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行政管理学 政府公共关系
什么是政府公共关系
政府即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的执行机构,包括行政、立法、司法以及代表国家管理的各级权利机构,它对国家各方面事务行使着指导、管理、监督、协调、保卫和服务等基本职能。
所谓政府公共关系,是指以政府作为行为主体,利用各种信息传播手段与民众进行双向的信息沟通,以争取民众的支持、信任与合作,从而树立政府良好形象的各类活动。
在企业公关如火如荼的时候,政府公关也浮出水面。2001年12月27日,上海市优秀公关案例评选中,浦东新区政府与黄浦区建委两个公关项目双双获得上海市优秀公关金奖。据悉,政府公关项目获奖,在全国也是头一回。专家评论说,其意义远远超过了获奖本身。它表明,政府越来越注重对自身形象的塑造。一个现代化的政府将是一个互动的政府,是一个注重民众参与沟通的政府。注重沟通与互动,将成为一个现代政府的重要标志。作为与公众沟通的强有力手段,公关正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众所周知,北京申奥成功,良好的公关功不可没。事实上,政府公关,不仅被当成政府从事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法,也被看成是社会政治生活民主化程度的一个标尺。
[编辑]
政府公共关系的目标和任务
政府形象的好坏,特别是政府美誉度和可信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公众对政府的接受、亲近和支持的程度,对各级政府基本职能的充分发挥至关重要,是政府公关活动乃至全部行政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是现代政府公共关系目标和任务。
[编辑]
政府公共关系的塑造
现代政府公共关系应该塑造怎样的政府形象呢?
1、全面发展的政府形象。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和政治文明同步发展和同步推进,是现代政府形象的主要特征。而在一些地方政府那里,抓物质文明建设,目标明确、思路清晰、部署得当、措施有力;而在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方面,还存在差距;展现在公众面前的,不是全面发展的政府形象,而是一个残缺不全、畸形发展的政府形象。
2、“形神兼备”的政府形象。
现代政府不仅要有华丽的外观,更要有良好的内在气质。
“形”主要是指能够直观地体现政府价值的外在的物质层面的形象要素。它既包括良好的基础设施,如良好的市容市貌、卫生的城乡环境、便捷的交通、齐全的公共设施等,又包括发达的物质建设成就,如合理的产业结构、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较高的发展成就、强劲的发展潜力等。
“神”是指能体现政府形象的精神层面要素,真正打动和吸引公众的内在气质。它包括:展现“廉洁政府”形象的克勤克俭,廉洁奉公;展现“法治政府”形象的遵纪守法、依法行政;展现“服务政府”形象的快速高效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等。
这些要素不仅使政府形象更加富有神采,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构成政府合法性的基础,是应予以高度重视并精心加以塑造的政府形象要素。但在实践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还存在着重“形”轻“神”,有“形”无“神”的现象,因而难以得到公众的认同与支持。
3、“表里如一”的政府形象。
现代政府除了拥有华丽的外在形象以外,它还必须有与外表相一致的健康的躯体和强劲的活力。一方面,作为政府形象“器官”形态的各内部机构应能良性运行,另一方面,更要求作为政府形象“细胞”形态的政府组成人员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身形象的塑造,并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努力工作,从而使得政府形象表里如
一、活力四射。
但在实际生活中,这种整体形象与个体形象的一致性并未得到充分重视,有些地方政府的工作人员表面上,奉公廉洁、一本正经,但私下里贪污受贿、腐化堕落;口头上依法行政、民主决策,但实际上官僚主义、独断专行。虽然这只是政府肌体上少数“细胞”地变异,但是极大地损害了政府的整体形象,降低[1][1][1][2][1]
了公众对地方政府形象的认同和接受程度。
4、真实可信的政府形象。
政府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其公关活动的客体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其展现在公众面前的形象,应该真实可信。要克服某些地方政府在输出政府形象时,弄虚作假和功利主义思想严重的现象。
首先是要克服“重外轻内”的现象。当前多数地方政府更加重视向外部公众输出自己的形象,而忽视对内部公众的公关努力。错误地认为内部公众对“自己”的理解和支持理所当然,要不然,也可以通过非公关的如使用强制的行政手段来做到这一点。
其次是要克服“重优轻弱”的现象。现实中一些处于优势地位的公众,如上级领导、上级政府中要害部门的工作人员等,他们对地方政府的发展,对地方政府建设成就的评价,乃至对地方政府领导人的政治前途等,都能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优势公众成了地方政府公关的重点,如通过经常汇报工作、邀请来指导工作、私下交往等方式向他们输出政府形象。而其他处于弱势地位的公众,则经常地被排除在地方政府的视线之外。
