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要善于积累自己的课堂作品

时间:2019-05-13 07:48: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教师要善于积累自己的课堂作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教师要善于积累自己的课堂作品》。

第一篇:语文教师要善于积累自己的课堂作品

语文教师要善于积累自己的课堂作品

北京市一零一中学 程 翔

文学家有文学作品,艺术家有艺术作品,那么,语文教师应该有什么呢?应该有自己的课堂作品。一个教师,三尺讲台几十年,备课本写满几大摞,教案数以千计,这就是教师的财富。这些教案不一定都是成功的,但其中必有精心之作。把这些精心之作集中起来,就是一本课堂作品集。

遗憾的是,很多教师不重视积累课堂作品,随教随扔,退休时盘点教学人生,没有留下什么东西。这是职业意识不觉醒的表现。我建议,对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要进行职业意识的教育,使他们意识到所从事职业的重要性,意识到课堂作品的重要性。教师职业的觉醒既是自信的表现,也是教育教学的幸事,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什么是课堂作品?它应该包括以下内容:第一,优秀教案。一个好的教案,必然是反复实践的产物,必然是反复打磨的结晶,必然是包含了教师的心血之作。第二,优秀论文。一篇好的论文,必然是教师提炼升华的产物,必然是体现理论探索的产物,必然对其他教师具有一定的启发性。第三,优秀报告。一个好的报告,必然是教育叙事的典范,必然具有感染力和教育价值。

课堂作品的标准是什么?应当具备以下标准:第一,体现了教师对所教内容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第二,体现了教师精心的设计和巧妙的构思。第三,包含了师生双方情感的 参与。第四,体现了学生课堂生成的效果。真正达到这四条标

准,是很不容易的。

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实现的,没有十年八年的钻研,没有三轮五轮的磨炼,是不行的。因为语文教师要想实现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单凭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人生体验的支撑。这是语文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显著特点之一。对于那些刚参加工作,既没结婚也没孩子的青年教师来说,他们理解课文时就会“隔”;而对于那些上有老下有小,阅历比较丰富的教师来说,他们理解课文时就比较容易。古人讲“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青年教师在理解和把握课文时要虚心向老教师请教,老教师在备课时要善于把自己的人生体验与所教内容结

合起来,拉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

当然,理解到位了,把握准确了,并不见得教学效果一定好,还需要设计。好的教学设计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是明显的。之所以强调教学设计的重要性,是因为教师面对的是未成年 人,教师与学生之间,教材与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巨大差距,没有设计,学生就不可能很好地掌握教材,也就谈不到学习效果。所谓设计,就是在教材与学生之间架设一道桥梁,让学生通过这道桥梁去掌握学习内容,进而变成自己的东西。好的教学设计,我们称为教学艺术。能够达到教学艺术的境界,那自然是课堂作品了。一名语文教师,一旦实现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区分教学高下的关键就是教学艺术了。当然,设计和教学之间还不能画等号,有了好的设计,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不一定能达到教学艺术的境界。但是,没有好的设计,肯定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肯定不能达到教学艺术的境界。课堂作品中的教学设计,包含了教学实践,是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的结果。

情感的参与,指的是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对课文的情感因素产生了共鸣,进而引导学生产生了共鸣;二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两种情感参与。前者是师生针对课本的,后者是教师针对学生的。这两种情感参与互为影响,互为作

用,并交融在一起,有时难分彼此。我们以《雷雨》的教学为例来说明这一道理。《雷雨》中的情感因素是很丰富的,但是在学习它之前,学生无动于衷。教师的任务在于使这种外在的课本中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得到,并进入学生的情感世界。由于学生原本内在的情感因素中有悲悯之情,再加上教师的启发引导和熏陶感染,外在情感和内在情感就会发生碰撞交融,进而融为一体,产生共鸣。这里,教师一定要善于调动学生内在的情感因素与课本的情感因素进行对接,即实现情感参与。教师对学生的鼓励、期待之情,与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回报之情,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但过去不受教师重视,甚至有的教师简单地认为,教师只要对课文的感情理解到位了,学生自然就跟上了。事实证明,这种理解是不对的。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程度,与教师的鼓励、期待之情是成正比的。

情感的东西不是靠自学就能实现的。当下有的地方推行教师少讲、学生自学的模式,是有道理的,尤其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教师要少讲,多留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但是,对于情感的熏陶,对于培养美好的人性、人情来说,单靠学生自学就很受限制了。所以,教师的启发引导、必要的讲解,是不可回避的。教师情感的参与,也包括教师必要的讲解。所谓声情并茂,往往就是指教师的讲解。

学生课堂生成效果,指的是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任何课堂都要讲究效率。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课堂效率的认识有偏差。比如,简单地把目标达成度作为衡量课堂效率的标尺。笔者以为,衡量课堂效率,主要不是看目标达成度,而是看课堂生成效果,至少是二者并重。目标达成往往是表面的、短暂的、假象的,而课堂生成才是内在的、长远的、真实的。有人 说,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不在学习内容上,而在学习方式上。此论有理。应试教育采用简单机械的方式让学生强化训练,重视结果,为的是应对考试。素质教育重视的是学习内化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注重发展。毕业年级的教学,应试不可绕行;常态下的教学,则应以素质提升为重。

