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把民意调查作为干部工作扩大民主的基本路径
近年来,特别是《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颁发以来,澧县围绕干部工作扩大民主为切入点,积极引导群众有序参与干部工作全过程,初步建立了民意调查框架体系,为经常性了解和准确评价干部找到了有效的方法路径,取得了明显成效。具体做法是:
一、全方位、多途径引入民意调查机制。
我们在干部的选拔、评价及监督管理等环节引入民意调查的方法和手段,让干部工作进入到了一个开放民主的体系内,用人上的组织意图与公众民意相互补充、相互完善,扩大了干部工作的公信度。
1、在干部选拔中引入民意调查。选谁不选谁,民意作依据。2005年以来,我们在干部选拔工作上先后组织了对181名后备干部人选公众形象、113名任职考察人选信任度和82名试用干部支持率的问卷调查。
2、在干部实绩评价中引入民意调查。2005年底,在全县乡镇换届考核中,组织对32个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和423名领导干部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入户调查。2008年4月,对列入中组部试点考核的3个部门及其16名领导干部进行了问卷、电话、网络等形式进行了民意调查。
3、在干部监督管理中引入民意调查。2005年以来,每年利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和“两会”组织对科级领导班子及其党政一把手公众形象进行问卷调查,利用政府门户网站和党建网站进行干部作风网络调查。
4、在干部工作评价中引入民意调查。开展专项民意调查。为了解全县党员干部和群众对干部工作的反映,征求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意见,每次干部调整异动后我们都组织开展了专项民意调查。
二、科学组织,引导群众有序参与民意调查。
1、突出针对性,围绕“群众熟知”设置核心评价要素。对于不同的调查对象或调查事项确定不同的调查内容设计问卷。对于后备干部、任职考察人选,主要了解民意认可程度,评价指标主要为公众形象、信任度、支持率等。对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评价,则围绕工作思路、工作投入、工作成效、工作作风、公众形象等,从群众能够直接感知的事情入手来设计调查问卷。比如在对乡镇领导班子进行换届考察时,针对领导班子的工作成效,我们就选定了村村通公路建设、水利设施建设、电网改造、农业产业调整等工作的满意度设计问卷。
2、突出关联性,合理确定民意调查范围。我们根据民意调查对象关联的知情度确定调查范围。比如,对拟提拔人选是乡(镇)党政正职的,民意调查范围为来自基层的、未参加民主测评的本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拟提拔人选是党政领导班子副职的,民意调查范围主要是分管范围内未参加民主测评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一般工作人员;拟提拔人选是部门(单位)负责人的,民意调查的范围主要是所在部门或下属单位未参加民主测评的一般工作人员以及其他有关工作服务对象。这样,尽可能地使民意调查的范围与干部工作和服务的对象紧密相关,能真实地反映群众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社会评价。
3、突出公正性,分类评估调查结果。我们把问卷调查的备选项加以不同的权重进行百分制记分,然后对领导班子和领导班子正职按照“乡镇类”、“县直经济工作部门、管理机构及执法单位类”、“县直事业单位类”、“县直党群机构类”等5类进行分类排队;对领导班子副职,除在班子内排队外,还在全县同一序列干部内排队。
三、综合运用,把民意调查结果作为考量领导班子和干部的重要参数。
为保证民意调查制度不虚设,社情民意得到应有尊重,我们在调查结果的运用上做了一些探索:一是及时公开和适度反馈。在向县委常委全面汇报民意调查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县电视台公布领导班子和干部的综合排名情况,同时以文件形式通报到全县各单位,以呈阅件形式告知全体县级领导。对排名靠后10位领导班子,派人集体反馈;对上级垂管单位的调查结果,向其上级主管部门进行了通气。二是与年度考核和干部选拔任用相结合。对于民意调查中公众形象满意度低于70%的后备干部予以否决,信任度低于70%任职考察人选取消差额资格,支持率低于70%的试用干部延长试用期。对于实绩评价满意度高于90%的且与考察结果比较一致的班子予以通报表彰,其负责人提拔或重用;领导干部个人民意调查连续2次在班子中排名居末的和全县同一序列干部排名后3位的给予降免。同时规定在年终考核总成绩中享有“一票否决权”,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民意调查群众满意度低于50%的,考核结果在原有考评结果基础上下降一个档次。三是为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供参考。民意调查后,对排名居后三位或满意度低于60%的领导班子,县委要求其召开民主生活会查摆问题、剖析原因,研究制定整改措施,同时勒令其“一把手”书面说明情况、公开承诺整改。针对在民意调查中发现的干部作风方面带共性的问题,县委研究出台意见统一集中整训。
第二篇:把民意调查作为干部工作扩大民主的基本路径
近年来,特别是《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颁发以来,澧县围绕干部扩大民主为切入点,积极引导群众有序参与干部全过程,初步建立了民意调查框架体系,为经常性了解和准确评价干部找到了有效的方法路径,取得了明显成效。具体做法是:
一、全方位、多途径引入民意调查机制。
我们在干部的选拔、评价及监督管理等环节引入民意调查的方法和手段,让干部进入到了一个开放民主的体系内,用人上的组织意图与公众民意相互补充、相互完善,扩大了干部的公信度。
1、在干部选拔中引入民意调查。选谁不选谁,民意作依据。2005年以来,我们在干部选拔上先后组织了对181名后备干部人选公众形象、113名任职考察人选信任度和82名试用干部支持率的问卷调查。
2、在干部实绩评价中引入民意调查。2005年底,在全县乡镇换届考核中,组织对32个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和423名领导干部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入户调查。2008年4月,对列入中组部试点考核的3个部门及其16名领导干部进行了问卷、电话、网络等形式进行了民意调查。
