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适学中小学教学体系项目概要介绍-5
基于网络/电子书包的“适学”中小学教学体系
实 施 介 绍
一、实施目标:
1.大幅提高教学质量:实施3个月,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实施1年,每学科成绩同比提升10分;实施3年,中考/高考重点学校升学率达50%以上。
2.切实减轻教学负担:教师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较当前减少30%以上;在保持学业优秀(或在由学业中差转变为优秀后)的前提下,学生学习时间,较当前减少30%以上。
二、实施方式:
1.以信息技术为平台:在1:1(电子书包/一生一机,平板电脑或笔记本、上网本)网络教学环境支撑下,实现了教学过程的透明化、即时化、精确化、智能化。
2,以课堂教学为基点:全面而高效地支持课堂中各项教学活动,实现了课堂教学过程的科学化和最优化。
三、实施体系:
1.教学原理(道):在信息技术环境支撑下,实现了将传统的“教师如何教,学生就必须如何学”的教学方式,轻松转变为“学生如何学,教师就如何教”的新型教学方式。
2.教学模式(术):在信息技术环境支撑下,采用“五环四步”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组织课堂和课外教学。单元教学,实现了“懂的不教,会的不练”,重点针对学生“不懂、不会”之点实施“精确教学”;课节教学,实现了“自能,反思,纲要,纠错”“认知四重递进构建”学习。极大地节省了师生的教学时间和教学精力,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3.教学工具(器):基于“教育云”(校内/校外都支持)的智鸟数字式教学平台,集课程开发和管理、课堂/课外教学实施、师生教学档案管理等三位为一体,全面、充分支持“教适应学”教学原理和单元“五环四步”整体教学模式。
4.实施方案(径):对合作学校实施长达3年的(一个周期)的项目全程实施引领。包括“由现状到改变,由基本到学科,由技术到理论,由粗浅到精深,由单项到全面”,实施一步一个台阶、由易到难的渐变式的全程“引导、培训、指导、辅导、督导”,确保项目在各学校的成功实施,确保全面达成预期的各项目标,确保项目学校“出成绩,出人才,出成果”。具体内容,见附件1:《“适学”中小学教学体系项目示范学校实施方案(标准)》。
5.实施服务(施):为了确保项目目标的成功达成,构建了精细和全面的项目服务体系,内容包括(1)教师教学技能培训(分阶段、分学期),(2)专家课堂教学指导(分阶段、分学期),(3)教学科研辅导(分阶段、分学期)。具体内容,请参见附件1:《适学”中小学教学体系项目示范学校实施方案(标准)》。
更为详尽说明,请参见附件3:《“适学”中小学教学体系的理论-模式-技术(全面说明)》。
四、实施课例:请参见——
附件4:《“适学”课堂教学实例:斑羚飞渡(江君)》;
附件5:《“适学”课堂教学实例:小车下滑的时间(李侨)》。
五、项目来历:
1.问题研究:1992年——2003年,针对全球教育正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现装,潜心“人类个体智慧发展与学习规律”的课题研究,于2007年完成专著《学习活动的模型——人类个体智慧发展与学习规律的研究》,并于2003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于2003年4月出版,从而创立社会进步教育理论。
2.技术转化:2007年——2010年,由北京适学科技有限公司出资,将理论研究成果技术转化为在中小学中可实际应用的“适学中小学教学体系”教学实施项目。
3.应用推广:2011年开始,已在四川成都、广东湛江等地建立多个项目“示范基地/学校”。
六、项目合作:请参见——
附件2:《“适学”中小学教学体系项目示范学校合作协议(标准)》。
适学教育(全国)研究中心
联系方式:周老师,电话***,zyw63@foxmail.com
第二篇:随笔化写作教学体系介绍
随笔化写作教学体系简介
(成浩)
随笔化写作是对传统作文教学的颠覆,是一种全新的作文教学体系。其新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1、新内涵
随笔化写作是一种以随笔为主要写作方式的生命化写作教学体系。在这里,随手下笔而成的文字都叫“随笔”。它顺应人的言语生命生长规律,以激发写作兴趣、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丰富和发展言语生命、培养健全的言语人格为目标,以“表现存在本位”为基本理念,以随时随地、随形随意的日记随笔为日常写作方式,以情境随笔课、读书随笔课、随笔展示课、随笔读悟课、随笔评议课、随笔成文课为主要课型,以读、评、改、展为促进手段,以顺应、养护、培植、激励、磨砺为基本原则,以“言语生命动力学”为理论基础,先写后导,先写后读,为写择读,以写促读,读中自悟,读写互动,在日常随意写作和课堂有序修改的有机结合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和释放人的写作潜能,实现真切、自信、个性、畅快的表达。
2、新理念
