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有效教学在课程实施方面的思考
关于有效教学在课程实施方面的思考2013级教育管理 王晶
所谓有效教学,即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也就是说,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有效教学应首先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大量的研究表明,探索性的、自主的、研究性的学习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很有效果。有效教学的理念,应关注学生需求,而关注的基础则是尊重。教师尊重学生,实施教学的重要前提,没有尊重学生,教学无从进行。古人常说的“师道尊严”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解释,即有尊严的是知识,而不仅仅是早一点掌握知识的人,教师要平和心态,平等尊重,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切实地关注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关注学生的情商,才能真正的接近学生,使每一个教学环节能够在学生身上发生作用,才能根除诸多课堂教学顽疾,才能使有效教学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具体的贯彻落实。在课程实施上,有效教学应具有以下特征:、正确的教学目标
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明了程度不仅与学生的成就存在密切的关系,与学生的满意度也存在密切的关系。正确的教学目标可以对教师开展有效教学提供指导。、充分的准备
充分的准备指教师为确保一门课程或一堂课有计划地进行而对教学活动的精心谋划。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有效教学要以充分的准备为前提条件。3、科学的组织
科学的组织指教学实施时保证了教学内容、活动、策略、秩序等的合理性、科学性,尤其指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安排。、清晰的讲解
教师清楚地讲解是有效教学中重要的特征。有效教学是要通过教师清晰的讲解这个手段达到学生清楚明了地掌握教学内容的目的。教师系统而有条理地讲授教学内容,有利于学
生形成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获得结构化的知识。讲授时表现出思维的逻辑性、表述的条理性,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产生了积极影响。、饱满的热情
饱满的热情指教师教学时通过语言、情感、动作等显示自己爱学科、爱教学、爱学生的热情,使教学充满感染力、影响力。师生的情绪状态这一智力活动的动力因素影响着教学的成败、效率。、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促进学生学习是指教学关注和满足学生的需要,围绕学生组织和实施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作用于学生,其效果主要从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体现出来,因此,有效教学应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融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是制约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师生关系状况直接影响课堂气氛和教师教、学生学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有效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教学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基础上进行。、高效的利用时间
“ 时间是教育王国的金钱,教育需要时间,教师用时间提供教学服务,学生用时间购买学习。” 高效利用教学时间指教学时间利用的高效率,在单位时间内教学取得了最佳的教学效果。能不能高效利用时间成为区分有效教学和无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标志。、激励学生学习
激励学生是指教学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促进了他们对学习的主动参与和全身心投入。学习只有在学生感兴趣、有学习愿望和动机并主动投入的情况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有效教学的最主要、最基本特征是正确的目标、充分的准备、科学的组织、清晰的讲解、饱满的热情、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融洽的师生关系、高效的利用时间和激励了学生的学习这九大特征,教师迈向有效教学必须使自己的教学逐步具备或表现这些特征,但也不必寻求一致的模式,完全可以表现出具有个人风格的有效教学,即有效教学展现出多样性。
二、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
教学策略一般是指课堂教学策略,包括教学准备策略、教学实施策略、教学评价策略三个方面。在新课程条件下,无论是对那类教学策略的构建都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建立在学生有效学习的基础上。
(一)教学准备策略
备课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其中包括:教学目标、学习者、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做到脑中有目标,心中有内容,目中有学生,手中有方法。
制定教学目标方面:
首先,教学目标的内容应该由单纯传授知识转变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其次,教学目标必须清楚明了。一是要拓展现代教学的内涵,真正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二是教学目标的描述在行为动词上要表现出明确、具体和可测量的特点,避免使用诸如 “知道”“理解”“掌握”等含义不易确切把握的词。
(二)教学实施策略
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是指教师为实施上述的教学方案而发生在课堂内外的一系列行为。一般来说按行为功能来说划分为教学行为和管理行为。选择教学行为的依据主要有教学的目标、内容、学生准备程度、时间和教师自身素养等。有效教学具有多样性,每位教师都去按自身的优势来选择合适的教学行为,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策略。有效教学也具有发展性,每位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设计自己个性化的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
(三)教学评价策略、评价的指导思想是为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 ”,而考试与测验是为了“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 ”。也就是说,评价的主要功能是改进教学或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全面而具体的依据,而不是给学生分三六九等。、评价注重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在方法和技术上,它不是单纯的定量分析,而是发展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4、评价重视受评人的积极参与及其自我评价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说评价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管理、选拔,而且是让受评人学会自我评价。、评价更加重视对评价本身的在评价,试的评价是一种开放的、持续的行为,以确保评价自身的不断完善。
总之,有效教学应该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不断的进行教学反思,从自己日常教学行为入手,改变低效或无效的策略,实施有效教学。
第二篇:有效教学在高校美术课程教学中实施策略研究
有效教学在高校美术课程教学中实施策略研究
摘要:本文根据高校美术学科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研究、验证并不断完善有效教学策略,形成有效教学的最优标准。一是有效教学准备策略研究,使教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心理做出全面的分析。二是有效教学过程实施策略,提炼出有效教学实施过程的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三是有效教学评价策略研究,使课堂评价体现科学性、个性化。四是教学后的反思促进有效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有效教学;策略;个性发展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倡导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统筹考虑学习者、教育者、教学内容与环境等各个要素,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教学也是一种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具体地说,按教学活动的进程把教学分成准备、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研究。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有效的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和教学的评价,并据此来划分教师在处理每一阶段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具体的问题。
一、教学准备是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的前提
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所要处理的问题解决行为,也就是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所要做的工作。
