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共财政支出评价论文
摘要: 行政成本支出问题是公共财政支出的重要方面,也是影响政府管理绩效与评价财政支出有效性的主要因素。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政府职能进一步转换,但与此同时行政成本支出却在不断膨胀,以行政管理成本为标志的财政支出的有效性并没有体现出人们期待的效果。从一定意义上讲,由于行政成本的不断膨胀,体制改革与职能转换的成果被抵消。我们将以同期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以及国外行政管理成本占财政支出比重为参照系,剖析1978-2006年中国行政管理成本支出表面膨胀且有效程度不高的深层次原因,并就如何提高公共财政的有效性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公共财政; 行政成本支出; 预算外支出
所谓公共财政支出的有效性,简言之,就是支出同样多的钱,办更多的对社会起正面效应的事。公共财政支出的有效性是体现政府管理绩效、降低政府成本的重要方面。2006年,中国的行政管理支出成本接近全部公共财政支出的20%,构成公共财政支出的主要部分。因此,本文选择以行政管理成本支出为例来研究中国公共财政支出的有效性问题,是能够充分揭示中国公共财政支出有效性规律的。行政管理成本的范围包括行政管理支出、党派团体补助支出、外交支出、公安安全支出、司法支出、法院支出、检察院支出和公检法办案费用补助等。总的来说,中国行政管理成本支出还是很有效的,因为中国财政的绝对总量并不大,虽然行政管理成本支出占了近20%,但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人均所耗费的行政管理成本数量并不大。通过这些有限的行政管理成本支出,政府把一个相对贫困的发展中大国,带上了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皆持续发展的轨道,应该说成绩还是比较突出的。但是,遵循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在总结成就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到,以行政管理成本支出为标志的中国公共财政支出还能够做得更加有效,提高政府支出绩效的空间还是存在的。
本文的取证资料时段是1978-2006年,通过分析该时间段内中国公共财政收支、行政管理成本支出以及GDp和其他有关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的增长变化情况,试图找出提高公共财政支出有效性的基本规律。
一、行政管理成本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持续递增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这期间,行政管理成本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却一直处于增长的态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公共财政支出的有效性并不十分明显。
目前的现状是,中西部地区还有不少县(市)的财政总支出始终摆脱不了捉襟见肘或寅吃卯粮的窘迫状况,财政赤字越来越严重。表1是1978-2006年间中国公共财政几个重要指标的情况。
由表1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中国行政成本支出占行政总支出的比重为4.71%,之后逐年提高,2006年膨胀到19.46%,基本接近20%。这期间,1982年、1988年、1993年和199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似乎越改革政府成本越高。1982年的政府机构改革,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从100个减为61个,在编人员从511万减到3万。1988年的机构改革,国务院各部门的在编人员减少1万。1993年的机构改革中央机关人数减少20%。1998年,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举措更加重大。虽然每次改革都在明显地减少政府机构,减少在编人员,但改革的年份及其之后一年,政府行政成本比其他年份的增加速度还要快。这一方面说明中国行政支出的有效性在降低,另一方面从表1可知,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政府行政支出增长幅度分别为10.18%、11.57%、13.66%和14.82%,分别比改革前一年(1981、1987、1992、1997)高出3.28%、1.09%、1.28%和1.09%。说明政府行政支出与在编人数关系并不大,政府行政成本的主要支出不是在编人员的人头经费,而是其他方面的支出。所以,控制政府行政成本支出的重点不应只是消减政府机构或在编人员,还必须关注政府成本支出的主要渠道、政府的行政职能结构及政府管理半径与管理密度等因素。
为进一步分析的方便,我们把表1中1978-2006年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增长速度与行政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的发展趋势绘制成图1。图1显示,1978年以来,中国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增长幅度起伏还是比较大的,特别是1978-1988 年这10 年起伏更大。增幅最大的1978 年接近30%,1979 年、1980年、1987年和1988年的增幅还不到2%。而且收入与支出的起伏同步,体现出典型的以收定支的财政政策特征。1993-2006年这14年,财政收入与支出增长的起伏相对较小,但也有一定的起伏。即使在财政收入与支出存在同步起伏增长的情况下,行政支出成本占财政支出比重的发展趋势基本上是持续上升的一条曲线,即行政成本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越来越大(中间也有小的波动,但并不明显),这似乎符合行政成本支出具有刚性的特征,然而行政支出的结构比重越来越大确实是一种不合理现象。1978年,行政成本支出仅占财政支出的4.71%,从2003年开始,仅通过预算的行政成本支出基本上就占了财政支出的20%。从总量基数的道理认识,正常情况下,行政管理支出成本的绝对数肯定是一个持续增长的过程,而行政管理成本支出的相对数应该是相对下降的趋势,反之,就说明行政管理成本是没有底线的。这种现象,折射出中国公共财政支出在行政管理成本支出方面缺乏相应的有效性。
二、行政管理成本支出的增幅大
为了从行政管理成本支出的增长幅度方面判断中国公共财政支出的有效性,我们对表1 中1978-2006年间的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以及行政成本支出等资料进行了换算,并制作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自1978年到2006年的近30年间,财政总收入与总支出比重或者说逐年增长速度都没有政府行政支出增长的速度快。为更加直观地认识问题,我们将绘制图2,说明财政总收入、总支出、政府预算成本支出增长情况。一般来讲,在行政管理成本支出中,行政预算成本支出应该是相对稳定的成本,而其他包括教育、科技、文化以及公共事物发展预算支出是随着财政收入增加而不断增加的。因为行政预算成本支出的项目比较固定,而且管理费用也是能够控制的(当然,行政管理费用的弹性也非常大)。
从表2和图2中可以看出,除1990年、1991年、1997年政府预算支出比重略微低于同期财政收支增长幅度外,其他年份行政预算成本支出都高于同期的财政收支增长幅度。尤其是政府机构改革的当年或者下一年度,行政预算成本支出增长都是特别突出的。如我们将机构改革的当年或者改革之后的一年的行政成本支出资料进行比较分析,1983年较1982年增长55101%,1989年较1988年增长125.8%,1993年较1992年增长36.87%,1999年较1998 年增长26.27%,1999年较1998 年增长26.67% %。而同期的财政收入和支出情况是: 1983年分别增长2.75%和5103%,1988年分别增长1.26%和1.67%,1993年分别增长24.79%和24.09%,1999年分别增长15.88%和22.11%。从表1和图2可以看出,虽然1978年以来的所有年度都是行政支出成本的比重高于财政收入与支出的比重,但几次大的机构改革年份行政成本支出的增幅较当年的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增幅显得尤其高,这种情况说明两个问题。