3、在干部监督管理中引入民意调查。2005年以来,每年利用全县经济会议和“两会”组织对科级领导班子及其党政一把手公众形象进行问卷调查,利用政府门户网站和党建网站进行干部作风网络调查。
4、在干部评价中引入民意调查。开展专项民意调查。为了解全县党员干部和群众对干部的反映,征求对干部选拔任用的意见,每次干部调整异动后我们都组织开展了专项民意调查。
二、科学组织,引导群众有序参与民意调查。
1、突出针对性,围绕“群众熟知”设置核心评价要素。对于不同的调查对象或调查事项确定不同的调查内容设计问卷。对于后备干部、任职考察人选,主要了解民意认可程度,评价指标主要为公众形象、信任度、支持率等。对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评价,则围绕思路、投入、成效、作风、公众形象等,从群众能够直接感知的事情入手来设计调查问卷。比如在对乡镇领导班子进行换届考察时,针对领导班子的成效,我们就选定了村村通公路建设、水利设施建设、电网改造、农业产业调整等的满意度设计问卷。
2、突出关联性,合理确定民意调查范围。我们根据民意调查对象关联的知情度确定调查范围。比如,对拟提拔人选是乡(镇)党政正职的,民意调查范围为来自基层的、未参加民主测评的本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拟提拔人选是党政领导班子副职的,民意调查范围主要是分管范围内未参加民主测评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一般人员;拟提拔人选是部门(单位)负责人的,民意调查的范围主要是所在部门或下属单位未参加民主测评的一般人员以及其他有关服务对象。这样,尽可能地使民意调查的范围与干部和服务的对象紧密相关,能真实地反映群众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社会评价。
3、突出公正性,分类评估调查结果。我们把问卷调查的备选项加以不同的权重进行百分制记分,然后对领导班子和领导班子正职按照“乡镇类”、“县直经济部门、管理机构及执法单位类”、“县直事业单位类”、“县直党群机构类”等5类进行分类排队;对领导班子副职,除在班子内排队外,还在全县同一序列干部内排队。
三、综合运用,把民意调查结果作为考量领导班子和干部的重要参数。
为保证民意调查制度不虚设,社情民意得到应有尊重,我们在调查结果的运用上做了一些探索:一是及时公开和适度反馈。在向县委常委全面汇报民意调查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县电视台公布领导班子和干部的综合排名情况,同时以文件形式通报到全县各单位,以呈阅件形式告知全体县级领导。对排名靠后10位领导班子,派人集体反馈;对上级垂管单位的调查结果,向其上级主管部门进行了通气。二是与考核和干部选拔任用相结合。对于民意调查中公众形象满意度低于70%的后备干部予以否决,信任度低于70%任职考察人选取消差额资格,支持率低于70%的试用干部延长试用期。对于实绩评价满意度高于90%的且与考察结果比较一致的班子予以通报表彰,其负责人提拔或重用;领导干部个人民意调查连续2次在班子中排名居末的和全县同一序列干部排名后3位的给予降免。同时规定在年终考核总成绩中享有“一票否决权”,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民意调查群众满意度低于50%的,考核结果在原有考评结果基础上下降一个档次。三是为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供参考。民意调查后,对排名居后三位或满意度低于60%的领导班子,县委要求其召开民主生活会查摆问题、剖析原因,研究制定整改措施,同时勒令其“一把手”书面说明情况、公开承诺整改。针对在民意调查中发现的干部作风方面带共性的问题,县委研究出台意见统一集中整训。
p>
第三篇:谈扩大干部工作民主的机制问题
谈扩大干部工作民主的机制问题
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客观需要,是匡正选人用人风气和提高干部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自1995年《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暂行条例》颁布以来,干部工作民主制度不断完善,中央及有关部委相继颁发和实施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一系列法规文件,并在各地区、各部门得到了有效实施;干部工作民主内容得到丰富,干部工作民主范围得到扩大,干部工作民主监督得到加强。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扩大干部工作民主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需要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机制。
一、完善扩大干部工作民主的参与机制
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参与对象既有领导干部,又有一般干部和群众,社会角色的不同和个体素质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参与干部工作的水平和程度不同。落实群众参与干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必须建立完善扩大民主的参与机制。
完善民意调查机制。众所周知,群众是领导干部的服务对象,对于领导干部的工作实绩如何,最有发言权的是群众。建立和完善民意调查机制,可以有效带动群众间接参与干部工作,实现干部工作民主的政治参与。但是,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群众的评价意见却往往难以吸收进来。这不仅不利于干部工作民主的扩大,而且很大程度上妨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因此,我们应着力完善科学的民意调查机制,以此作为群众参与干部选拔工作的平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干部工作民主与民意调查的衔接,处理好两个基本问题:一是民意调查应对事不对人,调查事项要具体和经过专门科学设计;二是民意调查应分清责任,切实做到具体事项的民意调查结果,对应具体领导干部的实绩评价。
