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9届毕业生就业形势汇报材料
烟台大学2009届毕业生就业形势汇报材料
深入分析,准确判断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形势,对于做好2009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尤为重要,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和就业影响十分明显,而明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11万人,比去年增加52万,山东省达到42万人,我校5846名毕业生,与去年大体相当,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工作任务十分艰巨。按照国务院下发的(2008)111号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和教育部周济部长在2009年毕业生就业网络视频会上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全力以赴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要求,校领导亲自率队组织校、院系就业人员对烟台周边,山东省部分地市,广东和上海地区推荐我校毕业生并对人才市场做了认真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外界市场情况
执行多年的“市场导向,双向选择”毕业生就业机制,在今年显著的表现出了“劳动力市场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情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之间的密切联系”:
1、经济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对中国金融市场带来的消极影响
2、国内以房地产为主的投资领域及其链接行业表现萎靡
3、以国际原油、国内电煤为代表的能源价格不断上涨
4、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持续存在调研的总体情况,是令人倍感压力的。根据国家11月份的统计显示,受经济低迷的影响,今年国内第三季度以后用工需求下降了5.5%,这是多年来第三ji不少出口企业停产歇业甚至倒闭、中小型企业缩减人员,目前除了天津滨海新区产业带辐射区域外,国内其它原先经济表现活跃的板块均表现不好,我们从广州、东莞、深圳、珠海等地区的调查看,当地有超过半数的加工型企业,生产型工厂,尤其是对出口依存度较高的企业已经停业和倒闭,在上海地区的调研看,银行、保险、证券和贸易等金融机构,均在不同程度瘦身、暂停和减小毕业生招募,而在青岛和烟台地区,也有大量的韩资等外资企业撤离,这无疑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二、学校市场状况
从就业中心市场部的数据来看,10月份本是各大企业网上招聘和校园宣讲的密集期,11月展开招聘会的“高峰期”,但对比往年同期,目前进校的企业明显减少, 用人岗位缩减,从今年9月23日山东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在我校举办针对09届毕业生的第一场专场招聘会以
来截止至11月26日,举办专场招聘会12场,较去年同期减少2倍;受经济低迷的影响,今年一批企业缩减规模甚至关闭,由此带来用人需求萎缩,甚至一些知名企业如沃尔玛明确通知取消今年的校园招聘,作为我校毕业生用人大户的富士康以往每年在我校的招人计划基本在100人左右,几乎占到全校毕业生人数的1%,而今年富士康裁员一万人的消息也使招聘悬而未决。企业总体质量和招聘人数都不如往年,除了倒闭和停业的小企业外,中等规模以上企业来校招聘数量比往年减少大概1/3,主要是对外贸易企业、产品直接涉外企业,以及位于这类企业产业链上游的生产和加工企业。
三、部分专业影响
半岛地区的外贸依存度比较高,机械电子类出口比重大,上半年就已经开始显现危机,加上最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外贸易及航运业将受到比较大的冲击,机械电子、国贸和航海类专业的学生就业难度加大。
其次是营销、会计等金融类等专业的应届生将会面对比较严峻的现实,外资、合资企业可能会减少招聘名额。
最后是生产加工行业和房地产行业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也将收到压力,这主要表现需求层次上,从10月25号福山区人才招聘会上看出,相比往年,类似服务员、领班、前台接待等通常被人视为“低端”的职位在招聘会上增多。某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招聘职位注明,公司的汽车销售、车间技术员、前台接待、收银员要求大专以上学历,有的高中学历即可,到来180家企业,竟然无一往年来赶场的规模型知名企业。
四、09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情况
2008年11月22日我校2009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在千米文化艺术长廊一、三层举行,今年的就业形势较之前几年有着一定的特殊性,08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于2007年11月25日举行,在举办时间上两届招聘会的时间相当,具有可比性,故将今年招聘会情况与去年做一汇总比较:
1、招聘会提供的岗位需求情况
今年供需见面会共有省内外200家单位参加,去年的参会单位为234家,企业数量上今年减少近15%;尽管参会单位在数量上差别不大,但是在提供岗位数上有较大差别,今年招聘会共提供需求岗位3010个,去年为4780个,在提供的岗位数上今年较去年减少了37%左右,降幅较大。
2、参会单位的具体情况
(1)地域范围:
今年参会的200家企业多数集中在山东省范围内,其中又以烟台本地区的企业居多,占到近85%;剩下的15%中威海地区的企业为11家,占5.5%;青岛地区的企业3家,占
1.5%;其余的为来自省内德州、泰安、东营、济宁、潍坊、日照等地市的单位,省外单位仅有1家,为河北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威卢克斯(中国)有限公司。
去年参会的234家企业中,烟台本地区的企业为185家,占近80%;烟台地区以外的企业为49家,其中,省外单位16家,为来自北京、上海、江苏等地的知名企业,占6.8%;威海地区19家,占8.1%; 其余的为来自省内济南、青岛、淄博、泰安、济宁、潍坊、东营、德州、临沂等地市的单位,参会企业的地域范围明显广于今年。
(2)企业规模:
今年参会的知名企业主要有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济宁)、泰山玻璃纤维股份有限公司(泰安)、山东德百集团(德州)、迪沙药业集团(威海)、山东家家悦集团有限公司(威海)、烟台吉斯家具集团有限公司、烟台舒驰客车有限公司、烟台喜旺食品有限公司、山东舒朗服装服饰有限公司等。受经济风暴的影响,今年出口企业的用工需求明显下降,例如与我校合作关系良好的文登艺达、文登威力工具集团有限公司等,每年都会来我校进行招聘,但是今年就没能来我校参加大型招聘会。
去年参会单位知名企业省外的有:斗山(中国)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北京)、北京千喜鹤食品有限公司、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等;省内的单位有:山东岱银纺织集团(泰安)、山东广潍集团有限公司(潍坊)、鲁南制药集团山东新时代药业有限公司(临沂)以及烟台地区的烟台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龙大集团等。知名企业数量多,对毕业生的吸引力大。
3、需求专业排行榜变化情况
今年招聘会需求岗位排名前10位的专业是:市场营销、计算机、英语、材料科学、会计、电子信息工程、药学、热动、化工、轮机工程。去年招聘会需求量排名前10位的专业是:市场营销、机械制造、英语、会计、国际贸易、轮机工程、航海技术、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材料科学。以往需求量较大的机械类专业今年的需求明显减少,计算机、药学和材料科学专业的需求人数明显上升。
五、市场影响结果
1、毕业生在就业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多转攻各类公务员招考,报考公务员的热度将增加
2、考研热度较往年会有提升
3、部分实习生面临从新定位求职的困扰。今年很多暑期实践和实习期间已经有签约意
向的单位裁员和停产,让很多应届毕业生“措手不及”
4、到基层、到西部和通过创业实现就业的学生数量增加
5、下岗职工与应届毕业生竞争上岗导致就业竞争加剧
学校规模型的招聘会“招商”面临严重挑战,因为受负面影响的几大专业,以往正是我校招聘会的主要需求方向。
六、我校应对措施
1、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市场空间,把握市场动向,在毕业生就业区域上做调整
要更加积极主动地争取市场,充分发挥院系优势作用,利用院系教学科研、校企联合和服务地方经济所形成的合作关系巩固和拓展就业市场,一方面巩固现有的就业市场,可要可不要毕业生的单位争取他们要我们的毕业生,另一方面开拓长三角、珠三角和天津滨海新区和西部广阔的就业市场,积极推荐我校的毕业生。
2、畅通就业渠道,搜集就业信息,为毕业生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
广泛搜集就业信息,及时发布到就业信息网站,着实推进短信平台服务,让毕业生在第一时间了解第一手信息,便于毕业生提早行动。
3、进一步浓厚和强化全员参与就业的良好氛围
