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省委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市场经济理论知识点

时间:2019-05-13 03:28: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3年省委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市场经济理论知识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3年省委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市场经济理论知识点》。

第一篇:2013年省委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市场经济理论知识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一、市场经济与市场机制

资源配置指采用一定调节机制,在不同用途和使用者之间分配各种经济资源。

合理资源配置指以一定资源消耗来尽可能充分满足各种社会需求,使资源配置的效能达到最大化。经济资源是指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可以掌握、支配和利用的人力、物力、财力,包括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

任何社会都要解决好资源配置的问题。(辨析)正确其理由:

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科学技术条件下,一个社会可以利用的资源总量是有限的。因为社会的无限需求与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总是存在的。资源的稀缺性反映的事实是相对于人类需求而言,人类可以利用的资源数量上总是有限的,因此任何社会都要解决好资源配置的问题。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把稀缺的资源配置到社会需要的各个经济部门、各种产品和劳务上去。商品经济的产生:人类社会经济经历了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的过程。自然经济是直接为了满足生产者自己或本经济单位的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以自给自足为基本特征。自然经济排斥社会分工,各生产单位之间没有经济联系是一种缺乏交换的经济。随着生产力发展,逐级出现了以交换为特征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经济形式,它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重要条件是社会分工,决定性条件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辨析)正确,其理由: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有了社会分工。由于社会分工,生产者之间在生产上和生活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由此产生了交换的必要。社会分工后,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由于属于不同所有者,彼此想得到对方的产品,就只能用自己的产品去交换别人的产品。所以说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重要条件是社会分工,决定性条件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生产要素商品化;资源配置市场化;企业行为自主化;产权关系明晰化;市场体系完善化;交易过程规范化;宏观调控间接化;保障制度社会化;经济管理法制化;经济运行国际化。

竞争规律及作用:指商品生产者、经营者为在市场中占据有利的产销条件或投资场所,以获取最大市场份额和经济利益为目的而进行较量的规律。作用一是使价值规律的作用得以贯彻,二是促进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三是促进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

价值规律必须通过市场竞争才能得到贯彻。(辨析)正确

当商品供大于求时,竞争主要在卖者之间展开,卖者争先出售商品,造成价格下跌;当商品供不应求时,竞争主要在买者之间展开,买者争先购买商品,造成价格上涨。竞争的结果是中等生产条件,也是大多数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条件下耗费的劳动时间被社会承认为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价值规律得到贯彻。

市场机制的缺陷:一是单纯的市场调节只能解决市场微观平衡问题,宏观总量和结构失衡只能由宏观调控解决;二是市场机制只能反映现有的生产结构和需求结构,不能有效反映过吗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结构三是单纯的市场调节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会诱发一些企业效益好,而社会效益差的企业的发展,浪费社会资源;四是公共产品难以通过市场机制来分配;五是市场机制以优胜劣汰为准则,会导致两极分化,难以实现社会公平分配;六是自由竞争会导致垄断。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特殊性: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为基础的、具有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其特殊性: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二是在分配制度上,要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三是国家宏观调控把人们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它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共同点,又有区 1

别。其共同点是由市场经济决定的,区别则是由社会制度决定的。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既要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又要反映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共同特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由现代企业制度、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五个主要环节以及与之相适宜的法律体系构成。

1.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其具有“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特征。所有的企业都应具有明确的产权关系,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经济主体和法人实体,平等参与竞争,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要求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加快改革,塑造充满活力的市场微观经济主体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2.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门类齐全、功能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3.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需要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只能,运气诸多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4.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个人收入分配方式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行和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通过建立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解决职工养老、医疗、失业救济等困难,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这一基本框架既反映了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架构,又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点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突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问题,表明了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结构:

生产资料所有制指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等方面及其相互之间的经济关系。占有生产资料是人们进行生产的物质前提,从表面看是人对物的关系,其实质是通过人对物的关系表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区分不同性质的社会经济制度的主要标志。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果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内在结构:指一种所有制体系所包括的生产资料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等方面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在法律上体现为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四权又集中概括为所有权和经营权。二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结构: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上并存的各种所有制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占主体地位的所有制经济决定该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

