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主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杭州下城区经验与启示

时间:2019-05-13 20:11: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民主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杭州下城区经验与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民主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杭州下城区经验与启示》。

第一篇:以民主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杭州下城区经验与启示

以民主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

——杭州下城区经验与启示

时间:2011年07月25日 11时00分来源:红旗文稿

作者:中科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红旗文稿杂志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同时民生领域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如何采取有效形式,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充分保障和改善民生,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新时期值得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杭州市下城区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制度之一的群众自治制度的优势,以民主的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探索了一条基层民主建设和民生改善共促发展的新思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一、为什么选择民主方式

推进民生建设的方式可以有多种途径,传统上各地主要采取政府延揽包办的方式。其所以采取这种方式,往往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原因。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条件下,各地财政主要是“吃饭财政”、“工资财政”,以维持政府的基本运作为主要特征,没有更多余力去充分满足民生需求,或者说只能满足基本民生需求;而基本民生需求往往是共同的,不存在明显的差异化问题。因此,采取政府包办的方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财政状况得到较大改善时,政府更有条件去改善和满足民生需求,而此时人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相应民生需求转变为更高层次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和差异化的特点。在这个阶段,民主方式的引入对民生需求的改善,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经济条件的改善伴随着民主意识的增强,人民群众对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了更高的表达意愿;另一方面,对政府而言,通过民主的方式作为民生需求的工作机制,既保障了政府民生项目投入方向的正确性,使其更符合民生的实际需要,更好地解决需求的多样化、差异化问题,同时也能使政府的民生工作更易赢得民众的理解和支持,民生项目更容易推进和开展。在这种民生需求的推动下,基层民主建设被注入更多实质性内容,更具活力和动力,因而也能得到更加深入的发展。

杭州市下城区的民主民生互促工作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开的。首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下城区的经济实力得到较大提升,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良好条件。下城区位于杭州市主城区,经济发展水平在杭州市乃至浙江省都处于领先地位。201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已达到460.5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为63.9亿元,居全省90个区(县、市)第4位。发达的经济基础,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有力支撑。进入新世纪后,下城区每年投入民生领域的资金都有较快增长,特别是2008年后,下城区每年投入民生领域的财政支出都在10亿元以上,此外还有政府引导的投放民生领域的庞大社会资金。这些都使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使民生资金更好地满足民众的民生需求,成为下城区优先考虑的问题。而广泛听取民众的声音,充分发挥民主机制,无疑是一种正确的选择。

其次,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随着工业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推进,社会阶层群体不断分化,不同利益诉求充分展现,民生需求的多样化、差异化特征日益明显。就下城区而言,南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差距,辖区范围内社区类型众多,既有老旧小区型、小康居住型社区,也有高档商住型、撤村建居型和排屋别墅型社区,不同社区之间以及社区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民生需求的差异性非常明显。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政府包办方式推进民生项目,虽然工作效率高、推进速度快,但是很难准确、及时、细致地掌握各方面的民生需求及其差异变化,难以避免“政府花钱办事、群众误解不满”的现象。而引入民主机制,不仅可以更有效地掌握民生需求,而且可以赢得群众的理解支持,使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再次,下城区通过民主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还具备一定的“民主基础”。下城区党政部门在长期的基层工作实践中,注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注重通过民主方式改进政府管理流程和治理效果,注重培养和引导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民主习惯,同时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民主管理经验,使基层民主参与得以在制度化平台和框架下有序和有效开展。这种前期形成的工作环境,使得政府管理和民生需求改善之间的民主化互动具备了良好的基础,也使得基层民主建设和民生改善共促发展成为可能。

二、“三管齐下”确保民主方式的落实

为了有效实现以民主的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需求,杭州市下城区提出了明确的“民主民生战略”,建立和完善了系统化的以民主促民生的体制机制。根据这一部署,下城区从社区体系建设、制度安排和动力机制等三个层面入手,全力保障民主促民生方式的落实。

第一,构建网络化社区体系,积极完善治理结构。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随着“单位制度”的变迁,社区作为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发生在社区、解决在社区。从全国情况看,实现基层民主的直接载体就是社区组织建设,社区组织不健全很难使基层民主得以有效运转,以民主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机制就无法实现。为了确保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具有组织化载体和实体性平台,下城区以构建网络化社区体系为核心,积极完善社区治理结构。