我们评价一堂课,关键是看学生变化的方式。学生上课前的起点是怎样的?结束时学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教师采用什么方式让学生发生变化?这是评价课堂作品的标准。

我们的教学首先应该体现这种阶梯式的发展变化。它包括三种变化:兴趣的变化,学生开始没有兴趣或兴趣较低,经过教学之后,学生产生了兴趣或兴趣浓厚。理解的变化,学生 开始不理解或理解不深刻,经过教学之后,学生理解了或加深了理解。能力的变化,学生开始没有能力或能力弱,经过教学之后,学生有了能力或能力提高了。这是课堂教学的目的。其次,学生的这种变化,不是教师奉送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靠学生自主学习获得的。这就是生成,是最重要的。

有人会说,语文教师的课堂作品大多是些垃圾,无甚高论。这话不对。语文教师的课堂作品固然要对教材作深入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但其主要价值不在于此。理解是基础,是前 提,建立在这个前提之上的教学设计和情感参与,以及实现课堂生成效果才是最有价值的。打个比方说,教师本人能爬上泰山固然值得肯定,而教师能够引导鼓励学生爬上泰山更值得肯定。登山运动员比学生快得多,但不能引导鼓励学生爬上去,他就只是好的运动员,不是好的教练员。评价课堂作品,关键是看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发生了怎样积极的变化。

积累课堂作品,其数量当然多多益善,但关键是保证质量。课堂作品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步:第一步,选择。课堂作品是建立在过往教学的基础上的。教师在反复教 学的基础上,选定有特殊感觉的课文或课题。所谓特殊感觉,指的是熟悉、有突破,教学效果好。第二步,撰写。如果是教案类的,最好写成“教学实录”,也可以写成“教学设计”或“教学思路”;如果是课题类的,最好写成论文,也可以写成报告。第三步,操作。所谓操作,指的是在实践中验证的过程。如果是教案类的,最好在多个班反复试教,发现问题,以利提高。试教的过程中邀请专家听课,课后提修改意见。还要征求学生的意见。如果有教学论方面的专家更好。第四步,完善。要从三个方面来完善:语文专业方面、教学论方面、学生活动方面,涉及心理学、教育学、语文学、教学论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的问题。课堂作品形成的过程,是推敲琢磨的过程,是不断自我否定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经过多次试教,经历各种意外情况的考验之后,一个具有普适性的教学方案才算是基本确定下来。

当前,有一种教学观点,叫做“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师的作用体现在组织、启发、引导、激励和解疑上。这一观点是有道理的,因为它体现了教学的普遍规律。但是,课堂作品又是具有个性特点的。课文内容不同,文体、语体风格不同,理解和设计也会有明显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讲,课堂作品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体,偏废任何一方都不可取。课堂作品除了对学生具有教育教学价值外,对其他教师还具有启发和借鉴价值。若从教师培训的角度讲,后者的价值更大。

一个教师每学期写一篇课堂作品,一年就有两篇,工作十年就有二十篇。一个语文教师工作三十年,就可以积累五十篇左右。这些课堂作品包含了现代文和文言文,包括了小说、散文、戏剧和诗歌,还包括了实用文。这些课堂作品,既有新授课的,也有复习课的,还有活动课的、研究性学习的,可谓文体兼备,课型兼顾。如果一个教师能积累到几十篇,就可以出一本个人的课堂作品集。许多优秀教师都有自己的课堂作品集,泽被广大青年教师。

第二篇:教师要善于推介自己-班级管理

教师要善于推介自己

文/严丽荣

新学期开学,一部分教师会任教新的班级,接触新的学生;学生都对新教师充满期待,渴望了解自己的任课教师。这时——

新学期开学,一部分教师会任教新的班级,接触新的学生;学生都对新教师充满期待,渴望了解自己的任课教师。这时,新教师做好自我推介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利于师生间的熟悉,迅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也有利于教师的教育和学生的学习,提高任课教师的感召力,激励学生上进。

可是,一些教师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很不重视,也极不情愿。他们给新学生上课,开始往往只说说自己的姓或在黑板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告知学生自己教某某科,然后就直接进入课堂教学,不愿向学生全面、深入地推介自己。新教师如此简单的自我介绍,苍白无力,不能满足新学生的好奇心,自然也不利于当下的课堂学习和今后的师生交往。

学校曾经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中小学生不知自己任课教师姓名的大有人在,更不用说老师的电话是多少、办公室在哪里;学生私下里交流,为分清楚哪一位老师,就在老师前面加上任课科目,如语文老师、音乐老师等;学生见到老师,不管是谁,都称呼为“老师”。

美国学者戴尔·卡耐基曾说:“不要怕推销自己。只要你认为自己有才华,你就应该认为自己有资格担任这个或那个职务。”而几乎所有的营销专家都认为,“推销产品之前首先要推销自己。”

教师,教书育人,其实也是在向学生推销知识和信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存等。学生往往因老师的尊重、信任、学识、人格等,敬慕老师,亲近老师,从内心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诲,进而喜爱某学科,并立志取得好的成绩。可是,学生对老师的这种“敬慕”、“亲近”的情感,来不得半点拖延,需要即时产生,以利于学生更快地投入任课教师所授课程的学习。一个连自我都不愿推介、不善推介的教师,如何能让学生了解你、接近你,并很好地接受你的教育教学呢?

