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备课中如何做好5篇

时间:2019-05-13 05:52: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物理备课中如何做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物理备课中如何做好》。

第一篇:初中物理备课中如何做好

初中物理备课中如何做好“三备”?

备课,是教师重要的基本功,也是教师的职责和应遵守的规则。因而,作为一名教师不能不知道如何备课,不能不研究备课艺术。通过培训,我认为初中物理备课必须具有“三备”。

(一)备内容

1.备大纲。教学大纲是国家根据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科书和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是检查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尺。

2.备教材。备教材要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全部物理教材,每学期开学时,最好能重读课标和通读教材,力求在上讲台前精读完初中的全部教材,对教材的编排体系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对每一章的重点、难点、考点做到心中有数,课标要求是识记、了解、掌握、应用的各部分内容要清楚明白,作好这些准备,在具体组织实施教学过程中才不会发生重心偏移,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还需细读课标,在不同的教学时间读出不同的感受,不断深入对课标的把握,及时调整教学的重心和教学进度。能根据课标的研究领悟教材的编排情况和前后知识的照应情况,兼顾教材的知识体系及物理知识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做到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每学期的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时段,合理安排各章节的教学时间和教学进度,灵活处理教材,做到教材知识整体结构通畅,知识体系完整,教学内容螺旋式第进,前后照应。

(二)备学生

1.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品德意志、学习态度、思维方式。

2.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即了解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和巩固情况,物理思维的敏捷程度,了解对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况,学生的变化等,以便于你在教学中调整,提高你在学生心中的地位,能够很好的驾御课堂,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学生不仅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也应该是我们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3.了解学生在学习上的疑点、难点及对教学的意见、建议。了解学生除课下调查、个别谈话,以及在劳动实习、课外活动中观察外,更多的是通过课堂提问、黑板演练、动手操作、测验考试、批改作业及分析试卷等多种渠道进行。

(三)、备方法

备方法就是在解决“教什么”的基础上,落实“怎么教”,即根据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教法的设计、选定和加工。在备教材、备学生的基础上,备课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是适当的教学方法,同时应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根据青少年好奇求新的心理特征,教学方法必须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富于变化,努力寻求适宜的新颖方法。尽力做到“堂堂有异,课课有别”,常教常新。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用直观教学、情景教学、电化教学、游戏教学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充分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重要保证,是搞好课堂教学的重要一步,只有认真充分的备课,才能使课堂教学活动获得最佳效果。

第二篇:初中物理如何备课

初中物理如何备课

——特岗教师培训内容之一

备课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课前的有效备课,才能保证课堂上的有效教学。教师备课不是为上课服务,而是为了应付检查,这样的备课书写再认真、数量再充足、环节再齐全、格式再统一,也只能称之为低效备课,甚至无效备课。有效教学理论作为新课改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核心问题就是教学效益的问题。如何实现从“无效备课”向“有效备课”转化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优化以下几种策略人手。

一、备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充分利用教材,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新课程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通过备教材,教师要做到:

1.钻研物理课程标准

教材只是教师讲课时所依托的材料,它是受课程标准制约的。教师的讲课,应以课程标准为准绳,不得脱离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2.正确、合理使用教学参考书

教师应该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参考,设计出一份适合自己、适合自己教的学生的教学设计。

3.钻深钻透教材

要求学生理解、接受的东西,教师必须首先要理解透彻、了然于胸。为此,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是课堂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是上课的出发点,也是进行课堂教学的最终归宿,明确了教学目标,就为钻深钻透教材提供了必要保证;(2)要确立兢兢业业的态度,“钻深钻透教材”不是“走马观花”式的浏览,也不是一般的通览一遍和按部就班式的解析,而是要一丝不苟,深入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中去,只有这样,才可能把握住教材的实质性东西;(3)要善疑善思,要真正做到能准确熟练地驾驭教材,就应该善于发现教材中的问题,认真研究分析直到问题得以解决。

4.把握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部分的教学是一节课的关键,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水平主要体现在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上。一般说来,一节课中学生要掌握的主要知识就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学生在理解和接受上存在困难的地方就是教学难点。因此备课时,首先必须要把握住重点和难点,当教学内容确定以后,教师应认真考虑:通过教学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哪些知识,那些主要的、关键性的知识就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在学习时会遇到哪些困难,那些学生难以理解、容易出错的知识就是教学的难点。其次,考虑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当重点和难点确定以后教师还要考虑:教学时怎样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相联系?怎样与学生已有的旧知识相联系?最终制定出详细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以此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二、备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应尽可能多地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在内。学生不仅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也应该是我们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在新课标下教学目标的设置已经发生了变化:变单一知识目标为多元目标,教学不应单纯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而应该在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提高,在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学科思维的同时,给学生以丰富的内心体验和个人感悟;变统一目标为多层目标,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变固定目标为开放目标,教师要设身处地关注、呵护、尊重学生的学习感受,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自主学习和探究,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备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做到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实际水平以及具体需要等,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搜集相应的教学资源或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进行教学。只有事先“备好了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备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有目的的教学,是采用符合教学规律的活动,也是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的手段。教学方法本身既包括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包括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备课时要组合好教学方法:

1.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以传授新知识为主时,要考虑把知识加以概括、归纳,使之系统化,使之重点突出。

2.选用的教学方法要富于变化,这样比较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单向地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择和加工。教师应把程序式课堂教学变为建构式课堂教学。

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在尊重、理解、相信学生的基础上建构的。教师是指导者、组织者、策略者,教师对每个教学环节应有个合理的分析,研究教材的特点,研究学生的心理。“教无定法,教必得法”,这就需要教师理解多种教学策略,灵活运用。一般来讲,教师要预测的教学程序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应该符合学生的发展的。关键是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如何艺术性地引导,教学过程的构建,要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念,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学生的“自我尝试在先,教师的引导在后”为原则。

四、备问题

备问题是备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问题备得好,就好像抓住了“牛鼻子”一样,使得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过程通畅。因此,备课时一定要精心设计提问的内容,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不能盲目提问。教师课堂中提的问题,需把握好度,把握好量,把握好质。怎样围绕教学主目标提问?怎样的方式提妥当?怎样的时机提适合?这些都是教师在备课时要深思熟虑的。如果没有想及,提了再说,就是盲目提问。

2.不能提无价值的问题。问题应课堂而孕生,为课堂而服务。在课堂上的问题可分为有价值的提问和无价值的提问,有价值的问题才能促成教学有效性。无价值的问题,教师则是不提为妙。

五、备作业

在“备作业”上要做到精心挑选,适量适度。教师在“备作业”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内容上做到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形式上做到由模仿到独创,由典型到变式,充分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

2.注意把掌握知识与训练技能相结合,做到通过作业掌握知识,通过作业训练技能。

3.注意适量。作业的布置要少而精,作业的重点应针对学生易混淆、易忽视的教学重点内容。

4.注意适度。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层次性,要做到难易适度,要体现出梯度,并提倡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布置不同的作业。

5.注意及时批改和讲评。作业做了就要批改,错了就要及时订正。

六、备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也是有效备课中重要的环节之一。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成长=经验+反思。备好课,上完课,这节课并没有结束,课后教师还需要静下心来反思。针对备课时的初衷与课堂的实施作一番回顾和比较,对教学目

