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提高师德培训的实效
如何提高师德培训的实效
教师队伍是这一重任的肩负者,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是教育事业成败的关键。目前教师队伍素质高低参差不齐,教师的培训、学习、专业发展、能力提升等问题依然至关重要。面对课改新时期教师培训新需求,应如何改变教师培训的模式,提高培训的质量和实效性。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教师队伍是这一重任的肩负者,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是教育事业成败的关键。但是,目前教师队伍素质高低参差不齐,教师的培训、学习、专业发展、能力提升等问题依然至关重要。面对课改新时期教师培训新需求,应如何改变教师培训的模式,提高培训的质量和实效性。结合教师培训的现状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专业引领,提高集中培训的实效性
教师集中培训也就是通识培训、课程标准培训、教材培训,还有一些专题培训。集中培训的理念必须富有前瞻性,必须发挥其专业引领和指导性作用,能为教师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交流掌舵护航,指明方向。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理论来引导,教师的行动研究只会在同一水平上重复,就谈不上个人专业发展和能力的提升。集中培训的重要性,也是我们教师培训管理部门应该特别重视的问题。特别是全区、全校
1的集中培训,组织每一次培训都要先确定主题,定位目标,把握住培训的方向,选择好有能力、有实力的专家或教师授课,确保培训内容和理念与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同步或超前,使参与培训的教师切实受到启发,得到实效。每次培训后,都让学员写出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切实提高了集中培训的实效性。
二、立足校情,探索校本培训的有效途径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事实表明,教师真正的成长仅靠岗前培训或外出学习是不够的,学校才是大熔炉,是研究中心,教师个人就是研究者,教师能力的显著提高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因此,我们要立足校情,发展特色,把培训与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学研究融为一体,使校本培训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
1、建立培训的保障机制,营造和谐的培训氛围
成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小组成员始终站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最前列,是教育教学的“领头羊”。制定并落实校本培训工作计划,完善培训制度,促校本教研规范化。如:理论学习制度、集体备课制度、随堂听课制度、教学反思制度、师徒结对制度等,从制度上保障培训的质量和效益。还注重创造有利于教师研究的氛围和宽松的环境,以释缓教师的心理压力,加强教师与教师、学校与
学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长期有效的机制。
2、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坚持政治理论学习与业务学习相结合,以师德建设为核心,深入开展师德教育活动,将师德教育活动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强化教师敬业爱岗、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造就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特别注重引导青年教师端正教育思想,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敢于挑战,勇于创新,让他们明确自己肩负的重任,尽快胜任自己的教学岗位。
3、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
在教育高速发展的今天,只有发展了教师,才能发展学生,也才能发展学校。因此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引导教师不能满足于做一名教书匠,要争取做研究型、科研型教师。
4、深入课堂,进行实践探索
过去的实践证明我们要改变那些形式上的集中、报告式的培训,应当多进行个案分析和现场指导。而课堂是实施这一举措的主渠道,是教师获得发展的重要平台。因此注重开展课堂研讨、即席指导的培训形式效果最好。应不定时的派出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进行现场的课堂指导。
5、强化反思意识,提升专业水平
反思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中最有效的途径,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写一辈子的教案未必成为名师,而坚持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却能成为名师。” 在实施过程中,尝试如下做法:
(1)多次备课。要求教师根据教学中和教学后所获得的反馈信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明确存在问题和今后改进方向,从而不断增强教育教学效果。
(2)写教后反思。教师写下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可使有益的经验及时得到总结、提炼和升华;可使失败的教训得以改正。
