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的民主政治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的民主政治杨德山
一个内部崇尚民主且对民族前途高度负责的共产主义执政党,正努力通过民主的方式领导和执掌着国家政权。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在这85年里,我们党紧紧依靠和紧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干了三件大事,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他说,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在世界上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今天,我们回顾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的不平凡的历程、干成的惊天动地的三件大事,可以说,这85年也是党领导全中国人民为了建设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而英勇奋斗、不断探索的艰辛历史。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民主的中国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一代代先进的中国人前赴后继上下求索中华民族振兴和中国人民幸福的途径。把实行民主共和视为解决中国全部问题的唯一手段的是孙中山先生。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它的巨大政治冲击力使得任何恢复专制政治秩序的图谋顷刻破产,民主共和的思想流传广远,民主革命的洪流势不可当。在它爆发后的10年,中国共产党走上了政治舞台。早期的共产党人大多经受过辛亥革命的洗礼,革命的失败给他们以深刻的启迪:欧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中国需要一场更为彻底的民主革命,俄罗斯“劳农专政”的新型民主制度是中国人学习的榜样。
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反思孙中山“民权主义”学说、领导人民进行民主革命的斗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自己的民主观,主要内容包括:第一,中国的民主革命必须是最广大的人民参加的人民大革命,不是少数“先知先觉”者包打天下的行动。大革命时期,面对如火如荼的农民运动,毛泽东认为,这“乃是广大的农民群众起来完成他们的历史使命,乃是乡村的民主势力起来打翻乡村的封建势力”。“打翻这个封建势力,乃是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所要做而没有做到的事,农民在几个月内做到了。”第二,中国的民主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才能取得胜利,因为这个阶级不但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且具有彻底革命的要求、高度的阶级觉悟和与农民天然的联系,因此在未来的人民民主政权中必然是领导阶级,这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中国民主问题上的根本区别。第三,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任何民主,和任何政治上层建筑一样……归根到底是为生产服务的,并且归根到底是由该社会中的生产关系决定的”。因此,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必须以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为基础,以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为环境。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民主革命的不同阶段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进行了新型民主政治建设的艰辛探索。土地革命时期,党首先在军队中废除了打骂士兵、枪毙逃兵的军阀主义制度,建立了士兵委员会,实行官兵政治平等、经济公开、军事民主,创建了新型的人民军队;在根据地政权建设中,广泛成立了权力机构工农兵代表会,由民众或代表选举产生政府的委员会,在基层政府的委员会中强调贫农的成分比例,并在县、区、乡各级民众政权组织建设过程中,耐心地向群众解释他们和权力机构代表会、代表会和执行机构委员会之间的关系,使群众得到初步的民主知识训练。抗战时期,在边区民主政权建设中,党领导和组织了基层的民主选举工作,并由下而上选
举产生了边区的各级参议会,由参议会按“三三制”的原则产生政府委员会,保证党外人士在政权中占有2/3的人数比例;在边区基层选举中,几千年来中国农民第一次用简陋的手段(如洞选、豆选等)行使了当家做主人的神圣权利。解放战争时期,党在解放区发动群众由下而上地召开了各级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各级政府委员会,成立了各级人民政府。
值得注意的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治建设从来都是与经济、社会和文化革命联系在一起开展的。无论是土地革命时期的平分土地斗争,改良封建落后的社会习俗,还是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移风易俗活动,抑或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革命新风尚的传播,都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经济基础和文化氛围。可以说,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领导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全方位的民主建设,而且这种民主的实践主体是占当时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几千年来生活在小农经济汪洋大海中又饱受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压迫和文化愚弄的四万万农民。从这些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时期领导的民主建设具有广泛性、真实性,中国其他任何政党根本无法做到这些。
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所进行的新民主政治建设探索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因此,人民在20世纪40年代末毅然抛弃了20多年来打着“民权主义”旗号、却一直延长“训政”期限,还搞虚假“宪政”活动,实质推行封建买办法西斯统治的国民党蒋介石集团,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人民民主政治制度。所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民主政治,或者说就没有民主的中国。
党的领导保证民主政治建设
