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作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范文
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职能作用 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党的十七大和近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工作任务,充分表明了发展县域经济是当前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推进小康建设进程中担当着重要任务。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银行,大力
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农发行责无旁贷。本文结合农发行的职能定位、地位与行业优势,就农发行在促进海安县域经济发展现实的表现以及发挥的作用进行探讨。
一、农发行在县域经济资金供求中的地位
(一)在确保种粮(棉)农增收、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农产品收购,是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是关系到粮食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能否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点,因此党中央高度重视。海安农发行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把支持粮棉油收购作为基本职责和主体业务来抓,以高度负责的政治态度较好地履行了职责。从当初的定价粮到后来的保护价粮、最低限价粮、托市收购粮以及中央、地方储备粮,农发行都是不遗余力地敞开资金供应,切实将国家的收购政策落到了实处。
多年来,海安县支行一直按照国家粮棉油购销政策,适时完善信贷政策,不断巩固和发展农发行在粮棉油信贷市场上的主导地位。并实行严格的收购资金封闭管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同时,积极支持海安县各类粮棉油收购主体按市场价自主收购,根据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按照“市场定价、企业做主”和“购得进、销得出、有效益”的原则,重点支持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加工企业收购,择优支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促进企业扩大经营。尽管随着粮食购销企业的全面改制,我行粮食企业的支持数已由原来的43家下降到目前的13家,但贷款余额已超过5个亿,为全县“三农”经济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二)在培植和扶持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上充当了主力军的作用。
2004年以来,国家银监会陆续批复农发行开办多项新的信贷业务,海安农发行抓住机遇,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政策性资金支农的新路子,贷款的投放打破了支持环节、企业所有制性质以及收购品种的限制,实现了向“三农”领域全面纵深发展。在此框架内,该行坚持积极审慎的原则,开展调查营销,并努力形成和发挥我行在资金供应、利率浮动、信贷审批、信息咨询等方面的优势,来增强对优质客户的吸引力,确保成熟一家、支持一家、成功一家。该行以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在粮食加工及转化、油料加工、棉纺产业等领域积极探索,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出品牌、做大做强,使他们真正成为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桥梁和纽带,加快了我县农业实现产业化的进程。几年来,该行共吸纳6家新业务企业,其中5家为公开授信企业,授信额度达25000万元。仅2006年,该行累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业务企业贷款31400万元,占当年贷款投放总数的51%;截止2007年7月末,新业务贷款期末余额36100万元,占比为63%,客户结构和贷款结构趋于优化。
(三)在加大现代农业投入、全面支持农村发展上担当领军人的作用。
扩大业务范围,增加支农资金,支农的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创新,是农发行全面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一是业务范围向支持发展现代农业方向延伸。支持农业种子工程、大型商品粮棉油基地建设、优质粮棉油产业工程、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兴生物资源等农业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等关系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项目。二是业务范围向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向延伸。将农村的饮水工程、沼气工程、公路村村通工程及农村电网改造工程等改善农村基本生活生产条件的领域纳入业务范围。三是业务范围向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方向延伸。主要是国家对农村的教育投资、医疗卫生投资、文化事业投资等资金管理可由农发行代理。四是业务范围向支持县域经济建设方向延伸。主要是国家对县城和小城镇建设方面的投资可由农发行代理,五是业务范围向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方向延伸,如发放农业小企业贷款,支持农业小企业发展等。目前,该行对海安县农业小企业的信贷需求情况调研已全面展开。
二、农发行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成功实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国家有关部委和银监会也已先后批准农发行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业务范围由原来的粮棉油扩大到农、林、牧、副、渔业整个农业领域,并同意农发行开办农业科技、农业小企业等贷款。政策丰富了农发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容和完善了
第二篇:浅析如何促进镇域经济发展
