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业是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和保障
工业是焦作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和保障
所谓工业,是指采集原料,并把它们加工成产品的工作和过程,工业是社会分工发展的产物,经过手工业、机器大工业、现代工业几个发展阶段。
服务业即第三产业,指生产和销售服务产品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集合。我方观点,工业是焦作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和保障。(这里重点指出,我方所论证的工业不仅仅是传统工业,还包括我市本地优势产业及各个高新技术产业)。
论点:
1.工业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之一,在当代世界各国国民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
工业是唯一生产现代化劳动手段的部门,它决定着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速度、规模和水平。现今工业化远未完成,但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更先进的技术基础上。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而服务业的发展是依托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基础之上得以发展。因此,从本源关系来讲,工业才是发展的根本。2.我市是中原城市群‚金三角‛战略支撑点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因此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将成为我市工业产业带上的重要产业空间节点。
焦作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将利用焦作市产业优势和工业基础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引进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社会效益显著的工业项目,带动一批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生产流程为主要模式的新型项目,使焦作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成为生态良好、绿色环保的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
焦作有风神轮胎、多氟多新能源汽车,可以利用资源制造赛车。现在,宇通公司正在研究自动驾驶汽车,焦作可以打造自动驾驶汽车的示范区。焦作可以把智能汽车、共享汽车与风神轮胎、新能源汽车等融合在一起,打造一个全新平台,作为一个国家实验示范区,让多种多样的技术聚集于此。
焦作发展‚大健康‛产业有‚四大怀药‛等产业基础,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焦作新能源产业发展得很不错,新能源企业多氟多制定了很多国家级行业标准,企业的成长性很好,对行业发展有推动作用。另外,焦作整体城市化水平还不是很高,中心城区太弱,与周边县市区关系分散,亟须把中心城区发展起来,这是未来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方向。3.‚近学许昌,远学扬州‛,学的是‚发展为上,项目为王,企业家为大‛的理念和创新发展的模式。
9月29日,中国共产党焦作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举行,今后五年,在我市跨越发展的关键期、转型升级的攻坚期、改革创新的机遇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期,焦作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战略任务确立了,树牢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筑牢工业强市根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开放带动战略、生态立市战略,是我们把握时代、与时俱进,立足实际、精准发力的根本抉择。
徐衣显在全市‚近学许昌、远学扬州‛动员大会上强调:速调整优化结构,坚持培育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并进。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尽快培育一批50亿元、超百亿元大企业集团。加快推进企业上市,鼓励引导中小企业到‘新三板’、中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和定向融资。对外来企业、本土企业一视同仁,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平等对待。‛
今年5月23日,南通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会议决定,将每年5月23日确定为‚南通企业家日‛。南通坚持‚发展为上、项目为王、企业家为大‛的理念,聚焦发展,聚力项目,使其成为江苏近几年发展最快的地市之一。
许昌坚定不移地发展民营经济、培育本土企业;扬州近年来先后吸引93个国家和地区的1600多家企业落户;今年前8个月,南通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598个,完成投资531亿元……
‚许昌市的黄河实业集团公司以前是一个小的乡镇企业,围绕着碳元素行业营销收入做到了100多亿。‛河南佰利联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和奔流说,创新发展是它快速发展的原因。创新理念上的差距是最大差距,创新发展上的短板是最大短板。观念不创新,一切难创新。
2015年11月14日,我市在北京举办‚十三五‛规划专家座谈会,河南省工信委规划处处长白布刚:
焦作可突出制造业的主导地位,推动焦作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同时,焦作要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升级,尤其要推动煤化工、盐化工产业的转型升级工作。要积极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特别要以‚四大怀药‛为基础,延伸发展生物医药产业,规划建设相关产业园。
提出‚再工业化‛的概念(针对反击对方可能提出传统工业的滞后无法发动焦作地区经济发展)
论据:金融危机促发全球产业变革——制造业升级与新兴产业蓬勃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兴起,加剧了美国产业分化、结构变革,服务业成为美国的支柱性产业。从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来看,美国制造业占比从1947年的26%下降至2008年的11%,私人服务生产行业相对上升至近68%。从就业人数来看,2008年私人服务生产行业就业人数占非农就业总人数的70%,相对于制造业就业人数的七倍。产业结构长期失衡是导致本轮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强烈意识到制造业对于改善经济和就业的重要性,站在国家中长期发展的高度,陆续推出‚再工业化‛计划,希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恢复经济。‚再工业化‛为了推动以制造业升级和发展新兴产业为核心的产业结构调整。2009年以来,发达国家陆续出台产业政策支持实体经济。
现代服务业将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带动因素。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将极大地带动这一产业发展。主要表现为:首先,现代服务业将直接服务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专业化、高效率的服务给予支撑,现代服务业是高新技术产业获得快速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其次,现代服务业将成为高新技术产业最重要的应用领域。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先进技术的应用,服务业的现代化就是服务业信息化的过程。因此,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壮大将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最后,现代服务业将成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主要动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使其对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这将促使高新技术产业不断进行创新和实现突破。
