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课题培训之:问题提出样例

时间:2019-05-13 06:06: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课题培训之:问题提出样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课题培训之:问题提出样例》。

第一篇:教育课题培训之:问题提出样例

教育课题培训之:

问题提出样例

1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和发展以及实施,学科教师需要站在更广阔更综合的视野思考本学科的教学问题,重视学科间的联系,需要采取各种方式联合起来去协同实施新课程理念,因而自然地产生了形成跨学科团队进行教学研究的需求。从课程未来发展的趋势来看,目前主流的分科课程的弊病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批判和质疑,课程的综合性趋势日益得到彰显,在一些学科已经设置了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习惯了分科教学的各学科教师不得不走到一起进行教学探讨。在此背景下,广州市天河区以及国内其它省市一些有热情的教师借助Blog和其它网络交流工具自发地走到了一起,开创性地开展起了跨学科的教学科研,并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研究和尝试如何借助网络交流的便利,把各个学校有热情投入到跨学科教学研究的教师集合起来组建校际的跨学科科研团队,更好地服务本区课程改革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一个课题。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普遍存在的教育管理机构在形式上是遵循马克思﹒韦伯的科层制体系,在潜在价值层面有意无意中遵循着机械式决定论,活动的主题、周期、原则也是由教育管理机构包办制定,而这往往造成了活动开展的尴尬:基层参与的主动性比较低下,但又不得不参加,活动结果往往是广度有余,效度不足。另一方面,由于精简机构,使教育管理的力量确比原先不足,不能满足那些个性化的学校或教师的发展与被关注需求。由此,在当今体制下的教育组织系统中,无论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都在寻求提升组织管理效能的新路径。

――摘自课题“校际跨学科科研团队的建设策略研究”

2有效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一直随着教学价值观、教学的理论基础以及教学研究的范式变化而不断扩展、变化。实际上,有效教学是人们在特定教学价值观支配下,依据教学研究的成果所描述的一种理想的教学愿望。

有效教学是人类教学实践的一贯追求,也是教育教学工作者历来关注的重点和焦点。由于教学实践发展的历史性,也由于人们对教学客观规律理解认识的历史性,有效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内容、特点、性质和水平。“有效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想和教学研究范式,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目前,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主要倾向于对有效教学的概念、评价标准和教学策略的研究,其中涉及关于有效教学的内涵、教学环境的设置、教学内容的编排、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的准备、教学的效率与效果,形成一种复杂的教学研究。代表性的研究有美国奥斯汀得克萨斯大学的鲍里奇(Gary

Borich)教授发表的多部有影响的著作,如《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效教学的新技巧》《出众表现:使你的课堂每一天都有意义》等。目前,我国对有效教学的研究,特别是学科有效教学的研究则处于探索阶段。

课堂教学是学校优质发展的基础,是学生终身发展的摇篮,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成长地,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大价值在于引导教师和学生变革教与学的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但是,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人们把地理课堂教学主要框定在教师的教学活动范围内,把课堂教学活动的性质定为“特殊的认识活动”,而忽视了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地理课堂教学无效现象大量存在,虽然我国目前的地理课改实验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但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比较低下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目前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教学

中少、慢、差、费的低效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课堂教学失去了教师和学生生命价值的依托,也失去了课堂教学核心的生长性质,使课堂生活变得暗淡无光,缺乏生机和活力。

因此,如何使我们的地理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有效教学的理念,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的教与学策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之时,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

――摘自课题“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第二篇:课题的提出

《小学课外阅读指导的实践与研究》成果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过于拘泥于教材,局限在课内,仍然是书本中心,课堂中心,只要求学生读课文做题目,其余一概不予重视自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正确而科学的导向使小学生阅读实践成为“大语文观”的坚实基础,各级各类小学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逐渐引起了重视,然而由于小学生阅读风气的淡薄,加之年龄特征又决定他们更容易冲击市场的动画快餐所诱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障碍也成为儿童阅读兴趣的隐形杀手,学生静下心来进行课外阅读仅仅成为教师的一种良好愿望而已,基于此,小学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静下心来进行课外阅读势在必行。

国外很重视儿童课外阅读教育和研究。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998年10月签署了阅读卓越法案,超过50万孩子从1999年会计处调度中拨给的2亿6千万美元中受惠,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小时在课外阅读作业室学习。早在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课外阅读计划”。台湾从2000年8月到2003年8月在全岛设施儿童课外阅读计划。从大陆的情况看,建国以来,很多学校和老师也在加大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等方面,践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但总的来说,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和相关理论研究的滞后,一直没有能够在小学阶段建立起一个科学的课外阅读体系。《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但在实际教学中,因缺乏躯体的可以操作的课程标准,因此很难将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为此我们特提出《新课程下小学课外阅读指导的实践与研究》研究问题。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一)、准备阶段:(2009年1月——2009年2月)

1、学习文献资料,确立成果题目与成果内容。

2、论证成果研究的意义和成果实施的可行性。

3、制定研究成果的总体方案。

4、确定研究的预期目标、具体内容、操作方法。

(二)、研究阶段(2009年3月——2010年10月)1、2009年3月起改善了小学生课外阅读环境付诸设施。在本阶段我们首先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靠教授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学生课下要进行课外阅读。但小学生自行进行课外阅读的所占比例不大,大多数学生不进行课外阅读,阅读量仅限于课本知识。特别是低年级,阅读量更小。《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规定:“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无法达到这一要求。基于此,我们一边调查一边整理资料和数据,初步掌握了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大体趋势。对小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了分类整理。在改善小学生课外阅读环境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了活动激趣法,榜样激趣法。2、2009年9月起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付诸设施。受某些条件的限制,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确实举步维艰。但我们在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的研究付诸实施过程中,却摸索出了促使课外阅读活动扎实开展起来的路子:(1)培养阅读兴趣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乐于进行课外阅读,乐于接受自己想要的语文知识。

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学生都爱听故事,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精彩的故事情节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令人感动、或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时,教师戛然收声:后面的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这样的效果,恐怕要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欲望。同时有目的地收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或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2)授之以法,指导阅读。

兴趣虽然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学生光有兴趣没有方法也不行。有的学生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好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要进一步引导他们学会读书,读得有成效。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

选读法:这种方法一般是根据学生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为了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人类与地球的关系,学生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这样就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于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教师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集中注意力,做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最多的信息。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形式。因此要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而采用速读法。

摘录批注法法:这种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及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格言警句、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累进自己设立的“语料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将报刊杂志中的好文章剪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3)、鼓励先进,坚持阅读。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半途而废。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可以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可以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获得成功后,会坚持大量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可效仿的榜样,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形成良性循环。学生的阅读范围广泛了,语文的素养就会从整体上得到提高,因此,教师要努力带领学生去开辟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

可以通过行政推动,营造书香氛围,整合资源,解决书源;可以通过科学领头,课内带动,加强指导,提高课外阅读效益;可以运用评价激励,形成制度,促进习惯养成。读书方法很多:精读法、略读法、浏览、批注、做读书笔记等。小学生在阅读中会遇到不少困难,需要我们老师帮扶指导,使他们能保持阅读兴趣。于是,我们在低年级侧重兴趣培养,指导阅读低幼童话及在注音童谣等读物,学习字词或简单的句子;中年级阅读水平提高,学习积累优美句段及简单的点滴感悟;高年级则可以在指导下提高到阅读一些经典名著了。在此阶段,主要采用了赏析片段法、展示成果法。3、2010年2月起建构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和品质的研究付诸实施。2010年2月起建构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和品质的研究以语文课堂教学为核心,以一篇带多篇的方法带动学生进行课外拓展性阅读。语课堂教学前需要搜集资料,如果集中起来,就是很好的阅读材料,课后,推荐阅读书目或文章,可以带动阅读兴趣,为了保证书籍的数量,可以在学期结束前就推荐下学期拓展的书目和资料,鼓励学生在假期里利用自己的零花钱购买2-3本教师推荐的书,用上网看书、询问等方式收集资料集中起来做成简报,而不只是买作文书或练习册。事实上很多同学做得到,书买来后以此为荣。新学期,大家集中起来互相借阅,建立班级图书角,我们需要同学们阅读的书就有了。

(三)、总结阶段(2010年11月——2010年12月)

在本阶段,我们主要对研究获得的材料进行了分析、反馈、总结,写论文报告,编辑有关成果,撰写了论文《浅谈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做好总结工作。

三、成果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课外阅读状况进行调查发现,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靠教授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学生课下要进行课外阅读,研究当前课外阅读的有效策略和途径,探索课外阅读指导的最佳模式,构建优越的课外阅读空间。

第一步:进行课外阅读序列研究,针对低、中、高各段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社会化心理水平提供程度合适的书籍或文段供学生选择,解决“读什么书”的问题。

第二步:建构学校、家庭、书店多方互动的书籍来源渠道,解决“去哪里找合适的书读”的问题。第三步:探究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策略,解决“什么时间读”“怎样读才有效益”的问题,研究读书与养成(包括读书笔记与语文素养的提高、读书笔记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读书笔记与学习生活的养成)等系列问题。

第四步:探索课外阅读评价策略,通过有效的激励反馈,通过“爱读书”的问题。

四、效果与反思 成果效果:

(一)、该成果以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为指导,以目前课外阅读指导的途径和策略为内容,改变了当前语文教学拘泥于教材、局限在课内、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构建了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外阅读指导模式,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习质量。该成果符合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形式,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和较强的操作性。

(二)、整个研究过程组织严密,措施得力,资料齐全,研究规范,研究方法科学,材料丰富,取得了预期的研究效果。

(三)、研究成果较为显著。一是研究出了榜样激励法、赏析片段法、活动激趣法、展示成果法等多种课外阅读指导方法;二是总结出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推荐优秀读物等课外阅读指导的指导策略;三是构建形成了以“激情引趣”模式为统领的符合课外阅读指导的指导模式。这些模式的建构,有效提高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阅读质量。同时通过研究,教师的教研水平、课外阅读指导的经验和专业化水平都得到了发展。成果反思:

我们的成果来源于教学实践,又服务于教学活动,它选择了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十分重要但开展起来又十分困难的课外阅读问题进行研究,主要采用了实验研究法,遵循“问题——计划——行动——反思——调节”五个环节进行,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进行研究。由于研究问题来源于教学实践的需要,因此,研究过程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融为一体。我们在资源开发过程中不仅要体会新课标精神,还把握了各年级段教材特点和语文内容的情况,收集信息,对获得的资源加以选择和利用,使教育教学的认识水平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生们也在这个活动中广泛阅读,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做各种形式的读书笔记,既增长了见识,又得到了锻炼。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一边实践一边总结反思,对研究计划进行再调整。因此,形成的资源和成果可操作性强,易于推广。

当然,在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方面,还有许多尚待研究的问题等待我们去研究,我们对小学生课外阅读只是让学生多读而已,缺乏正确系统的指导,学生阅读质量存在缺憾。加之对问题认识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成果研究的效果。今后,我们将更加努力,提高专业素质,争取在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取得更大的成果。

第三篇:教育课题培训之:研究结果样例

教育课题培训之: 研究结果样例

例1

第三部分 主要结论与研究成果 一.主要研究结论 11 二.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 14

(一)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体系的概念与内涵的梳理 14

(二)中外职业教育体系和物流职业教育的分析总结 16

(三)广东省物流行业人力资源需求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四)广东地区物流产业发展规划与物流人才培养配套政策研究 23

(五)珠三角现代物流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的理论研究 25

(六)广东物流职业教育的区域布局结构优化研究 29

(七)物流管理专业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研究 31

(八)物流企业岗位群技能要求及绩效考核体系的研究

(九)现代物流设备设施和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研究及操作技能训练方法和评价研究 36

(十)技能型物流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及教材研究

(十一)技能型物流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的建设研究 40

(十二)物流专业基于信息化物流管理的实训教学研究

(十三)基于信息化物流管理的实训室建设、使用及其评价研究 41

(十四)物流专业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研究

(十五)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学生的适应区域物流业发展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训练研究 45(十六)物流人才职业技能评价模式研究

三.广州铁路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改革与建设实践 48

(一)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专业改革的思路 48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改革

(三)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 54 ―――摘自“构建适应珠三角现代物流人才需求的职业教育体系研

究”之目录

例2

六、研究结果的分析与探索

(一)“影响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因素分析

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是以学生进行有效的地理课堂学习为基础的。根据学习心理的理论,学生的有效学习系统是由动力系统、认知系统和控制系统组成。其中,学习动力系统的心理机制主要是由学习兴趣引发的学习动机;学习的认知系统主要是对信息知识的接收、加

