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局对中小学教师结构现状调研思考
思想大解放推动**大发展讨论剖析活动进入第二阶段以后,教育局掀起走向基层的“大讨论、大调研、大实践”活动热潮,各股室领导干部组成3个调研小组,通过走访、下基层等形式对初步筛选的3个参考调研课题展开调查研究。为了科学合理地设置中小学校教师岗位,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全县基础教育快速、持续、协调、健康发展,2008年
4月20日至5月6日,我本人参加了调研中小学教师结构现状小组,对全县中小学教师结构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汇报如下:
一、结构现状
全县共有中学10所,小学76所,共85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8797人,教职工1936人,其中公办教师1855人,工人81人,代课教师173人。研究生学历3人,大学本科学历的483人,专科学历的780人,中专(中师)学历的477人,高中以下学历的29人(学历统计不含工人)。
全县中小学教职工编制2053个,目前尚有空缺编制117个,其中高中超编11个,初中缺编24个,小学缺编82个。
二、存在问题
(一)编制问题
1、按现行全国统一的农村小学教师编比配备,我县山区小学教师缺额较大
现行全国统一的农村小学教师配备编比是1∶23,即23名学生配备1名教师。而我县有相当部分边远山区小学,如:西河镇的壬山小学、福垌小学、瓦冲小学,新圩镇的六桂小学,**乡的能友小学、六洛小学、芦山小学、高雷小学、六海小学,黄村镇的平原小学,汉豪乡的大车小学、金垌小学,他们每个年级的学生都只有15人左右,严格按编比两个年级才能配备1名教师,全校一至六年级只能配备3名教师;再如长坪乡,全乡一至六年级学生仅174名,按编比全乡连4个点校在内只能配备10名教师,但教学点那么分散,按这个配备如何开班上课正常运行。
近几年来,虽然我县加大了对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工作力度,撤并了25个农村小学教学点、5所小学、1所中学,小学由2000年前的80所减少到现在的76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教学点由2000年前的60个减少到现在的35个,撤并了一个乡的初中,并入**镇中学,初中由2000年前的10所减少到现在的9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初中部),另外,对个别条件较差、规模较小的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撤并入中心小学。经过布局调整,全县农村教育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和组合。但是,在农村小学未有条件实行寄宿制之前,按现行全国统一的农村小学教师编比配备,我县山区小学教师编制缺额仍然较大,在代课教师全部清退后,全县小学尚需增加150个教师编制才能基本保证各小学开班上课正常运行。
2、县第一中学高中部教师编制还没有落实,高中占用初中、小学教师编制严重
县第一中学是2003年新成立的一所完全中学,由于当时全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工作已结束,当年该校高中部仅核得20个教职工编制。现在该校高中部有1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总数为905人。根据桂政办发[2002]137号文件精神,应核给县第一中学高中部教职工编制71个。2003年已核20个,现还应增核51个。事实上,县第一中学高中部目前仅专任教师就有49人,已占用了初中和小学教师编制29个。
3、高中扩招需增的教师编制问题
根据《**县“十一五”高中发展规划》,从今年秋季起至2010年,我县高中每年扩招5个班共220人。按桂政办发[2002]137号文件精神,每年应增核高中教师编制17个,即从2006年秋季学期起至2010年,5年累计应增核85个。
事实上,从2004年起至2010年,高中扩招应增核教师编制136个。
4、县职业中学扩大办学规模、加大培训力度需增的教师编制问题
县职业中学是培养我县职业技术人才和农民工培训的主要基地。为响应县人民政府“大力开发**劳动力资源,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为**招商引资工作服务”的号召,“十一五”期间,职业中学将扩大办学规模、加大培训力度,按计划需增加各类专业教师和文化教师共15人,即需增加教师编制15个。
(二)代课教师问题
根据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我县目前仍保留259名代课教师(含38名临时代课教师)。这批代课教师大部分都是经过好几次严格考试选拔出来的优秀代课教师以及近年师范院校的大中专毕业生,他们当中大部分已成为我县中小学的骨干教师。可以说,就是这么一批充满朝气,勇于拼搏的代课教师,撑起了我县农村和山区教育的半边天。
多年来,我县的代课教师一直在工资待遇十分低微的情况下为教育事业默默奉献,他们大部分都是在工作和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的农村或山区学校任教,而且一干就是几年甚至十几年,他们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教育事业。随着新形势的发展,他们的去留已成为是县委、县政府应重
点解决的问题。
(三)教师专业结构极不合理
由于历史等原因,我县中小学教职工队伍专业结构不合理问题十分突出。
