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积极推进民意沟通机制
*****积极推进民意沟通机制
*****按照最高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意沟通工作的意见》的要求,结合本院工作实际,积极推进民意沟通机制建设,努力做到倾听民声、沟通民意、服务民生。
一是加强立案文明窗口建设。该院在立案工作中简化立案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对于争议不大、事实清楚的案件,耐心做好诉前调解工作,妥善化解矛盾。
二是坚持“请进来”,强化代表委员联络工作沟通民意。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执法监督员为监督主体,突出做到“四主动”,主动听取意见建议、主动邀请参加旁听、主动汇报工作、主动商讨办理议案或建议。
三是坚持“走出去”,开展送法下基层巡回审判沟通民意。通过现场开庭,倾听基层民意呼声,理清争议焦点,在此基础上发挥田间、地头调解优势,拉近与群众的联系,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目的。
四是努力完善信访处理机制。实行院长天天接访制度,畅通群众信访渠道,完善信访记录,加强跟踪办理。定期召开当事人座谈会,请对案件有意见的当事人或存在不稳定因素的当事人到法院,由承办人释明法院判决理由及依据,息访息诉。
第二篇:浅析基层法院构建民意沟通表达机制
浅析基层法院构建民意沟通表达机制
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人民法院第三个五年改革纲要(2009-2013)》,将建立健全民意沟通表达机制作为今后五年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直接接触人民群众的基层人民法院,要如何适应这一趋势,结合自身的实际,构建民意沟通表达机制?
一、构建的意义基层人民法院是最直接接触人民群众的法院,受理案件数量众多,涉及社会层面较广,构建完善的民意沟通表达机制,对基层人民法院也就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
(一)提升司法决策的科学性司法决策是司法工作的必要先导。司法决策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人民法院司法改革的方向和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科学的司法决策,依赖于完善的民意沟通表达机制。其一,民意沟通表达机制对司法决策的形成产生重要作用。科学的司法决策,必须建立在对辖区社情民意的全面掌握与对群众司法需求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而完善的民意沟通表达机制,有助于基层人民法院全面掌握辖区的社情民意和群众的司法需求,进而形成科学合理的司法决策,并得到人民群众以及法院干警的拥护和支持,指导具体司法工作取得更大的成功。其二,民意沟通表达机制对司法决策的调整具有促进作用。社情民意和群众需求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司法决策也需要根据这些变化不断予以调
整。完善的民意沟通表达机制,既有助于基层人民法院切实了解司法工作的实际效果,并据此对司法决策进行适时调整,进一步提升工作效果,也有助于基层人民法院及时掌握已经变化的社情民意和群众需求,不断做出新的司法决策,对具体工作发挥更大的指导作用。
(二)推动司法民主的扩大化司法民主是司法工作的前进动力。司法民主的扩大化,有助于推动司法工作的公开、透明,进而提升工作的社会认同感和群众满意度。扩大司法民主,需要完善的民意沟通表达机制。其一,民意沟通表达机制有助于确保群众的参与性。扩大司法民主,需要充分吸收群众参与司法,扩大群众基础。完善的民意沟通表达机制,有利于畅通倾听民意的渠道,保障基层司法工作及时反映人民群众的需求,吸引当事人及其他群众参与司法,切实扩大司法工作的群众基础。其二,民意沟通表达机制有助于保障群众的监督权。扩大司法民主,需要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完善的民意沟通表达机制,有助于人民群众进一步接近司法、了解司法,对基层司法工作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实现对司法的有效监督。
(三)加强两种效果的统一性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是司法工作的追求目标。能否实现两种效果的统一,很大程度上成为评判司法工作成败与否的标准。完善的民意沟通表达机制,有助于提升两种效果,促进二者的统一。其一,影响法律效果的实现。通过民意沟通表达机制,审判人员能更全面地把握矛盾纠纷的产生背景、发展脉络、当事人情况等,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充分查明案件事实,准确适用法律法规,取得较好的法律效果。其二,促进社会效果的提升。基层人民法院通过民意沟通表达机制,将矛盾纠纷的处理原因、最终结果等向群众公开,同时,根据群众的反应或意见,改进已有的工作,或进一步进行解释、说明,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有助于提升工作的社会认同感和群众满意度,从而取得更佳的社会效果。
二、民意沟通工作开展的基本情况及分析
(一)主要问题表现调研中发现,民意沟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于以下方面:
