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肃南裕固族地区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调查与研究
关于肃南裕固族地区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调查与研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旅游业已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它是最具魅力的“朝阳产业”。当前,国际旅游趋势在向文化旅游方向发展,以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展现民族地域文化风采的旅游活动和项目越来越受到重视。浓郁的文化气息,可观的经济效益是民族文化旅游能够得到大力发展的两大优势,也是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经济,迅速脱贫致富的有利因素。
一、开发民族文化旅游的意义与现状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对人类的重要贡献,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旅游业发展所依托的重要资源。近些年的开发实践证明,发展旅游是实现保护与发展共赢和资源优势转化的最佳途径。民族文化要开发出市场前景好、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除了要具备必要的外部开发条件外,其自身还须具备较高的品位或基本的优势。通过对本地区旅游资源的把握,结合市场发展趋势、应用科学的营销手段,才能将民族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的优势,进而推动经济发展、民族进步、文化繁荣。
(二)、我国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现状:
到2001年为止,我国已经有27处世界文化遗址,居世界第四位(占3.6%)。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过度注重经济效益,我国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发中存在不少的问题。旅游文化的潜在价值没有被发掘或是低层次利用,甚至有的是破坏利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限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面临旅游客数量倍增、超出旅游地承载力的危机和压力。
2、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加重了资源供需的失衡,生态系统的破坏与环境的退化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的威胁.3、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受到冲击。民族特色受到严峻的挑战,旅游文化教育功能有待加强。
4、旅游科技水平低,发展滞后,是造成民族文化旅游产品质量不高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的重要因素。
5、少数旅游者淡薄的环境保护意识与不文明行为并存,提高游客、经验管理者素质与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迫在眉睫。
6、旅游经济高速增长与粗放经营并存,民族文化旅游基础薄弱。体制不顺,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二、民族文化旅游的概念
(一)、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的先民们适应所生息繁衍的自然生态环境的产物,为该民族的大多数成员所普遍接受,共同分享,深层认同,集体维护,世代相传。民族文化在特定的地理空间衍生,由特定的族群所创造并传承,集中体现了本民族的思想感情、价值观念、人生理想、审美旨趣、生活方式、智能水平和文化精神。
(二)、民族文化旅游的特征:
1、民族性特征。民族性是民族文化旅游最基本的特征。民族文化旅游是以民族文化为基础的,而民族文化又是以民族为基础的,离开了民族这个社会历史群体,民族文化将失去依托,民族文化旅游也将不复存在,所以,任何一种民族文化旅游,在它身上总能看到某个民族的烙印。
2、文化性特征。旅游活动是一种文化活动,但民族文化旅游与其它旅游活动相比,这种文化性表现得特别突出。民族文化旅游者到一个民族地区去进行民族文化旅游,为的就是要体验那一地区的民族文化。
3、地域性特征。民族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历史的环境和相对独立的民族聚落中形成的。民族文化的地域性特点决定了民族文化旅游也必然具有地域性特征。民族文化旅游的地域性特征是指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是指其形成、发展均受一定的地理环境制约,从而呈现鲜明的地方区域文化特色。
三、肃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构建与评价
(一)、肃南基本概况:
肃南是一个以裕固族为主体民族,汉、藏、蒙、土、回、满、东乡、保安等 11 个民族聚居的多民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人口占 55.3%。其中,裕固族 9523 人,占全县总人口的 23.4%。除裕固族外,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藏族,总人口约为 8673 人。而这些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也将成为肃南旅游开发的优势资源。而我们在开发民族文化旅游的同时,必须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在旅游产业发展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之间找到平衡点和结合点,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有力的带动民族地区健康稳定的发展。
(二)、肃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状况:
1、肃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类型:
祁连山是一座充满神奇色彩的北方名山,历史上又称“天山”,而河西走廊又是东西交流的大通道,自有纪元开始,这
一带就有人类活动足迹,历史可上溯至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历史上曾有戎、羌、月氏、乌孙、匈奴、吐蕃、西夏、回鹘等多个北方民族都曾在此繁衍生息,留下其活动的足迹,位于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中部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是一个以裕固族为主汉,藏、回、蒙、土等九种民族聚居,以游牧为主的民族自治县,也是五十六个民族中裕固族的唯一聚居地。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境内现遗留有大量自新石器时代到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各类文物古迹,是自治县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2、各具特色的服饰、婚俗、待客习俗:
(1)服饰工艺、琳琅满目
“衣领高、帽有缨”,是的一大特点,生活和文化传统形成了服饰上的审美标准,服饰的样式、花色、刺绣图案、花纹都按其民族习惯形成并代代相传。裕固族妇女的帽子,特点非常鲜明。裕固族女帽不论是西部还是东部,帽顶都用红线缝成帽缨。裕固族妇女的帽子,是姑娘和已婚妇女的区别标志,姑娘到了成婚年龄,举行出嫁戴头面仪式时才能戴帽子,表示已婚。
(2)婚恋习俗、奇特风趣
裕固族的婚俗颇为奇特,在婚礼仪式上,新郎向新娘连射三支无镞箭(不至于伤人),象征新郎新娘相亲相爱,白头到老。射罢,新郎把弓箭折断,扔到门旁,由老人投进火里烧掉。这个习俗来源一个古老的传说,象征新娘有勇敢善射的丈夫保护,妖魔鬼怪不敢兴风作浪。蕴含着裕固人战胜邪恶、追求幸福生活的决心和愿望。
(3)纯朴热情的待客习俗
按照裕固族的传统礼俗,老人会在门口把你让进帐篷,安排客人坐在左侧面朝门口的贴地板床上,这是贵宾席。最好
按他们的习俗,先用双膝跪坐,然后盘腿坐下。一般是按男左女右分坐。当主人请你用餐时,不要站起来,更不得走动,也无须过谦,尽管吃好了。
四、肃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与开发
(一)、肃南民族文化旅游的优势:
肃南作为全国独有裕固族自治县,境内有雄浑壮丽的祁连风光,精妙绝伦的石窟艺术,气势磅礴的丹霞地貌和独树一
帜的裕固风情,具有发展旅游经济得天独厚的资源和人才优势。肃南的发展面临良好的机遇:
1、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链向西部转移步伐加快;
2、省内外旅游业迅猛发展;
3、民族特色游和西部文化热方兴未艾;
4、省市县旅游发展战略和政策支持;
5、周边区域大的旅游环线的初步形成;
6、国家对较少民族地区自然文化生态基础设施项目的支撑;
7、2008年奥运会等有利因素对肃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和结构调整的机遇。
(二)、肃南民族文化旅游的劣势:
1、地理位置劣势。甘肃省处于大陆内部,位于黄土高原,交通不便,旅游景点比较分散,旅游者花在交通上的金钱和时间较多。
2、基础设施的落后。肃南的改革与发展相对落后,尽管公共设施有很大的发展,但是与其他地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通往县内主要旅游区的道路也很大的不足,旅游设施和服务没有达到国家标准。
3、旅游资源开发不足。目前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因素有旅游资源没有实现可持续利用,缺乏吸引高产出游客的产品,旅游营销能力有限,省外旅游批发商对肃南旅游资源的不熟悉。
4、经济发展落后 缺乏资金。肃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民族文化分布在甘肃的的贫困县,经济收入来源单一,收入微薄,资金匮乏,无力负担旅游开发基础设施、旅游项目建设的投入,投资力度十分有限,本地资金的缺乏必然会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发展。
5、发展旅游的观念不牢固。虽然一些地区人民急于借旅游脱贫致富,居民对当地旅游开发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但由于当地居民文化素质较低,对自身的文化了解不深,对民族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更是认识不足,一旦在开发中遇到问题,他们开发旅游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
(三)、对肃南旅游开发的建议:
1、在设施建设方面:
(1)、必须先规划后建设,以避免重复建设和低水平建设,避免景观区、游览区、商业区、居民区、各类机关混建的情况;
(2)、各景区(点)旅游厕所必须是水冲式或生态式建设,避免社会资源浪费,下大气力倡导和推行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
(3)、自觉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不断提高景区景点服务质量,积极推进生态景区景点建设,不但要保护和修复生态,而且要着眼于积极建设生态。
(4)、以优化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借鉴苏南地区通过新修跨河桥改变地理位置,提高区位优势的经验,能否在县域内修建中、小型飞机场,全面提高旅游经济竞争力;
2、在宣传促销方面:
(1)、通过肃南旅游网站设立,以网络平台宽领域、多层次、多样化为手段进行宣传促销,向全世界打造民族旅游新形象,展示肃南旅游资源;
(2)、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以人才培训、人才引进做基础,有效提升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3)、通过特邀旅游的方式邀请国内外专家名人、各类新闻媒体来肃南旅游,为肃南旅游开发出谋划策,全方位、多渠道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4)、如果条件允许,可引进高端技术和人才,建立动画产业基地,组织研发肃南旅游电子游戏软件等动画产品进行网络宣传,并大量发行在各景区(点)销售。
3、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
(1)、在现有旅游产品的基础上,先研究市场,后包装产品,实施精品战略;
(2)、以特色旅游为抓手,建设重点品牌旅游景区;
(3)、以培育民营、合资主体为起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探索合作双赢开发之路。
4、在行业管理方面:
(1)、管理机制要创新。加强旅游部门职责,提高设置单位规格,彻底解决目前旅游局与各景区的管理体制不顺问题,各景区内旅游资源一律实行统一管理,形成草原、土地、林业、水利、宗教、文化、交通、电信、环保、安检、工商等部门协调管理的机制。
(2)、严格执行和利用好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标准,完善政策法律环境,转变政府服务职能,优化行政服务环境,改革行政审批制度。
(3)、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对于创办旅游企业者,有旅游部门实行市场准入制度。要求全民创业,减少行政审批项目,由审批改注册,对服务设施符合规划和环境保护要求的,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立即注册;不符合环境要求的惩罚严厉。
