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段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探究性学习》实验的阶段总结
在高段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探究性学习
十堰市车城西路中心小学张世茂
这学期我实验的课题仍是《在高段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探究性学习》,该课题的目的在于把建立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学习方式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在课堂中真正让学生自主探究、张扬学生的个性,努力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处处尊重学生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让学生通过“自主建构”,获取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放开手脚,大胆活动,教师对学生的活动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调控,为学生提供自我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保证学生的探究活动扎实有效,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下面我就把这学期的实验情况简单作一总结:
一、创设自主探究的氛围,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兴趣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动力。这就是说学生的探究欲望一旦被激发出来,就会对探究学习活动感兴趣,并以积极主动和坚强的意志参与探究性学习活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从而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究性学习”,进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们越来越重视多媒
体辅助教学的作用。所以教学中作为教师就要利用学校已有的挂图、录音、投影、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课时,引导学生欣赏桂林风光片,让学生设想自己真的乘舟在其中游览;山依水,水绕山,群岛隐现,云雾缭绕,山间“绿树红花”,江面“竹筏小舟”,呈现一派迷人的风光。通过直观欣赏,学生进入了诗情画意的优美境界中,仿佛身临其境,渴求知识的欲望油然而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篇末的“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入手进行探究性学习。这样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倍增,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进入了最佳学习状态,就能全神贯注的进行探究性学习。
二、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探究素养。
1、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切入点——让学生学会提问,学会探究。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起点,也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要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必须尊重学生,为学生创设敢想、善思、能问的良好学习氛围,并引导其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以提高他们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所以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从而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课文的题目就是课文的“眼睛”,它具有独特的功能和阅读的韵味。教学时,我们可以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如《鸟的天堂》可引导学生以“天堂”为主线,这样质疑:“天堂”是什么样的?“鸟的天堂”又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把这里称“鸟的天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来进行探究学习,只要把这些问题解决了,课文的重点就突出了。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课,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质疑:同一首诗,为什么爸爸妈妈的评价差别是如此大呢?这些都是探究课文学习交流的重点,久而久之的训练,学生就能养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2、实现自主探究的拓展——让自主探究跳出课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普遍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对什么都感好奇的少年儿童表现更为突出。教师应凭借教材,以教材为跳板,让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疑,鼓励他们敢于超越文本,敢于超越老师,敢于用挑剔的眼光去思考并发现问题,让自主探究跳出课堂,走进生活。如《鸟的天堂》一课学后,让学生扮演导游介绍鸟的天堂并向学
生推荐巴金的《旅途随笔》让学生课外阅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完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赞赏式的爱和批评式的爱,你想得到哪一种,为什么?这样不但为学生创设了探究的空间,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3、学生创设足够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要做好任何事情,没有足够的时间是不行的。语文教学过 程中,教师要在保证学生探究的时间充足的同时,更要大胆开放探究的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大胆质疑,大胆猜想,大胆获取信息,自由地发表意见。