**镇位于**市东郊,隶属于**市,是沿江大开发的后花园,镇域面积56平方公里,人口近6万人。**镇地理位置优越,南连宁通高速、沿江高速和**港,北接328国道、江海高速、宁启铁路和即将开工兴建的“苏中机场”,西傍京沪高速,233省道(安大公路)贯穿全镇。近几年来,处于沿江经济板块的**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
提出的沿江开发战略,按照“融入沿江、错位发展、三区联动、三年倍增、跻身前
八、强镇强村”的总体工作要求,围绕打造沿江开发配套区这一目标,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方式,镇域经济发展迅速,2007年实现经济总量30.5亿元,财政收入43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59元。工业已形成“轻工纺织、车船配件、机械冶金、精细化工”四大支柱产业,高效农业蔬菜园区是全省知名、**一流的农业园区。
发展镇域经济不仅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下面就以**镇为例,就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从国土资源工作领域出发,发挥国土资源部门优势,探索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为推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全力保障,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供规划保障。
要科学修编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过程中,一是要因地制宜,突出镇域特点。具体到**镇,应当突出**沿江开发配套区的功能定位。二是要注重衔接。注意与城镇体系规划、镇村布局规划协调和衔接。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合理编制村庄建设规划。三是加强引导。引导拟建项目在建设用地规划区中选址,确保项目用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四是拓宽空间。对未列入土地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项目用地,只要其选址未占用基本农田的,积极协调予以办理。在规划控制指标不突破的前提下,更加灵活地采取业务技术措施,拓宽工业用地的政策空间。
二、提供资源保障。
作为沿江开发的经济腹地,**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沿江区域分工。作为农业大镇,一是要加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强化对基本农田的保护,有效落实各项保护措施,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生产能力。二是开展以田、林、路、水、村为重点的综合整治,认真实施土地复垦开发整理项目,实行规范化管理,市场化运作,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三是充分利用二次调查成果,结合清理闲置土地、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清查临时用地、建设用地跟踪管理等进行调查摸底,形成翔实、准确、现势性较强的第一手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做到心中有底,为保护资源、强化土地管理、科学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供更加扎实可靠的技术支撑。
三、提供用地保障。
**作为沿江开发的配套区,吸引和承接沿江大企业、大项目配套产业。在打造汽车配件、船舶配件、机械化工基地的过程中,要审时度势,明确挖潜增量、提高用地门坎的思路,积极形成控增量、用存量的倒逼机制,做足“点供”“盘活”“置换”“挂钩”文章,破解用地难题,全力保障重点用地项目,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用地规模较大的项目,力促一次规划,按项目实施进度,分期供地;对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进区企业,进行因势利导,鼓励增资扩股,尽量不扩大用地规模;对公建配套设施及基础设施,采取统一规划,集中配套建设;禁止规划控制区内农户自拆自建,实行农民公寓统建,集中安置。
四、提供资金保障。
**是革命老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国土部门要积极通过土地运作,以土地为媒,搭建融资平台,运用土地这根杠杆,全力撬动区域经济,使之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是全力推进工业用地招拍挂。根据国家及省、市有关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文件规定,结合园区建设的工业项目实际情况,及时商定拟上市挂牌工业用地的产业定位、投资规模和规划要点等,严格执行用地最低价标准,全力推动工业用地招拍挂工作。二是适度加大经营性土地上市力度。随着沿江开发步伐加快,**区域优势凸显,中心镇的集聚效益日益明显,经营性用地指标适度向沿江地区倾斜,加大经营性土地上市力度。三是有序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流转。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权属合法、界址清楚,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的前提下,允许村庄、集镇、建制镇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依法转让、出租、作价入股和抵押(房地产开发项目除外),其土地收益主要留在所在镇、村优先用于农民集中居住区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建设。
镇位于**市东郊,隶属于**市,是沿江大开发的后花园,镇域面积56平方公里,人口近6万人。**镇地理位置优越,南连宁通高速、沿江高速和**港,北接328国道、江海高速、宁启铁路和即将开工兴建的“苏中机场”,西傍京沪高速,233省道
第三篇:充分发挥检验检疫作用有效性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检验检疫局局长、党组书记