第三是克服“有名无实”的现象。有些地方政府过于追求形象的知名度、美誉度,而忽视或损害了政府形象的可信度。如,经济效益报盈不报亏、社会发展报喜不报忧等现象十分普遍。有名无实,久而久之,公众对政府形象的可信度必然降低。
[编辑]
政府公共关系的内容和途径
1、推行政务公开,实行协商对话。
政府作为社会组织,它拥有制定政策、颁布法令、强制执行等特殊权力。为了克服政府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命令主义和腐败现象,既需要政府自身的不断完善,又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推行政务公开,实行协商对话,是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切实加强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参与的迫切要求。通过政务公开,协商对话,可以提高政府机构的工作效率,可以使政府机构吸收和集中广大民众的智慧与力量,做出符合实际的科学决策,避免和减少决策的失误,人民可以更多地了解政府工作的各种情况,理解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必然性。有利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意识和水平,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从而赢得广大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认同、配合、服从和支持。
2、传播政府信息,倾听公众呼声。
首先是及时向社会大众传播政府机构的有关信息。要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如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新闻发布会和记者招待会、发布文件、张贴告示等,把政府重要的活动情况及本区发生的重大事件向人民群众及社会各界作传播。
其次是开辟政民之间的多种联系渠道,认真倾听公众呼声,虚心听取其意见和建议,借以了解公众对政府的印象,并以之作为施政参考。如建立“市长信箱”、“专线电话”、“首长接待日”等联系形式,以尽可能多地加强与公众联系。
第三是发挥新闻媒介的作用,一方面扩大对政府的宣传,另一方面加强“舆论监督”。
3、加强廉政建设,贯彻执政为民思想。
勤政廉政是政府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廉政建设、克服官僚主义作风、清除腐败现象和纠正不正之风是完善政府形象迫切要求。
首先要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加大反腐倡廉的力度,使廉政建设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
其次要贯彻执政为民的思想,树立一切为了人民的意识。不断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特别领导干部素质,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益,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开展社会公益活动,踏踏实实为民众解决实际问题,讲信誉、办实事,办好事,谋实利。
[1]
第二篇:政府公共关系教学大纲
政府公共关系学
(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授课教师:翟年祥
一、教学目的
本课程为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选修课,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政府公共关系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作用,掌握政府公共关系的基本原则,尤其是学会用政府公关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去解决实际生活中面临的问题,从而更好地树立政府形象,提高政府行政效率,避免官僚主义。
二、教学要求与方法
本课程时间为一个学期,共18周,每周二课时,计2学分。
教学采用课堂讨论与自学、课题研究、课堂讲授相结合的方法,以自学为主,课题研究为主。每个专题都确定一名主要发言人,要求事先作好充分准备,每次上课先由主发言人介绍自己研究的结果,然后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或开展课堂讨论,最后由授课教师稍加归纳与总结。
对每个学生的要求:
1、除听课外,还必须认真参加课堂讨论,每人除担任一次发言人外,还必须积极参加其余的各次课堂讨论。
2、围绕着研讨的专题,认真阅读参考书目5部以上,并写出相应的读书笔记,每部著作的读书笔记不少于1000字.3、每人选择一个专题作较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在此基础上撰写一篇学术论文。论文不得少于5000字,最好在学校正式放假前交来,个别同学缓交要事先通知老师。
三、成绩评定标准和方法
学生的成绩根据每人的课堂讨论、读书笔记和期末论文的总和来确定。总分为100分,课堂讨论、读书笔记各占20%,期末论文占60%。课堂讨论的成绩根据担任发言人时的准备情况及发言效果,以及其他讨论时发言情况确定。读书笔记和期末论文根据质量水平计分。考勤作为参考分,以负分计算,缺一次课总分2扣分,请假一次1扣分。