服务业比重上升过快实际反映了制造业下降过快,因而容易导致经济失速。2015年前三季度,第二产业同比增速下降至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7%。当第二产业增速下降过快,生产效率较高的新兴服务业又无法在短时间内成为主导产业时,资源将更多地配臵于效率较低的传统服务业,导致经济降速。近30年来,在美国服务业比重提高超过1个百分点的六个年份中,其经济增长速度无一例外都比上年出现了下滑。我们考察了美、日、德、法四大经济体‚服务业比重提升‛与‚经济增速与上一年变化‛的关系,两者呈现较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特别是当服务业比重提升的速度超过1个百分点时,各国当年的经济增速有较大的概率出现下滑。
服务业比重过快上升不利于服务业的高端化。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主动需求方,决定着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高度和竞争力。第二产业比重过快下降,有可能反过来侵蚀服务业升级的基础,拖累服务业高端化进程。以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2010年我国服务业每万人增加值6.86亿元,高于第二产业6.76亿元的水平;但到2014年,服务业每万人增加值略升到7.95亿元,但已远低于第二产业11.47亿元的水平,服务业生产率相对于第二产业在下降。
服务业比重过快上升有可能不利于改善收入分配状况。金融、法律、会计等高端服务行业固然能创造高收入的岗位,但这只针对高学历者。对于原来处于第二产业的中年劳动者而言,再培训难度很大,人力资本积累需要一个过程。如果产业调整过快,在人力资本结构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许多蓝领工人以及与制造业的低端白领将面临失业的威胁,或者转入收入较低的低端服务业。
首先,服务业比重并不是越高越好,也不是提高得越快越好。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Dani Rodrik在2015年的一篇论文中指出,一些拉美国家未能充分利用完整的工业化促进经济增长,在人均收入较低的水平上,第二产业比重就达到了峰值,导致了经济增长停滞,甚至进入中等收入陷阱。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除了服务业自身发展的因素,外部市场需求萎缩、欧美国家再工业化、要素成本上升以及满足高质量需求的有效供给不足等所导致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下降,也是当前我国服务业比重相对上升的重要原因。服务业特别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是推动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优化升级的重要力量,如果第二产业比重在短时间内下降过快,这恰恰反映出服务业对实体经济转型的支撑是不足的。
第二,要更加重视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升级。服务业并不是高端产业的代名词,未来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很大程度决定于服务业内部的升级。对于餐饮、家政等劳动力密集型服务业,其增加值比重提高更多依赖于相对价格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效应明显,但长期作用将趋弱。对于金融、房地产等资本密集型服务业,虽然近年来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很大,但其统计方法并不考虑不良贷款、资产价格波动等风险因素对未来增长的影响,容易被高估。软件和信息、科研设计等技术密集型服务业,作为制造业向高端进阶过程中分工细化的产物,是服务业中生产率提高最快的部门,也是推动经济长期增长的潜力所在,其产值变化才更能够反映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优化。
第三,要认识到制造业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制造业内部的转型升级所带来的生产率提升和劳动者收入提高,在供求两个方面构成了服务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世界银行Shahid Yusuf等人2012年的研究指出,即使是纽约、伦敦和东京等以服务业为支撑的世界级城市,也因过早去工业化错过了从新兴工业中获利的机会,在金融危机中暴露出产业单一化和实体经济空心化的弊端。在发达国家加紧实施再工业化、发展中国家也在加速工业化进程的背景下,我们应推动体制改革以引导资源在实体经济领域优化配臵,发挥比较优势以稳住制造业的发展速度,依托制造业升级促进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在推进工业现代化的基础上实现服务业的高端化。
背景材料:
10月10日至14日,焦作市党政考察团星夜兼程,辗转许昌、南通、扬州三市,探求三市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新业态。短短几天,三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转型升级的勃勃生机、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给考察团成员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巨大的思想触动和深刻的心灵启迪。
跳出焦作看焦作,对标先进找差距,负重奋进促发展,争取早日跻身全省‚第一方阵‛。10月19日,在全市‚近学许昌、远学扬州‛动员大会上,焦作市委书记王小平铿锵有力的话语,彰显了焦作市委市政府不甘落后、负重前进的决心和勇气。
古人云:‚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当下,焦作正以强烈的危机意识和问题意识,直面差距、正视差距,主动作为、加压奋进,砥砺拼搏,打好主动仗,为让焦作在中原崛起中更加出彩而努力奋斗。
为什么学
为解放思想而学,为少走弯路而学,为提振信心而学
9月26日,在中国共产党焦作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王小平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减缓,财政收入质量不高,传统产业受到很大冲击,稳增长、提质量的任务异常艰巨。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企业研发投入不高,高技术产业发展不快,高层次人才短缺,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以上这些问题,焦作绕不过、躲不开。如何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是摆在焦作市委、市政府面前的重大难题。焦作没有坐以待毙、任其发展,而是主动‚走出去‛,向先进地区看齐,向先进地区学习。
学人之长,补己之短。10月10日至14日,焦作市党政考察团先后到许昌、南通、扬州三市,围绕工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招商引资及项目建设、城市建设等方面进行学习考察,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学到了先进经验,为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新方向。
学习什么
学经营城市的理念,学干事创业的氛围
纵向比,看进步,比出信心;横向比,看差距,比出清醒。
焦作市委副书记、市长徐衣显分析认为,焦作多年的发展积累,具备了基础优势、政策优势、项目优势等诸多有利条件。特别是市十一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早日跻身全省‚第一方阵‛的奋斗目标,全市干部群众谋发展、求跨越的思想空前统一,上下齐心、人人思进的热情空前高涨,形成了市县乡干事创业、奋力拼搏的大好局面。但当下焦作发展不足、发展不优、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通过这次学习考察,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
