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最终版)

时间:2019-05-13 18:10: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最终版)》。

第一篇: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最终版)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植物园的作用——第三届世界植物园大会综述及启

作者:梁 琼等

一 会议的背景和基本情况

世界植物园大会为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GCI)最高规格国际会议,旨在为全球的植物园、植物研究所、大学、园艺研究所和环保组织等植物保护和研究机构提供政策规划、战略行动计划制定和学术交流的国际平台,被公认为是世界植物园界声誉最高、最具有学术影响力的国际盛会,每三年举办一次,通常由国际一流植物园轮流主办,参加者包括世界主要植物园及网络成员及相关研究机构。

“第三届世界植物园大会”于2007年4月16—20日在武汉举行,大会主题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植物园的作用”。大会由BGCI、中科院、湖北省人民政府、国家林业局、武汉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承办。本届会议适逢BGCI成立20周年,为世界植物园大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会议,共有90个国家与地区,300多个植物园及植物学研究机构的1000多名代表参加。

大会特邀美国密苏里植物园主任Peter Raven院士,国际濒危野生动植物贸易公约 秘书长Willem Wijnstekers教授,英国皇家植物园爱丁堡植物园钦定主任Stephen Blackmore教授,西班牙帕姆斯植物园主任、David Bramwell教授,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主任黄宏文教授,中科院植物所所长马克平教授,英国雷丁大学Vernon Heywood教授及英国丘园主任Stephen Hopper教授等12位国际知名学者做主题报告。

本届大会由4 次全体大会、42个专题会议、7个讲习班和6个洲(区域)植物园网络会议组成。会议交流热点包括:全球植物数据库建立、植物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植物濒危机理及保育管理、全球气候变化与植物保护面临的挑战、植物园迁地保育与经济植物评价及应用、生态恢复及植物生境重建、外来物种入侵、植物园管理及公众教育、国际濒危野生动植物贸易公约及其在保障可持续野生植物贸易方面的潜力、可持续地利用植物多样性——植物园研发的模式、中国植物保护策略、全球及区域植物园网络体系及协作等专题。与会专家就植物园的发展,植物园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达成众多共识。这些讨论对推动世界植物园事业的发展、推动我国植物资源的保护,推进湖北武汉和谐社会的建设将起十分重要作用。

大会共录用论文347篇,其中口头交流学术论文202篇、墙报论文145篇。论文内容涵盖植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的多个领域。

二 大会在中国举办的意义与启示

(1)向国际社会展现了中国植物园,特别是中科院植物园的建设发展以及在植物资源保护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植物园作为植物资源迁地保护的重要基地,是实施《全球植物保护战略》的提出者(2002得到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国一致通过)和主要执行者与推动者。以英国皇家植物园丘园、皇家植物园爱丁堡园、美国密苏里植物园和中科院植物园网络等为代表的国际植物园体系,是全球植物学研究与植物资源保护领域公认的杰出代表。近年来,中科院通过启动知识创新工程以及“三园两所”布局的实施,使我国武汉、华南、西双版纳等国家核心植物园的建设得到重点加强,植物资源保育与可持续利用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我院将植物资源保护提升到国家战略资源高度的理念得到与会代表高度评价和赞誉。目前中科院植物园体系已保存约2万种高等植物,占全国植物园收集植物的90%,实现了中国植物区系的60%保存,在我国甚至全球的植物资源安全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与保护事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美国密苏里植物园主任Peter Raven、英国皇家植物园爱丁堡园主任Stephen Blackmore在多个场合接受采访时均表示,中国的植物园、特别是中科院三个核心植物园的发展,已步入国际一流植物园行列,在水生植物、药用植物、经济植物及重要专科专属植物的保护与研究等领域,甚至成为引领国际该领域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2)进一步展现了中国在全球植物多样性保护中所做的努力与成就。中国是实施与执行《全球植物保护战略》的主要成员,中国的植物多样性占全球的10%,在植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及各种配套的法规建设、宣传教育等。中国植物园体系保存了2万多种高等植物,占全国高等植物的80%以上,300多种珍稀濒危植物在植物园得到迁地保护,7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得到了有效保护,并在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作为资源源头和技术支撑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南水北调”与“三峡工程”的实施,国家大型工程的生态安全与资源保护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通过会议交流与考察,我国在大型工程中的植物保护措施得到了与会各国家的高度赞誉。为减少三峡工程所带来的生态负面影响,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做了大量的物种抢救工作,目前已经收集保存了三峡地区近80%的濒危植物物种。澳大利亚植物学家Philip Anless博士说: “如此大规模的植物迁地保育在世界上的确罕见”。俄罗斯科学院Victor Kuzevanov博士认为,“中国保护三峡植物是长期、艰巨但很有意义的工程,为其它国家树立了榜样”。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秘书长Sara Oldfield 女士也非常赞赏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对三峡濒危植物的保护建设,认为这是植物保育的好案例。同时,为响应《全球植物保护战略》,避免经济建设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由中科院和国家林业局等编制的《中国植物保护战略》初稿得到世界各国及相关国际组织的高度关注,该战略拟定在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要以不破坏当地植物多样性为前提,对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项目,必须事先执行植物多样性及其生境影响评估制度,并落实相应保护措施。美国密苏里植物园主任Peter Raven认为,“从保护生态的角度看,大型工程自然是

越少越好。但是社会要发展,在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做出选择并非易事。为了子孙后代的利益,我们必须努力,中国政府投入巨资保护环境,的确值得钦佩。”

(3)将进一步推动中国植物保育事业的发展。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重大挑战之一是如何解决对植物资源的极大需求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有高等植物3万多种,约占世界总数的10%,并具有物种丰富度高、特有种属多、区系起源古老和栽培植物种质资源丰富等特点。但近30年来,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增长压力对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加强植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努力实现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急待加强、刻不容缓。通过中科院植物园创新工程建设,以及“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的实施,我国植物资源保育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加大各种植物资源保护措施,促进资源保护,是我国植物资源保育领域的研究重点。爱尔兰著名植物学家Dr.Peter Wyse Jackson在在接受采访时认为,中国政府十分注重保护植物多样性,迁地保护成为中国保护濒危植物的主要手段,但目前对于这些迁地活体植物的详细资料还没有形成系统记录体系,中国应尽快形成迁地活体植物记录系统;加强特有经济植物资源,如药用植物的保护,也是中国植物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主任Stephen Blackmore介绍说,认识到药用植物重要性的不仅仅是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近年来也在加快开发步伐。欧洲已有超过1300多种药用植物被医生使用,大量的药用植物目前正急剧减少。要积极推进全球药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建议推广非破坏性采集方式、濒危物种人工培育、建立采集药用植物许可证制度等。

