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词语品读的实验阶段总结5则范文

时间:2019-05-12 01:57: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词语品读的实验阶段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词语品读的实验阶段总结》。

第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词语品读的实验阶段总结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词语品读的研究”实验阶段性小结--------螺岗学校 徐美连时下的小语课堂,执教者热衷于教学方法的巧妙,教学技巧的娴熟、教学风采的张扬,讲究的是上课如何精致、如何精彩。这就造成了语文教学耗时多,但效果不明显。教学方法固然重要,体现先进理念的教学方法也应该被大力张扬。然而一切教学方法的努力,都是为了更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吕叔湘曾经说过:“语文就应该姓语,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言文字的教学和训练。”因此必须依托文本,抓住词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我们主要开展了一下工作,现小结如下:

一、调查了解我校学生的阅读现状。

为了更加好地了解学生的阅读现状,我们对四年级两班90人及家长进行了有关词语品读的调查,并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了问卷。所有问卷全部收回,我们对问卷结果做出了分析:

(一)学习过程无计划,相对无序,活动很盲目,一方面说明对学习的无所谓。二方面说明大部分学生没掌握好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也反映学生和思考的学习习惯。

(二)不善于正确评估自己的学习过程结果,这使得学生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直接影响了自身潜能的发挥,也大大的降低了学习图书、理解图书的效率、理解词语对文章的作用。

二、围绕计划扎实开展工作

词语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词语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可是目前,大部分学生词语面窄,课外阅读量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可是要学好语文,光在课堂上学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需要在大量的阅读中长进。因此要树立大语文观,立足于课内,延伸于课外,注重课外知识点的渗入,融会贯通。在听课调研中发现,我们的实验教师都能立足课堂,以课文为中心,向课外的阅读材料辐射。尽量做到以一篇带多篇,以课内带课外,以精读带博读,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1)课前拓展,打好基础

对于教材中的课文,教师找准拓展点,新课之前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并把所搜集到的资料记录到“拓展阅读记录册”中。课上,让学生交流所搜集的有关资料,为更好地进行课内阅读打下基础。如:实验教师宁玉参在教学《向命运挑战》一课时,课前让学生搜集与主人公——霍金有相同命运的杰出人物及其事迹(海伦.凯勒、奥斯特洛夫斯基、吴运铎、张海迪„),不但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储备了能量,还为学生树立学习霍金这样的杰出人物不怕困难、不怕失败、敢于向残酷命运挑战的精神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课中拓展,加深理解

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疑难,教师如果适时地利用拓展性阅读材料,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

话,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实验教师郝丽媛在教学《秋天的怀念》一课时,学生在理解“史铁生患病之初脾气暴怒无常和在母亲去世之后,在母爱的召唤下,他懂得了感恩,学会了乐观,也更加坚强地面对生活”这部分内容有疑难。于是,教师出示史铁生写的《病隙随笔》的部分内容,既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上减缓了坡度,又架起了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心灵的桥梁。

(3)课后拓展,增加积累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因此,一篇课文学完后,当学生意犹未尽,教师都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阅读向课外、课后延伸。如:实验教师张世花在教学《盘古开天地》一课后,要求学生“找其他的神话故事读一读”;在学完古诗《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之后,让学生课后搜集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这样,不但开发了课程资源,促进了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而且对于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大有裨益。的热情,变学生的厌学为乐学。

三、实验成果初见端倪

1、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叶圣陶老先生曾这样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确实,习惯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也可以改变人的一生,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可以让学生受益终生。我们为实验班的学生设计了“拓展阅读记录册”,里面要填写的内容:阅读时间、书名、作者、优美词句摘录、主要内容、收获与感想等。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就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另外,张世花老师针对本班学生年龄小,还在教室里设置专门的图书角,每月由学生相互推荐好书,相互介绍好书,交流好书;每周安排固定的阅读时间,举办“读书心得交流会”,让学生享受到课外阅读所带来的喜悦。教师还对学生进行指导:指导学生选择健康有意义的阅读内容;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等。使学生不仅获得丰富的课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阅读书籍、熟练使用工具书、自我获取信息的习惯和能力。实验班级已经初步形成了重视阅读的的良好氛围。

