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论教育与农业的关系
教育也要精耕细作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是陶渊明的耕耘,于晨起,于夜归。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这是教师的耕耘。农人一辈子守着自己的田地,在田地里播种,收割。而一茬又一茬的学生,正如一季又一季的庄稼,教师在此耕耘,收获。
人们习惯用“精耕细作”这个词来形容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特点,在我看来,教育这另一种形式的“耕耘”,也须“精耕细作”。
一、培土——有调查,有整治
在种子还未洒入泥土时,精耕细作就开始了。在农业上有一个步骤叫:培土。所谓培土即:疏松表土,让土壤通气,去除杂草。在新接一个班的时候,班主任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培土”。将以前的那些坏习惯“松一松”,暴露出来,最好能像杂草一样去除掉,为后续自己的教育过程打好一个基础。
(一)“松土”
很多有经验的班主任,在接班之初,一般不会急于“出手”,而会选择让学生以前的坏习惯都充分暴露出来;让皮大王们原形毕露上一阵,自己则隐藏在大后方,观察,多方了解。在这个阶段,班主任的隐藏,不是无原则的隐藏,也不是无目的的隐藏。原则是对严重的违纪行为,要坚决处理。但正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个阶段的隐藏是为了让后面“除草”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所以班主任要多做记录,多做调查,伺机而动。
(二)“除草”
在等待了一段时间后,当各种不良习惯和“不良分子”充分暴露后,班主任的除草工作就开始了。除草要先从大处,最需要整治的地方着手,并且一定要干净利落,斩草除根。就像农业用具必须锋利一样,班主任在除草过程中要怀着医生手术刀的情怀,坚决将坏习惯去除,毫不留情,绝不拖泥带水。
二、播种——有希望,有方向 在松完土,锄完草之后,作为班主任,就要开始“播种”了。所谓播种,农业上的解释是:作物栽培措施之一,将播种材料按一定数量和方式,适时播入一定深度土层中的作业。播种适当与否,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在教育中我认为播种就是向学生传递一些美好的精神,用自身行为或言语的方式去感染,并影响学生的行为和思想。正如德国最重要的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写到的:“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意义上的播种与农业上的播种有两个相同点:1.它们都讲究适当的播种方式和时机。2.它们都对成长对象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播种的时机
那么对于班主任来说,在已经基本将班级中的不良行为习惯和苗头都解决之后,播种的时机就到来了。但是对于时机的选择和把握也是很考验一个班主任的。特别是碰到一些还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
绪的学生,他们有时候脾气一上来,即使自己意识到错了,也会不管不顾的。这种时候教师的教育即使再正确,再苦口婆心,可能效果也不会很好。那么什么样情况下,才是较好的播种时机呢?这个问题见仁见智,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五个时机,如果教师能及时把握,教育将事半功倍。
1.学生有较大过失的时候
2.他人或自己取得成绩、做了好事的时候
3.某种不良行为刚刚露头的时候
4.学生受到委屈或挫折的时候
5.新时期开始的时候
(二)播种的方式
用怎样的方式去向学生传递和感染?特别在现在这个时代,学生们接受信息,接受感染的方式和渠道很多,可能老师的以前的一些方式已经不再被他们认可,从而也不再有效。举个例子,在十年前上课,如果哪个老师能用PPT配合音乐来上,学生们肯定觉得非常新鲜和有意思,那么教育的效果肯定比较好。而十年后的今天,学生已经习惯了PPT和多媒体,这几乎是他们上课不能缺的东西。反过来说,多媒体对于教育的增幅效果已经不明显。那么在当今时代,如何选择“播种”的方式方法呢?
1.回归简单——言传身教
遥远从孔子,别说什么多媒体了,当时的教学情况连基本的笔墨纸砚都没有。孔子只是和弟子们聊聊天,说说话,走走,唱唱歌,三
千弟子中有达者七十二!
