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喻建宏 新课程改革与农村教育现状之思考
新课程改革与农村教育现状之思考
姓名:喻建宏
单位:山阳县中村镇中心学校邮编:726403
【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给农村基础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我镇在积极推行新课程改革之际,也广泛开展关于农村教育形式与课程改革的关系,努力探索适应农村教育形式的课程改革,也
为课程改革尽可能不受农村教育形势的影响而积极探索。
【关键字】新课程改革农村教育现状思考探索
新课程改革给农村基础教育注入了活力,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困惑。
一、教学手段先进性的挑战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发生转变。而这些转变顺利实现的一个前提就是需要有现代化教学硬件做支撑。但是,目前农村学校在新课程实施中普遍面临着教学硬件“跟不上”的现象:
有些学校有一定的教学设施,但是利用度极低,学校缺乏有效的利用教学设施的管理体制,更缺少此类管理理念。
有些学校有制度,有人管,但是矫枉过纵,先进的教学设备的利用却被繁琐的制度挡在了门外,老师开玩笑说:“还是一支笔、一本书、一张嘴、一块黑板的好,不用找领导批条子,找管理员要钥匙,找总务人员审核,找完了,下课了。
有许多学校甚至连一台微机也没有,更谈不上互联网的运用。教师的教学还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上。教师无法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和信息,影响了教师观念的更新和知识的更新;学校管理仍然是依靠“本本”管理,无法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学校缺少理化生实验室和必要的实验用品,教师无法进行演示实验教学,学生无法动手实验研究;教室缺少音像设备,有限的光盘、磁带等只能成为摆设,教师即使有好的教学思想、教学设计,也无法在课堂上有效地组织和落实。落后的教学手段给农村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带来了挑战。
二、教师素质全面性的挑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思想、知识、能力等多方面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目前,从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构成上来看,呈现年龄偏高、学历偏低的特点。部分学校还存在代课教师、非师范类教师,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在以下几方面严重制约着农村新课程的实施:
一是老龄化思想和思想老龄化。部分老教师受固有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严重,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的现象,缺乏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认为实施新课程是年轻人的事,与己无关。教学中很自然地还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受年龄影响,学习的热情和效果也大打折扣,所以,这部分教师基本上在教学上采用老路子,施行老套子,思想上混日子。个别年轻教师受社会对教师地位的歧视和农村教师职业高危化影响,思想消极被动,不思进取,把教师职业低俗化,敷衍应付。教师职业高危化也是影响教师思想动力的根本因素。近些年,农村学校校园暴力剧增,教师成为校园暴力的直接受害者,教师的人身合法权利得不到有 1
效保障,在校园暴力降临到教师身上的时候,教师只能采取忍气吞声,打掉的牙咽到肚子里的做法,血淋淋的暴力事件一次次给教师的教训是:忍了比不忍要好得多。没有那级司法机关或政府机关为教师的权益站出来说话,当然,停留在文件上的提高教师待遇的口号还是不断的。
二是教师培训落后。做好教师培训工作是顺利实施新课程的基础。教师观念的更新,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把握,更多要依赖于教师培训工作。可是,目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选送培训和校本培训不到位的现象。
培训不到位一是培训机会不多,每次上级的培训总是要求“精英”参加,希望能起到带动作用,但是事与愿违,镀金回来的精英并没有衣锦还乡之后积极投身到本校教师培训中,他们只是注重自己的培训记录上多了一笔资本。当然这也与某些领导有关,因为这应该算是学校整体工作筹划,而不是某个“精英”想当然的事。二是培训费用咋舌,前几年的每次教师培训费用都要培训者出,当然培训与晋职等挂钩,所以面对有限的名额,教师只能积极伸头挨宰。现在虽然由参加培训的教师所在的学校报销培训费用,但是,越来越高的培训费用成为了学校极大的一笔开支,苛刻的报销之外,教师个人也要承担不小的一笔话费开支。
选送培训不到位,主要原因首先在于学校领导认识不到位,选送意识不强。同时,很多学校的教师是包班教学,外出就会影响校内教学。缺额的教师编制导致,中途走人,谁来代替的尴尬局面。所以,每次被派出培训的,大多是位于闲职的三流教师,而学校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基本上都位于一线的,走了每人替代。教师不能外出培训,影响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与专业理论知识的完善,影响了现代教育信息的了解和对新课程的把握,不能高标准、高起点地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工作,学校不能形成实施新课程的骨干教师队伍。
校本培训不到位,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学科教师数量不足,缺少校本培训的师资和条件,开展专业培训和教学研究很难形成氛围并保证质量,校本培训停留在低水平的集中学习材料上,开展有效的研讨式、互动式、参与式、反思式等多种校本培训有很大难度。校本培训缺乏实用性、针对性,不能满足工作所需,不能解决教师教学中发生的问题。
三是教师自学自研落后。新课程强调学科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教师传统的专业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加强自学自研,不断“充电”,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把加强自学自研作为职业发展的需要来对待。可是,农村学校由于受地域、经济、硬件等条件限制,可供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源极为有限。许多学校没有网络,缺少图书。有限的图书得不到及时更新,多数已经过时,有的教学书刊掌握在领导手中,得不到有效利用。教师自学苦于没有资料可学,自研苦于没有资料可查,搜集资料,完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策略受到影响,解决教学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少辅助资料。另外,由于学校学习资源的限制,教师外出培训成果在校内得不到巩固练习和及时消化理解,不能内化和深化,久而久之,出现培训成果的流失。教师自学自研的落后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四是新课程专业引领落后。农村教师由于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对新课程的组织实施感到困惑,有畏难情绪,所以,必须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引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农村学校普遍感到新课程实施的“明白人”太少,力量不足。虽然部分教师参加了一定级别的培训,但是由于受自身素质和群体环境的影响,新课程的转化率不高,不能较好地将培训所得转化为教学实践,很难成为学校实施新课程的骨干和带头人。另外,由于地域特点,学校课改工作