我国社会多做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1.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是由现阶段我国生产力发展要求决定的。我国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市场社会化程度不高,地区之间、产业之间发展不平衡,这种多层次和不平衡的生产力发展状况,要求在市场关系方面有相适应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2.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的首要条件是具有独立所有权的企业充当市场主体,他们的正常运作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3.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国情,要求发展多种经济成分。我国的经济建设,需要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单一的经济成分所形成的生产力,不足以满足社会的多种要求。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存在,是充分体现我国国情,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迫切要求。

4.对外开放,引进外资,也要求发展多种经济成分。我国的建设必须在坚持自力更生、发展民族经济的同时,实行对外开放,允许和鼓励外国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在我国投资,同我国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进行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创办合资、合作和独资企业,促进我国经济建设。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形式:

1.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由全体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是同高度的社会化生产和经营活动相适应的一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民所有制还是一种不成熟的全民所有制。

国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物质基础。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一是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及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二是通过控股方式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本;三是通过改革达到更高劳动生产率的示范作用。

2.社会主义集团所有制:是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形式。

3.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指由于企业产权流动和重组,在不同所有制成分的横向经济联合基础上由多种所有制成分联合而形成的新的所有制形式。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地位和作用: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关系的基础。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国家和集体所有制的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三是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是就全国而言,不同地方,不同产业会有所差别。

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

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就是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财产权构成的组织形式和资产运营方式,是经济活动主体的财产权力、利益、责任的特定制度安排。主要有五种方式:一是股份制;二是国家所有、国家直接经营;三是企业拥有独立产权,实行承包经营;四是国家所有,租赁经营;五是股份合作制。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与个人

产权:由社会或法律规定保护的一组财产权利。这些权利包括财产的占有权、经营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包括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产权特征:一是排他性;二是产权不同于所有权,所有权是完备的产权,是产权的特殊表现形式;三是产权应具有确定的界限和范围;四是产权可以转让或授权他人行使;五是产权是一种社会工具,其作用在于帮助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形成一种可以合理把握的预期。

产权界定:是指通过法律明确规定产权的主体和其相应拥有的财产权利范围的过程和结果状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产权主体的界定;二是产权范围的界定。

产权制度的作用(意义):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企业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这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制度的内在要求。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四个方面是一个统一整体,不能只强调某一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

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内容:一是完善的企业法人财产制度;二是全新的国有产权经营制度;三是严格的有限责任制度;四是科学的领导机制与组织管理制度;五是通行的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六是新的以劳动人事分配为主体的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制度;七是新型政企关系。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系统——市场体系

劳动力市场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也应该由市场来配置。正确):一是促进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二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微观经济效益。三是调动劳动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四是促进经济效率和公平分配。

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利益协调机制——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国民生产总值(GNP):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国内生产总值(GDP):一定时期内在一国领土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GNP=GDP+国外净要素收入

我国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个人收入包括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各种个人收入都是通过一定的分配方式获得的,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分配方式是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是我国分配制度的主体。

按劳分配:是指在劳动产品属于全体劳动者的前提下,社会扣除扩大再生产和社会需要后,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来分配个人消费品。

按劳分配的内容:一是按劳分配所分配的不是社会总产品,也不是全部国民收入,而是个人消费品。二是劳动者在公有制单位中参加劳动,直接向社会提供劳动,是参与按劳分配的必要条件。三是劳动是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是在社会作了若干扣除之后。

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原因):首先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经济前提。所有制关系决定分配关系。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要求按劳分配。其次,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较低,可供分配的产品还有限,还不可能实行按需分配,而只能实行按劳分配。最后,旧的社会分工还存在,劳动者的劳动还存在重大差别。同时,劳动还主要是谋生的手段,这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按劳分配的意义:一是按劳分配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二是按劳分配有利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巩固和发展。三是按劳分配是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差别的一个经济手段。

按劳分配的实现机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特点,决定了按劳分配必须通过市场机制才能实现。原因:一是按劳分配是在市场竞争中实现的。二是劳动力的流动和劳动者的竞争是按劳分配实现的重要条件。三是工资指数与物价指数相联系是按劳分配实现的另一重要条件。