工、存贮和输出等过程构成,其主要包括选择、建构和应用三个心理机制;学习的控制系统主要是计划与评价二个机制构成。因此,为了从学习系统的角度,了解“影响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因素”,笔者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越秀区25名地理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下样本25份,实际回收23份,有效率达到92%,符合正常回收率。通过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果见表1:

表1 “影响学校地理课程有效实施的因素”描述性统计分析表

百频数

教师自身实践和能力有限 学校的硬件设施条件跟不上 多媒体资源不能共享 学生不感兴趣 教材和教辅不配套 地理综合学

21.1

21.1

97.2

12.7

12.7

76.1

14.1

14.1

63.4

15.5

15.5

49.3

8.5

8.5

33.8

分率%

25.4

有效的百分

率% 25.4

累加的百分

率% 25.4习实施需要占用大量实践 其他 总和 71

2.8 100.0

2.8 100.0

100.0

从表1可知:受访教师认为影响学校地理课程有效实施的因素主要是“自身实践和能力有限”,此外还有“地理综合学习实施需要占用大量时间”、“多媒体资源不能共享”以及“学生不感兴趣”这三因素对课程的有效实施有较大的影响。因此,表1数据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影响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主要有三个,第一个影响因素是教学背景的“个性要素”,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及研究能力,其中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研究能力可认为是教师已有的认知结构;第二个影响因素是教学背景的“环境要素”,即教学的时间与空间;第三个影响因素是教学过程的“信息要素”,即教学的资源。

(二)探究性教学的分析

1、学习中思维障碍的表现及分析

在研究中发现:初中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仍处于“经验型”。如学习“地球”、“地图”和“世界气候”等抽象的地理知识时,常常需要具体、直观、形象的感性经验支撑,否则就会出现对地理概念、规律、成因、特征等理解、判断、推理上的困难,造成思维障碍,影响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的发展。下面就从思维品质的角度,分析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障碍。

(1)感性认识不足,影响思维的深刻性

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学科。这一学科特点要求学生善于对地理感性材料由表及里的加工,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的关系作出概括归类。因此,为了测试学生地理思维的概括性,在学习“中国的人口”一节中,出了四道题目,以测试实验班48名学生思维的概括性。题目如下:① 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增长基本上呈直线上升状况? ② 分析中国人口分布不均匀的原因? ③ 分析人口增长快,人口数量大带来了哪些问题?④ 根据新学的知识和搜集到的信息及当地(广州)的人口状况,谈谈为什么我国要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满分为10分,具体测试结果见表2:

表2 地理思维的概括性的组间差异a≤0.05 组 别 人数平均分(X)标准差

(S)

感性认 识丰富 感性认 识不足

备注:组别的选取参照附录中的调查问卷(I)

从上表可知: t的实际值:2.12>t的理论值:2.02,说明感性认识丰富组与感性认识不足组,在地理思维的概括性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27

4.78

2.57 21

6.19

1.87

t检验(实际值)2.12

t(df)a 2.02 异。

究其原因,主要是初中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不够,实践能力较差,导致感性认识不足,使学生在地理学习中,不善于利用生活中的经验和所学的地理知识,从“我国人口的增长”图、“我国每年新增人口的消耗占当年新增财富的百分比”图和“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在世界的位次”等感性材料中获取处理信息,从而不能产生对“人口的增长趋势”等问题的认识;不善于将调查研究和利用网络提供的当今社会有关人口数量、资源、环境、西部大开发等信息在大脑中加以综合并推广到“为什么我国要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解答中,从而影响了思维的概括性。

(2)思维方式不当,影响思维的准确性

地理知识体系的地域性(区域性)特点,要求学生基本掌握和恰当地运用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与分类、系统与局部等多种地理思维方式,建立正确的区域空间概念,形成认识和分析该区域地理特征及将同类区域的共同特点,归纳概括成一般规律的能力。因此,在实验中,为了测试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在学习完“经线和纬线”一节后,让学生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的共同特征,但比较的指标则由学生自己设计。满分为10分。具体测试结果见表3:

表3 地理思维准确性的组间差异表a≤0.05 组人指标设计的指标设

总平

总标

t检验 t

(df)a 别 数平均分(X)计的标均分准(满分4分)准差(S)(X)(S)方法23.09 0.83 7.48 2.10 3.23 2.02 恰当 3 方法22.08

1.26

5.8

2.98 不当 5 备注:组别的选取参照附录中的调查问卷(II)

从表3可知,t的实际值:3.23>t的理论值:2.02,说明方法恰当组与方法不当组在地理思维的准确性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思维方式的选择不当,导致在地理学习中,不善于捕捉地理事物间的变化和联系,不能及时地排除各种干扰,从而不能较好地运用比较与分类的方法,从指示方向、长度、弧度状况等方面设计指标,影响了对经线和纬线特点的掌握,造成对经线和纬线概念理解的模糊,从而在实际读图中,不能迅速地、准确地判断图中的经线和纬线,出现将经度读成纬度,纬度读成经度的错误现象,影响了思维的准确性。

(3)定势的消极作用,影响思维的灵活性

地理教学内容的开放性特点,使它所包含的知识内容范围广,并融合了许多新的观念。这一开放性的学科特点,要求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由此及彼地思考问题,能举一反三,不拘一格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应变能力强,能机智地处理实际情况。因此,在实验中,为了测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学习完“地图”一章后,出了四道测试题。题目如下:①人们在选购住房时,普遍都喜欢有南风窗的房子,如果你是建筑师,有客户要求为他建造一间四面八方都有窗的房子,你能满足客户的要求吗?②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但你若站在青藏高原上眺望,并不感到它很高,为什么?③当你到陌生的城市旅游时,你如何利用该地城区图来判别方向?如何利用它来找出你所要参观的旅游景点?如何选择所乘的交通工具和交通线路?④某科学考察队由甲地出发,向北走30千米,再向西走60千米,最后又向南走30千米,发现又回到原地。你认为这可能吗?如果可能,请找出甲地的地理位置。满分为10分。测试结果见表4: 表4 思维灵活性的组间差异表a≤0.05 组 别 人数

平均分(X)

积极作用组 消极作用组

备注:组别的选取参照功能固着实验(见附录固着实验题)

从表4可知,t的实际值:2.1>t的理论值:2.02,说明积极作用组与消极作用组,在地理思维的灵活性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受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的影响,导致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不善于从多角度、多方向对图表、数据、文字等资料进行地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不善于灵活地运用知识。因此,当改变提问的角度时,易造成思维的混乱,影响思维的灵活性。26

4.69

2.48 22

6.14

标准差(S)2.28

t检验(实际值)2.1

2.02 t(df)a(4)迁移的消极作用,影响思维的独创性

地理学科融合了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特点。这一科学•人文性,使学生的思维兼容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特点,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因此,在实验中,为了测试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在初一上学期结束后,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用假期的时间观察身边的地理问题,特别是生活中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在深入观察的基础上,选好研究的课题,开展广泛地调查研究。第二学期结束时,要求每一个课题小组交一篇研究成果。在学生所交的研究成果中,有特色,有独创性的成果,并获得市、省奖项的,不到1.6%。造成学生思维独创性的障碍表现见表5:

表5 思维独创性的障碍表现

思维障碍 独创性 提出问题 不善于发现生活

获取、处理信息 解决问题 不善于独立地获

不善于独立完中的问题;不善于取、处理信息;不成具有一定特色提出新颖的、独特善于独立开展调的研究,研究结的研究、调查或设查研究或小发明 果没有独特的见计方案

究其原因,主要是迁移的消极作用,影响了学生对地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应用,使思维不能突破经验和已有知识的束缚,不能用新的角度、新的观点去认识事物,从而提出新见解,易出现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现象。

2、实践活动的结果与分析 99个研究学生在参与的各项实践活动中,有53%的学生的活动成果分别获得省、市和全国大奖。如:在“广州市第四、五、六届壳牌美境活动”中,学生设计的“废旧电池回收箱推广活动”、“清洁白云山路活动”、“垃圾回收行动”分别获得了市的一等奖和实施奖。在“第十七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学生撰写和设计的《大城市改造的成功范例——广州市三年一中变系统工程的调查研究》、《塑造岭南文化品牌——广州南越时期考古遗址的调查》、《家庭污水处理器》分别获得广州市论文一等奖(2个)、设计三等奖,其中《大城市改造的成功范例——广州市三年一中变系统工程的调查研究》分别获全国一等奖。在“第十八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学生撰写《构建广州市绿色生态环境的研究》、《文明古城、千年沧桑——广州古城商都变迁的研究》分别获市一、二等奖,其中《构建广州市绿色生态环境的研究》获全国二等奖。如:学生在《塑造岭南文化品牌——南越古遗址的调查》研究的感想中是这样写的“在一次学校组织的外出参观活动中,我们有幸地参观了广州西汉南越文王墓,引发了我们对这段历史的浓厚兴趣。在考察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广州历史文化的起源中,西汉南越国时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段历史。在南越国时期,广州开始建成、发展,回头一想,几千年的痕迹经过岁月的流逝,沧海变桑田。今天,只要你在广州的北京路上走走,你会惊讶地发现处处能找到广州文化起源的痕迹。我们通过对考古遗址的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古遗址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认为南越时期的考古遗址,不仅在建筑史、科学技术、园林史、航海史、文化等方面具有考古价值,而且在教育、旅游、经济、文化、文物保护等方面极具综合开发利用的价值。因此,建议加大对四大古遗址的宣传和可持续的综合开发利用的力度,形成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南越国古文化”景点,让更多的国内外朋友通过旅游和参观学习,感受古代—近代—现代的广州文化风貌和现代化建设成就。实地考察虽然辛苦,但也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和游客交往,学会了读书,学会了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懂得了科学研究的艰辛,也纠正了我们重主科、轻次科的不良学习心理,极大地激发了我们学习历史地理的兴趣。”

从学生对实践活动的选题、活动成果情况和研究感想可知: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探究方法,具备了一定的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综合能力;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也体现了求真求实科学精神、求善求美的道德情操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因此,从另一侧面也说明了研究是有效的、可行的。

3、学业成绩的结果与分析

课题组从记忆、描述、读图、绘图、综合分析、应用等方面自编试题,采用入学试、学年考式的方式,对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学生进行前测、中测和后测,具体情况见表6:

表6 实验班和控制班学生的认知水平情况表 N=48/50 a<0.01 序次 班别 人数 均分

标准差 T检验

结论

入学 实验班 48 对照班 50 第一 实验班 48

67.94 23.116 T=0.073<2.617 差异不68.28 22.670

75.60 14.133 T=3.6947>2.6

1显著 差异显学年 对照班 50 第二 实验班 48 学年 对照班 50

65.60 21.214 7 著

81.02 11.091 T=3.837>2.617 差异显67.50 21.584

注:评分满分为100分

从上表可见,实验所选定的两个对比群体的认知水平基本一致,但经过二年的实验,“以需促知,以知展能”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对学生认知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平均分提高,标准差缩小,学生的学业分化缩小,综合思维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4、学习能力的发展情况与分析

课题组基本以国家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为依据,通过对案例学校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和征询有关地理教研员和初中地理教师的意见,我们将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能力分为“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综合能力”4个方面,并将这四方面细化为“观察能力、发现能力、搜集信息能力、处理信息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参与能力、效能力、适应能力、语言能力、读图能力、思维能力和发展能力”12个特质作为评价指标。实验后,采取在实验班、控制班中随机抽24名学生分别由科任老师、课题组老师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四个指标体系进行客观评价,取平均数对照。

表7 学习能力指标评价体系统计表 A班:实验班 B班:控制班 评价指标 问题能力

权重 20

班 A/B

平均数 17/13 实践能力 合作能力 综合能力 20 30

A/B A/B A/B

25/20 16/15 23/14 注:85分以上为优,75―84分为良,74―65分为中,60―64分为合格。

从上表可知:两个班随机抽样1/2的学生进行地理能力的评价比较,实验班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均属“良”,控制班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均属“中”。而且,在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方面,实验班的优势较明显,尤其以综合能力更为突出。

5、探究性学习方式的问卷调查情况与分析

为了了解学生在研究前后的变化,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在研究前后,分别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便保证研究的纵向可比性。

表8 探究性学习方式的问卷统计表 N=48/50 a=0.05 问题 测量序 班

频数

χ2检验

结论

符合 不符合

我认为目前前测 实验 23 的学习方式

控制 24 26 7 23 26 25 8

χ

不存在显

2=0.038<3.8140 著关系 χ

存在显著有助于提升后测 实验 41 我的需要

控制 27

2=9.949>3.814 关系 χ

不存在显我感到目前前试 实验 22 的学习方式

控制 25

2=0.044<3.814 著的关系 χ

存在显著有助于图形后测 实验 40 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的培养

控制 27 23 2=8.435>3.814 的关系

我认为目前前测 实验 21 的学习方式

控制 22 28 8 27

χ不存在显

2=0.032<3.814 著的关系 χ

存在显著有助于满足后测 实验 40 好奇心和动手能力

我认为目前前测 实验 23 的学习方式

控制 26 控制 23

2=13.283>3.814 的关系 24 3 22

χ不存在显

2=0.041<3.814 著的关系 χ

存在显著有助于了解后测 实验 45 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我认为目前前测 实验 24 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形成求真求实的后测 实验 39 科学精神,求善求美的道德情操