标的达成度、教学策略是否得当、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足够尊重、课堂生成处理是否妥当、问题设计是否有意义、情景创设是否到位等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再思考、再认识,并及时把感想、心得和调整策略等内容认真整理在备课本上。这样既可以积累教学经验,避免以后的教学实践少走弯路,又可以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总之,备好课是上好课的重要保证,是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活水源头。

第三篇:如何做好初中物理实验

如何做好初中物理实验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而建立的一门学科,实验是探索物理知识的源泉。无论是物理概念的建立,还是物理规律的探索与验证,都离不开实验。因此,实验是使学生获得物理知识,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物理思维能力等的基本途径。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必须普及实验教学,抓好实验教学。实验教学的要务是创设情景、启迪思维、巩固“双基”;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感悟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实事求是、坚持不懈的严谨而科学的治学精神;让学生通过实验过程学习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的方法;主动获取和巩固科学知识。一句话:实验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实验能力、发展科学素养、促进知识深化。

一、实验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本地区的实验教学起步相对较晚,仍处于较为落后和闭塞的状态,许多方面还是一片空白,还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相互探讨,需要大家付出艰辛的劳动和心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对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

许多学校的专任教师(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农村中小学的理、化、生等科目),基本上是中师毕业在小学任教,后参加函授学习,取得专科文凭而调入中学任教的,大家基本没受过多少有关实验教学的较为专业的训练,对实验教学的理解不够深,教学中没有足够的切实可行的方法、手段和技巧,对如何搞好实验教学心中没底,做起来就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时连自己在做什么都搞不清楚,更别说指导学生搞好实验了。近年大专院校本专科毕业生大量下放和补充到农村中学,这种不利的局面和情形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还远远不够。实验教学并不是真的让学生参与到科学实验中去,也不是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去做复杂的科学实验,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创设情景、巩固“双基”;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知识、感悟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乐趣;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实验能力,培养实事求是坚持不懈的严谨而科学的治学精神;是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促进知识深化。

2.演示教具可见度不高

本地区农村中小学的实验器材,主体上是九四年世行贷款项目所配发,属Ⅲ类配备,受当时条件的限制,所配仪器数量少、差缺大,一些应有的常用仪器没有配齐,许多演示内容只能使用规格小、可见度低的学生分组实验用的器材,距离稍远便看不甚清,严重影响了演示的效果,限制了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

3.演示教学当调料,降低了实验教学的层次与品味

部分教师忽视了演示教学的目的和意义,为教学而教学,为演示而演示,把演示教学当成课堂教学的调料,当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精力分散或想打瞌睡时,即兴插个段子、做个小实验,以博学生开心一笑,当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马上打住实验,继续往下讲课。这算不上真正的实验教学,顶多就是一种调节,一种动与静的结合。4.实验教学类型单一

总体上说,农村中小学的实验教学,受器材短缺等因素的限制,开出的实验课类型相对单一,多年以来,许多学校的实验教学基本限于演示实验,其它课型如学生分组实验、课外实验等开展得很少。大家谈论的、思考的、完善的、改进的是演示实验,头脑里装的、意识里藏的也是演示实验。因此,只有演示实验还可算是农村中小学的强项和优势。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摸索,理、化、生、地、劳等科目的任课教师已掌握了比较扎实的演示教学基本功,已形成了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然而,一枝独秀不是春,农村中小学的实验教学发展很不平衡,是一种单一的缺乏支撑的畸形发展:演示实验长势喜人,分组实验、课外实验瘦小单薄、缺乏营养。这样一种畸形的发展,是与新形式的要求相背的,是与实验教学的初衷和目的相背的,必须切实改变这种与新课标不符的不良现状,使农村中小学的实验教学良性发展、相互长善,更好地服务于我州的教育教学。二、加强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点意见

根据本地区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当前要做的工作还很多,既要巩固和完善演示教学,更要在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外实验上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把本地区的实验教学早日推上新的台阶,及早填补本地在实验教学上的空白,使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课外实验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共同服务于本地的实验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第一、了解实验教学的类型 中学实验教学的类型主要有: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课外实验等三类。演示的内容除了演示实验,还包括展示挂图和模型,观看幻灯、教学电影和录像等。演示实验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积极参与的互动教学,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缺了教师的主导,演示不成其为演示,少了学生的主体,演示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是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并重。随着教育的发展和办学条件的改善,电脑、多媒体、校园局域网等教学手段已逐步走进中小学课堂,成为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有力工具,演示的内容和手段也将大大提高,表现力极为丰富的演示文稿等多媒体课件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学生分组实验是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的教学形式,虽然数量不多,但对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观察能力、促进学生深刻理解概念和规律,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守纪律的优良品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分组实验大体分为: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测定性实验、组装调试性实验、练习使用性实验等五类。第二、把握实验教学的任务

在各门自然学科中,科学实验的目的主要是认识自然、发现规律,证实相关的理论或猜想,而实验教学的目的则是创设情景、启迪思维;让学生通过实验过程学习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的方法;主动获取和巩固科学知识,培养实验能力和实事求是、团结协作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一句话:实验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实验能力、发展科学素养、促进知识深化。第三、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搞好学习、提高效益必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将使人对周围的一切变化更加敏锐,更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深刻理解和洞察事物的本来面目。

初中阶段对观察的要求主要有:能够有目的地观察,能够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认识观察对象所发生的变化及条件。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启迪学生,注意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勤于思考、善于观察,逐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形成良好的观察方法。如:影子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在讲影子的形成时,教师应尽量唤起学生的感知、启迪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注意现象发生的条件:一般在晴天或灯光下可以看到影子,但一定是在不透明物体背光一侧,如果介质是透明的,则物体背后没有影子,如果任意方向都有均匀光照,则影子也不出现。因此,要想消除影子,可在各个角度、各个方向加上均匀光照。一般情况下教室的前后左右均有日光灯,在这样的教室里基本上看不到影子,这就是无影灯的道理,同时影子的形成也说明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再如滚摆实验,教学时应让学生明白观察的对象是滚摆的运动变化,观察的目的是弄清在运动过程中能的转化。演示过程应让学生着重注意滚摆的高度变化及速度变化:放手后滚摆旋转着向下运动,速度越来越大,高度越来越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动能是物体运动时具有的一种能量,滚摆下旋的速度越来越大,表明它的动能在增加;高度越来越小,表明它的重力势能在减小,说明下旋过程是滚摆的重力势能转化成了它的动能,相反的过程则是动能转化成重力势能,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动能和势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事物的表象出发,经过一系列的分析、思考,抓住事物的要害,洞察事物运动变化的条件及内在联系,这就是观察的要义。第四、继续完善和巩固物理演示实验教学 演示实验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组织学生观察、思考而进行的实验操作演示活动。它为学生学习物理提供感性认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由于地区、学科、年级、阶段等的不同,我们对演示实验的目的、任务、方法、要求等也会有所不同、有所差异。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因地制宜。长期以来,本地区的实验教学都是以演示为主的,所以,各任课教师都在演示教学方面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但这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在方法、手段、技巧等方面狠下功夫、花大力气,使我们的实验教学精益求精、不断完善。为了演示实验的巩固和完善,需要在提高演示实验可见度方面继续努力

