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七章旅游业员工的心理保健 Microsoft Word 文档
第七章旅游业员工的心理保健
一、填空题:
1、现代意义上的健康应该包括、、和道德健
康。
2、心理健康状况主要与、身心疾病、、和
3、(健康)状况”有着积极的作用。
4、自信心是一个人重要的内在品质,它包含有、、和。
5、在心理学上,挫折是一种色彩。
6、导致旅游从业人员产生挫折的客观环境因素包括、和三个方面。
7、由于组织管理原因导致个体受挫的因素有、、和。
8、挫折产生的因素是指由外界事物阻碍人们达到目标而产生挫折。可分
为、和三方面。
9、一个人对挫折容忍力的高低,受、10、基本上可以将人在挫折后的行为反应分为两类即、;我们推崇面对挫折采取定向的应付方式。
11、自信的表现为:自信的人、自信的人、自信的人。
二、选择题:
1、下列因素中对人的心理健康起消极作用的是。
A、自信心B、心理应付技能C、社会支持D、生活压力
2、有的人很想得到某一件东西却始终得不到,便自己安慰自己说:“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
这是受挫后行为表现的。
A、消沉逃避反应B、合理化作用C、升华D、行为倒退
3、有的员工遇到挫折时变得手足无措,像小孩一样哭闹。这是受挫后的表
现。
A、攻击反应B、升华C、行为倒退D、消沉逃避反应
4、有人在经受挫折后采取埋头抽烟、借酒消愁、整天睡觉的方式。这是受挫后的表现。
A、坚持B、攻击反应C、消沉逃避反应D、合理化作用
5、一位餐厅服务员被客人投诉后情绪愤愤不平,故意在菜肴中混入一些细小的杂物上给客
人。这是受挫后的表现。
A、消愁逃避反应B、行为倒退C、合理化作用D、坚持
6、一个人在受挫后采取刻板的方式盲目重复某种无效的行为。这是受挫后的表现。
A、行为倒退B、攻击反应C、消愁逃避反应D、固执
7、有位刚入职的服务员第一天上班就被客人投诉,他感到情绪低落,产生辞职不干的想法。这是受挫后的表现。
A、合理化作用B、调整目标或途径再尝试C、消沉逃避反应D、攻击反应
8、遭受挫折后,变压力为动力,所谓“化悲痛为力量”。这是受挫后的表现。
A、升华B、合理化作用C、消沉逃避反应D、调整目标或途径再尝试
9、服务员小王非常希望自己能被评为月度优秀员工,然而连续几次都榜上无名,但她仍不气馁,继续努力地工作。这是受挫后的表现。
A、行为倒退B、坚持C、升华D、消沉逃避反应
10、德国著名诗人歌德,青年时因失恋曾欲自杀,但他后来将这种伤痛转向文学创作,写出了不朽的文学巨著《少年维特的烦恼》。这是受挫后的表现。
A、升华B、合理化作用C、消沉逃避反应D、行为倒退
11、餐厅服务员受到经理的批评后,将怒气发泄到用餐的顾客身上,这是挫折后的什么行为?()
A、行为倒退B、攻击反应C、消沉逃避反应D、固执
三、判断题:
1、“心理压力”对人的心理健康完全是消极因素。()
2、心理健康状态是动态的,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
3、与生理条件相比,一个人是否具备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对于挫折容忍力更为重要。()
4、自负本质上是自信不足的表现。()
5、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的调查报告显示:心理压抑已经成为21世纪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
一。()
6、“化悲痛为力量”,就是感情升华的一种表现。()
7、大量的研究表明,身体健康、发育正常的人比身体虚弱、生理有缺陷的人具有更高的存在容忍力。()
8、与生理条件相比,一个人是否具有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对于挫折容忍力高低的影响更大。()
9、生活经历艰辛曲折的人比一帆风顺的人更能容忍挫折。()
10、挫折容忍力与个人的习惯和态度一样,是可以经由学习而得到的。()
11、不同气质的人对挫折的容忍力是相同的。()
12、冲突与挫折往往与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受阻有关。()
13、“化悲痛为力量”,是感情升华的一种表现。()
14、“大材小用”或“小材大用”是造成员工心理挫折的原因,这是属于个体主观因素。()
15、“吃一堑,长一智”挫折可以增长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人们以更好的办法去满足人的需要,所以挫折对人来说,只有益处。()
16、有的员工受到挫折后便失去控制像小孩子一样哭闹,激动,这是员工挫折后的合理化作用的对抗行为。()
17、一个人的自信心是建立在对自己正确的客观的认识基础上。()
四、名词解释:
1、心理应付技能:
2、“社会支持”:
3、挫折:
4、挫折容忍力:
5、合理化作用:
6、自信:
五、简答题:
1、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怎么进行自我心理健康的保健和维护?
