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研究:政府绩效管理体系分析讨论(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3 05:25: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思想政治研究:政府绩效管理体系分析讨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思想政治研究:政府绩效管理体系分析讨论》。

第一篇:思想政治研究:政府绩效管理体系分析讨论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已成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基本目标和方向。建设服务型政府,需要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与之相适应,绩效管理作为一种新的政府管理方式在西方政府管理中已经得到成功应用。如何将政府绩效管理应用于我国当前的服务型政府建设,具有重

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构建服务型政府绩效管理体系的背景及内涵

1.构建服务型政府绩效管理体系的背景

构建服务型政府绩效管理体系的背景有两个,一个是国际背景,一个是国内背景。

第一,国际背景:西方国家的政府再造运动。20世纪70年代末,在凯恩斯主义失灵后,当代西方政府面临着两大日益突出的矛盾:一是必须处理日益繁多的公共事务,而公共资源日趋紧缩;二是民众希望政府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而政府不能穷尽其资源而疲于应付,传统政府架构面临着挑战。因此,政府失灵和财政、债务压力迫使各国政府推行公共服务社会化和市场化的改革,实行政府再造,藉以提高施政满意度。美国在1993年通过了《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布什政府在此基础上颁布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层级式绩效管理体系:项目绩效管理、部门绩效管理和跨部门绩效管理。英国政府自撒切尔夫人主政时期便开始了以效率为中心的雷纳评审、财务管理新方案以及下一步行动方案等政府绩效改革历程。随后继任的梅杰推行以提高服务质量为中心的公民宪章运动和竞争求质量运动,从而使英国的行政改革重心从经济、效率向质量和公共服务转移。1999年,布莱尔政府推出“政府现代化”计划,目的是要“打造能使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的更好的政府”,也就是说建设一个能够向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政府。并通过“关注公共服务”、“提供服务质量”、“信息时代的政府”、“公共服务”等四个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

在此期间,法国、比利时、瑞典、新西兰、澳大利亚以及东南亚地区的新加坡、香港特区政府也都加入了改革的行列。这种在公共部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运用商业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来提高公共部门管理水平及公共服务质量和绩效的方面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推广。以至于有人认为,当今世界各国在政府治理方面正在出现一种“评估国”的趋势。

由此,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席卷全球的以提高政府绩效,提升政府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为中心的政府再造运动。

第二,国内背景: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践要求构建更加与之相适应的政府绩效管理体系。与西方国家的政府再造运动、企业化政府改革相对应,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和核心使命是建设服务型政府。我国的服务型政府是建立在以公共职能履行、公共责任实现、公共财政管理、公共服务绩效评估等内容为基础理论框架上的,其基本思路是发展和提供公共设施、公共事业、公共信息,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建设服务型政府”这一理念自2月21日温家宝总理在中央党校省级主要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仪式上正式提出,3月8日在参加全国人大陕西代表团讨论时又予以重申以来,全国各地政府都纷纷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思路积极行动起来,开展了一场旨在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行政改革运动。因此,探讨和研究我国“服务型政府绩效管理体系”不仅对于推动西方国家政府绩效管理理论与中国政府管理实践相结合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推进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践,填补服务型政府绩效管理理论的研究的不足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服务型政府绩效管理体系的内涵

服务型政府的概念在国外并无这一提法,服务型政府是在1998年就被中国学者首次提出的,国内学者张康之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服务型政府的提出是中国学者的贡献。”国外并无专门针对服务型政府构建绩效管理体系的相关研究。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的服务型政府建设已经为我们的政府绩效管理赋予了新的制度基础和目标导向,新时期的政府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必须与服务型政府的内在价值相吻合。

本文认为,所谓服务型政府的绩效管理体系指的是围绕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运用科学的方法、标准和程序,对政府机关的服务品质、效率、公共责任和公众满意度等方面加以分析与评价,进而对其为公众服务的绩效进行评定和划分等级,在此基础上对政府服务和绩效进行改善和提高的一个管理过程。因此,服务型政府的绩效管理更加强调的是以服务质量和公众需求的满足,强调政府服务更加注重对公众需求的回应性,更加重视行政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二、构建服务型政府绩效管理体系的原则