总之,通过实验,我发现该课题实验方案中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具体实验操作过程中也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正确估计学生的探究能力,导致教学放得不开、放手不够;部分学困生基础较差没有自主探究能力,在重点内容的感悟上落实不到位,导致恶性循环,成绩越来越差。特别是由于惰性思想严重,教学实践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没能及时总结、反思。在下学期的实验中,我将针对以上不足着重做到以下几方面:
1、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全员参与,使全班学生的整体探究能力得到大面积提高。
2、积极向有经验的实验教师学习,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积极主动学习各类教育教学杂志,为更好地实验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3、及时总结、发现实验中的成功和不足,撰写和课题实验相
关的论文。
第二篇:化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案例范文
化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案例
探究性学习是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和实施的一种新的课型模式。探究性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学生体验学做科学的过程。
案例一:一类有机物燃烧计算题型解法的探究
题1 某有机物的蒸气完全燃烧后生成CO2和H2O,反应消耗的O2和生成的CO2均为原有机物蒸气体积的2倍(同温同压)。该有机物的分子式___________,它可能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
解法探究:由原子守恒可知:1mol有机物+2molO2→2molCO2+?H2O 所以1mol有机物中必含2摩C,又由于CO2中的氧原子数量与供氧相等,则说明有机物中H元素燃烧时不耗O2,所以分子通式可写为:C2(H2O)X,讨论X的值,再结合中学阶段以学过的几类有机物,所以该有机物分子式为C2H4O2,结构简式为:CH3COOH或HCOOCH3
探究演变:
题2 某有机物充分燃烧时,耗O2为2体积,同时生成2体积CO2,(同温同压下)则该有机物可能为________ 题3 某有机物充分燃烧时,耗O2为1体积,同时生成2体积CO2,(同温同压下)则该有机物可能为________ 题4 某有机物充分燃烧时,耗O2为3体积,同时生成2体积CO2,(同温同压下)则该有机物可能为________ 题5 某含C、H、O有机物充分燃烧时,耗O2与生成CO2的体积之比为3:4,则这些有机物中,式量最小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某两种C原子数相同的上述有机物,若它们的式量分别为a和b(a<b)则b-a必定为________(数字)的整数倍。
解法探究:
题2:没有确切的体积值,则可先假定为1体积有机物,则同第一题,得出分子通式为C2(H2O)X,再讨论:若2体积时则为C1(H2O)X,0.5体积时为C4(H2O)X,若为任意体积时则为Cn(H2O)m,此为任意通式。结果可为:甲醛CH2O、乙酸C2H4O2、甲酸甲酯C2H4O2。
题3:耗O2为1体积时,1mol有机物+1molO2→2molCO2+?H2O 由原子守恒知有机物中含2摩C,生成物CO2中含4摩O原子,而供氧为2摩O原子,说明1摩有机物中有2摩O原子,所以分子通式可写为C2O2(H2O)m,再推广为任意体积的有机物,则通式为(CO)n(H2O)m
题4:耗O2为3体积时,1mol有机物+3molO2→2molCO2+?molH2O 由原子守恒知有机物中含2摩C,生成物CO2中含4摩O原子,而供氧为6摩O原子,说明1摩有机物中有4摩H原子燃烧时耗2摩O原子,所以分子通式为C2H4(H2O)m,推广为任意体积,则为(CH2)n(H2O)m
题5: 耗O2与生成CO2的体积比为3:4,分析时按3体积O2与4体积CO2即可,写为 1摩有机物+3摩O2→4CO2+?H2O 同理得通式为C4O2(H2O)m 再推广为任意体积的分子通式为(C2O)n(H2O)m。所以答案为:(1)C2H2O2 乙二醛(2)18 探究成果总结:
(1)若有确定的体积时,则按确定体积推通式;
(2)若无确定的体积时,则先按1体积有机物推通式,再推广为任意体积的分子通式。规律总结:此类题以生成CO2与给定耗O2关系,则以C为准进行推断讨论,结论为:(1)当耗O2:生成CO2=1:1时,分子通式为Cn(H2O)m
(2)当耗O2:生成CO2<1:1时,分子通式为(CaOb)n(H2O)m(a、b为最简整数)。(3)当耗O2:生成CO2>1:1时,分子通式为(CaHb)n(H2O)m(a、b为最简整数)。
探究成果变式发散:若题目中给定为耗O2与生成H2O时,则以H原子为准进行讨论,通式在Hn(CO2)m的基础上变化。
通过以上过程的探究,给学生的启迪是对问题要进行探究发现,追本求源,发现本质,再度创新。长期训练学生不盲从于书本,老师和权威,敢于超越常规,敢于想象,对同一个问题多层次、多角度、全方面地探究,学生的创新火花才能被不断地激发出来,学生才能“自主创新、学会探究性学习、学会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有效学习方法,其目标: 1.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特别强调自主参与。2.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学会分享与合作。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三篇:化学实验中的探究性学习
浅谈初中化学实验中的探究性学习
内容摘要:
化学实验一直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和亮点。将“探究性学习”切入其中,使学生在充分参与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科学的态度和严设的治学方法.探究的基本规律是:自己提出问题→建立假说→实验探究→得出结论→重建知识→能力形成。关键词:参与 问题意识 实验探究 体验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一直是化学研究的手段,更是化学教学的亮点和重点。坚持以实验为切入点,进行教改尝试,始终把握最新的化学教学脉搏,希望找到一条能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掌握探究方法的现代教学方式。“探究性学习”恰似一缕春风,给呆板的传统教学带来了活力和生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也关注情感、态度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自觉探究,使学习的全过程充满无限乐趣和动力。下面是本人的几点看法:
一、坚定不移储运探究意识
“探究性学习”的目标在于:①获得亲身参与探索研究的体验;②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④学会分享和合作;⑤培养科学的态度和道德;⑥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特别强调“获得探究的体验”。从化学学科自身的特点来看,要想它能顺应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务必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1. 养成质疑的好习惯