邻近至民国,也没有什么多媒体,可是不缺大师,名家。不论是文学,绘画,音乐等等领域,均有领袖人物,百花齐放,往昔风采,如今很难重现。
无论是古代还是民国近代教育中都讲求“言传身教”。很简单但很切中教育的真谛。所以,新时期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们,千万不能忘了这种教育播种方式。你要让学生成为“光盘族”,那么你自己要以身作则,餐餐光盘。你要让学生节约水电,那你自己首先看见水龙头漏水要主动关上。在潜移默化中,去感染学生们,让他们很自然的学习你的行为,从而改变他们的习惯。
2.顺应时代—勇于创新
教育是极有技术含量的工作。一个按部就班,没什么创新的班主任,他的学生可能也会比别的学生接受知识少一点,思维比别人慢一点。时代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教学技术时刻都在推陈出新,班主任作为一线教师,一定要紧跟时代步伐,善于利用新的教育教学技术进行教育。学生对PPT产生了反感,那可以适时放一点视频,音频的教学。最近比较流行一种授课模式叫“微课”,就是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所谓微课,就是利用拍摄教育教学视频,集中一小段时间,讲清讲透一个知识点。全国甚至全球都在尝试和兴起这种新的授课学习的双向模式,这也是一个教师要跟紧时代发展的例子。
3.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学生是鲜活的人,有思想,有差异,有个性。就像农业播种,每一种种子,要采取的播种手段和方法都是不尽相同的,有的要广撒,有的要单棵的栽种。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情况比农业上的播种还要复杂。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两片叶子,更没有一模一样的两学生。所以说,因材施教永远是教育的一个原则。
三、施肥——有强化,有提高
美国行为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人的学习是否成立关键在于强化。农业上就是在播种完成后,紧接着就要给种子以充分的养料滋养。假如种子播下后,没有去施肥,那么很快会因为没有养料而死亡。在班主任的教育中也是一样,一旦让学生接受了,能有意识的去养成某种好习惯后,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去进行适当的强化,没有强化就没有教育。这个教育的种子播到学生心里之后,要让它能尽快成活,发芽直到长成树苗,强化是必不可少的。不然,种子只会存在一时,不可能长久的成为一个习惯,一种素质。当然,农民都知道,一开始只能施一点肥,不能太多,太重,不然反而会让种子死亡。那么我们在教育强化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一些原则。
(一)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习惯或意识培养的初期,班主任应该放低自己的期望。学生不可能因为你的一节晨会课,班队课讲了环保意识,就肯定每次都会关紧水龙头,这是不现实的。他们势必有一个反复的过程。这种时候,班主任就应该反复强化,不能放弃,让学生在很多次重复中去巩固这个习惯。有研究表明,一个习惯的养成至少需要21天的时间。在这21天的时间内,必须每天都重复同样的动作,从一开始的别扭不自然,到后来的不排斥,最后到比较自然,能自觉的去做。在这个过程中,就要班主任不厌其烦的提醒学生,重复这种行为,达到正强化的作用。
(二)时时处处,从少到多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素质是从每一个地方都能看出来的。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也应该注重细节,多从平时的小事情,小习惯着手,慢慢的,从少到多,从只有一些好习惯到逐渐变成一个有素质的人。班主任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时候,要从细节出发,小到课前准备的习惯,到整理书包的习惯等等,一点一滴地来。
四、等待——有爱,有收获
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张文质提出:教育是慢的艺术。就像农民耕种作物,从春种,到秋收,几乎横跨了四季。郑英老师在《做教育的“农人”》中写到:农人注重细节而又耐心等待,所以说他们内心平和;他们内心平和而又关注生命,所以说他们充满关切。在松土,施肥,播种之后,农民用平和的内心去照料着,等待着作物的生长、发育直至成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是内心平和但充满着爱。正是这种对于作物生长的爱,使得他们内心平和。
班主任的工作繁杂,细琐,我们很容易被这种繁琐打破内心为人师的平和,很容易陷入焦躁不安的情绪中,从而影响我们的教育素养和水平。特别是在这个物欲横流,利益喧嚣的时代,我们更要向农人学习,谨守心中那方净土。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作为教育的农人,班主任要有农人般对花的爱的等待,静待每一朵花的盛开!