服务型政府作为一种全新的行政范式和政府治理新模式,其政府绩效管理体系应该围绕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要求来构建,并且与服务型政府的内在价值相吻合,同时还

第二篇:军队绩效管理体系建立研究

军队绩效管理体系建立研究

摘要

必须紧紧把握人类战争形态与军队建设形态整体转型的本质要求,实现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我军才能立于世界军事变革大潮,履行职责,不辱使命。

军事管理是军队战斗力生成的重要因素,信息化时代的军队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

我军现行的管理体制在我军发展建设历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机械化时代的管理模式在新的历史时期已出现了诸多不适应之处。

本文在深入研究我军管理机制及西方发达国家管理机制基础上,运用绩效管理理论,结合总参某局管理工作实际情况,采取实证分析、问卷调查、分析类比、借鉴等方法,对军队人力资源管理特别是绩效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深入探讨了目前我军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通过科学借鉴企业、公共部门、西方发达国家军队中绩效管理成熟经验与实践,提出了建立有效的军队绩效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与可操作方案。

在我军的管理工作研究中,尚未见有深入、系统地研究、建立绩效管理体系的内容,本文在我军管理工作研究中是具有开创性的..

第三篇:高校档案绩效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高校档案绩效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目前,高校档案绩效管理长期落后于高校的实际发展现状,其具体体现为绩效管理缺乏体系建设,缺乏系统完善的绩效管理量化标准,导致绩效考核结构作用甚微。因此,在构建高校档案绩效管理体系过程中,需要明确绩效管理体系指标,确保档案资料的完整、统一和安全,拓展档案的社会和文化服务内容。

目前,高校档案绩效管理体系还处于初期应用阶段,没有充分发挥绩效管理的逻辑严谨、程序缜密的特点,不利于提高高校办学效益,调动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因此,构建高校档案绩效管理体系需要遵循相关绩效管理理论知识,客观、公正、合理地评定档案工作各级部门尤其是员工的绩效,充分提升档案人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推动档案管理工作整体水平的改变。

高校档案绩效管理体系的问题分析

绩效管理缺乏体系建设。纵观我国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还大多停留在传统部门经验管理模式,缺乏绩效管理相关理论与技术作为指导,无法建立起高校档案绩效管理体系,导致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考核范畴不明确,考核内容落后陈旧,考核方法标准不明确,严重阻碍了高校档案职能的履行和管理的完善。此外,高校办公自动化系统、高校档案管理系统缺失关于档案管理的绩效管理模块,更多的是将档案管理与绩效评估相互混淆,从而导致高校档案管理人员无法完成绩效评估统计工作,无法针对档案管理的专业特性和工作内容衡量高校职工的绩效考评。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高校档案绩效考核人员缺乏对于档案管理和绩效考核的清楚认识,导致包括档案管理人员、档案管理部门与高校档案考核三个层面绩效管理缺失,决定了高校档案绩效管理缺乏体系建设,其发展状况远远落后于高校的实际发展现状。

绩效管理量化标准缺失。在高校档案管理中开展绩效考核工作,它必须依托于庞大而系统的绩效考核标准,具备具体的量化参数作为指标,只有针对绩效管理的量化标准越丰富完善,才能保证采集到的绩效管理数据越发细致、缜密。然后,在很多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量化标准大多基于档案搜集整理工作和档案管理工作者的职称评定,它严重偏离了绩效管理的设计初衷,缺乏针对档案管理绩效考核的明确量化标准。此外,高校针对档案管理部门和档案管理人员的月考核、季度考核和年终考核大多依据的是院校制定的部门任务,强调的是落??高校管理制度和员工优秀的事迹,对于员工绩效考核的忽视,导致绩效管理量化标准缺乏应用实践,更无法发挥高校档案部门的实际职能价值。