首先,在社区党委(总支)之下设置楼道党支部和党小组,在社区居民委员会之下设置楼宇自治会和单元居民自治小组,有效解决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组织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其次,在社区设立公共服务站承接政府的职能延伸,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并使之便民化。在工作机制上,通过“交叉任职”的办法,使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公共服务站构成“三位一体”的格局,解决三者之间机制不顺而互相掣肘,以及社区机构人员重叠、运行成本高的问题。第三,将驻区单位、驻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社区代表组织起来成立社区议事协商委员

会,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议决社区的各类大事。第四,在社区党组织、居委会与业主委员会以及物业管理公司之间运行“三方协调”机制,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议决社区内物业等方面的大事。第五,通过在资金、场地、活动等方面给予支持的方式积极培育各类社区组织,如老年人歌唱队、“和事佬”协会、鲍大妈聊天室、银发医疗队等,将这些社会组织整合到社区治理结构当中,增强社区组织的代表性和群众的参与性。

在这种网络化社区体系下,形成了以“三位一体”为主干,以议事会制度与“三方”协商机制作补充,以各类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等多方参与为特征的社区治理结构,社区居民的民生诉求和意愿以及对于具体民生项目的不同意见和建议有了多元化的表达和沟通的渠道,广大人民群众有序参与民生项目的决策、管理、监督和评议有了多层次的、制度化的平台。

第二,强化制度机制建设,确保民主参与的有效性。为了确保民主参与的有效性,使公众能更广泛、深入地参与到社区民生项目的决策、管理和监督中来,下城区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包括“四会”制度、“四问四权五规范”制度和“66810”为民服务工作法等等。“四会”制度指的是民情恳谈会、事务协调会、工作听证会和成效评议会等,由下城区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于2003年推出,其主要目的在于推动社区成员在重大事务中充分发挥社区主体作用,广泛吸纳各方意见,真正实现“为民谋利”与“让民作主”的有机统一。“四问四权五规范”制度最初源于背街小巷整治、庭院改造等民生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后逐渐推广运用到民生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其他领域。这项制度对党政基层组织动员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民生项目,进行了明确的制度化规定,强调在庭院改善等民生项目实施中必须“问情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绩于民”,必须尊重和保障社区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必须实行“100%入户调查制、设计单位必须与居民面对面交流制、社区党组织必须研究制、必须召开居民听证会制、设计方案必须公示制”等五项规范,使社区的民主参与制度化、常态化。

“66810”为民服务工作法是下城区富有特色的工作机制,每个数字代表了不同的工作内容:“六必到”,指的是当出现党员思想波动等六种情况时社区楼道党支部书记等相关责任人必须到场;“六必访”指的是社区党委成员以及其他相关社区工作者每月必须走访困难群众等六种类型的“特殊”居民;“八必报”指的是当社区居民等发现公共设施遭到损坏等八种情况时必须通过拨打电话等方式向社区有关部门或者社区工作者报告;“十”指的是党员先锋等十条服务热线,其中既有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项目,也有居民的自我服务项目。下城区还针对“66810”机制出台了具体的社区服务规范和电子化平台,对参与社区服务和管理的各类主体的责任做出了明确规定,提高了民主管理和公众参与的规范化水平及有效性。

第三,注重民生需求回应反馈,为基层民主注入持久动力。社区群众参与民生服务和管理的动力和积极性从哪里来?一方面,这取决于民生项目与群众自身利益的相关程度;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群众呼声是否有回应、群众意见是否有反馈、群众建议是否得到有效落实。下城区在通过民主方式解决民生问题时,注重民生问题回应反馈,为民主注入持久动力。首先,下城区以群众的民生诉求为切入点,构建了一套相对健全的反馈评价机制。在满意(星级)社区、满意(星级)卫生服务站、满意学校和先进单位的评选中,下城区执行“三评互动”机制,坚持以群众公认和满意度为核心,将群众评选、政府评估和社区评议三者有机结合起来。“66810”为民服务工作法,在明确的制度规范下,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反馈机制,对不同民生项目的反馈程序、反馈时间、反馈举措和反馈台帐等内容,做出了明确而严格的规定,基本实现了“有反映就有反馈”。不少社区还采取了“金点子”形式,鼓励广大居民为社区内的民生服务和管理积极建言献策,并对建议被采纳者给予适当物质奖励。