缺乏上级业务部门经常、有效的指导。对课改实施引领的力度不大,制约了农村学校新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领导者素质的挑战
校长是新课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没有校长的组织参与和引领,新课程实施很难推进。
首先,部分农村学校校长对新课程的认识还存在误区,认为当前评价学校办学质量和教师教学质量还应该看学生的学习成绩,看试卷分数,看升学率,实施新课程是先进学校的事,是以后的事,有等待观望心理,实施新课改的积极性不高。还有部分校长认为实施新课程是教师的事,组织管理是主任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无需对新课程进行深入细致的全面了解。由于校长认识上的不到位,不能把新课程实施纳入校长行为,使新课程实施缺乏有效的领导和组织管理,致使农村学校新课程实施工作处于被动地位。其次,部分农村学校校长不是“业务型”校长,而是“事务型”校长,擅长和热衷于事务管理,不擅长抓业务管理,自身业务管理素质薄弱。面对新课程,缺乏系统的学习与研究,缺乏细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了解和掌握的也多是理论层次和观念层次的内容,而对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实践参与不够、研究不够,不能与教师一道研究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能发挥有效指导和引领作用。教师实施新课程多数属于“自由”状态。部分校长属于“官本位”型校长。在工作中不能成为学校教研教改的楷模和倡导者,而官位十足,对待普通教师做法粗暴,摆官架子,讲官腔,说官话。严重的官本位思想和作风沉重地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更容易使工作浮于上边,不切实际。那些投其所好,喜浮夸而不踏实做教研教改的人成了校长的红人。而真正积极投身教学探索的越发消沉,失去动力和灵感。
四、课程资源多样性的挑战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的教育效果。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两部分。就校外课程资源来讲,农村学校极为有限。没有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社区资源——图书馆;没有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对学科教学形象直观理解的场所——科技馆;没有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理想信念教育的历史文化宝库——博物馆;没有改变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的优越条件——网络资源。校外课程资源的不足,给农村学校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挖掘、开发带来了难度,限制了农村学校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使他们为课程资源不足而发愁,教师只有教教材、学生只有被动学习教材的状况一时难以改变。
应对现实挑战,促进农村学校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是摆在各级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农村学校及教师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只有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切实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农村学校校长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他们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为实施新课程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才会使农村学校的新课程实施工作真正呈现出春光明媚、生机盎然的景象。
第二篇:农村集体经济股份改革的现状与思考
农村集体经济股份改革的现状与思考
陈* 随着我市农村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各乡镇也积极推行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既提升了农村集体经济的服务能力,又较好地维护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在促进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农村集体经济实行股份制,是通过明晰集体资产归属,明确集体经济成员利益权益及分配的一种新型集体经济形式,是新时期集体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重要意义
(一)推进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有利于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健康持续发展。长期以来,农村集体经济在发展农村公益事业,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保障基层政权组织正常运作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一些地方的集体经济存在产权不清、主体不明、权益不清、流转不畅的状况,部分村组的集体经济出现收不抵支甚至资不抵债,可持续发展令人堪忧。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推进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建立产权清晰、权益明确、利益共享、保护严格、流转规范、监管有力的现代产权制度。
