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
农村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个人具有良好的、持续稳定的心理状态、个性特征及其对自己和社会的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的人,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气质。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心理健康更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就和人格发展。目前,我国有上千万教师,其中数百万教师生活在农村。他们恪尽职守,为我国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他们所处的条件极其艰苦,从事的义务教育责任重大,心理承受的压力非常大。在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的今天,我们理应关注广大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
一、农村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曾对外公布了一项不太乐观的调查结果:51.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2%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5%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当前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突出;虚荣心理明显;焦虑程度偏高;性格忧郁孤僻;逆反心理较强。如果我们继续作深入的调查了解,在大部分农村教师身上主要表现出以下几种心理问题:
1、感觉工作压力大,身心憔悴。这是因为教师工作时间长,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大,而又无法渲泄、化解造成的。农村教师的周工作量大都在20节以上,部分教师周工作量达30节。据统计,现在农村中小学教师每天工作时间大都超过9个小时,甚至达11个小时。超负荷的工作使教师体质受到严重影响,故主观意识明显,得不到渲泄,郁积形成心理问题。
2、感觉人际关系紧张,心灵难以沟通。现在实行的校长负责制和教师聘任制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校长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但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校长乃至上级领导权力的专断性。教师主观感觉到领导不易接近,很怕因工作或其它的事而得罪领导,甚至担心自己的“牢骚话”被泄露给领导,因而往往采取“封闭政策”而不愿向别人倾述自己的心理状况,以致每次人事变动等都会造成心理压力,久而久之成为心理问题。不少教师不善于正确处理与同事的关系,也致使人际关系紧张。
3、感觉教育无力,家长与教师不配合。认为现在的学生难管难教都是家长放纵造成的。不能否认,升学率及考试成绩仍是现在测评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因此不少教师都在素质教育的口号下认真地实行着应试教育。但学生厌学、弃学现象日益严重,教育无效时教师就会将责任全部推给家长。特别是现在“留守儿童”的增加以及部分农村家长“吃饱喝足即是福”的小农意识的加重而放弃对孩子家庭教育趋势的增强,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度,更加剧了教师心理问题的严重化。
4、感觉待遇偏低,家庭经济负担重。近年来,教师待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总的来说,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仍然偏低。调查发现有50%的教师日子偏紧。特别是未婚的、年龄低于40岁的、有子女上中学或大学的以及大部分男教师经济状况更不如意一些。不少教师认为收入与其劳动付出不相配。事实确实如此,不少农村教师(甚至是中学高级教师),竟然拿不出钱来去给考上大学的儿女缴学费;有的身患疾病却不敢去医院医治;有的家庭负担过重,上有双亲,下有儿女,只能靠借钱度日。农村教师也享受不了什么政策性分房,有的甚至退了休也还没有自己的住房。农村教师生活的清苦,常人难以想象。这些给教师的心理带来了极大的负担。
5、职业危机感强,继续教育压力大。“终身教育”在教师这一职业上体现得尤其突出,不少教师对自己的未来感到忧虑,不得不主动或被迫“充电”但效果又不理想。农村教师好容易才盼上寒暑假,但每个寒暑假基本上是在理论学习或业务进修中度过的。普通话测试培训、继续教育培训、信息技术培训、政治业务学习培训、师德教育等等,种类繁多,且大多是带强制性的收费培训。学习固然是好,但大把的现钞也确实交得农村教师心疼。广大农村的中
青年教师都希望通过自修自考等各种渠道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教学水平,可面对那居高的学费和教材费又望而却步。这些使得广大农村教师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甚至引起教师家庭的矛盾。
总之,农村教师工作、学习、生活上的种种压力使得他们长期处在紧张、焦虑的心态中,心理状态失去平衡,以致出现自卑、精神不振、焦虑易怒、过分担心、嫉妒情绪较重、有说不出原因的不安或躯体的不适感、无法入睡等心理症状。
二、农村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教师为什么会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呢?笔者作为一名在农村教育一线工作了整整十八年的教师,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工作繁重,心理压力大。教师的工作时间远远超过8小时,且班级学生偏多,学科繁杂,教学任务偏重超负荷;加之多数学校仍按“升学率”、“优生率”
来考核教师,决定评优晋级和奖金发放;名目繁多的检查、考评、验收也使教师穷于应付、疲于奔命。
2、福利待遇偏低,心理安全感不足。近年来,农村教师的工资基本得到了保证,但工资待遇仍普遍偏低。据统计,目前农村小学有80%以上教师的月工资收入在1000元以下,其他福利更难以保证。仅这微薄的工资还经常被“莫名其妙”地克扣。物质待遇的“不尽人意”,从某种角度体现了社会地位的反差,与一些高收入行业相比农村教师自然产生了自卑感。3、教师需要的多元化长期被忽视。社会赞美教师的是春蚕精神、蜡烛精神,强调的是奉献、责任,可是相比之下,却忽视了教师作为一个平凡人的需要,社会对他们的关爱是远远不够的。
4、教师对教育改革的不适应。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领域的矛盾日渐明显。问题在于,一方面积淀下来的许多教育、教学弊端不仅没有改变,反而有过之而无不及,素质教育迟迟不能推展,在错误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作用下形成的教育环境,造成教师思想的矛盾与困惑,压抑了教师的个性发展、扼杀了创造精神;另一方面,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加之教师教学技能的欠缺和素质发展的滞后,教师不堪重负而无法适应。所以,教师承载了太多的矛盾,他们心理的焦虑、困惑日益增多。新的教育体制的改革,竞聘制的全面实施将使不少处于弱势的教师更感不适。
2、管理体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
谁都知道,现在学校正在和即将推行校长负责制,但究竟什么是校长负责制?不少校长将“校长负责制”当“尚方宝剑”,学校大小事由校长一个人说了算,大搞“一言堂”,谈不上半点民主。各种监督机制不能正常运行,致使不少学校领导决策失误,给学校的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的心理会怎样?即使承受力再强,恐怕也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吧。
不完善的考核制度是产生教师心理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由于现在的教师考核制度不完善,所以不仅无法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反而使教师工作起来越来越消极,一切工作都围绕着考核的分数在运转,以前我们经常说:分数是学生的命根,而现在分数也成了教师的命根,因为按规定各校每年都必须对教师进行考核,这也就意味着有些教师轻则没有奖金,重则有被分流下岗的危险。当然,教师的辛勤工作也希望能得到公正合理的评价,但实际情况往往事与愿违,众多人为因素影响着考核的公正、公平,也冲击着教师的积极性,教师的心灵不断扭曲,产生心理问题也就在所难免。
三、维护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
农村教师心理问题如此沉重地摆在我们面前,置若罔闻是行不通的,因为这样势必导致教师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我们必须都来关心教师、爱护教师,解决教师存在的心理问题。笔者认为,解决教师存在的心理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