四、教学内容
由于同学们在本课阶段政府公共关系基本未学过,所以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政府公共关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体可分为如下专题:
1、政府公共关系概述
包括政府公共关系的含义和特点,政府公关的由来和发展,政府公关与权术、庸俗关系学、企业公关、行政管理等的区别,我国政府公关与西方政府公关的区 别,政府公关在我国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2、政府公共关系形象
包括政府形象的意义、分类、构成要素、如何塑造等。
3、政府公共关系的职能
包括信息的采集与处理、政府形象的塑造、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协调、政府政策的咨询建议等。
4、政府公共关系主体
主要包括政府内部公共关系机构、政府外部公共关系机构、政府公共关系人员等。
5、政府公共关系的对象
主要包括政府内部公共关系、政府外部公共关系、政府国际公共关系等。
6、政府公共关系的原则
包括利益一致原则、真实性原则、公开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长期性原则等。
7、政府公共关系传播
包括政府公关运用新闻媒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政府公关传播的特点和原则、政府公共关系与新闻媒介等。
8、政府公共关系工作程序
包括调查研究、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价效果等。
9、政府公共关系方法与技巧
(一):政府公共关系调查
包括政府公关调查的特点和作用、政府公关调查的常用形式、主要方法等。
10、政府公共关系方法与技巧
(二):对话
包括政府公关对话概述、主要形式、技术要求及注意问题等。
11、政府公共关系方法与技巧
(三):公告
包括政府公告的含义和特点、主要形式(新闻发布会、展览会、参观视察等)、运用等。
12、政府公共关系方法与技巧
(四):演讲与谈判
包括政府公关演讲的特点、作用、语言技巧等;政府公关谈判的特征、语言技巧等。
13、政府公共关系方法与技巧
(五):人际交往
包括人际交往在政府公关中的作用、政府公关中人际交往的原则、政府公关中人际交往的技巧等。
14、政府公共关系方法与技巧
(六):专题活动
包括展示型政府公共关系专题活动、庆典型政府公共关系专题活动、赞助型政府公共关系专题活动、宴请型政府公共关系专题活动、2
15、政府公共关系方法与技巧
(七):其他 包括会议组织及其注意事项,处理公关危机等。
16、政府公共关系常用文书
包括演讲辞、祝辞、致辞、新闻稿、展览解说词、公关调查报告等。
17、中国特色政府公共关系的构想
包括中国特色政府公共关系的基本含义和特征、中国特色政府公关的基本内容、构造途径等。
五、阅读和参考书目
1.黎祖交主编.政府公共关系,求实出版社,1989.2.蒋春堂主编.政府形象探索,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3.孔德元,张岩松,吕少平著.政府与公共关系,青岛出版社,1996.4.张观发,佳玉编著.政府公共关系概论,北京邮电学院出版社,1990.5.胡宁生主编.政府公共关系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6、赵伟鹏主编.政府公共关系理论与实践,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7.詹文都主编.政府公共关系,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8.冯丙奇.政府公关操作,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9.郭惠民主编.国际公共关系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10.翟年祥,丁乐飞主编.公共关系,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第3版.11.唐钧.政府公共关系,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12.徐双敏主编.公共部门公共关系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13.(美)Scott M.Cutlip 等著,明安香译.公共关系教程,华夏出版社,2001.14.袁传荣,宋林飞.公共关系新论——组织形象管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15.艾伦.森特等.公共关系实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16.康庆强著.公共关系与组织形象塑造,学苑出版社,1996.17.唐跃进,向力力主编.行政公关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18.张龙祥主编.中国公共关系大百科全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19.【美】玛格莱特·苏丽文.政府的媒体公关与新闻发布——一个发言人的必备手册,董关鹏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0.熊源伟主编.公共关系学,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第2版.21.魏娜,张璋主编.