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美政治文化研究的差异

时间:2019-05-13 05:29: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中美政治文化研究的差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中美政治文化研究的差异》。

第一篇:浅析中美政治文化研究的差异

浅析中美政治文化研究的差异——对象、目的、功能与方法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作者:佚名编辑:studa9ngns

继50年代中期美国政治学界开创政治文化研究领域后,中国政治学界在80年代也开始了政治文化研究的尝试。1987、1994年相继两次召开了全国性的“中国政治文化学术研讨会”。随着有关政治文化研究的文章、译著、专著不断问世,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公认的一个专门研究领域。特别是在中外政治文化比较研究方面,以天津师范大学的徐大同教授为代表的研究群体,自90年代后期以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不过,虽都是政治文化研究,而且在专业术语和一些概念上不无彼此沿用之处,但中美政治文化研究之间却存在显著的差异。从内容上看,中国的政治文化研究似乎完全是另辟奚径的独创,中国主流学者似有意要使这一研究与国际通行的政治学研究规范分道扬镳。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即中美政治文化研究兴起的不同社会背景、研究目的以及研究对象入手,力图透析中美政治文化研究的差异,并从中引出有益于中国当前政治文化研究的某些启示。

一 全球战略与政治文化研究在美国的兴起

一般地说,任何政治问题的研究总是产生于一定的政治需要,即便高度抽象的政治哲学也脱离不开一定的时代、一定社会人群的政治需要。这既是古往今来政治研究的一条普遍规律,也是当今政治文化研究兴起的直接原因。

政治文化研究最初产生于本世纪50年代初的美国。这个时期正是二战后美国取得世界大国地位、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推行全球战略的时期。然而实际上,早在二战结束之前,美国政府出于战后如何处理日本的决策需要,就提出了研究异国文化的要求,并委托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就日本是否会投降,以及美国如何管制日本两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在接受了这项任务后,她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结合访谈调查和书刊、电影资料等实证研究,很快得出结论,认为日本人会投降,但美国不能直接统治日本。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致美国政府的研究报告。事实证明,战后美国政府的决策与她的见解是相一致的。1946年,本尼迪克特将报告整理成《菊与刀》(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一书出版。该书对50年代后美国政治文化研究的兴起产生了重要影响。(1)

此后,随着美苏关系的紧张、遏止政策的出台,杜鲁门政府全面修改美国战时与苏联结盟的政策,开始推行以反共为特征、以争夺世界霸权为目标的全球战略。冷战的严酷事实,不仅给刚刚结束了战争的世界带来新的不安,而且使美国国内的保守反共势力异常活跃,50年代出现了以迫害进步人士而臭名昭著的“麦卡锡主义”,造成了举国上下的“恐共症”。与此同时,美国还向许多国家输出“自由、民主”政治体制,但结果大部分都未获成功,反而出现了一系列军人独裁政权。为了顺利地推行全球战略,美国政府急需对世界各国政治制度的传统、现状有全面的了解,急需政治学研究人员提供这方面详实的研究报告。

为此,从1952年开始,在美国社会科学理事会的倡导之下,一批政治学研究人员展开了对

各国政治制度的研究,特别是对共产主义及其行为方式的调查研究。他们纷纷走出书斋进入实际政治研究的天地,不仅对西方国家,而且更多的是对非西方国家的社会政治结构及民众心态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收集了一批详实的资料,为美国政治学界的比较政治研究奠定了基础。其中,阿尔蒙德(Gabriel A.Almond)在对美、英、法、意的若干名前共产党员进行访谈调查的基础上,写成《共产主义的感召力》(The Appeals of Communism, 1954)一书;派伊(Lician W.Pye)与阿尔蒙德合作,几乎用了一年的时间在马来西亚采访华裔共产党人。由此引发了他日后对东西方政治文化差异进一步探索的兴趣。(2)1953年的一天,美国政治学学会的政治行为委员会在社会科学理事会(SSRC)的本部召开会议,邀请刚刚从马来西亚回国的派伊和其他学者座谈对发展中国家的观感,这次会议直接促成了美国政治学学会比较政治委员会的成立。(3)

通过这种比较政治研究,一些学者开始怀疑40—50年代美国政治学界流行的权力观念。这种观念把权力概念等同于西方经济学领域中的货币概念,是政治学领域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核心概念;认为权力现象本身存在着一套适用于整个人类的普遍规律。这种观点从战前美国传统政治学,到战后美国国际政治学的开创者摩根索(Hans J.Morgenthau)、政治发展理论的提倡者亨廷顿(Sumuel P.Huntington)都持相同的见解。然而,从事比较政治研究的阿尔蒙德、派伊等人却发现,由于对权力的特殊情感、态度和认知程度的影响,生活在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社会条件下的人的政治行为是极不相同的,人类社会的权力现象并不是从古至今到处同一的。研究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心理、文化因素是比较政治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4)

1956年,经过几年的潜心研究,阿尔蒙德在《政治学研究》杂志上发表一篇题为“比较政治制度”的论文,第一次明确地对“政治文化”概念、方法给予界定和说明,使比较政治研究又出现了一个新的独立研究领域。

此后,以阿尔蒙德为首的一批政治学研究人员,设立了政治文化研究的一系列具体课题,并把行为主义政治学研究的新方法、手段引入这一领域,如:1957年开始的由阿尔蒙德、乌尔巴主持的对英、美、德、意、墨五国公民政治态度的调查和分析,这一项目在1962年完成,并出版了《公民文化》(1963)一书(The Civic Culture);1958年开始由派伊主持的对缅甸进行的调查,由此而出版了《政治、人格与国家建设:缅甸对认同的寻求》(1962年)一书(Politics, Personality, and Nation Buildind);阿尔蒙德与科曼还依实地调查写出了《发展中地区的政治》(1960年)一书(The Politics of Developing Areas),等。

60、70年代政治文化研究作为比较政治研究的一个分支盛极一时,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问世。不仅增强了美国海外企业、跨国公司对外国政治的广泛了解,而且对美国政府对外政策的制定过程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批从事政治文化研究的学者,阿尔蒙德、派伊等人都在美国政府或军队研究机构兼职,有的还是兰德公司的顾问。

总之,从政治文化研究在美国的兴起的过程可以看出,它是与二战后美国奉行的对外扩张的全球战略直接相联系的,是为美国政府的对外决策服务的。如果没有美国政府决策的需要,没有美国二战后在全世界范围内对外扩张的战略态势,政治文化研究在美国的兴盛是根本不可能的。

二 走向现代化的中国与政治文化研究的多样化

中国政治学界开展政治文化研究是从80年代中期开始的。当然,这是与70年代末中国结束旷日持久的“文革”内乱,走上改革、开放之路密不可分。从总的来说,政治文化研究在中国的兴起是重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客观社会需要,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理论思考。但具体来看,政治文化研究在中国的开展却是由来自三个不同方向的思潮汇合而成,并由此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