黄宏文教授等认为,木材、天然药物、能源、油料、花卉等绝大部分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资源尚未被人类认识和利用。我国应尽快研发三四十种我国产业发展急需的经济植物,并加速发展生物技术,达到产业化中试阶段,为相关生物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以满足经济持续发展需要。黄宏文教授在大会主题报告中介绍了武汉植物园在植物资源研究与开发中探索出的成功模式“3R Model-,即Resources, Research, Resolution”,受到了各国专家的广泛关注。另外,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理事会主席 Joan Malmsley在大会上宣布该组织将在中国设立办事机构,以便更好发挥中国在植物保护方面的示范作用。这些建议、措施与行动将有效地推动我国植物保育事业的发展。

(4)将有益于科学植物园建设理念的深入,推动我国国家植物园创新体系的建设。植物园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最早的经典植物园到目前形式多样的植物园体系的发展过程,其基本特征与宗旨在不断变化。目前我国植物园体系按照功能与形式可以分为观赏植物园、自然保护地植物园、风景名胜区植物园、园艺植物园、主题性植物园、社区植物园。科学植物园应该是一个集植物资源迁地保护与开发利用、科学研究以及对公众进行科普教育和环保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及科普开放机构。由于我国植物园建设的基础及管理的规范化等问题,使我国对植物园体系内涵的认识还缺乏科学性。植物园在部分市民的心目中等同于一般性质的公园,植物园的战略植物资源保护和研究的内涵没有得到普及。本次大会围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植物园的作用”这一主题,广泛深人地讨论了植物多样性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植物多样性科学普及、《全球植物保护战略》行动计划及实施策略以及植物园在以上各项任务中的作用,体现了植物园在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安全维护中的重要意义,科学植物园建设理念在植物学研究、植物资源保护及社会各相关领域得到深刻解析并深人人心,同时在社会各界掀起了一股“关注植物保护、关心植物园建设”的热潮。

第二篇:构建和谐 共创未来

构建和谐 共创未来

--社区工作者之歌 这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天空,这是一个飞越梦想的征程;

在这里,有一种和谐叫做:执政为民,在这里,有一种凝聚叫做:立党为公; 构筑和谐,这是党寄予人民的厚望深情,建设小康,这是历史赋予党的神圣使命; 在这里,有一种责任叫做:党员先行,在这里,还有一种责任叫做:群众最重; 这,就是社区党员们践行三个代表的真诚,这,就是社区工作者立志服务民众的行动。

这是一个雨露阳光的热土,这是一个枝叶繁茂的大树;

在这里,有一种骄傲叫做:心为民所系,在这里,有一种荣耀叫做:情为民所注; 关怀老人,这是党和政府给予人民的爱护,扶困助残,这是党和政府给予人民的祝福; 在这里,有一种责任叫做:为民服务,在这里,还有一种责任叫做:解民疾苦; 这,就是社区党员们精心绘制的壮美蓝图,这,就是社区工作者装在心中的前景描述。

这是一个人民需要的选择,这是一个同样辉煌的工作;

在这里,有一种状态叫做:生活如歌,在这里,有一种胸怀叫做:与民同乐; 社区文化,这是百花园中永不衰败的百合,创建民主,这是振兴中华腾飞向前的列车; 在这里,有一种责任叫做:激情如火,在这里,还有一种责任叫做:永不后撤; 这,就是社区党员们冲锋陷阵的人民本色,这,就是社区工作者胸怀壮阔的万千山河。

这是一个需要梦想的地方,这是一个需要激情的殿堂;

在这里,有一种风光叫做:相帮是强,在这里,有一种景色叫做:凝合是钢;

同创共建,这是创建平安家园的永恒畅想,自治发展,这是创造美好明天的高昂歌唱; 在这里,有一种责任叫做:播种希望,在这里,还有一种责任叫做:携手同航; 这,就是社区党员们在新世纪里新的开创,这,就是社区工作者在新时期中新的方向。

让社区成为百姓的安居之地,家庭美满,邻里和谐,事业蓬勃。让社区成为青年成长的摇篮,充满理想,积极进取,奋力开拓。今天是个喜庆的日子,展示我们的风采,奏响胜利的凯歌。今天是个难忘的日子,大家欢聚一堂,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欢乐。祝福我们吧,让我们相互祝福。

我们是充满希望、团结进步的社区工作者。

第三篇:构建低碳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模版)

从新的视野审视宁波城市低碳可持续发展示范成果

[摘要] 低碳发展已从一个生态问题转变成为影响人类发展的全局性问题。而城市作为人类生活的载体,其发展模式和发展轨迹必将成为全球低碳发展的关注焦点。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宁波有责任也有必要尽快采取行动,实现向低碳发展模式的历史性转型,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率先建成低碳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真正做到科学发展,先行先试,为其他城市提供示范和导向。

[关键词] 低碳城市

新视野

可持续发展

先行先试

当前,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内改革向纵深推进,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日趋复杂多变。在应对“气候变化”这一人类共同挑战面前,低碳发展成为普遍共识。日前召开的中共宁波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宁波市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这是宁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开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新局面的重大战略举措。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宁波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和攻坚期,也是由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的的奠基期和启幼期。因此,从构建低碳城市这一新的理念、新的视野审视宁波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宁波当前乃至今后的长远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建设低碳城市是当前世界城市发展的新潮流 伴随着全球能源和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已迫在眉睫,低碳发展已从一个生态问题转变成为影响人类发展的全局性问题。而城市作为人类生活的载体,其发展模式和发展轨迹必将成为全球低碳发展的关注焦点。在此大背景下,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建设低碳城市的需求:

(一)建设低碳城市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迫切需要

2008年底爆发的全球经济金融危机中,各国遭受不同程度的影响,国际经贸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全球增长模式面临深度调整。一方面,发达国家市场萎缩,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而中国的国内市场价值和引擎作用不断凸显。据预测,到2030年前后中国的总人口约达15亿,城镇化水平约达65%,由此可引发巨大的实物产品消费需求与服务业需求增长,将支撑中国从出口主导到内需拉动的经济转型过程。另一方面,历史经验表明,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推动引发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二战后以电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当前的全球科技创新正孕育新突破,培育新产业、抢占战略制高点的竞争十分激烈。

