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报纸版面设计

时间:2019-05-13 02:37: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数字时代的报纸版面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数字时代的报纸版面设计》。

第一篇:数字时代的报纸版面设计

数字时代的报纸版面设计

报纸版面设计是编辑思想与设计艺术的结合从报纸诞生之时起,版面设计就随之开始。纸张的大小,印刷技术的变化,照相技术的演进,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对报纸版面设计带来影响。而现代印刷、照相与排版技术的突飞猛进,将现代报纸版面设计带领到一个全新的领域,它完全改变了传统的设计理念,将一种现代化的、工业流程似的设计思想推行到整个报纸版面设计的工作程序之中。

作为新闻编辑学领域的报纸版面设计

早期的报纸摹仿书籍的形式,只是将信息单纯地罗列,没有分栏之说,报纸版面被看作是信息的无声载体,版面没有自己的语言。印刷技术的革命,使报人的思想突破了书籍式的禁锢,报纸开始分栏,有了各种版式,版面有了自己的语言。随着报业的发展,版面语言越来越丰富,它传达出编辑对新闻的评价。读者在读报的同时,也无形中接受了版面的“话语”:头条必然是重要的新闻,安排在视线角落的消息总是引不起人的注意。版面设计成为一项有深度的设计工作。图片的出现给版面带来了形象的语言,读者很乐意在新闻图片中感受现场的气氛,版面语言的感染力加强了。紧接着,彩色印刷又给报界带来了一场色彩革命,报纸版面在色彩的世界里找到了更丰富的语汇,版面设计成为一项有深度的工作,关于报纸版面的专题研究也逐渐展开。

Daryl R.Moen认为,报纸版面设计的目的是帮助读者理解信息。(《美国报纸组版和设计》,陆炳麟江和平编译,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p21)20世纪后期,报业市场的竞争引发了报纸版面的不断变革,报纸版面设计与市场需求和媒介竞争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体现报纸竞争策略的重要方面。报纸版面日益体现出为读者服务的特点,“报纸组版、版面的细分化,导读方式的多样化,稿件安排的模块化,信息传递的图解化(information graphics)等等都是对受众阅读心理和习惯的适应性措施。”(蔡雯、甘露《西方报纸版面变革及其动因探析》)同时以市场卖点为核心,突出个性化的设计,力求强化对读者的吸引力。

可见,在新闻编辑领域,报纸版面不是被动存在,而是积极存在,尤其现代报纸在面对市场竞争中,更意识到报纸版面的“眼球”效应,将报纸版面设计纳入到整个报纸的营销甚至编辑体系中,大大提高了报纸版面设计的地位。版面,不仅能够左右报业发行,甚至能够决定每版稿件的数量与编排,形势逾越到内容之上,也给报纸编辑带来了新的问题。

作为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报纸版面设计

从程序上理解,报纸设计就是组版各元素在版面上的计划和安排。(《美国报纸组版和设计》,陆炳麟江和平编译,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p180)信息如何罗列(依据何种规律),罗列模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这是任何一个平面设计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艺术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传达意念、信息和视觉信息。甚至有时只是为了表达纯粹的美感。([英]艾伦?斯旺《英国版式设计教程》,匡洁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第63页)艺术设计的本质,则体现在创造性、系统性、功能性、艺术性和经济性等几个方面。(荆雷)设计遵循的原则是:平衡,对比,重点,比例,统一。如果一份报纸要达到美感,让整份报纸看起来赏心悦目,这些原则是版面设计师需要掌握的技能。同时,这些设计原则也会产生不同的版面风格。事实上,20世纪视觉设计的风格变化,也投射到报纸版面设计中。字体设计对文章标题设计启发,招贴画设计为图片的组合处理提供了思路。而包豪斯所倡导的新设计风格,使报纸抛弃繁缛装饰,注重传达信息的合理设计,形成了简洁明了的版面设计风格。瑞士的国际版面风格,则形成了模块化的设计思路。但是相对而言,报纸版面的变革与视觉传达设计的流变并不是同步的。很长时间,报纸版面都固守老传统,当技术、市场、媒介竞争等诸多因素刺激报纸改变面貌时(蔡雯、甘露《西方报纸版面变革及其动因探析》,《国际传播》2002年第8期),新的版式便会从时尚而且实用的设计风格中产生。但是,很快新版式又会成为旧模式。与活跃的期刊版面设计比较,报纸版面的设计是不大跟随潮流的。但是每一种新的设计思想所形成的“技巧”,都会在报纸版面中有所呈现。报纸版面的信息分层

一方面,报纸版面作为报纸信息承载模式而存在;另一方面,报纸版面又作为报纸视觉风格的主要因素而存在。因此,报纸版面传递的信息也分为以下几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文本内容传达的信息(或者图片)。这是报纸的主要信息内容,或者说是报纸的绝对信息内容,是显在的、明确的,能够被读者清晰确认的。报纸版面设计的目的,首先是使这类信息能够清晰地传达给读者,使报纸内容易读。

第二个层面则是隐藏在版面设计中的信息,这类信息表现为编辑对文本内容的处理方式:或强化处理某个文本内容(也可能是图片内容),或淡化处理某个文本内容,以含蓄的方式传达编辑对新闻内容的态度或者观点,是编辑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对新闻本身的挖掘。这类信息是隐藏的,读者不易察觉的,但会被潜移默化影响的。可以想见,这类信息内容只能通过报纸版面设计来实现。在具体操作上,就是头版新闻或头条新闻的安排,新闻图片大小的安排,标题字号的相对选择,文本框的处理,等等。

此外,版面设计本身还会传达出一些层面的信息。如果将报纸版面设计纳入到整个报纸的营销之中,报纸版面的风格与美感也是版面必须表现出来的信息,这是第三个层面。报纸的风格是报纸参与市场竞争后必须树立的目标。报纸是针对市民的晚报、都市报,还是针对专业人士的行业报?是轻便的小报,还是严肃的大报?针对性不同,报纸的风格也必然要表现出差别来,以便读者在瞬间识别、购买。

最后还有一个层面,是报纸版面设计的审美性,体现为读者阅读报纸时的情感愉悦,它表现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审美体验,或者翻阅时的吸引,甚至阅读后的留恋,等等。这个层面的信息,则更加隐藏不可见。

尽管后两个层面的信息是隐藏的,没有明确传达,但是对读者来说却是最直观的。这也是图像信息所具备的特点:模糊性与直观性。在报纸越来越厚、数量越来越多的今天,报纸的视觉传达日显重要,因此,报纸版面设计也更加重要。

现代报纸版面设计,需要统一传达出这几个层面的信息,美编既需要对编辑思想的领会与理解,还需要对报纸整体营销策略的把握与贯通,同时根据信息的灵活性,创造性地规范、设计每一个报纸版面。现代报纸设计的实质就是编辑思想与设计艺术的结合:报纸编辑中的新闻编辑理念,与艺术设计的创造性、功能性、艺术性和经济性统一在一起,最终形成每一份报纸版面的最佳形式。