2、大量积累,以读促写

拓展性阅读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积累机会,实验班的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古诗文。教师经常有意识地为学生推荐相关的书籍与作品,使学生逐渐形成了独特而富有个性的阅读行为。实验班学生还积累了许多中学生必背古诗词,不但增加了知识的储备,而且为写作奠定了基础。实验教师徐松英深有感触地说:“自拓展性阅读教学实施以来,我深感学生的成长:积累的多了,背诵量大了,不但强化了学生的记忆,而且学生在习作中也有话可写,有事可叙,写作能力提高了。

四、课题研究中的反思

总之,通过简单回顾课题实施的第一阶段的工作,我们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大视野,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并且喜爱阅读,坚持阅读。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

心中有阳光。”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高瞻远瞩,游刃有余地指导学生阅读。

俗话说:凡事成在落实,败在落空。对学生的阅读动态教师要时时关注,以便及时调整指导方法或指导形式,并适当提出一些阅读和积累的要求,采用表扬鼓励的方法,稳定读书兴趣,养成积累习惯。教师要在课内外,为学生搭设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勇于表现自我,尝试成功的喜悦。

教师还需利用机会创造语文的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朗读比赛、成语接龙、古诗诵读、读书征文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当然,语文素养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立竿见影的,但我们希望人类文化的精品,能够滋养学生心灵。让拓展性阅读成为学生积累文化底蕴的重要渠道。

第二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词语品读的研究实验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词语品读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螺岗学校 徐美连

一、问题的提出。

时下的小语课堂,执教者热衷于教学方法的巧妙,教学技巧的娴熟、教学风采的张扬,讲究的是上课如何精致、如何精彩。这就造成了语文教学耗时多,但效果不明显。教学方法固然重要,体现先进理念的教学方法也应该被大力张扬。然而一切教学方法的努力,都是为了更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因此必须依托文本,抓住词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

二、实验的目的1、学生能准确地认读词语,正确地书写词语,合情合理地理解词语,贴切地运用词语。

2、探索学生在品读词语时怎样选择合适的方法。

3、结合我校学生的特殊性,探索教师在引导不同学段的学生品读词语时采用的策略和手段。

4、通过本课题研究,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们研究的终极目标。

三、理论依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各学段词语教学的目标是:

(第一学段)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第二学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第三学段)

1、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2、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3、模糊理论: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利亚大学的查德教授最早提出了模糊的概念和理论。模糊理论认为在现实的物质世界中所遇到的客体,经常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许多的概念都具有模糊性,其外延没有分明的界限,如大、小、轻、重等人们把这种没有明确外延的概念叫做模糊概念,含有模糊概念的语言叫做模糊语言。模糊理论的提出,是对科学方法论的革新,它对语文教学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4、妙悟:原指信佛众生对佛法的心解、觉悟。宋代严羽以禅喻诗,认为“诗道亦在妙悟”。妙悟就是要悟到本质、核心,悟诗的真谛,就是要机敏、灵活地悟,圆通地悟,这样就会有一种一通百通的自由。

四、实验内容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平日来的语文课堂实践,提出研究的对策:

(一)增强目标意识,凸显语言能力。

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确定教学目标应该着眼于有效的语言训练,学生对文章情感和主旨的感悟应建立在阅读过程中对语言文字理解的基础上,要能给学生思想的熏陶,思维的启迪,智力的开发,智慧的开启。

1、整体思考,瞻前顾后

每一堂课的目标不是孤立的,静止的,一篇课文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整体考虑它在单元、教材、年级段中的地位,力求做到承前启后、循环往复,使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具体目标和一般目标有机结合。

2、三维整合,明确适切

在确定目标时,我们应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尤其是情意目标的制订,一定要融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中,“两纲”实施需结合不同年段的学习重点,形成教育序列,在教学目标中使其显性化,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无痕化。

(二)、巧用教学策略,强化语言训练

1、抓关键词句,反复锤炼

语文教学不是泛泛而谈,语言文字的品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只有通过语言文字中字、词、句的咀嚼、才能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表现能力,体会关键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体味词句的表达效果。