(二)建设低碳城市是更新城市发展模式、促进城市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到2009年底,中国城市化率已达到46%以上,城市人口已超6亿。如果按照1%的速度增长,到2015年末,中国城市化率将超过50%,城市人口将超过农村人口。城市化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并深刻影响着中国发展的进程。“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也将是城市问题的多发期,城乡问题、社会问题、环境问题等可能集中爆发,城市化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对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创新提出更高要求。在这一背景下,以2005年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为标志和起点,掀起了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浪潮,特别是2009年以来,国家先后批准或颁布了一系列支持区域发展的规划或政策性文件,密度之大前所未有。新一轮的改革发展有几大特点:地方政府自下而上谋求发展的积极性高;由城市单兵突破向区域联动、城乡联动转型;从单纯的经济发展转向复杂的综合改革;寻求在国家层面的战略地位。

为此,我国已明确提出要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积极开展低碳经济试点示范,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多年的实践表明,建设低碳城市的发展理念融合了近期我国经济发展中提出的生态文明、循环经济、绿色发展等多项理念,设,既具有发展概念上和理论上的传承性,同时又具有较强的整合力以保证实践的可操作性。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宁波有责任也有必要尽快采取行动,实现向低碳发展模式的历史性转型,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率先建成低碳城市,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真正做到科学发展,先行先试,为其他城市提供示范和导向。

二、宁波构建低碳城市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通过30多年改革开放发展,宁波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上一轮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效果。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宁波由交通末端变为交通枢纽城市,区位优势更加突出;随着甬金铁路、象山港大桥、绕城高速及连接线、城市轨道交通、机场快速路和“十大区块、八大系统”等功能区的相继建成,宁波的城市又将发生质的飞跃。与此同时,宁波在产业发展、城市交通、建筑能耗、生态环境等方面又面临诸多挑战,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城市发展速度和质量。

(一)产业发展:服务业发展滞后,重化工特征明显 宁波经济高度发达,人均GDP已经突破1万美元,但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却明显滞后。与同为长三角二级中心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的宁、杭二市相比,宁波的人均GDP最高,三产的比重却居于末位。虽然宁波的人均GDP远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三产比重反而略为偏低。多年的改革发展,使宁波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高,成为我国重要的外贸口岸和浙江省的对外开放窗口,但同时也形成了高度的外向型经济依赖。在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2009年,我国各地普遍受到影响,而宁波经济所受的冲击尤为严重。根据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宁波市外贸依存度明显高于全省和全国水平,经济增长放缓的幅度也明显大于全省和全国水平;与同为副省级城市的三个中西部城市武汉、西安、成都相比,三市外贸依存度远低于宁波,经济增速则远高于宁波,其中成都市2009年的增速甚至高于2008年。

同时,依托深水良港,宁波基本形成了六大临港工业体系,包括钢铁、船舶、造纸、能源、石化、汽车及零配件,总产值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左右,成为宁波经济的一大特色。然而,在可喜的经济数据背后,隐藏的是工业明显偏重的弊端,为节能减排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二)城市交通:机动化迅速发展,公共交通相对滞后 由于宁波民营经济发达的特点,使得经济发展创造的财富向民间倾斜,城乡居民收入也处于较高的水平,且持续增长。统计数据显示,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宁波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居第3位和第1位。而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的提高,机动车数量持续增长,根据宁波市交警支队的统计,截至2009年11月底,宁波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达137.3万辆,机动车驾驶人159.3万名,按户籍人口计算,平均每4.1个人拥有1辆机动车,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由此汽车尾气成为碳排放的一大来源。而从出行比例来看,目前宁波居民公交出行比例仅为15.9%,较2002年只提高了O.4个百分点。

城市规模膨胀、人口集聚和机动车的增长,再加上城市功能过于集中,交通管理效率不够高,公交线网不合理,静态交通设施供应不足等等,导致了上下班交通拥堵,海曙核心区是目前交通拥堵最为集中和严重的区域,极大地影响了居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三)建筑能耗:建筑节能工作取得突破,但潜力空间巨大

宁波市的建筑节能工作连续4年被评为浙江省先进单位,成绩突出,但问题仍然存在,可挖掘的潜力巨大。建筑能耗占我国总能耗的28%,节能建筑做好了将释放出巨大的节能空间。目前宁波市既有建筑面积约4亿平方米,每年仍以3%左右的幅度在增长,但既有建筑大部分是不节能建筑。2007年以来,宁波开始实施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但还有许多技术性的问题亟待解决,如单体能耗采集、信息输送、能耗监测综合评估、能源审计及能效公示等技术深化问题。同时,宁波市节能建

加大节能建筑技术开发应用工作力度,加快节能建筑相关人才的培养,为节能建筑创新、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2009年,宁波成为首批21个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之一。如果今明两年实现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的目标,仅此一项,就可以拉动投资约5亿元,累计每年替代常规能源量26850吨标准煤,每年减排二氧化碳2万余吨,这对宁波市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及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生态环境:局部质量有所改善,总体形势仍然严峻

就整体而言,宁波生态环境保护的形势仍然严峻。根据环保局公布数据显示,2009年,全市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8分别下降了6.44%和4.42%,万元产值能耗同比下降5.6%,局部区域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全市整体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结构性污染突出、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持久性有机物污染渐显等问题比较突出。此外,全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普遍达标,但平原河网水质仍不容乐观,水质优良率和功能达标率普遍较低;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保持良好,但酸雨污染形势仍相当严峻,酸雨率居高不下。

由此可见,转变发展模式,走城市低碳新路,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可回避的一个重大课题,同时也为我们建设低碳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三、大力实施低碳城市建设,促进宁波城市可持续发展 低碳城市的建设为多数城市提供了赶超其他城市的机会。很多城市政府认识到,不进行低碳发展是没有前途的,最终将要受到限制和惩罚。宁波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兄弟城市相比,早期的先发优势已逐渐在丧失,而通过低碳城市的建设可为我们提供发展上的后发优势。为此我们应尽早面对减排压力,及时调整城市治理模式,让依赖传统工业的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的城市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环保监控的执行和城市居民理念的提升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升自身在全国各个城市、甚至是世界各个城市间的竞争力,凸现城市特点,提升经济盈余,增加城市吸引力。建设低碳城市,就是要以低碳的理念来引领发展建设,针对宁波的特点,应该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促进发展方式的低碳化,形成低碳城市规划体系 实现低碳城市建设的目标,关键是转变城市规划的理念,在空间规划中重视低碳城市理念和加强低碳技术的运用。城市规划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必然担负着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角色。为此必须有效落实低碳城市建设理念,促进城市规划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创新。当前,我们对低碳城市规划相关理论研究较少,而低碳城市规划和建设实践又迫切需要相关理论进行指导,并逐渐系统化。现阶段对于新能源利用以及节能减排技术等的研究和实践较多,这些多是基于技术领域的研究,而对于城市规划来说,城市是否低碳还与城市形态、空间布局、土地使用方式、城市发展模式等直接相关,因此需要加强对碳排放与城市形态、土地利用、产业发展、能源利用、交通模式、城市建筑等多方面的相关性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构建低碳城市规划的相关理论基础,并进行实证分析,为选择最适宜的未来城市发展道路提供思路,塑造一种理想的可持续的低碳城市模式。