(4)、全面实施“旅游活县”战略,挖掘肃南特色旅游文化内涵,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并强化旅游知识培训,提高全县民众的旅游意识,把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推动自治县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第二篇: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论文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内涵;旅游则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和重要载体。促进二者融合发展,从而实现双赢和提升,是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为此,我区应通过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满足游客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增强旅游产业的吸引力;同时应借助旅游产业使更多人来内蒙古体验文化、感受文化、弘扬文化,助推全区文化产业发展。内蒙古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独具特色的民俗、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都对我区丰富旅游产品内涵、塑造文化旅游品牌、提升文化旅游形象等具有积极作用,也为我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条件。内蒙古旅游游业一直以来就把草原文化、民族文化融入产业发展之中,经过多年的扶持与培育,已发展成为社会公认的高附加值产业。尤其是近几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投入下,我区的文化旅游业结合实际,不断创新,文化和旅游呈现出多领域、多形式、多层次交互融合以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举的良好态势。近年来,自治区党委在“8337”发展思路中,提出“把内蒙古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的战略定位,突出了我区的旅游特色和优势,也为进一步推动民族文化强区建推进内蒙古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设提供了助力。新形势下,推进我区民族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需要我们立足当前,进一步拓宽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内蒙古的文化资源优势,将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创造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条件
一是高起点制定发展规划。明确自治区未来几年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战略目标、保障措施和发展重点,按照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深入调研全区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和转化,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探索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新途径。二是创新体制机制。突破原有观念束缚,逐步建立起富有活力、协调统一、符合市场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打破部门、行业、地区的壁垒,实现民族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无缝对接,特别要在旅游部门和文化部门间建立起协调配合的长效工作机制。三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实际,利用高校、培训机构和旅游部门,定期开展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逐步建立起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一支懂文化、专业精的人才队伍,并允许有特殊才能的专业人才以其拥有的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参与收益分配。四是做好宣传推介和营销传播。围绕主题旅游形象,办好各类节庆民俗和游艺民俗活动,充分利用网络、影视等多种传媒手段,高密度、多角度、全方位宣传,有针对性地开展营销策划,真正把内蒙古的文化旅游资源宣传出去。
二、从广度和深度上挖掘内蒙古文化旅游资源
在推动我区旅游产业从传统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和文化体验并重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开发,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品位和层次,走一条特色化、差异化的文化旅游发展之路。一是要挖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以民族民俗文化为依托,大力设计、完善和推广蒙古风情游、鄂伦春特色捕鱼、鄂尔多斯婚礼等民族文化旅游项目;同时要开发更多的文化旅游项目,使游客充分体验和感受多姿多彩的各民族风土人情。二是要挖掘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深入研究蒙元文化、契丹辽文化、鲜卑北魏文化、北丝路文化、突厥和回鹘文化等历史文化,继续开发古城遗址、古长城等,使游客了解内蒙古深厚的文化底蕴。三是要挖掘草原文化旅游资源。本着保护草原生态的原则,开发人文生态旅游产品、探险生态旅游产品等,使游客领悟草原生态之美、和谐之美。四是要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作用。修缮和维护好革命文物和重大爱国主义历史事件遗址、纪念馆等,使游客在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激发爱国情感、弘扬民族精神。在旅游中注入文化元素,要改变过去单一的程式化模式,把高深的文化内涵转化为游客喜爱的文化大餐,转化为既有鲜明特色、又有很强参与性的大众消费旅游产品。通过对传统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包装、改版、升级,使其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人文效益。如设立“三少”民族生活体验旅游主题,让游客走进“三少”民族生活区,学习民族乐器的制作和使用、传统民族服饰的佩戴、牧民食物的制作流程等,体验少数民族生活状态,增强旅游感受,刺激旅游消费。