课堂教学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所以,目标的制定应该是逐步提高的,从知识层面到技能层面,然后上升到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这样学生才能从课堂生发出新的理念,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准备的结果是教学方案,目前对教案的管理有一种倾向,那就是繁琐的规范化、标准化,对所有的教师采用同样的模式进行统一管理,但教学实施本质上说是一种艺术,需要个性化,而没有个性化的教学(包括教案),就不可能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如果把这种管理权部分交给学生,由学生来评价教师的备课是否认真与充分,形成一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这样的评价标准可能会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准备后的实施要根据课堂情景进行及时调整。研究表明,教案过于详尽的教师,照本宣科而对学生的反应反倒不敏感,较少鼓励学生谈自己的看法和进行讨论。相比准备计划简略的教师课堂的随机性大,注意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幽默风趣的语言感染学生,引发学生的思考。在教学实践中,如上油画创作课时,学生开始画面简单,处理手法过于单一,色调不够明确,我发现这一问题后,及时与学生沟通,讲解油画创作的特点,提出了有效的建议。让学生明白绘画不是简单的照抄,应是在画的同时你所采用的不同技法?引导和帮助学生懂得了绘画更重要的是表现绘画以外的情感、色调情趣及引发人对画面的思考,这才是绘画的真谛。适当灵活的教学环节既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又启发学生自由成长,让课堂成为知识的生发地。
二、实施策略研究
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是指教师为实施上述的教学方案而发生在课堂内外的一系列行为。通过有效教学实施过程策略研究,真正实现教学“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的理念。促使教学在教学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教育的质量。
有效教学过程实施策略研究,关键在教师要学会选择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其选择先要根据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的是有效教学开展的前提,以保证教学工作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其次根据教学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合适的教学方式是有效教学开展的基础。第三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有效教学实现的保证。课堂上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课堂教学效果的好与坏,不是看老师讲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到了多少,因材施教才能保证学生在课堂能学到知识,多学知识。最后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尽可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这是有效教学实施的关键。课堂上,课本,教授内容是死的东西,如何让这些生硬的理论知识鲜活起来,变成学生容易掌握的东西呢?老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如何是至关重要的。如在上油画课时,我选择利用多媒体和图片辅助教学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讲解这些优秀作品背后的故事以及画家取得成功所付出的艰辛。这样引发学生对艺术的思考,激发了学生对艺术的热爱。通过这样分层次教学要求,既尊重每位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也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真正实现了教与学的转化,使实施策略成为可能。
三、有效教学评价策略研究
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评价行为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涉及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与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是为了“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它的直接目的是为教师改进教学或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全面而具体的依据,为学生有一个健康、快乐人生做准备。在教学评价过程中,让学生也学会自我评价,为艺术评价提供一个开放、可持续发展的平台,使评价得到不断完善和提高。
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即测定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及其达到目标的程度。因此,它是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也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例如有一节色彩课是让学生用色调表现人的感受和联想。课题要求学生在表现时手法可以多样,材料和形式作了明确要求和规定,对作业最后效果也做了明确判断标准。老师也在教学评价中,不仅实现自身价值的提升,而且促进师生共同的进步,这样的结果必定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也为学科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的财富。
教师课堂行为的评价特别是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可以促进学校管理的校本化和民主化,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教学评价策略研究还应研究教师的教、作业标准等所带来评判价值标准的思考。都是要在评价中考虑的因素,这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起重视的。树立正确的教学评价策略,既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评价观和人生观,也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育理念,不断去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和个人人格魅力。可见策略的特点在于对教学过程的计谋性思考。这也说明教学评价策略不仅具有目标性、计划性和选择性,同时又有艺术性和直觉性的特征。
四、教学后的反思促进有效教学的发展
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他们设计自己能力和了解自己的能力十分重要。青年人先积累知识,才能判断。通过教学,我的体会是教与学都是技能和修养提高的途径,最终使学生艺术语言、思路和个人取向达到成熟。教学中应不断鼓励学生尝试新的表现形式,要求学生明确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把对象在自己心目中激起的表现欲望化作一种艺术激情,抓住形象中新的语言,达到美的意境和传神的目的。梵高说:“严格遵循现实,遵循所见的人物、事物。”真实是梵高的艺术生命,但灵魂却是在真实中注入的艺术家的情感。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体会艺术教学中不仅表现眼前的人物和事物,更重要的是在观察的基础上有感而发,注入艺术家情感,达到艺术表现无法之法高的境界。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总结教学方法,注意艺术教学中形象的内涵和内在气质、艺术修养、鉴别能力的提高。最后教师在教学中集中精力和心态的平稳最为重要,克服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思想作风。学生在艺术表现中情感欠缺,影响了他们艺术表现的到位,也影响了他们深刻的理解艺术表现规律。教师根据存在问题,应鼓励学生不断加强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和尝试新的艺术创作手法,相信这样的教学会使学生的技能和综合素养达到提高。
有效教学策略在高校美术课程教学中实施策略研究是我们一直要努力研究、探索的课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总结教学过程的得失,研究分析教学评价的科学性,为艺术可持续发展寻找一条光明大道。
参考文献:
[1] 肖成全.《有效教学》,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2] 崔允?t.《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倡导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统筹考虑学习者、教育者、教学内容与环境等各个要素,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教学也是一种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具体地说,按教学活动的进程把教学分成准备、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研究。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有效的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和教学的评价,并据此来划分教师在处理每一阶段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具体的问题。
一、教学准备是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的前提
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所要处理的问题解决行为,也就是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所要做的工作。