实现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我国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1.多种所有制并存决定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决定了个人收入分配方式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关系的不成熟性决定了按劳分配的不成熟性,为多种分配方式提供了经济条件。首先,公有制经济关系不是整个社会全部的所有制关系,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将与公有制长期共同发展。因此,体现公有制的按劳分配关系也不能成为整个社会的全部的分配关系,还必须由其他非按劳分配关系作为补充。其次,现阶段公有制的形式也是初级的,与此相适应,按劳分配也是不完善的,这就决定了公有制内部也不能完全实行按劳分配,还必须由其他分配方式来补充。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发展,要求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因:一是多种所有制并存,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实现就是参与收入分配。二是市场经济的要求,投入什么就取得什么报酬。

理顺分配关系,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

1.在初次分配领域,在增进效率的同时也增进公平。初次分配是通过市场机制在生产环节对各类要素所有者进行的分配,其基本的分配规则是按照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贡献进行收入分配,调动各种要素所有者参与生产的积极性,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

如何实现公平?一是加大对城乡分割体制的改革力度,消除城乡体制障碍;二是推进垄断改革;三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四是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消除不公平状态,缓解竞争;五是加大反腐败力度。

2.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强化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

如何实现再分配更公平?一是强化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二是规范分配秩序;三是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四是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五是建立稳定的、有效率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3.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更多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社会保障制度与市场经济

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主要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和建立一系列的管理

机构,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各种制度的总称。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四个方面内容。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中最基本最核心内容。

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机制——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宏观调控:指国家为了整个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并取得较好的宏观经济效益,对一定范围内的经济总体及其运行进行决策、计划、调节、监督和服务的过程。宏观调控是政府的重要职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的经济。加强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所以成为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因为市场机制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一是单纯的市场调节只能调节市场微观平衡,宏观结构和量的失衡只能宏观调控;二是市场机制只能反映当前的结构和需求,不能反映国民经济长远目标和结构;三是单纯的市场调节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会诱发一些经济效益好、社会效益差的企业发展,浪费社会资源;四是公共产品难以通过市场机制来分配;五是市场机制以优胜劣汰为准则,会导致两极分化,难以实现社会公平;六是自由竞争会导致垄断。

以上问题只有通过政府宏观调控来解决,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作用在于纠正市场失灵,弥补市场不足,维护市场秩序,保证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

宏观调控目标和任务:

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任务:一是保持经济总量基本平衡;二是促进经济结构优化;三是确定并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四是协调社会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手段:

1.国家计划,是由国家统一制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经济运行和发展起导向性作用。是国家从宏观上引导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手段。分为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

2.经济政策,是正式实施宏观间接调控的重要手段。主要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收入政策等。

3.法律手段,是国家调控经济的规范化依据。法律手段第社会经济活动的调节表现三个方面:一是直接对经济活动进行调节;二是为各种经济调节机制的正常运行提供法律保证;三是用法律手段维护其他调节手段正常运行,或为其他的调节手段提供法律保障。

4.行政手段,指政府机构凭借国家政权的力量运行行政权力,通过制定和发布命令、指示、政策等形式直接干预经济活动。

八、科学发展观和中国经济发展

二元经济结构转型: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内涵:1.科技含量高;2.经济效益好;3.资源消费低;4.环境污染少;5.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就是要充分运用最新科技和依靠科技进步的工业化,是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工业化,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工业化,是能够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必须重视信息化在工业化发展中产生的倍增作用和催化作用,积极推进信息化。信息化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放,信息产业的发展,都是以工业化的成果为基础的。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物质基础,对信息化发展提出应用需求,信息化通过工业化发展不断深化和加速。

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对外开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外经济的客观必然性

对外经济开放:是把一个国家的经济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作为世界经济运动的一部分,鼓励商品、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资源或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以达到本国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本国经济的高效发展。把对外开放作为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是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政策保障。

1.对外开放是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对外开放意味着一个国家同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商品和生产要素方面保持广泛的联系。生产社会化发展,形成国际分工及世界市场,一国生产力的发展对世界市场产