数字时代报纸版面设计的理念更新

传统的报纸版面设计秉持两种理念,一类是专业理念,主要追求的是新闻的完善以及传播对受众的责任,传播的社会效果,传媒的权威形象;另一类是商业理念,主要以媒介的自身利益为首要的追逐目标,并以此来建构报纸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设计更多的是为了满足商业用途吸引读者注意(赵鼎生,《西方报纸编辑学》,第2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当报纸强调自身社会影响与地位时,版面设计更凸现第一个层面的功能;而当报纸更看重生存状态时,版面设计则提升了第二个层面的信息传递。

但是,这两种理念的构建前提是报纸的媒介地位。无论是专业理念还是商业理念,报纸从业者始终都没有放弃报纸作为主流媒体的身份与地位。20世纪后期,电视的兴盛给报纸的生存带来危机,一场“重新设计”运动席卷美国报业,其目的是为了赢回流失的读者,坚守报纸的主流地位。进入21世纪,报纸再次与互联网碰撞。与电视不同的是,互联网兼有电子媒介与印刷媒介的诸多优势。电子报纸的出现,大有覆灭印刷报纸的趋势。报纸的媒介角色发生了改变,报纸最后的光芒在互联网的照射下慢慢消散。

莱文森在《数字麦克卢汉》中认为,当旧媒介逐渐被新媒介取代后,对旧媒体的使用会演变成一种带有怀旧色彩的艺术行为(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p210)沿此逻辑推理,阅读报纸将会变成一种生活态度或者行为,我们选择读报,是为了保有一种社会习惯,或者生活享受。那么报纸的设计,将不得不放弃作为专业的或者商业的理念,而转向一种审美的、风格的层面。如此而来,报纸版面中曾经最不被重视的隐在信息将逐渐凸现出来。

这是否就是说,报纸更强调设计的表现,或者说更强调版面的形式美?那种现代式的大图版面会走向更为极端的设计?恰恰相反,报纸或许会走向一种回归的表现,再次回到报纸版面设计的本质上——强调编辑理念与设计表现的完美结合。因为这种表现更能够体现出报纸作为印刷媒介的本质,这正是报纸与网络拉开距离的关键点。

报纸曾经为了应对电视的挑战,创造出电视风格的报纸(比如《今日美国》)。很长一段时间,报纸设计者都认为这是适应读者需要的设计,而读者似乎也认可这种创新。现在互联网又对报纸产生影响,报纸是否又要设计出一种网络风格的版面?遗憾的是,电子报纸已经率先拿下了桂冠,并且在信息获取的自由度上,电子报纸更是优势明显。

但是,印刷报纸却仍然具有一种视觉上的优势,那就是版面的整体感与风格感。那种纸页打开时所透露出的信息流,与滑动鼠标所展示的页面大相径庭。这就是我们仍然会买报纸的原因——不再是为了目的,而是为了享受。报纸的设计,成为一项艺术性质的工作。未来报纸版面不是变得更现代,而是将带着某种回归气息创造精致的时代风格

第二篇:数字时代

数字时代,图书馆会不会被谷歌取代

“有人说图书馆会被谷歌取代,不知各位是否同意?”杭州图书馆馆长褚树青的问题引来了同行们的一片否定之声。

在杭州图书馆与青树教育基金会举办的图书馆服务与社会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历史悠久的公共文化机构图书馆如何应对数字时代的挑战是与会嘉宾在圆桌论坛上探讨的热门话题。

“图书馆是学习机构,它能够培训读者,使之能够缩小寻找信息的搜索范围,获取评估信息的能力。”美国图书馆协会前会长莫利·拉斐尔表示,数字时代图书馆同样有所作为。“公共图书馆应该为享受不到技术服务的人提供交流与阅读的机会。”

“这样的问题之前也有过,当时就有领导说,我们已经有了新华书店,为什么还要造图书馆?”深圳图书馆前馆长吴晞同样表示,作为公益机构,图书馆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我们常常假设来图书馆的人都会阅读,但是并非如此。对于学龄前儿童、或者是文化程度较低的家长,图书馆都承担着教育的责任。”休斯顿公共图书馆馆长瑞·布朗·洛森表示,图书馆还具备着培养未来读者的功能。

提高读者的信息素养,是图书馆在数字社会承担的新职能。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周德明说,他们曾经发现有不少读者还不会使用鼠标。“我们对这批读者开展培训,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也增加了他们走进图书馆的积极性。”

“与阅读素养相比,信息素养范围更广,包括了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广州图书馆馆长方家忠告诉记者,“信息素养”是当今图书馆界的一项热门议题,在教育读者需要何种信息、如何获取信息、如何评价信息方面,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中心可以发挥更大的功能。

“网络时代已经解决了图书馆的技术支持问题,所以国家要建设公共电子阅览室。”长春图书馆馆长刘慧娟介绍,现在他们馆正在建立长春网络图书馆,只要有上网终端的读者都可以接受图书馆推送的数字资源。“目前我们国家的阅读率仍然较低,我们还不能算是阅读民族,图书馆在数字时代仍然承担着引导阅读的责任。”

杭州图书馆因为“不拒绝乞丐”的故事而被网民赞为“史上最温暖图书馆”。以它为中心馆,杭州已经建立了市级中心馆—区(县)总馆—乡镇(街道)分馆—村(社会)亚分馆的公共图书馆四级服务体系。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李超平曾做过一项研究,杭州市政府每向杭图投入1元钱,就能产生1.87元的顺报。“21世纪的城市公共图书馆应该成为城市的第三文化空间。”这是褚树青多年的观点,但是他也坦言,面对数字时代的挑战,图书馆不但要有读者到访量的追求,更要有读者素养的追求。

“目前我们还习惯于就单体的图书馆统计到访量,但是并没有将一个城市的图书馆体系作为整体口径来计算市民进图书馆的比率。数字时代如何提高图书馆的读者素养,还需要整体的制度配套设计。”褚树青说。

第三篇:数字时代的生成设计

数字时代的生成设计

俞泳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Generative Design in Digital Times ——Considerations of an Exercise of Joint Teaching on Basic Architecture Design 数字时代的生成设计

—— 一次建筑设计基础联合教学及其思考 俞泳 Yu Yong 摘 要 生成设计是数字时代的一种设计方法。从一个关于形态设计训练的中德联合教学出发,结合当代建筑及艺术领域的数个实例,探讨生成设计的概念、背景及其对当前建筑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 生成设计 语言的转译 程序 设计方法论

ABSTRACT Generative design is a design approach in digital times.With an exercise of form study and several examples of architecture and art work, this paper expatiates on the concept and background of generative design and its influence to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design.KEY WORDS generative design,language interpretation,program,design approach theory 中图分类号 TU201.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0-3959(2008)03-0004-06

一 “网格渐变”

2003年,德国伍伯塔尔大学(University of Wuppertal)工业设计系诺伯特·托马斯(Norbert Thomas)教授给同济大学建筑设计基础教学团队带来一个名为“网格渐变”的作业。这个作业曾被带到多个国家,借以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思维方式的差异。

托马斯教授长期从事网格和线条的形态生成研究。例如有一份作业显示的正方形线条构图,是通过设定画面分割和线条位置的控制方式而生成(图1a)。另一份作业是同一思路下的另两个平面构成作品:画面中隐含着正方形网格,通过设定每个正方形网格中左右或上下两条色带的参数(红=