随笔化写作是一种回归本真走向简单的生命化写作。所谓“本”,是以人的言语生命为本。言语的生命性、社会性是语文的本质属性,自然、本色、生成,是言语生命的底色、亮色和特色。所谓“真”,是真实、真切、真诚、率真。排除虚假,摒弃教条,拒绝僵化,让写真话、做真人成为一种运动、时尚和自觉,让健康的语文教育推进诚信文明社会建设。所谓“简单”,就是遵循言语生命的成长规律,以日记随笔为基本写作方式,教学实践着力于顺应、养护、培植、唤醒、激励和磨砺。只要想做,人人做得到,只要用心做,人人做得好,只要坚持做,人人活得好。
3、新目标
中小学阶段的写作教学总目标是:为生命的美丽而作——激发写作兴趣,养成良好写作习惯,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丰富和发展言语生命,培养健全的言语人格。小、初、高三个学段目标各有侧重。小学:“真”、“情”、“趣”、“多”。初中:写得出、写得顺、写得好。换言之,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文。高中:高一,诗意地栖居。多角度观察生活,丰富体验,真情表达,发展形象思维,实现
言语归真,言之有体,提高记叙、描写、抒情等基本能力。高二,理性的思维。多角度认识事物,透过现象看本质。培育科学理性精神,发展逻辑思维,发展理性思考能力,提高议论表达能力。高三,智慧人生。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切实提高命题写作的能力。
4、新课型
作为一种生态语文新体系,我们设置了四种基本课型:浸泡习得课,随笔写作课,经典吞咽课,对话体验课。其中随笔化写作课又分为六种课型:
情境随笔课,重在活动体验。课堂结构为:参与贴近生活的情境活动,随即动手下笔。
读书随笔课,重在读书积累和感悟。常用形式是读读记记,读读议议。适时开展读书笔记展评、读书报告会等活动,可促进读写落实,增强读悟效果。
随笔展示课,重在展示激励。分小组内展示和班内展示两个层面。班内展示的同学都要站到前台。
随笔读悟课,重在读中自悟。这种课是以写带读,常用形式是“一写三读”:学生完成随笔后,读一读同伴的随笔,再读师长的作品,再读经典文章,形成有梯度的比较阅读。
随笔评议课,重在读评交流。常用形式是“一写三评”:个人自评,小组互评,班内师生共评。
随笔成文课,重在修改加工。在前面几种课型基础上动笔修改,改好的文章誊抄进作品集。
5、新作业
主要有两种作业,一是随笔本,包括生活随笔和读书笔记。二是作品集。作品集的前身是作文本,本子的前面留出扉页和目录,扉页上是学生关于随笔写作的个性心语或格言警句。学生将修改后的文章誊抄进作品集,把文章题目依次写在目录页上。学生可以给作品集取名,可以按个人兴趣爱好对作品集配图修饰点缀。随笔本是用来积累素材的,作品集是用以展示成果的。
6、新思路
从具体操作层面上说,是先写后导,先写后读,以写带读,为写择读,写读互动。从中小学写作教学整体上说,是激发兴趣,培养情感,指导方法,养成习惯,自主发展。
7、新原则
以顺应养护为主,以指导磨砺为辅。每个学生都有其内在的独特的言语表达方式和固有的表达欲望,只不过受到了压抑,因而不敢表达,不愿表达,天长日久,能力退化,变成不能表达。随笔化写作教学就是用“激励”的原则,先把学生的言语表达的潜能激发出来,让学生敢于表达,勤于表达,乐于表达,下笔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不再靠编造、抄袭、应付来作文,当学生有了写作的根基,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写作指导,可以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8、新角色
语文老师要学会做“媒婆”,要善于把学生和写作对象撮合成一对热恋中的情人;语文老师要学会腌咸菜,要把学生放在书籍的咸菜缸里使其浸泡习得;语文老师要向美术老师学习,如罗庸先生所说,“应采取图画一课的教法,教学生多写生,多作小幅素描,如杂感短札之类,无所为而为”。
9、新举措
随笔化写作改变了传统作文教学的走向,实施过程中总能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新问题,从对这些问题认识的分歧和不同的操作方式中,亦可看出随笔化写作的一些特点。
第一,课型处理不单一。有人听了一节情境随笔课,或是进行了一次随笔情境的尝试,就以为把握了随笔化写作教学的全部要义。这是一个误区。在随笔化写作教学的六种课型中,情境随笔课是一种提供写作前提的基础课,是为激活学生思维、使其有米下锅做准备的。其后的四种课型则是它的延伸和拓展,使学生的写作动机得以进一步强化和巩固,使写作评改落到实处。整体处理好几种课型的关系,可以避免学生对情境活动的依赖。
第二,偶尔的激动转化为持久的兴奋。情境随笔课可以让师生振奋,产生不吐不快的冲动,如果偶尔为之,则不过是短暂的激动而已,不会有持久的动力。因此,将课上的激动转化成有形的文字,再通过展示、发表等多种激励形式,使其言说表达欲得以持久。
第三,随笔、作文不是两张皮。每个语文老师都曾让学生写过日记或随笔,也都在布置学生写作文。但随笔归随笔,作文归作文,两者互不相干,是两张皮。而在随笔化写作教学中,一个“化”字,则使二者有了内在联系:一是日常写作随笔化,二是经过读、评、改,使随笔“化成”文章,这样就使写作教学中的两个要素得到了有效的整合。