焦作要向三市学什么?焦作与三市的差距到底在哪儿?无论发展理念、创新机制,还是经营城市、干事创业,三市都树立了把握新常态、践行新理念、引领新发展的标杆。
今年5月23日,南通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会议决定,将每年5月23日确定为‚南通企业家日‛。南通坚持‚发展为上、项目为王、企业家为大‛的理念,聚焦发展,聚力项目,使其成为江苏近几年发展最快的地市之一。
扬州把‚喝上干净水、吃上放心菜、呼吸上新鲜空气、有稳定的就业‛等人人都需要、天天不可少的基本民生要求优先规划、优先实施,把最值钱的城市黄金地段用于公共休闲空间建设。要学习扬州像经营企业一样经营城市,城市管理精细到车往哪里放、出租车在哪里停,一条路、一条河都有人来管。许昌坚定不移地发展民营经济、培育本土企业;扬州近年来先后吸引93个国家和地区的1600多家企业落户;今年前8个月,南通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598个,完成投资531亿元……
9月26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焦作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了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和奋斗目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树牢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筑牢工业强市根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开放带动战略、生态立市战略,建设创新焦作、富裕焦作、美丽焦作、平安焦作,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力争早日跻身全省‚第一方阵‛,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焦作在中原崛起中更加出彩。
第二篇:建设生态文明是推进西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范文模版)
建设生态文明是推进西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西藏日喀则地委党校教研室
尼顿)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以来,为了实现西藏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在生态文明建设、自然环境保护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推动了西藏的长治久安与跨越式发展,促进形成西藏现代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今天,生态文明已成为西藏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新型工业化建设的主要方向。
一、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
20世纪的后50年全球环境遭到空前破坏和污染,相继出现“温室效应”、大气臭氧层破坏、酸雨污染、有毒化学物质扩散、人口爆炸、土壤侵蚀、生态危机森林锐减、陆地沙漠化扩大、水资源污染和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十大全球性环境问题。对此众多知名生态学家指出,全球十大环境问题已直接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文明的持续发展,正残酷地撕毁人类关于未来的每一个美好愿望和梦想,这一影响不仅会殃及一代、两代人,而且将影响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生存和发展。
当今世界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由于长期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我国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增长过快,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开始反思工业文明带来的影响,高度发展的工业文明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极大改善之外,很大程度上由于各国长期推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对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增长过快,生态环境破坏日趋恶化,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增加,空气污染指数明显加快,温室气体排放日益严重,全球气候变暖现象更加凸显,北极冰川面积逐年缩小,生物多样性进一步减少。可见,工业革命造成了生产力的空前解放和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导致了严重的环境危机和生态恶化。能源的超速消耗,导致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导致食品安全问题;人口爆炸,导致更多复杂的社会问题;军事科学的发展,导致人类生存安全问题,使经济社会发展变为不可持续。
实践一再告诫人们,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不可超越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阈值,超过了这个阈值就要遭受大自然的无情报复。在上下约万年的人类文明长河中,一些古老文明国家和地区,如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地中海文明和印度恒河文明、美洲玛雅文明等,之所以消亡、衰落,其共同的根源,就是过伐森林、过度放牧、过度垦荒和盲目灌溉等,使广袤的森林、草原植被遭到毁坏,河道淤塞,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盐碱化,肥沃的表土遭到侵蚀、剥离,失去了作物生长所需的大量矿物质营养,于是随着土地生产力的衰竭,它所支持的文明也就必然日渐衰落、消亡。我国黄河文明的兴盛与衰落,根本原因亦在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繁茂与破坏。“顺自然生态规律者兴,逆自然生态规律者亡”。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铁的定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到此,人类开始清醒地认识到不能无限地索取和肆意地破坏自然。人既不是自然神的奴隶,也不是征服自然和驾驭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伙伴,是自然界平等的一个成员。人必须和自然和谐协调共同发展。否则人类也将失去自己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最后毁灭人类自身。同时为了社会的健康发展,不但要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同时更加需要保护自然、改善自然。积极主动地利用再生资源、再生能源,最大程度上减少对资源、能源及环境的破坏,积极投身到人工绿化的行动当中,为自身的生存环境创造出更多的绿色家园。
生态文明,就是在深刻反思工业化沉痛教训的基础上,人们认识和探索到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理论、路径及其实践成果。人类发展史的实践表明,生态文明是有别于任何一种文明的崭新文明形态,其产生和发展具有必然的历史演进轨迹,即人类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人们熟知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都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惟有生态文明是现代工业高度发展阶段的产物。可以说,生态文明是对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的深刻变革,是人类文明质的提升和飞跃,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个新的里程碑。生态文明不只是生态、环境领域一项重大研究课题,而是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经济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协调、发展平衡、步入良性循环的理论与实践,是人类社会跨入一个新的时代的标志。
