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主推荐制度创新的思考(最终五篇)

时间:2019-05-13 04:08: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民主推荐制度创新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民主推荐制度创新的思考》。

第一篇:关于民主推荐制度创新的思考

民主推荐工作是选用干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和必经程序,事关导向,事关大局,事关长远。只有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探索创新,不断地发展完善民主推荐工作,才有利于在广大干部中形成务实工作和清正廉明的风气,从而带领人民群众致富奔小康。

一、深化思想认识,增强做好民主推荐制度创新的自觉性、坚定性

(一)坚持民主推荐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同样是保证人民群众当家做主,这就必然要求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要坚持民主推荐制度,落实和扩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使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权利通过民主推荐制度的形式得到具体体现。通过坚持民主推荐制度,来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民主,依靠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智慧力量,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把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和专门人才聚集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坚持民主推荐制度,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

 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走群众路线,是党的组织工作的一贯方针和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干部工作经验的科学总结。2002年修订后的《干部任用条例》,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举措,是党的组织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成果,也是进一步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表现。民主推荐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首道关口,主要特点就是让群众参与到干部的选拔任用当中,谁该提拔,谁不能提拔,让群众有充分的发言权。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坚持民主推荐制度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性,把广大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基础,通过做好民主推荐工作,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和群众民主,广泛倾听民声、尊重民意、集中民智,坚持做到“在多数人中选人”、“由多数人来选人”,从而把那些善于及时研究解决改革和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善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使党的群众路线在新时期干部工作中得到进一步体现。

(三)坚持民主推荐制度,是选准用好人的有效保证

 千秋大业,重在用人。综观历史,在选用人上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方法,从而带来了完全不同的社会后果。一种就是能广泛听取各方面意(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见,集思广益,就能准确地识人用人,事业就能得到很快发展;另一种就是听不进不同意见,个人说了算,造成用人失当,给事业造成重大损失。毛泽东同志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南阳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单元,经济大局也处于一个上升期,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非常繁重,这就需要我们从南阳经济发展、政治社会稳定的高度出发,始终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选准用好一大批干事创业的干部。

二、总结成功做法,奠定民主推荐制度创新基础

(一)在批量提拔调整干部时,要注意搞好会议投票推荐与个别谈话推荐的结合

 会议投票推荐的特点是参加投票人员范围比较固定,投票不记名,一方面便于组织,保密性强,人们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另一方面,人员相对固定容易产生不同形式的拉票现象,导致推荐的准确度下降。个别谈话推荐要谈推荐理由,一方面对推荐人也是一个考核,促使投票人更加负责;另一方面,它工作量大,费时多,参加推荐人数少,和会议推荐相比代表性不够强。在民主推荐时,两种推荐方法结合使用,可以优势互补,相互印证,便于综合分析,保证客观准确地了解被推荐对象的群众公认度。

(二)在平级调整干部时,搞好拉动推荐

 在目前的干部调整中,由于职数的限制,更多的调整是平级调整。要想人尽其才,才得其位,也必须让群众评判,尊重群众意愿。这就要运用拉动式推荐。拉动式推荐就是根据空缺职位的要求,在同级干部中推荐人选,然后依次类推。实践证明,凡是采用拉动式推荐了解干部情况,并根据工作表现和群众推荐来平调使用干部,干部本人适应得好,群众比较满意,实际效果比较好。

(三)在选用一些特殊职位干部时,做好专项民主推荐

在班子建设中,由于优化结构的需要,需配备一些妇女、少数民族、非中共、35岁以下的干部,在常规的选拔使用干部时,具备了基本提拔任职条件人中,整体看,这些干部相对较少,优势不够明显。要想选拔出某一特殊职位所需人选,用一般性的民主推荐常常难以选出优秀人才。这就需要进行专项民主推荐。根据选用某一特殊类型干部的需要,向参加推荐的干部群众讲明推荐的特殊要求,统一思想认识,并提供具备特殊岗位任职条件的人员名册,让推荐人员在这类人员中综合平衡比较,优中选优,推荐出合适人选。