公关管理中的方法与技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2.廖为建.政府公共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23.彭步伟.信息时代政府形象传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4.胡锐,奕德泉主编.现代公共关系实务,浙江大学出版社,1994.25.陈跃春等主编.中国政府公共关系,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3 26.唐钧.政府公共关系策略与实务,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27.赵宇峰.现代政府公共关系概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28.费爱华,李程烨主编.政府媒体公关,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29.翟向东主编.中国公共关系特色初探,人民日报出版社,1992.4
第三篇:《政府公共关系》读书笔记
《公共关系学》读书笔记
《公共关系学》读书笔记(1)
此书由张克非所主编,他是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近代中国研究所所长,《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委,中国近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1997年4月至2009年6月,兼任兰州大学出版社总编辑
2006年至2009年,负责主编兰州大学百年校史
现为中国中共党史学会理事、甘肃党史学会副秘书长、甘肃省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校史研究会理事,《兰州通志》总纂。
学术研究侧重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西北区域史、社会文化和公共关系。全书共分为九章:1.现代社会的变迁与公共关系的形成、发展;2.公共关系的基本理论;3.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4.公共关系的对象——公众;5.公共关系调查研究;6.公共关系策划与创意;7.公共关系策划方案的实施及效果评估;8.公共关系人员的日常工作;9.公共关系机构与从业人员。
在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现代文明包含着复杂化的关系和多元化的利益,在运用法律、道德和行政方式进行社会管理的同时,需要寻求其他的手段。于是,主要通过信息沟通来协调组织与公众之间相互关系的活动即公共关系工作便应运而生。可以说,现代市场经济中突出了公众及其利益的重要性,确定了公众在一切组织中的核心和主体地位,使公众成为组织生存发展中最具决定性因素;现代的民主政治与社会平等,规定了组织与公众之间关系的平等;而现代科技,尤其是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为有效地协调公众关系提供了方法、手段和技术保证。
“公共关系”源于英语“PublicRelations”(缩写为PR)。也被译为“公众关系”。人们常说的“公共关系”,主要有四层意思:社会组织与其公众之间客观存在的关系(公共关系状态),专门为协调这些关系而进行的活动与工作(公共关系活动),由此而形成的一种现代社会意识(公共关系意识),以这些关系及其沟通协调工作为对象所进行的科学研究(公共关系学科)。直到20世纪初,公共关系才实践的中形成较明确的内涵,并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和工作而开始倾向成熟。
公共关系工作的特征有:(1)以组织的自我完善为前提;(2)以真实﹑真诚为原则;(3)以协调利益为基础;(4)以信息沟通为主要手段;(5)以创造和谐的组织环境为目的。
公共关系工作的功能有:(1)监测环境;(2)管理信息;(3)协调利益;(4)塑造形象;(5)营造组织文化。
社会组织是公共关系的主体。根据组织的社会功能,组织的公共关系可分为:企业的公共关系,政府的公共关系和教科文卫等组织的公共关系。
公共关系的工作对象就是公众。公众是指那些与特定组织发生联系,具有某种共同利益,可以相互交流信息,相互产生影响的个人、群体或其他组织。他具有共同性、可变性和多样性。一个组织应积极主动地影响公众,进而改善组织的环境,那就要了解公众,服务公众,劝说公众和引导舆论。带有普遍性和重要性的公众对象有:内部公众、顾客公众、媒介公众、政府公众、社区公众。
公共关系工作具有相对统一的程序:调查研究、策划创意、方案实施和评估反馈是其中的四个关键步骤。其中,调查研究是前提,策划创意是关键,方案实施是重点,评估反馈是总结。
公共关系人员的日常工作总的来说有:搜集和管理信息,宣传引导,与公众交际和进行各种专题活动。
公共关系从业人员应具有的心理素质:开放的心理,热忱的态度,执着的精
《公共关系学》读书笔记
神和创新的意识。应具有的道德修养是:必须恪守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职业道德。(我国于1991年全国省市公共关系组织第四次联席会议上通过《中国公共关系职业道德准则》)
公共关系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四种能力:(1)分析、策划能力;(2)组织、管理能力;(3)交际、传播能力;(4)运用计算机和网络的能力。