1、初中教师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文)教师太多
我县初中现有汉语言专业教师157人,比需配多出了61人,其中西河中学多出17人、文圩中学多出16人、县一中初中部多出13人、新圩中学多
出8人;而英语、生化、历史、地理、美术等专业的教师却严重不足,其中英语专业缺18人、生化专业缺16人、历史专业缺26人、地理专业缺12人、美术专业缺8人。
2、小学教师中,英语、艺术、体育等专业教师奇缺
目前,我县只有**镇一小、**镇二小、**镇三小、新圩中心小学、汉豪中心小学等几所学校开设了小学英语课,有专职的专业英语教师,其他小学均因缺少英语教师而无法开展英语课教学,但按教育部要求,农村小学三年级以上都应开设英语课,开展英语教学;艺术课不是唱流行歌曲,就是画苹果;体育课绝大多数都是打乒乓球等,这种状况已严重影响着我县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教学辅助人员、工勤人员过多,比例偏大
中学教学辅助人员、工勤人员过多,比例远远大于国家规定的最高控制线,如中**镇中学教学辅助人员、工勤人员比例高达31.1%,高出初中最高控制线(15%)十六点一个百分点,西河中学高出初中控制线十四点六个百分点,县一中初中部高出初中控制线十二点六个百分点,湄江中学高出控制线十二点一个百分点。
(五)中小学教师中请病假、产假的人员较多
目前,我县中小学教师中,50岁以上的女教师97人,55岁以上的男教师154人,30岁以下的女教师近300人。由于中小学教师工作条件较艰苦、劳心费神,而年轻女教师又处于育龄期,近年来,我县中小学教师中请病假(1个月以上)、产假的人员较多,一般每学期都有50人次以上,2006年上学期请1个月以上长请假的中小学教师为57人,请产假(最少100天)的近20人,近年因病无法上课而打报告请求病退的中小学教师就有70多人,这种现象严重地影响了我县中小学教育教学正常有序开展。
(六)教师“外借”问题还存在,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目前,我县中小学有李耀群、谢仲章、蓝玉军、黄玉梅、黄建山、戴连军等五位中小学教师外借到县项目办、安监局、旅游局、县府办等行政机关工作。
三、对策及建议
(一)关于编制问题
要有效地解决中小学教师编制问题,县人民政府、县编委应引起高度的重视,把我县县情、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及高中、职中扩招等实际问题向自治区人民政府、编委和梧州市人民政府、编委汇报,争取区、市人民政府和编委的同情和支持,按政策和我县的实际情况增核我县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
(二)关于代课教师问题
对代课教师清退问题,近年,自治区教育厅在市、县教育局局长会议上已多次吹风,要求各县要尽快做好代课教师的转录和清退工作,从2008年起教师工资很可能由国家统发(公共财政政策)。为此,我局建议:从今年起,我县应及早配足并用足教师编制,对每年出现的教师编制空缺,应当年补足,并且主要从现职代课教师中考录转正补充为主,力争在国家统发教师工资前完成我县代课教师的转录和清退工作。
(三)关于专业结构不合理问题
1、对按学科配置而过剩的汉语言文学(中文),一是鼓励和引导当中的部分教师,在3年时间内,通过函授、自考更新专业结构,通过继续教育、转岗培训,进行任教术科再就业;二是由教育局根据全县中小学教育教学的需要,对以上过剩的专业教师进行工作调整。
2、在今后每年的中小学公办教师考录中,对所缺的英语、历史、生物、地理、音乐、美术等专业的毕业生或代课教师优先录用,以逐步解决中小学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问题。
3、对个别特缺、难招聘专业的教师,直接到师范院校进行择优录用。
(四)中小学教师中请病假、产假的人员较多问题
参照公务员管理,对男性55岁以上、女性50岁以上,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又有30年以上的中小学教师实行个人自愿提前退休制度,对50岁以下因病确实无法工作的实行病退制度。
(五)教师“外借”问题
为有效地解决中小学教师外借问题,建议严格遵守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条例,任何单位和部门都不占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
第二篇: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的思考(范文)
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的思考
内容摘要:美术教育是高素质人才培养中不可缺少的一课,学校是培育人才的摇篮,学生基础教育学科建设品位决定着其一生的文化追求和专业理想。文章通过一则新闻分析了中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中小学 美术教育 现状 思考一、一则新闻引发的思考
记者郑琳在2010年12月4日《钱江晚报》上刊发了一则新闻——《小学生看画展问讲解员:吴冠中画中心思想是什么》,大意是吴冠中画展在杭州举办,每天都吸引了大批的美术爱好者前往参观,其中也不乏家长带着孩子组成的“亲子”队伍。然而,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女生在看完吴冠中画展后,问讲解员:“老师,吴冠中的画中心思想是什么?”她一脸认真地抛给讲解员老师这么一个犀利的问题,然后拿着笔记本和笔准备记录讲解员要讲的每一句话。这个问题让讲解员彻底傻眼了。
家长们培养孩子艺术细胞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不过孩子们在现场的反应却让美术专家们颇感尴尬,在面对五花八门童言无忌式提问的时候,讲解员更是经常被“雷翻”。