完善信息公开和公平竞争机制。就干部工作的本质来说,没有公开就难有民主,没有公平竞争环境就难以保持长期的积极参与,干部工作民主的质量也就难以提升。要提高一般干部和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建立两种机制。一是建立信息公开机制。在干部工作民主扩大过程中,要注意掌握好公开和保密的尺度,坚持该公开的公开,该保密的保密,既要公开有度,也要保密有度。不仅要公开干部工作的有关政策、程序和拟任干部的基本情况,而且也要公开干部职数、职位空缺、班子结构要求等情况。二是建立公平竞争机制。公平竞争是干部工作民主的重要前提,也是调动广大干部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关键所在。党委及组织部门应始终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遵守竞争规则,积极推行竞争上岗、公开选拔等方式,细化和明确竞争规则,促使广大干部在思想上有遵循,在行动上自觉遵守。
完善初始提名权机制。初始提名是干部选任的基础环节,直接影响着选人用人的公信度。领导干部既是本单位选人用人的决策者,同时又是上级或同级党委扩大干部工作民主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意见分量重,从以往情况看,个别地方选任干部往往只要主要领导提名,就基本给组织考察和酝酿讨论定了调,组织考察按照主要领导的意图开展,酝酿、讨论、决定等环节按照主要领导的意图统一思想,这容易导致初始提名权失范。因此,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要着力完善领导干部的初始提名权机制,通过扩大民主,体现公开、平等、竞争和择优原则,建立以群众提名为基础,组织部门提名为主导,党委全委会提名为核心,个人提名为补充的初始提名权机制。
二、健全扩大干部工作民主的运行机制
推荐、考察和任用是选人用人工作的三个关键环节,为了确保干部工作民主的有效实现,在对干部工作三个关键环节进行制度设计和制度创新后,还需要健全与之相配套的运行机制,做到依制周全,于事简便,使权力有效运行。
健全推荐环节扩大民主的机制。干部工作中,推荐环节是基础。实施民主推荐,有利于增强干部工作的群众基础,有利于提高选人用人科学性,有利于提高干部工作的民主化。要确保民主推荐,就要健全推荐环节的相关机制。一是建立群众参与的科学界定机制。在确定推荐范围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行分类处理。单位规模不同,推荐的范围和层次有别。二是健全防止拉票贿选行为的机制。一方面要态度鲜明地反对和制止拉票串票贿选行为,制定查处制度,强化查处措施,树立风清气正的民主环境。另一方面,营造公平竞争环境,逐步完善“公开自荐”的方式,防止拉票行为。三是建立民主推荐结果的反馈机制。正常情况下,推荐结果的票数多少可以反映民意,但不能唯票是从,简单地以票取人。在民主推荐时,一方面要多做考察了解工作,多方面听取意见,辨别民意真伪。另一方面,要及时反馈民主推荐结果,这是消除群众对推荐结果公正性、真实性猜疑的直接有效方法。
健全考察环节扩大民主的机制。干部工作中,考察环节是关键。科学考察干部,是准确识别干部的前提,是恰当任用干部的基础,是理性地对待干部的起点。在考察干部工作中扩大民主,是选拔任用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客观需要。确保考察干部环节中扩大民主,要健全三种机制。一是建立考察谈话对象的扩大机制。考察谈话的对象,除了《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单位领导、中层干部和所在处室干部等必谈对象之外,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的需要适当扩大选谈对象。二是创新民主测评评议的细化机制。包括明确领导干部岗位的职责规范、完善评价等级标准和完善评议要素三个方面。三是建立考察结果的审核机制。可以对考察环节配套建立审核机制,建立由组织、人事、纪检、监察、信访、审计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的联合审核组,采取召开联席会议的方式,对考察结果及考察组成员进行审核,并形成考察干部环节中的固定工作机制。
健全决策环节扩大民主的机制。把好干部选拔任用决策关口,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公信度,关键在于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以确保在干部选拔任用决策环节中扩大民主。一是明确酝酿环节的程序操作机制。干部选拔任用程序一旦进入酝酿环节,也就可能形成难以公开透明的“暗箱”操作,这一阶段是民主难以公开体现的环节,也是易被群众所质疑的环节,尤为需要严格的程序机制来保障。二是推行管理环节的差额选拔机制。在任用决策干部环节中,可以实施推广差额上会的办法,给党委决策用人时提供更多选择的方案,这既是现代科学决策的要求,也是今后推动民主决策的努力方向。由于干部工作长期以来存在的能上不能下问题,致使如何处理落选干部是一个短期内难以解决的难题。因此,现实可行的办法是与后备干部管理相结合,建立和推行与后备干部管理相配套的差额选拔机制。通过民主推荐和差额考察的上会人选,都是拟任职位比较合适的人选,但职位的限制和优中选优的原则不可避免地使一些优秀干部落选,可以将经差额考察确认确实比较好的落选者,明确列入后备队伍进行管理,从而在制度和机制上探寻和破解干部能上不能下问题的新路径。
三、强化扩大干部工作民主的保障机制
扩大干部工作民主,除了要完善扩大干部工作民主的参与机制和运行机制之外,还需要坚实的保障机制作为后盾。具体而言,需要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完善宣传教育机制。干部工作民主失真问题的出现与存在,很大程度上与民主意识不强、民主素质不高、民主氛围不浓有着直接关系。一项民主制度再好,倘若没有高素质的组织者、参与者,没有高效率的机制保障,也难以发挥应有作用。为此,在扩大干部民主过程中,必须把加强民主意识教育、提高民主素质作为基础性的保障机制来抓。不断提高组织人事干部的思想认识,引导他们把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放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民主政治发展的高度去认识,放到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政治体制发展的高度去思考,牢固树立干部工作依靠群众、立足于群众的观念,增强和强化干部工作的民主意识,自觉将落实、扩大民主贯穿于干部工作的始终。同时,也要引导群众正确对待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选举的质量,民主制度和机制的效率都需要群众民主素质的支撑。在扩大干部工作民主中,要切实注重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对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的知情度,提高群众的民主意识,熟悉民主程序,表达民主意见,行使民主权利,使群众真正参与到推荐、考察、监督和管理干部工作中去。
