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门诊部2013年护理质量控制计划
门诊部2013年护理质量控制工作总结
护理质量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是保障患者安全的手段,护理质量必须体现在护理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2013年在护理部的领导下,科室按照护理部及科内的护理质控计划开展各项护理工作,现将一年来的护理质量工作完成情况总结如下:
一、严格执行护理质控的原则
按照护理部的要求科室实行“护理部-护士长、护士长-科室质控员”二级质量管理监控,科室每季度接受护理二级质控小组的督查1次,每月接受护理部的督查1次,科室内一级质控小组对科室的护理质量每月进行检查2次,护士长采用护理质量日监控的方法,对科室内的护理质量进行不定期的监控,以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二、成立科室护理质量管理小组,培养科室护理质量管理队伍
1.实行以护理部-护士长、护士长-科室质控员的二级质控管理方式,在工作中鼓励护理人员人人参与护理质量管理,以实现全员参与的目标。
2.发挥科室护理质量监控小组的作用,实行平时检查与每月检查相结合及接受护理部检查的原则,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提出整改措施及期限,落实整改措施。
3.每月召开科室护理质控会议1次,对科室存在的护理质量问题进行反馈、分析、总结,从而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4.加强对科室护理安全的管理工作,采用定期和不定期督查护理工作质量环节,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使护理差错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5.加强护理法律法规的培训工作,以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用法律保护病人及护理人员。
三、积极参与院内护理小组的建设
2013年科室有两名护理人员参与医院危重病人护理、糖尿病护理、护理技能小组等,在工作中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参与护理小组的活动,发挥护理小组成员的作用。
四、护理各项指标完成1.急救物品完好率达100%。
2.“三基”理论考试合格率100%(合格标准80分)。
3.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100%(合格标准90分)。
4.一人一针一管一用灭菌执行率100%。
5.医疗器械消毒合格率100%。
6.病人综合满意率≥90%。
第二篇:2011护理质量控制计划
2011科室护理质量控制计划
1、成立科室护理质控小组,质控人员对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消毒隔离、急救药品等定时进行检查和分析
2、每周进行护理行政查房,尤其对重点病人管理、分级护理、精神病行为的安全管理等进行重点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分析原因、整改后进行评价。
3、责任护士及护士长每周跟科主任或主诊医生至少查房一次,以及时发现护理隐患。
4、每月召开科室质控小组会议和护士会议,对科室自查和护理部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整改
5、组织科内护士进行应急模拟演练与考核,使护士提高应急能力,提高抢救质量
6、加强对低年资护士、轮转护士的带教与考核,按时完成培训计划,以提高护士的专业水平
7、不断督促保洁工搞好病人卫生,加强对护工、保洁工精神科知识的教育,提供他们对精神科安全管理的认识。
8、不断了解病人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出院后进行电话回访。每月召开工休座谈会,收集病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讨论整改。
精神科
2011年1月10日
科室质量控制小组成员职责
1、制定科室护理质量管理计划、目标等,并落实
2、根据护理部制定的各项护理工作制度及规范、岗位职责、质量考核标准等,对科室护理工作情况进行督查
3、每月对所在科室的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危重病人护理、护理文书、急救药品、病房管理、健康教育、护理制度和岗位职责落实执行等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和指正环节质量中存在的问题。
4、每月召开质控小组会议,分析科室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并进行效果评价,以不断提高科室护理质量和水平。
5、定期对科室发生的护理事件进行讨论、分析,提出整改意见。
及时发现科室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防范措施。
6、定期对全科护理人员进行质量安全教育,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精神科
第三篇:2014科室护理质量控制计划
2014科室护理质量控制计划
一、需要改进的内容
1.核心制度执行情况; 2.急诊预检分诊情况;
3.院前急救及院内抢救流程执行情况; 4.危重病人转运情况,成立品管圈; 5.护理文书书写的规范性;
6.急救药品、高危药品、器械的管理; 7.开展护理管理制度培训; 8.腕带识别执行情况; 9.口头医嘱执行情况; 10.关键流程交接执行情况; 11.护理人员分级管理执行情况;
12.危重患者护理常规及时规范执行情况; 13.落实护理常规操作规程;
14.整体护理和优质护理服务落实情况; 15.留观病人病情观察及交接班制度执行情况; 16.留观患者健康教育;
17.保护患者隐私措施执行情况; 18.质量改进执行情况;
19、抢救仪器操作使用情况; 20、危急值报告登记情况;
