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物理猜想和可探究问题
物理猜想和可探究问题
社旗县城郊一中 高冰
在中招考试和平时物理考试中,经常出现一个物理现象,然后让你针对这个现象进行猜想或提出一个可探究问题。对于这类试题,只要你把握三点就可以了:
1.所谓猜想,就是一个判断性的陈述句,句子的最后是一个句号。而可探究的问题就是一个问题,句子的最后是一个问号。
2.无论是猜想还是探究问题,都要从所给的现象中提取这个现象所研究的物理量。
3.无论是猜想还是探究问题,都要从所给的现象中提取这个物理量所针对的因素是什么。
例如:在炎热的夏天,把自行车放在烈日下晒晒会爆胎。
由于爆胎时胎内气体压强过大把胎涨破,所以,这个现象所提取的物理量是压强;爆胎是自行车放在烈日下,所以这个现象所针对的因素应该是温度。所以:
猜想:气体压强与温度有关。
可探究的问题:气体的压强与温度有关吗?
注意:千万不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气体的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可以探究吗?只提出了研究的物理量而没有针对的因素,我们如何来设计实验?也就是说,所研究的物理量要有针对的因素我们才可以按照猜想或探究的问题进行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否则我们来验证什么?
第二篇:在观察猜想中深化问题探究
让学生在观察中猜想深化问题探究
摘 要:在小学数学问题探究的教学中,关键要抓住三点,一是要为学生提高直观素材,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二是要为学生建构猜测平台,让学生在猜测中探究数学问题;三是要发挥探究情境功能,避免陷入思维误区。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探究;猜想;观察;
新课标要求小学生能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我们可以作这样的解读,课标要求小学生面对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所熟悉和了解的一些非数学现象,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能够初步识别非数学现象与数学之间的关系,并将它们作为问题提出类。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时要重视向学生提供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的机会,巧妙地利用生活中素材,引导学生不断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提供直观素材,在观察中发现问题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具有抽象性,学会观察并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手段。观察获得的虽然大多是感性认识,但这是理性认识的起点。小学生产生疑惑,发现问题等创新性思维活动往往是从观察开始的。如教学《三角形》,要让学生明白“任意两根木棒的长度之和如果不大于第三根木棒的长度,那就组不成三角形。”我们只需让学生进行操作观察就可以了。先给学生三根能组成三角形的木棒,他们很快就能组成三角形。然后再给学生三根不能组成三角形的木棒,让他们去组拼三角形,这时学生会发现,有两根木棒太短了,拼不成三角形。这时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比较,能够拼成三角形的三根木棒与不能拼成三角形的三根木棒之间有什么不同?通过观察、比较、思考,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其中的数学道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提供数学观察的素材可以是实物及图片,也可以是一个模拟的生活场景或一个小小的数学实验,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来观察。不管采用何种方式,都必须把学生引入数学观察和思考,注意从直观材料的观察、分析和比较,然后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如,在教学“连乘”法的综合算式时,一位教师出示一张画有一个游泳池和一位游泳者的图片,上面标有“25米”及“他真棒,都游了三个来回了”的字样,让学生寻找数学信息。教师直接设问:(1)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还缺什么?(2)谁能把问题补充完整?(3)3个来回是什么意思?这位教师通过一连串的发问,把学生的思路引入了问题解决之中,整个过程都是教师围绕“题目”一步步分析,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没有主动探索的时间和机会。从根本上说,这与传统的应有题教学没什么两样。从解决问题教学的视角来看,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进行观察,不仅能够获取直接的数学信息,还要善于发现隐含的数学信息。鼓励学生开放性地提出问题。如他游一个来回是多少米?3个来回一共游了多少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特点,利用画图、演示等解决问题策略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并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
二、建构猜测平台,在猜想中探究问题