我认为目前前测 实验 25

控制 27 控制 26 控制 28

2=11.937>3.814 的关系 24

χ不存在显

2=0.00002<3.81著的关系 4 23

χ存在显著

2=7.078>3.814 的关系 χ不存在显的学习方式控制 30 20 3 22

2=0.343<3.814 著的关系 χ

存在显著有助于更好后测 实验 45 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控制 28

2=13.163>3.814 的关系

从上表可知:研究前,实验班和控制班并无太大差异,而后,实验班学生的自我内在需要、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说明:探究性学习可以被认为是有效的、可行的。

(三)案例教学的分析

为了分析案例教学的实效性,我们选取了广州市培正中学某个班的某次月考成绩作为对比分析样本,题形、题量、分值与今年高考的文综卷一致,即题形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类;客观题的题量为11题,主观题的题量为2题;客观题的分值是44分,主观题的分值是56分;客观题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是国际合作与发展、区域自然特征、区域自然环境(气候)、区域自然资源(石油)、自然灾害、生态环境、地表作用、人口迁移、环保、工农业生产的特点,主观题第一题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是全球气候变暖、能源消费结构、环境问题措施、气候特点及影响、外力作用、农业地域类型对比,主观题第2题涉及的知识占主要是自然资源、人口分布特点和迁移及成因、河流、、城市内部布局、农业地域类型形成、工业区位条件和类型及分布、产业结构变化及转移意义。通过运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了描述性、相关性和差异性分析,得出结果见表

9、表10和表11:

表9:总体水平描述性分析

Mean

Std.N 前测一卷 后测:一卷 前测:二卷(1题)后测:二卷(第1题)前测:二卷(第2题)后测:二卷(第2题)前测:总分 后测:总分

58.35 68.92

37

12.182 9.296

2.003 1.528

15.46

4.141

.681

12.30

2.548

.419

17.57

3.834

.630

30.27 35.89 15.78

37 37

Deviation

8.871 5.206 3.735

Std.Error Mean 1.458.856.614 从表9可知:可见前测平均分为58.35,标准差为12.182。后测平均分为68.92,标准差为9.296。因此得知,经过改进教学方法后,学生成绩有大幅度的提高。

表10:相关性分析

前测一卷 &

N

Correlation

.140

Sig..408 后测:一卷 前测:二卷(第1题)

后测:二卷(第1题)前测:二卷(第2题)

后测:二卷(第2题)前测:总分 & 后测:总分

通过表10可知:前测一卷,与前测二卷的相关度为0.140,显著性检验 p=0.408>0.05,说明相关度不高;前测二卷(第1题)与后测二卷(第40题)相关度为0.455。显著性检验p=0.05≤0.05,说明前后两次测验的二卷(第1题)关联性较高;二卷(第2题)与后测二卷(第2题)相关度为0.216,显著性检验p=0.290>0.05,说明两者相关度很低。

表11:使用“案例教学”前后差异分析

SMtd.ean De

viat

S

(95%

(95%

S

.290

.081

.216

.200

.455

.005

td.ConfidenConfidenError

ce Interval

ce Interval

ig.d(2-tt f aile

ion Meof the of the d)

an DifferencDifferenc

e)Lower 前测一卷 –

后测:一卷

-5.622

9.636

1.584

-8.834

e)Upper-2.409

3.549 前测:二卷(第1题)

后测:二卷(第1题)前测:二卷(第2题)

后测:二卷(第2题)前测:总分 –

-10.13.003

2.138

-14.90

-6.232

4.943 根据表11可知:进行“案例教学”前后测试总分成绩差值序列的平均值为-10.568。一卷、二卷(1题)、二卷(2题)前后测试总

-3.162

4.-4.619

-1.706

4.403-

3.-1.784

3.-3.101

-.466

2.746-3

.-3

.-3

.001

.95650 2 009

.36718 9 000 000 后测:总分 568 分成绩差值序列的平均值各为-5.622、-1.784、-3.162。一卷、二卷(1题)、二卷(2题)及总分伴随概率分别为0.001、0.009、0.000、0.000均达到极其显著性水平。说明,实施“案例教学”前后,地理学科成绩有了明显变化。从测试样本的平均值可以看出,实施“案例教学”后的成绩比实施前的成绩要高。

―――摘自课题“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例3 “基于校园环境管理的广州市农村中学环境教育研究”

录 第一章 绪论 2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7

(二)研究意义 8

三、研究内容 8

四、研究方法 9 第二章 国内外环境教育与校园环境管理 10

一、概念的界定 10

(一)环境教育 10

(二)绿色学校 11

(三)环境管理 11

(四)校园环境管理 12

二、国际环境教育的发展

三、国外学校环境教育和校园环境管理

(一)学校环境教育与生态学校计划 14

(二)国外的校园环境管理

四、我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发展与现状分析 16

(一)我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

(二)我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现状分析

五、校园环境管理 16 17

(一)我国中小学的校园环境管理实践

(二)校园环境管理在农村中学环境教育中的作用 20 第三章 广州市农村中学环境教育现状和校园环境管理开展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22

一、问卷调查分析

(一)调查目的 22

(二)调查假设 22

(三)调查方法 22

(四)问卷组成与采样原则 23

(五)数据统计和分析方法 23

二、访谈结果分析

22

(一)关于农村中学环境教育现状 36

(二)关于对校园环境管理的认识 37

三、问卷调查与访谈结果讨论 38 第四章 基于校园环境管理的广州市农村中学环境教育案例研究 40

一、案例研究目的

二、案例研究对象

(一)三和庄中学

(二)鱼窝头中学

40 40 41

三、案例研究1——三和庄中学 41

(一)准备阶段 41

(二)教学实验阶段 42

四、案例研究2——鱼窝头中学 50

(一)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二)实验结果分析 51

三、案例研究结果讨论 53

(一)关于实验学校的选择 53

(二)影响案例研究效果的原因分析 53 第五章 广州市农村中学校园环境管理与环境教育结合的策略及途径 55

一、在广州市农村中学进行校园环境管理的策略

(一)提高学校领导和教师对环境教育的重视程度 55

(二)将校园环境管理纳入学校管理体系之中 55

(三)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农村中学教师开展环境教育的能力 56

(四)增加经费投入,形成适合本校特点的校园环境管理的方法 56

(五)积极参与环境教育活动,以社会力量支持郊区中学开展环境管理工作 56

二、校园环境管理与环境教育结合的途径

(一)将环境管理纳入学校管理系统,建立适合的城郊中学的学校环境管理体系(SEMS)57

(二)制订学校环境政策、纳入教师教学计划

(三)从节约成本入手开展城郊中学环境管理,减小环境管理在学校的实施的阻力 58

(四)将校园环境作为学校学科教学教学资源

(五)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利用校园环境资源 58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60

二、展望 61 注释: 62 参考文献: 致谢 65 64

附录1:广州市农村中学环境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66 附录2:广州市农村中学环境教育现状访谈提纲 69 附录3: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选)70 附录4:综合实践课程成果(选)74

例4 构建适应珠三角现代物流人才需求的

职业教育体系研究

目录

第一部分 前言 第二部分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标 5 一.研究背景 5 二.各研究阶段的主要工作 6

(一)前期准备阶段 6

(二)调研分析阶段 7

(三)总结和提炼成果阶段 9 三.研究目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 9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9 第三部分 主要结论与研究成果 11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 14

(一)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体系的概念与内涵的梳理

(二)中外职业教育体系和物流职业教育的分析总结 16

(三)广东省物流行业人力资源需求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19

(四)广东地区物流产业发展规划与物流人才培养配套政策研究 23

(五)珠三角现代物流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的理论研究

(六)广东物流职业教育的区域布局结构优化研究 29

(七)物流管理专业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研究

25

(八)物流企业岗位群技能要求及绩效考核体系的研究 34

(九)现代物流设备设施和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研究及操作技能训练方法和评价研究 36

(十)技能型物流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及教材研究 38

(十一)技能型物流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的建设研究 40

(十二)物流专业基于信息化物流管理的实训教学研究 40

(十三)基于信息化物流管理的实训室建设、使用及其评价研究 41

(十四)物流专业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研究 43

(十五)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学生的适应区域物流业发展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训练研究

45(十六)物流人才职业技能评价模式研究 47 三.广州铁路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改革与建设实践

(一)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专业改革的思路

48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改革 49

(三)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

第四部分 社会评价与下一步的研究设想 58 一.项目评价情况

(一)用人单位评价 58

(二)学生评价 59

(三)合作院校评价 61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61 三.下一步的研究设想 61 第五部分 附件

一.课题组成员名单 62 二.已发表的论文及出版的教材

(一)已发表的论文 62

(二)已出版的教材 63

第四篇: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应试教育长期影响下,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许多老师、家长看重的仍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偏爱的还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严密性、逻辑性”,因为这些都密切关系到试卷上的分数。而对儿童是否享有幸福的数学学习生活,是否把数学学习做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探索和渴望,则很少为孩子想过或努力过。

新课程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不再把课程局限于“知识”、“学科”、“教学科目”等狭窄的范畴来理解,而把课程理解为:一种以人类生活经验为内容,通过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对这些内容的批判和反思性的实践,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教育中介。这不禁让人不断自问: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让孩子们走出学习数学苦旅的沙漠,奔向学习数学的绿洲?走入新课程的我们该如何体现课堂轻负担,高质量?通过课堂教学能促进孩子有怎样的发展?能给孩子们留下些什么?奠基哪些数学素养?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去探索,去实践。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试图寻找通向学生自主发展的一座桥梁、一种有效的途径,是否能通过创设学习数学的情境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呢?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帮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更新教育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充分发挥主动意识的进取精神,帮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得以自主发展,创新学习。

2、帮助教师逐渐成为科研型教师。

通过课题研究这一载体,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用科研促教研,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

三、课题的界定

以人为本,以创设教学情境为抓手,以促进儿童和教师的发展为目标。通过研究,恰当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的形成,提高学生数学思考与能力,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引导教师积极投身教科研,体会其中的乐趣,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

关于创设情境、自主发展的论述,早见于各种理论文章与教学专著中。不同的理论研究者和课堂教学实践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创设情境进行了诠释。

1、教育人本论指出,在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个人的基础上,一是发现人的价值,二是发挥人的潜能,三是发挥人的个性。教育人本论是素质教育的前提,素质教育是培养人的素质的教育,是以人为核心说的,要有进行素质教育,就必须以人为本,尊重、关心、理解与相信每一个人,这样,人们才会自觉地接受素质教育,主动地提高自己的素质。

2、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问题情境相联系的。在问题情境下学习可以使个体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积极的情绪,促进学生的潜能发展,从而使学习者更好的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同化”、“顺应”从而达到一定意义上的建构。

3、现代教学论观点认为,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4、《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知识出发,创设有价值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这些理论和新课改的相关精神,给课题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通过课题研究让孩子们在课堂教学所创设的情境中主动地学习、主动地体验与建构,不断提升数学思考与综合素质,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具有能力和素质的探索者和开拓者。

2、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通过课题研究,有效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及科研能力,实实在在做课题,在做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能促进学生哪些自主发展。

2、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要素。

3、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类型。

4、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策略。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理论研究 调查 行动研究 经验总结 案例研究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04年8月~2004年11月

(1)了解学生学习状态与教师日常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与方法。(2)学习有关同类课题已经形成的经验以及有关情境的专题研究。(3)学习课题实施方案(低年级组试行)。

2、实施研究阶段:

(1)2004年11月~2005年11月

带领刚踏入新课程的低、中年级数学教师认真进行课题研究,全员参与,不断实践,不断反思,积累素材,在实践中不断成长。(2)2005年11月

参与课题研究的成员进行梳理,总结,交流经验,探讨问题,为课题中期汇报作准备。(3)2006年1月~2007年1月

启动中高年级的子课题研究,把低中年级总结的经验进行推广,把遇

到的困惑进行交流并努力寻找合适的途径。并逐渐向“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这一提升的课题进行研究。

3、总结阶段:2007年2月~2007年6月

把几年来研究的经验以及问题和相关的材料进行梳理、总结。为课题结题作好充分的准备。

九、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在课题研究进程中,课题组与教师队伍建设相结合,与课改相结合,与课堂实践相结合,创出了特色,干出了实绩。