1、黑=

2、无=3),并选择不同的参数编码方法,产生无数结果,从中选择出最优图案(图1b)。

网格渐变的设计过程分两阶段:第一阶段在两张互为图底关系的网格图案中,插入10~15张过渡图案,使首尾两张图案之间形成均匀连续的渐变。要求每张过渡图案本身不得存在对称轴;第二阶段截取其中一张过渡图案的整体或局部作平立转换,制作立体构成模型。由于均匀过渡和自身非对称的要求,学生需要计算出每张过渡图案的黑白比例,再设定一套渐变规则来控制图案中每个局部变化的位置和数量。在作业的过程中,需要决定两件事情,一是变化的规则,二是结果的优选。最终,在一种近乎游戏的设计过程中,两张十分简单的网格图案,借助不同的演变规则,获得了千变万化的结果(图2)。

如此丰富的结果,源于这个作业所运用的设计方法——生成设计。它与传统设计方法的区别在于:不直接设计最终结果,而是通过设计一系列演变规则,生成大量可能的答案,最后从中选择最优结果。其优势在于,它找到了一条打破头脑中固有的“形式霸权”、探索未知形式、获得最优设计的道路。这个简单题目中所包含的思路,成为解读当今“非线性设计”、“动态建筑”、“观念艺术”等词汇的一把钥匙。

二 语言的转译

著名小说家余华曾经在一篇短文——《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中,记录了他中学时代的一段有趣的经历:“我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对简谱发生了兴趣),可能是我对它们一无所知。不像我翻开那些语文、数学的课本,我有能力去读懂里面正在说些什么。可是那些简谱,我根本不知道它们在干什么,我只知道我所熟悉的那些歌一旦印刷下来就是这副模样,稀奇古怪地躺在纸上,暗暗讲述着声音的故事。无知构成了神秘,然后成为了召唤,我确实被深深地吸引了,而且勾引出了我创作的欲望。我丝毫没有去学习这些简谱的想法,直接就是利用它们的形状开始了我的音乐写作,这肯定是我一生里唯一的一次音乐写作。我记得我曾经将鲁迅的《狂人日记》谱写成音乐,我的做法是先将鲁迅的作品抄写在一本新的作业簿上,然后将简谱里的各种音符胡乱写在上面,我差不多写下了这个世界上最长的一首歌,而且是一首无人能够演奏,也无人有幸聆听的歌。这项工程消耗了我几天的热情,接下去我又将语文课本里其他的一些内容也打发进了音乐的简谱,我在那个时期的巅峰之作是将数学方程式和化学反应也都谱写成了歌曲。然后,那本作业簿写满了,我也写累了。这时候我对音乐的简谱仍然是一无所知,虽然我已经暗暗拥有了整整一本作业簿的音乐作品,而且为此自豪,可是我对着音乐的方向没有跨出半步,我不知道自己胡乱写上去的乐谱会出现什么样的声音,只是觉得看上去很像是一首歌,我就完全心满意足了。”

另一个有趣的例子是艺术家徐冰创作的“方块英文书法”。徐冰,这个曾经在北京图书馆善本书库消磨了4年时光研究文字构成方法并因其大型装置《天书》而闻名的艺术家,旅居美国四年后,延续《天书》中造字的方法,于1994年再次创作了著名的“方块英文书法”。早年《天书》出现在西方艺术世界时,正值西方语言学和解构学兴起,徐冰的“天书”被视为从新的角度对语言学进行的探讨。为此,徐冰还被专门安排与语言学大师德里达开了个研讨会。“方块英文书法”与“天书”是同父异母的兄弟,都徒有中国文字的外壳,但它是一种真正的文字,可以识别,可以学习。作品在纽约现代博物馆展出时,徐冰甚至开设了“英文书法教室”,有课本,有字帖,有人用他的新文字给他写信,也有中学向他订购书法课本……对懂得英文的人们来说,方块英文的阅读、书写都极具游戏性。“新英文书法”将博物馆变为教室,使西方观众不必学习中文便可学习书法,传统的高级文人艺术变为普及文化的实用工具。徐冰于2001年用“新英文书法”为“美术同盟”题写了网名:“ART UNION”(图3)。

在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中,大部分展览关注的重点已经由实物转向“影像”,标新立异的影像表现手段把原本静态的展览变成了一场互动娱乐。捷克馆展示了一系列观众互动生成图案的装置。其中一架经过改造的钢琴能够将观众弹奏的过程转换为水池波纹的变化,并将波纹图案投射到巨大的天花板上(图4)。不同的旋律,不同的演奏者,获得的图案千差万别,实现了行为、音乐向图形的转译。

在建筑领域,建筑师伯纳德·屈米(Bernard Tschumi)较早便开始关注“事件”向“空间”转译的可能性。《演员鲍里斯卡尔洛夫的家》(1978)是屈米“仪式(Ritual)”系列的第一个作品,这个系列探讨的是把“行为运动”转化为“空间”的可能性。在与导演埃里克洛梅尔(Eric Rohmer)和演员鲍里斯卡尔洛夫(Boris Karloff)的一次夜谈中,屈米尝试了一种将电影场景中人的行为直接转化为建筑空间的创作手法。屈米选择了三个场景进行转换:①舞蹈:将演员A的脚步动作的范围记录下来,沿着这个轨迹立起墙体,墙体所围合出来的空间即建筑师所设计的第一个空间。②追逐:电影记录了A和B两个人的追逐情景,根据演员的跑步路线设计出一个带有侧门的狭长空间。③搏斗:A、B、C三人之间的搏斗。建筑师记录下三人由分开、挥拳到紧抱在一起的过程,以之为基础形成一个由弧线(抡拳方向)和直线(人的冲击方向)交错在一起的复杂空间。这样就形成了三个性格迥异的空间,彼此加以连接,便形成最终的作品(图5)。尽管这个作品不是一个实际项目,所有设计只停留在纸上,但其思维方式是地道的生成设计。

1992年落成的柏林犹太人博物馆,其立面窗体的设计,通过一些看似杂乱无章的线形拼合,传递出与大屠杀有关的动荡不安的气氛。丹尼尔·里布斯金(Daniel Libeskind)的做法是:从波恩取得两厚本“纪念录”,其实是两本犹太死亡者的名单,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死亡者的姓名、生日、送往集中营的日期以及可能的死地。他选出死亡者的名字和死地,将他们进行连接,编制出一种图形肌理,再将这些肌理图形复制到建筑的立面上去(图6)。在这里,“事件”通过设定的规则转译为建筑形态。

与以往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创作方法不同,生成设计的转译方法强调的是“直译”而非“意译”。广义来说,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必定有其构成逻辑。转译,则是同一构成逻辑在不同语言形式——文字与文字、文学与音乐、行为与空间等等——之间进行转化。“转译生成”寻找的是一套简单直接的编码方法,它打通了艺术与科学、建筑与非建筑之间的专业壁垒,苦思冥想的设计变成了轻松愉快的游戏。

三 打破形式的“霸权”