在化学教学中把严密的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使日常教学能够让学生联想起自己的生活经验,以便全面发挥各种感官作用。如讲“分子的运动”之后,留这样一次作业:收集你周围各种装液体的瓶子,比较分析其共同点,并用所学知识解释之。学生一周之内收集到酒瓶、药瓶甚至酱油瓶、醋瓶、指甲油瓶、香水瓶等。学生比较它们的材质、形状、颜色后发现,瓶口都细小。开辟“厨房中的化学”实验课题,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如观察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用久了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将鸡蛋放入盛食醋的茶杯中观察蛋壳表面产生的气泡以及限用厨房内的用品来鉴别精盐和碱面(NaHCO3)等。这些活动在尊重每一个学生独特的兴趣、爱好的基础上,适应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特殊需要,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充分体现了探究学习的开放性;因为只有开放才能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才能由每一个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及方式,进而实现教学目标的个体指向,真正由学生从其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也产生了发自内心的探究化学的内在需要。1. 营造化学探究的多变场景
化学的实验探究本身具有较强的层次性:提出问题→假设→研究探索→结论→知识重建→能力形成,教师在介绍正规的科学概念和原理之前,让学生先到实验室做实验,这完全符合学
生的认知规律。“探究性学习”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注重以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体验为基础运用学科知识。“探究性学习”的综合性,体现在与生物、物理、计算机不同学科知识的联系上,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去完整地认识整体的客观世界。在安全、可行的原则下,让学生各自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探索各种合理的方法,设计各种可行的方案。如设计区分食盐水和酒精溶液的实验方案,可以利用密度、气味、沸点、导电性、挥发性、可燃性来区分,也可以根据AgNO3等试剂对溶液的特殊反应现象来区分,还可以根据生物细胞对溶液反应等去设计。实验创新可训练学生灵活运用创造思维方法,同时又能促进学生自觉地、有意识地去进行创新,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
二、摸索探究方法──千方百计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讨论为途径,实验探索为形式,培养实践能力为重点。1.自学探究
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前布置有梯度的内容,吸引所有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明确所研究内容的知识背景、研究目标以及研究的方法,使学生在读书本、读图、读网络的同时,感知问题、感悟知识,接受探究氛围的熏陶。学生在课前充分的自学准备,无疑像一针强心剂,既能打动学生心灵,又方便形成统一的课堂气氛,使学中有探,探中有学。2.合作探究
学生在自学探究基础上不能自行解决的问题,即可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多则班级全体参加,少则几个人,形式灵活多样,让学生充分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点拨。当“铁钉生锈”实验成果拿到学校交流时,学生互相交换自己或小组的心得体会,甚至有学生用了一根刷了油漆的钉子半浸在水中作对比实验。又如学习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时,学生将盛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倒扣在装有浓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反应后氢氧化钠溶液进入试管,直观生动的实验现象给学生带来了活的知识,这和以往生硬的记忆相比,的确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当今的学生思维活跃,想法大胆且有创新,除了可以互相交流,还完全可以与教师作平等的交流与合作,时时可以收获意想不到的学术小成果。2. 实验探究
为了巩固探究意识或检验探究效果,学生一直把实验探究作为自己的最爱。因为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对实验装置的设计,对反应条件的控制,对反应机理的研究,本身就是一种探究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程序类似科学研究的程序:发现并明确问题→建立假设→搜集资料→验证假说→得出结论。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交流。经过“提高实验基本操作能力”、“掌握实验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学到知识”几个步骤,逐步达到质的飞跃。在此过程要求教师实行全程跟踪指导,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给予个性化指导。做到点到为止,切不可越俎代庖,应该留给学生充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有学生学完《空气》之后,联想到家里的冰箱、洗衣机等电器外壳容易生锈,自家的墙壁也容易起皮、发泡,问老师是否与空气污染有关。我在“十一”长假期间给他布置了一个社会调查的作业。他首先调查了周边工厂,得知这些工厂以烧锅炉提供蒸汽,他的推测是煤里可能含有超标的硫,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硫形成酸雨。待亲自到堆放煤的地方一看,发现
煤周围的地和墙的边缘都被浸染上了一圈淡淡的黄褐色,基本验证了他的猜想。学生开始运用自学、讨论和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实验探究是巩固和扩大知识,同时也是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实验探究的内容和形式,要根据化学学科的要求和特点决定,不必强求统一。总之,实验探究是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方法形式一定要灵活多样。
三、反思探究过程──回味深长
实验探究,最看重过程,属于教与学中最纯粹最美好的一部分,它诠释了梦想、勇气与探险精神,也意味着新奇、执着和成功。1.学习方法的实质转变