建立分工责任机制。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往往存在出现问题互相推诿,出现事故互相推脱,分工不清,责任不明等情况,这严重妨碍了干部工作民主的有效实现。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是干部工作扩大民主的客观需要。既要强化各级党委党管干部的职责,将推进扩大干部工作民主的要求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和战略性的工作抓实抓好;也要建立责任落实机制,把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和选准用好干部作为考核党委工作的重要内容,明确各成员的责任和权利,并纳入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内容;还要加强监督检查力度,要加强对贯彻落实《干部任用条例》等干部制度法规的检查与监督,落实好群众参与干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不断提高选人用人的质量和水平。
建立信息综合甄别机制。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涉及到民主推荐、考察、决策、监督等环节,因各地情况不同,在干部工作中难免出现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主次混淆等现象。为此,在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实践中,要建立综合甄别机制,及时、有效和准确地反馈信息。不仅要完善民主推荐结果的分析机制,防止简单地以票取人,或无视得票情况,还要健全民主考察的审查机制,全面、历史、公开、公正地评价干部,更要落实举报调查的核实机制,坚持做到“有举必查”、“有查必实”,积极组织调查力量,跟踪调查线索,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交待,调动群众参与干部监督的积极性。
完善监督机制。扩大干部工作民主,需要落实两种监督:群众监督。群众监督不能流于形式,而是要落到实处,产生实效,注重关键环节、重点对象的监督,注重监督方式方法,注重监督过程和监督结果。对一把手的监督。在干部工作民主中,党政一把手在选人用人方面常常起着“主导”作用,很容易出现监督缺位与虚化现象,需要加强对地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
组织部门作为干部推荐、考察、任用和监督工作的重点操作和运行部门,在扩大干部工作民主中处于十分重要和关键的位置,责任重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组织部门的保障作用发挥得如何,往往决定着扩大干部工作民主的实际效果。要提高组工干部的民主意识和民主素质,营造良好的民主环境和民主氛围,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机制。
第四篇:民意调查是准确考核评价干部的重要路径
民意调查是准确考核评价干部的重要路径
来源:县委组织部
作者:中共丰县县委组织部课题组
更新时间:2007-1-25
浏览:99次
近期,就如何在干部考核评价中引入民意调查机制,更好地发挥民意调查的作用,我们深入到镇、村、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召开座谈会3场次、走访在职干部职工100余人,并征求10多名老组织人事干部、离退休老同志的意见,对进一步完善民意调查机制进行了初步思考。
丰县的基本做法
近年来,丰县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切入点,坚持从扩大民主、提高公开程度入手,把民意调查工作引入干部工作的全过程,建立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干部民意调查网络,推动了干部评价工作的科学化、透明化、制度化,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将民意调查引入干部选拔全过程,让群众选干部
选谁不选谁,民意作依据。丰县在干部选拔工作中,不断扩大民主,充分体现民意。
扩大民主推荐后备干部的参与范围,以民意为基础确定后备干部。在民主推荐干部工作中,扩大民主推荐参与人员的范围和人数,并注意吸收一些了解真实情况并能充分反映群众意见的人员参加。除县级及以上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外,县直单位还扩大到机关全体人员、下属单位的党政正职和一般群众代表,各镇还扩大到离退休老干部,部分镇党代表、人大代表,退下来的村干部和企业法人代表等。同时,采取“四荐双考一公开”的形式,面向社会公开推荐后备干部,建立后备干部库。“四荐”即组织推荐、群众推荐、他人推荐和自荐;“双考”即统一组织考试和组织考察;“一公开”即后备干部人选初步确定后,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
改变干部考察方式方法,以群众公认为基础确定选拔对象。在干部考察中,坚持组织考察与群众考评相结合,注重群众公认,对干部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立体式的考察、了解。一是实行考察预告制度。在考察干部前,根据考察对象的不同情况,将考察对象、时间、征求意见和个别座谈的范围、考察组成员及联系方式、考察纪律、监督电话等,通过发放《考察预告通知书》等形式进行预告,并在单位醒目位置进行张贴。二是实行差额考察制度。党政领导班子换届调整时,考察对象都不少于候选人的1.5倍;个别提拔任用领导干部时,在民主推荐与组织推荐的基础上,一般每个职位提出2名或2名以上考察对象;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时,每个职位的考察对象都不少于3名。三是对拟提拔干部实行双重公示制度。县委对拟提拔的后备干部分别在确定为后备干部和被提拔任用前实行两次公示。公示期间,对来信、来访反映的问题,由县委组织部组成调查组,到执法、执纪部门、公示对象所在单位等了解情况,并向干部本人了解询问,认真进行调查核实。