2、人们在挫折后的行为表现都有哪些?
3、如何培养自信心?
4、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方法有哪些?
第二篇:旅游业员工的心理保健
第七章 旅游业员工的心理保健
一、填空
1、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的调查报告显示:()已经成为21世纪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2、现代意义上的健康应该包括()、()、()和()
3、心理学上一般认为,心理健康状况主要与()、()、()、()和()有关
4、导致旅游从业人员产生挫折的原因归纳起来大致有()因素和()因素两大类
5、中国五千年得灿烂文化中有一种关于“五心”的说法:()、()、()、()和()
6、自信是一个人对自己实力的()和(),是一种勇气和力量,是健康心理的()
7、心理(健康)状况=()/()
二、是非判断题
1、健康乃是一种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2、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意味着完全没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3、哮喘、关节炎、癌症和心脏病等都属于身心疾病()
4、攻击反应是指个人受到某种挫折后,表现出和他年龄或身份很不相称的幼稚行为()5、自负表现的是对自我的一种贬低,一种对自己的不信任,一种对自己的消极感受()
6、归根到底,自信的感觉源于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
7、“麻烦还不算是麻烦,如何解决麻烦才是真正的麻烦”,说明遇到 麻烦后,心理应付技能很重要()
三、名词解释
1、心理应付技能:
2、挫折:
3、挫折容忍力:
4、合理化作用:
5、自信:
四、单选
1、下列行为属于挫折后的非理性行为的是()A、坚持
B、升华
C、酸葡萄效应
D、固执
2、下列行为属于挫折后的理性行为的是()
A、攻击反应
B、行为倒退
C、合理化作用
D、消沉逃避反应
3、在心理学中,同自信相反的词是()A、自卑
B、自负
C、自夸
D、自信 4、有些员工对主管人员的指责感到不满而故意采取对抗的方式(),这是挫折后的()表现
A、攻击反应
B、行为倒退
C、消沉逃避反应
D、固执
五、多选
1、心理健康的从业人员智力正常,其行为举止应该是合情合理的,具体 包括()
A、行为方式与年龄特征一致
B、行为方式符合社会角色
C、行为始终受自我意识的控制
D、行为固执
E、行为方式在不同的环境中能 保持一致 2、下列行为属于挫折后的非理性行为的是()
A、攻击反应
B、行为倒退
C、消沉逃避反应
D、固执
E、合理化反应 3、下列行为属于挫折后的理性行为的是()
A、坚持
B、升华
C、酸葡萄效应
D、固执
E、合理化反应
六、简答
1、心理健康的人具有哪些心理特征 2、怎样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3、引发挫折的原因有哪些
4、一个人对挫折容忍力的高低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5、自信的人有什么表现
6、如何才能培养自己的自信心
第三篇:第七章 员工的心理保健
第一节
员工援助计划(EAP) 第二节
员工工作压力的管理
一、EAP定义
员工援助计划是由组织(如企业、政府部门、军队等)出资为其成员及其家属设置的一套系统的、长期的福利与支持项目,是心理卫生服务的一种。
它根据企业具体情况,通过专业人员为组织、员工提供诊断、评估、培训、专业指导与咨询,帮助员工及其家庭成员解决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提高员工在组织中的工作绩效和身心健康,并改善企业的组织气氛和管理效能。
二、EAP的主要内容
EAP的内容主要包括工作环境设计与改善、心理压力应对、沟通和人际关系改善、职业心理健康问题、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危机干预等六个方面。
三、EAP的类别
1.内部模式:本组织内部自行设立EAP专职部门或人员,聘请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人员策划实施。
优点:针对性强,适应性好。如工会
2.外部模式:将员工援助计划外包,适应于人数不多组织。优点:保密性好、专业性强、服务周到。
