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入WTO与行政观念的更新
加入wto,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使得我国可以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更高层次参与国际事务和全球化进程,但加入wto也将对我国改革开放提出最为严峻的挑战。“入世”首先是“政府的入世”,而行政观念义首当其冲。入世要求行政观念的彻底变革,这是对传统官僚政治的涤荡。具体来说,行政观念的变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放观念
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从封闭走向开放。然而,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有人惊呼“狼来了”,而实际上,只有参与到世界范围的大市场,我国经济才可能产生更大的效应。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学会如何“与狼共舞”。从长远来看,开放对我国有利,而孤立的结果就是越来越游离于国际社会之外,很难在国际空间获得更大的发展。歧视性政策与支离的市场体系势必阻碍公平竞争和资源的有效配置。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客观形势,政府必须树立全球化的开放观念,学会充分利用内部和外部两种资源,参与国内和国际两个竞争市场。
有学者曾指出,我国仍然存在与世贸组织的人文差距,其中最主要表现为特权思想与歧视精神,这些是与wto的原则(如非歧视原则、公平竞争原则等)相悖的。众所周知,即使在国内市场,仍没有统一的国民待遇,存在着各种等级差别、特权思想等。加入wto,即应积极融入国际社会,一方面,要按照国际惯例和规则,制订和完善国内政策法规,并使之透明化,开放国内市场,以吸引更多的国际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尽可能地借助外部资源,促使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相连;另一方面,在参与国际事务中,要具备国际视野,“积极开放,有效管理,前瞻发展”,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加入wto并不是目的,而是利用wto这个活动中心,通过参与国际协作与竞争,维护自己的权益,争取社会收益和经济收益双丰收。对于政府而言,必须以此为契机,积极进取,追求创新,增进行政效率,提高服务质量。
二、服务观念
戴维·奥斯本在《改革政府》中指出:“民主政府是为他们的公民服务而存在的”,并且“使公益服务者对他们顾客需要做出灵敏反应的最好办法,是把资源放在顾客手里让他们挑选。”过去,政府是整个社会的中心,扮演着“全能”的角色,行政权辐射力过于强大,政府过多地关注于命令、管制与垄断。而在现代社会,政府行政部门在本质上是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机关,这取决于公共权力的目的和性质。政府不能只是实施单纯的管制行政,而是为社会、公民提供服务的行政。政府需要实现从“管制行政”向“服务行政”的转变,以“服务型政府”取代“命令、管制型政府”。
遵照wto规则,政府不仅要改变长期以来对国内非公有制经济的不平等做法,还不得对其他国家的市场主体有任何歧视和偏见,必须创造一个公平、开放的竞争环境。政府须致力于提高治理能力,营造良好的改革开放的宏观环境,提高国家竞争力。因此,必须努力提高科学决策水平,改善政府管理,提高办事效率,重塑政府形象,以便为社会、公民提供更为广泛、便捷的信息与服务。
三、民主观念
民主行政的特点就是管理国家事务时须按照一系列法定程序来实施,而不是凭个人意志。民主政治从其本意来讲,是人民掌握权力管理国家的政治。
wto的许多原则(如无歧视原则、透明度原则、公平贸易或竞争原则等),都在于保护其成员国的权益,维持一个公平、公正、民主的竞争环境。在我国行政改革中,一方面要扩大民主参与的程度。民主参与可以为政府任何决策及行为更多地赋予理性因素而避免过多非理性因素的影响。政府必须为公民参与行政决策、行政执行提供正式渠道,广泛吸收公民的不同意见,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另一方面,要增加政府的透明度。在民主国家,政府信息资源是非垄断性资源。缺乏透明度不仅会导致腐败,削弱政府威信,而且还可能掩盖错误和无能,限制公民监督政府和选择得力领导人的能力。缺乏透明度使人们无法把握政府将来所要采取的政策,而这种不确定性会损害商业环境,尤其是投资环境。另外,没有透明度将导致人民对政府失去信任。在现阶段,必须切实推行政务公开,增加公共行政过程的透明度,让公众了解办事程序和规则,实现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真正提高政府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四、效率观念