21、各班职责落实情况;
22、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规程;
23、科室医院院感的管理情况;
24、各种消毒物品的管理;
25、成立院前急救物资管理QCC小组,提高急救物资管理水平;
26、按卫生部三级甲等医院要求,加强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提升急诊护理人员专业素质。
二、改进措施
1、加强护理质量管理力度,充分发挥质管小组作用,明确各班职责,增强全体护士参与质量管理意识,全面提升护理质量,使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
2、开展护理管理制度培训,使护士熟练掌握护理核心制度,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如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危重病抢救制度、输血安全制度等,确保患者安全。
3、加强基础护理操作和急救专科技能培训,使护士熟练掌握各种基础护理操作和急救技能操作,熟练应用各种急救仪器设备,熟悉急诊常见疾病的抢救流程,规范执行各种抢救流程,提高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并做好定期考核。
4、根据《青海省护理书写规范》,组织护士进行护理病历书写规范培训,每日检查护理病历书写内容,对存在问题及时给予反馈,及时整改,提高护理文件书写质量。
5、提高急诊预检分诊正确率,要求护士熟练掌握预检分诊标准,通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结合患者主诉进行病情分类,分清轻重急缓,分清隶属专科,通过对患者诊疗过程的追踪,检验分诊正确性,目标值:预检分诊正确率≥95%。
6、保障危重患者护送途中安全,严格执行危重病人外出检查流程,外出前评估患者生命体征,携带相应的急救物品,加强检查途中患者病情观察,确保转运过程中患者安全,危重病人做好交接,记录完整。
7、加强院感知识的培训,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做好医疗垃圾的分类、交接登记及无菌物品的管理,定期做好抢救室及留观室消毒,防止院内感染发生。
8、加强留观病人的管理,严密观察留观病人病情变化,并做好记录,将患者病情及时通知值班医生,保障留观患者的安全。
9、做好科室急救药品、高危药品、急救仪器设备的管理,专人管理急救药品,使用后及时补充,专人维护保养急救仪器设备,急救设备完好率100%。
10、加强科室各种应急预案的培训与演练,使护士明确在应急状态下各自的职责及应急反应行动的程序,培养护士的应急能力及心理素质,提高护士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11、落实优质护理服务措施,将《和顺精准医疗》与优质护理服务工程将结合,加强患者人文关怀,行检查、操作时做好患者隐私保护,满足患者的各种需求,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12、落实危重患者转送及院前急救物资管理品管圈活动,提升急救护理质量。
13、落实专科急诊护士培训,全面提高急诊专科护士素质教育。
第四篇:2018年护理质量控制计划
2018年护理质量控制计划
为强化“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抓好护理服务质量,努力实现护患关系零距离,护理质量零缺陷,护理服务零投诉的目标要求,以创三级乙等医院为核心,以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为重点,落实PDCA的质量管理方法,采取目标式、数据化管理促进医院护理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特制定本护理质量控制计划。
目标一:完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培养一支良好的护理质量管理队伍 措施:
1.完善由分管院长领导下的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下设9个护理质控小组,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内容。护理质量控制小组分为护理管理质控组、护理服务、责任制整体护理及优质护理服务质控组、护理安全质控组、护理文书及输血管理质控组、健康教育及围手术管理质控组、基础护理、分级护理及危重患者管理质控组、消毒隔离质控组、重点部门质控组。
2.落实各专科护理小组技术指导的职责,专科护理小组分为压疮/伤口防治管理小组、静脉治疗护理小组、重症监护小组、糖尿病护理小组等。为压疮的防治以及安全输液提供技术指导,规范护理行为,确保护理安全。
3.护士长为科室护理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成立相应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明确职责并落实到位,并要求有质控记录可查。
4.采取以科室自控为核心,护理部和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质控为重点的三级质控模式,以达到护士能自觉规范执业的目的。
目标二:修订、完善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及护理质量检查持续改进记录表
措施: 1.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根据卫生部2011年版《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并在2017年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的基础上,修订并完善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各项质量标准以目标管理为导向,注重护理效果的评价。各专业小组要及时修订各组的检查标准,护理管理组增加护理核心制度检查等。