绩效考核结果作用甚微。在很多高校档案绩效考核结果大多集中于“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等四个层次来表达,绩效考核的评价方式大多集中于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内部员工投票决定,或者由档案管理人员自我评价的形式,或者由高校档案管理主管领导或者各部主任商定,这就导致绩效考核的结果带有很大程度的人为性和目的性,导致很多高校档案工作量不能有效计入到档案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成绩中,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高校各部门员工之间的相互评定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影响到绩效考核结果的公正性,导致高校档案绩效管理出现了“一言堂”和“轮流坐庄”等现象。此外,绩效考核工作大多集中于年底工作评审中,导致绩效考核结果忽视了高校日常档案管理工作表现,导致绩效考核的结果失去了监督约束的效果。

高校档案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

在高校档案绩效管理体系中,应该严格遵循客观公正性原则、绩效管理体系统一性原则、量化标准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保证绩效管理体系能够迎合高校档案管理的实际需求。

客观公正性原则。绩效管理是一门依托于绩效管理的相关理论,真正实现基于绩效目标、绩效阶段任务和量化指标的绩效评价过程控制,产生了诸如绩效考核数据、绩效反馈意见、绩效评价结果等绩效管理数据。在开展高校档案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首先需要遵循的就是客观公正性原则,确保绩效目标具有具体性、可操作性、真实性和时效性;确保绩效阶段任务必须具备完善而清晰的绩效记录,必须加强高校档案管理部门与各级部门、员工的沟通交流,确定每个绩效阶段任务落实到部门和个人;确保量化指标必须迎合高校档案管理的实际工作需求,能够结合绩效管理目标落实科学有效的量化管理数据,尽量避免因为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对于量化数据所产生的人为干扰;确保绩效管理数据必须从实际出发,真正做到科学分析、统筹安排和科学运用。

绩效管理体系统一性原则。在法律法规方面,高校档案管理遵循的是《档案法》的相关规定,这是开展高校档案绩效管理的法律基础和政治红线。在当前高校档案绩效管理中,由于高校的专业设置和管理策略的不同,导致了在开展高校档案绩效管理时存在着诸多差异,也容易导致绩效管理的结果有失公允。因此,在高校档案绩效管理体系构建统一的绩效评估标准就非常有必要,它可以衡量全国各地高校档案绩效管理的实施水平和管理好坏。此外,高校档案绩效管理的制定目标、评价策略和考核结果都需要保持统一的水准,它有助于高校衡量自身档案管理的发展定位,推动其在档案绩效管理的优化升级,进一步保证高校档案绩效考核标准化、体系化和科学化建设工作。

量化标准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在现代管理学中,绩效管理属于定量评价,它取决于绩效管理过程中的量化标准与定性指标,只有严格遵守量化标准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才能保证整个绩效评价更加科学规范。在高校档案绩效管理体系中,量化的绩效评价标准主要明确清晰的绩效标准和标度,而定性指标主要用来衡量高校档案在群体影响力、文化影响力方面的价值,它更加注重提炼高校档案中所蕴含的文化教育功能、历史贡献价值等。在实际绩效管理工作中,我们往往采用量化标准作为衡量绩效管理的主要参数,而采用定性指标作为辅助参考系数,这样才能保证高校档案绩效管理的客观公正,保证评价结果更加符合绩效管理体系的精细要求。

高校档案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策略

明确高校档案绩效管理体系指标。在高校档案绩效管理体系中,必须仔细分析高校档案的具体架构和档案管理的具体职能,在此基础上仔细筛选出高校档案绩效管理体系指标,在实际绩效管理中确定和完善。首先,需要明确四项一级绩效指标,它包括:行政管理方面的指标、档案管理体例指标、基础建设工程指标、档案整理开发指标;在此基础上需要明确十二项二级绩效指标,它包含:组织架构、团队建设、职务范围、责任明确、档案用房、归档方案、整理规则、保管措施、鉴定方式、档案研究、利用手段等。其中,组织架构、团队建设和职务范围属于组织管理方面的内容;档案用房、归档方案、整理规则、保管措施属于档案保管保护条件;而涉及到鉴定方式、档案研究、利用手段等属于基础业务建设,这些都需要在高校档案绩效管理体系中具体落实指标内容。