站在吴冠中画的女性裸体画前,害羞的小女孩自动绕道了,嘴快的小男孩脱口而出:“怎么画这种东西,好难看,好恶心!”后面的家长如临大敌,赶紧把孩子拉走,并指着旁边的画转移注意力:“快来看这个草原啊!”但讲解员还来不及开口,家长和孩子的行动已经宣告,裸体画至少不适合给孩子看。
吴冠中有一个著名的教学理念,叫做“眼睛教眼睛”。他最提倡培养学生对美的感觉,教学最重要的不是技法,而是审美的眼睛。他曾经在媒体面前痛斥中国的美术教育,教出了大群“美盲”。
然而,当家长争先恐后让孩子上各种艺术培训班的时候,他们仍然无法避免花钱买“美盲”的陷阱。面对三年级女孩的问题,“中心思想是什么”,讲解员在哑口无言后,思考良久,给出了一个答案:“吴冠中画的是美。”于是,小学生们把“美”记在了笔记本上。
这则新闻让笔者沉思良久,孩子的问题不能从表面上去理解,而要从我们的教育制度层面上去看待,教育制度的改革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候。
二、从绘画中心思想问题看中小学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小学语文课程开始,教师不厌其烦地给学生讲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甚至于每段文字都要总结出思想,将文章内容上升至统一的思想道德的高度,禁锢了学生自身的感悟和联想。由此,引发学生在参观吴冠中画展时,向讲解员询问画的中心思想。这不得不说是我们应试教育引发的现象,类似的情况在欣赏画展、观赏舞台表演、聆听音乐等艺术活动中时常发生,这都反映出我们实际教育中学生素质教育的缺失。
目前,很多学校强调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以此作为衡量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重要条件。这使得学生重视文化课,囫囵吞枣般消化书面知识,而忽视了自身艺术素质的培养。学校虽然开设有美术、音乐、舞蹈等课程,但大多是作为副课的形式存在,大多是每周安排一次艺术课,而在这仅有的一节课程中,教师只是简单地介绍书本知识,教会学生唱一首歌或画一种动、植物。这种做法使得学生缺少艺术的熏陶,缺乏对艺术的喜爱,更重要的是缺失了提升素质的重要手段。我们传统认为的好学生一定要文化课成绩优异,却忽视了对素质教育的考察。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在吴冠中画展中出现的那一幕。我们应教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美,然后用艺术的手段去表现美,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告诉学生美或不美、好或不好。教师给的答案固然重要,可以作为一种参考,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培养学生自己去判断,去寻找答案。
虽然我国早已倡导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中小学教学目标仍然是一切以高考为中心,美术教育在中小学中的地位,一直是一个“争而未决”的问题。尽管教育大纲有着明确规定:“中小学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必修的艺术文化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情操,提高美术文化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实际执行却不尽如人意,长期以来,美术教育处于一个最不显眼的位置,相对于“主课”来说,它是“副课”;相对于升学的“硬任务”来说,它是“软任务”,正由于对美术教育的认识不足,所以形成了中小学美术课“小学凑合,初中压缩,高中取消”的局面。很多美术师范专业的学生,毕业分配到了中小学任美术教师,却根据学校的安排都改上了其他课程。学校重视应试教育,由此引发了种种问题,如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式简单,等等。中小学几乎都把素质教育放到可有可无的位置上,甚至大学里也是重理轻文、重技轻艺。非艺术院校的艺术类课程也是可选可不选、可修可不修。怎么把学生从“考试型”转型为“实践型”,这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素质教育关系到民族的未来,艺术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因此,需要把艺术教育放到整个教育环境里来思考,改革当前的教育制度势在必行。
在当代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我们按照传统艺术语言来审读,已经无法给出适合的答案。因此,我们要用新的艺术理念去审视艺术作品。然而,中小学艺术教育的课本,甚至大学的艺术教育教材都还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改革传统的应试教育制度,提高素质教育的比重,这应是教育革新系统工程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来看待、解决课改中出现的新问题。
三、改善中小学美术教育状况的途径和方法
