欠发达村的党支部、村委会战斗力、凝聚力大大加强,基层农村政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五是拓宽了富裕村的投资渠道和发展空间。参与百村共富活动的富裕村集体经济实力雄厚,资金充足,但由于土地资源等条件所限,需要寻找新的发展投资项目,而欠发达村资金、技术、信息等缺乏,但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丰富,这为双方互惠互利、合作发展提供了可能。一些富裕村正是通过百村共富活动,促进了欠发达村的发展,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比如:天河区石牌村投资160万元,租用从化高埔村80多亩地,兴办了种养与培训基地。天河区元岗村在从化飞鹅村投资300多万元,办起了一个拥有560多亩地的三高农业水果种养场。白云区横沙村帮助重岗村招商引资,开发了占地1000亩的白云山庄等。形成了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好势头。
二、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的做法与体会
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是我市实践邓小平理论的积极探索,也是我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的战略决策。实践证明,把先富起来的村和欠发达的村组织起来,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是一条十分正确的路子,对发展落后地区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村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们的做法和体会是:
(一)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鼓励一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先富起来和先富帮后富,走共同富裕道路,是邓小平同志的一贯思想,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广州,九十年代以后,经济发展更为迅猛,城乡结合部的农村陆续走上了富裕的道路。据不完全统计,1997年,广州富裕村人均年收入已超过万元;集体经济年纯收入超千万元的村 个;占全市农村的 %。但全市仍有100多个村由于自然条件较差,集体经济薄弱,群众生活水平较低。这些村能否尽快改变落后面貌,不仅关系到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目标任务能否顺利实现,而且对广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产生重大影响。1997年3月,市委召开有各区和县级市党委书记参加的农村基层建设领导小组工作会议,认真学习了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的有关论述,要求各区、县级市要做好组织和发动工作,挑选部分富裕村支持欠发达村,实践小平同志先富帮后富,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思想。4月初,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镇委书记、镇长参加的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会议,正式部署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对改变我市部分农村落后面貌,稳定农村基层政权,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富村调整产业、行业结构,发挥人才优势,拓展发展空间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二)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为保证“百村共富工程”活动的顺利开展,市委、市政府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把这项活动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做好“四抓”。
一抓试点先行,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领导小组首先在天河区和从化市进行工作试点。曾庆申(当时任市委副书记)等市领导亲自带领天河区的领导到从化市太平、神岗镇调查研究,了解致富要求,制订帮扶规划,选择支持与合作项目,指导试点工作。从化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镇村也密切配合,积极行动,使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为全面推开“百村共富工程”活动积累了经验。
二抓面上发动。为了准确掌握欠发达村的情况和有针对性地选好结对村,市委基层办、有关区、县级市、镇逐村摸查情况,把欠发达村的村情、民情和自然资源综合状况逐一登记、建档,编成简介小册,供富裕地区的镇村选择帮扶对象,做好基础工作。市委、市政府于1997年6月,召开了全市“百村共富工程”活动签约动员大会。市委、市政府领导做了动员讲话。有关的区、县级市也进行了动员。通过层层发动,使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明确了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的目的意义,统一了思想认识,为“百村共富工程”活动全面启动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抓层级责任。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百村共富工程”活动,经常过问情况,及时提出指导性意见。各区、县级市和镇的党委都成立了“百村共富工程”活动领导小组,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有关镇、街、村的主要负责人层层签订责任书,实行层级负责制,一级抓一级,逐级抓落实。天河、白云、芳村、海珠等区还把开展此项活动的成效作为考核镇、街党委、村支部班子的重要内容。有效地调动了各级领导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百村共富工程”活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各地区和市有关部门还不定期召开协商会、交流会、现场会,及时总结经验,分析新情况新问题,研究解决办法,有力地推动了“百村共富”活动的开展和深化。
四抓协调沟通。我市百村共富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跨行政区帮扶多。由于相距较远,发展基础不同和思想意识差异较大,给开展帮扶活动带来了不少困难。为有效推进“百村共富工程”活动,市领导经常深入结对村了解情况,及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一些区、镇的主管领导一年中多次到对口帮扶村,商谈项目,处理难题,化解分歧。如天河区石牌村在与从化市高埔村洽谈发展“三高”农业项目时,由于高埔村个别农民对果树价格不满意,签约后多次反悔,影响了项目的推进,市委农村基层办、天河区政府有关领导三番五次到高埔村,作了大量的解释和协调工作,并在资金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持,终于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为了加强了解和培养感情,结对村之间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交流和联谊活动,如邀请欠发达村的干部到富裕村参观和跟班学习,逢年过节互相“走亲戚”,开当地特产品尝联谊会等等,有效地增进了了解,加强了团结和友谊,促进了“百村共富工程”活动的顺利推进。
(三)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结对子村实际。
我市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不搞统一模式,不唱单一调子,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起牵线、指导和协调的作用。而制定“共富”计划,确定帮扶项目,则主要由结对村双方根据各自的经济发展特色和资源优势,从实际出发来实施,使得这项活动既形式多样,灵活可调,又特色鲜明,注重实效。归纳起来主要有六种方式:一是帮建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二是帮培训人才,提高综合素质。三是帮开发项目,创办经济实体。四是帮购置物业,尽快增加集体收益。五是帮发展种植养殖业,实行科技兴农。六是帮组织就业,增加村民收入。各种帮扶形式坚持从实际出发,长短结合,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既有无偿或低偿的援助,又有互惠互利的合作,不仅为欠发达村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丰富了“百村共富工程”活动的内函,为进一步深入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积累了经验。
(四)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必须重在扶志。
在扶持欠发达村的过程中,许多富裕村的干部越来越感到,要使欠发达村在物质上摆脱贫困,首先必须帮他们精神上“脱贫”。欠发达村由于环境所限,干部和村民的观念陈旧,思想老化,孤陋寡闻,自卑心强,缺乏开拓进取的精神和适应市场经济的技能,做起事来缩手缩脚,不少人甚至养成了“等、靠、要”的懒散作风。因此,帮助欠发达村更新观念,摒弃依赖思想和懒惰习惯,树立起战胜贫困的信心,是更为根本的帮扶。番禺市文边村在与石岗东村结对之前,长期经济落后,曾经有人多次为他们介绍外商来投资,都因其环境和人员素质较差而告失败。村干部也感到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结对后,石岗东村干部从思想观念、开拓意识、大胆工作等方面对文边村干部进行传、帮、带,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与客商洽谈经济项目,如何签署经济合约等,并帮助引进几个项目。如引进大型私营企业福田化工厂,就使文边村每年在土地管理费和租金上,可得净收入100万元。短短两年时间,就彻底改变了落后面貌。文边村党支部书记劳景波深有感触地说:“如果没有广州市、番禺市农村基层组织这个‘大家庭’,没有石基镇党委这个‘红娘’,没有石岗东村这个‘亲家’的关怀和引导,就没有我们这个革命老区这么快的脱贫致富。”这也是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以来,不少欠发达村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心声。
(五)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必须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
随着“百村共富工程”活动的逐渐深入,人们越来越深刻体会到,要使这项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仅仅局限于政治号召和富村对欠发达村的帮扶是行不通的,即使做了,也不会长久,甚至可能半途夭折,或名存实亡。因此,必须逐渐形成优势互补、互利互惠、长期发展、共同受益的新型合作关系,实现“双赢”。近几年来,一些富裕村积极探索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的新形式,把原来全部无偿支持的做法,改为部分有偿或低偿支援;一些结对村相互签署合作项目协议,按市场经济的规则办事;一些经济项目采用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利益同享,风险共担。富裕村运用人才、技术、市场信息、资金、管理及经验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产业转移和协作,不仅给予欠发达村真情的支持和帮助,也可以更充分地利用欠发达村的资源和市场来促进自己的发展。同时,欠发达村也能抓住结对子扶持的有利时机,加快当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经济的发展。芳村区海南村通过借资的形式,为结对村黄围村的穗香厂注资30万元,用于技术改造和设备引进,使之扩大生产,增加产品种类,提高了该厂的经济效益和产销利润。天河区元岗村投资300多万元,租用从化市太平镇飞鹅村500多亩土地发展“三高”农业,使天河区部分农民异地发展农业的梦想成真,同时也使飞鹅村集体增加了一大笔收入。
三、进一步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的对策与建议
