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下的校本教研研究结题报告
新课程下的校本教研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实验与研究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逐步在全国展开,如何使用好新课程,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教师的教育理念的转换和业务能力的提高是此轮新课程成功与否的关键。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覆盖面也越来越大,上级教研部门不可能对相应教师全部实行全面的培训使之达到相关要求。正如一位校长所言,通识培训只是表面刨了一下,下面的土还非常坚硬,根深蒂固的东西要打破,是要下一番苦功夫的。要把新的理念转化教师的教学行为,需要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因此,学校教研活动就成了主要平台。如何在这个平台中培养一批既有理论水平,又具实践经验的课改骨干队伍,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将教学的重心下移到学校,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需要,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校本教研实现了教研工作重心的转移。结合校情,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学习的平台,也催生了新课程理念下新型的管理模式,成就了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二、课题的理论假设
本课题的理论假设:学校如果能够充分发动与严密组织好全体教师,立足校本教研,以学校最基本的教育、教学、教研、科研、自主培训等实践基地为主阵地,以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教学实际能力为目的,自觉主动地参与学校为之创设与提供的校本教研的各种工作实践与学习研讨活动,用新课程理念武装头脑,树立现代教育观与教学观,掌握先进科学的教育理论与方法,大力开展校本教研,就能够有力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理论、专业知识与经验知识的大力提升与有机结合,把教师的个人综合素质提高,实现学校办学目标,从而达到我校教师素质的整体优化,使我校教师专业化上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二、概念界定
校本教研:是指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专业的发展。积极倡导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即“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和“基于学校”。
教研工作重心实现三个转移,职能得以转变。
1、由以教材教法为中心的文本教研转向以师生共同发展为中心的人本教
研。教研内容不仅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实施,关注教什么,怎样教,而更多的是涉及教研的对象、课程评价、教师与教材关系、学生与教师、教材的关系,关注学什么、如何学,研究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关系,研究学生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2、由以灌输为主的指导性教研转向以互动探究为主的反思性教研。校本教
研倡导新的教研方式。学校领导人和教研负责人由检查为主变为合作研究为主,不再以专家、领导、检查者的身份出现,不是包办代替,更不是限制与束缚,而是以参与者、合作者、研究者的身份深入第一线,了解教师所思、所疑,及时提供咨询、信息服务与技术帮助,以积极互动的方式与教师平等交流,与课改同行,与教师一起成长。
3、由单一封闲的个人研究模式转向多维互动的群体研究模式。一是重视个 人反思,反思是教研活动的基点。通过写教后记、记案例,让反思成为教师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二是重视同伴互助,通过校本教研为教师的互动合作搭建舞台,让教师在尊重中交流,在虚心中吸收,在碰撞中颔悟,在互补共生中成长,在互动合作中共同发展。三是重视专业引领。组织校内一批骨干教师作小专题研究,梳理教学中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研究现状分析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以及课程实施取向的转变,学校原有的“作坊式”或“单打独斗式”的教学研究陷入了困境。在制度结构和研究内容等方面派生出一些有待思考的问题。在忠实取向的课程实施中,以教学问题为本的教学研究的中心在于整齐划一地有效执行上级教研部分所提出的意见,无须过分地关注学校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在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中,以学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所关心的重心是学校教学实践中的各种具体问题,而这正是国家级和地方级教学研究的制度性缺失。无疑,校本教研成为摆脱这种困境的必然选择,因此,必然创新现有教学研究制度,走向校本教研。
四、课题实验的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的理论
通过校本教研,有效促进教师各方面素质协调发展,方能提高教师素质的整体水平;在促进教师素质 水平提高过程中,教师群体并不是被动受体;要强调教师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要着眼于第一个教师的健全素质结构;要立足于第一个教师,根据自己的基础、特点、爱好设定目标和具体实施计划。
2、现代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
20世70年代杰克逊在对教师被动专业化批判基础上提出的把主动专业化称为教师发展的成长观,把教学看作一项复杂、多维活动,把教师学会教学,视为一名艺术实践者,使课程开发和教师专业发展统一起来。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
校本教研正是融学习、实践、研究为一体,立足本职、本岗、本校,立
足于最基本的教学教育实践领域,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理论、专业性知识和经验知识有机结合,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中应用,教育实践又不断地充实教育理论,在这种理论实践的循环提升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第二篇:校本教研结题报告
《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途径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2010.11 常州市潞城中学
沈雪萍 金建斌
一、课题的提出
进入21世纪,我们步入了一个信息化、全球化的知识社会,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技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因此,人们史无前例的体会到知识的力量,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感受到人才的可贵。教育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水平。
教育的现代化和新课程改革是当今我国基础教育的两大热点问题。在此背景下,教师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是必然的选择。不论是青年教师还是中老年教师,都需要在自己工作岗位上思考如何走好专业化发展的问题。而校本教研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如何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1)什么是“校本教研”:
一般来说“校本”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
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
校本教研就是要从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分析筛选出对学校教学实践和管理工作有价值且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可以解决的问题来进行研究,并把研究的结果用于教学实践的改进和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也就是说,校本教研是基于学校、在学校中和为了学校的研究。2)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目前国内外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的研究已经有很丰富的结果,如开展校本培训、课题研究、反思等多种途径,但落实的具体的学校,会因为每个学校本身不同的特点而有所不同。
校本教研实质上是将学校实践活动与教育研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使教师成为校本研究的主体,最终使教师成为研究者。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既相互渗透又互为促进的关系。
因此,我校开展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的研究,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我由我校教师的结构现状决定的。
在当前教学实际中,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流于形式,且被一线教师当作一种教学之外的额外负担,活动效果不理想,校本教研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同时,我校教师构成已经呈现出年青化的趋势,35周岁以下的教师约占到68%,工作3年内的教师达29%,工作时间在4-8年的占到38%,(到目前为止的最新数据35周岁以下的教师约占到13%,工作3年内的教师达8%,工作时间在4-8年的占到45%,)如何尽快促进年青教师的成长也是学校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探索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的途径,以提高我校校本教研活动的质量和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目标