民主推荐镇党委领导班子成员人选,以公推为基础确定新一届镇班子初步人选。在今年初镇党委换届期间,丰县县委按照上级要求,组织开展了民主推荐新一届党委领导班子成员活动。各镇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站所负责人,镇机关全体人员,县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部分离退休干部、退下来的村干部及群众代表,对新一届党委领导班子成员进行了无记名民主推荐。
二、将民意调查引入干部考评全过程,让群众评干部
干部好不好,群众有一票。经过在干部考核工作中充分了解民意,干部的实绩让群众来评价,对于引导广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政绩观,建立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提供了保障。
在考核评价中扩大群众参与范围。2004年以来,丰县在考核中扩大测评和座谈的范围,县直单位增加了下属单位县级及县级以上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镇增加了村委会主任、县级及县级以上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部分镇人大代表、离退休老干部代表、老党员代表、离岗村干部代表、民营业主代表(外商代表)。测评、座谈人数增加了三分之一左右。
在目标综合评定中扩大群众评定权重。县委组织部自2005年牵头开展目标综合考核工作以来,在考核结果的评定中逐步引入了民意调查机制。今年年初,丰县各镇和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在“迎新年、话发展、大家谈”电视演讲活动中,公开进行目标承诺,同时向全县进行电视现场直播。在演讲现场,县领导和全县正科级以上干部及10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部分群众代表集中听取演讲,并进行了现场打分,当场宣布评分结果,存入目标综合评定档案。年终再以同样的形式展示所承诺目标的完成情况,让现场人员打分,群众进行评说,其评分结果同样存入目标综合评定档案。同时,坚持每月对照承诺目标,对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一次考核评比,每季度组织一次观摩评比,由县领导对责任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半年组织一次综合考核,年底进行目标综合总体评价。对每个阶段的考核结果都要以公开栏、通报、会议、电视等形式,向全县通报,征寻接受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对发现的问题随时督查,随时通报,及时整改。
在群众“说事”中了解干部真实情况。今年初,在全县14个镇推行了村民“说事”制度。制度规定,镇干部定期到联系点现场办公,让有想法、有困难、有矛盾的村民到村委会“说事”,重大问题到镇政府“说事”,并建立“说事”备案制度,对干部群众反映的问题,安排专人负责落实,把“说事日”变成“办事日”,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通过群众“说事”,干部“理事”,村民反映的什么问题,有谁负责组织,谁负责落实,落实情况如何,以及群众的满意度均记录在案。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各村共调处化解矛盾2800余起,帮助近4000户村民解决了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群众满意率达96%。
三、将民意调查引入干部监督全过程,让群众管干部
干部正不正,群众看得清。丰县不断拓宽监督渠道,将民意调查引入干部监督工作的全过程,增强了干部监督工作的民主性。
开展民主评议机关活动,全面了解民意。自2003年以来,丰县已连续三年开展民主评议机关活动,评议的单位为党政群机关有关部门和部分与发展环境和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单位,共计85家。评议的内容主要六个方面,履行职责、职能转变、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组织领导和贯彻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情况。参评对象主要是县处级领导干部,县级以上和部分县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镇、各单位位党政正职、纪委书记及各镇分管工业的副书记、副镇长,企业管理人员,县党风政风监督员、县政府特邀监察员,群众代表和部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每年参评总人数为1000人左右。评议结束后,排名靠前的单位予以表彰,后三名的部门和单位作为机关作风建设重点整改单位,取消年终考核兑现奖和综合奖项评先资格,并结合年终考核对领导班子成员进行诫勉谈话。对垂直管理部门,由县委、县政府向其上级主管部门通报评议情况。各单位评议结果列入年终县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综合考核。通过评议,群众对机关作风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达到98%,满意率比前年提高9个百分点。
建立“三支队伍”,广泛了解民意。为扩大干部监督渠道,广泛了解干部信息,建立了收集干部信息的三支队伍,一是干部工作监督员队伍。聘请从县处级领导岗位上退下来20名同志担任干部工作监督信息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情况,了解基层党委执行干部工作条例情况,掌握干部思想动态和八小时以外的表现。二是干部工作信息员队伍。聘请20名组工干部担任干部工作的信息员,收集掌握干部队伍建设的情况,对发现的问题,研究干部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三是干部工作联络员队伍。从组织部抽调14名中层干部联系14个镇和县直7个系统,不定期到单位、农村、企业全面了解干部的工作情况和现实表现。
开通“三个信箱”,畅通民意渠道。开通了县委书记信箱、组织部长信箱和干部监督信箱,并在网上开展评议机关活动。三个信箱受理的范围为各类反映、举报干部的问题,如干部在工作中吃、拿、卡、要,遇事推诿、扯皮、办事效率低等影响发展的问题。为及时了解信箱来信情况,三个信箱分别安排了管理人员,每天对来信进行登记整理,并根据反映内容,分别呈送相关领导批阅,审批后的信件,及时转交到有关部门或单位,承办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反馈处理结果。