世界上的很多伟大发现都是从猜想开始的,猜想本身就是一种对潜在问题的发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猜想具有独特的功能,其一小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对于猜想特别感兴趣;其二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本身包涵了丰富的猜想内容。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猜想思想在教学中的渗透,为学生提供猜想的平台,注重培养猜想意识,掌握猜想方法,通过猜想来发现数学问题,进而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首先要营造有利于激发学生猜想的氛围。课堂的民主氛围是学生进行猜想性数学思维的前提。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去观察分析,自由地进行讨论交流这都是有利于猜想萌发的土壤。猜想本身就包含着“不合理”的成分,小学生的具有非常奇特的想象,他们的思维常常会天马行空,提出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这时教师不仅要宽容面对,而且要善于发现利用其中的积极因素。千万不要因学生猜想的“荒诞”而批评学生,要有意识地保护学生猜想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使用一些启发和鼓励学生进行猜想的语言。如“大家猜猜看,这是什么原因”,“你认为这可能是什么”,“你的想象很丰富,给大家很有启发”等等。
其次善于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为猜想的萌发提供土壤。合理的数学猜想一般都是建立在已知的数学知识和相应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激活学生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把所要学的新知识与已知的知识进行类比,寻找它们之间的相同、相似或相异的特点,从中发现问题。如,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师先列出一组数:18,46,112,225,312,210,63,355,424,75,420.以上这些数中哪些能被2整除?哪些能被5整除?它们分别有什么特征?学生已经学过能被2整除和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很容易地完成任务。教师接着问,试试看,哪些数能被3整除,它们具有什么特征呢?学生在新旧知识的对比联想中纷纷猜想,思维一下子活跃了起来。
再次,在知识应用中猜想,发现新问题。学生在学习了一个新知识后,就希望能够在生活中应用。教师应该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并利用这个机会进行数学猜想的思维训练,引导学生通过猜想发现问题。如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三角形和多边形后,教师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猜想。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如果沿着直线剪去一个角,那么这个长方形还有几个角?它会是一个什么形状的图形?由于没有规定沿着哪一条直线剪,给学生提供了多种猜想的可能。学生在猜想过程中发现,并不是4—1那么简单,还有很多种可能性。如果能够经常进行类似的思维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会大大提高,而且也能促进思维慎密性的发展。
三、发挥情境功能,避免引入思维误区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已无需赘言,人教版小学数学几乎在每一个课题下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数学情境引入。因此,小学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如何创设情境,而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情境的功效,有效地引领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避免走进情境应用的误区。一是直观性性情境的展示中要注意帮助学生从直观感知中进行数学抽象。直观性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现象思维,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数学毕竟是抽象的,有时直观的东西反而容易误导学生。这时教师必须通过预设的问题加以强调,以免引入认知误区。如教学“认识长方形”,教师出示让学生列举生活中长方形的物件,学生所列举的这些物件其实都是“长方体”,教师如果不及时澄清,学生就容易从直观中误认为“长方形是有厚度的”。导致这一错误认识的根本原因是教师没有很好地处理情境,没有把具体的物件抽象成一个数学意义上的“面”。
二是在出示情境前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关注点,以免错误信息的干扰。每一个数学情境中都会有许多数学信息组成,有的时与本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起着本质的作用,有的是非本质的。把非本质的误认为本质的,就会起到干扰正确认识的作用。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有关分数的概念时,在一个盆子上放了6个乒乓球,让学生把这6个乒乓球平均给6个小组,问每个小组能分得这盆中乒乓球的几分之几?老师通过多媒体演示把四个乒乓球看做“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6份,每个小组分得6份中的一份,每个小组分得这盆中乒乓球的1/6。然后老师问分母6表示什么?这里的分子1又是表示什么?结果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分母6表示6个乒乓球,分子1又是表示1个乒乓球。造成这一错误的原因是非本质因素的干扰。6个乒乓球,在盆子那么醒目,学生关注的自然是“6”这个数字,而不是把“6个乒乓球”看作是整体“1”。同样,每组分到的是1个乒乓球,这里的“1”,学生很容易理解为乒乓球数量的“1”,而不容易体会到是整体中的其中1份的“1”。如果把情境材料更换成糖果,把盆子的一堆糖果平均分成6份,每个小组得到其中的一份,就可以避免无关信息的干扰。
第三篇:物理探究实验教学
物理探究实验教学初探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科学的研究方法中,实验不仅仅是一种操作,而是一种思考方式。但在我们的现实教育教学中,常常将实验看成是对书本知识的验证,即所谓的验证实验。随着时代的变迁,在我国素质教育这个改革大潮中,新课改蓬勃兴起,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验证实验的弊端(如不利于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探究实验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有人说,“探究是新课改的灵魂。”)。本文就如何开展探究实验谈一下自己的感想。