三、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要想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树立鲜明的主题旅游形象,实现文化资源保值增值,必须着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旅游品牌。在草原文化的大背景下,要抓好品牌的创意、设计和开发,沿历史发展脉络,融入蒙古族原生态文化和现代文化创意,以新型的旅游产品为载体挖掘特色文化资源,设计出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特点的文化旅游产品;要进一步挖掘知名旅游景点景区的文化潜力,对发展条件好、潜力大的景点景区,以迎合当代人文需求的形式展现景区的历史文化底蕴、民族风俗习惯、地域文化特色等,丰富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将其打造成引领内蒙古文化旅游发展的新品牌,做到主题突出、特色鲜明、亮点纷呈,从不同层次向外界展示和宣传全区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资源;要引导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突出的文化旅游热点地区建设,以名镇、名街建设为重点,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打造文化旅游特色产业集聚区。另外,我区文化旅游产品结构相对单一,旅游体验也不全面,草原文化旅游产品设计存在既重复又割裂的现象,品牌效益难以发挥。只有将不同地域的文化习俗进行优化重组,才能使文化旅游产品形成互补优势,形成优质文化旅游产品链;只有打破地域界限,资源共享,才能满足游客对文化内涵的需求,才能提升整个区域的旅游经济水平。因此,有必要对全区文化旅游品牌进行有效整合,根据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点,发挥规模效益和联动效应,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形成文化旅游产业集群。旅游产业的创新需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要注重提高从业者的文化素养,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创意,把体现人文关怀、提升文化内涵贯穿于旅游的全过程。文化旅游化需要培育多样的旅游载体,发挥政府的引导功能,拓宽游客的参与领域,把形象化、通俗化、大众化的文化元素贯穿其中,让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一同肩负起我区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使命和责任。当前,内蒙古旅游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雄厚的产业基础,独特的资源优势,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十三五”宏伟蓝图的徐徐展开,我区必将迎来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春天。
第三篇:正蓝旗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初探
正蓝旗民族文化旅游产业
跨越发展对策初探
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正蓝旗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对全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当前,正蓝旗的旅游产业已经基本走过了初级发展阶段,今后,正蓝旗如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推动旅游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续写新篇章,再创新辉煌,是全旗各族干部群众必须面对的时代命题和必须完成的历史重任。
正蓝旗民族文化旅游基本状况
正蓝旗位于锡林郭勒盟南部,总面积10182平方公里,其中可利用草场8333平方公里,辖3苏木、3镇和2农牧场,总人口8.3万人,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回、满、藏、达斡尔等多民族聚居的牧业旗。正蓝旗是蒙元文化的发祥地、是察哈尔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国蒙古标准语音示范基地,举世闻名的元上都遗址坐落境内。这里涌现出蒙古族知名人士,有将军、诗人松筠、现代蒙古族著名诗人纳•赛音朝克图等。奶食制作工艺独特,历史悠久,自大元帝 1
国到清王朝,这里一直是皇家奶食的供应基地,至今生产奶制品的技法仍然延续元代传统工艺,目前,正蓝旗奶食品已经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正蓝旗为“中国察干伊德文化之乡”,并建立“中国察干伊德文化传承基地”。
正蓝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蒙古族文化,这里曾经是历史上统治疆域最大的大元王朝的诞生地,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在这里建立了他的第一都城—元上都。缘之于此,这里的蒙古族人出身不同寻常,他们是皇家贴身禁卫军—察哈尔万户的后裔。尽管世事沧桑,斗转星移,但察哈尔蒙古族人依然保留了大量元朝皇家生活的点点滴滴,从衣食住行到生活习俗、待人接物、文化礼仪无一不彰显着它作为黄金家族的显赫与荣耀。这里少数民族文人辈出,又被称为“蒙古族鲁迅”的现代著名文学家纳.赛音朝克图,有清朝时既是总督、将军又是诗人的松筠以及蒙古族历史学家赛熙亚勒等。直到今天,正蓝旗依然活跃着一支少数民族文学艺术创作队伍。
正蓝旗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情况
近年来,正蓝旗加大对旅游业发展的扶持和培育力度,旅游基础设施从整体有了较大改善,先后投入3亿多元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将上都镇建成具有元代风貌的城市精品。建设了忽必烈广场、纳·赛音朝克图文化中心、元上都博物馆、敖包希热公园、上都镇生态园,并正在建设上都滨河湿地公园、旗青少年文化中心等一系列文
化精品工程,逐步打造具有元代特色的京北魅力草原文化城。特别从2010年以来,元上都遗址申遗工作取得重大进展,2010年,国家文物局下达了《关于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意见》,2011年2月元上都遗址申遗文本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评审,8月初接受了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实地考察评估,今年6月份将最终接受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成员投票表决是否成为世界文化遗产。2011年到正蓝旗的国内外旅游人数达33万人,实现相关旅游收入达1.3亿元。
在草原旅游不断升温的带动下,目前全旗涌现出以元上都遗址旅游景区的蒙元历史文化为代表的皇家旅游景点、以阿格腾艾里民俗大营国家3A级旅游景区等为龙头的纯蒙古族传统牧人之家文化旅游景点、以小扎格斯台淖尔京津游客休闲度假景区和大中华正蓝旗旅游文化景点等为龙头的现代文化旅游景区、以元上都博物馆为龙头的文博景区,目前全旗形成了以浑善达克沙地文化旅游景观、察哈尔传统蒙古族文化旅游景观、元上都遗址及金莲川草原文化旅游景观、乌和尔沁敖包原始森林景观等为主的文化旅游精品线路。虽然近几年,正蓝旗旗委、政府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投资力度,引进和培育了一些旅游企业和旅游品牌努力改善环境,并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与日益增多的游客多元需求看还处于低水平的发展
阶段,全旗旅游经济的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和挖掘出来。