第四,先整体建构再修饰加工。就像盖大楼,先打地基,建主体,而后再逐层进行装修。如果不是按这种程序,则会走到作文教学的老路上去:每一次作文教学活动,都要求学生讲求章法,追求完美。这无异于每盖完一层楼就进行一次内外装,其效率与效果可想而知。
第五,以先写后导为主,先导后写为辅。“先写”意味着“放”,是对言语生命野性的“牧养”;“后导”意味着“收”,是对学生某方面写作能力的回拢与强化。先放后收,益于发散,实现言语生命的多姿多彩。这样做并不是完全排斥作前指导,而是在了解学生随笔写作基础上,适时进行必要的引导点拨,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以提高写作教学效率。
第六,重动机激励,轻技巧指导。多年来老师们习惯于技巧方法的指导,已经烂熟于心,轻车熟路,尽管实际上是没用或用处不大。表现、表达是人的本能,人人都有言语表达的天赋和欲求,教师能做而该做的,是顺应其表现,激发其动机,释放其潜能。也就是情动而辞发。千方百计让学生动心、动情、动笔,这才是应该着力的地方。
第七,重素材加工与作品欣赏。这是随笔化写作与传统作文教学不同之处。随笔化写作讲究激动时下笔,冷静时修改。激动时所下之笔往往不太讲究章法,此后的修改加工则必然成为重要的环节。有了对随笔原始素材的评改功夫,进入作文本的文章相对学生前期随笔来讲就是成品,就是一个可供人欣赏的作品成果,教师可以不必再去精批细改。
第八,讲究优良方法的融合。随笔化写作是一棵生命之树,她植根于广袤的生命原野,吸收来自多方的营养。观察日记,体验作文,快乐作文,生态作文,种种形式与方法均可兼收并蓄,为我所用。
第九,随笔化写作是生态语文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语文教学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有生命,可发展。它有七个既相对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的组成部分。其中,“随笔写作”、“绿色阅读”是系统的核心,“智慧课堂”则将阅读与写作有机地贯通起来,“综合活动”使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得到了丰富与拓展,“科学评价”为师生发展把握了正确方向,“开放备课”成为了搞好系统建设的前提和保障,“校本研修”为系统建设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如果将写作教学置身于这个系统中,其整体功能便会大于个体功能之和。
第十,树立小、初、高写作教学序列化的思想。从“教”的角度看,多年来写作教
学的最大问题就是随意无序。不光写作课内容安排随意,三个学段之间更是各行其道,互不关联,本来是高中才需做的内容在小学便开始求全责备,而许多基础性工作则到了高中却要恶补或重复。言语的发展有自身的规律,与人年龄、身心的成长密切相关。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言语动力学原理,小学阶段要重视言语生命的顺应、尊重和养护,使其乐说易写;初中段则要侧重言语表现动机的激励与巩固,使其乐写能写;高中段则重视其情感的丰富与思维的深度,使其要写会写。只有重视了中小学写作教学的整体和系统,才会产生教学的高效益。
当然,确立中小学写作教学序列化的思想,并不意味着各学段不能独立地实施随笔化写作教学。这是由母语环境和人的言语天赋决定的。顺应言语天性,激发和释放言语潜能,在哪个阶段都是适合的。
10、新效果
随笔化写作探索起步于1998年,正式作为课题研究开始于2003年。先是在山东省邹平县各初中尝试,既而影响拓展至全国十多个省市的小学和高中,百万师生从中受益。实践证明,随笔化写作可以有效解决作文教学中的以下棘手问题:
1、解决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问题,实现写得愉快、教得轻松、考得满意的理想目标,实现生命写作与生存写作的双赢。所有实验学校在此方面都有显著的效果体现。
2、解决虚假作文和僵化作文的问题,让学生言语归真,实现言语人格的重塑。“情境随笔课”让学生心动手动,师生喜闻乐见的率真流淌的日记随笔成为常态作业。随笔化写作自发掀起了一场写真话做真人运动。
3、解决情感态度冷漠问题,使学生亲近母语,喜欢作文。新起步实验的老师可以通过一节随笔作文课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老师,三节课后常听到学生对老师的问候语“老师,什么时候再上作文啊?”一个学期内写日记随笔如同吃饭说话一样成为需要和习惯。
4、解决写作教学无教材,教师教学随意无序的问题,使写作教学走向科学高效。小、初、高一体化的20册《随笔化写作》教材,是生命写作理念的外显,是学案与教案的载体,既可“循序渐进”又能“查缺补漏”,使科学系统与灵活机动统一在一起,伴随师生到达丰盈生命、精彩人生的彼岸。
5、解决教师批改作文疲劳不堪、劳而无功的问题,实现写、读、评、改一体化,提高作文教学效率,促进专业成长。“随笔成文”等新课型的设置与新作业的处理,促使学校对语文作业的常规管理更趋科学、实用、人性化,在学生乐于互评自改的同时,解放了教师,成就了教师。
