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公共财政向民生倾斜的保障机制

时间:2019-05-13 20:10: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构建公共财政向民生倾斜的保障机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构建公共财政向民生倾斜的保障机制》。

第一篇:构建公共财政向民生倾斜的保障机制

构建公共财政向民生倾斜的保障机制

(一)设计思路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要力图达到公共财政政策的合理调整与和谐社会进程的有机统一。由于和谐社会的建立需要重点解决民生问题,而民生问题的解决则依赖公共财政更多地向民生倾斜,因此,财政政策的选择要以人为本,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真正体现为民理财的民生财政原则。

目前,我国经济属于一种比较特殊的处于转轨时期的市场经济。作为这一关键阶段重要经济调控手段之一的财政政策,在解决民生问题和构建和谐社会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其政策取向理应作相应的调整。从远期看,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都要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终极目标的实现,要比以前任何时期更多地关注民生,实现由“公共财政”向“民生财政”演进;近期要以“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为目标,从政府收入和支出两方面入手发挥财政在改善民生方面的作用,遵循多支和少收两条基本线索,将教育、就业、社会保障、住房改革、公共卫生和收入分配等民生问题纳入制度框架进行整体设计,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加大对民生投入的力度,着力解决和改善民生问题,加快建立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

(二)政策选择

坚持以人为本,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为目标,树立民生财政理念。公共财政是指国家或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分配活动或经济活动,它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类型和模式。公共财政要求政府在民众的决策和监督下服务于社会全体成员,以满足民众的偏好为己任。而民众的偏好主要是由稀缺性决定的,对于绝大多数民众来说,基本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是很稀缺的。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将财政支出的重点转向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和公共基础设施等民生领域,树立民生财政理念,建立向民生倾斜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要坚持经济和财政优先发展原则,坚持民生为重原则,坚持重点突出原则,坚持量力而行原则。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不断提升民生支出比重,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坚持财政资金向社会事业倾斜。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加大投入与深化改革并重,保障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积极繁荣文体、科技事业。另外,还要建立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保障重大科技项目经费足额及时。

第二篇:构建绩效导向的民生事业投入保障机制

构建绩效导向的民生事业投入保障机制

杭州市财政局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财政用于民生事业的投入不断增长,但“钱少事多”的矛盾依然突出,与此同时,部分民生项目设置不科学、管理不规范、资金不节约、绩效不理想也是不争的事实。为此,杭州市财政局大力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坚持绩效导向,创新驱动,不断优化民生事业投入资源配置、提升民生资金绩效,为民生事业投入的稳定增长和科学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项目背景

1.加强民生事业投入保障是实现和维护群众利益的客观需要。为切实维护群众根本利益与社会和谐安定,保障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近年来,杭州市委市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出台了大量便民惠民政策,有效保障了困难群体基本生活,提升了市民群众生活品质。加大民生事业财政投入,保证民生政策执行到位,是落实群众路线、维护群众利益的政治任务,是完成市委市政府工作任务的财力保障,也是财政部门构建公共财政体系、打造民生财政的职责所在。

2.优化民生资金管理是财政管理精细化和科学化的必然要求。我市投入民生事业的财政资金规模不断扩大,2014年市本级民生支出安排达到146亿元。如何分配好这笔财政资金,处理与平衡好部门利益和整体利益、现实需要和长远 发展、困难群体和基本保障、社会公平与发展效率等问题,强化资金整合,规范支出管理,实现民生事业投入经济社会综合效益最大化,是财政管理者需要认真探索的问题。

3.提升民生资金绩效是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努力方向。我市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从2005年起步,历经近十年探索创新,逐步构建了“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民生事业投入作为财政投入的重点和群众关心的热点,一直是绩效管理关注的焦点。绩效管理机制的不断成熟完善,客观上也为构建以绩效为导向的民生事业投入保障机制建设奠定了扎实基础。

二、项目难点

以绩效为导向,构建民生事业投入保障机制,是对传统财政管理模式的全面突破,是对民生投入资金分配体系的重新架构,面临着观念、利益和机制三方面制约:

1.固有观念的束缚。长期以来“基数加增长”的预算编制方式,导致部门预算单位“重分配轻管理、重投入轻结果”的用钱观念根深蒂固,“财政资金要讲绩效”的意识淡薄。有的项目片面强调部门利益,缺少整体考量,导致项目交叉重叠;有的项目只考虑部门政绩,资金安排不计成本,导致财力难以为继;有的项目只顾眼前利益,不考虑后续维护成本,导致项目运行困难。要构建绩效导向的民生事业投入保障机制,需要打破这种长期以来的思维定势和传统模式,无论是对财政管理部门,还是对资金使用单位,都是一种巨大的转变,面临着诸多挑战。

2.既得利益的阻碍。李克强总理说,“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民生事业涉及医疗、养老、公共交通、教育、保险、农业等众多领域,几乎覆盖政府全部职能部门。构建绩效导向的民生事业投入保障机制,需要在理顺事权与财权关系的基础上,对分散在不同部门的民生专项资金进行清理整合,向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集中、向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汇集、向绩效更高的民生项目倾斜。这是对传统财政资金分配模式的重大调整,涉及的部门利益错综复杂,同时对财政部门而言也是一次管理上的自我革命。改革的成功,需要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职能部门的配合,也考验着财税部门的智慧与勇气。

3.传统机制的制约。财政绩效管理在我国属于新兴领域,机制设计尚不成熟。宏观层面上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支持,绩效管理权威性和刚性不足;操作层面上没有统一规范化、制度化的顶层设计,目前主要是各地在自行探索实践;人才储备上目前以财务、审计专家为主,相关行业领域和公共政策方面的专家不足,更缺少既懂财政财务,又懂公共政策运作并具有较强调查研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虽然杭州市绩效评价工作起步早,发展快,目前居全国领先水平,但“摸石头过河”的探索方式在面对改革发展“深水区”考验时,面临着不小的阻力和压力。