2、借语言坏境,巧设训练

(1)文章空白处

好多文章留有空白的余地,我们就要抓住这些空白点,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驰骋,通过说一说、想一想、写一写等进行语言、思维的训练。

(2)读写结合点

最好的“读写结合”就是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寻找课文中读写的最佳结合点,巧妙地进行设计,使学生能“凭借教材这个例子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

(3)延伸点

我们教材中许多文章的结尾处是言已尽而意无穷,是进行有效训练的大好契机。

(4)拓展点

在教学某一篇课文时,可对文章难理解的地方加以拓展,补充相关资料,以此形成语言训练点。

(3)、立足实践,首尾呼应

(三)、重视课前预设,关注动态

《改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中指出,“教师应根据教学教材内容,激发兴趣点捕捉发展点,突破障碍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引领、指导学生学习语言上有意识,有办法,甚至是独具匠心,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1、充分预设是课堂有效训练的保障

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这种预设不是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为了使课堂生成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若是没有这样充分的预设,这一个动态的语言训练就不会这样环环相扣,深入浅出了。

2、动态生成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发展

在许多教师看来,教学的精采必定在充分的预设中生成,如期达成,这是一种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生成,但有的时候,教学的精彩之花也会绽放在绝处逢生处。这种动态的生成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不可重复的生命历程,我们要敢于直面发生于瞬间的鲜活学情,顺应学生的需求,巧妙地转化为一种可贵的语言教学契机,这样,我们的教案、我们的教学必将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完善。

五、具体方法

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的方法。

六、实验效果分析

1、有效地解决了小学生重写轻读,重听轻说的弊端,为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供了更丰富、有益的方法指导。

2、激发了全体师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同时培养了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提高了小学生的文化素养。

3、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有明显的提高。

4、大部分学生的错别字也不见了。

5、构建出“促进小学生课外阅读课”的指导方法与策略。

6、部分家长提高了认识,更加注重了对子女的阅读质量。

第三篇:导学课堂教学实验阶段总结

有效课堂教学实验阶段总结

有效课堂教学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我校作为县教育局实验学校,学校领导对该项课改实验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课题实验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周密安排,确保了实验的有序进行。如今,八个月的时间过去了,有效课堂教学实验进入到了深入推广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实验班级的精神面貌、课堂模式都有了一定的变化,课堂实在“活”起来了。下面,对我校的实验工作进行阶段总结:

一、学习培训,加深认识,转变观念

该课题提倡的课堂教学模式,跟以往的有着明显的差别。为了使老师们更好地认识到有效教学的意义,尽快掌握教育研究方法,我校组织了多次培训活动。参加实验的老师多次到实验学校进行参观学习。并多次到南京、淮安等地参观学习。

上学期,我们学校就已经制定好课题实验方案,可是大家在此次课改实验中,感到困难重重,虽然也建立了课堂教学新模式,但在实施的过程之中,都感觉到无法真正落到实处,小组合作的形式也无法得到有效的突破。外出学习,让我们享受了一顿课改经验大餐,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课堂改革的步伐。使我们认识到学案是根据新课标,针对学生学情,为改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如何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而设计的辅助学习方案。在编写学案时,教师立场要发生改变,要把课堂时空还给学生。活动设计要以学生为主,每一个环节的措辞要具体,目标要明确,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达到预设的目标。大家知道怎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而不是流于形式的。

得益于以上这些培训,我校教师加深了对课堂改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认识,也进一步认识了传统课堂低效、负效的弊端。而要克服传统课堂的弊端,教师要转变身份,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高效互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才由课堂主宰者变成组织者、引导者和育人者,学生才能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和优质教育资源的提供者,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制定制度,强化措施,保障实施

为了保障实验扎实有效地开展,首先成立了实验领导小组及组织机构,确立了实验班级和实验教师。其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经过全体教师深入讨论,实验老师再根据学科方案制定个人实验方案。为了确保实验地有效实施,学校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教学教研、评价考核等学校管理制度,把实验教师的工作与考核评价联系起来。

三、课堂评比,检测成效,促进提高 为了更好地掌握我教学实验开展情况,课题组开展了高效教学课堂评比活动。通过本次活动,我们发现我校的有效教学课堂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及几个方面:

1、每一位老师在课前,都精心编写了导学案,并让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预习;课堂上,大部分老师都能充分利用导学案组织教学,做到“先学后教”。

2、小组合作学习初见成效。每一位老师都能抓住本节课的重难点,设计问题,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或小对子合作的方式得到突破。当老师发出小组合作学习的指令后,你会发现小组成员自动站立起来,围在一起你一言,我一句展开讨论,或是小组成员根据分工,各施其职。此时,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他们在活动中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促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3、学生展示方式多样。学生的展示既有个人展示,又有小组展示,既有组内展示,又有全班展示。学生在展示中,基本上能做到声音响亮,表情自然。

4、评价方式促进课堂教学有效生成。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重视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并将老师的评价有机结合于两种评价过程之中,形成了全方位的教学激励机制,使学生反馈过程真实全面,促进课堂教学有效生成。

5、学习目标的展示与检测。每一位老师在课前都展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进行简单的解读。课后基本上能回归目标,进行检测、总结。

有效课堂实验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差生的表现机会太少,有些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二是老师还不能放手让学生表现,导致学生活动时间相对较少。三是课堂出现乱而不活、深入不够的现象,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困惑得不到必要的点拨与纠正。四是老师们的目标意识还不够强,检测环节没能围绕目标进行。

针对这次活动出现的问题,课题组召开全体实验老师专题会议,对每一位老师的课堂进行具体的评价与分析。

四、编导学案,用导学案,确保有效

导学案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方向盘、指南针。也就是说“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关系到我校“有效课堂教学改革”之成败,所以,学校对“导学案”的编写及使用非常重视,要求每一位实验老师都要认真编写和使用。希望“导学案”能够真正起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打造高校课堂的功效。为了巩固导学案的编写,学校要求每一位老师都要上交精心设计的导学案,参与全校评比。每一位实验老师不仅编写,还要用于课堂教学,编写好的导学案要发送到学校博客,与老师们研讨交流,其他老师可以阅读和使用,做到资源共享。使用过的导学案,老师要注意回收并保存,期末要上交教导处。

五、实验研究的收获和体会

我们欣喜地看到,通过实验,实验班的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不小的改变,主要表现在:

1、以前的单人单桌布局变成了六至八人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个性组名、口号,组长和每一位组员都有具体的分工。课堂上,你会发现他们在组长的带领下按照老师的指令合作完成一个又一个指令。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奖励,各小组之间的竞争是那么激烈,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他们不仅参加小组讨论,还争着展示,胆子大了,口头表达能力比以前强多了,汉字书写也比以前规范了许多。

2、教学模式由原来的“先教后学”逐渐向“先学后教”转变。每一位实验老师基本上都做到课前发导学案,学生在导学案目标的引领下先是预习,然后才到课堂上集中反馈、交流、讨论、探究,实现教学模式由原来的“先教后学”逐渐向“先学后教”转变。

3、多元的评价促进了课堂的有效生成,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课堂上,老师重视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并将老师的评价有机结合于两种评价过程之中,形成了全方位的教学激励机制,老师不仅从语言方面给予评价,还不失时机地给予加分,奖励星星、小红花等,使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各班级每周一次的 “先进小组” 评选,促进了小组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督促,合作意识明显增强。与此同时,也促进了各小组之间的竞争,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六、实验研究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由于试验时间短、老师素质参差不齐、学生配合不够默契等多方面的原因,我校的实验研究还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主要有:

1、导学案的编写主要由个人完成,还没有充分发挥科组集体备课的优势,导学案的质量有时难以保证。

2、学生的课前预习很难落到实处,特别是三年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师的上课效果。

3、老师授课时间难把握,主要原因是课前有些学生不预习,课堂中合作时间和展示时间没控制好,导致教学任务有时无法按时完成。

4、学生的小组合作和参与意识还不够强,主要体现在展示环节。

5、教师年龄结构新老两级分化,给实验全面铺开带来难度。

6、留守儿童占百分之九十,家庭对实验不理解。

针对以上不足之处,我们将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改进。下学期,要加强集体备课和学科教研的研讨活动,并制定相关措施,让高质量导学案走进课堂。实验教师之间要相互听课、评课,相互交流实验心得。实验教师要和家长加强联系,让家长督促孩子在家完成预习,同时老师要采取针对性的评价,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第四篇:《高段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探究性学习》实验的阶段总结