1、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和引导。可把心理健康课程纳入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内容,提高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常识和理论水平,让全体教师都能进行自我诊疗,自我保健,彻底改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差的现状。此外,还可建立教师心理健康咨询机构。
2、尽力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应关心教师的身体健康,切实为教师“减负”,尤其在检查、考评内容上要考虑教师的工作精力和工作实际,注重工作的实效性,避免教师因应付检查而疲于奔命。学校应办好家长学校,加大对家长的宣传力度,让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帮助者、合作者,尽快摆脱家长轻视家庭教育的现状。这样不但解决了教师的思想压力,也可从根本上压缩教师的工作压力,从而解决教师的心理问题。
2、健全监督机制,创设良好的人际环境。要加强学校民主建设,充分发扬民主。教师的工作不能仅靠领导说了算,要有切实可行的评估评价标准。教代会、工会要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让全体教师能正常行使对学校领导监督评价权。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管理者应多从人性关怀的角度给农村教师尽可能地提供和创造一些和谐宽松的环境,及时了解和掌握广大农村教师的生活需求和精神寄托。当前学校应尽量地为教师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成长的环境,特别要解决好落聘教师的善后问题,解除其后顾之忧。努力给教师设计、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只有社会善待教师,教师才会全身心地善待学生。
6、遵循教学规律,改革教师考评机制。农村教育的主管部门和学校基层领导应按教学规律办事,建立健全规范合理的教师考评机制,制定新的工作量、工作质量考核标准,废除以学生考分和升学率评定教师的模式,切实摆脱应试教育对教师的束缚,努力营造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调动广大农村教师的积极性,才能使教师最大限度地将精力用于提高学生素质,才能为实施素质教育奠定思想基础和良性运行机制。
5、切实加大教育投入,保障农村教师的收入。政府部门应保证教师工资按月足额发放到位,并逐渐提高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逐渐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要切实解决农村教师的一些实际问题,切实保障农村教师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要不断推进农村基础教育体制改革,切实保证必要的基础教育投入,多渠道地筹措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为农村的基础教育办实事。
7、教师要注重自身修养,努力保持平和的心态。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应淡泊名利,学会慎独,洁身自好。农村教师平时要注重自身修养,保持平和的心态,从容愉悦地敬业和乐业,开创自己美好的心灵空间。
社会的发展靠教育,教育的发展靠教师。农村教师担负着中国广大农村的基础教育工作的重担,他们的心理健康将直接影响到农村千千万万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们希望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能早日得到有关领导的重视,使农村教育更健康的向前发展。
第二篇:关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
关于我区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
张家界市永定区教育局 李娟
(2018年7月16日)
农村教育是当前教育的热点和难点,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是发展农村教育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区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在队伍的补充、管理、教育、培养、使用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取得长足发展,队伍结构日趋完善。但从总体上看,农村与城镇相比差距还比较大,农村师资力量总体薄弱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农村教师资源配置不合理矛盾仍然突出。这些问题如不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解决,将严重阻碍我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2018年6月5日至6月15日,教育卫生组的政协委员一行对沅古坪中心学校、三中、双溪桥九年制学校、王家坪中心学校、谢家垭中心完小、湖田垭九年制学校等6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师资队伍情况进行了调研,对我区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有了一些思考。
一、我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
1.师资结构严重失衡。一是年龄结构失衡。中青年骨干教师少。农村中小学教师基本上是“两头大,中间小”,如沅古坪中心学校共有教师48人,其中50岁以上的23人,占47.9%;30岁以下的14人,占29.2%;30至50岁的骨干教师只有11人。二是学科结构失衡。学科紧缺现象依然存在。目 1 前农村中小学校教师以语文、数学等传统主学科为多,外语、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教师缺口仍然很多,而受过专业训练的计算机、劳动技术、音体美老师更是奇缺,“教非所学”现象普遍。计算机、劳动技术、音体美这些课在农村学校很难开起来,即使开起来也是教其他课的教师兼任,多数流于形式。如三中教师任教专业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率达到23.4%,由于部分学科师资严重缺编,其它专业教师不得不兼任他们力不从心的授课任务,一方面教师教得吃力,另一方面,严重影响学生学习质量和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2.农村教师从教条件艰苦。一是交通条件艰苦。多数农村学校地处偏僻,出行、购物等都不方便。如王家坪镇湖田垭九年制学校,每天只有上午或中午
一、两班客运车可供出行,老师进出极为不便。因此这样的地方公办教师根本分配不进去,湖田垭九年制学校九个班级,公办教师只有8人,聘请代课教师12名。二是生活条件艰苦。农村小学教师生活条件普遍较差,有住房没有厨房,有厨房没有卫生间。虽然近几年建设了的教师周转宿舍,解决了一部分教师住房问题,但这些都是建在乡镇中小学或相对集中的村小,边远的村小和教学点教师没有住房,加上有的学校又较偏僻,一个教师特别是女教师住在学校安全隐患大。2016年双溪桥中心学校通过特岗招聘两名教师,报道第二天就不辞而别。三是生活质量低。教师的工作阵地是三尺讲台,面对的是一群学生、一堆书籍、几摞作业,与外界交往少,思想闭塞,生活比较单调。相当一部分农 2 村教师系“半边户”家庭,上有老下有小,生活负担大,日常生活常常是捉襟见肘,买房购物心有余而力不足。
3.农村骨干教师流失严重。一是农村中小学留不住教师。在本次调查问卷中,参加调研问卷对象选择不乐意在农村任教的比例达到77.1%,基本乐意的13.8%,乐意的仅有区区的9.1%。究其原因,他们普遍认为是经济收入低、生活条件差、找对象困难、课业负担重。二是农村留不住学生。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把孩子送到城里上学,城区中小学的生源多了,规模扩大了,城乡学生严重失衡,如谢家垭中心校只有56名学校,三岔中心校只有90多名学生。三是城区学校不断增加,农村骨干教师进城。近三年城区新建了北门小学、民族小学,扩建了崇文小学、大庸桥小学、天门小学,净增学位达到将近5000个,需要大量师资补充主要是从农村选拔,农村骨干教师相继调走,这就使农村的师资越发薄弱,使农村教师队伍陷入了低质量徘徊的怪圈。在和校长座谈时,一位校长感慨的说:按照政策,特岗教师在农村工作5年就可以调到城区学校,我们学校花5年时间,刚培养好这位教师,他就想办法调到城区学校。四是年轻教师成长问题令人担忧。新入职的特岗教师及新招得年轻教师进入农村任教,为农村教师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青年教师是学校中坚力量,担任教学任务重,根本不可能外出学习培训,由于农村骨干教师流失严重,本校骨干教师传帮带作用无法落实。
4.农村教师培训机制不健全。一是校长送教师培训的意识不强。近年来,农村学校学生数量逐年减少,学校数和班级数越来越少。麻雀虽小肝胆俱全,教师一个萝卜一个坑,甚至一个萝卜几个坑,一个人身兼数职,跨年级、跨学科教学的现象在农村学校比比皆是,一个教师缺课会让学校乱成一锅粥。无论哪个层面的教师培训,或多或少会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所以,校长不愿意让教师在工作时间离岗培训。二是农村学校资金短缺。教师离岗培训,需要代课金、差旅费,培训对象的各种津贴、补助照发,或多或少会给学校本来就捉襟见肘的财力带来压力。三是教师参与培训积极性不高。教师思想认识上不去,没有认为培训是一种福利,普遍认为培训不会涨工资,不能提拔,不能给工作和生活带来立竿见影的效应,加之农村学校规模小,同年级同学科教师少,工作基本无可比性,竞争意识不强,因此,思想观念更新慢,教学方法与手段相对比较落后。