三、完成情况

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杭州市财政局破除阻力,改 革创新,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日趋成熟,民生事业资源配置不断优化,绩效导向的民生事业投入保障机制已基本建成。

1.全方位构建民生事业投入绩效管理体系。十年的创新探索,特别是2011年以来的提速发展,我市财政基本实现民生事业投入从预算编制、执行到结果的全过程绩效管理。一是预算编制有目标。规定凡申报民生项目预算均须同步填报绩效目标,经财政部门审核,再安排项目资金,作为预算执行的目标和绩效评价的依据,并在预算编制软件中将绩效目标设置为必填项,增加制度执行刚性。二是预算执行有监控。选取重点民生项目,通过部门报送与实地核查,及时掌握项目进度、资金拨付、目标完成程度等内容,对偏离目标的情况及时纠正,做到民生资金拨付到哪里,绩效管理就跟踪到哪里。三是项目完成有评价。对重点民生项目和政策,借助第三方力量,科学客观评价项目绩效。各市直单位也按要求开展民生项目绩效自评,财政部门进行业务指导、质量抽查和工作考核。

2.多渠道优化民生事业投入政策资源配置。对民生项目资金实行绩效管理,目的是为了财政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此,市财政局以绩效为导向,大力推动民生投入的科学分配。一是整合提绩效。2014年,我们按照调整归并存量、优化增量、限定存续期限的原则,全面清理整合专项资金,把有限的资金进一步聚焦到市委、市政府工作重点和民生事业发展上。通过撤销、调整、保留等形式,打破原专项资金部门利益切块格局,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二是优化提绩效,将绩 效评价结果作为今后安排同类项目预算的依据,绩效低的项目削减或取消预算安排,绩效高的项目保障或增加预算支出,确保民生资金向绩效较高的项目倾斜;三是整改提绩效,对评价中发现的问题,要求责任单位限期整改,同时对共性问题进行梳理分析,作为调整完善管理政策的重要依据。

3.广角度畅通民生事业投入群众参与渠道。民生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市民参与和监督,杭州财政广开言路,开门纳谏,搭建市民参与民生事业管理平台。一是项目设置听民意。通过征集专家意见、局长信箱、绩效评价进社区、公述民评等渠道,多方听取群众对民生项目安排、绩效评价项目选择的意见建议,并在实际工作中充分考虑,对合理化建议尽可能采纳。二是项目实施察民情。在杭州财税网开设“杭州百姓看财政”栏目,将当重点民生项目的实施情况网上公布,并设立意见信箱互动平台,听取公众意见和需求,接受社会监督,积极打造“阳光财政”。三是项目绩效重民声。规定凡涉及民生的绩效评价项目,均须以问卷形式开展民意调查,评价组还要通过实地察看、走访座谈等形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客观全面地反映项目真实绩效。

我市覆盖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得到财政部、省财政厅高度肯定。2013年财政部领导专程来杭调研绩效管理工作,充分肯定我市做法。多次受邀在全国、全省会议上交流经验。2012-2014年,全国约30个兄弟城市来我市学习交流绩效管理工作,对预算绩效管理“杭州模式”给予高度评价。2013年12月5日,《中国财经报》头版 以《资金运行和效果的“监测器”—浙江省杭州市财政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管窥》为题,对我市财政绩效管理工作机制建设情况作全面介绍。2014年9月11日,《杭州日报》对我局居中绩效评价项目进行了跟踪报道。11月17日,新华社发布报道《杭州实行预算绩效目标重点评审机制 核减率超四成》,重点关注我市绩效目标评审工作机制及成果。12月23日,新华社再次以《杭州构建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促财政惠民经验值得借鉴》为题,全面报道我市绩效导向的民生事业投入保障机制建设情况,并以新华社内参形式报送相关领导。

四、项目创新

2005年,杭州市财政局从零起步,在全国范围内较早开始探索预算绩效管理,不断加大力度,按照绩效优先原则,积极开展资金分配机制创新,树立“要钱问绩”观念;推进绩效管理体系创新,完善“用钱问效”制度;强化预算绩效考核创新,深化“花钱有责”考核;探索绩效评价方式创新,创造性开展居中评价,民生事业投入保障机制日趋完善。

1.创新资金分配方法:探索开展专家评审和竞争性分配。杭州市财政局以绩效为导向,积极探索资金分配改革:一是重点项目专家把关。在所有项目资金申报绩效目标基础上,对民生重点项目开展绩效目标评审论证,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组成专家组,与项目单位面对面进行论证答辩,出具独立审查意见,作为项目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二是民生资金择优分配。2013年开始,我局在专项资金分配中引入竞争机制,选择农业、水利、工业和科技统筹资金 等专项,探索竞争性分配。申请单位围绕项目实施方案、绩效目标、保障措施、以往项目绩效等方面陈述答辩,公开竞争,受邀的“两代表一委员”和专家学者现场评分,择优安排。如2014年垃圾分类项目重点评审中,专家组针对杭州市垃圾分类知晓率已经达到98%的现状,对下一年宣传经费的必要性、宣传内容的合理性等与主管部门进行激烈讨论和深入沟通。最终市财政部门根据专家意见,削减垃圾分类宣传费80%,使用方向从以往的“垃圾要分类”转向“垃圾怎么分类”,同时垃圾分类资金进行整体结构性调整,重点保障后续的分类运输等工作。专家意见得到了充分尊重和应用,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化得到了充分体现。