全员参与就业的氛围各院系不尽相同,对待就业院系领导亲自抓,倡导全员参与带来的是更广的就业路子,更宽的就业面,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浓厚和强化全员参与就业的氛围尤为重要。
4、开展以创业教育为重点的就业教育,在毕业生县区级就业推荐上做工作,激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进一步加强创业教育的基础工作,尤其在实践教育上要加强,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尽早感知社会,关注和体验就业环境的现状,尽早调整心态,避免浮躁,完成职业适应,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同时教育引导广大毕业生到生产车间一线,基层岗位一线,西部偏远地区就业
5、加大就业指导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就业指导人员的整体素质
就业指导人员的能力水平影响着毕业生就业的状况,目前我校就业指导人员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积极培训就业指导人员,通过就业指导人员的言传身教,提高毕业的就业能力。
第二篇: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
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
姓名:张莹专业:工程管理学号:2011415131
论文摘要:大学毕业生是社会人力资源中最宝贵的一部分,其就业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激烈的职场竞争所形成的就业难已成为大学毕业生的共识,正如我们知道的,随着大学扩招,每年高校毕业生数目巨大,而社会每年能提供的职位有限,使这些即将毕业或已经毕业的人面临着工作岗位的残酷竞争。这一现象在大城市尤为突出。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形势回流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今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明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那么,明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100多万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如何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成为胜手呢?首先要破除旧的就业观念,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的就业观念。只有这样,才能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在求职竞争中成为强者。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谈一下大学生怎样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一、从“精英”向“大众”的转变
随着90年代中后期全国高校扩招规模的逐年加大,全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居于高位,2005年高等教育入学总人数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1%以上,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推进,大学生就业模式必然由精英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毕业生就业模式向大众化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毕业生就业模式转变。
在精英教育阶段,由于高等教育是稀缺资源,受教育者的地位必然增高,被称为“天之骄子”,就业实行“统包统分”的就业模式。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上大学不再需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学生也不再被称为“天之骄子”,大学生就是普通老百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同老百姓找工作一样,“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是当前就业的主要形式。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大学生,既有大学生毕业去当工人,也有大学生毕业去做个体经营,只要是大学生通过诚实劳动来为社会创造价值,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就是现在社会所倡导的。劳动者的素质普遍提高了,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
二、从“城市”向“基层”的转变
当前,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广大 1
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一些县市是能提供比城市好的多的工作和待遇,但很多大学生还是不愿意去,认为委屈了自己。实际上,基层的天地广阔,蕴藏着无数的机会,大学生完全可以把到基层就业视为创业的起步、成材的开始,通过了界国情民意,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大学生应该将就业的姿态放低,将人生的目标抬高,在城市就业已趋于饱和的情况下,选择到基层就业是理性的、现实的。从2004年开始,我们学校相继开展了服务西部、农村资教、选拔选调生等工作,出台了诸多优惠政策,既拓宽了就业渠道,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对毕业生就业观也是一种引导和教育。在服务西部计划和农村资教行动中,涌现了许多优秀的毕业生,得到了社会、单位的一致好评,我校也涌现了像梁华山、吴天亮等一批优秀的到基层服务的毕业生,他们在基层中展现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为自己、为母校争的了荣誉!
三、从“公有”单位向“非公有”单位转变
在传统的职业观念影响下,人们都希望能够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大企业谋职、发展,而不愿意到集体企业或民营企业求职发展。但是,政府机关、科教文卫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大型三资企业由于多种原因(如体制原因、产业结构原因、亏损等),吸纳大学毕业生的能力是有限的,很难大量接受大学毕业生就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民营、个体企业单位大量增加,随之带来的是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前大学生担心民营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低,个人没有发展前途;怀疑民营企业管理不规范,福利待遇没保障;还害怕民营企业工作不稳定,办公环境差。而现在的民营企业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发展非常迅速,人才市场薪资调查表明,民营企业的收入水平甚至已和三资企业不相上下,民企灵活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手段为人才创造了比在其他单位更好的个人发展空间。随着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民企工作也不用担心四金交纳等个人保障问题。
四、从“专业对口”向“通用人才”的转变
很多大学生就业时特别强调要专业对口,认为大学花费了几年时间所学的杂混业是自己生存之本,如果离开了自己所学的专业而选择其他行业,那就白白浪费了大学的时间,专业情节依然影响着求职的心理,实际上大多数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标准是:注重应聘者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至于专业是否完全对口,并不过分计较,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知识与现实需要难以吻合,求职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则难以找到合适的职业,一个具有开拓精神的毕业生,应看重行业的发展前景,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方向,勇于进入与自己相近或相关的职业。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体制转轨时期,随着结构的调整,必然也会使某些行业迅速发展,如第三产业的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社会服务等,就业人
