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组织策略演讲
关于有效教学的解释,至今为止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有学者沿用经济学的观念来解析有效教学中的“效”,强调它包含效果、效益、效率三重涵义,进而通过分析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认为有效教学是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
教学组织策略
3.1.1班内分层目标教学策略.3.1.2课堂教学的“分层互动”策略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和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形式,充分发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励,为每个学生创造整体发展的机会
3.2课堂教学策略
3.2.1课前有效准备注意学生的兴趣分析学情对不同层面上以组为单位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帮助和指导
3.2.2课堂组织实施.3.2.3课后辅导交流
3.3教学评价策略
3.3.1强化激励策略
3.3.2及时反思策略
3.3.3因材施评策略
萌芽阶段(1997 年—1999 年)。这一阶段的主
要特点是研究成果少, 三年时间共发表相关文章 5
篇, 占研究成果总数的 9.2%;研究范围比较窄, 3
篇文章介绍了国外有效教学的研究成果, 2 篇文章
介绍了国内大学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
发展阶段(2000 年—2003 年)。这一阶段的主
要特点是文章数量明显增加,繁荣阶段(2004 年—2007 年)。这一阶段有效
教学研究的特征为文章数量急剧增加, 共 30 篇, 是
前 7 年的 1.3 倍;研究内容进一步拓宽, 涉及有效
教学的特征、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教师开展有效
教学的方法等 9 个方面的研究;
有效教学”的涵义到底是什么? 什么样的教学
才是有效教学? 我国学者从 2003 年开始, 针对这个
问题进行了很多讨论。
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的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的好不好。并且看他们如何将所学到的内容迁移。
对其进行了总结,在本文中,教学策略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的各种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在课堂中的各种突发问 题的总结和认识,对所选用的教学内容的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的综合考虑。即在不同的教学条件和环境下,为达 到不同的教学效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和媒体等的总和。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每 种教学策略不是一成不变或者单一出现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同时选择多种教学 策略,运用不同的教学媒体。
第二篇:教学组织策略与艺术
教学组织策略与艺术
第一章,新课程与教学组织的变革
1、教学组织:是对教学组织的各种因素的安排、组合或者联接
2、几种主要的教学形式(1)基于能力的分组教学(2)基于合作的分组教学(3)开放式教学(4)小班教学(5)小队教学(6)协同教学(7)网络教学(8)实践教学
3、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早就了新型的课堂,主要体现在:
(1)组织形式的变革引起了课堂角色的转换。学生是学得主体,学习的主人
(2)组织方式的变革为学生提供了新的机会。选择机会、参与机会、主动探究的机会(3)组织方式的变革为学生拓展了学习的时空范围(4)组织方式的变革促进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4、影响教学白那个的因素
(1)教育者的观念(1、知识观的影响
2、心理观的影响
3、文化传统的影响)(2)教育投入水平与教学条件
(3)教学的政策环境『
1、课堂结构的影响(1、学科课程结构的组织
2、综合教学的组织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组织)
2、教学管理制度的变革)』
(4)教师的专业水平
5、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6、自主学习的基本含义:
(1)自主学习的三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
(2)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的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
7、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
(1)参与的过程性(2)参与的主动性(3)参与的情感性(4)参与的有效性
8、课内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
一、技法身心,引发自主学习的内部需要
1、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
2、引发学生精神的生活
3、技法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开放课堂,创设自主学习的外部条件
1、开放时空、展示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
2、开放心灵,创设平等对话的自由心空
三、师生互动,构建自主学习的调控机制
1、转变教师角色
2、实行有效控制(1、实行目标导向
2、实行程序控制
3、实行灵活调控)
(3、实行问题管理(1、鼓励提问
2、灵活处理)
9、课外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
一、引导学生拓展教学内容
二、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综合学习活动
三、加强课外学习方法的指导
1、明确学习的目的
2、提供学习条件
3、细化学习过程
4、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0、合作学习的溯源
《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18世纪初:英国的倍儿和喀斯特对“合作学习小组”的组织方式进行了较为正式的应用
19世纪初:美国的教育家帕克倡导的合作教学法在美国教育中占了主流地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倡在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小组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于1932年提出并实施“小先生制”,即知即传人。
11、合作学习