其次,下城各级党政组织在实际工作中切实抓好了群众建议的落实,吸收、采纳了来自群众的很多合理化建议。群众建议“要社区干部走下来,不能搞„机关化‟,要对社区工作者进行考核”,下城区民政局等有关部门即根据群众建议对社区服务模式进行了改革和完善;群众反映择校问题严重,下城区教育局等有关部门即根据群众意见和建议推出了“教育集团化办学”战略,努力解决择校难题、实现教育资源优质配置;群众反映居家养老困难重重,下城有关街道和社区即调整了原有部署和规划而将街道所属房产改为开办老年人食堂或(和)老年人公寓。通过以民生诉求为内容的社区民主机制,既保障和改善了社区居民的民生需求,也为基层民主建设提供了持久的动力。

三、杭州下城区的民主经验与启示

经验之一:民主方式是实现政府管理和民生需求互动发展的有效途径。

下城区是杭州市和浙江省的发达城区,其自身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经济条件,为各地推进民生发展和促进基层民主建设,提供了较好的参照和借鉴。在全国许多地区,正不同程度地面临着经济快速发展和民生需求日益高涨的问题。经济的增长必然伴随着财政实力的增强,如何使财政资源更有效地配置到社会民生建设中去,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仍然承袭着传统模式,或者忽视民生需求,或者以政府为主体包揽民生建设的方方面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民生领域的实际需求及其多样化、差异化特征视而不见。这一方面使有限的财政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另一方面导致公众的民生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出现“政府花钱办事、群众误解不满”的现象。

下城区以民主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经验,向我们展示了政府推进民生发展的另一条路径。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民生需求的增长和民

主意识的提高,如何将社会公众的民主意识和民生需求纳入到正常的利益表达轨道,如何使政府管理与社会民生需求和民主诉求有效对接,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下城区的民主民生互促发展经验,展示了政府管理方式如何由“单向推动”转为“双向互动”,展示了如何通过基层民主的方式保障和改善公众民生需求的具体机制,从而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城市基层民主建设和民生改善共促发展的新思路,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

经验之二:民主民生互促提升需要制度化途径来保障。

任何一项工作若要持久化的发挥作用,必须通过制度化的途径来实现。下城区以民主方式促进民生发展的实践探索,不是近年来的应景之作,而是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和完善,历届领导人都在前任的基础上,对这项工作制度化建设有所深化、有所提升、有所贡献,最终使下城区民主民生互促提升工作得以在制度化平台和框架下持久、有序和有效地开展。

概括而言,下城区的民主民生互促提升经验,不是将两种要素的简单拼凑,而是通过一系列的组织化平台和制度化渠道,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下城区以构建网络化社区组织体系,优化和完善治理结构为前提,使民主机制运行具有实际载体,民生需求表达具有畅通渠道。与此同时,一系列行之有效、具有约束力的制度框架,保障了公众参与社区民生项目决策、管理和监督的广泛性、有效性和持续性。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体现为制度设计的标准化、精细化和规范化,从而极大地提升了以民主方式促进民生保障机制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经验之三:目的性和有效性是中国民主的生命力所在。

下城区民主民生互促发展经验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很好地回答了中国民主的进展和生命力所在。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和一些学者一直质疑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其中一条重要理由就是民主发展缓慢。事实上,改革开放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特别是基层民主建设,一直在积极探索和不断推进,并取得多方面的成果。例如,早在1987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就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在农村开始推进村民自治制度,目前全国六十多万个村委会中的绝大多数进行了六至七次的换届选举,二百五十多万个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在城市地区,以198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为起点,社区居委会普遍进行了五次以上的选举。全国城市社区建设由点到面全面展开,并在健全社区民主选举、发挥社区服务功能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下城区经验就是亮点纷呈的中国基层民主建设中富有特色的一种实践探索,它的进展和成效从一个侧面也回应了政治体制改革滞后论。