课堂教学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所以,目标的制定应该是逐步提高的,从知识层面到技能层面,然后上升到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这样学生才能从课堂生发出新的理念,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准备的结果是教学方案,目前对教案的管理有一种倾向,那就是繁琐的规范化、标准化,对所有的教师采用同样的模式进行统一管理,但教学实施本质上说是一种艺术,需要个性化,而没有个性化的教学(包括教案),就不可能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如果把这种管理权部分交给学生,由学生来评价教师的备课是否认真与充分,形成一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这样的评价标准可能会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准备后的实施要根据课堂情景进行及时调整。研究表明,教案过于详尽的教师,照本宣科而对学生的反应反倒不敏感,较少鼓励学生谈自己的看法和进行讨论。相比准备计划简略的教师课堂的随机性大,注意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幽默风趣的语言感染学生,引发学生的思考。在教学实践中,如上油画创作课时,学生开始画面简单,处理手法过于单一,色调不够明确,我发现这一问题后,及时与学生沟通,讲解油画创作的特点,提出了有效的建议。让学生明白绘画不是简单的照抄,应是在画的同时你所采用的不同技法?引导和帮助学生懂得了绘画更重要的是表现绘画以外的情感、色调情趣及引发人对画面的思考,这才是绘画的真谛。适当灵活的教学环节既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又启发学生自由成长,让课堂成为知识的生发地。
二、实施策略研究
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是指教师为实施上述的教学方案而发生在课堂内外的一系列行为。通过有效教学实施过程策略研究,真正实现教学“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的理念。促使教学在教学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教育的质量。
有效教学过程实施策略研究,关键在教师要学会选择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其选择先要根据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的是有效教学开展的前提,以保证教学工作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其次根据教学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合适的教学方式是有效教学开展的基础。第三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有效教学实现的保证。课堂上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课堂教学效果的好与坏,不是看老师讲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到了多少,因材施教才能保证学生在课堂能学到知识,多学知识。最后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尽可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这是有效教学实施的关键。课堂上,课本,教授内容是死的东西,如何让这些生硬的理论知识鲜活起来,变成学生容易掌握的东西呢?老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如何是至关重要的。如在上油画课时,我选择利用多媒体和图片辅助教学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讲解这些优秀作品背后的故事以及画家取得成功所付出的艰辛。这样引发学生对艺术的思考,激发了学生对艺术的热爱。通过这样分层次教学要求,既尊重每位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也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真正实现了教与学的转化,使实施策略成为可能。
三、有效教学评价策略研究
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评价行为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涉及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与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是为了“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它的直接目的是为教师改进教学或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全面而具体的依据,为学生有一个健康、快乐人生做准备。在教学评价过程中,让学生也学会自我评价,为艺术评价提供一个开放、可持续发展的平台,使评价得到不断完善和提高。
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即测定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及其达到目标的程度。因此,它是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也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例如有一节色彩课是让学生用色调表现人的感受和联想。课题要求学生在表现时手法可以多样,材料和形式作了明确要求和规定,对作业最后效果也做了明确判断标准。老师也在教学评价中,不仅实现自身价值的提升,而且促进师生共同的进步,这样的结果必定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也为学科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的财富。
教师课堂行为的评价特别是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可以促进学校管理的校本化和民主化,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教学评价策略研究还应研究教师的教、作业标准等所带来评判价值标准的思考。都是要在评价中考虑的因素,这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起重视的。树立正确的教学评价策略,既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评价观和人生观,也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育理念,不断去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和个人人格魅力。可见策略的特点在于对教学过程的计谋性思考。这也说明教学评价策略不仅具有目标性、计划性和选择性,同时又有艺术性和直觉性的特征。
四、教学后的反思促进有效教学的发展
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他们设计自己能力和了解自己的能力十分重要。青年人先积累知识,才能判断。通过教学,我的体会是教与学都是技能和修养提高的途径,最终使学生艺术语言、思路和个人取向达到成熟。教学中应不断鼓励学生尝试新的表现形式,要求学生明确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把对象在自己心目中激起的表现欲望化作一种艺术激情,抓住形象中新的语言,达到美的意境和传神的目的。梵高说:“严格遵循现实,遵循所见的人物、事物。”真实是梵高的艺术生命,但灵魂却是在真实中注入的艺术家的情感。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体会艺术教学中不仅表现眼前的人物和事物,更重要的是在观察的基础上有感而发,注入艺术家情感,达到艺术表现无法之法高的境界。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总结教学方法,注意艺术教学中形象的内涵和内在气质、艺术修养、鉴别能力的提高。最后教师在教学中集中精力和心态的平稳最为重要,克服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思想作风。学生在艺术表现中情感欠缺,影响了他们艺术表现的到位,也影响了他们深刻的理解艺术表现规律。教师根据存在问题,应鼓励学生不断加强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和尝试新的艺术创作手法,相信这样的教学会使学生的技能和综合素养达到提高。
有效教学策略在高校美术课程教学中实施策略研究是我们一直要努力研究、探索的课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总结教学过程的得失,研究分析教学评价的科学性,为艺术可持续发展寻找一条光明大道。
参考文献:
[1] 肖成全.《有效教学》,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2] 崔允?t.《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
第三篇:薄弱课程有效实施之我见
课程本没有薄弱与非薄弱之分,只不过是人为的一种观念,人为的使其薄弱。使其不薄弱的最有效方法就是领导重视,只有足够重视,才会想办法制定相应的评价机制,教师才去重视,才会想办法像其它“主课”一样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的欲望。
让薄弱课程变得不再薄弱
——参加滨州市薄弱课程管理与教学的研讨会有感 何为薄弱课程?
目前界定为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为何薄弱?
因素一:重视度不够。领导不重视,教师也不会重视,学生更不会重视,家长也不会重视。
因素二:各方面条件不成熟。综合实践活动没有专职教师,没有现成教材,没有经费投入,缺乏活动基地因此其薄弱。学校课程没有现成教材,需要任课教师自己开发,兼职教师精力不够。地方课程还算好一些,有教材可依据。但评价力度不够,上好上差一个样,因此也变得薄弱。
如何改变薄弱局面?
全面落实课程方案,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障。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好几年,但是应试教育的观念在很多老师及家长的心中根深蒂固,紧紧抓住所谓的主科不放,而对所谓的小科“打游击”。如何加强薄弱学科的管理与教学,让其变得不再薄弱呢?