1、建立与完善富有我校特色的校本教研制度与实施方案,提升我校校本教研的有效性。
2、建立校本教研有效性的评价方案。
3、通过实施本课题的研究,提高参与课题的教师的科研水平,促进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研究内容
1、了解与分析我校校本教研现状,建立与完善适合我校的校本教研制度。
2、研究校本教研有效性的评价方法,以及校本教研成果的呈现方式。
3、完善《校本教研资源库》的建设,以及资源库在校本教研活动中的有效应用。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结合个案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
五、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2007.11-2008.1)。1.课题组的成立与管理
学校一把手校长任课题组组长,教科室主任为课题组具体负责人,学校全体行政与学科教研组长教学骨干作为组员。整个课题组成员负责心强,教科研有一定的经验,从人员配备和组织管理都能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2.组织理论学习。
组织课题组主要成员(包括各教研组长)学习校本教研相关理论,以专家讲座与自学相结合。主要学习材料如下:各科新课程标准、《教育科研功与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教育科研:从课题申报到成果发表》、《反思型教师与行动研究》、《课程变革与》、《教师成为研究者》等。通过学习课题组成员明确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了解校本教研的多种形式,使课题组成员成为了校本教研活动的重要组织者。
3.进行访谈与问卷调查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对全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设计《潞城中学校本教研情况调查问卷》,召开部分教师座谈会,了解教师们对我校目前校本教研情况、效果的看法,了解老师们的想法,并请他们提出建议。(二)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08.1-2010.5)
通过准备阶段的工作,课题组有针对性的设计试验方案,开展研究活动。1.学习培训,更新观念,提高教研有效性。
由教科室利用集体业务学习时间,邀请校外专家给全体教师进行有关校本教研、教师专业成长的讲座,同时以校教师论坛的形式介绍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经历,并介绍相应的案例。更新的教师观念,使教师重视个人专业成长与发展,使教师们主动参加的校本教研活动。我们定期请市里的有关专家做教师专业成长等专业讲座,进行课题等业务培训。通过这些讲座,更新了教师的观念,为有效实施校本教研在主观态度的基础上打好基础。2.完善、修改制度,保障教研有效性。
①修改完善部分制度
改进和完善《常州市潞城中学听课制度》,调整了不同听课对象的听课数量,实现不同层次的听课。同时提出对听课的质量的要求。重新设计了听课记录,增加了栏目设置(增加了“优点与亮点、不足之处、改进建议”三个栏目)从形式上对听课提出了要求,促使教师带着目的听课,并在听课时记录自己所思所想。课后与被听课教师及时交流,对一些疑问进行研讨,在日常教学中开展教学研究。改变了原来听课只是做记录,也没有课后交流的无效状况。
修订《常州市潞城中学集体备课制度》。优化原有的集备形式,重新明确备课组长的职责,发挥组长的带着作用。在管理方面加强了对集体备课的考核力度。
修订《常州市潞城中学优秀年级组、教研组评选制度》,从制度上加强年级组与教研组建设,明确了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的职责,促进两位组长发挥组织管理作用,从组织上保障上校本教研的“有效性”。
②对活动时间安排进行调整,使之更有利于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
原本的安排是单周二为集体业务学习,双周二为教研组活动,周三为教师会。
现改为单周二为教研组活动,双周为年级组活动,单周三为教师会,双周三为集中教师业务学习。从活动时间上比原先多,同时也增加了年级组活动的时间,两者相辅相成,在教育与教学研究上双管齐下。
③对各类校本教研活动内容提出明确要求。
实行教研组活动主题制。改变了原来各教研组活动以传达工作、布置任务为主的形式,使教研组真正成为开展日常教学研究的团体。在学期初始时,各个教研组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组内的校本教研计划,提倡以主题活动进行的实践研究。政史教研组选择磨课,以提高课堂教学研究能力为突破口,提升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数学组等开展“同题异构”活动,语文组以论文案例的写作为主题的研讨活动。
3.加强管理,组间交流,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
对于教研组与年级组活动,校行政带头认真参与,发挥带头作用。同时做好督促检查工作。做好活动情况检查记录,并在校园网上公布检查结果。同时,要求各教研组在校园网上发布活动内容记录。定期组织教研组长互相交流工作经验,改变原来的各自闭门造车的情况,通过交流与学习,提升教研组长的组织能力和教研能力,促进教研组长迅速成长。4.活动与竞赛,促进校本教研的有效性。
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竞赛,激起教师们的竞争心,让教师以一种积极的心态积极参与教研活动。
我们有计划的组织一系列的评优活动。《潞中优秀教学反思评比活动》,《潞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竞赛》,《潞中教师三年发展规划评比》《校骨干教师评选活动》《优秀教师成长论坛》等活动,这些活动与校本教研活动紧密结合,以竞赛促有效性。
在青年教师赛课活动,由原来的个人单兵作战,改为先教研组协作,“说课-反思-修改-试上-反思-修改-定稿”这样的过程,这样做,不仅提高了赛课的质量,在合作与提高,实现共赢而且对组内教师在此过程中得到提高。
通过多样的活动与竞赛,我校教师间的教研气氛日渐浓厚,教师们的课堂教学能力有明显提高。在市区的教学调研中受到好评,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在近几年年中考取得优异的成绩。在省、市、区级学科教学竞赛中,有多位青年教师在取得好成绩。详见附件。5.根据校本教研的主题与内容,从多个层面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课题组认为,要提高校本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必须要根据活动主题来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体现学科特色和以人为本。
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们根据教师的年龄、教龄、在五级梯队所处的位置,结合个人的发展规划,我们分层次召开座谈会,结合个人与学校发展的具体需要求,进行专题讨论。
针对学科特点,在涉及到具体的教学方面的专题讨论,我们以教研组和备课组为单位,结合学科特点,开展教研活动、如听课、说课、评课、教学设计研讨、同题异构等有关活动,效果较好。
对于课题培训、班主任工作、教育思想方法的研讨,我们进行学校层面的校本教研活动,进行集中研讨。比如日常的业务学习就采取这样的形式。在2010年上学期,我校开展“减负增效”讨论活动,先是以备课组、教研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形成发言,然后在全校教师会上以论坛的形式,由各教研组代表交流发言,取得很好的效果。6.建立与完善《潞城中学校本教研资源库》,充分利用校本资源
课题组认为,很难用一种量化的方式来衡量校本教研活动的成果,而且由于校本教研活动的特殊性,活动的成效不一定立刻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我们经过反复思考与论证,于2008年开始建立与完善《潞城中学校本教研资源库》的工作。
第一阶段:我们向全体教师收集案例与反思,进行筛选与分类整理,上传至《资源库》。并要求在校本教研活动中阅读、点评这些案例与反思。
第二阶段:课题组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案例与反思的基本写作知识。以及案例与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在校内开展案例与反思评比活动。学校规定了每位教师每月上传1-2篇案例或反思。课题组组织专人进行评比,并要求教研组定期组织组内成员进行案例点评。
组织新教师学习《资源库》中的案例,能过阅读优秀案例学习案例与反思的写作,二是中吸取优秀的教学经验以丰富个人的教学经验,尽快缩短与优秀教师的差距。
第三阶段(现在进行中),动态调整《资源库》的分类,使之科学合理,方便教师应用。同时,长期向教师征集优秀的案例与反思,以及校本教研的主题活动方案,篇二:校本研修结题报告 文档
校本研修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
结 题 报 告
富平县漫町初中
田 江 寿 2013年12月
《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富平县漫町初中 田江寿
摘要:我们课题组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为了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教学理念,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我校物理教师团队的不断进步。从2012年12月立项伊始,历经一年多的实践研究,通过严密的课题论证,专家指导,理论学习,大胆实践,不断反思,我们认为研究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初步实现了研究目的。科研目标初步基本达到,育人目标也初见成效。
关键词:初中物理 课堂教学 实效性 策略研究 团队成长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一轮的初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已全面实施。初中学校的物理教学实践如何有效展开,以及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新课堂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的区别,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任务,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目标、途径和方法还不太清晰。物理教学尽管改革不断深化,但物理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性变革,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广泛存在着“学生学得辛苦,教师教得辛苦,但大多数情况下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效益差”的现象。在新课程培训中,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教师的观念有了一定的转变,教师的行为、角色有了一定的变化,在落实物理新课标的进程中,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然而,当我们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不难看出,我们离物理新课标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三维目标得不到真正的落实。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为尽快扭转现状,我教研组于