(二)推进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有利于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我市一些地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快,越来越多的村组实行集体分配分红,但各种因经济利益分配而引发的矛盾也日益增多,特别是农村出嫁女、代耕农、招郎女回迁户等群体的利益诉求,群体性上访事件时而发生。同时,村改居后,新迁入的居民与当地原居民在集体资产所有权与受益权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只有推进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做到产权清晰、股权固化、利益共享,才能妥善解决农村各种深层次矛盾,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三)推进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有利于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目前的农村经营体制,难以建立有序有效的农村资源流转配置机制,导致城市化的成本增加,矛盾增多;农村集体经济分配制度又造成部分农民死守故土,小富则安的现状,有能力的不愿走出去,需要的人才进不来,这是制约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推进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才能赋予农民长期而稳定的股权,减轻农民对集体的依赖,实现土地、资本、人口的合理流转流动,加快农村城市化的进程。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明晰产权主体、理顺产权归属和分配关系为主要内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夯实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基础,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集体经济实行股份制改革,一般应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拥有一定规模的经营性资产;二是有较高较稳定的经营性收入;三是多数干部群众有改革的愿望和要求。改革应根据各地实际进行,不搞一刀切。
2、资产完整,产权明晰。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后,可以采取一刀断的办法把股权配置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个人,以股份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建立与市场经济条件相适应的产权管理制度和资产营运机制。
3、民主公正,阳光操作。实行股份制改革的集体经济组织,要根据改革的具体内容,依法依政策拟制改革的具体操作方案和有关规定。凡多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反对的改革事项,不搞强制推行。
4、依法依规,严格程序。实行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必须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尊重历史,照顾现实、实事求是,妥善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保障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成员的合法权益,有效解决农村特殊群体的利益保障问题,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三)目标要求。实行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须达到以下几个基本目标:
1、集体资产存量清楚,价值总量真实;
2、产权主体明晰,股权设置合法合理;
3、组织机构健全,监督管理体系完善;
4、经营机制灵活,农村集体资产实现保值增值;
5、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权益得到保障,以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为契机,形成有效解决农村出嫁女、招郎女、代耕农、回迁户等特殊人群在农村各项改革中的权益分配模式。
第三篇: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困惑与思考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困惑与思考
新课程,要求有新的教育理念,用新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
通过对《语文课程标准》学习,理解了语文课程的性质、目的,课程目标的基本理念,要达成的目标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明白了课改要体现为变“课堂”为“学堂”,变“教师主导”为“学生主体”,变“重学习结果”为“重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基于此,初次接触新教材,应用新教材,对自己原有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组织、教学角色等重新定位,重新构思,精心备课,力求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真正实现 “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能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下学习”。
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有诸多困惑与思考。
困惑之一:自主、合作、探究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无法开展。原因是:
1.学生基础差。学生阅读面较窄,阅读能力较差,对文字的理解能力不强,大多数学生阅读文章的水平只停留在类似故事会、故事情节较强的文章,难以理解一些富有哲理的文章。
2.学习习惯差。学生主体精神丧失,厌学情绪严重。学生没有自学的习惯,特别是B类班级,有相当部分的人不愿学习。老师要求完成预学案,要求学生课前准备材料等,学生往往不做或不能不成,导致第二天教学无法预期完成,更无法自主、合作、探究。
3、学生词语贫乏,语言表达能力差,无法用准确的词语把自己的思想表达清楚。
4、学生无参与意识。教学初期,我曾经作过尝试。
在教学中,降低难度,精心设计提问,坚持多问,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启发学生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信心,有自己的见解。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坚持了三周,教学内容落下一大节。我想,也许一个月、两个月能有点成效,但完不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怎么办?