生成设计提供了一条通往未知形态的道路。它有别于传统设计方法的最大优势是,能够打破头脑中固有“形式霸权”而获得超越想象的结果。

2002年,位于伦敦海德公园的蛇形画廊邀请伊东丰雄(Toyo Ito)设计一座临时展厅。该画廊受英国政府的资助,每年委托一个实验性建筑项目,旨在展示那些尚未在英国建造一个完整建筑作品的当代国际知名建筑师。这类建筑主要关注于设计的构思以及材料和建造技术的水准,其作为“建造实验”的意义远远大于其作为展厅的实际功能,建成3个月之后即加以拆除。可以说是对当前建筑专业技术水准的检阅。伊东丰雄设计的展馆是一个17.5 m见方的方盒子,盒子的6面均由交错的白色钢板焊结成结构构架,嵌以单独切割的玻璃以及白色铝板。立面、顶面、地面的线条完全连续。仔细分析这个看似杂乱的网格状构图,可以找到一系列中心相同、不断旋转和放大的正方形,它们旋转的角度和放大的倍率实际上非常严谨地生成于一个数学公式——“互除法”(图7)。起初,伊东丰雄只是在纸上画了一些随意的线条,但该项目的结构师——ARUP公司副总裁贝尔蒙德(Cecil Balmond)却建议采用数学的方法来生成构图:“随机画线的方法并不能导致新空间的产生,相反却容易陷入常规的空间中去……人类对于随机形式的思考总是很有限的,而通过„算法‟的理论,却可能产生出人们意想不到的结果”[1]。

四 生成设计的开放性

生成设计的另一优势在于转译规则的开放性,设计过程中允许各种事件、人员甚至设计工具参与进来,获得与以往不同的设计结果。

2003年落成的澳大利亚联邦广场,以其富于变化而统一的设计,将一组功能各异的公共建筑整合成墨尔本的城市新中心(图8)。英国建筑实验室(Lab Architecture Studio)的建筑师彼得·戴维森(Peter Davidson)借用“分形几何”的数学方法来构建这个庞大而复杂的建筑群体:“整个联邦广场看起来很复杂的外立面都是由一种尺寸固定的小三角形,5个一组构成比例相同的大三角形,然后这些大三角形再五个一组构成比例更大的三角形,如此反复,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东西。这有些像我们所熟悉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理一样。自然界是充满多样性的,我们所处的环境又瞬息万变。在这样的环境中,建筑应该与之协调,具有更多的可能性。”[2]当立面的基本网格确定以后,联邦广场的设计者们组织墨尔本当地儿童进行了一次填色游戏,从中挑选最佳方案使用到建筑立面上。这是一个生成设计如何融合“公众参与”事件来影响设计结果的例子,同时也说明了开放性设计的社会价值。由于创作过程变成了可分步进行的程序,各种事件或人员参与到设计中来就成为一种可以控制的过程,这种记录社会性事件的功能,使建筑的社会价值在建筑落成之前就开始得以显现。

如果说澳大利亚联邦广场说明了开放性设计在方案形成阶段的作用,那么多米尼克·佩罗(Dominique Perrault)设计的巴黎国家图书馆则说明了生成设计的开放性在建筑使用阶段的表现。佩罗在整个主体建筑的外侧包裹了一层可垂直转动的大型木质百叶,打开时可以使直射光线转为漫射光线进入阅览室的室内。尽管设计完成时建筑立面是完全单一而均质的,但是一旦建筑开始使用,那些打开程度不同的百叶就使建筑立面呈现出变化不定的效果,而从这种立面效果一眼就可以看出各个阅览室的使用频率。可以说,这种不断变化的立面正是由建筑内部的使用情况转译生成。这样的设计在建造完成之时仍然处于一种未完成状态,而真正的完成则贯穿了建筑存在的整个漫长的生命周期。同样的例子我们也可以在索布鲁赫·胡顿(Sauerbruch Hutton)设计的柏林GSW总部办公楼的彩色卷帘中看到。在这类设计中,使用者的行为被直观转译为建筑的形态。

总之,生成设计构建的开放性程序,增强了设计的参与性,使建筑的存在成为一种能够随时对社会的变化做出响应的动态过程。

五 数字时代

在今天,生成设计已经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建筑设计的过程之中,由于它的开放性和包容力,能够将千变万化的设计目标融合到建筑之中,因此,这类建筑往往也像自然界一样显示出复杂多变的形态。如果不是因为身处数字时代,这类复杂建筑的形态将意味着巨大的成本和技术难度。除了手工时代,人们似乎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乐于并且能够设计和建造如此复杂的建筑。

“首先是因为科学的进步,我们现在有条件考虑怎样用工业化的技术,通过建筑的形式来表现自然的丰富性。”[3]——Lab建筑工作室的彼得·戴维森所提到的科学的进步和工业化技术的核心就是“数字技术”。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筑设计和研究上广泛出现了一种追求动态性空间和形式的运动。它挑战我们现有的静态、惰性和自闭的建筑观念。上个世纪最后10年,建筑师在探索当代建筑的发展上相当活跃。当一些先锋派建筑师,如库哈斯(Rem Koolhaas)、威尼·马思(Winy Mass)和斯蒂芬诺·波埃利(Stefano Boeri)将注意力“大部分集中在空间的社会学因素和晚期资本主义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时候”,另外一批人,如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格雷戈·林(Greg Lynn)和 FOA则醉心于在计算机技术主导的设计过程中实验非线性和动态的建筑空间与形式。当代建筑师已经不再认为建筑是一个纯粹的、自治的、仅仅为人类提供栖息的物体,相反,它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有机结构”,来促进交流、提倡互动和激发创造[4]。

数字时代的技术特点——数字技术的介入导致非标准的大规模生产成为现实,已经改变了建筑的分析、设计到建造的方式。

澳大利亚联邦广场的另一位建筑师唐纳德·贝茨(Donald L.Bates)这样解释他们的工作过程:“我们相信数码工具的一个重要优势就是这些技术固有的„可视性‟……在我们对现代计算机图形技术的起源发生兴趣之前,在 Lab建筑工作室的早期工作中,我们已经有意识地利用了一些非CAD软件来突破建筑设计。通常的工作流程也许是这样的:用Adobe illustrator游戏式地形成一些重叠线条和肌理块面,再用Photoshop滤镜使之模糊,然后在Quark Press或PageMaker中加以重组。根据这些生成的图表和肌理块面,我们接下来可能会徒手绘制一些更为精确的或提炼过的特定图形效果,并且对结构、构造和材料的可能性作比较详细的探讨。然后,将草图导入Form-Z、Microstation(包括现在出现的Rhino,Maya或其他软件)使之具备更准确的尺寸或更好的可变性。只有在进行了上述程序之后,建筑的平面、剖面、立面或整体才开始浮现出来。”[5]另外,像Catia这类原本用于飞机设计的软件,也已经进入建筑设计事务所,用于轻松产生自由形态。

在“网格渐变”练习中,一些作品借助了Photoshop、illustrator等软件的滤镜工具,不仅使变化更容易实现,而且变化的梯度可以精确控制。借助计算机强大的运算能力,在更短的时间内产生更多的结果以供选择。今天的电脑已经远不只是绘图工具,而是一种能够带来新设计思路的数字技术,可以轻松实现非标准的设计和生产。因此,与数字技术相对应的自由建筑形态,成为这个时代最具特征的记忆。扭曲、错位、折叠、不等距、非线性、连续界面、不规则晶体等均成为数字时代的高频词汇。