(一)以理论学习为指导,更新教师教学观念

课题确定以来,成立了校领导、低年级组数学教师共同参与的课题研究小组。课题小组成员认真学习了“新课程标准”、“课题方案”以及有关情境教学的多篇文章。老师们除了各自研读以外,还一起进行交流,记录心得体会,加深对课题的认识,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

(二)以课堂教学为抓手,改变教师教学行为

1、把课题研究与家常课相结合

学期初,带领组内老师围绕研究课题确定子课题下自己意向研究的小课题,教学中紧密结合课题来认真设计好每堂家常课。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特征、兴趣爱好等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促进学生的各方面发展。

2、把课题研究与各类研究课相结合

把课题研究与实验课、优质课、示范课相结合,与个人实践课、小组实践交流课、大 组实践汇报课相结合。在听课中发现组内老师坚持从教学内容入手,大胆废除一些呆板、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代之以趣味、开放、真实的教学情境,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老师们根据教学的需要、学生的实际创设各种情境,丰富学生感性认识,使学生由厌学、苦学变为喜学、乐学。使数学变得更鲜活、更有吸引力。

3、把课题研究与教研活动相结合

改变以往单

一、固定的教研活动模式,建立灵活、互动的教研形式,在教研组下分设备课组,采用分散、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研活动。(1)建立每月一次的“教改论坛”,由一位教师主讲,介绍课改信息,探讨教学,也可以结合课题研究谈教学中的感想与困惑。每一位教师都主动参与。我们对及时总结、筛选、提炼的研究经验,加以推广、学习。每次论坛时,老师们总是侃侃而谈,畅所欲言,大家也在倾听与表达中不断提升地自我教学能力。(2)结合课题研究,加强集体备课,通过备课组每两周一次集体备课,既发挥骨干教师的力量,又帮助新教师熟悉教材,把握方向。

(三)注重反思,不断积累

依据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研究过程,让老师对照自己或别人的课堂、对照问题、对照案例进行反思、揣摩、比较,教师们定期围绕情境创设中的成功或失败以及教学前后的初衷、感悟、设想等进行反思和交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各项活动中让普通的一线教师感到以前遥不可及的教科研变得如此亲切,通过各自不断地尝试,感受到课题研究只有与课堂真正融合在一起才能相得益彰、熠熠生辉。在课题组带领下,组员们积极参与,认真研究,并把科研氛围辐射到身边的其他数学教师。渐渐地,把课题研究融入自己的课堂几乎成为每个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更让人欣喜地是教师们对课题的理解正在丰富地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调整、反思和提升。今天我们的教师学会了思考,大家正不断地更新着自己的教学思想,迸发着教育智慧。

(四)专家的点拨和指导加速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学校领导全程参与课题研究,积极参与课题论坛、听研究课、组内交流等活动。给予我们不少悉心的指导和帮助。学校还尽力为我们创造了许多学习的机会,让老师与专家近距离地交流,除了能让老师很快获取最前沿的教育信息,还能为我们答疑解难,帮助我们指点课题研究中的迷津。我们定期开展研讨展示活动多次,主动邀请市教研室林老师、区教研室教研员以及多位教学专家、骨干、同行前来指导、切磋。每次活动都能使老师们颇有感触,并引发深深的思考。在积极地互动交流中、在课题研究的道路上老师们不断前进。

(五)发现问题,积极寻找对策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情境创设”已越来越被老师们所重视。然而,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情境创设中的一些问题和偏差也随之出现。

1、盲目提高趣味性而忽略了价值。我们会发现在刚开始课题研究那会儿,教学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吸引孩子积极投入到课堂中去,往往想标新立异,把教材中的情境进行刻意地改动,为创设情境而设境或为标新立异而设境,创设的情境虽然能让孩子们兴奋但却缺乏真实感,不能很好地体现教材的意图,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如果仅仅为了追求课堂形式,刻意去制造一种华而不实的效果,随意地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以上一些情境,不仅不会起到促进的作用,相反会有消极作用。这样的情境显得苍白无力,毫无价值。

2、盲目加重“生活味”而缺乏“数学味”。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日常教学中,“生活经验”常常是被具体的“生活情境”所替代的。有时学生沉醉在游戏引起的兴奋之中,而把相关的数学思考抛在了一边。面对生活情境,学生往往被丰富多彩的外在的一面所吸引,而数学思考却湮没其中,不为学生所关注了。

3、思考。

实践中出现的偏差让我们不禁思考,该如何有效地呈现“情境”。运用“情境”,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促进学生的发展。情境教学作为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策略,更得注意它的实效性。我们呼唤一种原始的、生活的、活动的教学情境,呼唤具有生命力的教学课堂,让“情境”在“时尚”中发挥应有的“实效”作用。最终我们达成了共识:一个好的情境设计最终是要为我们的教学服务;要为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服务;要为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服务;要为提升学生的数学眼光服务„„,于是我们开始围绕“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情境”“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进行深入地研究。

十、课题研究成果

(一)创设科学有效的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其基本做法是:以纪律教育来维持组织教学,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多做练习来运用新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把学生看成是接纳知识的容器。按照上述五步进行教学,虽然强调了教学过程的阶段性,但却是以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为前提的,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创设科学有效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为学生自主学习服务。

1、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情感和学习态度。

在教学“6、5、4、3、2加几”时,创设“小兔乖乖”的童话故事贯穿整堂课,学生在美妙的童话情境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教学中还创设了“小兔乖 乖跳不跳”的游戏情境,先出示7+7=14,要求小兔子们不计算,估计下面这些算式得数会比14大的就竖起耳朵跳一跳,如果比14小就乖乖地坐在那儿。然后一一出示6+7、7+3、8+7、7+5、6+6、8+9并问:“小兔乖乖跳不跳”,学生马上根据判断做出相应的动作。学生兴趣高涨。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玩得高兴,学得主动。富有情趣的游戏活动,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化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的数学为具有现实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把学生引进“乐学”的大门,打开一条“让学生主动走向知识 ”的道路。

2、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能力。

在教学“认识厘米:一课时这样设境:(1)猜一猜:拿出人手一个红色小方块,猜猜它的每条边有多长?学生中有的猜是1厘米。教师肯定这小方块的每条边的长度就是1厘米。请你摸一摸。(2)学一学:请你跟老师学一学:轻轻夹住小方块,慢慢抽出来,这时拇指和食指间的小缝大约就是1厘米。看着两指之间的距离,记一记,闭上眼睛输入你的小电脑——1厘米大约有多长。(3)比一比:1厘米大约有多长?请你用手指比划比划。同桌再互相用小方块检验。(4)选一选:拿出数学书,问:长、宽、厚(依次摸一摸)你认为哪个最接近1厘米?伸出手,手掌的宽度、手指的宽度、一柞的长度(做动作)想一想,这次你会选哪一个?(5)找一找:请你再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我们的身上,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学生观察思考后发现:“手指的宽度大约长1厘米”;“眼珠的宽度大约长1厘米”;“纽扣的宽度大约长1厘米”;“指甲的长度大约长1厘米”;“牙齿的宽度大约长1厘米”;“投子的长度大约长1厘米”“拉链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课程表上的字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对长度单位1厘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支撑,通过创设看一看、指一指、猜一猜、学一学、比一比、选一选、找一找等一系列感知体验活动情境,使学生了解了1厘米大约有多长,比较清晰正确地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只有目有所视,耳有所闻,心有所想,获得了“感”的印象,并和已有感知经常相碰撞、接通,才能豁然开朗,心有所悟。实践证明要想让学生有所感悟,就应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科学地创设多种体验的经历与活动的情境,让学生在自身的体验和思考过程中,去主动地发现,构建新的知识,这比教师硬塞给他们要强百倍,胜千倍。

3、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教材第33页练习五题9时,教材创设了买篮球的情境,鼓励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这样教学:出示情境图,问:通过观察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观察后交流:我发现排球要35元,篮球要68元;我发现篮球比排球贵;排球比篮球便宜。教师问:了解了这些信息,你能解决哪些问题?学生迫不及待地积极交流:一个篮球比一个排球贵多少钱?一个排球比一个篮球便宜多少钱?买一个篮球和一个排球共要付多少钱?买排球的钱再添上多少钱就能买一个篮球?买一个篮球和一个排球带100元够不 够?买一个篮球和一个排球至少带几张十元的?„„出示小男孩提出的问题:一个篮球比一个排球贵多少钱?这个问题你会怎样解决?为什么?„„在右边的情境图中教师先出示排球的价钱和小女孩提出的问题:一个篮球多少元?问小朋友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你认为阿姨会对小女孩说些什么?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说着:一个篮球比一个排球贵33元(刚才我们通过计算已经知道了);一个篮球比一个排球便宜2元;一个篮球的价钱是排球的2倍;一个篮球的价钱是排球的一半(一学生反驳:没这么便宜的而该生的回答是此时正在打折);用100元就能买下这两个球„„让我们听听阿姨怎么说——“一个篮球比一个排球贵33元”,你会怎样解决小女孩提出的问题呢?„„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的信心,能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从中体验成功,享受乐趣!

4、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自主交流与合作能力。

交流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培养学生参与交流合作的精神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改变传统单一的交流形式,变“双向交流”为“多向交流”,学生成为交流的主体。感到自由、轻松。他们感到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的机会,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在教学“我们认识的数”中告诉学生:“老师今年31岁,今天我乘15路来学校。小朋友仔细找找生活中藏着的数,用100以内的数来说几句话。”接着给学生提供充分交流的机会。学生的发言让教师领略到他们眼中的数竟是那么丰富多彩。如:东林小学有6层楼高、我的文具盒38元1只、我们大约有30只牙齿、爷爷60岁,今年做寿、我的生日是3月26日、灵山大佛高88米,今天的最高温度是9℃、我们班共有36人、我家住风光里20号、我的校服90公分、金龙大客车可以坐45人、文具盒里共有12支铅笔、1块橡皮、我的蜡笔共有25种颜色、今年二月有28天、我们每天上7节课、我的储蓄罐里有67元5角钱、东林小学2002年100周年校庆、我家的电视能收30个频道、篮球比赛的比分是74:83、3月8日是妇女节、一天有24小时、我的学号是36号、一年有12个月、人的生肖有12种。在充分的交流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交流,可以自己发表对数的理解,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其他的同学,并倾听其他同学的发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成为学习交流的亲密伙伴,快乐地体验着数学的价值。在乘法那一单元的复习中让学生音乐声中,小组合作按限价25元配一束鲜花,使数学融入了生活。学生将个体智慧转化为群体的智慧,实现了智力互补。在实践、合作活动中,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提升了合作交流的能力。

5、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自主思考。

在教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二册中的单元练习后,为了帮助学生梳理所学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数感以及数学思考。教师这样设境:从讲 台里先拿出一捆铅笔,举在手中,神秘地问:“请你看一看,猜一猜,这一捆有几支?” “9支”,一个学生答到,我轻轻提示:“比9支多些”。一学生又答:“12支”,“比你猜的还要多一支”。孩子们顿时兴奋地答到:13支。随后我们一起数“一、二、三„„

十二、十三,”验证了这捆的确就是13支。接着教师又从讲台里拿出了一些,问:“老师又拿了几支?”孩子们一看便机灵地答到:“4支。”“那老师这儿一共有几支铅笔呢?你会怎样解决?你又是怎样想的?”孩子们顿时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起来。明确了“当我们知道了一部分,后来又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添上一部分时,要我们解决现在的总数时,我们就可以用原有的一部分加上添上的一部分就是最后的总数。”此时继续设疑:“13支的基础上再添上4支是13再加4是17支铅笔,那如果在13支铅笔的基础上添上6支、8支、10支,你认为结果在17的基础上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你是怎样想的?” “我认为会越来越多。” ;“我认为同样的数量,添上的越多,结果就越大。”;“我认为结果会一个比一个2,因为加上的数相差2” „„孩子们一个比一个说得精彩„„

拿出一盒饼干,问:“如果给来听课的老师每人分一块,你认为该分掉多少?”“ 2块”,学生们斩钉截铁地回答,我从盒里拿出2块分给听课的老师。教师继续设疑:“要想知道原来饼干盒里共有多少块饼干,你现在能确定吗?”只见大家纷纷摇摇头。“想一想,你还必须知道些什么信息呢?”一学生立即答到:“让我们数数现在盒子里还剩多少块。”教师随即把饼干盒放到投影仪上,“1、2、3„„地数了数,8块、8块”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嘀咕起来。“现在你能解决原来盒里共有多少块饼干这个问题了吗?你准备怎么解决?你是怎样想的?”学生们立刻表达:“当我们知道了分掉的一部分和还剩的一部分,要我们解决原来的总数时,就可以把分掉的一部分和还剩的一部分合起来。” 教师继续问:“刚才我们分掉了2块饼干,还剩8块,原来是10块,那分掉3块,剩下7块,原来有几块?”“10块”。“分掉4块、5块、6块„你发现了什么?”“我发现分掉的越多,剩下的越少。”一学生答到,“我还有发现:不管怎么分,但总数总是10块饼干,总数不变。”„„学生们个个兴高采烈地发表着自己的发现,体验着发现的喜悦、思考的快乐,并深切地感受到数学与大自然以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不仅增进了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的信心而且学生逐渐会用数学的眼光看身边的事实,用数学的头脑来去观察、分析周围的世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创设有效的情境,引导学生有高度的情感投入,有明确的目标追求,不断的反思和检视自我,能清晰的认识到自己要完成的学习任务,积极地寻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这些内存动力的支持去达成目标的实现,这样的学习就是非常有效的,可以说是高品质的自主学习。