从总体发展趋势来看,仍有诸多的问题和不足:一是旅游与文化契合不紧密,文化优势没有通过景点展示出来。由于时代的发展,蒙古族文化已在建筑、服饰、风俗等方面有所淡化。虽然民族民俗传统的节庆活动,如“那达慕”大会或者民俗文化的一些重要活动(如节庆、婚嫁),在特定的时期才会呈现。虽然在节庆期间会吸引大量的旅游者,但其原意只是传统盛会,并非为了发展旅游业。这种形式不会长年存在,其传统操作程序和表演方式也不完全适合旅游市场。一些旅游开发人员在当地觅取合适地段建以当地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民俗点”,景点与文化、文化与旅游结合不够紧,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重自然风光,缺乏文化景观,单一淡漠,缺乏创新思维,文气、人气不足。文化和旅游没有真正融合,形不成合力,更没有成为旅游业新亮点和新的增长点。二是旅游产品开发较晚,文化含量低,文化和旅游没有很好接轨。旅游文化产品开发不足,对现有旅游资源把握不够;自然景观缺乏特色,游客一般流于走马观花,而无文化收获之乐。旅游纪念品的地域民俗文化特色还不明朗,旅游商品品种单调,产品雷同,文化含量低,艺术品位不高,在品种、特色、数量等方面远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要。三是旅游服务质量不高,旅游从业人员的人文素养有待提高。旅游人才缺乏,旅游文化单位从业人员中专业人员很少,文化旅游人才资源总量和后备力量都明显不足,整个旅游文
化服务质量偏低,接待档次偏低,饭店接待数量相对不足,不能方便和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四是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缺乏系统性。在众多类型的旅游资源中,文化类的旅游资源开发难度较高,它不象山水景观类资源,只要有必要的基础设施和接待条件,就可以自然对外展示。文化类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进行提炼、概括和浓缩,也需要寻找比较好的依托和表现形式。在具体操作中,时常出现雷同化问题,如现有的民俗村、民族歌舞表演等都有这类问题。
正蓝旗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优势
正蓝旗地处锡盟南部区域的中心地带,是锡盟连接京津地区的主要通道,具有协同南部区域打通进京通道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元上都遗址申遗优势;上都支线机场开工后,即将形成的立体交通网络而具备的交通优势以及独具特色的产品优势。
一是区位优势。正蓝旗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锡林郭勒盟南部;地处京津地区一级辐射圈内,又正在建设京北重要的电力能源基地和以元上都为品牌的草原文化旅游胜地,是离北京最近的沙地,也是京津风沙源治理的主要区域。今年9月,锡盟南部中心城市确定在多伦建设。按照自治区要求,新中心城市要建成锡盟进入京津冀经济区、全面
对内开放的桥头堡。南部中心城市的建设不仅是给多伦县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也为我旗今后发展带来了诸多机遇。
二是交通优势。旗境内有207国道、308省道、呼海大通道与集通铁路,锡蓝铁路,蓝多铁路,蓝张铁路,纵横交错,交通条件十分便利。上都支线机场已经列入自治区民航“十二五”规划,机场建成后,即将形成的立体交通网络而具备的交通优势。
三是文化优势。正蓝旗文化底蕴深厚。举世闻名的元上都遗址坐落在我旗境内,是蒙元文化的发祥地,是察哈尔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国蒙古标准语音示范基地。特别是元上都作为元帝国的首都历时108年,是13到14世纪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的中心;是东西方文化、中亚南亚文化的交流点,是中国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融合点;是当时“世界的心脏”;是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中国最大的历史版图,成就雄心伟业之地。
四是资源优势。正蓝旗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正蓝旗投入3亿多元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将上都镇建成具有元代风貌的城市精品。建设了忽必烈广场、纳·赛音朝克图文化中心、元上都博物馆、敖包
希热公园、上都镇生态园,并正在建设上都滨河湿地公园、旗青少年文化中心等一系列文化精品工程,打造具有元代特色的京北魅力文化城。在旗政府引导带动下,目前涌现出以阿格腾艾里民俗大营国家3A级旅游景区等为龙头的纯蒙古族传统牧人之家文化旅游景点、以小扎格斯台淖尔京津游客休闲度假景区和大中华正蓝旗旅游文化景点等为龙头的现代文化旅游景区、以元上都博物馆为龙头的文博景区,目前全旗形成了以浑善达克沙地文化旅游景观、察哈尔传统蒙古族文化旅游景观、元上都遗址及金莲川草原文化旅游景观、乌和尔沁敖包原始森林景观等为主的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加快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建议
民族文化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几年,小型民俗旅游开发都很成功,虽然形式和内容还很肤浅,但也证明发展民俗旅游的潜力是巨大的, 有很多优秀的项目亟待开发。
找准定位,把民族文化,尤其是民俗民风开发作为发展旅游的资源依托,在民族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上必须大胆的毫无顾忌地深挖和细划。首先要考研拓展本民族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差异,将这种差异性完全展现在中外游客的面前,形成
古老与现代民俗、民风文化相结合的文化大格局,形成蕴涵本地独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的风格。组织本地和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旅游市场操作专家,把宫廷文化、祭祀文化以及婚俗、服饰、饮食、居住等等文化内涵进行深度挖掘和细化。力争达到,上到场面巨大的“诈马宴”,下到情节细小的“献哈达”、“敬酒”等都要有规范的标准和统一的解说口径,即要突出场面的可操作性,符合旅游市场的需求,又要符合民族特色和历史真实性。杜绝一个“导游”一个说法,一个“专家”一个“论断”。其次要深挖象征着蒙古族勇敢理念的以此为题材,大胆地不拘一格地创作一批新的美丽传说和故事;第三要在旅游产品的花样上,可以让游客亲切体验骑马牧羊、牧牛的感觉,尽可能多的可以搞一些互动节目,让游客在同牧民们近距离接触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本地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让游客感到赏心悦目,留下深刻的难以忘怀的印象。第四要全方位系统性地展现本土民族、民风、民情和民俗文化的各种特色和品质风格。各大接待游客的宾馆、饭店、旅游购物商场、旅游景区景点等,要求服务人员一律着民族特点的服装上岗面对八方游客。把民族服装的美感不仅仅展现在舞台上,还要体现在实用性上,形成了一道道动感靓丽的景观,让游客确实有种身淋其镜少数民族区域的感觉。
加强规划,优化设计一批系统的旅游路线,统一整合旅游景观景点资源。上都文化是蒙元文化的代表,要通过深度
