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文百八课读后感
教材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其结构一般有两层: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即教材是如何展示课程内容,它的编写体例是否符合学生认知和发展的水平和规律;深层结构就是编者认为什么该成为语文教材的内容,即什么样的知识和认识形式限制和规定着人提高其语文素养,什么样的语文教材是符合教育的本质的。研究和评价教材,不能仅仅着眼于选文是否文质兼美,知识体系是否严密等,更要着重分析它所隐含的深层结构,它的语文观、课程观和教学观等理念。本研究以夏丏尊、叶圣陶先生编写的《国文百八课》为样本,分析它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进而探讨如何完善语文教材的编撰、评价语文教材有哪些内容和标准等问题。
本文以《国文百八课》作为个案,来探讨语文教材评价的标准和内容,明确语文教材的评价主要有四个维度:一是语文教学观维度,即语文教什么。二是科学化维度,即教材的编写是否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水平和规律,教材应该根据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来构建。三是语文知识观维度,即教材如何选择和呈现知识,是否向学生展示了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教材应创设情境,令学生从经验出发主动积极地构建知识,并把能力训练与情感体验整和起来。四是语文教材观维度,即编者对教材功能的理解,即教材的设计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创设了什么条件。
一线教师的教学研究活动常常是在研究“怎样教”,而对“教什么”的问题触及很少,原因很简单:“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统一?重“阅读感悟”还是重“思维表达”?“语文”之“文”究竟是“文字”“文章”还是“文化”?这些问题专家学者们也各执一词,“任教的老师只能各自以意为之。”(《叶圣陶集》)
第二篇:国文国史三十年读后感
读后感:
近日,拜读了孔庆东老师的《国文国史三十年》一书,读后感触颇深。书中提及“中国近代的失败,败在精神”。华夏文明在经历了汉唐盛世之后,所谓的“蛮性”逐渐流失,尤其是从宋朝之后,这种精神越来越缺失,以至于边关不断受到侵袭,并最终被元朝所灭。而经历了明清两代,中国的蛮性精神几乎消失殆尽。但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中国国力逐步提高,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有钱的国家,清朝的GDP占世界的三分之一,人口几乎占据了全世界人口的一半,也因此当时的中国一直以天朝上过自居。虽然当时贪官很多,但是底层的人民群众生活也过的不错,每天抽大烟,玩烟壶,生活说不上的滋润幸福,极尽的享受。但是那个时候却缺乏侠义精神,也就是所谓的牺牲精神。国家的事没人管,别人的事没人管。那么你能指望这样的中国人去与西方列强打仗,保家卫国吗?
反过来我们看西方列强,那时西方列强的经济与中国相比,相差的不是一星半点,他们不怕失败,不怕损失,他们漂洋过海来到这么一个伟大的国家面前,它就敢于打仗,他们无外乎想占便宜,能占多少便宜就占多少便宜,你说给个香港也行,你说给个广东也行,占一点便宜就可以了。这就是一种精神,就是俗称的“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打败仗就打败仗,反正日子也过的不好,反正也没什么吃的喝的。但是没想到这样的天朝上国这么好“欺负”,于是一发不可收拾,造就了中国近代那一段屈辱的历史。
但是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传承,每当民族危机之际,中国的有识之士就站了出来,他们思索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认为西方列强之所以强大,是因为他们船坚炮利,而我们没有工业,没有商业,于是清朝后期兴起了洋务运动,办铁路、办邮局、办工厂,外国有的,中国全有了,甚至有了一支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但是结果呢?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更是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直至19世纪初期,五四运动以后,涌现出了一大批的知识分子,诸如鲁迅、陈独秀等,他们极力弘扬侠义精神。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就是侠义精神,力量很弱小,几个人制造一点炸弹,就去攻打衙门,一次次的失败,被杀头。其实他们去的时候就知道要失败,去之前就写好了遗书之类的,明明知道要死。但这是侠义精神,有了这种精神,中华民族何愁不强大。
