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信社信贷管理工作调研对策
随着农村信用社深化体制改革,管理模式由县、乡两级法人改变为县级联社一级法人,工作重点由指导、协调、服务转变为直接管理、授权经营。信贷工作是农村信用社各项工作的重点,信贷资产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农村信用社存亡,如何加强对授权经营下的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管理的难点是什么?如何对策?本文以万源为例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探讨,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授权经营的必然性
农村信用社明细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是深化改革的重点,由县、乡两级法人改变为县级联社一级法人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具体实施,三会制度的建立,理事会、监事会、社员代表大会各履其责,如何行使理事会领导下的经营管理,明确责任,统一法人后农村信用联社信贷业务实行理事会向县联社主任授权,联社主任向基层信用社授权,如何授权既要依据信用社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信用环境和经营状况,更要依据受权人的综合素质和所在机构的整体信贷管理水平,还要结合信贷种类的风险程度。授权额度的大小决定是否适应农村信用社业务的发展,管理者资源和能力是否匹配,故合理授权是农村信用社经营和发展的前提。
二、授权经营信贷管理的难点
(一)基层信用社贷款营销积极性调动难
取消基层信用社法人资格后,职工的收入不再由所在地信用社效益与盈亏决定,而是由联社分配任务完成情况决定收入的高低,目标任务的分配主要依据贷款规模,即规模越大分配任务越多,反之规模越小分配任务小,如何调动职工积极性,发扬“跪着放贷,站着收贷”的传统,充分开展贷款营销是统一法人后亟待解决的问题。故基层信用社贷款营销积极性调动难。
(二)授权额度的合理确定难
信贷授权主要依据信用社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信用环境和经营状况,即经济越发达、信用环境好、存贷规模大的信用社得到的授权越大;反之经济落后、信用环境差、存贷规模小的信用社得到的授权越小。万源市位于四川东北部,大巴山腹心地带,全市幅员面积4065平方公里,辖12镇41乡,373个村,2480个社,总人口578307人,其中农业人口471968人。属典型的山区农业市,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海拔高差大,相对高差达2000米,大部分地方海拔600—1400米,占幅员面积的83%。恶劣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各地经济差别大,边远乡的信用社规模小,得到的授权小,上报一笔超过授权范围的贷款要花费的时间和开支的费用的成本远远高于经济发达的信用社。这类地区由于可供抵押的范围小,发放贷款基本上是信用贷款,信用贷款是目前风险最高的贷款方式,信贷授权额度宜小不宜大,故授权经营下的合理授权的额度如何确定确定难。
(三)信贷管理部门履职难
取消两级法人实行统一法人实质是取消了管理上的中间环节,由县联社一步到位实行扁平化管理,联社职能部门履职由依靠中间环节改变为自己直接面对所有网点,万源联社所辖40个营业网点,两级法人时由12个法人社管理,对法人社主任的授权基本满足基层信用社贷款的需要,统一法人后原基层信用分社的授权小于原法人社的授权,随着中央对农村、农业、农民的扶持力度加大,农村低保、农村医保、农村退耕还林等优惠政策的实施,贷款用途由原来的购买种子、化肥、农药转变为建房、修路、规模化养殖等新农村建设,贷款金额由以前的1000元-20000元发展成10000元-100000元,统一法人后审批贷款直接上报县联社,县级联社信贷管理部门按照机构改革,设置信贷调查人员一人,如每个机构每月上报10笔贷款,每月合计360笔,根据万源的地理情况,平均每天调查5 笔,实行联社信贷管理部门实地调查达不到,况且每月实际上报数据远远高于360笔,故信贷管理部门履职难。
(四)操作风险、道德风险防范难
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是造成信贷风险的主要方面,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农村信用社在经历了人民银行、银监局、农业银行的代为管理,进人渠道不一,70年代和80年代基本是世袭制的内部职工子女依靠关系进入信用社,90年代进入的是未经培训的短期合同工,经过全日制的高等院校人才进入信用社的占比太少,而且均在联社管理部门,基层信用社职工大多是按部就班的操作人员,风险防范意识较差,缺乏综合性管理人员,用人只能是矮子之中挑长汉,统一法人后,每个网点的负责人都能得到一定额度的授权,这部分人员素质参差不一,操作风险在不同程度存在,更不能避免个别人有意识为了自身利益损害集体利益,或者经不起外界各种各样的诱惑走上犯罪的道路,带来的后果是信贷资金的无法收回,两级法人有法人社主任小范围的管理,统一法人后容易形成鞭长莫及的现象,故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的防范难。
