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长老师最应该了解的10个心理学规律
家长老师最应该了解的10个心理学规律
家庭教育实际上是一门“动心”的艺术。如果孩子长期受到消极和不良心理暗示,情绪就会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如果家长不能把教育工作做到孩子的心坎上,其效果往往会苍白无力。
一.罗森塔尔效应
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或“期待效应”。其含义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而这种暗示,正是让 你梦想成真的基石之一„„
【案例】
1968年,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来到一所小学,从一至六年级中各选三个班,在学生中煞有介事地进行了一次“发展测验”。然后,他们列出了一张学生名单,声称名单上的学生都极具潜质,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八个月后,他们又来到这所学校进行复试,惊喜地发现,名单上的学生成绩进步很快,性格更为开朗,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也比以前融洽了很多实际上,这是心理学家进行的一次心理实验,他们所提供的名单完全是随机抽取的。通 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尽管教师们悄悄地将这份名单暗藏心中,却在不知不觉中通过眼神、微笑、言语等途径,将掩饰不住的期望传递给那些 名单上的学生。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后,变得更加开朗自信,充满激情,在不知不觉中更加努力地学习,变得越来越优秀。
罗森塔尔效应中有句名言:“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从该效应中得出这样一个启示:赞美和期待具有一种超常的能量,能够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激发人的潜能。一个人得到别人的信任与赞美后,他会变得更加自信和自尊,从而获得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原动力。为了不让对方失望,他会更加努力地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尽力达到对方的期望。相反,如果向对方传递了一种消极的期望,则会让他变得自 暴自弃,向着消极的一面发展。
二.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案例】
马克·吐温听牧师募捐演讲时,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捐出自己身上所有的钱。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拿走了2元钱。
牧师剌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马克·吐温的不耐烦或逆反思想,这 就是“超限效应”导致的不良后果。
当孩子犯错误时,如果被他人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多次地对孩子做出同样的 批评,这些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厌烦,最后到厌恶。被“逼急”了,就会出现 “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
三、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实验,他随机抽调一些学生去单独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难题。在实验的第一阶段,抽调的全部学生在解题时都没有奖励;进入第二阶段,所有实验组的学生每完成一个难题后,就得到1美元的奖励,而无奖励组的学生仍像原来那样解题;第三阶段,在每个学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休息时间,研究人员观察学生是否仍在做题,以此作为判断学生对解题兴趣的指标。
结果发现,无奖励组的学生比奖励组的学生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去解题。这说明:奖励组对解题的兴趣衰减得快,而无奖励组在进入第三阶段后,仍对解题保持了较大得兴趣。实验证明:当一个人进行一项愉快得活动时,给他提供奖励结果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内在得吸引力。这就是所谓得“德西效应”。
【案例】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奖励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认为“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了。
很多父母会对自己孩子说:“如果这次考试你得了100分,就奖励你多少钱”、“要是你能考近前3名,就奖励一个新玩具”,等等。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方式,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下去。
四、南风效应
【案例】
有一天,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冽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将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有时候用温和的方法处理一些事情往往比强制手段更有效果,这 就是有名的“南风效应”。家庭中对孩子采用“棍棒”、“恐吓”之类的“北风”式教育方法
是不可取的。
五、木桶效应
一只水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也可称为短板效应。“木桶效应”重点在于“补缺”,而不是“拔高”和“加强”。决定孩子发展的不是他最薄弱的部分,而应是孩子最擅长的部分。
六、霍桑效应
【案例】或称霍索恩效应,起源于1924年至1933年间的一系列实验研究。霍桑一词是美国西部电气公司座落在芝加哥的一间工厂的名称,是一座进行实验研究的工厂。实验最开始研究的是工作条件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包括外部环境影响条件(如照明强度、湿度)以及心理影响因素(如休息间隔、团队压力、工作时间、管理者的领导力)。为了调查研究各