为此,结合我国现有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可以有以下三种规划编制类型:一是现行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以外的低碳城市规划,作为一种新类型的规划;二是作为现行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进行编制,以专项规划或独立篇章的形式纳入现有城乡规划体系;三是将低碳理念融入现有法定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中,在城市各项规划内容中实现低碳目标,落实到用地布局、交通模式、产业发展和设施建设中。从今后的发展看,低碳理念融入现有法定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应是主要方向,是城市规划自身发展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并通过低碳的目标体系和控制指标体系,来具体指导城市用地的开发建设。

促进产业结构的低碳化,培育战略储备的产业技术和实施服务业优先的发展战略 1990年代美国率先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经济引领了世界的发展。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奥巴马政府意欲以新能源经济再次弄潮世界经济。由于发展阶段的限制和技术智力资源积累的匮乏,我国尚未在世界发展潮流中处于优势地位。未来的胜出来自于超前的谋划,在新一轮的发展潮流面前,我们应当早日行动,大力培育以新能源为核心的战略储备产业和低碳技术为核心的战略储备技术。近年来,宁波先后引进了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兵科院宁波分院等一批重量级的科研机构,形成了一批国家级的工程技术中心,以宁波国家高新区为引领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和空间体系,是培育战略储备产业和技术的依托。

除了技术力量的储备,宁波必须结合自身特点,优先发展服务业。一般来说,港城互动的发展过程要经历四个阶段,中转商贸型——港口工业型——多元化——城市自增长。宁波目前的产业结构对临港工业和进出口贸易依赖较深,这种局面既面临着未来制造业和国际贸易转移的不确定风险,也成为节能减排工作的难题和低碳城市建设的瓶颈。与工业相比,服务业是具有低碳特征的,就单位增加值的能源消耗而言,第三产业仅为第二产业的四分之一左右。因此,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的建设,实现城市自增长,才是顺应低碳潮流的发展之路。

(三)促进建设模式的低碳化,打造低碳商务特色的城市品牌

从最终使用的角度看,碳排放来源可分为产业、居民生活和交通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根据美国资料显示,由建筑物排放的CO约占39%,交通工具排放的CO约占33%,工业排放的CO约占28%。可见建筑物是CO排放的最大来源。宁波目前处于城市快速扩展时期,城市建设量巨大,特别是随着“中提升”战略的实施,中心城商务楼宇开发规模庞大。调查显示,截至2009年3月,宁波中心城存量商务楼宇210幢,商务建筑面积465.4万平方米,比两年前净增130万平方米,而在建、拟建商务楼宇分别有85幢和41幢,商务建筑面积合计达到524.5万平方米。建筑物的使用周期一般较长,做好建筑节能,是从源头上控制碳排放的方法,新建商务楼宇等大型建筑应成为建筑节能的首选实施对象,以此打造低碳商务的城市品牌,增强城市的美誉度和吸引力。

因此,对宁波而言,在未来居住小区和商务区等的规划建设中,应大力倡导“低碳化”居住空间,比如在东部新城、湾头区块等地区规划建设若干低碳社区或低碳商业区等低碳发展综合实践区进行试点,并逐步加以推广,以促进低碳技术的集成应用,为全市建设低碳城市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四)促进交通系统的低碳化,构建高效低碳的交通模式

交通拥堵不仅造成居民工作和生活的不便,本身也造成经济效率的损耗。据2009年年底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发布的一项调查,以北京市为例,市民为交通拥堵付出的经济成本高达每月335.6元,北京居民每天上下班花费的时间,在道路畅通的情况下为40分钟,而在道路拥堵时则超过一小时。

构建高效低碳的交通模式,应坚定不移地实施公交优先战略。首先,加快推进快速轨道交通建设。快速轨道以其快速、准时、高效、环保的优势,注定成为大城市今后公共交通发展的首选。要加快市区轨道交通1、2号线建设,争取早日投入使用。其次,充分落实或扩大公交优先具体政策的落实范围。包括继续优化公交线网,完善线网衔接,打通卡口,扩大公交专用道等,从多方增加公交对市民的吸引力。再次,优化都市区范围内的快速交通结构。随着城市建设在面上铺开,要深入研究中心城与外围城镇之间以及中心城各区块之间的交通联系需求,结合都市区、中心城的空间发展趋势,进一步深入研究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的线网布局,并率先启动中心区与周边重点发展区块之间的快速交通设施建设。

(五)促进政策体系的低碳化,完善低碳发展的政策环境 政策环境是城市软实力的一部分,要完善并优化低碳发展的政策体系,助推低碳城市建

在企业和产品培育方面,要大力鼓励新能源企业的发展,并通过财政、税收政策保证其能源产品的竞争力;建立节能产品的检测认证机构,将其作为全市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内容之一,并形成对节能产品研发、制造的导向力和牵引力;实施节能产品生产的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

在节能建筑发展方面,要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法规、规划的精神,认真落实《宁波市节约能源条例》,前瞻而务实地提出节能型建筑的内容、规划建设规模、重点发展方向、政策法规体系、保障措施、关键技术等;由于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一次性投入较大,必须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产业经济和技术政策,对新建节能型建筑、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对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和节能建筑材料、产品的生产,以及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等,应当给予贷款、税收或专项资金等方面的优惠,激励推进节能型建筑的发展。

第四篇:可持续发展与未来课程——海洋酸化

海洋酸化与可持续发展

世界上的海洋,其温度、化学成分、洋流和生物驱动着全人类居住的地球系统,我们的雨水、饮用水、气候、海岸线、许多食物,甚至我们呼吸的空气中的氧气,最终都是由海洋提供和调控的。2017年6月7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首届联合国海洋大会聚焦海洋可持续发展,此次会议较受关注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养护海洋,治理海洋酸化;二是保持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海洋酸化进行有效治理是建设可持续发展未来的一个极其主要的方面。

一、海洋酸化含义及形成原因

海洋酸化(Ocean Acidification)指的是海洋从大气中稳定吸收由人类活动所排放的CO2从而导致海水pH值持续下降的现象。根据德国全球变化问题咨询理事会的研究,现在海洋所储存的CO2总量约为大气的50倍,陆地生态系统和土壤的20倍。海洋不仅是一个重要的CO2库,同时也是最重要的长期CO2汇。