(一)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演示效果

演示实验是最直观的教学手段,在物理教学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如果任课教师真正喜欢物理,真正把物理教学中的演示实验当作一回事,能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教学,那么,光是初二物理应当做而且能够做的演示实验就有一百多个。因此,抓好演示实验对初中物理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我们必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根据本地区的实际和条件,积极创造条件,打好实验教学的攻坚战。教师做演示实验时,要做到现象明显,准确直观,可见度大,以求最佳效果。但有些演示实验,教师的操作过程,实验发生的现象,可见度非常小,无法直接让全班学生都能观察到,可用实物投影仪进行演示。如温度计、测力计的操作过程及读数方法;各种电学实验中的操作过程及电表指针的偏转情况等。

实物投影仪的最大优点是能把较小的实物投影到大屏幕上,提高实验可见度,增强实验效果。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操作方法及读数方法,全班同学都能够详细、全面地观察到教师的具体操作过程和读数的方法(如温度计和测力计的操作过程及读数方法)。

在边远贫困地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多数学校办公经费紧缺。基本的办公设备都无法备齐,哪有多少经费去购买像电脑、摄像机、投影仪这样的高档设备供大家在教学上使用?因此,多数学校的实验器材都比较紧缺,可供演示用的规格大可见度高的实验器材很少,大部分演示内容只能寻找一些替代品或辅助手段,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寻找一些替代品或辅助手段以便完成教学任务。

如在讲温度计的使用时,手持温度计在教室里巡回讲解它的结构,而在讲刻度及读数时则把它放大到黑板(挂图)上,或自制可见度高的“温度计”:用一把有均匀刻度的长木尺(尺上的刻度仿照温度计的刻度,零刻线选在尺的中下部,其清晰度达到在教室的任一角落都能看清)当作“温度计”的刻度,尺的下端拴个小沙袋当作液泡,尺上卡个可上下移动的夹子当成液柱的高低变化。这一变通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注意力比较集中,教学效果令人满意;在讲天平的使用时则只能用巡回讲解和放大刻度的办法;在讲电流(压)表的读数时可利用数学教具“半圆”(带有指针),将其刻度仿改成电流(压)表的刻度,在中部写上“A(V)”,并在下部画上三个代表电流(压)表量程的接线柱,这就制成了电流(压)表的“读数面板”,利用这个“面板”,教学效果也不错。

就目前的条件,寻找替代品、利用辅助手段、自制简易教具等办法,只能解决部分可见度不高的问题,许多尚未突破和克服的难题有待大家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探索、解决。

(二)将演示实验改为实生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针对本校物理实验器材的配备条件,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将某些课堂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使某些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物理公式经过学生自己动手,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出来。这样一来,既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深刻、理解透彻,又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初二物理“熔化和凝固”这一节的教学中,将晶体的熔化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随堂实验,具体做法是:将学生分为25组,每组一套实验仪器,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同老师一起做这个实验,最后得出晶体熔化的规律。这一样一改,效果大不相同,由看老师做实验为自己动手做实验,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求知识,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增加了教学效果。又如,在光学“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的教学中,教材安排的是由老师通过演示实验总结平面镜成像规律。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我们可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亲自实验,并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归纳,最后自己总结出平面镜成像规律:①像距等于物距

②像物等大

③像物连线垂直于镜面。再如,在光学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中,教材安排的同样是由老师通过演示实验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我们也可依葫芦画瓢,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亲自实验,并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归纳,最后自己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①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② f<u<2f,成正立放大的实像;③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这样教学,学生印象深刻,记忆牢固,为后面的光学学习打下了扎实基础。第五、探索并抓好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虽然数量不多、次数有限,但它却是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分析能力,对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科学态度,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地区的学生分组实验尚处于起步阶段,当前我们对分组实验的手段、模式、技巧等相关内容还不太熟悉,要想抓好学生分组实验,对我们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必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但是,凭着大家的热情和闯劲,我们一定能战胜困难,迎来胜利。

(一)学生实验的教学方法 不同类型的学生实验具有各自的特点,教师应根据不同实验类型、目的、任务和要求,灵活地、科学地、创造性地采用最适宜的教学方法。1.观察——分析——总结法 观察物理现象的实验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现象产生的条件,观察现象发生的过程,从而加深对现象的理解。(1)学生的观察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深入了解物理现象发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2)师生的分析

在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全面、系统、具体观察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物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条件进行理论分析,找出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解释现象产生的原因。(3)师生的总结

在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要对观察实验的方法与技巧、物理现象的本质以及如何利用这个物理现象解释有关物理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有利于提高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2.示范——练习——总结法 练习使用物理仪器的实验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物理仪器的使用方法或读数方法。(1)教师的示范 在学生练习使用某种物理仪器之前,教师要对这种仪器的操作方法、读数及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等讲清、讲明、讲透,并做好示范。如在练习使用天平测物体质量时,可采用实物投影仪,教师将天平的使用方法及读数方法投影到大屏幕上,使全班学生都了解天平的使用方法及读数方法。(2)学生的练习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练习物理仪器的使用方法或读数方法。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际练习,才能更好地掌握物理仪器的使用方法或读数方法。(3)师生的总结

在学生实验练习了某种物理仪器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总结使用方法及读数方法,找出其难点问题,师生共同分析,得出解决方法。3.引导——实验——分析法­­ 测物理量的实验目的是通过物理实验,测出某些物理量的数值,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这些物理量的理解。(1)教师的引导

在学生做实验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被测物理量与哪些因素有关;采用什么方法测量最方便、准确;如何去测量等等。(2)学生的实验

在确定实验方法之后,要指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具体实验操作,按要求测出有关数据。此时,教师要加强个别指导,对学生中有创造性的好方法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对学生中错误的操作方法予以及时纠正。只有让学生通过实验训练,才能提高实验能力。(3)实验数据分析

学生通过实验测出有关数据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处理实验数据通常有两种方法:解析法和图像法。解析法准确,但运算繁琐;图像法形象直观,但有时不够精确。要根据具体实验要求选择不同的数据分析方法,得出被测物理量的结果。4.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探索物理知识的能力

中学物理实验一般都是验证性实验,都是在老师讲解了有关的规律以后,让学生通过实验去验证这一规律。为了培养学生探索物理知识的能力,我们将某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具体做法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实验的有关数据测出来,再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总结出有关的物理规律。

(二)抓好学生分组实验的三个阶段

1、实验前的准备阶段

实验课前必须有充分的准备,学生通过认真阅读实验教材后,首先要明确本次实验的目的和原理,需要测量的物理量、验证的结论、用到的公式等。其次是弄清要用到哪些仪器,包括仪器的功能、调节、读数等,第三要清楚实验的过程、操作步骤、应注意的事项等,并让学生通过预习设计出简明的实验记录和数据处理图表。

2、实验进行阶段

做实验时尽量放手让学生操作,不要对学生限制太多,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仔细操作、记录和思考。教师在各组间巡视指导,及时发现操作良好、数据准确的小组和情况相反的小组,并给予纠正和辅导。测量完毕后,收拾好仪器,填写实验记录表格和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以简明为原则,必要时可以讨论。实验中要强调:遵守操作规则、爱护仪器设备、保证人身安全等。