综上所述,结合自己的理解,我认为;公共关系在现代社会的各种组织中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应高度重视公共关系。任何一个组织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就必须综合分析组织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特别要妥善处理好与各种公众的关系。一个组织必须高度重视自己的形象,以取得公众的认可和信任。但是一个组织不能舍本求末,仅仅去追求形象搞公共关系。也要从提高质量和服务为根本。一个组织既要重视组织利益,更要重视社会利益。一个组织的每个成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公共关系人员。作为现代人,应多注意个人和所在组织的形象。公共关系的视角是分析和解决组织问题的一个重要的思路和手段。
第四篇:政府公共关系心得体会
政府公共关系学 心得体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一项重大任务。加强政府公共关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迫切要求。我国政府公共关系事业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仍然存在政府公关主体自身认识不足;对公众有倾向性的选择造成政府公关的偏失;传播沟通渠道不畅等严重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应当树立并强化公关意识;理顺公众关系,多办实事,取信于民;注重公共关系传播,完善协调沟通机制,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同时,构建和谐社会是政府公共关系的目标,要求政府组织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加强政府公共关系,营造和谐的行政环境,拓宽公众政治参与的渠道,防范政府组织风险和危机,增强政府的感召力,提高政府协调社会矛盾的能力,巩固执政的基础。政府公共关系的概念
所谓政府公共关系是指某个特定的国家或地方政府在运用公共权力,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实现政府公共管理的根本目标的过程中,通过向公众提供真诚的服务行动和有效的信息传播,达到政府与公众间的利益协调和信息共享,进而树立良好政府良好信誉与形象的一种管理活动。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应该从多角度着手,强调发展、公平、公正和公民道德。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设想,“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设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着眼点,是新时期的时代最强音。而政府公共关系的目标定位中的八大目标:法治、透明、有限、责任、服务、公平、高效、廉洁,也很清晰地告诉我们了政府公共关系的主要目的在于建立公共服务型的政府,从而建设良好的公共秩序,形成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政府与民众共同治理国家。政府公共关系的本质
公共关系所处理的是一个社会组织与它的公众之间的关系,组织是公共关系的主体。因此,公共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组织行为,政府也属于社会组织的范畴,但它又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公共关系。政府公共关系是套在政府脖子上的对公共权力进行自我约束和制约的“紧箍咒”,也是政府正确扮演角色,出色完成其职能,提高政府职能的助推器。
政府公共关系的这一本质决定了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关系,加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有效沟通,处理好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对于各项政策的实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能够 本文来自论文资源库 http://lunwen.5151doc.com,转载请保留此标记。更好地在认知度、满意度、和谐度三个方面评价政府形象,促进社会公众利益的平衡合理分配,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政府公共关系的职能
政府,作为国家的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对国家各方面事务行使着指导、管理、服务、协调、监督、保卫等职能。政府为了进行有效的管理,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必须运用各种传媒手段与公众进行相互交流,相互适应的社会沟通活动,以此争取公众的信任、理解与支持。
这就是政府公共关系的职能所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现代政府的职能转换,政府公关已成为政府沟通内外关系的强有力手段,成为社会政治生活民主化程度的标志之一。因此,充分发挥政府公共关系的职能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政府公共关系职能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它的主要职能是什么呢?