首先,它是在海外华人学者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思潮影响下形成的。这种学术思潮从现代化压力下对面临危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开始,走向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否定;然后又从西方文明的没落中重新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价值,并力图使之与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相互融合。(5)这种学术思潮从80年代初开始通过哲学界在国内传播,并逐渐涉及中国政治现代化发展方向的理论思考,以及对中西政治价值观的理解、评价。从广义上看,它为政治文化研究在中国的开创造了有利学术思想环境。

其次,它是在中国学者探索“文革”内乱原因的反思中形成的。文革结束后,知识界,以文学界、理论界为主的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国之所以会酿成这场灾难仅仅追究个别人物的责任是不够的,应当从文化因素中探索更深层的原因,应当更深入地研究中国人的民族性、国民性。要避免“文革”内乱的重现,必须重建包括政治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文化结构。(6)这种思考以及由此而来的一些研究成果对政治文化研究在中国的开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后,它是在西方政治学学术思潮的影响下形成的。从8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政治学界的研究人员就接触到以美国为代表的当代西方政治学。80年代中期,各种评介当代美国政治学研究的书籍、文章大量问世。伊斯顿、阿尔蒙德等人的政治系统分析理论、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林德布鲁姆的决策理论等等,在中国政治学界不再是生疏的学说。这其中,政治文化研究也被作为一种现代政治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给予广泛的介绍,并且引起了中国政治学研究人员的极大关注。

如果说,前两种学术思潮从客观上为政治文化研究在中国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并间接地影响了这一研究的话,那么西方政治学研究的学术思潮则是一种直接的影响。但是,中国学者在吸收和借鉴这一研究方法时,明显地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倾向。其一,一部分学者把政治文化研究当作一种经验、实证的方法,开始运用西方政治学量化的研究手段,如问卷式抽样调查、个案调查等,对公民政治心理、态度进行现实的研究。(7)其二,另一部分学者、也是占主导地位的大多数学者,则借助西方政治文化研究提供的一些基本概念、范畴和价值判断尺度,开始了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规范理论研究。(8)这两种不同倾向也反映了中国从事政治学研究的人员结构特征,前一种倾向的人员以各级党政机关、或从属于党政机关的舆情调查机构的实际工作者为主;后一种倾向则主要是与从事政治理论研究相关的院校学术研究人员。前者以向上级党政领导机关提供了解社会舆论、民情调查报告为目的,对国家和政府决策过程产生间接的影响;后者侧重于面向各种教育对象,在政治价值观念上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值得注意的是,二者之间至今还没有形成相互联系的机制,几乎是彼此不向往来地进行着各自研究。虽然,目前部分高校政治学专业的中青年学者不断做出积极的努力,有意地把政治文化研究方法引入实际政治研究的范围,如一些大学对大学生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的调查研究;对某一特定地区居民政治态度进行的调查研究,等等。但是,由于缺乏进

入实际调查研究的机会和条件,现代政治学研究的新方法很难在中国的实际政治研究中得以广泛应用。因此,院校研究人员的政治文化研究基本上是以纯粹学术思想、原理和方法的阐释为主,侧重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研究。另一方面,实际政治工作人员则忙于具体事物,无暇过问理论,在一些相关的研究课题上,使用政治文化、政治心理研究方法时本身就不够规范,基本上采取了就事论事的简单摹写、描绘现实的方式。因此,在大量事实材料的面前,缺乏对长期经验事实的整理概括、以及理论上的深入分析,难免让人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感。

总之,政治文化研究在中国的展开过程中,出现了多学科、多渠道、多样化的特点。这反映了它主要是被当作一种现代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予以接受,而作为一种方法,当然是可以在涉及政治的广泛的领域中加以运用的。不过,在这种广泛的应用中,难免不出现对政治文化研究本身概念、范畴以及研究对象的不同理解。也就是说,中国现有的政治文化研究,已经与政治文化研究当初被创立时的界定有了极不相同的含义。就此意义上而言,有必要在研究的对象、目的等问题上对中美政治文化研究的兴起做一次认真的比较研究。

三 中美政治文化研究的三大显著差异

从中美政治文化研究兴起的过程看,大致有以下三个显著的差异。、研究对象、功能上的多国比较与自我批判反思之差:

美国政治文化研究的兴起是由战后美国的国际地位及其对外扩张的全球战略决定的。从研究对象看,美国政治文化研究主要是把美国以外的国家、地区的政治文化模式作为比较研究的对象。同时,政治文化研究是为美国政府对外政策决策服务的,或为美国不同利益集团在海外经济、贸易的扩展服务的。

中国的政治文化研究是在中国走上改革开放道路后,理论界围绕中国的现代化的目标、途径而形成的对本土政治文化价值的一次再确认。政治文化研究的主要功能尚不是为政府决策服务,而是借他山之石以攻中国传统文化之玉。当前中国学术界展开的政治文化研究,并没有脱离近代以来知识界研究文化问题的初衷。

比较之下可以看出,中美政治文化研究的兴起都脱离不开一个面向世界、面向异文化的大背景。只有当一个民族被置身于这种开放的大环境中,政治文化的研究才可能提上日程。但同时也可以看出,中美间在政治文化研究的对象、主题、功能上存在显著的差异。简单地说,美国政治文化的研究是以异文化为对象、以皈依美国式的自由、民主为主题、以为美国对外扩张的全球战略服务为其功能的。相反,中国的政治文化研究主要着力于批判地借鉴现代政治学研究中的新概念、范畴、以及新的价值观念,并借此重新认识、评价固有的传统政治文化。与当前中国大文化研究相同,明显地具有一种内向反思的特征。

2、自我文化中心与多元文化的宽容精神

中美两国都是文化大国,一个是现代文明的象征,西方“自由、民主”的代表。另一个是东方文明古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这种文化大国的地位很容易造成一种自我为中心的心态,这在中美政治文化研究中也有所反映。

与美国政府总是以“人权”为尺度去衡量其他国家一样,美国政治文化研究的学者也总是透过西方“自由、民主”的眼镜去看待别国政治文化的。例如在阿尔蒙德等人的有关政治文化著述中,尽管他们一再声言政治文化研究的客观描述性,但在具体的比较过程中总是摆脱不了对别国政治文化的贬低、否定,以及对美国式所谓“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崇尚。这其中最让中国学者难于接受的是派伊对中国政治文化的偏见,例如他讲,中国人的特点是欣赏欺诈、不愿承诺,相信外力而不是自身的力量,爱揣摩形势……,等等。显然,这种观点充满了对中国政治文化和中国人民族性的成见。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千百年来形成了一种强大的以自我文化传统为中心的向心力,以致在历史上诸多外来异文化都被同化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母体之中。但自近代西方文化传入以来,这种自我为中心的文化心态终于被打破了。随着革命、救亡、再革命的社会变迁和新中国的诞生,以革命为核心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代替了传统文化。但是从建国以来的文化变迁中,人们发现传统文化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至今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规范和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事实证明,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仍将经历一场深刻的文化整合运动。但是,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与冲突、接近与疏离的文化变迁中,当代中国人再不会做出非此即彼的极端选择。改革开放以来的多元文化融合发展趋势已经使兼容并蓄的开放式的文化心态在中国公众中生了根,很少有人还带着偏见去看待某一种外来文化。同时,也很少有人借外来文化否定中国的本土文化。这种在多元文化整合过程中的文化宽容精神,是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走向繁荣昌盛的一种强大精神力量。