学校是培育人才的摇篮,学生基础教育学科建设品位决定着其一生的文化追求和专业理想。加强学校美术教育,让美术教育真正走进中小学校园,是提升中小学生美育素质的关键。要做好这一工作,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更新教育观念,认真落实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更新教育观念,把观念统一到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上,这个《决定》,是加强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方针和纲领性文件,是面向21世纪整体教育的思路,必须在各个学校中得到贯彻和执行。
“素质教育”是一个综合概念,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性质的教育类型,各有不同的重点和要求。可是,它也是一个教育目标、教育规律的共同的普遍性的问题,必定存在一个突破口。《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国务院前副总理李岚清同志指出:“以艺术教育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美术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门类,有着它独特的体系,我们不能从单纯意义上的绘画概念来理解和对待,因为美学的社会功能直接影响到文学、政治、经济、科学等各个领域,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内在品质。没有美学知识,很可能文学家放过了一个精彩的构思,政治家失去走一个闪光的点子,科学家丢掉了一个美丽的幻想。没有美学知识,企业家可能使一个好的形象设计闪过视线,使一个新颖的广告策划与其失之交臂,整个社会将变得苍白和没有魅力,所以,美术教育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绝不可少的一课。
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有可能改变美育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才有可能改变美术课的地位,让美术专业老师能真正从事自己的专业,使美育走进校园。
(二)建立系统化的中小学艺术教育体系
笔者认为,美术教育应从幼教开始,这是一种贯穿整个中小学的课程,也是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之一。1.美术教育应是实践性的。美术教育应以启发创造想象力为主,兼而学习世界优秀传统的绘画,在每一个教育阶段上,都要学习国内外不同民族优秀传统的绘画,培养学生有一双欣赏“美”的眼睛。2.突出美术教育的人文科学性质。在不同阶段上都应开设艺术鉴赏课或者其他艺术活动。只有在鉴赏中以及大量优秀的例子中,才能培养审美的眼光。3.开设艺术史课程或艺术讲座,以美育为宗旨的美术教育与以学习技法培训艺匠为宗旨的教育应该是有区别的。4.可适当地开展艺术批评课程,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批评,不仅可以带动其对其他学科的学习研究兴趣,扩大知识面,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们在进行批评的活动中,依据所选择的价值判断和标准不断地评判和修正自己,以同样的价值判断和标准塑造自身。
(三)加强中小学专业美术教师队伍的培养
在中小学美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尽管相对前几年有所改善,但状况仍不容乐观,城市中学还有一些高校毕业的专业美术教师,小学几乎全部是“师范”毕业的兼职教员,而农村中小学基本是空白。而且,这些教师中很大一部分人是既没有在理论上上升到美学教育的高度,在实践上又没有较强的实际美术创作和教学能力。所以,中小学生普遍无法接受系统的审美艺术教育,因而缺乏较好的审美意识。
加强美术教师队伍的培养,首先是加强师范类美术专业的建设。师范类美术专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师范类学校中的美术教育专业,二是综合类大学中艺术系美术教育专业或美术学院中的美术师范专业。一是从师范类学校抓起,师范学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我们培养的这支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所辐射的受教人群,影响到中小学生的全面成长。二是抓好综合类大学中艺术系或美术学院中的美术师范专业的建设,培养美术教育人才队伍作为补充,弥补目前美术教育人才队伍的不足。
在师范类美术专业建设中,必须抓好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各方面的工作。师范类高校除要有一批从理论到实践都有很强素质的专家教授外,课程的设置、授课的形式也很重要,要改革现有的教学体制。美术专业在设置必要的艺术技巧训练课外,要特别加强美学理论、艺术鉴赏、审美趣味、美学史论、艺术实践等课程设置。
只有认真抓好美术教育建设,才有保证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改善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状况,最重要的是真正做到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艺术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杨维民.从绘画中心思想问题看艺术教育的缺失[N].美术报,2011-01-17.[2]阎光奇.让美育走进校园[J].美术界,2003(8):57.[3]沛一,伞天.素质教育与美育、美术教育——论中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http://.