2.创新绩效管理体系:率先实现预算绩效管理“全覆盖”。经过几年努力,我市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在全国率先实现绩效管理三个“全覆盖”:一是覆盖全部财政性项目资金。所有部门预算和专项资金项目都必须申报绩效目标,同时根据项目金额提出不同申报要求,既突出管理重点,也减轻了部门工作负担。2015年部门预算编制中申报绩效目标的项目达10520个。二是覆盖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预算编制环节有目标申报审核、专家重点评审和竞争性分配,预算执行环节有绩效目标跟踪监控,预算监督环节有项目绩效评价,绩效管理融入资金运行各个环节,与财政管理紧密结合。三是覆盖全部市直综合考评单位。2014年,市本级各部门(单位)共开展77个自评项目,实现市直综合考评单位全覆盖,同时通过有效的集中培训,进一步提升了部门(单位)的绩效观念和业务能力。

3.创新绩效考核机制:首创预算绩效纳入政府绩效考核。2011年,国务院批准杭州市开展政府绩效管理试点,市财政局以此为契机,大胆创新考核机制,有力推动了预算绩效管理全面开展和质量提升。一是预算绩效考核与市直单位综合考评结合。2012年起,市本级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考核得分计入市直单位综合考评总分,预算绩效管理情况直接影响单位综合考评结果,预算单位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和管理工作质量明显提高。二是预算绩效目标与部门绩效考核目标同步。2013年起,我们与市考评办合作,规定预算单位向财政部门申报的预算绩效目标,必须与向考评办申报的部门绩效考核目标保持一致,并同时接受财政部门的预算绩效考核和考评办的政府绩效考核。通过考核力量的整合和考核指标的信息共享,实现了优势互补和相互借力,提高了考核影响力和科学性,也为政府绩效考核的优化提供了有益探索。我们将根据市政府要求,积极探索开展绩效问责,不断深化考核机制,加大考核力度。

4.创新绩效评价方式:创造性开展居中绩效评价新模式。2014年,我局对部分延续性项目尝试开展居中评价,通过对项目阶段性成效的评估,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措施。“智慧杭州无线网(”wifi)免费向公众开放项目实施两年后(计划三年完成),市民普遍反映信号接入不稳定,体验效果欠佳。为此我局打破常规,及时启动项目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暂缓后续资金拨付,要求项目单位采取宽带扩容、优化网络 覆盖、引入竞争机制等措施,提升项目效果,为市民和游客畅享智慧城市的便利提供优质服务。与传统的事后评价方式相比,居中评价能及早进行绩效纠偏,更有利于资金高效使用。知名绩效管理专家、上海财经大学马国贤教授表示:“居中评价更能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错误,对下一步做法,奠定了一个能够改变政策、再次设置合理路径的基础,杭州这种在财政监管上的做法,在全国并不多见,是一个好的做法。”

五、项目成效

目前我市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已基本成熟,为构建以绩效为导向的民生事业投入保障机制奠定了扎实基础。主要取得以下几方面成效:

1.民生投入保障更有效。按照统筹兼顾、民生优先原则,坚持绩效导向,确保每年新增财力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杭州市本级民生支出安排从2008年的74.64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146亿元,年均增长16.16%,大大超过同期财政收入增幅,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从71%增长到75%,有效提升了民生事业的保障力度、受益广度和工作深度。一是保弱势,促和谐。重点关注弱势群体,畅通救济渠道。2014年安排医疗补助资金4.97亿元,同比增加27.2%,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个人缴费财政补助水平达国家标准(320元/人)2.18倍以上。建立健全大病医疗保障和医疗困难即时救助机制,2014年上半年,市本级共救助医疗困难人员28.74万人次,支付救助金4979.83万元,其中90%以上为即时救助,第一时间缓解弱势群体的经济负担,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 贫。二是保底线,促公平。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在提升覆盖率基础上提高整体保障水平。2014年教育经费投入28.8亿元,同比增加14.1%,教育经费投入指数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一(教育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与比较研究报告》)。2012至2014年安排“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义务教育学校专项经费”5648万元,实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杭义务教育享受同城待遇。三是保权利,促发展。推动民生事业从单纯的物质补助向权利保障转变,确保市民基本权利的落实。通过强化绩效管理,削减低效项目预算,节约的资金用于群众呼声较高的之江大桥取消收费项目,市财政每年承担9100万元运营补贴,取消大桥收费后,路段日均车流量同比增加255.3%,大大缓解了之江路乃至城市西南区域交通拥堵,促进了城西、之江、滨江地区融合和杭州城乡统筹发展,老百姓也得到了真正实惠。民生支出总量的增加和民生支出结构的优化,提高了民生服务质量,让更多百姓共享了杭州发展成果。

2.民生资金管理更完善。2012-2014年,杭州市本级共开展民生项目绩效评价292个,涉及财政资金171.21亿元,市财政局2010-2013年共出具绩效评价《整改反馈意见书》108份,提出整改意见400多条,及时纠正资金和项目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并督促项目单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优化项目管理,提高资金绩效。预算单位根据整改要求,或缴回了滞留的项目资金,或完善了业务流程和内控机制,或修订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调整优化资金的使用范围、准入标准、配套要求等。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通过绩效整改,督促相关部门出台或完善制度16项。如通过对“大学生就业”项目的绩效评价,发现部分子项目流程不合理、学员满意率低等问题。根据评价结果,暂停了资金拨付。主管部门根据整改意见,迅速出台相关政策,调整业务模式,重组业务流程,规范了资金和项目管理。2014年绩效目标重点评审论证中,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对部门申报的预算进行调整,其中取消或减少预算的项目占66.67%,预算削减比例达42.94%。通过财政专项资金清理改革,我市专项资金由原4大类26小类整合为3大类21小类,政策压缩30%以上,涉及财政预算资金压缩20%以上,清理后的专项资金重新修订了管理办法,民生资金管理更加规范高效。