困惑二:语文学习的目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语文应用能力、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素质,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有个性的
发展奠定基础。但有的学生本身无学习意识,也无学习目的,也不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
困惑三:必修教材中每篇课文后练习中的最后一道题,是对学生能力提升,知识的拓展是非常有用的,设计意图也很好,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完成题目。但学生无此能力,教学无时间启发,学校也无法提供网络支持。因而只能放弃不做。
困惑四:教材中理想地设计了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名著导读三个板块的内容,只是形同虚设,老师无法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平台,学生也无意识、无能力达成此目标。我们应该怎么做?
困惑之五:教学任务加重,加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要提升教学质量就很难。高中课改实施后,语文教学已分为两个系列,第一个系列有五个必修模块,按现有要求,必须在高一和高二上学期的前半学期内完成,这样,每个学期现有的教学任务,就由原来的一本书6个单元变为了两本书8个单元。
困惑之六: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与学生表现不同一。
高考改革方案明确提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均记入考生电子档案并作为高考录取的参考依据,考生按志愿从高分到低分投档后,招生高校可在进档考生范围内,按照公布的招生章程,参照考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及综合素质评价录取考生。
评价手册中要求学生拟定每学期的发展目标,要求各科任教师在该期内对学生平时成绩,阶段性成绩给出定性评价,但在评价管理过程中,只重结果的评价,而无过程的监督。如此,对学生行为目标的养成,不良行为的纠正,不但没有帮助,反而助长了弄虚作假之风,培养了学生不学的风气。
第四篇:高中新课程改革理念与教学实施的思考
高中新课程改革理念与教学实施的思考
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全省推行以来,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在实践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也进行了深入地思考和积极的实践,如何进一步使新课程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本文试从理念和教学实施两个方面谈一些看法。
理念篇
贯穿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指导我们这次新课程改革的根本。我们都知道,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理念支撑的实践是盲动的实践。教学观念是教学行为的内在依据,掌握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是高中新课程有效实施的必要前提。当前新课程改革中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不足或者说不能把新课程的理念内化为教育工作者自己的教育信念是导致新课程改革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那么,我们高中基层教育教学工作者应当准确理解和把握哪些理念昵?如何在课程改革中具体体现这一理念? 我认为首要把握如下几个理念。
一、要从宏观上正确认识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和定位问题。普通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最高阶段,其培养的对象将要现实的面对人生的选择,面对社会。如何引领高中生由青少年阶段进入成人阶段,顺利通过人生的十字路口,是普通高中教育应该关注的基本问题。《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明确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方案》超越了传统的普通高中教育“升学教育”和“就业教育”的双重任务的主张,把普通高中教育的基本任务定位于培养高中生的健全人格和公民基本素养。应该说,这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最根本的价值追求。而当前基层教育中一方面高唱着素质教育和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赞歌,另一方面上演着愈演愈烈的全国性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教师、学生节假日得不到休息已是司空见惯,各学校为追求本科升学率,强制性的生成艺术生,全省参加艺术类考生达16万,追求本科升学率是其重要的推动力,教育如此畸形般的发展让人担忧。高考升学率几乎成为评价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尺,这不仅与新课程改革理念背道而驰,而且成为制约新课程改革的重大障碍,也从根本上不利于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因此对高中教育性质和定位的重新审视是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首先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1
二、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致力于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把握的重要理念。早在古罗马时期,普罗塔克就曾经说过:“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教师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就会对学生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它不仅影响着教育效果,也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从师学习的受教育者,但学生不是被动填装知识的“容器”,不是接受教训、听话的“驯服工具”,而是活生生的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体。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要努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带领学生走进知识”,也就是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要授人以渔。教师要认识到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让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而不是告知学生现成的结论。
2、学生是富有个性和差异性的。“学生”是个整体的抽象的概念,它却是由一个活生生的、存在差异、各有个性、有血有肉、有思想的学生个体组成的。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要善于看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短处,要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学生之间差异的表现反映在不同方面,我们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转化差异,视差异为财富,因材施教,各展其长,这也才是真正的有教无类。
3、学生是发展的人。高中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尚未定型的时期,可塑性很强,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能。教师应当辩证的看待每个学生,既要严格要求、更要关心爱护,正确对待学生身心发展不足之处和思想行为上一时的缺点错误,通过正面教育、矫正,使他们获得新的发展。
4、学生是生活世界的人、是文化中的人、是时代中的人。学生是生活世界的人,不是“书本世界”的人,因此教育要回归生活,联系生活,追求实现教育本身具有的生活意义,教育要面向学生的教育,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只有这样,教育才充满生命的活力,才具有生活意义,才能把学生培养成生活的主人。学生是生活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人,因此教育不能脱离特定文化背景来影响学生,相反学校应成为具有文化魅力的场所,教育活动要创设浓郁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其中去理解文化遗产的精髓、去批评、发展人类的文化遗产。
2当前,学生生活在一个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因此,教育要适应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时刻考虑学生的时代特征及时代发展对学生的新要求,体现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精神。基于此,我们不难理解为河我们的虬忆苦思甜”教育收效甚微,那就是我们没有把学生放到一定的时代背景下来施教,因此当我们抱着多年的传统观念来审视和教育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学生,便感觉到有些力不从心和难以理解了。
三、树立正确的教师观。