(四)在公开选拔工作中,内外结合,做好印证式民主推荐

 首先,要在公选干部所在单位进行民主推荐。这种推荐的优点是单位人员比较了解情况,评价比较接近实际,但同时也存在着由于是与外单位、外系统人员竞争,为了本单位多出人,容易出现推荐一边倒的情况。因此,在公选考察对象单位进行民主推荐之外,还应该由考察对象所在单位的上一级党委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民主推荐,参加民主推荐的人选为上级党委在组织民主推荐时应参加的人员。两项民主推荐相结合,有利于更准确地反映其情况。

三、明确干部任用工作走向,搞好民主推荐制度创新

 搞好民主推荐制度创新,离不开对干部工作大局的把握。目前干部工作的走向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干部任用工作将更加公开透明;二是干部任用工作更坚持群众公认;三是干部任用工作更注重程序;四是干部任用工作更加注重政绩;五是干部任用工作更加强化责任。我们要把握住这几点,抓住六个关键环节,对民主推荐制度创新。

 一要扎实做好推荐的准备工作。在民主推荐之前,应根据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制订科学合理的推荐方案,确定推荐职务以及被推荐人选的年龄、文化、职务、类型等标准。

二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民主推荐动员会上,在阐明民主推荐的意图、公布推荐的职位、任职条件、程序、参加范围等事项的基础上,要力求提供符合条件人员名单,印发有关人员工作简历、主要实绩、年度考核等情况,便于群众了解认识、评判选择推荐对象。同时,还要严明纪律,发现有拉票现象的要严肃处理,取消其资格。

 三要进一步扩大参加民主推荐干部的范围,尽可能让更多熟悉情况的群众参加民主推荐干部工作,自主推荐对象,自觉对民主推荐干部工作进行监督,从而真正把民主推荐干部的权利交给群众,使干部推荐的过程和结果真正反映群众的意愿。当然实践也证明,提高推荐结果的准确程度,并不是单纯依靠扩大群众的参与范围就能解决。要在考虑参加人员广泛性的同时,合理把握好参加人员的代表性。

 四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推荐办法。积极探索根据不同的职位需要,改常规的职级推荐为职位推荐,对任职条件、任职资格提出特殊要求,体(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现人岗相适的原则。也可根据职位特点和要求,变等额推荐为差额推荐,扩大群众和组织选择的余地。还可尝试多轮推荐、突击推荐、署名推荐等多种方法,做到大会书面推荐和个别座谈推荐相结合,无记名投票推荐与署名推荐相结合、组织推荐和领导干部个人推荐相结合,从而提高民主推荐的准确性、科学性。

 五要优化民主推荐的环境。根据单位的不同条件,或实行单人单桌分散就坐,或设立独立画票间,给投票人提供足够的考虑时间和不受干扰的空间,以利于推荐人充分表达个人意愿,防止因人多眼杂和心理障碍等影响投票,使民主推荐不因客观推荐条件的限制而发生变异,从操作的规范上提高民主推荐的质量。

 六要坚持群众公认和党管干部原则的统一,重票不唯票。在民主推荐过程中,存在影响民意的非正常因素,有拉票的问题,有个人或集体利益驱动的问题,也有看人角度不同的问题。因此,不能把群众公认程度同推荐票高低直接划等号,不能以票定取舍。一方面要继续探索不同层次干部分别计票,加权计分的办法;另一方面,要对民主推荐的结果进行认真分析,从而真正把既符合党的需要又为群众真诚拥护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第二篇:关于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思考

关于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思考

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有利于实现党员的民主权利,从而对党的权力的授受关系进行保护和对权力制约机制进一步强化,也是实现党员民主的基础,是保证党内公平、公正环境,保证一个政党纯洁、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

1、制度化建设是党内民主的首要条件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关键在于制度建设。制度是党内民主目标和原则实现的最有力保证,如果党内民主始终停留在认识阶段和觉悟阶段,这个民主就会落空。制度化建设是党内民主的首要条件。从制度本身看,党内民主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从制度建设与其他建设的关系看,制度是决定因素,党内民主制度化可保证在其他各项建设中充分发扬党内民主;从制度与整个政治体制的关系看,党内民主制度是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条