正是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中,中国学者在政治文化研究中并不存在自我为中心、排斥外来文化、否定别国政治制度、政治传统的问题,而是在现有的条件下尽可能地了解、认识和介绍别国的政治制度、政治文化。当然就更谈不上象美国学者那样要让别的国家接受自己国家的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

3、在决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同

如前所述,美国政治文化研究的兴起与美国政府决策过程的实际需要是分不开的,这无论在本尼迪克特对日本文化的研究、还是后来阿尔蒙德与派伊等人的多国比较政治文化研究中都可以得到证实。因此,参与政府决策、影响决策过程是美国政治文化研究的一个显著特征。

反之,中国学者的政治文化研究,尚未达到这样的水平,无论在中央政府还是在地方政府的决策过程中,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都没有直接的影响。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学者是以传统政治文化的研究为主,富于学理性、缺乏实际操作性,与现实政治文化建设有一定距离。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中国政府的决策过程中,政治文化研究作为一种现代政治科学的研究方法尚有待发展。

通过以上对中美政治文化研究进行的比较分析,大致可以对当前我国政治文化研究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有一定的了解。应当肯定地说,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大国,政治文化研究无论从传统思想文化还是从现实公众政治心理入手,都是大有可为的。中国的政治学研究人员应当总结以往中外政治文化研究的经验,探索有益于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建设、政治民主化发展的研究方式,为现代化的实现提供政治保证。

注释:

(1)参见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商务印书馆,1990年6月。

(2)Lucian W.Pye :Asian Power and Politcs , Harvard UniversityPress , 1985 , pp.x.(3)Ibid.,pp 351.(4)Ibid.,viii.(5)张君励“中国现代化与儒家思想复兴”,参见周阳山 编《中国文化的危机与展望》,时报出版公司,1971年1月,第75—93页。

(6)参见沙连香 主编《中华民族性》编后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3月,第337—341页。

(7)参见闵琦《中国政治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8)这方面有天津师范大学的许大同教授为代表的学术群体、以及南开大学的刘泽华教授为代表的学术群体。

第二篇:浅析中美教育文化的差异

毕业设计(论文)

淘宝http://wliang1229.taobao.com

论文题目: 浅析中美教育文化的差异 系 别: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二○一二年五月十五日

目录

摘要............................................................................................................................1 引 言............................................................................................................................2 1 中美教育文化的特点..............................................................................................2

1.1 中国教育文化的特点...................................................................................2 1.2 美国教育文化的特点...................................................................................2 2 中美教育文化的差异..............................................................................................3 3 造成中美教育文化差异的原因..............................................................................3

3.1 家庭背景原因...............................................................................................3 3.2 社会文化原因...............................................................................................4 结束语............................................................................................................................5 参考文献........................................................................................................................6 致

谢............................................................................................................................7

i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浅析中美教育文化的差异

【摘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她包含一个民主长期积累形成的深层的心理积淀。说到两个民主思想与行为的不同,如果透过现象看本质,实际上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由于文化的不同,会产生思维模式的不同;由于思维模式的不同,又会产生行为方式和社会关系的不同。这就决定着中美两国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方法必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篇文章就是讨论中美教育文化之间的差异。

【关键词】教育 文化 差异

【Abstract】Culture is the fruit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both of physical development and spiritual development.It contains a democratic long-term accumulation of deep psychological accumulation.As to the differences of the two democratic thought and behavior, such as seeing the essence through the phenomena, it is actually two kinds of culture differences.Different cultures can produce different thought patterns.Different thought patterns produce the behavior and the different social relations.Such is reflected i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merican education and Chinese education.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he education mode and method.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 differences in Chinese culture and American culture.【Key Words】Education Culture Differences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引 言

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的增强,作为具有代表西方文化的美国与我国建立越来越密切,由于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的不同所以中美的社会关系,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社会风俗和社会礼仪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美国文化主张团结协作、平等意识较强,而中国人等级观念较强,这些文化方面的不同就延伸出中美的教育文化的不同点。中美教育文化的特点

1.1 中国教育文化的特点

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灌输和继承,注重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培养的是学生严格、严密、严谨的精神。我国的学校教育强调教师中心,偏重于“灌输式”教育,分数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学习的直接目的就是升学。学生普遍都对老师怀有一种敬畏感,平时一般不敢主动同老师接触。教师被视为知识的权威和道德的权威,在这种师道尊严的文化氛围里,学生的批判性、个性和独特性荡然无存,多数学生只知道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只会跟着老师去思考,不敢提问,当学生发现自己的想法或答案与老师不一致时,往往放弃自己的想法或答案而去认同老师的想法,接受老师的答案。培养出的人才往往是“继承型”而非“创造型”。沉重的课业负担占用了学生们大量的时间,在老师和家长的高压下,学生处于超负荷状态,越学越厌学,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也越来越差。并且中国传统重视礼教,强调等级隶属关系,使得学生常常约束自己的行为,放弃自我的愿望,表现出自我克制、盲目顺从的人格特征 1.2 美国教育文化的特点

美国文化主要承袭了基督教中的新教思想,等级观念淡薄。美国人更注重个人权益,追求人人平等,没有辈份间过多的礼节。子女对父母、学生对教师都直呼其名,子女可以与父母争论问题.或提出自己个性主张。

美国的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和批判精神,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培养和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研究性学习。美国“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促使教师努力为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创造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师生之间是平等和谐的关系,可以平等地交换意见,甚至争论,老师允许学生向他们挑战,敢于公开承认自己在哪方面无知。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注重引导和启发式教育。他们关注儿童是否在愉快地进行某一活动,是否进行了探索,让孩子懂得一个人应该依靠自己去解决遇到的问题。教师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甚至当学生迟到时,教师还主动向学生致意:“谢谢您来听我的课!”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在美国家长会告诉孩子学习是自己的事,并且孩子对感兴趣的知识自然会努力去学,为什么要强制他们去做本不愿做的事情呢?强拗着去做,反而会伤害孩子的感情与个性。人的兴趣、爱好和才能本来就各不相同,孩子适合做什么就做什么,人生道路要让孩子自己去走。家长应该拿出时间跟孩子以平等的态度进行沟通、交流,对孩子正确的想法和行为给予充分肯定,让孩子在尊重和鼓励中成长,因而学生一般学得主动、灵活、高兴。中美教育文化的差异