**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党85周年。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的“十一五”时期,我们要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依法行政、严格把关、服务经济和促进发展上狠抓落实,在有效促进地方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上多下功夫。这是检验检疫部门一项光荣使命和艰巨任务。[范文大全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
找范文,到范文大全]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在充分发挥检验检疫作用上狠下功夫。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检验检疫工作,就要树立自觉促进的发展意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所赋予我们的义务和责任上来。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把发展检验检疫作为第一要务。将检验检疫工作,自觉放到振兴地方经济、促进外贸发展的格局中统一谋划。
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紧密围绕地方外贸经济发展实际,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部署的高度,来改进和提高检验检疫工作,发挥有效性和贡献率,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中心服务。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检验检疫工作,全面提升把关服务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口岸查验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为检验检疫事业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努力实现检验检疫的新跨越。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围绕“服务经济,促进发展”这条主线,促进外贸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牢固树立把关服务思想,在提高工作有效性上下功夫。
为国家严格把关的同时,又为企业和社会热情服务,是检验检疫部门两个基本职能。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坚持“把关就是服务、服务就是为了更好地把关”的理念,不断提高工作新水平。一方面,要正确处理严格把关与热情服务的关系。检验检疫人员要以过硬的业务素质和丰富、迅捷、实用的新技术、新信息、新手段,积极指导和引导企业走以质取胜的发展之路,增强出口企业质量自律意识,推行国际化标准,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实现在严格把关中热情服务,在热情服务中坚持严格把关。另一方面,要切实提高检验检疫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有效性。
转变作风,提高效率,在实现提速、减负、增效上下功夫。
要紧紧围绕加强检验检疫效能建设的服务理念,严格执行政务公开的各项制度,按照提速、减负、增效、严密监管的要求推进各项工作。一是要在服务机制上有所转变。二是在创新改进监管方式上有新提高。三是继续加快“大通关”建设步伐。四是加快建立检验检疫诚信体系建设。
通过建立和推行检验检疫诚信体系,与外经贸部门、企业建立和发展稳定、可靠的诚信服务关系,树立“守信于民、服务社会”的行政执法形象。切实提高我们的服务档次,增强检验检疫工作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坚持以质取胜,在促进企业产品出口上下功夫。
为使出口产品质量与企业经济效益并驾齐驱,一是突出以质取胜,提高监管效能。加强企业产品的源头管理和关键环节控制,将检验检疫工作延伸到生产企业和生产源头,主动为企业生产和农副产品种植、养殖基地给予必要的技术指导。二是完善扶优扶强,扩大企业出口。依据企业不同的特点,采取一企一策的方式与出口重点企业签订“扶优扶强协议”,通过利用检验检疫人才、设备、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帮助和扶持企业解决在技术标准、质量体系、验放通关等方面的问题,帮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为企业产品走出国门创造条件。三是推行体系标准,促进规范运作。不断提高企业素质,从建立和推行国际标准入手,加强认证认可工作。引领出口企业提高自律水平,在讲究竞争规则和讲究经营秩序等方面显示更多优势。四要妥善应对摩擦,破解技术要求。
强化科技兴检,在提高技术执法水平上下功夫。
科技是检验检疫把关服务的技术依托。一是有针对性地继续加大科技创新,为促进外贸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加快科技进步。结合**是农副产品种植养殖基地的特点,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和畜牧养殖标准化的技术推广,加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建设,促进农、畜及食品扩大出口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大技术基础建设投入。四是积极推进科研和制标工作。
加强口岸检验检疫,在维护国门安全上下功夫。
提高口岸检出率。是发挥国门卫士作用的重要职责。维护国门安全,坚持以安全、卫生、健康、环保为监管重点,不断强化口岸建设工作。一是加强出入境人员的卫生检疫和旅行卫生保健工作。二是抓好动植物及其产品的检验检疫。三是抓好重点、敏感出入境产品的检验检疫工作。四是突出抓好口岸公共卫生安全。面对愈加复杂的国际疫病疫情形势,检验检疫部门更要发挥国门卫士作用,坚决防止各种传染病以及有毒有害物质传入传出,切实做好口岸各项卫生保障工作,妥善处置各种突发性事件。
第四篇:充分发挥银行业作用大力推动经济发展
区政协委员农业界小组
银行业如何为“一小时经济圈”内的**服务,又如何通过促进金融产业化,进而带动“一小时经济圈”内的**建设,这是**银行业在新形势下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我认为,当前重要的是处理好金融供给不足及在碚银行业在完善公司治理、业务定位、信贷投放方式和在发展**金融产业的同时,与**在“一小时经济圈”的作为
中,应正确处理协调好并驾齐驱共同发展的关系。
一、集中优势资源,支持**核心基础设施项目和支柱产业的发展