保证高校档案的完整、统一和安全。当前,高校档案绩效管理的突出特点就是精准化要求和统一化标准,它要求高校档案绩效管理必须遵循档案工作的完整性、统一性和安全性的要求,推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向着制度化、科学化和系统化方向深入发展。首先,需要高校档案管理人员掌握必要的档案管理专业知识,能够认真辨识各部门各类档案资料,真正做到认真鉴定、仔细整理和分类归档,而档案材料必须能够真实、客观、公正地反映高校各部门的真实面貌,有效保证高校档案绩效管理能够获取到正确的原始数据。其次,通过有效构建高校档案绩效管理体系,进一步规范高校档案管理目标和量化标准,真正做到通过不同材质的载体形式来确保高校档案的完整和完全,真正实现绩效管理体系为高校档案管理服务的目的。

拓展档案的社会和文化服务内容。学会深化档案管理工作和落实档案资料的现代化应用是衡量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两个重要标准。档案承载着高校的历史文化遗产、人文思想信息和社会服务功能,需要高校档案绩效管理体系进行优化升级,认真拓展档案的社会和文化服务属性。首先,高校档案绩效管理应该偏向对于高校先进个人和先进事迹的搜集整理,面向广大师生进行广泛宣传,也推动社会各界对于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悠久历史知识和科学教育内容的仔细了解。其次,高校档案的绩效管理体系应该侧重社会和文化服务功能,通过搜集整理基建、科研、党建、行政方面的档案材料,推动高校各项行政管理和学校建设的准确高效,保证高校各部门的教职员工能够及时、准确和高效地获取到大量、详实的资料。

面对着新时代各项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档案已经成为高校管理和绩效考核的重要信息资源,而高校档案绩效管理体系作为高校信息化运作、科学化管理和系统化建设的重要指标,在高校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认真掌握高校档案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档案绩效管理工作的客观、公正和合理。

第四篇:政府绩效问题研究

政府绩效问题研究

提高政府绩效,是世界各国政府始终追寻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新公共管理主导的基本方向。随着世界朝向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化的发展,政府越来越有必要改变传统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向高绩效、集约化、精简化方向发展,以减小政府规模和成本,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和质量。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政府绩效评估对于提高行政效率、节约行政成本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成为政府改革的最重要的工具。

一、政府绩效的涵义

国内外许多学者专家对绩效作了种种归纳,结论不尽一致,但有一点却达成了共识:绩效要素是一个结构。“3E”即经济、效率和效果,曾被西方学者认为是绩效的“新正统学说”。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深入,质量也日渐成为评估的主流范畴,围绕质量形成的指标数量不断增加。此外,公平、责任等指标,也逐渐成为建构绩效体系的基本要素。

1.“3E”要素结构

3E 指标,即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与效果(effectiveness),已成为“分析绩效的最好出发点,因为它们是建立在一个相当清楚的模式之上,这个模式是可以被用来测评的。

(1)经济。在评估一个组织的绩效时,首要的一个问题便是—— 该组织在既定的时间内,究竟花费了多少钱?是不是按照法定的程序花费金钱?这是经济指标首先要回答的问题。经济指标一般指组织投入到管理项目中的资源水准,它关心的是“投入”的项目,即如何使投入的项目作最经济的利用。换句话说,经济指标要求的是以尽可能低的投入或成本,提供与维持既定数量和质量的公共产品或服务。经济指标并不关注服务的品质问题。