一是似乎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是以政府成本的迅猛膨胀为支撑的,改革或者改革后的一两年内,政府预算成本支出要比其他年份增长得更快。其实,平常年份的行政管理费用的增长就比财政收支增长快,这更加说明行政成本支出环节的有效性存在很大潜在因素。今后的政府职能、政府机构改革都必须瞄准行政管理成本的有效性来进行。
二是在表面上有一种错觉,似乎政府预算成本支出增长与政府机构及公务员的多寡之间是一种反比例关系。机构、公务员数量越少,政府预算支出的成本则越大。这不免会让人产生疑问,政府预算成本支出增长会不会是行政管理活动中的浪费或者腐败造成的? 无论是行政管理活动中的浪费,还是个别公务员的腐败,所支出的行政成本都是影响公共财政支出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这两种现象表明似乎中国政府的行政预算支出成本有非常大的控制弹性,折射出中国的行政管理成本与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这种不适应说明中国公共财政支出还可以做得更加有效。
三、预算外支出降低了行政支出的有效性
由于中国公共财政收支有预算内和预算外之分,因此,仅仅从预算内分析政府的行政成本支出的有效性是不全面的。1996年以来的中国统计年鉴反映出的预算外资金支出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如果把预算外行政事业经费支出考虑进去的话,政府成本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更高,增长速度更快。由于这些预算外支出包括了行政管理成本支出与事业经费支出,所以无法准确地计算行政管理成本究竟是多少。但是,无论如何,预算外行政事业经费支出使政府行政的实际成本支出大大提高了。
从表3可以看出,自1996年以来,预算外支出几乎接近于预算内支出,1996年甚至超过了预算内支出,占行政管理总支出的51.42%。2002年预算外支出最少,但也占全部行政管理支出的40%。虽然预算外支出所占总支出的比重在逐渐下降,但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预算外支出的绝对额是一个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趋势可以绘制成图3。在图3中,1999年以前,预算外支出与预算内支出几乎在同一水平上,从1999年到2002年,预算内支出增长的势头更加猛烈,预算外支出增长虽然没有预算内支出增长快,但也是持续增长的趋势。预算外支出的存在,以及预算外支出不断增长和绝对数额的庞大,使行政管理成本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特别是对公共财政支出的有效性增加了新的挑战。
从图3中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1996年中国政府的行政总支出不到2500亿元,其中预算外支出就占了50%多,之后的1997年、1998年和1999年,预算外支出基本上都占到行政总支出的一半。
进入21世纪以来,预算外支出所占行政总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但是绝对数还是逐年提高的。尽管无法确知在政府的预算外支出中究竟有多大比重是属于行政支出成本的范畴,但它增加了行政管理的成本却是肯定的。我们把这种没有纳入正式预算的行政支出称为隐性成本。当考虑到政府行政支出的隐性成本时,无论是在行政成本占财政支出的结构比重上,还是在行政成本本身增长的幅度上,都是一个很大的提升,这对于正确分析或认识行政成本问题是一个不能忽略的因素。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从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情况来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公共财政支出的有效性是非常明显的。如果以行政管理成本支出情况分析,行政支出成本确实存在着不断膨胀的事实,公共财政支出的有效性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这种膨胀基本体现在: 一方面行政管理费用的绝对支出从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的52.9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469.126亿元,增长了88倍,同期的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分别增长19.18倍、21.97倍,政府成本支出增长的倍数分别高出同期财政收入与总支出增长的68.82倍和66.03倍; 另一方面,在国际上比较,中国的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要比发达国家高出很多。以2003年为例,中国的行政管理财政支出已上升到19.03%,远远高于日本的2.38%、英国的41.9%、韩国的5.06%、法国的6.5%、加拿大的7.1%和美国的9.9%。① 研究表明,中国行政管理成本支出膨胀的原因是多维的,除了各级政府的主观原因,还有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判断政府行政管理支出成本的有效性不能孤立地看行政管理支出的数字或增长情况,这样会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反而不利于提高公共财政支出的有效性。综合考虑主客观因素,我们认为中国政府成本膨胀虽然客观存在,但并不像表面数字显示的那样让人吃惊。我们应该正确认识中国政府成本膨胀问题的客观存在性,同时还必须做出相应的控制政府成本的政策选择。
1.是否应当取消预算外收支
提高行政管理成本支出的有效性,必须找出行政管理成本膨胀并缺乏有效性的根源。姑且不论政府成本膨胀的客观原因,就其主观原因来讲,人们不重视行政管理成本支出的有效性的根源很可能在于政府机关、部门之间的苦乐不均,特别是许多机关、部门存在行政事业性收费,这些预算外收入转变为预算外支出。2002年,各级政府机关的预算外收入为2655亿元,相当于年行政管理预算支出410.132亿元的64.7%,这种政府支出的隐性成本客观上使一些政府机关与部门有了大手大脚支配经济资源的可能,而其他没有预算外收支的机关与部门相比之下经费支出显得捉襟见肘。为了找到资金支出的均衡,这些没有预算外收支的机关、部门有可能通过各种办法增加财政预算,而有预算外收支的机关部门也要想方设法增加预算,政府成本在无形中被抬高了,而行政管理成本支出的有效性由此降低了。因此,预算外收支不仅是政府成本膨胀的载体,也很可能是公共财政支出失效的引诱根源。
是否可以在政府机关与部门取消预算外收支,并结合体制改革,将有预算外收支的那部分公共管理活动让渡给非政府组织,使预算外收入与行政管理活动脱钩,以免政府机关在攀比过程中膨胀成本。
2.制定行政管理经费支出增长的参照标准
在其他社会经济发展与财政预算指标增长速度都不及行政管理成本支出,而且找不到合理解释的情况下,行政管理成本的这种增长速度有没有离谱,其有效性究竟如何? 对此,有没有一个可以参考的标准,作为判断行政管理成本支出有效性的理论依据? 我们认为,在没有更加准确的理论依据的情况下,应当考虑这样几个标准。一是行政管理成本支出的增长速度应当与GDp的增长速度同步。行政管理成本属于国民收入的二次分配,社会财富分配在没有其他特殊原因时,必须体现综合平衡; 二是行政管理成本支出的增长速度可以考虑与社会公众的收入增长同步,行政管理经费虽然不都是公务员的薪水收入,但其支配过程中大部分与公务员的福利相关。例如,交通工具、工作环境的改善、迎来送往以及各种软硬设施等,都直接或间接地起到改善福利的作用;三是行政管理成本支出的增长速度应当考虑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同步。一般来讲,收入与支出之间要讲究平衡,如果其他方面都平衡或者小于收入的增长幅度而唯独行政管理经费支出增长幅度过快,理由不是很充分;四是行政管理成本支出可以考虑与财政总支出比重同步,当求出一个合理的财政支出函数,各类要素支出增长应当考虑结构平衡。有了科学合理的参照标准,就能够对行政管理成本支出情况的有效性作出相对准确的判断。
3.用“金降落伞”理论,减少领导数量