件和必然要求。只有全体党员按照民主的原则行使权利,党内民主才能得以实施;只有从制度的层面解决自由与纪律、权利与义务的不平衡性,党内民主才能正常发展;只有通过制度对那些违反民主等程序、违反民主规则的行为进行惩处,党内民主才能有秩序地规范运行。因此,必须坚持把制度建设放在突击地位,用制度所具有的约束、强制、保障等刚性特点去促使党的活动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2、党内民主制度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发展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基层民主建设正在逐步向制度化迈进。但也应当看到,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离客观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首先,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机制不健全,党员是党内民主的主体。党员在党内的这种主体地位是通过党员的民主权利来实现的。离开党员民主权利的充分行使和切实保障,发展党内民主就是一句空话,但在实践中,由于党内知情渠道不畅,形式单一,基层的许多真实情况不能及时反映到上面,这不

仅影响了党员行使自己的权利的积极性,而且客观上助长了主观武断、欺上瞒下的歪风。促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保障党员行使民主权利的机制不健全。

其次党的委员会制度不完善。长期以来,在青海省地主全委会的职责改造得不充分,次数过少,作用不明显,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常委会代替全委会、书记办公会代替常委会、全委会形同虚设的现象。这不仅严重损害了全委会的权威,影响了全委会作用的发挥,而且妨碍了党内民主,也是造成重大意识决策上由少数人说了算,甚至个别主要领导人搞个人专断的重要原因。

三是党内选举制度不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是党内民主的一项根本制度,是党内民主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从目前实际情况看,一些地方在选举过程上存在搞形式、走过场的现象,在选举之前,党员或党员代表不了解假造人的主要业绩、领导能力以及廉政勤政等情况。候选人的产生未能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广泛听取党员的意见,使干部的任用工作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失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四是党内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由于对为什么掌握在党插足的权力要相互间制约、需要监督等基本问题未能在全党形成共识,建设监督制约机制的实践还比较零碎,不系统,有时各项操作性措施间相互矛盾,导致了有的党的干部滥用手中的权力。

所有这些方面的情况表明,我们要加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就必须在实践中深化对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切实地加强党内民主的制度化建设。

3、从体制、机制入手,增强党内民主制度的可操作性

体制和机制是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切入点。体制和机制是把根本制度和具体制度有机、有效地连接起来的传送带,只有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才能使根本制度和具体制度得到有效运转。健全党内民主制度,就是要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以机制的力量,调整党内关系,配臵党内权力、规范党内生活、指导约

束党员行为,管住干部手中的权,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以完备的制度来保证党内民主的实行,真正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一个充满微型机和活力的先进政党。

4、维护党内民主制度的权威,自觉贯彻党员民主的各项制度

通过严格程序制定的党的制度,具有权威性,它使党的制度具有个人意志不可逆抗的最高权威。融,即使我们建设了一整套严密的制度也如同虚设。确立党内民主制度的权威性是以扩大党内民主,使每个党员都有充分的民主权利为基础和条件的,必须严格执行。江泽民同志指出:“当前要严格执行已有的行这有效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对有章不循的要严肃批评,限期纠正,情节严重的要执行纪律。”这是推进制度建设的最基本的要求,同时还要加强制度教育,提高遵守制度的自觉性。而加强制度教育,必须要进行民主意识的教育,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只有切实加强党内民主的制度化建设,确保党的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党才能永葆微型机和活力。

第三篇:创新党内民主制度拓宽党内民主渠道

文章标题:创新党内民主制度拓宽党内民主渠道

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更多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

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六次全会上明

确提出:要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积极探索发展党内民主的有效途径和形式。

党内民主是党内生活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是党的活力之源泉。党内民主是否充分,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和人民民主的发展,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近年来,××县供电公司党委在不断强化党内民主意识,进一步规范党内民主生活的基础上,努力创新党内民主制度,大胆拓宽党内民主渠道,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践和理论思考。

一、扩大差额选举制度。选举权是党员的最基本的民主权利。在党内普遍建立差额选举制度,实际上是尊重和体现党员的选举权,从程序上、制度上保证党内民主的实现。目前,党内差额选举制度已普遍建立,差额比例也已确定。发展党内民主,需要对差额比例由目前的20扩大到20以上,并可逐步扩大党内直接选举,这应成为发展党内民主首先选择的途径。