1.认识必须进一步提升。问卷调查显示,我院干警对民意沟通工作的重要性均有所认识,但认识的程度不尽相同。只有少部分的干警认为民意沟通工作非常重要,且自己主动、持续开展了此项工作。很多干警认为,民意沟通工作一般重要,自己是被动、临时开展工作的,即只在审判、执行工作确有需要时,才短暂地收集除当事人外的其他群众的意见或建议,同时,自己对民意的转化、相关情况的反馈也不够重视。还有一小部分的干警,认为该工作没多大意义,或者说不清有无意义。
2.方式有待进一步创新。受访群众认为,民意沟通的
形式应当尽量多样,工作应当尽量持续,才能广泛、深入地关注民意、回应民意、把握民意,使司法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一方面,现有方式不够多样。法院部分庭室所开展的民意沟通工作,方式不够多样,渠道也不够丰富,往往过于简单,局限于巡回审判、判后回访、进行座谈等有限的几种。另一方面,工作开展不够持续。部分庭室开展民意沟通工作,没有形成长效机制,往往不够持续,有过分注重“新闻效应”之嫌,这容易导致工作的“虎头蛇尾”, 也使沟通工作呈现短暂化、运动化的弊端。
3.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受访群众认为,民意沟通的力度要不断加强。倾听民意的目的,在于将其合理转化后,用以指导实践工作。也就是说,民意只有被科学吸收、及时转化,才能在实践工作中充分体现其价值。法院部分庭室的民意沟通工作,力度仍有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对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反映问题较为重视,对于信访接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不能及时总结落实;二是在对群众的意见或建议进行研究后,基于工作实际无法采纳,但未及时对群众进行解释或说明原因;三是虽然认真采纳人民群众的意见或建议,但未及时向人民群众反馈相关情况。这些不足都导致法院干警尽管勤勉工作,却较难提升在人民群众中的满意度。
上述问题也是目前很多基层人民法院所共同面临的,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都没有从根本上予以解决。
(二)主要原因分析基层人民法院的民意沟通工作存在上述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
1.思想认识有局限长期以来,法院部分干警对民意沟通工作的认识存在局限性。一是对民意沟通工作的认识不深刻。或者认为民意沟通工作与审判工作无关,毫无意义,或者认为这项工作作用不大。二是对民意沟通工作的认识不全面,认为只需在审判工作中注意掌握当事人的相关情况就行,忽视民意沟通工作的全面性,没有意识到除包括民意倾听工作外,还应包括民意转化、民意反馈等多方面工作。部分干警认识上的不足,导致开展民意沟通工作缺乏动力,在具体工作过程中,方法不够多,力度不够强,效果不够佳。
2.工作机制不健全民意沟通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健全、有效的机制为保障。但在目前,法院对民意沟通工作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和部署,某些措施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制约了工作效果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一方面,部门之间配合不强,很多措施是法院各庭室自行推出的,缺乏相关庭室之间的配合联动,并且事前事后缺少统一的研究、落实和总结;另一方面,工作之间衔接不够,相关的工作措施大都集中在民意倾听方面,而民意转化和民意反馈方面的措施则相对较少,导致三方面工作的衔接不够顺畅。这些都影响了民意沟通工作的整体效果,造成法院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的差距。
3.指导规范待完善在我国现阶段,尚没有一套完整、成形的民意沟通工作规范体系。根据现有收集的资料,仅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前述的《意见》等3份指导性文件,这些文件虽然起到了推动民意沟通工作的积极作用,但往往过于原则,在具体实践中可操作性不足,同时,我国还缺乏可操作性强的司法解释或配套文件。工作规范的不完善,导致法院民意沟通工作出现简单化倾向,随意性较强,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基层工作形势。
(三)已有经验和做法许多法院都积极进行了构建民意沟通表达机制的探索,但尚未形成科学、系统而又十分有效的做法。我院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强化民意沟通工作,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民意沟通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走出去主动开展沟通