1.合理核定教师编制,健全教师补充机制。尽管中央编委办[2009]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改进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工作”中已将农村编制参照县镇标准核定,但城乡编制“倒挂”现象仍然严重。当前我们可从四个方面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出台《永定区在职在编教师工作量核定办法》。教育局根据国家、省标准,制定《永定区在职在编教师工作量核算办法》,引导学校行政及教师满负荷工作,并与教师的绩效工资挂钩,4 鼓励教师多上课,按劳分配,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二是根据农村教师编制较少而导致的补充乏力和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老化且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增设一定比例的机动编制或者附加编制,优先配齐农村合格专任教师。三是建立教师补充长期机制。人事、教育、编办等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对年轻教师的选聘和培养,制定教师补充办法,引进优秀人才,充实到教学第一线,形成良性的教师补充机制。四是建立师范院校学生定向培养制度。每年从招生计划中划出一定比例,专门给农村中小学定向培养教师,毕业后直接回到农村中小学任教。五是利用国家“特岗计划”大好时机,及时补充师源。
2.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带动师资优化组合。一是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撤并部分规模太小的农村学校,使农村中小学逐步向乡镇集中,形成农村教育城镇化的格局,能进一步改善师资结构,带动师资优化组合。调整学校布局后,学校班容量大了,教师集中了,我们根据每个教师的年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等实际进行合理调配,既节约了教师又优化了师资结构,还能提高整体师资水平。二是合理利用城镇优质师资,运用“三通一平”建设的信息化手段,城乡实现优质教师资源共享,尤其是化学、物理、英语、音乐、美术、舞蹈机等专业教师奇缺的学科,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与城镇共享,解决农村学校规模小、师资奇缺、学科教师配置不齐的矛盾。三是有效推进“集团化办学模式”,促进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并与学校年终考核,教师职务晋级挂钩。
3.提高农村教师待遇,保证教师队伍稳定。农村教师的待遇问题也是教育公平重要的一部分。当前,仅仅完善农村教师基本工资制度还不够,还必须采取措施逐步统一各校福利待遇标准,并建立起收入平衡机制。在不断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时,要确保教师的收入不低于同地区的其他行业。对在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教师,还可以根据其任教年限和工作业绩实现梯度工资,对在农村工作满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以上的教师分别设立山区教师特殊津贴,使那些教学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能够扎根农村中小学,长期服务农村中小学。对在农村学校任教的教师在职称晋升、优秀教师评选、年终考核等方面给予特殊倾斜,以增强农村教师岗位吸引力。
4.完善农村教师培训机制,提升农村教师业务素质。一是创新农村教师培训方式。区级培训机构整合区内优势教师资源,建立骨干教师库。根据基层学校和教师申请的培训内容及要求,组织开展送课下乡活动。这样,以需求导向,把教师的需求作为培训的出发点,大大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落实农村教师培训专项经费。教师培训工作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要将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政策,落实教师培训的经费,规范教师培训经费的管理,在经费的使用上,应更偏重于农村教师的培训,这对农村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三是健全教师继续教育考核机制。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原则,积极鼓励全体教师继续学习、继续教育,使学习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为。6 四是建立农村青年教师成长档案,为促进农村教师成长,建立农村教师成长档案,记录农村教师的点滴成长,为永定教育发展培养人才。
总之,农村教育问题是我区教育发展的短板,也是区委政府落实“教育名区”战略必须跨越的一道坎,农村教育要提速发展,关键是城乡教育发展要均衡。
第三篇:对农村教师心理健康培训的思考
对农村教师心理健康培训的思考
湖北建始三里中学 杨卫
农村教育的和谐健康发展,关系到整个社会和谐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全局,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的影响比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式更为显著,同时还影响着学生及其他教师的心理健康和行为。因此,要关注农村教育,关注农村教师,研究农村教师心理健康培训机制。
一、农村教师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农村教育教学设施简陋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经费占公共事业开支经费的比例较低,农村地区经济相对不发达,政府之外的教育投入相对较少。这不仅导致教学设施的简陋、教学材料的匮乏以及办公经费的紧张,也导致教学研讨和业务学习经费的紧张,使得教师外出学习机会少,视野难以拓展。在简陋的条件下,农村学校的素质教育、新课程实施等要与国家的教育改革形势同步,必然是困难重重,这给农村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
(二)优秀教师和优秀生源流失严重
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基础设施也相对较差,许多农村教师羡慕城市生活而想方设法离开,暂时留下的教师也普遍存在心理不平衡的情况。同时,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频繁流动,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带孩子到城市读书。如此一来,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和优秀生源都集中到城市,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也越来越突出,这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以及农村教育环境的改变。农村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再加上留守孩子越来越多,学生越来越难以管教,在缺乏先进教学手段和理念的情形下,职业的理想与现实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使得农村教师陷入巨大的迷惘和郁闷中,从而产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三)农村教师工作任务繁重
农村教师工作负担较重,平均周课时在14节左右,许多教师周课时甚至多达20节,平均每天7点半前到达学校,下午6点以后才离开学校,每天在校工作时间超过12个小时,工作负荷较重。回家以后还要备课、承担家务,几乎没有休息时间。由于教育经费紧张、人手不足,部分落后地区教师还兼任各种勤杂工作,诸如给学生做饭、负责保卫等。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农村教师还要不断上门家访以劝说流失学生复学。这些导致农村教师工作量繁重,脑力、体力透支严重。虽然工作任务繁重,但是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远远不如城市教师,有些地区甚至还存在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导致农村教师职业倦怠心理越发严重,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织梦好,好织梦
(四)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环境较差