追求高效是政府行政的内在要求,效率化是公共行政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目前,世界各国都在为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而努力进行机构能力建设。如果政府机构具有竞争性,其能力就会增强。同时,依赖于更具公开性和竞争性的制度,可以降低内部管理的成本。行政效率体现在公共行政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上,是一项综合指标,必然受到组织内外错综复杂因素的影响,因此,提高行政效率也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
加入wto,要求政府在政策决策、争端解决
第二篇:俄罗斯加入WTO报道
俄罗斯入世对检验检疫的影响
俄罗斯入世后,将大幅度地降低税率,由现在10%降到7.8%.促进国外的资本,货物进入俄罗斯市场,降促进俄罗斯进口货物税率的降低。农产品平均进口关税降为10.8%(目前为13.2%),工业品平均进口关税降为7.3%(目前为9.5%)。这些无疑对扩大俄罗斯出口都有很重要的推动作用。另外,俄罗斯将放宽对酒精,医学制剂,加密技术领域进入将不需要许可证。
一,俄罗斯将从2012年1月1日起计划推行新的植物检疫法律
二.俄罗斯计划将在2012年采用新的卫生法律。
三.俄罗斯将在海关联盟框架内与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研究制定统一的生物检疫清单和植物卫生标准,并于2003年1月1日起实施。
四. 俄罗斯将简化通关手续
据俄网站http://www.smb35.ru/news/index.php?ELEMENT_ID=1591消息,普京在12月05号出席俄联邦政府主席会议,讨论制定农业部新的植物检验法时说,新的植物检疫法将明确保障农产品质量并避免守信誉的企业家受到不必要的查询。
普京说,为了是国家的监督检验职能达到最优化,我们做了许多工作,清除了许多行政壁垒。讨论这部植物检疫法草案的目的也在于此,它将用明确的条文规定农产品市场最重要的环节是对产品质量的的监督。避免守信誉的企业家和生产者受到繁琐的手续和文件影响。
同时,普京指出,应当坚定的保护消费者的权益,高度重视粮食市场安全。
除此之外,普京还指出,这部法律非常重要,对协调俄罗斯法律与海关联盟,建立统一经济体非常重要。
据http://www.dist-cons.ru/NewsAM/NewsAMShow.asp?ID=4486312月5日消息新的联邦动植物检疫法旨在完善和调节在植物检疫领域,应收到检疫的产品在入境时,优化植物检疫和植物卫生监督职能和程序。遵守俄罗斯联邦的国际责任的同时,保障出口植物卫生安全。此法律的目的在于: 协调俄罗斯联邦在植物检疫方面的法律与国际法律(2009年12月11日海关联盟植物检疫协议,国际检疫和保护植物协定)接轨。使目前的法律体系与俄罗斯联邦体系和机构执行机关立法符合一致。在应检疫产品消毒,实验室调查研究方面给予的法人和自然人更大的服务的权力。
法律草案对联邦执行对检疫植物卫生的权力机构,赋予对实检产品消毒,实施产品实
验室调查研究的权力。
除此之外,在这些机构的所属权力范围内,可以在与此法律法案相符的情况下,实行(修改)植物卫生检疫制度。
该法律对入境产品的监管,根据其在植物产品国家出口系统的信用认证评估实行植物卫生风险管理。
法律也对法人和自然人对实检产品实施消毒和实验室留样观察的义务进行了法律确认。
据俄罗斯海关网站消息,海关手续变得简单
俄罗斯海关在对货物,交通工具海关放行手续上进行了简化。海关机构将口岸运输控制的权利移交,包括检查卫生检疫,植物卫生检疫,兽医监督证书等。实现了一站式服务,逐步加快货物和交通工具通关速度。
在整个联邦区域范围内,主要的任务是推广和细化使用互联网报关,海关信息化技术不仅会加快手续的办理,同样还使整个过程透明。将最大程度的减少主观因素在通关过程中的不良作用。截止今年9月份,海关机构发放了大约220万份货物电子申报,占所有货物申报总数的74.3%(2010年和2009年总共只有26.55%和9.12%)。
第三篇:加入WTO总结
加入世贸总结
入世十年后的今天,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以及国内的巨大变化,正使中国的入世红利加速消失,中国面临新的抉择。十年前,中国历尽千辛终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向世界迈出一大步;十年后,中国成长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入世十年,中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经济增速屡创新高,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我们庆幸十年前的那场抉择,因为入世,中国加速了融入世界的步伐,也享受到了全球化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好处。但十年后的今天,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以及中国国内的巨大变化,正加速入世红利的消失,中国正面临着一个新的抉择:是延续这十年来的经济发展模式,继续为世界大量输出“中国制造”,还是选择以新面貌“再入世”,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