2012年12月向学校申报了市级研究课题《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如何在当前的形势下进一步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水平,这是物理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处理好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初中物理老师的首要任务,也是广大初中物理教师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所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因此本课题旨在探讨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形态和实施,寻找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以期形成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有效路径和方法。推动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学生自主、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具体表现在: 1.探求有效教学策略,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与发展,使课堂教学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2.通过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促进新课标的落实,整合一些物理教学资源,提升我校物理教学水平。
3.通过有效教学研究,揭示学生认知规律和课堂教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催生我校物理教师团队的专业化成长,形成自己的特色风格。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二)系统论: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整体观念。任何系统都
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功能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而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研究有效教学系统的目的在于调整有效教学系统结构,协调有效教学各要素关系,使有效教学系统的要素、环境、目的达到最优化。
(三)美国著名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教育的起点不在于学生一个人在数理逻辑上智能领域有多聪明,而在于教师怎样开发学生优势智能领域,要在教育中彰显学生个性,实施个别差异教育,使拥有不同天资和禀赋的学生在实施个别差异教育中能够得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一)科研目标:总结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初步形成新课程下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基本理论;探索出有效的教学模式,拉动电子教案、课件、资料的编写,信息技术的软硬件设施辅助教学,促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1.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将新课程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2.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促进我校物理教师团队的专业发展。3达到教师学习培训的有效性、教师的教学的有效性
(二)育人目标:将有效教学理念深入教师心田,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生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可持续发展; 1.学生的学习有效性,从而达到学生成长的有效性。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2.构建和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及策略
(一)基本内容: 两年多来,课题组坚持“科学、有效、创新”的研究思想,认真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研究如何使教师拥有有效的理念,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如本课题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相关研究:
1.开展调查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
2.学习有效教学研修及相关理论,更新教师观念,丰富理论水平。
3.在理论指导下,开展有效教学实践活动,总结实践经验,探究有效的教学模式。4.对有效课堂教学课例、案例进行研究。
(二)研究策略
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与切入教学的角度,找到个性化教学的视角。在教学过程中,培植学生的兴奋点,不断地激发和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讨论、争辩和探索。善于抓住学生活动中的“错误点”、“争论点”、“困惑点”等展开教学,促进课程意义的生成和发展。善于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释放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的潜能。把握教学过程整体性和结构性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以经验总结法为主,通过理论学习、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策略及有效教学模式,确立有效教学的目标体系,同时在研究中辅以文献研究、行动研究和活动实践的方法,确保课题研究得以有效实施。
(一)调查研究法:通过多种形式(问卷调查、统计、座谈等)对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不断总结经验,形成结论。
(二)文献研究法:了解国内外关于实效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为本研究提供科学性依据和可借鉴的资料。丰富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为实施方案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篇三:经贸学校校本研修结题报告1 校本研修的实效性是加快教师专业成长的直通车 ——《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校本研修与专业发展的实效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与选题的意义
第一、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高质量的教育必须依靠高素质的教师,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共同目标。
第二、是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需要。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离岗培训日益显得力不从心。如何使教师教育在体制上、内容上、模式上、方法上有所创新,真正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需要我们从理论与实践上不断探索。
第三、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所遇到的具体问题,就是师资与技术的发展不平衡,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不同步等方面。这就需要我们职业教育的教师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结合学校的实际需求进行学习和培训,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所以中职学校校本研修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效性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一)通过研究,促进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二)通过实践探索,从中总结出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方法、模式,推动我校教师继续教育向纵深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和范围
(一)概念界定
1、校本研修:校本研修包含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两方面含义,具体指:为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需求,在上级有关部门的统筹规划和指导下,由基层学校组织,以基层学校为主阵地,针对学校和教师实际,由学校自主确定研修目标、研修内容、研修方式,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的一种继续教育活动。其中校本培训是校本研究的基础,校本研究是校本培训的拓展。校本研修的目的是让教师从“教书匠”发展为“研究者”,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自身寻求教育专业素养的提升和获得专业特征的活动和过程,以及教育行政部门、教师教育机构、教师所在学校采取措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动和过程。