引入民意调查机制的思考和建议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对于组织部门来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办法,不断提高做好干部工作的水平。《试行办法》引入了民意调查的方法和手段,让组织干部工作进入到了一个开放民主的体系内,用人上的组织意愿与群众意愿、干部意愿相互补充、相互完善,扩大了干部工作的公信度。
一、突出“人大民主”,科学确定调查对象
当今中国的民主政治,主要可以归纳为三大民主:由人大制度展开的、事关行使国家权力的“人大民主”;执政党的“党内民主”;以政协、多党合作以及基层群众自治等为主要内容的、非行使国家权力的“社会民主”。
从理论上讲,“民主”或“民主政治”,首要的是指国家权力意义上的“人民的权力”、“多数人的权力”。人大制度被视为“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其原因也在于它是中国人民通过人大行使国家权力的(民主)政治制度,是最重要的民主政治制度。从现实看,转型与发展中的当今中国,各种利益诉求,需要经过整合,上升为公共政策;大量异常复杂的新问题、新难题,需要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及实施,予以应对。由于人大是中国唯一经过普选获得人民权力委托的民意机关、立法机关、国家权力机关,因此,人大在反映民意、整合民意方面发挥着特有的功能。转型与发展中的当今中国,权力监控是一大薄弱环节,已引起举国上下的高度关注。按宪法规定与制度设计,人大是代表人民监督政府等的权力的最高权威性机关。现实急切地呼唤着人大监督。
《试行办法》将地方党政领导班子换届考察和拟提拔人选考察对象是地方党政领导班子正职的民意调查参加人员范围,基本界定为“来自基层的、未参加民主测评的”“两代表一委员”。这些人员能否代表民意,通过调查发现,37%的群众认为“完全能够代表”,60%的群众认为“基本能够代表”,3%的群众认为“根本不能代表”,8%的群众提出突出人大代表所占比例,5%的群众提出适度增加基层其他人员,可见这种界定是基本科学合理的。在具体操作中,根据“两代表一委员”的产生渠道不同,为充分体现民主政治,反映人民意志,探求最广泛、最基层的对各级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社会评价,宜确保参加调查人员中人大代表所占比例不低于40%。
二、充分尊重民意,认真落实群众“四权”
为真正实现群众公认,充分尊重民意,提高民意调查的准确性,就必须扩大民主,落实好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在干部推荐中,推行民主推荐预告制,在民主推荐会前几天向群众公开推荐职位、人数、任职条件、推荐范围和有关要求,让群众心中有数,推荐有据。同时,特别要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强化群众的参与意识,增强政治责任感,使其严肃认真对待参与民主推荐工作,把真正优秀的干部推荐给组织。在民主推荐票相对分散,被推荐者得票不足50%时,可以进行第二轮推荐。第二轮推荐时选取第一轮推荐中得票居前几位的人员,再次组织群众和机关干部进行第二次投票推荐。第二轮民主推荐票还低于50%的人员原则上不作为考察对象;民主测验时,优秀票、称职票两项达不到2/3的,原则上不列为考察对象。干部推荐中,尤其要规范干部初始提名制度,从源头上防止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在干部考察中,建立健全干部考察预告制、差额考察制等科学的干部考察机制,扩大预告范围,规范预告内容,丰富预告形式,提前将考察职位、任职条件以及考察理由、内容、时间、座谈范围、座谈地点、受访电话等作出详细预告,努力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和条件让群众参与,充分走群众路线,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不仅要听取领导干部的意见,还要重视听取基层群众的反映;不仅要考察干部工作圈的情况,还要认真了解其“生活圈、社交圈”的情况;不仅要通过干部管理部门了解干部,而且要向执纪、执法和信访部门了解情况,提高考察工作的透明度。
在干部任用中,加大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度,对群众反映和举报的足以影响干部任用的问题,要认真调查处理。对新提拔干部实行“试用期”制,试用期满后,要重点考核干部的“德、能、勤、绩、廉”以及群众的公认程度,考核中特别要注意听取群众意见,考核不合格的,要免去试任职务,增加任用干部的准确性。
三、注重结果分析,防止民意调查失真
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在领导干部考察考核工作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一系列成功的经验,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然而在调查中,群众认为领导干部考察考核中符合民意的只占31%,认为基本符合民意的占66%,还有3%的群众认为不符合民意。由此可见,我们在领导干部考察考核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健全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准确掌握民意。一要具体化,按照德、能、勤、绩、廉的总体框架,根据不同行业、不同类型和不同岗位干部的特点,进行逐项分解,逐项细化量化;二要立体化,立足全方位,着眼多视角,充分运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透过表象看干部的实质和主流;三要个性化,制定不同类型领导干部的考察考核方法和标准,减少人为和主观因素的影响,增强干部评价的客观性。
增强考察考核民主化程度,充分了解民意。民主测评、民意测验要尽量扩大范围,防止拉帮结伙,“民意”变为“派意”;防止视民意为儿戏,“民意”变为“随意”;防止感情用事,“民意”变为“情意”;防止泄私愤拉反对票,“民意”变为“恶意”;防止少数领导的暗示、授意,“民意”变为“官意”。另一方面,听取群众意见要注意多层次、多渠道。根据不同要求,确定需接触群众的层面,不能由领导干部圈定参与人员名单。拓宽信息来源渠道,把经常性了解与集中性考察相结合,群众评议与组织评价相结合,组织部门掌握的情况与执纪执法部门的意见相结合。扩大考察范围,实行考察考核事前预告制,事后结果适当公开,并及时反馈。同时,不断完善任前公示制。