3.联合模式:多个企业联合成立一个专门服务机构,由企业内部专业人员构成。
优点:专业性强、经济效益好、灵活性高。
4.共同委托模式:多个企业共同委托外部机构。5.整合模式:内置、外设并举模式。
四、EAP效果的测量
1.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
成本/收益=因病旷工率、员工福利支出的减少,产出增加 2.过程评估(process evaluation)
推动和实施EAPs过程中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员工对项目的组织、实施及成效的态度和满意度。
3.临床评估(clinical evaluation)
针对特定组织中员工的特殊表现进行事前事后的测量,并因组织特性不同而有较大差异。
五、EAP的组织实施
EAP实施的必备条件 1.企业决策者的高度重视 2.员工的理解与配合
3.技术的投入和支持:专家、工具、场地、数据库 具体步骤:
组织的调查和诊断 员工的教育和培训 个别心理咨询与辅导 结果评估
案例分析:
1.进入与签约
2.组织调查和诊断,反馈企业。六个方面:现在分析、原因分析、计划分析、创新分析、执行分析、反馈分析。采用方法:观察、调查、访谈、查阅。
3.企业宣传、教育和推广
内容:员工援助计划的作用与意义;EAP的主要内容; EAP的实施原则;管理者与员工的角色定位等。
目的:提高信任感,消除顾虑,乐于参与
4.设计与执行干预措施。
初级预防,减少或消除导致职业心理问题的因素,建立积极、健康的工作环境,主要通过改变人事管理制度实现;
二级预防,即教育和培训,旨在帮助员工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并培养处理心理问题的技能,增强企业处理员工心理问题的能力;
三级预防,即心理咨询与辅导,由专业心理人员向员工提供个别或团体心理辅导服务,使他们能够保持良好的生活与工作状态。
5.评估EAP干预的效果。
硬指标:生产率、销售额、产品质量、缺勤率、员工赔偿等; 软指标:人际冲突、员工士气、员工忠诚度、组织气氛等。
企业理念、企业文化、制度体系等建立保障体系。
设计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完善薪酬制度和用人机制,通过工作轮换、交叉培训、安排临时任务等方式提高工作积极性。
六、压力管理的方法与途径
压力管理是指将压力转变称为经济影响因素的过程,管理的过程既包括预防压力,也包括缓解压力。压力管理的方法虽然有很多,但大多可以归结到个体和组织水平。
(一)个体水平的压力管理
1.压力的自我调节。个体心理疲劳程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压力调节能力。心理不健康者往往采取一些不恰当的应对措施或者消极的自我防御机制减轻压力,如否认、回避、压抑等等,而心理健康者则会主动采取积极的或无害的应对措施,如宣泄、转移注意力、改变目标、幽默、升华等,是自己的心理状态尽快回复到理想状态,重新开始工作和生活。2.生活方式管理。生活方式管理主要着眼于自身生活习惯的养成。这种管理方式要求个体通过有规律、有效率的生活减轻压力的影响,如体育锻炼。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使员工身体健壮,精力充沛,增强压力应付能力,减少或消除压力的生理影响。
3.工作方式管理。工作方式管理要求个体通过对工作环境的管理主动应付压力。它要求个体首先估价压力情境——个体觉察到一个新的压力时,首先是去描述它,并且估价其来源和威胁程度。其次,个体需要尽快确定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确定了压力的来源并且精确估价面I临的挑战后,就要决定如何去应对它。这包括形成解决方案和从中做出选择两个过程。一般说来,在压力情境中应对压力源有四种方式:①直接解决问题,舒缓压力;②从问题中撤出,部分摆脱压力的束缚,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压力作全面考虑与评价,找到更好、更全面的解决方案;③与问题达成妥协,这是在不能改变也不能避免的环境中不得不做出的让步;④适应,可通过讨价还价、折中等方式适应彼此的要求,牺牲一部分而获取另一部分。4.不同压力反应的消除。工作压力会使员工产生生理的、情感的等多种反应,对不同反应采取不同的消除方法。生理反应的消除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心理训练进行。通过训练,使员工学会控制自己的生理反应,进而消除或减轻紧张情绪。心理训练的方法很多,如放松训练、生物反馈训练、自生训练和冥想等,关键在于在遇到环境压力而感到紧张时能有效地运用它并达到松弛状态。压力情感反应的消除可通过寻求社会支持实现。当个体受到压力威胁时,他人的帮助和支持有助于恢复信心。这种支持和帮助表现为共同讨论目前的压力情境,帮助确立更现实的目标,指出压力员工不曾发现的积极特征,促使个体发泄消极情感如愤怒、恐惧和挫折等。这些做法对舒缓压力和紧张情绪非常必要。5.学会放弃,主动“失去”。