现代社会资讯发达,网络学习范围逐渐扩大,但农村学校由于条件限制,网络学习以及网络使用普及程度较低,导致农村教师资讯丰富性不足,再加上外出学习机会有限,专业成长环境不利。农村民主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漠,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方式比较落后,强调制度管理,官本位思想严重,对教师的个人成长缺乏人性化关怀,管理评价不是以人为本而是倾向于官本位,任人唯亲而不是任人唯贤,教师专业成长缺乏良好环境,从而产生不公平感、挫折感、自卑感。
(五)农村教师个人心理健康维护能力差
农村教师大多知识结构单
一、知识面狭窄、学习能力差,一方面对新教学思想的接受和适应能力较差,教学研究意识淡薄;另一方面对心理健康常识的学习了解很少,自我调节能力差,缺乏终身学习和自我发展的意识。农村教师满足于完成教课任务,自主拓展的能力较差,不懂得主动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也不懂得了解自身的心理问题,遇到问题时,怪罪学生、怪罪家长、怪罪别人,自以为是,故步自封,不会换个角度看待问题;遇到挫折时,思想狭隘,性格偏执,怨天尤人,钻牛角尖,攻击性强。再加上农村教师人际关系范围狭小,猜疑、偏执、攻击心理普遍存在,导致农村教师个人心理健康维护能力差。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二、农村地区教师心理健康培训现状
(一)在继续教育课程中进行培训
我国日益重视心理健康问题,但这种重视主要针对学生,对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依然不够。部分省市开始进行教师心理健康常识培训。例如,昆明市在继续教育中开设了“教师职业发展与心理调节”等课程,主要以地方选修课的方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教师进行心理调节的尝试,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这些课程往往采取大规模的理论培训,以讲授为主,辅之以视频讨论、案例分析等。这种培训的需求量很大,但由于培训人数众多,大多为60人以上的大班级,教师教学只能以知识传授为主,无法开展心理辅导活动,教学成效有限。
(二)邀请心理学专家开展讲座
由于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一些学校或县区进修学校开始邀请心理学专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但多是围绕学生心理健康专题进行讨论,真正围绕教师、帮助教师进行自身心理健康维护的讲座还是很少,而且邀请专家到农村学校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也是少数现象,多数学校还没有这种意识或者缺乏这种条件。
(三)教师的个人零星学习
在社会发展以及心理健康日益受到关注的情形下,部分教师也开始关注心理健康,自学心理学相关书籍,学习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内容,但大多数的农村教师仍然不懂得心理健康常识,不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更不了解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常识。
(四)农村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有限
由于国家要求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出台了相关的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纲要性文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这种重视是主要以发达地区的学校为主,农村学校在这方面重视远远不够。农村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也有限,许多学校认为政治教师也可以承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或者是承担课程少的教师附带承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些都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误解。对于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视更是有限,很少有学校将教师心理健康纳入校本培训内容,学校对教师的心理状态关注不够,没有致力于营造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管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导致农村教师心理问题时有发生。
三、加强农村教师心理健康培训的措施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国家培训计划
我国从2010年起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主要进行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培训相关学科知识以及教材教法,费用由国家承担,解决了农村地区培训经费不足的难题,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但这些培训计划的参训名额有限,基层教师还是缺乏机会参与学习。国培计划主要以学科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帮助农村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强调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关注紧缺薄弱学科,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很少。针对这种现象,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纳入国培计划,邀请心理学专业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培训,开设心理学系列讲座和心理咨询与辅导,进行教师心理调节技能的训练,帮助农村中小学教师掌握心理健康常识,提高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学会理性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纳入继续教育必修课程
重视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就要将农村教师心理健康培训纳入继续教育必修课程体系中。课程设置上要将普及性的理论课程和实践性的心理辅导相结合,可以开设心理健康常识、心理卫生、心理诊断、心理辅导等课程,以系统的层次递进的方式开设课程,帮助参训教师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要改革课程和教学模式,突出参训教师的参与性和自我反省,以小班化教学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培训过程中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帮助教师掌握缓解不良情绪的方法,有效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三)建立心理档案
要关注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状况,需要对农村教师心理状况进行相应的普查。由于涉及面广,需要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与高校建立协作联系,利用高校现有的心理测评软件系统,对农村参训教师进行心理测评,建立心理档案,对有心理问题的教师进行筛查,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教师进行回访咨询和个别辅导。教育行政部门要不断加大投入,提供经费和人力、物力支持,在基本掌握所属地区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四)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纳入校本培训
农村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按阶段来具体实施,不能急于求成。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继续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纳入校本培训。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委托心理学专家列出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书籍清单,让农村学校提供给教师参照阅读,写出阅读心得,之后再请心理学专家结合阅读书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座,从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五)开展远程心理健康课程培训
教育主管部门或继续教育中心可以利用远程教学方式来进行培训,通过电视、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广大农村教师可以通过收看教学节目或网络教学视频进行学习。这样经费投入较少,节约成本,普及面广,有助于农村教师以较低廉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初步的情绪调节方法。