在高段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探究性学习

十堰市车城西路中心小学张世茂

这学期我实验的课题仍是《在高段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探究性学习》,该课题的目的在于把建立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学习方式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在课堂中真正让学生自主探究、张扬学生的个性,努力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处处尊重学生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让学生通过“自主建构”,获取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放开手脚,大胆活动,教师对学生的活动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调控,为学生提供自我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保证学生的探究活动扎实有效,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下面我就把这学期的实验情况简单作一总结:

一、创设自主探究的氛围,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兴趣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动力。这就是说学生的探究欲望一旦被激发出来,就会对探究学习活动感兴趣,并以积极主动和坚强的意志参与探究性学习活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从而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究性学习”,进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们越来越重视多媒

体辅助教学的作用。所以教学中作为教师就要利用学校已有的挂图、录音、投影、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课时,引导学生欣赏桂林风光片,让学生设想自己真的乘舟在其中游览;山依水,水绕山,群岛隐现,云雾缭绕,山间“绿树红花”,江面“竹筏小舟”,呈现一派迷人的风光。通过直观欣赏,学生进入了诗情画意的优美境界中,仿佛身临其境,渴求知识的欲望油然而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篇末的“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入手进行探究性学习。这样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倍增,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进入了最佳学习状态,就能全神贯注的进行探究性学习。

二、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探究素养。

1、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切入点——让学生学会提问,学会探究。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起点,也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要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必须尊重学生,为学生创设敢想、善思、能问的良好学习氛围,并引导其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以提高他们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所以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从而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课文的题目就是课文的“眼睛”,它具有独特的功能和阅读的韵味。教学时,我们可以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如《鸟的天堂》可引导学生以“天堂”为主线,这样质疑:“天堂”是什么样的?“鸟的天堂”又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把这里称“鸟的天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来进行探究学习,只要把这些问题解决了,课文的重点就突出了。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课,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质疑:同一首诗,为什么爸爸妈妈的评价差别是如此大呢?这些都是探究课文学习交流的重点,久而久之的训练,学生就能养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2、实现自主探究的拓展——让自主探究跳出课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普遍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对什么都感好奇的少年儿童表现更为突出。教师应凭借教材,以教材为跳板,让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疑,鼓励他们敢于超越文本,敢于超越老师,敢于用挑剔的眼光去思考并发现问题,让自主探究跳出课堂,走进生活。如《鸟的天堂》一课学后,让学生扮演导游介绍鸟的天堂并向学

生推荐巴金的《旅途随笔》让学生课外阅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完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赞赏式的爱和批评式的爱,你想得到哪一种,为什么?这样不但为学生创设了探究的空间,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3、学生创设足够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要做好任何事情,没有足够的时间是不行的。语文教学过 程中,教师要在保证学生探究的时间充足的同时,更要大胆开放探究的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大胆质疑,大胆猜想,大胆获取信息,自由地发表意见。

总之,通过实验,我发现该课题实验方案中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具体实验操作过程中也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正确估计学生的探究能力,导致教学放得不开、放手不够;部分学困生基础较差没有自主探究能力,在重点内容的感悟上落实不到位,导致恶性循环,成绩越来越差。特别是由于惰性思想严重,教学实践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没能及时总结、反思。在下学期的实验中,我将针对以上不足着重做到以下几方面:

1、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全员参与,使全班学生的整体探究能力得到大面积提高。

2、积极向有经验的实验教师学习,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积极主动学习各类教育教学杂志,为更好地实验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3、及时总结、发现实验中的成功和不足,撰写和课题实验相

关的论文。

第五篇:生物课堂教学研究实验阶段总结

生物课堂教学研究实验阶段总结

赵本中学

韩 春 明

生物课堂教学研究实验阶段总结

提出问题是探索实验的基本途径之一,是发明创造不可缺少的一环,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审视传统的教学,我认为如何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是关系到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我们以往都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竭尽全力去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呢?要真正塑造创造型人才,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勤于观察,敢于质疑,勇于提问。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起点,所以中学生物教学应当将学生的“提问”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我们的学生如果有了提出问题的能力,也就能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也就悄然得到发展。下面我将本学期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谈几点策略。

