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及维护学习总结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及维护》学习总结卢龙镇中学白剑辉
这几天的培训听了一些专家关于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讲座,我又查找了一些相关的学习资料,感想较多。教师的心理问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值得我们深究的一个问题。教育专家对上海市部分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当前我国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其中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48%,其中12%有明显心理症状,2%较为严重,其余有轻度的心理症状。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如何改善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重视教师心理健康防卫
教育工作与其他职业相比性质、内容比较简单,但教师心理容易被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所困扰,当不良情绪得不到释放,就会造成教师心理状态失衡,导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防卫工作,一是在调节、控制情绪上下功夫,通过自我情绪的调节,有意识对情绪的发生、发展加以调控,寻找有效的、适合自己的放松和排遣方式。如情绪转移、向朋友倾诉、适度发泄等方式疏导不良情绪,达到生理或心理方面的新平衡。二是教师要保持正确的处事态度。正视现实,客观公正地看待自己和他人,既不能自高自大,又不能妄自菲薄。学会接纳他人,尊重他人,待人处事既有自知之明又有容人之心。三是保持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主动适应环境,不断学习掌握新的知识、新的教学方法、寻求新的发展,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四是科学地正视自身的生理健康。生理和心理是相互影响的,生理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生理方面发生某种病态,就会引起心理方面某些症状,教师要重视身体健康,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健体活动,以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二、建立良好的心理环境
所谓心理环境,是指客观环境中的各种事物,在它们为人所感受和体验时,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在人的头脑中形成的环境映象。心理环境影响心理健康水平,心理环境良好的人,情绪愉悦稳定,生活态度积极,人际关系和谐,行为能自我调节和控制,具有主动适应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能力。
教师要建立良好的心理环境,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积极乐观态度面对生活和工作,能够根据社会要求,随时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能够摆正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正确对待个人得失,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
其次热爱教育事业,在思想上承认自己的职业身份,正确认识教师工作,自觉履行教师职责,即岗位职责、社会职责、国家职责。做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尊重关爱学生,能够自觉按教师的标准去要求自己,对教师工作充满信心,对学生充满爱心和希望,以工作的劳苦为欢乐。
第三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教育工作的需要,更是人类自身心理发展的需要,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工作愉快,形成积极乐观、开朗的性格。不良的人际关系,使人心情沉闷,抑郁寡欢,有碍于个人心理健康,久之形成冷漠、孤僻的消极性格。教育的人际关系主
要是教师与儿童、家长、同事、领导之间的关系。面对多样、复杂的人际关系教师应本着尊重、理解、沟通的原则,对待儿童、家长多一份尊重和理解,善于倾听他们的心声,为他们解除学习和教育过程中的困扰;与领导和同事相处,主动沟通、换位思考,采取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相互理解,缩短彼此间的心理距离。积极开拓社交渠道,创造与他人交往的机会,主动参与小学的集体活动和社会活动,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在和谐的环境中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三、为教师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
教师心理健康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学校要为教师创造一个融洽、温馨、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减轻他们的工作压力与心理负荷。
小学管理者要深入了解教师,积极创造条件满足教师的需要。一是满足教师的学习需要,在工作上为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条件,鼓励他们接受继续教育提高学历层次,为他们报销学费;组织教师到外地参加有关学习活动,使教师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二是满足教师体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建立奖励机制,通过评先树优活动,帮助教师实现自身的价值。三是满足教师的生活需要,关心教师的身体健康和生活需要,如定期为他们检查身体,解决子女入学问题,落实教师的福利待遇,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等,为教师解决后顾之忧。同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使教师紧张的情绪得以放松,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小学要不断提高教师心理承受能力,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对待工作中的挫折和压力,以积极的态度化解压力。在教师成功、失败时引导正确总结,帮助教师克服盲目乐观或自卑自怨的情绪,保持心理平衡。
四、增强教师对挫折的耐受力
能接受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忍受挫折打击,保持人格完整和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教师要具有直面挫折的意识,把挫折视为人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挫折中激发自身潜在的能力与活力,加强教育责任心,磨练自己的意志,在失败中寻求成功,积极调整心态走出挫折。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所经受的心理挫折以及缺乏正确的心理调解手段,是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调查表明目前教师存在心理疾患者中,有30%源于在经历挫折和打击时没有得到正确的调整和疏导。教师遭遇挫折后应认真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明确是非标准,提高抵御挫折的能力。
教师担负教书育人的重任,要培养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儿童,教师首先要拥有健康的心理,教师的心理健康防卫工作不容忽视。