1、课堂教学效率取之不尽的源泉是学生彼此之间的合作
2、合作学习的基本特称:
(1)一学习小组为单位
(2)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教学任务
(3)小组成员面对面的交流
(4)小组成员相互依赖
(5)小组成员具有个人责任
(6)以小组的团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
12、合作学习的概念:合作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的共同目标为学习的追求,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以合作交流为基本特征,具有明确的个人责任的互助学习活动。
13、合作学习的意义:
1、强调学习的主体参与,强调同学之间的交流
2、“以要求人人都能进步”为教学宗旨
3、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
4、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意识,形成学习教育交流的合作技能
总之,合作学习不仅强调学生认知方面的发展,更强调学习过程中,情意的发展,追求学生完整人格的全面形成,真正体现教育的教育功能
14、合作做学习的类型和形式
一、相同内容的合作学习
1、操作方式(1、学习前的准备
2、进行合作学习
3、进行学习的总结和评价)
2、促使每一个学生都投入学习(1、合理分组
2、角色分工
3、做好学习评价(计算小组积分的方法:成绩测试;游戏竞赛)
二、不同内容的合作学习
1、合作步骤:(1)通过实物和语言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心向
(2)组织合作
(3)建立反馈
2、实施要求:(1)采取措施,提升个人责任
(2)知道方法。形成合作技能
(3)提供帮助,确保学习效果
3、不同内容的合作学习开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内容的选择
4、不同内容合作学习的操作模式:学习定向——学生分组——相同任务合作——不同任务合作——反馈与评价
15、学生合作行为的产生:
1、改变课堂的空间形式(1、会晤型
2、马蹄形
3、圆桌型)
2、创建能够形成合作学习的小组,小组的内部人际关系,是制约个体合作行为的关键因素
3、精心设计能够诱发合作行为的教学活动
(1)教材加工
(2)活动组织(1、诱导合作心向、2、组织学习活动)
(3)学习的评价
16、学生合作行为的指导
1、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1)指导学生专心的听别人发言
(2)指导学生努力听懂别人发言
(3)指导学生尊重 别人发言
(4)指导学生学会体察
2、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
3、养成良好“支持”与“扩充”的习惯
4、养成良好”求助“与帮助的习惯
5、养成良好建议与接纳的习惯(1、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2、要求学生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3、鼓励学生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17、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1、最早提出在学校科学教育中要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的是杜威
2、施瓦布“对探究的探究”
3、“以探究为本的学习”把探究看成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活动
18、探究学习的特点:(自主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创造性)
19、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是探究学习的源头。20、探究性学习的问题来源:(文献材料、生活实践、探究反思)
21、探究性学习的一般步骤:
1、选择问题。选择问题的原则(科学性原则、因地制宜的原则、可操作性的原则、实效性的原则、前瞻性的原则)
2、提出假说
3、实施探究
4、解释结论
5、评价反思
22、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模式
1、问题讨论式
2、知识发现式(从已知的学习内容出发——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综合——得出结论)
3、实探索式(针对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实验——实验操作——分析试验数据——得出结论)
23、探究性学习中的教师行为变革
1、转变观念(转变学生观、转变师生观、树立理性的教师权威观、树立新的教学观)
2、发展能力
3、改进方法
4、充实知识
24、探究性学习中的学生行为要求
1、学会观察提问
2、学会处理信息
3、学会交流合作
4、学会总结评价
25、探究性学习中的主体组织策略
1、选择问题的中的组织策略
(1)教师要对学生当前的发展状况心中有数
(2)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提出问题
(3)教师还要对选题确定进行指导
2、提出假设中的组织策略
3、实施探究中的组织策略
4、解释结论中的组织策略
5、评价反思的组织策略
26、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
1、基于经验,强调综合
2、重视全面,强化整体性
3、回归生活,体现开放性
4、立足发展,关注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是生成性)
5、面向实践,突出实践性
6、以人为本,落实自主性
27、综合活动组织与实施的一般要求
做到“三个关注”和“四个兼顾”
1、关注学生的学习的方式、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关注学生的生活方式
2、认知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兼顾、科学与人文的兼顾、内容与方法的兼顾、个性与共性的兼顾。
28、综合实践活动表现的三个层次(学校层面的组织、年级层面的组织、班级层面的组织)
29、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
一、学生策略。综合实践活动的最突出的特点是活动
(1)亲历亲为
(2)自主发展
(3)探索发现
(4)交往合作
二、教师指导策略
在活动的不同阶段,教师的指导应该体现不同的重点(1)确定主题阶段
1、尽可能的让学生学会选题
2、重视培养学生课题活动方案设计的过程,特别是课题方案论证的过程(2)活动实施阶段
1、要把研究过程细化,让教师的指导具有针对性,切、切忌表面化和形式化
2、要建立教师指导的基本行为规范或常规,构成方法论指导系列,形成各年级的专题系列
(3)活动总结阶段
1、成果的表达形式要多样化
2、评价方式多元化
三、资源开发和利用策略
四、有效评价策略
30、小班教育的优势的特点
优势:
1、注视每一个角落——对全体的人的平等、呵护
2、正视每一种差异——对个体的人的包容、接纳
3、凝视每一段成长——对整体的人的尊重、赏识
特点:
1、教育的人本性特点 教育的充分性特点
3、教育的综合性特点
4、教育的主体性特点
5、教育的互动性特点
31、三种师生关系:
1、服从型、2、认同型
3、同化型(是最高层次的师生关系)
32、建立同化型师生关系,教师应当做到哪几点?