六 数字时代的设计教学

数字时代的设计世界从手段到内涵都比以往更为宽泛,让我们回到开头的那个网格渐变作业,看看这个数字时代的“微缩模型”对数字时代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有什么启发。

知识与方法

生成设计的价值在于设计方法的创新。在“网格渐变”作业中,教师提供的是方法而不是知识本身。正如2007年瑞士三所建筑院校巡回展中来自苏黎世高工(ETH)的迪尔克·黑贝尔(Dirk Hebel)和约尔格·施拖尔曼(Jorg Stollmann)在谈到一项基础教学课题时所言:“我们把设计工作理解为研究工作,因此,我们放弃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授课者知道什么是建筑设计,什么不是建筑设计,并将这种预先准备好的知识传授给学习者。我们摈弃了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与学生们一道探索社会和文化上的变迁如何能够带来新的居住空间模式。”[6]

限制与创造

生成设计能够很好地应对复杂的条件。“网格渐变”没有采取自由创作的方式,而是在限定条件下的创作。它体现了建筑设计与纯艺术的区别,即建筑设计不是纯粹的自我表达,而是在基地、功能、行为、材料、文脉等限定条件下寻求最大可能性的过程。这种差别导致建筑设计专业基础训练中的艺术训练与美术专业的艺术训练的差异。建筑与非建筑

生成设计需要“消耗”大量的“非专业知识”。“网格渐变”的设计思维暗示了建筑与非建筑学科之间的密切关系。建筑师的开创性成果除了来自于本领域的经验,也得益于非建筑领域的深刻影响。里布斯金在建筑之外,极为爱好数学知识,也是精通音乐理论的钢琴家和大学的音乐研究员;库哈斯,24岁以前曾是电影编剧及阿姆斯特丹“Haagse Post”记者;赫尔佐格(Jacques Herzog)的母亲是一个裁缝,身边总是围绕着纺织品原料,“这种„人造表皮‟已经变成人体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我们对它们所呈现的样子很感兴趣”[7]。即使是设计上一贯中规中矩的安藤忠雄,也常常提到他20多岁时与一群艺术家交往的深刻记忆。艾伯斯(Josef Albers)的绘画《向方形致敬》、皮兰内西(Peranesi)的绘画《黑暗的监狱》,以及艾舍尔(Escher)的矛盾空间绘画都曾影响了他对空间的理解。尽管像达·芬奇那样的全才现在由于专业的分工已很难再见,但是,跨专业的知识背景在专业创作中仍然有着显著的作用。因此,艺术等相关领域的教育也是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未来也许不会像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所做的那样完全取消艺术创作中的手工操作因素,但至少我们可以借用当年安亭新镇的一句广告词,来总结“生成设计”的合理内核——“理性大于想象!”□

图片来源:图3引自《徐冰先生用他著名的“新英文书法”为美术同盟题写网名》,美术同盟网站http://arts.tom.com;图5引自Bernard Tschumi,Event-cities2,2001;图6引自GA Document [43] ;图7a、7c引自Toyo Ito:Serpentine Gallery Pavilion 2002,GA Document [71] ;图7b引自Serpentine Gallery Pavilion 2002:Toyo Ito with ARUP,GA Document [70] ;图8引自Lab Architecture Studio in Association with Bates Smart:Federation Square,A+U 2005 [1]。

参考文献 [1] [作者不详].对谈:塞希尔贝尔蒙德与伊东丰雄/关于流动的空间.A+U(中文版),2005(1):44-53.[2] 戴维森 P.以“上帝”的图形表现建筑.http://www.xiexiebang.com/news,2004-10-13.[3] 蔡卓飞.出位的理念前卫的设计.中国之翼,2006(1):131-135.[4] 施国平.动态建筑——多元时代的一种新型设计方向.时代建筑,2005(6):126-131.[5] Donald.Surface strategies.Architectural Review,2004(10):106-110.[6] Faculty of Architecture of ETH Zurich.Inventioneering Architecture Exhibition Catalogue.Zurich:Gta Verlag,2007.[7] Kipnis J.A Conversation with Jacques Herzog.EL Croquis,2000(60+84):27-37.收稿日期 2007-12-02

第四篇:数字时代之我见

数字时代之我见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问世,这是人类科技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一个新起点。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广泛使用,大大提高了人类处理、存储信息的能力。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又大大提高和扩展了人类交流信息的能力。1998年前,全球电脑增长快;1999年开始全球电脑的增长速度有所降低,被称为后PC 时代。随着科技与市场的飞速发展,全球已然开始进入数字时代。

有人这样介绍:数字化(Digital)指信息(计算机)领域的数字技术向人类生活各个领域全面推进的过程,包括通信领域、大众传播领域内的传播技术手段以数字制式全面替代传统模拟制式的转变过程。

两年以前一坐到电脑前就不知所措的我,在今天却对其情有独钟。尤其是可以上网之后,就不只是聊聊天、收发电子邮件、看看新闻而已了,做网页,下载软件、音乐,通过P2P看直播,数据库里检索资料,甚至自己编小程序……可以说什么都可以做。这几年,计算机的普及率正逐步上升。据说在中国Internet的发展中,在校大学生的贡献是要占到85%的。数字化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程度已经是相当之高,可以说没有谁不用QQ,没有谁没有E-mail邮箱,也没有谁不会用Word、Powerpoint的。网络的推广和运用我们是获益非浅的。“一天不学习易,一天不上网难”看来确实是有道理的。

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不仅感受到:各类传统媒体的数字化步伐正在加快 —— 报刊书籍等印刷媒体,尽管最后的形态还是以纸介质呈现在受众面前,但制作全过程已经数字化;传统摄影正在向数字摄影发展;传统电影正在向数字电影发展;广播在经历了调幅、调频两个技术发展阶段后,正进入数字音频广播新阶段;电视也正全面迈向数字高清晰度电视及数字压缩卫星直播电视。而P2P技术(Peer-to-Peer对等技术或点对点技术)与流媒体技术的结合更是创造出了P2P网络电视直播技术,也是当下一个热门领域。电子商务、网上银行、电子政务等也开始悄悄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我自己就经常拿着工行的U盾在淘宝上买东西,或者在卓越亚马逊买书,感觉十分方便而且高效,只要在寝室里点几下鼠标就能搞定。

二是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媒体新传播工具层出不穷。如数码照相机、数字摄录机、数码录音笔、PDA、eBook、MP3、MP4、iPod、摄像头、扫描仪、DVD、光盘刻录机、3G手机、PSP及XBox360游戏机等等,以及用于媒体的各类数字化专业设备。自然,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各国各地区普及的国际互联网,对于全球信息传播的作用和影响力是首屈一指的。也就是说,在数字化时代,数字化传媒正在成为传媒主流。我们的新闻媒体对此应高度关注并采取积极的对策。数字化传媒形成虚拟的环境和空间,将不断改变人们目前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娱乐、交往的方式。数字化传媒是推动全球化的强有力因素,它使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与其他任何人进行任何形态信息的沟通交流。