于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了,无数的革命先烈们怀着这样一种为国为民的侠义精神,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中,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最终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了后,一代代的共产党员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中,这也才有了经济的迅速腾飞,中国国力的迅速提升。时至今日,我们的新中国已经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人民物质生活极度丰富。但与此相反的,国人的精神文明却有一定程度的滞后,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冷漠,党群矛盾加剧,官商勾结,鱼肉百姓的事情屡见不鲜,遇到需要帮助的老人,鲜有人伸出援手,等等。类似的事情屡屡见诸于报纸、媒体、网络。我不禁想问,这是怎么了?我们的社会怎么了? 而拜读了孔老师的这本书,我想这也许是由于那曾经的侠义精神又一次的在我们民族的精神中消失了,人们又一次的沉迷子物质享受中,忘却了曾经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驱们。因此作为一个执政党,有责任引导民众重拾牺牲精神,重拾奉献精神。而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我们一方面要极力弘扬侠义精神,让更多的人明白侠义精神,另一方面也要以身作则,首先让自己具备侠义精神,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相信经过所有共产党员的努力,我们必能重拾侠义精神,重铸中华之魂。
第三篇:国文学习心得
学习
心
得
因为优秀,难于卓越 不聋不瞎,不配当家 思考力是万力之源 放下,才能承担 口乃心之门户
不做准备的人,就是准备失败的人 时间----空间:得其时,当其位 民主,但必须集中
领导,就是领袖和导师
与时消息,与时偕行,与时俱进 为恶不近刑 将源兵魂
生命取向要高,生命体验要深,生命能量要强 衣钵传人
托钵布道:托不了钵,就布不了道 人要:精满、气足、神旺
演讲:多排比句,不拿稿讲话等,要气足、神旺 团:口
才
队:耳
人
别人身上的不足,可能是你存在的价值 包容心,同理心 少用“我觉得”、“我认为”等,多用“我们”、“咱们”等 归零、归一 兄弟、战友
“沟通是有层次的” 魂和魄
多用“是的、同意、好的、开始我也这样认为、没错”----认同别人 连续认同你-----例如:连续五遍“老鼠”,然后突然问“猫怕什么?” “以道御术” 同理心、赞美心
你看待别人的想法,会影响别人的行为 认同别人 “儒”,即人的需要 “仁” “义”
财神爷就是比干
阴谋不可外泄,阳谋不可内藏 厚德才能载物
好德如好色
重积德
修德 殊途同归 《易经》、《道德经》等 “忙”,心亡为忙 生活本身就是财富
挣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花”:三个不眨眼(给父母花钱、给朋友花钱、给知识花钱)做人的文化
利他心,敬天爱人,要“舍” 商道,人道和天道
优秀的演讲:文字语言、有声语言、肢体动作 “--”为阴爻,“—”为阳爻(YAO)
宋朝一位哲学家,叫张载,其有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一个人格局要大,生命取向要高,生命体验要深 涣然冰释
相随心生 口乃心之门户 色难
虚极静笃
体道、悟道、得道 明天道、了人道 千金散去还复来 义利合一
求功要求百世功,求利要求千秋利,求名要求万代名 人脉就是钱脉
财大才能气粗 修心才能开智 玩索而有得 镜由心造
学乐、禅喜、法喜、随喜
到了二十一世纪,人要想生活下去,必须回归到2500年前,跟中国的 孔子这样的圣人寻找生存智慧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虽有舟舆,无所乘之。一阴一阳,谓之曰道
达摩的老师:中土,有大乘之象
佛教:生于印度,昌(盛)于华夏,扬名于四海 观自在菩萨 修心开智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贫穷:没有钱,没有时间和空间的人
钱少,是自己的;多了是大家的,再多了就是国家的,再多了就是人民的 有钱要享受,不能活反了 知止而不殆,知足者富
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 出世的真理,入世的方法
领导力,就是获得追随者的能力
人的悲哀:见着好友不交,见着名师不拜 凡是能干大事的人,都是能坐得住的人 “坐得住”:(要)认识自己,反省 最好的企业文化,是做人的文化 一个好的领导人,要有利他心 君子忧道不忧贫 厚德才能载物 好德如好色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重积德-----不能急功近利
一德二命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 德高鬼神惊
格物 致志 诚意 正心,叫内圣(修身是本);齐家制国平天下,这叫外王 修德
修之以德,其德乃真 无为而治
“三教合一”图: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组风;红莲白藕青荷叶,三教本来是一家
殊途同归
虚极静笃 才能自醒 自悟 自觉
虚极生白 死而不亡 弘一法师:“悲喜交集”