3、实验后的分析总结

认真阅读实验报告,结合课堂情况,选出好的实验报告来做示范,指出好在何处;对不太好的实验报告,应指出具体的问题所在及如何改进等。总结时应让学生互相学习成功的地方,自我检查不足的地方。通过总结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激发做实验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三)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在教学中,选择恰当的实验课题,给出实验所需的器材,让学生去设计实验的方法和步骤,然后用实验去验证其方法和步骤是否正确和恰当,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例如:给你一台天平、一个量筒、一杯水,一根细线和一个待测小石块。要求利用以上器材设计出测石块密度的方案。这道设计题有一定的难度和综合性,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密度知识,能够承前启后,应用所学的密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我们知道,密度公式为ρ=m/v,如果测出了石块的质量m和体积v,就可求出石块的密度ρ。石块的质量m可用天平测出,问题是石块的体积如何测量?经老师的指导,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可用排水法测石块的体积。具体设计方案如下: ①用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m

②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别太多也别太少,水的体积数最好是整十数),读出水的体积(要读凹月面)V

1③用细线拴住石块,轻轻放入量筒中,读出水和石块的总体积V2,算出石块的体积V:V = V1 +V2 ④求石块的密度:ρ=m/V=m/V = m/(V1 + V2)

这样,石块的密度就能求出来了。学生通过对方案的设计,并用实验加以验证。看到自己设计的方案成功了,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这样做既锻炼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又锻炼了自己的实验能力。

(五)、学生分组实验中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在学生分组实验教学中,既要调动学生动手和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既要避免教师忙学生闲或学生忙教师闲,更要避免学生乱。教学中教师忙学生闲的主要原因是准备工作没做好,没有布置好学生的预习,或对学生的预习检查落实不到位,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没有弄清该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等(也就是不知道在本次实验中该做什么),由于他们心中没底,因而显得“闲”,而“生忙师闲”则是教师的问题了,要么是教师没有充分的准备,连自己也稀里糊涂,要么就是责任心不强,不把实验当回事,这两种情况都不好,必须设法克服。

上好一次实验课特别是分组实验课,教师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往往要比上好一节普通的课要多,然而这对于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团结协作的科学态度、精神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应花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钻研实验教学、探索实验教学,以便更好地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总之,实验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涉及到上上下下的工作,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积极参与;开拓进取、不断创新;需要大家付出艰辛的劳动和心血。

甘肃宁县早胜初中

李普鹏

邮编745205

第四篇:物理备课

九年级物理备课组工作总结

初三物理备课组,是一个团结奋进的备课组,各成员间通力合作,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受到学校领导的肯定和学生的一致好评。现简单总结如下:

一:完成备课组计划的基本情况

1、经过全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任务

2、、加强集体备课,深入研究教材、教法,集思广益,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3、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纠正学生中的偏科现象。此目标基本完成,但仍需进一步努力。

2、虚心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业务水平,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每人力争出一堂校、区级公开课,此目标已完成。

3、加强业务理论、政治学习,全面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此目标需进一步努力。

4、进一步缩小中青年教师间的差距。努力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起来,成为教学的骨干,圆满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任务。此目标需进一步努力。

二、主要工作成绩:

1: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学期初,我们备课组根据学校教学计划都制定了适合本组特点的教学工作计划,计划内容包括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措施,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每一次活动的主讲人等。这个计划不仅明确了每位成员的责任,而且也让每位成员行动有目标,有方向。每次活动中,所有成员都能积极参与,提出各自不同的意见,真正做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2:加强业务理论学习,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本学期,我们初三教师的工作重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搞好学法指导,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毅力,为初三明年的中考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完成这项工作,我们每次的备课活动,都能坐下来深入地研究学生,钻研教材,领会新课改的精神。

3:每位成员力争上游,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工作中青年教师有较高的工作热情,有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年轻老师精力充沛,干劲大,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耐心细致的辅导学生,虚心地向老教师请教,积极听老教师的课,成长很快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两位老教师在工作中能积极当好参谋,及时地指导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为每一章节把好关。

4:通过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我们备课组每周三都定时开展集体备课。每次活动我们都有 2 具体的活动内容,地点,主讲人。每次讨论的重点是学生的学法,教师的教法,练习题的处理,达标题的设计,课时安排,学生的辅导等。这些工作的开展让所有教师少走了弯路,提高了课堂效率。

5:课堂教学做到了精,实,活,透,明,老。

由于我们面对的是初三学生,所以课堂教学注意乐趣、实、活、透、明、牢,坚持小步子,勤反馈,快循环。注意了知识的落实,注意了学法的指导,注意了知识的系统化性,规律性,学生反应良好,教学成绩优异。

6:积极配合学校搞好课堂评估工作,出色完成了校级优质课的评选。

本学期,为了提高每位教师的教学水平,取长补短,我们备课组在十月份,十二月份前后两次安排了每人一堂课活动,每位老师都能精心设计,积极备战,效果良好。

三:存在的问题及改正措施

1、教师间的教学成绩不均衡,学生两级分化现象严重。应进一步加强辅导,突出分层次教学。

3、进一步加强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提高教育教学成绩。

4、在组内继续开展听课与评课活动,互相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5、搞好工作辅导,争取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多出一等奖。初三物理备课组,充分发挥每个备课组成员的聪明才智和力量,初三物理的教学任务如期完成。我们会再接再厉,共同努力,创造更辉煌的成绩。

第五篇:初中物理新课标之——集体备课

专题学习

集体备课

模块六 集体备课(上)

“同课异构”是对同一个教学内容,由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上课。不同的老师,所上课的结构、风格及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也不同,这就构成了相同内容不同教学形式的课。这种授课模式对比性强,有利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与方法的把握,有利于教师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下面就几位教师就“动能和势能”及“空气的力量”两课的教学设计分别进行说课和剖析,共同感受不同的教学风格、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重难点的处理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影响等方面的教学特色,进一步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教学领悟的能力。

一、关于“动能和势能”的课例剖析

关于“动能和势能”的课例剖析,首先是两位教师说课,然后请几位教师评议,说课教师再修改,大家再评议。一是为广大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就如何落实《课程标准》要求提供案例,二是为教师如何观课和议课提供样板。

1.“ 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

(1)赵逸庶老师对“动能和势能”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展示(简称A)。

教学目标:通过实例知道动能和势能的概念,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分别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且能够解析一些简单的现象。

教学重点:对动能和势能概念的理解及关于动能和势能相关因素的讨论,并且设计实验来进行验证。

教学难点:学生在讨论动能和势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时,他的理解容易发散,目标指向不够集中。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和讨论法,采用多媒体,用到速度传感器、小钢球、玻璃球、小纸盒和水槽以及细沙等教具。

教学过程如下。

首先,我通过一段视频引入课程,让学生看到飞翔的小鸟对行进中飞机的危害,同时对能量的含义进行简单介绍,我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哪些形式的能量。然后插入5张图片,第一张图片是子弹穿过物体,第二张图片是水墨画,第三张图片是跳台滑雪,第四张图片是打夯,第五张图片是撑杆跳高。继而让学生将这5张图片反映出来的能量,进行归类。我希望学生能够归纳出子弹和流水由于运动提供一个能量,跳台滑雪和打夯由于高度变化有能量,撑杆跳高是发生了弹性形变产生了能量,这个就是弹性势能,由此,导出运动产生了能量,引出动能的含义,告诉学生动能的单位。