生态文明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走向,生态文明建设所追求的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既是文明形态的进步,又是社会制度的完善;既是价值观念的提升,又是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既是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的目标指向,又是人类文明进程的有益尝试。只有建设生态文明,才能推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建设生态文明,人类的发展才能与时俱进,科学发展;只有建设生态文明,才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挽救人类的自身灭亡。
众所周知,未来人类的发展只能走生态文明的光明大道,才能使社会发展可持续,生态环境可保护,人民生活则安康。
二、西藏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进一步明确了西藏发展的战略定位,使西藏成为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西藏要成为重要的安全屏障,必须更加注重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更加注重保护高原生态环境,更加注重扩大同内地的交流合作,更加注重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这实际上是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要推进西藏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起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注重保护高原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在西藏,由于西藏地处高寒、干旱的高原地区,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加之近几年人为的破坏,生态环境出现逐年恶化趋势,草场退化、水土流失趋于严重,土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森林覆盖面进一步减少,地质灾害频发,水资源短缺,进而造成空气和环境的污染,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气温的增高及极端气候的出现,直接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空间。
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要协调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三个维度的关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创新,践行生态伦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坚持生态正义,实现生态补偿的原则,确保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发展、永续发展;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公正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不仅符合了在西藏践行科学发展观,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更加适应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在需求。在西藏,促进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三、建设生态文明,推进西藏可持续发展
在和谐、共处、互利、可持续的生态文明背景下,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将会呈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美好景象。西藏因特殊的历史地理因素,经济社会较我国内地长期处于落后的状况,尽快摆脱落后面貌,迅速走向现代化,是西藏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西藏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西藏地处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特殊,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保护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确保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及良好的调节能力,确保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生态的和谐统一、协调发展,是西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推进西藏长治久安、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也是保护西藏蓝天碧水的必然选择;更是西藏人民与祖国人民同步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
首先,推进西藏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政治制度。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西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必须提供完整有效的政治制度保障,政府制定重大的方针、政策;实行重大决策;实施重点工程、建造大型楼房时首先要考虑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必须做到保护优先,保护与建设并重,实行边保护边建设的策略,有效地保护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对违规开采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严惩,避免过度的环境破坏和资源的浪费,从而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政策支持。
其次,建立比较完善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体系,为建设生态文明,推动西藏的可持续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要按照《西藏自治区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多部门联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网络,同时要不断扩大环境保护新闻宣传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进一步丰富环境文化产品,举办多层次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培训,从而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创新能力和整体实力。逐步建立一支规模较大、素质较高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队伍,与构建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和建设生态西藏、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形势及要求相适应。