6、解决学生写作素养得不到提高的问题,激发和释放每个学生的写作潜能,使学生的言语生命得以健康成长,写作表达水平得到最大可能的提高。几乎在每个实验班上都能看到学生兴奋而忘我的写作投入,人人都可以亲历或目睹一个个“丑小鸭”是如何变成“白天鹅”的。
7、解决教研低效问题,形成科学完备的科研运行机制,为改革提供持久动力,为其它学科提供经验借鉴,为学校发展提供推动力。“校本研究专题化”以“专题研究”统领“行动研究”和“叙事研究”,使实验学校语文组教科研活动科学而有序,组组成为科研的典范和带动力量。
第三篇:中小学素描课程介绍
中小学素描课程介绍
第一期:单个几何体写生配单色衬布,如球体、正方体、圆锥体、棱锥体、圆柱体等,:穿插1-2次左右的临摹学习,初步学习素描造型的观察方法、构图知识、简单的透视知识,简单的明暗观。
第二期:在严格衔接第一期课程的基础上主要进行两个几何形体及贯穿体写生,穿插1-2次临摹练习。深入学习习近平行透视和成角度透视知识、构图知识等,经过本期的学习,学生作品基本达到:构图适当,比例形体基本准确,结构完整有简单的黑白灰关系,达到全国美术等级考试一至二级水平。
第三期:在严格衔接第二期课程的基础上,主要进行多个几何形体组合写生(三个以上)及陶罐、水果等其他三个以上的静物写生配合单色衬布及稳定光线,深入学习素描造型知识,通过本期的学习,画面达到构图完整、比例、结构准确,能较好的表现几何形体的立体感、明暗关系明确。达到全国美术等级考试三级水平。
第四期:在严格承接第三期素描训练的基础上,训练学生进行陶罐与两至三个几何体、水果、玩具等静物组合写生,配有灰色衬布和稳定光线,继续学习训练素描造型知识和绘画技巧。通过本期的学习,使画面:构图完整、比例、结构准确,黑白灰关系明确,能较好的表现各静物的立体感和质感。达到全国美术等级考试三至四级水平。
第五期至第六期:在严格承接第四期素描训练的基础上,静物增加:瓷碗、白盘子、各种水果、石膏手、脚或个别石膏五官写生训练,深入学习素描造型能力,画面:构图完整,比例形体准确能准确的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质感,刻画深入。达到全国美术等级考试四至五级水平。
第七期至第八期:在前一期的基础上主要进行两个以上石膏像五官写生(口、眼、鼻、耳豁大卫局部)及石膏面像写生(如亚历山大、贝多芬、勇士、战神等)等不同质感的静物写生训练及速写训练。画面构图完整、人物五官比例透视准确、素描关系完整、刻画深入,有质感和体积感。达到全国美术等级考试六级水平。
第九期:学习完整石膏头像(伏尔泰、阿格力巴、赛内卡、朱丽亚诺、美第奇、马赛、荷马、罗马王)中青年男子头像等素描提高课程的训练。
第四篇:当前中小学教师教学评价体系浅析
关键词 :中小学 教师 教学评价体系
摘 要 :教师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也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的重要因素。对中小学教师教学评价现状和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分析,可以发现中小学教学评价在评价目的、分类和价值导向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中小学教学评价实践提供理论基础。教师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教学评价是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教师教学行为的资料,加以分析处理后,再根据预定教学目标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 1】 是对教师教学工作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活动。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和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教学评价对教师教学活动具有导向作用,因而倍受关注 ,而教师教学评价的实施前提是制定符合当前教学改革要求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中小学教师教学评价制度的改革应有利于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发展,要有利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建立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发挥教师创造性的多元的、新型的中小学教师教学评价体系。
一、中小学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构成