**区因为市场经济的资源导向,已积累起相对的发展优势,政府应顺应市场规律,采用非均衡发展战略,重点投资,通过集聚效应优先发展优势行业和条件具备的区域,培育增长极。目前,**旧城、新城的诸多给排水、电、气、运等发展严重滞后投资不足的项目,“一团、二园、三城”发展中的各类项目,“三大洼地”、“三个生态产业带”的打造项目,均需在碚各银行业机构继续大有作为。各银行业应发挥“存差”的信贷资金雄厚、风险管理水平较高的优势,推进以银团贷款形式为主的信贷支持模式,集中以区相关部门搭建的融资平台为依托,重点支持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在碚支柱产业的发展,同时解决集中度较高可能引发风险的问题,特别是应运用好**与国家开发银行、三峡担保公司等金融业建立的良好合作基础,用其优质项目吸引他们加大信贷资金投入力度,如启动同兴水利枢纽工程项目的兴建,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二、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积极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建设“一小时经济圈”、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对**来讲关键是支持区域经济和产业的发展,而区域经济中占了主体地位的是个体经济、民营经济和乡镇企业等中小企业。国内外金融实践证明,在市场机制下,中小金融机构由于与中小借贷者在距离和关系上的邻近性,导致非标准化贷款的风险相对减小。因此,要以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中小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为主导,从满足需求入手,支持区域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一是要充分发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作用。**农村信用社经过统一法人改革和央行票据置换,整体实力有较大提升,特别是通过进一步深化合作金融机构改革,农村合作银行即将诞生。区政府应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市场和功能定位,坚持差别化原则,服务于城镇建设和中小企业,优先考虑支持发展潜力大、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要继续发挥城市商业银行等中小银行作用,以及邮政储蓄银行即将提供对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服务的契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发展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三是要从区里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引导大中型银行的区级支行进行业务重新定位,促进区内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降耗目标的实现,特别是要抓住农业银行现正在进行股改前准备的契机,在其过渡期争取加大对在碚企业及基础设施项目的信贷资金注入。
四是积极支持和鼓励外地股份制银行在碚设立机构,吸引其加大对**经济的支持力度。
五是以银监会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为契机,积极做好在碚设立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选址调研及其他准备工作,力争能早日在碚设立村镇银行。
2006年12月20日银监会发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低门槛、严监管;先试点、后推开;增机构、广覆盖;拓功能、强服务”方针。其核心内容:一是,全国首批试点选择在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吉林、湖北6省(区)的农村地区开展。2007年6月13日国开行重庆市分行行长吴德礼做客“人民网·重庆视窗”时透露,重庆先期选择了开县、江津和长寿作为试点区县。二是,调低注册资本,取消营运资金限制。
(一)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300万元;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100万元。
(二)在乡(镇)新设立的信用合作组织,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30万元;在行政村新设立的信用合作组织,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10万元。
(三)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设立的专营贷款业务的全资子公司,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50万元。
(四)适当降低农村地区现有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合并、重组、改制方式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注册资本,其中,农村合作银行的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1000万元,以县(市)为单位实施统一法人的机构,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300万元。
通过以上措施,建立起适应个体、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中介机构和金融中介体系,发挥其对中小企业和个体、民营企业服务的信息优势和监管优势,从而集中民间剩余资金,切实加强对中小企业和个体、民营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尽力满足其金融需求,加快创造就业岗位。
同时,要发挥政府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主导作用:
一是要牵头做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统筹工
作。联合相关部门、银监局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等有关部门共同营造支持中小企业的氛围。
二是在区内建立多种体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增强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信心。通过建立多层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形成良好的中小企业风险转移机制。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信用担保体系,由区政府财政出资,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担保机构,实行市场化、公开