第二篇: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生理心理的发育都不成熟,社会阅历比较浅,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青少年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和升学就业等方面遇到的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日渐突出,已成为当前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作为一名合格的新世纪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当前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
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指教师内部心理状态的平衡及内部心理活动与外部世界的协调。研究者普遍认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有:能够面对现实、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心境轻松愉快;具有能够胜任教学工作的认知能力,有独创性;能运用有效合理的方式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活动能力;有健全的人格,人际交往和谐,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而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的生理健康,有利于提高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那教师健康的心理如何才能形成,这需要社会共同关注解决,更根本的是需要教师积极的自我维护。作为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的维护和增进更主要的还是取决于我们的内因。它需要我们做到:
1、树立理性的自我观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教师这一职业是如今最“开放”的职业。教师的工作得接受许多人的检查和监督——学生、校长、教研员、学生家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乃至整个社会。并且,教师自己心里也有“一杆秤”,随时随地都在监督着自己的工作,甚至比别人更严格、更苛刻。因此,教师应该树立科学理性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个体只有树立正确而稳定的自我概念,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合理要求自己,了解并愉悦地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给自己设定高不可攀的目标。同时,个体因为对自己更加了解,由己及人,也就能够客观地评价别人,接纳并理解别人的错误和缺点,对世事中的不平、不满、不尽善尽美之处能处之泰然。这种心态对保持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利的。
2、形成科学的职业观
教师的职业观念,指个人在教师这个职业中所体现出的态度。一个人的自我发展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体现出来的。教师的价值就是在教育教学中体现的。教师的心理健康只有在教师生活过程中,通过自己与他人的共同努力才能维护与增进。具体应当做到:喜欢教师职业,把教育当成事业来做。那么由担任教师这一职务而发生的许多生活上的困难问题,都会逐步地加以解决和适应。教师虽然工作繁重、生活清苦,但是,如果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愿意教书育人、诲人不倦,有了这种心情与心境,那么教师就已经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社会要不断进步,就要不断改革,教育更是如此。一位心理健康的教师不仅自己研究课程,改进教学,不断进步,而且接受他人的新方法,不断接受新事物。这样才能永葆激情,才会因成功而快乐。
3、践行终身的学习观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新的知识层出不穷,要想*在学校学习的十几年就学会人类经历了几千年的知识技能尚不可能,更不用说今天呈几何级增长的新知识。而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人类知识的代言人,因此,教师不断接受继续教育,学习新的知识,就成为必然之举。教师如果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跟不上社会的发展,而青少年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特别喜爱并能接受新事物,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代沟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深,学生还有可能会因此而不尊重教师。所以,终身学习也是教师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措施。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4、增强自我的保健观
教师要有心理保健的意识,要认识到心理健康要*自己维护,一切外部的帮助都是间接的,心理医生能做的也只是“助人”。因此,教师应善待自己,帮助自己,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学会转移和适当宣泄不良的情绪,来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首先要对压力有明确的认识和接受的态度,认识到压力及其反应不是个性的弱点和能力的不足,而是人人都会体验到的正常心理现象。其次掌握适宜的情绪调适方法。情绪的宣泄可以从“身”和“心”两个方面着手。“心”的方面可在适当的环境下找人倾诉,将心中的烦恼和委屈向亲朋好友诉说后,会使人感到心里轻松得多。或者在适当的环境下放声大哭或大笑、大喊,或者给自己写日记或写信。“身”的方面如适度的体力劳动,健身运动,逛街购物等等。还可以出门旅游,在大自然中使自己的情操得到陶冶。
5、建立正确的得失观
古人说道:“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人生的历程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选择就要有所取舍,选择与放弃是同时并存的。人生有太多让我们心动的东西,让我们想去追逐。但实际上我们不能全部拥有它。假如我们偏偏不愿正视这个现实,就必然会引起许多不必要的烦恼,像先进、模范、评职、提干等等,有时不一定会全满足我们的心意,为什么我们有时候就是提不起放不下呢?原因就是我们还没有学会放弃,还没有体会到放弃也是一种美。现实点讲,无论干什么都要适可而止,把握有度,干力所能及的事,不要过于强求自己,力不能及也要为之,于人无益又不利己,何必给自己增添不必要的烦恼和压力呢?教师在名与利、得与失、进与退、升与降之间,能够坦然面对,也就多了一份豁达与自信,少了不少的烦恼与不安。
6、形成和谐的人际观
心理学家早就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心理健康水平愈高,对挫折的承受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就愈强,在社会生活中也就愈成功。因此教师要学会与人交际,善于与人交际,将自己和谐地融入到各种人际关系中,保证健康的心理。作为教师,特别是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成为与学生沟通的“高手”,走进学生的“心世界”。学生是善感的,他从老师的语言、语调、眼神中就能感受到老师是否喜欢自己,从而也会作出相应的反应。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我们往往能够从别人的脸上读到自己的表情。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人际交往预期(态度)决定交往成败的心理根据。因此,把自己的学生想象成“天使”,你就能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对人要信任,处处以诚待人。教师要与各方面人打交道,其中主要是学生、同事、领导及家长。教师的诚信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也有利于教书育人。同时只有信任学生,接纳学生,鼓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才能在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中,体验到为师者的快乐,享受到教师职业的乐趣。