当前对中小学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从教资格评价,二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及其成绩评价。教师教学评价是多层次多类型的,如国家、地方、学校、社会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本文对教师教学评价的探讨主要基于学校层面,即探讨在学校层面上,教师教学评价的现实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教师教学评价既要对教师教学工作现实的价值做出判断,也要对其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因此,教师教学评价既要评价教师的教学素质,也要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成绩,是以教学行为和教学成绩为主,在评价中渗透对其教学素质评价的过程。
教师教学评价从收集信息的方式来划分,存在三种不同的教师教学评价类型:教师教学胜任力评价、教师教学绩效评价、教师教学有效性评价。但三种评价类型相互间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教师教学绩效评价是以教师胜任力评价为效标的,教师教学有效性评价又是教师教学绩效评价的效标。也就是说教师教学有效性评价是教师教学评价的终极效标,而教师教学绩效评价则是中间效标。在人事心理学中,效标是一种可直接或间接测量的绩效样本(行为及其结果),它体现了组织中相关预测源或人事决策的价值。在实际研究中终极效标标准往往很难找到,所以研究往往采取中间效标作为人事研究的效标测量。【 2】 因此,我们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主要环节是教师绩效评价,即教师教学行为和质量的评价。
根据素质教育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当前中小教师教学评价应由三个维度的评价构成,即教师教学素质评价(反映教师教学的基本素质)、教师教学职责评价(反映教师教学工作状况)和教师教学绩效评价(反映教师教学的成效)。其中素质评价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保障,绩效评价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最终目标。以此为依据,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应该包含五个部分: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策略、教学能力、教学效果。
二、当前中小学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小学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在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总体导向、目标分类不符合当前教育发展的潮流。当前中小学教师教学评价,其模式是德、勤、能、绩模式,基本是按这四个方面指标综合量化进行考核评价的。这种“指标量化”评价模式并不能全面揭示教师教学评价的目标,且可操作性也较差。首先,从评价标准来看,这种体系所采用的定性语言,对不同程度的标准区分不够大,诸如“坚持”、“认真”、“积极”、“努力”等弹性语言由于表述上的含糊和不具体,极易导致参评人员对其内涵或外延理解和把握的不一致,因而难以保证价值判断的客观性和评价结论的准确性。【 3】 其次,从计分标准看,这一评价模式有强行量化的倾向。尽管定量评价能够大大降低评价标准的模糊性,增大评价结果的区分度,但是并非所有的因素都可以进行量化,在教师的实际工作中,存在着大量不能量化或不易量化的因素。指标的绝对量化并不意味着评价活动的科学性,要知道,离开对事物质的把握而单纯追求可操作的量,恰恰违背了科学的基本精神。另外,尽管这一评价体系包含了“德、勤、能、绩”四方面的评价指标,但并未涵盖教师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所承担的大量隐性工作 ,且在“升学率”指挥棒的控制下,教师教学评价的终极标准还是落在“绩”,即“教学成绩”上。当前中小学教师教学评价实质上仍然是一种单项评价,其唯一标准就是学生的“分数”,其它指标都是软指标。事实上,不少学校都把升学率作为硬指标,如果该教师所教科目成绩高,对其综合评价就高;反之,对其综合评价就低。可想而知,依据这样的评价指标体系,不能保证教师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具体表现在:
(一)评价方案缺乏明确的价值导向。
教师教学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建立在事实判断基础上的价值判断。价值是客体的主体效应,既取决于客体,又取决于主体,是主体对客体的需要所产生的一种关系,由于价值判断受评价者价值观念的制约,因此,价值判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它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当前教师教学评价在价值取向上只局限于符合校方期望,而无益于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发展,对教学技能的片面强调忽视了教师的需要,更不可能考虑教师的多元价值的特点,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是对教师进行筛选、分等的手段。多层面上,这种模式很难引起广大教师的响应和共鸣,无法得到普遍认可,因而难以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而且无可避免地使评价活动产生功利性、弄虚作假的现象。