所谓探究实验是在学生不知道问题答案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实验(含收集资料数据、分析思考等)找到答案的一种实验方法。它采用的一般程序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分析结果→总结归纳结论。与验证实验相比,它具有以下优点:1.运用得当,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探究心和好奇心好象是与生俱来的。笔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感到问题学生也不缺乏探究心理。2.在进行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以“科学家”的身份做实验,将知识的学习和方法的训练结合起来,所以它更能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更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3.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过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品质。
在现阶段的物理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实验呢?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笔者觉得以下几种途径比较可行:
1.在未正式开始新课改之前,利用现有教材中验证实验里面的一些可供探讨的细节、问题,也可以达到一定的探究目的。如:在“测平均速度”这个学生分组实验中,因为整个实验过程才几秒钟,所以需要较精确的测量。此时可让学生探讨一下“如何使用秒表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误差”(拇指中部关节的肉比较少,在未正式掐表之前,先用这个部位将秒表按到一触即走的程度,然后在放车的同时掐表,这样的测量结果比较准确);在初三第一学期的电学分组实验中(指用J2369初中分组线路实验板和多功能学生电源),电路连接正确却不通,而又 1 一时找不出哪根电线、哪个灯泡损坏是比较常见的问题,此时可让学生探讨一下“如何能快速地查出哪根电线、哪个灯泡损坏”(连好的电路不动,用一根好电线并在被测电线的两端,看电路是否通,若通,说明被测电线损坏;同样,当灯泡不亮时,用手直接将一个好灯泡并在小灯座的两个金属片之间,看好灯泡是否能发光正常,若好灯泡发光正常,说明被测灯泡损坏;若经过前面两个步骤后电路仍旧不通,有可能是电线、灯泡同时损坏,此时可用由学生电源中引出的电源线直接搭在被测小灯泡的两端,看灯泡能否正常发光,若不发光证明灯泡损坏,换上好灯泡后,可用上面提到的方法再检测电线);在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中,可请学生探讨一下“如何改进书上的溢水杯或其它装置”。
2.在未正式新课改之前,教师可将现行教材中的一些内容(不仅仅包括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还包括小实验、想想议议)改造成探究实验。有些内容略加改造就可成为探究实验,有的内容甚至不但不需要改造,而且学生利用自己家里的条件就可完成。如:“研究凸透镜成像”、“观察水的沸腾”这两个学生分组实验(可用白纸、书等代替光屏,用瓷缸、盆等代替烧杯,用煤气灶等代替酒精灯)。当然,对于这两个实验,为节省学生的开支和保证更好的实验效果,学校可把放大镜、温度计发给学生。教师在做实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探究方式和探究程序。该用半探究时就用半探究,该用全部探究就用全部探究,该用发现式探究就用发现式探究,该用接受式探究就用接受式探究。否则,有可能适得其反。如:“研究凸透镜成像”这个实验如果用全部探究,学生一节课根本完不成,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一提的是完成探究实验有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和一定的实验设备。这就需要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业余时间开放实验室。近年来,各校实验室都调拨了很多新的教学仪器,而且配备的数量很大。如:J2523型初中光学实验盒、J2172型初中力学实验盒、J2479型初中电学实验盒、J8112型照明电路。教师利用这些仪器可以做很多探究实验。
3.教师可自行设计一些探究实验。教师在设计探究实验时,要注意可行性,不可将学生估计的过高或过低,否则也许会适得其反。现在的各种书籍、杂志,2 特别是互联网有很多新设计的探究实验,值得老师们借鉴。即使是以前的教育教学资料,也有一定的参考利用价值。笔者曾在图书馆见到过以前一些有关物理活动小组的资料,觉得里面有很多内容对设计探究实验很有帮助。其实在刚开始做探究实验时,可让学生自己选感兴趣的题目去做,教师在学生做的过程中,及时给以引导、帮助(有时课下谈话式的教学,更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最后以论文交流的形式总结评价。中学生想象力丰富、思维敏捷,所以教师有时可以留一些自己也不知道结果的题目让学生去探究。对学生的优良表现应积极给以表彰。教师在培养学生探究实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能力,现在网络非常发达,在搜集资料时,也许几乎想搜集到什么就能搜集到什么。笔者曾写过“探讨如何用不同的方法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案例”一文(由教材的演示实验改成的探究实验),当时在百度网站输入“阿基米德实验”后,马上就找到了“杠杆法”、“抽水法”等一些取材容易、简单可行的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方法。当然也比较容易地搜索到了不错的免费课件。
现在,中学新课改还未正式开始,现有的课程评价体系正在改进,有的教师担心过分做探究实验会影响学生的中考和高考成绩。以上三条开展探究实验的途径仅供老师们参考,老师们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运用(其实学生做探究实验的能力也许经过很短时间的培养就会有大幅度的提高)。笔者认为,只要我们有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素质提高了,在有意无意之中也许就会逐渐找到适合于自己所处情况的、行之有效的、有利于学生将来发展的开展探究实验教学的方法。
