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19-05-13 19:44: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第一篇: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张金华

摘 要: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影响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主要有:人事管理体制的限制、用人单位的挑剔、结构性矛盾突出、学校培养和教育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偏高等.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转变职能,进一步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高校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生就业指导,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加快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完善机构,落实责任,建立务实、高效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关键词: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对策

作者单位:张金华(山东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唐瑛.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探究,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2]林瑞,高陈菲.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与对策,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3月第1期

[3]单德凯.辽宁省2004届本科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分析及对策,辽宁教育研究,2004年第4期

[4]张金华.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职业,2006职业培训]教育版

[5]于慧敏.师范毕业生就业趋势和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江苏高教,2002年第6期

第二篇:师范类毕业生就业调查总结

师范类毕业生就业调查总结

为了了解我系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我系对师范类毕业生进行了灵活就业调查。

根据调查作如下总结:

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但是我系师范类毕业生都找到了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优秀的师范类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以及与本专业对口的工作。

特困家庭的毕业生在找工作当中充分考虑自身的家庭情况,找到了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师范类毕业生在找工作当中不怕吃苦任劳任怨积极参与到工作中去,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系师范类毕业生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积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并且充分运用自己在校时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发挥自身的能力,以充分的自信心和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参与到工作中去,不断超越自我,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通过调查我们还认识到对于师范类毕业生的学历和能力,用人单位更注重能力。因此这就需要我们的师范类毕业生加强:

(1)课堂教学能力在教师能力结构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教学能力所表现的环境处于全部教育环境的核心位置上,一个教师要想具备较强的专业课堂教学能力,需要八个方面:

1.课堂预测能力;

2.课堂讲解能力;

3.课堂示范能力;

4.课堂检测能力;

5.课堂诊断能力;

6.课堂矫正能力;

7.课堂控制能力;

8.教材把握能力。

这八种能力分属不同的层级。对这些能力,教师未必是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获得的,但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这八种能力。

(2)语言沟通能力是教师交流的重要工具。在短时间内掌握语言的表达艺术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地学习、感受、锻炼、运用、表达进行沟通,最后达到优美自如地运用语言,具有成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掌握语言交流的特点,不但对教师从事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在教师交流中能起到主导的作用。教师的语言是连接教师和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其他人之间的重要媒介,教师的语言是教师在交流中的有力工具和主要手段。

(3)教师的创新能力,是指教师在现代教育观指导下,能进行教育教学探索和科研实践活动,从而创造出符合教育规律且能产生积极效益的新理论、新方法的能力。具有创新能力的老师,往往不仅善于求同,更善于求异,在教学过程中,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不安于现状、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意识更强,更善于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更善于灵活地、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促进学生创造性的活动;更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充分正确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自信和乐观。因此,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需要教师的创造性,教师的创新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

初等教育系

2012年6月7号

第三篇:浅谈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与相应对策

浅谈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与相应对策

袁宜芝

(河南化工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是导致其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之一。文章对毕业生就业心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找出应对策略,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对策

就业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前提和基本途径,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的存在,无疑是与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和要求相悖的,将会给构建和谐社会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昔日贵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问题,处于毕业阶段的大学生由于多方原因经常被就业心理问题所折磨,甚至有些大学生陷入这个问题难以自拔。因此,从某种程度来讲,就业心理健康问题影响了部分大学生的正常就业和健康发展。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牵动着社会的每一根神经。无论是政府高层,还是普通老百姓,对大学生就业都非常的重视。作为毕业生本身来讲,面对就业“大众化”的趋势,不能好高骛远,要明白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更应该以长远、理性的眼光来看待就业。作为社会的优质人力资源,大学生更不能成为社会的包袱,而应该自己创造就业机会,这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如何使大学生具备这样的能力,关键就要调整好自己就业心理,使其健康发展,从而发掘自己得潜能。

二、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指一切心理不健康的现象或倾向,这是由于心理压力和心理承受力相互作用,失去了应有的心理平衡的结果。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新型就业办法在大学生的心中引起强烈的波动, 在不少学生的心理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形成了众多的适应过程中心理障碍,这些障碍大多都属于轻度障碍,从电影《与梦相约》我们也可以看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焦虑恐惧心理

在就业受挫后,多数毕业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他们或者因为所毕业的院校名气较差、自己的学历层次较低而不敢大胆求职,或者因为学业成绩不佳、能力一般而感到烦恼,亦或因为用人单位过高的要求与严格的录用程序而感到恐惧。许多毕业生在求职屡遭挫折后,往往会产生一种焦虑恐惧的就业心理。他们往往情绪紧张烦躁,意志消沉,怀疑自己的能力,对前途没有信心,个别人