第一条路已经走不通。入世之初,国外市场刚刚打开,中国产品找到了新的销售渠道,对外贸易飞速发展。而如今这条销售渠道正变得越来越窄。一是,贸易摩擦增多。正所谓“树大招风”,由于中国对外贸易长期以来的顺差以及经济规模的日益增大,引起一些国家的不满和担忧,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越来越严重。据媒体报道,1980年—1989年,中国遭反倾销投诉64起,仅占世界反倾销案总数1388起的4.6%;而到了2005年—2009年,中国遭反倾销投诉338起,占世界反倾销案总数974起的34.7%。此外,一些国家还设置了技术性贸易壁垒,比如美国的“337条款”。据悉,近年来,我国电池、芯片、彩电接收器、手机、计算机、DVD机、墨盒等产品机电产品、橡胶防老剂、制冷剂等化工产品都曾涉及“337”调查。二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萎缩。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遭受重创,复苏缓慢,国民开始注重储蓄减少消费,而中国产品的主要市场正是这些国家。
此外,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工厂”,得力于中国廉价的生产要素。但如今,中国国内生产要素的价格正在上涨。首先是廉价的劳动力正变得不再廉价。近来,受富士康跳楼事件的影响,代工企业迎来加薪潮,而国家也屡次提高员工最低工资标准,中国的人力成本正在不断上升,依靠廉价劳动力来赚取利润的时代已不复存在。二是,受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以及节能减排措施的影响,国内原材料价格正处于上升通道。三是,受国内火热的房地产市场影响,土地成本直线上升。
生产要素成本的增加以及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加大,导致以廉价取胜的“中国制造”陷入困境,而与此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正在凭借“廉价的生产要素”抢夺“中国制造”的市场。
中国传统的外向型经济模式已不可持续,未来中国继续改革开放的道路将愈加艰辛。正如中国首任驻世界贸易组织大使孙振宇所说,“过去十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比较容易做的事情我们都已经做了。今后更深层次的改革开放,也会遇到更大的阻力。因为任何一项改革,都是利益的再分配,越难的问题越不容易改。只要我们还在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下去,后面更多的是一些攻坚战。”
而要想打赢这些攻坚战,中国必须先从内部进行改革。中国入世十年,诸多红利已渐消散。当下,中国需要以此为起点,寻求“再入世”。这就需要中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逐渐完善政治体制,使其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创造下一个更为健康和辉煌的十年而努力。
第四篇:中国加入WTO后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加入WTO后的机遇与挑战
班级:08国贸学号:200830332046姓名:江原雪 摘要:经过长达13年的努力,在新世纪开端之年,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经济体制改革也将进入新的突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所拥有的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及其可能的民展潜力和蕴藏的无限商机,都必将让中国入世事件成为全球经济界注目的焦点,这一时刻也洽谈室将载入新世界全球经济史册。毋庸置疑,这注定是一个伟大的时刻。我们如何来面对这些机遇和挑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我们只有认清这些问题,才能真正的融入世界,才能真正的在世界市场中处于不败之地。
1.中国加入WTO后的机遇
1.1有利于拉动投资和内需,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初步分析,到2008年,中国在加入WTO和“奥运景气”的双重作用下,经济总量将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以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000美元以上,提前两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吸收吸引外资。这是不言而喻的。WTO的宗旨就是贸易自由化。加入WTO,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将全方位接轨,各种限制逐步打破,在法制和规范更加成熟的条件下,外商会更踊跃地进入中国,不仅可以将产品就地销售,还可以卖到全世界,中国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将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有专家估计,加入WTO后两三年内可吸引1000亿美元以上的外资。加入WTO后,我国将使国际贸易交往更加具有稳定性和可预见性。
1.2加入WTO后将促使国家调整工业和贸易结构