××县供电公司党委近年来对各基层党支部换届选举,要求尽可能扩大差额选举比例,至少达到20以上,同时对条件较成熟的党支部,提倡直接选举产生新一届支委或直接补选新支委。在目前正在筹备召开的公司第二次党代会中,公司党委对党代表和新一届党委委员、纪委委员的候选人差额比例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均在20以上。特别是对党代表的选举,改变了召开第一次党代会时各党支部按照下达指标直接等额提名选举的做法,这在保障和扩大党员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上大大前进了一步。

为了做好扩大差额后的选举工作或直接选举工作,我们认为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还要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研究探讨:一是进一步改进和规范候选人的提名权,着力在程序性、公正性上下功夫;二是进行适度竞争,举行竞选演讲,便于党员群众从中择优;三是允许党员群众对候选人进行询问和质询,以保证选举质量;四是采取切实措施,防止选举过程中的“拉票”、“贿选”等现象的发生;五是防止“惟票取人”的简单做法,妥善协调好组织意图与选举人意志之间的关系。

二、党代会常任制。目前,在企业中党代会总是在换届中召开一次,党代会代表不是常任制,他们在三至五年中行使一次职权后就没有事可做了。虽然中央还没有正式在企业中推行党代会常任制,但我们认为,同样可以在企业中借鉴地方党代会常任制试点的成功经验,试点推行企业党代会常任制。

县级供电企业在县域经济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地位也日益凸显。加上县级供电企业也是人才密集、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的自然垄断行业,对其进行党代会常任制试点探索,有着不一般的意义和价值。

在县级供电企业中推行党代会常任制试点,第一,要成立党代会常任制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第二,要建立规章制度,启动工作运行机制。制定党代会常任实施方案和细则,出台党代表调研制度、提案制度、联系群众制度、定期督查制度等,通过这些制度,拓宽党代表发挥作用的途径,使其成为联系群众的纽带;第三,要加强对党代表进行权利和职责的培训教育,以保证党代表正确行使各种权力。

在试点工作中,一是要着力抓好党代会年会的召开。坚持每年至少召开一次由全体党代表参加的党代表会议,重点听取审议党委和纪委工作报告,组织和动员全体党员带领广大员工全面完成党委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二是要着力抓好党代表的巡视活动,倾听基层党员的意见和建议,了解、检查、督促公司党委和公司基层各支部的工作。同时,也可就有关问题进行质询和听证。党代表的巡视要与职代会员工代表的巡视相结合,巡视内容要突出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党风廉政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三是要在党代表中广泛开展献“金点子”活动,激励党代表建言献策。借鉴“民主恳谈会”、“民主听证会”等一些基层民主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建立党内“民主恳谈会”制度,实施“党情畅通工程”。

三、党务公开制度。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逐步推进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使党员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党务公开是落实党员知情权的内在要求,是维护党员民主权利的有效渠道,是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条件。

2005年5月,××县供电公司党委率先在全省电力系统范围内开展党务公开试点工作。公司成立了党务公开领导小组和监督小组,出台了党务公开实施方案和细则,制定了党务公开监督制度、考评标准和考评办法,聘请了党务公开义务监督员。党务公开在公司党委和各基层党支部两个层面全面推开,对党务公开内容、形式、时限和程序分别予以了明确规定。经过一年来的实

第四篇:现代大学民主制度构建的思考

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微观层面的建设目标是建立起“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四个要素构成的运行体制和机制。这四个要素都是建立在民主基础上的,由此可以说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也就是构建起现代大学民主制度。当前高校民主制度构建中面临着集体领导制度不够健全、行政权力泛化、民主权力虚置、权力运行监督缺位等难点问题,而创新现代大学民主制度、机制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一、现代大学民主制度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现代大学民主制度是指师生员工参与学校事务管理的行为规则、程序、体制和机制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通过民主渠道改革高校现有内部管理体制和机制,实现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已经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现阶段我国大学民主制度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不能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存在某些漏洞和相互脱节的现象,制约着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1.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尚未形成