(3)选择优秀教育教学案例研讨交流,并鼓励教师参与各级竞赛或投稿。通过以上方法逐步增强教师的问题意识和反思能力,有效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提升专业水平。
6、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促进教师转型
教师除了参加培训和教研活动外,还要增强研究意识,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个没有研究能力的教师永远只是一个“教书匠”。因此,我们鼓励教师从自己的问题出发,从自己的需求出发,帮助每一位教师制定专业发展计划,进行个案研究,结合学校和个人的实际情况,选择和确立总课题和子课题。使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融为一体,提升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转型。
三、建立服务平台式的管理机制为培训提供保证
1.创建管理机制
教师继续教育是法律赋予教育行政部门的一项义务,也只有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实行分级管理、分工负责,教师培训才能取得实效。首先要有专职的继续教育指导中心,它是科研工作小组的联络员和领导者,其职责就是领导工作小组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帮助在职教师达成专业目标和满足专业需求,改革教师教育管理机制,为教师的继续教
育和专业发展提供管理制度上的保障。
2.搭建网络服务平台
一方面根据各级不同标准制作学习模块和课件以用于远程教育。利用软件环境进行自学是远程教育主要学习方法,面对起点不同、层次各异的教师,必须依靠不同层次的任务模块才能激励他们学习。在这种学习活动中,我们的重要工作是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驱动学员学习的“任务”,通过任务组织学习,同时要注意让学员用自己的方式来学习,而不是强迫,让学员在自学中尽力发展自己的能力并安排教师进行网上授课及答疑。另一方面建立网站,负责搭建网络交流平台及做好网络宣传。通过网络的聊天室、QQ群、MSN等即时通讯工具和网络论坛,使学员能相互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及相关资料,同时也成为了解教师培训需求的一个场所,网络也使全体教师能更方便快捷地了解教师培训的现状及相关政策。
3.建立保障机制
一方面加强教师教育的政策保障。以政府文件统一教师的认识,对教师继续教育进行系统、科学的管理及规划。另一方面,建立了教师继续教育合理的经费分担机制,使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的来源得以保证。
四、培训效益的科学评价
教师培训的目的是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如何通过培训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我认为,在重视培训过程的同时,要发挥培训结果的效应。在现实中,往往是教师参加培训后,拿到证书就意味着培训到此为止,至于学习什么,学得怎样无人过问,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教育资
源的极大浪费。培训结果的有效性就是要体现在培训结果利用的最大化上。因此,无论是培训的举办者或培训对象的派出单位(学校),首先都应该重视对教师培训后的跟踪考核,要给受训老师留作业(比如向同事汇报培训心得或进行某项专题研究,进行实践活动交流等),充分利用受训教师的学习成效进行校本培训。特别是要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培训对象的示范辐射作用,实现学习资源共享;其次培训效果如何,最有发言权的是参与培训学习的教师自己,可参照国际教师培训评估的有效做法,专门设计培训效果评估表,以半开放式问卷的方式,对教师培训的效果进行现场评估调查;另外建立成果集,将受训教师的科研成果和论文集合成册在全市范围交流,方便教师经验的交流,同时也便于向学术期刊、学报等推荐发表。
第二篇:抓好师德管理提高师德建设实效
要办出孩子喜欢、家长信赖、社会认可的高质量幼儿园,其核心条件是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是抓好师德师风。只有加强师德建设,才能促进良好教风、园风的形成,才能全面提高幼儿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整体水平。师德建设也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但一段时期以来,幼儿园的师德建设中存在着说多做少、表重里轻的现象,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在师德建设中管理意识较弓弓,没有将师德建设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显于形”,使师德建设效果在某种程度上打了折扣。要切实加强师德建设,就应该重视师德管理所特有的价值和作用,以管理促建设,进一步提高师德建设实效,从根本上推动队伍建设和幼儿园健康发展。
立足幼教实际,准备把握新时期师德建设和管理的基本内容
一是依法施教。具备基本的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掌握一些与自己日常生活和所从事职业有关的法律知识,是提高个人师德修养,投身和谐社会构建,做好依法施教的重要一环。法律规定的诸多公民义务是师德修养的底线,学法、懂法、守法,是师德建设的基石,需要我们常抓不懈。
二是热爱孩子。爱是幼儿教师师德的灵魂,没有对孩子无私的爱,幼儿教育工作就无从谈起。
三是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勤于钻研,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教育能力,以高质量的保教工作促进孩子健康、和谐发展是幼儿教师师德修养的根本,是对新时期幼儿教师师德和专业发展的核心要求。
