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证明《分子间有间隙》的简捷实验
证明分子间有间隙的简捷实验
河北省肃宁县第三中学闫秋艳062350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科书中设计证明分子间有间隙安排了“水与酒精混合的体积变化”的实验,如图所示:用“50毫升水和50毫升酒精混合总体积会小于100ml
”来证明分子间是有间隙的。
但该实验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速度慢:准确量取50毫升水和50毫升酒精需耗时较长。(2)、可见度太低:50毫升水和50毫升酒精混合后在100毫升量筒内液面下降大约5毫米,不利于学生观察。
针对以上不足,我对此实验做了如下改进:
改进
一、改用容量瓶做这一实验,效果会好得多,因为容量瓶细长的瓶颈可以将间隙以很长的距离表现出来,具有放大功能。经测定用100毫升容量瓶做这一实验液面下降大约16毫米,可见度明显增强。
改进
二、以容量瓶为模型自治教具改进该实验。
(1)、实验仪器及试剂:变形试管(如图),胶塞,水,品红染色的红色酒精
(2)、变形试管的制作:取一支15×1500mm的试管用喷灯 在大约11厘米处加热,将1.5厘米长度的试管拉成长约
4.5厘米、直径0.5厘米的细颈,细颈上部试管约长2.5厘米
(3再加入染红的酒精至细颈上口,用胶塞塞紧管口,上下颠倒几次,混
合均匀,液面下降至细颈下口,液面下降大约45毫米。如图所示
(4)、装置改进的意义:
①、仪器结构简单,便于制作。
②、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可见度很大,学生可以传看。
③、节约药品,每实验一次仅用酒精10毫升。
④、节省时间,每做一次实验仅需1.5min。
另外该仪器还具备一种仪器两种用途的效果:该仪器还可以演示液体的热胀冷缩实验:把液体(如水)加入试管中,至下细管口处,然后竖直给试管加热,液面上升,冷却后,液面下降。
第二篇:验证分子间有间隙实验改进
验证分子间有间隙实验改进
龚繁李跃春
(湖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长沙 410081)
摘要:在同一容器中,先后加入二种不同液体至满,密封容器振荡,通过对比实验前后容器中溶液液面的高低情况来说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增强了实验的说服力,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微观世界里分子构成物质的特点。
关键字:分子间隙;实验改进;对比实验
1、引言:
在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二中,课本为了证明分子间存在间隙给学生设计了一个家庭小实验,将100ml水与100ml酒精混合,所得体积小于200ml以此证明分子间存在间隙。该实验存在三点缺陷:(1)酒精用量大,浪费药品(2)液面下降不明显,影响演示效果(3)在用量筒移取水和酒精时,会有部分液体残留在量筒壁上,导致实验口结果说服力不强。(4)操作较复杂,要两次量筒读数。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采用在同一容器中,先后加入二种不同液体至满,密封容器振荡,对比实验前后容器中溶液液面的高低的方法来做该实验。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实验部分
2.1实验目的(1)让学生初步认识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间隙
(2)构成不同物质的微粒性质不同、微粒大小也不同。
2.2实验原理:
分子之间存在间隙且分子总是做不停地无规则运动。将水和酒精充满容量瓶,混合均匀后,若液面发生下降,则可验证分子间存在间隙。
2.3实验用品:
100ml容量瓶1只、100ml烧杯2只、餐纸、保鲜膜、棉线一根、无水酒精、纯净水、品红溶液。
2.4实验装置:
联系人:龚繁Email:879440991@qq.comTell:1511637622
5保鲜膜
图一分子间有间隙实验装置图
在相同的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100ml的水和50ml的酒精,将装有水的烧杯中滴加几滴品红溶液至烧杯中的水呈红色。撕一小块保鲜膜待用
2.5实验步骤:
2.5.1方案一:
(1)打开容量瓶,用小烧杯移取70ml已滴加了品红溶液的水于容量瓶中。
(2)用小烧杯移取酒精于容量瓶中直至容量瓶满。
(3)塞上容量瓶塞,有液体溢出,用餐纸擦干。倒置容量瓶几次,使液体充分混合,观察液面下降情况。
2.5.1.1实验结果:
液面下降1.5cm左右,实验现象非常明显
2.5.1.2实验总结:
优点:
(1)酒精用量少,该实验只需耗费30ml左右的酒精
(2)滴入品红溶液的水呈红色,可明显观察到在容量瓶倒置前,容量瓶中液体分层,上层无色,下层红色。而倒置后溶液呈均匀红色。
(3)倒置前容量瓶充满液体,排除了会有部分液体残留在容量瓶上导致的误差。
(4)实验现象明显,混合后液面下降1.5cm左右
(5)实验操作简单,实验用品少
缺点:将充满的容量瓶塞上容量瓶塞会有液体溢出,这个操作不规范。
2.5.2方案二:
(1)打开容量瓶,用小烧杯移取70ml已滴加了品红溶液的水于容量瓶中。
(2)用小烧杯移取酒精于容量瓶中直至容量瓶满。
(3)用保鲜膜迅速包裹容量瓶,然后将保鲜膜用细线捆紧。用手掌压住容量瓶口,倒置容量瓶几次,使液体充分混合,观察液面下降情况。
2.5.2.1实验结果:
液面下降1cm左右,实验现象非常明显。用无水硫酸铜检验容量瓶外壁,并无液体溢出。
2.5.2.2实验总结:
优点:
(1)酒精用量少,该实验只需耗费30ml左右的酒精
(2)滴入品红溶液的水呈红色,可明显观察到在容量瓶倒置前,容量瓶中液体分层,上层无色,下层红色。而倒置后溶液呈均匀红色。
(3)倒置前容量瓶充满液体,排除了会有部分液体残留在容量瓶上导致的误差。
(4)实验现象明显,混合后液面下降1cm左右
(5)实验操作简单,实验用品少
(6)方案二很好的解决了方案一的缺陷,且实验效果好。
3、小结
本实验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为基础,利用实验室及生活中常用品对课本实验进行了改进。该改进实验体现了新课标要求下的科学性、可行性、安全性及简约性四大原则。
(1)科学性:该实验原理、方法、操作科学合理,现象明显,符合学生认知结构;
(2)可行性:所选试剂和仪器设备均为实验室常见试剂和仪器以及常用生活用品,中学现有条件均可满足,实验所需时间短(约1.5分钟)适合在课堂演示;
(3)安全性:该实验所选试剂和药品均无毒
(4)简约性:实验操作简单,只需观察容量瓶中溶液液面的下降即可。
让学生借助直接的观察推出分子间存在间隙,且该实验排除了课本实验中不严谨的地方,不易使学生的思维产生疑惑。从而达到课堂演示的效果。参考文献:
王桂华.验证分子间隙实验的改进,教学仪器与实验,2006年第08期 王春云.分子间有间隙实验的改进,物理实验,1996年第16卷第6期251页
第三篇:“分子间有间隙”实验的改进和反思
摘 要:利用实验室常备物品和闲置仪器进行改进,节省药品,操作简单,省时省力。
关键词:水与酒精混合;实验改进;移液管;注射器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65-01
现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53页家庭小实验中“1+1是否一定等于2”[1],通过“将100ml水与100ml酒精混合,所得体积小于200ml”的结论,验证分子间有间隙。老教材中是作为演示实验,用量筒和胶头滴管来完成的,但这两种方法都存在一定的不足:
(1)酒精用量为100ml,比较浪费;
(2)200ml量筒内径太大,混合后产生的液面差不大,现象不明显,实验效果不佳。
(3)由于另一种液体是从上面加进去的,在重力的作用下,两种液体已先发生了一定程度混合,也是导致最后的实验效果不明显的原因之一。
(4)实验要进行再次量液,量液时液面接近刻度时还要改用滴管滴加液体,操作比较繁琐,费时费力。