新中国的成立,既是人民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也是中国共产党开始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条件下,继续领导人民进行人民民主政治建设的开始。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和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及1975年、1978年和198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在对中国国体的人民民主性质作出明文规定的同时,对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也作了明确的规定。这既在法理上表明坚持人民民主的国家性质和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本政治原则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又在政治上表明它们都是人民的理性选择。半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在理论建树方面,“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高度概括了“民主”、“社会主义”、“现代化”三者之间的依存关系,凸显了“民主”的重要性。社会主义的民主必须靠社会主义的法制来保障,民主和法制“两手都要抓,都要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要实行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突出了法制建设对保障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意义。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要求,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民主政治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民主法治建设的要求提高到了新的历史水平。
在实践成就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国家民主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不断地得到完善和发展;城乡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日益完善,人民直接参与的范围不断扩大;包括人权在内的公民基本权利得到国家和全社会的普遍尊重和实际保障。在依法治国方略的指引下,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成就显
著,以宪法为核心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在不断地改进,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的意识和能力在不断提高;政府民主行政能力显著增强,司法民主体制建设不断推进;决策机制、行政管理机制、司法体制、干部人事制度、权力制约和监督制度、社会稳定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一切都说明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不可否认,中国共产党在探索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中也走过不少弯路,有过深刻教训。但是,这些弯路和教训绝对不能成为离开党的领导来建立所谓“民主”的借口。建国以来,党坚持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追求从来没有动摇过,即使在“文革”时期,党的领袖仍然谆谆告诫各级干部不忘人民民主的真谛:“我们的权力是谁给的?是工人阶级给的,是贫下中农给的,是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广大劳动群众给的。”在今天,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底子薄弱、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民族分布广泛的大国来说,要把13亿人的思想统一起来,力量凝聚起来,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前进,必须有中国共产党这个核心力量,必须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否则,国家将会四分五裂,人民将会形同散沙,民族将会陷入混乱的深渊。到那时,且不论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就连这一建设所依赖的经济文化基本条件都将不复存在。所以,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根本不可能有什么真正的民主政治。
党内民主示范和带动人民民主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的科技、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成为世界的潮流。我国自1992年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不断呈现多样化趋势。与之相适应,人民的自主意识、法治观念、民主要求也日益增强。这就需要中国共产党因势利导,积极探索新的形势下人民民主政治建设的途径和举措。党的十六大在当今中国民主政治建设问题上,提出了“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的重要命题。这是在对当今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中所处的方位已经发生了两大历史性变化这一客观事实基础上作出的正确判断。
作为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唯一且长期的执政党,党内的民主建设不但关乎党的生死存亡,更直接关乎着人民民主政治建设的成败得失。很难想象,一个自身民主建设不完善的政党能够领导人民建设起完善的民主政治。不可否认,我们党是有着民主传统的政党,但是党内民主的发展也有一个与客观形势发展相适应的问题。针对已经出现的若干不适应的情况,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改革设想: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扩大在市、县进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的试点。积极探索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进一步发挥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的作用。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这些改革不但能够使党内民主得到进一步发展,而且会对党所领导的政权机构、群团组织内部的民主化改革起到示范作用,从而对人民民主政治建设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新要求,进一步丰富了党领导人民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所谓“民主执政”,其总体要求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