一是联合相关行政机关共建民意预警机制。法院审理的不少案件要经过交警队、劳动局、建委等行政机关的先行处理,故其往往掌握着案件的第一手信息,法院通过联合其共同建立民意预警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能够有效促进沟通工作的开展。(1)加强信息共享。通过与交警队、劳动局等行政机关共享信息资源,如交通肇事损害赔偿、劳动争议、追讨劳务报酬等案件的信息,特别是涉及社会影响较大或纠纷主体众多的案件信息,有助于全面掌握人民群众 的诉求,更好地开展工作;(2)提前预警风险。通过加强交流协调,对于群体性纠纷、突发性事件等,切实增强防范性,提前进行预警,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或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3)联合调研预测。通过整合资源,共同研究,对部分重大、疑难案件的发展态势进行预测,及时制定全面的、针对性强的对策,帮助提升疑难复杂问题的处臵能力。二是协调相关社会团体共建民意预警机制。工会、妇联、消协等社会团体或社会组织,通常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社会积累,在特定行业或领域内具有一定的权威,法院通过协调其共同建立民意预警机制,加强沟通,借助优势,能够提高民意沟通工作的效果。(1)协助收集信息。工会、妇联、消协等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特定行业或领域较为熟悉,对矛盾纠纷的产生背景、症结所在等也较为了解,在这些社会团体或组织的帮助下,能够更全面、更有效地收集信息。(2)促进民意转化。针对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突出问题,在合理采纳相关社会团体或组织意见的基础上,我院逐一研究制定出整改落实方案,并第一时间明确整改措施和具体时间,积极促进民意转化。(3)提升反馈效果。积极借助这些社会团体或组织在特定行业或领域的权威,在其帮助下开展民意反馈,能够使群众更为信服,充分提升我院反馈工作的效果。
2.请进来积极扩大效果一是建立与代表、委员的固定联络制。我院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邀监督员等为重点,通过走访、座谈、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深入了解辖区群众的司法需求,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司法公信力,更好地开展定纷止争、平复矛盾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汇总分类,对工作中存在的深层次、瓶颈性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尽快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二是聘请沟通联络员。我院聘请辖区具有较高威望、丰富阅历、热心公益的人士,担任固定的沟通联络员,定期进行法律政策、业务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并对工作出色的联络员进行表彰、奖励,提高工作积极性。沟通联络员的主要职责包括:(1)真实、全面收集反映所在地区的社情民意,以及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2)将法院落实群众意见、建议的情况进行反馈,在因种种原因无法落实的时候,耐心进行解释,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三是建立沟通联络站。我院在辖区乡镇建立法院的沟通联络站,并由院党组成员每人确定1个联系点,利用联络站扎根基层的优势,形成工作的联动,为当事人提供及时、全方位的司法服务。(1)全面收集民意。及时汇总辖区的社情民意、矛盾纠纷、信访上访等情况,为我院做出科学、正确的司法决策提供依据;(2)协助开展工作。沟通联络站可根据纠纷具体情况,提出开展巡回办案、缓刑走访的建议,并协助法院开展相关工作。
三、构建民意沟通表达机制的建议在基层人民法院,要
保障民意沟通工作的顺利开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必须完善与强化民意沟通表达机制,确保民意倾听、民意转化、民意反馈的有效实现。
(一)走出误区,提高工作认识构建民意沟通表达机制,要进一步提高法院干警的认识,帮助其纠正错误观点。一方面,要纠正认为民意沟通工作可有可无的观点,这种观点忽视了我国现阶段该工作的重要性。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法律制度还不完善,司法的公信力还不够高,民意沟通工作对于促进司法民主的扩大化和司法决策的科学化,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都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开展民意沟通工作也要避免矫枉过正,不能将重视民意沟通理解为放弃司法独立。司法独立原则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内在要求,对保证司法的公平和正义,维护社会的秩序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开展民意沟通工作时,既要充分考虑社情民意和人民群众的看法和接受程度,也要尊重司法自身规律,不能干扰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
(二)加强研究,出台指导意见现有民意沟通工作规范不健全,致使基层人民法院民意沟通工作缺乏有效的指导。要扭转这一现状,建议最高人民法院及早制定统一、完整、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全面引导民意沟通工作的开展。一方面,指导意见应贯彻民意沟通工作的目标,即构建科学、畅通、有效、便捷的民意沟通表达机制,有助于征求人大代表、政