挖掘和精心包装,确立以元上都为龙头,各地特色景点、民俗为补充,重要交通线为链接,形成众星捧月的大旅游发展格局。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不仅要在区域上进行合理的布局,更要用文化的特点把各景点连接起来,既各有看点,又服从整体。民族文化其内容相当庞杂丰富,必须对内容进行精选。精选的原则是什么?是旅游吸引力。吸引力又主要决定于当地与游客产生地之间的文化差异,当地民俗文化越有特色,差异越大,越有吸引力,所以,在内容精选时应精选其具有特色的部分。应把宫廷文化体验、生态旅游、渡假休闲、民俗风情充分展现出来。这样,每个景点都有自己的文化特性,但又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形成一个旅游大文化的格局。
旅游商品是旅游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目前旅游商品溃乏一直是困扰大旅游业发展的软肋,旅游产品中初级产品和大众产品较多,缺少具有鲜明的地区区域特色的精品。鉴于此应尽快研究制定出扶持开发旅游商品的优惠政策,注重研制开发能够体现文化旅游特色、有收藏和纪念价值的旅游商品,把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土特产品及其它商品的旅游商品作为主攻方向进行整合包装,使越来越多的质量好工艺新、有特色的旅游商品出现在旅游景区,使广大游客从旅游商品上了解当地的旅游特色文化内涵,同时增加旅游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营造氛围,把宣传促销作为发展大文化旅游的重要手
段。文化所涵盖的内容极其广泛,仅仅依靠旅游景点氛围的改善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创造良好的文化大氛围,才能打好文化旅游产品的整体基础,也只有在这种大氛围环境中,才能发挥其锦上添花的作用。一是举办大型活动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如,“那达慕大会”、“中国〃元上都文化旅游节”、“冰雪节”等大型节庆活动,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宣传。力求运用大手笔,形成大声势,造就大影响,吸引大人流,产生大效益。二是充分利用名人、名流的轰动效果,提高旅游知名度。精心策划,推出能够在民间用多种语言和便于传唱的,能够充分体现优秀的民族文化,歌颂草原人民开放的姿态、开阔的胸襟、开明的气度、开拓的胆略的草原歌曲,利用名人效应提高知名度。三是鼓励民间一些民族艺人组织民间表演队到外地进行表演,展现民间文化的艺术风采。
走区域联合的发展道路,树立大旅游观念。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受地理、社会及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旅游业呈现出规模小、分布散、季节性强以及缺乏联合等特点。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应树立区域联合、整体发展、统一规划的观念和意识。在大的旅游发展环境下,正确处理与周边地区旅游景区的竞争与合作关系。首先,应充分挖掘本旅游区独特的旅游资源,防止旅游景点和活动项目的雷同和重复建设,在开发民俗风情旅游资源这一块尤其应慎重。其次,要注意与周边地区的横向联合,打破地区保护主义,走合作开发、共同发展的道路。在发展旅游业时,注意与周边地区旅
游点和旅游线的巧妙结合,通过挂靠、依托等多种方式带动本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实现冷点升温,温点变热的发展思路。在旅游开发与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利益,鼓励景区群众积极参与,加强政府在这方面的宏观调控,形成一整套民族社区群众参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有效可行机制。
人才兴旅,把加强队伍建设作为做大文化旅游的重要支撑。目前,草原旅游从业人员中,管理人才十分缺乏,宾馆饭店服务人员行业知识、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较低,导游讲解员量少质差,专职讲解员和导游人员缺乏,这种现状与发展大文化旅游的要求非常不适应。在文化旅游业发展中,必须实行旅游人才工程。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建立多渠道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多层次的旅游人才。建立文化旅游服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无论哪类性质的企业,只要从事旅游服务活动,其服务人员就应该经过正规培训后上岗。同时,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和有利条件,想方设法吸引和引进各级各类人才,不断增强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实力和后劲。
着重打造元上都精品旅游景区。元上都是13-14世纪世界政治文化中心,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点、中
国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融合点、蒙元文化的发祥地。2010年8月,元上都遗址正式作为2012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今年8月圆满完成了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专家组的实地考察工作。2011年,全年旅游接待人数达到30万人,实现旅游相关收入1.3亿元。全旗初步形成了以“元上都遗址”和“蒙元文化”为核心的两大知名旅游品牌,并已逐步成为京北蒙元文化和草原生态文化旅游胜地,旅游资源优势正在迅速向经济优势转化,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相关收入连续3年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借鉴殷墟申遗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殷墟申遗成功后,当年旅游人数增长了4倍。元上都遗址申遗成功后必然会极大地带动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虽然通过不断努力,近年来我旗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和条件有所改善,旅游人次逐年提高。但是目前我们对蒙元文化的挖掘还不够,旅游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缺乏一批能够充分体现蒙元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和文化精品项目,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以体现蒙元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产业。
第四篇:松阳县旅游发展策略研究调查问卷
说明:
1、该问卷是针对政府相关部门人员的问卷,主要了解对松阳县旅游发
展的认知和意见
2、每个问题括号内的数字是选择该回答的人数,各回答人数
总和不一定等于问卷总数(有弃答也有访问质量控制的问题)。
要求:
1、完成《松阳县旅游发展策略调查报告》,要有每个问题的描述,报告结尾还
要有此次调查的结论,一条条列出来
2、ppt格式3、25页以上
4、报告以图表为主5、1月7日之前上交
松阳县旅游发展策略研究调查问卷(政府卷)
共267份问卷
尊敬的女士、先生:您好!