第二篇:小论爱情与人生关系
小论爱情与人生关系
摘要:现在大学生谈恋爱已经是一种公开的现象,从中可以看出时代的进步,但处理不好爱情导致人生堕落的事件也不在少数,所以,大学生的如何看待爱情与人生的问题十分重要。本文从理想、责任两个方面讨论的大学生对爱情与人生的态度,并在最后简单的论述了爱情与人生的关系。通过一些实例和逻辑关系得出最后的结论:爱情与人生二者都不可偏废,没有爱情的人生失去激情与动力,没有人生的爱情会在不知不觉中迷失自我,无法自拔,爱情与人生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在不断地摩擦中组成有机统一整体。
爱情的概念意义
不论爱情所处的社会社会环境是如何对爱情进行打压与抨击,人们也没有停止过对爱情的追求,对爱情的执着的向往。在古时那种只能“在心中默默祝福你”的时代里,为爱而产生的千古佳话不在少数。到了现代,在这个更加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更是将爱情与人生放在一起讨论。大学生是当代的思潮前锋,在校园中,爱情则是跨入高墙,润物细无声,开出一朵又一朵充满浪漫气息的话,但也同样少不了那花丛下的凄美故事。大学生的年龄恰好是初次深入了解爱情的阶段,所以对待爱情我们大学生必须有所认识,必须把爱情与人生放在一起,讨论爱情与人生,才能把握青春的方向。爱情,指的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所以爱情不仅是个人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其已经牵连到了社会层面。爱情不是个人的沉溺理由,在一定程度上,其应该是具有与其本身相符的高度——人生。爱情与人生密不可分,相互联系,相互升华,是有机的统一整体。爱情是自由的,但无法绝对的自由,它的美丽就要求了部分正面的规则去引导它,去坚定地维护它的美。爱情与理想
理想看似与爱情、人生不沾边,风牛马不相及。没错,如果对爱情仅仅是浅尝辄止,那确实是这样,但想要能拥有一份芬芳的爱情的话,理想则与爱情密不可分。理想赋予爱情深刻的社会内涵,是爱情生长的内在依据。爱情是两个人的感情的交融,是爱他与自爱的统一。一方对人品的期望会影响另一方的对人品的追求,一方对行为的认为会影响另一方行为的标准,一方的言谈会影响另一方心声的表露。这种人格上的相互映衬,志趣上的相互认同就形成了双方对生活的共同理想,从而使爱情具有巨大的鼓舞力量,能够振奋人的精神,激发人的智慧,升华人的品德。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但却没有说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有一个朋友与他的女朋友身处两地,但却不舍得分开,因为过去的种种,因为过去中类似誓言的东西。于是他们倆就约定一起考研到同一所大学。也许听起来很幼稚,但我的朋友确实真的这样做着。他的目标一个接一个实现,距理想也是一步一步更近。也许他们会失败,但这对他的影响绝对会伴随他一身。人生中有这样的信念,才会不断地拼搏,才会有动力去不顾一切的努力开拓进取,才有可能触及到他人所永远不能够企及的高度。但爱情的力量还很有可能是负面的,大学生中因为爱情而消沉的人绝对不在少数。有的同学因为爱情的拒绝便从此意志消沉,实在让人惋惜。在武汉大学,有一位大三的男生,在大学最关键的大三,他却一片迷茫,加上生活的压力,最终走上了绝路。遗书中对原因的解释很简单:她喜欢我,却更喜欢钱。面对爱情的无力拒绝,在消沉了几个月后,看见曾经的女友与别人在亲热,在一气之下结束了生命。理想由此灰飞烟灭。如果在爱情上多一点理性,把握好理性与爱情、人生的关系,也许这一切就会改变。他的理想可能是科学家,可能是音乐家,可能是等等等,但这一切的可能都湮灭于那一份负面的爱情中,人生也消散于一次不理智的把握中。理想与爱情、人生是如此的紧密相关,以至于谈论爱情时,理想、人生不可缺少。所以把握好理想与爱情才有可能创造出精彩的人生。
爱情与责任
责任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正因为如此,有责任的爱情才不会轻浮,才会具有它本身应有的庄重性。责任对爱情的升华,由此也成为爱情得以成就的重要保证,是坚贞爱情的“试金石”。古今中外,人们所赞美的爱情无不体现着恋人间为对方“忘我”的付出。这份自愿担当的责任,丰富了爱情的内涵,提升了爱情的境界。有人说,恋爱一年是有情金不换,恋爱两年是悲欢协奏曲,恋爱三年是喜多愁更多,恋爱四年是相见不如怀念。确实,现实中的爱情往往经不起马拉松式的长跑而夭折,会因为时间上的距离而降低两颗心之间的温度。可这份爱情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轻浮,是它缺少了责任后必定走向消失的结果。爱情不是单纯的“我的心中只有你”的反复吟唱,责任同样不是海誓山盟一天一次。