由于大气与海水间的分压差,一部分人源CO2会溶解于表层海水中,经过一段时间后,CO2被洋流带入海洋深处。海洋现在每年约吸收20亿吨碳,这个数目大约相当于IPCC报告中所估计的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碳排放量的30%。根据IPCC计算,海洋在1800年至1995年间共吸收了约1180亿吨碳,这相当于48%的化石燃料燃烧累积所排放的CO2量,或者27~34%的人类活动引起的总CO2排放。目前,已经能在深达1000 m的海水中探查到人源CO2,CO2在海洋中的表现与在大气中的有所不同,在大气中其化学性质是中性的,而在海洋中其化学性质却是活性的,溶解的CO2使得海水的pH值下降,导致海水酸化。

二、海洋酸化的危害

近年来,海洋酸化和海洋污染造成的不利影响日益严重,受到海洋酸化负面影响最大的是位于热带和亚热带的珊瑚。海洋酸化可能毁掉珊瑚礁生境,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是鱼和其它海洋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它们同样会受到负面影响。

科学家们已经确定海洋上升的酸度正在对珊瑚礁内的海藻和珊瑚虫造成伤害。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Ilsa B.Kuffner参与的一项实验证明,珊瑚虫通过钙化作用来形成它们的骨骼,而当海水吸收CO2时会使得海水碳酸盐离子的饱和度降低,从而导致钙化作用的下降。海洋酸化对于那些紧紧附在礁石上生长的藻类也有负面影响。Kuffner的实验结果显示,在高温和高酸度环境下,藻类会变软,变得不健康,而且抵抗力也会随之下降。

此外,从现在起到2030年,南半球的海洋将对蜗牛壳产生腐蚀作用。这些软体动物是太平洋中三文鱼的重要食物来源,如果它们的数量减少或是在一些海域消失,那么对于捕捞三文鱼的行业将造成影响。

三、海洋酸化治理的具体目标

预计到2025年,预防和大幅减少各类海洋污染,特别是陆上活动造成的污染,包括海洋废弃物污染和营养盐污染;到2020年,通过加强抵御灾害能力等方式,可持续管理和保护海洋和沿海生态系统,以免产生重大负面影响,并采取行动帮助它们恢复原状,使海洋保持健康,物产丰富;到2020年,根据国内和国际法,并基于现有的最佳科学资料,保护至少10%的沿海和海洋区域;到2030年,增加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通过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获得的经济收益,包括可持续地管理渔业、水产养殖业和旅游业。

四、治理海洋酸化的技术措施

1、使用核技术和同位素技术来预防海洋酸化。据悉,世界上有大约十亿人依靠海产品来获得动物蛋白,此种技术可以有效检测海洋有机体对于有害二氧化碳排放带来的海洋酸化的反应,以此来保护我们的海洋物种、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

2、通过在各层级加强科学合作等方式,减少和应对海洋酸化的影响。

3、增加科学知识,培养研究能力和转让海洋技术,以便改善海洋的健康,增加海洋生物多样性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发展的贡献。

4、向小规模个体渔民提供获取海洋资源和市场准入机会。

5、建立国际法律框架。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建立保护可持续利用海洋及其资源的国际法律框架,加强海洋和海洋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五、中国及世界其他海洋地区的工作近来取得的成果

2017年6月7联合国会议上中国提出将积极推动蓝色经济发展,为海洋的全球治理作出贡献。中国承诺,到2020年中国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和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更趋合理,海洋经济调控与公众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具体措施包括促进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等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业等海洋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等,预期新增涉海就业人员250万人。

在得到有效管理和充足资源的情况下,世界其他海洋地区的工作近来也取得了突出成果。2017年,保护区覆盖了13.2%的国家管辖范围以内海洋环境,0.25%的国家管辖范围以外海洋环境,以及5.3%的全球海洋面积。

总而言之,此次“构建蓝色伙伴关系”的重要倡议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建立多边、双边、区域、全球等各层面、各类型合作关系共同解决海洋问题,通过各种国际合作平台,各国不仅能分享好的海洋实践,还能共同研究如厄尔尼诺等与海洋有关现象,完善对海洋的认知,发展蓝色经济,从而有效治理海洋酸化,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中国城镇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及制度构建研究

目 录

摘要„„„„„„„„„„„„„„„„„„„„„„„„„„„„„„„1 关键词„„„„„„„„„„„„„„„„„„„„„„„„„„„„„„„1 Key words„„„„„„„„„„„„„„„„„„„„„„„„„„„„„1 引言(或绪论)„„„„„„„„„„„„„„„„„„„„„„„„„„„2

一、养老保险及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概念„„„„„„„„„„„„„„„„„2

(二)养老保险的含义„„„„„„„„„„„„„„„„„„„„„„„„2(1)社会养老保险„„„„„„„„„„„„„„„„„„„„„„„„„2(2)商业养老保险„„„„„„„„„„„„„„„„„„„„„„„„„2(3)社会养老保险业商业养老保险的关系„„„„„„„„„„„„„„„3

(二)“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3(三)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含义„„„„„„„„„„„„„„„„„„„„4

二、中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4(一)现行制度面临的挑战—人口老龄化„„„„„„„„„„„„„„„„4

(二)现行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5

三、中国城镇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与制度构建之对策„„„„„„„„„„„6

(一)发展商业养老保险以完善“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6(二)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保险„„„„„„„„„„„„„„„„„„„„„7

(三)加强养老保险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8 结束语„„„„„„„„„„„„„„„„„„„„„„„„„„„„„„9 致谢„„„„„„„„„„„„„„„„„„„„„„„„„„„„„„„11

Abstract„„„„„„„„„„„„„„„„„„„„„„„„„„„„„„1 参考文献„„„„„„„„„„„„„„„„„„„„„„„„„„„„„10

菏泽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中国城镇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及制度构建研究

08级法律系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庞丽丽

指导老师 王佩

摘要:在各国公共养老保险金支付膨胀和全球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三支柱”体系是有效的保障养老退休和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金支付问题的较为合理的改革方案,成为21世纪全球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论文立足中国国情,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基于人口老龄化的背景,将社会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同时纳入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内进行研究,并结合了西方经济学中养老保险理论、人口老龄化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为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养老保险作了理论的铺垫。

关键词:城镇养老保险制度;“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

China Urban Endowment Insuranc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Research Student Majoring in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PangLiLi