甚至产生绝望的心理,出现极端行为。

2.依赖脆弱心理

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由于从小养尊处优,生活自理自立能力较差,往往依赖性较强,缺乏责任感和独立决策能力,在就业竞争中缺乏进取精神。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就业竞争,他们往往是被动选择,过多地依赖他人,他们或依靠父母或寄希望于亲朋与社会关系。这种缺乏主动性和拟用机遇的就业心理,导致许多毕业生就业期望值或很高或很低,当这种依赖心理一旦被残酷的现实击溃时,他们大多痛恨愤世,极度亢奋或抑郁,有的甚至走上报复社会的歧路。

3.懈怠逃避心理

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害怕承担社会责任,他们不愿意也没有勇气到社会上拼风搏浪,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他们选择了逃避。许多学生把考研作为自己的就业选择,想先逃避等几年再说,以至出现了一种本科就业难就考研,硕士就业难就考博的现象。也有的由于心高气傲且心理承受力差,当理想碰壁或不具备实现理想的条件时,就灰心丧气,甚至全面否定自己,渐渐成为不就业一族。他们东挑西拣,高不成低不就,还自我安慰毕业不就业未来还是梦。这种懈怠逃避心理不仅影响了毕业生的择业过程,而且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危害。

三、构建大学生健康就业心理的途径

1、大学生的自我调适

(1)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

要破除旧的“精英化”的就业观念,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从被动的就业观转向主动的就业观在择业时不能只考虑工作的经济收入、工作条件、地点等因素,更要考虑职业对自我发展的影响与作用以及职业能否帮助实现自我价值。对于那些虽然现在工作条件不怎么样,但发展空间仍能让自己充分发挥作用的单位要优先考虑,对于那些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太高,但发展潜力大,创业机会多的工作地点也要重视要有勇于放下“身份”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去工作的心理,要有到祖国最需要的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去工作,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的思想。

(2)自我认识与接受职业

要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职业、需要什么样的职业、自己的择业标准以及以自己目前的能力能做什么样的工作,这样才能知道什么样的工作更适合自己。许多同学通过亲身的求职经历,发现自己的能力与水平并不像自己以前想象得那么高,并容易出现各种失望、悲观、不满情绪因此要承认自己的现状,学会扬长避短。要学会抓住属于自己的就业机遇,多收集有关的职业信息,多参加些招聘会,并根据已定的择业标准进行选择要注愈机遇的时效性,在发现就业机会时要主动出击,不能犹像,也不要害怕失败,应有敢试敢闯的精神。

(3)坦然面对就业挫折,及时调整就业心态

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时,要用冷静和坦然的态度看待,客观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同时,应把就业着作一个很好的认识社会、认识职业生活、适应社会的机会。自己求职失败并不一定就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行。通过对自己在就业时出现的种种不良心态的分析,可以发现自己平时不容易察觉的一些人格缺陷。应该说这些人格缺陷是产生这种就业心理间题的根本原因。当然,也不必为自己所存在的人格缺陷而懊悔,关健是要在发现自己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改变自己、发展自己,使自己的人格更加健全。

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有很多,首先,可以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鼓励自己、相信自己,帮助自己度过难关。其次,可以向朋友、老师倾诉,寻求他们的安慰与支持。最后,还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听音乐、郊游等方式转移自己的注愈力,排解心中的烦闷,放松自己的心情。

2、高校与就业主管部门的外界调适

(1)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拓宽专业口径。高校应结合市场需求增开新专业,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和竞争能力,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成才意识和创新意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思想教育,引导其步入正确的择业价值观和正确的自我价值体现途径。正确稳固的思想道德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大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和发展社会的基础。尽量减少市场经济和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择业的负面影响,加强就业市场的规范性。进一步完普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的健康就业市场氛围。在保证就业市场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社会保阵体系,合理优化生源,确保其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广泛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产生不良就业心理, 就是因为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分析不透, 对当前的就业政策了解不明。因此,高校和就业主管部门应重点向毕业生介绍当前的严峻就业形势及其原因,让毕业生重新定位自己,重新制定容易实现的就业目标,要引导大学生合理面对就业形势,树立竞争意识,转变就业观念,倡导奉献精神,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讲究就业方法,引导学生针对自身优缺点进行扬长避短,争取及时和及早就业。