四是为人师表,廉洁从教。廉洁自律,共创和谐,人人有责,幼儿教师更不能置身于外。被孩子喜欢,被家长尊重,被社会爱戴,既是教师的光荣,更是教师的幸福。作为幼儿教师,把握职业操守,热爱每一个孩子,平等对待家长,给社会带来清新之风,也是良好师德的具体体现。
五是忠孝两全,和睦持家。绝大多数幼儿教师都是女性,身兼多种社会角色,承载更多社会责任。践行传统美德,善待朋友,孝敬父母,挚爱亲人,和睦持家,既是一种师德要求,也是广大教师的幸福之源。
重平时,重常态,抓好师德养成教育
师德既是思想,更是行为,还应成为习惯。这就需要我们抓好平时,立足常态,通过具体明晰的行为规范要求,抓好教师的师德养成。
教师师德规范应该包括园内工作和园外生活范畴;既要包括职业仪表规范,又要包括待人接物的言行规范;既要包括与孩子相处的规范,也要包括与家长、与自己的亲人朋友相处的规范。教师践行师德规范的过程,既有约束,更有升华,教师恪守师德的同时,也提升了自我,超越了自我,完善了自我。因此,这样的师德规范,不求其全面,但求其具体;不求其崇高,但求其可为。如:我们要求教师与人交流时,要一听二慢三开口,不随意插话;语调适中,眼睛注视对方的眼睛;多用“请”、“谢谢”、“对不起”等尊重性词汇;孝敬父母,关心家人,每月至少电话联系或回家看望父母一次;与邻里相遇,要首先微笑致意打招呼。
我们在幼儿园中推行“师德银行”做法,即每位教师都开设一个“师德帐户”,制订一个具体的评估细则。将收到一封家长表扬信、下班后延时照看了一位幼儿、一次拾金不昧等师德表现量化成相应的“师德币”计入教师“师德帐户”。每学年兑取一次奖品,支取自己的“师德红利”,走出了一条幼儿园教师师德养成教育的新路子,受到广大教师的热烈欢迎和广大家长的好评。
要抓好师德管理的长效机制建设
首先,要建立有效的考评机制。师德既是教师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也是幼儿园班组和幼儿园整体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对教师的师德考核,既包括师德本身,也同时包括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和保教育人的实绩;参与考评的,既包括教师自身,也包括幼儿、家长、领导和社会各界;既要重视对教师间的横向比较,也要重视教师自身纵向的过程性比较。
其次,要建立和完善积极的激励机制。在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评先评优、进修学习等方面,对师德优秀教师优先考虑;对师德突出、保教育人业绩突出的优秀教师给予特殊嘉奖。再次,要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监督机制。结合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划出师德管理红线。当下社会对基础教育领域的师德关注和批评,主要集中在体罚和变相体罚、粗鲁言行对待家长、吃请收礼、学术抄袭等方面。我们就专门制定师德“n条禁令”,列入师德考核内容。包括收受家长礼品、上课接听手机等,一并列入。
同时,强化监督,加大师德整改力度。一是每年向社会聘请行风监督员,开展至少两次向社会征求意见活动;二是每季度开展一次家长满意率调查,了解家长的意见与建议;三是公布师德师风监督电话,设立网上电子邮箱,对家长的反映做到事事有调查,件件有反馈。
最后,严格责任追究,保证师德管理落到实处。一是幼儿园和上级行政部门两级主要领导为师德第一责任人,负师德管理主要责任。对教师个人、班组、幼儿园师德考核实行“四挂钩”,即与考核、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评优奖励挂钩,做到责任与岗位相符、行为与身份一致、激励与问责结合。二是将体罚和变相体罚幼儿、为教不廉、学术不端、搬弄是非、不服工作安排、意外伤害全责等6种情形列为高压点,并采用“一票否决”,强化教师、幼儿园的法制意识和责任意识。
关爱教师,发展教师,不断激发教师修身立德的源动力
我们积极利用节假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教师业余生活;积极组织教师走出去参观学习,开阔她们的视野;将各种班级工作文案合并为一个班务工作计划,将学习笔记、观察记录合并为教育叙事,不断简化教师文案,减轻教师不必要的文案负担;建立“学科俱乐部”,促进学、研、乐一体,进一步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不断激发教师修身立德,发展自我,成就自我的源动力,收到较好的效果。
伴随师德管理和建设的不断加强,我们的队伍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我们先后涌现出多名社区、市级“师德优秀”教师,1名教师被评为山东省“师德十佳”教师。
加强师德管理,抓好师德建设,需要我们注重规范性,强化可操作性,也需要我们与时俱进,注重实效,把师德建设对提升队伍素质、塑造幼教形象、打造教育品牌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放大,争办一流的幼儿教育。
第三篇:创新培训途径 提高培训实效
创新培训途径 提高培训实效
【摘要】教师教育改革的实践进展与教师教育理论的变化,以及教师专业化的需求,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教师培训,尤其是需要关注区域本土教师培训的实效性。经过长期探索与实践,我校推出的“六结合”教师培训机制,在区域本土教师培训实践和探索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果。
【关键词】教师培训 “菜单式 订单式”培训 送训上门
【基金项目】本文系三门峡市陕州区已立项课题《区域教师本土培训的实践研究》,编号szjky201742
【中图分类号】G7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4-0292-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谈到“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时,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目前我区教师队伍素质高低参差不齐,教师的培训、学习、专业发展、能力提升等问题依然存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作为教师培训机构,我们转换工作思路,以训为本,训研结合,立足区情,进行区域教师本土培训探索与实践,创新培训方式,注重提高培训实效。