第三篇:对常熟市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现状的调研和思考
对常熟市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现状的
调查和思考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在我国渐趋火热。校外培训机构是以课外辅导学生来获取利润的机构,属于文化产业范畴,其发展前景很是乐观。国内研究校外培训机构的学者有很多,但常熟却缺乏在这方面的研究。本文主要针对常熟市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和应对举措展开论述,以期能给相关人士带来启发。关键字:常熟市
中小学
培训机构
现状
思考
一、常熟市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兴起的原因
伴随着常熟市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学习的投资也越发关注。笔者之前做过一个关于常熟市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项目调查问卷,通过实地走访以及对问卷的统计和分析,我们不难得出常熟市民在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方面加大投资的原因。
上文提到的常熟市民经济条件的改善是一个重要的前提。但经济条件的改善意味着市民们的工作愈发忙碌,他们很难抽出空余的时间来督促孩子的学习。而中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如果在得不到有效监督的情况下将会很薄弱,其在校学习成绩想必不会令家长满意。因此“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便希望通过校外培训机构来代替自己照顾孩子的学习。
当然,有些家长送孩子去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完全是因为孩子的成绩太差,而自己又无能为力,因而只能求助相对专业的培训机构。中国传统观念是“学而优则仕”,虽然科举取士这一选拔人才的举措早已被废除,但现代人的名校观念却应运而生,即只有成绩优异才能考取名校,而考取名校就意味着未来的生活将会是一片坦途。不可否认,这是现代绝大多数家长的朴素愿望。所以,孩子成绩不理想,就想方设法的提高其成绩,那么社会上比较专业的校外培训机构就是家长们的选择之一了。
正所谓有需求才会有市场,正是因为家长们有了让孩子接受校外培训的愿望,常熟市的校外培训机构才会遍地开花。在大多数孩子都上校外培训机构的情形下,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一些家长又产生了跟风现象。
种种因素促成了常熟市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发展热潮,但遍地而生的所谓校外培训机构却又良莠不齐,存在种种不规范的问题。
二、常熟市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分布
据统计常熟市目前规模大,服务区域广的中小学培训机构共7家且主要集中在市区。其它一些规模较小,服务区域小的校外培训机构分布零散,主要坐落在交通方便,人口稠密的
街区和院校附近,无法完全统计。
这7家校外培训机构分别是:世茂教育培训中心(世茂实验小学北侧,锦湖花园大门对面,泰慈菜市场2楼)、常熟市金钥匙教育培训中心(环城北路24号)、常熟市腾飞教育培训中心(西门大街230号;石梅小学往西100米;市一中斜对面)、东洲区教育信息培训中心(东洲区东洲大街)、常熟市汇能教育培训学校(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甸新路8号)、常熟市虞山镇爱学堂培训中心(常熟市琴湖新村三区14-1室(大润发北五星对面)、常熟市捷梯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常熟市书院街19号4楼)。
这7家大型的教育机构并不都是独立经营的,它们有的是上海或苏州总部下的一个分公司,例如常熟市捷梯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笔者虽然不懂经营之道,但个人认为如果校外培训机构能够形成品牌,加强合作,并寻求地区以外的市场,这样不仅能够整合所在地区的资源,优化配置,从而扩大知名度,而且有益于提升和带动所在地区的教育培训水平,增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常熟市民对中小学校外培训的认识程度
在调查市民送孩子去校外培训机构的原因时,约有3.8%的人是因为孩子成绩差需要课外辅导;有34.6%的人是因为自己繁忙无法顾及孩子学习,希望孩子在培训机构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有53.8%的人是因为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7.9%的人是因为其它一些原因。这些数据表明市民希望孩子在课外接受辅导。
在对市民为孩子选择校外培训机构的标准调查时,机构的社会舆论佳占19.2%,离家近或可接送孩子占46.2%,收费合理占42.3%,有名师占38.5%。通过调查显示市民希望校外培训机构在保证培训质量的同时可以接送孩子,为自己减轻负担。
以上数据是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获得的,基本可以代表大部分常熟市民的观点。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知常熟市民在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时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的投资也逐渐增加。但家长对校外培训的投资缺乏深入合理的认识,受从众心里的影响也较大。因此,个人认为家长应当提高对校外培训的辨别水平,发挥文明有效的监督作用,促进校外培训机构的自我完善。
四、常熟市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
通过走访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常熟市中小学校外校外培训机构的发展存在参差不齐,规模不一,教学所需的硬件设施不足;内部结构单一,这集中表现在经营管理与教学混合方面;师资力量多与宣传不符,教师多是兼职大学生或退休的老教师,师资流动性相当大,这使得培训机构的教学力量得不到稳定的保障;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缺乏专业规范,许多小型的培
训机构甚至仅仅是看着孩子做作业,当孩子遇到难题便会请教培训机构的老师,做完作业老师还要检查,如果第二天作业中被学校老师发现错误,学生便会质问培训机构的老师。这些现象严重阻碍了正常的师生间交往。
校外培训机构存在育人与盈利的双重目标,主要以盈利为主,所以出于成本的考虑,一些教育投资者不会投入过多无谓成本去增强育人水平。由于校外培训机构是有偿培训,所以只有具有支付能力的家庭的孩子才可获得,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产生冲击。而且,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学缺乏规范,一些孩子知道自己是交了培训费用的,所以遇到稍微难点的问题就问老师,老师解决不好便言语相激,甚至家长找上门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加剧师生相处的矛盾也影响了孩子思想的正常发展。
校外培训机构虽然打着提高孩子学习成绩,冲刺名校等口号,但教育的内涵不仅仅如此。校外培训机构的对象是孩子,所培训机构应该以满足孩子的真实需要为主体,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为而并非仅仅是提高成绩。