Tutor WangPei Abstract: in the global acceleration of the aging population and public pension payment of expansion, the ”three pillars“ of system is to solve the aging population brings the pension payments crisis and more effective guarantee old-age retirement more reasonable reform program, in twenty-first Century to become the global pension insurance system reform inevitable trend.The paper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aging populat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social endowment insurance and pension insurance business at the same time into the urban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 for research,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western economics in the endowment insurance theory, population ag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to study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pension insurance as a theoretical groundwork.Key words: urban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the ”three pillars" of commercial pension insurance;;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菏泽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引言 养老保险制度是现代国家社会保险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中国正在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的挑战,针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公共养老金支付危机,养老保险改革也拉开了帷幕。加快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调整养老保险体系中三大支柱各自比例,共同实现养老保险所具有的三大功能—储蓄、保险和收入再分配,使制度内各支柱的养老基金收支平衡以促进城镇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和积极实践的重大课题,这也是论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一、养老保险及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概念

(一)养老保险的含义

养老保险是指老年人因年龄或疾病等原因丧失劳动能力后,通过预先支付的养老保险费而获得经济保障的一种保险制度安排。它遵从保险运行机理,通过精算确定一定的缴费水平和领取的养老金额,是一种互助互济、风险分摊机制,具有保险经济活动的特征。而商业养老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是养老保险两大组成部分[1]。

1、社会养老保险

1953年,在维也纳召开的国际社会保险会议上,对社会保险作如下表述:“社会保险是以法律保证的一种基本社会权利,其职能主要是以劳动为生的人,在永久或暂时丧失劳动能力时,能够利用这种权利来维持其家属及劳动者的生活。”美国保险及保险学会保险属于委员会经过认真研究讨论后,将社会保险界定为:“通常由政府采用危险集中管理方式,对可能发生预期损失的被保险人提供医疗服务或现金给付”。[2](GcorgeE,1976)同时,他还给出了具体的构成要素。简言之,社会养老保险(在中国又称基本养老保险)是由国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当劳动者达到法定的年龄、工龄或个人缴费年限,或因年龄过大丧失劳动能力退出生产和工作岗位时,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补偿,保障其基本的生活的需要而建立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其主要特征就是为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条件而实行的强制性保险,是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

2、商业养老保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简称《保险法}})第二条规定,商业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是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3]商业养老保险由保险双方当事人(保险人和投保人)遵循自愿、平等的原则,签订保险合同,由投保人向保险人支付一定数额的养老保险费,在保险合同约定的期限按照约定的领取方式来领取养老金,对于被保险人遭遇合同范围内的风险,由保险人按照合同规定实施经济补偿的一种商业经营活动,它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养老保险可以是个人为自己或为家人购买,被称为个人储蓄养老保险或个人商业养老保险;也可以是雇主购买给雇员的团体养老保险,被称为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或者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

菏泽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中的储蓄因素远远超过风险保费的因素,因此,商业养老保险带有很强的储蓄性质,常常被称为储蓄保险。

3、商业养老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的关系

商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保险之间最根本的区别有两点:第一,商业养老保险是按质论价的完全商业行为,不存在互济成分。第二,保险是自愿购买的,而社会养老保险是强制性购买的。社会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虽然存在明显的差别,但两者在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保障人们生活安定、促进社会经济繁荣等方面是一致的,并且存在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社会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是构建养老保险体系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保险除了有互补性之外,还有兼容性[1]。特别是人寿保险、养老保险与资本市场—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强制个人储蓄性的社会保险是“自己养活自己”的养老模式,不具有互济成分,完全可以是商业行为。商业养老保险最重要的功能是弥补社会养老保险保障水平的不足之处,社会养老保险保障水平低,商业养老保险的市场发展机遇就大,反之,社会养老保险己经有足够的保障,人们对于补充的商业养老保险的需求就下降。因此,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依赖于社会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

(二)“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

通过分析社会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之间的关系,可以明确,这两者是构建养老保险体系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世界银行1994年发表的《防止老龄危机:保护老年人即促进经济增长》报告中,将养老保险的三个层次形容为养老保险的三个支柱。目前,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养老保险体系是世界银行所规范的“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结构[5]。

1、第一支柱

第一支柱或第一层次,即公共养老保险(或称基本养老保险),由政府主导负责,政府以缴费或征税方式筹集养老保险的资金,一般是采用现收现付制模式,并由政府或公共机构经办,覆盖全社会,强制执行,属于社会养老保险范畴。其目标是提供各种风险保障,有限度的缓解老年贫困。

2、第二支柱

第二支柱或第二层次是私营基金式养老金计划,也即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它既可以是强制执行也可以是自愿实施,是一种完全积累制的并由私人管理的养老金计划。第二支柱一般可采用两种形式:职业年金计划或个人储蓄账户。这一支柱属商业养老保险范畴,由劳资双方代表组成基金理事会,基金的运营管理市场化,通过招投标委托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商业保险公司、投资金融机构运营管理基金。

3、第三支柱

第三支柱或第三层次主要是个人储蓄性养老计划,由商业保险公司办理,个人自愿投保,为那些想在老年得到更多收入及保险的人提供额外保护,鼓励人们把钱存进

菏泽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养老金储蓄账户,政府给予税收优惠。“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恰恰也符合这一改革的思路:第一支柱公共养老保险体现社会公平,第二、第三支柱的商业养老保险体现效率和个人的自我保障责任,因此“三支柱”能够有机的将政府与市场、社会公平与效率、个人保障责任和社会保障责任结合起来,共同承担养老保障的责任。这三大支柱共同完成了社会收入再分配、储蓄和保险三大功能。

(三)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结合西方经济学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养老保险理论,中国城镇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 第一,加快发展作为第二、第三支柱的商业养老保险,包括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并给予国家层面上的政策支持,充分发挥商业养老保险在养老保险体系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第二,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形成有效的良性的资本市场创新机制,促进市场竞争,为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第三,作为养老保险体系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的养老金筹集与支付要兼顾公平与效率,必须充分考虑到养老金承担者的承受力,即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责任主体的承受力不能靠牺牲一代人未来在职的养老需求来满足当前己退休老人的养老需求;第四,形成一套促进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尤其是监管体系。总的来说,第一支柱体现公平,第二、第三支柱体现效率,“三支柱”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实现可持续发展“公平”与“效率”的辩证统一。

二、中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现行制度面临的挑战—人口老龄化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的人口基本上处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状态,根本没有老龄化的迹象,属于年轻型。如果按照自然趋势发展的话,中国会像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持续处于人口转变的第二个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阶段。然而,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实行使得中国在较短时间内人为地完成了人口转变过程,与同等收入水平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经过上百年才完成的向现代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过程。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向老年型过渡。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中,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己达882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6.96%。因此,中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中国现行的养老方式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家庭养老方式。日趋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已经给中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深刻影响。政府、企业和社会都己经感到社会养老保险方面的负担日趋加大,庞大的老年群体带给社会养老保险的压力越来越大。根据国际经验,支撑现收现付制的公共养老保险需要以相对年轻的人口结构、有效安全的基金管理和治理机制和有效率的税收体系为条件,而这些条件在中国不完全具备,[6]这是因为中国的人口转变,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双重作用下,尤其是以后者效