一、深入一线,了解一线教师所需
教师培训中,参与培训的教师是有差异的,甚至差异是很大的。这些差异有些来自生理,也有来自心理,还有来自经验的,此外还有来自学习能力与学习方式上的差异。教师培训中不可能都按照同质的要求而将教师分组、分班进行。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OECD组织就指出,“十分不幸和令人感到苦恼的是,人们对在职培训的日益增长似乎更多的是以信念为基础,而不是以实际的知识为基础”。因此,教师培训究竟是为了实现上级指示的贯彻与实施,还是要解决教师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这是教师培训中重要的理论问题。因此,我们在培训前设计了培训需求调研问卷,深入到一线教师中,通过座谈、调研的方式了解一线教师所需,然后制订培训方案,细选培训项目、精选培训课程,有针对性开展培训。
二、创新培训途径,满足教师所需
(一)优化“菜单式、订单式”培训模式,满足教师专业需求。根据调研结果,教师结合自身专长,研发培训专题,从专题的论证确立、方案设计、培训内容、专家选聘、开班准备、过程管理、总结考核等方面潜心研究,精心准备,拿出方案,上交学校论证考核,合格的培训专题确定为我校菜单式培训项目。
(二)“量身裁衣”培训内容,提升培训针对性。一是针对基层学校中层干部的岗位管理能力提升培训。2016-2017学年,我们进行了中小学教务主任管理能力能力提升培训、政教主任管理能力提升培训。2017-2018学年上半期,我们举办了陕州区教育干部管理能力提升培训。这些培训,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专家讲座,学员反响很好。二是针对学校特定职能人员的岗位培训。如对后勤管理人员、仪器管理人员、宿管人员、新教师岗前培训、特岗教师培训等。三是薄弱学科教师的培训。如农村学校英语教师、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兼职教师培训。四是教科研能力提升培训。如课题研究能力、教研室开发的“三维五环”课堂模式推广能力、校本研修能力、校本教材开发能力、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开发能力、微课制作等方面的提升培训。全区教师受训面达100%,合格率100%。这些项目因事制宜,因人制宜,富有针对性强和实用性,及时解决了教师们教学工作中的困惑与问题,受到基层学校高度称赞,对我区的教育教学工作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
(三)基层调研和送训上门相结合,实现研训一体。我校分别与十二所城乡学校签定协议,建立了教育教学调研基地。确定每周三为基地调研日,由我校领导和专职教师组成的两个指导小组深入基地开展跟踪听课调研工作,每期每人撰写写调研报告一份。专任教师结合基地学校实际需求定期入校送教、送训。每学年,专任教师听评课业务指导都在80节以上,人均送训、送教各一次。通过送教、送训、听课、议课准确了解了一线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提高了教师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探索出了一条“研训一体”的道路,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培训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四)加强网络培训,实现培训多维化。近年来,我们承担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教育部“知行中国”班主任培训,“微软-中国携手助学”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国培计划”――河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学科教学能力提高远程培训,“国培计划2016河南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三门峡市中小学远程教育培训等国家、省、市级网络培训的组织和辅导工作。我们建立了“区―校――组”三级管理辅导机制,立体化、多维化、全程化,提高了辅导的质量和效率,使教师享受到最大化的培训效益。
(五)搞好追踪服务,落实培训实效。学员集中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才能将所培训的内容落实到工作中?学员在结束培训后,他们回到工作岗位上,我们却并未放松对其的管理。一是让学员每周上报工作实践的心得,二是在微信群中定期发布话题,让学员积极参加讨论,三是定期到学员所在的学校走访,了解学员的工作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四是选出优秀心得、精彩讨论内容和调研结果制作成动感相册,及时发布到微信群中,让学员有一种获得感和归属感。
(六)完善评价制度,强化培训效果。为了做好教师培训工作,健全了教师培训质量监控、检查、评估等一系列制度。建立了全区中小学教师、校长培训和本校教师学习业务进修档案,将培训过程和培训结果结合想结合,实现了培训效益的最大化。
这种校内培训和送教下乡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和分类培训相结合,集体培训和个人自学相结合,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举行专家讲座和教师训练相结合,远程教育培训和面对面培训相结合的“六结合”形式解决了一线的教师没有时间参加培训的难题,受到一线老师和好评,对区域本土化教师培训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Z].北京:2002.[2]朱益明.论教师培训的基本要求.[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2).