在中国的各级政府机关,一个领导所消耗的成本是一般工作人员消耗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因为,一个一般工作人员所消耗的主要是工资和公务活动中的硬性支出,其他的后勤、福利支出很少。一个领导却必须要有相应的各种特殊待遇。例如,许多科级建制的独立单位,一般都为领导配小车、独立办公室、业务活动费、办公室内的各种软硬设施和其他后勤服务等,这些特殊待遇在行政管理成本支出上是一般公务员不能比拟的。能不能减少领导数量,增加一般公务员,对控制行政管理成本膨胀并提高行政管理成本支出的有效性起很大的作用。但是,现实地讲,很难把这些多余的领导从消耗成本而不起任何作用的领导位置上拿下来。他们在其位就有相应的控制收益权,这种控制收益权一旦拥有,一般是不会自动让出的。由于在主观作用的影响下,各级政府领导也很难下决心把他们降下来。
这种情况在发达国家的股份制企业也是存在的,在具有公共特性的政府部门比较普遍也是正常现象。发达国家的大公司为使企业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大都采取“金降落伞”的办法解决那些在位的经理或高级管理人员,即给他们更高的生活待遇,来交换他们从原有的位置上下来,或者退居二线当顾问。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许多大公司就采取了“金降落伞”的办法,有的公司花数百万美元把高级管理人员从既有的位子降下来。在我国政府成本高且领导制造的成本明显的情况下,也可以参照“金降落伞”理论,减少领导数量。
第二篇: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探讨
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探讨
摘要:国际社会逐步重视起了绩效评价,在公共财政支出领域,我国财政部门也进行了相应的实践和探索,但还没有有效地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体系,不能有效评价财政支出。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实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公共财政 支出 绩效评价 评价指标
一、开展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意义
在财政支出活动中所取得的实际效果,也就是财政支出绩效,它对政府配置资源的合理性及资源使用的有效性进行了重点研究,也是对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资源配置活动与所取得的社会实际效果之间比较关系的反映。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从财政支出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的总体要求出发,科学、客观公正地衡量比较财政支出的行为过程、支出成本及其产生的最终效果,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估,绩效评价方法要求科学和规范,评价标准统一制定
在事前、事中和事后都能多方面控制财政资金。在财政支出安排和实施的全过程中都存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它综合评价了财政支出效益、管理水平和投入风险等方面,使财政调控功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安排的科学性也大大提高,也促进了实现财政支持社会的经济目标。
(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促进了财政支出的规范和依法理财
(1)既能使公共支出透明增加,又能使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提高;(2)对重点项目建设非常有利,能够及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给运行中的项目,促进了项目管理,对项目的责任感,项目管理者的意识明显增强;(3)财政执法和监督约束效用提高,财政资金监督与管理得到了正确的引导和规范,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大大提高;(4)资源得到了合理的配置,有效的信息可通过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获取,投资风险和短期行为被政府决策者有效地规避,财政资金得到节约,供求矛盾也能缓解,促进了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现状
在我国绩效评价开始的时间还比较短,对于公共部门来说更是如此。近年来,国际社会都普遍重视绩效评价,在公共财政教育支出领域,我国财政部门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实践探索并初步取得成效,但不足的地方也逐渐暴露了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评价指标设计过于注重支出分配而忽视了支出后绩效
由于我国财政支出管理长期形成了一种传统,财政部门的支出分配情况在实际绩效评价工作中是集中的重点,现行的评价并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绩效评价。
目前我国财政支出预算目标的完成情况与执行过程的合规性是现行评价关注的重点,但还没有开始实施或刚刚开始探索支出后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能性评价。如果预算拨款或者对现行规章制度的遵守情况是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观念局限的内容,那么真正使用公共财政资源的目的肯定会被误导,只重手段而忽视目的的“文化”、忽视公众和神化了的官僚思维会出现,社会的真正效率必将遭到损害。
(二)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设计的评价指标
我国现行的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是由财政部门根据通用的财务规则对自己而设立,对自己支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反映。
以公共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为例,公共财政教育支出总量及其占GDP的比重、公共财政教育支出结构、教师总量、学生总量和结构、教育行政事业性收费总量和结构等量化指标等,这些都是主要采用的指标,总的来说这些指标过于简单,只追求了定量化,即使再具体和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也不能对现实绩效进行全面客观地反映。几乎没有反映出公共财政教育支出的根本使命和职责实现绩效,而且还容易以偏概全,对整个公共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及其支出本身的发展易产生误导的影响。
(三)很难实现绩效预算
绩效预算管理从建立到全面实行需要一个过程,在项目预算中,前期项目论证不科学,在中期又局限于先确
定资金再对项目进行论证的现象,而且记录也很少,财政管理上对绩效的关注非常少,过多地存在了合规合法性监督,部门和单位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不讲绩效、只管要钱的现象,这些问题对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有着严重的影响,极易造成违规操作,绩效评价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也受到了制约。
(四)缺乏约束有力的支出评价结果
目前还没有健全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体系,没有法律规范,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不能直接约束到财政资金支出项目中的成绩、问题与相关责任,也没有约束到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各环节的责任人,而只作为了各有关部门项目建设档案保存,或是成为了有关部门加强新上项目管理的借鉴和参考,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权威性有着明显的影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也只是流于形式。