一个境界、格局低的人,怎能讲出高远的话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读杂书万卷,不如读经典一藏
知识是学来的,能力是练出来的,能量是修出来的,人的智慧是觉悟出来的杀生,就是为了放生;杀日本鬼子,就是给中国人放生 心门打开,格局放大 沟通上,“色难”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放下,才能承担 时间和空间的转化
人要有敬畏之心,敬天命,敬大人,敬圣人之言 商道,人道和天道 敬天爱人 死而不亡
老子的三宝:一曰慈,二曰检,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失道而后有得,失得而后有仁,失仁而后有义,失义而后有礼 道德的底线
想赚钱,财布施;当领导,要法布施;想成拂,要有无畏布施 要舍 学习菩萨的喜乐舍施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一个人能明天道,了人道,再开启商道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体道、悟道、得道的过程 用出世的智慧,干入世的事情,就很好干了
第四篇:《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读后感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近开始看散文了,梁实秋的《雅舍忆旧》已经看了一半多了,觉得挺有趣。前几天读到一篇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挺喜欢的,就来写写。
这篇文章写的是梁实秋在清华学校读书时的一位国文老师。他学识渊博,无论是外貌还是性格都很有特点,是一个典型的不拘小节的老学究的形象。文章一开头就写他吸溜着的鼻涕和脏兮兮的大褂,风趣幽默,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是科举出身,和很多有名的作家有交情,可见他学术成就之高。只可惜清华当时并不重视中文课程,学生大都对他也是爱搭不理,纵然他一肚子的能耐也没处使,一定很郁闷吧。我又一次为我们曾经的崇洋媚外而哀叹。不过想来我们对不用考试的美术音乐的老师不也这样吗,上课写作业吃东西看小说,老师看着大概很难受吧,以后可不能这样了。
还有一点给我留下很省印象的是他给梁实秋批作文的情节。几千字被大墨杠子刷得所剩无几,固然心里委屈,不过这样一来糟粕全无,留下的都是精华,文章变得虎虎有生气了。有这样的文学功力实在让人敬佩。
读着这篇文章不禁让我想起了鲁迅的《藤野先生》。那也是一位认真负责,有真才实学的.好老师。看来每一个成功的人背后都有一个令他难忘的好老师啊。
古之学者必有师,不论是鲁迅还是梁实秋,他们都是怀着一颗敬佩尊重的心去欣赏看待他们的恩师,深受他们人格的影响,并带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现在有些人的榜样太遥远,都是些歌星球星之类,疏不知我们身边的老是就是我们很好的榜样。
第五篇: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读后感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文章怀念了作者在十八九岁时遇到的一位虽其貌不扬、性格暴躁却十分敬业的国文教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读后感1
老师是我们再也熟悉不过的人了,除了父母,整个孩童时期我们都是和许许多多的老师一起渡过的。幼儿园的老师,小学老师,中学老师,老师的形象一定是千人千面,但每个人心中的老师又似乎总有那么一点共同的东西,那就是老师对我们的“情”
作者梁实秋对他的国文老师的描写,并没有多少尊敬之意却字字带情,他的相貌,动作真是让人记忆深刻“两肩总是耸得高高的,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鼻似的,鼻孔里常藏着两桶清水鼻涕,不时地吸溜着——”而就是这样一位相貌古怪,有伤大雅的老师却“给我印象最深,使我收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是怎样一种情谊使作者对这样一位老师依恋,爱戴,敬仰呢?反复品读文章后,我想是老师敬业精神,是老师对学生的宽容,是老师慈爱的人格魅力打动了“我”,也最终在“我”的人生道路上起着巨大的作用。
作者儿时的狂妄,自大使得他常与老师顶撞,而宽容的徐老师没有对他有多大抱怨,而是在骂过之后,更进一步对我“严加管教”在学习上,对我的作文进行面批;在思想上,更为“我”树立了爱的教育的典范。我这个在老师眼里“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反而受益最大。
在读文章的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了老师对我们的爱体现在许多地方,其实,老师对我们的爱是相同的,就是那种希望我们成才,把全部知识哺育给我们。即使言语激烈,那也是因为恨铁不成钢。所以,我们需要珍惜老师对我们的爱,因为这一份爱不在嘴上,而埋葬在老师的心中。