第一,信息引导。政府公共关系活动的本质即有效达成政府与公众的信息交流。第二,沟通协调。政府与公众的沟通是指政府作为公共关系的主体与公众之间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所进行的思想与信息的交流过程。充分发挥其沟通协调的职能作用,化解矛盾,减少对抗,消除内耗,加深理解,形成一个下情上达、上情下达、沟通协调、民主管理的和谐关系状态。第三,形象塑造。一个具有良好形象与信誉的政府,它的内政外交政策不仅容易获得国内人民的信任与拥护,也容易获得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和人民的理解与支持。公共关系被人们称作“塑造形象的艺术”。政府形象的塑造与维护又必须借助于公共关系活动的开展。如果没有公关理论的指导及相应的科学手段的运用,所谓形象只能停留在表层,很难得到提高和完善。因此,塑造和维护政府形象便成了政府公共关系工作的核心职能。第四,宣传教育。政府公共关系的一项重要的手段就是传播,即把政府的各种政策、措施和意图广泛向社会宣传教育,使社会各个方面对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充分理解,以获得更大的支持。第五,咨询建议。这是政府公共关系的重要职能。政府必须将决策意图、打算和面临的困难告知公众,做到“政务公开”,以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政府公共关系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任务,其中之一是“坚持最广泛最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为此,应积极探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府公共关系。
(1)树立和强化公共关系意识。首先,各级公务员要转变观念,不断强化公共关系意识,要充分认识自身形象是政府整体形象的一部分,应以自己的行动来体现人民政府为人民的本质。其次,加强公务员的素质教育,使公务员切实做到一切为社会公众服务,一切为经济建设服务,密切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联系,架起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桥梁。
(2)合理设置公共关系机构。在政府机构中设置统一的政府公共关系机构,是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执政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要在合理配置资源的基础上精简机构,强化政府公共关系职能。
(3)实行政务公开,加大传播力度。切实实行政务公开,取得公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实行政务公开应采取的措施包括:建立和完善政府发言人制度,以保证政府信息来源的畅通;加快电子政务建设,设立政府公告栏;借助大众传媒,把政府的大政方针、计划方案等告知公众,并取得人们的支持,进而使公众的言行朝着有利于政府管理目标实现的方向转变。
(4)全方位地拓展民意沟通渠道。本文来自论文资源库 http://lunwen.5151doc.com,转载请保留此标记。政府要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就需要对公众的意见有所了解,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政策和措施。了解社情民意应把握好以下渠道:一是信访部门。二是建立领导部门和领导人深入基层、考察民情的机制,这样才会得到真实的信息,掌握可靠的民情。三是建立民意测验机制。四是积极开展公众建议征集活动。培养公众参政议政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可提高政府部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五是建立与社会团体的沟通与协商机制。各种社会团体都联系着相当一部分群众,代表着一部分人的愿望和利益。由于这些社会组织的代表性和专业性,政府部门与其建立定期协商和沟通的制度,可以发挥他们参政、议政和政策咨询的作用。
(5)构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危机管理的最佳途径是优化程序性决策从而有效避免危机的发生,长治久安根本上还是取决于公共治理结构的优化:治理主体由过去单一的政府变为由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各方有序参与的合作集体;治理规范由过去单纯的国家法令变为法令、道德和社会及公民的自主契约等并存;治理程序从仅仅考虑效率变为公平、民主和效率等并重;治理的手段由过去单纯强调法治变为重视法治、德治和社会公民自觉自愿的合作相互补充;治理的方向由过去单一的自上而下变为上下左右互动。
第五篇:政府公共关系教学大纲
政府公共关系教学课程大纲
课程名称:政府公共关系 课程号:0906030006 英文名称:The Public Relations of Government 学时:48 学分:3.0 适用专业:行政管理
课程类别:必修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先修课程:无 教材:唐钧,政府公共关系/新编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学系列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
一、课程性质和与任务