第四篇:物理探究实验报告
篇一:物理实验与探究报告册 答案 物理实验与探究报告册 答案
一、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停表测量时间 探究预备
1、卷尺,米尺,刻度尺
2、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3、时钟,手表
探究目的:学习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停表测量时间 提出问题:怎样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怎样用停表测量时间 探究方案与实验设计:
(一)练习实验刻度尺,明确使用刻度尺的注意事项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二)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和宽度
实验器材:刻度尺,停表 资料或数据的收集:
分析和论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评估与交流:
1、(1)刻度尺没与被测物体边缘平行(2)刻度线没紧贴被测物体
2、棉线法,累积法,替换法,轮转法,组合法
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探究预备:
1、v=s/t2、刻度尺,停表 探究目的: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提出问题:怎样用刻度尺、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 探究方案与实验设计:如图
实验器材:长木板,木块,刻度尺,停表,小车,金属片 资料或数据收集: 分析和论证:计时要与小车的运动同步 评估与交流:
1、约20km/h
2、(1)卷尺,停表(2)用卷尺测出走一段路程的距离s,用停表测出时间t,用公式v=s/t计算平均速度
3、(1)使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2)相同时间通过的路程相等。
三、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探究预备:
1、声音的大小
2、同一音叉音调不变 探究目的:探究响度的影响因素提出问题: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响度与振幅有关
探究方案与实验设计:取一音叉,用不同的力敲击,听音叉的响度,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实验器材:音叉,乒乓球,细线,小锤
资料或数据收集:越用力敲击音叉,响度越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越大 分析和论证:响度与振幅有关
评估与交流:
1、水被音叉振起。扬声器紧贴盛水容器
2、录音机。录音机,mp3等。
3、声音
可以在空气和固体中传播,而且能够被反射。
四、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探究预备:
1、量程,分度值
2、不能超过量程,玻璃泡要与被测液态充分接触,待示数稳定后
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态,视线与液柱上表面相平。探究目的: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提出问题: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探究方案与实验设计:取一个装有水的烧杯,将温度计玻璃泡完全浸入水中,注意不能接触烧杯 的底和壁,待示数稳定后在读数。重复实验三次。实验器材:大烧杯,温度计 资料或数据的收集: 分析和论证:测量时间过长,水温会下降 评估与交流:
1、(1)估测液体温度,选择合适量程温度计(2)正确测量
2、五、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探究预备:
1、由固态变为液态。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非晶体温度上升。
2、溶化,是一种固体扩散到另一种液体中。熔化是固态变为液态。探究目的: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猜想与假设:晶体温度不变,非晶体温度上升 探究方案与实验设计:如图
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大试管,温度计,铁夹,细线,停表,奈,蜡,石棉网 资料或数据的收集:
分析和论证: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非晶体熔化时温度上升评估与交流:
1、不一样。晶体熔化温度不变,非晶体熔化温度上升
2、晶体熔化温度不变,非晶体熔化温度上升
六、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探究预备:
1、蒸发,沸腾
2、气泡越来越大 探究目的: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提出问题:水沸腾时温度变化有什么特点
猜想与假设:水沸腾时,继续加热,温度不变,气泡越升越大 探究方案与实验设计:如图
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铁夹,细线,停表,石棉网 资料或数据收集: 分析和论证:水沸腾时继续加热,温度不变,气泡越来越大
评估与交流:
1、沸腾前气泡越升越小,沸腾时气泡越升越大。沸腾前声音大,沸腾时声音小
2、水沸腾时继续加热,温度不变,低于纸的燃点。
3、液体沸点与压强成正比。高压锅刚开盖时,粥的温度高于100摄氏度,所以能继 续沸腾一会。
七、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探究预备:
1、光射到物体表面,被反射回原物质中。漫反射,镜面反射。
2、镜子反射,看见墙上的画,字
探究目的: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提出问题:光反射时有什么规律