(六)建设一支农村教师心理健康咨询队伍
为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教育行政部门还要建立专业教师咨询队伍,专门为教师服务。我国严重缺乏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比例是1︰1500,如果我国5000名学生需配备1名专业人员,以全国2亿中小学生来计算,至少也要4万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才,缺口相当大。专业咨询教师要具有大学本科以上的心理专业训练,考取国家级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资格二级,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研究能力,这就需要国家加大投入进行专业人才培养。在将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每十所学校或五所学校就应拥有一位心理咨询人员负责维护教师心理健康,进行教师心理咨询与辅导的专业服务。也可以请高校心理专家定期进行专家巡回讲座,或者有高校教师与心理专业学生进行定期心理普查回访,帮助教师队伍维护心理健康。
(七)将农村教师心理健康工作作为考核学校工作的指标之一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提高农村教师的心理素质纳入议事日程,把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为测评、考核学校的指标之一,考核农村学校领导是否营造了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人文环境和心理环境,是否实行人性化管理和发展性评价,所有的管理措施是否有助于农村教师心理健康。学校可以通过定期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活动,帮助教师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普查,建立农村教师心理档案,建立专业的教师心理咨询服务系统,排解教师的心理压力。
第四篇:农村教师问题
当代教育热点问题透视—— 农村教师问题
一、农村教师问题的由来
(一)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教师的主要来源: 师范学校毕业生和民办教师。
师资基本稳定,教学水平逐步提高正式教师和民办教师之间的工资差异不大。
(二)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从“统包统分”“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转向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 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毕业分配基本退出历史舞台。
(三)师范学校毕业生不愿意回到农村学校任教。
脱离教育部门或者到县城以上的、发达地区的大城市任教。
回到农村学校的在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获得了职称之后设法调往大城市或沿海城市。
(四)1998年,中等师范学校改革
中等师范学校在大部分地区不再适合小学基础教育对合格师资的需要。1998年,中等师范学校并轨改革,被师范专科学校所代替,由三级师范成为两级师范。中师改革带来的问题 :
招生难(交学费)——分配难
师范学校的生源质量开始下降
以前农村中考生成绩最优秀者进中师,中师毕业后回到家乡的师资队伍里。中师的消亡使得农村师资区域性的良性循环被打破。农村学校教师队伍每况愈下。
二、农村教师面临的七大问题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低,教师津贴补贴拖欠严重。
1、《教师法》中规定“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没有达到。
2006年全国普通小学、中学教职工年均工资收入为17729元、20979元,分别比国家机关职工年均工资收入低5198元、1948元。部分县初中教职工人均月工资不足1000元。
2、与城市教师相比,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偏低。农村小学、初中教职工的人均年收入分别仅相当于城市教职工的68.8%和69.2%。广东省小学、初中农村教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仅为城市教职工的48.2%和55.2%。
3、农村教师津贴补贴、工资拖欠严重。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超编和缺编现象并存,边远地区教师严重短缺且补充困难。
不同学段:从总量上看,农村小学教师严重超编,农村初中教师数量有一定缺口,农村高中教师缺编严重。
从地区来看:农村边远地区教师数量不足,难以满足当地义务教育的需要。中西部9省,7万多所村小的班师比低于全国小学1:1.9的平均配置水平,仅为1:1-1:1.3。
年龄结构方面,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严重,缺乏中青年教师。初中高中教师年轻化。(年龄断层现象)
中青年教师在拥有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不多的教学成绩后,会流动到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教师工资长期拖欠,中青年教师不堪经济压力,外出打工。
(三)农村中小学教师结构性短缺与师范院校毕业生无法入编并存。
教师学科结构性短缺表现为:缺乏信息技术教师,英语教师,音乐、体育、美术等艺术类教师。
2006年,全国有508个县平均5所小学不足1名外语教师;西部山区农村小学平均10所才有1名音乐教师;中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初中音乐、美术、信息技术三门学科教师平均每校不足1人。
师范院校毕业生只能充当代课老师,无法获得正式的教师编制。
(四)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职称有待提高。
1、农村小学教师学历基本合格,初中、高中教师学历不合格率较高。在进入教师队伍时,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68.4%,农村为58.8%。此外,取得合格学历的途径主要是自学考试、函授、业余或广播电视大学。
2、所学专业与所教课程不对口的现象突出。农村初始学历合格的初中语文、数学、外语、美术、音乐、艺术和体育教师,学非所教的超过40%。
3、职称结构方面,城乡中高级职务教师的比例差距较大:小学阶段,城市中高级职务教师比例比农村高9.5%以上。初中阶段,城市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比农村高19.2%。农村中小学缺乏高级教师,未评职称教师数量大于城市,配置不均衡。
原因:农村学校相对分散,学生人数少,学科教师少,很难产生学科带头人,培养出来的骨干教师也容易调往城市。骨干教师多集中在县镇学校。
(五)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流失现象突出,边远农村地区教师流失更为严重。
教师流失(流动):城乡之间:农村乡镇学校→县城学校
县域之间:经济欠发达县镇→经济发达县镇
区域之间:西部地区→沿海地区、大城市
学段之间:小学→初中→高中(学历、教学经验)
学校之间:非重点学校→重点学校
学科上:语文、数学、英语教师流失严重(六)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缺乏保障,教师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1、农村教师没有稳定的教师培训经费来源,教师个人负担过重。
2、农村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少、层次低、培训形式单
一、培训内容与教学实际脱离。
城市:新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外语培训、教材教法培训。(教师内涵和高层次能力的提高)
农村:职称培训、学历进修。(外在技能和低层次能力)(七)清退农村代课教师难度大、遗留问题多。
教育部官方统计结果,截止至2008年年底,全国公办中小学还有代课教师 31.1万。
农村代课教师多集中分布在各乡镇中心学校和村教学点,其中以处于普及基础教育阶段的村教学点为主。
2006年3月27日,教育部以“代课教师清退”为主题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将中小学代课人员全部清退。”
从2006年开始逐步取消、清退农村代课教师。
代课教师工资过低,工作量超大,在特定历史阶段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西部地区和偏远农村为维系义务教育承担着历史责任。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化和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现实迫切性来看,清退代课教师这一政策对于我国教育环境的改变是一个刚性的要求。
1、代课教师的身份:
(1)农村代课教师和城镇代课教师。
(2)代课教师没有教师编制。
(3)代课教师无证上岗,从教不合法。
(4)代课教师的聘用与清退—政府两难选择。
2、代课教师的产生过程?