数将会明显增加。由于我们的教育结构不能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必然会使某些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大学教育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大学生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会比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快更好地融入与适应。
五、从“打工”向“创业”的转变
打工是一种被动的就业行为,而自主创业是给自己“打工”,是一种主动的就业行为。新一代大学生精力旺盛,有着强烈的挑战自我,实现自我的激情,并且无负担,没有太多牵挂,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创新意识、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强,善于接受新知识。
从现阶段的就业形势看,国家宏观政策激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广大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创业——这包含机遇与挑战的字眼,已经成为无数大学生心中的梦想。中国也已经诞生了一大批大学生创业者,而且其中不乏许多非常成功的典范。由于各方面的转变,再加上大城市生活成本过高,因此,与往年大学生千军万马挤向大城市的现象不同,近来大学生就业出现了一股“回流”潮,中小城市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不同的统计资料都表明,“京、沪、穗、深”曾一度是大学生就业的首选之地,大连、厦门等二线沿海发达城市次之。如今,在大城市生活持续增长的各种压力却使“事情正在起变化”:一部分大学生开始理性地反思这种“唯大城市是从”的就业观念,并且反其道而行之——回流中小城市。2009年,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通过网络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7761名应届毕业生的调查显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示,34.2%的人就业首选省会城市或发达的地级市,其次是普通地级市(26.4%),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则降到了第三位,约为24.7%2。针对这种现象,社会上有很多评价,就我个人而言,认为这是一种进步。当然这种进步一定程度上来自于对现实的无奈,但这种现象却对我们的社会、国家有着正面的影响。
首先,我们先具体看看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高校毕业生回流中小城市这一社会现象。导致高校毕业生出现类似“逆城市化”的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一、大城市职位提供能力有限,大学生尤其是高水平大学生数量众多。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巨大,大学生难以实现自身原有的抱负。
二、大城市生活消费水平太高,房价上涨过快,即使对于已经就业的学生而言也不堪重负。最近的电视剧《蜗居》就是这种社会现实在一定程度上的反映。对于那些没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三、中小城市现在发展良好,国家给予了大力扶持,能提供现代化的生活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
四、在大城市智力过剩的同时中小城市面临着人才短缺问题,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方面有更多的选择。
五、在中小城市物价较低,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压力不是十分大,竞争相对小,等等。综合以上原因,最近出现了高校毕业生回流中小城市的社会现象。
然后,我们可以看看高校毕业生回流中小城市的社会影响。对国家而言:
一、它直接缓解了大城市巨大的就业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因为大城市人才已经趋于饱和,能够接纳的待业人员有限,势必产生很多失业人员,如果过多的人没有工作尤其是那些有一定知识的人员失业,会给社会安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
二、它给经济正在急速发展而人力资源短缺的中小城市带来了急需的知识分子,有利于人才分布均衡
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国家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据报道:清华大学首场2010年毕业生招聘会20日举办。来自重庆地区的近50余家重点单位携1200余个招聘岗位,另有141个博士后岗位以及133 个实习生岗位到清华引才。清华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介绍,去京外就业已经成为清华学子的就业选择新趋势。2009年,清华就业的毕业生40%选择京外就业。一滴水见太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高校毕业生回流中小城市现象对当地引进人才,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巨大帮助。
三、它有利于改变社会对中小城市甚至是农村的偏见,有利于全国各地区的经济均衡发展。有利于国家民族的团结统一和长治久安。人们过去是“唯大城市是从”,看不上中小城市。地区与地区,民族与民族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歧视或盲目崇拜,任其发展,对国家安定势必有不良影响。对个人而言:
一、它有利于高校毕业生避免过于残酷的竞争,在一个相对舒适的环境下生活。
二、它有利于高校毕业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实现自身的理想和抱负。正如一份数据显示:麦可思发布的《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蓝皮书)》显示,在2008年“211”院校的毕业生中,在地级及以下城市的实际就业率高达44%。这是在有巨大的“蚁族”(待业的高校毕业生群体)的社会中多么难得的就业率。
就如今的社会形势的风云变幻,大学生的就业也随之变化,虽然一时解决不,但不管是各种转变还是回流形现象都会朝着解决问题方向去发展。
参考文献:
【1】袁贵仁,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DB/OL]
【2】中国青年报社
第三篇: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5月15日,重庆交通大学,同学们在一公司的招聘点前排队应聘。记者 李化 摄 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99万,比去年增加19万,再创历史新高。近日,商报记者调查发现,我市不少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甚至部分热门专业的就业率也较前几年有所下降。
就业难,究竟是受大环境影响,还是学生自身原因?调查结果显示,高职、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依然高达95%左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总量大只是原因之一,高校学科专业比例失调、人才结构失衡也加剧了就业难。
3月考研成绩公布后,戴佳佳整整难过了一周。
戴佳佳是西南大学大四学生,自我评价成绩中等。“同学们去年就开始找工作,我顶着压力考研。”戴佳佳说,“结果我连面试都没进。”为此,戴佳佳不得不加入求职大军,但奔走一段时间下来,依然无果。
戴佳佳的遭遇,只是众多高校毕业生求职遭遇的缩影。
为找工作自掏腰包去培训
在考研失败后,3月底,戴佳佳找同学要了简历模板,花580元买了套正装,加入求职大军。“前后跑了17场招聘会,简历只投出去5份。”她说,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她只要得到消息,就要跑去碰碰运气,“可能是自身能力和专业受限,感觉连人家的应聘门槛都够不上”。拿着简历投不出去,戴佳佳觉得是自身的问题。她从人才市场出来后,直接去了培训中心,花1800元报了一个“会计与文员集训班”,希望快速掌握办公室文员的基本要领,再杀回人才市场。戴佳佳说:“还有不到一个月就毕业了,压力前所未有的大。”
投上百份简历石沉大海
而戴佳佳的遭遇,只是众多应届大学毕业生求职过程的缩影。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2009级应用心理学心理咨询方向学生黄波,从去年9月至今,已投递了上百份简历,至今仍在职场苦苦寻觅。
黄波找工作的地点主要在重庆和他家乡沈阳,主要是与其专业对口的工作,比如,民营、台资、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以及与心理咨询相关的岗位,他获得了10次面试机
会,但面试后都没了下文。“寒假在沈阳某企业面试时,面试官直接劝我改行。”黄波当时挺受打击,但他仍表示“暂时不考虑其他的工作”。不过,现在黄波已在全国范围内撒网。
提前一月递简历顺利签约
对王牌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危机感同样存在。
王喆来自重庆大学热门的电气工程学院,该学院学生被其他人“羡慕嫉妒恨”地称为不愁工作。然而,王喆去年国庆节就开始在张罗工作的事。当时刚进入大四的他回到了家乡德阳,但并不是为享受悠闲假期,而是为求职做准备。