以适应全新的经济形势,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改革而趋于发展完善,以更好的与国际经济市场接轨,改良自身以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借助这个外力的推动与观照,也将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捷径。同进入世也将带动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巨大的劳动力市场是我们的优势,而低成效的农业生产又缺乏足够的国际竞争能力,所以面对国际竞争而促成“入世后,我国将由农业国转向制造工业国”的跨越式发展,是有长远意义的。而与国际接轨之时,法制法规知识产权等其他各相关领域建设,都将因势在必行而做相应调整完善。通过加入WTO,其他成员车对我国开放市场,可以利用国际经济结构调整、产业重组和
转移所提供的机遇,加快国际资本和技术改造中国的传统产业。
1.3加入WTO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中国自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二十年以来的变化为世人所瞩目。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拥有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经过多代领导人的长期努力,已在世界逐步树立起一个有威信可信赖的政治大国形象。但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虽经历了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过渡,经济市场却相对仍处在一个较封闭的受制约状态,而加入WTO以后便可以充分的利用这个全球性经贸组织的影响力,主动参与全球经济规则的制定,为自身及广大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可能,在提高自身经济实力的同时,也充分提高本国的经济影响力及其号召力。参与世界贸易政策制订。成为WTO正式成员后,我们不再只是世贸组织决议的执行者而且是决议的制订者、决策者,我国作业发展中的大国,在国际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得到提高和加强。
1.4加入WTO能促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入世后,光北京就有数十万公务员便主动投身再学习,其主要内因便是入世后可能带来的竞争就业压力。也可以预见,在入世后的经济发展及其求就业的过程中,也能够借助竞争的外在压力和良好的发展环境,不断培养造就大批的相关专业技术人才,这对于持续和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带动全民素质的提高,进而推动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可以说是意义深远的。而且入世后,将加快我国科研,教育发展和体制改革,使我国科研机构、高等教育机构直接参与国际交流,可使科研成果获得WTO成员国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发展我国的技术贸易;另一方面有得于完善科技教育的市场体系,健全法律制度,加强企业之间、企业与院校及科研机构之间的横向联系与合作,充分利用我国巨大的技术和教育市场潜力,加快教育发展。
1.5入世后我国会吸引大量外资
中国原本就拥有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限制更少愈加开放之后,作为全球投资市场的一个热点,中国必将吸引更多的外资涌入。届时借用外来的资金及其技术、迅速发展本国经济将成为一个极有利的条件,而银行、建筑、不动产等方面的外资增长也将带动我诸多经济领域的发展。入世后另一个推动就是迅速发展起我国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往往都占据着国民经济的很大比
重,而入世后能将我国第三产业引向规范化的发展,其可能给我国所能带来的实惠及其就业可能,是短期很难估量的。外资涌入也使中国政府能够集中国内更多的财力、物力发展西部地区。
2.加入WTO后所面临的挑战
2.1 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挑战
由于历史和体制上的种种原因,中国走向市场的过程中有诸多困难和问题,在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下,结构性矛盾愈发突出,尤其是传统产业比重最为严重,虽然近年来,我们加快了传统畜产业的升级换代的步伐,发展了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上收到了明显的改善,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产业仍然处于国际产业分工的下游状态。根据中国的资源情况和发展基础,以有国际国内的市场情况,要继续实施和完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在民展依靠国内市场生存的一些产业,如机电、化工、化学医药、造纸工业以及信息咨询、会计、保险、银行、对外贸易等贸易领域,将直接面对国内外竞争的巨大压力,只有积极争取抓住加入WTO后的机遇,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改造提升我国劳动密集型和资源优势明显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才能保证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处在有利地位和充分就业以及现实的经济利益。