第四篇:求真务实,提高实效
求真务实,提高实效
——2007年秋季南安市中学数学教研工作总结
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中学教研室数学组
2007年秋季,南安市中学数学教研工作在泉州市教科所数学组的具体指导下,在南安市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的正确领导下,以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按照“立足实际、下移重心、改革模式、加强监控、促进均衡”的工作思路,求真务实,提高教研工作实效,为我市中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一、聚焦课堂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课程改革促进了教育观念的变革,但是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要靠教学行动和行为加以落实。本学期,我们聚焦课堂教学研究,关注常态教学,研究常态教学,探索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0月20日,我市在国光中学开展高中数学新课程实验教学研讨活动。全市29所完中、独立高中校的高二数学备课组长,高中数学“名师工作室”成员共30多人参加研讨活动。此次活动采用我市“研训一体化的教师研修模式”中的研究平台“发现类(螺旋式)”A流程,即常态教学——同伴“捉虫”——集体会诊——二次教学,集听课、说课、评课、研讨为一体,为教师们搭建了一个交流研讨的平台,对如何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新教材量多课时少如何进行整合,达成了共识。
12月14日,我市在成功初级中学开展初中数学“链条式”研修活动。本活动采用我市“研训一体化的教师研修模式”中的“链条式”即:预设主题——课例实践——集体研讨——生成新主题——新课例实践——再次研讨,以典型课例为载体探索课堂教学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策略,活动安排紧凑,与会老师研讨热烈,对研讨主题不断深化,对课例实践认真点评,提出许多富有建设性的建议。
二、举办命题技术培训,提高教师命题能力。
为积极推进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提高初中数学教师命题能力,促进我市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10月24日,我市在教师进修学校举办了初中数学命题技术培训活动。本次活动采用了我市研训一体的教师研修模式中的“主题类”研修,即主题发言——实践操作——案例交流——专家点评。全市各校初中数学教研组长70多人参与培训研修。此次活动特邀泉州市教科所教研员曾大洋特级教师到会作专题发言,他从中考命题的基本原则及要求、命题规范、命题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之后,与会教师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同行间交流,再由专家作点评。本次活动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效果良好,实效性强,对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命题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加强质量监控工作,促进课改健康发展。
本学期,我们认真落实《南安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监控意见(试行)》的有关要求,加强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研究,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教师提高、课程发展的评价机制,重视高、初中毕业班的教育教学研究,努力为基层学校提供科学的复习备考建议。
11月25日,我市在侨光中学开展高中毕业班数学学科教学研讨活动,各校毕业班数学备课组长及高中数学学科“名师工作室”成员参与活动,“名师工作室”主要成员分专题就数学学科2008届高中毕业班总复习的有效教学策略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形成书面材料,作了专题发言介绍,引领与会代表探讨高考数学学科总复习的有效教学策略,促进提高高中毕业班数学科的总复习质量。
11月29日,我市在教师进修学校召开初中毕业班数学教学工作会议。各校初三数学备课组长,共70多人参加会议。会上,传达了泉州市数学教学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我市2008届初中毕业班工作会议精神,进行了2007年我市中考数学科的质量分析,交流了2007届初中毕业班数学科的总复习教学工作经验,同时探讨2008届初中毕业班数学学科教学的有效策略。
本学期末,我们组织对全市初
一、初
二、初三年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目标检测,成立命题小组,集中培训,参照2007年泉州市中考命题有关要求进行命题。考试、评卷期间,组织人员下考场、评卷点巡视检查。各校集中评卷,不同年级交换评阅,流水作业,并要求及时做好检测成绩的数据统计、质量分析工作。此外,我们还组织了南安市六所一级达标高中校毕业班联考测评活动,六校资源共享,联合命题,统一考试,集中评卷。