在自我推介中,教师首先应报出自己的姓名(在黑板上书写出来)、电话号码、办公室位置、邮箱博客等;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工作经历、性格特征、兴趣爱好;提出自己的学科观念、学习理念、纪律要求,等等。必要时,还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实物、照片。这种坦诚的推介,能帮助学生建立对教师良好的第一印象,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好感,进而产生独特的教育功能,给学生以成功的信心和力量。

教师也需要得到学生的肯定。作为中小学教师,应适应新形势的变化,转变观念,主动出击,学会展示自己,推介自己,成为有威望的学生课堂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学生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三篇:语文教师要善于布置语文作业

六、语文作业要渗透开放性。将学生置于一个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1、让思维开放。目前,在我们的学生作业题目中出现了许多生活新名词“组词”已被“找伙伴”“最佳搭档”代替;“扩句”已被“枝繁叶茂”“缩句”已被“瘦身运动”所代替;找错别字则变成了“火眼金睛”这样一来,学生对作业就会产生别样的兴趣。

2、向生活开放。一是作文课上的“实物”搜集,名言警句的积累,从书报杂志上、精彩广告等的“语言”搜集;二是小组合作的调查、访问报告;三是观察积累,学生观察禽畜的生活习性,蔬菜和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家人干活、聊天的情景„„

3、向个性开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课文中可延伸、可拓展的地方,鼓励学生发散、变通,自由大胆地想象。写出自己的感受,独特的见解。如《穷人》一课的续写„„

总之,教学是艺术,作业设计同样是艺术,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地探索和实践,我们就能不断把新的教育理念引向更为广阔的空间。

一.家庭作业要具有多样性这里的多样性主要是指形式的多样。也就是说,家庭作业既要有书面的,也要有口头的;既要有动脑思考的,也要有回忆与记录的;既要有个人独立完成的,也要有小组合作完成的;既要有亲自实践的,也要有大胆想象的;既要有模仿的,也要有创新的。这一点西方一些教育先进国家已经给了我们诸多启示。如英国中小学的作业就主要有四种类型:即实践作业(指有教师指导的各种实验、独立观察、独立完成的美术作品及各种动手能力的测试);书面作业(指客观性测试,其形式主要有回答简答题、抢答题、写随笔、论文、观察报告、评论、调查报告、科研项目等);口头、听力作业;表演作业。而《美国孩子放学以后干什么》这篇文章则记载:“美国学校普遍重视孩子们的课外阅读。老师要求学生每天晚上睡觉前读二十分钟的书。读什么书完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到自家附近的图书馆去借阅。每天所读书的时间、书名及页数都要记录,每周五交给老师。老师每周做一次统计,然后给予达到规定要求的学生以物质奖励。”而我们平时布置作业时,也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采取不同的作业形式。如:学了一些寓言、童话故事,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去把故事讲给家长听;学了一些有关某地风土人情的文章,我们可以让学生来当小导游,向“游客们”作精彩介绍;学了一些写景的文章,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读;学了一些课本剧,我们可以让学生担任其中的角色,进行表演等等。

二.家庭作业要有趣味性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兴趣是能量的调节剂,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因为有兴趣,就会减轻疲劳感,就不会感到负担过重。因此,老师在设计家庭作业时,也要注意引发学生的兴趣。我在今年国庆放假期间,就布置了这样的家庭作业:“第一,在假期里认真观看影片《开国大典》,学一学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时的声音,看谁学得最像?第二,搜集各种素材,出一期“国庆小报”,看谁出得最好?”等到国庆假期结束之后,同学们在课堂上便争先恐后地要学毛主席讲话的声音,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而“国庆小报”也是办得有声有色。这么一项充满趣味性的作业,不仅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激发了学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已不把作业当作负担或任务来完成,而是把它当作一件自觉自愿的事来看待了。

三.家庭作业要有创造性

即在家庭作业中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鼓励学生敢于求异。因为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高压”的影响,语文家庭作业中单调统一的东西太多了,学生失去独立思考、独立感受的机会,与此同时,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富有创造性的作业肯定是会受到学生欢迎的。如:学了《司马光砸缸》之后,我们可以布置这样的家庭作业:除了用石头砸缸之外,你还有什么办法能救缸里的小朋友吗?;学了《凡卡》之后,我们可以布置一篇想象作文――《信寄出以后„„》,让学生续写课文。这样的家庭作业,可以擦亮学生思维的火花,使他们不断闪现创造的亮点。

四.家庭作业要有探究性

新课程特别倡导学习方式的变革,其中就包括探究学习,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作为教学环节之一的家庭作业当然也不能例外。如:上周五在教完《两小儿辩日》之后,我就布置了这样一个家庭作业:“两个小孩子的问题难倒了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孔子,你能在课后查找有关资料,帮孔子来解答这个问题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行动起来了:乘着双休日,有的到书店找书,有的询问家长,有的上网查询,有的翻阅自然书„„忙得不亦乐乎。结果同学们在交流时分析得头头是道,还谈到了地球的“公转”与“自转”、“直射”与“斜射”、“地球绕太阳运行时的轨道是椭圆形的”等一些科学术语。这样的作业,让学生学到的不止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岂不是两全其美吗?