基层民主建设的实践证明,中国的民主不是空谈的民主,不是从理

念设计出发的民主,而是有丰富载体和实际内涵的民主,它的主要目的体现为“为民”,而不仅仅表现为西方的“选民”。下城区以民主方式促进民生发展的经验再次证明,以充分实现人民利益为诉求的制度化“为民”理念,是中国民主的生命力所在。杭州市下城区基层民主建设和民生改善共促发展的实践经验,就是对这一民主理念的有效诠释。

第二篇:浅谈和谐社会与改善保障民生

浅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保障改善民生

社会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要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社会整体的、全面的和谐,而不是在某些局部领域和环节上实现和谐。具体说来,应当努力追求和不断实现这样几个方面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目前,我国社会中存在的主要不和谐现象:

一、收入分配差距方面:

首先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其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近来继续扩大,再其次东部与中西部差距有所拉开,最后一些行业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收入远远高于公有制经济收入。

二、教育不公平方面:

一个是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二是群众接受教育机会不平等。原因之一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原因之二是国家财政性投入不足,原因之三是资源配置不合理,原因之四是教育政策不尽合理,原因之五是人民群众教育需求日益增长。

三、卫生医疗保障方面:

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合理,看病难、看病贵,医患纠纷等问题突出。

四、社会保障方面:劳动力与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缺口大,就业困难;养老保障发展滞后,参保率低,覆盖面小。

五、环境保护方面: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工业发展呈“三高”即高成本、高消耗、高污染。

这些现象都经常可以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看到,收入差距的明显就不举例了。比如教育不公平:城市学生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而乡村教育比较落后,重点大学中城市学生的比例普遍高于农村学生,越好的学校所占的比例差距越大;高考的地域差异:有些省份一本上线率是有些省份的五倍。例如北京一本上线率为25%左右,而江西为10%左右,四川仅为5%左右。医疗保障:医疗水平城市与农村差距明显,农村医疗机构水平较低,看不了大病,有了大病只能跑去大城市。

在保障与改善民生方面,我家乡玉山县做了许多实事:

近年来,玉山县把民生工程放在重要的位置抓实抓好,初步形成了覆盖保障、救助、保险、补助的全方位民生保障体系,民生之路越铺越宽。同时积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和解决民生问题,办好了一批又一批民生工程实事,大幅度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增强了幸福感。

与此同时,玉山县大力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用于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保障、社会事业、扶贫开发等方面的资金也越来越多,城市低保月保障标准、农村低保月保障标准、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标准等得到大幅提升。目前,全县享受城市低保3982户8528人,农村低保11231户19407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2636人,上世纪60年代精减退职老职工救济人员210人,共发放各低保金3526.87万元。同时进一步加大医疗救助力度,今年城乡医疗救助达26979人次,支出546.64万元。实现了应保尽保、应补尽补的目标。切实加强民生保障,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全年民生性公共财政支出20.5亿元,有效解决了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实事。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投资1.23亿元实施各类教育项目204个,新建、维修校舍7.9万平方米,建成标准化学校126个,新建一中宿舍楼,4个标准田径场建设接近尾声,招聘141名教师、选派城区40名优秀教师赴山区支教。高考再创佳绩,玉山一中荣获全市“七个第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稳步推进,县公共卫生服务中心进入收尾阶段,岩瑞中心卫生院投入使用。新农合参合率达99.8%。血防工作进一步加强。强化社会保障,新增城镇就业5212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18万人;发放个人创业贷款8582万元、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金2.61亿元、新农保基础养老金4700万元、高龄老人补贴767万元;报销城镇居民医疗保险金5689万元、新农合资金1.44亿元;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生产和生命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权益,使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水平,是最终衡量党和政府工作的根本标准,也是评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准。

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建设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要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制度,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它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三篇: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相关的知识点

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相关的知识点 :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②政府的目标; ③科学发展观; ④社会公平; ⑤共同富裕;

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⑦科教兴国战略; ⑧自主创业; ⑨生命健康权; ⑩可持续发展战略;

国家重视解决民生问题的原因:

(1)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

(2)政府的根本目标是代表人民利益,为人民服务;(3)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4)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5)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6)有利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国家如何解决民生问题: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根本途径、关键)(2)坚持深化各领域体制的改革;

(3)坚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4)坚持维护社会公平;

(5)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

(6)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让环境更加舒适美好。

①实现中国梦,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③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

④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⑤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人才和创新支持。