教育教学评价首先应明确评价的思想观念指标。人类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发现教育价值,创造教育价值,实现教育价值和享用教育价值,而教育评价就是人类发现教育价值,揭示教育价值的一种基本的教育活动 【 4】。这是一个根本性和实质性的问题。价值观不同,评价的着眼点就不同,就可能出现评价范畴的变化。当然,教育教学评价不可能有全人类公认的、完全一致的评价标准,因为教育教学活动的评价标准的实质是人和社会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而人和社会对教育活动的需要是有道德性、功利性和审美性的。另外,不同的人和社会以及人和社会在不同的时期对教育的需要是不同的,也要求有不同的教育教学评价内容和形式。但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教育教学评价也应反映人和社会发展的主流价值取向,只有这样评价活动才是有价值的。
从当前中小学教师教学评价的现实情况看,具有较强的为管理服务的倾向,就是把评价作为教育教学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学评价在实施过程中,确实具有鉴定和管理的职能,但在现代教学评价越来越重视评价的形成性和发展性功能的情况下,仍过于强化这种为管理服务的倾向,必然会产生不应有的弊端,既易造成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对立,更重要的是,忽视价值的多元性。教师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势必导致评价价值的多样化,因而评价功能也应是多元化的。当教学评价过分强调为管理服务时,就会出现这一现象:在评价过程中,管理者和评价者是永远正确的,评价者可以把管理者和评价者的价值倾向强加到被评价者身上,而不管被评价者是否认可这种价值倾向,也不允许有其他的意见出现。这样,这种带有明显倾向性的一元价值就会主导整个教学评价。这样的教学评价最终也常常会被评价者潜在抵触而使通过评价改进教学的期望落空。
(二)评价指标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不符合素质教育实施的要求。
目前,中小学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指标体系主要可分为德、勤、能、绩。这种分类体系不能科学地反映当前教师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工作特点。这种指标体系只重视了形式,而忽略了内容。在德的评价中绝大部分学校采用量化计分,师德没有作详细深入的考察,只流于形式。教师职业道德在教师工作中是十分重要的一项指标,在对教师工作进行评定时,都十分注重,一名好的教师,必须首先有好的师德。这体现了教师的素质,是对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强行作量化处理是不妥当的。在勤的评价中,目前中小学普遍实行坐班制。教师劳动有其自身特点,其劳动的复杂性、创造性、主体性脑力劳动、个体分散性劳动。这些特点又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教师要想成功高效地进行这一活动,必须具备相当的智力水平;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对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主体性脑力劳动和个体分散性劳动的特点要求教师有广阔的创造空间和充足的探索时间,坐班制只会抹杀教师的个性和创造性。而在教学能力这一项中,又过分强调教师的课堂技巧,忽视学生的发展和实际收获,课堂教学成为表演。教师的语言、板书、课堂提问的技巧,内容的安排成为评价的主要内容。诚然,教学活动是一门艺术,但同时教学活动又是一门科学,教学工作需要教师对课程进行精心设计,使之流畅并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但教学工作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适应社会需要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全面素质。一堂课的好坏,最基本的依据应当是,学生是否通过学习最大限度地得到了发展,如果偏离这一点,评价活动就偏离了目标,教学活动的价值将受到怀疑。实际上,现在的课堂教学评价已经演变为一种特殊活动,评价者为评价而评,被评者为被评而精心安排教学,对这样的课堂即使做出很高评价,又有多少价值而言?一个不能反映平时教学状况的评价怎能算得上科学的评价? 【 5】 对于教学水平的认定,许多学校是以学历、职称、论文为依据的。对于教师来说,达到一定学历,是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师素质的主要手段,但并不能以过去取得的学历来衡量现时教学的水平,职称高的教师也并非教学水平就高。因而这种评价方式是缺乏科学性的。