最近学习计算机网络,看了鼎鼎大名的Andrew S.Tanenbaum的Computer Network一书,对作者所勾勒出来的无线数字时代的生活惊叹不已也向往不已。例如,仓储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一个随身携带的PDA随时查询库存的商品情况并依此调度货物。无线的POS机器可以让消费者真正随心所欲地在任何场所使用Credit Card,做到真正的“一卡行天下”。公共汽车可以通过装备无线设备来接入电信部门部设的无线网络(WiMAX)中,这样乘客在车上就

能收看到实时的高清晰数字电视直播,做到真正的“与资讯同步”。而自动售货机上也可以通过无线设备来向所有者报告实时库存状态。家庭的各种电器,冰箱空调热水器都能借助无线接入网络,让人能随时随地地控制,电表水表煤气表也能无线地发送帐单…….等等,让人感觉仿佛整个世界都“无线”了。而且,最近听说武汉已经成为全国的802.16也就是WiMAX技术的试点城市,电信的WiMAX基站建设已经开始。这消息更是让我觉得,我们距离这种理想中的无线数字生活真的不远了。

但是,我们在肯定数字化传媒在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到:数字化传媒也会产生负面作用和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假新闻及不良信息泛滥、公民的隐私权更易遭到侵犯、著作权保护面临困难等等,这些都需要认真对待甚至有待国际社会的合作。网上一直流传着一个著名的说法: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正是因为数字媒体的这种特征,使之成为了一把双刃剑。中国一直被美国等西方国家诟病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在这里也十分明显,由于盗版软件满天飞,随便在网络上一搜索就能找到几乎任何你想要恶毒软件,这也使的中国在面对指责和WTO调查的时候一直抬不起头来。又如,3.14事件中,网络的威力令全国乃至世界都惊叹,然而最终却从一场网络爱国运动走向了彻彻底底的民粹运动、暴动。这也是因为数字信息在网络上传播的速度极快且无法控制的原因。即使是在最近的5.12大地震中,虽然广泛认为网络起到了重要而且的正面的作用,但是却仍然传出了有人利用网络散播假新闻,甚至骗取捐款等等的丑闻。所以,面对数字时代,我们是不是已经做好了准备,真的应该打一个大问号。技术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社会伦理、道德判断、立法的速度,对于层出不穷的新生事物,我们感觉无比新奇和眼花缭乱,也很容易让人迷失其中。如何适应数字时代并作出合适的应对,已经是每个“数字公民”已经在面对的问题了。

第五篇:数字时代中英文演讲稿(范文)

一年前,阿巴·达韦萨AbhaDawesar生活在飓风桑迪过后断电的曼哈顿,为上网四处找电充。作为一个小说家,她从中发现其隐喻:在生活深度与数字世界连结的同时,我们是否错过了真实世界?

I was in New York during Hurricane Sandy, and this little white dog called Maui was staying with me.Half the city was dark because of a power cut, and I was living on the dark side.Now, Maui was terrified of the dark, so I had to carry him up the stairs, actually down the stairs first, for his walk, and then bring him back up.I was also hauling gallons of bottles of water up to the seventh floor every day.And through all of this, I had to hold a torch between my teeth.The stores nearby were out of flashlights and batteries and bread.For a shower, I walked 40 blocks to a branch of my gym.当飓风桑迪来袭时,我正在纽约 和一只名叫毛伊的小白狗 待在一起 由于停电,半个城市处于黑暗中 我当时就在黑暗(停电)的这一边 毛伊非常怕黑 我只好把它抱上楼 实际上是先带下楼去遛 再把它抱回来 我每天还要将数加仑的瓶装水 艰难地拖到七楼 而且同时 我还得牙咬着手电照明。附近商店里的手电筒,电池 和面包早已售罄 为了洗个澡,我得走40个路口 到一个健身中心去。But these were not the major preoccupations of my day.It was just as critical for me to be the first person in at a cafe nearby with extension cords and chargers to juice my multiple devices.I started to prospect under the benches of bakeries and the entrances of pastry shops for plug points.I wasn't the only one.Even in the rain, people stood between Madison and 5th Avenue under their umbrellas charging their cell phones from outlets on the street.Nature had just reminded us that it was stronger than all our technology, and yet here we were, obsessed about being wired.但这些并不是我一天中最重要的任务 对我来说同样重要的还有能否第一个 带上充电线到附近的一家咖啡馆 给我的多个设备充电。我开始寻找面包店长椅下 和糕点店入口处的那些插座我并不是唯一一个 即使下着雨,也有人打着雨伞站在 麦迪逊和第五大道之间的街边插座旁等着自己的手机充电 大自然提醒着我们 它比所有的技术来的强大 但我们仍然沉迷于上网。

I think there's nothing like a crisis to tell you what's really important and what's not, and Sandy made me realize that our devices and their connectivity matter to us right up there with food and shelter.The self as we once knew it no longer exists, and I think that an abstract, digital universe has become a part of our identity, and I want to talk to you about what I think that means.我认为没有什么能够比一场危机 更能告诉你事物的轻重缓急 飓风桑迪使我认识到我们的电子设备 及其通讯功能对我的重要程度 就如食物和住所一般 我们所熟知的一部分自己已经不复存在 而一个抽象的数字的世界 已经成为了我们身份的一部分 我想谈谈这意味着什么

I'm a novelist, and I'm interested in the self because the self and fiction have a lot in common.They're both stories, interpretations.You and I can experience things without a story.We might run up the stairs too quickly and we might get breathless.But the larger sense that we have of our lives, the slightly more abstract one, is indirect.Our story of our life is based on direct experience, but it's embellished.A novel needs scene after scene to build, and the story of our life needs an arc as well.It needs months and years.Discrete moments from our lives are its chapters.But the story is not about these chapters.It's the whole book.It's not only about the heartbreak and the happiness, the victories and the disappointments, but it's because how because of these, and sometimes, more importantly, in spite of these, we find our place in the world and we change it and we change ourselves.Our story, therefore, needs two dimensions of time: a long arc of time that is our lifespan,and the timeframe of direct experience that is the moment.Now the self that experiences directly can only exist in the moment, but the one that narrates needs several moments, a whole sequence of them, and that's why our full sense of self needs both immersive experience and the flow of time.Now, the flow of time is embedded in everything, in the erosion of a grain of sand, in the budding of a little bud into a rose.Without it, we would have no music.Our own emotions and state of mind often encode time, regret or nostalgia about the past, hope or dread about the future.我是一个小说家,我对关于“自我”的话题感兴趣 因为“自我”和小说有很多共同点 他们都属于一种故事和诠释 你和我可以不通过故事体验事情 我们可能爬楼梯爬得太快 我们可能呼吸困难但我们越是深入地感受我们的生活 就越是感受到其抽象和不直接 我们关于生活的故事都来自于经历 但是修饰过的 小说需要一个接一个的场景来完成 我们生活的故事同样需要一道时间跨度 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 独立生活场景来组成一个个章节 但故事并不是仅仅是这些章节 而是整整一本书 不仅仅是伤心和愉悦 也不仅仅是胜利和失望 而是所有的前因后果 有时候,也许更加重要的是,尽管有此种种 我们寻找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 然后改变这个位置,改变自我我们的故事,因此,需要一个二维的时间轴: 一个是我们整个的生命 以及另一个就是直接经历的时间片段 便是某个时刻 现在直接经历的那个“自我” 只存在于某个时刻 但一个故事需要多个时刻组成 多个有序的时刻 这就是为何完整的“自我”认识 同时包括深入地体验 和时间的流逝时间的流逝镌刻于每一件事情中 无论是一粒沙尘的消逝 还是一朵玫瑰的缓缓绽放 没有时间的流逝,我们无法获得音乐 我们自己的情绪和意识 往往同时间紧密相连 无论是对过去的悔恨或怀念 或是对未来的希望和担心