1984年年底以前,农村代课教师被称为民办教师。1985年,开始民办教师的转正或清退工作。
1997年,为改善民办教师处境,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国务院提出“关、转、招、辞、退”方针,要求2000年结束民办教师历史。
2000年民办教师转正和清退后,不少农村因贫困招不到公办教师,一些空缺仍需临时教师来填补,一些乡村无奈只得自行招录教师,这些教师被称为“代课教师”。
3、代课教师产生的原因:
(1)财政因素是地方希望继续使用代课教师的动因。
农村、西部远贫困地区政府财政拮据,无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正式分配的大中专毕业身共发放标准足额的工资。
(2)社会发展程度的差异。(语言、文化隔阂)
(3)微型的“麻雀学校”增多。
中西部山村地区还普遍存在一些教学点。“一人一校”的复式教学。
(4)许多西部农村学校教师缺口依然很大。
普九背景下学龄人口增加,使得农村教师缺乏,合格教师无法补充,只能聘请代课教师。
(5)教师招录考试不透明,有教师资格证书的大学毕业生只能以“代课教师”的身份从教。
4、清退代课教师的障碍性因素:
(1)代课教师是个特殊而又复杂的弱势群体。
代课教师的贡献与报酬严重失衡。农村代课教师从未享受过《劳动法》规定的国家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和必须的保险福利,薪金微薄。
(2)面向代课教师的考试录用因为地方教师编制问题难以操作。
(3)地方财政负担的经济利益。
代课教师群体的数目不小,县级财政能力有限,难以兑现代课教师的清退补偿。
为开源节流,一些农村奉行“缺编不补师范毕业生”,留用代课教师。1个正式在编教师的基本工资可以维持7-8个代课教师的工资费用。
(4)一些边远贫困农村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一旦清退代课教师,正式在编教师都不愿意去,将陷入无人任教的局面。
(5)相当部分代课教师为争取早日成为公办教师、胜任教学,参加了各种培训,并投入了不菲的培训费用。如何弥补代课教师巨大的机会成本和经济费用?(6)部分大众媒体的质疑和对代课教师的同情。
“清退”成为2006年教育十大关键词之首。“清退”政策的内容、方式、结果以及清退后的安置问题受到多方媒体的质疑。把农村教育的责任完全推到代课教师身上并让他们承担后果是非常不公平的。
三、农村教师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与基层政府挪用教育经费并存
1、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财政投入体制:以县为主,配合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大大增加了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但是县级财政义务教育经费紧张,公用经费严重不足。
2、义务教育资金管理缺乏监督机制,挤占挪用农村义务教育专项经费的现象比较普遍。
(二)农村学校编制过紧与缺乏退出机制并存
总体上看,农村中小学教师数量处于超编状况。2009年教育统计数据表明,农村中小学共有2090977班,按照每个班配备专任教师1.8人,需要专任教师3763758.6人,实际上农村专任教师数量达到4618384人,存在严重超编的现象。
农村中小学教师超编的主要原因:
1、教师编制标准尚未充分体现农村边远地区学生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学校规模小、成班率低等特点,不能适应这些地区学校教育教学对教师的实际需求。
2、已有的制定农村教师编制的政策文件规定不尽合理,在相同班额的前提下,城市、县镇和农村教职工与学生比,初中阶段分别1:13.5,1:16,1:18。小学阶段分别是1:19,1:21,1:23。
3、小学适龄人口减少,缺乏教师退出机制。
学龄人口高峰向高中阶段转移,小学适龄人口减少;进城务人员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
按师生比计算的农村教师数量显示严重超编;已有事业编制身份的教师不能随意因生源减少而辞退;在编不在岗的教师存在。
4、西部边远农村地区严重缺编及老龄化现象
(1)边远地区交通不便、地势先要,培训机会少、职称名额少、离家太远等因素很难吸引正式教师。
(2)随着西部普九力度的加大,“两免一补”“全免”解决了学生上学的问题,学生数量增加与教师短缺形成了对比。
(三)倾向“城市化”的县域教育发展政策助长了农村教师的流失。
边远地区学校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工作环境艰苦、个人发展机会少,难以解决结婚生子问题,这是造成农村骨干教师流失的主要心理倾向。
县级政府主动吸引农村教师调离农村。
削减农村学校数量;调离优秀骨干教师
(四)师范学校教师教育职能淡化与农村教师职后培训滞后并存。
随着师范院校的改革,很多师范院校开始追求综合化发展,教育类课程和教育实习都日渐淡化,不仅课时减少,教育实习也流于形式。
原来面向农村培养师资的师范学校逐渐解体,高等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等方面,并不对应农村小学教师的培养,因此出现农村小学师资培养的真空。
出身农村的师范生不愿意回到乡镇农村学校任教。
新课程改革于2006年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全面铺开。倡导学生主动探索,教材变化巨大(量大、过于城市化、新内容多),城乡教师都不适应。农村教师缺乏专业支持,难以适应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五)农村中小学教师管理有待健全
没有编制或有编不补,有教师编制的人员不上岗任教,师范毕业生无法获得教师编制。中小学职称评审;教师招录问题 免费师范生政策:
1、提前录取
2、免费教育(免交学费、住宿费且有生活补助)
3、精心培养(突出实践环节训练)
4、确保就业(毕业后到基础教育阶段从事教学或管理工作不得少于10年,其中2年农村支教)
5、支教期间工作合格可以直接攻读教育硕士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
“特岗计划”是中央实施的一项对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特殊政策。通过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乃至中西部地区国家扶贫开放工作重点县县以下农村学校任教,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
西部11省: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湖北、海南部分“两基”攻坚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部分团场。
现有中小学编制内实行聘任制。公开招聘,以高等师范院校和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另招少量应届师范专科毕业生。30岁以下取得教师资格证有教育教学经验的往届本科毕业生;参加过“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习支教的师范毕业生优先考虑。
第五篇:《教育心理学》浅谈农村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浅谈当前农村中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四川长宁王 志 勇
指导教师冯维教授
摘要
本文就当前农村中学教师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角色适应方面的冲突,情绪障碍,工作认知偏差及职业倦怠等现象形成的原因以及解决措作一浅析,希望有助于提高农村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教师心理问题对策