1、蹲下身来看孩子的世界
2、在下一个路口等孩子
3、用上帝的眼睛看一群小天使
33、小班教师的素养要求
1、创新行为
2、艺术的方式
3、开阔的视野
4、综合的能力
5、研究的能力
34、小班课堂的组织策略
一、让学生充分享有自由选择的机会
1、自由的选择内容
2、自由的选择方法
3、自由的表达观点
4、自由的选择练习
5、自由的选择同伴
二、教学内容综合化
教学内容的综合,可以是学科内的综合,也可以是学科间的综合。教学内容综合大致有三种:
1、板块叠加
2、主线串连
3、中心辐射
四、评价方式多样化:小班所采用的档案袋评价和考试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呈现了这样的特点:
1、评价成了学习过程的一部分
2、评价关注了学生的每一方面
3、评价成了学生的自我反思的行为
4、评价成了师生沟通的桥梁。
35、网络化叫教学包含两层含义:
1、是引入新的教与学的观念和教与学的理论.2、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
36、网络化教学的主要特点:
1、自主性
2、交互性
3、个性化
4、仿真性
37、网络化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网络化教学的思想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网络化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改革
2、网络化课堂教学所具有的网络优势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3、网上资源通过链接相互联系的超文本组织管理信息的方式,更符合了人类思维的特点和阅读习惯,有利于促进认知主体知识的意义建构活动,有利于知识ide提取应用,有利于实现不同阶段的学习。
38、网络课堂的教学原则
1、体现课程基础目标与学生发展目标的统一
2、追求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方式变革的相互促进
3、着力发挥信息技术不可替代的优势
4、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教学技术的结合5、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6、重视教学活动的社会性和学生的社会化发展
39、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常见模式
1、个别化学习模式
2、协作式学习模式
3、演示模式
4、探索式学习模式 40、网络化教学的一般流程
1、创境激趣,发现问题
2、自主探究,利用资源
3、协作交流,相互促进
4、实践应用,内化知识
5、总结学习,建构意义
41、网络化课堂教学,教师角色行为的重塑
1、角色观念的转变
(1)教师是信息技术的选用者、设计者和组织管理者
(2)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导学者。
2、角色智能的提升
42、网络化课堂教学对学生行为的要求
1、学习观念的转变
2、具备一定水平的信息素养,具体措施如下:
1、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信息交流和使用信息的能力
3、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使用网络的良好习惯
43、学科课堂教学与网络技术的整合策略
1、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策略
2、情境驱动策略。其作用如下:(1)、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原则(2)、通过生动真实的情境,引起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外界新刺激之间的认知冲突。(3)、通过对情境的自由探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
创设情境遵循的原则:(1、尽可能的真实
2、多样性
3、有吸引力)
3、寓教于乐
4、多种活动并用
44、教师合作的含义:为了达到课程教学的目标,紧紧围绕某个教学主题,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对话、研讨、交流和合作,实现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和专业能力的发展
45、教师合作的意义
1、教师合作教学是新课程背景下体现教师工作的特点
2、教师合作教学是实施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需要
3、教师合作教学是新课程条件下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4、教师合作教学是提升课程教学水平和质量的需要
46、教师合作教学的基本类型
1、围绕课题研究的教师合作教学。交流与协作被视为教师合作教学的标志和灵魂
2、围绕课例分析的教师合作教学。通过头脑风暴结对共享来开展课例教学方式的研讨,是教师教教师贯穿整个过程
3、围绕主题沙龙的教师合作教学。有点在于大家参与的机会多,许多资源可以共享
47、建立促进教师合作的教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主要任务:
1、在教学管理中激活教师的合作意识
(1)帮助教师认识合作教学的好处
(2)引导教师形成一种双赢的思维,逐步改变一些教师的非赢即输的思维定势
(3)强化教师的全局观念。
2、建立互助分享开放有效的校本教研制度
(1)完善、实化常规教研活动
(2)开发、丰富非常规的教研活动
3、创造有利于教师合作的管理激励机制
(1)建立学科的选人机制
(2)建立广泛的民主沟通机制
(3)建立全面的评价机制
(4)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
(5)建立和谐的竞争机制(形成组内合作、组外竞争、校内合作、校外竞争)
4、强化教师合作教学共同的建设
48、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应是“家外之家” 家庭应是:“校外之校”,最理想的教学是“学校——家庭”教学