3.财政绩效观念更凸显。随着我市财政绩效管理工作持续推进,“要钱问绩、用钱问效、花钱有责”的财政资金绩效观日渐深入人心。主要体现在:一是领导关注。2013年,“强化项目绩效评价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绩效”被列入杭改十条重点工作;人大政协关于加强绩效管理的提案越来越多;人大部门决算审查中项目绩效目标实现情况日益受到审查专家和代表关注。二是单位重视。预算绩效管理纳入市直单位综合考评以来,市级各单位相继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任组长的绩效管理领导小组,对预算绩效管理从被动应对转变为主动关心,业务人员的绩效管理能力也有了明显提升。三是专家参与。在向社会征集绩效管理专家时,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各行业佼佼者的主动回应。目前我们除建立了上百 人的专家库外,还与省财政厅、市决策咨询委员会等部门以及众多会计师事务所的专家库共享,拥有专家资源近600名,为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持。四是群众关心。每年我们开展的“绩效评价进社区”宣传活动,总能吸引大量群众的积极参与。民生项目绩效评价的实地查看和满意度调查也都能得到市民的积极配合。2014年我们在

“i-hangzhou免费wifi项目”绩效评价中,创新调查形式,开展网上问卷调查,不少网友主动参与并转载,引发较大反响,创纪录地回收有效问卷16989份,《杭州日报》也对此进行了报道。

2014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预算法》进行修订,首次把“讲求绩效”作为各级预算应遵循的原则之一,并规定“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对预算支出情况开展绩效评价”。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4〕45号)也把“健全预算绩效管理机制”作为重要内容。可以预见,预算绩效管理将成为下一阶段财政预算改革的重点和热点,杭州市作为这一领域的先行者,将继续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着力优化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不断完善以绩效为导向的民生事业投入保障机制,为打造东方品质之城、幸福和谐杭州提供坚实的财力支撑。

第三篇:发改委:中央投资将向西部民生工程领域倾斜

发改委:中央投资将向西部民生工程领域倾斜

新华网北京7月8日电(记者 江国成)近日,党中央、国务院在京召开了西部大开发工作会,会议系统总结了西部大开发1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丰富经验,全面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和西部大开发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研究部署了今后一个时期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各项任务。这次会议,对于统一全党认识、凝聚全国力量,坚定不移地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西部大开发10年来,西部地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今后一个时期,中央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思路是什么西部地区将迎来一个怎样的美好明天带着这些问题,新华社记者对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进行了专访。

新华社记者: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年来,西部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您觉得都有哪些突出成就?

发改委负责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年,成就巨大,开局良好。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西部地区干部群众奋力拼搏,扎实工作,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地区生产总值比10年前翻了两番多,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相继建成了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初步形成了横跨东西、纵贯南北的交通网络。

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国家相继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西部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提高了6.7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山更绿、天更蓝、水更清。产业结构调整迈出实质性步伐,初步形成了一批在全国有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人民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都翻了一番多,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广大干部群众求发展、奔小康的愿望更加坚定,正以高涨饱满的热情谱写着西部大开发的辉煌篇章∩以自豪地说,西部大开发的10年,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最好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对国家贡献最突出的10年。

新华社记者:在刚刚闭幕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都指出,西部大开发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中具有优先地位,在促进社会和谐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请问,为什么这样定位?

发改委负责人:这是西部地区的特殊性质、特殊地位决定的,是适应国内外新形势、应对新挑战决定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决定的。

首先,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发展的差距仍然较大,2009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纯收入分别只有东部地区的45%、68%、53%。西部地区仍然是我国最落后的地区,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中的“短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能建立在区域差距过大的基础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一个紧迫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

第二,西部地区是我国大江大河的主要发源地,是森林、草原、湿地和湖泊等集中分布区,生态地位极其重要,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同时又是生态脆弱区,是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石漠化严重地区。只有搞好西部的生态建设,才能保持国家生态安全,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第三,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陆地边境线占全国的80%以上,是各民族文化交汇地,也是反分裂、反渗透、反颠覆的重点地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共享发展改革成果,对促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第四,应对世界经济格局深刻变化,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消除资源和环境瓶颈约束任务艰巨,这都凸显了西部地区战略资源丰富和市场潜力巨大的优势。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将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巨大市场空间和回旋余地。

新华社记者: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是什么?

发改委负责人:按照中央部署,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进一步加大投入、强化支持,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以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为支撑,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发展保障能力;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建设美好家园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着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着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民生改善;更加注重优化区域布局,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今后10年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目标是: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大台阶,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一个大台阶,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与东部地区差距明显缩小;生态环境保护上一个大台阶,重点生态区综合治理取得积极进展,森林覆盖率逐步提高,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

新华社记者:西部大开发前10年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请问中央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是否还会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将会重点投向哪些重点领域?

发改委负责人:基础设施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保障。尽管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比过去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东部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铁路、公路路网单薄,综合交通设施总里程仅占全国的1/3,运输网络密度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2,全国未通公路的乡镇大多集中在西部地区;水利设施建设欠账较多,仍然是制约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中央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明确提出,要继续把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地位,加快构建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在交通建设方面,中央提出了全面加强铁路、公路、民航、水运建设,扩大路网规模,提高通达能力。建设“五横四纵四出境”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即西北至华北出海、拉萨至青岛、亚欧大陆桥、成都至上海、瑞丽至上海“五横”通道;包头至广州、临河至防城港、兰州至昆明、库尔勒至成都“四纵”通道;连接东北亚、中亚、南亚、东南亚“四出境”国际通道。水利建设方面,提出要按照节约优先、优化配置、有效保护、综合治理的原则,加强西部水利规划,加大工程措施力度,重点解决西南地区工程性缺水、西北地区资源性缺水问题。油气管道和输电通道建设,提出要继续提升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能力,增加资源产地油气供给规模,满足当地生产生活需要。此外,还对信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要求。

新华社记者:西部地区生态极其脆弱,请问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在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方面有什么新的举措?