猜想与假设: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三线共面,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探究方案与实验设计:篇二:八年级下册物理学生探究实验报告单 八年级下册物理学生探究实验 实验一 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p7 【实验时间】年月 日 实验人: 【实验目的】学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长木板、头发丝 【实验步骤】
1、观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最大刻度),认清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检查弹簧测力计不受力时,指针时否指在零刻度处。
2、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使指针指到1n、3n、5n等处,感受一下1n、3n、5n的力有多大。
3、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挂一个质量已知(约500g)的物体,读出拉力的大小填入记录表中。察
4、在水平放置的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匀速前进,读出拉力的大小填入记录表中。
5、在倾斜放置的长木块上,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沿木板匀速上升,读出拉力的大小填入记录表中。
6、把一根头发拴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用手拉头发,逐渐加大拉力,读出头发被拉断时拉力的大小,填入记录表中。【评估与交流】 能否用弹力橡皮筋制作测力计?为什么? 实验二 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p10 【实验时间】 年月日 实验人: 【学习目标】:
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3、知道重心的概念;
4、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 【学习重点和难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 【提出问题】 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或假设】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
1、照图那样,把钩码逐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测出它们受到的重力,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2、在图中,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描点。连接这些点,你发现它们落在一条什么样的曲线或直线上?你认为重力与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g/n o 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图像 m/kg 所需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若干、坐标纸 【分析和论证】
1、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2、一块钢锭的质量是4 t,计算它所受到的重力.
3、质量是50 g的鸡蛋,重是多少牛?
4、根据自己的质量,估算受到的重力的大小.
实验三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p20 【实验时间】年月 日 实验人: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初步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2.会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
【重点难点】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物体受力情况 难点:二力平衡的知识的应用 课前预习(限时10分钟)
【课前预习、教材导读】你准备好了吗?阅读教材p20—p22的内容,并完成下列填空。
1、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 或 状态,我们就说这几 个力平衡。
2、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 上的两个力、、且作 用在。
3、小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时,牵引力是6000n,此时小汽车受到的阻力是;.若阻力不变,牵引力增大,则汽车速度将 ;若关闭发动机,汽车速度将。
4、当一个物体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时,其运动状态要,而当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保持或_________直线运动。课内探究:
一、自主学习,交流预习情况(小组交流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由组长汇总。)
二、新课引入,激发情趣
5、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举例说明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否就 一定不受力呢?
6、什么时候物体所受的几个力互相平衡?什么是物体的平衡状态?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一定 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吗?举例说明.
7、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实验1](1)二力大小不相等:左端挂1个钩码,右端挂2个钩码.放手后木块将由 开始向 运动.
(2)二力大小相等:左、右两端各挂1个钩码.放手后,木块将. 问:是否只要两个力大小相等,就可以互相平衡呢? [实验2]把两根细绳的一端都挂在左边分别的挂钩1上,放手后,木块由静止开始运动.