为了支持家乡旅游业发展,科学开发松阳的旅游资源(特别是茶文化旅游资源),请您
协助填写此份问卷。根据您的实际情况请在相应的项目内填写或在项目前的方框内打“√”。
您所提供的资料将会用作整体数据分析,有助于我们整体把脉松阳旅游的规划与开发方向。
为增加调查的可信度,减少偏差,请您如实填写。谢谢您的支持与合作!
松阳县xx局
一、个人背景情况
1.您的居住地:街道(乡/镇)
4.职业:□公务员(20)□企事业管理人员(28)□教师(44)□专业技术人员(37)
□离退休人员(4)□其他(93)
5科及本科以上(44)
6元(42)□5000—8000元(19)□8000元以上(6)
二、对松阳旅游的认识
7.与您到过的国内旅游县比较,您认为松阳旅游发展水平:
□非常好的(4)□比较好的(53)□还过得去(112)□差的(93)□不知道(4)
8.您认为松阳近几年的旅游业发展情况:
□非常快(2)□比较快(57)□一般(117)□太慢(80)□
不知道(7)
9.您认为松阳旅游现状的成因是:
□处在莲都和遂昌旅游发展阴影区内,难以发展(15)□近年来县域产业发展重点与旅
游业关联不大(81)□县内旅游资源不如周边县区好(60)□基础太过薄弱(92)
□其他原因,如(16)
10.您对松阳未来发展旅游业的态度是:
□潜力很大,建议大力发展(94)□潜力一般,但很需要发展(146)□顺
其自然(11)□没有优势,不鼓励(6)□其他(7)
11.您认为松阳现在旅游发展政策方面的政策:
□好(11)□不好(42)□一般(200)□无所谓
(6)
12.您对家乡旅游开发现状的印象是:
A旅游景区B旅游交通C旅游住宿D旅游美食E旅游商品F参与活动G公用设施□很好(5)□较好(37)□一般(179)□较差(37)H服务与管理水平I环境卫生状况
13.您认为松阳地区具有旅游发展的潜力景区主要有(可多选,但最好不超过3项):
□延庆寺塔(91)□汤兰公所(5)□黄家大院(44)□青云塔(9)□
卯山景区(49)□四都寨头(80)□历史明清街坊(40)□石仓古民居
(41)□界首古村落(16)□箬寮原始林景区(163)□松阴溪——双
童积雪(39)□新兴乡茶园(63)□竹源峡瀑布群(97)□安岱后红色
古寨(24)□浙南茶叶市场(28)□万寿山(6)□香乳山(13)□其它,如
14.您认为松阳地区发展旅游的优势是(可多选):
□交通区位(6)□自然景观(168)□历史古迹(119)□人文特色(34)
□乡村旅游(98)□万亩茶园(103)□森林公园(56)
15.如果松阳进行旅游开发,您希望开发哪些旅游活动(可多选):
□山水观光(110)□科学考察(12)□户外运动(60)□乡土美食(96)
□自驾车旅游(17)□农业休闲(65)□民风民俗体验(66)□养生度假
(87)□茶园观光(150)□其他(请列出)(4)______________
16.您认为松阳旅游开发过程亟需改进的方面是(可多选,但最好不超过3项):
□不断开发建设新景区(景点)(35)□明确旅游主题,创造旅游特色(138)□
改善旅游交通条件(63)□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文化(68)□完善旅游接待设
施(67)□增加现代新型游乐设施(29)□加大广告宣传力度(55)□加强
旅游商品生产与销售(36)□提高旅游服务水准(47)□整治旅游环境(13)□
大力发展特色专项旅游(如茶文化旅游)(93)□出台强有力的旅游发展政策(42)□
集中优势财力做好产业集聚发展试验区(16)□其他,如(1)
17.您认为松阳旅游业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重点突破(可多选,但最好不超过3项):
□自驾车旅游(23)□乡村旅游(155)□历史名胜旅游(87)□主题景区(50)
□运动健身旅游(39)□会务等专项旅游(12)□休闲度假旅游(82)□茶文化
专项旅游(141)□其他,如(6)
18.您认为政府部门可以从哪些方面推进松阳旅游发展?(可多选)
□设专项扶持资金(74)□加大宣传和招商力度(128)□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
统筹工作(42)□发展1~2个典型标杆项目,树立示范效应(41)□加快建设
乡村旅游基础设施(136)□政策鼓励(36)□做好旅游发展规划,提出合理的发展战略,引导旅游开发(136)□其他,如(5)
19.您所知道的松阳茶品牌:
□银猴(226)□山兰(31)□龙剑(36)□其他(25)
20.您认为松阳开发茶文化旅游的机会点是(可多选):
□交通区位(14)□山水资源(131)□科普考察(19)□生态回归(115)
□传统农业(49)□民俗文化(40)□乡土美食(69)□休疗度假(39)□
茶叶产业(169)□其它__(4)____________
21.您认为松阳发展茶文化旅游的难点在哪里:
□政策协调(61)□茶园建设(97)□产业配套(123)□交通体系(59)
□民众观念(61)□其他(请列出)_(6)__________
22.您认为松阳发展茶文化旅游可行的方案是(可多选):
□依托现有景区,3年内建成若干个观光休闲茶园(68)□依托乡村旅游,开发茶文
化休闲、度假(149)□依托周边县市,开发大型茶主题公园(99)□依托茶产
业链(加工贸易),开发茶文化观光(107)□其他(请列出)_(2)___________________谢谢您对家乡旅游业作出的贡献!