在评价指标的设计上,采用评价目标和指标一致的方式,把教学目标全部描述成可操作测量的行为,虽然使评价准确无误,简便易行,但却导致教育教学丢失那些更为重要的目标。目前,在现代教育评价理论中,教育目标分类受到广泛重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教育教学目标有三方面,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我们习惯于以此来评价学生的发展,但对于教师教学工作评价中却只重视认知领域,忽略情感与动作技能教学工作的效果,使教师教学工作评价陷入狭窄而又繁琐的内容和条目当中。教师教学的个性化被抹杀,无益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成长。在确定评价目标时,一方面要避免过于抽象概括化、用简单空泛的条目去套生动具体的教学实践;另一方面也要避免人为的把问题复杂化,用琐碎、孤立、繁杂的目标集合不科学、不恰当地隐射总体目标 【 6】。现行的教学评价中这两种现象均存在。被评者埋怨这种“什么都评,什么都管”的素质教育评价,不是把教育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而是要引入到“应试教育”中去。科学合理的方法是以总目标为理论核心,具体的制定动态的结构性的目标体系,而对其实现程度的评价则以衡量的,可操作的,但不一定与教育目标要一一对应的指标体系来评价。
以上仅从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要素方面对当前中小学教师教学评价活动进行分析,实际上,在具体评价活动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如各评价指标在教师教学评价中的权重分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如何有机结合,须联系当前教育改革的实际要求,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新课改的实施。【参考文献】
[1] 张春兴.教育心理学 [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版.第484页
[2] 刘 尧.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理论与模式 [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 [12].第31页
[3] 英配昌.范国睿.关于教师评价模式的个案研究 [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3).第 23页 [4] 刘 尧.论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与科学化问题 [J].教育研究 ,2001.(6).第 24页 [5] 解明生.论素质教育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模式的转变 [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 2001.(3).第 29页
[6] 沈小碚.教育教学评价研究的发展与问题 [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4).第102页
第五篇:某规划项目介绍
投标项目介绍
合肥西南副中心新城区概念性规划及中心区城市设计
第一篇:项目前期分析
合肥西南副中心新城区位于合肥市西南部派河之滨,北依潭冲河、南临深圳路、西接合九铁路、东至严店路,面积17.6平方公里;新城东北部约5.5平方公里,生态环境良好、内外交通便捷、建设条件成熟是副中心的中心区。
新城区发展机遇和优势分析
1、合肥深化“141”空间发展战略有力推动西南副中心发展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的现代化综合城市。
2、与高新区、经开区、科技创新示范区、政务新区和滨湖新城良好的地缘关系,周边工业区的极度聚集、外围基础设施的完善与渗入、将有力推进西南副中心的发展。
3、完善的水、陆、空对外交通是新城建设的有力支撑。
4、派河、潭冲河等生态要素构成新城生态外环,是城市发展的优质生态基础。
5、地区浓厚的文化底蕴是发展城市特色的优势资源。
区域发展面临的挑战分析
1、生态环境的合理利用与完善是城市持续发展的亮点。
2、打造具有魅力、活力与影响力的城市特色,塑造个性的城市品味是新区建设需要重点研究的命题。
结合以上分析确定新城规划目标
构建区域功能协同、发展持续健康、生态环境友好、具有鲜明特色的复合型城市副中心。