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变得越来越明确了。“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丰富多彩的探究发现,个体各异的实践体验,克服了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中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在探究性“五小活动”中,通过学生的小设计、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培养了归纳内化知识的能力,放手让干部管理试卷、考试成绩,甚至答案也是学生自己讨论的结果。加之化学学科活动设计成“化学与社会”讲座的形式,安排了“控制食品的化学污染”、“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无氟冰箱与环境”、“保鲜与化学”、“纳米材料”等热门专题,对提高学生的化学激情,提高学生的化学素质起到积极作用。
2.价值观的明显提升
探究实验既能帮助学生获取基础知识和理论,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实验探究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境中,于“异想天开”中主动实验,认真操作,仔细观察,积极思维,充分发挥了学习潜能,获得了成就感,培养了自尊心。讲氧气时,有少数学生呼吸到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共热得到的氧气,发现有明显的异味,这样很容易争论得知集气瓶中不是纯净的氧气,自然会去探索这个热分解反应的副反应,不再是只注意反应的某一局部,而从事物的全局来考虑,培养起敏锐的洞察力和全局思考问题的好习惯。“探究性学习” 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气氛,促进思想情感交流,也蛇田虽了友情,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达到高层次的情感目标。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法展现化学知识,学生也应该用探究的方法学习化学知识,在不断积累经验,改变经验、重现经验的过程中不断更新自我,充实自我。在实际操作中,要在化学教学中普遍引入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尚有一定的困难:一方面学生固有的学习习惯阻碍了探究的顺利进行,教师需要预先花大力气引导学生顺利走上探究之路;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也有毕业和升学考试的压力。探究性学习的倡导者萨奇曼认为,只要有一个能集中学生注意力的焦点,学生享有探究的自由,还有一个容易引起反应的丰富的环境,学生都能开展探究活动。因此,教师要转换角色,努力成为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和引导者,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使自己也成为探究性学习的一分子,做好先行者和实践者。参考文献
1、人教社网站《教育理论与实践》
2、《上海教育》2001年17期
第四篇:导学课堂教学实验阶段总结
有效课堂教学实验阶段总结
有效课堂教学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我校作为县教育局实验学校,学校领导对该项课改实验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课题实验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周密安排,确保了实验的有序进行。如今,八个月的时间过去了,有效课堂教学实验进入到了深入推广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实验班级的精神面貌、课堂模式都有了一定的变化,课堂实在“活”起来了。下面,对我校的实验工作进行阶段总结:
一、学习培训,加深认识,转变观念
该课题提倡的课堂教学模式,跟以往的有着明显的差别。为了使老师们更好地认识到有效教学的意义,尽快掌握教育研究方法,我校组织了多次培训活动。参加实验的老师多次到实验学校进行参观学习。并多次到南京、淮安等地参观学习。
上学期,我们学校就已经制定好课题实验方案,可是大家在此次课改实验中,感到困难重重,虽然也建立了课堂教学新模式,但在实施的过程之中,都感觉到无法真正落到实处,小组合作的形式也无法得到有效的突破。外出学习,让我们享受了一顿课改经验大餐,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课堂改革的步伐。使我们认识到学案是根据新课标,针对学生学情,为改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如何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而设计的辅助学习方案。在编写学案时,教师立场要发生改变,要把课堂时空还给学生。活动设计要以学生为主,每一个环节的措辞要具体,目标要明确,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达到预设的目标。大家知道怎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而不是流于形式的。
得益于以上这些培训,我校教师加深了对课堂改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认识,也进一步认识了传统课堂低效、负效的弊端。而要克服传统课堂的弊端,教师要转变身份,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高效互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才由课堂主宰者变成组织者、引导者和育人者,学生才能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和优质教育资源的提供者,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制定制度,强化措施,保障实施
为了保障实验扎实有效地开展,首先成立了实验领导小组及组织机构,确立了实验班级和实验教师。其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经过全体教师深入讨论,实验老师再根据学科方案制定个人实验方案。为了确保实验地有效实施,学校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教学教研、评价考核等学校管理制度,把实验教师的工作与考核评价联系起来。
三、课堂评比,检测成效,促进提高 为了更好地掌握我教学实验开展情况,课题组开展了高效教学课堂评比活动。通过本次活动,我们发现我校的有效教学课堂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及几个方面:
1、每一位老师在课前,都精心编写了导学案,并让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预习;课堂上,大部分老师都能充分利用导学案组织教学,做到“先学后教”。