⑥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⑦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撑。

⑧ 全国各族人民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续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排除前进道路上的万难,战胜各种风险,不断取得新的胜利,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到来。

⑨共同理想是团结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巨大精神动力。有它的鼓舞,全国人民才能凝聚在一起,形成强大合力,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⑩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法律保障

第四篇:形势与政策《保障和改善民生》

20**年~20**年第二学期《形势与政治》科目考查

班级:****姓名:***任课老师:***成绩:

论“保障和改善民生”

[摘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话题。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在制定和实施“十二五”规划时,都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迫切需要,是“十二五”时期必须全力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此作了全面的论证和阐述。“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战略重点和重大举措,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关健字]:十二五保障民生改善民生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话题。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在制定和实施“十二五”规划时,都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迫切需要,是“十二五”时期必须全力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此作了全面的论证和阐述。

“十二五”中明确指明,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坚持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的核心内容,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的客观要求,是贯穿“十大任务”的重要工作。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市场繁荣,社会稳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人民安居乐业,这是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结果,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果,是提出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等一系列重大创新理论的结果,同时也是提出并贯彻落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创新理论的结果。保障和改善民生,它在当前保增长,促发展,保稳定方面,已经和正在发挥着巨大的理论指导作用。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根据我国国情提出来的,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生产力比较低,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仍是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虽然我国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得到根本的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还有成千上万的人等待就业,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尚待完全建立,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还需进一步解决等等。这些都是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具体体现,如果不深刻认识这样的国情,不在理论上进行创新,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解决前进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将对保增长、促发展、促稳定的战略方针产生重大影响。党中央正是在准确把握国情和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我国发展新要求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战略构想。

民生是与经济相系,与政治相关,与社会相连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国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是社会安定繁荣的基础,民生问题解决得好,则经济就发展,政局就稳定,社会就和谐。民生问题解决得不好,则经

济就滞后,政局就动荡,社会就不稳。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中央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是在借鉴国外经验教训基础上所做出的高度概括和深刻总结。

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提出,不仅是广大人民的需求,也适应了时代进步的要求,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加快推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方法。深入学习和贯彻落保民生理论,需有各级政府的坚强领导,各部门、各行各业的积极配合,广大人民的积极参与。在党中央带领下,全党全民共同努力,我国社会必将出现更加和谐的大好局面。作为国家的人民,我们也要支持党的领导,响应国家的号召,努力为国家、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以主人翁的精神为国家和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南方日报》2011.01.30

第五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社会建设 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大力促进就业,加快发展教育、完善社会保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是党中央推进社会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和举措,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一项带有长期性、根本性、紧迫性、基础性的艰巨任务,关系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

关键词:保障 民生 社会 建设

十八大报告顺应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新要求、新期待,把民生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全面的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目标、新举措。这些新亮点深化了我们对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丰富了社会建设的内涵,拓展了社会建设的范围,反映了我们的社会建设已经从自发走向自

觉,从被动走向主动,从补充走向必须,从局部推进走向全面的系统建设。一、十八大对社会管理有了新的目标定位

我们党对社会管理目标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2004年9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这是在党的文件中,最早提出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思想,也正是这次全会决议提出了“四位一体”的社会管理格局,决议指出:“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党的十七大报告沿用了这样的提法。伴随社会管理实践的发展,党的十八大鲜明提出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把“法治保障”纳入到社会管理体制中来,不仅是定位和目标认识的深化过程,而且是丰富了社会管理的内涵,提升了社会管理的境界从格局到体制,更重要的是体现出我国在社会管理问题上依法治国的决心,在健全社会管理体制上积极向前推进的态势。我国社会体制与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基本适应的。同时也要看到,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

化,社会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问题日益突出。比如:社会结构不尽合理,社会组织体系有待完善,社会服务体系还不健全,社会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法律政策、方法手段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等等。只有突破这些体制性制约,才能从整体上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所以说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经济与经济体制发生巨大变迁的同时,也必然要求创新、完善与之相匹配的社会管理体制。

二、确立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来推进社会建设的价值理念 社会管理的论述,党的十八大报告有八个新的亮点,这些亮点深化了我们对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丰富了社会建设的内涵,拓展了社会建设的范围,进一步明确了社会建设的思路和重点,反映了我们的社会建设已经从自发走向自觉,从被动走向主动,从补充走向必须,从局部推进走向全面系统建设,反映了现阶段中国社会建设的新要求。“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把创新社会管理和改善民生同时作为社会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突显了社会管理的重要性。