2.修订护理质量检查表格,将检查结果、原因分析、整改措施、效果评价融为一体,直观体现持续改进效果。
目标三:以目标为导向制定和落实质控目标 措施:
1.制定护理质量目标
❶基础护理合格率≥90%,合格分98分;
❷特、一级(危重患者)护理合格率≥90%,合格分98分; ❸急救物品完好率100% ; ❹消毒灭菌合格率100% ;
❺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95%,合格分98分; ❻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95% ;
❼护理“三基”考试合格率100%,合格分理论≥70分、操作≥75分; ❽手术安全核查率100% ;
❾健康宣教覆盖率 100%,患者知晓率≥90% ; ❿年护理事故发生例数0 ;
⓫压疮风险评估率100%、非难免压疮发生率0;
⓬跌倒、坠床风险评估率100% ; ⓭供应室无菌物品发放合格率100%;
⓮择期手术室术前访视率≥80%,术后访视率100%。2.每月统计目标完成情况,对完成情况进行追踪分析。目标四:规范护理质量控制,做到有计划、有分析、有总结
措施:
1.各科室制订质量控制计划,重点解决本科室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整改,年终有总结。
2.制订合理的质量控制目标,定期质量检查,质量改进效果力求数据化。
目标五:采取PDCA的质量管理方法,实施多维度质量控制
措施:
1.每月定期和不定期督查。各级质控组织按照质控安排进行督察,督查后现场和书面反馈存在的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指导意见。
2.设置护士长夜查房重点排查危重病人的护理质量与安全,解决临床疑难问题,督查核心制度的落实、工作职责的完成情况等。
3.月底全面护理质量检查。由相应的质量小组长负责落实,在全院护士长会上通报检查结果,提出整改措施及下一步工作思路。
4.护理专业小组每季度组织1次检查,由各组长安排检查的人员、内容及时间,平时根据科室需要及申请随时指导。每季度并和护理部交流检查情况,在全院护理质量分析会上通报检查结果,提出整改措施及下一步工作思路。
5.每季度组织1次外科医生对手术室工作满意度调查、各临床科室对供应室工作满意度调查,各临床科室每月组织1次住院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针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持续改进。
6.落实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每月对护理质控存在问题进行统计分析与整改,针对全院未解决的共性问题做PDCA循环改进。
7.每月召开护理质量及安全分析会议,每半年召开全院护理人员安全点评会议1次。每月检查后及时下发护理质量控制通报,通报全院护理质量、护理安全、满意度、日常工作考评等情况。
8.落实及完善科室质量自控。科室成立质控小组,设立数名组长,明确职责,充分发挥质控人员的作用。科室每月有自查,对存在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建议,并适时反馈整改效果。科室每月召开质量分析会议,质控人员在会上应有相应的发言,总结工作,提出下一步工作思路,为提高科室护理质量出谋划策。平时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可通过口头方式及时通知当事人或报告护士长。科室针对反复存在问题做PDCA循环改进,并取得成效。
南昌县人民医院护理部 2017年12月
第五篇:护理质量控制
护理部质量控制的实施
㈠ 成立护理质量管理的体系及职责
建立管理体系的目的为进行护理质量控制提供了组织的保障,使护理质量的控制做到:有人负责,有章 可
循,有人监控,有效改进,形成护理质量控制的网络。
1、第一层 护理部质量管理委员会是整个质控网络的核心
成员:
由护理部主任、护长组成。
职责:
策划全院的护理质量控制的管理总体目标。根据市卫生局对二甲医院护理质量的要求制定本院的护理质量各项标准。组织对各护理单元的质量抽查及考核。组织质控会议,分析质控中的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将质量评价结果反馈到各基层科室,进行质量改进。
2、第二层:各护理质控小组(共分4个小组)是质控网络的枢纽
成员:护理部成员、各病区护长
职责
根据护理部的护理质量总目标,制定本质控组的质量分目标及标准。
检查评价各项护理质量落实的情况。
根据评价的结果将质量检查的信息反馈到护理部质量管理委员会。
(二)质量控制
护理部:由护理部质控部组织每季度对全院各病区进行护理质量的交叉检查。
病区护士长:每周由护士长进行科内护理质量的自查。
护理部护理行政节假日、夜查房。
(三)质控内容
病房管理组 消毒隔离组 护理文件书写组
褥疮管理组 ㈢、持续质量评价:
护理部的宏观质量控制与临床科室的具体质量控制相结合,形成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的持续质量评价反馈系统,使质量管理在不同范围及不同层次上进行。
1、护理部通过每季度对30%的住院病人问卷调查,收集护理服务不良项目的原始数据,制作成柏拉图、雷达图等统计表,运用计算机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客观、及时地发现护理过程中的主要存在问题,有针对性进行解决。
2、各病区设护长查房意见反馈本:行政查房的护长将查房中发现的问题除向护理部汇报外,及时地记录在病区的护长查房意见反馈本上,使病区护长能及时地制定对策加以改进。
3、设立护长自查记录本:各级护长均设有自查记录本,对自查中发现的问题要进行分析,查找原因,提出改进的措施,并组织落实。
4、护理部质量信息反馈:每季度进行护理质量交叉检查后,护理部质量管理委员会组织各质控组召开质量会议,对质量检查情况进行汇总,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的意见,将意见通过全院护长大会及书面的形式传达反馈到各科室。科室根据护理部的质量信息反馈,通过品质改进小组活动,解决护理中的存在问题,使护理质量管理环环紧扣,持续不断,达到持续质量改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