一切的一切都应该在现实中出现,在行动中付出。对方遇到难题是主动分担一部分还是单纯的同情与安慰?对方生病是为他忙前忙后,还是仅仅停留在表层上的嘘寒问暖?责任在现实中的实施会拉近二人心与心的距离,会将二者的关系套上一层“风雨同舟”的外套,做到真正的风雨不侵!有一位朋友谈了很多女朋友,但是爱情来地快走的也相当的迅速。原因很简单:天冷了,他不知道关心一句“多加衣服”,过马路,他不知道主动牵起女友的手,女友碰到问题时对他倾述,换回的仅是一堆不耐烦。推人由己,一个如此的男友,其责任观念如此差,如何满足爱情所需要的安全感?又如何允爱情一个光明的未来?正是因为杰克放弃了搭上木板,将其留给了罗丝,罗丝才还给他一个催人泪下的一生允诺;正是因为责任,刘兰枝才宁守贞洁,不作他嫁,而焦仲卿则给了她一个生命的凄美故事;正是因为责任,李清照才写下了一首又一首流传千古的佳作,而历史则给她一份完美的爱情佳话。有责任,才有可能托起爱情,托起爱情才有可能托起人生。一个富有责任感的人不论什么时候也会明白对人生负责,而不虚度年华,对社会负责,而不碌碌无为。有责任感,人生才会有成功的保障,才会有不断地挑战高度,才会有不停地努力尝试,才会有无休止的奋发拼搏,才会达到人生所应有的高度。责任将爱情与人生不可分割,同时也寄予二者之中,助其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爱情与人生的关系
爱情是否足以影响到人生,以前的我不明白,但随着长大一点,随着见到的事物多了一点,也许我懂了。人生中应该包含爱情,二者是整体与部分,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对于一个人而言,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两样东西:事业与家。而家中就包含有爱情。爱情比之人生,就好像润滑剂比之发动机,没有爱情,人生将苦涩无比,难以高速运转并提前报废。而有了爱情,则可以拥有澎湃动力,努力拼搏,创造高度。无法想象一个没有爱情的人生将会是如何地不完整,将会是如何地缺乏激情与动力。“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有一个默默支持的女人”,这句话就形象的解释了爱情与人生的关系。周恩来总理在建国前机智指挥,灵活应对,在建国后大气磅礴,进退有余,将中国的外交提升到了一个历史性的高度,为世界也留下了不凡的精彩。周恩来人生何其精彩,但其背后却是邓颖超默默支持,无私奉献爱,没有爱情的支持,也许他就无法走地如此惊艳全球。居里夫人名誉世界,其对科学的贡献就是爱因斯坦也公开尊重。但若不是她的丈夫能抵抗巨大的压力,帮助居里夫人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给予她无限的爱情支持,也许她就不会发现镭,也许就不会获得两次诺贝尔奖。我们记住它的璀璨光辉,人生难以企及的高度,同样应该记住她背后爱情的润物细无声。人生离开爱情不完整,无爱情的人生会在消沉中迷失方向,而无人生的爱情更加容易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缺失指向标。可如果明确人生观,不论是在迷雾中还是在沙漠里,都会有指向未来的箭头提醒着,引导着,给我们以实现人生价值的可能。人生对爱情的作用体现在其对爱情的导向作用。有的人会因为爱情的远离而结束人生,有的人却会因为爱情的远离而奋发追逐人生,同样的原因却会完全相反的结果,原因便是迷途中人生观是否明确。人生之于爱情,便是那木板之于罗丝,得到便有可能,得不到便注定灭亡。爱情与人生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在不断地摩擦中组成有机统一整体。爱情与人生的相互促进引领入另一种境界。理想的契合,使爱情表现着对生活的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使热恋中的人们投入以极大地热情;责任的承担,让爱情不再是自私的享受,而是自愿地为挚爱的人付出感情,担当责任。爱情是人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理解和把握爱情、人生的真谛或本质,并融入到社会历史中区,才能真正理解爱情与人生。对于大学生而言,如果在大学与爱情相逢,并芬芳着两个世界,那就应该用心呵护,倍加珍惜,并处理好与人生的关系,接受爱情与人生的洗礼与祝福。
第三篇: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小编推荐]
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我在书上看到过:“道德管人的心,法律管人的行。道德催人向上,法律防人向下”书的下面有这样的注释:道德的下线,正是法律的上限。他们共同构成一条道德与法的的“地平线”。其上是道德的天空,其下是法律的地域。