五.家庭作业要有层次性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每位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各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设计家庭作业时要有层次性。

一方面,教师可以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然后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如:教完《学弈》以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

1、结合书上的注释,把课文的意思写出来;

2、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写出你学了课文之后的体会;

3、把课文的内容用小品的形式表演出来。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和能力来选择相应的作业。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布置相同的作业,然后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我曾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一位低年级教师是这样布置抄写作业的:会写的字可以不写,不会的字一个写三遍,第一遍要写正确,第二遍要写好,第三遍要写得又快又好。这对我启发很大,虽然是同样的作业,但层次性却很明显。

六、家庭作业要有时效性

即在适当的时机,我们可以设计一些与时事、政事有关的作业,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我在斧山亚运会期间,就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家庭作业:每天记下中国队获得奖牌的情况,用简短的语句写下自己的感受,每天晨会课上组织学生交流,学生对此当然是乐此不疲;在十六大召开期间,我又给学生布置了另一项作业,每天阅览报纸或收看《新闻联播》,记下十六大的有关情况,然后在教室板报上开辟“关注十六大”专栏,每天轮流让学生撰稿、誊写,结果学生谈起十六大,还颇有一股“学者”味儿呢。

七.家庭作业要有人文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目标中的地位,将它们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因此,语文家庭作业也应该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我在教完《荔枝》一课,便布置了这样的家庭作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自己的爸爸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要求在日记中写出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于是,有的学生帮助妈妈干家务,有的学生帮爸爸卖菜,有的同学帮爸爸妈妈做饭„„通过这次作业,同学们不仅了解到了父母平日里的辛劳,而且也增强了他们的家庭责任感。我想,这不光是一次家庭作业,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

总之,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家庭作业,并不断优化,将学生从单一的“抄写”中解脱出来,采用多种方式与手段,激发学生作业的兴趣,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能动、愉快地完成语文家庭作业。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强调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说明了语文练习的重要性。练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形成熟练的技能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但很多人显然曲解了新课标精神,讲“练”不讲“效”,于是乎试题、练习、同步训练、同步检测,铺天盖地,打开网络,更是题海汹涌。于是随着课改的深入,反而逐渐形成了“语文课本+教辅资料+大量练习+频繁考试”的急功近利、快餐式的语文教学的“新局面”。建立在题海战术上的语文练习显然是低效、无趣的。

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练习的意义,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在改革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致力于学生语文练习有效性的研究。笔者认为所谓语文有效练习,就是能促进语文学习、提高学生成绩而又不增加学生负担的练习,显然,练习不在多,而在有效。具体表现为:对学生答题和应试能力的提高有效;对减轻学生学习语文的负担有效;对语文学习的知识构建有效;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兴趣有效。

有效练习就必须优化练习设计,减少练习过程中的无效劳动,这是“减负”的关键,是有效教学理念的最明显体现。如何优化?笔者以为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

一、目标明确,能够达成这里的目标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课标的要求,一是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师首先应该熟悉课标,对初中阶段全部教材体系、课程标准有明晰的把握。做到心中有数,明确教学的方向,并就此展开教学设计,这样的课才会是重点突出、有效的课。其次教师应该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然后围绕这个目标设计练习。练习设置和课堂教学目标一致,这是有效的前提。教师首先应保证教学目标的可达成性,能够实现,“然而我们的教师对此研究得不够,往往误把„目的‟当作„目标‟,导致一堂课的任务也要写上„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学生写作技巧‟或„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等这些对得不明、错得不白的语言,或者说是„正确的废话‟”。

二、精选内容,重点突出

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有效率”,因此有效练习必须是以改变过重的练习负担为目标的,必须以减少学生练习量为标志。有效的练习贵在举一反三,训练精要而答题能力有显著提高。反之,练习做得再多再难,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进步与能力提高。当然,减少练习内容并不是简单的做减法,而是做精心的筛选,根据教学目标,从大量的练习内容中挑选出最本质的最主要的东西让学生练习,以保证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同时教师还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努力开发、生成好的练习题。

精选练习,因为重点突出,没有照顾到所有的“考点”,很可能使学生在某一次的考试中分数下降,但长远来看,减轻学生负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办法。何况“有效教学”研究最终的衡量标准就是“学生成长”,而这种成长将不单单用成绩高低来作为衡量标准。[4]题海战术,并狠抓落实,让学生因为怕老师而写练习,可能会马上提高学生的分数,但这样的学习是被动的,是纯粹的为老师而学,“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离不开教,学生虽然获得了知识,但学习能力并没有真正的提升” [5]那么所谓兴趣,所谓学生的发展终究是不可能的。

三、关注差异,有层次性

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来设计练习,照顾学生的发展水平,力争让每个学生在获得轻松、愉快、满足、成功的心理体验。