协委员、专家学者、基层群众等社会各界的意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新需求、新期待。另一方面,指导意见应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民意倾听机制,二是民意转化机制,三是民意反馈机制。三项机制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应在指导性意见中得以全面体现。
(三)统一管理,健全工作机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民意沟通表达机制要重点补充、完善以下三项机制,并强化机制之间的有效衔接、相互配合,实现最大化的沟通工作效果。
1.强化民意倾听机制。要形成多元、畅通的倾听机制,促使丰富的民意传递进入人民法院,保障司法工作进一步贴近民生、体现民情、符合民意。第一,完善现有制度,更好把握民意。一是完善巡回办案制度。必须实实在在地走进田间地头,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要强化全程巡回服务,巡回办案不仅局限于现场开庭审理,还包括现场收案、现场勘验、现场取证、现场调解、送达等工作,要在立案、送达、开庭等各环节收集意见。二是完善信访接待制度。要积极开展信访接待工作,全面听取来自群众的不同意见,认真研究分析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扩大接访主体,邀请人民陪审员担任联络员,共同参与信访工作,畅通信访解决渠道,快速有效解决来访人员反映的问题。第二,不断创新方法,提升倾听效果。一是扩大倾
听对象范围。民意倾听工作要结合辖区经济、社会特点,除继续强化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的沟通外,还强调要着力贴近困难当事人,贴近农村群众,贴近基层社会团体和群众组织。二是拓展民意倾听渠道。要结合法院工作实际,加强创新,探索通过各种途径倾听民意。例如,进一步强化与相关行政机关、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等的联系,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充分收集社情民意;公布法院工作方案、计划,向社会相关单位、部门、团体、个人等征求意见;发挥互联网的沟通载体作用,确定专人负责舆情收集,密切关注、及时跟踪新闻媒体和网络上涉及法院工作的舆情动向等。
2.完善民意转化机制。要充分收集包括当事人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将其科学的分析汇总,恰当地反映到制度建设中去,促进司法工作的公正、高效、权威开展。
第一,准确探求民意,科学辩证分析。为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表达权,要广泛收集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意见或建议,包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邀监督员、人民陪审员及普通群众的意见或建议,并将所收集的信息登记造册,设立意见登记簿,指定专人将上述信息进行汇总分析。涉及全院工作的意见或建议,由研究室的调研员负责分析;涉及部门工作的意见或建议,由各部门实践经验丰富、调研能力较强的人员负责分析。从中提炼出对司法工作有促进作用的信息,并
及时传递给法院党组或相关部门领导。
第二,梳理整合民意,着力转化落实。在对所收集群众信息科学辩证分析的基础上,要认真梳理整合,根据信息的性质和重要性直接报送至法院党组或相关部门领导。由法院党组或相关部门领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归口管理,根据传递来的信息,深入研究,制定详细的改进方案或措施,将交办问题落实到具体人,提出落实时限要求,并填写情况落实表。对不属于法院解决的问题要及时上报,在固定期限内给予群众答复。确保“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根据意见登记簿的内容定期查阅,逐条复核,对于无着落的意见或建议实施责任倒查,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重新纳入民意沟通轨道,确保民意沟通渠道畅通。
第三,深化落实效果,形成长效机制。深化落实民意的过程就是实现民意的过程,法院根据群众意见推行改进方案或措施后,相关部门还要及时检验工作效果。一方面,对不适应工作实际的方案或措施加以调整,进一步提升工作效果;另一方面,对有力促进法院工作的改进方案或措施要大力推进,形成探求民意、实现民意的良性循环,完善民意转化长效机制。同时,总结出民意转化进展的相关情况,以便向人民群众进行反馈,取得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3.健全民意反馈机制。要形成便捷、高效的反馈机制,以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方式,对民意进行回应。对司法工作的意见或建议,已被采纳的情况,要尽快向人民群众进行反馈;未被采纳的情况,也要及时说明原因,取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第一,建立统一、完善的管理机构。在积极倾听民意、切实转化民意的基础上,及时对民意进行反馈,也是一个对外宣传司法工作的过程。由于司法工作存在自身规律,要建立统一、完善的管理机构,统一反馈的口径,规范反馈的渠道。可新设部门,或赋予法院原有部门,如研究室、办公室等,统一指导和管理民意反馈的相关工作,如制定工作规范、创新工作措施、制定考核标准等,确保民意反馈工作的统一、高效。