一、营造课堂民主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一)民主氛围要体现“教学相长”

我国古代思想家韩愈认为:“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是说,无论社会地位是高或是低,无论年龄是长或是少,谁掌握了道,谁就是教师。作为新课改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应当始终与学生保持平等的主体,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考,有独到的见解,师生间要保持零距离接触,而不应当凌驾课堂和学生之上。在教师的三尺讲台上应当时刻体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教学相长的思想。唯有这样,才能解除学生紧张恐惧的心理负担,课堂上的主人就会勇敢的提出老师意想不到的、有价值的问题。

(二)民主氛围要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特征

教学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师必须尊重每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由于学生自身生理、心理特点,在课堂上不向老师提问的原因很多,诸如:怕提出的问题影响教学;更多的是怕提出的问题太幼稚,让人笑话;还有是确实不能发现问题,无从谈起;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即使发现了问题,要表达自己的见解还需要很大的勇气。遇到以上情况,教师不能着急,不能埋怨,更不要讥讽,要保护每位学生的自尊心;更应当有针对性的点拨、诱导、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长此以往学生才能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从而激发求知欲,发展个性,展示自我,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每学期的第一节课我都对学生反复强调:在课堂上我们每位成员都要学会倾听,在教师讲课时,每位学生都要倾听教师的言语;在同学发言时,教师和其他学生都要倾听发言者的意见。这时尊重他人的规则,也是受他人尊重的前提。我称之为“君子协定”,如在将初中绪论一节讲到生物的特征时提到了病毒,一个同学站起来问:“计算机病毒是不是生物呢?”下面有同学说是,有同学说不是,有的窃窃私语:“就他瞎问”,见此情形我说到:“不要忘记我们的君子协定”。在课堂安静后,我没有正面回答是还是不是,而是对大家说:“这个同学问得很好,请大家利用我们刚学完的知识,自己判断一下刚才这个同学的说法,并说明理由。”通过大家的讨

论,大家用充分的理由达成一致意见,计算机病毒不是生物。

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自由的想象,创新思维的灵感往往是在紧张探索以后的松驰状态下才会出现。总的来看,宽松、民主、自由的环境适宜于创新能力生长。只有这样的环境才会容忍甚至鼓励多样性、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独特性和个性。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个体才敢于甚至乐于想象、批判和创新。也只有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才能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

二、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问题是教学的核心。作为教师,除了培养学生具有生物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外,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既要勇于提出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问题,也要勇于提出自己进一步思考所产生的新的困惑,新的问题,前者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学习活动的参与性,后者可以使学习不断引向深入,并带动其他同学积极思考和参与。在新课导入时,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也要给学生留有质疑问难的机会和时间,让质疑问难融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学生的思维将会不断地掀起波澜,因此,质疑问难不应该是一次性的。那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关键就是设法让学生将要学习的概念与他们的经验建立联系。比如要探究光对鼠妇的影响,那就先让学生认识鼠妇以及它的生活习性,观察鼠妇的生活习性,让学生熟知鼠妇的一些现象。这样学生自然就会想到很多问题了。如鼠妇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光对鼠妇有影响吗?等等。

教师的师范提问,特别是提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起始阶段教师不仅应把着眼点集中于自己的课堂提问,还要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为学生做出示范,使学生受到启迪,让学生发现并学会提出问题的方法。

问题的提出,学生产生疑问,但这种疑问未必非常明确。例如,学生想表述光对鼠妇有影响,而往往在做实验是有一部分鼠妇的反映对光不明显,所以这时候学生就产生质疑。教师要指导学生将疑问用明确的语言表述出来,来解决实验中的问题。