I think that technology has altered that flow of time.The overall time that we have for our narrative, our lifespan, has been increasing, but the smallest measure, the moment, has shrunk.It has shrunk because our instruments enable us in part to measure smaller and smaller units of time, and this in turn has given us a more granular understanding of the material world, and this granular understanding has generated reams of data that our brains can no longer comprehend and for which we need more and more complicated computers.All of this to say that the gap between what we can perceive and what we can measure is only going to widen.Science can do things with and in a picosecond, but you and I are never going to have the inner experience of a millionth of a millionth of a second.You and I answer only to nature's rhythm and flow, to the sun, the moon and the seasons, and this is why we need that long arc of time with the past,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to see things for what they are, to separate signal from noise and the self from sensations.We need time's arrow to understand cause and effect, not just in the material world, but in our own intentions and our motivations.What happens when that arrow goes awry? What happens when time warps? 我认为科技已经改变的时间的流逝 我们人生中用在叙事上的时间 增加了 但时间的片段和瞬间,却简短了 因为我们的设备让我们 能够度量越来越小的时间片段 这反过来又给了我们一个更细粒度的理解 物质世界 这种细粒度的理解 产生了大量的数据 我们的大脑不能处理了 这就导致我们需要越来越复杂的电脑。这一切就是说明 我们可以理解世界的和我们可以度量的世界之间的鸿沟 越来越大了。科技可以实现在皮秒(百亿分之一秒)下完成工作,可是你我却没有可能感受到 百万分之百万分之一秒。你我,只能感受到自然的变化节奏,太阳,月亮,季节 这需要很长的时间跨度 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 分清事物,从噪声中剥离出信号从感觉中辨析“自我”。我们需要时间箭头的方向辨析因果,不仅在物质世界里,还在我们自己的内在世界。时间箭头的方向出错了会如何? 时间扭曲了会如何?

So many of us today have the sensation that time's arrow is pointing everywhere and nowhere at once.This is because time doesn't flow in the digital world in the same way that it does in the natural one.We all know that the Internet has shrunk space as well as time.Far away over there is now here.News from India is a stream on my smartphone appwhether I'm in New York or New Delhi.And that's not all.Your last job, your dinner reservations from last year, your former friends, lie on a flat plain with today's friends,because the Internet also archives, and it warps the past.With no distinction left between the past,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and the here or there, we are left with this moment everywhere, this moment that I'll call the digital now.我们现今有许多感觉 时间箭头指向了所有方向 同时又没有指向任何方向。这是因为数字世界中时间 不会像在现实世界中一样流淌。我们知道互联网拉近了空间 和时间。遥远的地方就在身边。来自印度的消息流入我的智能手机应用程序 不管我在纽约还是在新德里。这还不是全部。你上一份工作,你去年的订餐记录,你以前的朋友,和现如今的朋友并排在一个屏幕上,因为互联网会存档,它扭曲了过去。没法区分过去,现在和未来,此处和彼处,我们这一刻无处不在,这一刻,我称之为“数字当下”

Just how can we prioritize in the landscape of the digital now? This digital now is not the present, because it's always a few seconds ahead, with Twitter streams that are already trending and news from other time zones.This isn't the now of a shooting pain in your footor the second that you bite into a pastry or the three hours that you lose yourself in a great book.This now bears very little physical or psychological reference to our own state.Its focus, instead, is to distract us at every turn on the road.Every digital landmark is an invitation to leave what you are doing now to go somewhere else and do something else.Are you reading an interview by an author? Why not buy his book? Tweet it.Share it.Like it.Find other books exactly like his.Find other people reading those books.Travel can be liberating, but when it is incessant, we become permanent exiles without repose.Choice is freedom, but not when it's constantly for its own sake.我们如何在“数字当下”中 区分优先级呢? “数字当下”不是现在,因为它总是超前几秒,推特推送了来自 其它时区的新闻。“数字当下”不再是现在,有切肤之感、或者品味糕点的时刻、或者是三个小时流连于好书中间。“数字当下”很少参照我们自身 生理或心理的状态。“数字当下”使我们 在每个路口分心。每个数字路标都是一个岔路 会使我们到其它地方去 做其它事。你在阅读作者的专访吗? 为什么不买他的书?推特上转发它,共享它。顶它。找类似的图书。找那些正在阅读此类书的读者。旅行(网上冲浪)是自由的,但当它变得不停不歇,我们就变成了永久的流亡者,没有些许喘息。选择是自由的,但无时无刻的选择就 不是自由了。

Not just is the digital now far from the present, but it's in direct competition with it, and this is because not just am I absent from it, but so are you.Not just are we absent from it, but so is everyone else.And therein lies its greatest convenience and horror.I can order foreign language books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shop for Parisian macarons, and leave video messages that get picked up later.At all times, I can operate at a different rhythm and pace from you, while I sustain the illusion that I'm tapped into you in real time.“数字当下”不仅远离现在,而且它也在于现在竞争,这不仅仅是因为我脱离了现在,而且你们也是。不仅是因为我们脱离了现在,每个其他人都是。这就是最大的便利和恐怖所在 我可以在午夜订外文书,买巴黎的法国小圆饼,留视频信息,稍后接收。在任何时候,我可以以与你不同的节奏和速度操作,当我还沉浸在这样 与你们实时互动的幻境中的时候。