三、对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提高的几点建议
(一)重视分析和研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由于支出决策过程、支出使用效果、成本和收益比等问题的分析在财政经济理论研究中不受重视,长期这种现象,使得财政支出效益不高,支出浪费也很严重。在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民主化和科学的财政支出决策以及财政支出效率的提高受到了高度关注,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与分析也受到了重视。
消费者的偏好是财政支出理论注重研究的内容,公共品理论分析中要有消费者理论的应用,重视消费者对公共品需求的研究,重视根据消费者偏好国家如何行投资决策的探讨,可以使支出决策的制定借助了控制支出的科学方法,决策者也避免主观的随意性,资源可以得到有效配置。
(二)财政支出的分类按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要求
要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标准体系并能有效组织实施,其提和基础是对财政支出进行分类时要对我国财政支出管理工作的特点和实际综合考虑,要科学和合理。财政支出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这是由财政支出内容繁杂和涉及范围广等特点所决定。考虑到具体情况,我国的财政支出分类刚刚起步,建议划分为经济建设、文化事业、科学事业、行政管理、农林水、教育事业、国防、补会保障和政府采购等九个大类,这是按财政支出的功能与单位和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来划分的。为了便于开展评价工作,这些大类可以再细分,但要根据评价工作的具体情况。这样既可以做到与财政日常管理的习惯相适应,又便于了基础数据的收集。
(三)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要科学与合理
一套完整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指标库的形成,这是设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在理论上进行探索和研究,这是指标库的形成所需要的,它的逐步完善和健全则要依赖于实践。要分别建立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和财政支出综合绩效评价指标库,它们的建立以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层次为根据,以财政支出的分类为基础。各类指标都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即通用指标、补充指标、专用指标和评议指标。这是从指标的适用性角度进行考虑和划分,同时可将各类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根据性质的不同,又可划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
(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标准的建立
财政支出绩效水平的评价与衡量,要有一定量的有效样本,并对样本的数据进行测算。按照可计量性来划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标准分为定量标准和定性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取值基础,定量标准和定性标准又可分为四种类型:行业标准、计划标准、经验标准和历史标准;按照时效性可分为两种:当期标准和历史标准;而测算标准和经验标准是按标准形成的方法来分的;国际标准和国内标准是按区域来划分的,此外还有政府标准、社会公众标准和民间机构标准之分。
一般情况下,收益/成本的比例表示了评价财政支出的经济效益指标。但根据不同的效益指标,收益和成本的具体内容又不相同。由于不同的经济和社会领域在支出项目中经常涉及,评价财政支出社会效益指标的标准届也有区别,其关键的环节是财政支出社会效益指标的量化标准。在政府活动中,不同性质的财政支出所起的作用和达到的目的不同,要以对应的评价指标来衡量和判断这些支出绩效,要根据评价的具体目标、组织实施机构和评价对象来确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标准。
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有重要的作用,要重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分析与研究,科学分类财政支出,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从而更好地加强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促进
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利用,提高最大的经济效用。
参考文献:
[1]李有智.中外公共支出绩效评价之比较[J].财贸研究,2005
[2]窦玉明.财政支出效益评价综论[J].财政研究,2004
[3]张新.关于政府公共支出绩效考评制度的研究[J].财政研究,2003
[4]陆庆平.公共财政支出的绩效管理[J].财政研究,2003
第三篇:目前我国财政支出评价
.目前我国财政支出的改革方向:
(1)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工具,并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重点支出,进一步改善民生。
(3)积极稳妥推进财税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政府收支分类、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组织实施中央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4)积极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出台促进节能减排的税收和非税收入政策,加大对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推进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5)努力增收节支。加强税收征管,严格控制减免税,严厉打击各种偷骗税等违法活动。逐步将所有政府非税收入纳入财政预算。加强预算执行工作,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的增长,严格控制机关的楼堂馆所建设,从严控制行政性经费支出。
(6)积极推进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增强财政工作的大局观念、法治观念、创新观念、效率观念、服务观念和责任观念,坚持依法理财、逐年上升态势。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有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增长的合理性一面;但也有着由于机构膨胀、人员编制过多、经费增长迅速、服务效率低下而不合理的一面。如果把办公设施和公费医疗、离退休保障的因素考虑进去,财政负担更重。现在许多地方政府已成了“吃饭财政”,财政支出大部分用于支付人员工资,有的甚至收不敷出,连工资发放都有困难。
4.社会文教支出比重偏低