(3)积极倡导大学生择业心理教育,开展择业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合理审视自我,并做好择业各环节的心理准备。要建立科学的大学生择业心理侧体系,使大学生对自身的职业要求和能力分析有正确的认识,帮助大学生掌握自我调适的方法,正确面对择业的心理间题,有效排除心理困扰。大学生只有具备敏锐的思维,积极的情绪情感,良好的性格和气质,明确的自我意识,广泛的兴趣和坚强的意志,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接受考验,就业成功。

第四篇:金融监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金融监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本文首先从金融监管的含义、目的、内容等方面对其作出初步了解,进而引出我国金融监管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其作出分析,最后针对我国金融监管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几点解决对策。【关键词】金融监管 问题 对策

【绪论】改革开放以来,金融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核心。尤其是当我国加入WTO后,促使国内金融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基础差、问题多、压力大,成为中国金融业不容回避的现实,进而使得我国金融监管当局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对我国金融监管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的剖析,以及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对提高我国的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能力,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要解决我国金融监管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这一问题,我认为首先要弄懂何为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和金融管理的总称。金融监管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如中央银行)对金融交易行为主体进行的某种限制或规定。金融监管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特征的政府规制行为。综观世界各国,凡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无不客观地存在着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管制。从词义上讲,金融监督是指金融主管当局对金融机构实施的全面性、经常性的检查和督促,并以此促进金融机构依法稳健地经营和发展。金融管理是指金融主管当局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经营活动实施的领导、组织、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的活动。金融监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规定对整个金融业(包括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实施的监督管理。广义的金融监管在上述涵义之外,还包括了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和稽核、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管、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等内容。

实施监管的目:(1)维持金融业健康运行的秩序,最大限度地减少银行业的风险,保障存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促进银行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2)确保公平而有效地发放贷款的需要,由此避免资金的乱拨乱划,制止欺诈活动或者不恰当的风险转嫁。(3)金融监管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贷款发放过度集中于某一行业。(4)银行倒闭不仅需要付出巨大代价,而且会波及国民经济的其它领域。金融监管可以确保金融服务达到一定水平从而提高社会福利。(5)中央银行通过货币储备和资产分配来向国民经济的其他领域传递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可以保证实现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的传导机制。(6)金融监管可以提供交易帐户,向金融市场传递违约风险信息。

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金融机构设立的监管;对金融机构资产负债业务的监管;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如市场准入、市场融资、市场利率、市场规则等等;对会计结算的监管;对外汇外债的监管;对黄金生产、进口、加工、销售活动的监管;对证券业的监管;对保险业的监管;对信托业的监管;对投资黄金、典当、融资租赁等活动的监管。其中,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是监管的重点。主要内容包括市场准入与机构合并、银行业务范围、风险控制、流动性管理、资本充足率、存款保护以及危机处理等方面。

通过上面对金融监管的初步了解,下面将提出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作出分析:

一、对金融监管的目标认识模糊。金融监管作为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特征的政府管制行为, 有其特定的具体目标,以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为己任。而在中国, 由于银行的主体均为国家所有, 存款人如同信任政府一样,不怀疑银行的支付能力, 保护存款人利益和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健经营表面上看来并不是一个现实的突出问题。中国现行的金融监管目标, 是通过监管各类金融机构,确保国家金融方针、政策的有效实施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贯彻落实。因此, 在中国金融监管目标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是一致的。对金融监管目标的认识模糊, 直接影响了监管工作的开展。

二、金融监管措施不力。从金融监管手段看, 我国金融监管长期依赖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 金融监管以计划、行政命令和适当的经济处罚方式进行。基本金融法律与实际工作的要求相差甚远, 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 监管难以做到有法可依和违法必究。从金融监管方式来看, 我国的金融监管主要是外部监管。由于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机制不健全, 自我监管能力极低, 金融同业工会等行业自律性组织在我国也极为少见,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社会监督机构对金融机构的监督和检查非常少。从金融监管内容来看, 我国金融监管中的风险监管几乎是空白, 监管部门将主要精力放在机构审批和业务审批上, 对金融机构日常营运监管较少, 金融监管和稽核也忙于完成上级任务, 作用有限。从金融监管标准来看, 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检查和评级以及风险管理没有一套统一的具体量化标准, 监管行为随意性强。