其次,在学生知道运动产生能量以后,采用师生讨论的办法,讨论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来进行研究。在学生设计实验时,一要提醒学生采用控制变量法,即控制其他因素,只研究一个因素的改变来设计实验。二要让学生注意怎样改变质量,怎样获得速度,通过改变速度,让学生想到讨论目的是确定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怎样比较动能大小的因素。在学生完成设计方案后,我选择比较好的方案在讲台上完成这个实验。如我采用小球从斜面下滑,撞击纸盒的设计方案,随着距离增大,动能增加。由于初中学生还没有认识到能量守恒的概念,当小球从不同高度落下时,获得的速度不一样。于是我让学生直观感觉到现象的差异:高处落下速度大,低处落下速度小。因为学生不能明确小球在同样高度下落时,产生一样的速度,所以我这里采用速度传感器来做补充。最后得出结论,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是质量和速度——速度相同的时候,质量越大动能越大,质量相同的时候,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再次,对重力势能与弹性势能的理解。以定义为出发点,然后是单位,随后讨论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由于已有前面的基础,所以这个讨论相对容易一些,当然也要提醒学生注意控制变量。对重力势能的比较,同样是学生实验设计的难点。我计划采取应用一个水槽和细沙的方式,为学生演示。物体落下以后,势能越大,沙子下陷的距离越大。对于弹性势能,学生只需要了解什么是弹性势能即可,因为《课程标准》不要求学生掌握它与什么因素有关。但需要强调一下弹性形变,弹性形变是指产生形变的“力”消失之后,物体恢复原状。最后提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合称为势能。

最后,关于知识点的运用。我先是让学生讨论车辆限速的问题,即为什么要对车辆进行限速。然后讨论为什么在同一路段上,不同的车辆行驶的速度不同,目的是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动能的大小与速度和质量的关系。接着根据教材中列出的一些常见物体的动能,让学生思考速度和质量哪一个因素对动能的影响更大。如教材中的第1题,馒头可以伤人,这说明一个质量较轻的物体,只要在行进过程中达到一定速度,就可以造成伤害。又如高空坠物,这个例子在生活中比较常见。随后小结,我让学生自己回顾这一节课学习的知识,你们学习到哪些方法,对你们的日常行为有什么启示。最后,教师布置作业,教材中的2题、3题和4题。

(2)张勇老师对“动能和势能”的教学设计(简称B)

教学内容:四川版初中物理教科书,八年级第九章第六节动能和势能。

教学目标: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解析一些简单的现象。

教学重点:对动能的实验探究。

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材,采用实验、举例、合作讨论的方式呈现对动能的探究。

教学过程如下。

首先,让学生观察关于海啸的录像,我直接指明海水具有能量,从而引导学生把自己关于动能的思维认识全部讲出。通过课前展示的海水撞翻汽车,归纳出物体能对外做功,具有能量。在学生列举出动能事例后,我设计一个小实验。请三个学生来台前展示:第一个学生举起铁球,第二个学生拉开一张弓,第三个学生不断地用铁球撞击矿泉水瓶。随后让学生分析以上三种情形是否具有能量,各具什么特征。在学生讨论后,我们先对滚动的小球加以研究,讨论结论是小球因为运动击倒了瓶子,也说明刚才的海水同样因为运动冲走汽车和房子,两者的动能有大小之分。然后进一步讨论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并结合刚才的视频让学生提出猜想,我将学生的猜想罗列到黑板上,追问学生验证猜想的方法。因此,学生逐步明确教材上的探究方案。

其次,让学生带着疑问思考探究方案,为什么从高处放下小球,为什么选用大小不同的铁球,或者为什么要选用木球和铁球等。我继续引导学生,让他们阅读教材第174页的内容,明确实验顺序及注意事项,通过阅读文本让学生先对动能产生感性的认识,同时能够让学生对势能和动能转化有一个初步的感悟。通过总结,学生提出不同的实验方案。第一,不同质量的铁球与木球沿斜面滑下,会发生什么现象。第二,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铁球沿斜面滑下,会发生什么现象。第三,相同质量的铁球沿斜面滑下,又会发生什么现象。让学生大致区分出所设想方案的不同。大部分学生喜欢选用教材上的方案,但也不排除学生选用的其他方案,我在课堂上对学生要多加鼓励,在学生实验时我来回巡视,必要时我会做一些简单的指导。

再次,在得出结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完成教材第174页的练习,我继续追问,质量与速度这两个因素哪个对物体的动能影响更大,如何通过实验来求证。我在这里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希望学生通过对书本上探究方案的学习,提出自己的见解,进一步让学生掌握设计实验的基本方法。随后,我让三位学生上台,仍然重复刚才的实验。学生提出问题,两位同学在张弓搭箭与举高铁球时都没有移动,是否具有“能”。我顺其自然,形象描述出他们具有的“能”叫势能,再让学生区分两个势能的不同:一个举高,一个拉弓,让学生对二者进行细化分类。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得出一个近似、粗浅的概念。学生会提出其中一个与重力有关,另一个因为变形。我再次追问,重力是否具有势能,变形是否具有势能,再次通过师生讨论明确观点。在这里,可以设计一些小实验。例如把一个物体放在桌子上,另一个物体举高掉下来,让学生了解到重力势能不仅需要重力,还要举高。又如用铁丝缠绕弹簧,拉开铁丝后,弹簧变形无法恢复到原状,这个弹簧不再具有弹性势能。

最后,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我让学生分组谈一谈收获。本节课的知识点并不是特别难,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了思想的感悟和研究过程中的设想。然后,我布置作业并提出问题,怎样探究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能否设计出与教材上不同的方案。由此为下节课铺垫。

2.对“同课异构”课例的剖析

赵老师和张老师分别展示了他们对动能和势能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下面,对这节“同课异构”课进行剖析。

邓老师:两位教师都把教学重点放在探究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方面,用相似的实验来进行教学,说明他们在重点和难点的把握上是比较一致的,都在全面认识课程之后,得出总体结论。新课程标准实施十年以来,教师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逐渐熟悉,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应再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的流程设置进行说课,应该有意识地渗透出三维目标的要求。两位教师是否能够真正地达到三维目标的要求,这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如赵老师,在他的练习题中,让学生说出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方法,应该有一点过程与方法的含义,不过我觉得是不是真正达到三维目标的要求,也有待于进一步地探讨。两位教师在课程目标中,都提出物体具有的动能和势能与物体做功相关,因此,从能量到动能再到势能,应该有一定的协调和过渡。在这个过渡的过程中,张老师的教学设计更强调用做功的多少来反映物体具有的能量,然后进行迁移。这里还需要一个前提,即明确能量和做功的关系,让学生知道多和少的对比。我们也看到张老师的教学设计升华了探究的过程,在比较动能时不仅借助于实验器材,还提出相关问题。赵老师教学设计的课程导入,能够一目了然地让学生感觉到教学重点,但它涉及到相对速度等问题,会不会导致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产生迷惑,这个问题有必要引起教师的注意。

蒋老师:在教学设计中,两位教师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参与活动,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新要求。两位教师都设计了较好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其中,但教学进程有些繁杂,不够简明和精炼。课程的设计不在于求多,而在于求精,有一两个比较好的、能真正引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便可。教学设计一定要精练,让学生觉得教师有明确的逻辑顺序,这样能被学生所接受,繁杂的设计会干扰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学习。在张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做了一些拓展提高的内容,这有可能干扰学生的理解,干扰他们对基础探究方法的掌握。例如,教学实验里涉及的体积问题,可能会干扰基本教学。教师的拓展是必要的,但要注意适度。此外,还要考虑教材资源的利用和取舍。一些教师认为课堂时间不足,造成不足的重要原因是不知道如何取舍教材资源。在这方面,张老师的教学设计做得很好,特别提到了如何利用教材资源,如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解决简单的问题,从而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有效的活动以及引导上。