2.2 宏观经济调控能力的挑战
加入WTO后,政府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事务的基础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将政府职能切实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上来;依靠经济和法律手段来调节,调控经济动行,履行好调控者,管理者,仲裁者的职责是摆在各级政府前面的一项新任务。还有,过去20多年虽然我们已经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并在一些重点领域的改革方面取得有效突破,但与完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特别是所有制结构的调研优化还不够,资本和劳动力市场刚刚起步,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全,现代企业制度仍没有全面建立。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深入挖掘体制的潜力,启动方方面面的发展活力,是必须重视的一大课题。同时,加入WTO后,在民营经济,外资经济,合资经济将会呈现出飞快发展的势头。经济成份更加复杂,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大大增强。既要按照非歧视原则,公平贸易原则来加强对宏观经济的监控和调控;又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社会投资,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经济市场的稳定。同时,市场经济的自身规律将是主导一切的决定性因素,与国际资本市场的接轨也将中国与世界经济衔接得更加紧密,届时全球经济圈里发生的任何不稳定与冷暖变化,都可能更直接的影响到我国市场的稳定与发展,这是入世后中国市场所必须面临的挑战,也是中国市场决策者们所必须应对的可能局面。
2.3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挑战
我国骨干优势企业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历史的因素,企业在核心技术开发,经营机制等方面与 国际依靠企业相比差距很大。中国虽然是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能够享有一定程序优惠可能,比如在保护本国弱小工业方面等;另外加入WTO后,中国市场也将会是相对缓慢、有控制的放开,但是相对更多发展完善多年的国际经济市场,尤其是相对WTO的各项要求准则,我们的市场还是相对闭锁的,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是相对特殊的。也就是说一方面我国市场和企业将不得不面对更大的冲击与挑战,另一方面我国还必将在经济体制做出适当的调整与期更好的与世贸组织要求接轨。不管这个过渡期将持续多长时间,我国政府及其市场都必然将经历这一磨合转变的考验。加入WTO后,很多国有企业还难以在短期内从根本上卸掉人多、债重、承担社会职能的三大包袱,尤其是通信、金融等垄断地位比较强的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和竞争压力会更大,将会带来根本性的冲击。部分企业将大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消亡。我国必须促进企业加快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推进产权多元化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将来要逐步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运用信息化手段来整合推进企业的业务流程和内部管理,提升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结束语:百业待举,事在人为。面对加入WTO后的新形势,波峰浪谷,百舸争流,我们更要抖擞精神,把握机遇,乘势而上。我们既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沉着应对,又要有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努力做好应对加入 WTO的各工作。
第五篇:中国汽车加入WTO十周年回顾与展望
中国汽车加入WTO十周年回顾与展望
内容提要:
中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中国汽车市场已经从当时约200万辆发展到2011年近2000万辆,增长了将近十倍,中国汽车的产量占全球的比重也从2000年的3.5%增加到2010年的23.5%。在过去十年中,中国汽车市场的总体年增长率达到了34%。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已经站到了角逐21世纪汽车产业主导地位的舞台中心。