我国社会文教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总体呈增长态势,这是可喜的现象。但其增长速度远低于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速度。从总量上看似乎不低,但稍加分析就可看出这一比例是偏低的,因为我国社会文教费中包括了科技、教育、卫生、体育和其他社会文化事业(如图书馆、博物馆)的投入这不仅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极低水平,也与我国的经济增长极不适应。在医疗卫生支出上,我国也处于程度较低的水平。社会文教事业大多数属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应成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因此,提高社会文教费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势在必行。5.财政对农业的支出比重下降
财政对农业的支出比重下降,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是科学理财、民主理财。要把日常财政行为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的轨道。
一、加大对教育和科研的投入,优化教育科研支出的内部结构。1.要加大财政对教育和科研的支持力度,提高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科研经费的比重,确保教育支出的稳定增长。2.必须优化教育科研支出的内部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增加社会保障支出,提高社会保障能力1.提高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增加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化。
三、要加大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
四、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财政支出在结构上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还是“越位”和“缺位” 的问题。由于“越位”导致财政资金紧张且过于分散,削弱了财政的管理职能和导向功能;由于“缺位” 而延缓了市场经济建设进程,制约了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潜力。一方面,财政支出结构满足不了必须由政府举办的各项事业发展的基本需要,另一方面又对那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无需政府举办的诸多事物仍然进行着大量供给;从财政支出的纵向结构来看,中央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过低,也是财政支出结构改革中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现实财政支出结构中的这些问题给财政带来了极大的混乱,导致财政收支矛盾日趋尖锐,赤字连年有增无减,债务岁岁膨胀,风险不断加大,极大地制约着财政职能的充分发挥,也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1.财政资金供给范围不规范
国家财政投资支出不断下降,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日趋削弱。财政投资比重的急速下降致使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逐渐削弱,无力增加对经济发展必需的基础设施、城市维护和企业改造的投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统收的局面已被打破,但传统的国家包揽一切的分配思想和财政统支的局面仍保持着。财政资金的供给范围未能做出大的调整,缺乏明确、科学的界定。一方面财政支出严重越位,即支出范围过宽,包揽了许多既包不了又包不好的事务,如经营性投资支出过大、各种补贴过滥、各类事业费庞杂、财政供养人员过多、负担过重等。另一方面,财政支出又严重缺位,即财力过于分散,支出重点不明确,使得在应由财政供给的市场失灵的领域出现保障不足和无力保障的情况,如对社会保障的支持严重不足。对社会文教、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也不足。这不仅使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和力度弱化也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2.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偏高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经济发展,因此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量的50%以上。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的转变,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国家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有所减少。但在“九五”期间,仍达到38.5%,高居各项支出之首,从构建公共财政的要求看,其比重仍然偏高。同时必须注意到,我国经济建设支出的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在很长时期内,政府参与竞争性、经营性项目过多,用于生产性的支出偏多,而用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方面的支出不足。近年来这方面情况有所改变,但由于管理方面的疏漏,经济建设支出的总体效益仍不理想。3.行政管理支出比重逐年上升
行政管理费支出不断增长,已大量挤占急需的公共支出项目。在政府财政支出总量占国民收入比重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包括公检法支出在内的行政管理费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却不断增长。由于行政管理费支出是属于比较刚性的支出,迅速膨胀后,削减往往比较困难,这又给日后控制财政支出增长带来了非常棘手的问题。
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一直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而且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当前我国农业正进入向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阶段,急需加大财政投资力度。但是,近些年来,我国财政的农业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却连年下降,农业发展的后劲严重不足。
五是福利保障性支出明显不足,已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一直由“企业办社会”,财政支出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支出,社会保障支出不到位已经制约了我国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6.财政补贴支出负担日益沉重。
我国的财政补贴由价格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组成。80年代以来我国财政补贴快速增长。目前,由于价格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一部分农副产品和日用工业品已由市场调节,财政补贴数额有所减少,但财政补贴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仍然不低
下面分析一下我国在财政资金分配不合理方面谈谈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