在读文章的过程中,我还感受到对师爱的理解也不能局限于狭小的范畴:一个眼神,一句鼓励,的确蕴含着老师对我们的深厚感情,而批评教育则更包含着老师们的爱岗敬业,伟大与胸怀。而这种伟大与气度正是源于对学生的一腔热爱,这师爱平凡而伟大,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热情,是一种对无私的道德感情,是一次无悔的牺牲。所以我们更应学会尊师敬道,学会报答老师对我们的感情。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读后感2最近开始看散文了,梁实秋的《雅舍忆旧》已经看了一半多了,觉得挺有趣。前几天读到一篇“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挺喜欢的,就来写写。
这篇文章写的是梁实秋在清华学校读书时的一位国文老师。他学识渊博,无论是外貌还是性格都很有特点,是一个典型的不拘小节的“老学究”的形象。文章一开头就写他吸溜着的鼻涕和脏兮兮的大褂,风趣幽默,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是科举出身,和很多有名的作家有交情,可见他学术成就之高。只可惜清华当时并不重视中文课程,学生大都对他也是爱搭不理,纵然他一肚子的能耐也没处使,一定很郁闷吧。我又一次为我们曾经的崇洋媚外而哀叹。不过想来我们对不用考试的美术音乐的老师不也这样吗,上课写作业吃东西看小说,老师看着大概很难受吧,以后可不能这样了。
还有一点给我留下很省印象的是他给梁实秋批作文的情节。几千字被大墨杠子刷得所剩无几,固然心里委屈,不过这样一来糟粕全无,留下的都是精华,文章变得虎虎有生气了。有这样的文学功力实在让人敬佩。
读着这篇文章不禁让我想起了鲁迅的《藤野先生》。那也是一位认真负责,有真才实学的好老师。看来每一个成功的人背后都有一个令他难忘的好老师啊。
古之学者必有师,不论是鲁迅还是梁实秋,他们都是怀着一颗敬佩尊重的心去欣赏看待他们的恩师,深受他们人格的影响,并带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现在有些人的榜样太遥远,都是些歌星球星之类,疏不知我们身边的老是就是我们很好的榜样。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读后感3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离不开老师,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有自己难忘的老师。梁实秋先生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给我们讲述了给他一生影响最大的老师。
梁实秋先生用简洁幽默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相貌古怪,不休边幅的国文老师——徐先生。这位国文老师虽然随时都吸溜着两条鼻涕,但他的文学功底就如他鼻子里的这两条“溪流”悠远流长。这位徐先生善于诵读,虽然他的腔调不美,但他能把文字里蕴藏的意义好像全都给宣泄了出来。许先生是位貌似严厉,实则感改正自己不足重视学生发展的老师。有一次作者冒犯了徐老师,招来一顿怒骂,却也引来了老师对自己作文特别的关注。梁实秋先生给我们刻画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同是也给我们刻画了一个伟大的老师。
在我看来一个好的老师应该具备足够的学识。同时,一个好老师对于学生而言他不能是一个“神仙”,让学生在与我们共同学习的过程中,让孩子真实的靠近老师,让他们真的能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当老师与学生产生了情感上的交流,那么老师就真正的走近了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的感情,就更容易成为学生喜欢的好老师,我的生命中就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几位老师。
我的启蒙老师姓胡。那时,胡老师是位40多岁的中年妇女。也许是因为她自己是母亲的原因,所以她除了教给我们文化知识之外,她给予我们最多的就是母亲般无微不至的关爱。寒冷的冬天,我们这群小懒猪往往因为赖床空着肚子来学校。又冷又饿的一上午,我们在教室里根本无心听课。胡老师知道了,课间的时候她会将自己准备的馒头片烤成金黄金黄的馒头干。我们这群“饥饿”的小鬼,再也不用饿着肚子听课了。在我童年的记忆中,那一页页金黄的馒头片成了儿时最美的色彩,因为它溶入了浓浓的师爱。
大学的时候有位姓张的老师,年级不算太大,在我们这群女孩子当中她像一个大姐姐。她对待学生特别宽容,虽然我们经常闯祸,他却很少教训我们。即便是学校给我们开出惩罚的条例,她也总会和校领导一再协商,有时候甚至会一人扛下来。作为十八,九岁的女孩子的我们,要满对很多问题,学业,感情,就业等等。当我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开始迷茫的时候,她总会出现的你的面前。她会给我们讲讲她的故事,我们就会知道自己该怎样做了。现在看来,也许张老师真的没有那么多的故事,但她真的是一个会用故事教育学生的高手。
当自己真正成为老师的时候,才真正的体会到做为一名老师的不易。面对不吃早饭的孩子,我会怎么样对待他们;面对犯了错误的孩子,我会怎样处理他们,当真的用老师们曾经的心去面对我的学生的时候,才明白那幸福并辛苦着的感受。不敢奢望我的孩子们也将我刻画成梁实秋先生的徐老师,只求我的爱能在他们的回忆中带来一丝的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