五、对常熟市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思考与建议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产品需求的增加,常熟市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发展前景很是乐观。为了促进其健康持续发展,本小组经过调查分析,针对中小学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现提出以下建议:
(一)政府应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督和引导
中小学校外校外培训机构现归工商行政部门管辖和监督,而目前常熟市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发展良莠不齐,规模不一,相当一部分的机构甚至是无证经营。这种现状的结果是校外培训机构主要以营利为主,自主招聘的教师也多是缺乏专业教学经验的兼职大学生或是兼职的一线老师,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缺乏规范和创新,培训效果得不到真正保证。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民间办学的管理和监督,使校外培训机构规范自身的内部运作,保证师资力量;同时也可以为校外培训机构提供最新的教育改革信息,使其及时了解教育教学的动态,为自身的课程设置以及教育内容的落实提供依据;同样,政府应当帮助和鼓励培训机构的发展,在严格规范其运作的同时实施一些优惠政策,引导教育机构的良性发展。
校外培训机构本身存在很多优势,只是因为缺乏专业化的经营与管理所以存在许多不足,只要政府部门合理引导,加强规范,校外培训机构会因为其提供的丰富的教育产品而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二)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应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培训宗旨
校外培训机构都是打着提高学生分数,保证升学率等广告招收学生,这主要是为适应应试教育的大环境而制定的策略。校外培训机构因其目的性强而深受家长和学生的欢迎,但教育的本质并不是分数和名校,这样的结果只能加剧教育的功利化趋势,这是于目前教育改革的大方向背道而驰的。
校外培训机构虽然是盈利性的经济组织,但因为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所以校外培训机构应担负起一个教育者应该具备的社会责任,重点培养具备高素质的学生。因此,校外培训机构应增强培训的专业水准,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前提下提高学生成绩。
同时校外培训机构应确保与学校和家长的沟通交流,掌握孩子的基本情况,这样才可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
(三)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不应拘泥于眼前利益,而应立足长远发展
校外培训不应当仅仅是一个投入少,收益快的盈利型产业,而应该是一个经济与社会双赢的伟大的事业。但现实是,一些校外培训机构属于个人投资,因而其发展深受资金不足的限制;再加上部分投资者对教育产业了解不深,目光短浅,仅是怀着快速盈利的目的,所以导致常熟市校外培训机构良莠不齐,规模不一,培训能力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因此,校外培训机构的决策者应高瞻远瞩,不被眼前利益所束缚,增加投资来优化内部结构,提高管理经营能力,完善基础设施,引进专业师资,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与行业接轨以掌握最新教育信息,追求创新;针对家长因工作繁忙无法接送孩子的问题,培训机构也可以安排专车专人接送,免除家长的后顾之忧。
校外培训机构在增强自身服务能力,让家长放心的前提下,一定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得的目标,校外培训机构也可以获得长远的发展。
六、结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不应该是空洞的口号,与不应该仅仅是正规的学校教育的办学宗旨。中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固然是以营利为目标的产业,但既然与教育发生了密切的联系,那么便不单单是普通的营利机构。我们虽然不愿意教育和利益挂钩,但社会趋势如此,那我们也希望不仅是常熟市的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能够名副其实,其它地区的同样也能够担起应尽的社会教育责任,尽力完善教育培训水平,以期达到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局面。
第四篇:中小学教师状况及教学现状调研报告
一、调查目的和方法目前,基础教育整体仍处于转型期,包括传统教学观念向现代化教育理念的转变,旧教材向新教材转变,以灌输、接受为主的教学方式向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和学习形式的转变,传统的教具向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转变,学生由消极被动学习向主动参与学习的转变。教师是新课程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及时了解我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及教学的情况,有助于有的放矢地把新课程改革推向深入,进一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
20xx年9月至20xx年4月,教师进修学校和各中心校、县直校、幼儿园一起,对全县一线任课教师的基本情况和教学现状做了较全面调查和统计,建立起“**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信息监测系统。”此次调查对象包括3380名教师和学校部分教育干部,基本上概括了我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全部,调查是真实、有效、可信的,在我县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另外,教师进修学校在20xx年10月至20xx年11月,分别对大杖子乡、挂兰峪镇、大水泉乡和北营房镇的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培训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取得了较为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教师基本情况 ⑴性别和年龄结构
性别结构年龄结构男教师女教师30岁以下31-40岁41-50岁50岁以上人 数比例人
从表中可以看出,女教师占51%多一点,性别结构基本合理;31岁至50岁教师占65%,说明这一年龄段教师已成为我县教师的主体,这部分教师从教时间较长,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有利于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仅占21%,而且大多已接近30岁,其中26岁以下的教师仅占5%,这说明我县教师的年龄结构已出现断档,年轻教师数量少,教师后备力量不足,这会严重影响全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⑵学历情况 研究生