(2)效率。效率要回答的首要问题是“机关或组织在既定的时间内,预算投入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效率指标通常包括:服务水准的提供、活动的执行、服务与产品的数量、每项服务的单位成本等。如医院可以计算病人的求诊人数;图书馆可以衡量借书册数。

(3)效果。以效率作为衡量指标,仅适用于那些可以量化的或货币化的公共产品或服务,而许多公共产品或服务在性质上很难界定,更难量化。在此情况下,效果便成为衡量公共服务的一个重要指标。效果关心的问题在于“情况是否得到改善”。

2.3E+质量要素结构

在对绩效的节约和效率方面关注达十几年之后,现在公众、政界、管理界和专业界人士开始关注服务质量所产生的结果。用“质量”这一概念比用“效果”更容易表达这种关注。如今,“全面质量管理”、“质量周期”、“质量保证”、“质量控制”、“竞争求质量”等术语在公共部门和公众中越来越倍受青睐和欢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邓国胜博士在其所著的《非营利组织评估》一书中认为,项目评估应该包括投入指标、结果指标、效率指标、效能指标和质量指标等几种基本的类指标。“质量(quality)” 指标也逐渐成为评价政府绩效的一个重要标准。

3.3E+质量+公平、责任、回应等要素结构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公平、回应、责任也应成为评估的主流要素。传统上,公共行政与管理重视效率、效果,而不大关心公平问题。自新公共行政以来,公平问题日益受到广泛的重视,并成为衡量政府绩效的重要指标。公平作为衡量绩效的指标,它关心的主要问题在于“接受服务的团体或个人都受到公平的待遇吗?需要特别照顾的弱势群体是否能够享受到更多的服务”。美国学者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拉里·施罗德和苏珊·温在其合著的《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一书中就把经济效率、通过财政平衡实现公平、再分配公平、责任和适应性等五个要素作为绩效评估的总体标准。

总之,从发展的趋向看,绩效越来越成为一个包括3E、质量、公平、责任、回应等在内的综合性的要素结构。

二、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现状

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在政府绩效评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都有了很大进展。在理论方面的进展有:国家人事部的《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研究》、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的《政府部门绩效评估研究报告》、厦门大学卓越教授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设计的类型和方法》、浙江大学范柏乃博士的《我国政府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和实际测度》以及中山大学倪星教授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的设计与筛选》等。不少地方政府还借鉴企业和国外政府机构中常用的一些方法与技术来设计和完善自身的绩效评估体系,如有些地方政府实行了目标责任制、服务承诺制;珠海、南京、沈阳等地开展了“万人评议政府”活动;安徽宣城进行了民主考评百名科长活动等。虽然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已有了很大进展,但就整体而言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使绩效评估功能难以充分发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绩效评估缺乏相应的法律和制度保障。法律是政府绩效评估的前提和基础。英、美等一些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和制度以确保绩效评估的实施。如美国有《政府绩效与成果法》、《以绩效为基础的组织典范法》;英国有《国家审计法》、《地方政府法》等。而在我国,政府绩效评估虽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评估活动越来越频繁,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但总体上还处于自发状态,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保障。已有的法律如《审计法》、《行政监察法》、《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计分方法》、《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公务员法》等虽然对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的绩效考评有所规定,但只涉及了绩效评估的某些具体领域,缺乏实体标准和具体程序,根本不能适应绩效评估的法律需要。一些已实施绩效评估的地方,评估工作也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经常采用如上报材料、递交报告、专项调查、检查、评比等方式来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不仅难以做到客观、公正、权威,甚至流于形式。非规范化的绩效评估不仅不能使评估的功能正常发挥,还会滋生大量的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直接损害了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二)评估指标体系不健全。西方国家在绩效评估实践中基本以“4E”为标准(即经济、效率、效益、公平)。这一标准的核心是质量,目的是强化政府机构的价值取向。而我国现行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缺陷较多:首先是没有统一的指标体系,地区各自为政且差异很大。其次是评估指标经济化倾向严重,即在政绩的驱使下,许多地方政府片面强调经济业绩而忽视效率、效益,将经济指标尤其是GDP指数等同于政府绩效评估指标,而有关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和公众满意度的指标很少。偏经济化的评估指标会诱发环境破坏、地方保护以及漠视公民权利等不良后果。最后是定性指标多,定量指标少。大多数地方政府重定性指标,而忽视定量指标,不能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不仅使政府绩效评估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还严重影响绩效评估的实效。