其实在我的心里,道德与法律是此消彼长的反比关系:道德来的越多,法律就需求的越少,而法律越来越多,则可能意味着反对道德的事情越来越多。但他们又有一个共同点:终极目的都是消灭法律,回归道德的天空。
对于道德与法律的对立(反比)关系,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我们经常可以在焦点访谈节目中看见这样的情节:有些记者铤而走险进入某些黑加工工厂进行暗地拍摄,真相的公布固然大快人心,合乎道德标准,但从法律的观点来看,记者们的做法却又侵犯了那些黑加工工厂老板肖像权,隐私权等等诸多权利.本来记者无可厚非的作法在法律面前却显得苍白无力。
所以有时当人们走在道德这条路上时,我们应该看看自己的路,是不是僭越了法律的斑马线……
在我国古代向来是先考“德”,再考“法”,有句话叫:德法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但我认为如果真的把德法比喻成车轮的话,那道德就是后轮,而法律只是前轮,后轮的道德总是能为前轮的法律提供动力与支持。法律的产生和演变本生就是让法律消失的过程,道德法律化强调人类的道德理念铸化为法律,而法律道德化则强调形成人的内在思想与品质。诚然,后者更为重要。
总之凡事不可一概而论,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在不断的发展与补充,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这是我在此得出的结论。
第四篇:论恋爱与婚姻的关系(小编推荐)
论恋爱与婚姻的关系
爱情是男女之间强烈的依恋,亲近向往,无所不尽其心的情感。婚姻是为当时社会制度所认可的,男女两性互为配偶的结合。钱钟书说:“婚
姻
像
围
城,城
里
的 人
想
出
去,城
外 的人 想
进
来”婚姻不是围城,也不是爱情的坟墓它仅仅是一道门。门里和门外没有什么不同如果你觉得有什么不同的话,那一定是你自己变得不同了,绝不是婚姻本身的问题,如果你认为婚姻是爱情的坟墓,那一定是你自己愿意或不愿意地把它变成坟墓。
徐志摩曾经说过,我将于茫茫人海中寻我之爱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张爱玲: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 如果说爱情是过程那婚姻就是爱情的驿站,多美的爱情也要婚姻这个驿站来停靠,鸟儿飞的在远也要归巢,船儿驶的在远也要归航,爱情的最终归属就是婚姻,从爱情走到亲情婚姻是必然的桥梁。没有婚姻的爱情只是一句空话。人不可能永远只在爱情的这个过程里徘徊,无论这个过程在美你也会累,所以婚姻是你爱情累时的驿站。婚姻与爱情的区别爱情要讲缘分,彼此能否碰撞出灵犀的火花;婚姻要讲究经营,双方如何呵护它。爱情故事中是一幕幕的“山盟虽在,锦书难托”、“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悲欢离合,是一声声天荒地老、海枯石烂,才敢与君绝的誓言,不管苦与甜的哪怕瞬间的浪漫时光。可婚姻是一种宽容、一种理解,一种平平淡淡的感受、一份实实在在的拥有,发乎情、溢于行的情感。他需要两个人共同营造,共同呵护,共同扶持,以至于自我牺牲、舍弃自己的人生理想与追求。结了婚的男女好比是两颗水银珠,合二为一时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一分为二时各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若其中融为一体时想扼杀另一方的个性,那么这样的婚姻一定不完美,其实彼此之间的吸引正是这鲜明的独立个性。在婚姻关系中,保持在婚姻中的相对独立性,是个体个性得以发挥的前提,个体必须积极进取发掘潜能才可以与时代同步,才可以与配偶并驾齐驱。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爱情婚姻观念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婚姻生活不仅要求经济和物质上的满足,更加注重感情和精神上的满足了,也就是更加重视婚姻的满意度。但现实生活中恋爱时的浪漫激情很快被婚后生活的平淡、乏味所取代,于是很多人都慨叹:“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其实则不然,婚姻才是现实生活,婚姻给男女双方以充实感、安全感、满足感、舒适感,是一种稳固的愉悦的两性互 补关系,是一种稳定的饱和状态。人不可能时时处于激情之中,因为激情令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激情本身就是一种身心能量的透支过程,长期的透支最终只会令机体衰竭。所以要适时的将肉欲升华为爱情,将爱情过度为亲情,及时地将浪漫、激情的梦幻转化为安全、舒适、富足、稳固的两性生活,不断修炼自我,提高爱的能力,给爱情注入新鲜活力,爱情之树才能长青,婚姻的大厦才能稳固 恋爱是走在婚姻的路上,婚姻是恋爱的最好归宿。