政府公共关系强调的公共关系主体是政府各部门人员,这些政府部门职能复杂,机构庞大,公众遍及整个国家甚至一些国际社会的组织机构。因此,开展政府公共关系十分必要。政府公共关系的宗旨是通过各种有效的公共关系手段,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加深相互了解、理解和信任,提高政府的威信,改善政府的形象,提高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同时随着政治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机构精简,国家公务员制度的逐步实行,党政职能分工,新闻发布制度与举报制度的建立,都使政府部门的工作有了改进和提高,政府工作人员正在逐步树立“公仆”形象,在这种转变机制与工作作风形成过程中,自然不可缺少公共关系工作的开展。为了培养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在政府公共关系方面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开设《政府公共关系》课程是十分必要的。本课程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主要介绍了政府公共关系的特征、职能、主体、客体、传播沟通媒介、工作程序、政府公关礼仪、政府公关实务等内容。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政府公共关系,是政府机构运用传播手段协调其与公众及社会环境关系的一种行政活动。通过对公共关系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政府公共关系的基本性质,理论原则,历史发展,职能规范,主体构成,公众环境,应用领域,实务操作等,提高学生利用公共关系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
序言:政府公共关系时代的到来
政府公共关系概论篇 第一章 政府公共关系概述(6学时)
第一节 政府公共关系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节 政府常态公共关系概况
第三节 政府危机公共关系
[案例研究]英国政府(政党)公共关系
政府常态公共关系篇
第二章 政府常态公关的形象塑造(4学时)
第一节 政府形象的要素与机理
第二节 政府形象塑造中的问题与原则
[案例研究]北京申奥的形象建设与公关活动
第三章 政府常态公关的公众引导(6学时)
第一节 政府内部公众的全员公关
第二节 国内社会公众的牵引指导
第三节 国际公众的求同与合作
[案例研究]中国政府节约能源的公关活动 [案例研究]中俄互办“国家年”
第四章 政府常态公关的平台搭建(4学时)
第一节 发布和展示型专题活动 第二节 参与和体验型专题活动
[案例研究]重庆直辖市十周年庆典
第五章 政府常态公关的媒介应用(4学时)
第一节 政府常态公关中的媒介分析 第二节 政府常态公关中的媒介应用
[案例研究]俄罗斯前总统普京的公关媒介选择
第六章 政府常态公关的科学管理(4学时)
第一节 政府常态公关的策划
第二节 政府常态公关的评估
[案例研究]“创意英国”在中国的公关活动
政府危机公共关系篇
第七章 政府危机公关概述(8学时)
第一节 政府危机公关的原则
第二节 政府危机公关的步骤
第三节 政府危机公关的责任模型
第四节 政府的转危为机
[案例研究]哈尔滨市“饮用水问题”应急管理与危机公关 第八章 政府的公众危机公关(6学时)
第一节 公众危机公关的基础
第二节 政府与公众的危机沟通
第三节 公众的冲突调解
[案例研究]政府信访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第九章 政府的媒体危机公关(6学时)
第一节 媒体危机公关的机理
第二节 媒体危机公关的应用
第三节 网络媒体的应用
四、教学要求与方法
教学采用课堂讨论与自学、课题研究、课堂讲授相结合的方法,以自学为主,课题研究为主。每个专题都确定一名主要发言人,要求事先作好充分准备,每次上课先由主发言人介绍自己研究的结果,然后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或开展课堂讨论,最后由授课教师稍加归纳与总结。
对每个学生的要求:除听课外,还必须认真参加课堂讨论,每人除担任一次发言人外,还必须积极参加其余的各次课堂讨论。
五、考核方式
1.考勤: 10%
2.课堂参与与平时作业: 20%
3.期末考试(闭卷): 70%
六、课程主要参考书
1.黎祖交主编.政府公共关系,求实出版社,1989.2.蒋春堂主编.政府形象探索,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3.孔德元,张岩松,吕少平著.政府与公共关系,青岛出版社,1996.4.张观发,佳玉编著.政府公共关系概论,北京邮电学院出版社,1990.5.胡宁生主编.政府公共关系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6、赵伟鹏主编.政府公共关系理论与实践,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7.詹文都主编.政府公共关系,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8.冯丙奇.政府公关操作,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9.郭惠民主编.国际公共关系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10.翟年祥,丁乐飞主编.公共关系,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第3版.制定人:韩玲梅
审定:
批准:
201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