调查人:调查地点:调查时间:2009年月日
第五篇:地区民营经济现状与发展调查
地区民营经济现状与发展调查
“>地区民营经济现状与发展调查近年来,民营经济在太和镇镇域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认真实施省市县关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战略,促进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民间资金向民营资本、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掀起新一轮发展民营经济的高潮,扫清民营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障碍。最近,我对太和镇地区民营经济的现状与发展作了深入的调查。
一、太和镇民营经济的现状 太和镇地处县城,具有得天独厚发展经济的优势,在九十年代初期,全镇城乡集体企业达到鼎盛时期,当时8万多人口的太和镇共有集体企业40余家,其中城镇集体企业13家,农村集体企业28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
家政策的宏观调控能力减弱,集体企业固有的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差、员工年龄大、文化素质低等矛盾日益突出,体制的弊端,产权不明晰,加之流动资金短缺,银行不注入资金,使全镇集体企业逐步陷入困境,到了九十年代中期,集体企业85以上处于严重亏损状态。1997年起,镇党委政府开始实施“腾笼换鸟”的办法,通过卖、并、破、租、转等形式,让集体资本退出,为民营经济腾出空间。从当时的天府人革厂实施“零价转让”到全市最大的乡镇企业——四川富士电机有限公司改制为民营,通过改制培养民营企业10家。截至2003年7月底,全镇已累计发展个体工商户9000余户、民营企业152家,从业人员13380人,民营经济总产值实现亿,占全镇乡镇企业总产值的;销售收入完成亿元,利润5899万元,国税、地税收入2000多万元,占全部税收总额的。
二、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因素 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县民营经济的发展
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突出表现在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和经济规模上。第一,观念陈旧滞后。受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双重影响,思想观念保守,小农经济意识浓厚,冒险精神不够,怕投入了无产出、无回报,创业冲动不足。第二、管理体制制约。政府职能部门对民营经济实施多头管理,缺乏对民营经济的整体布局和长期发展的引导和规划。有的工作人员仍有“管理就是开会,发展就是收费,协调就是喝醉”的思想。“三乱”现象屡禁不止,行政效率低下。第三,市场环境制约。民营经济间的不正当竞争、制假、售假等问题还十分突出,社会监督力度、打击力度还不够。第四,技术水平制约。在技术装备上,相当数量的民营企业依然是手工劳动或半机械化的操作。第五,人才资源制约。人才市场不完善,使得科技人才资源严重缺乏。第六,民营企业自身的问题。主要突出表现在经营者整体素质较低,管理问题
较为严重,产业结构趋同,对所办企业缺乏科学论证和合理规划。有的法制观念淡薄,甚至违法违纪违规。民营企业呈现出小的多、大的少,经营型多、生产型少,租放型多、科技型少的“三多三少”格局,知名的大型民营企业不多。第七,外部环境较差。各地出台的优惠政策,虽然推动了民营经济的发展,但是“纵向不到底,横向不到边、竞争不平等”。导致外地企业引不进来,本地企业又留不住,国有企业有的改制不彻底,民营企业又发展不起来。特别是项目审批、土地征用、电力分配、拆迁还房等方面与外来企业极不平等,主要表现在办理程序繁琐,中间环节太多,经营性的水、电、气价格太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本地民营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三、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 首先,要树立先进的思想理念。在发展民营经济上,我们过去曾错误地认为私
营经济是“资本主义尾巴”,个体经营者是“新生的资产阶级”。改革开放后,认识逐步提高,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有益和必要补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限制到发展,从允许到鼓励,政策逐步放宽。因此,我们必须抓住新的机遇,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内容来抓,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其次,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在全社会形成“崇商重商”、“亲商护商”的发展环境,提倡勤劳致富光荣。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运用舆论工具,宣传发展民营经济中的好人好事,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给予民营经济优惠政策,在执行政策时,服务要周到,从各个方面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第三,要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发达地区在改革开放和发展民营经济中,创造了许多精神财富,给我们以深刻的启发。我们要学习温州人“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不比消费比投资”的艰苦奋斗的
创业精神和福建人的“永不满足,奋斗不止”的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自我加压,你追我赶,扬长避短,开拓前进。
四、创新思路,推动民营经济超常发展 要促进民营经济超常发展,各级各部门都必须强化创新意识,要敢想、敢说、敢做,凡是沿海已经实施的政策,我们都要学习;凡是内地成功的经验,我们都要借鉴;凡是其它地方采取
地区民营经济现状与发展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