(二)情境创设的要素。

1、生动有趣

教师无论用哪种方法设置情境,都要注意体现情境的趣味性。一个学生对学习数学是 否具有动力,决定于他对数学是否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最强烈的学习动力就是对数学学科产生内在的兴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比较枯燥的概念课,学生对抽象的东西往往不太容易流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加一些有趣的情境,不仅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对学生概念的理解、消化有较大帮助。为此,教师特意找了一些生活事例:你们用细绳量一量自己的拳头的周长与脚长,就会发现他们的长度之比大约是1比1。你们自己身上还有许多有趣的比:心肺体积的比大约也是1比1;身高与胸围长度的比大约是2比1;体重与血液重量的比大约是13比1„„知道了这些有趣的比,在工作和生活中有很大用处:如果你当了公安人员,只要发现了坏人的脚印,你就能估计到坏人的身高;如果你想知道自己身上血液的重量,只要你称一称自己的体重,就可以计算出来。这样的教学情境,使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促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

2、真实性

教学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能在将来更好地做人、做事,更好地生活。教师只有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才能达到“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帮助学生学习”的教学目的,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

一次家长会后,第二天数学课上“复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这一课。教师灵机一动,进行动态数据调查,形成相关问题。

(1)全班()人,昨天有家长来参加家长会的学生有()人,(2)家长对讲座满意的人数有()人,占参加家长会的几分之几?

(3)家长会后有时间与你交流的人数有()人,占参加家长会的几分之几?家长会后会在有空时再与你交流的人数有()人,(4)通过家长会,你感觉到父母对你的关心程度各占全班人数的()A、很关心 B、比较关心 C、一般 D、工作忙无法多关心

(5)、通过这次家长会,你认识到自己有更高的努力方向或有一定的改进设想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A、有 B、没有

这样一个真实的情境,使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不仅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内容,而且让学生感到家长对自己充满着希望,自己也更加有信心地朝更高的目标努力,使学生获得发展的动力——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3、有价值

数学教学的价值体现,不在于数学本身,而在于教师如何组织这些数学材料,让学生获得终身发展所必须的基本原料和养份。因此数学情境教学的价值,不在于浓重的“生活化”这个表象,而在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获得一种策略,经历一种过程,学会一种眼光,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设计这 样的情境:一位老爷爷把一块地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得了这块地的3/12,二儿子分得了这块地的6/24,剩下的的分给小儿子,老爷爷的这种分法公平吗?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3/12和6/24的大小相等,对于大儿子和二儿子来说是公平的,但是小儿子分得了多少呢?,这不禁引起了学生进一步的思考,为通分及分数加减法作了铺垫。学生在有价值的情境中积极地思考,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享受着成功的愉悦,带着问题主动投入新的思考与学习中。

4、探索性

情境要促进学生智力活动的展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关键是要提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因此,探索性是有效情境的根本特征。在教学《找规律》一课中创设了“帮助爸爸解决领带衬衫搭配问题”这一情境中,引导学生用符号代替实物解决了领带与衬衫的搭配问题,得出“把3件上衣和3条衬衫进行搭配,一共有9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的结论。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提出“如果领带数不变,衬衫减少一条,搭配的总数是多少?”、“如果衫衬数不变,领带增加一条,搭配的总数又是多少?”的问题。连续的变化中,学生既巩固了解决类似搭配问题的能力,又逐渐产生了建立数学模型的需要。教师趁势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刚才的变化,你发现搭配的总数跟什么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诱发学生深入研究领带数、衬衫数和搭配总数之间的关系,从而凸现了搭配的规律。在这一情境中,教师采用了“变式教学”的方法,在“求变”中突出了数学知识中不变的因素(本质)。将“解决爸爸的领带与衬衫的搭配总数”这一情境充分地利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理性的思考,“不重复、不遗漏”地选配,有序地探索出选配的方案,不仅提升了数学思考,而且为提炼计算方法作铺垫。

5、开放性

设计开放的情境,就是把学生投身于一个思维策略与解题方法不唯一的情境中,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如:在教学《七色花店》时教师先出示各种花,并标上价钱。先让学生自主提问,并由学生帮助解题。如:5枝百合花多少钱?6×5=30(元);2枝康乃馨、一枝剑兰,一共多少钱?4×2+1=9(元);2枝马蹄莲、6枝玫瑰、3枝菊花,一共多少钱? 2×2+5×6+3×3=43(元)„„接着,教师提出:今天是小丽的妈妈过生日,小丽要用25元买一束花送给妈妈,如果你是售货员,将怎样为小丽配花? 学生畅所欲言,方法极多,有:5枝玫瑰,5×5=25(元);5枝康乃馨、5枝剑兰,4×5+1×5=25(元);2枝百合、2枝玫瑰、一枝菊花,6×2+5×2+1×3=25(元);4枝康乃馨、3枝马蹄莲、一枝菊花,4×4+2×3+3=25(元)„„我指定几个学生代表上台根据他所说的进行配花,然后由下面的学生对他们所配的花进行评价。结果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又提出不同的看法:“只选一种花太单调了。”“多选几种花看起来比较漂亮。”“因为是要送给妈妈的,应该多选康乃馨比较有代表意义。”„„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充分展开,并在互相交流中不断地得到创新。

6、活动性 在教学《认识直角》一课时,在感知直角都是一样大的这一教学环节时,教师设境:用一张圆形纸你能折出一个直角吗?想一想,怎样折?交流后发现用先对折再对折的方法能折出一个直角。接着鼓励验证:展示学生折出的直角,怎样知道这个角是不是直角?得到要想知道一个角只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一比。并指导方法,此时教师让学生不断旋转自己折出的直角,并用手比画出直角,让学生在脑中留下不同方向直角的形状。随后教师用另一张不规则的纸,再折出一个直角;把两个折的直角重叠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当学生发现两个直角一样大时,教师质疑:是不是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呢?鼓励学生操作:同桌各拿出自己折的直角比一比,这两个直角大小相同吗?学生对于平放的直角比较容易辨认,对于多角度摆放的直角,在辨认时就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学生用不规则的纸折出直角后,组织学生玩直角,把直角旋转,让学生从多种角度观察直角,在头脑中防止学生形成对直角的片面认识——直角是平放的,斜着的不是直角。这样教学可以为下面量直角作好准备,学生也会像刚才一样旋转直角尺量。在教学量直角时,教师注意从细处入手,在学生讨论得出量直角时必须点对点,边对边量后,教师让学生把直角尺上的直角不断摆放位置,确定不同位置的直角该怎样量。教师有意识地把学生折的直角按不同的方位摆放,学生用直角尺上的直角上来量,在这样的变式操作下,在学生的一次次活动中学生不仅掌握了量直角的方法,而且还认识了不同角度的直角。

7、丰富性、发展性

情境创设是丰富和多样的。情境创设如果是单

一、格式和程序化的过程,是很难赢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的。学生也容易厌倦、乏味。情境创设可根据不同的学生对象、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教学手段、不同的教学过程而选择和组织不同的教学情境。这样,学生学习的情境是鲜活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学习的热情也随着情境的变化而不断高涨。创设情境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它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深入钻研、精心设计、努力探索。无论如何,只要能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和要求灵活设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积极地学习,使学生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态度和积极高昂的情绪,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并做到学以致用,就能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中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包含三个维度,即“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要实现这些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将这些目标都有机地整合在所创设的情境中,通过情境,将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置于核心地位,创设符合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充满美感和智慧的情境,与学生的情感、心理发生共鸣,促使学生在现实环境和主体活动的和谐中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三)情境创设的类型。

1、创设充满趣味的“游戏”情境,开启“乐学”的大门

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教师设计巩固练习时,设计了3个游戏情境——

1、学了 口诀,有什么用呢?对,可以计算乘法。你能让降落伞安全降落到相应的草坪吗?

2、乘法大转盘,转盘转到相应位置学生以抢答方式自己起立回答,逐渐提高学生运用口诀进行计算的速度。

3、乌龟赛跑,适当放一些以前的口诀乘法,答对小乌龟就往前走一格。三个充满儿童情趣的游戏来帮助学生熟悉口诀,同时在快乐的游戏情境中体会到口诀的用途。

2、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感受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应用中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与客观世界的联系,树立将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的意识。在教学《观察物体》一课时,教师发现观察物体这一活动本身就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较强的联系性,但如何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进行必要的生活实践,创设有价值的情境?于是在认识长方体物体“正面、上面和侧面”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充分挖掘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再现真实的长方体物体:学生常用的卷笔器、水彩笔,学生看到过的香烟盒、磁带。这些物体学生凭借生活常识能准确地分辨正面、上面和侧面。在学生分辨微波炉的三个面时,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小知识:通风口通常在微波炉的上面和后面。在解决“老师与公交车“的问题时,正是因为以鲜活的生活实例呈现数学问题,才实现了学生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同时,他们也从中体会到了“是否能看见长方体物体的上面决定于观察位置的高低”。这两处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设计不仅完善了学生的观察认知体系,而且精彩地再现:数学源于生活。让学生轻松主动地学习与思考。

3、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和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

在教学成正反比例量的应用题教学时,教师谈话引入:老师在《小学生数学报》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在2500年前,有一位科学家名叫泰勒斯,他在数学、自然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一日,他去参观金字塔,与其它游客一样,被金字塔的雄伟、美丽而感动。但没有人知道金字塔的高度。出于专业的特点,泰勒斯思考着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金字塔道底有多高?夕阳下,看到自己和手杖的影子,他想到了巧测金字塔的方法,同学们你知道他是怎样测量金字塔的高度的吗?学生们兴趣盎然,人人积极参与,讨论着、比划着,„„生:泰勒斯巧测金字塔用的方法是:他是利用在同一时刻,同一地点影子和物体高度成正比例的方法测量出金字塔的高度的。师:如果已知手杖的影子长1.6米,手杖长0.8米,其中最大的一座金字塔的影子长度是300米,你能算出这座金字塔的高度吗?学生们兴高采烈地计算着,还快算出了这座金字塔的高度约是150米。师:同学们,你们与泰勒靳一样,充满着智慧。正反比例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呢!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六年级学生对用正反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不宜接受,老师通过让学生与伟人同行,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这部分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紧密联系,比较自然地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有一定的探究欲望。给学生一些时间,学生们会想一想,说一说,试一试。获取更多的感知与体验,最终得出答案。发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在这些过程中不同程度地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4、创设“学以致用”的情境,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在教学《认识周长》一课时,整节课教学活动围绕情境书签展开,通过发书签——剪书签——为书签围金线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学习周长知识,寓教于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在课末,设计了“小鬼当家”这一有意义的情境,每个小组各有一个任务,需要学生小组合作,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方法,进行测量,解决问题,这既是对测量周长的方法的一个综合运用,又是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的整体反馈。这一情境既是对知识掌握情况的综合运用与反馈,又使学生再次以极大的热情用今天所学习的知识投入活动,加以应用,可谓“点睛之笔”。

5、创设有效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在学生进行了相关的圆的圆长的计算练习后,教师创设了一个活动情境:用两个一样的一元硬币,将其中一个硬币A固定,让另一个硬币B沿

硬币A的周围滚动一周,那么硬币B自身旋转了几圈?这个问题引起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有的在思考,有的在与同学讨论着,有的学生在摆弄着桌上的硬币。大部

分的同学很快就回答:硬币B旋转了1圈。教师问:你是怎样想的呢?学生答:两个圆的周长相等,绕圆A一周,圆B也走了一圈。教师没有急于讲解,而是引导学生想法来验证这些想法,可以通过尝试等方式。过了一会儿!个别学生却在下面反驳道:“不对,我刚刚用硬币实际操作过,硬币B旋转了2圈”“硬币B旋转了2圈不到”,„„大部分学生都开始进行实际操作了,最后大家都知道硬币B转动了2圈。师生都问:为什么呢?共同讨论,一番争论后,全班同学终于露出了笑容。生