第二篇:规划发展综述
一、发展定位
从新城区位优势、总规功能结构、区域发展特征、周边区域功能组成,确定新城发展定位为:
高效的新区、服务的新区、宜居的新区、生态的新区
二、规划理念——织城、植城、智城
编织城市组成要素,植入生态人文环境,探寻睿智的城市特色发展之路
第三篇:规划设计
规划从规划结构、功能布局、空间体系、城市交通、土地利用、生态系统研究出发,编织完善的城市系统。
一、规划结构——两环呼应、一谷串联、两圈联动
规划以生态外环为依托,在新城腹地设置生态内环,新城中部为南北贯通的城市绿谷,串联两环,构建城市结构,完善城市生态空间网络架构、组织城市公共生活,形成城区特色空间体系。
内环将城市划分成内外两大功能圈。外部功能圈与老城区、工业区、城市生态环境、对外交通等相连,根据相邻地缘功能分析,布置与之有机相连的城市功能。内部功能圈以新城配套居住为主导功能,并根据外圈的相邻功能需求与其联动发展。
二、功能布局——一心一谷五片
规划以融市民服务中心、商务、商业、体育文化等于一体的核心
功能区为中心。
独具魅力的全天候城市绿谷北承老城区古艮公园、南达生态外环南线,贯穿新城南北。由北至南由体育文化公园,历史博览园、土改文化园、特色饮食园、非遗产业园、科技发展园、农业体验园、自然风光园、工业主题公园组成,全长约4公里,依次展示城市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与发展成就,形成一处规模适中、特色鲜明、功能多样、独具魅力与吸引力的城市活力带。
西南部三个居住片区和两个混合功能片区对核心功能区与城市绿谷形成合抱之势,与之互补发展,各片区集中设置公共配套设施和公共活动场地,集约节约发展。
三、城市交通——倡导高效交通、安全交通、健康交通
合理确定道路等级、道路宽度和道路断面。主干道形成“三横三纵”的路网结构,道路交口设计中满足过境性交通的快捷性与到达性交通的便捷性的双重需求,实现交通的高效运行。
合理处理车行与人行交通的关系,在交通交织点选择合理的交通组织模式,营造安全的交通环境。
设计中结合城市公共空间系统规划富有特色的慢行交通区域;商务区内每个街区集中布置停车场,营造良好的地面步行环境打造“慢城”生活。
四、空间系统——两环萦绕,两轴串联,多园点缀,多廊贯通
生态休闲外环是新城生态基础,空间开阔,环境自然,水绿交织,是城市滨水生活的活力岸线。社区生态内环从新城各建设片区腹地穿
越,空间形态活泼,为城市各社区提供便捷的交流、交往、锻炼的场所。
城市绿谷为新城空间主轴,纵穿城区,从城市中央串联内外生态环。绿谷空间开敞,灵动静幽,有野趣而隐市井之中;文化街区空间丰富,尺度宜人,是新城最重要的休闲娱乐、游玩品味的场所。
居住单元均设置社区公园,各街区均设景观廊道与城市公共空间连通,全面构筑城市公共空间体系。
五、土地利用规划
从城市发展与功能要求出发,新城高层聚集区为重点区域,开发强度大;从城市公共空间需求出发,确定城市绿谷和市民服务中心为关键区域,应适度开发满足空间营造要求,其他区域为一般区域,为中度灵活发展区。重点区域与关键区域为先期建设区,形成强大的建设成效拉动一般区域的后继发展。新城西侧现状为上派镇工业集中区,随着新城建设发展,工业外迁,本区将释放为新城远期建设用地。
六、城市文化构建
植入生态人文环境,探寻睿智的城市特色发展之路
1)城市生态环境营建
绿城生活:依托生态内外环、休闲文化绿谷结合社区公园、多条绿色廊道和三维立体绿化构成完善的绿色生态网络,全面营造城市绿色生活环境。
水城生活:保留并利用现状用地内散落的水体,在休闲文化绿谷连珠成串,将外环水系引入城市腹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营造水城生
活意境;居住区内结合水体形成住区景观,维系城市地表径流,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
花城生活:充分发挥中部花木城的优势,新城建设中结合城市绿谷规划桂花园、腊梅园、玉兰园、香樟园、女贞园、紫薇园,形成处处有绿意、四季有奇景的城市景观特色。
2)城市人文环境营建
规划植入地区传统文化、城市发展文化、现代生活文化营建全面的人文环境
文化传城:集中设置宣扬地区历史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戏曲文化、工艺文化以及现代科技与工业文化的场所,全面展示地区辉煌的历史和城市瞩目的发展成就,将文化宣传和文化产业规模化,做好文化品牌形成文化宣传、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城区。
文化康城:结合体育馆、体育场、全民健身中心、大剧院、图书馆、展示馆等公共设施建设打造以体育、休闲、观演、求知四位一体的健康生活。
文化品城
城市文化设施的多样性设置与各种功能高频使用时段的交错组合营造了人人得其所、时时有活力的文化活动氛围,利用现代城市生活文化设施提高城市聚集力,借助传统文化提升城市文化气质、形成有魅力、有品味、有特色的新城形象。
七、睿智的城市发展之路
引入先进的城市运营理念,形成良好的生态、发达的经济、民主的治理、繁荣的文化、和谐的社会氛围、完善的社会保障、充分的公共服务体系,缔造一座充满着梦想和诗意的宜居、宜商、宜游、宜业宜乐的复合型现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