(三)评估主体单一,公众参与度不高。目前我国政府绩效评估普遍采取内部评估(包括上级对下级的评估和机关或部门的自我评估)的形式,加之我国政府官员的提拔实际上最关键的是上级的评价,这种绩效评估形式和干部提拔方式必然会使这样两条潜规则在政府部门工作中被心照不宣地遵循:(1)“过程导向”潜规则,即重过程轻结果。只要按照一定程序办事,即便没有效果甚至造成不良后果,也与个人关系不大,以至于出现了有些政府部门和官员为了本部门的利益或一己私利大胆研究并钻过程和程序的漏洞而置社会公平、公正、公民利益于不顾的现象。(2)“领导导向”原则。这一潜规则的存在导致相当多的下级机关把精力过多地放在研究上级领导的意图和应酬上,导致相当多的政府官员认为跟不上形势不重要,跟紧领导最重要;也必然使下级机关极力迎合上级的评估指标,而忽视社会公众利益与需求,所谓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如重庆奉节投资2000多万的“移民纪念塔”作为“烂尾楼”被炸掉等就是最好的证明。

三、全面推进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对策(一)通过法制化途径确保政府绩效评估顺利实施。政府绩效评估不同于其他领域的评估,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保障是很难实行下去的。绩效评估正是通过国家立法或国家行政立法对绩效目标的规定,把政府公共管理活动对法律负责、对行为结果负责、对社会公众负责统一起来。因此,进行评估立法是改进政府绩效评估的首要途径。

(二)构建科学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是评估系统的核心。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对在我国全面推行绩效评估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要立足国情并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围绕“四E”(即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效益Effectioness、公平Equity),构建一套科学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不仅要有GDP的增长指标,还要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就业、社会保障、政府服务质量、公众满意度等方面的指标;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还要采取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合理确定指标体系和指标权重。即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以人为本”为原则,建立一套以政府效率和公众满意度为核心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三)构建多元化的评估主体。为确保政府绩效评估客观、公正、准确,必须建立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的评估机制,对政府绩效实行多维度、全方位的评估,以弥补政府内部评估的缺陷。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运用社会调查、民意测验以及民间组织、中介评估机构对政府部门的独立评审等方法,定期征求社会公众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并以此作为对政府绩效评估的依据。只有多元化的评估主体对政府绩效进行多维度、全方位的评估,才能增强评估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才能不断提高政府绩效,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第五篇:绩效薪酬管理体系的优缺点分析专题

1、优点

①将个人的收入同其本人的工作绩效直接挂钩,会鼓励员工创造更多的效益,同时又不增加企业的固定成本。

②严格的、长期的绩效工资体系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让公司不断改进员工的工作能力、工作方法,提高员工绩效。

③这种方法使绩效好的员工得到了奖励,同时也能获取、保留绩效好的员工。

④当不景气的时候,虽然没有奖金了,但是由于工资成本较低,公司也可以不炒人、少炒人,让员工有安全感,增加员工的忠诚度;当经济复苏时,公司也有充足的人才储备。

2、缺点

①绩效工资鼓励员工之间的竞争,破坏员工之间的信任和团队精神。员工之间会封锁信息,保守经验,甚至可能会争夺客户。对那些一定需要团队合作才能有好的产出的企业,这种方法就不适用。

②绩效工资鼓励员工追求高绩效。如果员工的绩效同组织(部门、公司)的利益不一致,就可能发生个人绩效提高,组织的绩效反而降低的情况,这时候这种方法就失去了价值。例如,销售员为了达成交易,可能会对客户做出很多免费服务承诺,公司为了兑现承诺可能会投入很高的成本。