发改委负责人:西部大开发是百年大计,要始终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作为重点和切入点,要着重建设美好家园和全国安全屏障,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继续坚持不懈地抓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在切实巩固现有生态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整合各类资源,转变治理方式,从分散治理向集中治理、从单一措施向综合措施、从偏重数量向提升质量转变,重点建设“五大重点生态区”,扎实推进“十大生态建设工程”,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使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再上一个大台阶。

建设“五大重点生态区”是这次会议在总结前10年生态建设经验基础上,适应新形势提出的更加有效、更加切合实际的重要举措,也可以说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一大亮点。建设“五大重点生态区”,就是推动西北草原荒漠化防治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区、青藏高原江河水源涵养区、西南石漠化防治区和重要森林生态功能区综合治理。

新华社记者:东西部地区的差距,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方面,而且表现在公共服务方面。请问在下一个10年里,中央将采取什么措施,促进西部地区保障和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发改委负责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结合点,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中央提出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体系,着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教育方面,要巩固“普九”成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支持办好一批高水平大学。在卫生方面,要继续加快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水平及政府补助标准。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和应急能力。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集中解决地方病多发问题。要突出抓好两件大事,一个是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增收,一个是千方百计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要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引导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支持农民返乡创业。完善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加快建设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农牧民定居工程实施力度。在文化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图书馆、文化馆以及乡镇、社区文化站等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和农家书屋等惠民工程。

新华社记者:我注意到,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要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请解释一下,西部地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方向和重点是什么?

发改委负责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增强西部地区发展内生动力、提高发展能力的主要途径。新形势下,西部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要深入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国家重要战略资源接续区,努力形成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新格局。

中央明确提出,到2020年,在西部地区要建成国家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西部地区有条件就地加工转化的能源、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国家优先审核批准。支持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加强综合加工利用,延伸产业链,形成一批深加工产业基地。同时,支持在西部地区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战略性产业。

国家支持西部地区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按照市场导向、优势互补、生态环保、集中布局的原则,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要科学编制承接产业转移规划,制定相关政策,安排产业转移引导资金,引导东中部地区企业有序转移。鼓励东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共建产业园区。

新华社记者: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区在优化空间发展格局方面有何新变化?

发改委负责人:西部地区面积占我国国土面积的71.5%,各地区在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基础等方面差异很大。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西部很多地方属于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今后一个时期,将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一手抓重点经济区的培育和壮大,一手抓老少边穷地区脱贫致富,有序有力有效推进西部大开发。

在重点经济区发展方面,大致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将成渝、关中-天水和广西北部湾等经济区打造成具有全国影响的经济增长极;第二层面是将呼(和浩特)包(头)银(川)、新疆天山北坡、兰(州)西(宁)格(尔木)、陕甘宁等经济区培育成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带;第三层面是将滇中、黔中、西江上游、宁夏沿黄、西藏“一江三河”等经济区建成省域经济增长点。

在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发展方面,要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全力实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发攻坚工程,加强规划指导,创新开发思路,发展特色经济,增强造血功能,着力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积极支持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支持西藏、新疆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推动内蒙古、广西、宁夏等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不断加大中央支持力度和对口支援、对口帮扶力度,优先解决特困少数民族贫困问题,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深入实施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战略,进一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加快边疆地区发展。

新华社记者:中央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大开发的投入和支持力度,请问有什么具体政策措施?

发改委负责人: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确保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生态环境保护迈上新的大台阶,国家将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支持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支持政策涉及财政、税收、投资、金融、产业、土地、价格、生态补偿、人才、帮扶等多个领域,主要有:

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央提出加大对西部地区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逐步缩小西部地区地方标准财政收支缺口,用于教育、医疗、社保、扶贫开发等方面的专项转移支付重点向西部地区倾斜;推进资源税改革,对煤炭、原油、天然气等的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增加资源产地地方财政收入;中央投资项目将重点向西部地区民生工程等领域倾斜等。

为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发展保障能力,中央将提高专项建设资金投入西部地区的比重,提高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补助标准和资本金注入比例;中央安排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西部地区县及县以下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市地级配套资金;完善建设用地审批制度,简化程序,保障重点工程建设用地等。

为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央提出要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逐步在森林、草原、湿地、流域和矿产资源开发领域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逐步提高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增加对上游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加快制定关于生态补偿政策的指导意见和生态补偿条例等。

为鼓励西部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央提出要在西部地区实施有差别的产业政策,凡是有条件在西部地区加工转化的能源、资源开发利用项目,支持在西部地区布局建设并优先审批核准,制定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对西部地区的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实施差别化的土地政策,安排土地利用计划指标时,适度向西部地区倾斜等。

为推动西部地区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中央提出鼓励和支持西部地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建立和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以及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体系;积极推动西部地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化同周边国家发展合作等。

第四篇:如何建立和完善改善民生保障机制

如何建立和完善改善民生保障机制

民生问题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关注和解决好的核心问题。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建设,对我县民生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就促进民生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些意见建议。

一、我县民生问题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我县民生问题,积极落实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不断健全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城乡人居环境的建设投入。目前,城镇居民收入稳中有升,可支配收入10297元,比上年增长7.5%。99%以上的居民点水、电、路、电话、闭路电视“五通”,95%的居民拥有稳定的砖混和砖土木私宅;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99%;98%的村设有卫生所,91.92%的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保险;23%的城镇居民和10%的农村居民享受国家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弱势群体的生活得到有效救助;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了4%以内;社会治安状况逐渐好转,关乎民生的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保障的需求不断增长,与我县的保障水平、发展需求以及民众的心理预期形成一定差距,一些影响民生的矛盾问题正在日渐显现。