1.近年来,我国财政总收入和总支出都经历了高速的增长,财政资金的高速增长为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但与此同时,当前我国财政资金的支出结构还很不合理,导致了财政资金使用的低效率。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财政支出在各个项目之间的分配不合理,基础教育、社会保障等重要领域的财政投入长期不足;财政资金在中央与地方间的分配不合理,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和事权不匹配;财政资金在地方间的分配不平等,人为地扩大了地区间的经济差距。
2.我国财政资金在各个支出项目之间的分配不合理。财政资金在支出项目间分配的不合理主要包括,我国财政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不足,教育资金缺口巨大,制约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财政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过低,社会保障事业的覆盖面低、救助力度小,无法满足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保障的要求,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全面构建;“基本建设支出”占比过高,财政资金过多的转化为资本而不是投向公共服务领域;“行政管理费”占比过高,行政管理费使用效率低,行政管理部门的投入产出比率低。
3.财政资金在中央与地区间的分配不合理。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和事权不匹配,财政收入在各级财政之间出现了严重的纵向不平衡问题。地方政府承担了大部分支出责任,中央政府集中了较多的收入,制约了地方政府的发展经济的动力和潜力。中央政府在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向地方政府转移一定额度的财政资金,但转移的资金额度过低,在很大的程度上导致地方财政没有足够的资金提供应有的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社会服务。
4.财政资金在地方间的分配不合理。在我国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转移支付中,“税收返还”部分是与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税收总量成正比的,“平衡性转移支付”具有缩小地区间差距的作用,但目前“平衡性转移支付”力度不够,“税收返还”在转移支付中占了主导地位,“平衡性转移支付”没有发挥调节地区间不平衡的作用。当前转移支付制度的总体后果是对富裕地区有利,人为地加剧了财政收支上的地区间不平等。
5.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的关键原因是现行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合理。转移支付的额度过低,导致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在支出责任和收入上的不对称;转移支付在地区间的分配不合理,人为地扩大了地区间的经济差距;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在财政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往往选择将资金更多的用作政府的“行政管理费”和与政绩直接挂钩的“基本建设支出”,削减在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财政开支,这就导致了我国财政支出在各个项目之间的分配不合理,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四篇:试论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又快到一年一季的毕业季节啦,各大高校的童鞋们又要开始疯狂滴写论文改论文啦,小编在这里对你们表示深深的同情。同情之余,小编也为大家带来了财税毕业论文,供大家阅读参考!摘要:国际社会逐步重视起了绩效评价,在公共财政支出领域,我国财政部门也进行了相应的实践和探索,但还没有有效地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体系,不能有效评价财政支出。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实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公共财政 支出 绩效评价 评价指标
一、开展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意义
在财政支出活动中所取得的实际效果,也就是财政支出绩效,它对政府配置资源的合理性及资源使用的有效性进行了重点研究,也是对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资源配置活动与所取得的社会实际效果之间比较关系的反映。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从财政支出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的总体要求出发,科学、客观公正地衡量比较财政支出的行为过程、支出成本及其产生的最终效果,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估,绩效评价方法要求科学和规范,评价标准统一制定
在事前、事中和事后都能多方面控制财政资金。在财政支出安排和实施的全过程中都存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它综合评价了财政支出效益、管理水平和投入风险等方面,使财政调控功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安排的科学性也大大提高,也促进了实现财政支持社会的经济目标。
(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促进了财政支出的规范和依法理财
(1)既能使公共支出透明增加,又能使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提高;(2)对重点项目建设非常有利,能够及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给运行中的项目,促进了项目管理,对项目的责任感,项目管理者的意识明显增强;(3)财政执法和监督约束效用提高,财政资金监督与管理得到了正确的引导和规范,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大大提高;(4)资源得到了合理的配置,有效的信息可通过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获取,投资风险和短期行为被政府决策者有效地规避,财政资金得到节约,供求矛盾也能缓解,促进了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现状
在我国绩效评价开始的时间还比较短,对于公共部门来说更是如此。近年来,国际社会都普遍重视绩效评价,在公共财政教育支出领域,我国财政部门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实践探索并初步取得成效,但不足的地方也逐渐暴露了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评价指标设计过于注重支出分配而忽视了支出后绩效
由于我国财政支出管理长期形成了一种传统,财政部门的支出分配情况在实际绩效评价工作中是集中的重点,现行的评价并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绩效评价。
目前我国财政支出预算目标的完成情况与执行过程的合规性是现行评价关注的重点,但还没有开始实施或刚刚开始探索支出后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能性评价。如果预算拨款或者对现行规章制度的遵守情况是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观念局限的内容,那么真正使用公共财政资源的目的肯定会被误导,只重手段而忽视目的的文化、忽视公众和神化了的官僚思维会出现,社会的真正效率必将遭到损害。
(二)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设计的评价指标