教师担负着传递人类知识经验的主要责任,“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角色的真实写照。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师必须从单一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对教师的要求将更进一步,再加上时代激烈的竞争,教师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也必然存在一些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冲突。关注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也就成为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报道常见诸报端。但专门针对农村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报道却并不多见,其实作为农村中学的教师,其心理健康问题又有其独特的一面,并且不易被社会所关注。农村中学在中国的教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们的心理对学生的影响范围之大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很有必要关注农村中学教师的的心理健康。下面就农村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一浅析。
首先是农村中学教师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当前农村中学教师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职业角色的适应问题:由于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扮演多种角色,这些角色同事时给教师的期望可能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相反的要求,容易造成教师的角色冲突,导致心理矛盾,使教师不容易在对立中找到统一,处理起来难度很大。例如,教师既要树立角色权威,维护课堂纪律,严格管理学生,又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不得损伤学生的自尊心;既要落实国家素质教育的方针和政策,又不得不考虑来自学校、社会和家长的升学压力。这些使许多教师感到苦恼,不知如何才能更好地协调和解决这些问题。还有些教师虽然已经在从事教师工作,但却并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更有甚者看不起自己的工作,缺乏职业自豪 1
感。由此必然导致他们在工作中缺乏热情,没有积极地投入工作,工作效率差,有些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体会不到师生情感相通的乐趣,有些教师工作中缺乏进取心和责任感,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混日子心理严重,得过且过。
2、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经常表现为情绪急躁,反应过敏,容易大动肝火,对不符合自己心意的学生随意惩罚。这种放纵自己消极情绪的做法只能导致一种恶性循环,使自己一遇到不如意的情况就采取某种冲动的方式。同时,这些做法根本就于事无补,它只能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可怕或无能,进而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3、人格缺陷与人际关系紧张:有些教师与领导、同事、学生经常发生矛盾冲突,对领导不能理解支持,对同事不能和睦相处、协作共事,对学生不能关心爱护、尊重和理解。凡此种种,往往是与教师的不良性格和缺陷性人格有关,诸如偏狭嫉妒、多疑、神经质,等等,这些都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
4、工作中的认知偏差和态度偏差:有些教师基于某些教师片面的认识而形成了一些认知偏差和态度偏差。诸如学习好的学生品德也好,学习差的学生什么都差;对学生不要心慈手软,不严管不成器等等。这些偏差产生的根源在于教师不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是一种完美主义倾、向以偏概全倾向的反映。
5、职业倦怠症:这是一种在工作的重压之下身心疲惫的状态,是身心能量被工作耗竭的状态,是现代人的一种“流行病”。有的表现为生理耗竭,如产生身体能量耗竭感,持续的精力不济,极度疲乏、虚弱,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有失眠、头痛、背痛、肠胃不适等症状,饮食习惯或体重突然改变,严重的还会出现精神疾患;有的表现为才智枯竭,如空虚感明显,觉得自己的知识好似被掏空了一样,无法满足工作需要,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效率降低,不能适应知识的更新,如有一位30多岁的男教师因为答不出学生的提问而自杀身亡,这是典型的才智枯竭的例子;有的表现为情绪衰竭,如对工作热情完全丧失、情绪烦躁、易怒、责备、迁怒于他人,悲观沮丧、抑郁、无助与无望,冷漠麻木、无情,情感资源就像干涸了一样,无法关心他人;有的表现为价值衰落,如个人成就感降低,自我效能感下降,自我评价下降,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工作变得机械化且效率低下,怀疑自己,时常感觉到无法胜任工作,感到无能和失败、退缩,从而减少心理上的投入,不再付出努力,消极怠工、缺勤,离职倾向加剧甚
至转行;还有的在行为方面表现为对他人的攻击性行为加剧,人际摩擦增多,极端情况下会打骂无辜的人,出现自残行为。
其次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是来自家庭的压力,包括抚养教育孩子的压力,和配偶分担家务以及处理家庭杂事的压力,与亲戚人情走动的压力。
2、工作的压力,这是最主要的压力。教师的工作压力有来自教学工作方面的压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改革,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更新,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教学评估制度的建立,班级人数的增加,考试竞争,名次竞争,升学竞争的日益加剧,教师的教学强度和难度不断增加;许多农村中学教师每周上20-30节课,还要批改大量的作业;同时学校还要要求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教师要组织甚至必需参加,使本来不堪重负的教师产生心理疲劳甚至使倦怠感。育人工作方面的心理压力。社会的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冲击影响以及当代青少年变化的心理特点使教育工作难有成效,教师长时间的苦心教育时常受到校外不良社会风气所冲击,使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挫折感。中学生厌学、吸烟、酗酒、网络成瘾、看黄色影象制品、打架斗殴现象时有发生,更有中学生违法犯罪令教师头疼不以,尤其是班主任承受的心理压力更为沉重。对于新教师由于经验不足,或由于教育方法不当,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给教师带来心理困扰。进修、科研和职称评定方面的压力。中学都是学历提高成为一种趋势,大部分教师除了要参加各种岗位培训,还要参加大专或本科的自学考试,甚至研究生进修班和教育硕士班,否则学历不达标或没达到规定的继续教育学习时数,不但影响职称职务评聘,还有下岗的可能。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熟悉投影仪和多媒体电脑的使用,有时还需要自己动手制作课件。学习压力考试压力交错成沉重的心理压力。大部分学校还要求教师每年必须写出甚至发表一定数量论文,如果是骨干教师,还要承担各种教育科研课题的任务,加上评职称必须发表论文等,这又无形增大了老师的心理压力。经济方面的压力,近几年来,知识经济在我国已经初见倪端,有一部分人凭借自己的知识跃上了高收入阶层,然而中学教师依然是比较清贫的职业,如果没有相当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对教育事