当前,高校在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尽管《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了“高等学校党的委员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健全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凡属重大问题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做出决定”。虽然这一规定明确了高校的领导体制和决策方式,但许多高校缺少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落实不到位,权力过于集中,权力独揽仍然是高校实现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的主要障碍。二是党代会、党委会(常委会)、校长办公会、教职工代表大会(下称教代会)和学术组织的职权关系不顺,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包揽一切,教代会、学术组织权力形同虚设的现象并不鲜见,成为高校民主制度建设的主要矛盾。三是缺乏规范的决策程序制度,少数管理者以个人行为取代了教职工的意愿和合理合法的程序,往往导致民主流于形式,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已有的制度也没能得到有效落实。

2.教代会职能虚化

尽管理论和实践都表明教代会在高校民主管理中的地位、作用日趋重要,但教代会作用的发挥在现实中还存在明显的障碍性因素。这既有高校管理者思想观念方面存在的障碍,也有教职工角色定位不清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某些学校管理者民主意识淡漠,缺乏有效的制度和机制保障教代会作用的发挥,教代会职权处于虚置状态;二是虽然对教职工权利做了一些原则的规定,但在实践中对教职工民主权利行使的保障重视不够,执行上也有较大差距,有些事情表面上看是尊重了教职工的权利,而实质上并没有真正反映他们的真实意愿,往往形式大于内容;三是部分教职工思想认识与加强学校民主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模糊,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和自身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应该享有的权利与应该履行的义务没有清晰的认识,缺乏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的主动性和责任感,这也是我国高校民主建设工作推进中的一个突出的问题。

3.行政权力泛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取消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在管理体制改革进程中,“去行政化”已被明确提上高校深化改革的议程。在传统的行政权力占主导地位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高校内部行政权力实质上是外部行政权力的延伸,导致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民主管理权力在博弈中失衡,严重地困扰着高校的改革与发展。高校行政权力泛化的现象,表现在行政权力起主导作用并控制学校的一切教学、科研与管理活动。一个时期以来,教授纷纷竞聘处级岗位证明了高校官本位倾向并没有得到明显转变。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缺乏对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之间关系进行合理的制度安排,高校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学术组织难以实现对学术事务的自治与自主,也无法保证学术组织对于行政事务的参与和监督,“教授治学”还多停留在理论研讨层面。

4.民主监督薄弱乏力、效能不高

现代大学制度下的教代会制度作为高校内部监督的基本形式,其地位和作用已经十分明确,但在高等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新形势下,面临的复杂问题和挑战显现出了高校的民主监督乏力。现实中许多高校权力腐败问题频发,证明缺乏系统、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一些高校民主监督工作形式多、实效少,文件多、落实少,没有形成有效监督的约束制度和机制。一是在监督的范围、方式、程序方面缺少具体周密的制度规定,使得监督主体无法实施监督,并且教职工参与民主监督,在很大程度上受领导者民主意识强弱的制约;二是“两代会”(党员代表大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学术组织监督职权得不到落实,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和全方位协力监督工作协调机制,不能形成监督合力;三是信息公开工作发展比较缓慢,存在公开政策不配套、组织实施机构不统一、信息公开程度低、公开内容缺乏规范等问题,主要还是公开制度建设迟缓。

二、现代大学民主制度构建中面临的问题

加快现代大学民主制度建设,对于促进高校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其构建中面临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也有长期以来固定思维模式和管理模式形成的亟待变革的传统的内部管理体制因素的影响。

1.观念性障碍影响着民主管理制度建设的推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越来越引起业内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总体上说,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校管理模式还没有实质性的突破,许多弊端依然严重,这也给民主管理制度建设的推进带来了挑战,其中,观念性障碍的影响是关键性因素。一是计划经济体制下遗留下来的“行政为本”观念根深蒂固,随着改革的深入,面临的深层次矛盾更加复杂,各种利益群体在权力上的配置博弈更加激烈。二是某些高校管理者没有真正认识到教代会在学校民主管理中的重要性,仅仅将教代会定位在发扬民主、听取意见的一种途径;学校有的高层管理者甚至对教代会的职权不甚了解,往往以行政手段取代教代会应有职能;_些高校信息公开只是公开一些无关大局的表面问题,而对教职工真正关心、关注的难点、热点、关键点问题则采取回避的态度。三是高校改革中运用的市场经济规则引发了“效率至上”的观念,容易导致教师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表现为急功近利,在不涉及个人利益的前提下成为民主管理的“旁观者”,一旦自身利益受到威胁时,就会对改革产生抵触情绪,无疑增加了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难度。