婚姻不是爱情的保险箱,更不是爱情的坟墓。美丽的爱情是可遇而不可求,但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同样难能可贵只是看你如何为它保鲜。
人们常说:有爱情没有婚姻是不幸的,有婚姻没有爱情是痛苦的;而我希望每个人既有爱情,又有婚姻。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愿天下所有人都能充分享受爱的温馨。
第五篇:微生物与农业的关系
微生物与农业的关系
农业的本质是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传统农业是利用植物、动物资源组成的“二维结构”,将传统农业调整为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资源组成的“三维结构”新型农业,是实现农业战略性调整之一。地球上三大生物资源之一的微生物资源是至今尚未充分开发利用的生物资源宝库,应用高科技生物工程技术开发微生物资源,创立微生物产业化利用的工业型农业。这类新型农业是在洁净工厂车间内进行生产,人们都穿戴白色工作服帽从事操作劳动,故有人形象地称之为“白色农业”。白色农业与以水土为主的绿色植物生产——“绿色农业和海洋的水生农业——“蓝色农业”,合称为“三色农业”。微生物新型农业的理论基础
1.1 营养结构原理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植物是生产者,它利用环境中的无机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转移储存到生态系统中,为人类和动物提供植物性食品和营养及能量;动物是消费者,以生产者的产品为最初食物来源,通过自身转化,生产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的产品如肉、蛋、奶等;微生物是分解者,以动植物残体及其他有机物为食,使构成有机成分的元素和储存的能量,通过它的分解释放到环境中,使有限的元素可持续的利用,伺时通过它的活动和繁殖将人类不能直接利用的物质转变为可利用的产品。这三大功能类群通过食物营养关系组成的食物链、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开发微生物新型农业,将微生物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被动、隐性作用主动化和显性化,提高系统的综合生产力:所以营养结构原理是微生物新型农业的理论基础。
1.2 增加食物链原理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和传递,每个营养级只能利用前营养级所持有能量的10%转化其有效能量,此即所谓的“十分之一定律”。即每经过1个营养级能量减少90%,大部分能量和物质以排泄物的形式浪费掉,这是十分不经济的转化,所以每一营养级的排泄物必须经过多次循环利用。在农业生态系统中植物产品约80%是人类不能直接利用的初级产品,大部分是第2、第3级生产者的资源,通过增加食物链能充分利用废弃物,使每个食物链环节上生产产品,提高整个系统人类可直接利用产品的产出,提高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利用效率。如利用秸秆等废料 → 生产食用菌 → 菌糠作饲料 → 喂畜 → 畜粪进入沼气池 → 沼气渣养蚯蚓 → 喂鸡 → 鸡粪养鱼 → 塘泥肥田。这个食物链循环中生物能量总利用率达9O%,氮素总利用率可达90%以上,增加食物链中间环节延长食物链的大回路反馈循环可大大提高能量转化和物质利用效率。
1.3 生态位原理 生态位是生物在完成其自身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特性。生态位理论在物种间的竞争和进化,群落结构和资源利用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自然界的生态位有现实生态位和潜在生态位,新型微生物农业利用这一原理可充分利用农业微生物的潜在生态位,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生物的生长环境,充分利用潜在生物资源。如应用微生物技术培养某些优势菌株等,将品质低劣且适口性差的秸秆通过微生物发酵转化为营养丰富、适口性好的优质饲料;微生物肥料的应用可改善植物营养,刺激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植物的抗逆性;招气发酵就是利用沼气细菌把有机废弃物中的作为能源的碳、氢和作物营养元素的N、P、K等分离开,使其各得其所,各尽其用,提高能量和物质的利用效率。