个体的压力管理技巧
1.识别自己的压力信号。 2.消除或改变压力源。 3.建立支持网络。
4.经常练习放松和减压技巧。
放松反应是指呼吸心跳放慢、血压降低、新陈代谢减慢时的身体反应。
(二)组织水平的压力管理
1.处理好员工的工作任务和角色需求
(1)强化员工正式的组织沟通。加强与员工正式的组织沟通,有助于减轻角色的模糊性和角色冲突,减少不确定性。管理者完全可以通过与员工的沟通和传递信息影响,甚至改变员工的认识。强化员工正式的组织沟通需要从工作本身和组织结构人手,促进任务、角色的清晰化和丰富化,增强工作本身的激励因素,激发员工的内在工作动机,提高工作满意度,进而减少压力的产生。
(2)设置明确的目标。当员工的目标比较具体又富有挑战性时,如果能提供及时的反馈,他们会做得更好。利用目标设定可以减轻工作压力,明确员工的工作动机。如果目标比较具体,而员工又认为可以达到,就会降低员工工作绩效的不确定性,从而有效地减轻员工的受挫感、角色模糊感和压力感。
(3)做好工作再设计。重新设计工作可以给员工带来更多的责任感、更大的自主性和更强的反馈,有助于减轻员工的压力感。工作再设计主要包括岗位轮换、工作扩大化和工作丰富化。具体操作时,可以根据情况安排员工力所能及的岗位、施加工作压力、采用协作和互助的工作方法、肯定业绩、建立信心、变压力为动力……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集体活动,建立紧张工作和轻松活动相结合的工作休息氛围。(4)发放“精神薪资”。“精神薪资”有利于缓解工作压力,可以使员工在付出辛苦努力后有成就感,获得尊重,并成为未来事业发展的基础。
2.处理好员工的生理需求和人际关系需求。这主要是为员工创造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环境,满足员工的身心需求,提高工作方面的保健因素,减轻压力。
(1)弹性工作制。在核心工作时间内,所有员工都上岗到位,但在弹性时间段内员工可以自由安排。弹性工作制有利于降低缺勤率,提高效率,减少加班费用,减轻员工对管理人员的敌意,从而增加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减少压力的产生。
(2)参与式管理。员工对工作目标、工作预期、上级的评价等问题存在种种不确定感,而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绩效,因此,如果允许员工参与相关决策,增强员工的参与感,能够帮助员工减轻角色压力。(3)EAP。
组织的压力管理技巧
1.改进工作设计 2.提供情感支持
①要与员工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否则员工没有合适的渠道释放压力;②因为不同的员工需要不同的支持,所以领导者要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提供正确支持;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领导者不要直接为员工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而要帮助他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④不要散播产生压力的信息。 3.营建健康的组织文化
第四篇:法官心理保健
法官心理压力与调适 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
徐松泉
一、法官心理压力的成因