贺老师:如今教师对初中新课程标准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知道探究过程的重要,知道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但在列举实例方面,还有待于完善。对于举例,教师要注意两个原则:一是吸引学生的兴趣,二是有利于教学。由此可见,两位教师列举的实例都比较单薄。张老师的教学设计的例子相对较好,对于海啸等灾难性的例子,虽说不人道,但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海啸的视频,再播放一段平静海面的视频,让学生自然感到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再如呼啸的龙卷风对比平静的白云,让学生自然感到有速度就有能量。相比之下,A教学设计中小鸟与飞机的实例,就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学生知道小鸟的速度小,飞机的速度大,实际上是相对速度大,这就牵扯到参考系数转换及动能的相对性,如果学生提出疑问,教师便不易解释。另外关于弹性势能的实验,有必要将弓箭在学生面前射出,学生会自然感觉到它在恢复的过程中产生了能量,发生了形变。此外,两个教学设计的最后实验都由教师亲自演示,我们可否考虑一下在条件合适的时候让学生来演示,可以利用手边的器材达到这个效果。还有一点,在赵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所采用的速度传感器,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利用必要,不需要做出很严格的解释,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在后面学生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上。

廖老师:通过两位教师的展示,发现他们都将实验的侧重点放在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上面。教师一定要依据《课程标准》,不断推进教案设计的完善程度。无论是关于导入,还是关于后续的控制变量,都应该注意两个原则。一是由浅到深。如教学设计A的飞鸟案例导入,很可能让后续的内容变得复杂。导入的案例,要更多地体现出实用性,不能由此产生一些更加复杂的问题。二是教师的逻辑要流畅,思路要清晰,并不是拓展越多,效果越好,相反很可能让学生更困惑。总体来讲,教师的教学设计有三个方面需要注意。一是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做调整。二是所选取的联系生活的素材要简单,不要导致新问题的产生。三是教学设计的线条要清楚,明确那些内容要精简,留下宽裕的时间来把握更核心的内容。

3.两位教师对教学设计的再改进

(1)赵逸庶老师改进后的教学设计(简称A)

首先,我在不改变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前提下,改进课程的引入部分。删除小鸟和飞机相撞的事例,替换为杭州最美丽妈妈的事例,妈妈用手接住从楼上掉下来的孩子,导致妈妈的手臂骨折,但孩子得以幸存。我通过这个事例从重力势能的角度来进入教学,随后简要介绍能量的问题,即物体能够做功就是有能量。然后我问学生知道哪些形式的能量,从而提炼出四种形式的能量,子弹打击物体、水磨、高空跳伞滑雪以及打夯,我让学生在这个基础上总结归类。跳伞滑雪和打夯由于被举高而具有能量,而子弹打击物体和水磨由于物体运动而具有能量,进而引出动能和势能。接着对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进行讨论,我把教学重点放在讨论上,而不是放在具体的实验上。讨论花费的时间更多一些,包括提醒学生在讨论的过程当中要注意控制变量。我让学生注意怎样改变质量、速度,以及怎样比较动能的大小,动能的大小决定了它能够对外做功的多少。

其次,通过实验,我让学生发现小球落下后推动纸盒运动的距离,运动的距离越大,动能越大。考虑学生没有形成机械能转化的概念,所以我采用速度传感器来测量小球在水平面上,碰到纸盒之前的速度。让学生观察小球在质量不同、速度相同状态下的运动,方便学生理解,得出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接下来我让学生讨论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让学生自主完成讨论,实验由我和学生在讲台上共同完成。

在讲完重力势能之后提出弹性势能,因为弹性势能的内容比较复杂,而且《课程标准》对它的影响因素不做要求,所以我只是简单地提出。由此,我总结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合称为势能。随后是应用设计,包括车辆限速问题涉及的动能。课后的探究是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的形式来进行判断,判断质量和速度究竟哪一个对物体的动能影响更大。接下来是小结,最后是练习。通过馒头伤人、高空坠物这两个例子,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

(2)张勇老师改进后的教学设计(简称B)

在教学分析上我不做太大的改动,我只做进一步的说明。教学流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第一,导入环节激趣;第二,能量概念的建立;第三,动能概念的建立。接下来,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在完成探究之后,如果时间充足,那么我进一步对势能进行阐述。在引入阶段做出如下改动。首先我展示一个平静、优美的海面,再通过海啸录像来展示出潮水冲走汽车与房屋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到运动的物体具有巨大的破坏力,从“能”的角度说明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就具有能量,继而我再通过板书来引出这节课的标题和能量单位。

接下来我通过铁球撞击矿泉水的实验,导入动能的定义与影响动能的因素,再沿用教材上的探究实验,分别让不同质量的小球在斜面的同一高度上静止滑下。在这个地方,学生可能会遇到困惑,如小球由不同的高度落下,速度是否一样。此处我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教材,阅读《伽利略传》的内容来排除疑问。另外《伽利略传》的内容还提供了新的实例,即如果小球把木块撞得比较远,就表明小球的动能比较大。经过这个试验得出结论,即在速度一样时,质量越大的物体动能越大。

既然影响动能的因素还有速度,那么我们继续来研究动能与速度的关系。我引导学生用质量、体积一样的两个小球,在斜面的不同高度滑下,来击打斜面上的木块。通过木块移动的远近,进一步得出结论,对于质量相同但速度不同的物体,速度越大,动能越大。接下来我请两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一个拉弓,一个是举高铁球。在这里,沿用原有的设计引出关于势能的问题。然后我通过分组,讨论学生在探究实验中的收获,并进一步解答学生的疑问,让学生意识到影响动能因素的问题,即质量和速度哪个因素更能明显地影响动能,随后提出势能。最后我让学生通过预习了解下节课的探究内容,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准备。

4.对“同课异构”课例的再解析

贺老师:重新设计后,两位教师的思路非常流畅,重点与难点更加突出,都体现出新课程探究合作与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更多依托于研究教材。对于新课程,除了要改变教学方法,还应该改变一些评价方式的内容。教师提出的一些在拓展方面的题目,呈现出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两位教师应该在将来的教学活动中,进一步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此外,两位教师的修改意见也都很好,有两点值得肯定。第一点,列举的事例更清晰,直指本课的课题,做到为课题服务,而且鲜活生动,能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第二点,科学探究的思路更清晰,有效地为课题服务,学生对控制变量方法的领会更深,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帮助很大。但还有不足之处,教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可以从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方面入手,进一步明确动能和势能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验将两者的关系体现出来。

蒋老师:通过这两位老师的教学说明,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没有所谓固定的教学方式,两位教师通过对教学设计的改进,让思路更加清晰,更加条理化。说明教学是动态的生成过程,教师的教学设计可以多做一些预设,以适合不同学生的需要。此外,也说明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可以逐步改进常规课的教学。对于“同课异构”,可以有多种讲法,都是通过比较找出异同,这样才能互相促进、互相提高。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师还有进一步调整提高的空间。