三、解决难点的对策
(一)严格执行信贷管理制度
省
联社成立以来,历时半年,根据“先进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制定了《信贷管理制度汇编》一书,该汇编是全省农村信用社必须遵循的信贷业务工作准则,内容涵盖了信贷业务的全过程,形成了以“横向制衡、纵向制约”的运作机制,强调科学决策、规范操作、风险防控、责任追究为核心,贷款发放必须在评级的基础上授信,在授信基础上贷款,只要信贷人员严格按
照信贷管理制度和县联社授权经营管理办法,按照流程银行的理念,实现反映和监督职能,达到相互制约、合格经营、防范风险的目的,故严格执行信贷管理制度是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关键。
(二)因地制宜合理授权
统一法人体制下,权利不能过于集中,也不能过于分散,授予的职权只是上级职权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因坚持决策管理权集中,业务经营权下放,按照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要结合不同地域、不同岗位、不同人员实际,适度授权,既保证基层社正常的工作秩序,又要服从联社的管理,规范运作,保持政令畅通,既要制定完善授权办法,达到执行有标准、操作有程序,又要正确处理授权人与被授权人责、权、利的关系。
(三)建立合理的授权机制
一要建立统一核算分级授权,承包经营的经营机制,联社对信用社下三收(收储、收贷、收息)任务,定费用开支,结合工作质量计发责任目标工资和效益工资,实行工效挂钩,工资捆绑;二要建立市场营销机制,对优秀营销人员提高贷款限额和贷款发放权限,对管理能力差、营销能力差要严格贷款限额,降低贷款权限,并据此评定信贷人员等级;三要建立贷款质量坚持考评机制,考评工作要按照年度,根据工作内容,定量与定性指标,合理估算,客观公证,要区分优劣,奖惩兑现,逐人建立考评档案,对政策执行好,贷款营销好,资金无风险,经营无违规,经济效益好的给予优先支持,扩大授权,在经济上奖励;对违规违纪造成资金损失,取消授权资格,还要追究经济责任。
(四)加大违规处罚力度
统一法人后,对基层信用社的监督管理主要靠联社职能部门,尤其是稽核监察部门、信贷管理部门、资产保全部门,联社领导要充分给职能部门授权,职能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内控制度办法,信贷部门对签批的贷款要进行贷后检查,驻片稽核人员要对新增贷款的用途、贷前调查的真实性逐笔落实,加大检查频率,发现违规违纪行为,坚决重处,决不姑息迁就,要充分发挥稽核大对职能作用,严格序时稽核、专项稽核,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监督管理,形成纵到底、横到边的监控网络,确保信贷资产质量的提高,确保无案件发生。
第二篇:农信社贷款风险调研对策
在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过程中,农村信用社担负起了搞活农村金融的重任。可以说,农村信用社的生存与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结构大调整的进程。而农村信用社要生存要发展,又离不开它的主要业务――信贷业务。由于农信社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如何防范贷款风险,就成了当前农村信用社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
研究的问题。下面就新时期农信社贷款风险的成因及化解对策浅谈点个人看法,以求共同探讨。
当前农村信用社面临的贷款风险和成因
(一)担保失(低)效,担保责任难以履行。担保人(单位)的担保能力弱小或资格有疑。表现在:一是村委与企业相互担保。二是乡镇、村委干部个人担保。三是驻地乡镇政府出面指令担保。四是村民与村民相互担保。
(二)乡村办企业恶意逃废债务。由于法制不健全和社会信用环境不佳,一些乡镇办、村办企业进行兼并、合资、分立、转租等改革、改组、改造、转制之机,采取各种方式,逃债、废债、悬空信用社贷款、贷款资金用途挪用占用,导致农信社信贷资产质量不降,逾期、呆滞、呆账等不良贷款比例上升。
(三)乡村干部更迭和财税任务影响贷款清收。村委干部更换,加上村经济的落后,一些新上任的村干部受“新官不理旧账”旧观念的影响,采取认账不还或者不闻不问的态度,拖欠贷款。为完成乡镇下达的财税指标,有些村干部片面追求所谓“政绩”,将本应还贷的资金转交财税任务,导致贷款不能清收。
(四)信用社内控制度欠完善,留下漏洞而形成的风险。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惯性,对发放农村集体贷款没有制定过系统的村集体经济贷款管理办法和内控制度,造成清收责任难以落实,使村集体贷款的管理与清收失控。