“希望在毕业后能够回到家乡电业局工作。”王喆主动投递了简历,希望能给企业留下真诚主动的印象。一个月后,校园秋季招聘的高峰期,德阳电业局来到重大招聘时,王喆立即再次投递了简历。当时,对方工作人员认出了王喆并与他聊了几句,这让王喆高兴不已:“说明我的努力没有白费。”后来,王喆顺利通过了当天的笔试,并享受到免面试政策,顺利签约。
1500人应聘434人达成意向
5月22日,重庆市“2013年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校园行活动”校园招聘会走进某大学。据统计,招聘会上有64家单位,提供了1800余个岗位,而该校有1500名应届毕业生报名参加,但当天达成意向的仅434人。
“多是招理科生的,简历都投不出去。”参加当天招聘会的学生张亮说,他从去年11月开始参加招聘会,但至今没有找到工作,“看到企业和岗位不少,但自己能满足条件的却不多”。
据市教委统计,2013年,重庆市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6.3万人,比2012年增加了1万人,创历史新高。
重庆师范大学招办主任杨云介绍,到2月初,全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仅40.94%,同比下降4%,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记者调查发现,即使一些较热门的专业,今年就业率也有不同程度降低。到5月中下旬时,去年就业率达到92.6%的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就业率为83.2%左右;重庆医科大学预防医学的就业率为86.7%,但2008年时曾达98%。
原因
受全球经济形势影响 企业用人减少
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99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而社会调查机构麦可思研究院今年2月初对近500家用人单位的统计显示,今年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近15%。毕业人数持续增加,同时由于经济形势变化导致用人岗位减少,今年毕业生将面临更严峻的就业形势。
杨云说,就业基数增大,就业难度增加。从校园招聘会来看,用人单位的招聘热情普遍降低,加之部分毕业生就职期望过高、定位不准,使得就业情况难令人满意。
“应届毕业生与成熟人才的竞争,是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的另一个原因。”汇博人才市场人力资源专家汪郸以房地产、建筑、装饰行业为例说,5月份汇博人才网共收到115939份求职书,其中应届生24256份,占20.9%。汪郸说:“原因是受全球经济形势影响,企业精简和谨慎招人,对人才上手能力、经验要求更高,部分企业选择招聘成熟人才而不是应届生。”
“对应聘的岗位及自我都不够了解。”重庆猛将广告公司负责人鲁巧恒说,很多学生仅仅因为要毕业了,才匆匆来找工作,并没有做好准备,缺乏职业规划。联英人才市场副总曾华表示,目前,应届本科生对薪酬的期望一般在2800元~3500元。而企业给的待遇往往只有1800元~2000元左右。双方对薪酬的态度也是大学生难就业的原因之一。
人才结构严重失调 扩招加剧失衡
有观点认为,总量过大是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罪魁祸首”。但新华社在《就业难仅仅是总量过大吗?——大学生就业难之问》一文中指出,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不足15%,不但低于美国,更远低于周边的日本、韩国。从占人口比例看,我国大学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尤其是高技能人才。
该文进一步指出,一方面是高技能人才的紧缺,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困难,这说明人才结构亟须调整。过去10多年,部分本专科院校大量扩招。工科专业需要大量的设备,人才培养成本高,而中文、英语、新闻等基础类学科一本书就能开课,金融、财会、管理类专业“外表光鲜”,成为扩招的首选,学科专业比例失调的现象因此逐年加剧。
新华社在文中称,近年来,类似“农民工工资超过大学生”的报道时有所见,江苏省有关部门负责人认为,这正是因为市场规律发生了作用——某些专业毕业生出现过剩,供大于求,薪酬就会下降。这位负责人指出,高学历并不等于高能力,因此,尽管市场紧缺高技能人才,部分专业毕业生就业仍然困难;而毕业生有一技之长,就业才能无忧。
新华社在《“史上最难就业季”使人愁 高职中职生就业却无忧》一文的调查中也证实
了这一点。重庆市永川区有高职中职院校18所,在校学生超过10万人,被誉为“职教之城”。永川区委教育工委书记赵德君介绍,永川区连续8年高职就业率在96%以上,中职在99%以上,今年虽然受到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企业订单式培养有所减少,但整体就业率仍然能超过95%。
应对
鼓励创业带就业 建高校人才需求预警系统
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市教委今年要求各高校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开辟专用场地建设创业孵化基地、设立校级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探索设立创业工作指导站等,帮助大学生创业。
同时,今年市教委还将启动“双千”培训计划。一是“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计划”,组织1000名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训;二是“未就业毕业生职业技能认证培训计划”,全年为1000名未就业毕业生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和认证。另外,为让高校的人才培养结构更好地与社会需求对接,我市还将建立高校学科专业人才需求预测预警系统,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将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我校将结合„三支一扶‟、„双特计划‟、„西部计划‟政策,鼓励毕业生从基层做起,去支农、支教、支医、扶贫。”杨云介绍,为提高就业率,该校在各学院就业工作考核中设立了就业工作指导服务奖。同时,还会出台政策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以带动就业。
而重庆大学职通社对15名顺利签约的求职明星调查显示,有12名学生称,他们成功求职归功于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面试时,沟通是关键,灵活是重点。”重庆大学机械学院的林耿涛是唯一一个以本科生身份走进一汽大众的应届生,在他看来,良好的交际能力是在面试中脱颖而出的必要条件。还有2/3的求职成功者认为,决定求职成功的重要因素是实习经验。
第四篇:毕业生就业形势调研报告
关于2021届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专题调研报告
我国2021届高校毕业生的总体规模预估是在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目前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由于大家都是初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都想着尽可能的找跟专业对口的工作,以至于有的同学目前还未找到顶岗实习的单位。
福建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2018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毕业人数达236人,经过调查,超过一半的毕业生选择了地产、快销、服务类等行业;在求职心态的变化上,由一开始的紧张与不安,转为了逐渐适应行业的发展需求,转变为行业的新兴人才。因为2020年疫情,有部分公司或部分岗位进行了裁员,就业形势雪上加霜,根据前程无忧平台发布的《2021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报告》来看,相比2020年,半数以上的企业表示将增加2021年高校毕业生的招聘;三分之二的民营企业基于新业务的需要,对2021年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有所增加。可以看出,2021年毕业生就业情况比较严峻,但还是有部分企业在扩大招聘,只要能把握好时机,还是能实现毕业即就业。
当前大学生毕业就业压力大,大多数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怕找不到适合的工作,个人社会实习和工作经历还不是很丰富,由于疫情影响,这两年毕业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大多数的企业都,过分看重文凭和工作经验,大多数毕业生很难在刚毕业时找到满意的工作,大多数人都选择升学提升自己的学历,再找适合的工作。
第五篇: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讲座稿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讲座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学们:
今天,我很高兴参加兰州工学院举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报告会,在这里和广大师生共同探讨当前就业形势,一起解读国家和我省毕业生就业政策,我感到十分的荣幸!