再次,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为建设生态文明,推动西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持。针对不同的教育层次,都要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所涉及的教科书中必须列出生态文明的教学内容,为不同层次的学习人员提供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生态文明知识,使每个人从小要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特别是对处于幼儿园学习阶段和小学学习阶段的学生提供更多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让他们从小了解生态保护的现状、破坏环境的危害、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最后,建设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社会,为西藏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安全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基础和前提,关系到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幸福与安康,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社会,就是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让每个公民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中去,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社会公民的自觉行动;让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起来,使每个公民自觉保护生态环境,与破坏生态环境的不法分子抗争到底;让绿色生活的习惯扎根在每个公民的习惯当中,使整个社会变成和谐、节约、绿色的新家园。
建设生态文明,任重而道远。西藏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一样,是西藏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西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关系到西藏的长治久安和跨越式发展,也关系到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发展西藏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事业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及子孙。在未来的发展中,西藏各族人民在政府的正确引领下,只要共同保护环境,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西藏的碧水蓝天将永在,西藏的美好明天将到来。
第三篇:建设生态文明是推进西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建设生态文明是推进西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西藏日喀则地委党校教研室尼顿)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以来,为了实现西藏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在生态文明建设、自然环境保护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推动了西藏的长治久安与跨越式发展,促进形成西藏现代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今天,生态文明已成为西藏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新型工业化建设的主要方向。
一、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
20世纪的后50年全球环境遭到空前破坏和污染,相继出现“温室效应”、大气臭氧层破坏、酸雨污染、有毒化学物质扩散、人口爆炸、土壤侵蚀、生态危机森林锐减、陆地沙漠化扩大、水资源污染和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十大全球性环境问题。对此众多知名生态学家指出,全球十大环境问题已直接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文明的持续发展,正残酷地撕毁人类关于未来的每一个美好愿望和梦想,这一影响不仅会殃及一代、两代人,而且将影响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生存和发展。
当今世界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由于长期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我国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增长过快,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开始反思工业文明带来的影响,高度发展的工业文明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极大改善之外,很大程度上由于各国长期推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对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增长过快,生态环境破坏日趋恶化,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增加,空气污染指数明显加快,温室气体排放日益严重,全球气候变暖现象更加凸显,北极冰川面积逐年缩小,生物多样性进一步减少。可见,工业革命造成了生产力的空前解放和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导致了严重的环境危机和生态恶化。能源的超速消耗,导致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导致食品安全问题;人口爆炸,导致更多复杂的社会问题;军事科学的发展,导致人类生存安全问题,使经济社会发展变为不可持续。
实践一再告诫人们,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不可超越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阈值,超过了这个阈值就要遭受大自然的无情报复。在上下约万年的人类文明长河中,一些古老文明国家和地区,如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地中海文明和印度恒河文明、美洲玛雅文明等,之所以消亡、衰落,其共同的根源,就是过伐森林、过度放牧、过度垦荒和盲目灌溉等,使广袤的森林、草原植被遭到毁坏,河道淤塞,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盐碱化,肥沃的表土遭到侵蚀、剥离,失去了作物生长所需的大量矿物质营养,于是随着土地生产力的衰竭,它
所支持的文明也就必然日渐衰落、消亡。我国黄河文明的兴盛与衰落,根本原因亦在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繁茂与破坏。“顺自然生态规律者兴,逆自然生态规律者亡”。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铁的定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到此,人类开始清醒地认识到不能无限地索取和肆意地破坏自然。人既不是自然神的奴
隶,也不是征服自然和驾驭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伙伴,是自然界平等的一个成员。人必须和自然和谐协调共同发展。否则人类也将失去自己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最后毁灭人类自身。同时为了社会的健康发展,不但要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同时更加需要保护自然、改善自然。积极主动地利用再生资源、再生能源,最大程度上减少对资源、能源及环境的破坏,积极投身到人工绿化的行动当中,为自身的生存环境创造出更多的绿色家园。
生态文明,就是在深刻反思工业化沉痛教训的基础上,人们认识和探索到的一种可持续