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教师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直接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所以教师要在工作中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维护自我心理健康。在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帮助每个学生得以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促进自身专业化成长,实现自己美好的人生价值。
第三篇:如何维护教师心理健康
如何维护教师心理健康
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已受到专家们的关注。如同普通人一样,教师也会陷入如焦虑、紧张、抑郁等心理困境。现代教师了解心理学知识,学会心理自我调节,显得十分重要。
1、用现代教育理念充实教师的头脑。
在信息网络化时代,教师的育人功能发生了变化。学校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首先要求教师要有创新教育的能力。有的教师工作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上课学生不爱听,问题就在于他们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不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当前,日趋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利的辅助教学手段,教师假如还不能适应教育技术革命的形势,仍然固守传统教学观念及方式,将落后于时代的要求,终为学校教育所淘汰。在掌握、运用计算机技术及接受信息方面,许多中小学生已经露出“后生可畏”的势头。如,学校要求教师学做教学课件、网页,不少学生却已经学在老师的前头了。坐在电脑台前,做老师的有时也不得不向学生请教弄不清楚的地方。所以,教师有现代教育理念,掌握 现代教育技术,努力钻研教法,探究学法,才能轻松自如地挥洒教坛,以自身的高素质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2、面对现实,自我认知。
人是独立而特殊的个体,只有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越能帮助自己有效地调适工作压力、生活挫折及内心冲突所带来的困扰。认识自我,包括自己的个性,兴趣,优缺点,工作能力及所负担的角色。不少教师在工作中的压力是对自己缺乏了解,教学工作不能从实际需要出发,目标定得太高或者过于理想化,最终难以避免挫败,导致付出与成功不相符,心理失去平衡。因此,教师要结合工作实际,调整工作目标,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放弃“完美主义”心态。教师的年龄随着教龄一年一年在不断增大,但所教学生的年龄却逐年呈下降趋势。“学生越来越难教”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变革对学生价值观的改变,教师若不能勇敢地面对教育现实的挑战,仍然采用一成不变的教育策略,容易产生职业适应障碍,降低工作效率。
3、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发挥角色作用、工作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反之,人际关系恶化很容易导致心理障碍,使人陷入无穷乏味的名利纠纷之中而不能自拔,同时也会严重腐蚀校园风气。俗语说,“文人相轻”是指教师读书多,学识广,容易看高自己,看贬别人。这种人际关系的价值取向已为时代的进步所摈弃。首先,认识、接纳自己,了解、尊重他人是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之基础。人们一般喜欢拿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短处相对比,这样人就比较容易自信,但有碍于人际关系的建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必须正视并接受来自于内部和外部,对自尊心有威胁的各种因素,教师勇于向自我挑战,不断超越自我,才能拥有健康的心态,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他人和谐相处。另外,有效的沟通对人际关系的建立也很必要。国外研究发现,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中,有60%的因素是缺乏有效的沟通。沟通既能了解别人,又能从别人那里进一步了解自己,也能容纳别人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当工作压力太大时,选择向同事倾诉,以缓解压力。掌握沟通的技巧:坦诚、友好、信赖、尊重、同情与理解,将会加强人际间的互助关系。
第四篇:维护和增进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一些对策
维护和增进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一些对策
新时代的教育要求中小学教师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为了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特别是心理健康素质,社会各个方面和教师个人都应当作出自己的贡献。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保健知识
由于种种原因,心理卫生工作在我国一直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由于受我国“重体轻心”的传统文化的严重影响,我们长期无视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将心理障碍视作“思想问题”或“意志不坚定”的表现。我们应当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大力宣传和普及心理保健知识,让中小学教师都能够掌握和应用这些科学知识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不断地维护和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要帮助教师学会科学用脑,调适生活节律,按照正常的生活节律妥善安排生活;要合理组织教学,讲究工作方法,使工作、学习、生活紧张而有秩序,规律而有节奏。在工作、生活中要保持一种平常心,不急不躁,按照预定计划循序渐进。其次,要有“自知之明”,清楚的认识并接纳
自己,悦纳别人,为自己确定现实的生活目标,在工作中要“为而不争”。要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集体活动,掌握交往技巧,增强与学校领导、教职工、学生的交往,在家庭和社会上敬老爱幼,与亲戚朋友和睦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善于沟通感情,交流信息,促进彼此心理相容,进行心理置换,珍惜、发展友谊,并注重个性锻炼。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自我修养和自我的全面发展,在教育和教学工作中不断地陶冶情操,优化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
应当只是针对学生,而应当针对全体师生。
二、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素质
心理健康是诸多心理因素在良好态势下运作的综合体现。心理健康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状态,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了使自己经常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教师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素质。
