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四个敬畏”成为干部座右铭
让“四个敬畏”成为干部座右铭
【东方时评】
在刚刚结束的九届市委十七次全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部署2012年全市工作时,提出了要“敬畏法律,敬畏组织,敬畏人民,敬畏舆论”的“四个敬畏”,震动了上海的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
十年文革的破坏,使一些领导干部不知什么叫敬畏,“老子天下第一”,手中有了权力,个人主义膨胀,认为一切都懂、什么都会,拍脑袋瞎指挥,让人民的钱为他们“付学费”;少数人把“无私者最无畏”的箴语,篡改成“无知者最无畏”,他们脱离法制、组织的约束,扰民“雷语”乱发,甚至“手”也敢乱伸,最终让自己身陷囹圄,后悔无及。
封建时代统治者为了约束官员、老百姓干坏事,编造了因果报应之说,让人们对天地、鬼神生出“敬畏”,但这种鬼话,皇帝老子自己就不信,所以其约束力也有限。我们共产党人讲敬畏,但敬畏的对象是法律、组织、人民和舆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要在法制的轨道上进行,遵守党的组织纪律,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以人民的利益为最大目标,接受舆论监督并最充分造就民主氛围。四个“敬畏”中,敬畏人民是核心和关键,因为人民的利益就是共产党人的最高利益,尤其是领导干部,一定要时时处处把人民当作自己的上帝、自己的父母,事事敬畏,才能脚踏实地做好一切工作。人民是水,共产党人就是鱼,鱼只有敬畏水,才能生存;若把自己当作一条船,以为可让水载负着遨行,那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定律就会随时“被验证”。
“敬畏”,是一种高度的自律,是在认识觉悟提高基础上的自觉行为,不是外力强加的约束,它的前提是科学的发展观,即要科学地认识自己,摆正自己与法律、组织、人民、社会舆论的地位,若随心所欲,把正常的社会法制、组织纪律、人民利益和舆论约束看作是负担,千方百计想踢开,就一定会出问题。铁道部前部长 刘 志 军 就是个反面例子,他在亲弟弟受法律严惩后仍不知敬畏法律,硬在腐败路上路不回头,在高铁发展中违反科学规律,把个人利益置于人民利益之上,终于造成“7.23”严重动车事故后果,给党的事业和人民的生命带来严重损失。我们党员干部要懂得,在历史的长河中,人民的汪洋大海中,自己总是渺小的,法律、组织、人民和舆论张时刻开着一张无形的“大网”,只有敬畏它们,自觉摆正位置,按科学规律办事,才能在工作和建设中如鱼得水;反之,总想着超越法律、挣脱組织、丢掉人民、无视舆论,那就离垮台不远了。
领导干部要践行“四个敬畏”,关键是要习惯在“众目睽睽之下”,把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交给法律、组织、人民、舆论去检验、监督,让一切行动都实现阳光操作,做到透明、公开。心里就要充满阳光,心底无私才能行动过硬,才能不怕众目暌睽,不怕议论纷纷。当前,国家正处在改革攻坚阶段,小康社会建设方兴未艾,上海也在积极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宏伟的目标、复杂的任务,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更加谦虚谨慎,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因此,“四个敬畏”应当成为广大干部和党员的座右铭。
第二篇:让“没有任何借口”成为自我的座右铭
让“没有任何借口”成为自我的座右铭
——读《没有任何借口》一书有感
近期,我利用业余时间阅读学习了《没有任何借口》这本书,读后给我感触很深,简单的“是、不是、不知道、没有任何借口”四句回答,却塑造培养了一大批乃至几代人服从、诚实的态度,负责、敬业的精神,完善的执行能力。“没有任何借口”也成为了美国西点军校建校200年来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简单的性格磨练和培养却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威力,学会适应压力,培养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毅力,不正是我们任何现代企业适应发展和人才需求所需要的吗!