发展理论、路径及其实践成果。人类发展史的实践表明,生态文明是有别于任何一种文明的崭新文明形态,其产生和发展具有必然的历史演进轨迹,即人类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人们熟知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都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惟有生态文明是现代工业高度发展阶段的产物。可以说,生态文明是对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的深刻变革,是人类文明质的提升和飞跃,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个新的里程碑。生态文明不只是生态、环境领域一项重大研究课题,而是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经济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协调、发展平衡、步入良性循环的理论与实践,是人类社会跨入一个新的时代的标志。
生态文明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走向,生态文明建设所追求的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
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既是文明形态的进步,又是社会制度的完善;既是价值观念的提升,又是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既是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的目标指向,又是人类文明进程的有益尝试。只有建设生态文明,才能推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建设生态文明,人类的发展才能与时俱进,科学发展;只有建设生态文明,才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挽救人类的自身灭亡。
众所周知,未来人类的发展只能走生态文明的光明大道,才能使社会发展可持续,生态
环境可保护,人民生活则安康。
二、西藏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进一步明确了西藏发展的战略定位,使西藏成为重要的国家安全
屏障、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西藏要成为重要的安全屏障,必须更加注重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更加注重保护高原生态环境,更加注重扩大同内地的交流合作,更加注重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这实际上是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要推进西藏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起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注重保护高原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在西藏,由于西藏地处高寒、干旱的高原地区,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加之近几年人为的破坏,生态环境出现逐年恶化趋势,草场退化、水土流失趋于严重,土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森林覆盖面进一步减少,地质灾害频发,水资源短缺,进而造成空气和环境的污染,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气温的增高及极端气候的出现,直接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空间。
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要协调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三个维度的关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创新,践行生态伦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坚持生态正义,实现生态补偿的原则,确保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发展、永续发展;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公正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不仅符合了在西藏践行科学发展观,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更加适应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在需求。在西藏,促进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三、建设生态文明,推进西藏可持续发展 在和谐、共处、互利、可持续的生态文明背景下,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将会呈现又好又
快发展的美好景象。西藏因特殊的历史地理因素,经济社会较我国内地长期处于落后的状况,尽快摆脱落后面貌,迅速走向现代化,是西藏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西藏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西藏地处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特殊,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保护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确保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及良好的调节能力,确保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生态的和谐统一、协调发展,是西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推进西藏长治久安、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也是保
护西藏蓝天碧水的必然选择;更是西藏人民与祖国人民同步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
首先,推进西藏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政治制度。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西
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必须提供完整有效的政治制度保障,政府制定重大的方针、政策;实行重大决策;实施重点工程、建造大型楼房时首先要考虑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必须做到
保护优先,保护与建设并重,实行边保护边建设的策略,有效地保护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对违规开采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严惩,避免过度的环境破坏和资源的浪费,从而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政策支持。
其次,建立比较完善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体系,为建设生态文明,推动西藏的可持续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要按照《西藏自治区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多部门联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网络,同时要不断扩大环境保护新闻宣传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进一步丰富环境文化产品,举办多层次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培训,从而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创新能力和整体实力。逐步建立一支规模较大、素质较高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队伍,与构建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和建设生态西藏、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形势及要求相适应。