化运作。
三、整合商业和政策性金融,支持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统筹是要把挖掘农业自身潜力与工业反哺农业结合起来,把扩大农村就业与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结合起来,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稳步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形成城乡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市场导向、政府调控的原则,即一方面要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商业性金融支持城乡统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度。重点发展有优势的石膏、石灰石等原材料深加工业及新型行业,香料、腊梅、笋竹、蔬菜等农副产品加工、物流业和其他特色产业,鼓励发展面向农村和农业产业化需求的第三产业,壮大小城镇和农村的经济实力。要针对农户的实际金融需求情况,探索多种担保办法(如动产抵押、权益抵押等),扩大农户小额信贷和联保互保贷款,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国务院同意批准“重庆、成都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之际,全面试点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机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探索我国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一体化等工作即将全面展开,因而政府应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探索、创新在推行新型地土流转方式中的融资新方式。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增加对城乡政策性信贷资金的投入,缓解“一小时经济圈”内的**区域金融资源配置异化的程度,促进**城乡快速发展。要寻求农发行政策性业务拓展中的空间,注重研究其政策性信贷业务新的定位,还要研究建立政策性业务招投标制度,鼓励商业银行从事政策性金融业务。
第五篇:充分发挥财政职能 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范文
充分发挥财政职能 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前郭县是吉林省唯一的蒙古族自治县,全县总人口56.7万人,有蒙古、汉、满、回、朝鲜、锡伯等19个民族 ,其中主体民族蒙古族5.04万人,占人口总数的8.9%。做好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对维护前郭社会和谐至关重要。多年来,前郭县财政局从县情出发,积极把党和政府关于民族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把支持自治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前郭县财政部门加大支出结构调整力度,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落实有关财税政策措施,积极主动地为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办实事、办好事,全力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一、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增强民族地区财政保障能力 前郭县财政局加大力度完善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适应的政策性转移支付制度,通过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财政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增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
前郭县财政局专门建立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因素法计算分配部分增加因素指标,对转移支付数额进行了 1
调整,进一步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倾斜。2005年至2009年,下达民族乡镇转移支付资金38.94亿元。这项政策缩小了民族乡镇与其他乡镇间的财力差距,促进了民族乡镇经济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二、增加民族专项资金扶持力度,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特殊困难
受历史、自然和基础条件等因素影响,前郭县西部大部分民族乡镇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较低层次,乡镇之间、民族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十分突出,与东部沿铁路、公路、水路等发达乡镇相比差距越拉越大。解决民族乡镇的困难和问题,缩小差距,归根结底要靠发展经济。为此,前郭县财政局从实际出发,在财政政策和资金安排上对民族乡镇经济发展给予了更加有力的支持。
(一)大力支持民族地区全面发展。近年来,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民族机动金、民族事务费,并逐年按一定比例增加,增强了对民族乡镇的扶持力度。
(二)积极帮助民族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民族贫困地区一直是县财政扶贫资金投入的重点区域。对全县扶贫重点村整村推进计划予以扶持,对于个别极贫困的民族聚居地区,县财政还采取特殊的综合扶贫政策,安排专项资金进行扶持,让更多的少数民族群众感受到政府的关怀,尽快实现脱贫致富。此外,近年来财政扶贫资金中的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投入
逐年加大,2005年至2009年,县财政累计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841万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贫困状况。