四、开展校本研修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校本教研的意义是促进教师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研究方式的变革,创新教研制度,形成民主、开放的教研氛围,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本学期我们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校本研修活动。
在暑假期间,我们组织高
一、高二数学教师参加泉州市2007-2008学年高中新课程数学学科业务培训研修活动,在9月下旬我们组织初中教师参加泉州市2007-2008学年初中新课程数学学科业务培训研修活动。此外,我们通过调查摸底统计,对因各种原因未能参加泉州市级学科业务培训的高
一、高二数学教师,于12月16日,组织他们参加南安市级高中新课程学科业务培训,邀请泉州市教科所张白翎教研员作专题讲座,参与教师通过听取专题讲座、案例剖析,课标学习,教材分析与使用的研讨,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转变的探讨,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的探索等研修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11月22日,泉州市“特级教师讲学团”到我市巡回讲学,我们紧抓机遇,积极组织初、高中数学教师参加特级教师讲学团在南安三中举行的讲学活动。与会教师通过观摩特级教师与我市骨干教师“同上一节课”,参与课后说课、评课,教学交流,听取特级教师的专题讲座,激发了投身数学教育事业的热情,促进了数学专业水平的提升。
五、深化教育科研活动,提升课题研究水平。
课题研究是提升教师教学智慧的有效载体。我们进一步实施课题带动策略,指导教师提升问题意识,广泛开展问题教研,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的意识,引导教师立足本校实际,着眼学科教学,投身教育科研,规范研究过程,在科研内涵建设上下功夫。12月6日,我市在霞溪中学召开了“初中数学课改新教材的使用研究”课题南安市子课题现场研讨会,邀请泉州市教科所教研员曾大洋特级教师到会作指导,切实解决了实验教师在课题研究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提升了课题研究水平。
六、组织各项学科竞赛,促进师生个性发展。
本学期,我们为师生成长搭建平台,创设时空,认真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和岗位比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并加强竞赛辅导工作,不断提高参赛水平,发现和培育拔尖人才,促进师生富有个性地成长。例如,08年1月5—6日,我们开展了南安市青年数学教师说课比赛,并从中择优推荐参加泉州市级比赛;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中,我市获奖人数在泉州市名列前茅,其中获得福建省赛区一等奖2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5名,获得泉州市级一等奖1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2名。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只能说明过去,在未来的教研征途上,更需我们大胆创新,勇往直前!
2008年2月3日
2008年春季南安市中学数学教研工作计划(要点)
1、召开07年秋季期末考试初中数学科质量分析会(2月)。
2、配合开展高中新课程实验数学科理论知识普查。(2—3月)
3、开展《南安市初中数学新课程背景下“指导——自主学习”教改实验的深化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2——6月)。
4、举办高中新课程数学学科教学设计研修活动(3月)。
5、开展高中毕业班数学科教学调研(3月)。
6、开展初中数学链条式研修活动(3月)。
7、组织参加泉州市青年数学教师说课比赛(3月)。
8、组织参加2008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4月)。
9、在国光初级中学召开“初中数学课改新教材的使用研究”课题南安市子课题现场研讨会(4月)。
10、配合开展高中数学教师基本功竞赛(5月)。
11、组织参加泉州市初中毕业班数学质量检查,做好质量分析工作
(5月)。
12、举行南安市初中毕业班数学质量检查,做好命题、质量分析工作(6月)。
13、开展中学生数学小论文评选活动(6月)。
14、举行初一、二年数学期末学习目标检测(6月)。
第五篇:提高校本培训实效的策略
提高校本培训实效的策略
现实的学校教育实践活动中,由于教师的职业性倦怠、家庭和身体健康状况、校本培训的内容与模式、工学矛盾、管理机制、培训结果的运用等因素,制约着校本培训的有效开展,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少学校因这些内在与外在、主观与客观等方面的原因,校本培训往往流于形式,徒有其名而无其实。
要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不仅要解决教师思想观念方面的问题——为什么培训,还要解决培训内容和方式、缓解工学矛盾等理论和操作层面的问题——培训什么、怎样培训,也需要解决制约与激励等制度保障层面上的问题——培训有何用。
一、开展师德培训,增强教师的教育历史使命感