开拓考察考核视野,完整体现民意。建立过失考核体系,加大过失考核力度。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较差并且没有正当理由;执纪执法工作存在问题或受到处理;群众公认情况差、差票率高;主管机关、人大、政协评议或视察工作时发现问题;民主集中制执行得不好、班子不团结;在选人用人方面存在违反政策或原则的行为;思想、工作作风和其他方面有比较严重或影响较大的问题等,都要进行认真的专题考察。领导干部调离,除了要进行离任审计外,还要考察其“原地”,进行“追溯考察”,历史地、全面地了解其德、能、勤、绩、廉的状况,弥补任前考察的不足,避免失误。
提高考察考核人员素质,高度尊重民意。建立一支人员相对稳定的考察考核队伍,要选派政治坚定、理论扎实、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业务精通、文字过硬的同志,同时通过业务培训,使其进一步熟悉干部路线、干部政策,全面掌握干部考察工作必须坚持的原则、标准、程序和方法,提高理论和知识水平,提高综合分析、判断及概括能力,提高考察技巧,加强党性锻炼,增强责任意识。建立和完善考察考核责任追究制,签订责任书,明确干部考察主体的责任,谁考察,谁负责,一旦发现问题,要严肃追究责任,视情节轻重作出严肃处理。
科学准确撰写考察考核材料,正确表达民意。对群众的意见进行综合的科学分析,做好由表及里、去粗取精、甄别真伪的工作。群众反映的意见,有些只是一些表象,还需要进一步概括、归纳、鉴别,特别是对同一个人评价反差大的问题,更要深入剖析,找明缘由,找准根本。同时,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切实做到“六看”,即“内”看作用,主要是看其在班子中实际发挥作用的情况,防止“一个数字谁都行”、吃政绩“大锅饭”的现象;“外”看评价,注意听取上下左右的评价;
“纵”看发展,通过纵向比较,看其上任后的变化;“横”看位置,通过横向比较,确定其所分管工作在同行业中所处的名次、位置;“近”看成效,主要是考核内工作实绩情况;“远”看潜力,看其工作思路、长远规划以及为今后发展所做的基础性工作,预测远期的发展潜力、后劲。考察考核材料要在公文要求的框架内,把资料性的东西写实,把评价性的东西写准,使之真正成为选拔任用干部和科学管理干部的依据,真正反映民意。
第五篇:坚持扩大民主 选好用好干部
坚持扩大民主 选好用好干部
近几年来,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践中积极探索,牢牢把握扩大民主的基本方向,通过建立健全比较科学的干部工作民主运行机制,切实把民主的要求、方法和程序贯穿于干部推荐、考察、讨论决定等重要环节,群众的参与面不断扩大,参与渠道不断拓宽,参与程度不断增强,进一步深化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水平。
一、坚持走群众路线,进一步扩大推荐环节中的民主,提高选人水平
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我们始终把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作为选好人、用好人的重要保证;坚持把民主推荐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必经程序和基础环节,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充分体现民主的提名推荐机制,真正把推荐干部的权力交给群众,提高了选人水平。
1、坚持和完善民主推荐制度。一是规范民主推荐程序。在每次进行推荐前,我们都认真研究制订具体的推荐工作方案,明确拟推荐职位、任职条件、推荐范围、推荐方式、推荐时间及具体工作安排等内容,规范民主推荐的程序和方式等。在进行民主推荐时,我们都及时公布推荐职务、任职条件、推荐范围,并进行正确的思想动员,打破了干部工作的神秘化,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推荐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二是我们从适当扩大民主推荐范围入手,充分听取服务对象和工作对象等各方面的意见,使获取的干部信息更加贴近客观实际。在推荐市直单位领导干部人选时,参加范围扩大到市直单位全体干部职工和下属单位负责人;在推荐镇领导干部人选时,参加范围扩大到镇全体干部职工、下属单位负责人、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参加会议投票推荐的人员必须占应参加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方可进行,切实保证参加民主推荐人员的广泛性和代表性。三是坚持会议投票推荐和个别谈话推荐相结合。我们根据会议投票推荐和个别谈话推荐的特点以及实际需要,先在较大范围内进行会议投票推荐,然后再在单位中层以上干部直至领导班子中进行个别谈话推荐,而对人数较少的单位则在全体干部中进行个别谈话推荐,使两种推荐结果互相补充、互相印证,以此作为提出和确定考察对象的主要依据,切实防止用人失察失误。
2、积极推行二次民主推荐。在较大单位推荐人选得票过于分散或推荐人选的情况不符合班子结构时,我们一般进行二次民主推荐产生考察人选。即:第一次,群众根据拟选干部的职级、岗位、标准和条件,经过比较筛选,按照自己的意愿推荐出自己满意的人选;第二次,我们在参考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将已经提出的推荐人选进行筛选,按拟推荐人选的1:2或1:3提出后备人选,再组织群众进行集中推荐,防止简单以票取人。在镇领导班子换届考察中,我们根据镇领导班子全额定向民主推荐结果,参考面上个别谈话推荐情况,并考虑镇领导班子结构的需要,对多名拟提拔人选进行了二次会议推荐,并把推荐的结果作为酝酿、确定镇换届拟提拔人选考察对象的重要依据,保证新提拔人选有较好的群众基础。
二、坚持群众公认原则,进一步扩大考察环节中的民主,提高识人水平
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群众公认原则,努力建立和健全充分体现民主的考察机制,切实把评价识别干部的权力交给群众,进一步提高了识人水平。