实践证明,把先富起来的村和欠发达的村组织起来,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是一条十分正确的路子,对发展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村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市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以来,进展顺利,成绩巨大,效益显著。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如部分镇村和一些干部对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进展不够平衡,部分欠发达村变化不大;少数欠发达村还存在等靠要思想等。需要在今后工作中加强领导和改进。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在新形势下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也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研究、解决。我们要继续以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理论和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和走共同富裕道路为目标,坚持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经济协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紧紧围绕深化农村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稳定,加快奔康步伐,把“百村共富工程”活动推上一个新台阶。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明确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已经进入新时期,对进一步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提出新的更高的要。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开展百村共富活动是一项事关我市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全局的大事,是从根本上改变欠发达村落后面貌的战略决策,是我市农业农村工作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要严格按照省委粤发[1998]23号文的精神,做到思想不松懈、领导不放松、机构不削弱、力量不减少、工作不松劲。欠发达村要进一步转变思想,加大开放力度,克服等靠要的思想,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富裕村和其他社会资金用于本地区的开发和建设,创业致富。富裕村要“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树立干大事业,求大发展,力争上游,不断开拓的创业精神,既要把扶持欠发达村的发展作为责无旁贷的责任,又要把共富工程活动当成调整经济结构,赢得新发展的好机会,改善和加强对欠发达村的对口支援和各种形式的协作,互惠互利,促进共同发展。
(二)设立“百村共富工程”活动专项资金。
为引导和鼓励“百村共富工程”活动稳步健康地开展,建议在市本级财政每年300万扶贫资金的基础上,每年再追加700万元,共1000万元,设立“百村共富工程”活动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欠发达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科教文化事业,改善投资环境和农民生活素质。各区、县级市也要建立相应的“百村共富工程”活动专项发展资金,重点投放于扶持本地区欠发达村的发展。
(三)引导土地适度规模集中,加快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发展。
1、积极引导土地适度规模集中。各市、区农村基层办以及镇要加强指导,鼓励欠发达村农民转让土地使用权,加快土地使用权向规模经营集中。集体土地承包者之间、不同集体经济组织之间均可交换不同方位、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地块,并依法签订土地互换合同,进行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也可以采取租赁、入股等方式参与开发。明确项目投资者与土地承包者的利益关系,确实让农民看到有利可图。
2、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要通过市“百村共富工程”活动专项资金、富村、当地财政各出一点的办法,从2000年到2002年,用3年时间在欠发达村重点扶持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可以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的形式,也可以由龙头企业对农户实行提供种子、肥料、技术、资金和产品收购的“四提供一收购”的统一服务等形式。使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形成利益共同体,把分散经营的千家万户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形成“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方式。各地在实践中要大胆探索有利于贫困农户稳定增加收入、有利于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及辐射带动农户的方式方法。
(四)建立“共富”开发小区,引导帮扶项目集中管理。
各区、县级市可在欠发达村较集中的地区设立“共富”开发小区,引导扶贫项目进入开发小区集中,以节约开发用地,降低开发成本和对周边农业生产的环境污染。
1、搞好“共富”开发小区规划。各区、县级市可在欠发达村比较集中的地区或镇设立“共富”开发小区。“共富”开发小区可充分利用本地原已审批的工业小区用地,也可选择合适的地域申报开发用地。小区建设要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布局、统一管理。
2、加快开发小区水、电、路、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保证开发小区正常运行。
3、积极引进“共富”项目。各类帮扶合作项目要向共富开发小区集中。合作项目实行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利益分配应适当向被帮扶村倾斜。当前应借助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的有利时机,鼓励市内劳动密集型企业进入共富小区,引导需要异地改造的区街工业企业和城郊富裕镇村工业企业搬迁到开发小区发展;鼓励借助“三来一补”等形式,发展传统加工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充分利用欠发达村劳动力,扩大就业机会。各有关部门应密切配合,联手为企业进入小区创造条件,特别要减低企业的搬迁费用。
4、采取优惠政策,扶持共富开发小区发展。建议免收共富开发小区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和基础设施配套费等费用,尽可能降低土地开发成本。区内税收除上交国家和省以外,其余部分全部留给当地用于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活服务设施建设。
(五)加强对“百村共富”活动项目的服务。
1、成立中介服务组织。市和各区、县级市可成立中介服务组织,建立项目库,加强信息服务,为合作双方牵线搭桥。帮助做好合作项目的论证、立项、审批和管理等专项服务。各级政府和农村基层办公室要加强对中介服务组织的指导,积极帮助解决其操作中的实际困难。
2、各部门要通力合作,提供优质服务。要切实为帮扶项目和投资者提供必要的便利。在实际工作中,国土、金融、财政、税务、工商、水电等部门要简化办事手续,降低收费标准,提高办事效率。
3、建立互惠互利的运作机制。欠发达村要主动让利,提高投资者的积极性。同时,要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完善欠发达村与富裕村的合作形式,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把合作真正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六)抓好科教扶贫,切实提高欠发达村人口素质。
加快科教扶贫,抓好人才培养,切实提高农民素质是今后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的重要内容。
1、加强科技扶贫,促进科技下乡。积极鼓励和引导市内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以及农业龙头企业到欠发达地区创办生产基地和中试场,充分发挥其现有的科技力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特别要尽快调整欠发达村的经济结构,发展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提高科技含量。欠发达村要为科技下乡提供方便条件。
2、抓好全市统一培训。建议从市“百村共富工程”活动专项资金中每年安排一部分作为扶贫培训工作的专项经费,由市农村基层办公室负责,每年选派30名思想政治素质好、有一定文化基础的欠发达村干部到市乡镇企业管理干部学院进修,时间一年。各区、县级市每年也要选派不少于10名欠发达村干部到高校进修,为欠发达村培养一批优秀干部。
3、继续通过富村帮扶欠发达村培养。富村在帮助欠发达村致富的同时,要通过言传身教,逐步提高村干部运用市场经济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提高村干部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农村人民内部矛盾的水平和能力,提高村民市场经济的意识和依靠科技发展生产的能力。
4、继续抓好农民致富专业技术培训工作。各区、县级市应定期组织专家学者到经济欠发达地区举办实用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培训班,为欠发达村培训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民技术员队伍,使每个农民都掌握1-2门实用技术。
(七)加强领导,推进“百村共富工程”活动的深入开展。
1、加强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继续把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一把手要亲自抓,切实加大力度,增加投入,确保“百村共富工程”活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继续建立广州市欠发达镇脱贫奔康领导联系点制度,市委常委、副市长各联系一个欠发达镇,指导欠发达村的脱贫奔康工作。要进一步明确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是各级党委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综合部门,同时也是组织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工作机构,并确保机构稳定,队伍稳定,经费增加。
2、进一步规范“百村共富工程”活动。建议市委、市政府加快制定《关于广州市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工作意见》和《广州市“百村共富工程”项目投资优惠政策》等文件、政策,建立健全“百村共富”各项工作制度和考评制度,促使“百村共富工程”活动稳步、健康、持久开展下去。
3、抓好试点工作。市基层办要重点选择3-5个领导素质高、资源相对丰富的欠发达村,作为“百村共富工程”活动的试点村。对试点村要加强指导、协调,加大扶持力度,力争用三年的时间,把试点村建成物质生活富裕、精神生活优良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全市欠发达村树立良好的典型,从而带动其他欠发达村走上富裕道路。
第二篇:市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调研报告
市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调研报告
百村共富结硕果,富而思进创新篇
----广州市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调研报告
为全面总结我市近三年来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的情况,探讨如何使这项活动在我市农村深入、持久、健康地开展下去,由市委政策研究室、市政府研究室、市委农村基层建设领导小组
办公室组成联合调查组,对“百村共富工程”活动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调查组历时三个多月,深入各区、县级市及部分镇村,全面调查了解活动情况,还组织召开了多种类型的座谈会、研讨会,分析“百村共富工程”活动面临的新情况、新任务,研究进一步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的新对策、新措施。现将有关情况及我们的建议报告如下:
一、“百村共富工程”活动成绩显著
1997年4月,市委、市政府决定从全市先富起来的地区挑选100个集体经济综合实力强,有向外发展的要求的村,与100个集体经济发展缓慢的村结成对子,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据初步统计,到1999年底,共有103个富裕村与102个欠发达村签订了帮扶协议书。在共富活动中,富裕村帮扶欠发达村共投入资金2586.47万元,其中无偿投入1480.43万元;为欠发达村兴办集体经济项目近百个,投入1545.29万元;兴办公益事业100多件,投入888.98万元。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近三年的实践,百村共富工程活动进展顺利,成绩喜人。