传统教育给教师的定位,“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新课程背景下,应当树立怎样的教师观。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的教学观、德育观和教师角色要随之发生变化。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 创造性的劳动。教学不在传授,而在激励鼓舞,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实现以下几方面的行为转变。一是由重“教”向重“学”转变,二是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三是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四是由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转变。
教学实践篇
对新课程的理念认同和接受并不能代表转化为教师的一种素质,如果新的教学理念没有转化为教师们自己的教学决策,没有转化为常规的教学行为,高中新课程就会在实施中处于“穿新鞋走老路”的尴尬境地,出现“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课堂教学却是涛声依旧”。所以再好的理念不能落实到课堂教学也只能导致新课程改革的失败。从理念到教学实践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新课程的理念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教师要致力于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首先,教师要把新课程的的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教育信念,真正做到“要我改”变成“我要改”。同时要把新理
3念渗透到自己的教学决策与教学行为,这包括在新理念的指导下,确定教学具体目标、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预计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活动。
其次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主动转变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完全由教师来讲授,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成为课堂知识的垄断者,忽视学生的思维和认识,教师只满足于我完成了教学任务,忽视了学生的发展。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欲望被扼杀,学生的思维被遏制。恹恹欲睡,强打精神便成为这些课堂的写照。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善于将课程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具体说来,就是将以“定论”形式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形式,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同时问题的设计要更加关注现实生活,这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和学习欲望。当然问题的设计与展开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实际而进行,既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核心问题、突出问题、也可以完全由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要注意的是问题式的教学方法并不排除讲授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选择教学方式。
二、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传统的学生学习方式是单一的接受式学习,会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消失。在实践中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书本便是典型),学生学习成了被动的接受、记忆的过程,这便窒息了人的思维能力,摧残了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其弊端便是难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从而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长远来看也就无法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难以构建起学习型社会,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创设。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为何难以落户中国,是否也与长期以来我们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些联系呢?高中新课程的方案明确提出“要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这些要求,在高中教学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三种更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方式。
有些学者指出“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培养学生主动、独立的学习能力,为学生自主发展和适应社会奠定基础。研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为学生能够创造出更多的新的思维产品奠定基础。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协作、分享精神,为学生在社会性的群体中适应和发展作准备。这三种价值取向互相并行而
4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此观点明确说明了三种学习方式应在高中教学中结合使用。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进行合理的搭配,灵活的根据各种学习方式的特点加以选择,当然包括接受性的学习方式。
当然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是多样的,除了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引导,特别是注重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的引导,自我监控能力的引导、探究性学习的引导。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新课程改革正在日趋深化,其成败关系到民族的发展、国家的命运。新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作为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更要以积极的态度学习新课程理念和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并投身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中,为民族的振兴作一份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2、《新课程的教学实施》
3、《素质教育观念学习纲要》
第五篇:(省一)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困惑与思考
语文课程,让我欢喜让我忧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困惑与思考
萍乡市芦溪中学邓少明
2009.03.20
引言:语文课程标准的提出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股春风,人们纷纷聚集《标准》的解读、建议与展望,但是新事物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语文课程改革有一个长期探索与不断进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在前进中困惑、在困惑中徘徊、在徘徊中前进。我们必须用理性的头脑直面现实,用积极的心态释疑解惑,用坚定的步伐昂首前行。
摘要:1.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与传统教学并非截然不同,教师也不必用否定传统的“全新”目光看新课程改革的教学。2.不能片面地追求课堂的“热闹”,让一些无效的学生活动冲击了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目标。3.教师光靠一册课本、一本教参、一只粉笔就可得心应手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了。4.不认为新编高中语文教材与初中教材脱节,只是觉得在有些方面的处理上有欠缺。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困惑与思考
2008年秋季起,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我省全面拉开了序幕。经过近一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感新课改后老师们的工作更忙碌了:一方面,我们在努力学习新课程理念,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力争最优化服务于学生;另一方面,新课程改革毕竟刚刚开始,对于我们的绝大部分老师来说仍然是一头雾水,普遍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困惑。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目前站在课改前沿的老师们存在的几点困惑以及我对这些困惑的思考:
一、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学模式是否与传统的截然不同?