正如书中所分析的那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能够找到太多的借口,也就容易让人养成拖延的坏习惯,并且推卸那份本应自己承担的责任。暂时逃避了困难和责任,确实能让你获得片刻的安宁和心理上的慰藉,但直接的恶果却带来现状没有改变,一切照旧,生产效率低下,效益降低,企业职工的实际工作时间被迫被延长,员工的工作情绪低落,人们变得消极颓废,生活也就缺乏了应有的活力,我们需要打破这种不良的现状,让自己的生活能有所改变,让我们学会“没有任何借口”,成为一个想尽办法去完成任务而不是寻找任何借口的人,让我们学会正视现实,以积极的心态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只要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即使辛苦枯燥的工作,也能让我们从中体验到任务完成时的那种喜悦。
“没有任何借口、不要拖延、立即行动”不正是此刻我所要想说想做的吗!阅读了这本书,也加深了我对工作含义的理解,智慧、热情、信仰、想象和创造力也渐渐与工作划上了连线。我发觉我已经渐渐喜欢上了目前的工作,登记、整理、核对,每当一份工作任务完成时,都能让我产生由衷的喜悦。正如古代罗马斯多葛派哲学家们提供给人类最伟大的见解:没有卑微的工作,只有卑微的工作态度,而我们的工作态度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积极主动不能被动应付,在现实生活中,才能达到物质和精神的高度统一,才能让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充满快乐和笑语。
我要在今后的实际工作,注重培养自己的毅志力,培养自己的团队精神,培养自己的荣誉感,并且现在是将来也是对自己的工作引以为荣、对自己的公司引以为荣!
第三篇:“四个敬畏”大讨论心得体会
“敬畏生命、敬畏法律、敬畏制度、敬畏岗位”
大讨论心得体会
为进一步强化全员安全生产的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根据集团公司相关文件要求和协庄矿“安全生产月”活动安排,在全公司范围内组织开展“敬畏生命、敬畏法律、敬畏制度,敬畏岗位”大讨论活动,开展“四个敬畏”大讨论,目的就是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生命意识、遵法意识,牢固树立“敬畏生命”的理念。坚定做好公司安全生产工作的信心和决心,有效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本次大讨论广大员工按照讨论议题,每个人都阐述了对“生命、法律、制度、岗位”的理解,如何做到“四个敬畏”,要先理解“敬畏”的含义,那就是既尊敬,又畏惧。“岗位”是公司给我们提供的创造价值的平台,同时又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所以我们要倍加珍惜;“制度”是用教训总结出来的保证安全生产的规则,是保障企业安全生产和员工生命安全的“护身符”,制度对员工得惰性行为进行制约,使大家的行为得到规范,保证大家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具有强制约束力,既是合法权益的可靠保障,同时也是对非法违法行为的一把时刻高悬的利剑。敬畏法律,就是要强化安全生产法制意识和法律观念,自觉遵守法律,依法履行责任;“生命”至上,生命无价,敬畏生命,就是要把每位员工的生命,看的与自己的生命同样珍贵,把安全责任看的比泰山还重,任何时候都要自觉坚持安全第一,坚决做到管生产必须管安全,不安全坚决不生产。通过以上解释,我认为我们每个员工都应该正确的理解“四个敬畏”的含义,自觉的遵守各项管理制度,杜绝“三违”行为。
通过本次安全大讨论,反映出很多问题,其中一条就是安全态度不端正,侥幸心理和对规章制度的逆反心理较严重,怎么培养职工严格的安全工作态度,在强化安全管理的同时,应贯彻“一切事故皆可预防,一切事故皆可避免”的
安全理念,坚持“让教育在教训之前,让管理在处理之前”,坚持循环往复的安全知识培训,让我们的职工在学习和实际工作中去领悟什么是标准,什么是违章,什么是隐患,什么是危险,什么是安全,只有在一点一滴的日常工作中培养起职工一丝不苟的安全态度,才能有安全生产的持续稳定。
在我们现有的安全管理体系中,还不容忽视的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即有的职工对规章制度、安全规程了如指掌、倒背如流,可是在实际工作中执行不到位,大打折扣,这就是“违章”屡禁不止、事故经常出现的根源,这也是我们员工对生命、对法律、对制度、对岗位缺乏或没有敬畏之心的一种表现。
通过本次“四个敬畏”安全大讨论,我们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安全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引导大家养成心存敬畏之心的良好习惯,树立“安全先于一切、重于一切、高于一切、大于一切”正确观念。
第四篇:让“不作为”干部受罚成为常态