看来两个力只是大小相等,方向不相反,是不能互相平衡的.如果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也相反,是否就可以平衡呢? [实验3]如图所示将小车转过一定的角度,放手后,木块由静止发生转动. 实验小结:由此可知作用在小车上的两个力要想互相平衡还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2),(3)。
8、吊在空中重5牛的电灯,静止不动时,电线对它的拉力是牛。
9、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是:(1)(2)
三、小试身手!你能行
10、下列受到平衡力的物体是()
a、平直公路上加速行驶的汽车。b、正在刹车的汽车
c、用细线系住一个小球使其做匀速圆周运动。d、静止在桌面上的粉笔盒。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平衡状态就是指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b.相互平衡的两个力,这两个力的三要素可能相同 c.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受到的力一定平衡力 d.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它的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12、如图所示,物体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桌面匀速向右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所受拉力和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b.物体所受重力和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c.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和物体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d.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和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13、用100n的力水平向右推一木箱,但没有推动,则与推力相平衡的力是,方向,大小是。
14、值日时,小东提着一桶水走进教室.下列情况中,属于彼此平衡的两个力是()a.水桶受到的重力和水桶对人的拉力 b.水桶受到的重力和人对水桶的拉力 c.水桶对人的拉力和人对水桶的拉力 d.水桶受到的重力和水桶对地球的引力
15、起重机以1m/s的速度匀速吊起一个重物,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是6000n。若起重机吊着这个物体以2m/s的速度匀速下降,这时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是()a.12000n b.6000n c.3000n d.无法判定
16、体育课上,小明匀速爬杆,小刚匀速爬绳。有关他们受到的摩擦力,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因为爬杆时手握杆的压力大,所以小明受到的摩擦力一定大 b、因为绳子粗糙,所以小刚受到的摩擦力一定大 c、小明和小刚受到的摩擦力一定相等
d、若小明的体重大,则他受到的摩擦力一定大
17、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受到对平衡力,分别是: 和 ; 和。并在下图中画出汽车受力的示意图。
四、学后反思
【实验时间】 年月 日 实验人: 实验
四、测量滑动摩擦力 五 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实验时间】年月日实验人: 【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因素”实验,领会控制变量法与等效法的思想,加深对科学探究基本要素的认识。
2.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3.识别摩擦的利与弊,能提出有效的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提出问题】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如何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 【猜想或假设】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设计实验】篇三:物理探究性实验报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b e i h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物理探究性实验报告
——光的干涉实验(分振幅法)
第一作者: 第二作者: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五日目录
摘要.....................................................1 实验原理.................................................3 实验仪器...................10 实验步骤................................................10 数据记录与处理..........................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原始数据..........................错误!未定义书签。迈克尔逊干涉.........................错误!未定义书签。牛顿环干涉...........................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数据处理..........................错误!未定义书签。迈克尔逊干涉.........................错误!未定义书签。牛顿环干涉..........................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收获与感想........................................13 实验改进方法及建议....................................15 实验建议.............................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改进方案——调整.................................18 参考文献..............................................20 摘要
当一束光投射到两种透明媒质的分界面上,光能一部分反射,另一部分折射。这方法叫做分振幅法。这些反射光波在空间相遇而形成的干涉现象。由于上下表面的反射光来自同一入射光的两部分,只是经历不同的路径而有恒定的相位差,因此它们是相干光。在此研究性报告中,我们将介绍迈克尔逊干涉和牛顿环干涉实验的实验原理和步骤,进行数据处理与不确定度计算,以及误差来源的定量分析,并给出改进方案。关键字
光的干涉 分振幅法 迈克尔逊干涉 牛顿环干涉 abstract when a beam of light onto the interface between two transparent media, light reflection of one part, another part of refraction.this method is called the division of amplitude.these wave interference phenomenon meet in the space and the formation of.the two part of the upper and lower surface of the light reflected from the same incident light, phase only through different paths and constant difference, therefore they are coherent light.in this report, we introduce michelson and newton ring interference experiment principle and step interference experiment, data processing and calculation of uncertainty, and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sources of error, and gives the improved scheme.interference of light michelson interferometer key words division of amplitudenewton ring interference 实验原理 1.1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光路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