(五)自身素质的不高存在的风险。一些基层信用社在制度执行和操作上不到位,对“三查”不严,抵押、担保名不符实,“三防一保”流于形式等。
防范和化解的对策探讨
(一)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制度,加强跟踪监管。针对农村信用社所辖范围面广人杂,对贷款户信息资料不全的缺陷,组织力量对辖区内村集体经济状况、村民家庭收入和信用度等进行深入调查摸底建档。在此基础上,制定一个循序渐进、便于操作的信贷收放的方案。同时,为有效地化解贷款风险,搞好跟踪监督是保证信贷资金及时合理运用的重要步骤。在方式上采取现场和非现场相结合的手段,逐步实现以现场稽核为主过渡到非现场稽核为主的转变。在内容上,应跟踪监管信贷资金的使用流向情况,主动掌握客户资金和生产经营状况,并且要深入到客户中去了解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合理地分析其还款能力,并逐步实现由经济手段为主到以法制手段为主的转变。
(二)实行信贷限额审批小组制度,避免审批权力过于集中,建立风险分散转移机制。在信用社内部成立贷款审批小组,审贷分离,将信贷责任落实到每个审批小组成员身上,施行贷款责任终身制,将审批权与风险权挂钩,强化成员和领导者的责任意识。对大额的信贷发放,可采取对上负责制,即同上一级领导机构签订责任状,明确责任人的责任和奖惩办法,对大额信贷审批,审批小组采用一票否决制。至于规模大小等级的划分,则视各地的具体情况而定。可借鉴国外经验,建立贷款风险金制度,就是在大额贷款的农户或企业的账户上按贷款数额保留一定比例的存款作为风险资金,以便在贷款不能收回时作抵偿。
(三)摒弃守旧观念,积极开拓市场,培植新的贷款收入增长点。在继续支持小额农户贷款的同时,农信社应对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出现的个私大户、专业大户等龙头企业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千万家,一头连着广阔的市场,是农业产业化链条中非常重要的关键环节,更是农信社贷款收入的“主阵地”。做好这一块工作,对农信社今后的发展,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内在的抗风险能力都有战略性的意义。
(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金融法规制度的学习,提高农信社员工的道德水平,通过岗位技能训练和业务学习,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健全自我约束机制,制定严格的科学的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内部风险防范体系,及时掌握信贷风险状况。同时,加强和当地政府的沟通,争取支持,请求政府部门在财税政策执行过程中将村集体信贷债务作为一项支出统筹考虑,配套政策措施。争取乡镇政府帮助农信社协调村集体新旧领导班子关系,落实农村信用社的债权,通过行政法律手段加大清收盘活力度,促进信用社信贷资金的良性循环。
第三篇:农信社信贷人员培训专题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人员培训专题
一.小微企业贷款产品设计与营销
时长:2天
●金融产品创新的出发点及其评价方法
●金融IT产品
●金融营销服务产品
●农户金融产品
●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产品
●微型创业金融产品
●消费信贷产品
●小微企业金融产品
二.县域金融产品营销与创新
时长:2天
●县域金融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金融营销观念及营销战略原则
●金融营销环境与营销策略
●银行服务营销分析
●小额信贷市场是县域金融机构的的蓝海
●中小企业:县域金融机构营销的重点——中小企业信贷营销创新思路 ●抵押缺乏约束的农户与中小企业信贷供给方式创新案例 ●农信社(农商行)农户小额信贷营销案例
三.小微企业信贷操作技术指导
1天
小额信贷及其理论基础
小额信贷运作的基本原理
小额信贷成功的要素
基于个人的信贷技术
基于群体的信贷技术
德国IPC小贷技术介绍
大型金融机构/银行的中小企业信贷模式
中小型金融机构/银行的中小企业信贷模式
四.小微企业贷款客户经理薪酬设计
1天
薪酬的构成及薪酬模式
薪酬设计的原则与程序
薪酬体系设计方案——某城市商业银行薪酬改革案例分析 小微企业贷款对客户经理的要求
小微企业贷款销售人员薪酬体系设计
小微企业贷款客户经理薪酬设计要点
客户经理绩效薪酬考核案例
五.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业务法律风险防范
1.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业务相关法律法规
2.个人信贷业务法律风险防范
3.公司信贷业务法律风险防范
4.资产保全业务法律风险防范
六.贷款客户财务报表分析识别技巧与信贷风险防范
1.分析识别客户报表的意义
2.客户报表构成及三张表的分析
3.虚假报表的识别技巧