种工作条件对生产率的影响,工厂一个大车间的六名女工被选为实验被试。进行了三个阶段的实验,出乎意料的是不管条件怎么改变,如增加或减少工作时间,延长或缩短工作日,每 一个阶段实验时期的生产率都比前一个时期更高,女工们工作越来越努力,效率越来越高,根本就没关注过生产条件的变化。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当这六个女工被抽出来成为一组的时候,她们就意识到了自己是特殊的群体,是试验的对象,是这些专家一直关心的对象,这种受注意的感觉使得她们加倍努力工作,以证明自己是优秀的,是值得关注的。所以她们工作越来越努力,每一次的改变都刺激着她们去提高生产效率。
启示:从旁人的角度,善意的谎言和夸奖真的可以造就一个人;从自我的角度,你们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七、增减效应
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显得不断增加的人,最不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显得不断减少的人,心理学家们将人际交往中的这种现象称为“增减效应”。任何人希望对方对自己的喜欢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
评价他人时可以先说对方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
八、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是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来的。其大意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在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此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蝴蝶效应在社会学界用来说明:一个坏的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戏称为“龙卷风”或“风暴”;一个好的微小的机制,只要正确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会产生轰动效应,或称为“革命”。孩子的教育不管事情的大小都要用正当的教育方法,往往一句话的表述、一件事的处理方法,用的方法和做的方法是否正确、合适,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错误和武断的判决和做法,可能耽误孩子一生。
九、贴标签效应
【案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于是,美国政府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为此,美国政府特派了几 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了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训练期间 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不过多地进行说教,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 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如何地接受教育,改过自新等。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三个 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 地勇敢等。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 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 “贴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
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面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
十、登门槛效应
登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 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坎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因为它费时费力又难以成功,相反,人们却乐于接受较小的、较易完成的要求,在实现了较小的要求后,人们才慢慢地接受较大的要求,这就是“登门坎效应”对人的影响。明代洪自诚也曾谈到这个问题,他在《菜根谭》中说:“攻人之恶勿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太高,当使人可从。”
在给学生制定目标时,套根据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制定特定的目标,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即“跳起够得着”,从而使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第二篇:家长学习材料了解孩子成长规律
了解孩子成长特点,调整与孩子沟通方式,方可提高合作成果
初二家长学习材料
尊敬的家长:
您好!非常感谢您对我校工作的支持和信任。我校在全体师生及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各项工作开展得顺利且有成效,注重学生素质教育,通过每学期开展的各种课外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2009年的中考中,我校中考优秀率创历史新高,考上区示范性高中的比率达42.5%,稳居南宁市义务教育学校前列。为了更好地提高我们的合作效果,根据教育规律,安排本次家长座谈会。
初二是一个平稳的发展时期,没有了初一对中学生活的新奇和暂时压力,也没有初三面临毕业升学,择业的两难选择的压力,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这一时期是潜心努力学习的时期,也是一个产生剧烈变化的时期,更是一个危险的时期,也是一个爬坡的时期,是一个分水岭。