(一)来自社会的压力。社会对法院和法官的期望过高。法律不是万能的,法律的调整作用也有一定的局限,不是所有的纠纷法院都能解决,而民众对法院司法职能的期望明显过高,法院令当事人息诉服判的难度越来越大,涉诉信访已经成为困扰各级法院工作的一大难题,涉诉信访的多少也成了有关领导考量法院工作绩效的重要指标。尽管各级法院都在解决涉诉信访上下重手,加措施,但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法院对涉诉信访的重视甚至成为某些当事人视法律于不顾无限膨胀个人利益的工具,一旦法院的裁判与自己的诉求不一致,便四处上访,试图通过上级机关、各级领导向法院施加压力。社会对法官的认识也有失偏颇。极个别的害群之马,严重影响了法官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大盖帽两头翘,吃了原告吃被告”的顺口溜破坏了法官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司法腐败一度被称为最大的腐败。尽管法院中更多的是谭彦、宋鱼水、金桂兰这样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好法官,但“殃及池鱼”的效应仍使法官不得不时常面临被他人调侃与讥讽的尴尬。
(二)来自家庭的压力。照顾家庭存在困难。基层人民法院审判条件差,审判任务重,特别是基层法庭工作人员,照顾家庭尤其困难。法官在忙碌的审判工作中,使得法官难得有多少闲暇陪伴和照顾家中的父母妻儿,影响了家庭关系的和睦,淡漠了亲情。同时经济待遇低是法官长期以来羞于启齿的隐痛,这种隐痛对贫困山区的法官来讲尤为剧烈,随着物价的不上涨,法官养家糊口的成本明显加大,而法官的收入相对较低,与周围的高收入的律师相比,法官内心产生自卑感,造成法官生活性压力。
(三)来自工作的压力。基层法院作为全国四级法院中定纷止争的第一站,承载了全国法院系统80%的案件工作量。近年来,随着诉讼门槛的不断降低,诉讼费用的大幅下调,人民法院对社会弱势群体司法救助力度的不断加强,法院受理案件数急剧增加,而干警的在编人数仅有少量递增,近年来,因上级法院遴选法官、退休、工作调动等原因,相当一部分一线资深法官离开基层法院,但经选调、公务员招录及军转干部安置等渠道新增的人员通过司法考试的人数较少,尚未取得助理审判员资格,没有办案资格,案多人少的问题严重。大部分法院只有推行5+1或者5+2加班制度模式,完成审判任务,很多法官家属抱怨称法院的工作太累,打乱了正常的生活规律。干警们在紧张工作之后的疲惫身心得不到及时的舒缓和调节,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身心健康,必然给法官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四)来自当事人的压力。人民法院审理的案件,绝大部分是当事人之间的矛盾不能自我调和的产物。当事人大多把希望寄托于法官的明察秋毫和快审快执。但是,在目前司法公信力不够高和当事人法律知识欠缺的情况下,即使案件的审理从程序到实体都没有任何瑕疵,一旦审判结果与其自身预期不一
致,即仅凭主观臆断或者猜测,认为其诉讼中的一切不利均是由于对方给予了法官好处,进而在恼羞成怒的情况下迁怒法官,或者信访不信法,反复缠诉闹访。法官被投诉或涉及信访的,往往要接受调查、质询,并要求写出书面情况报告,还要对信访、投诉人耐心做好解释、说服工作,牵制了法官的部分工作精力,给法官的心理同样造成了较大有压力。
二、法官存在的心理现状
当前,法院面临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大大增加,解决的都是社会矛盾的难点问题和焦点问题,绝大多数法官能够正确面对现实,认为在改革的关键时期,自然是矛盾的多发期,是社会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是可以化解的,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法院应当运用审判职能为解决这些矛盾作出贡献,应该说当前法官的主流心态还是积极的,多数法官一直坚信“法律是正义的化身”,支撑法官群体默默为依法治国、为审判事业而辛勤工作。尽管如此,由于工作压力大、社会评价低,使得一些法官成了心理上的弱势群体。笔者认为当今法官存在的负面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焦虑心理。目前在绝大部分基层法院,院领导都非常重视抓清理未结案,关注有效缩短审理期限。而当事人也往往因急于看到胜诉结果,而不断催促、纠缠法官早日结案,多数法官为此寝食不安、身心疲惫。有很多干警经常因为手中的某个案件而久久不能入睡,疲劳或压抑心理症状使得不少法官感觉工作压力过大,工作频率过快,工作要求过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因担心出现差错而时时如履薄冰,法官们常常处于一种“案未结、心难安、情难稳”的压抑、焦虑状态。