(二)研究范围
课题研究的内容范围是针对职业学校教学模式改革和课程改革进行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课题研究的对象是我校的教师情况。即如何使我校教师与教改一起成长;如何使教师在校本研修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并注重教师发展成长的实效性。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中职学校学科教师的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二)中职学校学科教师的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效研究。
五、课题研究应把握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以教师和学校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多种模式地进行,有针对性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
2、实效性原则: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以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为研究内容,以行动研究和案例分析为主要方法,在问题解决中增进实效。
3、主体性原则:学校自主研修,自主管理,教师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4、协同性原则:实现校内教学、科研、培训的有机整合,对外与培训机构良好合作。
5、开放性原则:注重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注重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寻求援助。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构建教师终身学习体系为重点,以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充分发挥校本研修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作用。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和调查,了解当前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现状,提出方案,写好调查研究报告,为课题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2、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教育工作者从实际情况出发,与科研人员合作,共同解决教育过程中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3、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在研究过程中的各种理论和实际教学中的经验开展深度研讨,撰写经验及相关案例、教学反思等,及时交流。
4、反思实践法:课题研究是校本研修的一个载体。在实践与研修中进行反思并不断反馈调节,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三)校本研修实效性运作模式
七、课题研究的实施
(一)准备阶段(2008年10 月-2008年12 月)1、2008年10月我们组织参加了教育学院组织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课题,我们根据职教部《校本研修与专业发展》子课题,选定了适合我校开展研究的《校本研修与专业发展的实效性研究》,并成立以教学副校长于昊同志为首,以科研处为主,教学、实训为辅助,骨干教师参加的课题组。并在全校召开了贯彻市《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的解读大会,让全校教师认知吉林市《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的主旨、意义和该项工程的实施方法。
2、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吉林市《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并讨论我校的二级子课题《校本研修与专业发展的实效性研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3、我们结合课题研究,制定2009年工作计划,将课题研究变成工作内容,实现问题即课题、工作即过程、成绩即成果的校本科研研究。
(二)实施阶段(2008年12月-20010年12月)
1、抓基本技能,提高教师基本素质
学校围绕校本培训的实效性方面所做的是,进行教师基本技能和基本功的培训,强调教师从基本技能开始,提高自身素质。每周五下午由教务、科研和教学督导共同完成,围绕教师教学的十大基本技能开展讲座、讨论。同时也对教师最基本的语言技能、板书技能和教师两笔字加强训练,外请书法教师到校指导,在学校教师中掀起了练习硬笔书法的高潮,学校也定期进行我校教师两笔字的考核,优秀者奖励,良好、及格的教师还需二次、三次考核以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至今为止,我们已经进行两笔字考核三次,先后 名同志两笔字考核过关。同时我们加强教学管理落实《教学管理规程》和我校的《教学一日常规》,每学期对教师进行学生测评、教学领导听课评价,教学材料检查(教案、听课记录、业务学习笔记等)并且对优秀者给予表彰鼓励。为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创设条件。
2、抓专业教师,培树教师队伍成长,我校的教师队伍状况是文化课教师年富力强,专业课教师相对的年轻。面对这种情况下,我们学校开展拜师结对活动,选择20名教学经验丰富,管理能力强的高级教师或省市骨干教师,承担导师任务,让每位年轻的老师,在经贸都有一位导师做指导,让其在教育、教学、专业等多领域同步提高。抓住国家和省市骨干教师培训的机会,让一线教师充电学习,鼓励教师学习提高。同时在一些单项学科中我们还及时更新知识,在目前的培训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利用寒暑假期选派计算机专业、电子专业、电脑美术专业的教师利用假期充电,学习新理论和新技能。先后学习了《动画制作》、《局域网搭建》、《汽车电器维修》等最新领域的技能。一大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例如在2008年学苑杯基本功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的专业教师李明锐老师、张洪铭老师、李翠玲教师等等都是通过导师一对一的指导后迅速成长的代表。在2010年的教师基本功大赛中我校各专业教师又载誉归来,八名参加市大赛的选手中李洪媛、刘松滨获一等奖,于红岩、李海霞、郑艳玲、李明锐获二等奖,宗驰鸣、姜京爱获三等奖,其中李洪媛、刘松滨、李海霞、郑艳玲、宗驰鸣代表吉林市参加省选拔赛,李洪媛、郑艳玲将代表省参加国家大赛。同时我校在09年省说课大赛中取得好成绩,于洪岩代表省参加国家大赛,获得文秘组一等奖,马驰野获书法组三等奖,刘松滨获物流二等奖,也同进我们也注重树立专业教师典型,在市精品课评比中原定的四位做课教师,有三位是文化课的老标杆,在实际的评比审定前我们调整了原定计划,由年轻的专业教师挑大梁,在只有王红柳一位专业教师的基础上,又由电子技术专业的孔红霞、2计算机专业的李明锐及物流专业的张晓春三位年轻的专业教师代替三位文化课教师,取得不错的成绩。在课题名师培养中我们也是推出一线的专业教师参加培养。今年的教师专业技能大赛中我校教师也取得优异成绩。在通过培树,加快了年轻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快速成长。
3、抓学术活动,营造科研教研氛围。
在学术工作中,我们注重校本科研,关注过程研究,每年我们都组织教育教学案例交流活动。2009年我们又进行了教育教学学术年会活动,在五月份的活动月。利用三个星期里通过“案例”、“论文”、“校本教材编写方案”和“教育教学论坛”等四项活动,展示经贸学校一年的科研成果,并通过这项活动来推动课程改革深化年的进程。2010年,我们将在10月份进行教育教学学术活动月活动,介时还将增加省级课题结题展示、专业课程 开发活动交流活动。课题研究中,参研人员自主申报,积极性强,不留死角;学校鼓励科研活动,参研人员热情高。在09年的校本教材编写方案的展评中有九项校本教材编写方案出台,前期工作及部分初稿以经完成。有望在今年的市评比中参评。基础教研室的《3500常用字及经典颂读》、《法律常识读本》、英语教研室的《旅游服务及文员英语》、市场营销专业的《推销实训》、物流教研室的《物流仓储》、旅游服务及文员专业的《实用礼仪》、电子技术专业的《电子实训》、计算机教研的《计算机基础》、电脑美术教研室的《实战pop手绘设计》。这些内容基本上涵盖了我校的各个专业。我们也计划在今后的几年中,每年推出一部分,就可以使我们的学校在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我们的老师也能在校本教材的编写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4、抓教学模式,创设校本科研品牌
岗位技能尝试教学模式是我们在2008年在我校的表现教学法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浙江职教经验,创设出一种适合我校教学的一种新模式,在这项研究中,我们通过学习、调研、分析后拿出改革方案,经全校教师多次讨论和理论培训,在2008年11月在全市课程改革年的经验交流现场会中我们作为教学模式改革的典型我们在去年岗位技能尝试教学模式现场会的鼓舞,2009年进行教学模式的深化活动,在全校各教研室进行岗位技能尝试教学模式研究课活动。从四月份开始到六月份,每月进行两到三个教研室让全体任课教师都上一节岗位技能尝试教学模式课。然后进行研讨提高。在下学期进行全校教学模式课的展示活动推出十节课在全校进行展评。2010年的上半年,我们结 合模式改革进行了教学设计说课、说教材活动,任课教师全员参与,让岗位技能尝试教学模式发展得到真证实现。做到了人人懂模式、人人用模式,人人创新模式。让青年教师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中充分得到锻炼,成长。学校的科研品牌在学校的课程改革实践中更加深入,扎根、开花、结果。
5、抓团队培训,加快教师成长步伐
团队培训中的团队有两层意思,其一,培训者是一个团队;其二,被培训者也是一个团队,同时培训者与被培训者共同属于同一个团队。也就是说,团队培训中的培训者与被培训者有着共同的目的和愿望。