这一时期的学生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12-16岁年龄段上,教育学和心理学把这一阶段称为“少年期”.这段时间上,心理和生理变化比较迅速,身心各方面都比较矛盾。父母要高度重视对这一关键期和危险期的监护和把关。这一时期他们精力充沛,好奇心强,任何事总想试一试,但他们的愿望与自己的实际能力是有很大的矛盾的,他们的独立性增强了,总想摆脱对教师和家长的信赖,总认为自己不是孩子了。有事不愿和父母及师长交流,处于一种半封闭状态,和同龄人诉说又冒着曝光的危险,所以他们感觉没有朋友没有人可以理解他们,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女生这种会更加强烈。他们的情感很脆弱,最容易冲动,做事也很莽撞,后果意识能力差。
这一时期的另一显著特点是生理发育的逐步成熟,他们一方面为自己身体各部分的发育感到新奇,另一方面又充满羞涩和不安,不愿让父母进自己的房间了,有自己的秘密了。心理上的表现是容易兴奋和冲动,神经敏感,产生了爱情的萌芽,大多数早恋的孩子是发生在这一时期,在这一时期,作为家长要高度重视,决不能有不良的刺激对孩子产生影响,特别是性感之类的刺激,要注意从家庭生活到电影,电视节目,一定要有适度的选择。冲动是他们这个时期的最大特征,好奇是他们一生中的高峰。他们虽达不到辨析是非的能力,但很自信,自我抑制能力在这段时间最低。所以父母和老师,一定要加强教育和引导。这一时期他们的思维具有以下两大特征:
1、抽象的逻辑思维有了发展,但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的,在认识事物和考虑问题,还经常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来支持。
2、独立性和差别性已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不满足于老师和课本中的解释,有时提出相反的看法,最喜欢争论,在家长面前更是如此,有时很片面,很有主见,有时自信到过分的程度,“谁是中国目前最好的歌唱家?”“我,只是未被发现”一个学生郑重其事地回答老师的提问。
当家长老师的总是觉得这个时期的孩子不如小学时期听话,很喜欢顶嘴,所以父母常骂他们“越长越调皮了”。实际上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观点分析,这是少年时期孩子的一种心理特征的反映,是人生第二次反抗高潮的具体表现,父母对这一时期的孩子在教育方法上更应该讲道理,态度不要粗暴,语言不要挖苦,要讲究分寸。如果还用小学时期的简单说教是不行的,父母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水平,使他们提高了认识又明白了道理,和家长统一认识,只要从内心服了,教育效果就是良好的。
针对以上学生特点,在此我们重视如下问题:
一、强化家庭教育意识,努力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孩子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公民,孩子是我们晚年的继承和希望,正确合理的家庭教育是人一生的幸福,错误和不良的家庭教育就是我们自己的晚年的痛苦和辛酸,未来的社会是一个文明平等竞争的社会,若不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就难于在激烈的竞争中维持自己。人生最大的烦恼莫过于儿女的不成器,为人一生最大的欣慰莫大于孩子的有才有德,在教育子女的问题有一个不成定论的公式,现在多付出一点,尽了自己的努力和职责,否则就会欠账,欠帐越多就会还债,还债有三个方面:一是升学,二是就业,三是婚姻,他们在社会上无法维持生存时,需要你的不断接济和帮助,有的家庭父母现在只考虑自己的欢乐和轻松,不注重教育付出,只能是一代惩罚一代,恶性循环,然而有知识有见地的家庭则是一代负责一代,一代孝敬一代,一代胜过一代,为国家社会培养了栋梁之才,自己也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二、努力培养孩子的智力和素质,适应世界和社会变革潮流。
用知识爆炸已无法形容现在知识的迅速发展。教材的逐年更新,对家长提出一个问题,要努力配合学校的教育,把孩子的智力开发和训练好,就教育的潜在力分析,学校教育的潜在能力远不及家庭教育潜在能力。特别是人的智力开发问题,就目前人的成长规律和生活习惯而言,人的素质能力也就是从家庭的童年时代便开始了大幅度的拉开差距,因为家庭的文化层次和教育形式的影响差别是很大的。
三、理智爱子的问题
大文学家高尔基曾说过一句话“溺爱是误入孩子口中的毒药,如果仅仅是为了爱,连老母鸡都能做到这一点。”溺爱是一种低本能的爱,真正的爱是理智高尚的爱,吃喝拉撒睡是爱,教子吃苦教子成材更是爱。
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配合的问题。
作为家长,首先明白,孩子的智力基础和品质基础是在家庭中奠定的,人的智力和品质是在家庭的塑造下成型的,学校是接过这块毛坯进行继续加工的,从家庭,幼儿园,小学到初中,这已是第四棒,在学校塑造和加工的全部过程中,离不开正确家庭教育的配合,倘若没有良好,正确合理的家庭教育配合,再好的师资和学校都不可能产生好的教育效果。
学校的教育形式是群体性的教化形式,它的德智和其它教育都是群体性的教化,主要任务是以传授知识为主体,一个老师负责几十人的教化任务,所以学校不可能象父母那样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把教化的对象,集中在一个学生身上,无论从教育的时间和精力上来讲,还是从教育的对象情感上来说,家庭教育占有特殊的优势作用和地位,其潜在能量是巨大的,开拓的前景是广阔的。
孩子在同样的年龄段里,同时走进同一的学校,在同样的班级里就读,授课的时间是相同的,教化环境是一致的,教则教规是一致的,然而接受教育的效果则是区别很大的,这种大优大劣分化的原因。并不在于学校教育质量,而在于家庭教育的配合上。所以只强调学校教育质量,而不检查自己家庭教育配合的家长,一定是教育知识空白的家长。如果这样比喻,老师好比医生,父母好比护士,学生好比住院的病人,医生的主要任务是下药,父母的护理是十分重要的。
五、父母要全面而准确估计孩子的智力。
作为孩子的父母要对孩子的智力水平作全面的考核,并做出切合实际的准确估计,这种评估不能过高,也不可过低,过高和过低都会导致家庭施教的不准确。错误和不准确的估计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情绪。有的家长在没有全面摸清孩子智力水平的情况下,单凭某一学科或某一单元的学习成绩就盲目断定孩子“笨”,还有的家长盲目过高估计自己孩子的智力水平。错误的作纵向比较,拿自己儿时的水平与当代孩子作比较,这种比法误差也很大。那时你的童年只会玩弹弓、掏鸟窝,现在他们是会踢足球、上网吧,农村中有句古话叫“庄稼看人家的好,孩子看己的好”这一习惯意识在当代人中还是十分明显。所以在自己孩子婴幼阶段怎么看也觉得自己的孩子很聪慧,有的还误认为自己的孩子是“神童”做过一两件让自己吃惊的事就会念念不忘,但到了上学后比较就看到了差距,再到中学阶段就灰心意冷,这就是对孩子智力估计失误所造成的。作为智力好些的孩子父母,一定要看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六、认识到家庭教育是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长期教育工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人材的培养没有几十年的精心培养是成不了人材的,靠朝夕之功是培养不成人材的,靠侥幸心理也是断然培养不好孩子的。