三、时刻教育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1.提醒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一位专家说过:“问题是由信息引起的”。人们生活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各种信息像大海的浪涛拍击着海岸一样,冲击着人们的心灵,自然产生着无穷无尽的“问题”。生物学是自然学科,它的原理、规律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现象,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这一问题开始的。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是从“为什么霉菌菌落周围不长细菌”开始的。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很多自然现象值得我们去思考,去记录,去发问。每周我都抽出一节课,在课前问问同学在上周有没有什么新发现,然后同学们共同分享问题,诸如:“树叶为什么颜色不同?”,“为什么冬天路边的草都死去,而路边的树木还活着?”等,染后同学们再共同用自己的知识来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当同学解释有错误时,教师在出面“调解”,我们都解决不了时,师生的共同作业就是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2.启迪学生,勤思考才能进步

思考是发现问题,尤其是发现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的又一个前提条件。在阅读和观察中发现问题,这是一个动脑想的过程。

①发挥联想和想象的翅膀,遨游于知识的海洋

联想和想象是对现实生活中暂不存在的事物的的一种超前的预测或推理,爱因斯坦说得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空间,实现能力上的飞跃。如能从学生想象空间的广阔程度来评价问题的价值,则更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形成,更利于创造意识的培养。如对植物细胞全能性的深入了解后,科学家们提出了在科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我们能不能从动物的身体上取下一部分或者一个细胞,来培育成一个同样的新的动物呢?于是科学家们着手试验,经过努力,震惊世界的克隆羊诞生了,这就是著名的克隆技术。还有人们对鸟的飞行羡慕,有类“人类能否飞上天?”的大胆想象,于是有了飞机的产生。所以教学中应当调动一切感观,用学生的想象力来发现问题。

②调动思维的扩展性,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如果运用逆向思维去发现问题,所发现和提出的常常是新颖的、独特的问题,常是有价值的问题。如我们看到树叶时绿色的,可以想:树叶有没有红色的、白色的、黑色的呢?讲到植物的根有向地性,可以想:根在什么情况下是背地生长的?如果运用发散思维去发现问题,则会使某一主体更加鲜明,如树叶时绿色的这个主题,我们发散开来,可以发现很多问题,如:树叶为什么是绿色?绿色对植物体有什么用途?什么因素将影响植物叶子的绿色?树叶总是绿色的吗 ?等等,只有让思维的机器发动起来,学生才会发现更多的问题。

3.激励学生,质疑才会有创新

创新思维的滋生往往从怀疑开始,不能发现问题就谈不上创新,可见这对于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李时珍如果对以往的《本草》不产生怀疑,就不会有《本草纲目》的巨著,如果达尔文是个墨守成规的人,是个忠实的神教教徒,也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创立。作为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不论是在生活实践、课堂教学以及课本阅读,还是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看到一些现象,一些疑问,一些困惑,都要及时的与同学、老师交流。因为“困惑”的产生,常常是一瞬间,要学会留住“困惑”,就能提出不少有价值的问题。要留住“困惑”,不仅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更要善于用自己的话,把困惑“记”下来、“说”出来。这样,“问题”就会源源而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日积月累,你就会感到自己的成长。

发现问题是指头脑中产生疑问、困惑,但这种疑问、困惑未必非常明确。而提出问题则是指将头脑中产生的疑问、困惑用明确的语言表述出来,这中间往往要经历逻辑思维和组织语言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发现问题的升华,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开端。学生如果具备了这种由发现问题到提出问题的能力,也说明他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

四、积极引导,提供思路

“好问”和“勤问”,仅是“提问”的初级阶段。在此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掌握“提问”的思路和方向,提出思考性的问题,以达“善问”。

1、到生活和生产中找“问题”。生活中的生物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只要稍作留意,问题便滚滚而来,有些可能立时有解,有些可能一时无解,但记下来,日后也许会来个“柳暗花明”。如“针对学校环境中的问题,提出改善环境状况的建议”,“你家里每天产生的垃圾可分为哪几类?其中可以回收利用的有哪些?怎样妥善处理家庭垃圾?回忆一下自己外出活动时怎样处理垃圾的,它们是否回污染环境?”等。

2、到实验中找问题。做实验,并不是为了验证什么,而是为了让学生“发现”什么。因此在教学中,均采用探索性实验,并在每一次实验之前和之后都要学生想一想:(1)所用实验材料和方法是惟一的吗?能否换一换?(2)实验操作是否最方便?能改进吗?(3)观察是否清楚?有好点子吗?(4)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困难或问题,能解决吗?所以每一次实验之后,我都会收到一堆的“点子”。当然有些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是,“发现”了,比没有“发现”要好,“想”过了——即使是“错”了,也比“不想”更好,何况其中不乏高见。