二是厌战心理。在法院系统相当一部分法官都想到综合部门工作而不想到一线办案,一些年轻法官即使办案,也宁愿选择案件相对较少、相对办案强度不大的部门,往往只想办简单的案子不想办复杂的案子,并在办案中一味追求案件调撤而不想判决,一些法官在证据规则认定事实、判断案件中经常遇到阻力,难免感叹“所学、所想的与现实差距太大”,法官的审判结果大多是“黑白分明”的,一方胜诉一方败诉是必然的结果,当事人输了官司迁怒于法官,赢了官司执行不到位亦怪罪于法官,这使得法官始终处于矛盾中,必须承受多方面的压力和风险,相当一法官出现了不愿办案的厌战心理。
三是失衡心理。在法院,付出与回报严重倒挂是造成法官失衡心理的主要因素。工作压力大,职位调整机会少,与党政机关干部相比,多数法官难有成就感,与公安等其他政法部门人员相比,法院对法官的业务要求更高、管理更严、责任更重、工作更累,但在有关待遇方面则是地位偏弱、经费偏少、工资偏低、条件偏差,如公安警察有警衔级别津贴,而法官级别已评定多年,法官的津贴却严重与其所付出的劳动不相适应,加剧了法官心理上的不平衡。
四是逃避心理。由于种种压力,越来越多的法官选择离开法院系统,特别是基层法院,其中年轻法官的思离倾向明显,法官之所以调走,就是图轻松一点。这些逃避心理已经严重影响干警的思想,对审判工作带来不少消极作用。
三、法官心理调适的途径
压力缓解方法与技巧
健康的概念 压力产生的原因 缓解压力的方法与技巧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 健康:
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功能上完全安宁的状态,不只是没有疾病。心理压力自我评估诊断表
出现其中5—10种症状者,属于轻微的紧张感,需要留意,只要合理休养就可很快恢复;
有其中11—20种的症状者,属于严重紧张型,必须找专门心理医师咨询,并接受诊疗;
有其中21种以上的症状者,在一般的日常生活中就会出现适应障碍的情形,而且有可能明显的身心不适症状。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
工作时间长; 极度失落; 难耐高压; 家庭危机; 疾病打击; 贪欲过高。
座席代表压力
在座席代表中做一个调查,问他们什么是工作中最关心的问题,美国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前三个答案是: 1.如何缓解压力;
2.如何选择正确的语言; 3.学会处理复杂事务。
压力对于一个高效运转的呼叫中心是一个必然的现象,缓解压力就必须是一个值得花精力去做的任务。工作压力的积极意义
压力可以刺激我们采取行动来挑战自身能力,帮助我们达到自认为不可能达到的目标。
1.工作不仅给人们提供衣食住行等经济、社会上的支持,还对人的心理和人格的稳定和成熟起到积极的作用;
2.工作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行为,对人的身体强健和心理健康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行为医学研究发现,追求“成就感”或“事业的成功”是人类行为极其重要的动机之一。而工作正好是人们满足成就欲望的无可替代的途径。人们的人格特质,诸如思维方式、自我意识、行为风格、人际交往的健全态度和良好形象等,往往在工作的过程和成果中表现无遗;
如何正确对待工作
1.工作者应把工作的性质、特点与自己的有关条件(包括知识水平、智力水平、能力等)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不仅仅是以工作地位的高低或待遇的优劣去选择和对待工作。
如何正确对待工作
2.把工作作为调适心理的良药。有了工作,就获得了一种安全感、成就感、自尊心和荣誉感。当然,工作应能符合社会的需要并达到社会规定的标准。如何正确对待工作
3.“专注于一事,必有所成”。稳定的工作取向常常是成功者的重要特征之一。4.注意劳逸结合,将闲暇活动作为工作的必要补充。工作之余,通过各种娱乐活动,转移自己的注意角度,可以达到放松生理和心理,恢复精力和体力的目的。职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
“没有人因劳动而死。但无所事事和游手好闲却给人的生命带来危险,因为人生为劳动,犹如鸟生而为飞翔。”
缓解压力的诀窍
1.正确选择职业与工作环境的适应
了解工作的性质和要求,恰当的评价本身的条件; “兴趣”—择业中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我喜欢,我努力,我高兴”
想过工作环境的适应吗?忙碌的工作,接触人的不同,室内空气污染……
缓解压力的诀窍
想过大约40%的工作人员必须经常倒班吗?疲劳、效率低、睡眠障碍,甚至人身攻击……
想过电脑引起的技术压力吗?电脑恐惧、电脑焦虑或电脑压力。表现烦躁、头痛、拒绝学习,反对和厌恶新技术…… 想过工作后还要不断学习吗?