团队培训的原理是产生于行动导向培训模式,以往的培训是以培训者为中心,一讲一听;而团队培训,则是以被培训者为中心,被培训者是学习者也是培训的参与者,他们需要共同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对学校“岗位技能尝试”教学模式研发与推广过程中使用的就是这种培训和推广模式。以往的培训推广都是经过学习-培训-讨论-研究课-汇报课-全面实施这些所有的步骤后,才能完成推广任务。因为所有的培训都是在课余的时间,教师一边在常规教学同时在进行教学模式改革,要逐步抛弃以往比较成熟的东西,是非常痛苦的,这一般需要二到三年的时间才能全面完成。而我们只有两个月的时间,好在我们在假期有了比较集中理论学习培训,研讨和解读了岗位技能尝试教学模式,这项工作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开端。直接进行团队研究课,具体的做法是,培训团队也是五个人,教学校长于昊、教务处赵原、科研处李灿锋、实训处吴群、教学督导寿吉明。然后从各教研室再抽出一名教学骨干,进行先期集中的培训,然后培训者深入各教研室,与教师们共同研讨、设
计教学方法。每人承包负责两个教研室,如:于昊校长负责电子、焊接教研室,赵原负责英语和电脑美术教研室,李灿锋负责营销、物流、旅游和德育教研室,吴群负责计算机教研室,寿吉明负责语文数学等基础课教研室。由培训者与各教室再一次组成一个团队,共荣共辱。通过小组共同备课,讲课(同类专业),然后让先行一步的老师为全体教师上研究课,在研究课中不是为学生上课,而是全体教师以学生和教师的双重身份进行听课和评价,培训人员对每个环节加以指导,教师可以在听课的过程中提异议,讲课教师也可以随时更正教学方法,讲完后,大家共同讨论和评价,不是讨论讲课教师的得失,而是共同探讨教学模式的运用。然后在第三、第四周各教研全面铺开,进行说课,讲课(在教研室内部)。经常用一整天的时间,在教研室,没有课的老师进行轮流说课,第二天就在模块教室或实训室进行上课,没有课的老师当听众,当某个教研室的某位老师基本成熟时,就在当周的周五进行全校的研究课,每一次研究课都有一次提高,每一次听课,其实也是一次培训、一次学习。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培训者是引领者,被培训者是学习者也是参与者。这样我们就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教师们在这样的衔接紧凑的,实践性强又非常具化的培训中,收效成果是非常显著的。
通过三年时间的努力,我校的校本研修更加内容丰富,针对性更明确、实效性更强。
第三篇:校本教研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校本教研现象由来已久,最早的教育家孔子、苏格拉底就具有这种基于自身办学、基于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思、研究的最初理念,进而提出了有名的教学思想和原则等,后来许多伟大的教育家也对学校教育教学都提出了研究与思考的思想。
在我国,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尤其是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实行,人们开始对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教师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目前此项研究的主要方向和主要内容是:研究其内涵和特点、理念和原则、制度、内容和方式等方面。
首先它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调查显示:将近3年的新课程改革试验取得了显著成效的同时,新问题、新困惑也层出不穷,诸如,教师所面临的困难、课程资源匮乏、评价制度滞后、课堂教学改革不尽人意等等,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仅靠专家的指导是不够的。实践证明:开展校本教研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
其次它是素质教育的需求。陈至立在2001年6月由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推进素质教育步履艰难,基础教育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惯性和影响,在一些地方就像有的同志形容的‘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由此可见,重视学校特色和学生个性的素质教育就成为新时期课程改革的一项艰巨任务。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学校必须基于自己学校的现实,寻找自身的办学出路和办学特色,这就热切呼唤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不可避免地,教师的校本教研能力发展就迫在眉睫。
它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近年来的有关研究报告在总结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时明确提出:“无论怎样强调教学质量亦即教师质量的重要性都不会过分”,并且还指出,“违背教师意愿”或“没有教师的协助及其积极参与”,任何改革都不能成功。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世界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的实践智慧”成为我们日益关注的话题,而教师的校本教研能力发展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实践智慧提升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的。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主要内容:
1、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意义与价值;
2、以校为本教研活动的运行机制、运作模式,尤其是科组有效运作机制的研究;
3、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4、校本教研队伍的建设;
5、小学校本教研制度的专业支持与条件保障;
6、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评价指标和监控、管理机制。
研究本项目的科学意义
1.近年来,教师的专业发展、实践智慧成为我们日益关注的话题,对教师校本教研能力发展的研究对于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实践智慧具有理论借鉴意义。
2.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4年9月试行以来,已有3年了,2007年将全面启动新课程。对其试行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迫切需要找到切实有效、可行的途径去解决,实践和经验证明:校本教研必不可少。本课题对教师的校本教研能力发展作一探讨,并尝试提出教师校本教研能力发展的策略,为今后学校、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提供借鉴意义。这是本文所力图实现的实践价值。
三、课题研究操作的方法和步骤:
基本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本质上就是应用教育科学理论来解决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真实问题,因此,它是本项目中比较适宜于教师的一种研究方法。作为研究者的教师,应当在持续的教学实践中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使“研究的意识”贯穿于日常的具体教学生涯中。我们认为,行动研究常用的方法主要有:(1)主要用于问题诊断过程和课题立项阶段的多角度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2)主要用于研究过程阶段的试验研究日志及教学反思录、试验课的课堂观察记录、师生互动情景的数码照片记录、教学录像片段记录、教师和学生的个案研究等。
研究实施的几个步骤:
1、筹备阶段(2005年12月—2006年元月):广泛宣传,制定方案,召开开题会,教师学习,访谈,确定试点学校,初步实施等。
2.项目实施阶段(2006年元月—2007年10月)队伍建设,科组运作,专题研讨 , 现场交流、外出学习参观,检查总结评比等。
3.项目评估、总结阶段(2007年10月—2007年12月):对项目进行评估,完成项目研究总报告以及成果的集结和资料的整理等。
四、课题的实施和成果
几年来,在课题组的指导下,实验学校的各个科组和每位教师都积极地投入到研究中去。在此期间,探索出了一套保障新课程实施的、适应本校教师专业发展实际需要的、富有时代特点的校本教研制度,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通过研究与实践,建立起有效的科组运行机制,使科组活动能够具有研究和学习能力,并且成为每个教师发展的舞台;形成了完整的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评价体系和监控、管理机制;完成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建设了一支爱岗敬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
(一)完善校本教研制度,保证课题研究的正常有序和高效地开展。
1、规划到位。教研室从全县角度,客观分析我县教研现状,制订全县校本教研三年中期规划,提出对各实验校、各校学科组的具体要求,并设计了教师个人发展规划,以规划引领各校校本教研工作。学校各科组根据不同层次教师的发展需求,让教师主动构建个人成长历程,激发内在成长动力。教研室要求实验校全体专任教师人人制定一份详实的《个人成长计划》,此计划既是学校“教师成长档案”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更是指导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依据。《教师个人成长计划》是以一学年为周期,要求教师从师德、教育、教学、教研、教育管理、基本功等方面拟定自己的发展目标、确定互助伙伴,并制定达标措施。
2、组织到位。建立起以学校、教研组、教师组成的三级教研网络,形成一个校长亲自抓、科研处负责、教研组抓落实的校本教研的管理网络。这个网络运行畅通。
3、制度到位。
首先,为规范各校的校本培训,教研室先后出台了《扶风县校本教研室制度建设制度汇编》小册子,内容包括:学校校本教研管理章程、学校校本教研管理制度、学校校本教研活动制度、学校校本教研学习制度、学校校本教研培训制度、学校校本教研检查制度,对校本教研的活动进行宏观上的指导。其次,各实验学校制定各项教学常规制度、听课评课制度、师徒结对制度、教师外出学习汇报制度等,从制度上保证并激励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活动质量。
4、人员到位。