(硕士)本科大专中师其它(高、初中)非师范类人 数比例人
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130.38%115434.1%145743.1%71921.27%371.09%70220.77% 从表中可以看出,大专以上学历占77.58%,教师学历提高的积极性很高,中学一线教师的学历达标(大专)已接近100%;中师学历人数为719人,说明近61%以上的小学教师已经取得了大专学历;研究生比例很小,仅为0.38%;还有702名教师属非师范类学历(包括非师范类院校的毕业生直接到学校任教或是原师范类院校毕业的教师在职进修的学历属非师范类院校的)。这部分人当中已有309人参加了省教育厅统一组织的“非师范类在职教师教育类课程培训与测试”。高级职称
(中学高级)中级职称(中一和小高)初级职称
(中
二、中
三、小
一、小二)无职称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2247%219665%88526%1755%⑶职称结构
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占65%多,以成为主体,但高级职称比例偏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加大教育科研力度,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新路,注重总结经验,多出教学、教研成果。
第五篇:中小学教师状况及教学现状调研报告
庐山区中小学教师现状调研报告
黄
萍
一、调查目的和方法
目前,基础教育整体仍处于转型期,包括传统教学观念向现代化教育理念的转变,旧教材向新教材转变,以灌输、接受为主的教学方式向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和学习形式的转变,传统的教具向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转变,学生由消极被动学习向主动参与学习的转变。教师是新课程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及时了解我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及教学的情况,有助于有的放矢地把新课程改革推向深入,进一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
2013年9月至2014年4月,庐山区教师进修学校对我区一线任课教师的基本情况做了较全面调查和统计,此次调查对象全区包括1798名教师,基本上概括了我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全部,调查是真实、有效、可信的,在我区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教师基本情况 ⑴年龄结构
从表中可以看出,截止2014年6月,全区共有中小学幼儿园教师1798人。女教师占52%多一点,性别结构基本合理;50岁以上252人,占专任教师的14%,40岁至50岁教师467人,占专任教师的26%,40岁以下1078人占专任教师的60%,其中 40岁至50岁教师占26%,这部分教师从教时间较长,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有利于传帮带;40岁以下占60%,说明中青年龄段教师已成为我区教师的主体,教师后备力量充足,年轻教师数量适中,全区教育的可实现持续发展。
⑵学历情况
从表中可以看出,教师学历提高的积极性很高,中学一线教师的学历达标(大专)已接近100%;本科以上学历1395人占比为77.58%中师学历人数为503人,占比为28%,全区研究生比例很小仅4人占0.022%。⑶职称结构
具有高级职称的属于专家型的教师仅151人占8.4%,中级职称的属于熟手型教师的845人占47%,初级职称的教师789人占43.9%,原级职称的教师16人占0.7%。说明中级职称和初级职称成为主体,但高级职称比例偏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加大教育科研力度,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新路,注重总结经验,多出教学、教研成果。
4、参加国培情况 “国培计划”是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而启动的第一个教育发展重大项目,是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全区每年参加培训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5.6%。
5、参加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2013年9月至2014年4月,参加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参训率基本达100%。
6、参加班主任及学科培训情况
2013年9月至2014年4月,参加班主任培训人数为51人,参加学科培训人数为30人。
7、省、市、区级骨干教师比例
全区共有省级骨干教师21名占比为1.2%,市级骨干教师61人占比为3.4%,区级骨干教师77人占比为4.3%。
8、省、市、区及学科带头人比例
省级学科带头人63人占比为0.35%,市级学科带头人234人占比为1.3%
三、思考和建议
1、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研水平
从调查中发现,我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高,但是,新课程的实施和社会对教育质量的期待对教师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是知识结构,教师不但具有学科专业知识结构,还应该了解学科前沿知识,不断扩大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领域;另一方面是能力结构,不但表现为一般的教学能力,还要具有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能力,组织研究性学习以及社会实践的能力,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等等。多数教师非常希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渴望交流与合作,对于教师的这种需要,我们教师进修学校应该提供一个全区教师交流的平台,建立一些培训制度,不要把培训当做任务,培训一结束,就置之脑后,可采用远程学习的方法,各个学科成立一个相应的工作室,长期与教师联系,进行教学交流,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能及时解决,使新的教育思想得到传送,先进的教学经验得到交流,教学资源得到共享。搭建这样的平台,不仅使学校建立一种新的学习机制,更重要的是可以督促教师去学习、去反思、去主动发展自己。这无论对于教师个人专业成长,还是对我区的未来教育的发展都是重要的。这种交流应是长期的而不是短暂的,是实质性的而非形式化的。
2、加强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训与管理