首先,向在百忙之中出席这次报告会的学校、学院就业战线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参加报告会的同学们表示欢迎和感谢!希望我的报告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不妥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中央和省上领导十分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社会中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活力、最富有创造性的群体,每名毕业生身上寄托着国家的未来,寄托着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和希望。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明确提出要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5月14日,总书记在天津调研时提出,要切实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搞好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缓解结构性失业问题。5月15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指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经济升级、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应届毕业生就业水平不降低、有提高。5月17日国务院召开了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刘延东、马凯两位副总理同时出席会议并讲话,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结束后,省政府立即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贯彻落实全国会议精神,部署我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二、当前就业形势(我们所处的位置)
当前,经济复苏缓慢,下行风险不断加大,就业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就业总量压力持续加大,就业形势将比较严峻。
一是2013年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就业问题比较突出。从2010年到2012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分别为4.0%、2.7%、2.2%,呈现出明显下滑态势。今年1月18日,联合国发布的《2013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称,2013年世界经济仍将持续低迷,预计增长率为2.4%。大多数发达经济体面临着失业率居高不下、金融系统脆弱、主权债务风险上升、财政紧缩和低增长等诸多问题。欧洲、美国、日本的经济困境也已波及发展中国家,导致这些国家出口下滑,资本流动和物价波动加剧。同时,规模较大的发展中经济体面临投资需求减少等诸多国内问题。据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2013全球就业趋势》报告显示,2012年全球失业人口为1.97亿,失业率为5.9%。今年全球失业人口将突破2亿,失业率仍将小幅攀升,达到6%。今后5年全球失业者总数可能突破2.1亿,失业人数居高不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工作面临的最大问题,除了经济低迷带来的消极影响,依然是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年均达到2500万人(2012年甘肃省城镇新增就业20.58万人),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随着技术进步加快和产业优化升级,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将更加凸显;部分地区、企业用工需求与劳动力供给存在结构性失衡;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群体要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非常困难。同时,公共就业服务不能满足需要,影响劳动力流动就业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劳动关系协调难度进一步加大。“十二五”时期,我国人口将达到13.7亿人,劳动年龄人口在2014年达到最高峰9.97亿,而实际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新成长劳动力高峰则还将延后出现,整个“十二五”时期劳动力供给将持续增加并保持在高位。“十二五”时期,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劳动力在2500万人,比“十一五”时期多出100万。就业机会供给方面,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城镇新增就业规模将继续保持在900万人以上,再加上补充自然减员,年均也只能提供就业机会1200万个,劳动力供求缺口高达1300万人左右,比“十一五”期间压力更大。安置压力大,对劳动力市场造成巨大的压力。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富余人员。改革开放以来,受地域,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影响,部分接受高校毕业生较多的单位都搬迁到自然条件比较好的省份,比如:长庆油田/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中国石化第七设计院等等都搬迁到外省,缩小了就业空间,加之我省的白银市、金昌市、嘉峪关市属于资源性城市,目前,可利用矿产资源处于枯竭,面临产业升级转型,造成了接受毕业生呈下降趋势。另一个方面,我省广大农村劳动力大量富余人员需转移到城镇就业。再一个方面,十年来,机关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和人员分流,进口狭窄。由此,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民工进城向非农产业转移,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峰迭加”加剧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紧张状态,使整个劳动力资源,包括大中专毕业生资源配置出现了“磨擦失业”问题。世界性金融风暴给就业带来的负面影响。目前,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转变,由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转变,其严重后果将会进一步显现。近期,高校毕业生正值择业高峰期,各种招聘活动相继开展,但需求明显减弱,从2012年第四季度招聘频率观察,需求开始下滑,不利因素已波及到劳动力市场。然而,需求信息和入场单位明显少于往年,特别是被毕业生看准的一些大企业和事业单位今年却不在招聘现场,与网上发布的信息明显不对称。在与毕业生面对面交流过程中,感觉到,尽管世界经济形势急剧变化,对中国经济影响目前还未暴露甚多,但对毕业生就业而言“寒流”却扑面而来。最直接的信号是企业对人才及劳动力需求开始放缓,影响就业的因素已见端倪。如兰州大学销售专业岗位去年招100多个,今年只有10多个。文科学生找不到择业岗位。有几个攻读文史类的学生失望地说,都是专业惹的祸,就业无门只好先打临工吧!
二是高校毕业生总量进一步增大。2013年,省内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11.5万人,比去年增加6000余人,加上往届未就业毕业生和省外院校回甘择业毕业生,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总量达18万人之多。但从当前的社会需求来看,由于受经济增速放缓、事业单位改革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需求没有增加,有些行业还明显减少,供需矛盾突出。截止今年4月底,省内高校应届毕业生平均签约率25.76%(其中研究生签约率为28.93%,本科生签约率为19.69%,专科(高职)生签约率为27.06%),完成今年的就业目标,任务还很艰巨。
三是企业单位有效用人需求有所下降。据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2013全球就业趋势》报告显示,2013年全球失业人口将突破2亿,失业率仍将小幅攀升,达到6%。从国内形势来看,在国家有关部委今年2月调研的29个省份468家用人单位中,2013年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降幅达15%,招聘规模在300人以上的大型企业中,约有55%招聘计划下降。从行业需求来看,制造、钢铁、机械、采矿、能源、建筑、交通运输等行业用工需求有所减少;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企业也准备缩减招聘计划。虽然销售类岗位需求旺盛,但对毕业生吸引力不强;医疗卫生类专业用人需求有所增加,但毕业生数量较少。我省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经济总量小,第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不强,经济增长对新增就业岗位的带动作用十分有限。今年4月末,全省失业动态监测企业岗位用工与2012年12月末相比,实际新增岗位用工6245个,减少岗位用工9889个,净减少岗位用工3644个,岗位用工流失率1.05%。由于就业渠道单一,就业岗位不足,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
四是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目前,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是“结构性矛盾”,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毕业生就业期望值与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不合拍。从省内院校分专业就业情况来看,临床医学、土木工程、自动控制、机械电子、建筑学等专业需求量大,但人才资源相对紧缺,特别是医学类专业人才紧缺,县级以下医院很难招到专业对口的本科以上毕业生,市州医院招聘医学类研究生比较困难;哲学、行政管理、汉语言文学、工商管理等专业,由于毕业生总量较大,就业率相对较低。