49、课程改革对家校协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1、要求学校更加关注儿童的生活
2、要求学校与家庭共同构建学生的价值体系
3、期望通过协同教育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 50、家校协同教育的主要方式
一、召开家长会
1、了解家长,并进而了解孩子
2、为家长们的相互交流提供机会
3、想家长介绍教学和学生的表现情况
4、帮助家长提高教育水平
51、家访工作注意的问题
1、遵循家访的全员性原则,及时发现问题,确定对象
2、遵循家访的实效性原则,把握家访的时机,做到有备而来
3、遵循家访的平等双向性原则,注意谈话方式,把握分寸
4、遵循家访的巩固性原则,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督促和评价
5、坚持家访后写“访后感”
52、建立家长委员会的作用
1、整合各种教育力量
2、组织家长直接参与学校的教学生活。
第三篇:演讲组织材料
海南大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
环境科学学习交流会
申 报 材 料
申报单位 环植学院2011级环境科学 申报时间 2011年12月13日
时光荏苒,光阴易逝,一眨眼,海南大学2011级大一新生已快走过第一个学期,这意味着大一新生要面临学期末的期末考试了。环植学院为响应学校优良学风和文明修身工程以及推动学院“学风建设、提高学习成绩、打造良好考风考纪”目标的实现。经研究,环植学院团委学生会特举办以“打造良好考风考纪,提高自身文明修养”为主题的专业交流会。
环植学院11级环境科学专业为响应学院号召,减少、避免新生对此次期末考试的困惑、疑虑、甚至恐慌,特邀请09、10级学长、学姐为我们大一新生作专业知识讲解、复习策略和应试技巧指导。大一新生明确考试目标,在接下来的有限时间内,合理安排时间,制定有效的复习计划,为此次期末考试作好充分准备。经学院学习部和环境科学专业各班委的组织
和安排,于2011年12月12日成功举办了环境科学学习交流会。
一、举办环境科学专业学习交流会
1、前期准备工作
环境科学专业班委召开班委会,讨论此次交流会的各项事宜,具体分工如下:
1)班长、学习委员邀请09、10级学长学姐,参加交流会,确定应邀名单。2)团支书负责申请教室工作。
3)生劳委员负责购买场地布置用品等。4)宣传委员做好此次交流会的宣传工作。5)组织委员制作PPT,交流会期间播放。6)体育、心理委员负责场地布置及教室清理卫生工作。
7)其他班委协调各班委工作,合理分配。
8)确定主持人,备好台词。
2、交流会进行
嘉宾 何春生老师 魏鹏主席 及09、10学长学姐 具体流程
18:00 工作人员入场进行场地布置 18:35 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入场,就座 18:45 嘉宾入场,工作人员引领就座
19:00 主持人介绍莅临嘉宾,并介绍此次交流会的目的及意义
19:05 第一环节,有嘉宾进行专业知识讲解,包括各科的学习知识及学习方法、策略。
19:45 第二环节,学生提问。大一新生就有关此次期末考试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疑虑,学长学姐为此作出解答。
20:10 第三环节,新生自愿分组,分别向学长学
姐询问,取得真经。
20:44 第四环节,有奖竞猜。学长学姐向大一学生就自己发言内容提出问题,能正确回答者将得到精美礼品。
20:57 第五环节,总结分享。
21:37 主持人宣布交流会圆满结束。嘉宾、学生有序退场。
3、后期工作
1)工作人员清理垃圾,做好卫生工作。
2)班委总结此次交流会收获与心得,并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3)工作人员制作PPT,写好组织材料及时上交学院学习部。
二、交流会圆满落幕
在学院学习部的领导下,11级环境科学专
业班委的组织下,本次交流会已圆满落幕,相信我们的同学经过此次交流会后,对学习会有一个新的态度,对即将来到的期末考试充满信心,相信我们将会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成绩的。感谢学院团委学生会的支持和环境科学专业的所有同学,希望11级环境科学同学以此为契机,端正学习态度,改善学习方法,向期末考试宣战。
海南大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
2011年12月13日
第四篇: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读后感
《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初读断想
暑假我读了《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一书,书中课程改革的新思想、新理念对我们当前的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书着重谈了教学活动的组织及策略的运用两大问题,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书中还列举了许多案例。通过这些生动鲜活的案例,我对教学的新思想、新理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书中涉及最多的是师生关系如何建立这一问题。我觉得师幼关系、师幼互动是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互动构成一个动态的、可变的课程。而师幼关系的性质与好坏涉及到幼儿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从某种角度来说,教师持有什么样的儿童观、教育观就会形成什么样的师幼关系。良好的师幼关系和高质量的师幼互动必然会影响课程的建构,使得课程不再是教师单方面的行为,而是师幼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建构而成的。教师如何理解儿童、体认儿童、解释儿童、回应儿童直接影响着课程的实施。尽管后现代教育极力反对“中心”,主张“去中心”,既教育既不能以教师为中心,也不能以儿童为中心。但是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往往会偏向一种“中心”。我们现在的教育指导思想趋向“儿童中心”,但在实践中又更多地表现为“教师中心”,这是一个不易纠正的问题。而本书中展开的论点有助于指导我们向更现代、更科学、更人本化的个性化教学过渡。