1、硬币B滚动的路程不是硬币A的周长,而是它两倍的周长,所以转2圈。生

2、硬币B滚动的路程与其圆心的路程相同,而圆心的运动路线正好是个大圆,这个大圆的半径是两个小圆半径之和,也就是硬币A的半径的2倍,所以硬币B滚动的路程是2个圆周长,自转一圈是一个圆周长,所以自转了2圈。„„这些环节中,学生根据现象提出猜想(假设)后,教师没有把学生的思维硬生生地向书本靠拢,而是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环境,让学生开动脑筋论证并尝试解决问题。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而抽象思维需要感性材料作为基础。学生通过想想、摆摆、说说等实践活动,多种感官协调统一,在实践中感受、探索、发现未知。才有了学生在课堂中呈现出那么多不同的精彩的思维火花,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得到充分发展。同时,注意引导学生们进行交流,每个学生都想把自己的发现与别的同学进行交流,也希望知道别人的想法是什么,从中得到启迪。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学会吸纳与提升。

6、创设“挑战”情境,让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两道题同时出现在屏幕上,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一题解答。

1、请你用圆规画一个内半径为3厘米,外半径为5厘米的圆环,并计算圆环的面积。

2、高致病性禽流感是比非典病毒传染速度更快的传染病。为了防止禽流感蔓延,政府规定:离疫点3千米的范围为疫区(捕杀区),所有的禽类全部捕杀深埋;离疫点3到5千米的范围为免疫区,所有的禽类强制免疫,同时对捕杀区和免疫区内的村庄,道路实行全封闭管理。请你以A点为疫点,根据以上描述画出捕杀区和免疫区范围,用阴影部分表示免疫区,求出免疫区的面积。显然,题1简单明了,可老师发现多数学生选做的是题2,他们耐心地读题、尝试着作图,还小声地交流,终于发现了两道题目给出的数据和解决方法完全相同,这让他们感到欣喜万分。教师让大家对照两道题目谈谈自己的解题体会。学生争着说:题2的题目和计算结果告诉我们许多信息;题1看一眼就知道怎么做了,没意思;通过解答我们真正认识到禽流感的危害确实非常大。最耐人寻味的回答是:题2比题1有趣多了,我们喜欢做这样的题目。很多时候,学生学会了一个计算公式,接下来就是大量枯燥无味的练习,对于老师为他们精心设计的题,他们会自觉地接受挑战,其实他们更渴望那些充满挑战的情境,能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提升、发展他们的思维。

7、创设“开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积极探索

在教学“利息”一课时,教师提问:假如某位同学已经攒了1000元零用钱,他想三年后上高中时用,你们帮他出个主意吧。生1:可以存3年定期。生2:我建议一年一年存。生1:这样很麻烦。生2:可以使用银行的自动转存业务。生3说:关键是以上两种存款方式哪种获得的利息多。教师立即拿出计算器,在屏幕上展示了整个利息计算的过程,这样直观的显示过程,让学生相信:直接存三年要比一年一年存的利息高。生3:应该参加教育储蓄。我的压岁钱就是这样。教育储蓄是国家为了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而推出的新型储蓄品种,它的存款方法和零整一样,但是所采用的利息又是定期利息,并且国家不征收利息税,所以是一种非常优良的储蓄品种。生4:可以购买三年期国债。国债的利率一般比同期银行存款利率高,并且也不收取利息税。生5:关键是要让钱生钱,要学会投资。投资方式除了储蓄、购买国债外,还有集邮、炒股等。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课堂,大力开发 “利息”这一生活话题,选择“利率、利息计算、投资、分期付款”等内容,让学生研究。由于涉及的问题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学生反映强烈,非常感兴趣。

(四)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发展的策略

1、不断学习,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教师要有较高的素养,只有不断地学习、实践与反思,才能以新颖的教育观念来指导教学设计;才有可能具备高超的教学能力,才能把握学生课堂学习情况,才能在教学中创设出有利于学生理解接受、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有效情境。

2、讲究教学民主,创设和谐情境,师生共同参与实践,共同提高。

教学中教师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见,小学生就会主动与教师亲近,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帮助。小学数学教学中,注意改善教学进程中传统的师生活动方式,尽量不用一般“命令式”、“问答式”语言,而改用对学生充分信任,充满 感情的“谈话式”语言,通过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情境,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实践,参与活动,在良好的人际氛围中,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共同探究,相互交流,并逐渐学会与他人的交往、合作,并逐渐懂得合作的价值与快乐。这样不仅为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提供空间,为合作交流提供机会。也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积累知识与技能的感性材料,为今后的教学提供的有利因素和解决面临的问题提供积极的影响。

3、关注教材,关注学生,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愿望,发展数学意识与能力。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有效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数学课堂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环境中的人与事,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感知的形成又要依赖于学生的亲身体验,依靠平时积累。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体会、揣摩而有所感悟。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在适当的时机将具体的知识抽象化,感性的知识理性化,发展学生数学意识和能力。另外情境本身对一节课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不易过于宽泛,使学生无所适从,也不易过于简单,失去思考价值。要精心设计情境中的问题、活动,真正挖掘出它的价值。创设情境的根本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他们学得更透彻。情境应在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由师生共同建构的,不能由教师单方面提供给学生。在创设情境时,应仔细甄别与筛选,充分考虑其是否具有丰富的情感因素。

总之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从中能有所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升数学思考与数学能力。

4、创设情境实施有效引导,促进数学思维和创新。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可见,人的手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要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以“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思想方法隐含在知识里、问题中,体现在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运用过程中,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记忆,是学会学习、发展创新的前提。因此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设计情境时更加重视把科学的思维方法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使学生合理的、多维度、深层化地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能力。在有效的情境中,学生的思维易于打开,开展的实践、交流需结合内容有目的地、科学地、有价值地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应该结合数与代数的教学,训练思维的有序性、灵活性;结合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训练思维的形象性、深层性;结合统计与概率的教学,训练思维的严谨性、简洁性;结合实践与综合运用解决问题的教学,训练思维的合理性、科学性、开放性、独特性。通过一系列的思维训练。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生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深化对知识的体验,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清晰,明化。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积极的影响与发展。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学生的学习是存在着差异性的,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创设情境时应该注意到这个问题,不能让那些思维活跃的学生在课上浪费时间,也不能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陪着那些快的学生,这也是浪费时间,这样的课堂教学还将存在着其他的负面影响。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在促进学生的思维的发展方面创设的情境要有层次、有坡度。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探索空间,使处于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各有所获,提供适宜的感性材料期待着创新的思维火花不断闪现。同时使学生体验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

5、创设情境既重过程也重结果,发展学生数学素质

过分重视学习的过程而忽略了学习的结果也是不可取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不太乐观的,以至于对后面的教学会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数学课堂教学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他们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也让他们切实掌握一些重要的数学结论,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不能一味的重过程而轻结果,这样会导致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与掌握的不落实。

6、正确处理情境创设中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课堂教学所呈现出来的状态是千变万化,具有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即不是教师单方面决定的,也不是都能在备课时预测到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跳跃着的思维火花,往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个“惊奇”。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因为这些“智慧之光”将可能推动学生的创新思维。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把它们有机地统一起来。促进学生的情感与思维的发展。

十一、成长与收获

回首课题研究的近几年间,不禁感叹老师们的教学理念正不断地得以更新、教学实践正不断趋于实效!播种是希望,收获是喜悦。

1、通过实验与研究,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数学素养。

2、通过实验与研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这得益于教学由原来的教师讲授、学生记忆,改变为教师创设有效的情境,学生在探索、交流、思考中积极参与,因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通过实验与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老师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养成了勤学习、勤实践、勤反思、勤总结的习惯,变得会教、善教,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有多篇有关子课题的论文、案例、经验小结分别在省、市级获奖交流。承担各类观摩活动二十余次,在对国内、外的教育代表团的多次观摩活动中深得好评。自制的有关情境的教学具达千余件。通过平时的点滴思考、点滴积累,课题组成员人人参与,纷纷撰写了有关情境的论文、案例、教学设计等,为今后参与这一学段的老师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4、课题研究过程中硕果累累

大家在参与教科研过程中品尝着快乐,我们欣喜地发现老师们正与课题研究一同成长。多名教师在课题研究进程中在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总结、提炼,在全国、省、市级论文、案例比赛中多次获奖,并多次上展示、研究课。

在研究过程,问题总是会随着研究地深入而孕育而生,我们将继续投入新的研究,向更高、更新的目标奋进。

第五篇:课题提出的目的及意义

课题提出的目的及意义:为了研究此课题,提高学生写作素养,我们必须了解当前作文教学现状:首先是大部分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他们阅读量小,写作基础差;其次就是一些学生的作文缺乏真实感,充斥那么多假话、空话;第三就是课堂教学缺乏有效指导,陈旧的教学观念阻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没有把写作作为一种有价值的思维活动,所以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使学生能够把写作当作是一种快乐的事,因为可以通过写作展现自己的心灵。写作是一种创造,可以让思想自由地飞翔。希望通过作文教学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关注自我的心灵世界。如果学生畏惧写作,就无法获得写作的技能。他们就注定不可能获得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研究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掌握不同体裁文章的写法,达到能够快速作文,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中高年级作文教学方法的研究:主要包括分析现状,学生不喜欢作文的原因,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会学生如何搜集写作素材,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掌握不同题材文章的写作方法。

四、主要观点和创新与突破之处:

主要观点:寻找出一条适合小学生学习写作的有效途径。

创新与突破之处:尝试着把学生领进快乐的作文殿堂,用‚砖‛敲开写作文之门,让孩子们把写作文当作一件趣事来做。

苏州市相城区黄埭中心小学 张卫红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与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的关系是一个语文教学的老话题,早有定论。阅读多、阅读广泛促进学生口头、笔头表达能力的发展,而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也必须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量。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阶段目标第一学段中指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在阅读中积累词语。阅读浅近的童话、语言、故事……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喜爱图书,爱护图书。‛第二学段中指出:‚……初步学会默读……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第三学段中指出:‚……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诵读优秀诗文……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著名的语言学家 吕叔湘先生说:‚少数语文水平较高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

时代在发展,电视、录像、广播、网络等媒体对学生深深吸引,造成学生对文本的不喜欢。因而学生厌读课外书的现象普遍存在。

学校老师比较重视语文课堂教学,但对课外阅读并不重视,甚至不问不管。即使向学生发出课外阅读的号召,也不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

当前,对课外阅读指导与培养学生口头、笔头表达能力的相关研究可供借鉴的经验不多,教师无从下手,也就畏而避之。农村文化环境较落后、家长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学生接受各种教育的途径少、家长适时引导教育孩子的意识较差。因此,与城市学生相比,口头表达和写作的能力较差。

二、课题研究目标

(一)我们知道培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即增加语言文字摄入量,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是通过哪些有效途径可以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选择哪些阅读材料或内容?采取哪些阅读方式以及给学生多少阅读量,有利于培养阅读兴趣和提高阅读能力?而在读与写之间,如何借助读提高写的能力?这里有许许多认识上和实际操作上的模糊之处。同时,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内容、方法在各年级段上如何侧重?特别是高年级段写作能力的培养如何实施,课外阅读与语文课教学如何相兼容?如何结合?如何与我们学校的具体情况和特点结合?寻找有效的途径,这是本课题要研究的。

(二)具体目标

第一阶段(三年级):以阅读教学为重点,辅以作文教学。在听、说、读、写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年阅读量达到300篇左右)来有效地提高阅读质量(包括理解水平、记忆水平与阅读速度),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每学年背诵30篇左右优秀诗文。能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阅读的习惯。课外阅读三年级不少于15万字。

第三阶段(四年级):以作文教学为重点,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有一定内涵的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有自己的见解,能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其他文章,稍作准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默读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每学年背诵20篇以上的优秀诗文。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课外阅读每学年不少于50万字。逐步培养读书记笔记的习惯。在听、说、读、写过程中能写出有中心、有条理、有真情实感的简单记叙文和常用应用文,做到在40分钟内写出400字左右的文章,有效提高写作水平。

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依据

(一)研究对象:中年级学生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以经验总结法、教育实验法为主,并与教育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相结合,通过制定研究计划、实践、反思、分析、不断调整,使课题研究稳步实施。同时,进行问卷调查,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了解各阶段的初步成果,并通过文献了解吸取他人的研究成果,以指导我们的课题研究。

(三)理论依据

我们提出实验课题的理论假设就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分阶段(低年级段、中年级段、高年级段)突破阅读关。这个实验构想的理论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突破了一定的界限,就会出现质变。小学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学生认识一个个汉字,达到一定的量,就能阅读;阅读达到一定的量,就能作文。正如古人所云:‚能读千赋,则能为文。‛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着许多矛盾,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主要矛盾。低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主要矛盾是识字。如果在这个阶段集中解决了识字问题,中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矛盾则是阅读。当阅读突破一定数量,学生具备阅读的能力以后,作文就成了主要矛盾,所以中年级以作文训练为重点。