(一)基础设施方面

1、房价看涨,中低收入居民无力改善住房条件。

县城10000多户居民中,约有三分之一住在使用了10年以上的平房内,有部分城乡常住居民没有住房,常年租房居住,甚至于有

少部分居民还住在危房里。相当一部分中低收入家庭盼望改善住房条件,不少农户也想进城购买住房,但面对日益看涨的房价都深表无奈,只能等待观望。

2、投入窘困,农村公益事业发展难以满足农民需要。长期以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得不到有效保障。同时,我县村级集体经济相当薄弱,无力对公益事业进行投入,造成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反差大,城乡居民不能平等享受诸如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设施的现状。虽进行了校舍安全、乡村卫生室改造以及乡村文体广场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但农村公共设施总量少、质量低等问题依然较为突出。

3、管理滞后,农村公共设施作用不能有效发挥。据反映,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存在“重建轻管”的问题,建成的公共设施由于权责不明、管理缺位,造成老化失修,人畜机械破坏、被盗无人管理以及后续维护缺乏投入等问题,难以长期发挥作用,给原本不足的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增加了负担。

(二)就业方面

由于我县工业企业基础薄弱,市场消费能力偏小,规模以上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太少,带动就业效果差,主要以商贸为主的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小,同时,大多数闲散劳动力存在依赖心理,自主创业意识淡薄。

(三)教育方面

1、高中教育质量不高。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加,群众对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考大学成为子女就业的集中选择,由于扩招,造成师资短缺,师资力量薄弱,相当一部分群众对当地高中教育质量

缺乏信心,学生择校情况比较普遍。

2、教师队伍建设滞后。我县教师队伍存在编制紧、优势人力资源补充慢、部分教师素质偏低、教学经验欠缺、责任心不够强,年龄偏大教师退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影响了我县教育教学提质增效。

3、职业教育档次偏低。技能型师资紧缺,专业设臵不尽合理,专业培训能力相对较弱,难以培养出紧跟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4、素质教育推行缓慢。受教育导向的影响,教育考核机制偏重“升学率”,淡化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普九”教育目标贯彻不够到位。

(四)社会保障方面

1、城乡最低生活保障面窄。我县低保金城市发放标准为173元/月,农村发放标准为75元/月,城乡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居民共有10827户、14403人。其中:城镇2560户、4827人,约占全县城市人口的23%;农村8627户、9576人,约占全县农村人口的10%。

2、社会保险扩面难。由于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构成复杂、流动性大、劳动保障政策法规意识淡薄,不愿意签订劳动合同和参加社会保险,非公企业社会保险扩面步履艰难。

目前我县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人员共10457名,占全县居民总数的9.5%。①城镇养老保险扩面工作进展缓慢。调研中了解到,养老保障已经受到了城乡各类就业人员的普遍关注,尤其是城市自由职业者,他们是城市务工队伍的主力军,因为不少民营企业不给工人缴纳养老金,使其养老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这也导致了城镇社会养老保险扩面进展比较缓慢。由于务工人员的养老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造成务工不安心、企业用人不稳定。②农民的养老问题日

渐突出。农民一直走的是“养儿防老”的路子,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家庭养老问题正逐步发生变化,一孩户、双女户逐步进入老龄阶段,父母和儿女分居越来越普遍,农村老人的生活质量不高,养老问题日渐突出已经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他们的养老如何保障亟待探索。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运行和监管缺陷。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2008年在我县试点,经过一年多的扩面运行,至目前已经覆盖全县91.92%的农村人口,成为被农民认可的较为理想的医疗保障措施。调查反映,该项制度在惠农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报销起付线高、比例小,救助能力有限;二是手续繁杂;三是对定点医疗门诊的监管不到位。

4、维权任务重。个体、私营企业不与劳动者签订合同,逃避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义务,为日后劳动纠纷和处理埋下隐患。劳动争议案件数量逐年攀升,侵权案件不断增多,企业改制所带来的深层次问题日益暴露。

(五)医疗卫生方面

1、公共医疗卫生事业运行市场倾向,弱化了卫生服务的公益性保障功能。由于投入不足,公立医疗机构的运行经费和发展资金基本上依靠服务收费,“以药养医”创收运行,导致医疗机构偏重追求经济效益,一些医疗机构推行“承包制”,医务人员收入与服务收入挂钩、“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致使其公益性质淡化,加重了患者的负担。

(六)社会安全方面

1、农资涨价过快严重影响了农民增收。农民群众反映,农业税

减免所带来的实惠被持续上涨的农药化肥、种子地膜等农资价格所抵消,农民种地的成本较免税前增大,相当一部分农民种地靠贷款,导致生活困难。2008、2009两年农资价格比较:2009年种子上涨了20%,化肥上涨了2%,地膜上涨了10%,每亩地成本较上年增加100元左右。

2、物价过高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由于我县粮食、肉食、蔬菜等基本生活资料不能自给,从县外调进各种费用增大,导致生活资料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与周边县市相比,肉、菜、蛋等生活资料价格高出10%以上,一些居民因此尽可能压缩肉、菜、蛋的消费。物价过高带来的负面效应已经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3、供暖服务不能满足城市居民需要,费用较高。群众反映,县城部分住宅区供暖质量差,室内温度长期低于规定标准却得不到有效解决,部分老人和孩子因受冻经常生病。居民取暖费用较高,同比其它县市相差近一倍。据了解,去冬县城有部分楼房居民因暖气不热,又在室内生煤炉或用其他方式取暖。

4、盗窃案件突出,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由于我县流动人口和移民增加,盗窃摩托车、自行车、电动车等案件频发,严重侵害了居民的财产安全,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

二、改进的意见建议

解决民生问题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多措并举,全面覆盖,把教育作为民生之基、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收入分配作为民生之源、社会保障作为民生之安全网,实现基本就业、医疗、住房、养老、教育、综治等各方面的全覆盖。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政府的综合实力,逐年提高保障水平,完善相关保障制度,5

