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商业银行担保圈风险管控策略探析(下)

时间:2019-05-13 02:51: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商业银行担保圈风险管控策略探析(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商业银行担保圈风险管控策略探析(下)》。

第一篇: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商业银行担保圈风险管控策略探析(下)

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商业银行担保圈风险管控策略探析(下)

时间:2010-09-15作者:信息发布

------------------

从被贷款企业角度考察,“担保圈”风险属于金融风险中的信用风险;从贷款银行角度看“担保圈”风险属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所以研究担保圈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危害,本质上就是探讨商业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问题。但是,担保圈风险相比一般信贷风险具有以下不同之处:

第一,具有隐蔽性。非担保圈信贷风险简单明了,便于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担保圈贷款是一个企业组织关系非常复杂,企业之间的关联关系难以被外部识别的贷款行为。担保圈内企业通常会通过多次交叉担保来掩盖互保的事实,关联担保以非担保圈形式出现,从财务报表上比较难发现企业间的互保问题。在征信体系不健全条件下,银行对这部分信贷资产难以管理。

第二,具有累积性。由于担保风险的传递性,关联企业一方的风险可能会扩散到整个集团,导致加总起来的风险迅速增大。

第三,具有不确定性。关联担保风险不仅受担保企业的影响,还可能受到集团控制性股东的操纵,因而对其进行量化处理和客观化评价都比较困难。

第四,具有传染性。关联担保在集团内形成一个封闭的小型“担保圈”,一家关联企业出现问题,有可能引发集团偿债危机,关联企业的各种风险沿着这根担保链条最终传递到银行,造成银行巨额不良贷款的产生。

(二)担保圈风险是银行信贷管理痼疾

在“担保圈”中,企业财务信息由企业自己提供,集团客户的财务核算缺

乏外部约束,财务信息普遍不真实。部分公司没有充分及时地披露担保事项,存在恶意隐瞒情况;部分企业集团编制会计报表的随意性大,向银行报送的财务报表可信度低。财务信息失真和集团客户跨区域,即使贷款企业或担保企业的财务状况出现问题,也可以通过集团内部关联交易或与外部中介机构勾结的形式伪造粉饰财务报表,延缓风险的暴露时间,加大风险损失的程度。银行很难判断客户尤其是集团客户经营与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使银行信贷的“三查”制度难以落实。银行授信前调查难以深入,授信时审查难以到位,授信后管理难以实现。

据有关信息披露,随着银行信贷管理制度的完善和风险意识的增强,担保圈企业为了回避银行的监管,在贷款保证方式上有了新的倾向:一是信用等级高的集团客户通常采取母公司为子公司提供信用担保方式直接向银行贷款;业绩差的公司则采取抵押方式或由业绩优的公司为其担保。

当下全球遭遇金融危机,经济复苏走势尚不明显,担保圈信贷管理是银行信贷管理亟待解决的痼疾,涉及的债权债务与或有债权债务关系相当复杂,对商业银行的伤害性极大。从现状看:大型优质企业提供担保,一旦被担保企业出现风险,银行往往“投鼠忌器”,难以依法有效迫偿;一般企业或差的企业提供担保,其实毫无意义,这些担保实际停留在程序上的安排,还增加了企业成本,也相应削弱商业银行的贷款议价能力。

三、完善商业银行担保圈风险管控对策

(一)建立独立的银行内部风险评级监督机构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机构大致有:董事会办公室、监事会办公室、信贷管理部、授信业务部、信用审批部、信息科技部、风险管理部、投资银行部、国际业务部、内部审计部、法律事务部、内控合规部、公司业务一部、公司业务二部、营业部等部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分散在各职能部门。这种机构设置的好处是,信贷风险由多个部门共同承担,银行各部门互相牵制、互相监督、群策群力、共同管理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但是,其明显不足之处在于“人人负责,又人人不负责”。因为,一旦出现问题,追究责任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最后不知道“板子应该打在谁身上”。我们建议银行内部应设立一个风险评级监督机构,该部门在组织架构和人事任免上应独立于决策者和发放贷款的部

门。该部门的职责是:全过程监督银行内部评估程序,确立风险管理标准,确保信息披露制度和评级认定程序的公平、公开和公正,定期对评级结果进行检验,从而对内部评级部门形成有效的制衡作用。

(二)做好贷前调查降低担保圈风险

银行应该做好贷前风险尽职调查工作,逐户逐笔摸清担保企业与被担保企业的关联情况,重点做好日常监管工作:一是查明担保圈企业的组织结构及相互之间的关联关系;二是查清担保圈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加强担保圈企业之间的账务往来、资金划拨的管理,加强担保圈企业交易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三是全面掌握担保圈企业经营动态。通过加强担保圈客户管理,逐步消除关联企业间互保行为,对已发放的贷款业务尽快落实有效担保手续。与此同时防止出现用担保圈垒流动资金贷款,用流动资金贷款垒大户的情况。

银行对于上报的审查审批材料,要逐户审核担保圈情况。第一,对于存在“担保圈”问题的,审查人员要与评估人员联合起来,再次审慎评估保证人的实际担保能力;第二,通过授信部门调整授信控制信贷风险,严格核定客户流动资金贷款授信限额和限定使用条件,将客户提供担保的或有负债纳入整体风险监测,密切关注融资规模大、融资增长过快的“担保圈”公司的融资风险,把握风险征兆,及时调整客户授信方案,控制和化解出现的风险。

(三)联手商业保险协同分散担保圈风险

1.保险分散信用风险的传统产品简介

传统保险产品有两种类型:一是保障性产品;二是储蓄投资型产品。对于保障性产品,投保人只需按千分之几的比例缴纳保险费,一旦其发生了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保险公司就必须给予千倍赔偿。因此,商业保险不属于等价交换,而是一种对价交换,是一项“四两拨千斤”的活动。通常投保人越多,风险越分散。