在良好的师幼互动中,教师要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课程的实施是一个师幼共同创造教育经验的过程,课程实施过程是情境化的、人格化的,课程是否有意义关键是看教师对幼儿的行为是否有积极意义,是否能够促进幼儿认知、情感、态度的发展。
书中还谈了教师合作教学的重要性。由此让我想到了当下在幼儿教育中有效反思的问题。反思性教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今天,我们已经认识到反思性教学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价值与功能,也已经开始了有益的尝试。但幼儿教师反思的瓶颈是不能发现比较重要的问题、明确问题,如果单纯依靠教师自身进行反思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那很可能要落空。这时,教师需要外部人员帮助其发现问题、明确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对话、研讨、交流与合作,实现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能力的发展,是条新的有效途径。
这与传统教学模式有很大不同,以往强调的个体性努力,有它的进步性和历史作用,但随着社会进步,社会成员之间紧密合作的不断加深,知识复合程度的提高,教学内容和手段亦有了深刻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间的合作互动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由浅入深,适应新的教学思想,适应社会的新需要。这点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二十一世纪的新型教学模式和更高要求已经到来,尽管我们还在使用“单兵作战”的方法,可是我们已经跨入了新天地,有了新的角色要求,自己必须加紧学习与适应,尽快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提高起来,把本领提级上档。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时候,需要积极倡导教师的群体合作。如何挖掘教师合作教学的潜力,培养教师合作教学的精神,有效地实施教师的合作教学,这是我们每个教师在今后工作中必须认真探索的问题。
以上的感想与各位探讨。不成熟的地方,还希望多提意见。
第五篇:小学语文组织教学的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组织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内容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新课改的理念逐渐成为教师教学的自觉行为,课堂发生着可喜的变化。然而,课堂教学耗时多、收效低的现象也很普遍。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教学研究的一个永恒课题。如何组织好语文课堂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课堂教学的组织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为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为了更好的组织课堂,我分别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学生需要点合理的组织教学、创设多样的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课堂体验乐趣并切入实际合理引导、触发学生多向思维以激活学生问题意识等五个方面论述。关键词:课堂
组织
兴趣
习惯
乐趣
引导
课堂组织的有效性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新教师最关注的领域之一,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它是有效教学的先决条件。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明白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是全面地关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良好的课堂组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现在的学生,比以往更难管理,更难教育,本人通过近几年的观察,发现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组织管理上存在很多问题,很难自如地驾驭学生,有效调控课堂,因而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所以说,课堂教学组织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有效课地进行堂教学的组织。
一、强化教学之前的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课堂组织管理也是如此。一些干扰课堂教学的事件时有发生。如上课交头接耳、做小动作、玩小玩意儿、动动同座的衣服、头发、告状等。这些看起来并不起眼的事情,往往会使我们教师耕费大量的时间去处理。几十分钟的上课时间,能够真正有效利用的教学时间为此而损耗了一部分。而学生投入学习时间也相应减少了许多。因此,课堂教学之前的组织也是十分重要的。
1、让学生明白你上课的原则
一个班级的组织管理必须从一开始就要抓紧,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最为关键。我还是主张一开始要从严,当有了更多的经验,了解了学生的时候,就可以放轻松些了。每接一个班,或开学的第一节课,教师应明确告诉学生自己上课的规则,比如上课必须怎么坐,眼睛必须看什么,书怎么拿,站起来回答问题姿势怎样?等等一系列的规则。让他们养成这样的习惯,让他们明白只有他们保持安静,老师才会开始讲话或者上课。还有训练他们回答问题前一定要先举手,班级才不会乱哄哄的,可以提醒学生“如果能回答这个问题的请举手”。每次上课开始,不急于讲课,应该用眼睛迅速观察整个课堂动态,待各方面都属正常再开始讲课。