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浮躁而功利的情绪,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职业心态。有的教师由于工作的新奇感随岁月流逝而消退,工作没了激情,职业责任与社会责任要求也随之降低。部分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技术职称已抵“天花板”,在当前的人事制度环境下,只能享受下一职级的工资待遇,甚至轮到退休也晋职无望,严重地挫伤了这部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还有部分已聘最高职级的教师已功成名就,“船靠码头,车到站”,进取的热情消失,高原现象提前来临等。在这样的情绪之下,部分教师思想僵化,产生了职业倦怠,学习培训无用的思想情绪由此形成,甚至设法找借口抵制培训活动。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内在需要引发动机。因此,解决教师的思想观念问题,对有效开展校本培训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
1.开展师德教育,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师德是教育工作者的职业操守,是必须遵循的职业道德底线和职业良心,开展师德教育是必要的。在新形势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师德教育要有新的变化。一是师德教育必须贴近教师的生活与工作实际,是教师可以接受的信息与形式,并能促使教师产生一定的心理变化,从而引起行动变化。二是用身边的典型事例、先进人物、好的做法,进行正面宣传引导,发挥榜样的引领与示范效应。三是捕捉同事的夸奖、学生的赞扬、学生家长的口碑、社会的舆论等信息,作为鲜活的师德教育材料,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正面激励更多的教师,以期“蝴蝶效应”朝着预期方向发展。
2.进行职业理想教育,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职业理想与教育追求是教师个人的价值取向,是其发展的内驱力,培训的目的就是要不断强化这种理想与追求。通过职业理想教育,要让教师明确教育的目的、任务、责任和肩负的历史使命。教育的目的在于教化,承担教化职责的人是教师。教师的责任就是把人类的精神与物质文明传递给新生代,把一个蒙童培养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一代新人,使新生代的文明素养不断提高,使整个民族的素质提升。民族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国家的兴衰,激励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唤起教师的“强人先强己”强烈愿望,转化为工作中的实际行动,自觉参加校本培训活动,变“要我培训”为“我要培训”。
3.开展家访活动,参与师德体验。教师家访活动是教育传统,更是师德体验活动。通过家访,教师不但直接了解学生在家和在社区的表现情况、学生家长对孩子教育的迫切愿望,还能够观察到学生的生存状况,而且能够了解社区人民群众对教师和学校的呼声与期望。一位教师家访后深有感触地说:“很多农民工家庭条件不好,生存的环境差,生活艰苦,学生连最基本的学习条件都不具备。相比之下,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工作,好好教书,教好学生,通过学生来改变他们的生存环境。”教师的体验是真实的,感触是发自内心的,它带给教师的思想冲击与震撼胜过任何说教。“发于心,见于行,成于规”,教师的教育历史使命感得到激发,解决的是思想认识问题,解决的是为什么要培训的问题,这是校本培训得以开展的基础。
二、满足教师的培训需求,激发学习兴趣
不同学历、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年龄的教师由于知识结构体系和文化底蕴不同,对培训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只有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并能学以致用,教师才有学习的兴趣,这样的培训才能有效。那么,选择培训内容就显得十分重要。
1.补充教育理论知识。教育理论是教育实践的指南,脱离理论指导的教育实践是盲目的、无效的实践。培训中,要考虑教师的知识结构体系和认知水平的差异,兼顾大多数,宜选择实用的、简单的理论知识,尽可能避免那些高深的、教师认为难以理解的而“空洞”的专业理论。一是教育学科、心理学科、社会学科、管理学科等基本理论知识,这是教师职业的基础知识。二是新课程理念及其课程解读,以帮助教师感悟理解新课程理念及其标准,使其适应新课程,顺利实施新课程。三是新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与模式等,以帮助教师提高实施新课程的效果。
2.工具应用型知识与技术。现代法制信息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现代科技产品在教育领域大量运用,教育教学手段越来越丰富。多媒体运用于教学,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多姿多彩。教师通过网上办公、备课、查询与交流,使其视野更加宽阔,工作与交流更加便捷。教师为了适应这种形势,对工具应用型知识与技术的需求十分迫切。一是政策法律知识。二是公共安全应急知识。三是电脑操作与基本办公软件技术。四是课件制作技术。五是网络技术。