保险分散信用风险的传统保险产品有:信用保险(政策性保险)、保证保险、抵押贷款偿还保险、信用人寿保险以及家庭收入保险。

信用保险(政策性保险),是以信用交易中债务人的信用作为保险标的,在债务人未能如约履行债务清偿而使债权人遭受经济损失时,由保险人向债权人提供风险保障的一种保险业务。保证保险(属于一种担保业务),是由保险人为债务人向债权人提供担保,当债务人违约或不忠诚而使债权人遭受经济损失时,债权人有权从保证人(保险公司)处获得补偿的一种保险业务,常用的产品有履约保证保险,忠诚保证保险,以及产品质量保证保险。抵押贷款偿还保险,是保险金额与贷款余额一致,在整个保险期间内缴纳保费不变,被保险人死亡后,受益人可以将领取的保险金继续偿还贷款余额,也可以将死亡保险金优先作为他用,然后在保险期限内继续承担偿还贷款余额责任,债权人仍然承担一定的违约风险的一种保险业务。信用人寿保险,是保险期限由贷款期限决定,在整个保险期间内续期保费不变,保险金额与贷款余额相等,债权人是保险合同的当事人,受益人必须用受益金偿还贷款的一种保险业务。家庭收入保险,是在整个保险期限内保险金额不断递减,但是缴纳的保险费保持不变,以家庭户主为被保险人,如果被保险人在保险期限内死亡,保险人对其遗属支付(保险期限—被保险人存活年限)受益金,被保险人满期存活或死亡,保险人都停止支付受益金的一种保险业务。

2.保险分散信贷风险的创新构想

保险的基本职能有三:一是经济补偿与给付;二是资金融通;三是社会管理功能。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主要体现在参与社会各种风险发生前的预防与风险发生后的责任分担。社会各种风险当然应该包括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与企业形成的担保圈风险。信用风险与信贷风险是两个不同概念。信贷风险是指在信贷活动过程中产生的风险。据我们所掌握的资料来看,目前国际、国内均没有开发承担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保险产品。只开发了信用保险品种。

我国保险公司开发的出口信用保险,承保出口商在出口过程中遭遇的政治风险与商业风险。其中政治风险包括①买方所在国家发生战争、内乱、革命或其他骚乱;②买方所在国颁布法律、命令或其他自由兑换货币;③买方所在国以各种借口突然取消原来的进口许可证或禁止买方货物进口;④由于买方无法控制的其他政治原因,使买方无法履行合同。商业风险包括:①由于买方无力偿还债务,如因破产而无力支付货款;②买方收到货物后拖欠货款卖方采取一

切合理措施催收无效;③买方违背合同,在卖方发货后拒收货物并拒付货款。

参与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是保险公司面临的新问题,所以商业银行必须在互利互惠基础上与商业保险公司建立一种“金融共生关系”,联手保险业协同分散担保圈风险。基本思路是银行必须取得保险业支持,签订“信贷风险分散”合作协议,创新制度安排,在银行与保险两个行业、两个企业、两类业务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性的活体营养性联系”。

如果商业银行与保险业之间建立浅层次的“信贷风险分散”合作方式,则是通过购买信用保险、保证保险、保理业务等传统保险产品,将信贷风险分散给保险公司,但这种合作方式是否成行,取决于商业保险公司对防控信贷风险的能力及意愿。至于深层次的“信贷风险分散”合作方式则应在建立“金融共生联系”的框架下,通过制度安排,赋予保险公司以明确的“全过程参与权”,明确保险公司在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中充当“第三方监理”的角色,激发保险公司参与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热情,以便全方位有效管理银行信贷风险。

参考文献

[1]《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2002.[2]《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2006.[3]《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1995.[4]陈凌雪,彭珏,李燕.重庆上市公司互保圈现象的会计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2).[5]顾海峰,蔡四平.结构性金融创新与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J].企业经

济,2008,(1).[6]顾海峰.信息不对称导致信用担保风险形成的内在机制研究 [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3):27-29;

[7]李函晟.上市公司关联担保的价值评判与利益衡量[J].南方金融,2005,(10).[8]郎咸平,张信东,汪姜维,惠锋,曾学成.“福建担保圈”新形态的敛财模式

[N].福建工商时报,2001—12-12(第3版).[9]任维哲,龙丽梅.民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1).[10]孙天琦.我国金融组织结构演进中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研究 [J].广西金融研究,2006,(8).[11]王和.建立保险与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协同机制[J].中国金融,2009,[12]曾琳.上市公司关联担保效力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3).[13]周笑梅,刘钟钦.对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思考[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7,(1).[14]周小侠.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分析及管理探讨[J].深圳金融,2009,(4).[15]朱世芳,黄汉江.关于上市公司担保圈问题的思考[J].财会研究,2005,(2).作者:江西财经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 吕江林 郑丽莎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童婵 来源:《武汉金融》2010年8月

第二篇:风险演变背景下的风控升级策略

风险演变背景下的风控升级策略

面对新的风险演变趋势,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应调整管理策略,理顺风险治理机制,有效防控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及信息科技风险

从外部环境来看,在经济金融对外开放不断深化以及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单体规模小、分布散,经营环境和风险承受度与其他银行相比有较大的差异;从内部环境来看,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股权结构日趋多样化,公司治理尚不成熟,产品创新、操作模式、风险管理框架等明显滞后,经营管理仍然粗放,精细化管理缺乏有效措施,忽视发展质量和注重短期效益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在新的内外部环境下,当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呈现出新的特征。

风险演变新趋势

信用风险呈现新特点。近几年来,随着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资本实力的不断提升,单户贷款额度不断提高,加之个别机构偏离“支农扶小”的市场定位,大额贷款风险特别是集中度风险成为目前信用风险的新特点。部分贷款投向了房地产、产能过剩等限控行业。一些机构投放大额异地贷款,对部分客户过度授信,过度采取互联互保方式,客户集中度、授信集中度和保证担保集中度明显偏高。随着经济增速放缓,企业经营陷入困境,一些机构的信用风险凸显。