我国现行的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是由财政部门根据通用的财务规则对自己而设立,对自己支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反映。
以公共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为例,公共财政教育支出总量及其占GDP的比重、公共财政教育支出结构、教师总量、学生总量和结构、教育行政事业性收费总量和结构等量化指标等,这些都是主要采用的指标,总的来说这些指标过于简单,只追求了定量化,即使再具体和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也不能对现实绩效进行全面客观地反映。几乎没有反映出公共财政教育支出的根本使命和职责实现绩效,而且还容易以偏概全,对整个公共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及其支出本身的发展易产生误导的影响。
(三)很难实现绩效预算
绩效预算管理从建立到全面实行需要一个过程,在项目预算中,前期项目论证不科学,在中期又局限于先确定资金再对项目进行论证的现象,而且记录也很少,财政管理上对绩效的关注非常少,过多地存在了合规合法性监督,部门和单位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不讲绩效、只管要钱的现象,这些问题对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有着严重的影响,极易造成违规操作,绩效评价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也受到了制约。
(四)缺乏约束有力的支出评价结果
目前还没有健全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体系,没有法律规范,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不能直接约束到财政资金支出项目中的成绩、问题与相关责任,也没有约束到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各环节的责任人,而只作为了各有关部门项目建设档案保存,或是成为了有关部门加强新上项目管理的借鉴和,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权威性有着明显的影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也只是流于形式。
第五篇:我国公共财政支出效率问题探讨
摘要]社会经济的和谐良态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而宏观调控的有力支撑就是强大的财政收支后盾。目前我国财政收入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理论上能够基本满足实现有效的宏观调整的需要。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财政支出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有限的财力不能最大限度地创造更经济和社会效益,对公共财政支出管理提出新课题。如何提高公共财政支出效率,实现有成效的“用之于民”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也就此做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公共财政财政支出效率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一、公共财政支出效率的重要性
1.财政职能转变的客观需要
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财政管理改革不断深化,作为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财政支出也需要按照市场经济管理原则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以保证财政分配资金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而我国目前由于财政支出管理观念陈旧、管理方式落后等原因,普遍存在预算约束软化、支出监督缺乏、投资效益低下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实现财政管理职能的转变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对我国整个财政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2.加强财政管理的重要保障
不管是财政管理的理论还是实践都证明了,公共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是财政管理的重要方面,也是市场经济国家财政支出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建立完善、合理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是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客观需要,对提高整个财政管理工作的效率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3.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公共财政支出绩效管理从根本上说,是在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上,按照党和国家的发展要求,对资源分配的管理和协调,其必须服务于国家的宏观发展规划和最终目标的实现。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各个行政事业部门也必须以此为工作的基本指导原则开展工作。这就要求财政部门转换理财观念,服务于科学发展观的新的管理理念,规范财政管理,有效地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
4.提高财政决策水平的有效方法
财政支出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直接关系到财政职能的基础作用和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力度,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而通过加强公共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对财政支出的前期测算和后期追踪监管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可以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决策失误和管理风险,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充分发挥国家公共财政支出的效用。
二、公共财政支出效率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有效的公共财政支出效率管理体系必须从实际出发,满足实际的财政支出管理需要,服务于财政支出管理。概括来说,建立公共财政支出绩效管理体系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效益性原则。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都要坚持成本和效益的平衡原则,这是经济行为有效性的根本评价原则。公共财政支出管理虽然是国家作为行为主体,但也应该遵循最基本的市场经济活动原则,必须保证管理支出和取得的绩效相协调、平衡,使有限的财力发挥最大的功效,避免过多的成本耗费仅取得微弱的绩效成果,浪费社会资源,甚至带来利益冲突和矛盾引起的社会混乱,影响整个经济活动的开展和谐社会的进程。
二是总体性原则。公共财政支出是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其国家作为行为主体的特殊性使得对公共财政支出的管理不仅追求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讲求社会总体效益。公共财政资金的分配囊括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多个环节,涉及各个层级的管理部门和人员。