这种实验方法尽管存在诸多不足,但对学生掌握“分子间有间隙”这一知识点仍有一定的帮助。然而新教材将这一演示实验改为家庭实验后,老师在课堂上不再演示,而学生在家里呢,一没药品,二没器材,于是这一实验就形同虚设。
为此,我们试图寻找一种比老教材实验节省药品、材料易得、操作简单、效果明显的实验方法,增设这一实验,帮助各位同行改善教学效果,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通过使用各种常规仪器和实验手段实验,参照近年来人们对该实验进行改进的众多研究成果[2][3][4],我们进行了无数次的实验,最后得出了一个最佳实验方案,现介绍如下,供各位同仁参考。
1.实验器材
10ml一次性注射器1支,10ml移液管1支,打有半孔的3号橡皮塞2个。
2.实验方法
2.1 将移液管短管一端插入橡皮塞的半孔中,然后将注射器针头插入橡皮塞中,使针头伸入移液管内,并将注射器活塞归零;
2.2 将移液管尖嘴端伸入盛有酒精的试剂瓶中,拉动活塞抽取5ml酒精(如图2所示);
2.3 然后将移液管尖嘴端伸入盛有稀红墨水的烧杯中,再抽取5ml稀红墨水,将移液管尖嘴端插入另一个半孔3号橡皮塞中密封(如图3所示);
2.4 取下注射器,反复颠倒几次移液管,静置观察,液面几乎降到移液管的球泡内(如图4所示)。
3.实验说明
3.1 仅需10ml酒精,药品用量少;
3.2 利用注射器来抽取药品,改变了药品添加的方向,自下而上,避免了药品本身重力对实验的影响,液面高度差更明显,实验效果更好;
3.3 注射器和橡皮塞为实验室常备物品,取材方便。而由于高中化学教材的改版,酸碱中和滴定实验已不再使用移液管,通过这一设计,使已经成为闲置品的移液管又有了用武之地,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3.4 抽入的两种液体不会装满移液管,留有充裕的空间(刻度以上部分),再加上移液管中部的球泡空间大,在反复颠倒移液管时,在内部气泡的“流动”过程中,能够使两种液体充分混合。而移液管的管径很小,两种液体混合后液面高度差较大,增强了实验效果;
3.5 利用注射器来抽取药品,改变了药品的量取方式,操作简单、省时省力。
4.实验研究的反思
这仅是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开发旧仪器新用途的一次创新体验和尝试,相信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多观察思考、勤动手动脑,就能设计出更多类似的效果更佳的实验,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完善和弥补教材实验不足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教学教研能力和水平,加快自身的专业成长,为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作出更多的贡献。
第四篇:证明《大气压存在》的简捷实验
证明《大气压存在》的简捷实验
肃宁县邵庄中学郭满增
一、实验名称:证明《大气压存在》的简捷实验
二、实验目的:证明大气压存在三、实验器材:塑料饮料瓶(太子奶瓶、营养快线瓶)、橡胶气球、皮筋、热水、冷水、水槽。
四、实验操作:演示实验一:
1、将热水倒入空塑料瓶中(多半瓶),过一会把热水倒出,旋紧盖子,再把它放入盛有凉水的水槽中,一会儿看到瓶子被压瘪。
演示实验二:
2、将热水倒入空塑料瓶中(多半瓶),过一会把热水倒出,把气球用皮筋固定在瓶口过一会儿,气球被吸进瓶内并且被吹大。
五、装置改进意义:仪器结构简单,便于操作,现象明显可推广为小组合作、学生实验,提高学生兴趣。
第五篇:Zirakzadeh不等式的两个简捷证明
龙源期刊网 http://.cn
Zirakzadeh不等式的两个简捷证明
作者:曹嘉兴
来源:《中学数学杂志(高中版)》2012年第06期
1960年,Zirakzadeh提出了如下不等式:
命题 设P、Q、R分别位于△ABC的边BC、CA、AB上,且将△ABC的周界三等分,记BC=a,CA=b,AB=c,则PQ+QR+RP≥1/2(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