操作风险频发。一些机构尚未根据股东结构、发展战略、资产规模和风险特征建立适合“小法人”特点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随着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非法集资、民间融资等外部风险向银行体系传导压力加大,诱发内部员工操作风险和案件风险因素增多,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仍然薄弱。

流动性风险凸显。一些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的战略匹配、期限匹配、结构匹配管理偏弱,信贷投放的冲动性较强,同业市场负债依存度较高。随着去年以来银行业整体流动性压力加大,一些资产规模小、资本金低、历史包袱重、不良率高的机构潜在的流动性风险隐患不容小视。

信息科技风险防控压力逐步加大。受人力、财力、物力等因素制约,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科技信息方面仍采用“大运维、小开发”的应对策略,开发工作主要采用外包形式,内部科技人员较少参与,存在外包风险隐患。同时,IT系统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响应的及时性相对滞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尚不能完全避免由于人为因素、技术漏洞和管理缺陷产生的操作、法律和声誉等风险。

市场风险日益显现。随着利率市场化和存款保险制度即将推出,利率重新定价风险将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面临的主要市场风险来源。目前大部分农村信用社尚不能精细化计量资金成本、运营成本、风险成本和资本成本,确立自身的定价方法和定价模型,也不能对信用风险、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进行有效管理。

调整风险管理策略和手段

调整管理策略,推动经营转型。在利率市场化的压力下,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必须进行差异化的发展转型。一是发展方式的转型。要从市场定位、客户特点、产品创新、金融服务等方面入手,采取适合自身特点的差异化发展战略,巩固强化核心竞争力。二是内部管理的转型。要进一步加强整体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建立以RAROC为导向、有助于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和业务转型的授信机制,加强成本管理,提升风险量化和管理水平,加强条线化管理。三是业务经营的转型。要围绕发展战略、组织架构、政策与流程、内部控制与审计、模型、工具与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优化调整。

理顺风险治理机制,推进风险管理机制建设。一是要理顺风险治理机制,建立风险管理分工明确、业务条线风险责任清晰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二是要确立风险管理战略,建立健全层次清晰、科学适用、全面覆盖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三是要加强“三道防线”建设,建立和完善由风险决策、管理、执行、操作、监督等不同层次职能部门组成的风险管理工作体系;四是要梳理、优化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健全流程化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五是完善优化绩效考评体系,省联社和法人机构的绩效考核工作应突出和细化转型发展、风险合规两大类指标,逐步建立以风险调整后资本回报率和经济增加值为基础的绩效评价体系。

调整发展战略,防控信用风险。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需根据市场定位、风险管控能力、资本实力,合理安排信贷投向,按照“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要求,在保持稳健适度增长的同时,将信贷结构优化作为常态工作,避免“脱农”“离农”“去农”倾向。在新增贷款管理方面,要避免“求大求全求快”倾向,积极发展涉农、小微企业、民生和普惠类等风险适中、综合收益较高的业务,深入推进“阳光信贷”等农村金融服务“三大工程”,推动发展小微金融业务,审慎进入高风险、高收益业务领域,限制进入风险不能识别、控制的业务领域。要综合考虑自身资产负债结构、流动性管理、信贷有效需求等各方面因素,科学合理确定贷款投放节奏。

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探索建立风险互助基金。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应从持续、前瞻的角度制定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程序和应急计划,加强流动性因素的分析和预测,严防信贷资产扩张较快可能导致的流动性风险;应积极优化资产与负债在期限、利率、结构等方面的协调配比,科学测算流动性相关指标,建立适合本机构的流动性风险预警机制。同时,应发挥农村信用社系统性优势,以省联社为平台,建立防范金融风险互助基金,以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

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差异化管理体系。应对利率市场化,需要夯实资金管理、管理会计、风险计量和目标战略基础,需要建立包括资产负债管理、运营成本管理(成本分摊和盈利分析)、经济资本管理、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客户关系定价等一系列现代银行的核心管理体系。但必须要充分考虑农村信用社不同于其他银行业的经营特点,坚持简单化、适用化、渐进化的基本原则,与自身区域性经营、客户特点、经营模式、干部队伍素质现状相结合,充分考虑到不同区域、不同机构间经营管理的偏好和差异性。

建立案件防控长效机制,有效防控操作风险。探索农村信用社行业审计体制改革,建立区域审计中心。全面推行稽查人员首查责任制,完善稽核考评与奖惩机制。创新稽核方式,建立现场与非现场稽核管理系统,从传统的事后稽核监督为主转变为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为主。综合运用监事会监督、审计稽核、纪检监察和社会监督等手段,建立立体监督体系。加大案件易发业务、环节、部门、人员的风险排查力度,健全案件责任追究制度,建立重大案件与考核评优挂钩机制,保持对案件的高压态势,建立案件防控长效机制。

健全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体系,提高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在治理上,落实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模型;在流程上,对现有信息科技制度体系进行梳理、完善,并根据策略要求更新、补充;在人员上,充实信息技术人员,加强人员专业技能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知识培训,防范关键人员流失风险;在技术上,通过信息安全技术手段和措施,从物理安全、网络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等方面出发,强化信息科技风险管控。

第三篇:金融危机背景下(研究依据)