三是多层次、多样性原则。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需求是多层次性的,也决定了财
政支出的多样性, 包括基本建设支出、科教文卫支出、社会行政管理支出等众多层面,针对各个层面支出特点的不同,要求形成财政支出效率的不同层次。所以进行公共财政支出效率管理就要从财政支出总效益、中央和地方各层级财政支出效益等多角度出发, 展开多层次的、多样性的分析,为各个层面的效益管理提供可靠、合理的依据。
公共财政支出效率管理在我国是一项具有开拓性和探索性的新工作, 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系统的公共财政支出效率管理工作的方法体系。但毫无疑问的是建立有效的公共财政支出管理体系必须从所管辖的行政范围的具体情况出发,针对具体特殊层面形成一套高效的管理体系。方法是多样的,其中有一些共同点可以参考:首先应该明确公共财政支出效率管理的目标,明确了目标才有正确的方向,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这是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的前提工作。其次要掌握公共财政支出的基本去向,了解财政资金的分配方向、运用领域, 是研究财政支出评价工作的基础。然后是结合实际操作的需要,科学划分公共财政支出效益管理类型,采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建立公共财政支出效率管理体系。
三、强化公共财政支出效率管理措施
我国的公共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和评价工作刚刚起步,缺乏系统的管理制度,参照国外的先进经验和管理实践来看,本文认为强化我国的公共财政支出效率管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有序开展试点工作、分步实施
我国面积广大、层次复杂的特点使得很多开创性的工作都遵循先试点再全面推广的原则,这也是保证稳妥、高效的开展全国性工作的基本保障。可以引鉴国外财政支出效率管理理论与实践经验,学习国外先进的工作方法和技术手段,建立适用于国内财政支出评价管理指标体系的标准值,然后选择条件具备、环境适宜的地区和部门开展先行的试点工作,考评各试点工作的效果,客观评价整个管理方案的优劣,不断修改和完善工作方案和政策规则,逐步建立有关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法,完善财政支出效率管理体系,最终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2.合理界定财政支出范围
明确权、责、利是顺利实施各项工作的有力保证,合理界定财政支出范围,解决好“越位” 与“缺位”问题对加强整个财政支出管理工作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公共产品应该由市场生产、政府提供,但政府提供并不等于由政府包揽一切。首先我们应该相信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效率,遵守市场经济自动调节机制,将财政资金从竞争性领域撤出,逐渐取消对竞争性领域的干预政策,“有所为有所不为”,防范低效率的“越位”现象造成的资源浪费。
3.完善法律体系,依法执行
我国坚持依法治国,将各项工作都纳入到法律规范体系中,有效的减轻了不规范执行工作的利益冲突和矛盾。财政支出效率管理本身涉及的层次多、范围广,更要求对财政支出管理必须在法律框架内运行。可以通过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同时配合完善《预算法》、《审计法》、《会计法》和其他相关法律中财政支出效率管理的条款,明确对全国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的程序、工作规则、组织方式及结果应用等基本事项,并对相关行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进行界定,明确权责利的科学、合理划分,降低财政管理工作的主观性和支出分配的随意性。
4.组建公共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机构
因公共财政支出的特殊经济性质,为保证财政支出分配的公平和管理和公正性,克服财政部门内部机构和其他国家行政部门兼职带来的“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弊端,应该设立专门机构来承担公共财政支出效率管理工作。从整个工作流程的规范、制定体制的建立、具体操作指导政策的落实到机构人员的聘任和淘汰,都必须运用专业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来进行,这是从软环境上为提高财政支出管理效率作保障。
5.引入现代管理观念,明确效率管理内容
前面部分已经提到,我国目前的财政支出效率管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要想进行取得最佳的管理效果,有必要引入西方现代管理理念,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明确管理内容,建立公共财政支出效率管理体系,形成自己的特色。具体来说就是把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些理念融入预算管理中,通过对政府行为的内部控制,保障政府目标的实现,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与市场的协调能力。同时遵循基本的管理原则,结合经济分析预测的相关方法,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如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总量分析与比率分析相呼应等,建立绩效预算和绩效评价体系,对财政支出行为过程及其结果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判,为改进管理工作提供信息来源和政策依据。
6.建立财政支出效率管理信息库,重视反馈结果
公共财政支出的公共性必然造成财政支出范围的多层次性和广泛性,这也加大了支出管理的难度,因此必须建立专门的业务机构,运用专业的技术手段,大力推进政府与企业信息化进程,建设完备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开展数据处理软件的设计与开发,不断地收集、查询项目资料、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同时避免效率管理流于形式,还应该高度重视评价和反馈结果,将其作为财政信息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人民代表大会审核程序,增加效率管理的权威性,增强各工作部门和人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提高工作效率。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布以增加其透明度,接受民众的监督和评价,公平考核公共管理部门绩效,发挥公共部门在财政资源配制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晓萌.论公共财政支出管理的效率问题.财政税收,2006年3月.[2] 徐峰.浅析公共财政支出问题.江南论坛,2008年3月.[3] 李素敏.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探讨.财政金融,2006年9月.[4] 陆庆平.公共财政支出的绩效管理.财政研究,2006年4月.[5] 王洋,邓婧,田艾.加强政府公共财政支出控制的探讨.中国商界,2009年第3期.[6] 卢静.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之构建.现代财经,2005年5月.[7] 张国亭.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对策.平顶山学院学报,2009年4月第24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