2、避免消极刺激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课堂上我们要尽量避免出现影响注意的外界刺激物。我们经常发现低年级小朋友有这些现象:如刚买来的文具或文具盒,上课时总忍
不住去摸一摸,不顾听课了;有时上课还会把抽屉里的饮料、小玩意儿等拿出来喝一口或玩一下,学生就没有心思听课了。所以要改变这种现状最好的办法是避免无关刺激物的出现。就是上课前老师提早几分钟进教室,让学生把书桌摆整齐,把跟本节课无关的东西拿走或放到桌板底下,塞进书包里,课桌上就放课本等该用的东西,避免消极刺激对学生的不良影响,以免引起注意力分散。
3、有效的师生问候
上课铃声召集学生进入课堂,有人把它喻为战斗的冲锋号声,学生在铃声的召唤下明确上课开始,心情开始安定。上课开始的问候并不单单是礼貌问题,它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开始,能进一步安定秩序。有的人对课始问候漫不经心,其实是放弃了这一有效的管理环节。课始问候时,师生双方精神饱满、行动整齐,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反之,疲疲沓沓、参差不齐,必然影响教和学的情绪。
二、了解学生需要点,合理的组织教学。
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去组织教学,是有效教学的基础。以学生为本,教师的教学活动,都应从学生出发,一旦离开学生这个主体因素,那课就好比一个钻头发力于一个老是打滑的工作面,其实质作用不容乐观。了解了学生学习上的需要和心理上的需要,课就会如磁石紧紧吸引住学生。怎样才能了解到学生的需要点从而提高课堂组织的有效性?总的来说,需要教师先“钻进去”深入解读文本,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确定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
1、找准疑难点、空白点。教师要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沉下去
了解学生。学生已经具备了怎样的知识基础和情感起点?对今天的学习内容,学生感到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地方可能会在哪儿?哪些地方是学生最想了解、最需要老师引导的?作为教师,在组织教学之前,都应该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不会重复教学浪费教学时间,也不会因为知识链的隔断而让学生不得要领。同时,我们的语文教材还存在着很多空白点,教师要抓住这些空白点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思考想象,发展语言,形成能力。
2、尽可能找到一个 “兴奋点”。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找出能紧紧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兴奋点”,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学能否有效,关键在于寻找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被教师设计的问题紧紧吸引,整个教学时段学生都处在一种“兴奋”状态之中,是一个优秀教师教学素质的真正体现,也是教师知识基础的真正体现。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教学内容,很多时候在教学参考书上都可以得到,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寻找一条恰如其分的渠道,让这些知识流淌到学生的脑海里。而寻找“兴奋点”,就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渠道”。比如,在《陶罐和铁罐》这一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学一开始,就抛出“陶罐和铁罐为什么争论”这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然后,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内需不断得以实现并得到提升,教学效果也得到真正实现。
三、创设多样的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教师要千方百计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只有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形式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才能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有效地发展,才能使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快乐的事,高兴的事。例如:在开讲时,根据教材尽量使用儿童喜闻乐见,富于情趣的语言进入新课,设计一些儿歌、故事、谜语、引起学生争议和思考的问题等,使学生自然进入教学状态。
2、语言、声调、动作、表情感染。
教师用饱满的热情感染学生的情绪,利用体态语言和表情变化,运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多形式的朗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同桌赛读、开展朗读竞赛等)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保持注意力集中。回答问题不拘于单一的形式,有时我在课堂上就说:“请会读这些音节的同学站起来读给大家听。”“现在我们就站在舞台上,请大家站起来一起朗诵。”学生都很爱表现,这样全班都起来声情并茂地大声地朗读,通过这一站、一读,学生的精神面貌顿时有了新的改观。此外,教师还可运用多种音量的技巧捕捉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讲到关键句子和短语时提高音量或降低音量,通常能达到更佳的效果——“高声私语”能使言语更传神,有时还可运用感叹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重点。