金融危机背景下

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研究

一、课题研究背景

1、世界金融危机导致大批农民工返乡。2008年下半年以来,世界金融危机波及全球,我国经济发展遇到了严重困难和严峻挑战,出口产品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企业倒闭、减产、停产导致大批就业岗位流失,有相当一部分的农民工失去了就业岗位,不少农民工被迫返乡,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我国1.3亿外出农民工中,大约有2000万人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失去工作或者还没有找到工作而返乡,占外出就业农民工总数的15.3%。加上每年新加入到外出打工队伍的农民,2009年共有2500万农民就业面临很大压力,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大批农民工返乡,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从中央到地方都把妥善安排返乡农民工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2、农民工返乡明显受地域、行业以及自身素质状况的影响。大量统计资料表明,农民工返乡明显受地域、行业以及自身素质状况的影响。从地域看,在南方务工回来的较多。如莒县,输出的13万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地区,其中50%以上在珠三角和长三角。由于这两个地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时间早、程度深,因此近期从南方省市返回的农民工数量较多。我们走访的返乡农民工多数由南方返回。从行业看,返乡农民工在电子、汽车、机械制造、建筑等行业的比较多。五莲县从省外返乡的17名农民工中,有14人分布在以上行业。日照市东港区冀庄村,有150多名农民在建筑行业打工,有90多人返乡。与此相反,五莲县的家政服务在北京和天津信誉好、影响大、人数多,一直供不应求,很少有人返乡。另外,文化水平、劳动技能、业务专长等自身素质高低,也是影响农民工返乡的重要因素。莒县有3名农民尽管当时暂时返乡,但由于他们都是职业中专毕业,分别掌握一定技能,企业并未与他们解除劳动合同,每月还支付一定的生活费,返乡属于放假性质。

3、返乡农民工再就业面临许多困难。走访中一些返乡农民工向我们反映,回来后想在当地找点活干或者干点小买卖,但却面临活难找、事难干等诸多困难。我们在莒县走访的20名返乡农民中,仅有5人在当地又找到临时性零工,其余全部在家,再就业的压力非常大。莒县农民王保稳反映,返乡后听说县里一个企业要在当地建冷库,自己想养肉鸭,但一缺信息、二缺技术、三缺启动资金,不知从何入手。

4、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存在诸多问题。2009年2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9〕4号】,通知要求各地,紧密结合实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各地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促进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并把返乡农民工培训作为政府促进就业创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工作重点,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更多的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增加就业创业的机会,保持社会稳定。但是,目前社会上开展的各类培训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着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资金投入不足、培训主体不明确、培训效果不明显等等,这都直接影响了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实际效果。

二、理论依据

1、国家和地方政府近年来出台的关于农民工培训的有关政策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是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的重要途径,它对于提升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增强农民工的职业适应性,改善农民工的就业部门和工种岗位,增加农民工收入和提高城市适应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日益受到政府的重视。最近几年,政府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有关农民工培训的文件和政策。2003年9月9日,农业部、劳动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和财政部六部委联合制定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2004年党中央出台了l号文件《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问题的意见》,农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五部委自2004年起共同组织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阳光工程”,2006年3月27日国务院公布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若干问题的意见》,2007年农科教又印发了[2007]l号文件《关于做好2007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工作的通知》,2010年1月21日,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 训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11号】。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制定了当地的农民工培训计划和措施。

2、学界对于农民工培训的研究成果和主要观点

从国内理论研究来看,总结梳理主要有三个方面成果:一是关于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有了统一的认识,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加强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对于解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保持社会稳定及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二是普遍认为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还存在着政策不够完善、资金投入不足、培训方式单一等诸多问题;三是对于加强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从不同的方面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但是,以上成果仅限于一般意义上的研究,对金融危机背景下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的专门研究基本上是从2008年10月以后开始的,到去年底对这一问题的社会关注度骤然提升,很多农民问题专家和职业教育专家开始注意这个问题,所以较成熟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

3、国外、省在农民工培训方面取得的实践经验

从国外来看,英国、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很早就开始了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问题的研究,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操作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如英国政府非常重视对农民的培训教育,在英国唯一能得到政府资助的产业培训就是农业,在法规方面对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给予诸多的优惠待遇;美国通过颁布系列法案,建立和完善了美国农业科教体系;日本建立了一套任务明确、职责清晰的农业技术普及与培训机制。韩国政府注重农业人力资源开发,重视农民成人教育,对农民的选拔、培养和扶持都有较科学、系统和长效的改革尝试等。其中许多东西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从国内实践层面来看,从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金融危机对经济影响的不断加剧,大批农民工失业返乡,成为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针对这一形势,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把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国务院办公厅于2008年12月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强调要“加大农民工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有些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加大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工作力度,促进农民工再就业,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

三、研究目标

通过调查分析返乡农民工情况,了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现状,研究提出农民工技能培训的科学模式。分为投入机制研究、培训主体研究、培训方式研究、培训效果指标体系研究以及创业培训研究几个具体目标。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主要内容

(1)研究金融危机背景下返乡农民工情况、特点。

(2)研究金融危机背景下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的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3)研究提出金融危机背景下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的对策性建议。

2、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以国务院有关农民工培训的文件精神为指导,广泛吸纳国内农民工培训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结合山东省的实际开展课题研究。同时利用曲阜师范大学和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网络媒体资源,查阅有关研究成果,全面了解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做好基础理论的准备工作。

(2)调研法。一是走访有代表性的县涉农部门,了解返乡农民工就业、培训情况,了解当地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二是走访返乡农民工较多地市,了解返乡农民工的就业情况及培训要求;三是了解破产倒闭的企业都集中的行业和岗位,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

(3)案例研究法。选择开展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论证,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建议,为做好开展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提供参考。

五、研究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2009年3月—5月):根据课题指南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选题论证;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搜集整理关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有关资料,形成课题论证报告,完成申报工作。由主持人负责。

2、资料收集阶段(2009年6月-8月):分解子课题研究任务,制定详细的研究方案,全面收集有关文献资料,搞好资料的整理分类,由课题组成员共同负责;

3、情况调研阶段(2009年9月-12月)项目组各成员根据分工,到涉农部门和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专题调研,掌握返乡农民工返乡后就业和培训的情况、存在困难,综合分析调研资料,锁定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研究对策性建议,完成阶段总结报告。由课题组成员共同负责。

4、报告撰写阶段(2010年1月—3月),汇总各方面情况,按照成员的专业特长分工负责起草工作,形成研究报告,并向涉农部门和有关人员征求意见建议,进一步充实完善,最后由主持人终审定稿。