2.现行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对民主制度建设构成一定的影响

长期以来,高校一直被视为事业单位,在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上沿袭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开放后,虽然高校经历了多次重大改革,但高校行政权力主导的弊端一直没能得到有效解决。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管理模式的惯性影响,政府部门仍习惯于用行政管理的思维和管理方式来管理大学,套用党政机关的组织机构模式来设计大学的内部组织机构,并赋予其相应的行政级别(如副部级、厅局级、处级、科级),以此确立管理中的隶属和上下级关系,高校管理人员按照党政机关人员职务序列套定行政级别。在这种管理体制下,高校办学自主权很难得到落实,其内部管理不可避免地形成上令下行的行政管理方式,并主导着学校内部的决策方式、运行机制,而学术权力、民主管理权力在学校运行中自然落为无关紧要地位,造成学术权力、民主管理权力与行政权力的严重失衡。

3.民主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43条规定“高等学校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依法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7条规定了“教师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2011年12月由教育部发布的《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第二章第7条明确了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八项职权。这些法律法规的发布实施,虽然将高校民主管理纳入了法制化轨道,但有些规定过于原则,在具体实施细则、操作层面的规程上还有缺失,刚性约束力不强。从高校二级单位层面看,《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明确了“学校可以在其下属单位建立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在该单位范围内实行民主管理和监督”。2010年8月,中共中央印发了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也明确了高校院(系、级单位“通过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和决定本单位重要事项”。上述两个法规虽然明确了高校院(系)领导体制、决策方式,但在实践中如何落实还缺少相关制度的保障,许多高校二级教代会还难以在院(系)民主管理中发挥作用。

4.教代会代表履职状态不尽人意,影响着民主制度建设的进程

教代会是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主要形式,教代会代表履职能力直接影响到教代会职能作用的发挥。一方面存在着某些代表对教代会制度缺乏深层次认知,没有真正认识代表职务在学校民主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履行职务不主动;有的代表仅把代表职务看作是一种政治荣誉,责任心、使命感不强,没有从思想上确立常任履职的观念,把参加教代会和参与民主管理作为“例行公事”。另_方面有的代表没有参与学校管理的经验,并且缺乏对学校整体发展的了解和思考,在参与民主管理中缺乏全局性和长远性,考虑问题的视野和角度受到局限,影响了代表作用的发挥;有些教代会代表对提案工作要求不甚明了,对各项意见和提案概念认识模糊不清,所提交的提案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有些代表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学校规章制度学习掌握不够,不能依据政策法规研讨解决学校相关问题,在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构建现代大学民主制度的主要途径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高校外部制度的改革,大学发展的自主机制逐渐形成,构建现代大学民主制度成为学校自主机制发展的紧迫要求。笔者认为,构建现代大学民主制度就是建设结构合理、环环相扣、相互补充、配套衔接的民主制度体系,目的是解决高校权力过于集中、行政权力泛化、民主权力虚置和权力运行监督不到位等难点问题。解决上述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应当从各高校整体的、全局的制度层面进行改革和创新。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系统性思考和科学的制度安排:

1.着力权力配置和决策制度建设首先,要明晰党、政、教(教代会)、学(学术组织)的议事、决策范围,建立规范的职责关系制度,对各权力组织的议事内容、议事规则、决策方式和活动规则等做出明确规定,使之各自在权力范围内有效地行使职权,这也是高校去“行政化”和改变教代会、学术组织权力虚置现状的根本途径。其次,要细化、具体化集体领导决策制度,尤其要强化程序性规定,使制度更加具有可操作性,更加便于监督。要健全和完善党委会(常委会)议事规则、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党政联席会议事规则、重大事项议事票决制等规定,防止决策上的个人独断专行和主观随意性;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要向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一样,追究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相关人员的责任。再次,要从制度上固化决策程序,防止决策上的主观片面性和随意性。坚持把决策前的调查研究作为决策的主要程序,先调研后决策;坚持把多层次群众参与和专家咨询论证作为科学决策过程的必须程序;坚持把分析论证、多方案比较分析制度作为决策的重要方式;坚持把“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作为重大事项决策的最高原则。