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堵不如疏,比如一点不让看电视,这也不现实。
2、不负责任的放任,不管不问,有人说,我大哥在农村两口子目不识丁,孩子也照样上名牌大学。其实农民的吃苦耐劳,朴实的品质,在潜移默化的培养和塑造着孩子的性格。
3、盲目的严管型
对家长的几点希望
1、注意在孩子面前的言行,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我们的行为是什么,我们培养的孩子是什么。
2、注重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3、纠正孩子的关键性缺点时一定要注意考虑成熟,选择最佳地点和时机;
4、创造和睦、祥和、稳定的家庭气氛。一个成天吵架问题成堆的家庭是无法教育好孩子的。
5、创造一种良好的知识环境,起码孩子学习要有一个好的小环境,不求高档,但求氛围,避免不必要的家庭闲谈;
6、加强家校联系,多主动跟班主任或科任教师交流,全面解孩子当前情况。
热诚的希望家长多与我们班主任或科任老师联系,密切配合,共同努力,一起抓好您的孩子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成绩,使他在能够健康愉快的学习和生活。
南宁市爱华学校
2009年12月25日星期五
第三篇:关于中学物理规律教学,教师应该了解的问题
关于中学物理规律教学,教师应该了解的问题
1.什么是物理规律?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有什么区别?如何认识物理规律教学的重要性?
物理规律(包括物理定律、定理、原理、定则、公式等)是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反映,揭示了在一定条件下某些物理量间内在的、必然联系。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区别在于:(1)前者是思维形式,后者是客观规律;(2)前者是无条件的,后者是有条件的。
物理规律教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
(1)掌握物理规律和形成物理概念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2)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科结构的主干。
(3)物理规律教学是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途径 2.物理规律的特点是什么?
(1)物理规律客观性;
(2)物理规律反映有关物理概念的必然联系;
(3)物理规律具有近似性(研究对象和过程的理想化、实验的测量误差的存在)和局限性(在一定范围内发现的,在一定条件下推理得到的,并在有限领域内检验的)。
3.重点物理规律的教学要求是什么?
(1)使学生把握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建立物理规律的事实依据,懂得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新旧知识的联系:物理规律中反映的物理现象的相互联系;
物理概念之间的因果联系;
物理量之间的方向关系;
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物理规律的事实依据:观察、实验
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实验归纳法和理论分析法(理论归纳、理论演绎)在实际教学中,究竟采用哪种方法,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可以以某一种方法为主,再介绍另一种方法。但是,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必须使学生明确建立规律的过程、依据,以及采用的方法。
(2)要使学生理解物理规律的物理意义
物理规律一般有三种表达方式:
文字表达:用一段话把某一规律的物理意义表述出来。
对物理规律的文字表述的引出,必须在学生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它的本质有相当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切不可在学生毫无认识或认识不足的情况下“搬出来”,“灌”给学生,然后再逐字逐句解释和说明。
公式表达:用数学公式把物理规律的内容表达出来。
对于物理定律的公式,一要研究它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在实验归纳法中,是怎样把实验数据通过思维加工和数学加工,转化为定律的表达式的;在理论分析法中,定律的表达式是怎样通过严密的推理而得出的。二要研究公式所表示的物理意义。要使学生从物理意义上去理解公式中所表示的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而不能从纯数学的角度加以理解。
图象表达:许多物理规律也可以用函数图线来表达。在中学物理中,利用图象表达物理规律有以下几个作用: ★利用图象归纳实验规律,讨论实验规律; ★利用图象形象地描述物理规律; ★利用图象来表明物理规律; ★利用图象来导出有关公式。
(3)使学生明确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学生只有明确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才能正确地运用规律来研究和解决问题,才能避免乱用规律、乱套公式的现象。
(4)使学生认清所研究的物理规律与有关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之间的关系(5)使学生学会运用物理规律说明、解释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4.中学生学习物理规律时有哪些常见问题(1)感性知识不足;(2)相关的准备知识不足;(3)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形成的错误观念的干扰;(4)思维定势带来的负迁移;(5)抽象思维能力不强;
(6)不会运用物理规律说明、解释现象,分析解决实际问题。5.物理规律教学的一般过程是什么?