5、结题鉴定阶段(2010年4月):撰写结题报告,申请鉴定验收。由主持人负责。

第四篇:金融危机背景下保增长

金融危机背景下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财政支出政策的抉择

韩晓琴

【该文章阅读量:131次】【字号:大 中 小】

摘 要: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再加上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矛盾,我国经济发展增速出现严重下滑。面对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中央果断提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财政支出作为政府行使职能的主要体现,其结构的优化,对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保增长;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支出

中图分类号:F810.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9)11-0050-04

作者简介:韩晓琴(1966-),女,中共国家税务总局党校经济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中央财经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008年下半年以来,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世界经济出现明显下滑,进而使发达国家几乎整体陷入衰退。世界银行2009年3月31日发表报告预测,2009年世界经济将下滑17%,发达经济体今年将整体下滑29%,其中美国经济下滑24%,欧元区经济下滑27%,日本经济下滑53%。发展中国家经济今年增幅只有21%,大大低于去年世行预测的58%的增幅。6月22日世界银行又发布报告预计,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今年世界经济将负增长29%。世界贸易组织(WTO)则预测,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需求大幅减少,全球贸易将迎来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衰退,2009年全球贸易额将下降9%。为了避免国际金融危机演变成全球经济危机,各国政府都单方面或联合采取了降低利率、注资、收购、接管、降税等应急措施,但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还在加深。从2003年到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持续5年保持了10%以上的增速,2007年GDP增长更是达到了13%的增速,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但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再加上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我国经济发展受到的影响日益显现。2008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只有9%,跌到2002年以来的最低点。从季度GDP增速来看,从2008年一季度到今年一季度,季度GDP的增速分别是106%、101%、9%、68%、61%,季度GDP的增速也在不断下滑。从今年上半年的宏观经济运行数据来看,很多宏观数据都止跌回暖,呈现出小阳春的气象,经济发展中的积极因素增多,形势比预料的好。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仍然很多,国民经济回升基础尚不稳固,回升态势还不稳定,回升格局还不平衡,回升过程中还存在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内外部环境还十分严峻。面对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中央果断提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是大幅度增加政府支出,这是扩大内需最主动、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二是实行结构性减税和推进税费改革;三是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大力促进消费需求;四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五是大力支持科技创新、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发展方式的转变。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应有之义,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不仅有利于建设服务型政府,有利于保障民生,实现社会公平公正,而且更有利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

展。

二、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财政支出结构是指财政支出内部的比例关系,即各项支出在财政支出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这一比例关系是否合理,影响和决定着整个国家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也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能否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宏观调控的职能作用。相关理论研究表明,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财政支出结构是不同的。在经济发展初期,政府的投资性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较大;在经济发展中期,财政投资在社会总投资及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都呈下降趋势;在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公共品方面的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比重将大幅度上升,并将超过其它方面的支出。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我国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和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财政支出结构的发展趋势与上述规律基本一致,即不断朝着市场经济体制方向调整和优化。一方面,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逐渐下降,由1980年的5822%下降到2006年的2656%,下降了3166个百分点,年均下降122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支出比重逐年上升,如社会文教费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由1980年162%增至2006年的2683%,上升了1063个百分点。这几年中央财政不断加大民生方面的支出,比如,2008年全国财政支出6242703亿元,增加1264568亿元,增长25.4%,但中央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合计560364亿元,增长292%,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合计59555亿元,增加1637亿元,增长379%,都超过全国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然而,财政支出结构在向合理化和有效化迈进的同时,仍没有完全跳出传统的计划经济的财政支出结构的基本框架,仍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行政管理费用占比偏高且增长过快

行政管理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社会活动日趋复杂,政府所承担的公共关系事务也随之增多,因此行政管理费用增加也是正常的。但是作为社会活动过程中的一种成本代价,这项必需的支出应该控制在一定幅度之内,从世界各国政府的支出情况看,行政支出所占比重基本上都控制在10%以内。然而,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其支出比重已由上世纪80年代初期占总支出的7%左右上升到90年代的10%以上,目前更是高达19%。不仅如此,我国行政管理支出还是各类财政支出中增长幅度最大的,增长速度超出了同期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GDP的增长速度。此外,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行政管理费的弹性系数一般维持在0-1之间,而我国的实际情况是,许多年份特别是自2000年以来的行政管理费弹性系数均在1以上。过高的行政管理支出比重和过高的政府运行成本,势必使财政支出结构趋于僵化,其他公共支出难以保证,影响财政职能的充分发挥。

2.民生支出投入严重缺位

民生支出的“缺位”,一是表现在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近年来政府非常重视教育的发展,也不断加大财政投资力度,预算内教育经费的绝对值逐年增加,但相对于我国总体经济实力的增强,财政性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还是不容乐观,与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要求仍有差距。2006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为301%,这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51%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的平均水平,也达不到我国政府早在1993年下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的在20世纪末实现4%的目标。而且教育投入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使农村大量存在文盲和科盲,制约农村经济发

展。二是医疗卫生总费用支出结构不合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医疗卫生总费用不断增长,据统计,从1980年到2007年,医疗卫生总费用由143亿元增加到112895亿元。可是,自上世纪80年代末实行市场化倾向的改革导致了政府职能的弱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长期低于财政支出以及GDP的增幅。目前中国政府在总体医疗费用中的公共投入仅178%,低于发展中国家27%的平均水平,而居民个人的支出却占总费用的558%,高于世界43%的平均水平。政府投入偏少,使我国医疗防疫控制系统极不完善,医疗设施严重不足,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面临生存危机,再加上公立医院的管理运行机制存在问题,从而造成群众看病难和看病贵。三是社会保障支出严重偏低。社会保障通常被称为和谐社会构建的“稳定器”,实现社会公平的“调节器”,促进经济发展的“减震器”。早在20世纪80年代,许多发达国家的社保支出就已经占到财政支出的30%以上,目前我国虽已建立一定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社保支出的比重还很低,仅接近于西方发达国家上世纪60年代的水平。同时,我国公共养老保障体系的覆盖面狭窄,只占人口总数的15%,低于世界劳工组织确定的20%的国际最低标准,社保支出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广大农村和农民还很难享受到社会保障“阳光”的普照。