4.报表分析识别实际案例讲解
七.客户贷前调查分析操作技巧与风险防范 3天
1、宏观经济形势与客户行业风险调查
2、客户经营管理风险与信用状况调查
3、银行自身授信策略与信贷管理制度
4、客户偿还债务可能性调查分析
5、客户偿还债务现实性调查分析
6、客户对借款担保能力调查分析
7、贷前调查报告因素及写作方法
第四篇:农信社会计档案管理调研对策
农村信用社会计档案是农村信用社历年各项业务和财务活动的完整记录及核算依据,是农村信用社成长发展历史和农村经济部门资金活动的重要资料,在一定时期内起着会计检查和事后查考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农村信用社会计档案管理中存在着立档与保管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信用社会计管理水平和资源利用,因而建立科学的会计档案管理方法,夯实
会计档案管理基础工作显得尤为必要。
一、当前农村信用社会计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视会计档案的日常归档管理,轻视会计档案的管理制度建设。目前,农村信用社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主要执行财政部财会字[1998]32号《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和中国人民银行银发[2002]374号《银行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并没有建立一套适合各单位自身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的实施细则,没有统一管理会计档案的标准。许多农村信用社机构现存会计档案都已分类造册,但部分会计账簿、会计凭证之类档案仍无法编制全宗号、目录号、案卷号,只有按分的档案流水号,而且没有统一规定的装订要求,外观上很不整齐。同时,实施会计电算化后产生的大量以电子文档、程序文件、备份文件等新的会计档案信息载体,目前还没有及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多数应归档的会计数据文件散落于不同的经办人手中,造成了会计档案归档资料不完整。
2、重视有形会计资料归档,轻视无形会计档案管理。近年来,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日新月异,会计电算化逐步融入农村信用社各个业务领域,并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工操作。虽然实行会计电算化后,由计算机生成的会计资料仍然按规定定期形成了较为系统、完整的书面资料,并纳入了会计档案管理之中,但是对会计软件及其生成的电子数据并未纳入或未全部纳入会计档案的管理范畴,由此造成此类会计档案的缺项,其后果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会计档案的正常使用及科学利用的效率,从而使会计电算化仅仅停留在代替手工记账、代替手工编制会计报表等简单而单一的功能阶段,未能发挥其更为强大的其他功能。以农村信用社储蓄业务为例,每个网点每年跟储蓄有关的业务凭证、账簿,少则上百本多则几千本,一旦需查询相关数据,其过程和耗费的精力可想而知,而如果将相关电子数据一并归档,当然其中包括其适用的程序、软件,查询起来定然会非常迅速、方便,但就目前现状来看,这方面的工作确实做得不够。同时,由于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尤其是多级法人结构的特殊性,使得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开发利用的会计软件五花八门,数据间的不兼容性使得各级机构对淘汰或更新了的应用程序和软件疏于管理,如不能及时将备份数据归档和保留形成会计文件数据的背景信息,势必导致旧系统中形成文件在新系统中不能读取,将造成大量数据资源的浪费,给今后的会计核算工作造成一定的损失。
3、重视本单位会计档案管理,轻视下属机构会计档案管理。按《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规定:当年形成的会计档案,在会计终了后,可暂由会计机构保管一年,期满之后,应当由会计机构编制移交清册,移交本单位档案机构统一保管。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大多数农村信用社机构会计档案是由会计部门兼管,部分会计机构管理人员对会计档案及时、按期归档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至使下属机构会计档案不能及时催收、归档到位,即使下级机构上交会计档案,所移交的会计档案也未得到与本单位会计档案的“同等待遇”,往往维持原状“束之高阁”,这显然不利于单位对所有会计档案进行科学有效管理。