关键因素是领导从思想上重视。领导重视,教师才会重视,学生才会重视;
其次,要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师的课程理念,再次,加强教师培训,掌握其教学方法;;
最后,采取管理措施。比如学校采取专职或跨年级兼课,开展推门课,重视过程管理及师生的评价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资源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受课程性质特点和所处特殊环境影响,其局限性是相当明显的:
1、课程资源匮乏,学科依附性较强
综合实践活动是综合性学科领域,不仅仅是学科课程的整合,也不仅体现在学科研究性学习上,重在“综合性”,它不仅是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还是科学、艺术与道德的综合,自我、自然与社会的综合。
2、有一定的盲从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应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是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远离学生的生活与经验,便背离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初衷。
3、包办代替多于亲历体验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中学”,“全员参与、深度实践、有效体验”,在探究中体验和感受,而目前教学实践中往往忽略了学生亲历体验。
4、重结果轻过程
活动中过于追求成果,忽略了实践过程和活动本身;忽视了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应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责任心的培养,也往往没有重视活动的后续效应,从而降低了活动效益。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1、做好师资培训,确立课程意识,使教师成为课程的实施者和开发者。
认真研习课标,确立课程意识;做好师资培训,扎实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研究是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实施的当务之急;确保师资和课时,是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具有的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的特征,引进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理念,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稳步的发展。重视学生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引导学生在参与体验与探究中成长,使学生个性得以健全发展。
2、以劳动技术教育为突破口,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挖掘多种课程资源,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整合。
劳动与技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指定的学习领域,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质为主要目标。新课程强调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学生丰富的感性体验,强调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的养成,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多途径实施和多学科渗透。以劳动技术教育为突破口,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构建具有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多媒体教学在基础教育中已普遍应用,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综合实践活动更是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广泛地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活动,由于多媒体教学系统提供的图形、声音、语言等交互界面,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人机交互方式,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按自己的学习基础通过各种灵活方便的交互界面来操纵控制学习,学生按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锻炼和提升,课堂教学效益也得以提高。
3、以主题探究为核心,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制定与设计是课程开发的核心,从学生生活经验、社会需要和条件考虑,找寻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确定研究课题进行研究,如对热岛效应的调查研究,空气污染研究、污水整治处理调查、身边的噪声、“北京2008”、“创新中国”等,并分别列出了实践活动方案,体现课程开放性灵活性特点;在校园内建种植园,给学生提供劳动锻炼的场所和机会,学生们播种、浇水、移栽、施肥、拔草,遇到疑难问题时向有经验的人请教。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使学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依托地域特点开展特色研究,选取诸如中国民间艺术剪纸艺术、手工艺作品制作、民俗文化研究等,用典型活动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分析问题,明辨是非的能力。做到课程因地制宜,自然生成,形成校本课程,并进一步构建课程体系。
4、注重课题研究,在实践与研究中丰富和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能力。
教学实践与科学研究关系紧密,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和总结教学,进一步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深入开展课程资源整合研究,以开展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探究学习为基本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断积累优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逐步完善。
四、思索与展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处于起步阶段,新课程还没有完全深入人心,缺少成熟经验可借鉴;从事这门课程的教育工作者们还处于艰难的探索阶段,来自社会家庭甚至学校的升学压力,使得这门课程的生存与发展都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师资队伍的薄弱,教学资源的匮乏,使得这门特殊课程在实施中有些举步维艰。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对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的理解和需求,使综合实践活动希望与压力、机遇和挑战并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临开拓与创新的机遇,需要不断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不断积累总结,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符合现实需要。
二、原因分析
上述学科之所以成为薄弱学科,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归纳一下,我们认为既有客观上的原因,但更多的是我们主观上的原因。
客观上的原因,其一是历史遗留问题,是“应试教育”造成的恶果,也是出现“薄弱学科”的症结所在。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延袭“应试教育”,以升学率和分数评价学校和教师的工作。考试与评价的指挥棒,让校长和教师的两眼始终放在、盯在被考试的几个学科上,竭力在这几个学科上争取高分,以提高所谓的质量和升学率。上述学科没有列为考试科目,或是不作为考试主要科目,是不影响教学质量,也不影响升学率的。因此,便长期被领导和教师忽视。更严重的后果是,考试与评价的指挥棒,也引起了家长、社会,甚至是接受教育的学生对这些学科的不重视,进一步加速了其薄弱化。为什么体、音、美等这些深受一代又一代学生喜欢的传统学科,最后竟成了被学生视为正常并无情抛弃的“薄弱学科”了呢?这是不是教育的悲哀、我们的悲哀,教育的失败、我们的失败呢?
其二是师资问题。师资力量不足、不配套,师资水平不高、专业化教师严重缺乏的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专业要求较高的体、音、美教师。这些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教师必须有一定的专业特长。如:音乐教师除具有扎实地音乐知识外,还要有较好的识谱能力、熟练弹奏键盘、乐器的能力;美术教师要亲手画,体育教师要做出标准的示范动作等,但目前这些学科大都是教师在兼任,其教学的实际教学水平就可想而知了。在一些规模小、学生少的学校和教学点,目前仍沿用包班制,一个人要包带所有学科,其质量和效果更是难以保证。兼职教师过多,且队伍极不稳定,导致培养培训工作不能完全落实,学科的教研教改难以有效开展,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更是成为空谈。
