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教学自我”的现状与形成过程

时间:2019-05-13 06:05: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教学自我”的现状与形成过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教学自我”的现状与形成过程》。

第一篇:浅析“教学自我”的现状与形成过程

浅析“教学自我”的现状与形成过程

所谓教学自我,也就是指教师在课堂授课之后,根据教学大纲和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效果的自我总结与评价,是传统教学过程的延伸和拓展,也是教师自身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段。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并把分析与总结。

反思,人生态度和及时的转教师不应而是应该把精力投注在检查学生激发和引导学生,使之保持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考和展开想象。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学会欣赏学生,在尊重学生的同时,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取得的成绩。要反思自己是否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要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保持质疑、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分析,是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心态的一种剖析,是对自己工作的合理鉴定。在自我分析的过程里,发现自身的不足,肯定自己的成绩,确立自己的今后目标,能够大胆创新,勇于尝试新的教学理论与方法,从而使自己的教学经验更加丰富。同时能够在处理自身与学生、使自己在学生与家长之间如鱼得水,收放自如。

总结,就是在反思与分析的基础上,坚持授课后自我总结,教师的教学素质,能够,提高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成哪些方面还有所欠缺,做到心中有利于复习借鉴,做到事半功倍。

总之,一名好的教师,是通过长期的教学自我总结,来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是通过不断的教学自我总结,扬长避短,追求教学的完善,是通过实践中的教学自我总结,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和教学质量,掌握发展的主动,不断的努力求索,提高自己,超越自我。

第二篇:尿的形成过程教学设计(推荐)

探究尿的形成过程

黄骅市第三中学 方学勇

一、教材分析:

《尿的形成》承接了前面的学习内容——泌尿系统及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使学生掌握肾单位中如何形成尿液的过程。但这部分内容既抽象又缺乏一定知识的铺垫,因此,需要教师为学生架“桥梁”搭“平台”,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得以实现。

二、学情分析:

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尿液形成的过程是非常抽象的,泌尿系统这部分结构又缺乏必要的了解,但好奇心非常强,这就给学生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希望通过本实验的学习及操作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他们对相关知识掌握更牢固。

三、教学策略:

根据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尽量多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多媒体演示。制作直观教具,为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搭建了平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概述尿液的形成过程。

2、能力目标

(1)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模型,通过观察、思考和资料分析,使学生了解肾单位的结构和掌握尿液形成的大致过程。

(2)通过动手制作尿的形成过程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

(1)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的意识。(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尿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难点: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创设课堂气氛

出示一张尿液化验单,学生通过和正常化验单数值的比较,知道是红细胞和蛋白质的数量出现了变化,提问学生想不想知道这种变化是因为病人哪里出了毛病呢?要想知道这个问题其实不难,我们先来了解尿的形成过程。(从而引出尿的形成过程。)

(二)合作学习,制作动态模型

1、出示肾单位的图片,老师和学生共同简单复习肾单位的结构,进一步了解尿液形成的过程。接着教师提问:能不能把这个过程利用老师提供的器材立体展现出来呢?指导学生完成尿的形成过程模型。由于生物学是医学的基础学科,我们在这里准备的实验器材多是医疗器械,比如盐水瓶,输液器等。在制作过程中,启发学生们分工合作,对每一个结构的作用更加深刻。

2、交流分享: 本实验原理是利用NAOH溶液加入酚酞变成红色作为血液,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在肾小囊处放置滴加稀盐酸的滤纸在此处流出的液体为透明液体作为尿液。本实验设置一组对照,即没有加入滤纸的肾小囊。实验会出现两个不同结果:加入滤纸的会流出透明的液体,没加入滤纸的流出红色液体。

(1)请第一组展示完成后的模型,并讲解。完成后发言:

1、指出模型的各部分结构

2、指着模型说明尿的形成过程。

3、通过打开液体开关完成实验。

该组装置肾小球外有完整纱布包着,并且纱布被老师提前用稀盐酸打湿,所以流出的尿液为无色透明的。

(2)请对照组第二组展示模型,该组的实验装置流出的液体仍然是红色,引导学生讨论原因,学生指出本组的装置肾小球外包着的纱布是破损的,而第一组包的纱布是完整,装置中纱布破损就相当于肾小球破损,会滤出大分子的血细胞。

(三)讨论交流,分享成果

老师提问:为什么肾小球外缺少纱布就会导致尿液成为红色?在尿的形成过程中血液的成分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才会形成尿液?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大家看模型并参阅课本62页分组讨论完成问题。(1)血液和肾小囊液成分有什么不同?说明肾小球有什么作用?(2)在原尿中出现葡萄糖而尿液中并没有,说明肾小管有什么作用?通过讨论学生会对第一个问题做出回答指出肾小球的过滤作用,然后一起解决开头提到的化验单问题,指出病人的肾小球出了毛病,使本来不能滤过的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滤过了。第二个问题体现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四)、总结归纳