再次,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为建设生态文明,推动西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持。针对不同的教育层次,都要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所涉及的教科书中必须列出生态文明的教学内容,为不同层次的学习人员提供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生态文明知识,使每个人从小要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特别是对处于幼儿园学习阶段和小学学习阶段的学生提供更多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让他们从小了解生态保护的现状、破坏环境的危害、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最后,建设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社会,为西藏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安全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基础和前提,关系到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幸福与安康,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社会,就是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让每个公民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中去,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社会公民的自觉行动;让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起来,使每个公民自觉保护生态环境,与破坏生态环境的不法分子抗争到底;让绿色生活的习惯扎根在每个公民的习惯当中,使整个社会变成和谐、节约、绿色的新家园。
建设生态文明,任重而道远。西藏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一样,是西藏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西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关系到西藏的长治久安和跨越式发展,也关系到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发展西藏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事业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及子孙。在未来的发展中,西藏各族人民在政府的正确引领下,只要共同保护环境,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西藏的碧水蓝天将永在,西藏的美好明天将到来。
第四篇:解放思想是邮政可持续发展之根本
解放思想是邮政可持续发展之根本
省发行局 赵炜炜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历史高度和时代高度,精辟概括了我们党90年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鲜明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目标任务,全面阐述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大政方针。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有很强的理论性、战略性、指导性,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是新形势下指导我们党继往开来的纲领性文献,同时,从胡主席的讲话中,可以深深的感受到,很多观点和要求对于一个企业,乃至个人的发展也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中国邮政公司化运营、适应市场竞争的迫切需要。观念的突破和思想的解放程度,决定着邮政当前和下一步的发展水平,因此,我们要摒弃一切阻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消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真正做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打破传统思维
邮政作为社会公用事业,与国民经济发展有着相当高的关联度。邮政只有紧紧抓住国民经济发展的脉搏,乘势而上,借势而为,主动融入,才能在服务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要在思想观念上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在机制搞活上坚持以市场化、公司化为导向,调动员工发展的积极性;在项目带动上结合区域经济特点找准项目,力求项目先行先试,增强发展后劲,提高持续发展水平;在服务百姓上以改善民生为切入点,稳步提高邮政服务水平。
勇于创新发展
我们必须强化创新精神的核心地位,把创新精神贯彻到我们的各项工作中。要依靠创新,切实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把握好创新的三个重点:一是体制机制创新。就是管理创新问题,要突出抓好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和财务管理创新。二是业务发展创新。函件数据库营销、国际速递业务、报刊发行业务等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依赖于创新。三是作业流程创新。要在干线网络优化的基础上,加快终端作业流程的调整,以进一步减少环节、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
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落实邮政工作中,就是要始终把人的因素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企
业和谐发展。我们要关注员工的根本利益,促进企业与员工和谐发展,要让企业员工人人有施展才华的舞台,要让一线员工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要加强员工培训,提升员工队伍素质。我们要密切关注客户的价值提升,一切从客户利益出发。邮政服务只有帮助客户实现价值的提升,才会打动客户,合作才能持续。要围绕人民群众的用邮需求,办好各类邮政业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要加快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培育和形成富有行业特色和地域特点的企业文化。
构建和谐企业
“和谐”既是一种伦理,也是一项管理准则,这就要求我们以“和谐管理”为指导思想,建设优秀的邮政企业文化。这不但是我们实现与外部环境和谐的重要标志,也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基石和保障。探索企业内部各种冲突产生的根源,从根本上讲,就是缺乏建立在统一价值观念上的邮政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具有整合企业各种生产要素的功能,它包括企业精神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其中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邮政企业的经营工作与邮政企业文化只有很好地融合,才能培育邮政员工高尚的精神境界,才能塑造邮政员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创造具有亲和力的人际环境,激发邮政员工的创造力。
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推进我省邮政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将依然繁重而艰巨。只要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齐心协力,迎难而上,顽强拼搏,创新实干,努力战胜前进途中新的困难和挑战,一定能够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实现新跨越!