逐步实现基本的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全面和谐稳定。对当前能够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社会关注、群众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要积极采取措施研究解决。

(一)坚持富民优先,把提高群众收入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基础。广泛深入开展全民创业教育,加强全民创业政策落实的监督检查,在狠抓项目建设的同时,加大力度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化运作,引导城乡居民实现持续稳定快速增收。

(二)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切实落实好现有的社会保障政策。一是建立社会保障政策法规落实责任追究制,要求各用人单位要定期自查报告现有的社会保障政策法规落实情况,对不落实基本社会保障政策的用人单位给予责任追究。二是成立由人事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监察局、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安监局、民政局、财政局、广电局、社保中心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社会保障政策法规落实监察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县各单位落实社会保障政策法规情况的监督监察,确保政策落到实处。

2、拓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发放范围。进一步完善“低保”政策,最大可能的实现“应保尽保”,确保城乡每个生活困难群众都能得到政府的关怀。

3、逐步增加公益建设投入,努力转变现行“以药养医”现状。突出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和社会保障功能,重点抓好基层卫生院人员工资财政全额供给政策的落实,减轻县乡医院运转经费不足的压力,为解决群众看病贵问题奠定基础。

4、规范现行的医疗卫生管理制度,树立医务行业新形象。一是

完善落实医疗管理阳光操作制度,保证病人就医费用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二是加强医德医风教育,规范医疗服务用语,杜绝生、冷、硬、顶、推现象;三是建立医患沟通制度,规范医患沟通内容、形式,打造信用医疗环境;四是完善病人投诉处理制度,公布投诉电话、信箱,及时受理、处臵病人投诉;五是采取多种方式,收集病人意见,及时反馈改进工作;六是抓好医务人员的培训,切实提高医疗水平。把医务人员的培训工作纳入医院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大医务人员外派实地培训力度。同时,结合国家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争取大城市医师到我县开展医疗服务和技术培训工作。

6、强化药品进入渠道的监控,确保患者用上合格药品。进一步加强市场流通药品的质量监督,发挥好职能部门在药患间“过滤器”、“防火墙”的作用,切实监控好药品的质量和价格,让广大患者用上放心药、实惠药。

(三)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解决当前群众生活中的具体困难。

1、建议出台非盈利性住房建设规划。把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规划、建设、使用等一系列工作程序化、经常化和公开化,并逐年落实,有计划地解决中低收入家庭和贫困户住不起房的问题,让中低收入家庭在公正、公平的程序中圆了住房梦,更让全县人民看到实现“居者有其屋”的希望。

2、加大就业再就业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帮扶就业困难人员积极创业、就业。在充分落实就业优惠政策的同时,做实就业指导,确保就业困难人员大都有岗可上。

3、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供热缺乏有效监管的问题,建议县上成立由主管部门、质检、消协、物价、供暖企业、热用户代表六方参

与的供热监测组织,加大供热市场的监督检查力度,重点抓好室温鉴定和企业、用户双方维权工作,建立供暖事故举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畅通事故排除渠道,并探索实行新的有效管理模式,确保供需双方的合法权益。

4、强化职业教育,培养优势人力资源。把新生劳动力和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工作纳入国民教育,培养成有一技之长的优势劳动力。一方面,根据市场需要设臵课程和专业,联合县内外企业、国内职业院校,开展联合培训。另一方面,加强企校联系,搞好就业衔接,力争达到学生毕业“不落地”,直接输送到用人单位,实现校企互惠双赢。

第五篇:构建公共财政体系 预防职务犯罪

为何说构建公共财政体系是有效预防职务犯罪的利器

职务犯罪是犯罪主体利用工作职责和权利影响,以为个人谋取私立为目标,从而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其中包括贪污贿赂犯罪(刑法第八章);渎职罪(刑法第九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犯罪。仅仅贪污贿赂犯罪,在我国刑法中第八章中用了十五个条文,规定了12个罪名渎

职罪在我国刑法第九章中用了二十三条规定了34个罪名。这些罪行犯罪原因都存在主观和客观原因,主管可以通过理论业务和法规学习,提高政治素养解决;客观上则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和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来解决,达到治本的目的,目前襄垣县财政局推进公共财政改革的成效实践证明,构建公共财政体系是有效预防职务犯罪的利器,可以从体制、机制的源头预防职务犯罪。

(一)部门预算改革的实行使斩断了职务犯罪的资金链

横向的综合预算逐渐减少了职务犯罪现象发生。原来财政资金分为预算内、预算外,预算内就是税收,行政单位管理费,预算外资金就是执收、执罚罚没收入以及事业单位收的一些事业管理费、培训费、杂费等。预算外的资金在经过治理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严重不正之风职务腐败犯罪现象后,财政部门设立专户,将行政性收费纳入管理,减少了三乱现象,但是所有权、使用权不变,没有解决根本问题。经过先后10年的时间,襄垣县财政局于2012年完全实现综合预算,将预算外资金所有权、使用权统归财政管理,于2013年8月正式启动51家收费单位参与的非税收缴管理系统从源头上对部门单位乱收、乱支、截留、挪用的职务犯罪直到了“釜底抽薪”作用,从制度上消除了私设“小金库”的腐败现象,弱化了违法收费的现象,完全堵死了利用预算外资金犯罪的漏洞。

纵向的精细化预算,将职务犯罪的资金风险降到了最低。以前的预算是总量预算,仅限于预算内资金支出项目,较粗略,很难具体到单位和项目上。经过6年的改革,截止目前正式建立精细化软件管理,襄垣财政预算已走向严格的一个单位一本预算。细化部门预算把资金的多少、用途、标准完全公开透明化。按照财政部提供的政府收支分类标准和科目,纳入全县所有预算单位,将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细化到每一个具体项目,一个部门一本预算,一本预算把一个部门所有开支,例如教育支出明确到教育类、普通教育款、小学教育项、培训科目多少钱,详尽真实公开透明地摆在所有人面前,把想花的钱能花的钱放在透明的笼子里,是公职人员想都不敢想随意动这块蛋糕。