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社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

展和谐发展的战略举措。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必须坚持社会公正公平,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社会建设,是我们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必然选择,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三、始终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社会建设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民生问题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关乎百姓的日常生活,直接反映人民的基本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状况,是社会发展最基础的必要条件,是关系执政党执政基础的重大问题。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同时,还强调,“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一)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

建立完善的社会体制是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意义。因此,加强社会建设,既要立足当前,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建设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在体制机制建设和创新上多下工夫。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二)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求我们必须面向时代要求谋划教育发展。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必须把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我县教育工作的主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各个教育阶段,真正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必须把教育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要以教育改革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以改革创新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消除制约教育发展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必须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努力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学校之间的差距,保障群众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权利,满足群众对发展教育的期望,强化政府责

任,优化资源配置,向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困难地区、薄弱学校倾斜;必须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更加注重教育内涵发展,坚持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三)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民生的头等大事,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战略根本。必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要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进一步完善鼓励劳动者创业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创业培训体系和创业服务体系,加大对自主创业者和自谋职业者的政策支持力度,为劳动者创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要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动就业信息全国联网,为劳动者搭建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平台, 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能力建设;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广大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维护他们的经济权益、政治权益、文化权益、社会权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不断提高劳动报酬,按照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平等协商确定、政府监督指导的原则,形成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机制和增长机制;要切实规范分配秩序,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强化政府监管,加快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大力规范“灰色收入”,严格调控垄断收入;要加大分配调节力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加大个税调节力度,推进个税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做好高收入者应税收入的管理和监控,减少税收流失;要大力帮助困难群众,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就业帮扶、生活救助、医疗互助等帮扶制度,更好地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扩大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标准和保障水平,保证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和基本权益, 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社会保障标准,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大扶贫力度,提高扶贫标准,逐步提高贫困人口健康生活水平和稳定发展能力。特别要抓紧解决农民和农民工两个群体收入增长较

慢的问题。要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健全法律法规,强化政府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加快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要深化工资制度改革,按照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平等协商确定、政府监督指导的原则,形成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机制和增长机制。

(五)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社会保障体系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是社会的“安全网”,也是经济的调节器,最重要的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底线保证,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统筹协调做好各项工作,实现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完善实施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落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切实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逐步推进城乡养老保障制度有效衔接;要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规范管理,分类施保,实现应保尽保。健全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合理提高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要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逐步拓展社会福利的保障范围,推动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逐步提高国民福利水平;要提高住房保障水平,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抓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形成政府保障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住房供应体系。

(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医疗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健康和千家万户幸福,是重大民生问题。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医药卫生事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以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心,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努力实现全体人民病有所医;坚持从基本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地总结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实践经验,准确把握医药卫生发展规律和主要矛盾,坚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相适应,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要坚持公平与效率统一,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加强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职责,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促进公平公正。同时,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促进有序竞争机制的形成,提高医疗卫生运行效率、服务水平和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

(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应该在政府和社会之间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通过社会组织,一方面可以扩大公众的参与渠道,另一方面可以拓展政府公共管理的途径,还可以提升社会的自组织能力,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另外,社会组织还可以作为公共服务的承担者。政府的一个职能就是公共服务,但是这并不是说一定要自己提供,而是要保证公共服务的供给,这样社会组织就可以承担公共服务的提供。

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城乡居民自治组织集自治、服务功能于一体,是我国的特色和优势。现在,大多数地方社区承担的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职能,已逐步由政府延伸到社区的服务窗口承担起来了,实现了初步的政社分离。今后,要进一步强化城乡居民自治组织的自治功能,落实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要求,做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政府不包办代办。要理顺社区内部治理关系,健全社区自治相关制度,规范决策办事程序,形成新的既有活力又有秩序的组织体系。要通过多种渠道拓宽社区经费来源,结合城区改造、征地拆迁、股权改革等增加社区服务实力,使之切实承担起服务“社会人”的责任。

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

特大安全事故。

下载以民主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杭州下城区经验与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民主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杭州下城区经验与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