生依赖,离开世界市场生产力就很那发展。

2.对外开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因为: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社会分工发展过程,社会分工走向国际分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走向不断开放;二是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要求在开放环境下进行资源配置;三是市场经济中,以价值增值违纪目的的商品交换以不断开放的市场为条件。

3.对外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原因:一是实行对外开放,同国外进行交流,互通有无,调节余缺,有利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二是实行对外开放,可以使我国从国际分工中获得绝对利益和比较利益;三是实行对外开放,可以使我国获得后发性利益;四是实行对外开放,可以在国际竞争中求得进步。

技术交流:技术输出和技术引进。

引进技术方式:一是购买先进的设备;二是许可证贸易;三是咨询服务;四是合作生产;五是合作研究。

引进技术作用:一是有利于推动我国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二是引进先进技术可以节省研究和试制费用;三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有助于提高我国科学研究和科学管理水平。

引进技术原则:一是引进先进技术要着眼于国内经济效益提高;二是要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三是要注意保护国内工业发展。

第二篇:山东省委党校2018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题范文

《政治理论》复习参考题型

一、概念 1.按劳分配 2.独立自主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5.基本经济制度 6.民主集中制 7.商品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 11.生态文明 12.实事求是 13.市场机制三要素 14.物质 15.一国两制

16.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7.政策

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 19.五大发展理念 20.经济发展方式

二、辨析

1.按劳分配是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相适应的分配方式

2.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3.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不能相互否定 4.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是根本对立的

5.工人阶级已经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 6.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放松管制

7.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8.经济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9.商品交换会产生剩余价值

10.商品生产从产生到资本主义时期,经历了简单商品生产、资本主义商品生产。

1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所有制基础是公有制 12.剩余价值的生产不具有无限性 13.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进行思想政治工作

14.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改变了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

15.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16.一个国家的革命和建设只能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 17.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8.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固定不变的

19.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先进性决定的 20.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三、简答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三个基本结论 2.帝国主义的经济特征

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 4.价值规律的作用

5.简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 6.简述列宁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 7.简述列宁主义的建党学说 8.简述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9.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 10.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11.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内容

12.毛泽东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阐述 13.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1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新目标 15.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16.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17.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18.如何规范收入分配关系

19.如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20.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21.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何处 22.运用唯物辩证法应当注意的原则 23.资本的特殊性质

四、论述

1.“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内涵和特点

2.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立足点和战略部署 3.如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4.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5.实现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

6.试述坚持和拓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的原则

7.试述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 8.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现代管理学》复习参考题型

一、概念 1.法律监督 2.风险型决策 3.管理

4.管理的经济方法 5.管理的系统观念 6.管理的循环规律 7.管理共有规律 8.管理计划 9.管理技巧性规律 10.管理客体 11.管理派生规律 12.管理艺术 13.管理主体 14.广义的管理决策 15.行政监督 16.计划的效率性 17.经济监督 18.评价 19.确定型决策

20.现代管理技术 21.指导性计划 22.指令性计划

二、辨析

1.按照管理者的位置和层次,可以把管理者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

2.按照管理者的职责,可以把管理者分为一般管理者和管理中的领导者。

3.按照管理者所管理的对象,可以把管理者分为行政管理者、经济管理者、科技管理者、文教卫生管理者等。4.把直线制和矩阵制有机结合起来是直线职能制组织形式最大的特点。

5.高级管理者需要管理艺术,而一般管理者不需要管理艺术。

6.管理的二重性是指管理具有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 7.管理的社会属性是指任何管理都是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的客观要求,都要按社会劳动或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规律办事。

8.管理的自然属性是指管理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国家体制下进行的,都会打上一定的社会和阶级烙印。9.管理决策需要面对各种复杂的情况,所以不能设计既定的决策程序。10.管理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11.激励的关键是管理者通过采取各种方式去激发人的内在动力