一是壮大了欠发达村集体经济的实力。被帮扶的欠发达村,由于自然条件差,市场发育程度低,人均年收入仅3000元左右,集体年纯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下,相当部分村只有3万元左右。为了帮助欠发达村尽快脱贫致富,参与“百村共富”活动的富村,都坚持把帮助结对村发展集体经济放在工作首位,千方百计帮助选项目,找路子,帮助建立符合自身条件和特点的经济效益比较好的经济项目,为发展集体经济打好基础。如天河区的10个村筹集130多万元资金在从化神岗、太平两镇购买铺位10间共410多平方米,使扶持的村每年各增收5000元以上,有的达到3.5万元。番禺市石基镇石岗东村,为结对的文边村引进了总投资2000万元人民币,占地100亩的企业福田化工厂,文边村以土地作价投入,每年收取土地管理费和租金100余万元,每5年递增20,1999年文边村的集体纯收入近200万元,是结对子前10余万元的近20倍。“百村共富工程”活动的深入开展,有力地促进了欠发达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绝大多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初步改变了欠发达村的落后面貌。
二是改善了欠发达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欠发达村一般都地处山区,基础设施建设较差。在百村共富活动中,各富裕村普遍重视帮助搞好综合基础设施建设,资助建造村委办公楼,修桥建路,兴办各种公益事业。如:天河区结对村在从化兴建村办公房6幢共1900平方米,还资助一批办公用品;海珠区石溪村支持从化光联村2万元维修4公里村道;增城市东华村资助长岭村改善小学校舍;海珠区土华村资助3万元给结对村发展老人活动中心;沥滘村资助5.09万元给结对村改造自来水,解决村民吃水难问题等。富裕村做了许多好事实事,深受当地干部群众好评。
三是改变了欠发达村干部的思想观念。通过百村共富活动,使欠发达村干部受到了一次生动具体的艰苦创业教育。他们通过与富裕村艰苦创业精神对比,找到了贫困落后的根源,看到了希望,振奋了精神,增强了信心。并且从富裕村那里学到了管理、营销、洽谈、签约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开阔了视野,明白了要发展经济,必须了解市场,面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天河区共投入20多万元,无偿资助从化市太平镇、神岗镇10个结对村的优秀青年到华南农业大学大专班学习。一些富裕村也组织科技人员到结对村开设短期培训班,帮助欠发达村培养各类农业技术、管理专门人才。思想观念的转变,对欠发达村寻找发展路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是巩固了农村基层政权。集体经济薄弱,甚至滑坡,使部分欠发达村党支部、村委会软弱涣散,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难以发挥带领村民致富的模范作用。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不少欠发达村在富裕村的帮扶下,集体经济得到了明显的发展壮大,少数欠发达村每年增加收入10万以上,一般可增收几万元。欠发达村的党支部、村委会战斗力、凝聚力大大加强,基层农村政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五是拓宽了富裕村的投资渠道和发展空间。参与百村共富活动的富裕村集体经济实力雄厚,资金充足,但由于土地资源等条件所限,需要寻找新的发展投资项目,而欠发达村资金、技术、信息等缺乏,但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丰富,这为双方互惠互利、合作发展提供了可能。一些富裕村正是通过百村共富活动,促进了欠发达村的发展,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比如:天河区石牌村投资160万元,租用从化高埔村80多
第三篇:×市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完整篇
× 市开展“ 百村共富工程” 活动调研报告_调 调研报告
百村共富结硕果,富而思进创新篇----广州市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调研报告
为全面总结我市近三年来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的情况,探讨如何使这项活动在我市农村深入、持久、健康地开展下去,由市委政策研究室、市政府研究室、市委农村基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组成联合调查组,对“百村共富工程”活动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调查组历时三个多月,深入各区、县级市及部分镇村,全面调查了解活动情况,还组织召开了多种类型的座谈会、研讨会,分析“百村共富工程”活动面临的新情况、新任务,研究进一步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的新对策、新措施。现将有关情况及我们的建议报告如下:
一、“百村共富工程”活动成绩显著 1997 年 4 月,市委、市政府决定从全市先富起来的地区挑选 100 个集体经济综合实力强,有向外发展的要求的村,与 100 个集体经济发展缓慢的村结成对子,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据初步统计,到 1999 年底,共有 103 个富裕村与 102 个欠发达村签订了帮扶协议书。在共富活动中,富裕村帮扶欠发达村共投入资金 2586.47 万元,其中无偿投入 1480.43 万元;为欠发达村兴办集体经济项目近百个,投入 1545.29 万元;兴办公益事业 100 多件,投入 888.98 万元。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近三年的实践,百村共富工程活动进展顺利,成绩喜人。
一是壮大了欠发达村集体经济的实力。被帮扶的欠发达村,由于自然条件差,市场发育程度低,人均年收入仅 3000元左右,集体年纯收入都在 10 万元以下,相当部分村只有 3 万元左右。为了帮助欠发达村尽快脱贫致富,参与“百村共富”活动
的富村,都坚持把帮助结对村发展集体经济放在工作首位,千方百计帮助选项目,找路子,帮助建立符合自身条件和特点的经济效益比较好的经济项目,为发展集体经济打好基础。如天河区的10 个村筹集 130 多万元资金在从化神岗、太平两镇购买铺位 10间共 410 多平方米,使扶持的村每年各增收 5000 元以上,有的达到 3.5 万元。番禺市石基镇石岗东村,为结对的文边村引进了总投资 2000 万元人民币,占地 100 亩的企业福田化工厂,文边村以土地作价投入,每年收取土地管理费和租金 100 余万元,每5 年递增 20%,1999 年文边村的集体纯收入近200 万元,是结对子前 10 余万元的近20 倍。“百村共富工程”活动的深入开展,有力地促进了欠发达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绝大多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 10 万元以上,初步改变了欠发达村的落后面貌。
二是改善了欠发达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欠发达村一般都地处山区,基础设施建设较差。在百村共富活动中,各富裕村普遍重视帮助搞好综合基础设施建设,资助建造村委办公楼,修桥建路,兴办各种公益事业。如:天河区结对村在从化兴建村办公房 6 幢共 1900平方米,还资助一批办公用品;海珠区石溪村支持从化光联村 2万元维修 4 公里村道;增城市东华村资助长岭村改善小学校舍;海珠区土华村资助 3 万元给结对村发展老人活动中心;沥滘村资助 5.09 万元给结对村改造自来水,解决村民吃水难问题等。富裕村做了许多好事实事,深受当地干部群众好评。
三是改变了欠发达村干部的思想观念。通过百村共富活动,使欠发达村干部受到了一次生动具体的艰苦创业教育。他们通过与富裕村艰苦创业精神对比,找到了贫困落后的根源,看到了希望,振奋了精神,增强了信心。并且从富裕村那里学到了管理、营销、洽谈、签约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开阔了视野,明白了要发展经济,必须了
解市场,面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天河区共投入 20 多万元,无偿资助从化市太平镇、神岗镇 10 个结对村的优秀青年到华南农业大学大专班学习。一些富裕村也组织科技人员到结对村开设短期培训班,帮助欠发达村培养各类农业技术、管理专门人才。思想观念的转变,对欠发达村寻找发展路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是巩固了农村基层政权。集体经济薄弱,甚至滑坡,使部分欠发达村党支部、村委会软弱涣散,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难以发挥带领村民致富的模范作用。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不少欠发达村在富裕村的帮扶下,集体经济得到了明显的发展壮大,少数欠发达村每年增加收入 10 万以上,一般可增收几万元。欠发达村的党支部、村委会战斗力、凝聚力大大加强,基层农村政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五是拓宽了富裕村的投资渠道和发展空间。参与百村共富活动的富裕村集体经济实力雄厚,资金充足,但由于土地资源等条件所限,需要寻找新的发展投资项目,而欠发达村资金、技术、信息等缺乏,但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丰富,这为双方互惠互利、合作发展提供了可能。一些富裕村正是通过百村共富活动,促进了欠发达村的发展,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比如:天河区石牌村投资 160 万元,租用从化高埔村 80 多亩地,兴办了种养与培训基地。天河区元岗村在从化飞鹅村投资 300 多万元,办起了一个拥有 560 多亩地的三高农业水果种养场。白云区横沙村帮助重岗村招商引资,开发了占地 1000 亩的白云山庄等。形成了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好势头。
二、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的做法与体会 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是我市实践邓小平理论的积极探索,也是我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建设现代化中
× 市开展“ 百村共富工程” 活动调研报告_调 调研报告
百村共富结硕果,富而思进创新篇----广州市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调研报告
为全面总结我市近三年来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的情况,探讨如何使这项活动在我市农村深入、持久、健康地开展下去,由市委政策研究室、市政府研究室、市委农村基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组成联合调查组,对“百村共富工程”活动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调查组历时三个多月,深入各区、县级市及部分镇村,全面调查了解活动情况,还组织召开了多种类型的座谈会、研讨会,分析“百村共富工程”活动面临的新情况、新任务,研究进一步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的新对策、新措施。现将有关情况及我们的建议报告如下:
一、“百村共富工程”活动成绩显著 1997 年 4 月,市委、市政府决定从全市先富起来的地区挑选 100 个集体经济综合实力强,有向外发展的要求的村,与 100 个集体经济发展缓慢的村结成对子,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据初步统计,到 1999 年底,共有 103 个富裕村与 102 个欠发达村签订了帮扶协议书。在共富活动中,富裕村帮扶欠发达村共投入资金 2586.47 万元,其中无偿投入 1480.43 万元;为欠发达村兴办集体经济项目近百个,投入 1545.29 万元;兴办公益事业 100 多件,投入 888.98 万元。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近三年的实践,百村共富工程活动进展顺利,成 绩喜人。
一是壮大了欠发达村集体经济的实力。被帮扶的欠发达村,由于自然条件差,市场发育程度低,人均年收入仅 3000元左右,集体年纯收入都在 10 万元以下,相当部分村只有 3 万元左右。为了帮助欠发达村尽快脱贫致富,参与“百村共富”活动的富村,都坚持把帮助结对村发展集体经济放在工作首位,千方百计帮助选项目,找路子,帮助建立符合自身条件和特点的经济效益比较好的经济项目,为发展集体经济打好基础。如天河区的10 个村筹集 130 多万元资金在从化神岗、太平两镇购买铺位 10间共 410 多平方米,使扶持的村每年各增收 5000 元以上,有的达到 3.5 万元。番禺市石基镇石岗东村,为结对的文边村引进了总投资 2000 万元人民币,占地 100 亩的企业福田化工厂,文边村以土地作价投入,每年收取土地管理费和租金 100 余万元,每5 年递增 20%,1999 年文边村的集体纯收入近200 万元,是结对子前 10 余万元的近20 倍。“百村共富工程”活动的深入开展,有力地促进了欠发达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绝大多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 10 万元以上,初步改变了欠发达村的落后面貌。