光路如左图所示,从光源s发 出的一束光射在分束板g1上,将光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从 g1的半反射膜处反射,射向平面镜m2;另一部分从g1 透射,射向平面镜m1。因g1 和全反射平面镜m1、m2均成45°角,所以两束光均垂直射到m1、m2上。从m2反射回来的光,透过半反射膜;从m1反射回来的光,为半反射膜反射。二者汇集成一束光,在e处即可观察到干涉条纹。光路中另一平行平板g2与g1平行,其材料及厚度与g1完全相同,以补偿两束光的光程差,称为补偿板。
反射镜m1是固定的,m2可以在精密导轨上前后移动,以改变两束光之间的光程差。m1,m2的背面各有3个螺钉用来调节平面镜的方位。m1的下方还附有2个方向相互垂直的拉簧,松紧它们,能使m1支架产生微小变形,以便精确地调节m1。
在图1所示的光路中,m1’是m1被g1半反射膜反射所形成的虚像。对观察者而言,两相干光束等价于从m1’和m2反射而来,迈克尔逊干涉仪所产生的干涉花纹就如同m2与m1’之间的
第五篇:浅谈科学探究中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
浅谈科学探究中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
大足邮亭中学杨永书
[内容提要]
猜想与假设是探究式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学生猜想与假设的能力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科学探究能力的水平。因此,在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能力。本文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自己的物理教学实践,结合目前学生学习的现状,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和探索、从而总结出一些方法。
[关键词]探究教学培养猜想能力
目录
一、的猜想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1
(一)猜想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1
(二)猜想具有创造性-----------------------1
(三)猜想是物理学发展的必经之路-----1
二、鼓励学生敢于猜想--------------------1
(一)创设融洽的课堂气氛----1
(二)适时启迪,培养学生的猜想信心-2
三、培养学生学会正确的猜想方法------2
(一)利用已有物理知识进行迁移猜想--2
(二)抓住物理规律进行有效猜想------2
(三)运用直觉进行快速猜想------------3
注释---------------3
参考文献----------4
物理新课标要求学生尝试根据经验或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或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初中物理教学,除了要把物理知识传授给学生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终极目标是造就人的创造才能,猜测和想象是科学探究的起点,进行猜想能力的培养应成为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目标,现结合自己的探究式教学的实际谈几点体会。
一、科学的猜想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
(一)科学猜想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
新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相比,很重要的不同就是重视科学探究的教育作用,强调过程和方法的学习。科学探究是和科学内容并列的。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能力中猜想与假设环节有这样的基本要求: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认识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新课程倡导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而在科学探究学习过程中, 提出猜想,树立假设是科学研究问题的核心环节,它决定探究的方向,同时又是学生认识事物的第一自我判断,对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而言,应该说,提出猜想,树立假设比验证更为重要,没有对问题探究的猜想与假设,也就谈不上验证。因此,在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中大胆而正确的猜想与假设是非常重要的。
(二)猜想具有创造性
猜想是指在观察、操作或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问题的发展趋势或本质规律进行归纳,判断的思维过程。因此,猜想并非瞎猜,是以一定科学事实和理论为依据的,具有科学性的特点。同时,猜想又是一种超前思维,具有一定的猜测性,与已成为真理的理论相区别,它的结论是否正确还需通过实践检验,因而具有证伪性的特点,它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与验证欲望,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再者,猜想又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一切创造活动都需经过认真思维,作大胆猜想才能实现,猜想思维往往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直接涉及事物的本质,重新排列已有的认识,创造出新形象,或在已有认知基础上提出新的见解,这些正是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因而猜想具有创造性,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猜想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
(三)猜想是物理学发展的必经之路
从物理学的发展史来看,猜想思维在物理学科的发展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并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胡克关于物体相互作用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猜想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法拉第由“电生磁”进而大胆猜想“磁生电”而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并为电与磁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普朗克关于能量量子化的猜想打开了近代物理学的大门........可见伟大的猜想造就了非凡的智慧,科学是从想象开始,没有想象就不可能有创造的意向,便不能进行创造,只有想象和大胆的猜想才能产生假说,同时想象和猜想又能激励创造。因此,在物理教学与实践中有意识、有计划地鼓励、培养学生的科学猜想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鼓励学生敢于猜想
(一)创设融洽的课堂气氛