五是毕业生就业心态总体平稳,但部分存在悲观和焦虑情绪。“新职业”网络调查显示,90.7%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形势一般或严峻,只有9.3%认为就业形势较好。34.5%的毕业生对自身就业前景持自信乐观态度,44.9%表示不太乐观,20.6%表示悲观或比较焦虑。从调查结果看,毕业生对就业形势严峻有一定的认识,择业观念有所转变,但与社会需求仍有较大差距。根据网络问卷调查,84.9%的研究生、63.9%的本专科生首选“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三项;在就业地点方面,85%的研究生和68.7%的本专科生首选直辖市和省会城市。而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体制内就业渠道吸纳数量和比例都在减少。中小民营企业、基层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不断增长,但却常苦于招不到人。
前面讲到的国际、国内还是甘肃层面的形势,基本不怎么乐观,这里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吧,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后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鲇鱼,情况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大大提高。这是何故呢? 原来鲇鱼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大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疑起到了搅拌作用;而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一个“异已分子”,自然也很紧张,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希望我讲到上面的不利形势,能像一条鲇鱼一样,在部分不着急的同学的心里搅拌搅拌。
在看到困难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有利方面: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和组织保障。二是国务院办公厅近日专门下发了《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随着我省一系列配套政策的相继出台,必将促进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迈上一个新水平。三是从大环境看,随着我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以及“3341”项目工程的深入实施(“3341”项目工程,包括打造三大战略平台,就是打造以兰州新区开发建设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为重点的经济战略平台、以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为重点的文化战略平台、以国家生态屏障建设保护与补偿试验区为重点的生态战略平台。实施三大基础建设,就是要深入实施交通提升、信息畅通和城镇化建设,重点建设一批事关当前和长远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瞄准四大产业方向,就是要把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富民多元产业、区域首位产业,作为全省各地因地制宜、齐头并进、共同发力的产业方向和工作格局。确保到2016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超过1万亿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将为推动和促进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开辟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毕业生的就业趋势((我们可选择的职业)
(一)毕业生的选择。据有关部门调查:行业选择上。依次为金融/银行/投资/基金、IT/互联网、通讯电子、酒店/餐饮/旅游、广告/会展/公关/市场、房地产、咨询/管理、公共事业单位、医疗、教育/培训,其中金融/银行/投资行业以18.1%的比例居于首位。但毕业生实际就业的十大行业依次为通讯电子、金融/银行/投资、制造业、IT/互联网、房地产、汽车、能源、教育培训、快速消费品、公共事业单位。地域选择上。广大高校毕业生目光依然将目光聚焦在中心城市,虽然面对高房价、拥堵的交通,大城市职业发展的广阔机遇,更加公平的规则以及志趣相投的人脉圈,显然对广大毕业生求职者仍具较大吸引力。但其实从中国大陆雇佣指数来看,一些中小城市如浙江嘉兴、江苏吴江等,以及省内县以下人才需求指数也较为乐观。
(二)实际流向。2011年,省内高校应届毕业生10.6万人,截止年底共有91266人实现就业,平均就业率达到85.6%。2012年省内院校合计 有应届毕业生109627人,其中博士生735人,硕士生7091人,本科生56851人,专科(高职)生44950 人),年底就业率达到86.8%。从这两年毕业生就业去向看,考录公务员约占就业总数的3.7%;到事业单位就业约占就业总数的12.9%;到国有企业就业约占就业总数的21.9%;到非公经济单位就业约占就业总数的25.7%;自主创业约占就业总数的1.3%;到社区岗位就业约占就业总数的5.6%;通过各类基层项目就业约占就业总数的23.2%;到重大科研项目担任科研助理约占就业总数的0.6%;选择灵活就业约占就业总数的4.2%。从毕业生专业结构看,就业率最高的专业是:临床医学、土木工程、自动控制、道路桥梁、机械电子等;就业率最低的专业是:哲学、行政管理、汉语言文学、工商管理、运动教育等。
(三)发展趋势。中国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阶段,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但三大产业就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存在。与发达国家或大多数国家比,中国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过高。2007年在33个国家或地区中,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达到40.8%,而同期美国、日本、英国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则低得多,分别是1.4%、4.2%、1.4%。截止2011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所占比重虽有所下降,但仍然占到34.8%。我国第二产业所吸纳就业人口的比例与绝大多数国家包括美国、日本等第二产业的比例比较接近。我国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偏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已高达70%左右,中等收入国家在50%至60%之间,而根据人社部公布的《201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只有35.7%在第三产业就业。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是一个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就业,所以我们在就业的选择上与国家的人才配置计划、就业导向紧密相关。当前,就业格局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三个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从“十五”期末的44.8∶23.8∶31.4,转变为当前的37∶27∶36,第二、三产业比重有较大增加。从第三产业结构看,发达国家主要以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产业为主,但我国仍以传统的商业、服务业为主,新增就业也主要集中在传统和低端服务性岗位,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则十分有限。
四、相关政策(我们可获取的帮助)
5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2013年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了三个方向。一是结合经济发展开发就业岗位,尤其是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智力密集型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发展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拉动作用。国家高新区将通过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吸纳毕业生。大学科研院所,被建议从大学生中招聘科研助理。二是鼓励各类企业吸纳就业,包括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同时引导国有企业吸纳更多高校毕业生就业。据介绍,对接收高校毕业生的中小微企业,国家将从财税、金融、信息、社保补贴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对到中小企业就业的毕业生,将切实保证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经费申请等方面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同等待遇。人社部还将于近期组织全国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三是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发一批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中央和地方各类基层就业项目已开始,包括“三支一扶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等。此外,我国还将扩大高校毕业生到海外担任汉语老师志愿者规模,并引导鼓励更多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
低保家庭毕业生可享受求职补贴。一是明确从2013年起,将享受创业培训补贴政策期限从目前的毕业调整为毕业学年。二是将高校开展的校园招聘活动所需资金纳入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的经费保障水平。三是将高校毕业生在求职地进行求职登记和失业登记的服务内容纳入免费公共就业服务范围,降低了高校毕业生求职成本,方便高校毕业生进行失业登记,使高校毕业生能按规定享受就业扶持政策。四是从2013年起,对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毕业内高校毕业生,可给予一次性求职补贴,有利于促进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积极求职,尽快实现就业。