二是改善了欠发达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欠发达村一般都地处山区,基础设施建设较差。在百村共富活动中,各富裕村普遍重视帮助搞好综合基础设施建设,资助建造村委办公楼,修桥建路,兴办各种公益事业。如:天河区结对村在从化兴建村办公房 6 幢共 1900平方米,还资助一批办公用品;海珠区石溪村支持从化光联村 2万元维修 4 公里村道;增城市东华村资助长岭村改善小学校舍;海珠区土华村资助 3 万元给结对村发展老人活动中心;沥滘村资助 5.09 万元给结对村改造自来水,解决村民吃水难问题等。富裕村做了许多好事实事,深受当地干部群众好评。
三是改变了欠发达村干部的思想观念。通过百村共富活动,使欠发达村干部
受到了一次生动具体的艰苦创业教育。他们通过与富裕村艰苦创业精神对比,找到了贫困落后的根源,看到了希望,振奋了精神,增强了信心。并且从富裕村那里学到了管理、营销、洽谈、签约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开阔了视野,明白了要发展经济,必须了解市场,面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天河区共投入 20 多万元,无偿资助从化市太平镇、神岗镇 10 个结对村的优秀青年到华南农业大学大专班学习。一些富裕村也组织科技人员到结对村开设短期培训班,帮助欠发达村培养各类农业技术、管理专门人才。思想观念的转变,对欠发达村寻找发展路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是巩固了农村基层政权。集体经济薄弱,甚至滑坡,使部分欠发达村党支部、村委会软弱涣散,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难以发挥带领村民致富的模范作用。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不少欠发达村在富裕村的帮扶下,集体经济得到了明显的发展壮大,少数欠发达村每年增加收入 10 万以上,一般可增收几万元。欠发达村的党支部、村委会战斗力、凝聚力大大加强,基层农村政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五是拓宽了富裕村的投资渠道和发展空间。参与百村共富活动的富裕村集体经济实力雄厚,资金充足,但由于土地资源等条件所限,需要寻找新的发展投资项目,而欠发达村资金、技术、信息等缺乏,但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丰富,这为双方互惠互利、合作发展提供了可能。一些富裕村正是通过百村共富活动,促进了欠发达村的发展,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比如:天河区石牌村投资 160 万元,租用从化高埔村 80 多亩地,兴办了种养与培训基地。天河区元岗村在从化飞鹅村投资 300 多万元,办起了一个拥有 560 多亩地的三高农业水果种养场。白云区横沙村帮助重岗村招商引资,开发了占地 1000 亩的白云山庄等。形成了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好势头。
二、开展“百村共富
工程”活动的做法与体会 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是我市实践邓小平理论的积极探索,也是我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建设现代化中
× 市开展“ 百村共富工程” 活动调研报告_调 调研报告 心城市的战略决策。实践证明,把先富起来的村和欠发达的村组织起来,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是一条十分正确的路子,对发展落后地区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村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们的做法和体会是:
(一)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鼓励一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先富起来和先富帮后富,走共同富裕道路,是邓小平同志的一贯思想,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广州,九十年代以后,经济发展更为迅猛,城乡结合部的农村陆续走上了富裕的道路。据不完全统计,1997 年,广州富裕村人均年收入已超过万元;集体经济年纯收入超千万元的村
个;占全市农村的%。但全市仍有 100 多个村由于自然条件较差,集体经济薄弱,群众生活水平较低。这些村能否尽快改变落后面貌,不仅关系到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目标任务能否
顺利实现,而且对广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产生重大影响。1997 年 3 月,市委召开有各区和县级市党委书记参加的农村基层建设领导小组工作会议,认真学习了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的有关论述,要求各区、县级市要做好组织和发动工作,挑选部分富裕村支持欠发达村,实践小平同志先富帮后富,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思想。4 月初,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镇委书记、镇长参加的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会议,正式部署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对改变我市部分农村落后面貌,稳定农村基层政权,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富村调整产业、行业结构,发挥人才优势,拓展发展空间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二)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为保证“百村共富工程”活动的顺利开展,市委、市政府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把这项活动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做好“四抓”。
一抓试点先行,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领导小组首先在天河区和从化市进行工作试点。曾庆申(当时任市委副书记)等市领导亲自带领天河区的领导到从化市太平、神岗镇调查研究,了解致富要求,制订帮扶规划,选择支持与合作项目,指导试点工作。从化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镇村也密切配合,积极行动,使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为全面推开“百村共富工程”活动积累了经验。
二抓面上发动。为了准确掌握欠发达村的情况和有针对性地选好结对村,市委基层办、有关区、县级市、镇逐村摸查情况,把欠发达村的村情、民情和自然资源综合状况逐一登记、建档,编成简介小册,供富裕地区的镇村选择帮扶对象,做好基础工作。市委、市政府于 1997 年 6 月,召开了全市“百村共富工程”活动签约动员大会。市委、市政府领
导做了动员讲话。有关的区、县级市也进行了动员。通过层层发动,使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明确了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的目的意义,统一了思想认识,为“百村共富工程”活动全面启动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抓层级责任。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百村共富工程”活动,经常过问情况,及时提出指导性意见。各区、县级市和镇的党委都成立了“百村共富工程”活动领导小组,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有关镇、街、村的主要负责人层层签订责任书,实行层级负责制,一级抓一级,逐级抓落实。天河、白云、芳村、海珠等区还把开展此项活动的成效作为考核镇、街党委、村支部班子的重要内容。有效地调动了各级领导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百村共富工程”活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各地区和市有关部门还不定期召开协商会、交流会、现场会,及时总结经验,分析新情况新问题,研究解决办法,有力地推动了“百村共富”活动的开展和深化。
四抓协调沟通。我市百村共富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跨行政区帮扶多。由于相距较远,发展基础不同和思想意识差异较大,给开展帮扶活动带来了不少困难。为有效推进“百村共富工程”活动,市领导经常深入结对村了解情况,及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一些区、镇的主管领导一年中多次到对口帮扶村,商谈项目,处理难题,化解分歧。如天河区石牌村在与从化市高埔村洽谈发展“三高”农业项目时,由于高埔村个别农民对果树价格不满意,签约后多次反悔,影响了项目的推进,市委农村基层办、天河区政府有关领导三番五次到高埔村,作了大量的解释和协调工作,并在资金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持,终于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为了加强了解和培养感情,结对村之间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交流和联谊活动,如邀请欠发达村的干部到富裕村参观和跟班学习,逢年过节互相“走亲戚”,开当地特
产品尝联谊会等等,有效地增进了了解,加强了团结和友谊,促进了“百村共富工程”活动的顺利推进。
(三)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结对子村实际。
我市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不搞统一模式,不唱单一调子,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起牵线、指导和协调的作用。而制定“共富”计划,确定帮扶项目,则主要由结对村双方根据各自的经济发展特色和资源优势,从实际出发来实施,使得这项活动既形式多样,灵活可调,又特色鲜明,注重实效。归纳起来主要有六种方式:一是帮建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二是帮培训人才,提高综合素质。三是帮开发项目,创办经济实体。四是帮购置物业,尽快增加集体收益。五是帮发展种植养殖业,实行科技兴农。六是帮组织就业,增加村民收入。各种帮扶形式坚持从实际出发,长短结合,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既有无偿或低偿的援助,又有互惠互利的合作,不仅为欠发达村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丰富了“百村共富工程”活动的内函,为进一步深入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积累了经验。
(四)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必须重在扶志。
&n
× 市开展“ 百村共富工程” 活动调研报告_调 调研报告 bsp;
在扶持欠发达村的过程中,许多富裕村的干部越来越感到,要使欠发达村在物质上摆脱贫困,首先必须帮他们精神上“脱贫”。欠发达村由于环境所限,干部和村民的观念陈旧,思想老化,孤陋寡闻,自卑心强,缺乏开拓进取的精神和适应市场经济的技能,做起事来缩手缩脚,不少人甚至养成了“等、靠、要”的懒散作风。因此,帮助欠发达村更新观念,摒弃依赖思想和懒惰习惯,树立起战胜贫困的信心,是更为根本的帮扶。番禺市文边村在与石岗东村结对之前,长期经济落后,曾经有人多次为他们介绍外商来投资,都因其环境和人员素质较差而告失败。村干部也感到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结对后,石岗东村干部从思想观念、开拓意识、大胆工作等方面对文边村干部进行传、帮、带,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与客商洽谈经济项目,如何签署经济合约等,并帮助引进几个项目。如引进大型私营企业福田化工厂,就使文边村每年在土地管理费和租金上,可得净收入 100 万元。短短两年时间,就彻底改变了落后面貌。文边村党支部书记劳景波深有感触地说:“如果没有广州市、番禺市农村基层组织这个‘大家庭’,没有石基镇党委这个‘红娘’,没有石岗东村这个‘亲家’的关怀和引导,就没有我们这个革命老区这么快的脱贫致富。”这也是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以来,不少欠发达村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心声。
(五)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必须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