3.重要产业和重要领域的财政投入不足

一是对农业投入力度不够。对于我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80%的农业大国来说,农业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所以中央一贯十分重视农业发展,中央财政支农支出占本级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也处于上升趋势,但许多地方政府为了政绩和经济增长,一再减少对农业投入,使全国财政农业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由1978年的历史最高点1343%逐年下降至目前的807%,同时支农手段单调,投资结构不合理,这对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二是对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偏低。研究与开发投入反映一国的科技发展和创新潜力,对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1年出版的《科学应用与发展》中把各国工业化发展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的划分标准,我国处于第一阶段末期和第二阶段初期。在这个时期,发达国家政府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一般均在1%以上,而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财政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一直维持08%左右的水平,可见我国科学研究的财政投入水平是比较低的。三是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方面的投资有待加强。经过多年改革,我国经济建设支出比重逐年下降,但仍远高于发达国家。更严重的问题是,其内部支出结构不尽合理,用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方面的支出明显低于4%的世界平均水平,使能源、道路、交通等公共项目的支出缺口很大,导致“基础瓶颈”制约严重。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财政支出政策的抉择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速减缓明显,这将对我国出口产生较大的影响,外需萎缩成为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直接冲击和最大困难。尽管中国出口结构升级和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外部需求变化对出口的影响,但是较高的出口依存度将使中国经济在世界消费走软情况下难以独善其身。2007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为67%。远高于同期欧盟20%、美国25%、日本30%左右的水平。为应对国际危机的影响,我国政府自去年下半年起出台一系列稳定外需、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但主要经济体的进口需求仍在持续萎缩,导致外贸出口降幅在今年5月份进一步拉大。海关总署2009年6月11日发布的数字显示,今年5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同比下降259%,累计同比降幅比前4个月加深1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降幅加深59个百分点。在外需萎缩的情况下必须千方百计扩大内需,而内需主要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从今年上半年的经济运行数据来看,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依然严重失衡,2009上半年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876%,拉动GDP增长62个百分点,贡献率迄今最高;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34%,拉动GDP增长38个百分点;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1%,下拉GDP增长29个百分点。所以经济增长下半年重在启动民间投资和扩大消费。即一方面通过扩大政府投资领域,并通过政府投资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带动民间投资;另外一方面通过优化支出结构,增加民生投入,减轻低收入群体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负担,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让老百姓无消费的后顾之忧,从而真正启动消费需求,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1.以公共财政理念为导向,科学界定财政支出范围

现代意义上的“公共财政”与传统的“国家财政”或“政府财政”有着本质的区别,公共财政着眼于弥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失灵,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的,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己任,参与社会资源的配置。因此,政府解决财政供给的“越位”与“缺位”并存问题,应以社会公共需要为标准,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的支出责任,凡是市场机制能够解决的事情,政府就不要通过财政手段去干预,只有市场机制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时才由政府介入。对于需要政府提供才能最佳配置社会资源的公共产品,如国防外交、文化卫生教育支出等等,政府应直接介入,以弥补市场自由配置无法完成的公共产品外部效应缺陷。对于旨在提高社会服务水平的公共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可以采取完全政府提供或私人和政府共同提供的方式。对于非公共性质的财政支出项目,政府要改变大包大揽的做法,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逐步引入市场调节机制。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非竞争性和非经营性领域,如能源、交通、通讯、生态保护和农业等,应切实加大投资力度,提供比较充分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2.以大部制改革为契机,努力降低政府运作成本

多年来,我国政府一直在努力压缩行政经费开支,但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追根究底,既有人员、机构双膨胀和预算软约束的直接原因,又有体制转轨和政府职能错位等深层次原因,因此,降低政府运作成本的关键不是简单的削减经费,而是要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建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效率型政府。一方面,全面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要以大部制改革为契机,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以塑造公共服务型政府为目标,按照“精简、效能、廉洁、高效”的原则,通过减少机构数量,重新界定部门职能,厘清“决策、执行、监督”的管理体制,将政府职能及管理方式从分指标、分项目、分资金等逐步转移到法制建设、宏观调控和间接管理上来。另一方面,要尽快建立一套有效的政府公务员系列的竞争机制。这不仅包括公务员的公开考试录用制度,更重要的是建立公务员的退出机制,以彻底改变行政机关人员只进不出的现象。同时,要积极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减少政府的直接管理。

3.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共性开支

从世界范围看,随着经济发展和国家财力的增长,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公共性开支呈现出日益上升的趋势,而我国长期以来财政预算安排中,用于社会公共性的支出不尽人意。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地发展,我们必须调整和完善财政支出结构,扭转重经济增长、轻社会事业发展的传统做法,加大公共服务支出,扩大公共服务覆盖面,让全体百姓共同分享经济发展成果,从而不断化解社会矛盾和改善民生问题。一是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确保现有预算口径的教育支出稳定增长,逐步建立分级负担、分级管理的教育经费管理体制,同时重视研究增设教育专项资金的新渠道,开征教育税,取消现有的教育费附加,确保财政教育支出的可靠来源。二是增加医疗卫生投入。要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尽快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三是要加大社会保障支出。

应根据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加强以最低生活保障为主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救助制度的发展,不断完善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四是重视生态保护,加大环境建设投入和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4.以突破“瓶颈制约”为抓手,优化财政资源配置职能

一是大力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又是市场竞争中的弱质产业。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把农业作为政府的保护对象,加大农业财政投入,才能有效解决城乡经济的二元结构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促进城乡经济的均衡、协调发展。因此,必须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新技术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支出,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确保国家对农业的净投入比例逐年上升。二是加大对科技进步和发展的支持。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让我们认识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性。党的十七大提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即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在产业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在要素投入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条件。我国要提升综合国力,实现现代化发展目标,就必须强化科技投入力度,真正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为此,要着力发挥财政科研投入的主要作用,利用政策导向,促进企业建立创新机制,推进企业的科技进步。三是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的支持。公共基础设施是实现工业化的基础,基础产业更是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加大石油、电力等能源基础产业的发展,推动铁路、公路网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既有利于调整和改善投资结构,也有利于增加城乡居民消费,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1]http://news.xinhuanet.com世界银行2009年世界经济预测.[2]唐朱昌.新编公共财政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郭健,王栋.促进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优化[J].北京:宏观经济管理,2006,(08).[4]http://yss.mof.gov.cn/yusuansi 2008年全国财政收支决算情况.[5]谢旭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N].北京:经济日报2008-11-5.