综合近年来国家和省上的政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到基层就业。
1、基层服务项目。近年来,中央各有关部门主要组织实施了5个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专门项目,包括: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四部门从2003年起组织实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中组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8部门从2006年开始组织实施的“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计划及进村社区计划;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等四部门从2006年开始组织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中组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从2008年起组织实施的“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
目前,我厅正在根据中央有关部委和省政府的要求,积极会同有关部门,按照“统一工作协调、统一招考、统一工作进度、统一服务期满安置”的原则,统筹实施基层服务项目,做好各类项目之间的政策衔接,进一步落实对服务期满考核合格人员的就业政策措施。
根据中组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共青团中央《关于统筹实施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09〕42号)等政策规定,参加基层服务项目、服务期满的毕业生,享受以下优惠政策:
⑴公务员招录优惠:每年拿出公务员考录计划的一定比例,专门用于定向招录服务期满且考核称职(合格)的服务基层项目人员。服务基层项目人员也可报考其他职位。
⑵事业单位招聘优惠:鼓励在项目结束后留在当地就业,参加各基层就业项目相对应的自然减员空岗,全部聘用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从2009年起,到乡镇事业单位服务的高校毕业生服务满1年后,在现岗位空缺情况下,经考核合格,即可与所在单位签订不少于3年的聘用合同。同时,各省(区、市)县及县以上相关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应拿出不低于40%的比例,聘用各专门项目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高校毕业生。
⑶考学升学优惠:服务期满后三年内报考硕士研究生初试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高职(高专)学生可免试入读成人本科。
⑷国家补偿学费和代偿助学贷款政策:参加各基层就业项目的毕业生,符合规定条件的,可享受相应的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
⑸服务期满自主创业的,可享受税收优惠、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小额贷款担保和贴息等有关政策。
⑹ 其他:各基层就业项目服务年限计算工龄。服务期满到企业就业的,按照规定转接社会保险关系。
2、民生实事就业项目。2009年开始,我省在继续做好国家各类基层服务项目的基础上,决定每年选拔1万名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并作为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4年来,共考试选拔招录和安置了43838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教育、卫生、农牧、文化、社保、旅游等岗位工作。被录用安置的人员,按基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管理,其工资由省财政负担。其中,招录3400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学校任教(含选拔符合条件的农村中小学代课人员到农村中小学任教);招录2000名医学类(含护理专业)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招录2000名畜牧兽医、农学类等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到乡镇畜牧兽医、农技推广、农产品安全检测等涉农站(所)工作;招录1500名相关专业高校毕业生从事基层社保工作;招录600名相关专业高校毕业生到乡镇文化站工作;招录500名相关专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旅游岗位工作。同时,将兰州新区基层岗位纳入招录范围,根据新区需要选拔配置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人才,以支持兰州新区的发展;进一步加大对甘南、临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配置力度,在1万名招录指标分解方面继续对民族地区予以倾斜,特别向甘南州增加200名指标,分解到各岗位,用于选拔藏、汉两语都懂的高校毕业生专业人才,为甘南藏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提供人才支撑。
去年,全省共有13.1万人报考,比前年增加1。5万人。其中,民生实事就业项目报名7万人,五大基层服务项目报名6.1万人。所有项目报考总人数与招录总指标之间的比例为6.9:1。
(二)到企业就业
国家鼓励中小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的政策措施:
(1)对招收高校毕业生达到一定数量的中小企业,地方财政应优先考虑安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并优先提供技术改造贷款贴息。
(2)对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当年新招收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达到企业现有在职职工总数30%(超过100人的企业达15%)以上,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可按规定申请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并享受50%的财政贴息。
(3)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的,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经费申请、科研成果或荣誉称号申报等方面,享受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同等待遇。
(三)自主创业
⑴税收优惠:持《就业失业登记证》(注明“自主创业税收政策”或附着《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的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内(指毕业所在自然年,即1月1日至12月31日)从事个体经营的,3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对高校毕业生创办的小型微利企业,按国家规定享受相关税收支持政策。
⑵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支持:对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可在创业地按规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从事微利项目的,可享受不超过10万元贷款额度的财政贴息扶持。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提高贷款额度。
(3)免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毕业2年以内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的,自其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
(4)享受培训补贴:对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内参加创业培训的,根据其获得创业培训合格证书或就业、创业情况,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
(5)免费创业服务: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可免费获得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提供的创业指导服务,包括政策咨询、信息服务、项目开发、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各地在充分发挥各类创业孵化基地作用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并给予相关政策扶持。对基地内大学生创业企业要提供培训和指导服务,落实扶持政策,努力提高创业成功率,延长企业存活期。
(6)各城市应取消高校毕业生落户限制,允许高校毕业生在创业地办理落户手续。
(四)考录公务员(或参加事业单位招考)。根据国发[2011]16号文件的规定:自2012年起,省级以上机关录用公务员,除部分特殊职位外,均应从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录用。市(地)级以下机关特别是县乡机关招录公务员,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吸引优秀应届高校毕业生报考,录用计划应主要用于招收应届高校毕业生。甘肃省从去年3月份开始,所有事业单位都实行考试选拔。
(五)服兵役。
2011年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新的鼓励高校毕业生入伍的优惠政策,一是在新兵役法中明确,高校毕业生在军队服役视为基层工作经历,在报考公务员和应聘事业单位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聘用;二是将学费补偿代偿政策的受益范围从应届毕业生扩大到了在校生;三是总参、总政、总后联合出台文件,大幅度增加了大学生士兵提干、报考或保送军校的数量,并允许专科士兵升本科;四是进一步明确了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考试的优惠政策,即笔试总分加10分。从2009年开始,我省共有1.1万余名普通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2009年7166名,2010年1388名,2011年1269名,2012年1306人)。