第一、创设便于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物理环境。
如何发现问题:
(1)在观察、实验中发现问题;
(2)从学生生活中熟知的典型事例中发现问题;
(3)从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的分析引伸和逻辑展开中发现问题。
创设的物理环境要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索规律。
(1)使学生获得探索物理规律必要的感性知识和数据;(2)提供进一步思考问题的线索和依据;(3)为研究问题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4)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第二、引导学生按照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来探索物理规律(1)运用实验探究物理规律
(2)运用已有知识,通过理论推倒,得出新的物理规律(3)提出假设,检验和修正假设,得出结论。第三、引导学生对规律进行讨论
(1)讨论规律(包括公式和图象)的物理意义;(2)讨论和明确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3)讨论这一规律与有关概念、规律、公式间的关系。第四、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规律
(1)示范;(2)讨论与交流;(3)练习。
其关键是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第四篇:我想每个人应该最了解自己的情况
我想每个人应该最了解自己的情况,关于拜访量的问题,给自己定位非常重要,“没有好的办法督促自己”在我看来是一个借口,正如王大姐认识到的,恐怕“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的问题”。
我想对新人提个醒,那就是针对拜访量而言,一定是先有量后有质的,新人更多需要的是激情、是勤奋,至于经验和技巧如果一进入行业就要向人讨教或者自己摸索,我觉得都算是拔苗助长吧。这里就有个我们每个人的心志问题,是不是真的认准了这个行业,是不是真的相信我们的行业?当你真正下定决心的时候,激情必然如期而至。所以在我看来,新人加大拜访量是我们每个伙伴成长的必修课。
保险营销需要我们长期持续经营的,成效更多是在以后才慢慢显现,让不断拜访成为一种生活的习惯,我们的成长就会更快,因为在这样的拜访中我们能学到很多。每天给自己定一些硬性的任务量:今天6个、明天5个等等。我们不是为拜访而拜访,要有长远眼光,定期把收集到的名单好好整合,统筹好我们的资源库。
以我自己的体会来看,心情和拜访有很大关系,心情好的时候拜访量往往很大,成功率也很高;而心情不好的时候,拜访的效率和激情似乎都要差点,而且我们很难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对方,所以我建议不妨在心情好的时候,我们可以更勤奋一些,拜访量会自然而然的上去。我们每个人都有情绪波动的时候,这很正常,在心情不好的时候,需要积极调整,做些自己爱好的事情。而在心情好的时候,去展业拜访,我们会感到身体特别舒畅,心里也格外充实。
拜访量的高低与个人的目标定位有很重要的关系,这种联系往往是隐性的,但却很关键。拜访量就像一个能引出甘甜泉水的渠道,只是你不知道开垦到什么时候,才会有美妙的清泉喷涌而出。像王大姐这样就是还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开垦渠道的方法。
我相信王大姐身边一定有拜访非常积极勤奋的伙伴,建议王大姐不妨约这样的伙伴共同组成展业搭档,这种伙伴间的督促是很有成效的。我们拜访后要做的功课是细分客户、跟进客户,跟进自己。
影响拜访量增加的还有一个重要障碍,那就是我们羞怯的心理,我当初就是特别害怕拜访,我那时候胆子也特别小。有一次在最高层六楼刚壮着胆子敲完门,就被人很不客气地赶了出来,我羞得一溜烟跑到楼下,可是我不甘心,我当时就想要是刚才能得到和记住对方的名字等一些基本信息,我还是有机会的。而现在经过这么多年的打拼,我再去任何一幢楼,都可以从容不迫地从最高层拜访到最低层的每一户,无论遇到什么,都不会惊慌失措。我现在的自信来于自己成功和骄傲的业绩,而我的成功和业绩也正是靠拜访积累和收获的,所以只要克服我们惰性和羞怯,成功将指日可待。
通过大量的拜访,我们把对工作的热爱和追求传达给每一个客户,让更多的客户受到保险的启蒙和感染。从现在看来,显然我这样做是成功的。以前我给客户发祝福信息,而现在更多的客户在给我发祝福信息,希望我们的新人能从我的个人经历上得到些有益的思考。
第五篇:老师对孩子批评家长应该如何看待
老师对孩子的批评家长应该如何看待 一位家长,或多或少都会面对老师对孩子的批评:“××今天和小朋友打架了……”“××中午不睡觉,总跟旁边的小朋友说话。。。”老师的批评,因人、因事、因时各不相同。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成人需要注重孩子的一切:品行、知识、情感等。