2、小组合作学习初见成效。每一位老师都能抓住本节课的重难点,设计问题,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或小对子合作的方式得到突破。当老师发出小组合作学习的指令后,你会发现小组成员自动站立起来,围在一起你一言,我一句展开讨论,或是小组成员根据分工,各施其职。此时,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他们在活动中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促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3、学生展示方式多样。学生的展示既有个人展示,又有小组展示,既有组内展示,又有全班展示。学生在展示中,基本上能做到声音响亮,表情自然。
4、评价方式促进课堂教学有效生成。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重视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并将老师的评价有机结合于两种评价过程之中,形成了全方位的教学激励机制,使学生反馈过程真实全面,促进课堂教学有效生成。
5、学习目标的展示与检测。每一位老师在课前都展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进行简单的解读。课后基本上能回归目标,进行检测、总结。
有效课堂实验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差生的表现机会太少,有些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二是老师还不能放手让学生表现,导致学生活动时间相对较少。三是课堂出现乱而不活、深入不够的现象,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困惑得不到必要的点拨与纠正。四是老师们的目标意识还不够强,检测环节没能围绕目标进行。
针对这次活动出现的问题,课题组召开全体实验老师专题会议,对每一位老师的课堂进行具体的评价与分析。
四、编导学案,用导学案,确保有效
导学案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方向盘、指南针。也就是说“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关系到我校“有效课堂教学改革”之成败,所以,学校对“导学案”的编写及使用非常重视,要求每一位实验老师都要认真编写和使用。希望“导学案”能够真正起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打造高校课堂的功效。为了巩固导学案的编写,学校要求每一位老师都要上交精心设计的导学案,参与全校评比。每一位实验老师不仅编写,还要用于课堂教学,编写好的导学案要发送到学校博客,与老师们研讨交流,其他老师可以阅读和使用,做到资源共享。使用过的导学案,老师要注意回收并保存,期末要上交教导处。
五、实验研究的收获和体会
我们欣喜地看到,通过实验,实验班的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不小的改变,主要表现在:
1、以前的单人单桌布局变成了六至八人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个性组名、口号,组长和每一位组员都有具体的分工。课堂上,你会发现他们在组长的带领下按照老师的指令合作完成一个又一个指令。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奖励,各小组之间的竞争是那么激烈,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他们不仅参加小组讨论,还争着展示,胆子大了,口头表达能力比以前强多了,汉字书写也比以前规范了许多。
2、教学模式由原来的“先教后学”逐渐向“先学后教”转变。每一位实验老师基本上都做到课前发导学案,学生在导学案目标的引领下先是预习,然后才到课堂上集中反馈、交流、讨论、探究,实现教学模式由原来的“先教后学”逐渐向“先学后教”转变。
3、多元的评价促进了课堂的有效生成,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课堂上,老师重视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并将老师的评价有机结合于两种评价过程之中,形成了全方位的教学激励机制,老师不仅从语言方面给予评价,还不失时机地给予加分,奖励星星、小红花等,使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各班级每周一次的 “先进小组” 评选,促进了小组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督促,合作意识明显增强。与此同时,也促进了各小组之间的竞争,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六、实验研究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由于试验时间短、老师素质参差不齐、学生配合不够默契等多方面的原因,我校的实验研究还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主要有:
1、导学案的编写主要由个人完成,还没有充分发挥科组集体备课的优势,导学案的质量有时难以保证。
2、学生的课前预习很难落到实处,特别是三年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师的上课效果。
3、老师授课时间难把握,主要原因是课前有些学生不预习,课堂中合作时间和展示时间没控制好,导致教学任务有时无法按时完成。
4、学生的小组合作和参与意识还不够强,主要体现在展示环节。
5、教师年龄结构新老两级分化,给实验全面铺开带来难度。
6、留守儿童占百分之九十,家庭对实验不理解。
针对以上不足之处,我们将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改进。下学期,要加强集体备课和学科教研的研讨活动,并制定相关措施,让高质量导学案走进课堂。实验教师之间要相互听课、评课,相互交流实验心得。实验教师要和家长加强联系,让家长督促孩子在家完成预习,同时老师要采取针对性的评价,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第五篇: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
芷江县楠木坪小学
艾小平
【内容摘要】:针对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结合教学实际,探索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开展
探究性学习
目前,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小学语文教学新课程改革,它非常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国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巢宗祺先生谈到探究性学习时说:“我们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要鼓励和帮助学在探究之中尝试不同的方法,探究适合于自己获取新知识和能力的途径。”教育学家施瓦布也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那么,什么是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呢?