(三)进一步加快民族贫困地区水利和农村能源建设。“十五”期间,县财政加大农村能源建设资金的投入,全县具备条件乡镇的农户用上了清洁能源、卫生圈舍、卫生厕所,农村庭院卫生大为改观。“十一五”时期,农村人畜饮水安全问题作为一个重点项目纳入总体规划,县财政加大扶持力度,在规划内优先考虑民族乡镇农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同时,对于一些零星分散没有纳入总体规划的民族地区饮水困难问题,县财政按照“查缺补漏”的原则,在安排人畜饮水专项经费时,按项目资金管理规定给予积极支持。
三、努力增加投入,支持民族地区社会事业的发展 针对我县民族乡镇社会事业发展相对落后,人口素质较低的实际,县省财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把发展民族地区教育文化事业作为财政支持民族工作的一项根本任务来抓。
(一)支持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
一是做好“三免费”教育与“两免一补”衔接工作,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推进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在2005年中央实施“两免一补”政策范围的基础上,从2006年起,根据“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
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到2010年秋季学期,每学期免除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万名学生的学杂费,享受中央免费教科书学生人数达万人,民族地区也充分享受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带来的优惠政策,扩大了义务教育保障范围。
二是继续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重点向民族乡镇倾斜;对所民族中小学和蒙古族幼儿园、蒙古族实验小学和蒙古族高中、查干花蒙中等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学生给予生活补助。
三是对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和失学儿童实施救助。按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有关要求,财政部门与有关部门共同配合,不断加大对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和失学儿童的救助力度,确保少数民族失学儿童及时复课。
(二)支持民族文化事业发展。
前郭县财政局通过增加预算安排,调整支出结构,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的经费投入力度,优先安排县委、县政府确定的民族文化重点项目。一是对县民族歌舞团、民族曲艺团等公益性民族文化事业单位纳入财政全额供给预算管理。每年按预算管理规定核定单位基本支出,并分
别安排一定专项资金,用于少数民族文化事业补贴、民族文物征集抢救以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二是继续安排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专项资金。结合国家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县财政积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2006年,“乌力格尔”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曲艺项目类别;2008年,“蒙古族马头琴音乐”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传统音乐项目类别;2008年,“蒙古族四胡音乐”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传统音乐项目类别;“蒙古族民歌(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音乐项目类别;“查干淖尔冬捕习俗”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项目类别。
三是继续安排广播电视“村村通”维护专项资金。结合国家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继续安排广播电视“村村通”维护补助费,确保全县广播电视“村村通”卫星地面接受站正常转播广播节目,让广大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同时,会同县广播电视局积极向省财政争取对前郭县广播电视“村村通”维护经费的支持。
(四)积极支持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发展。
为了促进前郭县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发展,提高民族人口素质,前郭县每4年举办一届“那达幕”大会,县财政始终不渝地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的决定,积极筹措资金,为“那达幕”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必要的经费保障。
四、加大对民族地区医疗卫生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十一五”期间,前郭县实现卫生基础设施房屋、设备、人员、技术“四配套”目标,建立和实施民族地区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逐步覆盖少数民族地区,进一步扶持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县财政按照县委、县政府部署,认真履行公共财政职能,把发展民族地区卫生事业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加以落实,结合全县的经济发展规划,加大民族地区卫生事业的投入。
一是加强民族地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优先安排民族地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项目经费,使民族地区卫生机构房屋、设备、人员等条件逐渐改善,医疗服务能力逐步提高。二是积极支持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贫困医疗救助。据统计,2009年底,全县参加合作医疗农民有万人,民族地区农民就医得到财政资金的有力支持。三是对蒙医药研究也给予资金支持,扶持民族医药的发展。
总之,前郭县财政部门将继续做好民族工作研究,努力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