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爱国统一战线。据此,目前需要改进的是: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集中民智,使决策真正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从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活动看,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内部崇尚民主且对民族前途高度负责的共产主义执政党,正努力通过民主的方式领导和执掌着国家政权,一定能够把中国的人民民主政治建设推向新的发展高度,一定能够把中国构建成包括“民主法治”要求在内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时,这些目标、任务的提出和实践,也是党的先进性在现阶段的重要体现。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副教授、政治学博士)
第二篇:中国共产党与中国
一、党员与党
中国共产党由中国国家和共产主义信仰判定,中国共产党由自己的国籍和是否信仰共产主义判定,任何其他国家和组织都没有权利判定。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共产党员是高尚、纯洁的,值得每一个国人尊敬。
党内的所有腐败分子都不是真正的党员,只是披着党员身份的投机分子,他们是中国丑陋的一面,从古至今 从未断绝。
二、党员与信仰
是否信仰共产主义才是判定一个是否为共产党员的最基本条件,其它的皆次之。有信仰的人,可以为信仰付出任何东西。
没有信仰的人,可以为利益毁掉任何东西。
二、党纯洁性与中共存亡
腐败能毁掉任何东西,顶层腐败 可以重来基层腐败 全局败坏
当今党掌握着行政特权 入党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 致使许多投机分子混入党中。
党自信不足,以为通过让自己变大 就可以变强 党员渗入了中国的各个角落 素不知党员越多 管理越难,正如医学常识 体积越大 细胞越多 患癌症的几率越大。
投机份子无时不在腐蚀党的机体,浊者自浊,物以类聚,腐败蔓延,当他们力量强大时,就可以操纵整个组织。中共不会灭,但组织会灭,到时候反腐亡党,不反腐亡国。
党应加强反腐,剔除腐败份子,对新入党人员审查甚之又甚,毕竟千军易得,良将难求。
三、党与民
中共党员来自人民,但又脱离不了人民。中共为了加强内部关系 定期开展各种会议 进行思想政治交流 这是一个很好的加强人与人之间联系的方法 中共可以把这种方法运用到和人民的交流中 如果重视和人民的联系大到和党员内部的联系,党与民之间 还会有距离吗?党在人民面前不应特意强调党与人民的关系 应该努力去掉自己的“党”字,党即民,民亲民,民亲党。
四、党与中国
中共掌握着中国绝对的行政资源与物质资源 一举一动对中国都造成重大影响 国家和全体国民的未来背负在中共身上 中共应步履维坚。
中共绝对不能腐化,更不能倒下,最直观的例子就是苏联,苏共倒台后 苏联解体 国家分裂 民族冲突、暴力事件 战争、人民生活水平至今未恢复原来水平。
中共是维护中国56个民族关系的坚固纽带,若中共不强 中国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将受损 国家极有可能走苏联分裂老路 在维护国家稳定与统一方面中国如今没有任何一个组织可以做到这一点,除了中共。
中共是中国的核心,现实和历史把他推到了中国脊梁位置,必须负担起自己的责任。中共强则中国强 中共亡则中国亡
五、苏共反面教材
苏联解体的罪魁祸首是建立她的苏共。
苏共推翻了封建、资产阶级,但自己却成了一个特权阶级,垄断了苏联大部分行政资源,并为自己的小团体谋求利益。当他们占据了苏联的大部分经济资源,苏联就成了阻碍他们利益合法化的障碍,于是他们解体了苏联,毁掉了集体所有制。
六、我爱国 所以我爱党。
第三篇: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建设
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建设
必修一涉及到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主要是第四和第六单元,一个是中国人探求民主道路的探索,一个是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发展。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发现更多的学生对视频材料比较认可,从中获取的知识也较多,因此选择了一些与教材相关的视频资料作为课堂的补充,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很好的让学生对教材上死板的知识有更好的理解和认识。
在处理第四单元的时候,选择《虎门销烟》、《19世纪中期的中西方》、《辛亥革命》片段等融入课件中。第六单元,选择了《开国大典》烘托课堂气氛,感受新中国的成立。
民主是一种发展的趋势,旧中国从专制里走出来,新中国建立真正的人民当家做主,这个过程,充满了曲折。同样是民主政治,第六单元可以和第四单元进行比较。中西方的民主制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探究问题)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民主的内涵。体会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情感升华:民主制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民主制的发展需要更长期的过程。
第四篇:从实际出发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从实际出发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作者:房宁
文章来源《求是》2013年第23期
民主政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根据本国的历史和国情,探索和建设符合本国社会发展要求的民主制度,是许多国家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伴随着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探索,民主政治是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由于中国历史与国情的特殊性,中国的民主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随着中国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的发展经验和模式日益引起世界的关注,系统地总结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经验,既是继续发展和完善中国民主政治的需要,也是对于外部关注中国民主政治的一种回应。
西方宣扬民主是“普世价值”,刻意回避各国民主政治实践之间的差异。实际上,各国的民主制度都是与自己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紧密结合的,各国走上民主政治道路的原因是具体的,有差别的,民主政治在各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英国民主政治最早起源于统治集团内部的政治斗争。因此,“权利保护”成为英国民主的起点和重点。法国民主政治起源于法国社会内部各阶级阶层之间的矛盾,发端于下层阶级反抗上层阶级的斗争之中。因此,争取自由成为法国民主长久的主题与特色。美国民主诞生于独立战争,由于历史和地理条件等特殊因素,美国独立建国时较之欧洲国家有更大的制度选择和建构空间,使得许多源于欧洲的民主观念与政治原则在新大陆上表现更为突出。