笔者认为教师每布置一份练习最好能够身体力行,“下水”先做,或者自拟题目。每一份练习都有它的特点,教师“下水”了,才会从整体上把握所布置练习的难度系数和这一份练习设计的优缺点,才能明白题目的指向性是否明确,以便及时修正。也才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精到讲评。自拟题目更是好办法,“经过我们的研究,会编试题的教师如果心态正常,一般说来,他的学生课业负担就不会太重。否则,教师自己很少或几乎不编试题,他所教的学生往往负担就过重。”

四、形式新颖,内容丰富

单一重复的习题训练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需要常变常新,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做好记,尤其在设计基础知识方面的练习时,要力求丰富、新颖。有人通过故事来要求学生填写虚词“而”的用法,故事说:某生丑而笨,故博学而日参省乎已。晨则匆匆而起,昼则乡终日而思,功到而成绩优。师赞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也。”一日,某生正苦读于教室,一贵公子前曰:“君而有意,同去观电影?”某生决然曰:“而翁总经理,吾父一工人而已,吾须苦读而求功名!”学生津津有味地读故事,会心一笑地理解并记住了“而”的并列、递进、修饰、修饰、结果、转折、假设、你、语气、承接等多种用法。据此,教师可尝试创编一些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趣味习题:知识闯关、猜谜、对联等。实践证明,这样灵活多样的练习学生是很乐意做的,更能激发学生练习的欲望。诚然,这样的练习不可能每节课都出现,但偶尔为之,让学生在完成练习中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潜能,增长见识,形成能力,无疑是非常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

有效的练习需要教师有创造性,还需要教师博览勤记,积累丰富的练习素材。练习题目的水平和出题教师的水平是息息相关的。

五、贴近生活,延伸拓展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练习要适当向课外延伸,课内外结合,要体现“大语文教育”的思想。新课标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我们的语文课堂练习应充分伸展其触须,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延伸拓展,使课堂教学的节奏和社会发展的脉搏一起振动,使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跨入广阔的社会语文空间的桥梁。

六、及时反馈,注重方法

练习和考试是手段,提高质量是目的,评讲是关键。练习完以后要及时讲评,以便及时发现学生练习中的错误,让学生纠正,避免重复犯错,使学生有限的精力进行有效的练习。对学生容易犯错的知识点,要在订正的基础上进行方法的归纳,避免机械重复。教师在设计练习的时候要注意前后有一定的相关性与衔接性、系统性与渐进性,应该及时再巩固、再练习。对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二次练习,实现方法的迁移,形成能力。比如作文讲评之后应该及时让学生把上次作文重写一遍,或者写一篇同类的作文,这样的讲才会落到实处,才有效果。

教师应指导学生建立错题集,尤其是需要识记的基础性内容、粗线条的精要的答题“规律”与“方法”,要整体清楚。教师应重视答题规范的指导。在做阅读练习时,很多学生都能理出答案来,通常字数还蛮多,只是不一定在点子上,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跟有些问题指向不明,出得不规范或答案本身不贴切有关,一方面跟学生答题不得要领或不合规范有关。因此,首先,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表述清楚,指向明确;其次,教师要认真听清学生的回答,并给出中肯评点,包括该问题求索的信息有哪些,回答时怎样注意瞄准问题怎样注意层次。必要时,教师应板书规范的书面答案,使学生养成力求答题思路清晰、表述完整成句的习惯。教师的示范作用是很重要的,能够培养学生的笔记习惯,并激发学生对教师的信赖感和对学习的兴趣。

七、保证时间,活动充分

要保证适当的课堂练习时间,一节课上尽可能保证10-15分钟的课堂练习时间。有足够的时间才能保证足够的练习量,课堂练习量少,对所学的知识只能停留在基础层面的练习,不能深入,课堂效率自然不高,教学效果也不好。重要的是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语文的练习大部分是思维的练习,没有足够时间,就会造成学生的浅尝辄止,无法完成知识构建。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相信学生不愤不启,真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要营造安静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展开有效的思维活动。要和学生强调珍惜有限的课堂练习,勇于尝试,同时教师应对学生的练习及时作出评价,让学生在得到教师的肯定及指导并且获得方法后,兴趣更浓,学习的劲头更足,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更高。

当然并不是每一节课都必须有课堂练习,练习还是要根据课的内容来决定,练习毕竟只是手段,内容才是中心。也不是每一节课都要有相同的练习形式,练习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提问、小测、竞赛……都可以成为练习的形式,而且练习也必须是多样性的,否则学生的兴趣就会消失殆尽。

“教者若有心,学者必得益。”设计练习,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创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因人而异,设计有效的语文练习。总之,有效的练习不在于多少,在于教师的“用心”。

新课程标准从阅读能力、阅读兴趣等方面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学生创设了更多的阅读途径。原有教材是按知识系统进行排列。

学生已有课堂练习较多地进行机械层面的操练,往往引起老师在课上为完成练习而上课,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不能真正达到二期课改的目标。