协助、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和讨论,进而归纳出尿的形成过程的两个作用,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教师应走到学生中间,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与鼓励,为学生顺利学习下一环节的内容打下基础并增强信心。指导学生为了更好的理解尿的形成这个重点,可以分角色表演一下尿液是如何形成的,进一步归纳尿的形成过程

(五)、板书设计

第五章 尿的形成

滤过 血液

尿 重吸收

尿液

第三篇:离子键的形成过程教学片断

离子键的形成过程教学片断:

(教师讲解)宏观物质是由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构成的,粒子间有一定间隔,粒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为什么粒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但形成的物质却是相对稳定的呢?同学们看这支笔,对着它吹口气,它并没有成粉末状飞散开去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粒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这正是我们本节课要探讨的内容。大到无限空间,小到原子世界,正是因为相互作用的存在,维系着我们星际间的和谐相处和物质间的不断变化。

演示实验: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完成演示实验,并提问)请你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了白烟,试管壁发烫说明产生了热量。(过渡)钠在氯气中点燃生成氯化钠,从宏观看是一个有新物质生成的过程,那么从微观看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钠原子和氯原子是怎样形成氯化钠的?我们通过对下面这些问题的分析、讨论解决这一问题。问题1.钠原子、氯原子稳定吗?它们是通过什么途径达到稳定结构的?

钠失去一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而氯得到一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

原子核中的质子都带正电荷,电子都带负电荷,它们相遇时还会产生斥力。问题 2.吸引作用和排斥作用是怎样使钠离子、氯离子结合的呢?

钠离子和氯离子相距比较远的时候,可能只受到引力作用;当由于受到引力作用而越来越近的时候,斥力就慢慢变大;最后它们连在一起的时候,引力等于斥力就达到了稳定结构。

学生观看flash动画,老师讲解:当钠离子和氯离子间相对运动的距离较远的时候,吸引作用大于排斥作用,吸引作用是主要作用,此时钠离子氯离子彼此接近;相反当钠离子氯离子间相对运动的距离较近的时候,斥力作用大于引力作用,使钠离子氯离子彼此远离;当二者达到平衡时,钠离子氯离子处于围绕平衡点不断振动的一种运动状态。就把是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叫做离子键。静电吸引和静电排斥的平衡作用。形成离子键的粒子是阴阳离子。

问题3.哪些元素间容易形成离子键?这些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什么位置?

通常是一二主族的活泼元素与六七主族的活泼非金属元素间容易形成离子键。问题5.从能量变化的角度来分析,形成离子键的过程是向环境释放能量还是吸收能量,请说明理由。

原子与氯原子形成离子键的过程是一个向环境释放能量的过程。练习:判断离子键:

氯化镁 硝酸钾 氯化氢 水 氧化钠

第四篇: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邓小平理论从形成到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前夕,是这一理论的准备和初步提出的阶段。1976年粉碎“四人帮”的胜利,把我们党和国家从危难中拯救出来。但是,“文化大革命”带来的政治、思想文化、经济方面的后遗症还很严重,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还未走上正确的轨道,百废待兴。为了清除“左”的思想影响,党领导和支持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讨论。通过这场讨论,我们党从“两个凡是”的束缚中摆脱出来。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召开的。这次会议冲破了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在党和国家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改革的任务;并针对拨乱反正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思潮。旗帜鲜明地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开始形成,奠定了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决议在系统总结三十二年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道路的十点经验。这十点经验,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雏形。十二大到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是这一理论初步形成的阶段。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和使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概念。党的十二大报告系统概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并从中国国情出发,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现代化”、“高度民主”、“高度文明”三位一体,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大建设一起抓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同时,改革开放在全国蓬勃发展起来,成为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和基本国策。党的十二大以后,邓小平理论的基本框架逐步形成。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观点,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强调实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的方针,从而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含义更加全面。1987年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轮廓,明确提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括和全面阐述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确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六条

具有长远意义的指导方针,并明确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至此,我们党已经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有了比较充分的论述,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