③员工可能为了追求高绩效而损害客户的利益。例如,保险公司的业务员,为了达成交易过度夸大保单价值。当被客户识破后,有可能会要求退保,同时,保户也会对保险公司产生不信任。再如医生为了增加效益,可能会给病人开高额药方,做不必要的昂贵检查。这种做法有违医院的宗旨,同时也会损害医院的形象。

④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绩效工资是由单位领导发放,而还会使单位领导的权力更大,从而很可能导致单位领导更为严重的腐败行为.五种常见的薪酬体系优缺点对比

1、基于岗位的薪酬体系

基于岗位的薪酬体系,顾名思义,是以岗位的价值作为支付工资的基础和依据,在岗位价值基础上构建的支付薪酬的方法和依据,即在确定员工的基本工资时,首先对岗位本身的价值作出客观的评价,然后再根据评价结果赋予承担这一岗位工作的人与该岗位价值相当的基本工资。通俗地讲就是在什么岗,拿什么钱。对岗不对人,对于员工而言,岗位更为客观、稳定。

优点:和传统按资历和行政级别的付酬模式相比,真正实现了同岗同酬,内部公平性比较强。职位晋升,薪级也晋级,调动了员工努力工作以争取晋升机会的积极性。

如果一个员工长期得不到晋升,尽管本岗工作越来越出色,但其收入水平很难有较大的提高,也就影响了其工作的积极性。由于岗位导向的薪酬制度更看重内部岗位价值的公平性,在从市场上选聘比较稀缺的人才时,很可能由于企业内部的薪酬体系的内向性而满足不了稀缺人才的薪酬要求,也就吸引不到急需的人才。

2、基于绩效的薪酬体系

基于绩效的薪酬体系是以员工的工作业绩为基础支付工资,支付的唯一根据或主要根据是工作成绩或劳动效率。将员工的绩效同制定的标准相比较以确定其绩效工资的额度,形式有计件(工时)工资制、佣金制、年薪制等等。绩效工资制适用于生产工人、管理人员、销售人员等。

优点:员工的收入和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直接挂钩,让员工感觉很公平,“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不一样”,激励效果明显。员工的工作目标明确,通过层层目标分解,组织战略容易实现。企业不用事先支付过高的人工成本,在整体绩效不好时能够节省人工成本。

不足:员工收入在考虑个人绩效时,会造成部门或者团队内部成员的不良竞争,为取得好的个人绩效,员工可能会减少合作。因此,在需要团队协作制胜时,不应过分强调个人绩效对收入的作用。绩效评估往往很难做到客观准确。对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少有企业的绩效考核系统很完善,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就将收入和绩效挂钩,势必造成新的不公平,也就起不到绩效付酬的激励作用。绩效付酬假设金钱对员工的刺激作用大,长期使用后会产生不良的导向,在企业增长缓慢时,员工拿不到高的物质方面的报酬,对员工的激励力度下降,在企业困难时,很难做到“共渡难关”,而可能会选择离职或消极工作。

3、基于技能的薪酬体系

基于技能的薪酬体系是以员工所具备的能力/技能作为工资支付的根本基础,即以人的能力要素作为工资支付的直接对象。这种模式认为员工获得报酬的差异主要来自人本身能力水平的差异,而非职位等级的高低、职位价值的高低。基于技能的薪酬体系用通俗的说法就是有好的能力就有好的结果,这种薪酬体系适用于企业中的技术工人、技师、科技研发人员、专业管理者等。

优点:员工注重能力的提升,就容易转换岗位,也就增加了发展机会,将来即使不在这个企业也会有竞争力。不愿意在行政管理岗位上发展的员工可以在专业领域深入下去,同样获得好的待遇,对企业来说留住了专业技术人才。员工能力的不断提升,使企业能够适应环境的多变,企业的灵活性增强。