12.奖励有激励作用,而惩罚没有激励作用 13.决策是管理工作的核心 14.人也是管理客体的组成部分

15.设立专门的职能部门是直线制组织形式最大的特点 16.审计监督属于行政监督的范畴

17.实行集中决策、集中经营是事业部制组织形式最大的特点。

18.事业部制组织形式最大的特点是实行集中决策、集中经营

19.协调是管理者对管理活动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的问题和关系进行的指挥和命令 20.预测是管理的核心

21.在管理中应树立组织改善环境的观念 22.在管理中应树立组织适应环境的观念 23.在管理中应树立组织重视环境的观念

三、简答

1.按照监督主体划分,监督有哪些种类? 2.管理的权变观念 3.管理的人本观念 4.管理的系统观念

5.管理的择优观念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6.管理的战略观念 7.管理决策应坚持的原则 8.管理客体有哪些特征? 9.管理信息的特征 10.管理者素质 11.管理中的行政方法 12.管理中的控制类型 13.激励的方式有哪些? 14.激励在管理中的作用 15.计划编制应坚持的原则 16.决策的“令人满意”准则 17.决策的依据和条件

18.目标管理与传统计划管理的主要区别 19.权变观念在管理中有什么作用? 20.实施在管理中的作用

21.制定管理目标应遵循什么程序?

四、论述

1.联系实际,论述管理择优观念的主要内容? 2.联系实际,论述管理中的监督有哪些功能? 3.联系实际,论述管理中的决策应遵循的程序? 4.联系实际,论述激励的方式有哪些? 5.联系实际,论述如何科学实施发展战略? 6.联系实际,论述协调的方式方法有哪些? 7.联系实际,论述在管理中如何运用好用人艺术? 8.联系实际,论述制定管理目标应坚持什么原则?

第三篇:省委党校2007年专业理论研究生入学考试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2007年专业理论研究生入学考试

考试科目:政治理论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有4道大题(共15个小题),满分100分。

2、本试卷属试题卷,答题另有答题卷。答题一律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该试题卷上或者草稿纸上均无效。要注意试卷整洁,不要乱涂乱划;不得在答题卷上作任何标志。

3、须用蓝、黑钢笔或圆珠笔答题其他均无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主体

2、资本周转

3、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4、“三反”“五反”运动

5、邓小平关于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

二、辨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计15分)

1、历史是由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构成的,不可能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价值和使用价值。

3、人民民主专政本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计30分)

1、简述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2、简述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的原则。

3、简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4、简述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途径。

5、简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四、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计40分)

1、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奉行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的思想。结合相关学科谈谈你对这个思想的科学依据以及现实意义的理解。

2、根据唯物辩证法中的矛盾原理论述该如何认识与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

第四篇:四川省委党校2012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资料英语

2012年《英语》(光华村)

(仅供参考)

英语复习范围,即考试命题范围:

英语考试模拟题中的研究生入学复习题

(一)和

(二)-----书上P162—179,两套题的答案见书P215—216

特别说明(请仔细阅读以下内容):

1、考题的第一部分选择题大约有5个以上是书上原题。

2、考题的第三部分阅读理解至少有两篇或两篇以上出自书上的原题,占20分以上。对于英语底子薄的学员,判断阅读理解题是书上复习题

(一)(二)哪几篇文章的技巧:复习题

(一)(二)共8篇阅读文章,其中7篇文章里都有一个(或几个)生涩或专用名词旁标有汉语解释,比如复习题

(一)中单词randomness(随意性)P165,仅此可判定考的复习题

(一)的第一篇文章,因此对应记住这篇文章后面阅读问题的5个答案即可。为防止考题答案顺序颠倒(一般不会),只要记住每个阅读问题题目的前

一、两个单词即万无一失。

3、考题中的第四部分英译汉大约有两个以上是出自书上原题,占6分以上。记忆技巧:在英译汉的答案中(P215--216),在答案翻译出来的对应的汉文中,把每一题对应的英语前几个单词写在那里,然后进行复习,就可以简单地记住考的哪一道题目了。

4、复习题中的第二部分完型填空,看一下就可以了,是考英语能力和拉距离的题,一般不会有原题出现。

5、学员如果蒙猜选择题答案,一定不能连续5个题选择同样的答案,即不能连续5个题都选A(或者B或者C或者D),否则选择题将记零分。也就是说不可能出现连续5个答案相同的命题。