我们教师作为探究性学习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性学习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许多语文老师没有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没有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手段,没有找准启发探究的切入点,更可能所提的问题太难等等。受应试教育下填鸭式教学的影响,学生总是被动地坐等知识,重知识记忆而轻问题思考,习惯于听老师讲解,习惯于背诵书本知识,忽略了语文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呢?
一、要有明确具体的探究目标。
我们教师心目中始终要有三类探究目标——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目标必须要明确具体,如果没有明确具体的目标作指导,我们在开展探究和做评价时,就会感到无所适从。有了探究目标,学生在学习时才不会迷失方向,零碎、发散的思维才能得以集中。设计和制定每一课的探究目标,师生必须要对探究的主题进行界定。
有时,探究的主题往往是这一课教学目标中的重点目标,如在教学《鲸》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这个问题,一位教师就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海洋里召开一次鱼类运动会,小鲸鱼兴冲冲地跑动参加,谁知被守门的大鲨鱼拒之门外,小鲸鱼难过极了,为什么大鲨鱼不让自己参加鱼类运动会呢?我们在座的各位今天就当一次海洋动物学家,告诉小鲸鱼究竟是怎么回事,大家首先以海洋动物学家的身份在小组中探究、讨论、交流一下。”这位教师的话还没说完,孩子们就纷纷投入热烈地探究、讨论之中。小组交流过后,教师当小鲸鱼,请各位“海洋动物学家”给小鲸鱼解答,大家都非常热心地告诉小鲸鱼:“因为你是哺乳动物,不是鱼,所以不能参加鱼类运动会。”接着举出了“用肺呼吸”“胎生”等证据,还细心地讲了鲸的演化过程,他们说的头头是道,看来真正读懂课文了。
有时,阅读理解中能统率全篇的问题(往往是课文题目),也成为探究目标。如《亲人》一课,统率全篇的问题就是“谁把谁当作亲人?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为了便于探究,围绕这一大的目标,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把它分解成小目标:你怎么体会出——妈妈把老奶奶当作亲人?老奶奶把我和妈妈当作亲人?我把老奶奶当作亲人?
有时,文中最具探究价值的字也能成为探究的目标。如《会摇尾巴的狼》中的“装”,围绕“装”这一探究目标,我们可以分解成小目标——
1、不会摇尾巴的狼为什么要装会摇尾巴的狗?(除了陷阱很深,自己像狗,不容易被老山羊识破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山羊和狗是好朋友,这一点学生不仅从本课的文字中得知,而且早在一年级时读《小山羊》就知道了。会摇尾巴的狼“装”狗的目的就是使出浑身解数蒙骗老山羊,让老山羊认为自己就是狗,从而救他。)
2、狼怎样装狗?(学生从1、2两个问题的探究中认识到狼的狡猾)
3、狼装狗结果怎样?为什么?(学生从探究中认识到老山羊的机警聪明、善于识别善恶和狼的凶恶本性。)
经过如此的探究,寓言的寓意也就水到渠成了——像狼一样的坏人往往善于伪装蒙骗,我们要像老山羊那样保持高度的警惕,不听信甜言蜜语,不被伪装所迷惑,善于识别,勇于揭露。
二、要有切实可行的探究方法。
这个探究的方法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就是指感知、理解、欣赏、积累语言文字的方法。这些方法,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点下逐渐掌握。
“切实可行”是指探究的方法要针对语言文字的具体特点和学生个体的具体实际。学习是学生的个体行为,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不单是表现在让他们自主地选择探究的问题上,还表现在让他们自主地选择探究的方法上。
三、要有充裕足够的探究时间。
这一点不用讲道理,哪位教师都懂,他们个个都知道,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去进行探究实践,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探究性学习就流于形式。
可是在目前实际教学中,我们的老师常常表现得不够大气,做不到这一点,舍不得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究其原因,一是教师的观念没改变,认为教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不讲,学生能学到什么?二是怕被人视为无能,学生一分组探究,还要给那么多的时间,教室里岂不是乱套了吗?领导同事看到课堂纪律这么差,还以为教师太缺少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三是对学生不放心,认为学生只是个孩子,天生就有依赖性,他们有多大能耐去探究?给他们那么多时间,岂不是浪费了吗?
新课程大力倡导在各科中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学习,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感任重而道远,虽然“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我必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书目:
《语文教研·教法研究》、《小学语文教学法》、《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