1.4 熵定律 熵定律表明“一切自发过程总是沿着熵增加的方向进行”。系统的熵总是由小变大,系统的状态永远是从高级有序趋向低级无序,最后使系统达到热力学平衡,这时熵最大,且无序低级。熵是衡量事物内部混乱程度的标志,而负熵是事物内部有秩序、有序度的表征量。为了获得秩序,建立更加有序的、更加高级的低熵态势,需要引进负熵,减少熵增。农业系统中,增加层次、调整结构、废物多次循环利用可以降熵。如以食用菌、沼气为纽带的生态模式就是很好的典范。因此微生物新型农业将最大限度地从外界引人负熵、减少熵增,保持系统有序结构,利于农业持续发展。微生物在新型农业中的应用
2.1 微生物饲料 微生物饲料主要有单细胞蛋白和菌体蛋白饲料、发酵糖化饲料及秸秆微生物发酵饲料等。单细胞蛋白和菌体蛋白饲料是利用微生物生长繁殖快,蛋白含量高,利用有机废物来生产蛋白饲料。由我国于1984年3月20日发现的可利用薯类薯渣等粗淀粉的混生配伍菌株生产菌体蛋白饲料,简称4320菌体蛋白饲料,我国又相继选育出在柠檬渣、甜菜渣、豆渣、酒糟和玉米渣等工业废渣上生长良好的混生配伍菌株,用来生产4320系列菌体蛋白饲料。发酵饲料是利用各种有益微生物,把秸秆类粗饲料加工成营养丰富适口性好的饲料。微生物饲料添加剂也属微生物饲料类,主要有酶制剂、真菌添加剂、维生素类、抗生素类、氨基酸类、活微生物等。通过生物发酵工程制取的微生物及代谢物、转化物作伺料,正广泛应用于畜牧业生产中。
2.2 微生物肥料 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及代谢产物的作用,改善作物养分供应,为农作物提供营养元素、生长物质、调控生长、增强抗逆性,达到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减少化肥使用、提高土壤肥力。微生物肥料的主要种类有根瘤菌肥料、固氮菌肥料、解磷、解钾菌肥料、光合细菌肥料、复合微生物肥料、微生物生长调节剂、菌根制剂、抗生菌肥料及促进植物生长的根细菌类制剂。根瘤菌肥料是世界各国应用最多的微生物肥料,国内微生物肥料生产厂有一半左右生产或生产过含根瘤菌的微生物肥料;解磷微生物可把有机磷或不溶态无机磷转化为可溶态无机磷,供植物利用;解钾硅酸盐细菌经发酵制成菌剂,在缺钾土壤上施用对各种作物表现出很好的增产效果。微生物肥料的使用可减少化肥用量、减少能源资源消耗。
2.3 微生物农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减少使用化学农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且早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研究开发利用有益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防治作物病虫害已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目前微生物农药主要开发有微生物杀虫剂、微生物杀菌剂、微生物除草剂及利用微生物代谢分泌的有效活性物质制成的农用抗生素杀虫、杀菌剂。微生物杀虫剂中细菌类杀虫剂以苏云金芽孢杆菌推广应用面积最大,而且杀虫效果非常理想,此外,还有真菌杀虫剂,病毒杀虫剂等。微生物杀菌剂,如中国农业大学研究开发的增产菌系列产品;南京农业大学分离筛选的枯草芽孢杆菌不同菌株,对不同作物有不同的防病治病效果,研制开发成功菜丰灵系列产品。目前,开发应用面积较大的农用抗生素杀虫剂阿维菌素是由日本和美国共同研制开发的;抗生素杀菌剂井冈霉素是由上海农药所在江西省井冈地区发现的1株链霉菌开发成功的,它已成为我国农用抗生素产品的当家品种;农抗120是由中国农科院开发成功的抗生素杀菌剂。
我国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发展无公害微生物农药和微生物肥料的重要意义,并把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和食物的安全生产作为我国21世纪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微生物农药和微生物肥料的广泛应用为农业环境保护和动植物安全生产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4 微生物食物 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食用菌王国”,在我国微生物食品中食用菌是分布最广泛、食用最普遍、历史最悠久的。食用菌是世界上公认的优质蛋白质资源,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含人体必需的十几种氨基酸,并含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多种抗生素等物质,被人们誉为“健康食品”,是人类的“第三类食品”。食用菌的栽培利用了农林及轻工业生产的废弃物,生产高产优质的食用菌,培养食用菌后的菌糠可作为优质饲料,其蛋白质含量及其利用率比原料中高出许多。通过食用菌栽培,实现变废为宝。我国的食用菌栽培早已遍及全国,特别是东北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和培养基资源丰富,香菇、平菇、木耳等的生产早已形成规模。