3、适时调节学生的精神。
当发现全班同学精神不振作,学习疲劳时,可暂停讲课,引导孩子表演一段诗歌朗诵或是做一些律动。对于一些儿歌教学还可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让学生拍着手,和着节奏来朗诵或是配上自己喜欢的动作来朗诵,都可以起到振作学生精神的作用。当学生比较乱的时候,利用课件可以及时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集起学生的各种感官,要求学生用眼认真观察,耳朵认真倾听,大脑认真思考等。
四、创设课堂体验乐趣,切入实际合理引导。
《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用到了“体验”一词,在阅读目标上强化感受性、体验性,注重情感体验。这意味着语文教学非常强调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情境出发去体验感悟,重视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累移到课文里,产生情感共鸣,同时在体验和交流体验中发展语言,形成能力。学生自己对文本有一定的理解,但往往理解不会深入,教师需创设体验点,适时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去深入地理解文本的情境和情感,体验点的创设比贴标签式的说教会使学生更易于接受。
1、当课文意义生成在学生的原认知结构中找不到呼应时,引导学生移情体验。由于受知识和生活经历的局限,学生对课文中所蕴含的主题与情感往往缺少体验,经常产生陌生感与疏离感。因此,教师在教学组织过程中,特别要注重找到学生类似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教学效果。学生角色的转换,体验角色的所为所思所感,从而很好地体会所学的内容。
2、引导学生对内容情境产生兴趣,从而激发体验的内需。情感
体验是以兴趣为主要出发点的。对课文所体现的情感,学生由于缺少审美的需要,往往根据自己的性别、经历与情感偏好而加以取舍,对陌生的或者排斥的情感主题,经常容易忽视。在这时候,教师就必须根据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让学生主动去体验各种各样美好的情感。
3、引导学生在同样的语言环境中揣摩不同的心理体验,达到情感的飞跃和价值观的提升。汉语言意义的模糊与丰富性,给老师们在教学时组织学生体验各种各样的丰富情感,提供了可能性。同样的语言表达不同的意义是一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体验又是一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情感体验,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情感感受能力,并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五、触发学生多向思维,激活学生问题意识。
有效的课堂组织,应该联系生活实际,实现教学的升华。尤其是语文学习,可以说生活处处是语文学习的课堂,受教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外的资源融通共享,才能积极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1、培养问题意识。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营造民主的教学气氛,培养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的学习品质,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入手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树立“学习源于问题”的意识,培养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勇于提出的良好的习惯。这也是创新品质形成的基础。
2、学会提出问题。注意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思考的学习品
质。在学生的提问过程中,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恰当的进行引导和训练,逐步训练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及时进行评价。激励会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与动机,运用评价手段,针对学生的提问给予恰当评价、引导,小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否有价值,要给提问者以激励。特别是课外反馈的问题,更要及时反馈、评价、激励,以加强勤思习惯的养成。
总之,没有有效的组织管理,就没有有效的课堂教学。课堂组织是课堂教学的纽带。良好的组织是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重要制约因素。组织管理得好,效率就高;反之,就低。它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具体体现,优秀的教师决不放弃课堂组织管理。课堂组织是一项融科学和艺术于一体的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教师不仅要懂得课堂教学规律,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运用一定的组织管理艺术,努力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心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