2008年7月,我有幸参加了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班的学习。短暂的几天培训,除了几位课程专家给我们作了大量的通识培训外,还邀请了几位名师现场开课,供所有的培训老师观摩。听完后分组讨论,大家充分肯定了这些课例的优点,但有些老师提出困惑:“这就是新课改的课吗?似乎没有多少新的东西,我们以前也是这样做的嘛。”还有,在去年我们备课组的一次评课会上,一位老师介绍说:她在教必修①第一单元现代诗歌时,先给学生讲现代诗歌的特点和如何鉴赏诗歌,接着让学生自读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并且质疑和指出自主鉴赏中遇到的问题,然后再用两节课进行比较赏析和讨论交流。她感觉效果不错,但同时也质疑:“我这样上课是在搞课改吗?”另外,还有高
二、高三的老师也经常问“新课改课到底是怎样上的呢?”这样的问题。看来,老师们是在用“全新”目光看待新课改的语文教学,认为新课改的语文课应该是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截然不同的。
那么,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堂教学真的与传统的截然不同吗?我认为,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很难明确的,更不能套上一个“新课改的语文教学模式”来推广,因为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采取哪种教学方法或模式,根据《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要求都应该具有以下这些特征:“第一,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该体现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并重;既要重视预设目标,又要重视可能出现的非预设性目标。第二,在教学内容上,不仅包含学科学习内容,而且要注意引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
第三,在教学的方法上,注意多种方法在日常教学乃至一堂课中的综合使用。第四,在教学的呈现上,注意利用问题情境和现代教育技术,以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第五,在教学的顺序上,遵循‘先学后讲’的次序。亦即先经过学生自主或合作性的学习、探究,教师再进行点拨。第六,在教学的组织上,尽可能多地利用师生、生生互动,加强合作与交流。第七,在教学评价上,采取多元、发展、综合性的评价标准,以学生的生成、发展、问题解决能力、自主性等高水平的学习结果作为评价依据。”
由此观之,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与传统教学并非截然不同,教师也不必用否定传统的“全新”目光看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革教学方法,积累了不少可以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扬光大的宝贵经验,如我们已经娴熟掌握的启发式、点拔式、讨论式等。更何况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着优良传统,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广大语文教师的不懈努力而不断发展。如魏书生重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六步教学法”,钱梦龙的 “自习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的“四式教学法”,这些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着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为当前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可以说,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对传统课程的继承与革新。
二、新编语文教材的使用是在“增负”吗?
不少语文教师认为,新教材的使用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老师也为完成教材的教学而疲于奔命,因为新教材的内容比旧教材更多了,过去一个学期学一册,一册课本有六个单元,每个单元有四篇课文。而如今,新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分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必修课程由“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都包含“阅读鉴赏”四个单元,每个单元有四篇课文,另外还有“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等内容,而且要求一定要半个学期完成一个模块的教学任务。学时少,内容多,这难道不是“增负”吗?若按如此算法,旧版教材就比新教材的“负担”更大,因为旧教材除了必修本,还有厚厚的一本约有80多篇诗文的语文读本。因此,不能用课文数量的多少去衡量新教材是“减负”还是“增负”。
这种“增负”的抱怨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它反映了有的老师仍墨守传统的“教教材”观念,把教材当作“圣经”,而不是“用教材”。在传统观念中,教材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教师的任务是教学,每篇课文都不放过。如今世变时移,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教师的教材观也应更新。教材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知识载体,教师不应拘泥于教材,而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构建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至于教材怎么用?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独特理解和学生的实际进行灵活处理,把教材当作学材,把教本当作学本。课程标准变了,高考也在不断改革,而我们的语文教学依然墨守成规,势必如以
前那般说法:“戴着镣铐跳舞”,这怎能不感到新教材是给学生“增负”呢?不过,从另一个角度上我赞同“增负”的说法。俗话说“博学为师”,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教材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选修课的开设,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教师光靠一册课本、一本教参、一只粉笔就可得心应手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了。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语文老师要努力学习,更新观念,提高文化素养,精心钻研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校本课程。压力确实比以前加重了许多,但在这辛苦的学习与钻研中,实现了“教师与语文课程同步发展”,实现了教学相长,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还追求课堂“热闹”吗?