值得一提的是县教研室教研员的包片抓校、蹲点制度。为搞好校本教研,县教研室全部致力于教研工作,从领导到教研员,根据各自的责任权限和他们的特长,他们分别参与到基层学校相应的教研组,支持教研组长工作。向组长全面分析学校的教学状况,引导他们既能看到教学上的优势,又能明确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教研组长以及科组成员一起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指导教研组长根据目标一步步地探讨实践。平时要求每一位蹲点的教研人员还必须参与教研组的活动,与组员同学习、同讨论、同研究。坚持随堂听课评课制度,每学期结束时,还要帮助教研组总结教改经验,以巩固研究成果,激励教师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在科组自评、成果展示的基础上,评出优秀教研组。这样做的目的,有助于加强教研室对各实验学校教研组活动的宏观调控和微观指导,及时发现和总结成功经验,推广先进教研组经验,创设良好的教研环境氛围。
在各实验校,实施教研活动组长负责制、集体备课备课组长负责制。即各教研组的活动由组长负责,备课组的集体备课由备课组长负责,学校领导各联系一个组,指导并参与各个组的教研活动。
5、激励到位。
各校制订了针对教研组的考核内容,主要从教研组的思想建设、活动情况、承担公开课的情况、科研成果、“学生的得奖情况、资料的积累、教研组活动记录、学习内容、公开课教案、科研论文等方面进行考核,还有加上平时教学常规检查的情况和行政人员对教研组活动的评价,这些方面对教研组进行考核。这样做到了过程性考评与终结性考评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考评相结合。县教研室每年对各校教研组工作进行总评,评出优秀教研组,并对其进行奖励。
(二)、创新教研活动形式,引导教师自主发展。
课堂案例式教研
案例式教研分为自研式汇报课、出外学习课堂实录、多人同上一堂课。
※自研式汇报课:
每个学期每位教师在校内上一节研讨课,要求执教教师在课堂上要有自己的研究思想,体现研究的价值,凸现自己的研究特点。
※出外学习课堂实录:
教师出外学习自身教育理念得到提升,回校之后针对教学实录谈自己的感想,引发其它教师的共鸣,形成共同参与并提高的局面。
※多人同上一堂课:
两三位教师上同一个内容,按照各自对教材的解读进行40分钟的个性化课堂教学演绎;这样一种课堂教学形式给教师们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除了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对教材的正确把握、对课堂教学的积极调控等之外,更需要临场的教学机智的发挥和对课堂教学中精彩生成的把握。多人同上一节课这样的教研形式对教师业务成长有真切的帮助,让教师在自己的实践中,在向别人学习的过程中审视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营造了一个有效、务实、探索的教研氛围。
通过多种途径的案例式教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研讨、亲身体验,让新的理念在研讨中得到内化,认识在研讨中得到升华。
科研结题报告 ·德育结题报告 ·课题结题报告 ·怎样写结题报告
※边教边悟
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成功的和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反思其专业发展的实践和能力。教师在个人反思或集体反思的过程中,可拓宽专业视野,激发不断追求超越的动机。课题组在学校教师中开展 “边教边悟”活动,要求老师们把自己平日里所教、所悟和所感写下来,教中悟,悟中学,学而后教。通过边教边悟,营造了学习研究的氛围,提升了教师们的理论水平。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终生的、整体的、全面的、个别而又持续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的反思和合理的规划。
※经验分享
教师经过一定时间的教学实践,有了各自的实践体验,就需要进行经验总结。总结之后也需要我们给一个平台给他们进行经验的分享。因此我校每学期在教研组内都有一次经验分享,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把自己的特色进行展示。
(三)积极开展各类专题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学大赛活动
为配合宝鸡市教育局开展的“强师兴教”工程活动的进一步展开,我县教研室每年组织开展一届“教学新秀能手”大赛活动。按照市上赛教要求的几个环节,组织一系列教育教学大比武、大练兵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一般情况下,我县的大赛安排在每学年的下学期进行。步骤为: 10月份,全县性说课比赛,由教师的说课和听者提建议构成;11月份,分科组的精品课大赛,以课题研究和专题研讨为主;12月份,思课活动,由教师的反思和答辩组成;来年1月份,个人和科组分别总结。最后评选出县级“教学新秀能手”,来年推荐上市参赛。
教研活动专题化
专题化主要是指每次活动再不是随意地指派几位老师上几堂公开课,然后大家评议评议完事,而是代之以有明确的研讨主题,而且这个主题还必须是这门学科教学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或突出问题,特别是要求通过研讨,能总结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得出相关结论。
各实验校教研组每学期都有专题研究的任务,在一学期贯穿始终。我们将一个学期的研究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专题,每个小专题落实到教研活动,成为教研活动的一项主题。如全县小学语文科组2004学年的研究专题为“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在这个研究任务之下又分为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开发、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型模式研究、语文综合性学习学生学习方式研究、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方式研究。
“五个一”工程
为了使青年教师尤其是新教师迅速成才,各实验校应积极开展教学练兵活动,努力实施“五个一”工程。“五个一”是对同一教学内容从备课、说课、上课到思课、评议一气呵成,其中前四项由同一教师完成,评议由科组成员完成。每个教研组每周推出一至二位教师,轮流进行,其余教师参与听课评课。这项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教师对“课”的设计实施、评价有一个完整的体验,与教学实际衔接紧密,对提高教师对“课”的驾驭能力有明显实效,也有益于及时发现教学上存在的问题。这项工作的实施,为年轻教师尤其是新教师的成长发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建立良性运作机制,建设学习型教研组。
1.加强教研组建设
教研组是教学研究组织,它的任务是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工作,以提高教学质量。一个学习型的教研组在推动学校教学工作和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显得尤为重要。要求教研组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开展课例研究。制定教研组长学习制度。每月固定教研组长学习的时间。教研组学习制度,每周安排有各教研组的科组活动时间,科组活动的内容分为思想和业务学习两方面。建立异校交流制度。每个学期和省内外知名学校的教研组至少交流一次。
第四篇:主题校本教研结题报告
《开展主题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合肥市大杨中心小学
2010年6月24日
《开展主题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2008年1月,我校申报的课题《以“城乡互动•乡镇联片”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研究》,经过一年的实验,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老师们通过学习、交流、研讨等系列活动的锻炼,经历了自我反思,同伴协作,有效地促进了专业发展。
随着学校机制的改变,捆绑机制的建立,乡镇学校向城市化的迈进,这给学校发展带来压力,同时也注入了动力,特别是对教师队伍、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纵观学校教师队伍情况,我校没有市级以上的骨干教师,缺少能在学科教学中引领作用的名师。虽然教研组也常常讨论交流,但由于工作经验、教学水平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深度广度都不够,无法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
所以我们想让教师把课堂教学中所遇到的困惑或问题形成教学研究小课题,开展主题教研,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进一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争取打造一支教学骨干。
二、课题的内涵
所谓的主题教研,就是教师在有目的的解决自己教学问题的过程中促进自我提高、发展的一种教研活动和方式。
主要特点:
一是目的性。教师把平常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经过整理、归纳、提炼,筛选出具有意义的问题进行研究。
二是参与性。教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对问题的探索研究,反思总结,不断改进,使专业得到提高和发展。
三是合作性。有的问题靠个人的力量可能是力不从心,因此需要同伴互助,合作探究,在这样的研究过程中产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实现群体共同向前发展。
三、研究的目的1、提升学校教育科研建设,营造出良好的教研氛围。
2、培养教师的问题研究意识,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使教师向研究型转化。
3、促进教师专业的自我发展,打造一支教学骨干。
四、研究的内容
1、改革以往教研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使其有利于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
2、通过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并在研究过程中,让教师体会到课题研究的乐趣与价值。
五、研究的思路
1、健全教研机构,并能很好地履行职责,发挥作用。
2、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课题研究活动,活动内容和形式有所创新。