作为家长,如何对待这些批评呢?我认为,理解、换位、配合,是准确看待老师对孩子批评的三步曲。
理解——心态准确对待
首先,要有一个准确的批评观。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老师的职业有着崇高的描绘——“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确实,老师的职业透着一份执着。工厂产品有不合格,工人就挑出来扔在一边,但学校的老师对自己的“产品”会苦口婆心,努力想出最好的方法,追求着孩子获得成功后的那一份喜悦。老师最大的希望是班上的孩子能齐头并进,但孩子之间存有着差异,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老师从孩子的个别差异出发,选择最适合的方法,批评是方法之一。如果家长理解到,老师的批评是另一种爱的表达,也是促动孩子发展的一种手段。那么,心态就会平和些,对待老师的批评就会采取准确的态度去接受,采取准确的方式去和老师沟通。
心态平和,彼此真诚,就事论事,是家长、老师理解批评的前提。沟通是理解的基础,良好的沟通技能能营造融洽的氛围。家长主动和老师联系时,应从事情本身出发,真诚聆听老师对孩子“错误”的分析,往往会提升交流的效果,使双方在教育方法上取得一致。如果在沟通上有距离,或带着成见实行交流,那结果不是教师“一言堂”,家长闷声倾听,就是双方意见不合,各执己见,沟通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致使家长不能真正理解孩子为什么会被“批评”,老师不能取得家长教育上的支持与配合。
所以,家长应即时和老师取得联系,了解情况,并从孩子发展的角度去看批评的意义,理解和寻找老师批评的价值。
有的家长把老师向家长的反馈看做“告状”,看做是对家长的“传呼”。其实,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有必要作一下换位思考:“假如我是××老师,我会……”
站在老师的立场上去看孩子的“错误”,然后审视老师的“批评”,有助于家长理解老师的立场,理解老师的“苦心”,对于一些批评方式上的欠妥就能多一份宽容。
换位——善意建议共同进步
教育是双向的,是老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活动。老师、家长随着孩子的成长也在慢慢进步。反思一个阶段的教育方法,即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对老师、家长都十分有必要。虽然老师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有时批评的方式并不一定恰当,如缺少耐心,或带有个人情绪色彩、与事实情况不符而冤枉孩子、批评过于粗鲁……当家长认为老师的批评对孩子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时,能够就自己认为不妥当的原因和老师实行探讨。如果老师是一个民主的教育者,会很乐意与家长交流,家长也能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协助教师了解什么方法是最有效的。
配合——观点上的配合 有一位家长,他一年级的孩子因为课上总和同学讲话,挨了老师的批评,孩子所以没有得到小红花。孩子放学回家后吵着要小红花。妈妈就说:“宝宝不哭,那小红花有什么了不起,还那么难看,明天妈妈给你买上一大堆。”如此教育,不但使老师的批评失去意义,而且与老师的教育背道而驰。这样的爱,就不是理智的爱了。要知道,适当的挫折对孩子发展也有意义,即时适宜的批评能让孩子直截了当地明白事情的对与错,能提升孩子的判断水平和交往水平等。
配合——方法上的配合 配合老师对孩子的批评同说话一样,也需要艺术。如,一家长对老师的批评很支持,总是对老师说:“我这孩子不乖您即使骂,打也没关系。”“我孩子有不好的,老师您要批评,不要容忍他。”当知道孩子被老师批评了,首先不是问清原由,而是“配合”老师的批评,回家狠狠骂孩子一通,甚至打一顿。这样虽然也是在配合老师,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配合。准确而理智的做法是丢掉一份急躁,静下心来和孩子一起分析被批评的原因以及下一步该怎么做。这样,孩子对教师的批评才不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能从正面去看待老师的批评,对自己的“错误”有一个准确的理解。
配合——时间上的配合 现在家长大都很忙,但家长应能忙中抽闲,即时和老师联系,即时配合教育。这也是教育好孩子的关键所在。保证时间听取老师对孩子的意见,慎重处理老师对孩子的批评意见,是配合教育的最有效的方式。
作为家长,应该善于接受孩子的“犯错”,积极与老师配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总来说之,为了孩子的未来,让我们藏起一半爱,让爱变得更深沉、更理智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