其三是学校经费和设备问题。学校经费紧张以及由此带来的所需教学器材、设备问题匮乏的问题也比较突出。部分学校教学设施实在落后,教学资源严重短缺,教学必需品也少之又少。由于吸引力不强,教学效果差,久而久之,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抑制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当然也我们不排除学校工作头绪多,安全压力大,检查评比频繁等客观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
主观上的原因,主要是学校领导的思想观念问题。他们本身对这些学科不重视,思想认识不到位。由于不纳入升学考试,出于功利意识,所以对此类学科“另眼看待”。加上编制、教师结构等原因,学校在分配工作时总是先保证语、数等统考科目,然后把薄弱学科当作“搭头”分担给课时不足人员。对这些学科,觉得只要每个学科都分配下去,有人担任就行了。至于课时是否上足了,这些学科的师资水平如何,教学任务完成的怎样,对这些学科的教学如何进行督促和考评,领导或是没有时间或是不愿意去过问和研究。在常规教学检查时,即使对这些学科进行检查,要求也比较低,往往过多考虑兼职的因素,对教师不备课、不布置和批改作业,甚至使用旧备课本等错误做法采取默认的态度。针对这些学科开展的诸如赛教、观摩等教学研讨活动以及采取的激励措施更是难有所见。总之,对薄弱学科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一句话:任其为之。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造成管理淡漠,并见怪不怪。
其次是教师的思想认识问题。同样受“应试教育”与教育评价的错误影响,教师们对此类学科也是“另眼看待”。觉得反正学校没给什么压力,学生考试题自己定,甚至于不考试随便给个分数也就交差了,无需认真,只要过得去就行了。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语、数等所谓的“主科”上,而对兼任学科无力重视,也不愿重视,认为只要能上讲台应付这些学科就算尽力了。有的教师专业素质、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本来有待提高,但又不愿在教学上下功夫、动脑筋,也不愿对新课程主动学习,主动钻研,主动提高。
三、工作建议和要求
应该肯定的是,我县自2003年实施课程改革以来,全县中小学的课堂教学正在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教师的教学角色正在向着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方向发展,课程改革产生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但是,新课程在实施中的学科发展不均衡、薄弱学科改革不到位,其教学和管理上在一些学校被忽视或是被淡忘,在课程改革发展的今天,已成为制约我县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发展的瓶颈。
为了扭转薄弱学科这一现状,探索改变薄弱学科教学局面的路子,2008下半年,我们曾在部分小学进行了一次新课改下薄弱学科实施情况的调研活动,发现了一些问题,形成调研报告印发到了全县中小学。此次检查,发现这个问题依然没有引起我们领导和教师的重视,轻视薄弱学科的问题仍旧顽固地存在。
所以,我们再次组织了本次视导检查。下一步,教研室将依据省、市意见,计划把加强薄弱学科建设工作,作为2010年规范办学行为乃至今后3~5年的一项重要任务,努力将我县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引向深入。
为此,我们要求各校要配合县上这一工作目标,把加强薄弱学科建设,摆上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位置,要确定以加强薄弱学科建设为一个抓手,切实贯彻新课改精神,转变教学管理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工作思路。
现就加强中小学薄弱学科建设,结合我县实际,提出以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进一步认识全面落实课程方案、加强薄弱学科的重大意义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课程是国家推进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课程的开设必须满足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需要。教育部专门就学生素质教育强调指出,中小学开设的所有学科,都承担着培养学生素质的任务,尤其是那些没有列入考试范围的学科;这次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使中小学教育回归到素质教育上来。恰恰正是那些被我们忽视的“小学科”,在培养、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技能和素质等方面,起到了其他学科无论如何也起不到的作用。这是国家教育改革中要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目标所在。所以,“小学科”并不小。应该说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叫得最响的是德育,落实最好的是智育,做的最差的是体育。
薄弱学科的存在,严重违背了国家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要求,影响了对学生实施合格的、完整的义务教育的任务,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阻碍了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无疑是目前落实教育方针的软肋,是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
因此各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校长,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要认识到加强薄弱学科的教学管理工作,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必须要从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对人民教育事业负责的高度,进一步认识这一问题的紧迫性、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成才观、课改课程观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观,切实采取有力措施,把薄弱学科建设,作为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工作来抓,尽快改变当前学科发展不均衡的现状,预防青少年思想和学业的畸形发展。
我们的教师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应试教育”极大地垄断和歪曲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把自然(科学)、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看作“副科”而不被重视,已经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这是几十年来教育界最严重的缺失。我们的学校在功利思想作怪下,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的教育只有真正成为广大少年儿童既有丰富理论知识,又有博学多才实践能力的平台,才能撑起民族的希望。我们的教师处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沿和阵地上,是学生教育的主要落实者和实施者,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我们的教学行为,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方向、课改的成败,关系着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所以我们一定更保持清醒的头脑,理直气壮地坚持正确做法,坚决抵制片面甚至错误言行,在实际工作中,尽自己最大努力,妥善处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在我们手里,不要让薄弱学科再继续“薄弱”下去了。
二、进一步加强领导,制定措施,严格落实管理
1、各校要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加强对薄弱学科建设的组织领导,并定期研究薄弱学科建设工作,在政策和经费上尽力给予倾斜和支持。校长是该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确保人、财、物、时间、效果五到位。设立薄弱学科督导小组,由一名副校长任组长,具体负责薄弱学科建设工作的落实。规模较大的学校要成立学科组,安排工作热情高,思想业务素质过硬的教师担任教研组长,具体负责本学科常规教学的组织实施和每月的常规教学检查工作。各中心校也应成立相应中心教研组,组织开展教学研讨和课题研究活动,落实薄弱学科建设的督促和检查,从而形成在中心校这个层级上薄弱学科有专人操心、专人管理的良好局面。在平时的“双常规”工作检查和考核时,中心校要将薄弱学科建设工作列入重要内容,并将结果纳入对校长和学校的考核当中。
2、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严格执行教育部下达的课时计划,不打折扣地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按时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这是加强薄弱学科建设的重要环节。
3、要结合学校实际,修订完善学校薄弱学科教学的各项管理制度,使薄弱学科管理工作有部署、有检查、有结果、有反馈、有奖惩、有提升,确保建设工作依据预定方案和措施,有条不紊地贯彻实施。