工作思想准备的越充分,适应的越好。
缓解压力的诀窍
2.注意心情调适,维持心理平衡 方法:
正视现实:
“事情原来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还有很多可以回旋的余地”、“即使是一败涂地,也还有重新站起来的机会”
必要时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我有我的优势,我并不比别人差” 缓解压力的诀窍
尽量让自己的工作环境变得舒适、宽松: “优雅的环境帮我调整心境”、“尽量让环境舒适、宽松起来” 了解自己的生理周期:
“我知道我什么时间效率最高” 倾诉
不要和你的邻座诉苦,要找你的上级,这样会 使你更正面的作一个回顾。 求助于心理医生
“我看心理医生,我选择心理健康”
了解自己的生理周期: 缓解压力的诀窍 3.发现快乐:
“谁最快乐?”“作品刚刚完成,正在欣赏自己作品的艺术家;正在用泥巴修筑城堡的儿童;千辛万苦抢救了患者生命的医生。”他们共同特点——从事的工作有了成就感。不管做什么工作,追求事业有成比谋生更重要。追求成就感是人生一种正确的崇高愿望。除了愿望,还必须具有干好这项事业的知识技能。
缓解压力的诀窍 4.正确对待竞争:
竞争是现代社会中人类心理防御机制遭遇到的最大的心理冲击;竞争既是一次挑战,也可能成为一次机遇; 竞争是普遍现象,无可逃避;
培养乐观而稳定的情绪,是成功参加竞争、取得胜利的必要条件; 回避不必要的竞争,有时主动退让并不等于怯懦。缓解压力的小建议
1.休息片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一天中多进行几次短暂的休息,做做深呼吸,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可以使你放松大脑,防止压力情绪的形成。千万不要放任压力情绪的发展,不能使这种
情绪在一天工作结束时升级成能压倒你的工作压力。缓解压力的小建议
2.了解造成压力的根源:
确切地说,到底是什么压垮了你?是工作,是家庭生活,还是人际关系?如果认识不到问题的根源所在,你就不可能解决问题。缓解压力的小建议 3.转移并释放压力:
做一下体育运动,体育运动能使你很好地发泄,运动完之后你会感到很轻松,不知不觉间就可以把压力是放出去。缓解压力的小建议 4.随它去:
判断一下你能控制和不能控制的事情,然后把事情分开,归为两类,并列出清单。开始一天的工作时,首先为自己约定,不管是工作中的还是生活中的事情,只要是自己不能控制的就由它去,不要过多的考虑,给自己增添无谓的压力。缓解压力的小建议 5.自我鼓励:
对所有的出色工作都记录在案,并时不时查阅一下,一来总结经验,二来替自己寻找自信。制定一些短期计划,使自己能得心应手地完成它们。缓解压力的小建议 6.脸皮厚点:
不要把受到的批评个人化,更不要把大会上上级提出的普遍问题硬往自己头上安,即使自己受到反面的评论时,你也要把它当成是能够改进工作的建设性批评。
缓解压力的小建议 7.分散压力:
可能的话把工作进行分摊或是委派
以减小工作强度。缓解压力的小建议
8.不要把工作当成一切:
当你的大脑一天到晚都在想工作的时候,压力就形成了。这时要分出一些时间给家庭、朋友、爱好等,适当的娱乐是处理压力的关键。缓解压力的小建议 9.主动求乐:
笑是最佳的精神松弛剂,10分钟大笑能使人全身放松45分钟,男子每天应笑14—17次,女子应笑13—16次。当然,这种笑应是发自内心、自然坦诚。
因此,应多与有幽默感的人接触,多看相声、小品、富有喜剧色彩的影视节目,主动求乐。
缓解压力的小建议 10.换一下环境:
厌倦情绪是形成工作压力的罪魁祸首之一。如果你十分讨厌工作或工作结束时感到筋疲力尽,如果工作中你没有感到有一种向上的动力促使你增进自己的业务技能,那还是趁早换一个对你来说更有意思的工作吧。疲劳,这正说明你的机体需要调整,坚持一段时间后便会慢慢适应,体能会逐渐增加,抵抗疲劳的能力会得到强化。
第五篇:老年人心理和保健
老年人心理和保健2013-12-22
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约1亿,老年人口居世界之首,据相关部门预测,到2015年中国老年人口约4.15亿,属标准的“老年型国家”。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出现,老年心理学开始有了系统的研究,并受到社会的重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仅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更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人到老年期,因身心发生种种退行性变化和生活学习条件的改变,产生了诸多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所特有的心理卫生问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体现其生活适应能力,是与其生活质量优劣显著相关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具有心理障碍的老年人其致残率显著提高,导致医护资源的巨大消耗。可见,维护和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对健康老龄化意义重大。因此,本文将从老年人的认知、智力、情感和动机与需要的变化特点等几个方面,阐述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和相应的调节措施,以维护和增进老年人心理健康。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变化
步入老年之后,视、听觉敏锐度逐渐下降,学习速度明显变缓,注意分配不足,记忆易出现干扰或抑制。这些都会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造成心理困扰,出现挫折感或失败感,并且有可能导致抑郁、焦虑、愤怒等负性情绪的出现。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说,老年人首先应勇于面对现实,这有有助于调动维护身心健康的积极性,努力从生活的其他层面还获取满足感,也有利于避免产生悲观、焦虑的情绪。其次,老年人应认识到认知功能的下降不是全面的。可以采取适宜的应对措施来补偿或维护已有的功能。例如:老年人学习新事物相对较慢,但他们的理解概括能力及对常识的掌握均保持得较好,因而可通过加强与既往经验的比较,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加深记忆,可有较好的效果。老年人的智力变化