随着“百村共富工程”活动的逐渐深入,人们越来越深刻体会到,要使这项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仅仅局限于政治号召和富村对欠发达村的帮扶是行不通的,即使做
了,也不会长久,甚至可能半途夭折,或名存实亡。因此,必须逐渐形成优势互补、互利互惠、长期发展、共同受益的新型合作关系,实现“双赢”。近几年来,一些富裕村积极探索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的新形式,把原来全部无偿支持的做法,改为部分有偿或低偿支援;一些结对村相互签署合作项目协议,按市场经济的规则办事;一些经济项目采用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利益同享,风险共担。富裕村运用人才、技术、市场信息、资金、管理及经验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产业转移和协作,不仅给予欠发达村真情的支持和帮助,也可以更充分地利用欠发达村的资源和市场来促进自己的发展。同时,欠发达村也能抓住结对子扶持的有利时机,加快当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经济的发展。芳村区海南村通过借资的形式,为结对村黄围村的穗香厂注资 30 万元,用于技术改造和设备引进,使之扩大生产,增加产品种类,提高了该厂的经济效益和产销利润。天河区元岗村投资 300 多万元,租用从化市太平镇飞鹅村 500 多亩土地发展“三高”农业,使天河区部分农民异地发展农业的梦想成真,同时也使飞鹅村集体增加了一大笔收入。
三、进一步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的对策与建议 实践证明,把先富起来的村和欠发达的村组织起来,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是一条十分正确的路子,对发展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村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市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以来,进展顺利,成绩巨大,效益显著。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如部分镇村和一些干部对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进展不够平衡,部分欠发达村变化不大;少数欠发达村还存在等靠要思想等。需要在今后工作中加强领导和改进。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在新形势下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也出现许多新
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研究、解决。我们要继续以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理论和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和走共同富裕道路为目标,坚持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经济协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紧紧围绕深化农村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稳定,加快奔康步伐,把“百村共富工程”活动推上一个新台阶。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明确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已经进入新时期,对进一步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提出新的更高的要。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开展百村共富活动是一项事关我市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全局的大事,是从根本上改变欠发达村落后面貌的战略决策,是我市农业农村工作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要严格按照省委粤发[1998]23 号文的精神,做到思想不松懈、领导不放松、机构不削弱、力量不减少、工作不松劲。欠发达村要进一步转变思想,加大开放力度,克服等靠要的思想,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富裕村和其他社会资金用于本地区的开发和建设,创业致富。富裕村要“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树立干大事业,求大发展,力争上游,不断开拓的创业精神,既要把扶持欠发达村的发展作为责无旁贷的责任,又要把共富工程活动当成调整经济结构,赢得新发展的好机会,改善和加强对欠发达村的对口支援和各种形式的协作,互惠互利,促进共同发展。
(二)设立“百村共富工程”活动专项资金。
为引导和鼓励“百村共富工程”活动稳步健康地开展,建议在市本级财政每年 300 万扶贫资金的基础上,每年再追加 700 万元,共 1000 万元,设立“百村共富工程”活动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欠发达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科教文化事业,改
善投资环境和农民生活素质。各区、县级市也要建立相应的“百村共富工程”活动专项发展资金,重点投放于扶持本地区欠发达村的发展。
(三)引导土地适度规模集中,加快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发展。
1、积极引导土地适度规模集中。各市、区农村基层办以及镇要加强指导,鼓励欠发达村农民转让土地使用权,加快土地使用权向规模经营集中。集体土地承包者之间、不同集体经济组织之间均可交换不同方位、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地块,并依法签订土地互换合同,进行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也可以采取租赁、入股等方式参与开发。明确项目投资者与土地承包者的利益关系,确实让农民
× 市开展“ 百村共富工程” 活动调研报告_调 调研报告 看到有利可图。
2、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要通过市“百村共富工程”活动专项资金、富村、当地财政各出一点的办法,从2000 年到 2002 年,用 3 年时间在欠发达村重点扶持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可以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的形式,也可以由龙头企业对农户实行提供种子、肥料、技术、资金和产品收购的“四提供一收购”的统一服务等形式。使农业龙
头企业和农户之间形成利益共同体,把分散经营的千家万户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形成“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方式。各地在实践中要大胆探索有利于贫困农户稳定增加收入、有利于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及辐射带动农户的方式方法。
(四)建立“共富”开发小区,引导帮扶项目集中管理。
各区、县级市可在欠发达村较集中的地区设立“共富”开发小区,引导扶贫项目进入开发小区集中,以节约开发用地,降低开发成本和对周边农业生产的环境污染。
1、搞好“共富”开发小区规划。各区、县级市可在欠发达村比较集中的地区或镇设立“共富”开发小区。“共富”开发小区可充分利用本地原已审批的工业小区用地,也可选择合适的地域申报开发用地。小区建设要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布局、统一管理。
2、加快开发小区水、电、路、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保证开发小区正常运行。
3、积极引进“共富”项目。各类帮扶合作项目要向共富开发小区集中。合作项目实行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利益分配应适当向被帮扶村倾斜。当前应借助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的有利时机,鼓励市内劳动密集型企业进入共富小区,引导需要异地改造的区街工业企业和城郊富裕镇村工业企业搬迁到开发小区发展;鼓励借助“三来一补”等形式,发展传统加工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充分利用欠发达村劳动力,扩大就业机会。各有关部门应密切配合,联手为企业进入小区创造条件,特别要减低企业的搬迁费用。
4、采取优惠政策,扶持共富开发小区发展。建议免收共富开发小区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和基础设施配套费等费用,尽可能降低土地开发成本。区内税收除上交国家和省以外,其余部分全部留给当地用于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活服务设施建设。
(五)加强对“百村共富”活动项目的服务。
1、
成立中介服务组织。市和各区、县级市可成立中介服务组织,建立项目库,加强信息服务,为合作双方牵线搭桥。帮助做好合作项目的论证、立项、审批和管理等专项服务。各级政府和农村基层办公室要加强对中介服务组织的指导,积极帮助解决其操作中的实际困难。
2、各部门要通力合作,提供优质服务。要切实为帮扶项目和投资者提供必要的便利。在实际工作中,国土、金融、财政、税务、工商、水电等部门要简化办事手续,降低收费标准,提高办事效率。
3、建立互惠互利的运作机制。欠发达村要主动让利,提高投资者的积极性。同时,要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完善欠发达村与富裕村的合作形式,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把合作真正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六)抓好科教扶贫,切实提高欠发达村人口素质。
加快科教扶贫,抓好人才培养,切实提高农民素质是今后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的重要内容。
1、加强科技扶贫,促进科技下乡。积极鼓励和引导市内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以及农业龙头企业到欠发达地区创办生产基地和中试场,充分发挥其现有的科技力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特别要尽快调整欠发达村的经济结构,发展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提高科技含量。欠发达村要为科技下乡提供方便条件。
2、抓好全市统一培训。建议从市“百村共富工程”活动专项资金中每年安排一部分作为扶贫培训工作的专项经费,由市农村基层办公室负责,每年选派 30 名思想政治素质好、有一定文化基础的欠发达村干部到市乡镇企业管理干部学院进修,时间一年。各区、县级市每年也要选派不少于 10 名欠发达村干部到高校进修,为欠发达村培养一批优秀干部。
3、继续通过富村帮扶欠发达村培养。富村在帮助欠发达村致富的同时,要通过言传身教,逐步提高村干部运用市场经济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提高村干部正确认识和
处理新时期农村人民内部矛盾的水平和能力,提高村民市场经济的意识和依靠科技发展生产的能力。
4、继续抓好农民致富专业技术培训工作。各区、县级市应定期组织专家学者到经济欠发达地区举办实用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培训班,为欠发达村培训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民技术员队伍,使每个农民都掌握 1-2 门实用技术。
(七)加强领导,推进“百村共富工程”活动的深入开展。
1、加强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继续把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一把手要亲自抓,切实加大力度,增加投入,确保“百村共富工程”活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继续建立广州市欠发达镇脱贫奔康领导联系点制度,市委常委、副市长各联系一个欠发达镇,指导欠发达村的脱贫奔康工作。要进一步明确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是各级党委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综合部门,同时也是组织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工作机构,并确保机构稳定,队伍稳定,经费增加。
2、进一步规范“百村共富工程”活动。建议市委、市政府加快制定《关于广州市开展“百村共富工程”活动工作意见》和《广州市“百村共富工程”项目投资优惠政策》等文件、政策,建立健全“百村共富”各项工作制度和考评制度,促使“百村共富工程”活动稳步、健康、持久开展下去。
3、抓