4、重视会计数据的交接,忽视会计档案的移交。会计档案的移交本应是会计人员工作调动和网点合并等业务交接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并未引起重视。一方面,部分网点会计人员办理业务交接时,往往只办业务数据的交接,而对会计档案要么未办交接,要么象征性的以会计档案保管登记簿代理移交清单签字了事;另一方面,部分单位会计人员对网点合并的会计档案移交手续不清、责任不明,造成所移交的会计档案管理混乱,不仅查找起来非常困难,甚至有些单位还有会计档案遗失而无从追责。
5、重视对会计档案的收集、存放管理,忽视对会计档案进行科学的鉴定、及时的销毁工作。会计档案管理既包括全面、完整的收集,科学的整理保管阶段,也包括后期的科学鉴定与及时销毁阶段。不同类型的会计档案有其不同的保管期限,必然需要对已经超过保管期限且无保管必要的会计档案进行定期鉴定与销毁。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农村信用社经济活动十分频繁,会计档案形成数量之多是其他门类的档案所不可比拟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农村信用社会计档案的鉴定与销毁工作未得到相关各方的充分重视,从而造成档案保管空间与档案管理人力等资源的浪费。
二、规范农村信用社会计档案管理的几点建议
1、加快制订科学规范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确保会计档案管理有
第五篇:如何加强信贷管理工作
如何加强信贷管理工作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经过省联社成立五年来的改革,在强化内部管理、转换经营机制、降低贷款风险、支持“三农”、中小企业和个私民营经济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受到地方政府、企业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但是,长期粗放式的管理,经营理念的落后,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导致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信贷工作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问 题
一是贷款管理的机制还不健全。作为以商业银行经营为主要目标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该是以实现贷款综合效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完善其信贷管理体系建设,建立科学规范的信贷管理流程,包括风险预警、风险报告、风险处置等,而目前仍处于零散、简单、粗放的初级管理阶段。有些行社贷款仅凭经验办事,靠拍脑袋决策,随意性很大,加上信贷人员政治素质不高,法律意识淡薄,道德风险问题时时阻碍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管理水平的提高和信贷工作的创新。
二是信贷服务质量差。目前,工商企业为抢占市场份额,越来越重视产品或商品的售后服务,并将其作为增强竞争力、扩大收益、维护客户关系的重要手段。然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由于经营的是特殊的商品——货币,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发展、大崛起时期,货币的供求矛盾异常突出,可以说是“黄帝的女儿不愁嫁”;加之受传统经营理念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对信贷服务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重贷轻收,重放轻管,一贷了之,不能及时掌握、研究、解决贷户对银行、信用社提出的金融需求和贷出资金的使用情况,存在一定的“衙门意识”和“官办意识”,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凌驾于贷户之上,人为地造成银企之间、与贷户之间不必要的障碍与隔阂。
三是信贷检查流于形式。贷款调查不细致周到,产、供、销、人、财、物、责、技、管等诸要素,心中无数,贷款审查时不认真,工作流于形式,敷衍塞责,一投了事。目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各级都实行集体决策制度,这样做虽避免了少数人说得算及以权谋私等问题的发生,但同时也出现了职责不清、互相推诿扯皮现象,信贷决策者往往都负责又都不负责。