3.教育教学方法技巧。教育教学方法技巧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是校本培训的重点,在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教科研、人际交流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教学基本方法和技能。二是教科研的'方法,课题的开题报告、论文、反思等研究文体的写作方式,以及写作技巧。这些内容是多数教师的知识“短板”,制约着教师的进一步发展。如,教育“反思”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然而,教育反思该反思什么、怎样反思、该怎么写等问题,是教师经常遇到而又烦恼的问题,必须通过校本培训来突破。三是班主任工作基本方法和技能。四是人际交往知识与技巧。人际交往是人的社会生存方式之一,是处理和协调干群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与学生家长关系、社会关系的基础。人际交往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校园的和谐程度、师生的幸福快乐感,关系到师生的生命质量。因此,对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4.心理健康辅导知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人口流动范围扩大、生存环境日趋恶劣、新课程改革难度大、社会要求高、学生厌学难教、人际交流相对困难、身体亚健康等方面原因,部分教师出现压抑、烦躁、焦虑等心理疾病,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与生命质量。学校应该关注这一现象,把教师的心理健康辅导纳入校本培训的范畴。一是教师需要舒展自己情绪的方法,使自己处于放松状态,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帮助他人和学生疏导心理情绪的需要,也是当班主任必须具备的素养。
三、丰富培训形式,拓宽培训途径
校本培训的组织形式决定培训的效果。由于学校工作的特殊性,工学矛盾始终存在,要做到工与学两不误两促进,则应根据学校的实际和教师的实际来灵活安排。如,把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结合起来,把自学与同伴互助结合起来,把教学研究、教科研等教育教学活动同校本培训结合起来,使校本培训的形式多样化,满足教师对培训形式选择的需要。
1.自学。自学是校本培训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教师学习的自觉状态,不需要占用工作时间,能够有效解决工学矛盾。这种分散性的培训,可采用“自修——反思”模式来进行。教师从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入手,为了解决问题而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结合理论指导和借鉴他人的经验做法,反思修正自己的做法,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这种模式的基础在“自修”,关键在“反思”,两者之间的媒介就是“问题”。“反思”环节是提升个人素质的关键,它决定个人素质提高部分的品质。
2.同伴互助。集体的智慧总是高于个人的智慧。当遇到的问题个人不能研究解决的情况下,或者开展教学研究、科研、观摩示范课、交流等活动时,需要利用同伴互助的形式来进行。同伴互助式的教学研究活动,是校本培训经常采用的形式。
3.专家引领。当个人或集体遇到的问题一时无法解决时,就应该聘请教育专家来会诊。通过借用专家的理论、技术与智慧来剖析问题,找出问题以及在研究问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症结所在,达到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目的。这是校本培训的一种辅助形式,是集中的或者是分散的。
4.参观考察,校际交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参观考察办学先进学校的经验,是为拓宽教师的专业视野而开辟的又一窗口,是校本培训的辅助形式。
四、创新培训激励机制,促进教师发展
校本培训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建立激励机制,起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以保障校本培训有序、有效地开展,确保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与发展。
1.建立培训激励机制。在实施绩效工资的新形势下,应该发挥绩效考核的导向作用,将校本培训效果纳入绩效考核范畴,使优秀教师获得更高的奖励,以教育与激励其他教师。
2.建立优先聘任制度。将校本培训效果与教师的聘任结合起来,优先聘任成长起来的优秀教师到高一级岗位,并形成制度。
3.建立优先发展的制度。社会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愿望,渴望获得发展的机会。因此,对那些想发展、能发展的骨干教师,学校应给予进一步表现发展的机会,并列入重点发展对象,作为各级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名班主任的候选人来培养。甚至可以送入高校进修学习,进一步深造,以促进其快速成长。
4.给予优秀教师获得各类荣誉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