2.5 微生物能源 沼气是由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质而产生,甲烷是沼气的主要成分,它是复杂有机物经多种微
生物共同作用产生。经过微生物的发酵,将作为燃料的碳、氢和作为植物营养元素的N、P、K等分离开,使它们各得其所,各尽其用,提高了能量和物质利用效率,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有机残体及废弃物不断增加,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生产生活带来不良后果。以沼气为纽带可促进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有多重循环利用。如我国北方开发的“四位一体”高效种养结合发展模式,即太阳能温室 → 沼气池 → 猪圈 → 厕所和南方的“猪圈 → 沼气池 → 果园”模式,可使一切有机残体和废弃物无害化和资源化,是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发展之路。
2.6 微生物生态环境保护剂 大规模、集约化畜牧场的出现,大量的畜禽粪、尿和污水导致环境污染,国外曾有“畜产公害”之称。目前,我国的“畜产公害”十分严重。对畜禽粪尿污染的治理方法很多,如沼气发酵,还有快速烘干等,还可利用某些微生物对废弃物的分解,将自然界的生物循环引导到更利于维护生态环境的方向。近年来各国微生物专家研制出一批用于处理畜禽粪便和治理污水的微生物生态环境保护剂,如用于养猪业的环境清洁剂——木糠床微生态菌剂,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已广泛应用。微生物新型农业的发展前景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用生物工程解决农业出路,这一科学论断,与当前国内外科技界的论点一致。本世纪生物科技革命的主战场在大农业。开展新农业科技革命,应以生物工程为中心,改革传统农业,创建新型农业。微生物新型农业的开发是生物工程技术推动农业发展的主要体现。发展微生物新型农业,由植物、动物资源为主组成的“二维结构”传统农业,调整为植物种植业、动物养殖业和微生物发酵转化业的“三维结构”的新农业,这是一个产业结构健全、资源节约型农业;此外,白色农业是节土、节水型农业,能缓解传统农业“与人争地”、“与人争水”日益尖锐的矛盾。一座占地不多,年产10万 t单细胞蛋白的微生物工厂,能相当于11.9988×10 4 hm 2 耕地生产的大豆蛋白质,或是19.998×10 6 hm 2 原饲养牛羊生产的动物蛋白质。发展白色农业,可实现“人畜分粮”的目标,能极大地缓解粮食紧缺问题,白色农业的微生物饲料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我国现有秸秆6亿多t,若其中2亿t秸秆通过微生物发酵工程转化为饲料,则可得到800亿kg饲料粮,约为目前我国年用饲料粮的1/2,真正实现“人畜分粮”。通过引进新物种,开发挖掘潜在生态位,增加多功能循环链,提高系统综合生产力。微生物肥料、食用菌和沼气菌的引人,填补了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一些潜在生态位;微生物肥料和微生物农药的应用,可以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减轻环境污染,实现农业动植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食用菌及沼气菌的引入食物链后具有多种功能,如可实现食品、饲料、燃料和肥料的协调生产和利用,大大提高了有机废弃物的利用效率;微生物生态环保护剂可清除空气中韵有毒气体、水和土壤中的有害重金属及有害化学物质,是世界上正在发展的一项环保新产业。新型微生物农业的崛起,标志着我国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到来,它符合生态大农业的发展要求,必将使我区的农业发展走上一条高效和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