第二,构筑科学、完善的工作流程。民意反馈是人民法院对民意进行回应的过程,需要人民群众与人民法院之间的双向互动、良性互动。要构筑科学、完善的工作流程,促进互动的顺利进行,重视民意倾听、民意转化及民意反馈的相互促进,在民意反馈的过程中,注意倾听群众对反馈情况提出的新意见或新建议,进一步改进民意转化工作,提升民意反馈工作效果,最终形成“倾听—转化—反馈—再倾听—再转化—再反馈”的良好局面。
第三,创新灵活、多样的工作途径。要不断创新民意反馈的途径,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途径,提升反馈效果。
一是对当事人主要采取“当面说明”的方式,通过判前提示、判后答疑、判后回访、接待信访上访等途径进行反馈;二是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等特定人群主要采取“民主讨论”的方式,通过举行座谈会、意见征求会等途径进行反馈;三是对基层的普通群众等不特定群众主要采取“法制宣传”的方式,通过开展法制讲座、发表法宣稿件、庭审网络直播等途径进行反馈。
第三篇:沟通机制
对外沟通机制
一、项目例会机制
①、正常情况下每周五召开一次监理例会。(甲方代表、所有监理、项目管理人员及各劳务分包负责人参会)
②、每次质监站抽检前后召开一次项目例会;
③、每月召开一次质量专项工作会,总结改进并提出下一步工作措施; ④、以上会议质检方负责人必须参加,项目部成员原则上全部参加;
二、会议纪要机制
①、每次召开项目有关会议均要形成会议纪要,且要把会议纪要作为处理相关质量问题的基本依据。
②、双方能有专人记录并归档会议纪要,并向参会的有关人员发布整理后的会议纪要。
三、问题跟踪机制
①、项目推行过程中所有需要解决的质量问题,各方均要通过问题反馈表或整改回复单进行反馈或回复;
②、指定问题跟踪人,及时更新问题状态,直到问题解决; ③、把问题解决的方案与问题反馈表由资料员一并归档。
四、验收及整改回复机制
①、项目推行过程中所有需验收的隐蔽工程及需要抽查的分部分项工程,及时通知质检站进行验收。
②、对质监站和监理提出的质量缺陷定期进行整改。③、整改完成后向质检站以回复单的形式进行逐一回复。
五、信息发布机制
①、以周为时间单位向各质量监管方发布项目有关信息;
②、每周五以邮件的方式向各质量监管方发布上周项目进度状态; ③、每周五在监理例会上向甲方代表、监理汇报上周项目质量状态; ④、汇报主要包括:上周质量整改情况、本周质量计划、存在的问题。⑤、具体信息见项目会议纪要。
六、执行经理机制
①、项目执行经理,负责项目现场工作,加强各方沟通;
②、在非项目例会时间,当一方有重要紧急信息发布时,通过现场执行经理向各方发布信息。
第四篇:关于加强民意沟通工作的报告
竹山县人民法院
关于加强民意沟通工作的汇报
竹山法院按照最高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意沟通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理念,采取多项措施,畅通民意沟通渠道,架起了人民法官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确保司法为民的要求得到更好落实。
一、民意沟通工作开展开展情况
一是改进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督方式。通过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审理案件旁听,参与执行;上门征询、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听取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对司法工作的意见与建议;通过政协派驻民主监督小组的方式,对人民法院各项工作的监督,在代表各界精英的政协委员与人民法院之间建立一个互通的纽带和桥梁;通过主动汇报重要工作、重大事项、重大案件情况,争取理解支持,不断强化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沟通联系,架起法院与群众经常性沟通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二是完善接访机制,畅通信访渠道。把涉诉信访工作摆上党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涉诉信访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分管副院长具体抓,立案庭直接抓,其他部门协同抓的信访处理机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做到职责明确、责任落实、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建立领导机制,做到有专门领导、有专门机构、有专门人员,形成信访案件“有登记、有落实、有结果”的工作格局。我院除在立案大厅高立专人接访外,每天还安排一名院领导值班,负责接待来访群众。零距离倾听群众呼声、了解审判执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能当场解决的,立即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限期解决并及时反馈。