2、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涨落导致有序。涨落是指系统某个变量和行为对平均值发生的偏离,它使系统离开原来的状态或轨道。系统处于不同状态时,涨落起着迥然不同的作用。当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时,涨落是一种干扰,它引起了系统运动轨道的混乱,导致了无序。此时,系统具有抗干扰的能力,它迫使涨落逐步衰减,使系统又回到原来的状态和轨道。如果系统处于不稳定的临界状态,涨落不仅不衰减,反而放大成为‚巨涨落‛,使系统从不稳定状态跃迁到一个新的有序状态。耗散结构理论还认为:远离平衡(即非平衡)的开放系统,才能不断地获取和消散外界的能力和分子,才能维持系统的生存,并形成富有生命力的、稳定化的、高度有序的结构——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理论对我们的启示是:小学语文教学新体系要成为宏观有序的耗散结构,必须要形成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的巨涨落。在涨落的过程中,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的训练要远离平衡态,使各个子系统之间产生相干效应。识字教学高潮阶段,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要为识字服务;阅读教学高潮阶段,识字教学、作文教学要为阅读服务;作文教学高潮阶段,识字教学、阅读教学要为作文服务。此外小学语文教学要做到课内带课外,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3、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博览课外书籍,就得先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兴趣之火。有了饱满的读书兴趣,学生才会对课外阅读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身其中。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参与的原动力,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外阅读,教师必须创造某种条件或利用他们已有的其它行为动机和需要的迁移,使阅读成为他们生活中所必需的东西。例如,利用晨会课,借用讲故事或内容简介的形式,向同学们介绍一本好书。在给孩子们讲故事讲到最紧张的时候,突然刹车。学生总催促教师讲下去,这时可把书借给他们看,学生一拿到书就会如饥似渴地去读,教师可趁势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其它作品。这样一来,课外阅读也就成为同学们的一件乐事,一种享受。教师要善于唤起和利用学生读书兴趣,促使他们兴味盎然地去阅读、体会,积累语言信息,使语言仓库里有丰厚的积蓄,需用时,才能游刃有余,写起文章来,才能妙笔生花。

实验教师利用各种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得学生对阅读产生极大的兴趣,就能变‚要我阅读‛ 为‚我要阅读‛。学生扩大了阅读面,增加了阅读量,积蓄了足够的内存,还怕大量而快速的输出吗?

四、课题的实施过程与措施

(一)研究的主要阶段 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09年2月,即课题立项之前。这一阶段是课题研究及课题立项的准备阶段,主要是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现状,作一些调查研究,建立课题的实验设想,撰写研究方法和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为2009年3月至2010年4月。这是深入研究阶段,主要工作为定期开展课题研究的研讨活动——定期开展实验研究课,研究交流实验计划、实施办法,定期进行形成性检测和阶段性小结,并在实验基础上汇总并修订学生使用的阅读材料,以及资料收集和成果总结工作。

第三阶段为2010年5月至2010年6月。这是总结思考阶段,主要工作是课题组整理资料、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分析和撰写研究报告。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1、作文教学——读多篇写一篇。

从教学法的角度看,作文过程是运用语言文字对思想内容进行整理、加工的过程。叶圣陶先生说:‚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是很自然的。‛由此可见,多阅读、从阅读中得到‚写作的榜样‛,是作文教学的实质之所在。

为了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突破作文关,我主要采取了‚读多篇写一篇‛的作文教学方法。按照状物、记事、写景、写人的顺序进行分类训练。

三年级以句段状物为主,写写花草树木、瓜果蔬菜、家畜动物、庄稼食物、房间教室等;中年级以段与篇为主,写一些熟悉的人、感兴趣的事、喜欢的物、四季景色、家乡山水、美丽校园等;四年级则以想象作文为主,比如:二十年后的世界、十年后的苏州、腾飞的苏州相城区新区等。再如写一些感想作文,读后感和观后感等。

以读带写,读多篇写一篇。即读完在内容上或写作方法上相类似的几篇文章,指导学生学习这样的方法写一篇。

2、把握课外阅读的时机。

学生对课外阅读光有兴趣还不行,我们还得通过课外阅读这一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能力,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抓住以下两大时机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条件、机会。

(1)着眼课文学习进行的课外阅读。从课文这个出发点,可以走向四面八方,精读一篇课文,可以带读许多相关的书,如《麻雀》一文,它是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写的,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视角独特,语言精练,文字优美。要想体会他的风格,同学们课后可以阅读他的代表作《猎人笔记》。从另一方面,《麻雀》一文表现的是伟大的母爱,我国古代有位诗人也写了一首诗来歌颂母爱,那就是孟郊的《游子吟》。如此引导,足可见围绕课文进行课外阅读,天地是多么广阔。

(2)围绕课内写作进行的课外阅读。

作文,多少学生对它朝思暮想,多少学生为它伤透了脑筋。但是作文的道理和方法,光靠老师讲,学生是掌握不了的,只有在完成一定阅读量后,学生才能悟出来。因而,围绕课堂上的写作训练,辅之以适当的课外阅读,以读来促写。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习范文中的写作因素,尤其是针对学生的写作实际,提供可资借鉴的写作方法,同时,还注意学习作者是怎样观察和构思的,又是怎样遣词造句的,针对学生在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找出自己的差距等等。安排学生的习作练习要以范文为榜样,以模仿为手段,以生活经验为内容,以片断训练为形式。每次作文后,让学生把优秀作文誊写出来,装订成册,张贴在‚作文园地‛中,特别好的学生习作向外投稿,既鼓励作者,又鞭策读者。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开展图画作文、音乐作文、活动作文训练;组织学生学当小记者,开展采访活动,为广播电台、报刊写稿;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小报告,举行‚与好书交朋友,做有理想的人‛等读书活动。

(1)举办‚图书展览会‛。

每学期举办一两次‚图书展览会‛,比如展出记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振兴中华而斗争的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同时受到他们为祖国的忘我精神的鼓舞;展出有关我国和外国科学家的故事,学习他们专心致志于科学事业的精神。除了图书以外还陈列上述人物的照片、名言、警句;还有生动有趣的文艺读物,启发阅读兴趣。

(2)充分发挥图书室功能,开设读书课。

阅览室定期开放,由专人负责,创设阅读氛围。每周安排一节读书课,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布臵一定的课外阅读作业。定期交流阅读情况,比比谁知道的故事多、名人多,让学生在竞争中阅读。

(3)订阅报刊、设立‚中队图书角‛。

学生至少一人一刊。各班发动学生把自己的图书带到班级,办好‚班级图书角‛。可在图书角上张贴‚爱护书籍公约‛,教育学生爱护图书,并选好图书管理员认真负责借书还书,另外教学生修理书的本领,学会给书包皮、制作美丽的书签,小书架等,从小培养队员爱护图书的良好习惯。

(4)背诵优秀的诗文。

背诵优秀诗文,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定期与不定期开展赛诗会、故事会等,并评出每期‚古诗状元‛‚故事大王‛等。

(5)分阶段定类别增加语言积累。

老师利用晨会课、班队课、活动课等有利时机,启发、引导学生阅读,以增加语言积累。

三年级:阅读歇后语、寓言故事和成语故事以及一些古今名著; 四年级:阅读现代诗歌、名人故事和历史故事以及一些中外名著。

各班在黑板上开辟‚每周一诵‛栏目,定期定时更换,由课代表带学生阅读、背诵。

(6)写读书笔记。

在学生产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让孩子们学会分析和思考,有效的办法是指导写读书笔记。学生语文水平有一定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采用了不同的训练形式。三年级增加一栏,简要讲述书的内容和自己喜欢的地方。四五年级写读后感,摘录书中精彩的词句,摘抄佳作写一两句点评,写读后感。班级举办优秀读书笔记展览。

(7)开展‚读书讨论会‛。

在班里举办读书讨论会、读书报告会、心得交流会、阅读方法交流会、知识竞赛等,可以从知识、能力等角度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正英国作家肖伯纳所说:我的思想交流给你,你把你的思想交流给我,那么我们俩人同时掌握了两种思想。实际上,这也是把个体阅读纳入群体阅读的一种努力。选择能引起朗读兴趣,又有不同看法的著作,如一些古典作品,确定书籍后,出好讨论题,讨论前,每个学生读完并写出感想、体会,作为会上主要发言。

(8)‚红领巾读书月‛活动。

为引起队员对书的热爱,举办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我们爱祖国读书月活动‛,以阅读科普读物为主题的‚十万个为什么读书月活动‛,以学雷锋树新风为主题的‚学习雷锋读书月活动‛等等。

五、研究的成效

(一)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提高了写作能力,提高了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二)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

1、课题的实践研究,促进了教师的语文教学水平。教师在阅读与写作关系处理上意识增强,摸索到了增加学生阅读量、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2、教师学会了课题研究方法,获得了一批科研成果。

成果摘要:

总优势:本项目研究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改革,有助于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小学生的作文兴趣,进行开放式、个性化、自主探究性的学习,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学习兴趣提供了条件,是教与学的大改革。

1、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为创新的课堂教学。通过开拓创新的课堂教学,使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改革的观念,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的学习的乐园。重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作文意识的研究。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捕捉写作素材,主动地观察和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把生活中所遇到的人和事写下来,使作文生活化。

2、教师的教活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做到:激发兴趣,注重教法的新颖性;创设情景,创造认识的冲突性;反馈调控,突出教与学的针对性;体验成功,强化求知的进取性;民主合作,建立师生关系的和谐性。逐步营造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

3、学生的学活了。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发表意见。逐步形成了独立活动、集体讨论、小组活动、动手操作有机地结合。使学生能 勇于质疑、释疑,善于发现规律,大胆发表不同见解。大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4、课延实践活动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通过创新的课延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细心观察能力、动手制作和创新能力。

5、学生们一方面实现了‚厌倦写作‛到‚主动参与写作‛的转变;另一方面又实现了‚无话可写、无事可记‛到‚言之不尽、言之有物‛的转变。

课题研究的背景:

近年来,我校语文科组一直在对作文教学进行细致、深入的思考,并开展了一系列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既要突出主题,又要围绕中心富有教育意义‛的作文教学思想指引下,我们的作文教学侧重在写作技巧、写作方法、思想升华的指导上,致使不少学生作文兴趣乏然,作文内容脱离生活实际,作文语言满纸的政治化,作文形式满篇的照猫画虎、千篇一律。‚依样画葫芦‛式的写作,让学生对作文失去了兴趣,因而谈不上写出优秀的作文。正在我们为此而寝食难安的时候,国家教育部出台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因此,我们就可以以它为指南深化作文教学改革,确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思想,从根本上摒弃‚模式作文‛的传授,组织实践活动,发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个性特长,使作文返朴归真。并使他们明白‚作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作文‛,‚作文就是‘我口抒我心,我手书我口’‛的活动。

英国教学家洛克曾说:‚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做的事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著名教育家皮亚杰又说:‚所有潜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小学作文教学是对小学生进行激励教育,兴趣培养,从心理上调动学生作文实践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关键是激发兴趣,从而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鉴于这样我们提出‚小学生作文兴趣培养实践研究‛的课题。

二、实验研究的指导思想:

本项研究以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针,以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写作心理的一般规律,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以学生为本,立足个体成长,努力探索作文兴趣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及评价标准,进而让学生 ‚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兴趣,有所创新。

三、实验研究的原则:

1、‚自主性‛原则:在整个实践研究中,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形成能力,发展个性,尽可能多给学生创设表达需要的情境,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

2、‚真实性‛原则:写作能力是构成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兴趣培养的实践一定要与相关的诸如阅读教学、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和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将作文兴趣纳入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中,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全面的发展,鼓励学生说真话、抒真情。

3、‚实践性‛原则: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注重学生作文兴趣与各种写作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发掘兴趣,发展个性。

4、‚创造性‛原则:《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在写作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因此,鼓励学生创新,必须贯穿整个作文兴趣培养的始终。

5、‚因材施教‛的原则 :要重视学生的发展差异性,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活动中探索出适应自身特点的写作习惯和写作模式。在研究中既注重全体学生的稳定发展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训练,再结合教师的分层指导,学生就能向着自己不同的学习目标发展,人人有追求成功的动机,个个有品尝成功的喜悦。