四是风险预警体系不完善,反应机制不灵敏。目前风险预警信号的识别和揭示主要来源于日常的信贷检查,宏观方面的多,微观方面的少,检查信息无法准确、及时、客观、全面地反映借款人的风险状况,特别是潜在性风险;发现贷款风险后,也没有快速、灵活的传导反应机制,受短期利益和规避责任等因素的影响,基层行社往往采取以贷转贷、以贷转息等非正常手段,人为换据,致使行社存在大量隐性不良资产。由于信贷工作中对贷款风险反应迟钝、尽量掩盖、盲目攀比、等待观望的现象比较严重,丧失许多化解风险的良机。五是处置化解风险的手段单一。目前,虽然各级政府强调大力改善信用环境,要求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多管齐下,追偿行社不良贷款,但实际情况和效果并不理想。具体工作中往往力不从心。如党政干部和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拖欠信用社贷款的清收工作进展缓慢;法院执行难,难执行的问题至今仍无法解决;企业债务重组、抵押品的拍卖等也不规范;抵押担保制度和贷款保险制度未建立、不成熟的问题等等,这些都直接导致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居高不下,不降反升,难以收回。
原 因
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来说,信贷管理并不是什么新生事物。60年多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探索与实践,各地都积累了有价值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但是,总的来看,同商业银行相比,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有些问题同其它商业银行一样,是共有的,有些问题不一样,是自己独有的。以笔者之见,形成当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尚未建立防范化解风险的有效屏障。表面上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已形成现代银行模式,有理、董事会,有监事会,有股东代表大会,实际情况是,在法人治理结构、高管人员任免、劳动用工制度、薪酬绩效分配等方面,仍是以昔日的计划手段和行政手段为主;改革内容“形”似,“神”依然不似,没有真正体现出现代金融的功能和作用。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产权归属问题上,庞大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产权关系至今仍不明晰,人们时常在问,农合行也好,农信社也好,它到底是谁的?是社员的?不是!是集体的?不是!是股东的?不是!是国家的?也不是!说到底,要像管好用好自己的钱那样,才能真正管好用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贷款。在目前产权关系不明晰的情况下,谈管理好、使用好贷款只是理论上的一厢情愿。
二是信贷资金自身的运行规律。对于银行来说,贷款发放后,信贷资金的使用权、收益分配权一定程度上让渡给了借款人,贷款的管理与监控需要借款人的配合方能实现。日本一个银行家说过:“银行与借款人贷款前是冤家,贷款后是亲家”。这句话道理很简单。贷款前银行需要谨慎对待借款人的情况,包括品德、能力、信用、产品、企业管理等情况,完善抵押、担保等相关手续,而贷款后,银行与借款人同坐在一条船上,结成命运共同体,彼此应该说不分你我。
三是外部信用环境仍不理想。虽然国家及地方都强调诚信,打造各地的信用品牌,但信用环境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守信者吃亏,失信者占便宜的现象处处可见。加之与借款人之间的信息渠道不畅通,造成信息严重不对称。而地方政府往往强调金融服务,要求银行、信用社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为支撑地方经济提供资金保障,相对而言,对信贷资金风险问题强调较少,或者说重视不够,再加上司法制度不健全,使一些行社经常出现缩手缩脚、畏首畏尾、惜贷不敢贷的现象。四是合作金融机构内部因素影响。虽然目前的信贷管理工作有所加强,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章不循,违章不纠,重查轻处,得过且过、我行我素的现象仍然存在。在一些地方,人情往往大于制度,大于纪律,甚至打于法律,许多工作在这种环境下没有做好做到位。此外,信贷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观念落后,认识不足,作风不扎实,考核不健全,制度不完善,检查不到位,责任不明确,这些都导致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贷款管理工作处在松散、粗放状态。省联社决策层的信贷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也有待提高。
对 策
信贷管理水平不高,基础工作薄弱,不良贷款长期居高不下,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来说影响是长期的,危害是巨大的。大量不良贷款的形成,一方面造成银行、信用社贷款本金和贷款利息难以收回;另一方面,银行、信用社还必须支付储户的存款本金及存款利息,使行社丧失获取利益的机会。人们知道:银行、信用社并不直接创造价值,其经济利益来源是通过分割服务对象所创造的利益来实现的。行社金融资产质量往往反映在贷款质量上,不良贷款居高不下,致使银行、信用社资产的流动性大大降低,失去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必然会影响银行、信用社自身的经营效益,甚至影响其生存与发展。