三、尚未形成效率高的监管体制。监管的首要任务当然是为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担监管本身并不是要绝对保证不出现金融机构的破产倒闭。实际上,市场的规则就是优胜劣汰,倒闭是资源(如资本和管理人员)配置机制的必要组成部分。通过市场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可以起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金融效率的作用。而在我国的金融监管中仍只强调防范风险,市场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十分僵化,这事实上保护了垄断,极大地降低了金融效率。

四、监管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在金融监管工作中,无论是对金融机构的审批,还是对金融风险的、识别、判断、化解,都需要从事金融监管的人员有较为扎实的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尤其是在当前金融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银行迅猛的前景下,要想实现监管目标,必然要对金融监管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金融监管当局的许多现有监管人员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与金已监管目标的高标准和监管任务的艰巨性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果有金融监管所要求的较为全面的经济、金融、、高等教学等方面知识的综合型人员较少;许多金融监管人员还不能对金融机构的各项指标进行前瞻性和深层次的分析,从而使现场和非现场监管的效果与预期目标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精通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人员不多等;这些都影响了金融监管的力度和深度。

五、金融监管的对象基础不完善,突出的问题是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界定及其内部控制。在业务范围界定上,目前实际情况是混业经营,表现在:银行不仅仅从事传统的存活业务,还经办信托,证券及保险业务;保险公司除从事保险业务外,还从事信贷和证券业务;信托投资公司由银行出资兴办,从事各种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实行混业经营一方面加大了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完善的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是金融监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管理层次上围绕经营目标来堵塞漏洞,而中国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相当落后,制度上也不完善,漏洞和操作失误时常出现,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较大。

六、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不完备。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立法由《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构成,其中均规定了金融监管问题,但这些立法中存在众多的原则性规定,缺乏实际可操作性,而且监管内容简单化,滞后于金融业发展现状,并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推进,对一些新兴的金融业务、金融产品还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制。改革和发展的重大决策和立法的结合问题也都没彻底解决。同时,在实践中还存在着法律法规重复立法和法律之间相互冲突现象,这些都影响到监管的效率和社会公平的实现。

针对以上金融监管问题,下面将提出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提高金融监管绩效的对策:

一、统一对金融监管目标的认识, 积极有效地开展监管工作金融监管的目标在同的经济、金融发展阶段是不相同的。金融机构是经营货币商品的特殊企业, 联系着千家万户, 金融业的经营状况影响着国家的宏观利益和企业的利益, 具有广泛性、渗透性、全局性和公共性。金融业又不同于一般企业,主要依靠负债经营, 是用公众的钱办公众的事, 客户信用状况不好或者经济情况不确定因素, 都会影响金融业的安全运行。中国经济体制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 金融业本身的运行行为不规范, 金融运行的环境也不宽松, 金融监管目标应选择维护金融业的安全与稳定, 调整银行业内部和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 维护公共利益, 促进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金融监管的目标不同于货币政策目标, 不应过分强调金融监管为货币政策服务。

二、不断完善金融监管方式。首先,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金融机构内部治理控制制度,是防范金融风险与危机的基础性、根本性制度,是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的前提。各国的监管经验表明,金融监管当局的外部监管手段只是作为金融机构内控不足的补充,控制风险的根本措施还要靠内控制度。事实上,近期国际商业信贷银行案等金融案例中,假如银行制定并执行了严格的内控制度,危机或许可以避免,某些银行或许不致倒闭,即使是由其它原因引发的金融动荡,也可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和化解。同样如此,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既有政策性、行政干预、市场变化等原因,也有自身经营治理不善的原因。其自身经营治理中的问题是形成不良资产的主要原因。因此,金融机构应对自身内部各分支机构、各职能部门以及经营决策者加强约束,使金融机构内部导致的风险得到控制并降低到最低限度。其次,深化独立监管理念和风险意识。政府行为进一步规范。充分发挥市场功能,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建立统一的市场规则,为金融机构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促进金融机构依法独立经营,按市场规则办事。增强披露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透明度,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健全行业自律组织机构,实行行业自律。还应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社会监督作用,形成法定监管机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自律组织的有效监管体系。

三、重视金融监管效率低下问题,提高监管人员业务素质。没有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在监管现代化程度高,传统金融业务与网络金融业务并存的综合性金融集团公司时就会出现困难,使监管就会显得力不从心,甚至陷入无从入手境地。面对网络金融的不断发展,应运而生的金融新产品和创新金融服务项目,笔者认为,监管部门应当严格从业资格,培养职业荣誉感;加大对网络监管技术研究资金的投入;强化对监管从业人员的培训,适时调整培训内容;大量引进既懂计算机又熟悉金融监管业务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实现人才的优化配置与合理流动,全面提升监管人员的业务素质。