从理论上讲,语文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听、说、读、写为途径,如何体现学生已经听清、读懂、会说,由于评价手段的滞后,大多都是放任自由。我们往往过多地注重写,忽略了其他几个方面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难以获得全面的发展。所以,此项研究旨在进一步探索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有效练习的形式与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成果与分析

1、根据不同的课文设计学生喜爱的作业

(1)开学初,我们先通读了两套教材,(H版和实验版)对教材有一全面深入的了解,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课后练习进行深入研究:有的课文,我们从朗读的角度入手,朗读是获取信息、积累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是理解语言的有效途径。在读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够学习语言,吸收词汇,摸索语法习惯,感悟他人的思维和表达方式,从而为运用创造条件。在读的过程中,由于吸收了他人的表述内容和表达方式,进行了这些方面的建构,学生可以将读到的感悟到的信息转化为内部语言,将获取的素材迁移为口头表达材料,通过思维的逻辑转换,为说提供了内容和方式,从而能“出口成章”。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学生把说的内容整理、润饰后就可以形成书面语言,逐渐形成“下笔成文”的能力。然而有时我们往往会因为朗读作业无法检查而忽视了对朗读作业的布置,老师们经过商量,决定借鉴英语老师检查口语的方法,通过朗读作业录音,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比如《桂林山水》、《十年后的礼物》等。

(2)平时对于古诗的学习,我们采用较多的方法就是通过自读,小组讨论,再到大组进行交流,然而每一个诗人在写古诗时,大多都是有感而发的,在古诗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故事,我们何不在学习古诗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将古诗改编成故事呢?于是,课题组的老师们决定从《赠汪伦》这首诗入手,进行有效练习的尝试设计。在课堂上,老师们将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在学生学习了这首古诗后,请学生把它改写成一个故事?由于是第一次尝试,学生都感觉很有趣,于是一个个故事便应运而生。

(3)我们还打破了教材中文章的体裁,从新教材《失去的一天》和《奴隶英雄》这两篇文章入手展开研究。由于这两篇文章浅显易懂,里面包含着深刻的道理,而且也深受学生的喜欢。其中一篇是记叙文,另一篇是课本剧。将这两篇文章进行一下整合,在上完这两篇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将两者的体裁进行互换,将《失去的一天》改为课本剧,将《奴隶将军》改为记叙文,由于这样的设想,打破了以往学生单一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自己来做做小编剧,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起来,他们很快地就完成了这两份作业,我们趁着学生这份新鲜劲,紧接着又布置了《一份特殊的作业》,要求学生将参与此次活动的过程、感受写下来,学生都感到有话要讲,因此不一会就洋洋洒洒地将文章写好了。

此外,以课本为载体,在课堂内设计有效练习,有的文章从写作的角度入手,进行有效练习,将课文中的内容进行扩写、叙写或改写

比如,《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粹,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增加文学底蕴,对其中政治风云,历史背景,人物形象都能有所涉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其中的某一方面进行研读,喜爱研究政治风云的,以故事会的形式,向大家介绍了当时的风云突变;研究历史背景的,以知识打擂台的形式,让每个人都能较好地了解当时这一特定的时代背景;研究人物形象的同学,有的给曹操提出了忠告,有的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而称颂,有的为鲁肃的忠心耿耿而赞叹,更有的为姜维的聪明才智而叫绝……

同时我们又对《三国演义》这部巨著的文学造诣上进行了初步的感悟。大家积累很多三国成语、歇后语、俗语、对联等,这样,对故事情节有了更好的理解和体会。这样,从课文研读到内容衍生,再回到作品,整个三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这种兴趣的驱使下,学生们纷纷那起手中的笔,与文章中的人物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结合教材中的写作要求,以《XX,我想对您说》为题,展开了对话。

第四篇:教师要善于“推波助澜”

教师要善于“推波助澜”

王士吉

(山东 王士吉)

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刚开始上课学生的思维积极,课堂气氛活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课堂气氛转为沉闷。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以旁观者的态度看待自己与教学过程的关系,教学失去了主体,教学效益低下。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是由于学生的大脑兴奋中心进入疲劳“波谷区”所 致。

(附图 {图})

学生在听讲过程中,其大脑兴奋中心是随着时间的演进呈曲线变化的。而且,这种兴奋中心不是长时间固 定在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里,而是随着刺激物的变化而不断转移、变化的。刺激的强度降低,就会导致学生的 求知欲下降,这时学生的大脑兴奋中心就会进入疲劳“波谷区”。在这种“波谷区”里学习,学生感到疲倦、厌烦,对老师施加的影响漠然置之,学习不再是他们的自觉行动,而变成了与自己无关的事情。

要想改变这种不良状况,教师必须善于“铺路搭桥”,精心设置教学中的“波澜”,刺激学生的兴奋,让 “波谷区”产生“振荡”,使学生的疲乏感在短期内消失或不产生疲乏感,在愉悦的情绪中顺利地接收教师所 传授的知能信息,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

所谓“波澜”,就是指在教学主体部分的一定发展阶段,教师科学地利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创造出良 好的教学审美情境,使学生的心理、情绪在认知需要的发展进程中,形成某种程度的亢进和起伏状态。在教学 实践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设计“波澜”。