流体和晶体智力理论提出要区别对待智力结构的不同成分,因为老年化过程中智力减退并不是全面性的,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效果仍处于很高的水平。一系列研究发现,老年人的智力还是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坚持用脑和活动锻炼有利于老年期保持较好的智力水平和社会功能。老年人智力发展的这一特点,对老年教育及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意义十分重大。优化教育产业结构,构造终身学习体系,建立多种老年教育,帮助老年人增长知识,满足老年人口的学习教育需要,都可以极大程度地开发老年人的智力,提高生活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另一方面,开发和利用高技能老年人资源,不仅能增加社会收入,减轻社会负担和国家财政压力,缓解我国人才资源结构性短缺,更能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老年人的情感特点
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老年人积极地情绪情感包括愉快感、自尊感、自尊感等;而常发生的消极情绪包括紧张害怕、孤独寂寞感、无用失落感以及抑郁等。但不可否认的是,老年期是负性生活事件的多发阶段,随着生理功能的逐渐老化,以及丧偶、子女离家、好友病故等负性生活事件的冲击,老年人经常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和反应。因此,面对现实,安排好晚年生活,保持美好与充实的情感生活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从客观的角度来说,情感慰藉与心理支持对于老年人来说十分重要。研究表明,与家庭成员的心理沟通状况的满意感,以及与朋友交往的满意感是反映老年人获取情感慰藉程度的代表性指标;而老年人在社会环境中受尊重、被理解、被接纳、被支持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则是心理支持程度地重要体现。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老年人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首先应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平和的处事心态、乐观豁达的心境;其次,不断自我观察反省,并合理的借助外界帮助,也是增强心理调适能力的有效手段。老年人的动机和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学说,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而老年期各种层次的需要又有其独特的内涵。老年人的安全需要表现为对养老保障、患病就医、社会治安以及合法权益受侵等问题表示极大地关注。另外,老年人希望从家庭和社会获得更多精神上的关怀,尽管老年人的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有所改变,但他们对于尊重的需要并未减退,要求社会能承认他们的价值,为使自己的价值在生活中得到充分体现,老年期还有一定程度自我实现的需要。有研究表明,日常生活技能高的老人有更强的自我价值感,更强的自信心与自尊心,心理健康程度及生活质量也相对较高。因此,加强日常生活技能的训练,增强生活独立性与自主性,是满足老年人各种心理需求的基础。另外,避免社会退缩的不良行为,积极与他人交往,主动为社会发挥余热,都能使老年人从中体验到归属感与成就感,并提升自尊感【4】。5 小结
健康老龄化是21世纪老年保健的重点内容,它是指进入老龄化社会时,大多数老年人都能保持较好的心身健康,并拥有较好的智力、心理、躯体、社会和经济的功能与状态。正确认识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有效地保持和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就是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5】。因此,有必要围绕“老有所养、生活保障;老有所医,健康长寿:老有所为,再作贡献:老有所学,不断进取;老有所乐,生活多彩”等“五个老有”的目标,来解决我国健康老龄化的问题。目前心理学家们根据老年人的心理变化的特点,还设计了各种干预程序来改善老年人的心理素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老年人的心理功能与心理健康的研究必将为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促进健康老龄化做出更多的贡献。参考文献
1.陆风.罗杰.刘润兵 浅谈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中外医疗.2009(35):133
2.汪金陵.老年人的心理卫生保健体会.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5):1072-1073.3.王玲;任梅;鞠卫星.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与护理.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0.02.15
4.牛田华;孟庆跃;宋涛;李向云.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累积logistic回归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1-15
5.高蓓.居住安排对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西安科技大学 2011-06-30
6.朱粉趖;高惠珍老年人心理分析与保健 中华民族民间医药 2010-02-15
7.同心县农村55岁及以上老年人心理焦虑及影响因素分析 冯天义;马俊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07-15
8.高新义;周晨;陈培文;王荣平;杨凤池.新疆克拉玛依社区老年人的孤独状况与心理卫生水平分析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9-11-15
9.赫秋菊.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心理效益促进的研究 赫秋菊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0-04-15
10.张玉芳;邹凌燕.城市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张玉芳;邹凌燕 护理学杂志 2010-01-05
11.王璇;马琪山;豆红霞我国老年心理健康研究的文献统计分析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