中国的教育理念与美国的教育理念不同,最大的区别是:中国偏重于灌输式教育。中国学生的根基非常扎实,这是优点,但也有缺点,中国的学生面对新事物总有畏缩心理,与美国学生比起来,创新意识较差,无论是各门课程的课程学习报告、设计报告还是期末考试,中国大学更为重视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而美国更看重实践以及实践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是国内教育与西方教育的重要区别。

美国的教育方法与中国的教育方法也不一样。美国在教育中提倡个人地位,注重个人性人格的培养,而在中国则更强调群体人格的塑造,主张社会地位。中国教育方法是指整个东方的传统,这个传统的教法是,一步步地教,一步步地学,这个观念从很小就灌输进去了,儿童还在没上学以前就有了。美国的教师到中国去看了以后,觉得有些不可思议的现象。中国幼儿园的小孩子常常一排排地坐得很整齐,而美国的几个孩子放在一起就会乱起来。他们不懂,这与中国的整个社会结构有关系的。守规矩,一步步地学,这是从幼儿的时候就有了影响。

美国的学生在学习中注重发展学科中的合理内核,通过判断把学科的价值观念发展出来,把过时的和走到顶峰的那部分扬弃掉。他们热衷于吸收各学科的成就,热衷于辩论,使自己混乱的知识体系在辩论中剔除糟粕和谬误,从而获得迅速的进步,而中国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是全盘接受,分不清学科理论哪些部分在未来是大有发展,哪些部分是必须淘汰的。造成中美教育文化差异的原因

3.1 家庭背景原因

在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上, 中国封建传统观念把子女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 子女对家长只能绝对服从。尽管发展到现在,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有所转变, 但总体特征仍属家长制, 强调父母的绝对权威。父母一厢情愿地认为是为孩子好, 便一味地替他们包办、决定一切。由此导致孩子依赖性强、独立性差、无主见。中国家长在学习上对孩子的要求很高,甚至达到一种苛刻的程度。中国的教育总是要事先给学生做出细致繁琐的各种规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定,该学什么,学多少,什么时候学,该怎么学等等,古往今来,应试教育一直深深桎梏着中国家长们的思想,导致家长们把孩子的学习成绩与能否考取高等学府视为孩子成材的惟一标准。弄得孩子精疲力尽,一旦孩子辜负了他们的期望,那只能通过打骂这一招来解“恨铁不成钢”之怒。

在美国则不一样,美国属于基督教义的国家,他们强调自由、平等、博爱。美国父母与子女民主意识强,讲究平等。父母和孩子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注意孩子的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求,从不强迫孩子不愿意做的事情。即便是孩子的错误选择,父母也总是耐心劝说,不横加干涉,越俎代庖。他们认为,父母为孩子提供的,不仅仅是优越的生活条件,而应该是为人的目标,并且尊重孩子的天性,使孩子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3.2 社会文化原因

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是众人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的基础。不仅对中国文化,而且至今对中国人的价值取向都有着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的。孟子称: “舜使契为司徒, 教以人伦,父子有亲, 群臣有义, 夫妻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儒家哲学注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问也要讲真诚守信用。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君子务车,本立而道生”。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辈出北辰,居其所尔众星共之”。对待其他人要搏爱,“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对待上司要忠诚。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对待父母亲属于要孝顺,“父母在,不远游”。尊重知识。朝闻道,夕死可矣”。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见贤恩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在中国讲求集体主义,集体主义从属于社会集体,如国家、民族、种族或阶级,其形式不一.我们通常所说的集体主义思想或精神,既有其广义的一面,又有其狭义的一面。从狭义上来讲,它的哲学意义与存在于美国文化所认同的个人主义思想都是一种实现形式而已。中国以集体主义思想为行为规范的产生的展,除了有几千年文化积累下来的根源外,主要是来源于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国传统教育史以伦理道德为最高价值取向。它有积极的一面,就是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一个人格高尚的人。儒家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君子”。君子就是德才兼备的人。一本《论语》就是讲的人伦道德,讲仁.义.礼.信,讲什么人是君子,怎样成为君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子。孔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论语·里仁》)。又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都是君子要的道德。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它的历史只有两百多年, 在与不同国家文化的融合中, 形成了美国的文化特征, 人际交流过程中, 反映出注重个体, 张扬个性的特点, 是开放式的教育。

与中国文化不同, 美国文化是可以用“人权”来夸耀的。人权是作为人应享有的一切权力(包括人身权力和其它民主权力)。美国人极力主张自由平等, 认为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 都有追求自由、幸福的权力。平等观念渗透到美国人的生活和思想领域, 他们的行为、工作、娱乐、语言、政治等无不体现平等观念, 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关系无不受这种观念的制约。

美国的个人主义思想是社会界定的一种个人价值的体现形式,它是欧洲反封建的产物,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重要内容,是中世纪欧洲宗教改革中出现的新教思想的核心,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因此个人主义包含的面比较广泛,有相当的深的内涵。美国的个人主义不同于中国狭隘个人主义。中文的个人主义是贬义,它是集体主义的对立面,等同于利己主义,它是侵犯他人和公共利益的思想。而美国的个人主义主要是褒义。它包含的内容有自立根生,自我完善,实现自我等价值,是实现社会进步和个人成功的力量,它是美国人性格的一部分。伴随着美国文化,美国整体教育概念内涵的彰显也渐次变的清晰起来。1988年,美国的整体教学计划在俄勒冈州的一些城市开始试行,并根据实施情况,提出了一份名为5公元2000年:设计我们的未来的报告。报告把中学原来的八种课程整合成三个课程纲目。在这三个纲目的基础上,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整体课程的培养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核心技能。可见,美国整体教育新思维的提出是对文化整合这一美国文化发展趋势的有力回应,两者均强调从整体上去把握美国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结束语

中美文化是两种不同体系的文化,由于历史和国情的不同,中小学教育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美国文化是一种注重科学主义的理性文化, 是一种追求自我价值的“ 智性”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则是一种强调人文精神、伦理道德、中庸和谐的道德文化。两者各有其长短, 可取长补短。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道德观念正是美国高度物化的社会所迫切需要的而美国文化中的科学技术、创新精神也是中国由落后的农业经济迈向现代化所极为需要的。学习美国的教育长处, 关注个体发展, 鼓励张扬个性。多在开发思维方式上想办法, 培养学生养成开放性、外向性的思维模式, 启发学生开动脑筋。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2]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杨海庆.中西文化差异及汉英语言文化比较[M].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5.1 [4]林达.历史深处的忧虑[M].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5 [5]叶章心.中美教育研究[M].吉林:吉林出版社, 2005.7 [6]朱瑞玟.佛教成语[M].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6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随着毕业论文的结尾,短暂而又充实的三年的大学生活也将落下帷幕。回首走过的岁月,心中倍感充实,当我写完这篇毕业论文的时候,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感慨良多。曾经以为,离开学校的时候不会难过,毕竟,这已不是第一次离开校园。可在写下这篇致谢词的时候,眷恋和惆怅还是涌上心头。这三年,在我的生命历程中无疑是美丽的,它是我一辈子享受不尽的财富。