第四篇:“百村调研”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百村调研”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十七团(四川仪陇)1组 孙佳男
在办公室领导的关爱支持和机关党委的统一安排下,我有幸参加了团工委组织的“百村调研”实践活动。在胡总书记于2004年视察过的四川仪陇县日兴镇白塔村,利用五天调研时间,通过走访、慰问、座谈、参观等形式,进一步加深了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以个人视角承载了许多难忘的片段。希望这一帧帧、一幅幅以意识流形态记录的画面,能够描绘出那方红色土地上的山、水、人,一卷心中永远珍藏的难忘回忆。
青山间、绿水畔、白云边
——旖旎风光无限,叹问谁愿在此久居
仪陇县坐落于川东北嘉陵江畔,幅员1767平方公里,历史久远,早在公元502年就已建县。这是一方神奇的土地,一批批热血儿女从这里走出,仅1935年就有1万多人加入中国工农红军,5000多人血洒疆场;这是一片令人自豪的土地,诞生了一代伟人、三军总司令、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朱德元帅,培育了“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典范张思德同志,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得了“对中国革命做出特殊贡献”的殊荣。
白塔村,因其村中山上有一座建于清朝的白塔而得名。过去这里靠天吃饭,靠雨饮水,世代为水所困,缺水程度堪用“水资源比老百姓眼泪还吝啬”来形容。胡总书记视察后,在各方支持下,解决了26万人的饮水难问题。白塔村也抓住这一机遇,开展扶贫项目对接,村里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完全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农田灌溉也得到很大改善;农民生活居住条件得到较大改观,很多村民自建了楼房,购置了家电。
择高处放眼整座村落,巍巍的青山、翠绿的苍柏、袅袅的青烟、错落的梯田,加之被一片静谧、祥和的云雾所笼罩,无异于如诗如画的美景仙境,再配上鸟儿欢快清脆的鸣唱,真是难以不为这动静相伴、浑然天成的山川秀美所动容。在体会原生态的自然风光,领略雄浑浩荡的山野魂魄之时,难免会有种渴望通过激扬文字,镌刻、锁定和承载这美好的冲动。
村里安排下,我们小组7人分别住进了门前通路的3户农家,位于村中3个不同的社,形同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散落分布在村庄中。抛除该村 586米的海拔高度,三户间彼此直线距离不超过500米,可面对山上山下的海拔落差和九曲回肠依山而建的绵延小路,小组成员每聚首1次,都要走1个多小时,近10里山路。虽无法深切体会“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那种山路的陡峭坎坷,却已着实让我们领会到了“看着近,骑死马”的交通不便。
走进白塔村小学,映入眼帘的不仅有乡村孩子那倍感亲切的质朴笑容和带着好奇的求知目光,还有狭小老旧的教室及残缺破损的桌椅。这是一所仅有2名乡村教师,只能开设3个班级的私立学校。教学条件的极度有限,仍无法压制农村孩子渴望获取知识的梦想,以及农村家长望子成龙成凤的期盼。这种现实场景的冲击力不免令人心生酸楚,当城市里已非常重视学龄前儿童早期教育,追求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时,仍有多少农村孩子还在把获得九年义务教育当作一种奢求。
经济发展过程中,自然风光之美丽与工业发展之富饶,两者间往往是相悖的。伴着自然风光的青山绿水已被城市发展的钢筋水泥所淹没或取代,自然景观的缺失已成为现代城市的悲哀,“富饶的地方不美丽,美丽的地方不富饶”,亦然已成为具有讽刺意味的真实写照。对于久居城市的人,沉浸在秀美的自然风光中稍作停留,很难不心生留恋,但面对道路、交通、教育、卫生等一系列基础设施都非常滞后的农村现状,即便具有诗情画意也很难笑对生活不便的残酷现实。努力在脑海中勾勒出定居于此的场景,可那种境遇真的很难想像。
我不深刻,但这一情形却无法令我不深思……
五分地、两亩田、四千元
——农民收入之痛,还是土地经济之殇
2004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仪陇,看到老区人民生产生活条件还不尽如人意,作出“一定要把朱德故居保护好,一定要把朱德故里建设好”的重要指示后,县域经济驶入了快速发展的新轨道,去年全县税收总额突破了2亿元。作为一个以种养业为主的农业经济县,境内粮油、生猪、蚕桑、獭兔、木瓜基地等已颇具规模,但仍然还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
白塔村紧邻仪陇老县城金城镇,全村有320户人家,6个村民小组共1128人,全村耕地面积652.8亩,除去修路等占地外,目前实际耕种面积530多亩,人均耕地不足五分。仪陇作为一个劳务输出大县,白塔村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近500人,有劳动能力的留守村民,平均可耕种面积近两亩地,大多数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约4000元左右,与全县农村人均纯收入基本持平。
丘陵地带,类似于平原上那种成规模的平整耕地,绝对堪称稀缺资源。地形原因造成了耕地高低不平、分布散落,致使大型农业机械无法投入农业生产,土地种植基本上还停留在刀耕火种的传统阶段,农民要付出非常艰辛的劳作。农业机械化的难以实现,使这里不能发展大规模集约农业,严重制约了现代高效农业的普及推广。这也意味着只能进行粗放式的农业种植,农民既要承受高强度的体力付出,还要面对微薄收入的残酷现实。
村支书家院前,一片荒弃了的水田已化作一汪沼泽,旁边充满生机的稻田与之形成了鲜明对比。探其究竟后,才解开了我心中的困惑。原来是一场大雨彻底损毁了田埂,造成水田不能蓄水,无法种植水稻,可低洼地势的泥泞田地,也只能用作水稻种植。若想耕种这片水田,就必须用宽1米以上的条石进行修缮,确保水田能够蓄水。修复水田用于买石料、请工人、雇吊车等费用将不低于5千元,辛苦种植这块地很多年才能达到这个数额。一边是微薄的种地收入,一边是高昂的修缮费用,面对这种抉择,无奈的农民也只能弃地而去。
2004年,县里用扶贫资金推广枇杷种植项目,村里也借此机会建了60亩琵琶林,提高了部分农户的经济收入。可惜这并不是村民收入增长的主流,改善生活条件主要还是依靠年轻劳力外出务工或做生意。种一亩地一年仅有两千元左右的收入,要赚钱就必须外出打工,种植粮食只能维持生计,根本无法提高生活品质。面对“种地只能糊口,打工才能赚钱”的现实,这种老幼结合的家庭模式,已成为村民不得不接受的生活景象。
从村里小学了解到,在此就读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亲的关爱,很多孩子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在与孩子们进行互动的过程中,有些则表现出不善于沟通、较为自闭。让孩子们写出最想给爸爸妈妈的一句话,几乎无一例外地表达了对父母的思念之情,希望爸爸妈妈能在自己身边,有位孩子甚至无法克制住相念,提及父母就泪流满面。
我们生活在一个有着浓厚陆地文化的国度,栖息于此世代耕作的农民,对土地特有的情感已融入血液,渗入骨髓。农民为何忍心离开眷恋的热土而漂泊异乡,与其说是想外出寻找致富机会,不如说是微薄的土地收入,迫使其不得不离开。面对令农民已经产生“鸡肋”心情的土地,也就不难找到造成留守儿童缺失健康成长环境等社会问题的根源。此番景象所带来的沉闷感觉,着实令人久久不能释怀。
我不深沉,但这种现状却无法令我不深省……
身离去、心未远、情长留
——关注三农领域,胸中不灭的牵挂
“你是我老汉,有空上北京耍撒!”(你是我父亲,有空到北京玩),用刚学的四川方言道出这句离别,是称谓、是感激、是难舍、是期望,是太多的五味杂陈,但亲切而又厚重。住在村支书家的5天里,当他知道我与其儿子同岁后,我总能感受到那慈祥的目光。这句道别,分明触动了支书心中最柔软的部分,看着他那面带微笑却泪光闪闪的面庞,我情不自禁张开双臂,一个释放情感的拥抱,成了最真实的内心独白。挥手离别的瞬间,这些天的一幕幕如立体电影般在眼前浮现。
来时火车上,我们来自7个部委的14名年轻人,在从陌生到熟识之中了解到,有13人自城市中长大,唯独1名有过农村生活的同志,也已离开农村十几年,大家都对农村有太多的不解和疑惑。我们或许正是中央国家机关年轻干部的一个缩影,反映出如果没有农村生活经历,且又不在一个涉农部门工作,对“三农”问题基本上就处于一种不够了解、不够清楚、不够关心的状态,深感这次调研不仅是一次单纯意义的农村之行,更是一次难得的“补课”良机。
几天里,我们坚持做到同吃、同住、同劳动,走访12户村民,获取了11份调研问卷;慰问了贫困农户,献上了我们的爱心;同乡村小学的孩子互动,给他们上了一堂课,共同做了游戏,还捐赠了现金和文具用品;参观了村里的砖厂和水泥板厂;专访了村委会一班人、致富带头人、大学生村官;体验了农村劳动,亲手进行了果树修枝。饱满而又充实的行程安排,只为能够最大限度去了解和发现。虽然对很多问题还没有答案,但至少进一步体恤到了农民的艰辛,了解了农业发展的状况,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对农村的情感。
走街串户访谈调研的过程中,每当大学生村官向村民介绍,他们是从北京来的中央机关干部时,可以看到很多村民的眼神都明亮了许多。刹那之间仿佛读懂了什么,是一种纯朴的期许,是一份厚重的责任,更是一生坚守的担当。更加深切体会到,无论官员大小都必须经常深入基层,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通过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听取群众意见,才能始终做到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大家普遍感到,这次寻根觅源之旅收获巨大,不仅进一步了解了国情,掌握了民意,还培养了对群众、对基层的情感,是对灵魂的一次洗礼,对作风的一次促进,对思路的一次更新,对今后工作必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调研中,大家也纷纷让我向团工委的同志转达谢意,非常感谢能够提供这样宝贵的学习机会,更希望能够多搭建这种平台。大家的赞许中,我为工委组织这样的活动而骄傲,为自己是工委的干部而感到自豪。
五天时间短暂,仅有些粗略的体会与模糊的概念,对“三农”领域的理解和认识还很肤浅,走进这“冰山一角”,也开启了持续关注的“启航之旅”,坚信这种情结就是一个好的开端。我们的力量也许很微薄,但这次调研迸发出的炽热情感,已将我们年轻人的心和中国农村、农业、农民的未来相捆绑。关注“三农”问题的种子已在这里萌发,必将会不断茁壮成长,并汇聚成一股不竭的力量,鞭策和激励我们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才华!别了,仪陇!别了,白塔!转身而去绝不意味着永远的离别,我们的心已留在了那里。
我不深邃,但那方热土却无法令我不深情……
第五篇:市开展乡村旅游调研报告
市开展乡村旅游调研报告
市开展乡村旅游调研报告 市旅游局
乡村旅游是近年来旅游业的亮点,是吸引长株潭城市群居民来旅游休闲的重要吸引物。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绿色山水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共同构筑了我市旅游产品格局,是我市的旅游主打产品和最具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之一。因此,打造休闲旅游城市,必须进一步做大做强乡村旅游。近日,市旅游局牵头,组织发改局、地税局、卫生局、农办、水利局、工商局、电力局、公路局、交通局、规划局、国土局、法制办、供水管理处组成调研组,以发放问卷、座谈讨论的形式,对我市范围内发展较好的乡村
旅游区、农家乐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并组织相关部门到长沙望城县光明村学习考察,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乡村旅游概念及类别 概念: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为对象,进行观光、度假、娱乐或购物的一种旅游形式。是以农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林生产经营活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风俗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领略农村田野风光、体验农事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为旅游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类别:按照乡村旅游活动的主题目标至少可以分为农家乐、农村风景观光旅游、农业观光园、农业新村、历史文化村落和农业胜景六类;而按照乡村旅游这个活动存在的理由来划分,则可以分为景点依托型、客源地依托型和混合型三类。按主题目标分类,能从发展阶段、产业特点、地区分布、吸引劳动力特点、游客消费模式和游客结构等多方面细致描
述乡村旅游。例如农家乐是以农户家居和农、林、牧、渔及园艺等农村资源为载体的乡村旅游类型,是现阶段乡村旅游的基本形式,也是现阶段最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游。
二、市发展乡村旅游的现实意义
发展乡村旅游是我市打造休闲旅游城市,建设“两型社会”的战略选择。乡村旅游,是我市较具竞争力的旅游产品,是打造休闲旅游城市的有力支撑。乡村旅游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旅游空间和领域,减轻和缓解了城市过分拥挤的现象,能够营造出和谐、友好的社会环境,是实实在在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项目。