三是深入开展法律宣传“五进”活动。结合“人民法院为人民”活动,我院组织法官送法进农村、进校园、进军营、进社区、进企业,深入宣传与群众工作、学习、生活及企业的发展相关的法律知识,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法律意识,提高了依法维权的能力。通过走访行政执法单位,为他们上法治辅导课;通过与新农村建设联系点群众一对一结对帮扶;通过院领导和各庭室负责人深入工厂、企业、大型工程建设工地实地调研;通过担当法制宣讲员和法制校长等形式,向社会、向广大干部群众宣传法律知识;通过 “服务新农村,送法进万家”、“给移民朋友的一封信”、发放法律知识便民手册等活动,广泛深入的开展法律宣传,全面掌握社情民意。通过办理案件,深入到乡村、深入村组
院落、深入到田间地头开展举案讲法。使我们的办案过程成为了解民情,掌握民意的有效途径。
四是建立便民服务联系点,做好法院与农村,法官与农民的联系。我院以七个法庭为依托,在所辖区域内设立巡回审判点和工作联络员,发放便民联系卡,公布院领导和法庭干警联系电话。采取定期分片巡回审判案件和不定期走访、座谈的方式开展联络沟通工作,听取意见建议,并针对具体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相关对策,力求通过提高法官的服务效能保障基层的和谐和稳定。
五是改进和完善网络民意沟通机制。成立院网络舆情对应领导小组,建立网络舆情巡查制度,编写《每周要情》简报,每周向院主要领导报送巡查情况。一旦发现涉及本院的负面消息,及时沟通疏导,澄清实事,公开接受监督。大力加强网络宣传力度,主动开展法律文书上网工作,对一些重大有影响的、群众比较关心的案件通过网络进行宣传。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对有重大影响、涉及群体利益的案件,及时召集当事人对案件进展情况进行公布,以取得案件当事人的理解与支持。
六是抓住办案渠道这个重点,突出民意收集的即时性。该院在办案过程中,通过在立案时,随案送达监督卡,倡导判后答疑,向当事人释明案件判决的依据和理由;推行法官律师座谈制度,及时收集当事人及代理律师对案件承办的意见、建议。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下阶段需要努力的方向
我院加强民意沟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人民群众和上级法院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少数法官司法为民的理念尚未形成,亲民、爱民、为民的意识不高,在工作中还存在生、冷、推的现象;二是少数法官在为民办事的过程中缺乏耐心;三是对在民意沟通中好的做法、好的经验,总结宣传的不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充分认识民意沟通工作中的不足,通过总结经验,日臻完善各项机制,努力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努力提升我院审判队伍的司法能力、司法水平,为构建“平安竹山”、“和谐竹山”、“法治竹山”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沟通协调机制
信息科与职能科室沟通协调机制 1 目的
为了建立科学、规范、合理的信息管理机制,指导临床使用,增强与临床工作的互动,及时反馈临床信息系统功效,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畅通有效,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此制度。2 协调的范围
2.1在医院信息化工作运行过程出现的各种状况,都在协调范围之内。这些状况按与医院组织的关系,分为内部与外部两大类:对医院内部特别是信息科与各职能科室的各种矛盾的协调,属于内部协调;医院与其它组织的矛盾,属于外部协调。
2.2在内部与外部的协调工作中,主要协调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2.2.1上下级之间的工作关系,包括信息科与上级有关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 2.2.2同级之间的关系,包括信息科与各职能科室、临床科室、医技科室之间的工作关系;
2.2.3区域公众之间的工作关系,包括信息科与外部业务往来单位之间的关系。3内容
3.1协调的方式方法
3.1.1进一步明确信息科与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制度和职责范围,各职能部门要明确与信息科沟通的人员,做到有岗有职、权责分明。
3.1.2在内部的协调工作中,各职能科室负责人要搞好科室工作人员与信息科的协调工作。
3.1.3当信息科职能出现交叉与重叠时,或某项事情需要信息科与多个职能部门负责时,或出现的新任务、新项目信息科职能涵盖不了时,应以信息科为首牵头并与其它部门共同协办,必要时由综合职能部门的院办公室负责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
3.1.4在信息科协调出现困难时,由分管领导出面协调,必要时通过协调领导小组研究解决。
3.1.5在外部的协调工作中,重要的是建立起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互通情况,加强联系,遇到困难时应及时地向信息科主管领导或院领导通报情况。3.2信息科协调工作职责基本分工
3.2.1院办为信息科综合协调部门,负责信息科与上级有关部门、信息科与职能科室、信息科与职工、信息科与院外医疗单位等之间工作关系协调。3.2.2医务科、护理部负责信息科与临床科室工作关系的协调,与信息科医务人员之间工作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