6、有学员质疑书上复习题的第一部分选择题给出的备选答案顺序排列A、C、B、D是否排序出错?没有出错,是正规专业的排版和印刷,请大家按书上排序复习,答案也按书上给出的序号选择,不用质疑。

第五篇:2013四川省委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复习题

5、公共管理的主要内容P439(5个)(简答)▲

①公共问题,面向社会的基础性和共同性问题,并加以解决

②公共政策,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制定出解决问题的公共政策,并加以实施,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③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是公共管理的主要职能。

④公共资源,对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信息资源等各种公共资源进行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⑤危机管理

6、公共部门的特征P440(简答)

特征:公共性、权威性、稳定性、合法性

功能:①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制度和维护规划,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

②提供公共产品:公共产品的消费具有非排他性,很容易导致“搭便车”情况的发生,所有,私人部门不愿提供公共产品。

③对收入进行再分配:市场机制无法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

④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市场机制本身是有缺陷的,这就需要政府通过实施相应政策来调控。

7、现代政府组织运作的基本原则P442-443▲(论述/简答)

①人民主权原则,政府权利是公民让渡或委托于政府的,政府仅仅是公众的代表人,公民理所当然地拥有控制和监督政府的权利

②有限政府原则,现代民主政府的权利是相对的、有限的,政府权力以不侵犯公民合法权益为基本限度

③分权原则,为了实现政府权力的相互制约、防止政府权力的滥用,现代政府采用分权原则。

④法治原则,法治在某种意义上是对政府权力的勘定和限制,是对公民权利的规定和保护。

8、现代政府职能的含义,政府职能的转变P444▲(论述)

政府职能:①政治职能:核心,是统治阶级建立政府的根本宗旨。②经济职能:包括宏观调控、区域经济调节、国有资产管理、微观管制、大型经济建设项目;③文化职能:领导和组织精神文明建设;④社会职能,组织动员全社会力量对社会公共生活领域进行管理。

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就是要改变行政职能过大的局面:①要将政府职能中应该由市场自我调节的职能归于市场自由调节,政府负责市场体制的维护和制度建设,重新认识“市场失灵”并不是所有的市场失灵引起的问题都能通过行政手段解决;②积极扶持我国社会组织的成长,要实现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逐步将某些原本属于政府的职能交由社会性公共组织行使。

10、非政府组织的含义及一般特征P448(去年考题)含义:指政府部门和营利组织之外的一切以服务大众为宗旨,为社会提供一定公共产品服务和公共服务的志愿团体、社会组织或民间协会等。

特征:组织性、民间性、公益性、非营利性、志愿性。

11、政府与社会新型关系P447(论述/简答/辨析)▲ 在管理主体上,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不能由政府独自承担,必须鼓励和引导非政府组织加入到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上来,同时,公众、私人企业也可以在公共部门的授权、监督和指导下加入到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上来。在管理方式上,应该更多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不该越俎代庖。“小政府,大社会”。

小政府:①指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应该包揽一切,要让市场机制发挥主要作用;②政府的规模必须缩减,人员必须精干;③明确政府机构以及人员的只能范围,减少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大社会:指要扩大社会的自治功能,政府给予社会更大的自主权,培育第三部门或非政府组织,让其和政府一起,成为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主体。非政府组织要接受政府的授权,承担政府留下来的责任,接受政府的监督;还要建立社会对政府的监督制约机制,防止政府权力的滥用,监督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逐步建立非政府组织和公众的民主参与制度和渠道,使政府各职能部门与相关领域的非政府组织和公众对话协商成为一种日常制度。

14、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和环节P454-455(简答)

含义:是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各种执行手段,将公共政策规划的内容由观念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环节:公共政策宣传,公共政策分解(对总体目标进行分解,编制执行活动路径,明确工作任务指向),公共物质与组织准备,公共政策实验,公共政策全面实施(是政策执行过程中操作性、程序性最强涉及面最广泛的环节)。

17、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含义及特点P457-458▲(六方面)