心理健康素质是心理素质的一部分,指个体内在的、基本的和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它影响甚至决定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素质。因此,中小学教师应当带着教师的使命积极主动地、有意识地优化和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素质,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有了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一个人便能够适应和应对各种挑战,对各种精神压力拥有耐受力,便能够使自己经常处于心理健康状态。
为了保证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我们建议对进入者进行心理健康测评,以便筛除那些不适合者;我们也建议加强对师范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便帮助他们尽可能早一些作好准备,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素质。
三、采取措施,减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压力
目前,过于强烈和持久的精神压力是造成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为了减少中小学教师的精神压力。减压的方法有很多。例如,要为教师营造一个比较宽松的社会环境,减轻教师心理负荷;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引导教师学会一些能够有效帮助自己减轻压力及其压力对自己影响的方法,例如各种松弛技术;或者通过自我防御机制(如理智化、代偿、升华、合理化等)来宣泄、缓解压力对自身的冲击和伤害。从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来说,应当合理安排教学工作,提高教育和教学的管理水平,明确各级教师的工作职责,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学校应当尽可能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氛围;也要为教师定期地安排可以放松心情、调整心态的休息和娱乐活动。
维护和增进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形成对教师的社会支持系统,帮助他们处理各种偶发性的事件;学校管理者应当像关心教学质量一样地关心教师的健康,教师的身心健康是搞好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
第五篇:教师心理健康与维护学习心得体会
教师心理健康与维护学习心得体会
田仁雄
王淑兰教授在《教师心理健康与维护》中讲述到心理健康已经是世界瞩目的现象,无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人们都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在我国,人们都日益关注心理健康,尤其是汶川地震以后,国人对心理健康领域的名词用的频率已经比较高了。在教育领域,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教育部门都不断增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要求,甚至直接的评估、督导、实施,这项工作已经运作得很好。然而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密切相关的教师心理健康还是一个空缺,有关的实施和研究很不得力。教师的心理健康和学生的成长、社会文明的发展,尤其和每个教师自身的生命质量又是息息相关的。因此,教师心理健康亟需关注。
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而积极的适应状态,意味着当事人不仅能获得自身的平衡,而且可做到与环境的基本协调。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在现实生活中,个体能否保持心理健康,取决于心理压力与心理承受力的交互作用状况。
教师心理健康的特质有:智力健全,能胜任教师工作;有健全的自我观念;适当的自我控制;有效地面对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平衡“昨天”“今天”和“明天”。
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较高,绝大多数人符合心理健康标准,然而根据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机构的调查结果,我国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过分乐观。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大致有八种表现,其中职业心理倦怠是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集中表现。导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有来自社会方面的和职业方面的原因。
维护和增强教师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不同纬度和不同层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较为可行的对策主要有四个方面:社会层面的维护;学校层面的维护;家庭层面的维护和教师自身的调适。教师应树立科学的健康观;正确面对压力,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学习相关心理学知识技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健康状况;采取心理自我调试策略把自己从各类压力下及时解脱出来;采用实用心理自我疗法,及时重建心理平衡;争取社会支持;以及必要时及时寻求专业干预等。
通过学习教师心理健康与维护,我知道了一些我们教师自身存在很多不知道的不足,也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学生不利于教学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界定,心理健康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良好的心态和社会适应,完整统一的人格,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涵义
勤于教育工作,热爱教育工作;对职业角色有认同感,人际适应良好,良好的自我认知,一定的工作积极性,真实感受并调控情绪。
三、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社会的原因:社会变迁和教育革新使部分教师不适应、社会期望与现实差距使教师心理困惑、多重角色冲突使教师无所适从 教育的原因:教师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超负荷工作量和琐碎事务工作的束缚、学校组织结构与评价体系的制约、付出得不到理解和回报
个体原因 :主要是生物学因素、人格因素、心理防御机制。
四、教师心理调节与维护
(一)为教师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提高学校管理者的素质、减轻教师的经济压力和工作压力、真正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二)教育教学观念现代化
教师观念体系的核心是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是个性的人:用独特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是系统的人:用系统的眼光看待学生,积极看待学生。避免如:联想效应、光环效应、背景效应、角度效应、联想效应等人们对事物的知觉总是掺杂自己在过去经验中形成的理解和认识,去对待学生。
(三)学生心理健康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前提保障,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气质、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真正作到为人师表。只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齐抓共管,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一定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