诚挚的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王芬老师,她在忙碌的教学工作中挤出时间来指导我的论文,从开始的论文选题到后来的论文攒写到论文定稿,老师都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意见。还有教过我的所有老师们,你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他们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

三年,充实快乐。感谢父母,感谢给予我帮助的老师,感谢班主任,感谢09商务英语(2)班的同学,感谢我的室友,是你们,让我觉得生活如此美好。我会把点点滴滴都铭记、珍藏。

第三篇:中美篮球文化的差异

浅谈中美篮球文化的差异

云南大学商旅学院

Abstract:Basketball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sports today, at the same time we can see that there is much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 and U.S.Culture about basketball.Now I’m trying to analyze the source of the difference and talk something about it.In this way we can have a sober introspection of our country’s basketball development.I study the difference by observing the players’ performances and fans’ behavior.Of course the Chinese players in NBA(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is a good way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In fact, the successful development of our basketball is what we real focus on and hope to.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always tries to look for the ”Golden mean” so that Chinese have built a courtly atmosphere in CBA(Chinese basketball association)when American advocate the heroism and personalization in NBA.关键词:篮球;中美文化差异;CBA;NBA

自1891年詹姆斯·奈斯密斯博士发明篮球运动至今120余年,篮球已经成为当今最受欢迎的集体运动项目之一,并形成了三大流派:以美国为代表的美洲流派,以西班牙、法国等为代表的欧洲流派以及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流派,显而易见的是各大流派的形成是源自于各自的民族文化的,并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篮球文化同时指导着各自的篮球运动水平的发展。在此,为方便讨论我们先约定一个篮球文化的概念:在篮球运动中球员、管理层和球迷共同创造并体现出来的精神上的共同意识以及物质上的财富[1]。

提到中美篮球人们首先会想到NBA(美国职业篮球联盟)和CBA(中国职业篮球联赛),此文中我们将用此二者管窥中美篮球文化的差异。

一、中国篮球文化的一些特点:

“中庸”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髓之一,在中国篮球文化中便有着充分的体现。比如一场比赛之前记者问到球员对于比赛的预期,回答基本都是“对手实力不俗,对我们来说是一大挑战,不过我们会努力的”,从这一句我们足可见“中庸”文化的影子,球员总是对对手充满了尊敬与肯定,对自己保持着谦虚的态度。这种中庸的态度对联盟的和谐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同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从事这项运动必需的激情并影响到竞技水平的发挥。同时,球迷也体现出了“中庸”的特点,多数的CBA球迷并无非常稳定的支持球队,对CBA的关注基本是走马灯式的浏览,更不会像NBA球迷那样疯狂地崇拜“中职篮”球星。不可否认,这是CBA球队盈利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仁义”也是中华文化的代名词之一,甚至在CBA的比赛规则中都得到了体现。在NBA规则中,搀扶跌倒的对手球员是大忌,因为裁判极有可能认为这是一个冲突动作而做出“技术犯规”判罚;而在CBA这种行为是不被反对的,因为它体现了双方球员之间的友好和谐。这样的“仁义”规则往往会造成判罚规则的模糊性,但是它确实避免了很多的冲突,个人认为这是可取之处。而在NBA,球场上是只有竞技的,因此也引出了很多的“丑闻”,比如2004年活塞主场对阵步行者时的“奥本山宫殿打架事件”就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而在CBA赛场上“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经典口号可谓是中国篮球文化里“仁义”本质的最集中体现。

“不为人先”也在CBA赛场得到了体现,主要体现于球员相互之间的谦让,于是我们很难看到像NBA那样疯狂得分的球员。CBA的单场个人最高得分记录是由孙军保持的70分,而在NBA是由威尔特·张伯伦保持的100分,同时科比·布莱恩特也有过单场81分的表现,需要强调的是单场70分这样在CBA堪称传奇的得分在NBA并非独孤求败者,诸多的球星都有过这样的表现。“不为人先”的球风影响到了球员个人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使球赛观赏性逊色不少。随着中西篮球文化的交融,“不为人先”的格局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嘉伯、李本森、JR·史密斯、马布里、布鲁克斯、麦蒂等一大批前NBA球员陆续来到CBA赛场并带动了一波又一波的得分冲击波,这些外籍球员场均40余分的表现让本土球员黯然失色,使得球迷对中国篮球更加的失望,可见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不过,相比美国人的个人英雄主义,中国人的篮球场上与生俱来的拥有一种团队精神。在中国这样一种“中庸”“不为人先”“仁义”的文化环境中,团队精神的建立往往比在美国容易得多,这也是中国篮球面对西方列强的最主要优势。

说完球员的文化,再来看球场外的文化。最近几年,中国的运动员选拔体制饱受病诟,篮球运动员的选拔更是在伦敦奥运会小组赛全败之后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很明显,当前的体制下明显的偏于注重选拔高个子运动员,说明领导层很片面的把竞技水平和身高做了一个比较唯一的对应,导致中国很少有高水平后卫的出现,少有的几个国际级球员基本都是内线球员,在美国球场上呢,艾弗森、纳什、博伊金斯等矮个球员则有效利用了“身高优势”在联盟掀起了一波波华丽的后卫攻击,可以说从选拔上中国篮球就已经废了一条腿。再一点,国内球员多数是从小“弃文从武”的,导致了其文化素质难以保证、篮球理论研究难以进行的局面,而在NBA最运动员的学历要求至少是高中,并且实际上只有极少数球员没有取得学士学位。另外,新人得不到锻炼机会也是选拔制度上的一大问题。

二、美国篮球文化的一些特点 林书豪掀起“林旋风”,湖人队(NBA,洛杉矶球队,队史共获得16次总冠军)季前赛8连败,德怀特·霍华德加盟洛杉矶等等话题纷纷成为搜索引擎头条话题不断地向人们证实NBA已经代表美国篮球进入了高度娱乐化的阶段。在此,我们简要分析一下美国篮球娱乐化的基础土壤即美国篮球文化。