发展乡村旅游是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发展乡村旅游,转移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促使农民转而利用农村现有的空间资源和绿色资源,就地发展第三产业,拓宽了劳动力转移渠道。乡村旅游是传统农业延伸的新尝试和农业自然资源的
新利用,我市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粮食、生猪的生产以及外出打工,发展乡村旅游可以让农民“离土不离乡”地实现转移就业,拓宽增收门路,改变现有收入的来源渠道,改变农民收入增长方式,拉动经济的增长。
发展乡村旅游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和谐的必然选择。乡村旅游区是城乡文化的一个交汇点。乡村旅游的消费主体是城市工薪阶层,他们是现代文化和城市精神文明的主要载体,乡村旅游可以加深城乡相互的理解与认同,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我市乡村旅游区集中在城郊和旅游景区周边,都是在未来城镇发展的方向,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对加快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和谐具有特别的意义。发展乡村旅游是丰富旅游内容,增强我市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的一种新形式,拥有其他旅游形式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我市现有的乡村旅游区,不仅丰富了旅
游内容,还增强了旅游的吸引力。优越的区位和交通,较好的农业产业基础,原生态乡村环境,乡村旅游将会成为我市旅游产业一个主打产品之一,和红色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形成互补,成为建设休闲旅游城市的有力支撑。
三、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分析 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
1、外部交通和区位优势
我市距省会长沙约100km,距株洲约80km,距湘潭城区40km,距韶山仅22km,随着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步伐的加快,市将成为“三市一体化”的卫星城市和区位优势明显的次中心城市,具有接近省内人口稠密、经济文化最发达地区的客源市场中心的优越条件,区域内客源市场很大。同时,我市处于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域范畴,湘黔铁路、洛湛铁路、320国道、上瑞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规划和建设中的沪昆高铁、宁乡灰汤—虞唐、韶山—、湘潭易俗河—、209省道段、长花灰韶高等级公路段
将构成完整便捷的现代化旅游交通,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可进入性。
2、地缘文化优势 我市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有难得的红色旅游资源、宝贵的名人资源、独有的湘军文化资源、少有的佛文化资源和珍贵的古城资源,而我市乡村旅游区大都在这些人文资源或旅游景点的周边,使我市乡村旅游区更具特色和吸引力。
3、农业产业和山水资源优势 位于湘江一级支流涟水中游,是湘潭市两个农业大县之一,面积平方公里,人口90万,其中农业人口79万人,辖3乡15镇4个办事处,708个行政村、47个社区居委会,8102个村民小组,225493户农业户,耕地面积62万亩,其中水田万亩,旱土万亩,有林地138万亩,放养水面万亩。鱼米之乡,山地和水库形成的小气候有利于特色农业的开发。褒忠山、韶峰山、东台山等山体资源是
我市发展乡村旅游的天然载体。涟水河、韶山灌区、水府庙水库等水体资源是我市发展乡村旅游的天然纽带。
4、人力资源优势 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千年湖湘文化的浸润使人具备了“有血性、讲义气、勤奋务实”的人文精神,人能吃苦、霸得蛮,战争时期能打仗,和平年代会读书、会做官、会经商,同样也会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一个县级市有2家五星级乡村旅游点、3家四星级乡村旅游点就是最好的证明。
历来重视教育,东山学校、一中、二中等优势教育资源是优势人力资源的源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乡村旅游发展智力支撑。
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特点
1、起步早,自发建,起点越来越高。我市乡村旅游从农家乐起源,明月山庄、龙溪山庄于前开发,是湘潭市和湖南省最早的一批农家乐,益阳的花乡家乐是在明月山庄学习取经后开发的。—
是和湘潭市农家乐开发的高峰,都是农民自发投资建设和经营。—以茅浒水乡为代表的生态休闲型乡村旅游点拉开了我市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序幕,茅浒水乡还因其原生态的山水环境、绿色生态的经营理念而成为湖南省首家生态休闲示范基地。目前,全市共有茅浒水乡度假村、明月山庄两家“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山水人家休闲农庄、起凤山庄、龙生龙和生态庄园三家“湖南省四星级乡村旅游区”和其他大大小小的农家乐近20家。
2、靠山水,近城郊,特色立足生态化。我市乡村旅游主要有两类:一是景区依托型,如龙溪山庄、水云山庄就是依托水府旅游区开发的。二是城郊依托型,借助于紧邻城市的区位优势,以城郊农业为资源依托,以城市居民为客源,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项目发展保障,如茅浒水乡、明月山庄、山水人家、龙生龙和、起凤山庄等。这两类乡村旅游都是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长株潭城市群的
游客,并因此成为湘潭市乡村旅游的龙头。
3、小投入,大投资,投资主体多元化。我市乡村旅游从小投入的农家乐逐步发展为大投资的以休闲度假为主体的生态休闲乡村旅游点。明月山庄、山水人家等从农家乐起步的乡村旅游点都是利用自有的住房来经营的,从小投入起步。龙溪山庄、水云山庄、茅浒水乡则是完全为了经营乡村旅游,择地大投入而建,龙生龙和、起凤山庄的经营业主则是看到乡村旅游广阔的发展前景后从其他行业转型投资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趋势。
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和困难
1、乡村旅游发展思路不开阔,内容单调,品位较低。我市乡村旅游以“农家乐”为主,但“农”和“乐”并不突出,有的地方乡村旅游虽然开发多年,但是起点不高,进步不大,经营模式单一,以提供乡土特色风味餐为主要收入来源,娱乐活动以棋牌为主,感觉就是城里的活动搬到
了农村,其他如体验式、参与式的乡村旅游产品很少,也没有通过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的融合发展延长乡村旅游产业链。
2、乡村旅游经营、开发和管理比较混乱。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强,同质化的乡村旅游产品多,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离规模化、品牌化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市乡村旅游项目有90%是“农家乐”项目,虽然,张江村农家乐已呈带状发展,但缺乏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营销,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小农经济意识比较强,各自为政,没有走上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良性发展道路,不知道如何做特色、创品牌,还处于低水平的相互模仿和价格竞争阶段。
3、乡村旅游的开发普遍缺乏规划,盲目建设。一是许多乡村旅游项目都是跟风盲目上马,开发中城市化倾向明显,农村旅社建成高楼大厦,建筑风格和装饰城市化倾向严重,影响乡村旅游的特
色,脱离了乡村旅游的本意。二是盲目的扩建,一户农家乐内房物的建筑风格不一致,攀大攀洋之风不仅影响了乡村景观,还存在不少环保、消防、游览安全等方面的隐患。三是没有专业的旅游规划,没有提炼和培育企业文化,没有实实在在的农业产业支撑,很容易被模仿和复制,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价值。
4、乡村旅游人才匮乏,难以走上规模化、品牌化的良性发展道路。通过几年的发展,我市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与低素质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的矛盾逐渐凸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乡村旅游处于粗放经营,不知道如何延伸产业链、如何延长游客在乡村的停留时间来增加收入;二是疏于管理,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提不高,或是有热情但服务技能欠缺,低水平的服务带来的往往是低收入的回报;三是由于经营和管理者本身的素质和生活习惯,清洁和环保意识不强,不仅农民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与污水垃圾治理问题
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旅游配套基础设施不足,导致垃圾堆积,环境受到污染。
5、缺少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政策支持。我市乡村旅游完全是自发式地发展起来的,旅游行业管理部门只是通过评选旅游示范村、星级农家乐和农业旅游示范点来规范乡村旅游的发展,管理力度不大,导致我市乡村旅游无规划、无序、低水平发展。因目前农家乐对财政的直接贡献率低,相关部门对乡村旅游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规定:落实宾馆饭店与一般工业企业同等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政策。湖南省委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决定》湘发[]13号文件也规定:旅游饭店实行与一般工业企业的同等水、电、气价格。但我市相关部门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上面文件精神来操作。如明月山庄、山水人家等星级乡村旅游区的用电费用是按照60%的商业用电与40%的农业用电的方式收取,没
有享受到优惠的用电政策。
6、乡村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滞后。从此次调研情况来看,乡村旅游的道路建设、用电保障、环境卫生、规范的旅游引导标识系统等基础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还很不完善。道路建设方面:有一部分乡村旅游区的可进入性不强,狭窄的乡村公路,小车不好会车,旅游大巴也不好进入;用电保障方面:水府旅游区周边的龙溪山庄和水云山庄等几家农家乐,经常受到停电和电压不稳的困扰,致使无法正常经营,经营户也因此不敢加大投入来提质扩容;旅游环境方面:脏、乱、差现象随处可见,虽然乡村旅游区和农家乐经营业主已经注意周边环境卫生的改善,但一些没有从事乡村旅游的农户仍然维持原有的生活陋习,一时难以改变,环境保护的问题日益突出;旅游标识系统方面:由于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各乡村旅游区和农家乐普遍缺乏规范的引导标示和指示牌。
7、乡村旅游点受土地和资金的制约,难以扩大规模,承载能力弱,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从我们调研的几家来看,都有扩大发展的意愿,但在现行金融体制下大部份乡村旅游经营者没有有效的资信证明,房屋和农用地都不能用作抵押,贷不到款。而流转来的土地不能作为质押,经营也不能在上面建永久性建筑。因此,我市乡村旅游点很难扩大规模,真正实现提质扩容和转型。
四、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议 提高认识,加强引导,促进乡村旅游又好又快发展1.形成共识,群策群力。建设和发展乡村旅游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涉及面广,直接关系农民利益和农村集体利益。建议成立乡村旅游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乡镇要从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建设休闲旅游城市”战略的高度出发,切实把发展乡村旅游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结合当地实际,明确目标责任,制定措施,在有条件的村建立乡村旅游