十三大到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是这一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丰富的阶段。1990年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中,首次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概括了十二条原则,系统地阐明了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这十二条原则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91年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又在十二条原则的基础上,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进一步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别是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经验,鲜明地回答了经常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思想理论问题,从而使邓小平理论的主线和轮廓更加清晰。这个谈话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飞跃,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在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谈话精神的指导下,党的十四大报告从更宽广的视野和更高的理论层次,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作出科学的概括,并写入了党章。这标志着我们党继民主革命时期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形成了理论上的第一次飞跃以后,又一次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中国当代的实际相结合,实现了理论上的第二次飞跃。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具体化,提出了清晰的基本框架和实现的总体规划,不仅使我们有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而且对进一步丰富邓小平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是邓小平理论正式确立命名的阶段。江泽民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明确提出和使用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进一步阐明了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大会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这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正式确立和命名。

从以上的历史回顾可以看出,我们党能够形成邓小平理论,是来之不易的,它是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引下,领导亿万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引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行动指南,我们必须倍加珍惜。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个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第四,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1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3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4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5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6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获得新的时代内容。

7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在现代化建设的长过程中要抓住时机,争取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又比较好的阶段,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可是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8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执政党的党风,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9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上述九条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相互关联,不可分割,要掌握其完整体系和内在逻辑。第一条是思想基础,是这一理论的精髓,贯穿于全部。第二条是这一理论的前提和立论基点。第三、四、五、六、七条着重论述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这一理论在党的路线上的集中表现。其中又突出讲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核心内容;还突出讲了生产力标准,这是这一理论的哲学基础。第八条专门论述了运用这一理论,实现党的路线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第九

条讲“一国两制”,用这种方式来解决祖国统一问题,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些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部分。

拨乱反正过程中右的错误思潮

有人借口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而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借口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中发生的失误而企图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反对社会主义制度。能否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及其对于我们事业的伟大指导作用,能否科学地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原则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同样表现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为战略家的远见卓识。建国他主持起草《中共中央关于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多次发表重要谈话,对《决议》总的原则和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性意见。他说,《决议》的中心意思应该是三条:“第一,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这是最核心的一条。”“第二,对建国三十年来历史上的大事,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第三,通过这个决议对过去的事情做个基本的总结。„„总结过去是为了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

第五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过程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进行了艰辛探索,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辟和拓展,从十二大起,十五年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11次概括和论述,十五大正式将这个理论命名为“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并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了深刻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是我们毫不动摇的行动纲领。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即致力于探索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的结合。提出“以苏为鉴”,“努力找出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为此进行了艰辛探索,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

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1982年9月,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共十二大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开拓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随之丰富发展。从十二大到十五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内涵的概括和论述从未间断,直到十五大将这个理论正式命名为“邓小平理论”。15年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括与论述,举其要者有11次之多。

1993年11月14日,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了全面的论述和相应的规定,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新旧世纪之交,面对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回答新问题,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在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认真研究和回答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

科学发展观这一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而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它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全面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定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抓好的一项重大任务,并提出了工作要求和政策措施。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是我们毫不动摇的行动纲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全正确地运用并彻底贯彻了马克思的理论逻辑和方法,是当代中国真正深刻和彻底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地位。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发展理念。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布局。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社会发展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命题。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思想。提出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目标。

实践证明,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只要我们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下载浅析“教学自我”的现状与形成过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教学自我”的现状与形成过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

    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自我意识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大约要经过20多年时间,综观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把它分成四个阶段。 1,自我意识萌生时期(生理自......

    中国饮食文化形成过程

    中国饮食文化形成过程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

    工程质量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分析

    工程质量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分析 (一)工程建设各阶段对质量形成的作用与影响 工程建设的不同阶段,对工程项目质量的形成起着不同的作用和影响。 1.项目可行性研究 项目可行性研......

    体验知识形成过程的数学教学(本站推荐)

    数学教学,在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前行 南丹县第二小学 潘雄军 有人说:“课堂教学是生命间的活动,是用一个智慧的生命去开启许多智慧的生命,用一个心灵去唤醒许多心灵,用一种人格......

    自我人格的形成与修养

    外国语学院10级英本2 班姓名:李小娟学号:1003010212自我分析 -------自我人格的形成与修养 要分析自我人格,我觉得首先必须要清楚人格的定义是什么。从心里学的角度讲,人格是个......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过程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过程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具有两条相辅相成的线索,一是封主封臣制和封土制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一是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过程,我们把这两个过程称之为封建化过程.⒈西......

    性格形成的过程—回忆录

    回忆录:性格形成的过程 前言 性格决定命运,可想而知,性格对于我们的成长是很重要的。那么什么是性格呢?性格就是由一个人的许多性格特征所构成的有机统一体,性格特征表现在人对......

    14盐湖的形成过程[推荐]

    高考地理综合题专题14——盐湖的形成过程 典型例题一: 为了解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并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某地理实习小组在美国西部地区进行了野外考察。图提供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