一、设置悬念,启动“内驱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学生进入迷津的地方,教师要抓住关键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的 “内驱力”,诱发其探索意向,把学生引入求知的境界,形成教学中的“波澜”,使疲劳“波谷区”产生“振 荡”。

如在《七根火柴》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的含义,及时地提出了“这篇小说的主人公 是谁?”这样一个问题,由此激活了学生的思路。一部分同学认为:课文对卢进勇的描写较多,对无名战士所 写甚少,卢进勇是小说的主人公;另一部分同学认为,无名战士持有七根火柴,围绕火柴所发生的一切体现了 作者想要阐发的一种精神,无名战士是小说的主人公;还有的同学认为,课文描写卢进勇的笔墨较多,对无名 战士的叙写也重要,两人都是小说的主人公……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这时,我对学生见解的是非 曲直不立即作判断,而是鼓励学生对疑难问题去做进一步的思考、探索,故意设置多重悬念,制造学生的缺憾 感。进一步发问道:“如果说小说的主人公是无名战士,作者为什么还要花那样多的笔墨来写卢进勇呢?”这 样的提问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波澜”。学生紧扣课文,抓住一个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深入地领悟着文章的 含义,无形中,无名战士的形象越来越高大了,同学们的心被深深地触动了。我接着问道:“无数的革命先烈 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献出他们宝贵的生命,我们应该怎么办?”这一问,激起了学生更大的感情波澜,很多 同学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疲劳“波谷区”由于“波澜”的出现轻松地度过了,填满了“波 谷区”的是同学们思考问题的紧张活动。

二、运用讨论,求“共生效应”

采用讨论的方法设计教学中的“波澜”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赞可夫指出:“当我们给儿童提供机会,让 他们和同学、教师交流自己的知识时,这会使他们欢欣鼓舞,使课上得生动活泼,造成一种集体工作的气氛。”(《和教师的谈话》)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都有一种自我表现的欲望,特别是青年学生,为了阐明自己的 观点,他们会竭尽全力找理由、查依据,在相互激发中得到共同的提高和发展,即产生“共生效应”。

教学《驿路梨花》时,我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重拟了课文顺序,又进行了片断朗读,变序复述等教 学活动,课的内容即将完成,学生松了一口气,注意力开始分散,我发现这种情况后,及时提出了“课文不是 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不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方法是否就这一种呢?你还有其它的组材顺序吗?”这样一些问题让 学生讨论,仿佛在一池静水中投入了一块石头,激起一层一层的浪花。一位同学说:可以从瑶族老人打猎写起 ;另一位同学说:可以从老余第二天早上修房子写起;还有一位同学说:可以从梨花姑娘出嫁写起。全体同学 思维极为活跃,注意力完全集中到创造的对象上来。在相互的激发中,人人都想找一个与众不同的方法,学生 在积极进取的情景中获取了新知识,享受到了创造和劳动的自豪感。这样的讨论不仅使学生的疲乏感消失,而 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直观,激趣解难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通过视觉获取的信息约占大脑获取信息的百分之八十五。要想使疲劳“波谷区 ”振动,必须重视发挥视觉的优势,利用板书、图示、录像等增强刺激物的强度,协同各种感官,使教学过程 由抽象变具体,化静态为动态,以提高感知效率。

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课,把诗歌的内在节奏转化为学生的心理节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我 在范读课文、理清作者的思路之后让学生朗读全诗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时,学生出现了焦虑状态,活跃的课堂 气氛受到压抑。发现这种情况后,我及时给学生出示了表明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图示:

(附图 {图})

图示把抽象的思想感情变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利用视觉的刺激,有效地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学生看着图示,吟着诗歌跨越了思维的荒漠,体会出了诗人怀念的深长、感激的沉重、控诉的淋漓、讴歌的热情、咒语的酣 畅,把握住了诗歌的内在“节奏”。

再如,《荷塘月色》的描写意深景清,但让学生体会意境时,很多学生茫然无措。他们由于对“舞女的裙 ”、“凝碧的波痕”、“笼着轻纱的梦”、“光与影有着合谐的旋律”等形象费解,造成了思路的阻滞,进入 不了意境。我适时地放映了电视片《荷塘月色》,让学生看着电视,对照着课文去体会,形象与思维有效对接,互相激发,抓住了学生,使他们顺利进入了意境,享受到了审美的愉悦。

上述两例均运用了直观教学的方法,借助视觉形象,化难为易,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和想象,避免了 疲劳“波谷区”的出现。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教学“波澜”的方法不止以上三种,而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论何种方法,其意图都应 在于用极短的时间迅速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将学生引入预期的情境,使其注意力在审美感染影响下向更 高层次集中,形成对“波谷区”的强有力的冲击,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善于“推波 助澜”既是一种教学的基本功,也可以算是一门教学调控的艺术。

第五篇:教师要善于换位思考

教师要善于换位思考

——关于“假如我是服务对象”活动的一点体会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这句话就是要告诫我们遇事要“换位”思考一下,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教育的精髓。教师要养成换位思考的良好习惯,时时变换自己的角色,站在领导、家长和学生的角度去换位思考。只有换位思考,才能对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及性质趋向有更全面、更客观的把握,从而保证自己做出客观、科学的判断和选择。