中国民主政治的起点是外来殖民主义侵略引发的民族生存危机,救亡图存是中国近现代包括民主在内的一切政治建设的历史起点和逻辑原点。在挽救民族危亡和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产生了民主政治的诉求,出现了最初的民主实践。新中国建立后,寻求国家的快速工业化,建立富强的新国家成为新的历史任务,民主政治成为调动人民建设国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政治机制,民主政治建设的主题从救亡图存转变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民主政治是人民的选择,但选择不是任意的,人们只能在历史任务和国情条件等客观因素设定的可能性空间中进行选择。中国的历史和基本国情深刻地影响和决定着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当代中国面临的根本任务仍然是快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中国的基本国情要求在工业化、现代化阶段的政治制度与体制,必须能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建设国家、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又能集中民力和民智,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有效调配资源,保卫国家安全和保障社会安定团结。对于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来说,只有满足国家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这两方面基本需求,才是一个可供选择和有生命力的制度,才是一个真正为中国人民所需要的制度,因而也才是一个真正民主的制度。
经过长期奋斗和探索,中国人民已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初步掌握了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规律,这就是把坚持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当前,中国共产党正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一活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增强了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生动实践。在中国,离开了共产党的领导,民主政治就失去了主心骨,人民当家作主就成了一句空话。
在长期探索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我们取得了一些丰富而重要的经验。
第一,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把保障人民权利与集中国家权力统一起来。权利保障是中国民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改革开放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充分的经济、社会自由,权利的开放和保障,激发了亿万中国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资源禀赋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条件下,由于人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中国经济出现了历史性的飞跃。中国民主建设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国家权力的集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权力的根本途径和实现形式。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即“共产党领导”是国家权力集中的制度体现。权力的集中,保证了中国实现更具效率的集约化发展。
第二,在工业化阶段,选择协商民主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点内容。协商民主是中国民主的重要形式。工业化阶段是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和转型的时期,社会矛盾大量存在,易于发生冲突和动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诸多经验证明,在工业化阶段实行竞争性的选举,开放社会参与的权力通道,可能会导致阶级与群体斗争的加剧,引发社会冲突和动荡。
在工业化阶段重点发展协商民主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经验。重点发展协商民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选举民主给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增加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可能性,有利于减少社会矛盾,扩大社会共识;有利于提高民主质量,避免片面性,把“服从多数”和“尊重少数”统一起来;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降低政治成本。
第三,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循序渐进扩大和发展人民权利。保障人民的权利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但人民权利的实现和扩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民主政治之路充满了坎坷和曲折,甚至遭遇“民主失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民权利的急遽扩大超过了政治制度和体制的最大承载能力,形成了权利超速现象。
马克思主义的权利观认为,权利不是观念的产物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它是伴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扩大和增长的,并非与生俱来,也不是单纯靠政治斗争争取来的。权利在本质上是历史的、相对的。人们只有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享有相应的权利。因此,中国发展人民权利的根本之道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人民权利的发展创造条件,带动人民权利的扩大和发展。这是中国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权利意识不断上升的复杂社会环境中依然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经验之一。