1、改进考察方法,准确识别干部。一是完善民主测评,准确反映民意。我们注意将测评范围扩大到能够直接反映测评对象工作效果的相关部门和其分管单位的领导,并视考察岗位需要适当吸收被测评人员的工作对象和服务对象等真正了解干部情况的人员参加。同时,采取集中讲解、统一发放、分头填票、限时集中投票的方式,积极创造有利于群众真实表达自己意愿的条件和环境,使测评者反映真实情况,增强民主测评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此外,对测评结果我们除按规定向被测评单位领导班子通报外,还采取适当的方式向群众反馈和公开,提高参评人员的积极性,增强参评人员的责任感。二是讲究谈话艺术,深化识人层次。我们在注意被谈话人员的代表性的同时,特别注意选择那些更了解考察对象的人谈话。除考察对象所在单位或部门的同级和下级的干部,组织、纪检部门的人员外,还注意从被考察人员的服务对象中选人;除领导干部外,还从一般干部中选人;除“工作圈”外,还从“生活圈”、“社交圈”中选人。在谈话中,我们注意采取不同的谈话方式和方法,积极营造民主的氛围,使谈话对象消除思想顾虑,提高谈话质量。三是实行写实性民主评议。我们通过向考察所需听取意见的干部群众发放干部征求意见表,让群众对考察对象进行写实性民主评议,独立地向组织提供自己了解的具体情况,为市委的决策提供了可靠的民主评价尺度。
2、实行延伸考察,拓宽识人渠道。我们注意延伸考察范围,做到由机关向社会延伸,由中层向基层延伸,由定时向平时延伸,由工作向生活延伸,坚持做到不仅注意考察干部在单位的工作情况,还注意考察干部在“社交圈”、“生活圈”中的日常活动情况;既了解干部在现单位的工作表现情况,又坚持“回头看”,注意根据实际需要到被考察对象曾经工作过的单位进行了解,听取民意。如在考察座谈时,我们有意识地拓宽考察范围,将座谈对象扩大到考察对象服务部门的有关人员,了解他们对考察对象的直观现象和感性认识,从侧面获得干部工作能力、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等方面的信息,从而对考察对象做出比较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3、实行考察预告制和差额考察制。我们坚持通过张贴公告等形式将考察对象的拟任职位、基本情况、简历以及反映情况途径等有关事宜向考察对象所在单位的全体干部群众发布,鼓励群众在规定的时间内认真负责地向组织部门反映考察对象的各方面情况和存在问题,弥补干部考察工作接触群众不够广泛的问题,提高了考察的准确性。同时,我们根据民主推荐结果,每个职位确定2-3名考察对象。考察结束后,由组织部门根据考察结果和平时掌握情况,择优确定1人为拟任人选提交市委集体研究决定,从而提高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竞争性和民主性,做到好中选优,优中选强。
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进一步扩大讨论决定环节中的民主,提高用人水平
在干部选任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注意从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入手,着眼于扩大党内民主,努力建立和完善科学、民主的干部任用决策机制,不断提高用人水平。
1、坚持程序,充分酝酿。为了确保提出一个领导层意见基本一致、能够反映绝大多数干部群众意愿,并为各方面代表人物认可和接受的干部任用方案,在讨论决定干部任免前,对拟任人选,我们坚持在一定范围内认真做好沟通协商和征求意见工作。一是市直单位领导干部的任免,分别征求分管领导的意见,属于市直单位正职的,还征求市委委员的意见;属于依照法律和政协《章程》规定履行任职手续的,还分别征求市人大、市政协主要负责同志的意见;属于党外干部的,还征求市委统战部主要负责同志的意见;属于二级单位领导职务的,还征求市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的意见。二是凡提拔任用的干部,书面就廉洁自律、党风廉政建设和计划生育等情况分别征求市纪委、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局的意见。三是镇领导班子正职,分别征求市委委员、市人大和市政协主要负责同志的意见;镇领导班子副职,分别征求镇党委、政府正职的意见。四是双重管理单位市管为主的职务任免,在市委常委会讨论后,征求上级有关部门的意见。五是市管干部的任免,由市委组织部部务会集体研究,提出任免建议方案后,提交市委常委会集体讨论决定。近年来,在镇和市直领导班子调整中,我们都坚持在一定范围内认真做好沟通协商和征求意见工作,并在对各种各样的意见加以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分析,形成了正确的认识,从而为市委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供了可靠保证。
2、尊重民意,严把决策关。市委常委会在讨论干部的提拔任用时,坚持群众公认的原则,把干部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重点考察中的情况,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市委在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时,坚持做到没有经过民主推荐的不研究;没有经过组织考察的不研究;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中大多数群众不拥护,社会公论不好的不研究;程序不对、材料不齐的不研究;常委会成员达不到三分之二的不研究;群众反映有问题的,在没有核定清楚之前不研究。
3、发扬民主,科学决策。市委在集体讨论决定干部任免时,一直坚持充分发扬民主,让每位与会成员有充足的时间听取拟任免人选的提名、推荐、考察、征求意见和任免理由等情况介绍后,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最后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通过民主表决形成任免决定,绝不因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等少数人意见分歧而偏离民主集中制原则作出决定,切实保证每一位班子成员都享有平等的发言权、表决权和监督权。同时,实行了市委常委会在讨论决定干部任免时邀请市人大主任、市政协主席列席会议制度。列席的人大、政协主要领导,在市委常委会上客观反映情况,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为市委常委会决策提供参考。此外,我们还积极推行市委全委会表决制,进一步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党内民主,真正发挥集体领导的效能,形成良好的用人决策机制,提高了干部工作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