菏泽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果为主的情况下实现的,相对来说,它不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这使得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产生了其他国家未曾遇到的问题,构成其特有的性质。因此在实践中,城镇养老保险制度中存在诸多问题,阻碍了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二)现行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平问题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要扩大到城镇所有类型的企业和职工,甚至包括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但现实是,现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率较低,主要覆盖城镇地区的国有部门。虽然非国有部门的就业人数在许多地区占一半以上,但基本养老保险在非国有部门的覆盖范围参差不齐,城市中相当数量的人群被该制度所忽略。在现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下,不同人群所享受到的养老保险政策和待遇是不同的,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差别也比较大。比如,公务员依然享受计划经济时代的退休养老政策,而自由职业者的基本养老保险始终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而被人为的排除在现有的制度之外,部分企业因经营困难无法按时缴纳养老保险费,其职工的养老保障也就不能保证。对不同人群设计不同的养老保险方案,体现了制度的多元化和不同人群的特点,条块的分割与不同行业人群和不同收入水平的养老保险政策区别太大,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符。[7]

2、效率问题

现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发展的效率缺失问题,很大程度上根源于制度中政府的责任定位不清。第一,监管机构在具体的运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难以适应越来越繁杂的工作。第二,政府在养老保险中承担着直接管理者的责任和角色。由于政府的介入过深,加之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目前这一模式正面临着严重的信任危机和财务危机。第三,基本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过低。由于目前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只达到市县一级,资金的征缴、管理、运作,实际上都是由市县一级的地方政府来完成的。在缺乏有效的监督体系下,众多的地方政府参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活动,这为养老基金被挤占、挪用等违规现象埋下了伏笔。

3、可持续发展问题(1)客观原因

人口老龄化的日趋严重使得在职职工的赡养率急剧上升,导致当期的养老金支付增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率较高,导致养老金收入下降。由于缴费率较高,企业负担较大,客观上也刺激了企业拖欠或拒缴保费。目前,企业、事业单位仍然是基本养老保险的主要承担者,基本养老保险一般只覆盖国有部门,并且在当前养老保险缴费高且不稳定的情况下,因为对未来没有足够的信心以及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会削弱竞争力,使得很多非国有部门不愿意这参参加,也造成了这些企业与其他企业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不平等竞争。覆盖率太低又会使得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能分担风险,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也不能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菏泽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2)主观原因

①没有资金保证的养老保险承诺是公共养老保险收不抵支的重要原因。

②养老保险制度的两个基本功能—收入再分配和储蓄—可以用不同的制度兼顾,但却不能用同一制度兼容。而中国现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恰恰把这两个基本功能兼容在同一制度中了。③政府在制度设计之初对制度的转轨成本之补偿问题认识不足,没有采用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而是期望通过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率来消化这块转轨成本。

三、中国城镇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与制度构建之对策

(一)发展商业养老保险以完善“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

商业养老保险作为一国养老保险体系的“三支柱”的重要构成部分,与公共养老保险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比较完善的退休养老保险体系。目前,中国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一层次,即基本养老保险的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基本建立起了一个覆盖城镇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框架。因此,作为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商业养老保险应当在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积极的作用,促进城镇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1、发展企业年金

企业年金是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商业养老保险的范畴。企业年金是享有税收优惠政策安排的补充养老保险。中国在经济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条件下,提前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因此,中国的公共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这种形势下,发展企业年金的意义尤为重大,影响也将更深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发展企业年金有利于促进金融服务业发展和资本市场的成熟,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第二,发展企业年金有利于养老保险改革的顺利进行和“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完善。第三,发展企业年金有利于企业吸引人才,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还有凝聚力。

2、发展个人商业养老保险

作为第三支柱的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即由个人自愿在人寿保险公司购买商业养老保险计划,在养老保险体系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这是因为在保障功能和保障对象方面,人寿保险公司所提供的养老保险计划对于个人和社会有其独特优势。适当调整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在养老保险体系中的比重,提高这一支柱养老金的替代率,为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资金运用的环境,确保基金投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对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的经营者,即商业人寿保险公司进行监管,如资金投资组合监管、经营机构的运营监管、偿付能力监管等,通过立法规范经营机构的合法竞争行为,保障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权益。政府应强化舆论宣传,提高公众的自我保障意识,营造一个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

菏泽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二)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保险

1、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

资金统筹是社会养老保险的特质,统筹层次越高,基金抗风险能力就越强。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合理调剂适应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在较大范围内统一规范政策和办法,有利于人员流动和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增强基金抗风险能力。而目前,中国的统筹层次还停留在市县级的阶段,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建立省级统筹已是必然。第一,建立省级统筹有利于充分利用有限的养老保险基金在各个市县之间进行统筹调剂;第二,可以理顺资金补助机制,实现各级政府的责任分担,避免地方政府过度依赖中央政府的财政补贴,也可以通过集中调剂资金来减少资源的冗余限制;第三,能够打破区域壁垒,保证劳动力跨地区的合理流动,降低了市场要素流动成本。省级统筹要采取逐步稳妥的设计思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对一省范围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政策统一:业务统一管理,基金统一征缴,运行统一调度。[8]具体做法:①,以预算管理为统筹基础。②,明确各级政府的工作责任。③,明确各级政府的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权限。最后,应该用更长的一些时间,实现基本养老保险金从省级统筹层次向全国统筹层次的提升,在更大范围内体现基本养老保险的公平性和社会互助性。

2、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

一个国家的投资结构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资本市场的效率结构,因此,要实现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健康良性发展并能获得稳定的、较好的投资收益率,必须要有一个健全完善的资本市场。但由于中国经济发展尚处于转型期,与发达国家成熟的资本市场相比,中国市场机构不合理、基础不坚实,政策法规滞后,市场机制发育不充分等情况将在较长时期内不同程度存在,这是导致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收益率过低的很重要原因。因此,要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促进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扎实稳妥地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

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加强资本市场管理,丰富完善投资工具,培育规范投资主体,增加机构投资者的数量和投资,促进市场竞争,稳妥地推进金融领域的创新,形成有效的良胜的资本市场创新机制,逐步推进金融自由化和利率市场化,以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目标。同时,在条件允许时,可以适当将商业养老保险资金投资于国际资本市场。