美国是一个多国移民构成的、历史短暂的超级大国,因此“求变”“创新”成了美国人最主要的特质,这种特质使得美国篮球步步走向了巅峰。规则上的创新:为了限制传奇球星乔治·麦肯而扩大三秒区、制定防守干扰球;为限制威尔特·张伯伦肆虐禁区而再次扩大三秒禁区、制定进攻干扰球规则,并规定底线发球高度不能超过篮板;为了限制巴克利的大屁股推人,联盟又做出了禁止“背身五秒”的规定,这一系列的规则的改变使得NBA篮球越来越具有观赏性,这是篮球娱乐化的必经之路。战术上的求变:每一场NBA的比赛犹如一场干戈相向的战争,球队将帅不断想出新的战术以攻克对手,而那些战术一成不变的球队往往不能成为常胜之师,湖人的三角战术、掘金的铁拳战术、公牛的篮板—挡拆—切入战术、太阳的跑轰战术[2]等等数不胜数的著名战术足以证明这一点、这种氛围在考验主帅比赛阅读能力的同时也让资深球迷为之津津乐道。再者是球员个人的改变:为了适应新的战术、新的球队或新的队友,球员们往往频繁的做着个人的改变,例如詹姆斯·哈登从雷霆转会至火箭后从原来的替补后卫一跃成为球队领袖,其打法也从进攻的组织者转变为进攻的发起者,并且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竞争”是美国文化的精髓之一,在NBA联盟里,竞争贯穿于球场上下。球场上的竞争是双方面的,一方面是来自于对手的竞争,因为双方都是冲着比赛的胜利而来的,因此每一个球都是双方争抢的重点,为了争抢一个球权而满地打滚并不是一件罕见的事情。另一方面,竞争还来自于队友,因为在NBA的体系里每个球队都有着权势逼人的“老大”,争取提高个人得分、篮板、助攻是他们的重要任务,这关系到个人在球队中的地位,谁能否认科比·布莱恩特、勒布朗·詹姆斯的地位是队内竞争的成果呢?同时这些“巢内竞争”也是娱乐媒体最喜欢的炒作对象,科比和沙奎尔·奥尼尔的斗争曾经是美国最热的话题甚至是引起了球迷的相互攻击,可以说在现今的NBA里球员的斗争行为已经成为篮球文化的主要部分之一。

第一次看NBA的球赛时率先吸引球迷注意力的不是比赛而是球星的造型,因为这是一个个性化的联盟、一个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NBA球员的发型、穿着往往和时尚界一起引领着风尚,比如20世纪初,艾弗森的地垄沟发型曾经引领了一代美国孩子的发型潮流,甚至90年代出生的孩子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喜欢吐舌头,因为迈克尔·乔丹就是这么干的,后来科比的光头、卡梅罗·安东尼的纹身都曾经成为时尚。同时,这是一个个人英雄主义张扬的联盟,每场比赛都有如一部好莱坞的大片一样扣人心弦、场面惊险,“片中”有着领袖、有着英雄、有着灾难、有着跌宕起伏的情节。在个人英雄主义的氛围下,整个联盟名人效应尤其突出,拥有布莱恩特、霍华德、纳什这样超级阵容的湖人队史从来不为收益发愁的,而一些平民球队可是经常需要向赚钱球队要补贴的。

在今年休赛季,CBA强队上海大鲨鱼队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进行了一场交流赛。比赛在第三节就进入了垃圾时间,最终UCLA大胜大鲨鱼,这不禁让国人彻底看衰了中国篮球。那为什么中国顶级的专业球队会惨败给美国大学校队呢?这还得来看美国的篮球人才储备机制。美国有着十分完善的各年龄阶段的专业、非专业的联赛组织,使得每个年龄阶段的篮球人才都有着表现自己能力进一步开发潜力的机会,所以大学层次的美国篮球运动员其实已经具备很高的竞技水平了。这也是我们国家的篮球文化中最严重的短板!并且从目前的国情看来,这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当然,要走远路需要现在就启程。

三、以上我们对中美篮球文化做了一个简单的比较,那么当中美篮球文化相碰撞是什么样的情景呢?我们试图从姚明、易建联、林书豪的身上找到答案和警示!

可以说姚明是最成功的外援之一,其NBA职业生涯一共得到9247分,场均19.0分;篮板球4494个,场均9.2个;封盖920次,场均1.9次;助攻769次,场均1.6次,另外除2007年伤停外其余赛季全部进入西部全明星阵容[3]。姚明在球场上明显表现出中国文化里的仁义、和谐,如果NBA有道德风尚奖那么它非姚明莫属,但是他也很好地将美国文化的竞争意识植入脑中,比如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他肆虐禁区、大吼暴扣,将当时钱德勒、霍华德等一干中锋名将打得找不着北。很可惜,我们并没有在易建联的身上看到姚明的影子,国人总是发现易建联在NBA或国际赛场上的水平发挥远逊于在国内的比赛,其实在NBA赛场上易建联的水平还是时有闪光的,不过他的打法过于软弱而并不适合NBA这种高强度的比赛。2012年2月一个华裔球星在NBA突然崛起并掀起了一波史无前例的疯狂旋风,是的,他就是林书豪。一直以来我们一直将本土篮球的发展滞后归罪于中国人的身体特征,但是林书豪这个拥有标准的中国身材的华裔美国人却给出了否定的答复,在疯狂的一个月里,他在突破、防守、身体接触、速度上纷纷体现出了优势,原因只是他从小打球、从小苦练!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在NBA打出优势是华人可以做到的。

四、小结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中美篮球由于各自的传统文化表现出了巨大的差异,中国的篮球文化更加的趋向于“和谐运动”,“中庸”“仁义”“团队”是主要的精神,但随之而来的是我们的球员缺乏舍我其谁的霸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比赛的观赏性和运动的长远发展;美国篮球则更趋向于“激情运动”,“英雄主义”“个性化”“娱乐化”是他们的主题,当然也衍生除了一些冲突、争执问题。客观来看,我们的篮球运动和美国还有较大的差距,发扬我们的优势,同时吸取美国篮球里的适合我们的因素才是正确的发展方向,完善人才储备体系并让更多的球员有机会到世界顶级比赛中进行锻炼,中国的篮球可以发展成世界一流水平!

参考文献:

[1]吴瑞,中美篮球的文化差异性探究,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9年3月一期 [2]金赛英,NBA各队主要进攻战术打法特点之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11 期 [3]ESPN数据库

第四篇:中美政治制度差异的研究

中美政治制度差异的研究

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美国采用总统制,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实行分权与制衡的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国会、总统、法院掌管,三个部门行使权力时,彼此互相牵制,以达到权力的平衡。中美政治制度具有着普适性与特殊性的典型特征。下面就来对中美政治制度进行比较细致的研究。

1、中美根本政治制度的区别:

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人大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通过人民投票选举人大代表,人大代表投票选举领导人,人民无法直接表达自己的意愿,选举领导人。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的意志;也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权力的统一;更加利于保证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缺点,比如毕竟只是代表民意,不能充分全面反映每个人的意志;以会议的方式,一年一次,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虽然设有常设的人大常委会,然而人大制度毕竟不如常设机关能持续工作。

美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三权分立制度,即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别由三个机关独立行使,并相互制衡的制度。立法权属于由

参、众两院组成的合众国国会,行政权属于美国总统;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及国会随时制定与设立的下级法院。每个国民都持有选票,可以直接参与领导人选举。