四、严格实行金融分业管理, 科学界定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对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和管理是一些工业化国家在建立现代金融制度过程中的一项基本原则。在中国, 对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和管理, 不仅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 而且是中国金融业健康发展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因此, 分业管理和经营应是中国金融管理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要确保银行稳健、维护存款者利益、强调公平竞争的角度出发,中央银行要按照银行、信托、证券、保险分业经营和分类管理的要求, 严格界定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 规范金融机构的业务行为。加强当前各金融监管当局的协调配合,防止监管重复发生。我国各金融监管当局之间要尽快建立有效的政策协调和信息共享机制,同时,加强监管当局高层定期会晤制度,对业务交叉领域和从事混业经营的金融集团,实施联合监管。在以后条件成熟时,可考虑实行功能型监管。

五、加强金融建管法制建设。为了规范监管行为,实现金融监管稳定,当务之急应当参照国际法律准则,加快对金融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和完善,建立于国际金融法规接轨的金融法律体系。鉴于我国在金融监管方面的法律空白,应尽快制定《金融监管法》、《期货交易法》、《存款保护法》、《金融控股公司法》、《合作金融法》、《外资金融法》等法律法规。与此同时,按照国际惯例和WTO的规则,对于一些不适应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的法律法规的条文进行修订,完善或废止,切实解决当前金融监管过程中无法依、有法难依的问题。此外根据已建立的法律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出台相应实施细则。

六、扩大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在当前金融全球一体化的,金融风险的国际传递越来越快,面越来越大。实践证明,要在国际范围内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有关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之间必须开展有效的双边和多边合作,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与磋商,进行广泛的监管信息交流。我国金融业正在逐渐融入世界市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必然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加强对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和境外中资金融机构的监管,督促它们防范风险、稳健经营,是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应该加以关注的一个问题。同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也是我国金融监管与国际接轨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要使我们的金融监管达到国际认可的水准,就必须通过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全面了解、认真、研究和借鉴国际上的先进做法和有益经验。

参考文献:

【1】蓝文兴 胡余平《当前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吴强 《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与对策》 【3】曾昭熹 《中国金融监管若干问题研究》

【4】谢增栋 《中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5】徐燕 《中国金融监管问题分析》

当代中国经济结课论文

姓名:董 之 祥

学号:089114200

班级:经济081班

第五篇:我国当前就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我国当前就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本文分析当前我国就业工作面临的劳动力总量过剩、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和劳动力素质低这三大问题和困难,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就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6)12创新版-0030―02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的经济结构调整,使就业领域长期积累的矛盾日渐显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的大量增加,给城镇就业造成很大压力。在积极的就业政策作用下,经过多年努力,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对城镇就业的压力已有所缓解,但其他方面的问题依然突出。

一、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就业增长的负面影响。

1.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拉动能力逐渐减弱。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之后,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拉动能力逐渐减弱。从统计数据看,1991年到2000年,我国就业总量仅增加7336万人,年均增加730多万人,只及80年代的一半,年均就业弹性系数下降到0.11,只及80年代的三分之一。在这一时期,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增加的就业岗位减少到72万个,经济增长拉动就业增长的能力下降了一半。

2.就业结构不合理是就业弹性系数下降的主要原因。第一产业的就业数量远远超过其自身对劳动力的需求。由于制度性的障碍,我国农村劳动力长期处于流动不畅的状态,造成劳动力大量积压。第二产业的就业数量基本没有增加。我国第二产业技术装备水平长期偏低,劳动密集型行业所占比重较大。近十年来,随着越来越多先进技术和设备的采用,第二产业出现了对过剩人力的排斥,就业弹性系数不断下降。第三产业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受到制约。统计数据表明,在第一、二产业就业弹性系数下降、吸纳就业能力弱化的同时,我国第三产业在促进就业方面虽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尚不能抵消前者对总体就业弹性系数的影响。

(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突出了就业矛盾。最近几年,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我国的城镇就业产生很大影响。按照上世纪90年代我国第二、三产业平均每年创造约1000万个就业岗位的能力计算,城镇本身的就业压力应不是很大。但受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影响,我国城镇实际每年新增的劳动年龄人口要增加很多。每年新增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约500万人以上,政策性“农转非”人员约250万人以上,通过上学等渠道进入城镇的人口不少于100万人。几项合计,每年进入城镇的农村劳动年龄人口约900万人左右。加上城镇自身新增的劳动年龄人口,每年城镇实际新增的劳动年龄人口约1300万人左右。显然,城市化进程加快,不仅增加了我国城镇劳动力的数量,同时也加剧了城镇已有的就业矛盾。