3、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各教研组研讨为平台,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解决本学科教学和教师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上,创造浓厚的研究气氛和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有较高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性。
4、能够走出去,请进来,与捆绑学校互动交流。
六、课题的实施
1、理论学习统一认识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主题教研的过程是围绕着所探究的问题展开的,当问题明确了,探究过程才有方向。因此,学校在课题在开题后,给全体教师作了“小课题研究指南”的专题辅导,开展了“如何进行小课题研究”的专题讲座。还给老师们展示了主题教研的实例,请专家给教师们讲述名师成长的轨迹,让老师们感到科研就在身边,课题就在生活中。思想上有了认识,对主题教研的开展也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制度保证 加强管理
为了全面推进主题研究工作,我们进一步完善了《大杨中心小学教科研工作条例》,要求原则上以教研组为单位,定时、定主题、定人员开展有效的问题研究。规定课题计划报教研组备案,由教导处、校长室审批。
3、确定课题评审论证
经过一定的前期准备,各教研组就具体的教育教学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酝酿。为了易于操作,我们首先设计了《大杨中心小学小课题研究计划书》,内容
除了一些常规的信息外,还在现状分析和实施方案两方面作具体的要求。也就是说要求申报课题的老师根据具体的问题做具体的分析和描述。
同时,学校组织相关人员,对上报的小课题进行论证、对话交流。为了使每一个课题都能得到具体指导,我们将所有小课题按类别分组,这样使小课题论证得到更有效地进行。经过论证,我校的主题研究真正关注了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关注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做到以小见大,深入浅出。但有些课题选题显得过大,在短时间内无法完成,我们建议个别课题重新调整方案,尽量突显“小”字。
组织大家认真讨论,论证课题,使每位教师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研究方向、主攻的目标。
4、立足课堂 组织实施
课堂是研究的主战场,试验场,教学的过程就是课题研究的过程。
我们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引导教师们关注自己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的现象和问题,思考怎样把自己的设想变为课堂教学的现实,并通过课堂教学来对预设进行验证。
主题研讨的过程,是教师不断反思、不断改进、逐步提高的过程。虽然每个教师都单独承担一个课题,但是,有些问题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够通过自我努力能完成的了得,要突出团队的作用。因此,我们以各教研组研讨为平台,每周五下午开展一次常规的学科教学研讨活动,每次一人一主题,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解决教师在教学中所研究的问题上。
每学期,我们安排一次全校性的主题性集中听评课活动。全校教师每人提供一节实践汇报课,分语文、数学、其他学科三个大组,每天安排3-4节课进行集中听课,当天下午安排一节课进行集中评课,先由授课人谈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再由评课人根据研讨主题从课堂教学的优劣两方面进行详细评析。
为探索捆绑两校主题教研一体化,提高两校教师的教研水平,我们以同课异构模式,让学科教研员和城乡教师聚焦课堂,切磋交流,共研共进,构建学科教学研究的课题,提升教师群体的教学研究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5、自我反思 总结生成及时进行阶段性反思总结,是研究中很重要的一环。
学期末,课题研究的教师及时进行总结。对以前在课堂教学中的验证进行剖析,总结成功的做法,总结失误之处;认真反思实践汇报课的授课过程,斟酌评课人的发言建议,或者是叙事,或者是案例、也可以是反思等。这样,既能对以前取得的经验在理论上升华,也为下一步实验及时发现问题,预想解决的措施。
七、研究的收获
主题教研是为解决某一问题而进行的探究性活动,通过一学年的实验,我们发现,主题教研对教师专业发展起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它可以激发教师自主寻求发展,促进教师内在的自我更新,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1、促进教师理论水平的提升
教师开展主题研究,首先就要寻找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进行理论奠基;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要自始至终以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研究活动和实践活动,并通过研究和实践,或是验证;或是补充完善;或是丰富、发展他人的理论;当研究活动结束,教师要对课题的研究,进行认真总结。在深入的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做法、感悟、进行理论的提升。因此,在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就是教师学习理论、运用理论、提升理论的过程。
2、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
主题研究的课题的选择及确立,其本源来自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教师只有对自己教育、教学实践认真的反思,不断地用新思想来审视自己的工作,才能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教师只有不断地对已发现的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才能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把实践中的问题转化为教育科研的课题。
当然,我们在主题研究的整个过程,每进行一个步骤教师都需要自觉主动地反思自己的行为。通过回顾、诊断等方式对自己的行为,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或修正。因此,主题研究对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3、促进教师探究能力的提高
主题教研的实质就是对问题的探究,主题研究的过程就是对教育问题的探究过程。通过实验,我们把主题教研的过程大致可概括为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制定研究方案、检验假设、得出结论等。这一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离不开对问题的探究。主题研究是提高教师探究能力的良好途径。
4、促进教师专业自我的形成通过主题研究,教师逐渐地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角色开始由知识的传授者逐渐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由教材的执行者逐渐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当一个研究课题获得成功,取得丰硕成果之后,教师的自我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师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感。在成功的激励和鼓舞下,教师进一步形成了蓬勃向上、立志成才的良好心态,专业的心理品质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因此,他们在教学中会更加自信,更加增强对工作的责任感、成功感和满足感,教师的专业自我发展逐渐形成。
八、成果及影响
1、在2009年庐阳区教科研论文评选中,我校23名教师将自己的主题研究阶段成果送去了参评,获得特等奖8篇,一等奖13篇,二等奖2篇。本次参评论文教师多,质量高,这是我们主题教研带来的成效。
2、在2009年庐阳区第四届中小学、幼儿园课堂教学评比中,我校范静、郑家勇、胡有田和陶余华四位参赛老师喜获一等奖,其中范静、郑家勇和胡有田三位老师荣获区“教学能手”称号。本次课堂教学评比,我校共四位教师参加,三人获区“教学能手”称号,教学能手获得率达75%名。
3、在刚刚结束的合肥市骨干教师评选中,我校楚传根、范静暂被评为合肥市骨干教师,现在处于公示阶段,主题教研让我校终于有了教学骨干。
九、问题与打算
一学年的实验,让我们部分教师脱颖而出,多数教师开始向研究者迈步,但在实验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对问题的研究处于表面,教师的专业理论不深,在研究上缺乏专业引领等。不过,我们的研究处于起步、摸索阶段,今后我们将针对以上问题,继续研究。
2010年6月24日
第五篇:“新课程下初中语文趣味性教学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新课程下初中语文趣味性教学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执笔:杨过房(课题负责人)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语文趣味性教学,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首先,语文新课程改革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社会,人类生活充满无限的不确定和不可预期性,一切都在变化之中,学生对社会充满着无限的希望和好奇。在这样一个变化的时代,教育的时间、空间、内容、方式也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学生接受事物的方式也与过去有明显不同。语文趣味性教学的内容面向变化中的整个生活世界,因此,趣味性的语文教学方式也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其次,语文新课程改革必须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近几年来,语文教学改革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尴尬局面,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语文教学没有走出传统教育的怪圈,没有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语文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忽视联系现实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把自己封闭起来。这种呆板的教学理念,使语文教学和改革走进了死胡同。语文趣味性教学,可以为当今的语文教学和改革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有助于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