不足:做同样的工作,但由于两个人的技能不同而收入不同,容易造成不公平感。高技能的员工未必有高的产出,即技能工资的假设未必成立,这就要看员工是否投入工作。界定和评价技能不是一件容易作到的事情,管理成本高。员工着眼于提高自身技能,可能会忽视组织的整体需要和当前工作目标的完成。已达技能顶端的人才如何进一步的激励,这也是其弱点之一。

4、基于市场的薪酬体系

基于市场的薪酬体系是根据市场价格确定企业薪酬水平,根据地区及行业人才市场的薪酬调查结果,来确定岗位的具体薪酬水平。至于采取高于、等于或是低于市场水平,要考虑企业的赢利状况及人力资源策略。市场经济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基本规律也适用于员工的工资模式,人才资源的稀缺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薪酬的水平。一般适用于企业的核心人员。优点:企业可以通过薪酬策略吸引和留住关键人才。企业也可以通过调整那些替代性强的人才的薪酬水平,从而节省人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参照市场定工资,长期会容易让员工接受,降低员工在企业内部的矛盾。

不足:市场导向的工资制度要求企业良好的发展能力和赢利水平,否则难以支付和市场接轨的工资水平。员工要非常了解市场薪酬水平,才能认同市场工资体系,因此,这种薪酬体系对薪酬市场数据的客观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对员工的职业化素质也提出了要求。完全按市场付酬,企业内部薪酬差距会很大,会影响组织内部的公平性。

5、基于年功的薪酬体系

基于年功的薪酬体系是一种简单而传统的薪酬制度,它是按照员工为企业服务期的长短而支付或增加薪酬的一种管理制度,往往与终生雇佣制相关联。其基本特点是员工的企业工龄越长,工资越高。

优点:培养员工的忠诚度。员工的安全感强。

不足:工资刚性太强,弹性太弱,不容易调整。容易形成论资排辈的氛围,不利于有才能的人才成长。不利于吸引年轻人,即使进入企业也会因漫长的等待而失去信心。

下载思想政治研究:政府绩效管理体系分析讨论(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思想政治研究:政府绩效管理体系分析讨论(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思想政治研究:关于公务员行政管理的讨论

    公务员队伍是行政管理的运作者,是管理国家事务的主体,承担着提供公共服务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是行政效率的力量源泉,是提高行政执行力的基本保障。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

    绩效管理体系设计方案(本站推荐)

    绩效管理体系设计方案 目 录 第一部分 总则 2 一 目的 2 二 释义 2 三 基本目标 2 四 基本原则 2 五 适用范围 2 六 考核者 2 七 被考核者 3 八 绩效管理内容 3 九 绩效考......

    如何完善绩效管理体系?

    众所周知:“绩效管理是管理者保证员工的工作活动和结果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的一种手段和过程。它是通过识别、衡量和传达有关员工工作绩效状况和水平的信息,并作出相应指引来使......

    政府绩效管理研究综述毕业论文

    论文编号: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05 公共管理学论文题目:政府绩效管理研究综述学生姓名马晓迪专业经济管理层次081批次高起专学号W110407081009学习中......

    思想政治绩效答案

    校 情 部 分 1:1909焦作路矿学堂矿业高等学府河南理工大学2:9月26日李长春张思卿陈全国李金明赵铁锤王显政王明义3:“中国矿业高等教育发源地”张思卿4:孙孚凌5:蔡元培翁文灏孙越......

    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提高政府绩效历来是公共管理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问题是如何提高。政府绩效评估就是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它的兴起是当今时代全球化、民主化发展趋势的产物。自二十世纪七、八十......

    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提高政府绩效历来是公共管理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问题是如何提高。政府绩效评估就是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它的兴起是当今时代全球化、民主......

    电子政务对政府绩效的影响研究

    电子政务对政府绩效的影响研究2009-11-02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包括政府和企业在内的生产生活均产生很大的影响。电子政务作为一个开放的、具有耗散结构的复杂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