廖老师:两位教师具体授课的异同,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一是改进后赵老师的教学设计,更侧重对概念的学习与深入理解。而改进后张老师的教学设计,侧重于通过探究实验来建构概念,在能力情感方面全面推进。二是两种知识点的落实方式,都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关于高空坠物,美丽妈妈的案例引入具有时效性的特点,同时把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目标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张老师还可以在讲完动能、势能或二者的转化之后,再将这个案例提出,来作前后呼应,这样就有利于整个课程的全面推进。特别需要指出张老师的教学设计在改进后,更加清晰。这在开始就应该抓住两个量,其一,相同质量,不同速度,其二,相同速度,不同质量。但这里有一个默认内容,即如何知道速度会导致动能发生变化,这就需要事先介绍高度和速度的关系,即高度越高,速度越大。另外,还有一个需要认可的内容,小球撞击木块时,怎样表明它的动能更大,这里有一个事先的认定,即滑行越远,动能更大。如果时间充足,教师还可以拓展体积方面的内容。教师将重力势能的探究放在课外,这是比较灵活的设计,非常不错。

总之,通过这两轮不断的讨论和展示,我们从教学三维目标的设定,知识的学习,教学过程的安排,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了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学反思,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最终实现自己教学素养的全面提升而努力。

模块六 集体备课(下)

本话题拟通过一名教师关于“空气的力量”的说课和另三名教师关于“空气的力量”的部分教学视频片段,进行“同课异构”的剖析。

1.唐乐老师关于“空气的力量”的说课展示

教材分析:这节课是沪教版义务教育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三节的内容,主要内容是关于大气压强的基础知识。

教学目标:主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展示。

教学难点:明确大气压强的概念。

教学重点:对于托里拆利实验的理解,大气压强的计算与变化。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虽然对物理学科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本节课主要通过教师分析与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掌握大气压强这一抽象的概念。

教法与学法:主要运用实验探究和分析的方法,先从复习提问液体压强的特点引出液体压强的公式。

教学过程如下。

(1)大气压强概念。我先做演示实验,拟通过“覆杯实验”和“吞蛋实验”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学生的思维中,形成一个初步的大气压强的概念。接着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这个实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猜想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然后我从力学的角度分析,先让学生计算教室空气的质量,接着我引导学生明白,空气也受到重力,空气跟液体一样也具有流动性。由液体压强引出大气压强的定义,从而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内容。

(2)测量大气压强。通过提问大气压到底有多大引出托里拆利实验,我先对其进行简单介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我对托里拆利实验进行讲解。由于水银有毒,所以采用视频讲解的方式,讲解过程如下。其一,我介绍托里拆利实验的装置,演示托里拆利实验,继而分析计算。其二,我引导学生利用液体压强的特点与等效法得出大气压强等于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最后我引导学生利用液体压强公式,利用等效法得出大气压强的特点,再强调大气压强,可以支撑760毫米的水银柱。

(3)巩固与拓展。第一,我提出两个思考问题。其一是长度为1米的真空玻璃管插入水银槽中,会发生怎样的现象,以此来强调与托里拆利实验的不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托里拆利实验,并且让学生知道大气压强可以支持760毫米水银柱。其二是如果用水来做托里拆利实验,会发生怎样的现象,让学生充分猜想。在我的引导下,让学生用等效法与液体压强的公式计算此时水柱的高度。在学生完成计算以后,我通过视频中用水做托里拆利实验时测量得出的水柱高度,来验证学生的计算结果。我让学生回答,如果水中的量筒往上提,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并且让学生用等效法以及液体压强公式计算,计算出用酒精做托里拆利实验时的酒精柱的高度。通过这些问题和学生的计算思考,更能加深学生对托里拆利实验的认识,继而计算出大气压强。第二,介绍测量大气压强的工具,即气压计的种类。主要介绍气压计的优点和缺点,以及日常生活中利用较多的气压计种类。第三,明确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液体沸点的关系。其一,我是通过阅读课本让学生掌握大气压强的标准定义的,让学生了解到在3000米内,海拔每上升10米,大气压强减小100帕。其二,我是通过在西藏煮饭难以煮熟,需要用高压锅才能煮熟的事例,得到大气压强与液体沸点的关系。

(4)课堂小结与问题提出。我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加深理解大气压强的定义、托里拆利实验、大气压强的计算,以及大气压强的变换。提出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巩固本节课的学习。

(5)布置作业。我的目的是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预习后一章的知识,继而巩固前面的知识,让学生对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形成一个整体的观念。

(6)板书设计。要求简洁、明确、准确。

2.对唐乐老师关于“空气的力量”说课的剖析

蒋教师:刚才唐老师讲述的是空气的力量的说课内容,我感觉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一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唐老师应用到的实验都非常经典,如“覆杯实验”、“吞蛋实验”,以及托里拆利的水银柱实验。而且唐老师考虑到实验的安全性,通过视频展示托里拆利实验,体现着对学生的尊重。本节课是属于科学探究方面的课程,一般来说科学探究的课都有一个问题驱动,一个主要的问题,或者叫作任务驱动,可能是因为刚才说课的时候,唐老师在这一块的连贯度,让我没有感觉到科学探究很突出的那些特色,例如提出问题、增加感受、制订计划等,虽然不需要按部就班,但应该具有以问题为中心的思考。其次,唐老师的引入充满趣味性,通过液体压强与大气压强之间的对比,让学生有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让学生领悟到我们生活在这个大气压的包围之中,就像物体在液体中受到液体的压强一样。但在唐老师的教学进程中,我没有感觉到那种让学生很明确的知识迁移的一个过程,事实上这是知识的一个迁移,通过这样的迁移,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第三,“覆杯实验”和“吞蛋实验”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情境,让学生产生一种思维的冲突。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条理清楚,但还有不足的地方需要完善,如有些实验可以考虑让学生亲自动手来做,例如马德堡半球实验,可叫两个学生上来拉,让学生感觉一下它到底有多大。还有一点,我感觉唐教师忽略了关于大气压强在方向上的教学,例如可以通过覆杯实验,让学生感觉到气体压到地面就是向下压,也说明大气压强可以向上延伸,还可以把杯子稍微倾斜一下,可以说明它四面八方都是有压强的。最后一点,对于大气压强值随着高度的不同产生变化,可以让学生猜想,也可以让学生事先查阅资料,将问题带入课堂。

贺老师:从唐老师这节课的设计来说,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很丰富,它的课题题目叫作空气的“力量”,这力量两个字打上了引号,所以,从三维目标上讲,知识目标相对比较简单,就是大气压那个值是多大,然后有几个相关的,比如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压的变化、气压变化引起沸点变化之类,所以,唐老师在知识点的落实上是非常到位。不足之处在于,教师应该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空气的力量,从而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应用物理知识联系生活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各方面的应用。因此,教师在物理知识应用方面的教学,还不到位。此外,唐老师还可以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入手,充分利用课上的有限时间,培养他们对自然、社会生活的高度好奇与探索的欲望。《课程标准》对这节课的要求是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关注空气的力量,空气的力量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天天都离不开这个大气,大气与我们关系密切,我们可以利用它的这种力量为我们所用,这对学生以后的生活是非常有帮助的。