业的热爱就很容易造成心理失衡或跳槽,尤其是男性青年教师受到的经济压力更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在经济方面的压力尤其严重。据报道安徽省截止到1999年底,累计拖欠中小学教师工资达16.7亿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乱收费等,使一部分迫于经济的压力而离开学校,此种现象决非少见,可见教师经济压力之大。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压力。人际适应一向是心理健康中最重要的问题,在一份调查中中学教师的人际压力约占心理压力变异的64%以上,特别是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处理不当,会引发很大的问题,其中对中学生早恋问题的处理尤其要慎重。这涉及到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的问题。这一问题因处理不当而引发的血案也时常见诸报端。工作压力已经很大的农村中学教师,学校的管理又缺乏一定的民主和和谐的群体气氛,领导管理方式不当,做工作简单化、形式化,对教师中的非正式群体缺乏正确的引导,访问演出等使领导和教师、教师和教师、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冲突时有发生。还有就是环境污染方面的压力。环保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对居住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农村中学教师生活条件已够艰苦,更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对环境中的噪声更敏感,更容易在这方面感到压力。事实上农村中学的环境虽没有城市的喧嚣,但一些社会不法分子时常到学校扰乱,使原本清静的学校变得热闹非凡!凡此种种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教师的心理健康。
第三、简单谈一谈加强教师心理保健的对策。
当前,全面改善教师心理状况,已是教师使用、培养和提高的迫切问题。因为这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改善和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师自身整体素质的需要。
教师心理保健必须讲究针对性,即弄清楚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是什么。不少研究结果表明:不被重视、不胜任工作、工作不满意、人际关系不良是四项重要的职业心理问题的源,而这个四个源头又常常表现为综合因素互动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因此,对于教师心理保健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首先,要重视教师的心理问题,创造良好的环境。当前,学生的心理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不少学校建立了学生的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了专门的心理教师,而老师的心理问题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因此社会各个方面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自身应重视与研究教师的心理问题,开展展教师心理咨询活动,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增强其心理承受力和耐挫力,及时做好具有普遍性的教师消极心理的辅导,如创设一个安静舒适的工作环境等。要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工作,不应过分强调用学生考试成绩作为教师晋级,评聘的依据,以使教师心理松绑和减压,解决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源头。让教师对工作保持永久的热情和持久的胜任工凭借的愉悦心理,让教师能带着良好的情绪投入工作,进入课堂。
其次,适时调节,给自己留下一定的活动空间发展一些兴趣爱好。教师的职业性质决定了我们的工作时间是不会随下班而结束的,我们必须在下班后再备课,进修,学习,家访等等。在这样的工作重压下,我们要掌握一些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我们应该合理的安排调控好工作,学习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尽量在制定工作计划和目标时适当留出余地。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每天留出一定休息喘气的时间,让精神上绷紧的弦有松弛的机会。我们可以适当发展一些兴趣爱好,琴棋书画,写作旅游都能有效地调节改善人脑相关中枢的兴奋与抑制过程,进而缓解压力,消除疲劳,调节情绪。让我们的心灵走出紧张乏味的小圈子,进入一个生趣盎然的世界。
另外,适当参加运动,把烦恼与汗水一起排泄出去。烦躁琐碎的工作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忧愁烦恼,长期积郁在胸,虽然表面上看不到有什么表现,但内心受到消极感情的控制,使得工作没有激情,上课语调平平,影响工作效果。所以我们要采取对策,把烦恼排泄出来。如主动找人倾诉,每天晚上罗列下自己在这一天的闪光点,给自己一些积极的暗示等等,这些都能让自己有一个愉快的心情。体育运动是健心的良药,能有效排解不良情绪,有效消除心理疲劳。只要你做一个有以,学校内这样的机会是很多的。在活动课上与学生打打球,既健身心又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与同事工同参加体育动也能排解烦恼增进同事间的友情。运动中心理得到调节,思虑得以澄清,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疏泻了心中的忧恼与不快。
早在1996年,联合国专家就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与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因此,我们每个农村中学的教师都应及时克服消极心理的影响,满怀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能做到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每一名话都对他们饱含热情,每一次眼神都对他寄托希望,每一个手势都对他们亲近,每一个动作都对他以鼓励。
参考书刊:(1)《现代教育心理学》冯维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心理世界》杂志社,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出版,2005-3-41。
(3)《心理世界》杂志社,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出版,2005-9-61。
(4)《心理世界》杂志社,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出版,2005-10-8。
(5)《心理世界》杂志社,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出版,2005-11-57。
(6)《中学教育心理学》,许其端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1997年版。
(7)《学校心理学概论》魏庆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