调查发现,我区省级骨干教师占全区总教师人数的1.2%,市级骨干教师占3.4%,区级骨干教师占4.3%;省级学科带头人占0.35%,市级学科带头人占1.3%。虽然这一支队伍人数少但给我区的教育带来了生气与活力,对提高我区的整体教育形象和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起到了示范与牵引作用。但是这些被确定为骨干教师的人员,绝大多数人员都未能真正发挥骨干作用,把自己等同于一个普通教师,没有表现出一个骨干教师应有的责任和创新意识,也不能够发挥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忽视了自己肩上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甚至对“骨干教师”这个概念也存在误解,骨干教师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要切实提高骨干教师的培养质量,发挥青年骨干教师的龙头作用,就必须妥善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要进一步规范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和确定过程。骨干教师的培养和最终确定需要一个过程,其中包括教师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专业成长和长期性的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技能培训,以及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最终成为一名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和课堂教学基本功、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很强的业务创新能力,形成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拥有突出的教育教学成果的专家型和研究型教师。
(2)、教育业务主管部门和学校对骨干教师的管理和培训缺失。有些教师被确定为骨干教师后,业务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都没有对骨干教师的管理和培训做出具体规划,没有出台相关的管理措施和激励机制,致使“骨干教师”形同虚设,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个别学校在对待骨干教师的问题上,出现了“一次性”现象,即如果某人上次参与了学校或者上级组织的教学研讨或者培训观摩活动,下次就不能再派他(她)去,这样的机会让大家轮着来。
(3)、应对现有的骨干教师提出一些具体的高于普通教师的要求,切实发挥他们在教育教学和校本教研工作中骨干带头和专业引领作用。由于受各种条件限制,被确定为各级骨干教师的人员中,平均年龄基本符合骨干教师培养要求。但在工作业绩方面,能够将教学实践经验及时进行总结,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成果,并且多次承担区级的公开课和观摩课教学任务,或在省市级教育刊物发表论文者,确实寥寥无几。大多数人除了按常规管理要求范围内能基本完成所带班级科目的教学任务外,不能够在提高本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教研工作中发挥骨干带头和专业引领作用。“骨干教师”成了一顶空帽子,失去了作用。
3、加强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培训质量
本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宗旨,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以推动教师终身学习为目的,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主要内容,开发的资源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教师自主学习和发展,对教师实际教学具有较强指导意义。资源开发在教育部关于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的整体规划、统筹协调下,在整合现有优质培训课程资源的基础上,系统规划、重点开发、分步建设;开发重点是建设一批满足教师急需、方便校本学习、具有远程特色、立体多样、优质高效的课程资源。开发的资源应坚持紧密联系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尤其要面向基础教育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突出以下特性:
(1)、科学性:依据教师专业发展规律,遵循教师在职学习特点,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主要内容,注重课程资源开发建设的立体化和综合性,科学设计和建构课程的目标、内容、学习方式和评价方法。
(2)、针对性:准确把握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阶段性需求特点,针对一线教师关注的热点和教育教学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难点,突出对新课程最新研究成果和实施策略的学习与应用。
(3)、实效性:以建设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性课程资源为特色,立足校本实践,强化问题解决,采用专题和案例等方式方法,突出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师在学习中提高、在实践中发展、在反思中成长。
(4)、选择性:体现课程超市的理念,分层次、分学科、全方位、多专题,采用文本、光盘、网络课程等多种呈现方式,满足教师多样化需求。
(5)、参与性:围绕新一轮培训的学习主题组织课程板块,从问题研究入手建构学习模块,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搭建教师学习的平台,帮助教师主动学习,合作探究,共同提高。
2013年9月至2014年4月,参加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我区参训率基本虽然达100%。但是通过调查走访发现,培训效果差强人意,部分老师只是完成任务,走过场,里面的优质资源根本没有利用。
4、建立建全有效的培训评价机制
作为教师,如不注意终身学习和更新知识,就无法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针对部分教师培训意识淡薄,我们进一步加强了对培训的宣传力度和纪律教育,同时对参训学员进行考核也是十分必要的,考核既是对学员接受一定的培训后所取得效果的鉴定,同时对学员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其措施及手段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到培训效果。
(1)、具体对出勤、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培训考核的基本要求为:(1)出勤:缺勤1/4以上者为不合格,全勤为优秀,其余为合格。(2)作业:听讲座或报告记录稿及体会(每次不少于200字)4篇以上、参与研讨活动的记录稿及体会(不少于200字)2篇以上、完成1节“问题研讨”汇报课的课堂教案及反思记录、5节听课记录及评价、1篇教学案例及分析、1篇2000字以上的教学反思或学科教学论文、提供2个新课程疑难问题及300字以上的解答方案、每一位学员上一堂围绕解决疑难问题的研究汇报课。
(2)、长期跟踪指导。可采用远程学习的方法,各个学科成立一个相应的工作室,长期与教师联系,进行教学交流,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能及时解决,使新的教育思想得到传送,先进的教学经验得到交流,教学资源得到共享。搭建这样的平台,不仅使学校建立一种新的学习机制,更重要的是可以督促教师去学习、去反思、去主动发展自己。这无论对于教师个人专业成长,还是对我区的未来教育的发展都是重要的。这种交流应是长期的而不是短暂的,是实质性的而非形式化的。(3)、建立教师培训档案
建立教师培训档案,把教师每年参加培训(各种培训)的情况作为教师评价和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