6、‚实用性‛原则:在研究中教师注重了学生阅读、积累、表达兴趣及习惯的养成,不是纸上谈兵似的传授,而是引导学生把阅读、作文当作一种需要并能终身受益的能力去培养。

四、研究的内容 作文训练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学生写好一篇作文,除了有贴近学生生活实践来源的材料之外,还需要有浓厚的写作兴趣。学生有了写作兴趣就能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写作活动,作文的效果就会一次比一次好,如果学生没有写作兴趣,硬性要求学生完成写作内容,只会使他们产生抵触的情绪,只是在老师的监督下才勉强完成,那怎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因此,根据本校实际,提出‚小学生作文兴趣培养实践研究‛课题的研究,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突出研究重点。我们认为这一课题研究的着力点是如何促使学生真正能够做到需要、自主、真实、创新。作文完全是出于一种需要。没有书面表达的需要,就不可能有书面的表达。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尽可能地创设一种书面表达需要的情境,包括组织学生参与某种活动,包括假设的某种需要的情境。所谓自主,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作文的主体。教师不要因希望提高学生的某一篇作文水平而‚拔苗助长‛,或者‚越俎代庖‛。学生也不要怕写不好作文、完不成作文而‚找窍门‛,指望别人辅导,或者摘抄别人的文章。真实就是说真话,写真话,真心真意,真情实感。在研究中,我们努力使学生在写作文时能做到求真——童真、童趣、童语;求实——有实在的内容,不空洞,讲实话,讲自己的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求活— —内容不限,形式不拘,写自己最想写的,用自己最方便的形式写;求新——尽量不和别人雷同,着重写自己的新发现、新感受、新想法,从内容到语言,都是自己的。把求真、求实、求活、求新作为作文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

5、教学模式的‚趣味性‛。围绕上述‚需要、自主、真实、创新‛的着力点,我们写作训练时,尽量少用命题作文,教师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设表达需要的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细致观察,用心感悟,真实表达‛,再通过读一读、说一说、评一评、赏一赏的方式,达到‚活动——写作—— 互评——体会‛的良性互动。切实培养全体学生写作兴趣。评改适宜,赏识个性,这也是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方法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批改是教师对学生作文的一种评价,一种认可。学生写完作文,总是迫不及待地等着老师的批改。如果老师能给以积极的评价,能有效地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可是,在写作过程中,学生总是出现这样那样的毛病。教师只有学会赏识学生,才能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呵护学生的个性,唤起学生主动写、积极写的热情。说实在话,有时学生作文,某些教师拿上来一看就头痛:错别字一大堆,更别说语句通顺、词句优美了。可静下心来细细一看,也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再加以认真批改指导,一篇篇好作文便渐渐产生。

6、搭建展示平台。兴趣是作文的内在动力,是一种长效的兴奋剂。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成就感,增加学生写作的自信心是提高学生作文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体验作文成功的喜悦,增强写作的自信心,我们觉得仅仅班内交流、评赏是不够的,还必须为学生搭建起展示才华的更大的的舞台。

(1)开展语文活动周。开展课题研究这几年,我们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了许多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其中语文活动周就是我校语文课题组每年一次的保留节目。语文活动周的活动有以下几个:

①开展周记评比活动。三至六年级的学生每周一记,是我校语文课题组一直坚持的良好习惯。每年的十月份,我校课题组就会组织全校学生进行‚我的周记‛评比活动,历年来评出了上百篇优秀周记,如黄柳瑶、梁晴茵、吴君如、郑海欣、陈灏等同学,就曾在周记评比中获得了一等奖。如今,仔细阅读学生交上来的周记,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对未来的信心,一颗颗童心跃然纸上,是我们课题研究取得成果的最好证明。

②组织社会调查活动。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乘着‚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东风,我们组织全校学生开展了趣味盎然的社会调查活动。如:我们曾组织学生到东升水厂、水电局、环保局等企、事业单位去调查,写出了许多不俗的调查报告,在东升镇甚至市、省‚青少年科技创实践活动‛的成果展示区取得了几席之位。

③举办学生书法比赛。一直以来,学生书写不够整洁,直接影响了作文的质量。为了彻底改变学生这一陋习,近几年我们开办了书法兴趣小组,还定期举办学生书法比赛。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进取心,挖掘他们对语文、对作文的兴趣。在书法比赛中,教师们也会和学生同台竞技,即席挥毫,展示书法的魅力。比赛结束,获奖的师生都会受到奖励,其书法作品也会在学校的书法专栏中张贴,以供全校师生学习。一年多以来,学生书写情况有所改善,这说明我们的课题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④设计语文手抄小报。这是语文活动周必不可少的项目之一。从定主题,到选材、设计、抄写,学生们每一步都在认真、谨慎地走着,就像他们自己在作文中的进步一样,艰难,但是快乐。设计一份高质量的手抄小报,通常至少要一个星期。这份小小的手抄报凝聚了他们收集的资料、精心的设计、整洁的字体、生动的句子,深情的文字。设计小报的过程,让他们收获了成功,体验到了快乐,同时也激发了兴趣。当手抄小报在校园的橱窗里张贴出来的时候,它们就成了学生们共同的‚学习园地‛。

⑤活跃师生课余生活。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要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让他们热爱生活。因此,在严谨的课堂学习之余,我们还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课余活动,如美化校园、观察植物、决战篮球、拔河比赛、废品回收等。这些活动,既帮助学生劳逸结合,又引导他们热爱生活,还丰富了他们的写作素材,可谓一举多得。

(2)开辟班级‚学习园地‛。我们的班级‚学习园地‛,其实就是各班教室里的黑板报。因为在这块黑板报上,有学生们工整的字体,有趣的故事,感人的心得,社会的经验和科学的知识等等。学生们在学习园地中展示自己,学习同伴;胸怀祖国,面向世界。他们在几平方米的希望园地中,播下了文学的种子,期待着收获的季节。

(3)开通‚校园网站‛。2004年5月16日,学校开通了校园网站。站长是杜科桥校长。两年多以来,网上刊载学生习作数百篇,文章选刊体现激励性,只要学生作文有特色,有闪光点,有趣味性,我们都把它刊登出来,并有指导老师用简短评语指出特色、凸现个性。近两年来,有数万人次浏览网站,有来自镇区其他学校的师生加入我们的展示交流行列。

(4)合理利用‚红领巾广播室‛。学校每周五次通过‚红领巾广播室‛广播学生的优秀习作,不定期通过宣传橱窗公布发表学生习作的情况,加大对学生写作的宣传力度,效果十分明显。

7、提倡教师‚下水‛。如果一个老师自己基本不写文章,是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的。我们觉得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写文章,不仅可以体味作文甘苦,不会对学生过分苛求和指责。还能体会写作得失,指导学生作文更得法,更能一语中的,批改学生作文更能切中要害。而且可以增加学生的信任度,使其指导更能被学生所接受。

(三)研究结题阶段(2006年8月至2006年10月)在开展作文兴趣培养实践教学探索中,我们注意用理论指导实践,从实践上升到理论,认真总结学生生活源泉与作文兴趣培养的教学经验,在探索中学会反思,创造出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经验。特别加强了对学生作文兴趣发展基本规律的研究,对作文教学相关问题和基本问题的探讨,对作文教学基本过程的研究。课题组每一位成员至少拿出了一篇作文教学案例分析,从不同的角度撰写了一篇篇高质量的教学论文。在此基础上,完成结题报告。

六、实验研究的成效: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我们实施‚作文兴趣培养的实践‛教学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师生作品近百篇在镇、市、省及全国大赛中得奖。

(二)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作文兴趣培养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规范了训练过程,使每次的作文写有目标,评有依据,改有方向。有利于调动学生写作文、改作文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由害怕写作文到乐于写作文;由‚空洞无物‛到‚灵性四射‛;作文题材俯首可拾,佳作妙语信手拈来。

(三)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在这几个学年中,学生通过阅读、记笔记、写日记、办手抄报、作文园地、社会活动等,知识容量大大增加,写作兴趣逐步增长,写作能力日渐提高,并养成了随手记笔记,随时写日记的好习惯,为更好地进行兴趣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有利于阅读教学。

(四)发展了学生的多种能力。作文兴趣培养实践的形式和内容,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学生,使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首先,发展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修改作文的能力。其次,大量的阅读、记读书笔记、写日记、看画册等,发展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想象能力。通过办手抄报,给习作配插图,习作内容表演,开发了学生大脑的潜能,闪现着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可喜的创造力。

(五)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以及师生的作文水平。我校语文教师在进行了富有个性的教学活动后,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撰写了不少教学论文和教案,教学科研能力有了整体的提高。

七、实验研究的思考和设想

(一)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是兴趣作文的途径。生活是作文的广阔天地,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先丰富其生活。如果学生没有生活经历、感受,教给他们再多的写作技巧,那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的经验是:要想让学生喜爱上作文课,就必须使他们了解生活,热爱生活,感知生活,理解生活,参与生活,感悟生活。具体来讲,一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要让学生明白写事不一定非要惊天动地的大事,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一样能触发‚独特感受‛。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生活,挖掘生活的真谛。三是感悟生活,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的作文,不能仅仅停留在真实记录上,只有创新的东西,有新意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属于个性化的东西。因此,我们认为引导学生走向生活、深入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是夯实想象力的基础,这样才能让学生对生活有所感悟,创造出新的形象。

(二)彰显个性是作文兴趣培养的方法之一。

1、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既熟悉又有感情,内容自然就与众不同了,往往能彰显独特的个性,让学生写自己的东西,兴趣自然就来了。

2、真实是文章的生命,情感真挚是个性化作文的内涵。作文要写出个性,首先就是要敢于说真话,真实地写人记事,真实地描写社会现实和生活,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看法、真实想法。抒写真切的生命体验、感受、感悟。抒写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唯其如此,才能使文章增加厚度,展现出亮丽的个性光彩。

3、立意新奇在于思维。因此,在作文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们存同求异,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思想,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写出一篇篇富具想象力的作文来。

(三)体现生活,洋溢趣味是我们的作文评价方式。以赏析为主,体验成功乐趣。①多给学生一些自我评价。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我们总是给与学生进行自我评估、自我展示的机会和空间,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自己,充满兴趣地反复阅读自己的习作,一词一句地去寻找自己习作中的闪光点,再让学生在小组内、在班级中、在‚习作园地‛中进行自我展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多得到些认同,少感受些失落。②多给学生一些赏识评价。我们要在引导学生相互评改时,要以赏识肯定为主,寻找作文中的优点。

八、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生活的真实与文章的价值取向问题。在研究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习作源于生活,真实得没有丝毫水分,但确实没有多大价值,该如何解决?

2、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的融合问题。儿童富于想象,小学生喜欢童话、寓言等文章样式。那么,这一类的写作是不是脱离生活,是不是不真实?我们该怎样指导学生进行创作?勿庸臵疑,我们的‚小学生作文兴趣培养实践研究‛的课题已与新课程一同上路了。我们会继续整合、提高,使孩子们的作文更富有童真、童趣,使千万朵花在我们的精心培育下更加怒放!

下载教育课题培训之:问题提出样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课题培训之:问题提出样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问题的提出5篇

    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21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市场竞争的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迅猛激烈。在国际竞争中,知识创......

    %B0人提出的问题之关于婚礼顾问的价格

    关于婚礼顾问的价格 有新人问:“你们的婚礼挺有品味的,贵么?” 老实说,婚礼顾问的价格不是能用一个标尺来衡量的,婚礼是一个神圣的仪式,她也是一项纯美的艺术,所以我不敢说某一场婚......

    教育课题培训之:核心概念与理论依据样例

    教育课题培训之: 核心概念与理论依据样例 例1 有关概念的界定 (1)工学交替:工学交替是职业教育实行的学生校内学习理论知识与校内外实践工作交替进行的一种教育。根据当前工学交......

    暑期教育培训问题

    淄博暑期教育培训机构乱象丛生 收费无统一标准 来源:新华网作者:时间:2012-08-27 15:51:17在张店区祥和路祥瑞园小学对面不到200米的街道上竟有13家辅导班。艺术特长班、文化补......

    课题培训材料

    科研课题培训材料 一、中小学科研管理 教育科研管理指遵循教育科研规律,运用决策、计划、组织、控制等科学方法来管理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有效地发挥人、财、物、时、信息等要素......

    校本培训材料之怎样进行课题研究

    怎样开展课题研究 一、什么是课题研究 所谓课题研究,指的是教师以自身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的解决为研究目标的一种研究活动。课题研究是校本教研中的一......

    一 当顾客提出以下问题时(导购培训)

    顾客提出以下问题时,你怎样回答? (最佳答案附后)1 顾客:你们是什么品牌? 导购员:这是中国十大家具品牌之一 中至信家具 您一定知道 是吗?(普通导购员会直接回答:中至信家具)2 顾客:是哪......

    问题即课题

    问题即课题,后进生的问题就是我研究的最大课题,没有他们犯错误引起我的思考,我还真不知应该怎样去教育他们,过去我是在回避后进生,现在是接纳后进生,理解后进生,并发自内心的感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