2.注重民主管理制度创新

第一,推进“两代会”制度创新。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得党代会、教代会组织能够在学校重大事项决策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比如,不断改进高校“党代会”制度,推行党代表常任制,为党代表发挥经常性作用提供条件和保障,促进党委领导学校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应当依据教育部令第32号《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进一步改进教代会制度,特别是以制度设计保障教代会对涉及与教职工利益直接相关的福利、校内分配实施方案以及在教职工聘任、考核、奖惩办法等事项决策中行使审议通过权。第二,合理配置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学术组织理应在学校治理中具有决策权而不仅仅是参与权、咨询权,在治学问题上学术组织应拥有不可替代的职能和作用。通过建立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章程明晰学术组织的功能与职责,确立学术组织应有的地位和权力,做到权责清晰,义务明确,逐步从行政权力主导向学术权力主导转变。现实中存在着大学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互耦合并且短期内难以完全厘清的问题,因此在制度设计上应当采取适度分离、逐步推进的方法。[6]第三,创新教职工主体地位保障制度。保障教职工主体地位的核心和关键是要推进机制创新。要以完善教职工意愿表达制度为基础,建立多种教职工平等话语权表达平台;要通过改进信息公开制度,完善公开形式,拓宽公开渠道,落实和保障党员、教职工的知情权;以改革党内外选举制度为推力,健全和完善各项选举的配套制度,尤其要推进高校二级单位党、群负责人的“差额竞选”和“公推直选”力度。第四,根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改进教职工民主意识培养和“教代会”代表履职能力提高制度。提升师生员工以及教代会代表的民主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平等意识和法治意识,主要依靠制度的引导和规范,使他们正确认识法律、制度赋予的各项民主权利,增强主动参与学校党内外事务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应当把民主教育列为高校学习型组织建设的主要内容,建立定期分层次专题培训和研讨制度;积极探索师生员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社会民主实践活动的途径和方式,在不断参与的实践中增强民主意识;要把民主意识学习和参加民主实践情况纳入对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表现考评制度中;要建立高校“教代会“代表定期培训、调研、巡査制度,提升代表履职责任感和履职能力。

3.改革信息公开制度

包括党务公开、校务公开在内的信息公开是高校实现民主治校的前提,实现信息公开才能保障师生员工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首先,改革信息公开工作的领导体制与机制。201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的意见》、2002年3月教育部和全国总工会联合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校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及2010年4月教育部颁布实施的《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在公开工作的依据、公开的内容、责任主体和责任人等方面作出的规定均有所差异。因此,高校必须通过制度设计来统一信息公开工作的领导体制与机制,形成由党委统一领导,党政主要负责人共同负责,有关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师生员工和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党政工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其次,建立信息公开工作统筹兼顾的制度。高校信息公开工作所依据的法令、规定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耦合,对如何衔接好上述三个规定提出了新要求。因此,高校在制定具体实施细则上应当注重统筹兼顾,明晰党务公开、校务公开、校情公开等方面的不同侧重,使各制度彼此衔接,相互配套。对原有的公开制度要认真梳理分析并予以整合完善,比如建立和完善《信息公开实施细则》、《党务、校务公开工作实施办法》、《信息公开目录》、《信息审核办法》等。要健全和完善信息公开主体、公开范围、公开程序等制度,增强公开工作的规范性和约束力。再次,形成信息公开工作监督检査和责任追究机制。建立评议制度,对信息公开工作进行公开评议,接受教职工、学生的监督;建立规范化的考核评估制度,激发信息公开工作的活力并为评价信息公开工作提供可靠依据;建立监督检査和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有关规定给信息公开工作造成不良影响应当承担的相关责任和应当受到的处罚作出明确规定。