三权分立制度的优势在于三者权利互不干涉,相互监督,相互制衡,有利于防止专政;三权分立的核心就是“以权力制约权力”,即通过国家机关内部的互相制约,使之更好地协调配合,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它的缺点在于当各方利益不一致的时候,三大机关之间相互扯皮,必然导致办事、决策效率低下。

2、基本政治制度的区别

中国的基本民主政治制度有3个,分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相对应的,美国则是“两院制”,分别是民主党和共和党;在州层次上有着“州制度”,州也是三权分立:行政、立法和司法,功能和管辖范畴都和国家层次上的对应机构大致相同。一州也有州长来管辖。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战友。而美国的两院制则是由共和党和民主党竞选执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由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为了更好的治理,设置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而美国则是在各个州设立了州政府,除内布拉斯加州仅有一个立法机构外,其他州全都分上下两院。上院叫参议院,下院叫众议院。功能和管辖范畴都和国家层次上的对应机构大致相同。

我国存在着一个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有以下优势:

第一,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能够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

第二,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进行,能够坚持正确的方向并稳定有序地发展。

第三,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能够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促进。“村民自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民主政治制度。村民自治简单来说就是 “三个自我”和“四个民主”,即“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最后来分析中美政治制度,为的是取长补短,互利共赢。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一定要适应这个国家的具体情况才能持久地存在和运行。要评判它的好坏,可以大致从三个方面来看;一是它能否保持国家的统一和安定,二是它能否有效率地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三是老百姓对它是否满意。美国的政治制度适应它们自己的情况,存在了200多年,期间也经历了不断地修改,经过南北战争的考验,形成今天的制度格局;中国的政治制度适应中国自己的情况,并且也不断地进行改革、完善与创新。中国共产

党曾一度模仿苏联,后来根据中国自己的国情,逐渐形成了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民族特点、文化传统相适应的民主政治制度。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新阶段的十几年以来,中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

应当承认,中美两种民主政治制度都是人类文明的成果。以美国为典型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是在反封建专制的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较之专制制度无疑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它对西方世界乃至全世界的文明进步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这一制度是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和制度的不完备性。所以才会产生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以适应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形势需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时期不长,虽显示了优越性,但也具有不完备性,需要不间断地总结经验加以丰富和健全。两种民主政治制度应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对于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来说,在如何扩大民主的社会基础,维护政局的稳定与和谐,强化家庭与社会责任方面,可以从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中得到有益的借鉴;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来说,在如何扩大政治的透明度,加强对权力行使的监督,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方面,可以从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中得到他山之助。

我们说社会主义社会优越于资本主义社会,究竟什么东西优越于资本主义社会呢?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哪个好?当然是社会主义制度好。”这就是说,从本质上看,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但是,如同政治文明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完

善的过程一样,社会主义制度并非一开始就是完善的,它也有一个由不太完善而逐步走向完善的过程。我们目前所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完善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文明,使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显示出来。

以美国为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三权鼎立或三权分立制度是出于制衡权力的考虑而设置的,在实践中,这种制度也有效地起到了制衡权力的作用,有效地保证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与稳定。但立法、行政、司法三个国家机关之间经常摩擦、扯皮、互相牵制,致使许多重要国家无法得以及时决断。三权分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个人独裁专制,保持了社会稳定,但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而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人类政治文明开辟了新的历史纪元,社会主义消灭了剥削制度,实现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使劳动人民在经济上得到解放,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确立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治统治,实现了绝大多数人的完全新型的民主政治制度。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应当坚持和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应当借鉴资本主义权力分工与制约的作法,但是却不能照搬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制度。

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必须走全球性与本土性交融互动的道路,既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拓本土政治文明资源中的精华部分,又要以开放、求实的态度吸纳全球政治文明资源中的合理因素和优秀成果,从实际出发把市场经济与民主

政治相结合、中国政治发展与世界政治发展相结合,建立起一个适应本国实际和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要求的新型政治体制。

第五篇:中美消费文化的差异之浅析

中美消费方式对比

消费模式不仅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而且还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本文通过中、美两种不同消费模式的比较,得出中国消费转型的目标不是美国长期奉行的过度消费模式, 而是要在现行的保守型消费与过度消费模式间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消费模式, 即适度超前的消费模式。

一、中、美消费模式的比较

(一)美国: 高消费.低储蓄的过度消费模式。

在美国, 经济由生产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型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超前消费、负债消费、低储蓄率是当前美国消费模式的主要特征。

1.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居高不下。

美国属于典型的高收入.高消费.低储蓄国家。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 已发展成为透支消费、超前消费和炫耀性消费,个人消费成为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2.储蓄率一直低迷。

近年来美国的个人消费主要有两大特征: 一是负债消费, 二是超前消费。近十几年来, 美国人均消费支出基本上接近人均可支配收入。据美国商务部统计, 多年来个人储蓄率(当年储蓄额占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一直很低, 19 世纪40~ 80 年代初后呈现明显的阶段性下降特征。1997~ 2008 年, 美国依靠发达的金融创新和宽松的监管体系, 以资产为基础的储蓄代替了传统的收入型储蓄。储蓄模式的调整, 一方面支撑了美国狂热的消费, 把储蓄率推低至零点甚至是负值;另一方面, 美国消费者也为此背负了创纪录的债务。目前美国的家庭债务已经超过15万亿美元。美国消费者人均拥有6张信用卡, 2008年10月底平均每个家庭欠银行1.2万美元, 美国人贷款购房、买车、读书、旅游、健身等, 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消费信贷市场。

3.负债消费模式已难以为继。

长期以来,上至美国政府, 下至企业和消费者, 都以不同的借贷方式度日。美国政府主要通过财政赤字, 消费者主要靠借债来支撑消费。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发达经济体特别是美国的消费者即期收入减少, 资产大幅缩水。财富递减迫使美国消费者增加储蓄、缩减消费, 逐步改变过度负债的消费模式, 储蓄率有所回升。事实上,近年来美国个人储蓄率极低甚至为负数并非居民收入不足, 而是过度消费特别是次级抵押贷款消费所致。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猛烈冲击下, 美国许多居民被迫改变了消费方式, 限制了超前消费, 由此加剧了美国实体经济的衰退。因此, 超前消费不是一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

4.超前过度消费成为引发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美国人高消费、低储蓄的消费模式对美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是显著的, 强大的消费虽成为拉动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但也使美国家庭缺乏抵抗经济风险的能力。在这种消费模式的基础上, 美国的金融机构不断创造出名目繁多的与借贷消费有关的金融产品牟利, 而美国政

府又监管不力, 最终演化成金融危机, 充分证明美国消费模式存在致命缺陷。

5.消费前景将持续乏力。

据IMF调查结果表明, 美国消费者在金融危机后已捂紧钱包, 若这种情况持续下去, 可能会打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消费率的稳定增长趋势。美国家庭未来的消费率有可能从当前水平下滑,并导致储蓄占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从2009年的大约5% 升至6% 以上。