含义:管理者把握情势和环境,通过策略的选择和实施,集中组织的资源,达成目标的行为及过程。

特点:未来长远性:立足于组织的长远利益,为组织未来发展设立远景,规划蓝图,并将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有机整合全局整体性:是关注组织的总体格局,以组织的整体发展作为研究对象的总谋划。

协调一致性:通过协调各方行动,使他们统一朝既定目标或方向努力,最终使组织成为一个具有竞争力的整体。现实可行性:各个环节应是相互关联的,体现出战略管理的可操作性和现实性。

相对稳定性:战略一经确定就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应保持其稳定性,从而使组织对已知的和预见到的机遇或威胁作出正确的反应,否则,就失去其意义。

应对复杂性:使组织能充分利用外部机遇,及时化解或避免威胁,并能超越组织目前的生存环境,减少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18、重视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发展(原因、意义)P458

原因:环境变迁的压力。应对全球化、社会变革、经济政治改革,需建立一个应对某种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更有适应性的反应系统;角色变化的压力,“小政府无论在理论或实践上均获取了人们的广泛认同和支持,政府等公共部门就必须正确确定自己的智能、角色、地位、组织结构及其社会关系。

19、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特点及职能P460-463(简答)

含义:指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中的工作人员的总和,既包括公务员,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又包括一般的劳务人员,他们是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特点:公共性、政治性、公开性、合法性、复杂性。职能:人力资源规划(数量、质量)、获取(考试、选拔、甄选)、开发(技能培训以适应工作需要)、维护(薪酬福利、健康与安全、劳动关系、纪律与奖惩)、研究。

20、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指导思想P464(论述)▲ 四个原则:党管干部原则;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和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开放原则,研究和借鉴、吸收世界各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成功经验;创新原则,创造一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建立一套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形成一套法制完备、纪律严明的监督体系,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局面。

21、公共财政预算管理的含义与功能P465-466(简答)▲ 含义:指公共部门根据国家法定程序和实施方针所编制的某一内政府的财政收支计划,主要包含:预算的编制(政府对公共收支的计划安排),预算的执行(公共收入的筹措和使用过程),预算的决算(预算的执行结果)。功能:预算是表述立法机关意向的工具。反映收支:要反映政府介入经济社会生活的目的、范围、规模和程度;控制支出:确保对公共开支进行有效的控制,必须经过国家立法机关的审批才能生效。

22、公共预算管理的特点P465-466(论述/简答)▲

①完整性:包括所有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内容,以便全面反映政府的财政活动和政府的职能范围;②统一性:财政收入和政府支出要按统一的科目、统一的口径和统一的程度加以计算和全额编制;③真实性:预算中的预计数应该尽量准确地反映出可能出现的结果。④性:各级政府的预算必须按季度或按月编制,期限内的全部财政收支应进行收支对照比较,并和前期进行比较,预算包括预算收支的起止期限。⑤效率性:由可操作性和预测的准确性。⑥公开性:其内容为全社会所了解。⑦导向性:预算具有未来导向和绩效导向的特点。

24、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含义、特点及作用P471

含义:对组织的绩效目标进行设定与实施,并对实现结果进行系统考察与追踪,推动绩效不断改进的系统活动和过程。其中,绩效计划、绩效评估、绩效衡量、绩效追踪是组织绩效管理过程中的四个最基本的功能活动。

特点:①方向性(目标导向):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实现;②系统性(过程导向):公共服务绩效管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复杂,而且各个层次、各种因素相互交织、渗透、影响,可变性很大。③灵活性(指标导向),政策目标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绩效指标系统。作用:①对组织而言:绩效管理是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的动力,重视资源的有效配置,产出好的结果,满足公民需要,重视“投入”与“产出”的比率,提高行政效率。②对员工而言:是一种激励手段,与任用、晋升、奖惩等结合起来,有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强化员工的责任感。③对公共服务对象而言:可以监督公共部门责任的实现和落实,可以监督政府部门的科学决策,有利于政府公共部门信誉和形象的提高。

下载2013年省委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市场经济理论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3年省委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市场经济理论知识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