4、加强对薄弱学科的过程管理。要像管理语文、数学学科一样,每周、每月和每学期,教研组、学校和中心学校等,都要及时加强对薄弱学科备课、上课、批改等各项常规管理的有效督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于课堂教学管理,要坚持计划指导下的教学目标责任制,责任到人,其他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薄弱学科课时、删减教学内容。中心学校下校视导检查,要听薄弱学科的课,要检查薄弱学科的作业与备课,要在检查通报中对薄弱学科予以突出强调。
5、将薄弱学科纳入统一的考试评价之中。各校可探索和制订薄弱学科教学质量检测方案,通过灵活多样的检测方式和办法,搞好薄弱学科检测考核工作。诸如,由督导小组组织,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师任课情况,采取全员参与和抽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测。对于教师担任同一学科多个班级教学任务的,如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微机等学科,可采取随机抽查一个班的方式进行。在检测内容上做到紧扣新课程标准,突出动手操作能力的检测,如音乐测试,以乐理知识检测为辅,重点检测学生视唱、舞蹈技能;美术学科重点检测学生绘画能力;体育学科重点考察队形队列和跑跳等运动技能。检测结果要小结通报,要同教师的工作业绩挂钩。
6、采取有效措施,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一方面要抓好薄弱学科教师的管理;学校在确定相关学科专职教师后,应为其建立专门的成长档案,强化对专职教师的考核,杜绝“专职不专心”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要切实关心薄弱学科教师,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要在职称评定、评先选优、工作考核和绩效考核等方面同等对待;薄弱学科教学工作量应与其他学科一视同仁;薄弱学科开展的文体、科技等有关课外活动,应给指导教师合理计入教学工作量。如果是专职薄弱学科教师,就专门以薄弱学科的成绩进行绩效评价分;如果是兼职教师,就把所有兼任学科实行捆绑管理、打通核算,从而使薄弱学科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工作业绩和绩效工资的分配。
三、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薄弱学科师资水平
常言说得好,投师不明,学艺不高。各校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推动薄弱学科建设最重要的工作来抓。
首先,要按照课程标准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尽可能配齐薄弱学科任课教师。这是有责任的学校应该做到的。要在学校教师总数内,科学设岗,合理配置师资,切实纠正薄弱学科不设岗、不安排教师的现象。要根据教师的教学特长,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师的任教学科,适当增加薄弱学科教师的比例。在配齐师资方面,要把争取上级支持与内部挖潜结合起来,一方面积极主动向上级部门申请补充人员。另一方面要通过校本培训,积极调配,自行培养和培训,形成自己的薄弱学科教师队伍。其次,要尽可能实现薄弱学科教师的专职化或专任化。要使薄弱学科真正强起来,就要最大限度地落实薄弱学科教师的专职化或专任化,改变薄弱学科无专职教师、全是兼任的现象。象语、数学科那样,教师专职化或专任化后,可以从体制上避免薄弱学科课程挪作他用或教学应付式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学校好管理了,教师个人也会更加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扭转薄弱学科开课率低、教学效果差的局面。条件较好的学校,应建立和完善自己的专职化队伍,并成立和健全自己的教研组织。条件暂不具备的学校,也要尽可能确定部分学科的专职化教师,其它兼任教师的兼任学科也要尽可能在一定周期内固定下来,达到专任化,以便于其专业的发展。
其三,要切实加强薄弱学科教师的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省上从2008年起计划用5年时间,对全省现有中小学薄弱学科教师进行一次全员培训,每个薄弱学科教师每年接受继续教育不少于48个学时,并要形成制度。县上也将从今年的 “阳光师训”开始,增加薄弱学科教师培训的比重。我们的学校要重视这些机会,积极安排教师参加。平时,学校也要创造各种机会,对薄弱学科教师的培训实行倾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支持教师外出学习或参加研究活动,让教师开阔视野,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还可以组织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现代远程教育培训,达到促进薄弱学科教师专业化提升目的。有初中部的中心校也可针对各小学薄弱学科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充分发挥初中教师的作用,及时对小学教师进行指导帮助,加强小学薄弱学科教学的力量。
四、加强教学研究,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在这方面,学校可做的工作可以说很多。但我们认为,核心问题是进行提高课堂效益的研究。这是搞好薄弱学科建设的重要措施。要重点研究,如何通过优化教学过程,改革课堂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构建有效课堂,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授课效率,力争在40或45分钟内全面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不给学生另外增加课外负担这一课题,不断探索出一条适合薄弱学科发展的课堂教学路子。
为此,我们可以邀请有关专家进校做“提高薄弱学科课堂效率”的专题讲座;可以邀请校内外知名教师上薄弱学科示范课;可以安排教师上观摩研讨课,邀请有关专家辅导点评;可以组织开展“提高薄弱学科课堂效率” 专题研讨会和“同课异构”交流活动,在交流互动中提高技艺;可以通过推门听课的形式对薄弱学科课堂教学进行专题“会诊”;可以长期开展“课堂开放”活动,面向家长开放课堂,悉心听取家长的意见;可以组织薄弱学科赛教活动;可以开展薄弱学科教师的个人基本功大赛;可以定期开展薄弱学科教师优秀论文、教学设计、课件、教学反思和艺术作品等优秀教学成果的征评活动;可以开展评审和命名薄弱学科“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的活动,表彰和奖励一批薄弱学科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通过活动,在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同时,提高中小学薄弱学科教科研水平,推动薄弱学科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
各中心校也要以乡镇为单位,定期开展好薄弱学科的相关教研活动,引导教师不仅在专业素质上不断进步,更重要的是促进其在对待专业的态度上也要不断提高。
五、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保障薄弱学科教学正常开展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加强薄弱学科建设,全面推进课程改革,首先应该加大经费投入,完善教学设施,补充课程资源(包括图书报刊资料、音像资料、教学挂图、教学软件等),配齐薄弱学科所需的教学仪器和设备,修整运动场地,尽可能达到规定设施配备标准。要通过努力改善教学条件,保障薄弱学科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条件好的学校,可设置微机、多媒体、音乐、美术等学科专用教室,满足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音乐器材、舞蹈、鼓号、美术器材的装备数量。
条件稍差一点的学校,可做好规划,逐年添置,分步实施。我们的老师也要在学校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学会多动脑,勤动手,充分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优势,开发和使用当地的课程资源,多种形式地组织学生开展教学和实践活动。也可利用废旧物品自制一些教学用具来替代教学设备。虽然替代品样子不一定好看,但同样可以起到完成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作用。另外,突破自我封闭的管理模式,注重与兄弟学校的联合,在教学资源和设备方面,加强合作,互通有无,实现共享,也不失为改善办学条件的一种可行的思路和办法。
众所周知,这两年,国家在课程改革和基础教育方面的投资在逐年增加,学校的教育经费也越来越宽裕,再不是前些年捉襟见肘的光景了。所以在改善薄弱学科的教学设施和条件方面加大经费投入是有条件、有可能的。如果确有实际困难,我们还可积极争取上级支持。
当然,教学设施和条件的“建”与“配”,只是加强薄弱学科建设的基础,更重要的应该是“管”好、“用”好。在这一方面,一定要贯彻“宁可用坏,不要放坏;宁可用着过时、淘汰,不可闲置被过时、被淘汰”的管用思想,要让花了代价添置的设施在薄弱学科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价值和作用。