五、如何迈出第一步(我们如何选择)
实事求是地说,大学生找个工作并不难,难的是找一个理想的工作。从客观上讲,大学生应该也能够找到一个人尽其才的理想岗位,否则,于情于理于国于家都不利。其实也就是如何选择的问题,人生是一条有无限多岔口的长路,永远在不停地做选择。如果只是选择吃炒面或炒饭,影响似乎不大,但选择读什么科系、做什么工作、结婚或不结婚、要不要有孩子,每一个选择都影响深远,而不同的选择也必定造就完全不一样的人生。生命中不可承受之情,就在于人生没有重来的机会啊。如果当初如何如何,现在就不会怎样怎样…这种充满怅然的喃喃自语,还是别再多说了吧。每一个岔口的选择其实没有真正的好与坏,只要把人生看成是自己。独一无二的创作,就不会频频回首如果当初做了不一样的选择。
我们来给职业下个定义:职业是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以获取合理的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在职业生涯的规划中,重点要考虑三大要素:一是工作对象,二是工作能力,三是获得的报酬。作为我们刚走出校门进行职业选择的大学生朋友们,要重点做好两项准备:
一是自我评估。也就是正确的认识自己。这一步是相当重要,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随着男女在职业上的越来越平等来看,男女都怕入错行。在一个变化无常的世界里,不可能有一成不变的事物,包括职业目标,我们要努力去寻找自己最正确的发展方向,这方向不一定是最佳的,但一定是最适合我们的。
自我定位集中在如下四个问题:我是谁?我是什么性格?我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而社会定位则侧重在社会上角色定位、社会分工的位置及从事何种职业。面对自我定位与社会定位之间的差异,我们可以通过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和职业定位来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虽然我们可能知道一些自己的性格表现、特点,但由于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有限,缺乏客观的横向比较,比如我们如何表达自己是外向还是内向,我们得到信息是靠感觉还是直觉,我们做决定是靠思维还是情感,我们加工信息是靠判断还是知觉(我们还可以借助于自己的血型进行性格分析)等等。
二是职业评估。也就是了解职业世界,要对当前社会的产业、行业、职业、职位、岗位等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要对从事职业的地域有个基本的了解。
像我前面所说的那样,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之中,一个人很难全面准确的了解自己,了解社会,我们要接受各方面的信息,有些来自父母,有些来自亲人,信息量多了反而不知怎么选择,就像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时(两只时间不一致)却无法确定。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使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每当这时,我们就要学会把握一些基本原则,依靠这些原则来确定大概范围,排除对象,使思路变得清晰起来:
一是要择己所爱。研究表明,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职业感兴趣的人,能够发挥才能的80%-90%,并且能保持长时间高效率、不疲劳;而对所从事职业不感兴趣的人,则只能发挥其才能的20%-30%,并且容易筋疲力尽,所以我们在选择职业上一定要考虑自己的性格特点、所学的专业知识、发挥自己的特长。
二要扬长避短。前面讲的“择己所爱”是确定一个大概求职范围,而现在讲的扬长避短是要排除的对象。我们要通过分析自己的性格气质,将那些与自己性格气质格格不入的职业予以排除。就像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所以要回避自己的短处的职业。这里谈一点专业对口的问题。当前我们学科设置越来越细,要做到专业完全对口,是件很难的事,特别我们有很多单位的招聘是不限专业的,需要的是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突出的某方面能力,有些单位更注重个人的团队能力、协作能力、创新精神,所以在有些不限专业的招聘单位面前,一定要考虑自身的性格气质,不要盲目的去报名。
三要择市所需。任何职业的兴起、发展、衰落及消亡均是由社会需要的变化引起的。因此我们不仅要了解当前的社会职业需求现状,还要善于预测职业的未来走向。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升级不断推进,对实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从毕业生层面来说,应抓机遇、抓信息、抓落实。当前,很多毕业生还在犹豫不定,尽管手中有几个Offer还是迟迟不签约,岂不知,用人高峰稍纵即逝。所以,建议目前有就业意向的同学尽快签约。
还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一方面,要尽快与学校就业部门联系,取得主渠道的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地缘、血缘、学缘”的关系,在有目标的情况下,要重点“捕鱼”。大众化教育必然导致大众化就业。于是,不就业族、考研族、创业族、打工族、出国族纷纷出现,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多样化和多元化。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理想的职业固然重要,但在没有更好选择的前提下,暂时屈就也是权宜之计。具有高附加值人力资本的高校毕业生没有必要刻意追求一时的“完美”,完全可以先就业,然后在职业发展中选择从事的专业,进而在不断积累中成就自己的事业。这种理念应该成为当前毕业生就业的共识。你曾经买了一件很喜欢的衣裳却舍不得穿,郑重地供奉在衣柜里;许久之后,当你再看见它的时候,却发现它已经过时了。所以,你就这样与它错过了。你也曾经买了一块漂亮的蛋糕却舍不得吃,郑重地供奉在冰箱里;许久之后,当你再看见它的时候,却发现它已经过期了。所以,你也这样与它错过了。没有在最喜欢的时候上身的衣裳,没有在最可口的时候品尝的蛋糕,就像没有在最想做的时候去做的事情,都是遗憾。大学生就业也有保存期限,想做的事该趁早去做。如果你只是把你的心愿郑重地供奉在心里,却未曾去实行,那么唯一的结果,就是与它错过,一如那件过时的衣裳,一如那块过期的蛋糕。
需走出的认识误区。当前,部分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滞后,择业期望值居高不下,忽略自己的特长、性格气质,不考虑是自己的性格特点与职位是否相合拍,不考虑市场所需和未来的发展,一味的往机关、事业、大企业里挤;在就业岗位上,要求工作条件好、工资待遇高。有些毕业生为了追求事业单位,宁可放弃多渠道就业的机会,也不愿主动通过市场与企业签约,甚至与签订的企业单位毁约,也要参加基层事业岗位的各类项目招考;部分学生即使毕业时已落实了企业单位,也不办理正式就业手续,而是以临时合同工的形式打工,以便日后伺机参加生源地的各类就业项目及事业单位的招考。举个例子,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狂热地爱上了被称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丽,并且和她结了婚。娜坦丽容貌惊人,但与普希金志不同道不合。当普希金每次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她总是捂着耳朵说:“不要听!不要听!”相反,她总是要普希金陪她游乐,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舞会,普希金为此丢下创作,弄得债台高筑,最后还为她决斗而死,使一颗文学巨星过早地陨落。所以我们一定要走出这种思维上认识的误区,选职业也要和选伴侣一样要选最适合自己的,不要一味地去选最好的,换句话说,最好的就是最适合自己的职业。
六、如何办理就业手续(我们需要注意的事项)
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和管理体制:省教育厅负责毕业生离校前的就业手续办理工作。省人社厅负责牵头制定毕业生就业政策,做好9月1日后的毕业生就业手续办理、就业统计报告、就业率发布、就业工作督查和落实等工作。目前,我省高校全部建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咨询、用人单位招聘及实习实训信息、求职技巧、职业生涯辅导、毕业生推荐、实习实践能力提升和就业手续办理等多项就业指导和服务。外省绝大部分报到是在市州一级的人社部门,部分在教育部门。
一是毕业生报到。持《就业报到证》的毕业生,应在规定时间内到就业单位报到。
二是调整改派。在生源市(州)内落实了就业单位的,由本市(州)人社部门直接换发《就业报到介绍信》。在生源市(州)以外落实了就业单位(包括驻生源地的中央及省属单位)的,通过毕业学校换发《就业报到证》。
已就业的毕业生,应严格履行就业协议(合同)的有关条款,确因特殊原因需调整改派的,必须在《就业报到证》签发一年之内办理。需提供的材料有:原单位的退函、新单位的接收函、原《就业报到证》等。兰内院校毕业生则上由学校报省人社厅审核办理。
三是毕业生落户。持《就业报到证》的毕业生,凭《就业报到证》、户口迁移证及就业单位介绍信,直接到就业单位所在地公安户籍部门办理落户手续。家庭是非农业户口的,户口落到家庭户口薄上;家庭是农业户口的,户口落到县(市、区)人社部门的集体户口薄上,落实就业单位后需迁转户口的,凭《就业报到证》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同学们:刚才我讲了一点我们当前的形势,下一步国家和省上将会进一步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力度,采取鼓励性措施促进就业,比如继续加大从基层选拔公务员的力度,简化毕业生的就业程序,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切实解决像薪酬待遇、社会保险、户口档案、职称评定等实际问题,畅通劳动者在不同地区之间、不同主体之间、不同层级之间自由流动的职业通道。我们将强化服务培训,挖掘更多适合毕业生特点的就业岗位。将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延伸到校园,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职业培训、就业见习,帮助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更好的适应社会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