二、理论依据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这者不如乐之者。”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从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搞好乐中施教和趣味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三、基本内容
(1)语文趣味性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语文趣味性教学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3)语文趣味性教学在各年级段的具体实施要点;
(4)语文趣味性教学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四、研究方法
(1)、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阶段性检测、反馈和访谈法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
(2)、文献研究法。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借鉴各种教育书籍,报刊杂志中介绍的理论和经验,多聆听丰富经验和教学理论的学者讲学,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使课题研究具有科学性。
(3)、经验总结法。研究中,把实践的经验形成报告、论文,使研究成果具有科学性、真实性和实效性。
(4)、课堂实验法。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检验真理的阵地,将各种设想落实进课学教学,探索高效策略。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结论
本课题研究经过阅读专家名著和分析名师课例以及自己的教学体验,对于成功地让语文走进学生情感世界的教学技巧,归纳出初中语文趣味教学十五法:
1.导语引趣法。
好的导语像戏剧的序幕,令学生心驰神往;像巨大磁石使学生倍受吸引;像投石激浪让学生启开思维的大门,点燃智慧的火炬„„把学生引入兴趣的大门,是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重要一步。因此,要非常重视导语的设计。如在讲《狼》时,就说:“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狼和小羊》一文,结果是狼吃掉了羊,假设把羊换成了人,结果又会怎样呢?”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对本文主题的理解做了铺垫。又如在讲《<论语>十则》一课时,可以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有牛顿、哥白尼等,大家知道是谁排在这十大思想家的第一位吗?他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夫子。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就调动起来了。
2.故事引趣法。
初中生都喜欢听故事。在讲课时,迎合学生的这一心理,切合课文内容,适时地给学生介绍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从而引发学生兴趣。例如讲诸葛亮的《出师表》,就顺便讲一讲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木兰诗》、《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等故事性较强的课文都可以用此法。当然,与课文有联系的故事很多的,讲的时候应该有所选择,做到适量为宜。
3.角色朗读引趣法。
朗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些生动浅显的课文,教师无需多讲,只要略加点拨,组织学生朗读几遍就可以了,特别是有些人物对话较多的课文,分角色朗读效果更好。例如讲《变色龙》一课,就可以找几个学生分别摹拟奥楚蔑洛夫、巡警、赫留金等人物的口气
进行角色朗读。在朗读中体会各种动物的性格。又如《皇帝的新装》、《我的叔叔于勒》、《变脸》、《威尼斯商人》等文章如果分角色朗读,学生一定会很有兴趣,教学效果也一定会很好。
4.直观教具引趣法。
初中生接受知识,思考问题离不开具体的形象。在讲《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看云识天气》、《三峡》等课文时,利用教学挂图,再结合挂图讲课文。在讲《猫》、《小麻雀》、《斑羚飞渡》等课文时准备一些标本让同学传看,大家兴致会很高。有时指导学生依照课文内容搞一些小制作,让他们既动脑、又动手,在制作中领会课文内容。
5.情绪感染法。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老师讲课时只有充满激情才能打动学生,创造出良好的情感氛围,如在讲授《海燕》、《背影》、《乡愁》等课文时,可以借助动情的朗读、动情的手势、动情的分析,让学生都进入角色,沉浸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中,讲这些课文时,学生都流下不同感情的泪水。这就是情绪感染的结果。
6.激将法。
俗语说:初中生争强好胜心切,对他们采用激将法更为有效。比如为了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大家积极发言,就可以说:“现在女生已走在前面了,我们男生能甘愿落后吗?”、“巾帼岂能让须眉”、“发言最不积极的一组,下课后全组同学合唱一首歌”这样一激,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7.板书引趣法。
板书是一门艺术,优美的板书具有一定的魅力。板书时,注意布局合理、书写工整,有时也可以根据板书内容的不同而及时变换字体,用彩色粉笔书写重点内容。板书设计也注意形式多样,或表格式、或网络式、或金字塔式。总之,板书时力争将文字符号巧妙组合成艺术画面,以此吸引感染学生。
8.教态姿势引趣法。
教师的表情、姿态、手势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上课讲到兴奋时,情不自禁手舞足蹈,有时模仿课文中的人物动作、姿势和表情来感染打动学生。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捕鸟”动作,《社戏》中“开船”动作,《狼》中“御狼、杀狼”动作„„边讲边演,学生也上台表演,这样整个课堂情绪盎然。
9.情境作文引趣法。
教师有意创设情境,让学生亲临其境观察体验,然后布置写作文,这就是情景作文法.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作文自然兴趣较浓。如笔者班级有两个学生星期日在附近学校玩耍时打碎了两块玻璃,那所学校的校长给人写了一封信。人就抓住这一契机,上了一堂情境作文公开课。具体教学过程是:有感情朗读来信——当事人叙述事情经过——学生对此事进行讨论——学生自己命题写作。这堂公开课把写作和育人结合在一起,给教师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作文《我们的学校》、《校园一角》也可以用此法,带领学生按照顺序观察学校后。再进行写作,效果很好。
10.作文互改引趣法。
学生互改作文,迎合了学生好奇好动的天性,容易诱发学生的兴趣。但在学生互改作文时,教师一定要认真加以指导,提出具体的要求。对学生互改作文,教师要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讲评,以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写作水平。
11.学习竞赛引趣法。
组织学生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这种竞赛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也可以在课
下进行。课堂上,可以经常以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比赛,第一名为龙队,其他三组依次为虎队、免队、龟队,一学期下来,哪一组得的“龙”最多,就给这组的每一位同学发一份小礼物。课猴我也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竞赛、古诗背诵比赛、故事会、辩论赛、手抄报比赛等等,通过这些比赛,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12.班级,墙报引趣法。
初中生应该办好班报和墙报,以活跃班级生活。班报墙报的内容应活泼多样,可以搞一些插图和漫画,也可以搞些“脑筋急转弯”、“开心果”、“猜一猜”之类的小栏目。班报,墙报上的文章最好选登学生的优秀作文,或把班上的优秀作文汇编成《班级优秀作文选》,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3.野外课堂引趣法。
有些课文如果到野外教学,效果更好,如《海滨仲夏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晚上带学生到海边讲授此文;《听潮》也可以在涨潮时到海边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的意境,以此激发兴趣。当然准备要充分,特别要注意安全。
14.语言幽默引趣法。
教师的语言幽默诙谐,情趣横生,学生就会听得津津有味。现在电视和不少刊物上都设有“开心一刻”、“开心果”、“脑筋急转弯”之类的小栏目,上面有不少幽默的话语,教师也不妨在课堂教学上讲它一两句。教师在讲课时偶尔说两句学生熟悉的“班级用语”、流行歌词、俗话谚语、名言警句等,也会引发学生兴趣。
15.表扬鼓励引趣法。
初中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按照学生的实际水平来授课,对学生的要求不能过高,要多表扬鼓励,时常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是对一些差生,也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切忌对学生挖苦讽刺,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初中语文趣味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我们能自觉而灵活地运用一些有趣的方法,渗透新课改的一些理念,就一定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上进入“好之”、“乐之”的境界,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究,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201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