一、站在学校的立场思考

学校和学生很多时候都是利益共同体,而教师作为学校管理的执行者,如果作为教师,自己都不同意学校的安排,那么如何让学生接受学校的意见呢?所以我们应该尝试站在学校的立场去思考问题,那样我们在工作中就会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快乐。

二、“假如是我的孩子”——站在家长的立场思考

过去我很难体现家长们的心情,如今我已经身为人母,我的儿子也有了他自己的老师。我发现自己作为家长,自然的对老师有着很高的要求。例如:有高尚的情操、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深厚的人文素养、广博的知识沉淀、阳光而充满激情、语言生动表情丰富、课堂简约而有效、对学生公平公正、有创新精神等等。经过“假如是我的孩子”的换位思考后,我理解每位家长那种“望子成龙”的心态;并且清楚的知道作为教师有着它本身的职业要求,必须懂得哪些事情该做好,哪些事情不能做,只有如何做才能成为家长所信任的教师。

三、“假如我是孩子”——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

作为教师每天都要面对学生,似乎长久以来我们已经习惯对孩子们“居高临下”,我们总是习惯打着一切为孩子好的旗帜要求他们做这做那,却忘记俯下身子听一听孩子们的心声,下课铃响了,我们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拖堂,自以为是为学生好,却忽视他们的感受。学生作业没有保质保量的完成,我们会大

声斥责却没有耐心听他们的原因,因为他们口中的任何理由都是我们心中的借口……首先我们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拖堂的问题。孩子们上了一节课,课堂上他们被要求注意力集中,而当他们听到下课铃声时,注意力会不自觉地分散,换位思考一下,当孩子听到下课铃声时,他是多么希望老师马上下课,然后他们可以好好休息,尽情玩耍,不用像上课时那么受拘束。可是如果老师拖堂了,他们休息的时间自然就变少了,而室外其他孩子玩耍时发出的各种声音又是对孩子极大地诱惑。这样,他们的心思就完全不在老师那几分钟的讲解题目上。试想一下自己,自己在做学生时也不希望上课的老师总是拖堂,所以为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休息放松的时间,教师应该做到准时下课,不拖堂。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永远保持一颗童心,必须善于换位思考。该如何保持一颗童心呢?我觉得,其实就是要求我们学会用“学生的心灵”去感受,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多表扬、多鼓励、放大他的优点,关注学生、解放学生,帮她提高学习效率,对学生的错误要加以分析,正确对待,给他改正的机会。总之,要和学生多接触、多交流、多沟通、多了解他的内心世界、了解他在想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总之教师要学会用“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的换位思考方式去对待家长、对待学生、对待教育教学工作。只有这样,我们对学生才会少苛刻、多了宽容;少了埋怨,多了理解;少了指责,多了尊重,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对工作充满热情,不断的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成就自己快乐的教育生崖。教师要做好的,是每天让自己都改变一点点,课堂也改变一点点,创新一点点,踏踏实实的走好成长的每一步,不断养成良好的教育教学习惯。

下载语文教师要善于积累自己的课堂作品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教师要善于积累自己的课堂作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要善于换位思考

    教师要善于换位思考 薛玲玲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事情:有时候教师在下课铃响了以后,为了要把自己的教学任务完成,就拖了一点时间,而下面的学生大多表示出不耐......

    教师要不断学习善于反思

    教师要不断学习善于反思 1.唤醒对自己教学行为的不满足意识。 教师要不断地进步,除了要坚持不断地研究外,还应该具有一颗不安分的心,那就是要不断地唤醒自己对教学行为的不满足......

    教师要善于学会欣赏和赞美自己的学生

    教师要善于学会欣赏和赞美自己的学生 吉林省桦甸市横道河子中学应玉国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富翁特别喜欢吃烤鸭,于是用重金聘请了一位烤鸭大厨师,每天专门为他烤一只鸭。大厨师......

    教师要善于学会欣赏和赞美自己的学生[范文模版]

    教师要善于学会欣赏和赞美自己的学生生活中每个人都渴望得到欣赏和赞美,哪怕是一个欣赏的目光或一句最简短的赞语,也会给人带来无比的温馨和振奋。其实在教学工作中,有时学生需......

    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推荐5篇)

    班主任话细节 ——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名誉 王继文 甘肃省兰州市二十三中学 邮编730094 在班主任工作中会遇到许多的问题,而如何正确处理所遇到的问题?以下一个教学管理案例,曾......

    教师要善于整合身边资源★

    教师要善于整合身边资源(转) 以欣赏的心态参与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一个有效平台。教师要把握好每一次学习机会,摆正心态,在学习中多些鼓励与欣赏的眼光,少些挑......

    教师要善于锤炼教学语言

    教师要善于锤炼教学语言 王兴 教育家季米良捷夫说过:“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东西传达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写下来,而是艺术家和创造者。”人们常说:“言如其人。”一个人......

    教师要善于运用表情教学

    教师要善于运用表情教学 永丰小学——郑永灵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课堂教学中,“传道、授业、解惑”是“工程师”最主要的活动,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这“最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