二〇一一年九月九日
第五篇: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可持续发展
一、建设部门的特点及重要性好范文版权所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给建筑业带来生机和活Α=ㄖ翟谧试蠢谩⒒肪辰ㄉ韬蜕缁峋梅⒄沟确矫娓河兄匾姑唤鲆缁峤ㄔ旄骼喙っ窠ㄖ团涮咨枋一故抢投芗托幸担哂薪洗蟮木鸵等萘俊=改辏泄ㄖ游橐殉?ANlang=EN-Ugt;2000万
人,约占全国就业人数的6%。每增加10000平方米建筑安装工程量,可直接间接增加就业人员1000人左右。到2004年,我市建筑施工企业14家,其中总承包企业5家,专业分包企业4家,劳务分包企业3家,2家构件厂。建筑业年总产值2亿多元,有职工2000余人,年施工10万平方米以上。
很少有人意识到,建筑业,包括新建筑和建筑物的重修(在我国还增加了住户对房屋的精装修),形成国家最大的生产能力。(中国,1952年占3.2,1978年占3.8,到1997年则上升到6.7),并提供了将近1000万个专业的和贸易的就业机会(在中国,许多农村劳动力也转向建筑业--1985年1130.1万人,1997年2372.7万人,其中未包括与建筑材料相关的行业以及进入家装市场的农村人口)。全国50以上的可再生产的财富是投入到建设设施之中的。由于建筑业对国民经济的显著影响,因此,只要在建筑设计、施工和运行中对提高资源利用率做少量改变,就会对经济繁荣和环境改善起到重要的作用!好范文版权所有
二、建设部门的管理机构
市建设局下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建设安全监察站、建筑管理股、规划管理办公室、房产管理办公室、,负责相关的建筑业管理事务,这为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建立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体系,使建筑施工企业能在建筑市场中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发展状大提供了有力保证。园林管理处负责全市绿化工程。环卫管理处负责全市市容市貌的整洁。
三、建设部门对环境的危害
建筑环境是人类活动对资源影响的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世界1/6净水供应给建筑,建筑消耗掉1/4的木材,消耗掉2/5的材料与能量。同时建筑结构也影响水域、空气质量以及社会群体的结构等较大的范围。建筑业过度地破坏自然土壤、破坏自然径流和地下水蓄存能力,将导致洪水或水资源干涸(例如河水、泉水断流,地下水位降低导致的地面沉降)和加重水污染。在城镇发展和建设中应该考虑土壤科学家的意见和建议。建筑业平整土地和挖土对土壤的扰动将加速侵蚀40000倍。土壤贫瘠化和砂化将影响其保水、蓄水能力,变得更容易流失和被侵蚀。
全市建筑施工由于技术装备参差不齐,有的打桩机、发电机、震捣机、世割机的噪声严重扰民,群众反映强烈。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和施工材料运输过程中污染道路而产生的二次扬尘,污染了市容环境。施工不当,导致周围地基塌陷的事故也有发生。
四、环境危害对建设部门的影响
我市位于中国的东北部,所以主要是气象因素对建设部门的影响较大。夏季高温、下雨,冬季冰凌冻害,既影响施工进度、施工安全,又影响施工质量。我市虽位于地震带上,但由于地质原因,地震对建筑施工影响不大,近年新建建筑都设有抗震设施。
五、建筑业对环境资源的使用
建筑业需要土地资源、电力资源、水资源、还需要大量的水泥、钢材、木材和砖瓦灰砂石。除了钢材以外,其余材料基本上都能自给自足。
六、促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
1、全方位确保工民建筑建设质量。到2006年一次交验合格率达90%,其中优良品率达到35%,解决渗漏、质量粗糙等质量通病,加强建设监理和质量保证体系。提高设计水平和建筑质量,确保工民建筑的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
2、发展建筑构配件和制品的专业化、工厂化生产,提高现场施工机械化水平,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到2000年,施工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3%~5%,手工劳动产量压缩30%。
3、积极开发和采用可降低能耗和物料消耗的新型技术与材料,到2006年,建筑业的能耗和物耗率分别比1996年降低10%和40%左右。
4、对建筑设计、施工安装人员进行节能法规、标准和技术培训。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对居民进行合理利用能源的知识和技能教育。
5、建设一批居住质量高、居室热环境好的节能建筑示范单体和示范建筑区,采用高效保温材料达40%。
6、对现有采暖建筑有计划地进行分批节能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7、这几年房地产业的发展也是不可持续的。据很多专家的调查,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自有资金只占到开发资金的20%,这20%甚至还包括买房者的预付款。很多房地产开发企业是靠着拿到土地以后向银行贷款搞开发,这样的模式不能全盘否定,但凡事不能过度。大多数购房者,所付房款的75%甚至80%都是靠银行贷款。这样,房地产开发资金的80%是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