示范点,从人、财、物等方面帮扶示范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形成一批主题鲜明、交通便利、服务配套、环境优美的新型旅游村。2.示范带动,积极推进。要结合东山新城开发、棋梓桥生态水泥城建设、啤酒城建设等“两型社会”建设重点项目的实施,综合周边乡村旅游发展情况确定几个示范点,乡村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实施三个三年计划,以三年为期,每期重点扶持几个点,抓好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建设,以点带面发展乡村旅游。东山新城和水府旅游区开发牵涉到大批的拆迁户,如何为失去土地或原有生产生活方式的农民打造造血功能即更好的生产、生活方式是政府在拆迁之前要为农民规划好的。将水府旅游区内交通便利,生态环境良好,不影响景观的地方,依山傍水打造移民新农村建设旅游安置街区,在大东山旅游区内沿韶山灌区南灌渠规划乡村旅游休闲带,以优惠政策引领农民主动搬迁。近三年重点打造张江乡村旅游示范村、韶山灌
渠乡村旅游风情带、水府移民安置旅游休闲示范村。同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村建设旅游专业村,充分调动各地和农民群众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政府对乡村旅游的导向性投入,重点支持乡村旅游规划、人才培训、市场宣传、基础设施建设等。
3、政策资金,双轮驱动。出台《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制订发展乡村旅游的奖励和扶持政策,财政安排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乡村旅游贷款贴息补助、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营销、乡村旅游管理培训、乡村旅游规划编制,鼓励和引导有资金实力和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大、中型国营企业开发像茅浒水乡假村那样高起点的乡村旅游项目,提高我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机制,通过组建乡村旅游合作社、采取政府﹢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吸引城市居民来乡村联排建房、引进担保公司等方式努力破解制约乡村旅游发展 的资金和土地等瓶颈问题。
4、多元参与,和谐共赢。在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上,我市要逐步由单一的经营主体向多元参与的经营主体转变,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积极性,充分运用好活跃的民间资本,着力形成多元化业态结构,实现错位发展,以农家乐聚落集群、特色农业园、休闲农庄、乡村音乐酒巴、乡村旅游风情街等多样性旅游产品适应多层次消费需求。精心规划,强化布局,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1.为了促进我市乡村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克服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低水平、同质化等问题,应按照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三结合”的原则,加强规划,科学发展,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最佳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我市乡村旅游点正处于连点成线、成片阶段,应迅速编制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按照产业分带、功能分区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可以
考虑在乡村旅游发展比较集中的区域例如张江村,借鉴光明村的经验,实施规划先行战略,由村为主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或是张江村乡村旅游的建设规划,按照财政拿大头,农户出小头的方式,整体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同时,也要启动乡村产业规划的编制工作,把乡村旅游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促进新农村建设。要规划在农用地上种植各种花卉、水果等高效农作物,确保乡村的田野上一年四季都是景观,一年四季都能提供让游客参与的作物采摘产品,延长游客的滞留时间,把游客的消费从餐桌引向体验性活动中来,增加乡村旅游的收益。
2.通过规划引领,我市要重点发展五个乡村旅游板块。一是大东山旅游区内的灌渠生态休闲旅游带,和东山学校旧址、励志论坛等红色旅游景点形成红绿相交,共同发展的格局;二是做好湖南水府旅游区乡村旅游板块,以独特的水乡、湿地的乡村旅游丰富水府旅游区的
内容;三是开发龙洞乡村旅游板块,以差异化的旅游产品对接韶山旅游市场;四是开发长江水库乡村旅游,服务和对接宁乡灰汤温泉旅游;五是开发壶天合东水库乡村旅游,以古镇、古民居吸引娄底市民休闲旅游。
3.要结合涟水河生态循环带改造和新城建设,规划建设好二大桥到电站大桥的涟水河风光带,扩宽道路,美化、亮化沿线的村居民宅及庭院,打造一条观看原生态田园风光的乡村旅游道路;规划建设好东山大桥至洙津渡的连水河风光带美化、亮化建设,平整沿线的山地、荒地,打造滨河田园农庄,开创乡村旅游新业态。夯实基础,改善环境,促进乡村旅游的规范化发展。1.加强道路及交通标志建设。交通和公路部门根据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打造乡村旅游交通网络,优先改扩建从各交通干道通往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四、五星级乡村旅游点的道路和外部旅游交通标识。2.加强乡村旅游点的旅游标识系统建设,统一规划旅游标识系统,交通和旅游部门共同指导乡村旅游点做好旅游交通标识和引导标志,规划和建设好乡村旅游点生态停车场和绿色环保客运系统。
3.加强乡村旅游点环境的净化、美化工程。环保局要制定乡村旅游环境保护规划,指导和扶持乡村旅游经营户做好污水排放、垃圾分类处理,旅游局指导乡村旅游经营户设计、制作和安装有本地文化特色的、方便实用的垃圾桶或垃圾箱,在乡村旅游点成片成带的地区建设一个积压式的垃圾收集站,帮助三星级以上农家乐建污水处理池;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设、规划、旅游和文化部门要确定几种有本地文化特色的民居建筑风格,通过统一规划,采取穿衣戴帽等形式营造新的乡村旅游景观;林业部门要指导和扶持乡村旅游点进行林相改造,既要做到四季有花香,又要保护好乡村旅游点周边的原生态环境。
4.加强水、电、通讯和信息等设施建设。市、县水利部门要保障乡村旅游点
用水需求。电力部门要确保三星级以上乡村旅游点用电需要和安全,在电力紧张时优先保证五星级乡村旅游点的供电。通讯、广电部门要实现乡村旅游点信号和电视全覆盖。成片成带的乡村旅游带要做好供电用电规划。打造精品,提高效益,推进乡村旅游品牌化发展。目前,我市乡村旅游还停留在粗放式格局,存在片面强调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忽视了本地乡土文化内涵挖掘利用的现象。在今后的发展中,要突出乡村旅游的特色,做足“农”字文章。要充分挖掘农村传统特色文化,全面展示与其紧密相关的农耕、农作、农事文化,让游客感受到农家的淳朴、热情和温馨。要在乡村文化旅游产品方面大做文章。要设计游客参与性强、满足个性化体验的多样化乡村文化旅游产品和项目来满足体验经济的打造精品,提高效益。1.在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开发方面,充分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一批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竞技性、娱乐性和参与性的现代
农业观光游、乡村生活体验游、乡村民俗风情游等乡村旅游产品。如茅浒水乡、水府旅游区可打造湘军水师体验式旅游项目,在旅游项目设计上大力发展会议旅游和可参与性的水上游乐、游泳、野外拓展、野外cs等特色旅游项目;茅浒水乡、明月山庄可打造婚庆旅游项目;东山大桥—洙津渡可结合土地平整工作建滨水休闲农庄的。2.在乡村旅游购物方面,鼓励、支持乡村旅游商品开发经营。倡导和推进“果进篮、花进盆、菜进盒、农副产品进袋”工程,采取政府﹢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重点扶持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和特色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及诚信规范的乡村旅游购物商店,不断延长乡村旅游产业链,提升乡村旅游附加值,为农民带来更多实惠。3.在饮食文化方面.要突出传统地方特色菜、农家菜,通过旅游传播的饮食文化。如的蛋糕席、水府的鱼宴都是特色化餐饮,相关部门可加强引导,配合规模化的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通过改善
餐饮环境和规模化、集群式经营,打造成湖南省有区域特色的饮食品牌。4.推行绿色经营模式。我市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经营要强化“乡土性、参与性、休闲性、自然性”的特点,要深化利用地方乡土资源,营造特色服务品牌和形象,增强市场吸引力与竞争力。要警惕乡村旅游城市化带来的不必要的乡村旅游资本成本和经营成本,提高效益。培养龙头,壮大主体,促进乡村旅游高品质发展。1.在三年内有计划培育3—5个乡村旅游龙头企业,政策、资金和宣传向龙头企业倾斜,鼓励龙头企业提质扩容,延伸产业链,增强乡村旅游的带动功能。2.引导其他有资金和社会资源的企业投资乡村旅游,丰富我市乡村旅游内容,提高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如可鼓励怀祺制革、华龙米业等企业结合其相关产业开发新型乡村旅游产品,鼓励和引导华泰、龙宾等星级旅游饭店通过建立自己的绿色环保蔬菜基地打造集观光、采摘
和科普于一体的基地农庄,延伸酒店个性化的服务内容。加强培训,提高素质,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1.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通过送教上门、举办培训班等方式,提高乡村旅游从业者在经营服务、食品卫生、旅游文化、旅游安全、接待礼仪、餐饮和客房服务等方面的素质和服务技能,造就一批守法纪、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诚信的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才。2.加强乡村旅游镇干部培训。重点加强对东山新城、东郊乡、棋梓镇、毛田镇、龙洞乡等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文化特色明显、发展潜力大的相关镇领导干部的培训,提高镇领导干部发展乡村旅游的能力。
3、依托乡村旅游协会或是合作社,聘请省内外知名旅游专家,组建我市乡村旅游研究中心,组织乡村旅游论坛,强化我市乡村旅游技术和智力支撑。加强促销,拓展市场,着力向乡村旅游目的
地发展。1.制定乡村旅游促销方案。重点是搞好乡村旅游产品的策划与包装,帮助乡村旅游企业设计和提升服务产品形象。通过举办东山励志文化节、水府水节等活动,逐步树立起独特的“修身齐家”乐活乡村旅游形象。加强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会展宣传,采取邀请旅行社踩线和走访高校、大型企业等方式在长株潭城市群开展有针对性的乡村旅游宣传活动。2.加强与旅行社的紧密合作。积极开展“市东台山重阳登高”、“千古一日游”和“寻找湘军”等活动,并在主要客源地设立营销网络,广泛开展信息交流与区域合作,实行资源共享、线路互连、市场互动、客源互送,拓宽我市乡村旅游的客源渠道,加快实现乡村旅游发展良好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3.针对乡村旅游自驾游客人多的特点,一是建立乡村旅游网上超市,坚持联合促销,捆绑促销。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将乡村旅游点和周边旅游景点、公共文化设施捆绑营销,打造成不同的产品,制造市场、吸引游客;二是建立乡村旅游的公共信息咨询服务系统,在潭邵高速水府收费站发放水府旅游区乡村旅游点信息资料,在高速出口设市乡村旅游导览图,加强高速出口至东山大桥、二大桥的乡村旅游外部引导标识建设。整章建制,规范管理,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1.乡村旅游产业领导小组每年召开两次专题会议研究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问题,组织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监督乡村旅游规划的实施,引导乡村旅游朝着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2.成立乡村旅游协会,由协会组织乡村旅游相关知识的学习培训。协会负责具体实施旅游规划,负责行业自律和对接相关行业管理部门。
3.建立乡村旅游诚信经营体系,每年对乡村旅游经营点进行质量等级评定,并进行公示,促进乡村旅游经营户提高服务水平。
当前,乡村旅游发展有需求、有市场、有动力、有推力,我市还有乡村旅游发
~ 26 ~
展的良好基础,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乡村旅游业发展大局,牢牢把握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我市的乡村旅游业一定会迎来一个跳跃式的发展,全市的新农村建设一定会再上新台阶。
~ 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