规范的工资管理断绝了薪金漏洞。全县195家单位,7778人(除查补、自收自支人员)工资管理,2013年全部进入系统管理,快捷方便的工资管理将所有人工资详细信息(包括职务工资、津贴、工龄等等)全部透明公开在群众面前,先进的全面的电子管理不仅解决了手工报表的时间慢、工作量大等问题,关键的是联网不会出现异地领取双份工资,擅自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甚至虚报人数、冒领工资的现象发生。

(二)、国库集中支付消除了职务犯罪的土壤。

设立单一账户体系,统一核算政府财政收支活动。清理整顿了80个单位的129个实有资金账户,建立单一账户,所有资金全部进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笼子”,解决了多头开户问题,清除了截留、挤占、挪用、私设“小金库”等腐败行为的土壤,为从根本上预防职务犯罪提供了技术保证。

建立科学规范的收入收缴流程。将173家预算单位收支及财政性资金征缴拨付全部通过网上运行,在指标、计划、支付、清算各个岗位之间建立相互牵制的工作链,确保财政资金一个“口子”进、一个“漏斗”出。2013年8月正式上线的非税收入监管系统软件,共纳入全县51家有收费项目单位,非税收入管理系统对每一项收费项目分收费环节监管,全面监控非税收入的收缴情况,达到规范收入管理,杜绝了乱收费,少收费现象,所有收入能及时足额缴入财政专户,尤其是在规定收费项目上,单位在没有随意处置,随意上报资金环境。唯一遗留的正在规范的就是国有资产房租出租资金管理。

建立科学规范的资金支付管理流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工作流程,建立支付平台,全面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同时清理权力,简化流程全方位防范违纪违法行为,减少15项业务流程,减少18环节,确保了资金安全,同样确保了干部职工安全。安装公务卡管理系统,减少现金货币流通,促进公务消费公开透明,又取消了职务犯罪的一块阵地。

(三)、阳光下的政府采购,抑制了职务犯罪现象发生。

实行政府统一采购制度,购置商品和劳务的预算,从单价开始,保证预算的准确性,商品的购买价格通过竞价的方式确定,保证了价格的合理性。不再有各预算单位自我组织,自我服务,自我供给的分散采购管理体制,堵塞分散采购中的“黑洞”和传统

采购模式下交易过程的无透明度,消除了个别采购人员中饱私囊提供可乘之机,减少了职务犯罪环节。现行政府统一采购制度不仅能大大提高财政资金使效率,而且能更好地保护广大党员干部政府采购是公共财政改革的重要环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财政对其支出监督的基本手段,也是我国现阶段节约资金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符合国际惯例的财政分配制度。

购资金由国库直接支付方式,保证了财政部门对资金的流量和流向的控制,强有力地增加财政对其资金使用的力度,减少了各环节对预算资金的挤占,堵塞了资金流失渠道。

政府采购更加规范化。在原有的监管机制基础上,建立了采购和国有资产管理联合制约机制,在政府采购过程中增加了国资采购审批程序,有效避免了重复采购等不合理采购行为发生。

政府采购领域范围逐渐扩大。由单纯工程类、货物类扩大到服务类,把政府公务用车用油,公务用车保险等。通过一系列措施,增强了政府采购的约束力,有效地防止了一些部门规避政府采购的行为。从 2008 年至 2012年,全县共实施采购实际采购总额 31456万元,节约财政资金 3990 万元,平均节约率达11.25%。

从以上襄垣财政局这几年推进的公共财政改革成效来看,实行公共财政改革,对预防职务犯罪,保护干部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这些改革的实行不仅可以限制单位领导以权谋私,深层次是使职务犯罪失去犯罪土壤。当然,所有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之所以叫利器,就是公共财政改革的深入推进仅仅预防职务犯罪措施之一,我们还需要在完善配套制度进一步强化监督下功夫。

下载构建公共财政向民生倾斜的保障机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构建公共财政向民生倾斜的保障机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构建和谐社会的公共财政研究

    构建和谐社会的公共财政研究摘 要:公共财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政策手段,构建和谐社会也对财政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我国财政对构建和谐社会形成了一定制约,应......

    发挥公共财政职能构建和谐社会

    发挥公共财政职能构建和谐社会 摘要:公共财政是国家以社会和经济管理者的身份取得收入并用于政府公共活动支出,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

    构建和谐社会与公共财政调节作用研究

    构建和谐社会与公共财政调节作用研究 1、选题的目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党中央把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之一。公共财政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要素,而公......

    完善公共财政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五篇

    完善公共财政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论文关键词]公共财政 提高效益 和谐社会 [论文摘要]公共财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政策手段,完善公共财政管理制度,推进社会主义......

    昌都财政进一步向农牧区倾斜

    昌都财政进一步向农牧区倾斜本报昌都3月20日电(记者 梁军)记者从日前召开的昌都地区财政工作会议上获悉,今年,昌都地区将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财政工作的重点,进一步加大财政政......

    构建三个保障机制激发农村党员活力

    构建三个保障机制激发农村党员活力 推动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依兰县以落实党员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为突破口,构建三个保障机制,为实现党员主体地位提供......

    浅析构建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论文(5篇)

    1 构建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意义重大机制是事物的内在构成及其运行机理。重特大疾病是指医治花费巨大且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庭正常工作和生活的疾病。重特大疾......

    公共财政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及其对策

    公共财政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及其对策_财政论文[内容提要]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适时调整公共财政政策取向,包括:公共财政应真正公开化;公共财政应为国民提供均等的致富机会;公共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