罗杰斯①认为,“心理自由”或“心理安全”是有利于创造性活动的基本构件。一个学生如果感到课堂心理气氛是自由和安全的,他就会心情舒畅,而不必花时间来保护自己,也不怕别人来非难,始终能按自己选定的目标不断进取,敢于发表意见、敢于猜想。假如我们教师给学生的是一种“无法亲近、高高在上”的感觉,那么,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些猜想与假设,他也不敢告诉我们,当然无法对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因此,在探究教学中,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提出的猜想,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激励表扬学生,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猜想哪怕是较为荒唐的猜想也要积极对待,而不能讽刺挖苦。例如,教学“研究怎样利用磁场获得电流”时,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学生提出:感应电流的有无与磁场强弱有关,与磁场方向有关,与电路是否闭合有关,与闭合电路在磁场中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有关,与闭合电路在磁场中的面积大小有关,与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有关,等等。在判断猜想正确与否的途径上,学生提出了做实验、读课本、查资料、问老师等多种方法。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开放性。
(二)适时启迪,培养学生的猜想信心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猜想的重要性。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机地渗透科学史中科学家由大胆猜想而导致重大科学发现与科研成果的事例,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灵感”和意向,比如在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关系时,教师普遍认为学生会非常容易地提出合理的猜想,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一部分同学猜想串联电路中越靠近电源正极的位置电流越大,越靠近电源负极的位置电流越小,对这些同学老师没有简单批评或直接否定他们的猜想,而是首先肯定他们能积极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猜想,并将这些猜想与其他猜想排列在一起,通过后面的探究实验、分析与论证,验证该猜想是否正确,使学生真正理解电路中电流的形成。在这一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当学生进行猜想的,教师要善于抓住其创意加以表扬,培养其猜想的积极性自信心。有了猜想后,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不管正确与否都要亲自动手与证明的良好习惯,一旦猜想被证实,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就感,猜想的积极性会更高,而一旦学生的猜想不正确时,教师要注意适时启迪与引导,有意识地保护学生的猜想积极性,并且教师也可以把自己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去积极参与学生的猜想与反驳,有时甚至可以有意提出错误的猜想与假设,被学生所反驳。这样,既能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的巨大力量,同时也能使学生深切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的能力,也才能使学生走出学习只是为了用正确结论去解题的应试教育的误区。
三、培养学生学会正确的猜想方法
(一)利用已有物理知识进行迁移猜想
运用已有的物理知识及经验,做出合理的猜想,这是科学探究中最具有创造性的一环。
例如: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引导学生讨论:假设通过电磁铁的电流由1A增加到2A,电磁铁的磁性会怎样?学生可能会推测:导线中的2A电流是两股1A电流汇合而成的,每股电流都产生一个磁场,两个相同磁场叠加在一起,电磁铁的磁性增强了。如果电磁铁的电流不变,线圈由50匝增加到100匝,它的磁性又会怎样?学生可能会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这样推测:100匝线圈是由两组50匝线圈组合而成的,每组线圈都产生一个磁场,两个相同磁场叠加在一起,电磁铁的磁性增强了。
通过以上知识的迁移和猜想,学生提出猜想:电磁铁的线圈匝数越多,通过的电流越大,电磁铁的磁性将越强。
(二)抓住物理规律进行有效猜想
物理概念是人类在大量探索物理世界的过程中,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本质属性加以抽象、概括而形成的。物理概念是物理理论体系的基本单元和基本思维方式,是物理教学过程中科学猜想的主要依据之一。而物理规律是联系物理概念的桥梁,更是物理知识结构的骨架。因此抓住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本质特征进行猜想,可以提高猜想的有效性。
例如:探究电流和电压、电阻的关系。
我们从复习电流的概念引入教学过程:“什么是电流?”“怎样才能产生电流?”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导体两端有电压,导体中才会有电流。若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通过它的电流会不会改变?怎样改变?由此可以猜想:所加电压越高,电流可能越大。另一方面,任何导体都有电阻,电阻是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电阻越大,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改变电路中的电阻,通过它的电流会不会改变?怎样改变?由此可以猜想:电阻越大,电流会越小。
(三)运用直觉进行快速猜想
直觉猜测、直觉假设都是直觉思维的形式,要鼓励学生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让学生的思维不要局限于一个定式中,对新知识、新事物要保持一定的新鲜感、好奇心,敢于提出大胆的猜想与假设,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例如: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和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凭直觉立即回答,这时学生的猜想可能有:与电流的大小有关、与通电时间有关等等。至于与电阻的关系,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或体验一些相关的生活情景。
当然猜想毕竟是猜想,在进行论证前不能作为真命题,教师可举出一些不正确事例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育,为防止学生胡乱猜测或模式化,可以让学生充分地猜,并要求说明这样猜的理由,与此同时,我们教师要积极加以引导。一位哲人说得好:“知识是创造的基础,想象是创造的翅膀”,而想象的主要形式是猜想,让我们放飞猜想的翅膀。尽管有时猜想的结果可能是错误的。
总之,培养学生猜想与假设的能力,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著名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②曾指出:“中国学生普遍学习成绩出色,特别在运算和推理方面比国外学生有明显优势,但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撼,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让我们共同努力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的精神,逐步提高学生的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注释
①罗杰斯 卡尔 兰塞姆(Rogers,Carl Ransom 1902―)
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之一。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家和发起者、心理治疗家。
② 杨振宁(1922~),美籍华人,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县。世界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物理学会以及巴西科学院、委内瑞拉科学院和西班牙皇家科学院院士。分别受聘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十几所高校名誉教授,并担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名誉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