第四,在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中,采取问题推动和试点推进的策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改革策略被形象地称为“摸着石头过河”,即从实践中的问题出发而不是从观念出发,尽可能地通过实验、试点,逐步推广。这是中国改革和民主建设一项成功策略。政治体制改革和推进民主政治责任重大,也具有高度的风险。改革一旦失误,后果严重,甚至难以补救,各国历史上这样的教训不少。改革过程中存在一些失误是难免的,但只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则可以承受,失误或失败还可以加深我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有利于找出更加科学、正确的方法。
三
回溯历史,观察现实,无论在西方还是发展中国家,探索和建立适合自己国情的民主形式都不会一帆风顺,而要受到诸多历史与现实条件的制约。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之路也是如此。对于中国民主的未来发展,我们既要坚定不移又要客观冷静,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以往经验,实现积极稳妥的发展。在今后一个时期,考虑到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性等诸多历史与现实条件制约,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的总体策略应该是积极稳妥地扩大和推进有序政治参与和民主协商,建立、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
第一,分层次扩大有序政治参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政治参与的主要途径是政策性参与,即通过民意征询系统,把国家的法律与政策建立在征询和反映人民群众意愿的基础之上,通过征询人民群众的意愿,使党的执政方略和各级政权的政策法规能够准确反映和代表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实行分层次的政治参与是保证政治参与有序性的关键。民主政治需要有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但信息不对称、经验不对称和利益局限性在客观上限制了人民群众进行政治参与的范围和能力。分层次政治参与方式是克服和超越群众参与局限性的根本方法,它以利益相关性、信息充分性和责任连带性为标准设计和确定政治参与的主体、对象和方式。通过区分不同的政治事务,以利益相关程度、信息掌握程度和责任连带程度为尺度,引导相关性强的群体及代表进行分层次的政治参与。这既从总体上保证了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又可防止参与的无效与混乱。
第二,推进协商民主,提高协商民主质量。党的十八大首次确认协商民主概念,提出完善协商民主的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推进协商民主的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作为未来民主政治建设的重点。发展协商民主,需要进一步扩大协商民主范围,推进协商民主的体制化、制度化建设,提升协商民主的质量。在未来发展中国式协商民主的进程中,社情民意的客观、准确、全面的发现和反映机制是一项重要相关制度,应纳入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议事日程,加速建设中国的社情民意调查系统。
第三,建设和加强权力制约和民主监督体系。权力制衡的基本原理是相同或相似的权力主体间的相互监督和制约,而民主监督的基本原理是授权者或被代表的主体对于委托者或代理人的监督和制约。权力制衡和民主监督是两个性质不同、功能相近的制约与监督政治权力的管理机制,在未来的民主建设中需要进一步加强。
历史和现实经验一再昭示,推进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根据自身实践经验而不是根据“本本”或西方的价值理念,这是建设和发展中国民主政治的根本之道。经过长期反复的实践探索,中国已经形成适应当前发展阶段、符合未来发展要求的比较系统的民主政治制度体系。我们坚信,只要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继续探索前进,中国的未来将是光明的,大有希望的。
第五篇:中国中产阶级为何冷落民主政治
中国中产阶级为何冷落民主政治
咋一看标题是中国中产阶级冷落了民主政治?我想得首先需要弄明白的是两个名词,及中国中产阶级和民主政治有什么含义。
中国中产阶级:《福布斯》中国中产定义:年入1万—6万美元;生活在城里;25到45岁间;有大学学位;专业人士和企业家。
民主政治,是凭借公共权力,和平地管理冲突,建立秩序,并实现平等、自由、人民主权等价值理念的方式和过程。民主政治是奉行多数人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与君主制、寡头制和独裁制相对立。当然,这是一个官方的说法。那我们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我们有了说话的权利,我们说的话有了被重视的权利。但是,在当今形式下的中国国情,中产阶级的生活怎么样,民主政治发挥的效果如何?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思考中国中产阶级冷落民主政治的现状。我的看法有以下几点。
1、有政府扶持,其只需要按章办事达到国家的标准就是中产,所以进入中产的进程与民主政治动向无多大关系。中国到2020年要打造中国人口40%的中产阶级。此说法若是某人真诚的认识,那此人的思维逻辑等同白痴。虽然常见于社会宣导及些国家级精英如此频说,却无法辩识其是全平等和谐还是有层级和谐的前提社会观。具体的辨析可先两要点认识:(1)打造中产阶级实就和打造富有阶级一样,其社会成本最终依然也只会消化于社会基底层;(2)世界发达社会它只所以被标示发达,是因其基底层的可保证生活水准高于一般非发达社会,却无关乎其金字塔型还是橄榄型。中国,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若慰籍于有些打造中产阶级的能力作为,那实在是离弃平等信念,缺乏社会顾全责任,但求形似满足的自欺欺人,而此点是绝大多数进军中产和中产的人已深刻明白。
2、生存中的奴隶性质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改变。这得从两个方面来说:(1)从封建社会走过来还年轻的新中国,还有很大一部分受限于曾被封建思想影响过的民众,这就使中国人的奴性难改。(2)除去了人们的本体因素,还有就是环境因素。中产者并非天生的,他们之所以成为了中等财产阶层中的一员,必定经历了一番社会实践的历程,为此自身不得不染上浓厚的本土价值观。你想成为中产者吗?就得时时磨练自己,处处压抑住书生气习,泯灭掉智者的良知、磨掉个性意识的“棱角”,操行不可告示于人的潜规则,以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总之,在中国不能容忍有中产阶级自身特有的价值观,受制于种种制度、工资、环境以及现实的家庭负担,使其不能有真正的民主意识,这是导致其淡漠民主政治的又一重要因素。
3、中国民主政治总是要照顾大多数,不允许先行思想运作,不注重“治未病”的思想。其总是等待矛盾凸显,民众深刻意识的时候才开始着手处理,而欠缺制度完善开发新的模式。因此,也把中国梦的追求者在很大的程度上锁在了制度牢笼里。这看似民主的制度已经变得不似其本性了,所以被淡漠也是必然所趋。
综上所诉,中国民主制度被淡漠是一种趋势,也是如此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然。但是国人的生活还是得靠其表面运作方式,其对于中产或是其它阶层的人们来说的影响显得暧昧。我们无法改变现状,只能在这个笼子里挣扎与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