第五篇: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对策略

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思考

内容提要: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冲击不断加深,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没有好转的迹象。1.2亿进城务工农民由于文化结构与劳动技能偏低的因素,被企业当着了裁员的“最佳人选”,面临着劳动力供给“市场需求萎缩”与“结构调整优化”的压力与机遇,如何保持农村稳定发展,保证农民非农收入的增长,解决农民就业可持续性问题,这是各级政府都必须面对和解答的难题。关键词:金融危机 农村劳动力转移 雨露计划 结构调整

面对世界金融危机,国内外一片“狼来了”的惊呼声。随着国外传统需求结构的解体与重新“洗牌”,中国劳动力就业压力更加严峻,以“雨露计划”、“阳光工程”等为平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着“市场需求萎缩”与“结构调整优化”的压力与机遇。本文试图通过对金融危机背景下涪陵农民工就业受冲击程度与成因的解剖,分析农民工就业与金融危机的关系,理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雨露计划”的关系,探讨“雨露计划”与“培训机制”的关系。

一、涪陵区外出农民工受冲击程度

据区劳务办调查,截止2008年11月,涪陵区外出就业的9.43万农民工中,受冲击下岗的农民工达26923人,其中:在当地找到新工作的农民工14535人,占受冲击总人数的53.99%,滞留在外地寻找工作岗位的农民工6220人,占受冲击总人数的23.10%,受冲击回乡农民工6168人,占受冲击总人数的22.91%。回乡农民工中目前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的有462人,占返乡农民工的7.49%;返乡农民工中有自主创业意愿目前正在等待和寻找机会的有361人,占返乡农民工的5.85%;返乡农民工在区内重新就业或达成就业意向的有1694人,占返乡农民工的27.46%;返乡后不愿再外出打工而从事农业生产的有1385人,占返乡农民工的22.46%;返乡后等待观望准备开春后再外出打工的2266人,占返乡农民工的36.74%。

二、涪陵区外出农民工受冲击回流的主要成因

(一)文化程度低、缺乏一技之长成为企业裁员的首选对象。涪陵区回流人员中相当大一部份人是因为文化程度低,无技术特长,企业受金融风暴影响,压缩生产、降低成本、裁减人员时,这部分人就首当其冲。如武陵山乡金子山村村民王庆联,小学文化,1999年以来长期在外打工,最近3年在广东一玩具厂打工,今年以来工厂订单仅为往年的30%左右,工厂运行艰难,被2008年6月中旬第一批裁员,下岗后在广东滞留2个月未能找到其他工作,只好打道回乡,目前在家等待就业机会;二是义和镇红春村八社村民李建军(37岁、初中文化)与妻子许忠莲(36岁、初中文化),于2002年赴浙江打工以来,长期在浙江万亨盛印染有限公司打工,今年以来生产一直不景气,到9月中旬不得不裁员,导致两人一同下岗,只好回乡,一边务农一边寻求自主创业机会。

(二)企业压缩生产、工资仅能维持生活,农民工主动选择回乡发展。涪陵区回流人员中一部分人属于掌握了一技之长,企业愿意留下这部分人,以便经济复苏后企业能尽快恢复正常生产,但今年以来其所在企业生产量一月比一月少,工资一月比一月低,有时一个月工资仅能维持一个月生活,部分掌握了一技之长的农民工主动选择了回乡寻求发展的机会或回乡等待明年开春后外出寻找打工机会。如义和镇红春村九社村民王亲明一家四口(妻子殷世华、儿子王波、儿媳赵静)长期在浙江台州中亚齿轮有限责任公司打工,父子二人均是钻床好手,公司正常生产情况下,这一家人每月能实现收入8000—9000余元,今年以来,常

常是半月生产半月休息,其妻子和儿媳由于不是技术工人,今年以来仅上了两个月工,全家收入大减,扣除一家人每月2000余元的开支就所剩无几了,只好选择回乡等待时机,明年开春后看情况再外出打工。

(三)企业倒闭后未找到新的工作被迫回乡。涪陵区回流人员中一部分人,属于所在企业倒闭被迫回乡的。如龙潭镇新村村村民谭全胜(38岁、初中文化)与其妻子杨丽琼二人,分别是广东鹤山日盛时装有限公司(港资)的制衣车间小组长和挑撞工,公司正常生产情况下两人每月收入达4000—5000元,公司今年6月份倒闭后,在广东滞留了一个多月,未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只好回乡寻求发展,目前正在寻找合适的发展项目。

(四)积累了创业经验和资金借势返乡创业。涪陵区回流人员中一部分人属于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资金,早就萌生了回乡创业念头的农民工,这次借势离开企业返乡创业。如:一是大木乡土井村村民杨锌,长期在深圳一家电子厂打工,正常生产情况下能获得3000余元/每月的收入,在今年企业生产不景气的情况下,毅然回乡创业,计划投入50万元兴办野猪养殖场,通过乡政府的协调,目前已与土井村签订了土地租用协议,流转荒山50亩,野猪养殖场正在建设中。

三、基本结论

(一)农民工是金融危机的“受害”者,也是受益者

由于农民工综合素质的自身因素和长期半工半农的尴尬身份,金融危机背景下,“下岗”是他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受冲击程度将在一定时期内逐步加深,农民工就业与务工收入必然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随着政府拉动内需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特别是一二三产业结构的重新“洗牌”,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农民工将成为“金融危机”背景下劳动就业的最大受益群体,因为中国农业受冲击程度不可能有二三产业那么严重,各级政府“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城乡统筹发展方略,从根本制度上为农民拓展了以农为本的农业创业空间和进城创业空间。