李教师:我非常同意贺老师的意见,《课程标准》中对于本节课的要求是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所以教材上的小吸盘及我们用高压锅煮饭等相关的一些内容,特别是知道大气与我们身边密切相关的内容,应让学生有极大的空间去体验,这对以后学生的生活是非常有帮助的。唐老师以复习前面的内容来导入新课,再通过“吞蛋实验”与“覆杯实验”进一步引起学生的兴趣,唐老师采用多重导入的方式来引入新课。前面两个实验主要证明大气压的存在,随后教师采用部分导入、部分讲解的方式展示马德堡半球实验,由此引出大气压强。可以说,教师的教学设计不仅丰富,而且有趣,但要注意教学设计在教学时间上的分配,不一定要把所有的精彩之处都呈现出来,要注重时效性。教师还可以通过这三个实验,让学生隐约感受到大气压强的概念,当学生做完马德堡半球实验以后,教师选择时机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从而正式引出大气压强的定义。在这里建议教师选取一条线索来推进,这条线索到位之后,再让它发散开来。总之,唐老师的教学设计有独到之处,但还需要做如下两个方面的调整:一方面,要力求做到精练、集中;另一方面,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之更开阔。

3.对“同课异构”课例的分析

(1)教学视频A

蒋老师:首先,从教学导入的角度来分析这段教学视频。这位教师同样选取“吞蛋实验”作为教学的导入,而且设计了悬念。最初教师没有展示如何将鸡蛋放进瓶中,而是提供一些器材,让学生想办法将鸡蛋放进瓶中。学生分为两个小组,第一组不太成功,单纯依靠人工的力量,很难完成任务。第二组改进了实验方法,让鸡蛋很顺利地进入到烧瓶中。就实验来观察,很多教师会遇到这样的困惑,即尽管实验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但无法解决在教学时间上的不足。教师在预设的时候,可能以为能够很顺利地达到预期效果,没有想到第一组实验会失败。因此,教师要意识到课堂上会经常发生意外,在设计时全面考虑将要遇到的各种问题。学生可能会经历失败,只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学生就一定会获得收获。这位教师可以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分析一下哪组会失败,哪组可能成功,这样就可以节约一部分时间。教师要尽量预设到一切可能发生的情况,无论学生自己来操作还是教师操作,都要在时间驾驭上和效果驾驭上,给予充分考虑。那组实验失败的学生,很可能在多年之后还记忆犹新,这个实验真正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印象尤其深刻。

还有一点,假设只强调导入的功能,而不是强调任务的完成。当第一组学生遇到鸡蛋压不下去、拔不出来的状况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这种状况已经最有效地展示出空气的力量。而后续这一组的实验,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重复,尽管他已经成功地把鸡蛋放进去,但是如果遇到课时不够的情况,教师可以随机应变,删去这一组的实验活动。

(2)教学视频B

邓老师:同样是空气力量的课程,另外一个教师采取不同的导入方式,导入的内容也不同。用“覆杯实验”来证明大气压强,很适合这节课的教学。在教师覆杯之后,向学生提问这个纸片是否会落下,有些学生说会,有些学生说不会,这与教师希望得到的结论不完全符合,学生的想法远远超出教师的想法,他们认为水有粘着的作用,会与纸片粘在了一起,他们认为纸片不会掉下。因此建议教师做两次实验,一次实验装半杯水,一次装满杯,通过这样的对比产生更强烈的效果。让学生产生一种认知的冲突,通过教师的精心设置,逐步完成实验。

第一个实验应以学生为主做演示,而这个实验以教师的演示为主,不同之处在于,如果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演示,他们会暴露更多的问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建议让学生亲自动手来做。对于这个实验,很多教师都是采取教师演示的方式进行,主要担心学生成功率低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做到充分全面的预设,即尽量考虑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所要发生的情况。如刚才的“吞蛋实验”,教师之所以不成功,就是因为预设不足。所以说,生成性的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多数教师没有让学生演示“覆杯实验”,是因为对课堂秩序的担心,肯定有大部分学生会将杯中的水洒落,这样可能对课堂秩序造成一定的影响。教师的实验很好,因为教师做了一个对比,即第一杯没有水,第二杯有水,从而让学生产生认知的冲突,教师可以继续深入进行。第一个纸片落下,因为上面存在空气,下面也存在空气;第二个没有落下,因为下面存在空气,上面是水。这就说明在实验中,空气有力量,而水没有力量。在这节课的最后教师可以重新分析实验,因为学生在潜意识里可能还有一点疑问,即为什么水向下的压力没把它压下,教师还可以继续深入引导,让学生的印象更深刻。

教师对细节的考虑也相当重要,特别是中学教师的演示实验,教师的每一个操作都应该具有意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该选择最有效的器材来展示出实验的效果。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不要有多余的动作,要做到步骤清晰,不能给学生造成误导。而且教学态度要严谨,不能随意。

(3)教学视频C

贺老师:同样是关于空气力量的课程,教师不仅采用常见的图片来做展示,还采用对话交流的方式展示实物。教师展示的实物是“阴阳壶”,只有一个壶嘴,从这个壶嘴里可以倒出毒酒来,也可以倒出美酒来。随后教师联系历史故事,向学生演示一个现象:壶嘴倒出红色的液体,同样的壶嘴又倒出白色的液体。这便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接下来教师通过进一步展示,引申出空气的力量。

蒋老师:这个实验新奇大胆,最大的好处是避免学生因为自身的经验而事先知道实验的结果,而这个实验绝大部分学生并没有见过。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带着好奇去思考、认识,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让他们的记忆更深刻。这样的器材不容易找到,但教师完全可以尝试着制作一个类似的器材。

廖老师:在初中物理模块

(六)中,我们通过动能、势能以及空气的力量这两个课例,展示出“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同课异构”是一种被经常采用的教学研究活动,即同一个内容通过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能让教师们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从而更有效地促进教学的改进。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同课异构”的形式,通过对常规课程逐步完善的过程,向教师们展示出相关的教学设计,供大家做进一步的参考。

`

下载初中物理备课中如何做好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物理备课中如何做好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谈谈教学中如何做好备课环节

    谈谈教学中如何做好备课环节 杞志芳 勐董中学 摘要: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性很强的课程。具有很强时代性,认真备课就成为思想品德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 。备课备什......

    初中物理集体备课总结(优秀范文五篇)

    初中物理集体备课总结 物理备课组的工作总结分为三点:①团结合作;②加强集体备课,提高效率;③注意总结和及时调整。 一、合作共赢 多年以前,政治学习时,校长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在课堂内外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对于学习程度不同,甚至相差很多的学生都有一定收益。心理素质的培养,对学生来说要达到的目的是:①自觉②果断③敏......

    如何做好集体备课

    如何做好集体备课 一、集体备课存在的误区 当前,集体备课倍受青睐,并已成为校本教研活动中的“重头戏”和“亮点”。“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交换,可以形成更新的多元的思想。”......

    如何做好集体备课

    如何做好集体备课 一、集体备课存在的误区 当前,集体备课倍受青睐,并已成为校本教研活动中的“重头戏”和“亮点”。“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交换,可以形成更新的多元的思想。”......

    初中物理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12. 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

    初中物理如何学

    初中物理如何学 第一次接触物理,许多学生也许会被新奇有趣的物理现象所吸引,渴望学好物理。然而物理现象包罗万象,物理知识千头万绪,令人望而生畏,使有些同学把学好物理视为畏途......

    初中物理中的“研究性学习”(范文大全)

    初中物理中的“研究性学习” 内容摘要:“研究性学习”过程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过程,这一过程对教师来说也是全新的领域,强调了教师一定要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并在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