让“不作为”干部受罚成为常态
宁夏回族自治区公路管理部门在一次大件物品运输审批中“不作为、慢作为”,结果上至交通厅下至路政大队的9名干部被处理,在当地引发不小震动。
如此严肃的处理,在当地确属罕见。在很多人看来,干部通常只有出现违纪违法行为,诸如违反中央八项规定或有突出“四风”问题才会受到严肃处理,此次只因审批工作没有认真履职就如此大规模处罚干部,的确让不少人受到触动。
必须看到,公职人员“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尽管由来已久,但随着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以及对干部“四风”问题的深入整顿,公职人员“慵懒散”正成为新的官场生态,“多做多错”、“不做事就不会犯错”竟成为一些干部明哲保身的处事态度。
宁夏这次对“不作为、慢作为”作出严肃处理,其用意就在于对这样的党员干部进行“棒喝”。作为党员干部,尤其是直接服务群众的窗口单位的公职人员,要清醒地认识到,“不作为、慢作为”也是“四风”的一种表现,“懒政”就是渎职。
对“不作为、慢作为”干部施以重罚,并让这样的处罚成为常态,才能让每一名公职人员抛弃对群众甩脸子、不作为的作风,“慵懒散”习气才会早日荡除。
第五篇:让基层成为干部成长的摇篮
让基层成为干部成长的摇篮(人民论坛)
裴智勇
《 人民日报 》(2011年02月25日04 版)
有消息说,到2012年,除部分特殊职位外,中央机关和省级机关公务员均从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考录,并建立健全从村(居)党支部书记、大学生村官和工人、农民等基层一线人员中考录公务员制度。这表明,公务员选拔方向将出现重大调整。
应当肯定,高校应届生优点突出,年轻有知识,会英语懂计算机,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公务员从应届生中产生,的确把一批潜力很大的优秀人才充实进来了,特别是一些专业技术性人才,及时给有这方面要求的公务员岗位补充了重要的“新鲜血液”。但也应当看到,从大学生的成长经历看,他们离开家门,出了校门,有些直接进机关门,成为了“三门干部”。这样的经历,一个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基层历练,没有吃过苦,对基层实际了解得不够、不透,在一定程度上容易脱离群众、脱离基层、脱离实际。年复一年,中央和省级机关公务员队伍逐渐出现令人心忧的“结构失调”:“三门”干部增多,从基层“摸爬滚打”上来的干部比例减少;机关级别越高,来自基层的干部越少。
了解基层实际,了解基本国情,是公务员更好担当起职责使命的基本前提。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具体情况千差万别、非常复杂。中央和省级机关
是领导机关,领导机关的决策和一举一动,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如果领导机关的干部没有走入基层的经历,就难以准确把握社情民意,难以作出符合实际的正确决策,难以驾驭复杂局面。公务员选拔面向基层敞开大门,有利于干部队伍结构的优化,有利于领导机关科学民主决策,有利于更好为百姓谋福祉。
基层是人才成长的沃土,又是人才施展才干的舞台,更是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平台。正因此,干部在基层成长,干部从基层选拔,干部到基层培养,是我们党早就确立的一个重要干部制度理念。此次公务员选拔方向调整,就进一步从制度上破除了基层干部流动的“天花板”,畅通了我国人才培养链条,使我国公务员培养、锻炼、选拔机制更加科学。令人期待的是,公务员选拔方向调整将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人才流动导向。一方面,促使高校毕业生“下得去”。基层需要人才,近年来,我国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西部志愿者计划、三支一扶计划,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奔赴边疆,奔向一线,奔向基层。公务员选拔方向的调整,将使更多大学毕业生愿意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历练自己,提升自己,基层面貌也必将因此发生更多变化。另一方面,促使优秀人才“上得来”。基层造就了人才,人才又有了上升通道,那么从工人、农民、基层干部到大学生就都多了盼头、添了干劲,这样就把基层激荡成一潭活水,变成干部成长的摇篮。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一个人成长成才,最终要在实践中磨砺,经受实践检验。可以想见,若干年后,当一茬又一茬既有丰厚文化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年轻干部,从基层走向机关、从群众中走向领导岗位,那将是一支多么壮大的有生力量,将会带来多么令人憧憬的新变化。