六、加强舆论宣传,为薄弱学科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加强薄弱学科建设工作,是全面推进我县中小学课程改革和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针对目前社会上和部分学生及家长轻视薄弱学科的现象,各校要承担起舆论宣传、正确引导的责任与义务,通过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大力宣传薄弱学科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宣传按照国家要求,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给学生以完整、合格的义务教育的重要意义,让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从而让加强薄弱学科建设这一重要工作,取得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综上所述,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瓶颈在薄弱学科,全面推进课程改革责任在我们学校,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焦点在领导和教师的观念意识。作为现代教育的践行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各校一定要把促进薄弱学科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相应的提高规划,采取有力措施,力争在三五年或更短的时间内,改变我县薄弱学科的教学现状,使这些真正能够体现培养学生素质的学科有一个更大的突破、更好的改善和更快地发展。县教研室也将进一步加强薄弱学科的研究与指导工作。目前已基本配齐学科教研人员。我们将继续组织薄弱学科培训工作,坚持开展薄弱学科的调查与研究,经常组织骨干教师和教研员深入学校检查指导,帮助学校和一线教师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就薄弱学科教学中的共性难点问题,将设立研究课题,积极组织开展研究和培训工作,努力使教科研工作对一线教学能够起到专业引领作用。各校在加强薄弱学科建设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意见和建议,好的做法和措施,或者遇到困难和困惑,也请及时上报教研室。
当然,薄弱学科的教学与管理问题积淀太深,其改善在短期内恐难立竿见影,所谓任重道远,这就更需要学校和教师摒弃功利思想,用足够的耐心,面对现实,调整理念,规范办学,清醒执教,从祖国发展、民族未来的大局考虑,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从本校实际出发,积极探索缓解和破解当前尴尬局面的新思路、新办法。我们相信,通过我们广大教师的不懈努力,薄弱学科一定会“强壮”起来!我们的学校和教师一定能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勇气和信念,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绝不会懈怠薄弱学科的建设工作!
第四篇:薄弱课程有效实施之我见
薄弱课程有效实施之我见
杜磊
小学的音乐、美术、体育、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五个学科被普遍地认为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中的薄弱学科,事实也完全这样。大部分教师只能完成教学任务的一半,个别教师只顶名不开课,还有的教师有备课、教案、而不上课,不少教师不按教材内容上课,因此,农村小学音、体、美、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教学更为薄弱。音、体、美、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成为薄弱学科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我们从教育内部着眼分析,认为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现有教师队伍的素质先天发育不足。
在农村学校中正规专业学校毕业的老师基本很少,大都是没有经过专业教育的人员,参加工作时虽有初中或高中学历,但艺体科的基础却很差。
(二)现有教师队伍的素质后天营养不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拨乱反正,教育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针对教师队伍素质低,学历不达标这一严重问题,为解决教学急需,先对教师进行了四、五年的教材教法培训,又采取有力措施,进行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学历达标教育(即补尝教育)。这些教育活动提高了教师队伍的专业知识和教学业务能力。但这些教育培训活动侧重了语数等主要学科,忽视或还没有顾得上音、美、体这些过去所说的副科,因此,虽进行了近15年的培训提高,目前教师队伍的艺体素质没多大变化,整体素质仍然较差。
(三)“应试教育”造成的恶果。
中国的教育,长期以来延袭着“应试教育”,以升学率和分数评价学校和教师。教学内容的重点,教师的两眼始终放在、盯在被考试的几个学科上,并且竭力在这几个学科上争高分,以提高升学率,音、美、体(后来加上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不列为考试学科,不影响学生得高分,也不影响升学率,因此,这些学科长期被领导和教师忽视,只要有人上,课开齐就行了,至于课时是否上足了,这些学科的师资水平如何,教学任务完成的怎样,对这些学科的教学如何进行督促和考察,领导和教师或是没有时间或不愿意去过问和研究。
(四)与这些学科的“很强的实践性”特点有关。
音、美、体、综合实践活动四个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一定的专业特长。如:音乐教师除具有扎实地音乐知识外,还要有较好的识谱能力、熟练弹奏键盘乐器的能力,美术教师要亲手画,体育教师要作出标准的示范动作,综合实践活动动课教师要边讲边做给学生看,教师没有实践能力是无法进行教学工作的。目前,所有的小学教师都能教(或者说都敢教)语、数、自然、社会课,差点的教不了中高年级的,还可以教低年级的,但音、美、体、综合实践活动,特别是音、体、美至少有半数教师不懂,不敢接课,即使勉强地接了课,也很难完成教学任务。
五个薄弱学科直接影响着小学阶段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因此加强音、美、体、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教学管理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为了打好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的基础,我认为针对造成音、美、体、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为薄弱学科的原因,在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上,主要应作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教师培训,着力提升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
长期以来,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薄弱中小学教师素质普遍偏低且提高缓慢,这一状况显然不能适应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因此,在推进薄弱中小学课程改革中,必须把提升教师素质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教师理念的更新,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把握,更多地要依赖于教师培训工作。应坚持 “ 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 的原则,以骨干教师培训为切口,以全员培训为目标,分阶段逐步展开培训,将教师培训工作贯穿推进薄弱中小学课程改造工作的始终。在培训内容上,要针对薄弱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情况,在为他们阐述新课程理念的时候,力戒抽象的概念灌输,引入大量鲜活的案例,保证他们听了以后能受到启发,得到教育。在培训方式上,要安排灵活多样的参与式、体验式的培训,使薄弱中小学教师通过培训能切实领会新课程的各项要求,着力提升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2)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它将有利于创设教师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相互切磋的学校文化,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型组织。结合薄弱中小学教育实际,以校为本就是要充分发挥中心校的辐射作用,通过联片教研等有效措施,切实提高薄弱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水平。
(3)增加经费投入,有效保障薄弱学校新课程实施
经费不足是影响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许多地方政府没有为新课程改革投入必要的资金,而学校自筹新课程改革经费又存在诸多障碍。建议为新课程改革投入专项经费,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课程改革经费划拨渠道的畅通,杜绝教育经费被挪用的现象。建议改革教育经费的划拨渠道,由现行的教育经费归口各级地方财政部门划拨,改为归口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垂直管理,以保证教育经费专款专用。
(4)加强对薄弱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指导、帮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组织教研人员沉下去,和薄弱中小学教师一起研究新课程、探讨新教法。要组织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定期到薄弱学校开讲座、上示范课,传播先进经验。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把一些先进的教育思想、典型经验介绍、成功课堂教学刻成光盘,到薄弱学校播放,帮助薄弱中小学教师尽快提高新课程执行能力。要积极建立城市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结对帮扶制度,促进薄弱中小学课程改革顺利实施。