(二)中国: 高储蓄.谨慎保守型消费模式。

1.消费率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且呈逐年下滑趋势。

据世界银行统计,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世界各国平均消费率稳定在73%-79%, 2008年, 我国最终消费率为48.6%, 其中居民消费率为35.3%, 不仅与历史最高水平的52% 相比下降了近17个百分点, 而且与欧洲、日本、美国相差甚远。不仅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也低于中等收入国家。

2.居民消费规模相对较小, 增长缓慢。

从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看, 1990-2007年,世界居民消费和GDP年均增长率同步增长, 多数国家居民消费要略快于经济增速, 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居民消费增长均要快于经济增长;而同一时期我国居民消费年均增长低于同期GDP 年均增长率, 两者差率高于国际平均水平。据世界银行统计, 2007年, 我国居民消费支出总额居世界第7位, 而GDP总量居世界第4位。居民消费支出呈现水平较低、增速不快的特点。

3.居民消费滞后于收入的增长。

1979~2007年, 我国经济以年均9.8% 的速度增长,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年均增长7.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实际年均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年均实际增长6.4%,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实际增长6.4%,消费支出增速分别慢于收入0.7和0.6个百分点.4.居民储蓄余额不断攀升。

改革开放前,全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年均增长13.1%。改革开放后,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年均增长26.0%, 年均增长速度是改革开放前的2倍。

5.高收入群体储蓄率远高于低收入阶层。

从储蓄结构看, 分布极不均匀。

二、两种不同消费模式比较后的启示

中国和美国都是目前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国家, 但储蓄与消费的运行轨迹截然不同: 存款过度与负债累累, 形成了鲜明反差。从长远的角度看, 这两种模式都难以支撑可持续发展, 需要进行认真反思。从国情与现实出发, 通过两种消费模式的比较后, 得出了以下启示:

(一)高储蓄增强了居民抗击各种风险的能力, 减缓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 对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 如何看待高储蓄, 大致有两种观点: 一是认为中国经济结构存在的根本性问题是储蓄率太高、消费太低,主张大幅降低储蓄, 扩大消费甚至提倡像西方

国家的超前或透支消费;二是高储蓄率一方面可以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较高的资本积累, 从而不断为总供给的扩张创造条件, 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居民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 是进一步扩张消费的重要基础。事实证明, 在由美国引发的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中, 中国的谨慎型消费模式起到减缓危机影响的作用, 消费需求没有受到大的影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保持了较高增速, 其原因与居民的高储蓄密不可分。

(二)适度超前消费模式更有利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 但应建立在均衡适度的基础上。

1. 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中、美两种不同的消费观。

量入为出和负债消费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消费理念, 前者遵循着收支平衡的原则, 后者建立在提前支取未来收入的基础上。一方面, 负债消费模式虽然是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源之一, 但消费力量推动美国经济快速增长, 对刺激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容忽视;另一方面, 量入为出的消费方式如果过度滥用, 容易导致消费不足, 形成生产过剩, 其危害并不亚于消费过度。因此, 在反思美国式负债消费模式给经济带来危害的同时, 对中国式的谨慎消费观念也不应大加鼓励, 应该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中、美两种消费观。今后消费转型的目标是要在中、美两种消费模式之间找到一个融会点, 寻求一种均衡适度的消费模式。

2. 过度超前消费不适合中国大多数消费者, 适度消费更适合可持续发展。

相对美国人的生活习惯而言, 中国消费者有着崇尚节俭、谨慎、保守的传统习惯, 不过, 这种传统的习惯正在面临新时代生活方式的挑战。

从根本上说, 我们不反对超前消费, 消费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但对于普通消费者和一般工薪阶层来说, 一定要量力而行, 透支消费并不适合每个人的生活, 切不可为一味追求时尚和超前享受, 而大肆举债度日。

3.人均资源不足和社会保障不够完善等决定了不能选择超前消费模式。

从发展阶段看, 中国目前还是低收入国家,而且保障也不完善, 这些均决定了超前过度消费模式不适合中国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量入为出依然是我们今后应该坚持的消费理念。总体而言, 美国的超前透支型消费是建立在美国强大的综合国力、资源基础和有限的人口总量基础之上的, 对于人口众多、资源缺乏的国家显然不可能适用。

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的更新说易行难, 特别是我国作为东方大国,节俭持家的传统根深蒂固, 总储蓄率居世界之冠, 处于东方消费模式为主兼有西方消费模式的混合阶段。绝大部分居民坚持量入为出和先挣后花原则, 只有年轻人和年收入较多的家庭在学习西方人的超前消费模式。为进一步促进消费, 扩大需求, 需转变居民消费观念, 加大宣传, 大力提倡适度合理消费, 逐步改变现行的消费模式, 发展信用消费, 构建消费主导型经济模式。

08级英语本科三班 余筱 4108012088

下载浅析中美政治文化研究的差异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中美政治文化研究的差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餐桌体现中美文化的差异

    不论哪个国家,不管大人小孩,每人每天至少要吃三顿饭。所以大人在饭桌上的行为,每天至少重复三次,在孩子身心所产生的烙印,自然比学校的功课还要深刻。大人跟小孩一起吃饭的时候,实......

    中美礼仪差异

    由于各国的历史与文 化底蕴不同,各国人民在进行礼尚交往时的习惯也有不少差异。特别是中西方之间,礼仪上的差别很大,若不了解,就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损失。例如,在中国近代史......

    从中美节假日看文化的差异★

    从中美节假日看文化的差异[摘 要] 节日承载着一个民族历史形成和积淀下来的诸多民族文化深层结构内涵,是民族精神在特定的社会土壤中长期孕育的结果和重要载体。透过中美两......

    中美家庭差异(英)

    三 江 学 院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题 目中美家庭差异对比 学院 英语 专业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职称 指导教师工作单位 起讫日期 2016.11-2017.5 ACKNOWLEDGEMENTS In doin......

    中美师德规范差异

    中美师德规范差异 仅从两国规范的名称就可以透视出两者的一些明显的差别。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适用于从事普通教育的中小学教师,不适用于幼儿园和中等职业技术教......

    中美学生的差异

    我看中美学生的差异 最近看了一些有关中国教改的视频和美国教育的资料,发现由于长期中美教育教学理念的差异,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就表现出明显的不同,特别是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以......

    “中美教育”之差异

    “中美教育”之差异 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 陈耀华 我有幸在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本部学术厅听了美国校长肯尼迪的《美国小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主要方式》专题交流,又现场观摩......

    中美教育制度的差异

    中美教育制度的差异 1.中美教育制度的差异 在中美教育差异中,最明显的还是教育观、知识观的差异。譬如,到底什么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认识。以数学为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