入世的黄金十年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年,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启动了中国国内的消费市场,而且使中国汽车工业面向更广泛的国际市场,按国际化的标准和思维看待问题。入世给中国汽车市场带来了空前繁荣,加快了市场整体向前发展的步伐,使得产业结构升级加速,带来中国车业跨越式发展。因此,可以说入世十年是黄金十年。
“入世”后的中国汽车业不仅没有遭遇灭顶之灾似,反而由最令人担忧的产业,发展成为最令人振奋的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带来的是更加开放充满信心的局面。从汽车的产量、价格到投资都实现了市场化,不仅有更多的外国资本进入中国汽车市场,而且国内大量的民营资本也流入汽车行业。多种资本类型进入汽车行业,使汽车产业的发展有了更强大的支撑。尤其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汽车业几乎是十大产业规划中唯一取得明显效果的行业,中国市场并成为全球汽车巨头的一个最大的亮点。
中国加入WTO给全球汽车制造商带来了一场饕餮盛宴,跨国公司们全力以赴抢占中国市场。短短十年间通用、大众、丰田、日产、本田、现代、菲亚特、标示、雪铁龙、奔驰、福特等全球巨头,在中国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的销售量超过了100万辆,甚至200多万辆。WTO的游戏规则是在开放的竞争环境中构建一个适者生存的新产业格局。而这个新格局的背后,则是企业之间真正生与死的较量。经过入世十年的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已经从小国变成制造大国,同时正在从大国走向强国。
资本流动从单向到双向的巨大转变
入世十年,中国汽车业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中国汽车工业与国际汽车工业的融合也不断加强。这种融合是全方位、深入的,特别是在资本方面。随着中外合资合作的不断深化,推动了合资双方对共同发展的共识,正是这种不断的深化融合,才促使中国汽车逐渐融入世界。合资合作让中国汽车业很好地利用了国际化资源,在合资合作中不断进步,成为世界汽车版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显示在中国逐步融入全球汽车业体系之后,自身汽车业市场和国际市场均因此而发生剧烈变化。
中国入世十年,锻炼了中国汽车人的国际化思维,造就了一批国际化的人才队伍,获得了研发、管理、技术、营销等全方位的有益经验。
中国加入WTO,合资合作打开了中国汽车业融入世界产业体系的大门。中国汽车业通过对外合资合作,不仅引进跨国公司的资金、技术、产品和管理,同时本土汽车的资本也大量输出,参与国际市场的资产重组活动,如对罗孚、萨博、沃尔沃等汽车公司,以及一些汽车零部件公司的并购和购买知识产权等。另外,还有更多的企业在新兴市场国家大量投资设厂,如奇瑞、长城、吉利、东风、一汽、力帆等都在当地组装销售汽车。这一切,可谓真正开启了汽车市场化的洪流。跨国公司把中国作为其全球战略的组成部分,但同时中国的本土汽车业也把海外市场(包括欧美发达国家)纳入了企业的战略规划之中。这是一个资本流动从单向到双向的巨大转变。
发掘自身、嫁接分享、不断再生
入世后,中国汽车工业基本面虽然并未被颠覆和改变,但是随着外资不断涌入,由中国政府主导的“市场换技术”也争论不断。10年间,自主品牌汽车虽不如国人所期待“一日千里”那样的发展,但在被全球所有外资品牌的“包围”之下、国家政策“口惠”多于实惠的情况之下,赢得了30%左右的市场份额,也实属难能可贵。但这还仅仅是乘用车市场,如果论及商用车市场,那就可以称之为“全国山河一片红”了。
有许多人喜欢拿中国的海外市场来说事,由于历史的原因,或者说是“中国特色”的原因,国内乘用车主要是通过在海外建厂来实现扩张,而商用车则是直接出口。“入世”10年来,商用车出口量增加了19.8倍,金额增加了48.5倍。这说明出口车型的品牌、质量、技术和售后服务等方面有了很大提高。汽车零部件(不包括轮胎和一般附配件)出口增加了20倍。
当然,国内汽车的海外发展比起汽车工业历史悠久的发达国家差距还很大。“入世”10年是无法与100年发展史攀比的。“市场换技术”的阶段已经过去。企业通过多年的积累,不断发掘自身的内生力,以及通过国内合资海外收购嫁接分享,和不断再生内生力,全面提升了企业竞争力,在初步满足国内市场的巨大需求之后,逐步图谋海外市场是必然的规律。新的黄金十年便可见分晓。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十年来,利弊并存,总体看来利大于弊。今天,我们不能涉嫌违背悖离WTO非歧视性国民待遇这一基本原则来看待对待外资的进入者,只有摈弃那些与全球现代商业文明格格不入的落后、狭隘的民族主义的观念,排除非理性的干扰,按中国式的科学发展观,尊重市场经济下的汽车市场、企业和技术的发展规律,把握好全球化的商业“游戏规则”,理性地权衡中外博弈各方的利弊得失,才能找到正确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方向或规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