(三)加强养老保险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

有法可依是推进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强大的动力,只有法律的权威才能够解决中国现行养老保险体系中固有的城乡二元化、地区分割化的问题,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养老保险体系。

1、通过立法建立并完善“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

菏泽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按照目前国际养老保障的先进经验和改革趋势,“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势在必行。基本养老保险是基础,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是补充,三者相辅相成。按照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养老保险的待遇水平不能也不可能很高,能够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即可。对此,中国要尽快出台一部综合性的养老保险法,包括各个支柱的保障目标、保障待遇、经办机构、遵循的原则、投资规则和税收优惠政策等详细内容,以构建并完善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相结合的“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

首先,立法的宗旨应该是保障老年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包括老年人的生存权和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利。其次,立法的任务是在借鉴现有养老保险改革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制定专门的养老保险法律加以规范和完善。最后,立法的目标应该是建立健全的养老保险法制体系,使得养老保险法具有完整性、稳定性和权威性,一切行事有法可依。同时,立法应考虑中国地域辽阔、发展不平衡等具体国情,但是在原则上应保持一致,如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权利与义务相对应,体现公平互济等等。

2、通过立法建立健全养老保险的监管体系

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监管体系,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城镇养老保险整体的可持续发展,而且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的高速、持续增长。

首先,对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的监管,应制定社会统筹基金的监督制度,规范监督范围、监督形式、监督程序,以及监督的机构和人员的行为,并对统筹基金的收入、支出、投资过程进行严格监督,以杜绝和减少统筹基金被挪用、挤占等违规行为的发生。同时,以法律手段解决基本养老保险金的支付风险问题。导致基本养老保险金支付风险的主要原因是保险基金收支不平衡,尤其是基本养老保险费不能及时足额征缴。

其次,要在深入研究商业养老保险的风险特性和盈利模式的基础上,开发更加科学的风险模型和监测技术,完善商业养老保险偿付能力监管指标体系,借鉴国际经验,提高其科学性、适应性和操作性;尽快研究建立偿付能力危机或突发事件出现后的处理手段,解决商业机构偿付能力不足时的应急措施及其退出机制。同时,对于第二、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监管,应加强保险公司等商业机构偿付能力的监管,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确保其用来承担所有到期债务和未来责任能力充足,从根本上保护投保人的根本利益。

最后,在完善养老保险基金监管体系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坚持有效保护投保人的合法权益,确保投保人在符合法定条件时得到合适的利益保障。2 坚持以偿付能力作为监管核心的原则。3坚持监管成本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在确保养老保险基金监管体系的功能和效率的前提下降低监管成本。4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菏泽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简言之,只有通过强有力的动态监管,才能够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才能够保证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性,实现改革的真正目标。

3、通过立法建立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投资机制

规范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方向和投资规则,确定投资项目的法定种类,并使投资方式多样化,保证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 [9]。目前,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基本上采用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库券的方式投资,这种方式比较安全,但收益率低。应借鉴一下国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成功经验,在加强资本市场监督、完善立法、保证养老基金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将市场手段和商业保险机制引入基本养老保险的投资管理中,扩大基金的投资方式,允许基本养老保险资金投资于金债券、金融机构担保的企业债券、政府债券、股票、房地产、银行存款、公共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以获得多方面的投资收益。此外,立法还应明确不同风险类别投资项目的最高限额,以分散投资风险;对于单一投资项目应规定其法定投资限额,以防投资风险集中。

结束语

在全球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和各国公共养老保险金支付膨胀的背景下,各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趋势必然是基金制与现收现付制互为平衡、商业养老保险与公共养老保险相结合的“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三支柱”能够有机的将政府与市场、社会公平与效率、社会保障责任和个人保障责任结合起来,共同承担养老保险的责任。建立由企业年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相结合的“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并不断完善使之可持续发展以应对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当前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既定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菏泽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屠瑾.我国政府主导型养老保险制度的路径选择〔DJ.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2] 李绍光.养老保险的困境与出路由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年第3期 [3] 陈国艳.我国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D].天津:天津大学,2004 [4] 王治超.人寿保险、养老保险与资本市场—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7 [5] 李竞能.人口理论新编【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1 [6] 中国保监会普及保险知识编写组.保险知识学习读本【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7] 胡卉士.试论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有效衔接[J].南方金融,2002一3 [8] 胡建德.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析[D].郑州:郑州大学,2004

菏泽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致谢

在此论文撰写过程中,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王佩给予的指导与督促,帮助我顺利地完成了此篇论文。大学四年求学的历程虽然艰苦,但又充满着快乐。感谢我的班主任宋述贤老师,谢谢他为我们全班所做的一切,他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精神很让我感动,再次向他表示由衷的感谢。在四年的大学中我结识的每个学习和生活上的挚友是我人生中最大的一笔财富。在此,我也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谢谢我的父母,没有他们辛勤的付出也就没有我的今天,在这一刻,献上我最崇敬的致意!本文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此,向各学术界的前辈们致敬!

下载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构建合规文化 促可持续发展(全文5篇)

    构建合规文化 促可持续发展 合规管理作为一门独特的银行风险管理技术,如今已经得到银行业的普遍认同。随着现代金融的快速发展和金融环境的不断变化,许多主客观因素决定了合规......

    构建民本卫生、和谐卫生,推进医院可持续发展

    构建民本卫生、和谐卫生,推进医院可持续发展 ——临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材料 一、基本情况 临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始建于1952年2月,是一家集医疗、科研、教学......

    矿山企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大全

    矿山企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摘要:本文鉴于矿山企业传统的可持续评价模型存在的诸多弊端,从评价模型构建的整体性评价出发,结合我国矿山的实际情况,明确了评价模型的指......

    物业管理未来商业模式的构建

    物业管理未来商业模式的构建 文/陈伟 物业管理行业要实现末来三十年的持续进步,就必须着力于转变发展方式,凋整产业机构,其核心内容离不开改进和创新现有的物业管理商业模式。......

    可持续发展与未来学习报告(共5篇)

    可持续发展与未来学习报告 100082 万嘉俊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听了许多讲可持续发展和未来的报告,在各位老师,院长,校长的精彩演说中。让我对于可持续发展有了深一步的理解。......

    构建和谐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构建和谐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人类因梦想而伟大,企业因文化而繁荣。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职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理念,其核心是企业价值观,......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5篇)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天津津住汽车线束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11月17日,是由日本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世界500强)在中国投资的汽车线束制造企业之一,坐落在天津市......

    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过程 1. 传统发展观、零增长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观有何区别? 答:传统发展观的核心是物质财富的增长,它误认为物质财富增长所依赖的资源在数量上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