(三)劳动力素质低已成为制约部分人群就业的瓶颈。劳动力素质不高是我国长期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受教育程度低和专业技能差两个方面。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劳动年龄人口中,大学专科以上占4.7%,高中及中专的占14.4%,而小学以下的却占40%以上。大量需要从农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更低,农村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比重不足1%,高中以上的仅占7.8%,小学以下的却占50%以上,16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仅有6.8年。劳动力素质低已成为制约部分人群就业的“瓶颈”。最近在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的“民工荒”问题就与此有关,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难度一年比一年大,“有人没活干”和“有活没人干”现象的普遍存在也与此有关。

二、解决对策

(一)树立“就业优先”的观念。强调“就业优先”,就是要明确现阶段经济增长的目的之一是扩大就业。只有努力扩大就业,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进而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在坚持使用高新技术和设备、努力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支持。由于我国劳动力供给充足,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但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同时会对促进就业起到直接推动作用。要特别注重发展市场竞争力强、比较效益高的劳动密集型经济,以保证在我国经济整体竞争力不断提高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扩大就业。

(二)坚持“积极的就业政策”。积极的就业政策强调的是采取各种手段扩大就业,并通过扩大就业来实现社会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我国当前积极的就业政策应主要包括这样一些内容:保持快速稳定的经济增长,从而拉动劳动力需求的持续增长,扩大就业需求总量;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第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通过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职业技术水平,以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减少结构性失业;通过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劳动力市场供求之间的合理匹配,减少摩擦性失业;对就业困难群体进行援助,包括培训、提供就业信息以及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以帮助实现就业;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修复劳动力市场功能的缺陷,消除对特定群体的就业歧视,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

(三)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应在加强农村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方面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

1.加大对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投入。为提高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应继续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应研究对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或省级财政)包下来的可能性;对贫困地区,可考虑免去中小学生杂费、书本费,甚至为学生提供一顿免费午餐的可能性;改进、完善对考入高等学校的农村贫困学生提供助学贷款、奖学金或减免学费的有关政策,以减少甚至根除农村学生因贫困而无法上学的情况。

2.吸引更多的人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学习。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如增加对职业技术学校的投入,制定有利于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等,吸引更多的人特别是生活水平较低的人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改变目前职业技术学校发展面临的闲难,也有利于劳动力受教育结构的优化。

3.加强职业培训工作。职业培训包括以提高员工技术能力为目的的在职培训,为失业人员转业服务的再就业培训和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的培训等。对于在职培训,可采用根据技术水平决定技术等级、根据技术等级确定工资级别的方式,调动劳动者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应进一步加强再就业培训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再就业培训的内容应与各种促进再就业的措施结合起来。

(责任编辑:耿玉眷)

下载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州市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

    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 外国语 092 郑佳 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宋永刚指出,目前全国普通中小学在职教师共有1043.8万人,按正常概率推算,每年自然减员约30万人。而近几年师范毕......

    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须知 (共5篇)

    (一)就业问:什么是就业?答:关于就业,有着各种不同的定义,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须知。一般而言,就业是指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结合,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济收入的活动。这个......

    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形势与对策研究(5篇模版)

    体育院校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形势与对策研究 摘要:毕业生就业是关系社会稳定、高等农林院校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通过理论与 实践的结合,以西安体育学院为观察......

    浅谈当前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现状、问题与对策

    浅谈当前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现状、问题与对策 摘 要 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不断大众化,我国各高校都面临着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挑战。随着独......

    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经济升级、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从 1999开始, 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浅析及对策(精选5篇)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浅析及对策 沈 翔 摘 要: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伴随着高职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就业难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而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

    翠屏区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翠屏区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翠屏区政府副区长汤勤昌宜宾市翠屏区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地处金沙江、岷江、长江三江交汇处,是万里长江的起点,是宜宾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畜牧业发展面临问题与对策(含5篇)

    畜牧业发展面临问题与对策 陈德进 改革开放以来,不能断学习借鉴其它国家经验,也推进了我国畜牧业现代化的进程。但是,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当今世界没有哪个国家能复制其它国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