以笔者多年从事信贷工作之经验,控制新增不良贷款问题必须从源头抓起,即从贷款的“发放——使用——收回”三个环节抓起,尤其要搞好贷款的发放。多少年来,银行业所实行的贷款“三查制度”、“三包制度”、“可行性研究”、“评估论证制度”、“抵押担保制度”等等,都是有效防范化解不良贷款产生的方法和手段。这些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方法和手段,既简单易行,便于操作,又科学可靠,非常贴近行社实际,特别是服务“三农”、个私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实际,切不可在盲目学习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先进信贷管理方式的同时,忘掉或抛弃了自身传统优秀的东西。除此之外,加强信贷管理还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一要进一步加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改革力度。要进一步明确产权关系,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办成真正的经营货币的金融企业,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要进一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弱化政府行为,不承担或少承担政策性贷款业务,即使承担,国家也要给予一定的政策补贴,弥补因政策性业务而造成的资金和行社利益损失,加快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改革步伐。
二要提高对信贷管理工作的认识,进一步完善信贷制度。首先,要提高各级决策者对信贷管理工作的认识,尽快将此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制定方法,拿出措施,见到成效。要充分认识到信贷管理工作跟不上,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长期利益的影响,对员工个人利益的影响,对培育新型信贷文化的影响。其次,要早日拿出具体可操作的信贷管理办法,着重在建立贷后风险的预警、反应、防范、化解机制上做好文章,明晰责任和制定激励措施,设置信贷管理高压线,严格规范信贷管理行为。对那些管理不到位,人为造成不良贷款的要坚决严厉惩处。再次要完善贷款程序,落实信贷岗位责任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特别是第一责任人和主要决策人的责任。三要加强检查指导,严格考核。不管是信贷部门还是审计稽核部门,不管是上级行,还是本级行,不管是定期检查,还是不定期检查,不管是综合检查,还是专项检查,都应该将信贷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作为检查的重点。通过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总结经验,严惩违规违纪行为,以推动该项工作顺利开展。要制定具体的信贷管理考核指标,这些指标要看得见、摸得着、管得住,不能流于形式,定期严格考核,奖惩兑现,要将信贷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效果与各级行社领导的任期目标挂钩考核,不能一边贷款搞得一塌糊涂,另一边却拿着高薪,灯红酒绿,安然自得,导致权责利相脱节。
四要努力加强信贷队伍建设。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来加强信贷人员的培训,提高信贷人员素质和信贷管理能力,提升信贷工作水平。随着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和国家宏观形势的变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对大客户和大项目的信贷投入增加迅猛,贷款的集中度明显提高。在集中收益的同时,也使风险集中。而这些大客户、大项目对金融服务要求高,信贷管理难度大,因此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必须培养自己的高级客户经理,积极学习和借鉴其它商业银行先进的信贷管理方式和市场开发的经验,上下联动,相互配合,努力提升信贷管理的层次。作为省联社,也要发挥其领导、信息、资源、人才等优势,直接参与大客户、大项目的研究论证、开发维护与项目管理,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择优扶持。此外,要不断推广总结国际国内信贷工作成功经验,做到扬长避短、趋利除弊、完善提高、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