3、到想象中找问题。世人误以为只有艺术家才需要想象,事实上科学家也需要想象。由于事物发展的阶段性限制,使人们不可能对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能一下子准确把握。因此,不妨通过想象提出某种理论,这种尚未证实的理论称为科学的假说,科学假说是人们将认识从已知推向未知进而变未知为已知的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生物史告诉我们,假说方法为各种生物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五、缜密组织语言,提出自己的问题

1.提出的问题语言表达明确

要将疑问用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需要长期的磨练,比如有的同学对植物叶肉细胞有叶绿体而动物细胞没有叶绿体感到好奇,就问:“植物的叶肉细胞为什么有叶绿体呢?”问得就不够具体,可以答“这是由基因决定的”,或“叶绿体具有光合作用”等。如果问植物叶肉细胞的叶绿体是怎么形成的?或植物叶肉细胞的叶绿体有什么作用?或叶绿体中都发生什么生化反应?或叶绿体为什么是绿色的?等等,问题就明确了,可见从产生疑问到提出问题,有时还需要进行深入思考的。

2.提出问题要分类表达

学生针对某一知识点提出的问题会千差万别,如在对植物吸水和失水的知识点上同学们提出了如下问题: “植物细胞为什么吸水和失水?”,“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对植物体有什么意义?”,“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什么情况下失水?”,“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和外界环境有什么关系?”,“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对植物体产生什么影响?”等等。这些问题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因此在学生广泛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师生一起将所有的问题从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态等方面进行分类,使学生懂得对生物的研究一般从形态,结构,生理等几个方面入手,当然也是从这几个方面提出探索性的问题。将问题分类后,教师要继续引导学生学会用科学的语言将问题表述出来,这样不仅对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了知识基础和思维基础,而且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的水平。

3.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

有价值的问题即可以作为研究的课题的问题,当然这对于处于初中阶段的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但不能因为是困难,就因噎废食,只有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才能说明学生在思维上有了质的进步,也只有这样的学生才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有突破,有创新。

就学习过程来说,只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强化

学生的学习动机,也能够更好的展示学生发展的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

六、多角度评价学生提出的问题

对初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评价:首先审视是不是一个合理的、科学的问题;其次是看问题的表述是否明确、具体;第三是看问题的探究价值高不高。但不论哪种情况,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及时的评价,多表扬、多引导,使学生感觉到成就感。要正确对待学生提出问题的态度,不论是否合理,是否有价值,教师都要予以肯定,保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本着先“培养学生敢提,敢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再培养学生会提问题”原则,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面对问题情景,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进而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我们在教学中要不遗余力的主动提出问题,并且多角度的评价学生提出的问题,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造精神,经老师的精心点拨,将来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所建树。并且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千变万化的大千世界作出创造性的反应。把自己的智慧贡献给社会。

下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词语品读的实验阶段总结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词语品读的实验阶段总结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拓展”的运用 榆树市秀水镇治江学校魏 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

    实验小学教学工作阶段总结

    实验小学教学工作阶段总结 本学期,开学后,我校在教学方面根据学校的工作计划,主要做了以下一些工作: (一) 规范教学常规,提高教学质量。 1、规范备课 备课是上好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总结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总结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总结1 转眼间,一个学期过去了。在这学期里,像往常一样,我认真对待教学,脚踏实地地工作。我很高兴地告诉你,在20世纪,我的工作在今年上半年......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范文大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三维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注意语文素养的整体......

    阶段总结---小学英语实验课题总结

    《小学五年级英语阅读习惯培养的研究》课题阶段总结 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小学英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而......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研究阶段总结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研究》阶段总结时间:2013-07 西方学者德加默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得好即教得好”。事实上,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我们调查发现:有的学生觉得问......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五篇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随着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对正确把握语文学科教学特点,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评价的研究”实验方案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评价的研究”实验方案 一、研究背景 评价是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双方相互作用共同建构的协调统一的过程,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教师对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