Sandy was a reminder of how such an illusion can shatter.There were those with power and water, and those without.There are those who went back to their lives, and those who are still displaced after so many months.For some reason, technology seems to perpetuate the illusion for those who have it that everyone does, and then, like an ironic slap in the face, it makes it true.For example, it's said that there are more people in India with access to cell phones than toilets.Now if this rift, which is already so great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between the lack of infrastructure and the spread of technology, isn't somehow bridged,there will be ruptures between the digital and the real.For us as individuals who live in the digital now and spend most of our waking moments in it, the challenge is to live in two streams of time that are parallel and almost simultaneous.How does one live inside distraction? 桑迪飓风提醒了我们 幻境可以被粉碎。居所分为有水有电的 和没有的。有些人回到他们的生活,经过许多个月 还有些人仍然无法上网。出于某种原因,技术似乎给我们一种 每个人都拥有一样条件的幻觉,然后,一个讽刺的耳光,它现出原形。例如:据说在印度 有手机的人比有抽水马桶的人多。这样的鸿沟,已经如此巨大 在世界很多地方,那里往往缺少基础设施,但技术进步的脚步已经捷足先登。但假如这两者之间的鸿沟不被连接的话,将会带来巨大的断层。对于我们那些醒着的时间 生活在“数字当下”中的人,挑战在于生活在 两个并行同时存在的时间流中。一个人如何生活在分心中? We might think that those younger than us, those who are born into this, will adapt more naturally.Possibly, but I remember my childhood.I remember my grandfather revising the capitals of the world with me.Buda and Pest were separated by the Danube, and Vienna had a Spanish riding school.If I were a child today, I could easily learn this information with apps and hyperlinks, but it really wouldn't be the same, because much later, I went to Vienna, and I went to the Spanish riding school, and I could feel my grandfather right beside me.Night after night, he took me up on the terrace, on his shoulders, and pointed out Jupiter and Saturn and the Great Bear to me.And even here, when I look at the Great Bear,I get back that feeling of being a child, hanging onto his head and trying to balance myselfon his shoulder, and I can get back that feeling of being a child again.What I had with my grandfather was wrapped so often in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and fact, but it was about so much more than information or knowledge or fact.Time-warping technology challengesour deepest core, because we are able to archive the past and some of it becomes hard to forget, even as the current moment is increasingly unmemorable.We want to clutch, and we are left instead clutching at a series of static moments.They're like soap bubbles that disappear when we touch them.我们也许会想年轻人会比我们好些,他们出生于数字时代,会自然的适应。也许,但是我记起了我的童年。我记得我祖父告诉我 世界各地的首都。布达和佩斯(布达佩斯)是被多瑙河分割开的,维也纳有个西班牙马术学校。如果我是当下的小孩子,我会很快知道这些信息利用互联网,但体验绝不会是相同的,因为,多年后,去维也纳,我去了那间西班牙马术学校,我感觉我祖父就在我身边。夜复一夜,他带我到阳台上,在他的肩膀上,指点我木星 土星和大熊星座。即使在这里,当我看到大熊星座时,我会回想起小时候,在他头顶上,努力 在他肩膀上保持平衡,我能再次回想到小时候。我和我的祖父的过往 夹杂着信息和知识和事实,但这些意味着更多 超越信息和知识和事实。时间扭曲技术 挑战我们最深层的内核,因为我们可以记录过去 有些东西变得难以忘却,即使在当下 越来越不容易记住。我们希望抓住关键时刻,取而代之我们希望抓住关键时刻的 变成了一串静止时刻。它们象肥皂泡,我们一触即破。By archiving everything, we think that we can store it, but time is not data.It cannot be stored.You and I know exactly what it means like to be truly present in a moment.It might have happened while we were playing an instrument, or looking into the eyes of someone we've known for a very long time.At such moments, our selves are complete.The self that lives in the long narrative arc and the self that experiences the moment become one.The present encapsulates the past and a promise for the future.The present joins a flow of timefrom before and after.通过存档,我们认为我们可以保存有一切,但时间不是数据。它不能被保存。你和我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确实的在某一时刻。它(记住的关键时刻)可能发生在 我们演奏乐器时,或者注视一个我们熟知人的 眼睛时。在这些时刻,我们自己是完整的。“自我”生活在漫长的情节 “自我”体验的时刻,成为自我。当下包含过去,是对未来的一个承诺。当下汇聚流失的时间 从过去和之后。I first experienced these feelings with my grandmother.I wanted to learn to skip, and she found an old rope and she tucked up her sari and she jumped over it.I wanted to learn to cook, and she kept me in the kitchen, cutting, cubing and chopping for a whole month.My grandmother taught me that things happen in the time they take, that time can't be fought,and because it will pass and it will move, we owe the present moment our full attention.Attention is time.One of my yoga instructors once said that love is attention, and definitely from my grandmother, love and attention were one and the same thing.The digital world cannibalizes time, and in doing so, I want to suggest that what it threatens is the completeness of ourselves.It threatens the flow of love.But we don't need to let it.We can choose otherwise.We've seen again and again just how creative technology can be, and in our lives and in our actions, we can choose those solutions and those innovations and those moments that restore the flow of time instead of fragmenting it.We can slow down and we can tune in to the ebb and flow of time.We can choose to take time back.我第一次体验到它是和我的祖母。我想学会跳绳,她找出一条老绳 把纱丽扎起来 然后跳了过去。我想学做菜,她就和我 在厨房里切了一个月的菜。我的祖母教会了我事情发生在 它们占用的时间上,时间不可战胜,因为时间是时不我待的,我们拥有现在用我们的注意力 注意力、关心就是时间。我的一位瑜伽老师曾说过 爱就是关注,确实从我祖母那里我学到 爱便等同于关注。数字世界吞噬时间,有鉴于此,我建议 数字世界 威胁的是我们自身的完整性。它威胁到爱的流淌。不过我们可以不让它发生。我们可以选择。我们已经看了许多遍创新技术的能耐,在我们的生活中和行为中,我们可以选择这些创新 同时这些时刻我们可以记下时间流淌 而不是存储时间碎片。我们可以慢放,我们可以对焦 时间的流淌和潮汐 我们可以选择夺回”时间“ Thank you.谢谢!

下载数字时代的报纸版面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数字时代的报纸版面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数字时代的编辑工作

    数字时代的编辑工作启示(广西师大社) 数字时代,在整个新闻出版产业的链条上,新的产业方式、新的产业格局、新的产业环节正在猛烈冲击传统的思维。尤其是3G时代的到来,信息定制、......

    广州日报数字报(写写帮推荐)

    广州日报数字报 在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一、过去一年的主要工作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总揽广州工作全局三、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全......

    数字印报进行时

    当今个性化产品在报业中出现包装贸易,从数字产品到印刷产品,从大众产品到专门面向记者的产品;载体工具也从PDFs、家庭印刷、手机发展到其他移动设备;在技术方面,定制化生产也有各......

    数字时代影视广告重心移位

    数字时代影视广告重心移位 进入2000年来,全球市场环境都是日新月异,尤其是在数字产业则体现的更加明显。电脑、手机、网络等数字产物在国内大范围应用,我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

    数字时代商家如何留住消费者

    数字时代商家如何留住消费者 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促使着商家在营销策略上进行调整。如今的市场环境,消费者不再被动的接受企业传递的信息,然后去选择一件商品,而是在完整消费决......

    数字时代的智能酒店

    数字时代的智能酒店——唯独真爱数字客房 传统意义上的酒店奢华方式,不外乎富丽堂皇的大厅、宽敞炫亮的客房,柔软舒适的大床,精致华美的装饰,开阔通透之落地窗,按摩浴池……更高......

    NpMaker数字报系统解决方案(合集5篇)

    传统媒体数字化出版及发行解决方案 ——NpMaker数字报系统 新数通盛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二零零九年 一、 概要: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报社和杂志社的纸媒读者和地域覆盖率非常之......

    数字时代的学习与成长

    数字时代的学习与成长:在一个迅速变化的世界里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2014-06-26格智兴教育期刊 这个时代正在转变,传统教育当然面临挑战,如何学习?其前提其实是:学习方式已经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