【案例】 踢毽子
【启示】:
《踢毽子》这一校本课程的开发,很适合薄弱学校的特点:即一方面花费少、成本低;另一方面投入时间较短、卷入人员较少(比如教师小组)、涉及面较窄(如一个科目等)。因为薄弱学校往往是经费缺乏、基础设施设备薄弱、教师素质偏低、学生生源较差的学校,所以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首先需要准确定位,也就是说,立足于学校的现实情况,开发那些适合本校学生实际需求和教师实际能力的、能够整合学校周边社区资源的、切实可行的校本课程。除此,薄弱学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还应当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及课程专家的指导,以保证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和实施,保证校本课程的规范化、科学化。
第五篇:扎实有效实施家乡课程
扎实有效地实施家乡课程
抚松县第八中学
韩迎春
我的家乡露水河是地处长白山脚下林区小镇,隶属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管辖。虽然地处偏远,但我们同样沐浴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春风里。在上一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校开齐了国家三级基础课程要求的各个科目。在“文化立校,内涵发展”的教育理念下,围绕“关注有效教学,构建生命化的课堂”这一主题,我校的家乡课程行之有效地开展起来。下面就我们学校开设家乡课程情况做如下汇报
一、对家乡课程的认识
地理+历史+生物+„„≠家乡
家乡课程是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基准,以国家《地方课程管理指南(讨论稿)》为依据,参考了《吉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规划(讨论稿)》,并根据我省经济、文化发展以及地域特点的实际情况编写的。它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反映了我省发展的实际和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力求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公民为目标。家乡课程不是单一学科课程的延伸,辅助或附庸,家乡并不是学科大拼盘,而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它具有自己独特的教育价值,并与其他课程具有等同性。初中阶段的家乡课程共6册,18个单元,在七——九年级使用。该课程内容包括吉林省的文化与习俗、自然探究、社会探究三个领域,该课程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我省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环境,注意引导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经历“问题情境――实践体验――表达交流”等研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对家乡课程落实
家乡课程处处折射出新课程理念的光辉,这就指导我们从教教师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在教学中注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学,教师要从传统的课堂传授方式转变到与学生同步学习的活动中。在教学中我们注重了以下三个方面。
1、学习中的活动性
地方教材《家乡》不是教师教学的“讲本”,而是力求构建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的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多的表现自己和充分交流的机会,以及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因此,要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爱学、乐学,在玩儿中学、做中学。牢牢地把握这个基本原则,引导学生对活动产生兴趣,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来帮助学生学习,让学生获得成功。例如:13单元《绿色吉林》中的“林业”一课时,根据我们身处林区的情况,我们设置了 “红松故乡--绿色永驻” 主题学习活动,根据对学生的分析和可以利用的资源情况,我们将主题细分成一些小主题,如露水河林区的森林资源的种类与分布、红松母树林的保护、森林作用等,这样安排是考虑到这些内容相对简单并且资源丰富,且学生比较感兴趣。分组时不是由老师安排,而是学生自由决定。同时设计了系列活动,把语文、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课程内容结合在一起,突出了课程的活动性。在活动中,学生们自主提问,通过团结协作,具体分工去解决问题。通过活动体验,学生们了解了很多森林的知识,爱林护林,保护环境的意识更强了。
2、学习中的自主性
地方教材《家乡》是供学生活动的学习材料,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因此每一个主题都提供了几个选题,便于学生自主选择课题或参照这种样式自己设立课题进行研究性活动,这样给学生比较大的活动空间,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如我校自行设置的《我爱抚松》主题,包括抚松的历史、现在、未来三个单元。在《今日抚松》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参考教材内容进一步设计了“做一次小导游,介绍我们的抚松”的活动。
活动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课前调查抚松的各方面情况,主要是个人研究。学生个人利用调查、请教、查阅资料等方法认识抚松的基本情况,然后统计调查结果,并学习用表格的方式表达统计结果。第二部分,课上当一次小导游,主要讨论:(1)导游的工作是怎样的?(2)导游在解说时应注意什么?同时完成两项任务:一是以“美丽的抚松”为题,学习写导游词。二是模拟当导游,即请其他的学生当游客,学生当导游,把自己的县城抚松介绍给他们。在这些活动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集体讨论等形式,把个人的活动与群体活动结合起来,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学习中的实效性
通过家乡课程中设置的系列化、多样化的活动,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各方面素养,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效率。例如通过“实验”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如“食用菌的栽培”;通过课本剧“表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调查”培养实践能力。如 “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通过“技能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基本技能——测量、资料分析与处理、绘画、数据处理等;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了曾经发生在他人经历中的事情并学习和提高观察、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考察” 让学生了解课堂中学习不到的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技能等。
三、落实家乡课程的收获
1、通过家乡课程的学习,我校学生对吉林省及东北地方文化和风俗有了一定的认识,进一步了解了东北文化的特点,掌握了东北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通过对自然领域的探究,使我校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自然问题增进了了解并能进行深刻的思考,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对社会领域的探究,使我校学生更好地了解了家乡的社会生活,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责任感。总之,通过家乡课程的实施培养了我校学生知吉林、爱家乡的情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家乡课程的教学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地理、环境、历史、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这就给我校从教者带来了挑战,更带来机遇。我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做到了正确理解家乡课程的教育价值,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并能多挖掘体现家乡特色的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上的资料和信息开展学习与教学,继续加强知识体系的更新与完善。学科教师之间加强协助,及时向当地有经验的人员请教。在提高家乡课程的教育教学水平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201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