4.构建民主制度建立、运行和监督机制

第一,强化制度执行的约束力,形成增强执行力的有效机制。要增强制度的严密性,特别是要加强程序性制度建设,这是提高执行力的基础和前提。制度作为一种行为规范,重在落实,贵在执行。因此,要建立起执行力评价体系,把评价结果与对高校各级管理干部考核、二级单位考核挂钩。应当把民主制度落实与各级管理干部问责制有机结合起来,促使人人敬畏制度、自觉遵守制度、严格执行制度。第二,改革监督方法、手段和措施,形成常态化群众监督机制,保障民主制度在群众监督下运行。坚持和完善党委会定期向党代表报告工作、校长向教代会报告工作制度;搭建良好的常态化民主监督平台,比如民主评议干部制度、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通报制度、校务咨询服务制度等;构筑网络监督平台,通过建立网上信箱、网络社区、管理部门作风网上测评等形式实现良性互动,切实增强师生员工参与监督的广泛性和时效性。第三,强化对高校民主制度建设的指导督察。高校的上级党委、教育主管部门、工会组织不能完全依靠学校自身建立起现代大学民主制度,应当尽快健全和完善《高校党委工作规定》、《高校校长工作规定》、《高校教代会工作规定》、《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等法规性文件,加快推进高校《大学章程》的制定,为高校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民主制度提供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据;应当建立高校“党代会”、“教代会”制度实施情况考核评价制度,并将考核情况纳入对高校领导集体和高校办学情况考核评价体系之中。

第五篇:党内民主制度

党内民主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民主建设的观念不断更新,思路不断拓展,方法不断创新,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具体说来是不是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党内民主建设的理论取得了重大成果,党的十六大做出了“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的重要论断。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提出要以扩大党内民主来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第二,党内民主的制度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近年来,党内民主不断地制度化、规范化,先后颁布制订了《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等。十七大党代会代表的差额比例超过了15%,比十六大时提高了5个百分点,这就扩大了选举人的选择的范围,以便做到好中选优。

第三,党委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逐步提高。中央政治局带头执行重大问题决策征求意见制度,重大决策之前,都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深入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听取各地、各部门、各民主党派的意见,积极讨论来做出决定。党组织做出的决策,凡涉及到广大人民切身利益的事项,广泛地实行听政、公示等制度,集思广益,集中民智,使决策既符合客观实际,又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对那些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实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使决策更加地科学化。

第四,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更加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已经成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必经程序和基础环节。考察预告、用前公示、试用期和地方党委全体会议无记名投票表决重要干部等等制度已经全面推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更加透明,干部考察更加全面。

第五,党内民主监督的有效性不断增强。中央明确指出,党内监督的重点是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为开展党内监督,提供了根本的依据。近年来,中央和省一级普遍实行了巡视制度,加强了对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监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六,基层党内民主形式丰富多彩,大多数基层党组织实行了直接选举,在此基础上,各地还探索了一些发展基层党内民主的有效途径。

下载关于民主推荐制度创新的思考(最终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民主推荐制度创新的思考(最终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党内民主制度

    鹤壁市商务局第一机关党支部党内民主制度 (一)党委议事制度 一、坚持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实事求是,科学决策。 二、议题一般由书记提出,四分之一以上委员提出的议 题必须做为乡党......

    民主制度浅析[最终版]

    民主制度浅析 民主是什么?这在人类社会的几乎每一个时期都是一个生生不息、永不落后的话题,民主问题也一直是每一个研究政治或行政的人不可避免的问题。 古希腊一位哲人说过:我......

    人民民主制度(五篇材料)

    人民民主制度: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改进什么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中国......

    基层民主制度建设

    基层民主制度建设 基层民主制度主要是指我国的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是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形式及其运作方式,它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方式、方......

    村级财务民主制度

    村级民主决策制度 ①村“两委”联席会议制度:属村党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共同实施议事、决策的,应召开村“两委”联席会议进行,主要讨论研究本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年度工......

    关于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认识与思考

    关于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认识与思考 ——学习中共十八大报告的一些体会 □百色市政协主席 周炳群 中共十八大报告总揽全局、高屋建瓴,主题鲜明、内涵丰富,思想深刻、......

    加强基层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对策建议思考

    加强基层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对策建议思考完善健全的制度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保障,更是我们加强基层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和推进协商民主取得实效的重中之中。与选举......

    10、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与创新》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与创新》 的心得体会 薛英海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与创新》的学习,我丰富了自身的理论内涵,加深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