首先,我们对新课程改革理念下课堂教学的“热闹”要有个正确的认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一改以往教师常常“独霸”课堂而造成课堂死气沉沉的局面,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了,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动的接受知识了。譬如,我在指导学生总结语文第一模块的课文时,要求学生根据“必修1”有许多篇蕴含悲情的特点,从“悲情美”角度去赏读分析课文,分组研读,大胆讨论,各抒己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样,学生们既梳理了知识,又品尝了探究的乐趣;既积累了知识,又培养了审美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对于新课程改革理念下课堂教学的“热闹”我们不能简单看待,因为这种为学生创设良好自主学习情境的“热闹”,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审美能力,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应大力提倡和推广这种扭转学生学习语文的被动局面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但在我们的现实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发现有些老师片面地追求课堂的“热闹”,让一些无效的学生活动冲击了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如,有一次听一位教师讲《荆轲刺秦王》,她开头是一番感人肺腑的导语,再是简单地解释字词,然后进入重头戏“课本剧”演出,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话剧《荆轲刺秦王》,最后由学生评议谁演得好,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都“动”起来了,而且似乎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演课本剧本无可厚非,但曲解了课文的寓意,把课文改编得面目全非,使之庸俗化,类似“戏说”之类的闹剧,如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怎能不令人啼笑皆非?如此片面追求“热闹”的课堂气氛怎能不会让人们对新课程改革产生困惑?这种片面追求“热闹”的课堂教学藐视“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的新课程理念,徒有形式,而无实效,违背了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
去年下期开学不久,我对自己执教的两个班级同学的初中语文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很热闹,但老师讲得很少,训练不到位,许多同学感觉没收获,尤其文言文教学,仅仅是读读课文、理解句子大意和讨论文章内容写法等,没有注意到文言知识的积累,也没有形成文言学习的思维习惯等。从我近一年来的教学实践来看,教师能否树立在“高效、实效”基础上“热闹”的语文课堂教学观是问题的关键。
四、新编高中语文教材与初中教材是否脱节?
近一年的新课改实践中,经常听到学生叹息“高中语文怎么这样难学?怎么就没有初中那么轻松、有趣呢?”许多老师也抱怨“高中语文教材与初中教材脱节了”。笔者的妻子是一个初中语文教师,因而对初中新教材及新课改有所了解。我不认为新编高中语文教材与初中教材脱节,只是觉得在以下两方面的处理上有点欠缺。
(一)、语法知识的淡化处理。语文语法知识早已作为非考试知识,在所有的初中语文课改教材中找不到一章关于语法知识的内容,因为这块知识的缺失使得高中的许多知识点无法讲透,特别是古文教学更是让我们头疼,教师只能生硬地将一些语法现象讲给学生听,而学生也无法做到真正理解,更加不会举一反三。语法知识向来是语文学科的基础,它可以不是考试点,但却应该是知识点,而且应该是最基础的知识,学生语法知识的有无,不仅影响语文学习,甚至还会不同程度的影响英语学科的学习。
(二)、初中语文课改中重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对工具性的重视不够。“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初中语文课改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知识非常重视,重视培养学生的过程体验及思想上的升华,却忽视了对学生运用语文能力的培养,比如学生对一些基本的应用文体掌握得不够好,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较好,而书面表达能力尚不足(错别字、病句较多)等。这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又增添了负担,学生对知识的体验不少,但却无法将这些体验表达出来,这就没有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总之,实施新课程改革任重道远,但已势在必行。站在课改一线的老师们要一如既往更新观念,创新思想,总结经验,开拓进取,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