(二)金融危机将产生优胜劣汰的作用

金融危机对低端产业和低技能劳动者将产生优胜劣汰的作用,迫使农民工向中高端产业和技术型劳动者转移,也将推动“雨露计划”培训体系的自我调整和完善。

(三)金融危机将促进城乡劳动力的供求平衡

金融危机在改变产业结构的同时,也改变了城乡劳动力供求结构。由于城乡经济、文化、文明等方面的差异,落后的农村现实产生了巨大的推力,推动农民进城务工。发达的城市又对农民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即拉力,推拉结合形成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三次高潮”,最终导致了城乡劳动力结构失衡。主要表现为城市劳动力供大于求,“大材小用”;农村劳动力供小于求,“精英人材”流失严重,劳动力结构老龄化、低素质化,“小材大用”。而金融危机在导致城市沉重的就业压力的同时,也将推动城市工商资本与劳动力向农村的合理流动,并促进城乡劳动力的供求平衡。

(四)“雨露计划”是农民工就业的重要载体

“雨露计划”是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农民工就业的重要载体。它以职业教育、创业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为主要手段,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为特色,通过提高贫困农民素质、增强就业和创业能力,帮助贫困地区青壮年农民解决就业、创业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促成他们实现转移就业、自主创业,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和“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

四、优化“雨露计划”结构,应对“金融危机”挑战

面对“金融危机”对进城务工农民就业产生的链锁反应,如何以主动积极的姿态,调整优化“雨露计划”这一重要载体,提高其社会成效,应对“金融危机”挑战,笔者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认识金融危机,把握“雨露计划”培训“四性”原则

不管是“雨露计划”的组织者还是实施者,首先要认识金融危机,了解金融危机演变成经济危机的潜在风险,特别是对经济结构、劳动力就业的影响风险。只有认识和了解了经济结构调整总趋势,才能更好地把握“雨露计划”培训“针对性、实用性、时效性、前瞻性”原则。

(二)整合培训资源,建立“雨露计划”培训纵横体系

现在好多涉农(劳务办、扶贫办等)或不涉农部门(团委、妇联、残联)都在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只是取的名字不同而已。这种各吹各的号,各强各的调的培训机制,不但人为增加了行政管理成本,最关键的是培训资源的重复浪费,培训效果的差强人意。有鉴于此,应该按照“教育部门负责,基地学校实施,相关部门配合”的原则,整合规范培训资源,建立“长(期)短(期)结合、专业科学、技能全面”的“雨露计划”横向培训体系和国家、省市、区县、乡镇四级联动的“雨露计划”纵向培训体系。

(三)优化培训主体,建立基地校监管“四大机制”

扶贫培训基地校是“雨露计划”实施的主要载体,基地校的优劣及其合同的履行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扶贫培训的质量乃至“雨露计划”的成败。一是要引入公平竞争机制,确保基地学校的优质化;二是建立公开投诉机制,确保招生工作的有序化;三是健全绩效评估机制,确保培训过程的优质化;四是完善信息回馈机制,确保就业输出的规范化。

(四)坚持两手抓,开拓四大就业空间。

面对劳动力的供求矛盾,“雨露计划”培训要坚持一手抓以基地校为依托的职业教育与创业培训,一手抓以乡镇和企业为平台的实用技术培训、在岗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开拓“以创业带动就业”为主题的农、工、贸、国外劳务市场四大就业空间。

(五)深化“雨露计划”培训,开展“四大”工程

一是深化“雨露计划”培训,实施返乡农民工转移就业培训工程。针对受当前经济形式影响大量农民工返乡的现象,结合劳动就业部门的农民工专场招聘活动,有针对性的对有转移就业意向的农民工进行岗前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二是开展农村劳务经纪人培育工程。引导农村劳务经纪人组织返乡民工的规模化转移输出就业。三是开展送岗位入乡进村工程。针对农民工信息闭塞,“雨露计划”培训基地校要充分发挥校企联合优势,利用所掌握的劳动就业信息,开展送岗位进村入户活动。四是开展返乡创业和新型农民创业示范工程。并通过“雨露计划”培训,让广大农民工了解政府鼓励和扶持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掌握创业基本知识和技能,引导更多的农民工加入到返乡创业的队伍中来,以创业带动就业,努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下载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商业银行担保圈风险管控策略探析(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商业银行担保圈风险管控策略探析(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策略探讨

    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策略探讨 发布时间:2011-7-19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沈瑞山 摘 要:分析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及消费者行为的变化,从加大品......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内容摘要:此次美国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有极大的影响,美国金融资产价格的下跌,使中国金融机构对这部分资产的投资遭受了......

    浅议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研12

    浅议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在下国的经济曾经率先从金融危机的暗影巾解脱出来,很多行业曾经成功地重新进入迅速开展的时期。但是,经济的......

    金融危机下企业裁员风险控制

    金融危机下企业裁员风险控制 来源:胡律师网 作者:上海律师 胡燕来 所属栏目:劳动纠纷律师案例 用人单位在裁员过程中操作不慎即会产生严重的法律后果及社会后果,如何正确适......

    金融危机背景下重型卡车行业分析

    金融危机背景下重型卡车行业分析 ————中国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2009.5.17 重型卡车在向着大型化、大吨位、高技术含量、高端化的方向发展,但它究竟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呢?先......

    金融危机背景下应收账款管理对策

    金融危机背景下应收账款管理对策 2008年9月,强势的金融危机来袭引起了世界金融的动荡不安,也让世界经济走向极度的低迷之中。这次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很......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就业问题的探讨(五篇模版)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就业问题的探讨 摘要: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不断深入,世界主要经济体陷入经济衰退,就业压力显现。我国的就业问题也表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新形势,沿海地区大......

    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五篇

    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学院经管学院 ;学号20131004118 )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进行改革,高等教育加快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步伐,高校大学生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